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静默花开的意思是什么

2023-07-07 01:22:16
共1条回复
余辉

问题一:静默花开是什么意思啊?? 悄无声息、安静的开花

也可以形容人,安静默默地成长

问题二:守一份淡泊,静默与花开花谢什么意思 不知道官方意思如何,小生个人理解这句话是讲人的一个人生态度与做法,自己内心不慕追恋虚荣平平淡淡是真,如同五柳先生一般。正如古云长安巷街争香艳吾自宁守君子来。不慕牡丹自喜菊。如果提主满意望采纳。

问题三:淡笑安然,静默于花开花落的沉香里是什么意思?谢谢大家。 平淡的面对事物,看时间循环,事物的起因结果,变化无常但有滋有味。

问题四:静默之间,游走流年 是什么意思 选自花落

作者:殇尘以若水 [个人散文集]

编者按:偶遇的花开花落,诠释着一种人生的姿态。

街道人群,灯火光影。低头,游走。也许空白才是我的所有。

每天下班的时候我都会走的很慢很慢,途中会经过一个天桥。行走在天桥上,偷偷瞄着周围的行人。寻找着跟我脚步一致的,并肩而行的是我想要的,期待着。

问题五:遥想是什么意思? 遥远的想象,一般形容想象过去的事,很久以前的事情。

问题六:陌路花开.可缓缓归来是什么意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乐府三行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乐府三行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人生长恨水长东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u30fb 就像爱情一样,往往一眼万年,就注定是一辈子的劫。阅读也是这样,接触了好的作者,拜读了好的作品,从此就是执着的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陌上花开》同样是婉转艳丽,美不胜收。

同于她,自己最喜欢的词人抑或是诗人也是那么几个:那个咏叹“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孤寂帝王李煜;那个低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风流才子纳兰容若;那个诵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易安居士李清照;那个叹息着“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个沉吟着“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的六世班禅仓央嘉措。

诗词的世界,绮丽多姿,婉转承合,曾经为“竹丈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豪情与洒脱而打动过;曾经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式的静谧与错落而憧憬万分;曾经也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为“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式的情真意切而有所触动;为《西州曲》里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式的意境而艳羡;为李白《长相思》里的“长相思,在长安。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式的因思念而导致的肝肠寸断而动容。

太多的悸动,太多的触碰,就像于自己,一直认为再美丽的鲜花,再味美昂贵的巧克力和礼物,都不如一封饱含真情实意的情书来得更打动人心,因而诗词的世界,无论散文、小说等等多么流行、多么有市场,都不如它更能牵动我们那颗细腻而柔软的心。

仍旧记得以前的历史老师教给我们的一句话“历史的符号永远都是感叹号”,现在再想来,果真如此,真真假假的历史,就如一首千回百转的咏叹调一样让人唏嘘与嗟叹,而古人那么多的所思所想付诸诗词,读来更是韵意深刻,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历史以及历史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乐府里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越女与鄂君邂逅的场景,两个陌......>>

问题七:漠然相待是什么意思?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或深、或浅,将一朵莲的心事,遣入流年;以一种花开的姿态,静默成兰。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且歌、且行,静守一份安然,淡墨红尘,默然相待,寂静喜欢。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如水、如仙,寂寂流年。

浅浅擦肩,只想捻一阕诗情,书一怀画意,小酌怡情,吟风弄月,无关他言。

问题八:一场华丽的邂逅。一段静默的收场。两生花开。花开两生。相遇在错误的季节里。生长在不同的世界中。你往东 彼岸流连,谁许谁天荒地老,擦肩而过只能说明你和他有缘无份;

相关推荐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的工作。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 (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无此释义。)按语:(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 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另:“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编者按,通常是作者表明写作的出发点,或者是说明。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个说明看得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引导。也有一些通过编者按来进行避免内容牵扯法律的部分,来告知阅读者内容的来源,或者某些保护自身利益方式。如:编者按:感谢XX给予本内容大力的支持。或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无抄袭或商业用途,侵犯版权请联系XXX。等等
2023-07-06 15:33:07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是编辑写的。但不是补充说明作者观点,而是表达编辑自己观点,也可以是表达出版社的意见。古雅一些的编辑会写成“编者案”,也是一样的。
2023-07-06 15:33:264

编者按是什么

编者按应该是编写书的,作者要按照书的格式进行编写。
2023-07-06 15:33:5810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是报刊编者对文章加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的工作。有时和编者按语同义,言简意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说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编者按通常200字左右,甚至更短,有时仅三言两语,但要能够切中要点。它没有独立的标题,位置也较自由。
2023-07-06 15:34:20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呢?

「按」是「按语」 是一些对正文额外加上的内容。 「编者」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 有些时候 原作者写了文本出来 交给出版社 出版社的编辑需要校对书稿。假如编者发现原稿有些问题 便勾出来回给作者修改。但假如作者不作修改 而编辑部觉得照作者原文去写 可能有些问题 于是便加「编者按」作出澄清。 又有些时候 原文未必不正确 但编者觉得还可以作些补充 但因为补充的内容不是出自作者手笔 于是便加上「编者按」。表示以下内容为编者所加 文字由编者负责。 例如在《鹿鼎记》第四十八回 编者以按语的形式 指出在小说中与韦小宝谈判的罗刹国使者「费要多来」名称的由来。   编者按是新闻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新闻评论,编者不能因为篇幅小而忽视它,因为它往往是占据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中比较醒目的位置,而一篇好的编者按也能为报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记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互动的桥梁。     编者按是新闻评论体裁中篇幅最为短小、依附性最强的一种,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实际上,编者按发挥着其他新闻评论体裁所不具备的作用,是新闻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科学文化类报道往往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受众的接受程度相对于一般的社会新闻而言比较低。对此,除了用通俗的语言和科学的表达模式来增加读者对报道的理解外,编者按的使用也是个事半功倍的巧方法。本文透过民众日报和光明日报的两篇编者按,来探讨新闻工作中科教类报道编者按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各类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中编辑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和说明性文字,也是编辑专用的一种发言模式,而离开了新闻报道,编者按语就失去了存在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所以编者按都具有“借题入事”的特点。 例: 编者按︰又是一年秋风起,不知今年的教师节,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否比往年感受到更多的理解、爱护和尊重?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尊师道统的国度里,“教师”这个名字赋予我们的感觉的确太多太多。在尊师重教、科教兴国之声不绝于耳的当代,拖欠教师工资、强征教师上岗费、教师居住条件恶劣等等新闻,也多得几乎不成为新闻了。而在一些城市,具有较好口碑的名校,“教师”以其收入之高、待遇之优,成为令人羡慕的头班。……
2023-07-06 15:34:37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的解释 [editorial note] 编者按语 详细解释 编辑人员对一篇 文章 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编者案。 词语分解 编的解释 编 (编)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 东西 交叉 组织 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 一定 的 原则 、 规则 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 适当 的组织排
2023-07-06 15:34:431

发表杂志的“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是“编者按语”的简称,是杂志的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编者案.
2023-07-06 15:34:501

文章开头的“编者按:”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另:“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2023-07-06 15:34:562

什么是编者语

就是编者说的话,一般就是前言、序言之类的,术语叫编者按(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 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中间。)
2023-07-06 15:35:062

按者编 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编者按!简单的说,就是编辑的意见和看法.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0064.html报纸.杂志编辑或书籍编撰者对发表的文章作的简单的概述,内容可为简单的介绍,作者的生平,主题的论述,或发表(收录)的原因和看法的评价等等,起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的作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18732.html编者按和编者注有什么区别?编者按:上回说到国内车型和国外车型差别的话题,有厂商的人看了后跟我半打趣半官方地说:我们厂这种做法(编者注:车型在中国投产后改变其原有配置性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22881.html
2023-07-06 15:35:257

“按”什么意思?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红楼梦》里,曹雪芹有用“按”,就是在大观园刚建成,贾政让宝玉提联等,他用“按”,写了为什么贾政有那么多的门客,还要用宝玉的。 这里的“按”与“编者按”是一个意思吗? 解析: 差不多,词源是一样的。 按是“审察;研求”的意思,也写成“案”。“按……”相当于说“推究起来……”、“事实上……”之类。“编者按”中注解的意思也是从这里来的。
2023-07-06 15:35:381

小编按是什么意思

小编就是编辑的自称按,考查,研求,也写作“案”,是指对文章或事物加以说明、评论或考核、考证,比如:编者按、按语小编按,说到底就是编辑讲的附加语
2023-07-06 15:36:345

某某按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lz 有没有听过“编者按”? 编者按就是指 编书人对他们编的书籍的自我理解和阐释,然后写在书的开头或末尾、(注意:那些书籍不一定是他们写的哦)以此类推 某某按 的 意思 相比你也懂了吧、、
2023-07-06 15:36:501

记者按什么意思

“按”是“按语”的意思。通常见到的是“编者按”,“记者按”较少见。按语是报纸杂志记者或编辑对发表文章所加的简要批注和说明。按语有评论性、说明性、解释性三种。一般写在一篇文章或一组文章上的前面,有的则穿插在一篇文章的中间。
2023-07-06 15:36:591

按语是什么意思

按语:也作案语或编者按。作者或编者对有关文章、词语、句段所作的说明、评论或提示。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一间、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以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通常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通常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中间。扩展资料:编者按的形式:“编者按”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通常很短小,没有独立的标题,不署名,位置也较自由,可用在文前或文中。标题,通常都为“编者按”。正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出文章事实中带普遍性和引人深思的问题,以引导读者思考,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或者是明确地表示编者自己的观点,发表旗帜鲜明的议论,或点明编辑意图,以启迪读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按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者按
2023-07-06 15:37:275

口语跟按语是什么意思?

口头语言和编者语言。按语,(案语)的意思是1.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考证或评论,2.作为说明或参考的简略评论(如在页边空白处用铅笔写的)。口语即口头言语,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最早被人类普遍应用的语言形式。所有的民族都有口语。口语通常是通过声音传播的。根据需要,文学作品中也常以文字记叙口语。口语灵活多变,多因场合与发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因为发言者与听者同在现场,有时这种发挥不但不影响听者理解,反能更生动地体现发言者心态,或使语言简洁化。与口语相对,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用于书面表达的语言。口语成为书面语后则比较固定,语法更严谨,有利于准确地流传。经过一段时间后口语和书面语差别就有加剧的趋向,原因是口语不断随时间与地方而变化,而书面语相对稳定。经过教育的人会从书面语学习采纳严谨的语法用于口语,而书面语经过一段时间后也需要改变以适应口语的变化,否则懂书面语的人会越来越少。语言学家从书面语文献和现代口语的差别中可以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变化。始终有些口语表述很难应用于书面,因为它们只要在场双方理解就好,缺乏一个既定标准,甚至连对应字词都没有(仅仅有既定发音)。或者,由于口语结构相对散乱,如又缺乏语言环境,可能造成歧义与费解。因此,越正规的场合,人们越喜欢使用书面化的语言。口语也常被指难登大雅之堂。按语意思是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编者按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的工作。有时和编者按语同义,言简意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辑部的意见,又可以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是一种特殊的编辑任务。在两种情况下应加"编者按"(一)新闻或文章反映了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见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精神,又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需要编者加以引导。(二)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或文章,需要向读者推荐或进行说明,提请读者注意,以扩大宣传效果。编者按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或结尾。加在最后的称"编后",也有单独成章的,称"编者的话"。我国近代中文报纸最早采用编者按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023-07-06 15:38:051

作者按 什么意思

是不是编者按啊 编者按是指对媒体所发表的文章、报道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
2023-07-06 15:38:123

编者的话该怎么写(申论编者按范文10篇)

编者的话该怎么写编者按语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的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编者按,通常是作者表明写作的出发点,或者是说明。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个说明看得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引导。也有一些通过编者按来进行避免内容牵扯法律的部分,来告知阅读者内容的来源,或者某些保护自身利益方式。如:编者按:感谢XX给予本内容大力的支持。或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无抄袭或商业用途,侵犯版权请联系XXX。等等。编者按语同义,言简意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辑部的意见,又可以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是一种特殊的编辑任务。扩展资料:一般说来,编者按分为以下几种:1、介绍性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说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2、评论性一般来说,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3、综合性这类编者按就有以上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只是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者按申论编者按范文10篇申论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如下所示。一、编者按格式1、编者按:后直接加正文。2、编者按直接加正文。3、两种格式都可,一般来说,编者按写作正文可以包括编者对作品的解释、编者的意见和态度,要点提示等。如:编者按:发文事由,总体概括,表明态度;提示重点;结语。二、范文编者按:xx同志强调干部选拔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员干部要向先生人物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本期刊物主要介绍了信守承诺、诚信仁义的孙氏兄弟,爱岗敬业、无我奉献的徐老师身患重病坚守岗位、捐资教育,朴实善良、无私勇敢的最美妈妈吴女士接住高空坠落的女童的事迹。希望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他们的道德情操,并及时转化成行动,带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编者的话怎么写50字在漫长的小学路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它们陪我踏过了小学六年的时光。在它们背后,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梦想。在这期间,有五彩的仙子在欢唱,有时光爷爷的教诲,有梦想的泡泡装点。我的哭哭笑笑,我的懵懵懂懂,我的奇思异想,我的“英雄事迹”,都像一朵朵美丽的花,绽开在“生活”这片辽阔的土地。我的足迹,我记载;我的生活,我热爱。编者的话什么意思编者的话这册《***作文选》是我自编的“作文书”,它是我从五年级下期到六年级的日记中精心选编而成的作文册。它的内容丰富:有幼稚可笑的儿童篇,有酸甜苦辣的成长篇,当然,也有美妙的景篇实话告诉你吧——写作文并不难!但是,有一部分同学老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觉得没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实际生活中,多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到那时,你就会发现,你会有好多新的收获,似乎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写作选材的秘诀~!但即使选到了材,不会表达怎么办呢?到了这时候,就需要记一记第二个写作表达秘诀——“联想思考”。要写事,就要有“感”。要有感想可写,就得一边读书,一边联想身边的生活,联想学过的知识。比如,读的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你可以联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养花、养宠物的经历,是养几天就养死了,还是养得生机勃勃,跟老舍先生的经历和感受是否有相似之处呢?老舍先生说养花的经历有苦有乐,你可以联想到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列举事例,深挖思想,写出来,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那就让我们从“感点”起步,带着“联想”上路,一起营造一个美妙的“竹林文”界吧!~加油!!=======编者的话=======又一株蒲公英成熟了,风吹过时,我们就要各奔前程,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将去追寻各自的梦想。是啊,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流去,即将踏入中学的校门,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只觉得有些舍不得,舍不得老师和同学,还有那个熟悉、亲切的校园。与充满我们身影的六班。六个希冀的春天,我们播种了六次;六个多黄的秋天我们收获了六遍。我们曾经受了六个火夏的磨砺和六个严冬的考验,请别忘记这个有滋有味的时光在母校的生活中,我感受到老师的无私奉献,就像一只粉笔为他人化身成灰,却写活了立体的人生。在母校的生活中,有五彩的仙子在欢唱,有时光爷爷的教诲,有梦想的泡泡装点。我的哭哭笑笑,我的懵懵懂懂,我的奇思异想,我的“英雄事迹”,都像一朵朵美丽的花,绽开在“生活”这片辽阔的土地。在母校的生活中,我体验到了友谊的真诚:互相帮助,雪中送炭,用满腔热血浇灌友谊的方田。如今,我就要毕业,告别可爱的母校,只能把依依不舍的眷恋化作志向,竭力回报母校:在剩下的半月里,努力学习,奋勇向前;让生活绽放一次笑容,让生命澎湃一次潮夕。拿出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在这个即将分开的时候,不只要对朋友说些什么,更要对老师说些有意义的话:悦耳的歌声,娇艳的花朵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是永恒的,献给我智慧之泉的启迪者——我的老师。在漫长的小学路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它们陪我踏过了小学六年的时光。在它们背后,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梦想。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我的同学,我们即将跨出校园,开始新的学习旅程,一路上,难免会有荆棘,风暴和雷鸣,我祝愿各位同学在困难面前用坚实的脚步不懈的走向成功。祝愿尊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编者的话100字童年是美妙的,它像一个装满梦的盒子。童年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不寻常的事情。它就像撒下的鲜花,绽放的无比鲜艳。那一个个笔迹,一道道墨痕,总是留住时光的回忆。回味那些文字,一点一点拼起了脑海中的记忆。这里,将是保存住时光的摇篮。我的哭哭笑笑,我的懵懵懂懂,我的快乐时光,总将存进这扇大门。曾经何时,那些人、那段岁月,让我记忆犹新。很多时候盼望自己长大,创造自己的未来、获得自己的感想、超越自己的梦想。现今却发现童年多么让人难以忘怀,多么使人留恋时间有时候真的过的很快,五年的光阴猛的就到了尾声,人生也是如此.从刚入学到现在,有些人离开这个集体,但也不停的有新成员加入,我们目睹了种种聚散离别,终于,那些欢乐或悲伤的日子仿佛火车开过。虽然还有余音在耳边回荡,但它确实已经在渐渐远去。给我们留下的记忆也许深刻,也许只是一抹淡淡的痕迹,但这都是我们曾经一起欢笑流泪的证据。它意味着我们的日子永远留在那里,从来不曾,也不会褪色。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成长就被这样雕刻在了时间的长流里。这是我小学作文集用的,你可以修改一下?
2023-07-06 15:38:191

“译按"是什么意思?翻译的个人感受吗? 看到一个美剧的字母(译按:我也完全被萌到了)

楼上说的很好,这里补充一下。“按”这个字,本身就有一个含义:(编者、作者、译者等)在正文之外所加的说明或论断,例如:按语;编者按等。 这里的“译按”,就是翻译者在对话之外,自己添加的说明,观点或注解等。
2023-07-06 15:38:292

前记 前言 后记 内容提要 序 跋分别是什么意思

序言也称“前言”、“前记”、“引言”、“卷首语”、“序”等,是一种写于书前用以说明该书写作目的、经过、编写体例、资料来源或对书中内容进行评价和提示的杂体文章,写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后记postscript 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或书后。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都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但与序文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跋:序这种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有的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内容提要:又称“内容大要”、“内容摘要”、“内容简介”等。扼要介绍图书内容和读者对象的说明。又称内容说明、内容简介、内容介绍,是向读者介绍本书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便于读者了解选购。 内容提要是书的附件,一般印在图书封二上端、版权页上、扉页后面,无扉页的放在封底页上,有护封的放在飘口上,有勒口的放在勒口上。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古典学术著作、课本、图片、工具书、篇幅不大的儿童 读物、初级普及读物,以及有前言、后记和从目录上一眼可以看出书籍内容的,可不加内容提要。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2023-07-06 15:38:582

按上缴税收区本级留成部分的100%什么意思

按上缴税收区本级留成部分的100%什么意思 如果这个是地税的系统里的,意思就是该项税收的全部都是缴纳到地方财政的。 如果是国税系统里的,就是该项税收全部都缴纳到国家财政里的。 请帮忙翻译: 从获利年度起,3年内按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给予企业相应的扶持. 谢谢 你是说你们企业将要享受此税务优惠吗? 企业所得税需分别缴付国税、地税。以33%为例,其中:30%缴国税,3%缴地税。本题应该是指3%缴地税部分给予企业相应扶持吧? 甲乙两个工厂去年一共缴税收112万元。已知甲厂上缴税收的4/9与乙厂上缴税收的2/7相等。两厂去年缴税几元? 设甲厂缴税X,乙厂交税Y,由题意得: 4/9*X=2/7*Y X+Y=112 解方程组得: X=43.83 Y=68.17 答:甲厂缴税43.83万元,乙厂缴税68.17万元 部分的转录是什么意思 意思这段话的一部分。 开店铺上缴税收如何让计算? 开店铺应当向国税部门申报缴纳4%的增值税,向地税局申报缴纳增值税的7%城建税和3%教育费附加,以及个人所得税2%左右。如果月销售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免征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税务部门对个体工商户一般都实行定期定额办法执行,也就说会按区域、地段、面积、装置等核定给你一个月应缴纳税款的额度。 "区本级"什么意思 “区本级”是财政统计报表常用的一个名词:就是指的是区本身这一级。不能包含区的下一个行政层级。常用词语如区本级收入,区本级支出,区本级预算,区本级罚没收入等等。区包括区本级和区的下一级。 类似的还有“市本级”、“省本级”等。 仅完成部分的ReadProcessMemory 或WriteProcessMemory 这种问题很明了了。你既然换过机器试过那张系统盘。在别的机器上是好的。我曾经遇着过。一张盘在这个机器上好使。换个就行。盘是旧的。但两台机器光碟机都是新的。你换张系统试试 文章注释部分的“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 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 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资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 另: “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 .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小规模纳税人超出定额部分的收入怎么缴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8]30号 第九条 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我个人认为超出部份正常纳税,和以前定额税做好一样。 也就是低于定额时按定额纳税,如果高于定额时按实际纳税。如果高出原定额的20%要重新核定。 贷:主营业务收入(红字)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占小部分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占小部分 翻译是: A *** all portion
2023-07-06 15:39:251

汉字“编”的意思是什么?编字笔画顺序

编biān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创作:编剧。编导捏造:编瞎话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笔画数:12;部首:纟;笔顺编号:551451325122笔画顺序:折折横捺折横撇竖折横竖竖详解编_biān【动】,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同本义〖putinorder〗编,次简也。——《说文》以绳次物曰编。——《声类》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民;编人;编次;编蒲交织,编结〖weave;plait〗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编辑;创作〖compile;write〗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又如:编杂志;编述;编订连接〖connect〗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又如:编町虚构,捏造〖make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_biān【名】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cord〗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又如:编韦书籍〖book〗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如:编简;编珠一部著作的一部分〖partofa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姓。汉代有编盲意编程序biānchéngxù〖coding;designprogramme〗∶在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问题,人们根据自己对信息处理的要求,给电子计算机设计指令〖arrangeinorder〗∶安排事情进行的先后顺序编次biāncì〖arrangemetinadefiniteorder〗编排次序编导biāndǎo〖writeanddirect〗∶编写剧本与执导演戏〖writeranddirector〗∶编剧和导演编导biāndǎo〖playwright-director;choreographer-director;scenarist-director〗编写剧本并亲自导演的人编订biāndìng〖compileandproofread〗编写校订编订《国际关系论文集》也称“编定”编队biānduì〖formintocolumns〗组织编制成队形编队biānduì〖organizeintoteams〗组织、编制而成的队伍中国南极考察编队指船舰或飞机编成的队形编队飞行编发biānfā〖editandrelease〗编辑发布编号biānhào〖number〗给顺序号作为一种识别的方法给房间编号限定于有限的或确定的数字内按顺序编号数编号biānhào〖serialnumber〗编定的号数编户biānhù〖personwrittenintohouseholdregister〗指编入户口的平民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序》编辑biānjí〖editor〗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晚报体育栏的编辑编辑biānjí〖edit;compiler〗∶收集资料,整理成书〖gather;collect〗∶采集串连只是编辑些树叶儿遮着前后。——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编辑部biānjíbù〖editorialdepartment〗由编辑们和正副主任组成的处理稿件的业务部门编简biānjiǎn〖historicalrecords〗〖古〗∶书籍,多指史册编结biānjié〖plait;braid;weave〗编织编剧biānjù〖palywright;scenarist〗编定撰写剧本的人编剧biānjù〖writeaplay〗编定撰写剧本的过程编列biānliè〖compile〗按次序排列他把性质类似的文章辑在一起,编列成书编录biānlù〖extractandedit〗摘录并加以编辑编码biānmǎ〖coding〗把设计的程序以某种合适的语言改编成表示该程序的一系列准确而详尽的指令之一种过程为执行一给定程序或解一给定题目把所需操作步骤按顺序用计算机代码编成的表编目biānmù〖makeacatalogueof〗编排目录新到的图书正在编目编目biānmù〖catalogue;list〗编排好的目录编内biānnèi〖establishmentlimits〗单位、人员和装备属于编制规定的范围编年史biānniánshǐ〖chronicle;annal〗指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亦称“年代史”编年体biānniántǐ〖inthestyleofannals;inchronologicalorder〗一种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编排biānpái〖setup;layout;arrange〗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编排节目编派biānpài〖fabricateone"sdefects〗方捏造或夸大别人的缺点过失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红楼梦》编磬biānqìng〖anancientmusicalinstrument〗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编入biānrù〖arrangeinto〗编排进去编审biānshěn〖readandeditamanuscript〗编辑和审查确定编审biānshěn〖senioreditor〗∶高级编辑〖copyeditor〗∶担任编审任务的人编外biānwài〖unestablishedperson〗组织机构人员定额之外的人编伍biānwǔ〖amongthepeople;popular〗指民间。古代编制户口,五家为“伍”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编写biān西安ě〖compile〗∶编排书写编写教材〖write;compose〗∶写作编写一部书编修biān西安ū〖compile〗编纂编修《本草》编修biān西安ū〖Bian西安u〗古代史官之一,宋代设编修官修国史实录、会要等,明清翰林院设编修,并无实质职务编选biānxuǎn〖selectandedit〗编辑选定编选课本编选摄影编译biānyì〖translateandedit〗编写和翻译外文。也称翻译者最近编译任务繁重编印biānyìn〖compileandprint〗编纂出版编余biānyú〖unestablished〗整编后多余的编余人员编造biānzào〖compile;drawup〗∶将资料组织排列起来编造表册〖fabricate〗∶捏造为他的缺席编造繁杂的解释〖invent〗∶靠智力创造古人编造了这个神话〖workout;make〗∶虚构故事部分是真实的,部分是编造的编者biānzhě〖editor〗∶文稿的编纂人员〖compiler〗∶将他人著作汇编成书的人编者按biānzhě"àn〖editorialnote〗编者按语编者按语biānzhěànyǔ〖editor"snote〗编辑人员为所编发的消息、文章等写的提示、说明、评论之类性质的文字编织biānzhī〖weave;plait;braid〗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编织毛衣用藤条编织椅子编织品biānzhīpǐn〖knitting〗∶人或机器所编织的产品〖basketry〗∶通常用织、编、缝的方法把细长的东西做成篮子或其他物件编制biānzhì〖organization〗∶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定额、职务分配等〖strength;establishment〗∶某一作战部队的核准的人数这个团的编制缺额编制biānzhì〖workout;drawup〗∶编排、组织使成器物或形成方案、计划等编制生产计划编制教学大纲〖weave;plait;braid〗∶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成器物、工艺品编制草席编钟biānzhōng〖serialbells〗中国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乐钟编著biānzhù〖write;compile〗将现有的材料及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编撰biānzhuàn〖compile〗编写编缀biānzhuì〖weave〗编排组合已有的材料、文章等编缀成书编缀花环编组biānzǔ〖marshalling〗∶〖铁路〗在编组场调度列车的各部分〖formgroups〗∶按一定人数或其它条件组合成小组编纂biānzuǎn〖compile〗编辑,撰述编纂词典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孙文《黄化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出处[①][biān][《__》卑_切,平仙,_][《__》布玄切,平先,_][《__》方典切,上_,_]“编1”的繁体字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书籍书的计数单位指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顺次排列指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条理组织起来参见“_年”、“__”连接参见“_町”收列;列入编辑;创作编织编造;捏造古县名汉属南郡,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见《汉书·地理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姓汉代有编盲意见《後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②][biàn][《集_》婢典切,上_,_]“编2”的繁体字通“_1”【未集中】【糸字部】_;康熙笔画:15;页码:页944第25【__】布_切【集_】【__】【正_】?眠切,?音_【_文】次?也【史_·孔子世家】_易,__三_【前_·儒林__】_,所以_次?也又首服也【周_·天官】追_掌王后之首服,_副_次,追衡_【_】_,_列__之,若今之假_矣又__【周_·春官·磬_】___【_】_,____之_又_也【楚_·九章】_愁苦以_膺又【字林】以_次物曰_又【玉篇】_,_也,_也又【__】方典切【集_】【__】_典切,?音匾_,_也又_也又【集_】婢典切【正_】婢免切,?音_【史_·西南夷_】皆__,_畜_徙【前_·___】殆_有解__,削左_而蒙化者【_】_,__又【集_】蒲眠切,音蹁_,或作_交_也【博雅】_,_也【卷十三】【糸部】编号:8657_,[布玄切],次?也从糸扁_
2023-07-06 15:39:331

毛泽东的《念奴娇 昆仑》“裁为三截”是什么意思?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  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wei4):赠送之意。  【作法】  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裁为三截”用“裁”字,极言其雄伟姿态,裁为三截,显示出力量无穷,以及速度迅捷!  以上供参考!  祝您好运!
2023-07-06 15:39:404

按步就班什么意思解释

按步就班指按照条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按步就班分字解释:按:(一)、用手或手指压:按铃。按键。按钮。按脉。按摩。(二)、止住:按捺。按耐。按压。(三)、依照:按照。按理。按例。按说。按质论价。(四)、考查,研求:按验(审查验证)。按察(稽查审察)。(五)、(编者、作者等)在正文之外所加的说明或论断:按语。编者按。步:(一)、行走:步兵。步行【xíng】。徒步。信步。闲步。固步自封。望而却步。(二)、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步韵。步其后尘。步武前贤。(三)、行走时两脚的距离:步伐。步测。寸步难行。(四)、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步骤。初步。(五)、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六)、古同“埠”,多用于地名。(七)、姓。就:(一)、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二)、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就任。就绪。就医。高就。(三)、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班:(一)、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二)、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三)、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四)、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五)、定时开行【xíng 】的:班车。班机。班期。(六)、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七)、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八)、古同“斑”,杂色。(九)、姓。含按部就班的例句:1、我无法控制自己而嚎啕大哭,我不敢相信我如此小心翼翼,按步就班地工作且真诚地祈祷,而这意外仍是重重地伤害我。2、他们使这场会议按步就班,所以每位演说者不得超过十五分钟发表稿子。3、救援物资现在能按步就班地运抵仰光。4、按步就班的,我们从引入必要的模块和初始化全局数据结构开始。5、审慎的人做事总是按步就班。6、小汪那之前按步就班的教着我一些蛙泳动作之类了,不过成效不明显,所以他也认为单凭我的几次水上漂和照猫画虎的陆上训练是不能应付深水的。7、所以我经常唠叨着要按步就班地进行。8、只要在他们上岗期间,把情况描述清楚,他们就会按步就班地操作,很少犯错误。9、纳西族风格的住宅按步就班,清澈的溪流流经城市,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在微风中垂柳。10、我无法控制自己而嚎啕大哭,我不敢相信我如此小心翼翼,按步就班地工作且真诚地祈祷,而这意外仍是重重地伤害我。
2023-07-06 15:39:581

木兰诗的文言现象

木兰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教学建议 一、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这首诗长达330字,要让学生尽快背下来,可以情节为线索并利用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全诗共14节,除“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是六句一节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也有助于记诵。 二、疏通文义,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 1.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 2.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 3.要求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三、要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铺排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可让学生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例如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还乡后与亲人团聚、重着女儿装时的感情,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扩展诗中的画面,例如家人喜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恐怕也有不少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想得细致一些,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木兰全家的喜庆情景。诗中的故事情节总的来说是写得比较简括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 有关资料 一、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u2022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u2022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评点《木兰诗》 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四、木兰诗(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u2022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u2022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五、《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2023-07-06 15:40:389

客观理性的人

客观理性的人   客观理性的人,客观并且理性的人都是比较受大家喜欢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征,有一类人做什么都比较理性,思维缜密,条理分明,是非观念清晰,这属于理性型人格,下面看客观理性的人。   客观理性的人1   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其中就不乏理性的人,有些人不太懂理性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理性就意味着人在做事的时候是沉着冷静并有理由的,并非想一出是一出,都是经过斟酌才做出的决定,遇事不慌不忙。理性的人有何特点?理性的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效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的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在做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理性是什么意思?   从最简单的理解而言,理性(rationality)意味着某人做某事是有理由(reason)的。然而人们似乎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出理由,因此理性这一概念也长期饱受质疑。在社会科学中,人类的理性往往被视为无需证明的公理,进而构成了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的根基。然而事实上,不同学者对于理性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很多社会科学理论无法对话甚至彼此矛盾。    理性的人有何特点?   理性的人的特点是做事冷静,善于思考,心理素质极佳,遇事善于总结分析。   理性的人具有冷静的态度:   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遇事不慌。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比如人的个人特点,即性格,习惯,做事风格;事或物就要了解事或物的前因后果。    理性的人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理性的人情感不太外露,做事中规中矩,重实际。   理性的人一般心理素质都很好,情绪稳定,不迁怒于他人: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曾说:“稳定的情绪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品质,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考和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之有效的人。”所以理性的人,一般做事效率都较高。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然后采取最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所以表现出稳重而机智。   客观理性的人2    理性型人格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呢?一般有9个特征。   1、理性人格的人冷眼看世界,孤僻,喜欢远离人群,抽离情绪,喜欢思考分析,要知道很多,但是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2、理性人格的人想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环境,面对周围的事情。他们想找出事情的脉络和原则,作为行动的准则。有了知识,他们才敢行动,才有安全感。   3、理性人格的人渴望比人知道得多,懂得快,喜欢用自己的智慧和理论去驾驭别人,他们冷静,机智,分析能力强,好学不倦,善于思考,理性地处理问题,控制情绪。   4、理性人格内向、被动、自我、喜欢思考;注重探究,思考而不是行动;与感觉分离,讨厌情绪激动;自我满足和简化;贪婪或积累时间、空间和知识。   5、理性人格的人不善于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喜欢别人扮演自己的知识和知识;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欢娱乐活动,在人际关系比较平淡,保持理性。   6、理性人格的人寻求一个人的感觉,不喜欢自己的空间受到骚扰;喜欢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制定计划,执行计划;不喜欢过度规划的生活每周一次的例会;是一个理解力强,重分析,好奇心强,有洞察力的人。   7、理性人格的人喜欢分析事物,探索抽象的概念,从而建立理论结构,100%用脑做人,刻意表现出深度保护隐私。   8、理性人格的人喜欢思考,追求知识,为了了解这个充满疑惑的世界;冷静,机智,分析能力强,好学。   9、理性人格的人用思维代替行动,思想巨人,行动矮子,简化自我需求;不喜欢吵闹,喜欢独处;做事不喜欢被别人打扰。   客观理性的人3    感性人和理性人的区别   编者按:感性与理性并非绝对,两者相互影响,如若两者能和谐统一在某个人身上,定能做出相应的成就。   世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感性的,善良、痴情、多情、浪漫、细心、敏感。还有一种是理性的,举止理智,言行板正,做事专注、善于思考、自我为中心意识强。还有一种是中性人。   感性的人以女性居多,也有一些男性属于感性者(比如爱好文学艺术的男人)。这种人很有情趣,和这样的人恋爱,会很开心、甜蜜,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有诗意,因为她会疼爱体贴你,也会善于制造激情和浪漫的细节。感性的人比较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她不会滥情,相对来说反而痴情执着。   爱上了就会全心全意。感性的人还有一个特别优点,因为敏感,她对于细小的、别人不在意的地方都有独特的观察。如果把这些优点发挥在文学艺术领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感性的人有一个弱点,   就是与别人相处中,过于敏感,容易让自己受伤。她爱上一个人就会不顾一切,热烈、奔放,忽视现实的考虑。还有,感性的人,就是凭感觉做事,往往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感觉,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事物起主导作用。   理性的人以男人居多,也有一些女性属于理性者。理性的人,他是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看待问题,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事物的影响比较小,不意气用事,而是就事论事。不会关心体贴人、不懂浪漫,给人冷、木疙瘩一样的感觉。这种人往往喜欢遵守一定的规则,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认为凡事都是有逻辑的。   比如找情侣,他事先会在心底设定一个大概标准,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就觉得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数学定律的,这个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的。   适当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神经,学会浪漫和情趣,不妨接触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领域作为爱好,让自己的感性触角也有所发展,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枯燥无味,会充满情趣和诗意。   爱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爱情,越令人刻骨铭心。“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爱情和痛苦的爱情的因素之一。不要让爱情成为生活的全部,觉得有点倦怠和压力就约定少见面,但是别忘记每日通通电话、发发短信,问候一下对方,关心一下对方!要像放风筝,做到收放自如。   如果感性人和理性人相恋,沟通和谅解显得尤其重要。沟通是连结情感的桥梁,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取长补短;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化解误会,解开心中的矛盾;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感情。爱需要的是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思考结合,那样才会演绎出完美、、、、、、、、、、、   感性人适合做与情感相关的职业,比如作家、诗人、导演、演员、歌手、画家、电视电台主播、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教师、广告设计、雕塑师、军人,等等。据专家研究,感性的人多为天秤座和巨蟹座的人,这两个星座的人在艺术的工作上都能有很突出的成绩。   理性人适合做与思辨有关的职业,比如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师、律师、法官、行政人员(如领导、秘书)、司机、商人、业务员、保险、心理咨询师等等。   中性人也叫混合性人,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这种人现实生活中不多见。这种人往往自己没有主见的人,特别是现在有些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喜欢听别人的,自己不独立思考,也不感情用事。有专家认为这种人是造成现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世上没有一个纯感性和纯理性的人,感性人也有理性的一面,理性人也有感性的一面,只不过是偏重感性的人就叫感性人,偏重理性的人就叫理性人,而感性和理性差不多的人就叫中性人。理性人通过感性人的点拨、帮助和激发,克服自身的弱点,同样可以在适合感性的领域做出惊人成绩。很著名的例子如我国现代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一个理性人,因为徐志摩而激发她感性的一面,成为现代重要女诗人。   感性就是一种表面的,是一种感觉,没有理由的,但是自己认为就是这样的;它和理性相对的,它没有理性的`深度思考和琢磨。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获取快乐,理性可能暂时抑制快乐,但最终仍会获得满足。我们应该一手抱着感性,得到今天的快乐,一手牵着理性,享受未来的满足。   感性的人,都是凭感觉做事,如果感觉对啦,就什么都愿意做,也什么都愿意付出。   “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   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一种能力。   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形式或认识阶段,该词英文词来自于拉丁文sentise,表示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现象解释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都承认感性是客观事物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观念,这种理论带唯物主义性质。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许多哲学家由于感性认识的相对性而怀疑感性知识的实在性,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都认为感性现象是虚幻的。贝克莱夸大感觉的主观性,进而否认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明确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并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由感性材料和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构成的。   但是,只有感性还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因为他缺乏普遍性,必然性。知性的作用就在于它用先天的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从而使之成为有条理的科学知识
2023-07-06 15:40:521

《木兰诗》全文

木兰诗》原文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和氛围;而这些,显然地正和那些“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衬托木兰的慨然离家、战胜酷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样的英雄气概的。正是这些描写使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到木兰那种慷慨、悲壮、勇敢、坚毅的精神状态。至于描写木兰回家时的快乐、热闹的场面,更不用说了。高尔基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②鲁迅也说,民间文学是“刚健清新③”的。这些意见,对于《木兰诗》来说,也是恰当的。 ①《灯下漫笔》,见《坟》。 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 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 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2023-07-06 15:41:038

木兰诗中的同义词及解释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明驼”即“名驼” 1.“明”、“名”古音相同,是古音通假。例如:一、“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悦);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王言》)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标点本2512页)以上“明誉“即“名誉“,“明师”即“名师”。“明”、“名”古通用。 2.史书上提及骏马与名驼时,总是并列成文,概念非常明确。例如:一、“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史记·苏秦列传》)二、“龟兹国遣使献大马、名驼、珍宝甚众。”(《魏书》卷七上)三、“龟兹国献名驼龙马珍宝甚众。”(《北史》以上“ 橐驼”与“良马”并列,“名驼”或与“大马”(即骏马)并列,或与“龙马”(亦为骏马)并列。足证“明驼”即“名驼”。 3.元代诗人袁桷《播州宣抚杨资德》诗有“细毡侔密纩,善马敌名驼。”这里“名驼”与“善马”互为匹敌。再就《木兰诗》本身看,前有“东市买骏马”,后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骏马”与“明驼”对举。 4.从“明”、“名”二字的本义来看。马叙伦认为“名明实一字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之三第五九页) 5.《木兰诗》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不仅词面有所变换,而且各自具有确定的意义,不容前后倒置。论奔驰疾走,驼不如马。所以木兰在“军书十二卷”的紧急“点兵”的情势下。“东市买骏马”代父出征,是非常合理的。论负重,则马不如驼。木兰在战争胜利后,不要高官厚禄,以布衣之身随同“火伴”还乡。他们离开了队伍,晓行夜宿,还要携带途中用的粮食和衣物。所以,木兰只向“可汗”提出借用“明驼”而不借“骏马”。从这里也可见出 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郑光礼《词语考释二题》,载《华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编者按:“名驼”之说似较胜。据所引材料,“驼”、“马”往往对举,《木兰诗》中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也可证明明驼不是快马。(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另一版本,将此句换为“愿借千里足”。) 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这两句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总的在写听到木兰回来的消息之后全家人的喜悦。这种喜悦,作者巧妙而准确地采用了完全合乎人物(爷娘、阿姊、小弟)身分的独特行动。“理妆”、“杀猪“、“出迎”把它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第二,在这里“扶将”是同义合成词,“将”也是“扶”的意思。有人认为在这里“将”是动词““扶”的词尾,其作用是把及物动词“扶”变成了不及物的。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将”用在动词后带有词尾性的情况是有的,如《颜氏家训·书证》:“命取将来”,白居易诗《长恨歌》:“钿合金钗寄将去”。但这个“将”字是必须与其后的“去”“来”结合在一起用的,大体相当现代汉语中的“了”字,“取将来”就是“取了来”,“寄将去”就是“寄了去”,这种用法在《水浒传》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果这种“将”字后边去掉“去”、“来”便不成话。所以“出郭相扶将”的“将”不能认为是“扶”的词尾,而应把“扶将”作同义合成词来理解。第三,“出郭相扶将”是谁和谁“相扶将”?有人认为是说爷娘与木兰相扶将,这样理解且不说与情理不合,在时间上也是不对头的。如与木兰相扶将,那只能在回来时才能做到,出郭时只有爷娘,而木兰尚在郭外,爷娘怎能与之相扶将呢?其实这句话是受了诗的形式要求上的限制(字数和协韵的限制)而颠倒了次序的,用散文的语言来说就应该是“爷娘互相扶将出郭去迎木兰”。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十一、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这里用“户”,后边“当窗理云鬓“又用“窗”。难道姐妹俩先后梳妆打扮时要分别找两个不同的向光的地方?而且闺女当着户梳妆打扮,对于一个有“东阁”“西阁”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合情理的。 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中的“户”就是“窗”。开头的“木兰当户织”也如 此。且看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却是:“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连唐代张祜的《捉搦歌》,且不管他对“唧唧”的理解如何,他说唧唧声在“窗中”。(张诗的有关诗句是:“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
2023-07-06 15:41:556

乌苏里船歌的意思

  找了一些,这个算是比较好的答案。  读《佳木斯电视报》第28期第7版:“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一)乌苏里船歌  “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一)  乌苏里船歌  编者按:由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电视台、佳木斯广播电视报社联合主办的撒刁“城市名片”市民论坛活动已经结束,最终揭晓11张“城市名片”。在评选和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并且饶有情趣的故事,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佳木斯,更热爱佳木斯,本报将从本期开始为大家讲述这些“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  《乌苏里船歌》  演唱:郭颂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紧摇浆(来)掌稳舵  双手赢得丰收年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乌苏里江人儿笑  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乌苏里船歌  记者李抚生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的是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后,欢快、甜美、心情愉悦的歌曲,由歌唱家郭颂演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录的中国仅有的两首民歌之一。  郭颂从1962年开始唱《乌苏里船歌》,至今已唱了40多年,关于郭颂,关于《乌苏里船歌》,几十年来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传奇……  歌词中的疑惑  “啊朗赫赫呢哪”是什么意思?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又是什么意思?  同江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赫哲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齐艳华向记者介绍时说:“其实这些话专业上叫做‘衬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无法翻译。很多人说这些虚词是赫哲族的劳动号子,这显然是错误的。”  齐艳华还说:“赫哲人撒开千张网”的景象早已不在了,由于环境污染和过渡捕捞等因素,现在的乌苏里江已经没有那么多鱼,很多渔民也都纷纷转产去种地了。‘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这句中的红杜鹃在3月的街津口就能看到,但当地的老百姓把它叫做‘达子香",紫粉色的花朵映入眼帘,确实令人流连忘返。”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其中序唱和尾声都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只用虚词;主体部分的韵律依据的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嫁令阔”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在赫哲族中流传十分广泛,多首名称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这首曲调演唱,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大顶子山的故事  在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有一座形似锅顶的大山。山顶缭绕的云雾、山脚奔腾的江水、蓝蓝江面渔船点点,构成一幅诗一般美丽的山水画卷。著名歌唱家郭颂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这座养育赫哲族儿女的神奇之峰——大顶子山名扬全国。饶河农场就坐落在大顶子山边绵延的绿色宝库之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农场境内就是肃慎人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1991年在大南山顶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两人合葬墓穴更证明了7000多年前就有我们的祖先居住。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联第七军的大本营,英勇的抗联战士曾在农场十队附近的新兴岛击毙日本关东军少将司令日野武雄等大批日伪强盗。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大力开发旅游项目,游客们欣赏完山林美景后,可乘船在乌苏里江上体验一下打鱼人的生活,品尝江水炖江鱼的美味,或是停泊在江心,领略对岸俄罗斯农庄的异国风情。沿江逆水而上不到三个小时,便是赫哲族聚居地,可一睹赫哲族的风情园景。  永远为赫哲人民歌唱  《乌苏里船歌》诞生于1962年。当时郭颂等人决心要写一首歌颂党的领导、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艺术歌曲。于是郭颂等人来到了街津口八岔采风,在那里,郭颂听到了很多赫哲族小调,兴奋的他先写了第一稿的歌词,然后请来词作家胡小石、作曲家汪云才,三个人共同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反复修改历时大半年之后,才逐渐定稿并由郭颂首唱。  东北赫哲族中流传的民间音乐曲调《想情朗》,属于赫哲族传统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乌苏里船歌》曲调的作者在创作中吸收了《想情郎》等最具挖根生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因此,在几十年后的《乌苏里船歌》的音乐著作权属于赫哲人,还是属于将这首歌唱出名的郭颂的纠纷案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乌苏里船歌》的主曲调是郭颂等人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作,改编成的作品,不是作曲。郭颂等人使用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该客观地注明该歌曲曲调是源于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改编。  郭颂,1931年出生在沈阳市,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1953年从事专业演唱工作以来,整理和改编了大量东北民歌。他演唱的《乌苏里船歌》198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教材。这首歌跟随郭颂走遍了大江南北,也走出了国门。如今,78岁的郭颂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他离而不休,依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郭颂说自己很感谢赫哲人民,“是那个地方,是那里的人民让他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我要永远为赫哲人民歌唱!”这句话郭颂老师说得铿锵有力!  《乌苏里船歌》后继有人  33岁的刘继峰在佳木斯铁路乘务员公寓工作,他从小就喜欢唱歌,无论什么曲目,听两遍就能跟着唱上来。1990年,我市铁路系统第一届艺术节,刘继峰演唱了一首《乌苏里船歌》,他的声音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不但获得了金奖,而且还被大伙誉为“郭颂第二“。  2001年刘继峰被单位推荐到中国音乐大学学习,在一次关于中国民歌的讲座上,刘继峰见到了郭颂老师。听了郭老师的讲解,刘继峰对《乌苏里船歌》更有感情了。  后来刘继峰特地去了一趟同江,“近距离地接触赫哲人,感受赫哲文化,了解赫哲历史,鱼皮、打猎、草屋、捕鱼,我忍不住高声歌唱‘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自那以后,我对这首歌有了更多的了解,演唱也更有感情了,可以说,这首歌在我心里从此升华了!”这一年来,桦南老马红透了大江南北,这个“天然去雕饰”的农民歌手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眯。“我能有今天还得感谢《乌苏里船歌》,早在1988年的全省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我就是唱了这首歌,更巧的是,当时郭颂老师就是评委之一,而且还是他亲手给我颁的奖。颁奖时,郭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能听得出来,你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你的声音和你的感情的表达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你是真正的农民歌手,原汁原味,好!好!好!"”  如今已经年近八十高龄的郭颂老师坦言并不担心接班人的问题,他说全中国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少说也得有几万人,所以即便是有一天他唱不动了,也不担心这首歌会失传。  一首歌一生情一辈子  上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郭颂艺术生涯五十余年来,带着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唱遍了祖国各地,唱遍了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黑龙江的神奇与美丽也伴随着这些优美的旋律一次次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先生曾写信给郭颂说:“我是由于你的《乌苏里船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的一片土地。”  郭颂说,《乌苏里船歌》他唱了40多年,歌曲里的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已经深入骨髓,这是他一生的骄傲和自豪,虽然前些年出了一些小意外,但这丝毫不影响郭颂对这首歌的喜爱。郭颂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不管到什么时候,哪怕是我唱不动了,《乌苏里船歌》仍然是我的最爱
2023-07-06 15:42:131

悬崖政策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悬崖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农文旅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解决“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难题,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从某种程度而言,这里是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记者张蔚蓝)“悬崖村”名为阿土列尔村,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千米悬崖之巅。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这里成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硬骨头”,是“短板中的短板”。2016年媒体报道,阿土列尔村的15名儿童,为了往返于山底小学和山顶的村庄,不得不在海拔高差近1000米的山间顺着藤梯攀爬。“悬崖村”的故事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年,通往“悬崖村”的藤梯被钢梯所替代,村民上下山的时间从以前的8小时缩短为不到2小时。2019年5月,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23人全部搬入位于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阿土列尔村也称“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坐落于千米悬崖之巅、地势险要,从前村民们出行需顺着悬崖修建的17段藤梯攀爬来回,再走一段没有护栏的崖壁。张蔚蓝摄易地扶贫搬迁:搬进新社区拥抱新生活昔日通往“悬崖村”的藤梯已被2556级钢梯所替代。张蔚蓝摄48岁的某色伍哈是土生土长的阿土列尔村人,今年五月,他成为最后一批从“悬崖村”里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之一。如今,他在“悬崖村”上开起了小卖部,每月收入约有2000元。“五年前我不会讲普通话,也没读过什么书,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很辛苦。村子火了之后陆续有很多游客来游玩,我就跟着游客学、看着电视学,现在基本对话都没问题的。”交通不便曾经为这里的人们抵挡了战乱与匪患,如今却变成村落发展最大的困境。据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2014年,村落聚集的二级平台上出现了一条狭长裂缝,时而还有落石从裂缝山涧处滑下,这让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开始筹划搬迁。“以前上山会遇到一些小猴子,看你一个人走上去,它们就会来捣乱。”帕查有格说,五年来他在“悬崖村”上下来回不少于400次,“大伤没有,小伤有很多”。吉克古者一家是帕查有格的帮扶对象。一家六口在迁入安置点前有一些顾虑。“我不会讲普通话,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就是在种地,偶尔会下山打打零工、替别人修房子,收入很不稳定。”他用彝语说道,后来眼看着一批批贫困户搬迁走了,在帮扶队员的一再劝说下,他自己也决定尝试一下。“当时就像做梦一样,这样好的房子我从前都没见到过。在彝语里有一句话‘一生没见过大象,这辈子是不会梦到大象的"。”不久以后,他决定卖掉老家里的牛羊,开始适应搬迁后的新生活。吉克古者所在的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6个安置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该社区共安置贫困户1424户,其中80户来自“悬崖村”。过去,这里的人们在阴冷昏暗、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人畜混住,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现在,安置社区的每户人家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的标准进行分配,最大住房面积为100㎡,每套房子都包含有卧室、浴室、厨房和客厅。社区配备齐全,有学校、商店、就业中心、留守儿童家园、妇幼保健中心、法律咨询室和其他基础设施。目前,一个户外农贸市场及一个商业区正在筹备建设中。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置点积极落实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政府加快对扶贫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社区治理,对贫困户开展免费的烹饪、电焊、彝绣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吉克古者说:“我的妻子参加了社区的刺绣培训班,平均每天可以绣8双袜子和一条围巾,每双袜子得20元,一条围巾则有35元收入。另外,她还通过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当清洁员每天能挣500元。我自己现在也在上厨师的培训课。”帕查有格介绍,“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楼房,山上的老屋按照村里发展集体产业的计划将被保留下来,加上‘悬崖村"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观,房子用来发展旅游接待是极好的。”而某色伍哈的心愿就是:“悬崖村”旅游开发出来了以后,要在山上开办一个农家乐。位于昭觉县城的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6个安置点中面积最大的安置点。该社区共安置贫困户1424户,其中80户来自“悬崖村”。张蔚蓝摄探索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减贫成果可持续94年出生的“悬崖村飞人”某色拉博是当地的“网红”。他在家排行老二,肩负着赡养老人的责任。此前,他们家靠卖玉米、鸡肉和土豆,每年收入大约为2900元。两年前,他乘上了“悬崖村”发展旅游的快车,成为了一名户外向导,现在每月收入就有3000元。他说:“以前我做过直播带货,现在我一边当导游,一边拍一些视频放在网上,也能挣一下额外的收入,外地人没见过这么高这么陡的梯子,觉得很新鲜,我发一些当地的视频可以吸引他们过来。”26岁的某色拉博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目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拥有9万粉丝,是一名真正的“悬崖村”网红。(来自网络截图)据介绍,四川省政府出资6.3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悬崖村”的旅游项目,希望采用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同时,在彝族“火把节”和其他节日里,该地也会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活动。随着大凉山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凉山旅游度假,据悉,2019年,前来观光的游客量近10万人。今年春节期间,共有5万名游客前往“悬崖村”村旅游,收入累计达50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悬崖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确保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除了注册“悬崖村”农产品系列品牌,利用该地区潮湿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当地政府还引导村民种植脐橙、油橄榄、三七等经济作物,创办农家乐、酿酒作坊,积极开发旅游景区项目。“我们还鼓励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参与村集体分红、务工等形式参与村子的发展,促进自身的脱贫致富。”帕查有格说。截至2019年底,凉山州贫困人口全州累计减贫80.5万人、退出贫困村1772个,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3.4%下降到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8元,比上年净增1360元,增长10.8%。
2023-07-06 15:42:203

政治命令是什么意思?

政治的发展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关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 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他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①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③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⑤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023-07-06 15:42:321

Director是什么意思?

Director(或Diretor)在葡文中有多种译法,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董事或总监。既然两人都是Director,那么很有可能是两位董事或总监(比如一位是财务总监,另一位是人事总监)。Romulu 和Sergio Nogueira 是他们的名字,但Nogueira是第2个人的姓,Sergio 是名,这一点不要搞混了。
2023-07-06 15:42:434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的意思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的工作。在两种情况下应加“编者按”:1、新闻或文章反映了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见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精神,又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需要编者加以引导。2、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或文章,需要向读者推荐或进行说明,提请读者注意,以扩大宣传效果。总结:编者按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或结尾。加在最后的称“编后”;也有单独成章的,称“编者的话”。我国近代中文报纸最早采用编者按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编者按的种类1、介绍性: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梳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2、评论性:一般来说,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3、综合性:这类编者按就有以上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只是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
2023-07-06 15:43:29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的工作。编者按有时和编者按语同义,言简意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辑部的意见,又可以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是一种特殊的编辑任务。在两种情况下应加“编者按”:(一)新闻或文章反映了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见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精神,又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需要编者加以引导。(二)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或文章,需要向读者推荐或进行说明,提请读者注意,以扩大宣传效果。编者按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或结尾。加在最后的称“编后”;也有单独成章的,称“编者的话”。我国近代中文报纸最早采用编者按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编者按的种类1、介绍性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梳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2、评论性一般来说,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3、综合性这类编者按就有以上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只是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编者按
2023-07-06 15:43:43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的解释 [editorial note] 编者按语 详细解释 编辑人员对一篇 文章 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编者案。 词语分解 编的解释 编 (编)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 东西 交叉 组织 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 一定 的 原则 、 规则 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 适当 的组织排
2023-07-06 15:43:571

文章注释部分的“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另:“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2023-07-06 15:44:031

文章注释部分的“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另:“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2023-07-06 15:44:091

“编者按”是什么意思

某某人按如现在的编者按按:按语按语: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例句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遇有乖碍处,辄作按语以申明之。”《清史稿·仁宗纪》:“馆臣呈进敕修《明鉴》,於 万历 、 天启 载入先庙开创之事,又加按语颂扬,於体例均为未合。” 巴金 《家》二五:“在第五期的周报上, 琴 的文章登出来了,并且加上了 觉慧 的按语。”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2023-07-06 15:44:161

编者按 按的意思

编者按的解释[editorial note] 编者按语 详细解释 编辑人员对一篇 文章 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编者案。 词语分解 编的解释 编 (编)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 东西 交叉 组织 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 一定 的 原则 、 规则 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 适当 的组织排
2023-07-06 15:44:221

“编者按”的“按”是什么意思?

“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2023-07-06 15:44:3211

编者按与编者寄语的区别

编者按: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 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 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 另: “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 .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 编者寄语:1. 作动词用,传话,转告话语:寄语青年朋友2. 作名词用,所传的话语,有时指寄托希望的话语:新年寄语,编者寄语。
2023-07-06 15:45:061

古籍中某某人按,这个按字是什么意思?

某某人按如现在的编者按按:按语按语: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例句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遇有乖碍处,辄作按语以申明之。”《清史稿·仁宗纪》:“馆臣呈进敕修《明鉴》,於 万历 、 天启 载入先庙开创之事,又加按语颂扬,於体例均为未合。” 巴金 《家》二五:“在第五期的周报上, 琴 的文章登出来了,并且加上了 觉慧 的按语。”
2023-07-06 15:45:142

编者按怎么写

编者按语是报刊编者对新闻或文章加的提示性说明和重要批注。“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编者按,通常是作者表明写作的出发点,或者是说明。为了让读者通过这个说明看得更明白或者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引导。也有一些通过编者按来进行避免内容牵扯法律的部分,来告知阅读者内容的来源,或者某些保护自身利益方式。如:编者按:感谢XX给予本内容大力的支持。或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无抄袭或商业用途,侵犯版权请联系XXX。等等。编者按语同义,言简意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辑部的意见,又可以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是一种特殊的编辑任务。扩展资料:一般说来,编者按分为以下几种:1、介绍性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说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2、评论性一般来说,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3、综合性这类编者按就有以上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只是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者按
2023-07-06 15:45:246

“按”什么意思?

差不多,词源是一样的。按是“审察;研求”的意思,也写成“案”。“按……”相当于说“推究起来……”、“事实上……”之类。“编者按”中注解的意思也是从这里来的。
2023-07-06 15:45:502

汉字“编”的意思是什么?编字笔画顺序

编biān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创作:编剧。编导捏造:编瞎话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笔画数:12;部首:纟;笔顺编号:551451325122笔画顺序:折折横捺折横撇竖折横竖竖详解编_biān【动】,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同本义〖putinorder〗编,次简也。——《说文》以绳次物曰编。——《声类》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民;编人;编次;编蒲交织,编结〖weave;plait〗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编辑;创作〖compile;write〗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又如:编杂志;编述;编订连接〖connect〗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又如:编町虚构,捏造〖make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_biān【名】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cord〗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又如:编韦书籍〖book〗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如:编简;编珠一部著作的一部分〖partofa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姓。汉代有编盲意编程序biānchéngxù〖coding;designprogramme〗∶在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问题,人们根据自己对信息处理的要求,给电子计算机设计指令〖arrangeinorder〗∶安排事情进行的先后顺序编次biāncì〖arrangemetinadefiniteorder〗编排次序编导biāndǎo〖writeanddirect〗∶编写剧本与执导演戏〖writeranddirector〗∶编剧和导演编导biāndǎo〖playwright-director;choreographer-director;scenarist-director〗编写剧本并亲自导演的人编订biāndìng〖compileandproofread〗编写校订编订《国际关系论文集》也称“编定”编队biānduì〖formintocolumns〗组织编制成队形编队biānduì〖organizeintoteams〗组织、编制而成的队伍中国南极考察编队指船舰或飞机编成的队形编队飞行编发biānfā〖editandrelease〗编辑发布编号biānhào〖number〗给顺序号作为一种识别的方法给房间编号限定于有限的或确定的数字内按顺序编号数编号biānhào〖serialnumber〗编定的号数编户biānhù〖personwrittenintohouseholdregister〗指编入户口的平民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序》编辑biānjí〖editor〗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晚报体育栏的编辑编辑biānjí〖edit;compiler〗∶收集资料,整理成书〖gather;collect〗∶采集串连只是编辑些树叶儿遮着前后。——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编辑部biānjíbù〖editorialdepartment〗由编辑们和正副主任组成的处理稿件的业务部门编简biānjiǎn〖historicalrecords〗〖古〗∶书籍,多指史册编结biānjié〖plait;braid;weave〗编织编剧biānjù〖palywright;scenarist〗编定撰写剧本的人编剧biānjù〖writeaplay〗编定撰写剧本的过程编列biānliè〖compile〗按次序排列他把性质类似的文章辑在一起,编列成书编录biānlù〖extractandedit〗摘录并加以编辑编码biānmǎ〖coding〗把设计的程序以某种合适的语言改编成表示该程序的一系列准确而详尽的指令之一种过程为执行一给定程序或解一给定题目把所需操作步骤按顺序用计算机代码编成的表编目biānmù〖makeacatalogueof〗编排目录新到的图书正在编目编目biānmù〖catalogue;list〗编排好的目录编内biānnèi〖establishmentlimits〗单位、人员和装备属于编制规定的范围编年史biānniánshǐ〖chronicle;annal〗指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亦称“年代史”编年体biānniántǐ〖inthestyleofannals;inchronologicalorder〗一种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编排biānpái〖setup;layout;arrange〗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编排节目编派biānpài〖fabricateone"sdefects〗方捏造或夸大别人的缺点过失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红楼梦》编磬biānqìng〖anancientmusicalinstrument〗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编入biānrù〖arrangeinto〗编排进去编审biānshěn〖readandeditamanuscript〗编辑和审查确定编审biānshěn〖senioreditor〗∶高级编辑〖copyeditor〗∶担任编审任务的人编外biānwài〖unestablishedperson〗组织机构人员定额之外的人编伍biānwǔ〖amongthepeople;popular〗指民间。古代编制户口,五家为“伍”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编写biān西安ě〖compile〗∶编排书写编写教材〖write;compose〗∶写作编写一部书编修biān西安ū〖compile〗编纂编修《本草》编修biān西安ū〖Bian西安u〗古代史官之一,宋代设编修官修国史实录、会要等,明清翰林院设编修,并无实质职务编选biānxuǎn〖selectandedit〗编辑选定编选课本编选摄影编译biānyì〖translateandedit〗编写和翻译外文。也称翻译者最近编译任务繁重编印biānyìn〖compileandprint〗编纂出版编余biānyú〖unestablished〗整编后多余的编余人员编造biānzào〖compile;drawup〗∶将资料组织排列起来编造表册〖fabricate〗∶捏造为他的缺席编造繁杂的解释〖invent〗∶靠智力创造古人编造了这个神话〖workout;make〗∶虚构故事部分是真实的,部分是编造的编者biānzhě〖editor〗∶文稿的编纂人员〖compiler〗∶将他人著作汇编成书的人编者按biānzhě"àn〖editorialnote〗编者按语编者按语biānzhěànyǔ〖editor"snote〗编辑人员为所编发的消息、文章等写的提示、说明、评论之类性质的文字编织biānzhī〖weave;plait;braid〗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编织毛衣用藤条编织椅子编织品biānzhīpǐn〖knitting〗∶人或机器所编织的产品〖basketry〗∶通常用织、编、缝的方法把细长的东西做成篮子或其他物件编制biānzhì〖organization〗∶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定额、职务分配等〖strength;establishment〗∶某一作战部队的核准的人数这个团的编制缺额编制biānzhì〖workout;drawup〗∶编排、组织使成器物或形成方案、计划等编制生产计划编制教学大纲〖weave;plait;braid〗∶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成器物、工艺品编制草席编钟biānzhōng〖serialbells〗中国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乐钟编著biānzhù〖write;compile〗将现有的材料及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编撰biānzhuàn〖compile〗编写编缀biānzhuì〖weave〗编排组合已有的材料、文章等编缀成书编缀花环编组biānzǔ〖marshalling〗∶〖铁路〗在编组场调度列车的各部分〖formgroups〗∶按一定人数或其它条件组合成小组编纂biānzuǎn〖compile〗编辑,撰述编纂词典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孙文《黄化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出处[①][biān][《__》卑_切,平仙,_][《__》布玄切,平先,_][《__》方典切,上_,_]“编1”的繁体字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书籍书的计数单位指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顺次排列指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条理组织起来参见“_年”、“__”连接参见“_町”收列;列入编辑;创作编织编造;捏造古县名汉属南郡,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见《汉书·地理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姓汉代有编盲意见《後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②][biàn][《集_》婢典切,上_,_]“编2”的繁体字通“_1”【未集中】【糸字部】_;康熙笔画:15;页码:页944第25【__】布_切【集_】【__】【正_】?眠切,?音_【_文】次?也【史_·孔子世家】_易,__三_【前_·儒林__】_,所以_次?也又首服也【周_·天官】追_掌王后之首服,_副_次,追衡_【_】_,_列__之,若今之假_矣又__【周_·春官·磬_】___【_】_,____之_又_也【楚_·九章】_愁苦以_膺又【字林】以_次物曰_又【玉篇】_,_也,_也又【__】方典切【集_】【__】_典切,?音匾_,_也又_也又【集_】婢典切【正_】婢免切,?音_【史_·西南夷_】皆__,_畜_徙【前_·___】殆_有解__,削左_而蒙化者【_】_,__又【集_】蒲眠切,音蹁_,或作_交_也【博雅】_,_也【卷十三】【糸部】编号:8657_,[布玄切],次?也从糸扁_
2023-07-06 15:46:041

木兰诗的所有资料 管理员不要删啊

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和氛围;而这些,显然地正和那些“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衬托木兰的慨然离家、战胜酷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样的英雄气概的。正是这些描写使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到木兰那种慷慨、悲壮、勇敢、坚毅的精神状态。至于描写木兰回家时的快乐、热闹的场面,更不用说了。高尔基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②鲁迅也说,民间文学是“刚健清新③”的。这些意见,对于《木兰诗》来说,也是恰当的。 ①《灯下漫笔》,见《坟》。 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 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 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明驼”即“名驼” 1.“明”、“名”古音相同,是古音通假。例如:一、“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悦);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王言》)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标点本2512页)以上“明誉“即“名誉“,“明师”即“名师”。“明”、“名”古通用。 2.史书上提及骏马与名驼时,总是并列成文,概念非常明确。例如:一、“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史记·苏秦列传》)二、“龟兹国遣使献大马、名驼、珍宝甚众。”(《魏书》卷七上)三、“龟兹国献名驼龙马珍宝甚众。”(《北史》以上“ 橐驼”与“良马”并列,“名驼”或与“大马”(即骏马)并列,或与“龙马”(亦为骏马)并列。足证“明驼”即“名驼”。 3.元代诗人袁桷《播州宣抚杨资德》诗有“细毡侔密纩,善马敌名驼。”这里“名驼”与“善马”互为匹敌。再就《木兰诗》本身看,前有“东市买骏马”,后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骏马”与“明驼”对举。 4.从“明”、“名”二字的本义来看。马叙伦认为“名明实一字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之三第五九页) 5.《木兰诗》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不仅词面有所变换,而且各自具有确定的意义,不容前后倒置。论奔驰疾走,驼不如马。所以木兰在“军书十二卷”的紧急“点兵”的情势下。“东市买骏马”代父出征,是非常合理的。论负重,则马不如驼。木兰在战争胜利后,不要高官厚禄,以布衣之身随同“火伴”还乡。他们离开了队伍,晓行夜宿,还要携带途中用的粮食和衣物。所以,木兰只向“可汗”提出借用“明驼”而不借“骏马”。从这里也可见出 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郑光礼《词语考释二题》,载《华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编者按:“名驼”之说似较胜。据所引材料,“驼”、“马”往往对举,《木兰诗》中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也可证明明驼不是快马。(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另一版本,将此句换为“愿借千里足”。) 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这两句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总的在写听到木兰回来的消息之后全家人的喜悦。这种喜悦,作者巧妙而准确地采用了完全合乎人物(爷娘、阿姊、小弟)身分的独特行动。“理妆”、“杀猪“、“出迎”把它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第二,在这里“扶将”是同义合成词,“将”也是“扶”的意思。有人认为在这里“将”是动词““扶”的词尾,其作用是把及物动词“扶”变成了不及物的。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将”用在动词后带有词尾性的情况是有的,如《颜氏家训·书证》:“命取将来”,白居易诗《长恨歌》:“钿合金钗寄将去”。但这个“将”字是必须与其后的“去”“来”结合在一起用的,大体相当现代汉语中的“了”字,“取将来”就是“取了来”,“寄将去”就是“寄了去”,这种用法在《水浒传》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果这种“将”字后边去掉“去”、“来”便不成话。所以“出郭相扶将”的“将”不能认为是“扶”的词尾,而应把“扶将”作同义合成词来理解。第三,“出郭相扶将”是谁和谁“相扶将”?有人认为是说爷娘与木兰相扶将,这样理解且不说与情理不合,在时间上也是不对头的。如与木兰相扶将,那只能在回来时才能做到,出郭时只有爷娘,而木兰尚在郭外,爷娘怎能与之相扶将呢?其实这句话是受了诗的形式要求上的限制(字数和协韵的限制)而颠倒了次序的,用散文的语言来说就应该是“爷娘互相扶将出郭去迎木兰”。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十一、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这里用“户”,后边“当窗理云鬓“又用“窗”。难道姐妹俩先后梳妆打扮时要分别找两个不同的向光的地方?而且闺女当着户梳妆打扮,对于一个有“东阁”“西阁”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合情理的。 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中的“户”就是“窗”。开头的“木兰当户织”也如 此。且看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却是:“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连唐代张祜的《捉搦歌》,且不管他对“唧唧”的理解如何,他说唧唧声在“窗中”。(张诗的有关诗句是:“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
2023-07-06 15:46:136

货车座位险什么意思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编者按】对汽车保险种类,一般车主对与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等险种比较熟悉,而对于车险座位险很多车主不甚了解。对于“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哪些保障?有没有必要投?”等等问题,很多车主一知半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我们经常所说的车险座位险其实就是车上人员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是属于商业险种之一,包括司机和乘客的车险座位险,它是专门保障车上乘客(包括驾驶员)的一个险种。指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不是行为人处于故意,而是行为人不可预见以及不可抗拒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时间),导致车上的司机或乘客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将赔偿治疗费或事故金。车险座位险的应该怎么投?在了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合理投保车险座位险。车险座位险保额1万至10万自定,保险责任因意外身故,残疾,医疗费用最高以保险金额最高限额为准。车上的人员,每人最高赔偿限额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在投保时协商确定。投保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选择座位投保,另一种是按照核定座位数投保。前者的费率一般规定为赔偿限额的0.9%,后者为赔偿限额的0.5%。关于车险座位险的保险赔偿(1)赔偿项目:车上人员伤亡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准,但每人最高赔偿金额不能超过每座赔偿限额。具体费用包括:抢救费、医药费、误工费等。(2)赔偿额度:保险公司会根据您在事故中所负责任的大小,赔偿所有应赔偿总金额的80%-95%(其余部分为保险条款规定的免于赔偿部分)。被保险人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赔偿80%,负主要责任的赔偿85%,事故双方负同等责任的赔偿90%,被保险人负次要责任的赔偿95%。?在理清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什么保障力度,该怎么投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车险座位险有没有必要投。
2023-07-06 15:46:291

商祺是什么意思(祺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五一节假拟将诸多旧文整理发表。5、6年前列举的错误用词今仍不鲜见,细节处见真章。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语言不仅是律师的职业工具,而且承载着律师的职业理想。从事商务法律事务,尤其是是高端商务法律事务,语言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律师掌握语言的能力良莠不齐。笔者不揣浅陋,列举数例,以期同仁们借鉴。一、“开庭”和“出庭”有律师常说“我明天要开庭”、“律师开庭注意事项”。其实此处“开庭”应当是“出庭”。“开庭”的主体是法院,“出庭”的主体是律师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英文为openacourtsession,开,有公开之意。出庭英文为Appearincourt,出,有出席之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法院给律师送达的是《出庭通知书》。最高人民法院修正后的《法庭规则》第12条规定:“出庭履行职务的人员,按照职业着装规定着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应诉若干问题的通知》第3条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不得仅委托律师出庭。”“开庭”、“出庭”,随口而说,似乎无伤大雅,然而正确使用法律术语,律师高冷的气质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优越感暗然彰显。二、“授权”和“受权”律师的执业行为皆由授权而来,律师天天干的事情就是授权的事情。说律师不知道“授权”和“受权”的区别,似乎匪夷所思,然而现实中授、受不分还真是常态。“授”是给予,如授予、授命、授奖、授旗、授衔、授意。“受”是接受,如接受、感受、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教。“授受”本身也是一个词。如“男女授受不亲”,意指男女双方在递交和接受物品时不宜有肢体上的接触,这反映了我国传统上的人伦礼仪和行为规范。今天职场礼仪中,休说男女之间,就是同性之间也不应有肢体的过度接触。又如“私相授受”。新华社援引白皮书,指出: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施政权”是非法的、无效的。因此,当事人给律师出具的是“授权委托书”,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而发表的声明是“受权声明”。三、“公司”简称为“司”律师在法律文件中时常讲“公司”简称为“司”,“我司”、“贵司”,I来YOU去,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其实“公司”不能简称为“司”。“公司”的“公”是公共、共同的意思;“司“是动词,是掌握、承担的意思。如司法、司机、司令、司职、各司其事。“公司”一词很早就有,但真正作为经济企业的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出现的公司,直到清末才出现。此前一般称为“行”,“银行”、“典当行”。据考证,清代学者魏源《筹海篇》载:“西洋互市广东者十余国,皆散商无公司,惟英吉利有之。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这应该是现代意义上公司的最早出处。因此,可以称我局、我院、我委,贵校、贵厂、贵部,但是不能称“我司”、“贵司”。四、“诉讼时效”与“诉讼时效期间”这也是经常见到的错误。“原告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这样的表述比比皆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原告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是债权请求权不行使达一定期间而失去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制度,也即“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睡着的人”。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必须行使权利法定的期间内,超过该期间将产生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后果。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第8条: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因此,超过的只能是“诉讼时效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五、“零”与“_”二_一六年即将过去了。有人写作二零一六。关于此节,笔者也有疑问,尽管自己坚持前者。一般认为,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_”两种汉字书写形式。《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_”。其中示例“2008年8月8日二__八年八月八日”。不过《现代汉语词典》:“_,数的空位,同‘零":三_六号|二__五年。”“零,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_":三零一号|二零零零年。”二者又能通用。不过积习所致,又有国家标准,还是以“二_一六”为宜。不过,《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成文日期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其给出的式样“2012年7月1日印发”。如果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前面的争议就没有意义了。六、“被告”和“被告人”近年来这两个词混淆不太常见,不过资深律师可能还留着年代的印记,时有混淆。如我尊敬的田文昌大律师,在他结集出版的的辩护词中,讲被告人都称为“被告”。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人。而被告人,只出现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中里,被诉的一方起诉之前称为犯罪嫌疑人,起诉之后称为被告人。也就是说因涉嫌犯罪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者被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当事人,被称为“被告人”。不过,上述观点还有参酌的必要。比如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作为原告人相对方仅仅是之前的犯罪嫌疑人吗?根据最高关于刑诉法的《解释》,还包括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和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这些人承担的仅仅是民事赔偿责任,被称为“被告”还“被告人”呢?从该《解释》第88条看,应该称为“被告人”。七、商祺律师在商务活动的文书中,通常在尾部写上“敬祝商祺”字样。然而一知半解往往闹出笑话。祺的本意是吉祥,一般用于人名,或者信中敬语。但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只能用于思涵,不能用于公函。如果函件抬头是某某公司,结尾就不宜用“商祺”。二是商祺只能对商人使用,对其他人使用则谬矣。这里要谈谈我国传统书信中的敬语。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书信也讲究典雅丰赡。然而由于一场文化风暴,造成新旧文化的阻隔。旧市书信结尾通常使用敬语,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均不相同,对不同职业也有不同的敬语。对商人固然可以用商祺,对知识界用文祺、雅祺,对教师用教祺,对工商实业界用筹祺、盈祺。对政界用公祺、钧祺,不一而足。其实我们读畅销的《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也能有所印象。毛泽东给冯友兰的信中,通篇不客气,结尾仍然写“敬颂教祺”,不失尺度。
2023-07-06 15:46:351

座位险保额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对汽车保险种类,一般车主对与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等险种比较熟悉,而对于车险座位险很多车主不甚了解。对于“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哪些保障?有没有必要投?”等等问题,很多车主一知半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我们经常所说的车险座位险其实就是车上人员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是属于商业险种之一,包括司机和乘客的车险座位险,它是专门保障车上乘客(包括驾驶员)的一个险种。指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不是行为人处于故意,而是行为人不可预见以及不可抗拒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时间),导致车上的司机或乘客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将赔偿治疗费或事故金。车险座位险的应该怎么投?在了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合理投保车险座位险。车险座位险保额1万至10万自定,保险责任因意外身故,残疾,医疗费用最高以保险金额最高限额为准。车上的人员,每人最高赔偿限额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在投保时协商确定。投保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选择座位投保,另一种是按照核定座位数投保。前者的费率一般规定为赔偿限额的0.9%,后者为赔偿限额的0.5%。关于车险座位险的保险赔偿(1)赔偿项目:车上人员伤亡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准,但每人最高赔偿金额不能超过每座赔偿限额。具体费用包括:抢救费、医药费、误工费等。(2)赔偿额度:保险公司会根据您在事故中所负责任的大小,赔偿所有应赔偿总金额的80%-95%(其余部分为保险条款规定的免于赔偿部分)。被保险人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赔偿80%,负主要责任的赔偿85%,事故双方负同等责任的赔偿90%,被保险人负次要责任的赔偿95%。?在理清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什么保障力度,该怎么投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车险座位险有没有必要投。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7-06 15:46:421

汽车半险保什么意思

【编者按】对汽车保险种类,一般车主对与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等险种比较熟悉,而对于车险座位险很多车主不甚了解。对于“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哪些保障?有没有必要投?”等等问题,很多车主一知半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我们经常所说的车险座位险其实就是车上人员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是属于商业险种之一,包括司机和乘客的车险座位险,它是专门保障车上乘客(包括驾驶员)的一个险种。指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不是行为人处于故意,而是行为人不可预见以及不可抗拒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时间),导致车上的司机或乘客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将赔偿治疗费或事故金。车险座位险的应该怎么投?在了解车险座位险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合理投保车险座位险。车险座位险保额1万至10万自定,保险责任因意外身故,残疾,医疗费用最高以保险金额最高限额为准。车上的人员,每人最高赔偿限额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在投保时协商确定。投保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选择座位投保,另一种是按照核定座位数投保。前者的费率一般规定为赔偿限额的0.9%,后者为赔偿限额的0.5%。关于车险座位险的保险赔偿(1)赔偿项目:车上人员伤亡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准,但每人最高赔偿金额不能超过每座赔偿限额。具体费用包括:抢救费、医药费、误工费等。(2)赔偿额度:保险公司会根据您在事故中所负责任的大小,赔偿所有应赔偿总金额的80%-95%(其余部分为保险条款规定的免于赔偿部分)。被保险人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赔偿80%,负主要责任的赔偿85%,事故双方负同等责任的赔偿90%,被保险人负次要责任的赔偿95%。?在理清车险座位险是什么险种,有什么保障力度,该怎么投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车险座位险有没有必要投。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7-06 15:4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