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canoVol
-
原文:世伯乐千马千马伯乐故虽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间千称
马千者食(shi)或尽粟(sù)石(dàn)食(sì)马者知其能千食(sì)马虽千能食(shí)饱力足才美外见(xiàn)且欲与马等安求其能千
策其道食(sì)能尽其材鸣能通其意执策临曰:马呜呼其真马邪(yé)其真知马
译文:
世伯乐才千马千马经伯乐所即使名贵马能仆役手受埋没跟普通马同死马厩千马著称
行千马吃顿能吃尽石粮食饲养马懂根据千马行千特点喂养马虽行千才能吃饱力足才能美素质能显现想要般马尚且能能要求行千呢?
驱使按照驱使千马喂养能竭尽才能马鸣叫能通晓意思拿起马鞭面千马说:没千马!唉!难道真没千马恐怕真能识别千马吧!
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十至十六间韩愈初登仕途志曾三书宰相求擢用惜忧终未采纳相继依附于些节度使幕郁郁志再加奸佞权政治黑暗才能士受重视所伯乐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外见:见--现表现
食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马邪:邪--耶表疑问相于
借千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终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识才、埋没才现象表达作者怀才遇愤意
通假字: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外见:见--现表现
食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马邪:邪--耶表疑问相于
相关推荐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韩愈写的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一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马说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马说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2023-07-07 00:35:101
《马说》原文及翻译
还记的你在学校学过的文言文《马说》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zhǐ):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 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2):恐怕,表推测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 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2023-07-07 00:35:16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出自:唐 韩愈《杂说》第四篇《马说》扩展资料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作者思想、成就: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学者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韩愈文章的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2023-07-07 00:35:2713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36:212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如下: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2023-07-07 00:36:361
马说全文翻译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唐代韩愈作品介绍: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023-07-07 00:37:0513
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 杂说》)编辑本段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23-07-07 00:38:037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38:202
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能完全使出来,它的才能和特长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2023-07-07 00:39:061
马说原文及翻译,解释词语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2023-07-07 00:39:203
马说原文及每个字的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译文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食,吃。9 或:有时。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 执:拿。35 策:马鞭。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英文版得也给你一份The world has Bo Le, and then has a winged steed. The winged steed often has, but Bo Le has no often. Therefore the horse, brings disgrace to hand of Yu slave people respectfully though well-known, parallel do not fit with long distance between dying of the slot manger, also. Once, long distance person of horse, eats or uses up one dan of millet. Food hors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but eats also. Be that the horse also, eats acoria , force deficiency though having energy , of long distance, only US sees nothing more than, desire and common horse etc. is not allowed to have to find a place for, seeking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at present also? Block of wood of scheme says that unable of food uses up whose material , express that but can not exchange whose intention with the person, holds a scheme but faces that , says: "Land under heaven have no the horse "! Give up the ghost! Does the person have no horse evil really? Th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a horse really also.2023-07-07 00:39:282
马说原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39:352
《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
《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对照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马说原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3-07-07 00:39:57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0:101
马说这篇文言文的原文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3.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4. 《马说》这篇古文如何翻译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马说文言文原文`要分段的 原文被它打上了,我只好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6.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马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36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资料: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7.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马说》原文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22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2023-07-07 00:40:501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如下: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为古文运动之滥觞,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2023-07-07 00:40:561
初二语文《马说》翻译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待遇都没有获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023-07-07 00:42:201
请帮忙翻译古文《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埋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以,凭借,因为。称,著称。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 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八、特殊句式 1. 其真无马邪? 反问句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本文收录于人教版八上语文书中的23课。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编辑本段]文章出处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本文收录于人教版八下语文书中的23课P175-176页、苏教版八下语文书第4课和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七课P91-P92[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2023-07-07 00:42:307
与马说相关的文言文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老师让写一篇仿《马说》的文言文, 今世无伯乐,然后无千里马.庸人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庸常人之手,槽枥之间寂寂无闻,不以千里称,且得劣马之名也. 世传伯乐名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自诩为当世伯乐,深信得马经真传,以为马能千里,食粟足矣,不知千里马性喜杂食,而谓杂食乃劣马习性.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齐,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足配给,鸣之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为之误也.。 3.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4. 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5.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6. 老师让写一篇仿《马说》的文言文,急求 今世无伯乐,然后无千里马。 庸人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庸常人之手,槽枥之间寂寂无闻,不以千里称,且得劣马之名也。 世传伯乐名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自诩为当世伯乐,深信得马经真传,以为马能千里,食粟足矣,不知千里马性喜杂食,而谓杂食乃劣马习性。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齐,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足配给,鸣之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为之误也。2023-07-07 00:42:461
《马说》全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023-07-07 00:43:103
古文《千里马以伯乐为知己》全文翻译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出处:唐代韩愈《杂说四·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扩展资料:《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3:194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2023-07-07 00:43:411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②游牧山中,群兽奠敢角。遇虎辄③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④,未及三接,而马为⑤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尝:曾经③辄:于是就④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⑤为:被译文有一个人养马,马的体形庞卓越,大而且很高,雄壮而且有力,鬣毛长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见东西。他曾将马游牧在山中,群兽没有敢与它角斗的。遇见了老虎于是与它打斗,打了一整天,不分胜负回去了。见到的人告诉它的主人,并赞誉马的神勇。主人说:“马真厉害呀!但不能战胜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马一定会战胜的。”于是剪掉了马的鬣毛。第二天,主人尾随着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马见了虎,趔趔趄趄,没等到三次交锋,马就被虎杀了。主人惋惜的离开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却没能想出,回去把这事告诉了乡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说:“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吧?开始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气势很猛,猛所以不惧怕。已经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胆怯了。胆怯所以气馁,气馁所以失败。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到处都是,这马也是啊!”2023-07-07 00:44:061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如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吊有名马,祇厚干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直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一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嗯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自行干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干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直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3-07-07 00:44:121
马说的原文、翻译、解词
马说百科名片《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目录原文译文注释一、解释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五、实词六、虚词七、词类活用八、特殊句式九、重点语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平文学成就生平年表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常见问题文章赏析课外延伸教材选入原文译文注释一、解释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五、实词六、虚词七、词类活用八、特殊句式九、重点语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平文学成就生平年表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常见问题文章赏析课外延伸教材选入展开编辑本段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译文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差不多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编辑本段注释一、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2辱,辱没3之,的4奴隶人,仆役.5骈(pián):两马并驾6骈死,并列而死7槽,喂牲口用的食器8枥,马棚.9以,把.10一食,吃一顿.11或,有时.12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3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14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15其:指千里马,代词.16是:这样,指示代词.17能:才能.18见,同“现”,表现;显现.19且:况且,尚且.20欲:想要.21等:等同,一样.22不可得:都做不到.23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4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5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26之:指千里马,代词.27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28道:正确的方法.29食之:饲养它.30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31材:同“才”,才能.32鸣:马叫,33之:无意义.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5执策:拿着马鞭.36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37临:面对.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40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袛”通“只”,只能.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四、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六、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七、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八、特殊句式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九、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2023-07-07 00:44:30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2023-07-07 00:44:4610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看了这篇《马说》再一起来学习一下它的意思和赏析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原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原文赏析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均有写道千里马难遇伯乐,借物言志,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2023-07-07 00:45:091
马说原文及翻译朗读
马说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2023-07-07 00:45:151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反问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其:恐怕,表揣测。 知:认识,识别。[5] 或:有时。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2023-07-07 00:45:341
马说文言文全文注音
1. 马说这个文言文里面的有拼音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今音为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 食,吃。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 韩愈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祗:只是 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4.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词句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 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知:懂得。 5. 马说解释字词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 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2023-07-07 00:45:551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原文及翻译如下: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3-07-07 00:46:141
韩愈的《马说》原文和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023-07-07 00:46:24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6:312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诗文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2023-07-07 00:46:48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7:022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7:198
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7:492
马说韩愈原文及翻译
马说 韩愈〔唐代〕u2003u200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u2003u200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u2003u200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u2003u2003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u2003u2003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u2003u2003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3-07-07 00:48:04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如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如下: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拓展资料:《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该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并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2023-07-07 00:48:241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48:36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以及翻译如下:一、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品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此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2023-07-07 00:48:581
马说原文翻译
马说(1)韩愈世有伯乐(2),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3)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不以千里称(5)也。马之千里者,一食(6)或(7)尽粟一石。食(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9),且(10)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11)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尽其材(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执策而临(1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16)!其真无马邪(17)?其真不知马也。(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2)[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期,擅长相马。(3)[祗]只是。(4)[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5)[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6)[一食]吃一顿。(7)[或]有时。(8)[食]通“饲”,喂。(9)[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10)[且]犹、尚且。(11)[策之]鞭打马。策,马鞭,这里是鞭子打的意思。(1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1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1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15)[临]面对。(16)[呜呼]唉。(17)[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吗。2023-07-07 00:49:142
谁知道〈马说〉的全文还有翻译?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23-07-07 00:49:243
马说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食,吃。9 或:有时。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 执:拿。35 策:马鞭。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3-07-07 00:49:334
马说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4.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 求初中语文古文《马说》的全文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6.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7. 有关初中的所有古诗词`文言文收集(原文及翻译),边个有 1、关雎 2、蒹葭 3、观沧海 4、饮酒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次北固山下 7、使至塞上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行路难 10、望岳 11、春望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观刈麦 17、钱塘湖春行 18、雁门太守行 19、赤壁 20、泊秦淮 21、夜雨寄北 22、无题。作者:李商隐 23、相见欢 24、渔家傲 25、浣溪沙 26、登飞来峰 27、江城子,密州出猎 28、水调歌头 29、游山西村 30、破阵子 31、过零丁洋 32、天净沙,秋思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34、已亥杂诗 35、《论语》六则 36、鱼我所欲也 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8、曹刿论战 39、邹忌讽齐王纳谏 40、出师表 41、桃花源记 42、山峡 43、马说 44、陋室铭 45、小石潭记 46、岳阳楼记 47、醉翁亭记 48、爱莲说 49、记承天寺夜游 5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那段),作者:宋濂 这都是初中生必背的50篇古诗文,外面都有买的。 你可以去买一本,把里面的古诗文都背下来,对中考很有好处 8.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有版本做“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 杂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9. 文言文《马说》的翻译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马不按照正确鞭打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0. 文言文《马说》翻译 楼主你好: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zhidao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专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属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2023-07-07 00:49:591
古文韩愈马说的翻译及赏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古代诗人韩愈的《马说》,想要了解一片古文,首先要知道它的翻译的赏析。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古文韩愈马说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文韩愈马说的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古文韩愈马说的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古文韩愈马说的赏析 “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作者韩愈所处的中唐正是朋党纷争,世人倾轧之时,他本人屡遭排挤和贬斥。他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可以算是一匹“千里马”,。那时社会状况却是“世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他才发出了“士之处此世,而忘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去赏识他,于是他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错,世上不会缺少人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当时统治者却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描述他的悲惨境遇。“祗辱”“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作者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的厌恶。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特殊才能,为什么人们却发现不了呢?这一段就解释了主要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所以必须要以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而作者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得到一个合适的官职,才能才会得到发挥。作者在他对宰相的第二次上书中就抒发了希望当权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心情,“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而宰相仍不理睬,他就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将周公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态度与宰相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心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以这样说,作者正在向我们哭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举问的有理、有力,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同时也发出了在《与于襄阳书》中出现过的“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的感叹,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浪费人才与摧残人才的谴责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食马者”们很是恼怒,就不断鞭打它,可是又不按照正确的方式,喂养它还是不按照正确方法,千里马自然感到委屈,于是就不断以鸣声抗议,可是“食马者”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就如同作者在《应科目时与人书》中表现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困窘一样。他们拿着马鞭,明明千里马就在眼前,却仍是在说“天下无马”!这就鲜活的勾画出了那些“假伯乐”可笑的丑态。于是作者大声长叹哀鸣,连用三个感叹句,语气凌厉,斩钉截铁,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猜你喜欢: 1. 比较《马说》《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 2. 韩愈马说全文赏析 3. 韩愈马说教案 4.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5. 韩愈《师说》的公开课教案2023-07-07 00:50:061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反复赏析。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只”,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2023-07-07 00:50:121
马说原文和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2023-07-07 00:50:191
急求韩愈的《马说》原文+翻译!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2023-07-07 00:50:461
马说文言文原文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3.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4.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 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 杂说》)编辑本段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赞同17| 评论。 6.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7. 《马说》原文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一、注释1 辱:受屈辱2 祇zhǐ:只是,注意:在古文中,“只”译为“只是”,并不是通假字。3于:在。 4 奴隶人:马夫。5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6 骈(pián):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7 骈死:并列而死。 8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9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10 以:把。11一食:吃一顿。 食,吃。12 或:有时13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4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5 食(sì):通“饲”,喂养。16 其:指千里马,代词。 17 是:这样,指示代词。18 能:才能。 19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6 策之:鞭打马。 27 策:名词,马鞭。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34 鸣:马叫,35 之:无意义。 36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7 临:面对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40 其(2):其实,表推测41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2虽:即使。43知:懂得。 · 二、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 三、古今异义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策 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 之 能:的。 马 之 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 之 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 之 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虽有千里之 能 :才能,能力。安求其能 千里也:能够。 策策 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执 策 而临之:马鞭。 ( 策 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而鸣之 而 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 而 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一 食 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 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 虽 有名马:即使。 虽 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其安求 其 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 其 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 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 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 其 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不 以 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 以 其道:按照。 · 五、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辱——辱没骈—两马并驾称——称为一食——吃一顿食马者。 8. 马说文言文原文`要分段的 原文被它打上了,我只好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23-07-07 00: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