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桂林简介

2023-07-07 04:15:12
共8条回复
gitcloud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性旅游航运枢纽、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

桂林昔称八桂、桂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树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汉、壮、苗、瑶、侗、回、京、彝、水、满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桂林城地处漓江河谷冲积平原。唐代筑桂州府(桂林)城,因借漓江与阳江(今称桃花江)交汇之处筑成城廓,东西以漓江与阳江河道构成了城防水系,北借叠彩山、宝积山等山构筑陆上城防,拱卫夹城、子城,客观上形成了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

宋代依山傍水凿池筑城,兴建街市,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内湖水系(宋护城河)和核心区用地格局。明代以叠彩山、象鼻山为城市轴线,以独秀峰为核心,建靖江王城,城景交融的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桂林城市道路与城区中的各座山之间往往都有对景关系,形成的道路线形曲折而有致;沿江湖道路与水道皆成顺应关系,使得临水的街区亦变化有趣。山光、水色与田园、城郭巧妙融汇,空间格局与结构形态独具特色,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形成了桂林“山—水—城”和谐的城市形态。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桂林共有A级景区60家,其中5A级景区4家,分别是桂林漓江景区、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4A级景区25家,3A级景区31家。

扩展资料

桂林文化特色

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

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

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以资江山水为题村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林之源以其独创的水墨意韵,弥补了山水画中桂北山水的丹霞风情。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年画家高贺琪运用传统艺术的笔墨绘画技巧,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以禅境为表达方式的“禅意桂林画”,高贺琪的禅意桂林艺术画作清秀天成。

桂林民俗风情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处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桂林文化总体来说更接近长江流域文化。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桂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桂柳片,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

桂林的建筑风格也与长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于上个世纪国内战乱,加上日本鬼子轰炸桂林,老式桂林传统建筑几乎全毁。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气氛中,却都保持着自身的风俗,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豆豆staR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性旅游航运枢纽、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际旅游胜地 。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中央军委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南连柳州,东邻贺州,属山地丘陵地区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风化浸蚀,形成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独特景观。

2017年,全市下辖1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9个,高校15所

扩展资料

桂林是中国融贯西南、华南、中南最便捷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东盟自由贸易区门户城市、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是“一带一路”和黔粤湘桂交界重要联接点。2017年桂林入境旅游目的地全国第四,仅次于京沪镐。至今,桂林接待过国外元首与政要近200位。

桂林昔称八桂、桂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树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

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同时佣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两大世界遗产。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tt白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性旅游航运枢纽、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际旅游胜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中央军委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南连柳州,东邻贺州,属山地丘陵地区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风化浸蚀,形成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独特景观。2017年,全市下辖1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9个,高校15所。

桂林昔称八桂、桂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树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两大世界遗产。

扩展资料: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汉、壮、苗、瑶、侗、回、京、彝、水、满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学术机构誉桂林为“万年智慧圣地”。

桂林文化特色

1、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

2、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3、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4、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5、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7、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8、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9、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10、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11、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12、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13、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左迁

  桂林,中国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辈子,是闪烁在祖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一颗璀璨名珠。市辖象山、秀峰、(高新)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及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恭城、资源、永福、龙胜、灌阳、平乐十二个县,占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

  桂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宝积山、甑皮岩、轿子岩、释迦岩、丹桂岩、穿山下岩等处,先后现古人类遗迹遗物。民国29年(1940)元月广西省会设在桂林市,解放后,省会迁至南宁,桂林为直辖市,98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正式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壮、瑶、回、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市区现有人476万人。

  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冬季的桂林,桂花盛开,满城飘香,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低也超不过8℃,所以在这个季节出行,您只需身着春、秋装,带上一两件御寒的冬衣(以内衣防寒服等轻便冬装为最佳),就可应付自如。桂林的春冬雨季划分不是很明显,因此气温差异也不大,着春装即可。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雨量充沛大多集中在5、6月,有“雨桂林”之说。倘若您选择此时远游,切勿忘了带“晴雨伞”以备不时之需。而这时您身着一般的夏装就可以了。夏季空气温度高,对于北方游客而言较难适应,出行时,应尽可能准备些防中暑药物,及防蚊虫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主要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桂林的动物种类繁多,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雉、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鳜、鳗鲡等。桂林矿产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铅、锌矿、滑石矿和优质大理石等。

  桂林的土特产品主要有:桂林“三宝”: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沙田柚、罗汉果、白果、荔浦圩、马蹄、腐竹、桂林米粉、荷花鱼等。

  城市特色:桂林是一个风景文化名城。漓江、芦笛岩是享誉全球的名牌产品。历代在桂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桂海碑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靖江王陵、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市区有文化古迹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1处。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路:桂林公路四通八达,有桂黄一级公路,桂林至阳朔二级公路以及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高速公路,国道321、322、323线穿境而过,其中市境内322线已发展成高等级公路,并实现了100%乡镇和87%行政村通公路。

  铁路:新建成的桂林火车客运始发站占地40公顷,大厅可容纳1.5万人,年呑吐量为100万人。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枝柳动脉,湘桂铁路纵贯湘桂走廊,火车可直到国内主要城市。

  航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占地4.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候机楼5万多平方米。飞行区等级为4D,跑道长2800米。设计年飞行量4.2万架,旅客年吞吐量500万人次。目前国际国内航线44条,21家航空公司飞行桂林机场,可通航29个国内城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及日本福冈、韩国济州、泰国曼谷。

  水路:有湘江和漓江,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可直达成广州、香港和澳门。

  邮电:本地电信电力网全部建成,市县程控电话普及并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无能寻呼、计算机互联网业务。开设国内邮政储蓄网点,与世界150个国家、国内200多个城市开办了邮递特书快业务。

  能源:桂林网区已建成总容量达40.3KW的供电系统,市区用电最高负荷达35KW。石油、液化气和煤炭的储备,供应充足。

  给排水:桂林现有大中型水厂4个,日供水能力达34万吨,完全可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85万吨,污水处理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桂林是新兴的工业城市,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

  桂林市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形式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保险业务也有了较好的发展。

  科教:拥有科研院所有14个,县以上政府部门科研开发机构30多个,在光电子技术应用、新材料、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已有400多家中外企业在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

  我市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3所,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62个,中小学校2105所。

  文化:公共图书馆13个,馆藏信息已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市美术馆是区文化设施精品工程。全市有文化馆10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

  卫生:全市拥有人民医院、医学院附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溪山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49个,病床1.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83万人。

  体育:我市是自治区命名的体操城。先后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优秀运动员600名,其中有王维俭、颜伟霞、莫慧兰、唐林生、肖建刚世界著名运动员。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000多个,业余体校10余所,可举行多种国际国内单项比赛。

  桂林是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数达几十万人,国内旅客数百万人以上。先后有几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桂游览,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辞。

  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二家,四星级三家,三星级十一家,共有客房6600多间,床位13000多张;国际旅行社18家,国内旅行社62家;旅游涉外定点车船企业25家,涉外车辆700余辆,涉外游船67艘。无论是综合接待能力、产业规模、行业服务质量还是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产业联动功能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和档次。为使桂林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成立了桂林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行套票和游览信誉卡制度,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旅游监查力度,端正行风。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其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岩溶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有各具特色的漓江、芦笛岩、尧山等桂林市景区和以花坪、秦堤、灵渠、猫儿山青狮潭水库为主的外环景区。漓江景区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安灵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加可游性。

以心消业

桂林简介

桂林,因桂花成林而得名,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具有世界上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峰林景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世上最美的山水奇迹.

地理环境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方圆27500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的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数的峰林,峰峦,地下河与溶洞,

构成了别具一格形象而生动的描绘.

历史文化

桂林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秦始皇年间开挖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之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至汉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在此设始安县开始,中经三国,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到民国,两千多年来,几乎历代的郡,府,州,县,市等建置都设在桂林,使桂林成为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到桂林游览,最精彩的节目是游漓江.旖旎的漓江风光是桂林山水旅游的精华,漓江景区被国家评为AAAA景区.

漓江两岸风光千姿百态,碧水萦回,奇峰林立.漓江发源于广西北部兴安的猫儿山,南至梧州注入浔江,全程426公里.漓江旅游是指从桂林到阳朔一段,全长83公里.

秀丽妩媚的漓江,象蜿蜒的玉带,盘绕在苍翠奇特的群山之中.漓江从桂林城边悄然流过的

汨汨碧水,穿行在峭拔的山之间,人坐在缓缓行驶的船上,两岸的景色就像一幅图画那样在眼前展现,只有在游漓江的过程中,才能尽情地欣赏

桂林奇特美丽的群山,真正领略桂林山水之妙.当您乘船漓江之上,但见重重青山抱绿水,湾湾绿水绕青山,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而陶醉于大自然之中.迷人的漓江,大小景点上百处,处处都是诗情画意,可谓"百里画廊",是中国旅游风景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桂林山峰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形态万千.在漓江上有一座象鼻山,整座山就像一只大象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吸饮江水.在市中心有一座独秀峰,平地之中,一峰而起,气势雄伟.虽然高仅60米,但是它的陡峭,远看十分秀丽,来到跟前则感到它十分雄伟,因此有"南天一柱"之称.山的西麓,有一条蜿曲上山的石磴道,306级.峰顶远望,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有说,这个秀峰如放在别的城市里,都会成为一大胜景,在桂林,因为奇峰太多,它就不显得那么起眼了. 在区北面,屹立于漓江边的叠彩山,是市内一个风景荟萃地.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虽然不算高,但在桂林中是比较险峻挺拔的了.它的峰上建一大亭,取名"拿云亭".这里可以一赏飘带似地萦绕群山的漓江.叠彩山是因这山石层层横断,好像一匹匹锦缎堆叠起来,才得此名.山上树木茂盛,在绿树掩映之下,有叠彩亭,叠彩门,仰止堂,迎风楼,望江亭等建筑.桂林奇特而美丽的山还有伏波山,月牙山,南溪山和西山等.桂林奇异的洞和它形状特殊的山一样,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叫七星岩和芦笛岩.

别具风格的桂林山峰

秀丽妩媚的漓江风光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

桂林概况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桂林山水甲天下

clc1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性旅游航运枢纽、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际旅游胜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中央军委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南连柳州,东邻贺州,属山地丘陵地区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风化浸蚀,形成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独特景观。2017年,全市下辖1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9个,高校15所。

桂林昔称八桂、桂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树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两大世界遗产。

扩展资料: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汉、壮、苗、瑶、侗、回、京、彝、水、满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学术机构誉桂林为“万年智慧圣地”。

桂林文化特色

1、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

2、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3、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4、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5、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7、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8、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9、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10、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11、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12、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13、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苏萦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座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桂林是一个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一个可以满足现代人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国际旅游城市。

早在南宋时期,“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已名扬海内外,以漓江风光和溶洞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

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始安县治,建城已有2115年,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址;以秦代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明代靖江王府及王陵为代表的古代藩王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以壮、苗、瑶、侗等民族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构成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文化胜境。

桂林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综合考评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66.5%,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近年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桂林注重处理好山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市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独具“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城市魅力。

阿里阿涅德

桂林简介: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对外开放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性旅游航运枢纽、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际旅游胜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中央军委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南连柳州,东邻贺州,属山地丘陵地区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风化浸蚀,形成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独特景观。2017年,全市下辖1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9个,高校15所。

相关推荐

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大家大概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除了山水还有让你惊叹的彩调你大概不知道吧?彩调又被广西人民戏称彩灯,形式通俗易懂,起源于平乐。那么,你想了解关于彩调的更多信息吗?就跟着我一起了解广西文化吧!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简介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色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唱腔曲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   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按脚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道具   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矮桩应用最广。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技法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2023-07-07 02:33:581

深受桂林人喜爱的:彩调剧

桂林大家都不会陌生,相信大家都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见桂林景色非常秀丽。这是桂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桂林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剧就是其中一个,是汉族戏曲的剧终之一,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深受桂林人喜爱的:彩调剧。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 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 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亮相动作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表演形式 概述 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 当行 彩调的行当有小生、小旦、小丑、摇旦、老旦、老生,没有净角和娃娃生,小孩角色由小生或小旦兼演。净角由老生兼演。这些行当的形成也是随着剧目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而彩调的表演身段主要体现在小丑(含小生和小旦)身上,摇旦次之。 有句行话叫做:“学好《对子调》,根基才牢靠。”说明《对子调》的表演身段在彩调剧的表演中所占的位置。《对子调》中的小生、小旦在表演中运用彩调身段的步法、扇花、转身、亮相,使彩调的表演风格更为鲜明。
2023-07-07 02:34:041

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叫什么

  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叫彩调剧,它源自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彩调剧大约有500种,表演中讲究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彩调剧音乐十分丰富,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   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叫什么   彩调剧源自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是一种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它也被叫做调子、彩调、彩灯等。彩调剧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   彩调剧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表演中讲究歌舞并重,音乐唱腔分为腔类、板类和调类三种。在彩调剧表演的而过程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上。    彩调剧的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生行又细分为小生、老生和娃娃生三种,小生机智勇敢,老生多为正面人物,娃娃生就是未成年的小孩;旦行分为花旦、正旦、老旦和摇旦四类;丑行也分为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2023-07-07 02:34:111

广西彩调属于山歌吗

广西彩调属于山歌。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是属于山歌的。
2023-07-07 02:34:171

二胡演奏广西彩调用什么调

二胡演奏广西彩调用内弦调。用二胡拉桂林彩调属于传统艺术,应该用内弦拉,节奏缓和有力,声音温柔动听,二胡作为传统乐器,广为流传。
2023-07-07 02:34:241

桂林彩调秦兰香现在生活怎么样了

桂林著名彩调演员秦兰香现在生活的很好,时不时的给演出和赛事做评委。面对疫情管控的常态化,给群众演出和赛事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大冲击和挑战。桂林市临桂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演出和赛事新模式,1月7日,以保持空场、现场不安排观众,演出队伍随演随走,对所有参赛节目进行线上展示的形式成功举办了临桂区第十五届村屯(社区)彩调小品大赛。本届大赛由桂林著名彩调演员秦兰香担任评委,评委老师根据演出剧目的创作、导演、表演、唱腔、服装、舞美设计等环节进行综合评分。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被誉为岭南戏剧界一朵美丽的山茶花,2006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临桂是广西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桂北彩调窝的美称。近年来,临桂区每年都举办村屯(社区)彩调大赛,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40多场,乡村彩调演出100多场,不断推动彩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办本次彩调小品大赛,旨在号召全区各族人民共同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彩调的悠久历史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07-07 02:34:301

桂林彩调是什么样的音律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其中桂林叫“彩调“。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彩调音乐十分丰富,其唱腔属联曲体,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唱腔旋律以七字上下句为多,四段一首的唱腔旋律次之。用十三韵脚和柳州话演唱,俗称“豆腐块”状音乐。
2023-07-07 02:34:391

彩调演员秦兰香的年龄

57岁。截止到2022年,秦兰香已经57岁了,广西临桂六塘人,桂林地方戏彩调的名角。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
2023-07-07 02:34:461

彩调剧的起源地在哪

彩调剧的起源地是广西桂林地区农村。彩调剧,俗称音调、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情势上看有独脚戏、对子调、大调戏、3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脍炙人口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散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1带叫“采茶戏”、“音调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音调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07 02:34:553

桂林彩调剧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彩调,原叫“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7-07 02:35:021

桂林彩调 是哪个朝代的服装

桂林彩调作为一个地方戏种,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盛行于现在,传统的曲目大多是清代的,因此戏服以清代为多。但是你这个问题问的太笼统,因为每个时期的彩调剧目的内容都不同,因此无法指明到底是什么时期的服装。
2023-07-07 02:35:221

求桂林彩调剧的服装设计详细资料及演出形势和经费?

  【桂林花艺世界】桂林市八里街武警中队九号门面(公安大楼后面),承接开业花篮、各种花束;婚庆一条龙服务(婚礼筹备咨询、酒店预定、婚车、新房布置、婚礼现场等等)。  2010年01月25日桂林市“彩调园”彩调艺术传承展示基地日前揭牌。“彩调园”一方面要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弘扬彩调等地方剧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另一方面将致力于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彩调等地方精品剧奉献给老百姓,让彩调等地方剧种切实“文化惠民”。  彩调发源于桂林市,并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俗称为“调子”“哪嗬嘿”“采茶”等,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彩调,原叫“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彩调-现状与困境  彩调《王二报喜》据戏剧界有关人士介绍,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原宜州市志办主任莫瑞扬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组织彩调艺术演出,已是为拯救这种文化遗产勉力而为。每一场演出的收入,都不够维持演员们的生计,更别说培养舞台新秀和对剧本进行深加工。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彩调艺术将枯萎,甚至消失。”彩调之路如何走。没有市场而难以为继,这是戏剧院团近年来存在的普遍现象。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常剑钧认为,广西彩调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生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宜州彩调剧汇演期间推出的剧目,经过了精雕细刻,是精品,是品牌,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赢得了那么多的掌声,这说明彩调剧要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有好剧目,多出精品,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为根本标准。必须要以实施精品战略为重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震撼力的艺术精品。  中国文联戏剧作家协会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广西彩调艺术不存在心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借鉴中国乃至西方音乐剧和歌剧的手段,加强策划,走市场化道路,广西彩调艺术完全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世界。  专家们认为,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近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  专家们还建议,可以对现有艺术团体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强化艺术院团的自养能力,逐步把它们推向市场。
2023-07-07 02:35:312

桂林彩调十二月采茶歌词

十二月采茶调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转回家。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四月采茶茶叶长,耽搁田中铧牛郎。铧好田来秧又老,栽得秧来麦又黄。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烧钱化纸敬土地,青苗土地保平安。六月采茶热茫茫,上栽杨柳下栽桑。多栽桑树养蚕子,又栽杨柳好歇凉。七月采茶茶叶稀,姐在房中坐高机。织得绫罗与绸缎,与郎织件采茶衣。八月采茶茶花黄,风吹茶花满地香。大姐采来给二姐,早茶没有晚茶香。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家家造有重阳酒,三杯美酒祭重阳。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走忙忙。脚踏船头江中去,卖完细茶转回乡。冬月采茶冬月冬,十担茶籽九担空。十担茶籽空九担,采茶娘子枉费工。腊月采茶空一年,背包打起讨茶钱。你把茶钱交与我,今年去了等来年
2023-07-07 02:35:381

彩调剧是非遗项目吗

是的。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获得“彩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为保护临桂彩调这个传统项目,临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临桂彩调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相关保护、传承、发展计划和措施,建立以学习、表演彩调为主的“20个优秀村屯文艺培训基地”,以表演、传承彩调为主的“10个优秀彩调生态保护村”,对彩调艺人、彩调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使临桂彩调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07-07 02:35:452

桂林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徒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 调子戏 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 “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后, 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生行 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丑行 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文献介绍 1.彩调艺术研究/蔡定国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页.--(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 2.彩调音乐/沈桂芳编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页 3.桂剧 壮剧 彩调剧移植革命样板戏唱段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南宁:编者,1975.--83页 4.广西戏剧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页 5.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9,723页6.桂林玻璃桥那里有彩调..但是要5块钱门票.
2023-07-07 02:35:581

桂林彩调演员秦兰香是哪里的

广西临桂六塘人
2023-07-07 02:36:051

彩调剧的杰出艺术家是谁??

傅锦华老师和覃明德老师傅锦华(1938年12月29日—2013年2013年2月2日),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刘三姐》、《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1960年《刘三姐》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引起轰动。主演电影舞台艺术片《刘三姐》,为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中刘三姐配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2013年2月2日因病去世。覃明德老师,是仫佬族,原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桂林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他从事彩调艺术45年,从小受仫佬山歌和民间彩调的影响,对彩调艺术有其独特的见解。扩展资料: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参考资料:彩调剧-百度百科
2023-07-07 02:36:111

彩调都有哪些特色?

辛亥革命前后,彩调空前发展,广西各地区彩调艺人辈出,极大地开发了彩调的市场。此间在桂林地区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在宜山地区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地区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地区“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在这个时期,彩调从农村的田间地头渐渐转入城镇戏台,以前七八个人组成的“过山班”到这个时候也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半职业性的调子班。随着这些职业性戏班地出现,彩调原有的那36出“江湖调”就显得非常贫乏,这些剧目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艺人们就纷纷另辟奇径,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了《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彩调职业戏班的出现,使彩调这种戏曲艺术特点更加鲜明,各个方面都有了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彩调的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角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之多。仅仅是彩调丑角的步法就分为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以矮桩应用最广。在彩调的表演道具之中,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另外扇子还可以被艺人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广西地方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中的主要的一件。由于彩调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柳州和桂林地区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3大行当。生行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3类。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角。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彩调的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4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彩调的丑行分正丑、烂丑、折子丑3类。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折子丑又叫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的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按角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彩调唱腔属于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角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20世纪50年代,彩调剧《龙女与汉鹏》由广西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从此,彩调正式定名为彩调剧。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60年代中期,《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职员受到了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一时间全国各地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2003年9月底,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城南广场、中山广场、人民礼堂、政府礼堂等场所举行的彩调艺术汇报演出现场,人声鼎沸,掌声如潮。广西彩调艺术受到了来自各地“彩调迷”们的热烈欢迎。
2023-07-07 02:36:261

谁知道彩调剧的杰出艺术家是谁?????

傅锦华老师和覃明德老师1、傅锦华(1938年12月29日—2013年2013年2月2日),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刘三姐》、《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1960年《刘三姐》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引起轰动。主演电影舞台艺术片《刘三姐》,为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中刘三姐配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2013年2月2日因病去世。2、覃明德老师,是仫佬族,原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桂林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他从事彩调艺术45年,从小受仫佬山歌和民间彩调的影响,对彩调艺术有其独特的见解。扩展资料:1、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2、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彩调剧
2023-07-07 02:36:363

桂林翠竹小学教学质量怎么样

好。1、翠竹小学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以“桂林彩调”为主的办学特色,打造“一校一品”。2、桂林市象山区翠竹小学坚持“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促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多年来,学校在“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
2023-07-07 02:37:011

彩调是怎样发展的?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嗬嗨戏,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博采民间艺术的彩调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也就是湖南花鼓戏传入广西。在调子戏流传于广西各地的这个期间,它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终于在清末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也就是由单人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到了后来随着的调子戏进入广西,彩调则发展成为“对子调”,由男女同台表演。彩调最早表演的剧目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或者市井轶闻中取材,演出的时候艺人多数采用桂林话。由于采用了本土方言,所以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而且还激发了人们对彩调的喜爱,培养了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道光年间,随着彩调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成为了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彩调的表演艺人开始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彩调戏曲为生,这些艺人逐渐成为职业表演彩调的演员。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当时在桂林周边的农村城镇,沐浴着淳朴的民风,那时,村镇之中没什么娱乐活动,人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彩调了。在柘木镇苏家、何家一带有一位彩调艺人,他是雁山、柘木、马面圩、六塘等邻近乡镇有名的彩调师傅。他的拿手好戏是《娘送女》、《王三打鸟》和《三探亲》。每回他的戏班子表演《娘送女》,台下的观众都会清泪可掬,为她们母女的情深而感动,为女儿的无助而叹息。在表演完《娘送女》之后,老艺人的戏班上演了一出丑剧,老艺人在表演丑角的时候身穿破衣、破裤,头戴黑色的丑角帽,手拿破蒲扇,裤腿一高一低,脸被画上乱七八糟的胡子,形象非常搞笑。同时老艺人还嘴里念念有词:古怪古怪真古怪,如今古怪真的多,蚂敖上树鱼跳岸,男的生崽女的耍……听着老艺人这诙谐的唱词,人们哈哈大笑。随后,老艺人大打一个哈欠,做喝醉酒状,盘腿倒在舞台上。台下观众掌声一片,口哨声一片,笑声一片。老艺人所扮演的丑角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是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这样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以便戏班能够在桂北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后来,通过过山班艺人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艺人们渐渐以“调子”“采茶”和“嗬嗨戏”等地方戏曲为基础,创造并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为“江湖调”。此时,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艺人们也有所改革。清光绪年间的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由于清光绪年间,我国戏曲腔调大部分都已经成熟,所以彩调声腔是在早期阶段借鉴其他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
2023-07-07 02:37:111

桂林民族歌曲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 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 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歌谣等。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2023-07-07 02:37:193

彩调演员秦兰香的年龄

71岁。彩调剧演员秦兰香出生1950年9月,至2022年7月4日,已有71岁高龄,代表作有《芙蓉记》、《王三打鸟》、《秦兰香》等,是国家一级演员。
2023-07-07 02:37:251

彩调戏的特点简写。。急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采纳哦
2023-07-07 02:37:331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扩展资料①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②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2023-07-07 02:37:43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1、壮族歌圩壮族歌圩,壮族民俗。“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壮族铜鼓习俗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3、刘三姐歌谣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视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流传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刘三姐歌谣丰富多样有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创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有美学等多种方面研究价值。4、彩调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各地名称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带称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地区称调子戏,阳朔以南称“采茶戏”、“彩灯”,左、右江一带称“大采茶”、“嗬嗨戏”。1955年以后统称“彩调”。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类。同一曲调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变通。戏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带见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07 02:38:201

电影《刘三姐》演绎的是哪种戏曲文化? ()

电影《刘三姐》演绎的是彩调剧这种戏曲文化。《刘三姐》属于彩调剧。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砍柴女刘三姐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和儿子阿牛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极为恐慌。为防乡民暴动,莫怀仁想以淫威令刘三姐噤声,只换回自己的难堪,刘三姐言称若赛歌胜过她,她自不会开口再唱。刘二怕妹妹重蹈覆辙,想带她远走他处,但刘三姐誓要好好惩治莫怀仁。莫怀仁找来一帮酸臭文人信心满满与刘三姐赛歌,不想个个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为让刘三姐屈服,莫怀仁暗中将她绑至府中,施以锦衣美食,只换来刘三姐的几声冷笑。早已与刘三姐暗中生情的阿牛、刘二及众乡民,则颇为担忧她的安危,正想办法将她营救。彩调剧的主要流派:1、桂北彩调桂北彩调是指流行于以桂林、永福为中心的广西北部地区的彩调流派。首先,在桂北彩调中,有一批被称为“诗对戏”的颇具文采的剧目,如《化子盘学》《狗宝闹学》《闹酒楼》《讨学钱》《出对招亲》等。2、桂中彩调桂中彩调是指流行于以柳州、宜山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的彩调流派。该地区是多民族地区,聚居着壮族、侗族、汉族、仫佬族、苗族、瑶族等民族。各民族聚居在一起,有的还互相通婚,语言、文化、民俗上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彩调流传到这一地区后,善于从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中吸取养料,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3、桂西南彩调桂西南彩调是指流布于以百色为中心,包括崇左、宁明、扶绥、龙州等地的桂西南地区的彩调流派。首先,桂西南彩调擅演武调(即武打戏),如《平阳抢亲》《火烧粉妆楼》《新官上任》《打刀救母》《捆龙城》《火烧白雀庵》等。
2023-07-07 02:38:371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乾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记者在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的引导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特殊的时空遂道,在光辉灿烂的桂林古文化里游历观摩,流连忘返。 见记者对桂林非物质文化着迷得难以自拔,涂桂生热情地说:“老弟,别太心急了,桂林非物质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够你着迷一辈子呢。只要你有兴趣,以后我陪你到各县走走。”
2023-07-07 02:39:001

广西彩调唱腔即简谱,谁想要?

十月花的简谱
2023-07-07 02:39:206

广西彩调,黄梅戏MP4高清下载

因为你可能是用手机上网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个用电脑上网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个图标“点击下载”,只要点击它就能下载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2023-07-07 02:39:342

桂林非遗文化体验馆开放时间

您是问桂林非遗文化体验馆开放时间是什么时候吗?桂林非遗文化体验馆开放时间是每周二至周日上午09:00-12:00下午14:30-17:00(16:30停止入馆)。中午12:00-14:30闭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要内容:1、戏曲体验:活态展示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和艺术特色,观众与演员近距离交互,共同感知桂林戏曲之美。2、生活美学体验:将茶、花、香、诗、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桂林特色非遗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与当代生活链接重合,让人们深入了解桂林山水与人文历史,深度体验古代文人的礼仪风尚和生活意趣。桂林非遗文化体验馆开放时间是每周二至周日上午09:00-12:00下午14:30-17:00(16:30停止入馆)。中午12:00-14:30闭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2023-07-07 02:39:512

桂林有哪些可以购买特产的地方

桂林是个旅游的好地方,风景绝对独特。漓江两岸风光秀丽,空气十分清新,泛舟漓江看十里画廊非常惬意,到桂林一趟,是一定要购买桂林的特产哦,桂林有哪些可以购买特产的地方呢?1、西城步行街西城步行街有仿古的街面建筑、休闲的花岗岩石路,风格独特。街上有许多美容店、服装店、鞋店、特色餐馆等,是一个购物、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吃到桂林的各色美食,也可以买到桂林的各种特产哦!2、正阳步行街正阳步行街是桂林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此街是旧时桂林做衣行、纸扎铺、铁器行、梳篦行集中之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桂林戏剧文化中心,旧时的桂剧、京剧、彩调集中在此演出。现在是桂林的一个具商业和游览双重特性的新旅游景观,也是最为繁华、人流量较多、消费较高的地方。3、中山中路夜市夜晚的中山路从百货大楼至微笑堂路段还增设了名目繁多的夜市摊点,有卖工艺品,土特产,小商品,民间小吃,林林总总,惹人驻足,或问价,或成交,夜市每天都要延续到午夜才打烊,一年365天,天天如此。4、金顺昌特产店金顺昌是当地的一个品牌,所以东西也值得信赖。马蹄糕、绿豆糕、桂花糕,等,有很多不同同包装,价格不一。最贵的也不会超过10元一包。果脯类:小番茄、荔枝、桂圆。 桂花王茶、黑蚂蚁、罗汉果等。档次不一。价格有最便宜的25元,也有贵到几百元的,都值得购买。5、阳朔西街阳朔西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的一条步行街,历经1400多年,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也是阳朔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这条街布满了桂林的老字号,有万利祥,陈公兴,蒲同昌,元安商号,刘来兴等,还有各种桂林的美食和特产。
2023-07-07 02:39:581

想知道桂林的历史文化,旅游路线怎么走?

桂林几乎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个呢??不过我可以为你提供几个:桂林历史文化特色 距今约一万年前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时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民国 属广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桂林历史文化特色桂林,以她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饮誉中外,同时,也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说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厚重的历史就是一部书。这部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前言到内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1) 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 (2)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3)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4)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5)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6)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7)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文化古城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地位越来越突显。洪武五年(公元l372年)改元代静江路为桂林府,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的治所仍置于桂林。清代沿明旧制,桂林仍是广西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藩国桂林。明洪武五年(公元l372年)修建府第,二十六年(公元l393年)筑城,前后历时二十余年。靖江王府城是在元顺帝万寿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早在唐代,独秀峰下就建有学宫。宋代在山南筑有“铁中寺”(后称大圆寺),元至顺二年(公元l331年),妥欢铁木儿做太子时,曾徙居这里,后他回朝称帝,追怀往事时改“大圆寺”为 “万寿殿”。靖江王府是南京内宫的缩影。它的主体布局是:前为承运门,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还有许多亭台楼阁等:公元l393年,即王府建成后的第二年,开始修筑城墙,以保护王府。城墙建在王府的周围,南北长555米,东西宽340米,周长约1790米。城墙内外均用大方青石砌成,全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大门。万历年问(公元l573一一l620年),靖江王府的统治者继续在王府内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亭台楼阁和轩堂馆所,独秀峰下建有宫苑,风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山下辟有池,设有彩舟画舫,专供妃子、宫娥游乐。整个建筑达40多座,运阶玉陛,红墙黄瓦,朱户雕楹,富丽堂皇。王府城的建筑,一方面说明了当年封建统治者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奴役,过着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靖江王不仅修建华丽的王府、坚固的王城,还强迫劳动人民为他们营造宫殿式的陵园。如,朱赞仪墓,封土高15米,直径30.5米。墓依以心势向西,周围有内外墙。外墙左右各长557米,宽364米;内墙左右备长l00米,宽62米。墓前有翁仲、华表及石兽,占地153亩。还有朱规裕夫妻合葬墓;朱约麒夫妻合葬墓;朱经扶夫妻合葬基等藩王、王妃、次妃、将军等墓共320余座。历代靖江王中除朱守谦、朱享嘉、朱亨致死后没有葬在这里外,其余都葬在这里。这些森严堂皇的王墓群,是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物资料。王府和王陵l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靖江王府池,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扩建桂林城,城池由今榕、杉、三湖向南扩展到桃花江。在城南开挖城壕,在桃花江上筑拦河坝(即今虹桥),分水灌壕,经象鼻山北入漓江。造就出一段护城河。扩建的城池,面积是宋、元旧城的三分之一。扩建后,桂林城周长l2里,辟有东镇、就日、癸水、行春、东江、武胜、宁远、丽泽、宝贤、西清、安定等l2个城门。这一城池规模和建制,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 明清时期,桂林是岭南的一个文化中心,学风更盛,书院学校增多,士子如林,广西各地都有人到此读书。贡院不断扩建,明代考生号达1500多间,清道光年间达5011间,可见科学之盛。临桂县在明代考取进士的有52人,在清代有l88人;清人临桂考取状元的有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等4人,桂林因此有“状元城”之称。陈继昌是清代200多年两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中的一个,其高祖父陈宏谋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是17世纪研究儒学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岭南儒宗”,著述甚丰,主要有《五种遗规》等。地方志修撰亦成果显著,嘉庆年间谢启昆主修、胡虔总纂的《广西通法》有“省志楷模”之誉,还有蔡呈韶主修、朱依真编纂的《临桂县志》。文坛艺苑更是百花盛开,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明代著名诗人有包裕、张腾霄和张文熙父子以及张鸣凤等人。清代桂林诗人、学者数以百计,朱依真为“粤西诗人之冠”;龙启瑞、朱琦、王拯、彭昱尧、吕璜并称“岭西五家”,在清代文坛有一定地位;“杉湖十子”也有一定的影响。王鹏运、况周颐为清末四大词中的两位,共创“临桂词派”。清代桂林画坛名家辈出,有史可查的画家达百名之多;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周位庚为广西山水画家之冠,李熙垣、李秉绶、罗存理在桂林画坛上有重要地位。 甲天下的山水灵气,孕育了桂林的本土艺术,如桂剧、彩调剧、文场、零零落、龙船歌等。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纯朴而清新的艺术品种,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饮誉海内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桂林文化的精华,演绎了一副桂林历史图。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清乾隆年问部分艺人开始用桂林官话演唱,清光绪八年(公元l882年)开始,桂林出现了璎珞小社、宝华群英等楼戏科班。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杂腔。传统剧目上白远古尧舜,下至清末民初的故事均有所表现,大多从忠君保国、争战演义、爱情离合、侠义扶危、佛径道义、小说传奇中取材编演而成,如《隋唐演义》、《气周瑜》、《岳飞传》、《哑子背疯》、《打棍箱》、《金精戏仪》等。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l896年),曾任台湾总督的唐景崧退隐桂林后,自办桂剧“桂林春观”,聘压旦(林秀甫)、一枝花、唐云海等名角当该班台柱,并撰写剧本由该班排演,遂使桂剧有了第一批独特剧目。尔后,他常领林秀甫等名角赴上海观摩,回桂后创建了第一座营业性演出场所一锦福园。 彩调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开来,于清朝末年成型。彩调剧诞生桂林,用桂林官话演唱。为区别于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剧的唱腔结构分为散曲联缀体,分调、板、腔三大类。另有数十支过场音乐和打击乐曲牌。传说剧目由一旦、一丑演唱的对子调发展为小旦、小丑、小生的三小戏,如《王三打鸟》、《三看亲》、《娘送女》等。 文场戏是桂林曲艺文场清唱(坐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道光年间在桂林街头有挂牌的“文武院子”坐唱文场与清唱桂剧,专供堂会演出。清光绪末年至宣传年间,桂林名“耍家”曾继藩、章幻圃、胡宏保、陈竹畴被誉为文场“四大金刚”,仿效桂剧在桂林施家园登台演出《翠莲对经》、《二姑娘算命》、《崔氏逼休》三戏,此为文场戏之始。 桂林渔鼓,鼓典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 明清时期桂林的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山水诗联与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的完全结合,以田园环境为衬景,融城内外文物古迹为一体的开放式大园林的城市格局,她以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个历史悠久游览胜地的见证 历史见证的桂林旅游胜地之芦笛岩,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一幅珍贵的艺术画卷! 被誉称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芦笛岩及其相邻的大岩,位于桂林西北郊光明山,距市中心约六公里。芦笛岩、大岩不仅以奇异峻美的景致 闻名,而且洞府内有不少前人的墨笔题字。对这些古代墨迹,人们称它为“壁书”。 芦笛岩壁书共有七十七则,其中唐代五则,宋代十一则,元代一则,明代四则,民国四则,年代无考者五十二则。大岩壁书共有九十三则,其中宋代一则,明代七十一则,清代八则,民国一则,年代无考者十二则。由此可以看出,两洞壁书在年代分布上,有年可考的,芦笛岩以唐宋为多、明代较少,清代没有;而大岩则以明代为最多,清代次之,唐代、元代没有,宋代仅一件。由于芦笛岩壁书剥蚀严重,大岩壁书比较清晰可认,因此两洞壁书在年代无考的数量上,又以芦笛岩较多,大岩较少。就作者和内容来说,芦笛岩壁书有不少是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而大岩壁书则多为当地入岩者的纪事。此外,从大岩壁书的用语通俗、行文不顺,以及错字、别字和书写之劣来看,它似乎多为粗识文字者的手笔。两洞壁书的不同之处,说明芦笛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大岩则是明清时期当地群众的避难场所。 芦笛岩壁书最早见于唐贞元六年(790年)洛阳寿武、陈臬、颜证、王溆等四人题名。以上四人,颜证曾为桂州刺史,王溆于同年与僧人道树在虞山韶音洞有题名石刻。此外,芦笛岩唐代墨迹尚有: “柳正则、柳存让、僧志达,元和元年二月十四日同游。”“无等、僧怀信、无业、惟则、文书、惟亮,元和十二年九月三日同游记。”“元和十五年,僧昼、道臻。” 壁书中的元和元年为公元八佰零六年,元和十二年为八佰一十七年,元和十五年为八佰二十年。怀信等人的题名虽然部分已经蚀没了,但从他们在南溪山元岩的题名可以得到左证。怀信、无等、无业、惟则及僧昼等人是唐代著名的和尚,《高僧传》里载有他们的生平事迹。这几批僧人结伴游桂,反映了当年桂林佛教的盛行。 在芦笛岩壁书中,保存比较完整、比较清晰是明代靖江王府采山队的题名,是一件为人注重的文物。题笔写道:“靖江王府敬差内官典宝周禧、郭宝、孟祥带领旗校人匠王茂祥、张文辉等数人十人采山至此,同游。丁丑岁仲夏月十有六日记。” 这则壁书高50厘米,宽58厘米,字径6厘米,反映王府在营建藩邸、陵墓时曾到此选材取石。据考证,靖江庄简王陵的陵门,金水桥等使用的带红纹石材即取自光明山。反映了当年靖江王为营建华丽的府第和陵墓大肆滥用人力物力的情况。它是封建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罪恶证据。 与芦笛岩壁书判然不同的大岩墨迹,则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桂林地区的社会情况和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大岩内的七十一则明代题壁中,有九则反映了桂林地区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的苦难遭遇,这也反映了出了一幅桂林历史图。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桂林是国家首批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意蕴深厚。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这里居住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秦代在桂林东北部的最高山峰上建立了尧庙,因此而来酌“尧山”之名沿用至今。民间至今仍传说着虞舜南巡路经桂林,并驻跸于桂林北郊虞山的故事,至今虞山上留存了舜帝庙、舜亭、南熏楼、南薰亭等遗址和历代石刻。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古为南越地,战国属楚,秦属桂林郡,桂林较早纳人中央政府的管辖,历代统治者在此设府管辖。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军50万,南下统一百越,在兴安开凿了可与长城并称的灵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途经桂林,疏浚灵渠,南征交趾,在今桂林伏波山留下“伏波试剑”的动人传说和一个美丽的试剑石遗迹传说。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延之来桂林担任始安太守。颜延之是南朝宋代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颜太守任内,开拓桂林文风,在独秀峰南麓留下“读书岩”胜迹。“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一首咏诗,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明代桂林设桂林府,封藩而至的朱元璋孙朱守谦到桂后,“静江”之名改称“靖江”。明王朝在桂林城区修建了靖江王府,后筑靖江王城。靖江王袭14代,历270余年。靖江王城虽历经战火,城内建筑只剩残基石栏,但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保存完好,为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内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至今王城的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历史上,桂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之地。千百年来,这几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清贡院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和教育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山、叠彩山、伏波山摩崖造像和开元寺、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红军血战湘江界首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西南剧展”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在此竞相争辉,形成了内涵丰富而独特、个性极为鲜明突出的桂林文化现象。历代名人来桂林游览山水风光,留下许多精美的诗词和大量碑刻,这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解放后几十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游桂林时的题词、留言和观感谈话,更使桂林文化名传全球。此外,早在公元5世纪开始名士游客对桂林的颂诗文形成了包括山水诗词、散文、游记、神话故事、摩崖题刻等内容的山水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有摩崖题刻、摩崖造像两千多件,山水诗词近五千首,山水散文近二百万字,神话传说数百则。桂林的人文旅游景观,在城区就有226处,其中一级景观25处,二级景观89处。而且,兴安灵渠和靖江王陵、王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景观如果能加以保护和有效的开发,完全可以与甲天下的山水相媲美。线路的话,有很多种:桂林—乐满地高尔夫—阳朔三晚四天尊贵豪华之旅漓江阳朔风光摄影游景点推荐:桂林尧山阳朔世外桃源桂林漓江桂林古东瀑布桂林两江四湖桂林象鼻山阳朔遇龙河龙脊梯田市内漓江精华游乐满地休闲世界龙胜温泉荔浦银子岩桂林冠岩桂林十二滩漂流
2023-07-07 02:42:157

桂林的交通运输

桂林主要的高速公路有国高泉南高速公路(泉州-南宁)、机场高速公路(桂林市区-两江国际机场)、国高包茂高速公路桂林梧州段(桂林-梧州)和桂林绕城高速公路。在建的高速公路还有国高厦蓉高速公路桂三段(桂林-三江)。其他主要公路还有桂林-阳朔、兴安-灌阳、灌阳-恭城、灵川-公平的公路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直通广西各地和临近省份,国道322、321线穿境而过,其中市境内322线已改造成高等级公路。拥有桂黄一级公路、桂阳二级公路等一批公路网络,实现100%乡镇通车。 湘桂铁路湘桂铁路由东北向西南由湘桂走廊纵贯桂林,经过全州、兴安、灵川、桂林市区、临桂、永福等地,是桂林市交通的大动脉。湘桂铁路北接京广铁路、焦柳铁路,西接黔桂铁路、南接洛湛铁路。湘桂铁路上有桂林站,俗称南站,目前为桂林最主要的客运火车站,车站于2005年翻新,接待吞吐能力大大加强;另有桂林北站,俗称北站(火车始发站,桂林北I场),目前正在扩建,扩建后分衡柳场和贵广场,规模为9站台16面18线(包含衡柳上、下行正线)。两站之间有桂北货运站(桂林北II场),承担湘桂铁路部分货运中转和部分车辆调配和编组。湘桂铁路灵川至二塘为双线电气化线路(灵二环线),其余路段为单线非电气化线路。 由于现有的湘桂铁路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故同时建有湘桂铁路货运外绕线以及与湘桂铁路衡阳至柳州段走向大致相同的衡柳铁路,并新建桂林西站(贵广正线)。衡柳高铁即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衡阳至柳州段,北起湖南省衡阳市,与京广客运专线相接,经永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抵柳州市,与柳南客运专线相接,全长497.9千米,永州(含)以上为广州铁路集团管辖,以下为南宁铁路局管辖,2013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该线为新建国家I级双线电气化铁路,永州至桂林段设计时速200km/h,远期预留250km/h提速条件,其余路段设计时速250km/h,与既有湘桂铁路形成三线格局。贵广高铁设计时速250km/h并预留提速条件,全线使用CTCS-2列控。在桂林市境内设五通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不在贵广正线上,通过联络线与其相连)、阳朔站、恭城站等五个站,并将以桂林北站为市内始发/终到客运站,桂林西站作为市内经停客运站。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是广西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占地4.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混凝土铺筑面积55万平方米。飞行区等级为4F,跑道长3200m,宽75m,将建第二航站楼。设计年飞行量4.2万架,拥有国际国内航线52条,21家航空公司飞行桂林机场,可通航45个国内城市、港、澳、台及日本福冈、韩国首尔、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 2014年5月桂林市与海航集团组建的“桂林航空”实行首飞,3年内达到拥有30架飞机的规模。 水路有湘江和漓江,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可直达广州,香港和澳门。广西11个内河港口,桂林港是惟一一个以客运为主的港口,所以我们对桂林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要结合桂林的城市特点,符合国家对桂林的定位。桂林市黄金水道办编制了《桂林港总体规划》,桂林港规划范围为一市(桂林中心城区)、十二个县(区)(阳朔、平乐、资源、全州、永福、灵川、兴安、临桂、荔浦、龙胜、灌阳、恭城),六江(漓江、桂江、湘江、资江、洛清江、桃花江)、二支(漓江支流遇龙河、甘棠江)、四湖(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一库(青狮潭水库)。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之七大主要特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桂林已形成旅游演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对外文化交流等8大类文化产业,拥有《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五通农民画3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桂林荣获“最中国文化名城”荣誉称号。 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以资江山水为题村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林之源以其独创的水墨意韵,弥补了山水画中桂北山水的丹霞风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年画家高贺琪运用传统艺术的笔墨绘画技巧,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以禅境为表达方式的“禅意桂林画”,高贺琪的禅意桂林艺术画作清秀天成。
2023-07-07 02:42:301

桂林千古情表演时间多久?

时间:每天两场15:30——16:30一场,晚上8点-——9点一场,每场一个小时。节目: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分为《桂林传说》、《大地飞歌》、《千古灵渠》、《漓江恋歌》、《寻找刘三姐》五幕,讲解桂林山水的风光、桂林的历史故事,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闲逛的同时可以看到很多表演,有彩调,民间杂耍,锅庄狂欢,水上飞人,民族快闪,灵渠点兵、莫老爷招婿等等精彩的演出。
2023-07-07 02:42:431

用二胡拉桂林彩调用内弦拉好还是外弦拉好?

内弦。用二胡拉桂林彩调属于传统艺术,应该用内弦拉,节奏缓和有力,声音温柔动听,二胡作为传统乐器,广为流传。
2023-07-07 02:43:371

彩调剧的基本概况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7-07 02:43:441

广西彩调在哪里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7-07 02:43:572

彩调的新剧目

彩调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三看亲》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录制成VCD碟发行以来,在三年的时间内,该团演出的彩调剧陆续被制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张彩调VCD碟公开发行,使得该团成为各剧团出版VCD碟最多者。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桂林市彩调团成立于五十年代,编演了大量优秀的彩调戏,其中《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唱红了半个世纪,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纷纷看好彩调VCD在桂林官话地区的消费市场,搜集、整理、创作、演出过最多彩调剧的桂林市彩调团成为他们录制VCD碟的首选。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165张彩调VCD碟,并在2001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张。广西全区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几支彩调专业队伍。就出彩调VCD碟而言,区彩调团10多张,柳州市彩调团不到10张,远远不及桂林市彩调团。就全国地方戏出碟情况而言,颇受欢迎的黄梅戏出碟也不到40张,比起桂林市彩调团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市彩调团团长甘榕生在谈到该团大量出版彩调VCD碟的意义时说,此举挖掘、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失传的彩调剧目,宣传、开拓了彩调剧的演出市场,推出了一批彩调演员,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023-07-07 02:44:041

关于桂剧`彩调,我还知道:

  【介绍】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道光、咸丰年间,祁剧传入。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历史】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于1912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科班兴起,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1939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立了专业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  【特点】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派】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 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如生,凡老生戏均能饰演;外主演挂白髯的老生戏;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戏;小为文小生,主演文戏;武为武小生,主演武戏。旦,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占多演文戏;贴多演武戏;夫主演老旦戏。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粑粑脸)角色。(此类角色也可由武小生开脸饰演)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随着清末 “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粤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阳剧嬗变而来的。  可以认为桂剧直接来源于祁剧,而祁剧也是粤剧的其中一个来源,从这一个意义来说粤剧和桂剧这“一对孪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支”的历史关系。换过另一种更加科学的说法,粤剧和 桂剧是皮黄戏这个“宗系”经过湖南传入两广而逐渐形成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两个“分支”。我们只能够把粤剧和桂剧当作两个“分支”并列而提,探讨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现状】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介绍】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分类】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剧目】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07 02:44:221

广西彩调剧的特色

彩调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 调子戏 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 “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后, 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生行 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丑行 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2023-07-07 02:44:302

彩调的艺术特色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按脚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07-07 02:44:371

彩调剧的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8出“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辛亥革命后, 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2023-07-07 02:44:501

桂林有种戏剧叫什么

桂林有两种戏剧,分别为桂剧、彩调剧。 1、桂剧:是广西地方戏曲之一 。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语言变化,才渐演变为桂剧。著名的有《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 2、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7-07 02:45:031

何为“彩调剧”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彩调,原叫“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7-07 02:45:211

彩调的现状与困境

据戏剧界有关人士介绍,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原宜州市志办主任莫瑞扬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组织彩调艺术演出,已是为拯救这种文化遗产勉力而为。每一场演出的收入,都不够维持演员们的生计,更别说培养舞台新秀和对剧本进行深加工。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彩调艺术将枯萎,甚至消失。”彩调之路如何走。没有市场而难以为继,这是戏剧院团来存在的普遍现象。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常剑钧认为,广西彩调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生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宜州彩调剧汇演期间推出的剧目,经过了精雕细刻,是精品,是品牌,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赢得了那么多的掌声,这说明彩调剧要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有好剧目,多出精品,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为根本标准。必须要以实施精品战略为重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震撼力的艺术精品。中国文联戏剧作家协会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广西彩调艺术不存在心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借鉴中国乃至西方音乐剧和歌剧的手段,加强策划,走市场化道路,广西彩调艺术完全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世界。专家们认为,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近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专家们还建议,可以对现有艺术团体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强化艺术院团的自养能力,逐步把它们推向市场。
2023-07-07 02:45:292

什么是彩调?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彩调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07-07 02:45:441

什么是彩调电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彩调电影,指的是由民间戏曲彩调剧改编成的电影。
2023-07-07 02:45:532

电影三姐演绎的是哪种戏曲文化

彩调剧。刘三姐属于彩调剧。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2023-07-07 02:45:591

桂林有什么文化遗产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乾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2023-07-07 02:4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