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路人假
-
灭掉的六国依次为韩、赵、魏、楚、燕、齐。
1、韩
秦赵两军在肥及番吾作战中,秦军先后被歼约15万人,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
前234年,秦攻韩,韩王安派韩非使秦,秦留下韩非,不久杀之。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接收后秦国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
2、赵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3、魏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
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4、楚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
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于是引兵东,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
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
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
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
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
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5、燕
秦王嬴政遂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
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魏之后,秦王赵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6、齐
齐国经过燕军进占,元气大为损耗,以至没有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
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
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
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
- gitcloud
-
被秦灭掉的六国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顺序如下:
秦王政17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19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
秦王政21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不到半年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秦王政23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扩展资料:
秦灭六国原因: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法度得以持续,未被废除,使得国家国力得以逐渐增强。灭六国之前,秦国的国君几乎是代代明君,而六国的国君明君鲜有,且多半昏庸。
韩国弱小,申不害变法图强,但是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没有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被其他国家军事攻击后国力炸的一干二净,变法失败后,国君昏庸,又流失法家人才韩非,距离秦国最近,秦的“远交近攻”政策正好试用,韩国最先被秦所灭。
赵国在战国时期可谓是个很能打的国家,军事实力很强,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占了两个,李牧与廉颇,只可惜君主昏庸。
魏国自李悝变法后,国强民富,只可惜,也是君主昏庸,魏国流失了很多个顶尖级人才。燕国国力弱小,荆轲刺秦王惹怒了秦国,进而让秦国找到了理由,加速了灭亡。
楚国政治上被讹诈,还疏远忠臣;军事上又抛弃楚国“尚武”的传统,不断兵败。楚国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时势,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他国家大大小小都变法,而楚国变法时间最短,影响最小。
秦国灭了五国之后,齐国孤立无援,根本不是其对手,齐国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不战而降。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 黑桃花
-
被秦灭掉的六国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
秦王政17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19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
秦王政21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不到半年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秦王政23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扩展资料
秦国之所以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是由国内、国外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促成的。
就秦国国内因素而言,素有“四塞之国”美誉的险峻的关中地理优势,使秦国得以在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中,多次避免兵燹祸及。
商鞅变法诸多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延续;商鞅、张仪、范睢等在他国不得志,甚至备受凌辱的优秀人才,却在秦国被不拘一格的拔擢重用;“连横”、“远交近攻”、“毋独得其地而得其人”等战略的正确运用;自秦孝公以下历代秦王多精明有为者等,使得秦国始终保持着碾压关东六国的超强实力。
就国外因素而言,饱受长期战乱之苦的各国民众,尤其是关东六国民众,不愿再罹受“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于老弱系虏,相随于路”,“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秦策四》)的无穷祸难,渴望和平和安宁;
关东六国统治者多目光短浅,无战略远见,即便罹受秦国攻击或威胁,仍不思联合抗秦,却相互攻伐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 LuckySXyd
-
秦王政17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19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
秦王政21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不到半年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秦王政23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扩展资料:
经过长时期的战争,当时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先后并吞了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于公元前246年继承秦国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
此后,他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强国政策,并采用李斯 等人意见,以重金收买 东方六国的权臣,远交近攻。
先后灭亡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炫耀统一天下的功德,他创立了 “皇帝”的尊号,以确立他至高无上的权威,自称始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 CarieVinne
-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他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孝公、秦昭襄王等六位国君给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秦王嬴政继位之前,六国就已经开始用割地的手段来讨好秦国,企图延缓自己的灭亡时间。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再次对韩国进行攻击,最终攻克韩国都城,俘虏韩王安。那么,秦灭六国时为什么先拿韩国开刀呢?
公元前230年,秦国正式向山东六国发起战争,历经10年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31年,秦国统一天下。那么,秦灭六国之战中,为什么以“韩赵魏楚燕齐”为序呢?其实,可用“地缘政治”这四个字解释。
秦国要讨伐六国,尽管有数条线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崤函通道,只有占据这里,才能更方便快速地进入中原。而六国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刚好控制着这里,因此首当其冲。
韩国灭亡后,秦国有两个选择,赵国和魏国。以秦的实力来说本来无所谓,但是选择赵国会更有利些。因为赵国还有一定潜力,拥有河套地区、太原盆地,对东出函谷关的秦军侧翼有一定威胁。
我们再翻开地图,发现韩国位于秦国、楚国、魏国、齐国之间,可谓四面受敌,历来就是“四战之地”,战争频繁。照说,在夹缝中生存,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搞好与邻居们的关系。可韩国倒好,常常扮演“见风使舵”的角色,反复无常。
这就是说,秦国强大,韩国就倒向秦国,做秦国的“跟屁虫”;楚国打了胜仗,又赶紧扑向楚国的怀抱。对,“朝秦暮楚”说的就是韩国。不仅如此,韩国还欺负比他更弱的国家。战国初期,韩国就灭掉了郑国。
基于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中人缘非常差,谁也不待见他们。于是,当秦国将领内史腾率领虎狼之师攻破韩国时,其余战国五雄,都作壁上观,无人施以援手。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被秦灭掉的六国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
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率军攻赵,公元前229年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公元前231年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5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2年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 余辉
-
韩国。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但是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
- 苏州马小云
-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率先灭掉了韩国,韩国虽然小但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灭韩国以后秦始皇统一路上就一路顺畅了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韩国,因为当时韩国的实力是最弱的,灭韩国轻而易举,韩国也就是当今的浙江地区。
- 康康map
-
是韩,赵,魏,楚,燕,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