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假期网站上免费观看的名校公开课

2023-07-07 17:06:01
共1条回复
可可科科

别再刷短视频了只有学习才能超越同龄人

01.《幸福课》观看渠道:优酷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又称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要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幸福,里面有很多我们日常难题的解决方案。

02.《公正:一场思辨之旅》观看渠道:B站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与正义的课程,内容包括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之辩,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辩,善意谎言与相对正义之辩等等。你能听到各种角度的阐释,真的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03.哲学—死亡观看渠道:B站

无论是谁,无论愿不愿意,死亡都是人们躲不开的话题,但人们要如何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朽的吗?我们的灵魂能够永生吗?这门课会告诉你答案。

04.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观看渠道:网易公开课

每节课邀请一名知名的心理学家进行讲座,主题包括刻板印象、情绪控制、焦虑与冥想、人格唯一性、大脑与金钱、自我意识等。深入浅出帮助你用全新的思路理解这个世界。

05.如何说话观看渠道:B站

这节课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授课,他会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一场演讲。包括如何开场、演讲的基本模型、如何使用板书、如何使用辅助教具、PPT、如何有效传递信息等等。全流程教你好好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伙伴,这节课一定别错过。

相关推荐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2月11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被任命为第28任校长后发表讲话。哈佛大学任命历史学家福斯特为第28任校长。福斯特也成为哈佛自1636年建校以来首位女校长。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我到总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2023-07-07 08:37:281

哈佛大学幸福课详细资料大全

《哈佛大学幸福课》由杨晓晖编著: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间最唯美的一个辞汇“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辞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人生快乐境界的渴望是一致的。事实上,生命在世间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真正的价值追根逐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究竟得到了多少幸福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看来,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它在我们意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分量太重,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为了快速得到它而误入歧途。 基本介绍 外文名 :Harvard University Positive Psychology 书名 :哈佛大学幸福课 作者 :杨晓晖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7807667583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页数 :273页 开本 :16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序言,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幸福课》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资深出版人,从事图书行业十余年,现担任著名图书企业的总策划。曾策划了一系品牌畅销书,如《贾伯斯自述》、《诱惑的人生要淡定》、“民国往事”系列、《你的未来可以预示》、《塑造领袖物质》、“大师经典书系·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等 。打造精品,塑造精品,立志于策划出版中国经典畅销书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追根求源,你的幸福怎么那么多困惑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为什么一定要为不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 如何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 为什么渴望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莫非人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级 及时动用感恩的力量 人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感 第二章 理智思考,对于幸福我们错在哪里 不同的观点,决定了一悲一喜 人生的局限,往往来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别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 你的不快乐,缘于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喔,幸福目标好像错位了 把什么事想到最坏未必是好事儿 是抱怨影响了你的现在和未来 无意中,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逃避得越多,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多 长期拘泥于空想,却不注重切实的行动 第三章 幸福温度,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不断完善心理调适 我们必须有承认弱点的勇气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 心态消极时,先要学会积极地自 *** 预, 有理想就要全力以赴,深信不疑 获得仰视的起始,在于是否摆正了你的自尊 试着换一种策略解决自己的心理难题 面对残酷现实,也要做出正确举动 第四章 利用环境,成为幸福的信递者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把快乐传得很远 一定要珍惜氛围中的完美体验 你的认同,比你想的重要得多 尽可能地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给环境文化,给生活多加点休息的作料 别因错过了身边的风景,而忘记了分享快乐 别成为压力制造者 和大家一起在失败中不断学习 …… 第五章 与负面情绪狭踞相蓬,人空间该如何化解 第六章善用肢体语言,用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七章 培养习惯,幸福熏要用心经营 序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间最唯美的一个词“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人生快乐境界的渴望是一致的。 事实上,生命在世间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真正的价值追根逐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究竟得到了多少幸福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看来,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它在我们意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分量太重,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为了快速得到它而误入歧途。 有没有好好思考过你的人生,这辈子到底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感受幸福的?曾经有位哲学家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假如幸福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这辈子是不是有太多的时间都在追逐它的路上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精力和青春呢?事实上幸福并没有那么难,即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有感受人生幸福的权利。幸福在于我们的意识,而不在于我们真正得到了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得到了很多却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相反。有人一辈子都没得到什么,但他却说至少自己还是幸福的。没错,幸福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词,一个代表着我们主观意愿,代表着我们内心向往的词。有些人觉得得到它很难,可有人即便是只剩下一片面包也会觉得那是一种幸福。 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关于幸福的困惑,这种困惑直接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哭泣,却从来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现在的收获。事实上,生命就是如此的简单,在这个旅程中总会有一些人离你远去,也总会有一些人选择留在你的身边,或许这一切仅仅是一种暂态,未必能够长久,但至少也可以让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实上那就是最值得自己骄傲的成就。 时代在一点点地前进,它的前进让我们的思想慢慢健全起来。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幸福是无价的。他们开始努力探索一条路,一条可以让自己长时间保持在幸福状态的途径。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百年名校哈佛大学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的研究,针对“幸福”这个人们意识中最为敏感也最为美好的话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幸福是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东西,人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幸福的乐观心态,并找到一些快速赢得幸福青睐的方法,只有这样整个世界才会沉浸在没有消极、没有仇恨、没有偏见的快乐中。也正是因为这个,一门与众不同的幸福课就这样在哈佛大学拉开了帷幕。 本书结合哈佛大学幸福课程的精髓内容,对“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层层分析,从一个人的困惑说到了幸福的意识,从解决一个人自身的思想观、价值观、感情观,到引导读者怎样以一颗幸福的心去影响别人,改造社会上诸多不快乐的氛围,从而形成一种适合自己乃至更多人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可以满足我们意识中有关幸福的渴望,使自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收获幸福感所带来的无限喜悦。 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每字每句的录入都代表着我们的一份真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份不一样的思想盛宴,使读者渐渐冲破往昔思维上的自我局限,抓紧分分秒秒去体味幸福的美好,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编著者
2023-07-07 08:37:381

哈佛大学《幸福课》之12条建议

“ 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1. 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2. 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3. 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5. 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6. 记录生活。7. 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8. 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10. 充分休息和运动。11. 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12. 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哈佛大学《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
2023-07-07 08:37:591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著《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u30fb本u30fb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著作,沙哈尔老师所著《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u2764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2023-07-07 08:38:131

哈佛大学《幸福课》2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 方法适合的重要性: 要不断尝试,多加练习,鉴别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2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现象: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差异悬殊(消极远大于积极21:1) “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马斯洛(1954年) 作者的主张: 要有更多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让天平偏移 3 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由: (1)集中研究有效的东西(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至关重要,因为有效的或集中研究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集中研究起作用的,它就会在世界中起更大的作用,在我们身上以及人际关系上起更大作用 (2)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 (3)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 4 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序言里) 关键问题: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 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本身(即什么东西是有效的?) 5 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缔造现实 受危儿童案例 解决问题的转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去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而是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糟糕的环境?也许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 心理学家们此时便开始问,为什么他们如此成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各种因素,然后通过研究想出介入方法 突然间结果出来了,真正的结果,现实的结果,打破了数十年零结果的局面,这仅仅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开始问积极的问题,开始专注于研究成功的孩子们 他们的特点是:(他们并非天资聪明,很多都是普通的孩子) 心理弹性强——这时出现了心理弹性(resillence)的概念:一种现象,特征是积极适应的模式,即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 (1)乐观 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的解决 他们的乐观在于,认为“好吧,也许这次不会成功,它以后会成功的,我从刚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 (2)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它有意义,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作者认为理想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因为我们的内心需要理想主义) 这些孩子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以及他们行事方式的意义,或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 从无助转变到有益的“条件”:信心,意义感,利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会帮助他人,还会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在帮助自己时也是在帮助他人 (3)他们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上,而不是缺点,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会问: “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你会认清自己的长处) (4)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他们面向未来,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在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设立目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他们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像她那样,我想像他那样”,榜样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亲戚朋友,有时候它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的人物,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 (6)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单干,他们有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可以自己做”,而是说,“我够能干,我可以请求帮助”,因为那确实需要某种能力,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 思考一下,你在生活中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你可以培养这一切 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支持,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的人,那些你向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想想一个问题的力量,想想一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数十年间,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在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心理学家们突然能够看到,数十年来一直都在眼前的东西,它就在那里,显而易见,等待着被发现,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他们聪明,动机良好,资金充足,但是仍然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缔造现实,它们制造可能性,一个问题引起一场探索,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Antonovsky的努力,就是让我们从致病模型转到有益健康模型——健康本源学,健康的基础、起源 研究疾病很重要,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身体疾病,但是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样重要,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 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形成而来,问题才是突破点,答案来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问题 有益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新颖的问题,他推动新范式的形成,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它对研究人员和医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 正是那个问题缔造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社会学 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 数图形练习 我问了你一个问题,那个问题让你注意现实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事情,每种噪音都会让我们分心,所有物体运动都会让我们分心,我们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这种集中精神的能力带来的后果,却并不总是好事或者有益的(因为有时候它会让我忽视一些重要的事) 我的问题给你们大多数人制造了一种特定的现实 夫妻间问的最多问题是什么? 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我们怎样去改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这是我们所问的唯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只有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不足,出了差错的事情,需要去改变的事情,我伴侣的缺点,我们关系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是问“什么出了差错”,“怎么回事?我要改善什么?”那么在这对夫妇看来(而不是客观上),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好的事物,就像在你们看来,巴士上没有小孩,虽然他们就在你们面前,盯着你 大多数人最经常问自己的是什么问题? 我的弱点是什么?我要改善什么?通常排除了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于什么? 如果我们问自己的唯一问题是我的缺点、我的不足是什么?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看来,好的东西,我们的长处,热情,美德,我们身上的美好事物并不存在 一个主要关注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自己的长处、热情和美德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会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 我们还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婚姻会失败?我们还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况增加了这么多? 动机是好的,我们问“我们如何改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如果我们不同时也问积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现实并不存在,就像数十年来对那些心理学家一样,他们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尽管它就在那里,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些成功孩子的身上,在他们的心理弹性 问题缔造现实,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会走的道路,我们会过的生活,不管是从个人方面来说,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从组织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6 “欣赏”起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机构里、人际关系里或个人方面——关注点的重要性 欣赏好的事物非常重要,看看"Appreciate"这个词,它有两个意思: 其一就是为某事感激,而不是认为某事理所当然,我们不应该把长处、成功看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应把别人看作理所当然 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增值”,当我们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便会增值,它会增长 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不感激好的东西,把它看作理所当然,好的东西就会贬值 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同样重要,我的长处优点是什么? 自我欣赏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有根据的自信,有根据的大方有益的快乐 “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的影响了” Marva Collins的故事 问题经常会缔造现实,首先要真正理解问题,然后要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 其他老师关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校里留得久一点?” Marva Collins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1)她的关注点是: 潜能、优点、品德、能力 栽培伟大的种子 (2)她的信念: “事情将会有所改观” “我们要练习自信”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 “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 (3)她的方法: 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 她相信他们,她尊重他们,而且她要求很严格 多元智力: 我们要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之后,我们便欣赏它,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Howard Gardner 假如有一粒种子,种子是有潜力的,它会长成花草树木,假如有一粒种子,如果它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光照耀会怎样?它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如果我们不照耀它,它会枯萎死去。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灌溉它,不照耀它,如果你不欣赏它的好处,好处就会贬值 本质上,Marva Collins所做的也就是心理弹性的作用,也就是缔造一个与传统智慧不同的榜样,范式转移实质上是从一个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人 你并非“不可教”,你可以发展,你可以做好,你可以成功(关键是“信念”的改变) 积极意味着要去行动,行动会增加我们的自信,结果是更多的希望和乐观,希望和乐观会变成自我应验预言 作为积极主动者,并不意味着不给我们自己时间和空间,去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摆脱这种情感,没错,我们一定会摆脱它,然而,我们要在适合的时间(它可能是现在、可能是一两天后),去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对希望和乐观的自信就会增加 为生活承担责任,就是理解“没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能否最大限度地从这次经历中获益全在于你
2023-07-07 08:39:161

积极心理学: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告诉你幸福的8个方法

2002年,泰勒博士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教“积极心理学”课程,当时只有8个学生选修,中途还有2个人退出。但是,接下来的一年,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门课程。 2006年,“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越“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泰勒博士本人被哈佛学生誉为“人生导师”、“最受欢迎的讲课者。” 2007年,泰勒博士第一次为中国高端企业家开设了课程。 20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MBA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可见,“积极心理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逐渐被大家认可。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泰勒博士写的书《幸福的方法》的精髓。 1 、四种人生模式。 泰勒博士根据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归纳出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是当下的奴隶。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为未来忙碌,他们是未来的奴隶。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他们是过去的奴隶。 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 这种类型,是泰勒博士提倡的模式,也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2 、改变固有的模式,养成积极的心理习惯,每天感恩5件事。 通过对照自己固有的人生模式,反思、调整、刻意改变,重新养成一种积极的心理习惯。 扭转过去,重塑模式,重新定义看问题的角度,是一件艰难、但可行的事情。 比如: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可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想要孩子,却生出来。 一下就把消极的思维,扭转为积极的思维。 每天感恩5件事:感恩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感恩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感恩今天你吃到了美食、感恩你有一份工作让你谋生、感恩朋友帮助了你…… 每天感恩5件事,有益于培养积极的心理习惯。 3 、全然接纳自己。 马克.吐温说:“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到18岁,那生活会幸福无比。” 很多人不自信,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不接纳自己,不接受现状,徒增烦恼。 幸福的人,会珍惜、并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创造未来,而不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唉声叹气。 4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方向。但设定的目标如果和自己的实际不和谐,人又会陷入新的矛盾中。 和谐的目标,是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喜欢做的,三者结合起来的最佳平衡。 5 、寻找使命感,热情是幸福的动力。 每个人的使命感不一样,可以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使命感,人做事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激情会转瞬即逝,热情却永不磨灭。 6 、简单即是幸福。 这和当下流行的“断、舍、离”是同一个意思,把复杂的生活,变简单,腾出空间,幸福才能进来。 7 、幸福是无限的,坚持幸福至上的原则。 佛祖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 与物质的东西不同,幸福是无限的。 当今人对“物质至上”的坚持,为了土地、石油、黄金或是其他物质财富,让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爆发战争。 坚持“物质至上”,会走上竞争,战争的道路;坚持“幸福至上”,却不会因为分享而削弱幸福。 不同的集体价值取向,会导致人类走向不同的命运。 8 、幸福不是等来的,幸福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认为一定要等到某一个人,买到一所房子,实现某个目标,才是得到幸福。那么这种观念,是被动的,是被外界左右的。这是幸福的假象。 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在。 书中说:“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它们无法使我们真正快乐。安宁必须是内在的。如果你觉得开心,那种幸福是可以传递的,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还等什么?幸福从现在开始!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每日读书,不忘初心 今日阅读:《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泰勒.本-沙哈尔 著 每天解读一本好书,喜欢可以分享、转发、关注。
2023-07-07 08:39:291

《幸福课》5-2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篇文章讨论一下 信念 的力量。 罗杰·吉伯特·班尼斯特 直到1954年,在4分钟分跑完一英里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医生们证明了4分钟是一英里跑的极限。生理学家进行了各种实验,从科学上证明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人类不可能跑进4分钟。 反过来,运动员们也以实际行动印证了科学家们的论断,一英里跑的记录是4分钟2秒、四分钟1秒。。。自从有一英里跑这项运动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跑进四分钟。 运动员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罗杰·吉伯特·班尼斯特说:“跑进4分钟是可能的,我要跑给你们看。”说这句话时班尼斯特的个人最好成绩是4分钟12秒,所有人都把他的话当作一句戏言。 班尼斯特没有理会别人,和最好的运动员们一样继续刻苦训练,4分钟10秒、4分钟5秒、4分钟2秒。可是在这里他停了下来,就像其他运动员一样走到了自己的极限,他无法突破4分钟2秒。 4分钟2秒,他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只是最好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他依然坚持说:“在这件事情上,人类没有极限。我们可以跑进4分钟。”这之后就是一直的坚持,一直的失败,一直的坚持,过了很多年。 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在母校跑出了3分59秒,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整个西方世界的头版头条写着“科学受到了挑战!”,“不可能成为可能”。几十年来,自从有计时一英里的运动项目以来,没有人突破过四分钟的人类极限,但是班尼斯特做到了。 这是 信念 的力量。 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仅仅六个星期之后,澳大利亚运动员John Landy跑出了3分钟57秒9。第二年,1955年,37名选手跑进4分钟。1956年,超过300名运动员突破了4分钟的所谓的人类极限。 这是怎么回事?运动员们比以前更加刻苦了吗?当然不是。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跑鞋?当然不是。 是信念。想一想,信念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1954年5月6日之前,他们同样刻苦训练,同样在比赛尽了全力,但他们的潜意识信念限制了他们,不相信人类可以跑进四分钟,所以他们做不到。四分钟,不是身体上的人类极限,而是由科学家设定的、运动员也接受的心理极限。 1954年5月6日之后,事实证明4分钟不再是极限,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甩掉了心灵的枷锁,于是他们都做到了。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很多时候,信念决定了我们的表现的好与坏;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好与坏。信念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头号预言。 信念是如何形成现实的? 班尼斯特的故事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信念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给信念蒙上一层神秘感。接下来我们试着从科学实验出发,看一下信念是如何形成现实的。(科学在这个领域还有相当多是未知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0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走进一所普通的学校,给学生们做了带来的心理测试。 然后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你的学生刚刚做了一个哈佛最新研究的测试,这个测试能帮我们找出下个学期进步最大的学生,也就是最有潜力的学生。但是你不能将测试结果告诉学生们,因为这会引起学生间的歧视,对学生也不公平,只要你自己知道就好。” 但是老师不知道的是:这些所谓的“最有潜力的学生”都是罗森塔尔从帽子里抓阄抓出来的。老师还不知道的是:学生做得只是普普通通的智商测试。 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同其他学生相比,“最有潜力的学生”英语成绩进步明显,数学成绩进步明显。罗森塔尔再次给学生们做了智商测试。“最有潜力的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智商提高了很多,而且在以后多年的跟踪中继续提高。这是最令人惊异的,因为通常意义上来讲,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不变的。 老师对学生的信念带给了“最有潜力的学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最有潜力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那么他们身上的潜力是假的吗?当然不是,事实证明了他们的潜力。罗森塔尔只是将老师的焦点引到了这些学生身上,引到了 以前没有看到的,但是却真实存在的 潜力身上。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没有被发现的潜力。 这些潜力,就像一颗种子。没有光照,没有人浇水,没有人培育就一直是颗种子,不会生根发芽。只有我们相信它可以成长,浇水施肥,种子才会破土而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个名字取自于希腊神话故事。 皮格马利翁生活在古希腊的雅典,是一位雕刻家。走遍整个希腊帝国却无法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于是他决定雕刻一个他理想中女神的雕塑,在完美的雕像前,他情为所动,放声哭泣。阿芙罗狄蒂感受到了他的悲伤,把雕像变活,从此,皮格马利翁和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个希腊神话的意思就是美梦成真。 类似的实验在不同的场所被多次验证过。进入一家公司,告诉主管这些是“最有潜力的员工”,这些被随机选出的人后来真的成为了最有潜力的人。 角色互换之后也有同样的效果。1997年,Jamison做了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她在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去了由同一个老师带的两个班。第一个班里,她告诉学生,这位老师在之前大受欢迎,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Jamison也对老师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第二个班里Jamison什么也没说。 学年结束的时候,Jamison再次来到学校。发现第一个班里对老师的评价高于第二个班。第一个班的学生也更努力,成绩更优秀。因为他们相信老师是十分棒的老师,会去更积极的发现老师的潜力,老师对此也会做出积极的回应,表现的更好,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是歌德的名言。 这是老祖宗告诉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古训。 前面的文章里讲过黑人老师玛法的故事,玛法相信自己的学生,看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即使这些孩子是被迫退学的,在别人眼里注定要成为街头混混的人。玛法的信念,最终改变了每一个孩子的命运。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不到对方的潜力,也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寻找潜力上,而是在怀疑他人和自己的潜力上。 关注的焦点制造我们的现实世界,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2023-07-07 08:39:361

《幸福课》1-1课程简介

01 一点想法 第一次听幸福课是在2013年,我人生中一个非常低落的时期。现在想来,那时候遇到Tal,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 四年时间过去了,我一点一点走出低谷,忽然有了一点想法,希望将《幸福课》的笔记写出来,用来感谢给了我这么多帮助的Tal,同时也想将这样一份感动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02《幸福课》的由来 Tal本来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大二的时候陷入了困惑,成绩很好,社交很好,体育很好,什么都很好,可是却不开心。 带着这份不开心和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快乐?”,他转到了哲学与心理学系,开始了寻找快乐的旅程。 2002年Tal在哈佛第一次担任《幸福课》的老师,只有8个学生,其中两个中途退出,只剩下Tal和6个学生。第二年,3百多个学生选了Tal的课。当Tal第三次讲《幸福课》时,850名学生选了Tal的课,成为哈佛当年度学生最多的课程。 Tal由此出名,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在采访过后,很多主持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性格内向,容易紧张,身高也只有1米68的Tal会如此受学生的欢迎。 Tal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并不是一个外向,开朗,身材高大,具有领袖气质的演讲者。我的课受到学生们喜爱是因为幸福课的实质内容:积极心理学。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标题:“快乐的5个关键”,“成功领袖的3个要素”,“完美爱情的唯一秘诀”,等等等等。我们还能听到激情澎湃,热情四射的演讲者的洗脑课程。但是这些文章书籍课程很多都空有华丽的外表,到头来不过是无法兑现的空话。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有很多经过再三考证的行之有效的好东西,但是很少有人阅读像《个性与社会心理学》之类的专业期刊。 而《幸福课》就是要将象牙塔里严谨的科学研究用通俗的形式讲出来,搭起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03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 临床心理学有三大流派。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华生、桑代克等等。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阿德勒等等。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卡尔·罗杰斯等等。这套课程所介绍的积极心理学是由人本主义流派发展出来的一支。积极心理学建立于1998年,旨在研究爱,两性关系,自尊以及幸福感等等。 行为主义认为人是行为的集合,像一只被击打而四处滚动的球,由奖励和惩罚所驱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一只四处滚动的球,人是有思想的。 精神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潜意识,理解和领悟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改善生活质量,常常涉及到我们心底的黑暗能量。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多的关注人的自尊,平等与自由。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神经症等负能量,我们还要关注和培养好的品质,像善良,乐观,快乐等等。因为这些好的品质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还需要寻找健康的源头。(但是人本主义有一个缺点是不够严谨,所以很少有大学开设这门课程。) 04 课程形式 课程大概是这样的形式,首先介绍严谨的科学研究,然后把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举个例子。 介绍一下麻省理工大学David Foster教授和Matthew Wilson教授的老鼠学习走迷宫的实验。实验中对正在走迷宫的和走完迷宫后的老鼠分别进行了脑扫描。同不停的一次又一次走迷宫的老鼠相比,走过一次迷宫之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接着重新走迷宫的老鼠明显会更快的学会走迷宫。 实验结果表明,真正的学习更多发生在走迷宫之后,证明了休息的重要性。当我们安静下来,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思时,我们的大脑会决定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这个取舍的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生活中,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放一放,过一会儿再去想一下就找到了答案。怎么也找不到的东西,放一放,过一会儿一下就找到了。欲速则不达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Parker Palmer在《The Courage To Teach》(教学的勇气)一书中写到:“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人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可靠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 但安静和休息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失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所缺失的。 在Robert M Pirsig的《Lila》(《寻找莱拉》)一书中,将欧美文化与印第安人的文化做了对比。印第安人崇尚安静,他们经常坐在篝火旁两三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享受着安静的时光。 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与人交往中一分钟的沉默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安,焦躁。不能享受安静,会让我们在亲密关系,幸福感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05 两点注意第一,《幸福课》的授课对象是所有人。如果我现在过的很压抑,抑郁,那么把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式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帮助我过的比以前开心。如果我现在很开心,那么《幸福课》也会帮我变得更加开心,幸福这件事情是没有极限的。 第二,这套课程会介绍很多干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严格的理论和实验来作为依据。 不是这套课程中的所有方法都对我有用,但肯定有一些是适合我的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心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一下,尝试一下,然后再决定用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自己。
2023-07-07 08:39:561

《哈佛幸福课》推荐阅读

几岁的小宝宝,只要吃饱喝足,融入妈妈的臂弯就能无比满足; 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能够有所感悟,和倾慕的对象互诉衷肠,自能一解相思;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为目标奋斗,年年升职,向暴富发起冲击,同样让人内心充实。 而到了我们这般“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自然是希望多赚点钱,父母健康长寿,孩子茁壮成长啦。 然而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怎样追求幸福,这个答案应该是相对一致的,那就是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把握当下等等。 但是,要是我告诉你,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或许有些问题,甚至存在一些错误,你相信吗?先别急着回答,我们不妨听个故事,一起思考。 这个故事来自一部十几年前的电影,这电影虽有些年头,但名气不小,片名叫作《当幸福来敲门》。 饰演主角的威尔·史密斯曾凭借该片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电影中的主角克里斯是一名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青年,靠做推销养活老婆孩子。在他看来,日子没有很幸福,也没什么痛苦,就跟千千万的普通男人一样。 但克里斯一直很自信,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也会成功。 当时他看中一种昂贵的骨密度扫描仪,比普通X光的性能更好一些,价格却要翻倍。克里斯认为那些追求高水平医疗的医院一定会买这台机器,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商机。 于是他投入了所有积蓄,大量购入扫描仪。克里斯觉得每个月只需卖出两台,就能支付房租和托儿所费用了。让人没想到的是,经济危机突然爆发了。 没有人再愿意为了一点点性能付出双倍的价钱,克里斯的扫描仪全都堆在家里,一台都卖不出去。 而他的妻子却要同时做两份工作,日夜奔忙,结果仍难以维持家庭。克里斯不得不另找法子赚钱,还要想方设法把砸在手里的扫描仪卖出去。 就在这时,克里斯认识了一位股票经纪人。看他西装革履,开着豪车,克里斯便也想转行,去做投资工作。但妻子却嘲讽他只有高中学历,而投资工作门槛极高,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虽然妻子不看好他,克里斯却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获得了面试机会。 但就在这时,因为他的销售工作越来越差,家里已经几个月没交房租,妻子终于忍受不了,离开了他,克里斯成了单亲爸爸。 没办法,他只能与儿子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租不起房子的他们,在地铁站的洗手间里过夜,和流浪汉争抢教堂提供的救济房,克里斯甚至去卖过血。 万幸的是,小克里斯非常懂事,没有给父亲增添额外的负担,还主动拒绝消费,为克里斯省钱。 而克里斯也渐渐在挫折中明白了成功的道理。 他收起了原来那种有些膨胀的自信,坚持着将扫描仪卖完,把吃饭和上洗手间的时间省下来工作,终于在同20名实习生的竞争中拿到了股票经纪人的职位。 当公司负责人宣布克里斯通过面试,与他握手祝贺时,克里斯没有高声庆祝,他只是低着头,红着眼,小声地表示感谢。 因为他知道,这点幸福来得太不容易了。 这是一部真实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简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很多人找到了共鸣。 但它也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幸福是在努力中赚取巨大的物质收获,比如有房有车,拿着百万年薪。 克里斯沦为一个单身父亲,在生活中劳碌奔波,最后只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的努力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成果,但这种经历同样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在曲折中隐隐约约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 这充分说明,幸福绝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消费,也不是单纯付出努力就能获得的。 如果你自信满满,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对事物充满好奇心,随时准备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我只能告诉你,生活也许随时会劈头盖脸地泼你一盆冷水。 今天这本《哈佛幸福课》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u2022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幸福教授”。 他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实验室——“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曾经出过一个著名的“爆款”课程,即本书的同名课程——哈佛幸福公开课,讲授老师是泰勒·本·沙哈尔。 这门课程一经开设就广受好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接着火遍了全世界。慕名而来的学生挤爆了教室,甚至坐在地上听课。 而本书作者丹尼尔u2022吉尔伯特,在沙哈尔幸福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多发展,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青年心理学家杰出贡献奖”,还被评选为“当代50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可以说是幸福理论的权威。 另外,他的研究成果经常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福布斯》等世界著名媒体上。 这本《哈佛幸福课》正是吉尔伯特运用了许多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研究成果,他从科学角度分析了幸福的本质,讲述了人们对幸福的许多认识误区,并给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建议。 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幸福不仅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更是一个技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掌握。 只有学会幸福,才能体验幸福,进而把它稳稳地攥在手里。那么,哈佛的幸福理论究竟有多神奇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幸福。 刚才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从物质角度来理解。但如果这样,我们很快就会陷入一个循环。因为人的物质需求往往会不断攀升。月薪五千的人,想要月赚一万,赚了100万的小老板,就会想要赚1000万。 也就是说,获得金钱,的确能够帮我们感受到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来得并不持久。 如果我们想得深一些,就会发现,不仅是物质方面,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循环。比如很多父母忧心孩子的升学问题,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和研究生。 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目标中感受焦虑,又在实现目标的时候感受那片刻的幸福。特别是,在目标与目标之间,人们还容易陷入困境。 当我们陷入行动困难,抱怨寡淡的生活,以致于情绪低落,遭受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吗? 显然不是,其实幸福远比我们想的要简单。 在幸福理论看来,幸福就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既不是多少金钱,也不是多高的成就,它就是我们心里的感觉。 也就是说,如果有那么一刻,你真的体会到了无比的喜悦和满足,那不用怀疑,这就是幸福。 就像路边一个饿极的乞丐,收到陌生人为他买的几只热气腾腾的肉包,那狼吞虎咽的感觉绝对比富翁吃山珍海味更有幸福感。 当我们了解了幸福的本质,另一个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幸福这么简单,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求而不得呢? 这也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他从小做每件事情都十分认真,力求尽善尽美。对老师在作业本上的每一个批改,男孩儿都会思考很久,直到把问题想透,他才停下来,然后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他相信,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能让他不断实现目标,感受快乐。 我们也可以想一下,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同学。 如果有,那多半也会像小男孩一样,成为一名超级学霸。 但小男孩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在班上已经名列前茅,却依然没有感受到想要的快乐。于是他告诉自己,如果自己再拼命一点,成为学霸中的学霸,应该可以体会到那种“登峰造极”的感觉。 然后他变得更加努力,对自己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按道理来说,作为学生,进入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这还能不快乐吗? 可现实很残酷,他的大学时代,在表面上拥有了一切,但实际上,他仍然不觉得有多快乐。 从那时候开始,他才意识到,也许是他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感受幸福。所以他干脆开始研究,到底要如何获得快乐,感受幸福。神奇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于是他开设了一门课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经历和研究成果。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讲师——泰勒博士。 泰勒博士用实际行动得出结论:人们对幸福求而不得。 其实源于人们追求快乐的两种思维,一种叫做“疾病思维”,另一种叫“健康思维”。 疾病思维是指人们面对疾病的想法,比如:我得了感冒,现在发烧、鼻塞、头疼,非常难受,所以我得赶紧去看医生,打针吃药,摆脱病魔,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而健康思维是指人们追求健康的态度,比如:我生病了,是因为我的身体不够强壮,抵抗力不高。我要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很明显,那些持“疾病思维”的人,容易把内心感受和物质目标等同起来。他们总是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而“健康思维”的人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来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不生病不代表健康,摆脱抑郁并不意味着快乐和幸福。 所以才说,虽然很多人奔波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但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喜悦。 相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活方式会让人疲于奔命。 即使像泰勒博士那样的学霸,每一步都非常顺利,也仍然感受不到多大快乐。 因为持有疾病心理的人,往往也是消极的。他们面对问题,总会觉得,我一定要想通这件事,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永远都迈不过这道坎。 可事实上,我们想通这件事,还有下一件事,问题总是一茬接一茬,就像那搬山的愚公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可抑郁、痛苦等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存在于我们体内,一不小心便会肆虐起来。所以说,与其把注意力放在病毒上,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强化自身的免疫力。 当然,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也不意味着长久的幸福,而是意味着我们将更有抵抗力,之后即使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也能很快恢复。 就像我们常说: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区别不在于是否会伤心难过;而是在于,乐观的人总能更快地从悲伤中恢复,重新投入生活。这就是泰勒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积极的“健康心理”远比消极的“疾病心理”更有效。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呢? 泰勒博士又提出了一个成果,叫作:幸福的基准水平。 所谓幸福的基准水平,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状态。泰勒博士把它看作衡量人们幸福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特殊的事件,只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人的幸福水平。比如很多人听过的这句话:熬夜一时爽,一直熬一直爽。也就是说,熬夜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幸福感,但时间一过,幸福感就下去了,除非你能长时间一直熬下去。当然,枪枪我不是撺掇大家熬夜,只是打个比方。 总之,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不管是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都只能在短期内改变幸福感。 时间一长,人的幸福感就会回归到基准水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阶段性的目标不能给人长久的快乐。 还真应了那句话:时间会冲淡一切。确切地说,这是时间冲淡了幸福感啊!所以说,要真正地感受快乐,还得提高幸福的基准值。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基准值也能提高吗?当然可以,这就像有些人天生乐观,一天到晚都笑呵呵的; 还有的人容易悲观,遇到事情容易总往坏处想。而这基准值,也和三个因素相关。他们分别是:遗传排列、外部环境和意向活动。 也就是说,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幸福基准值就已经被基因决定了。 在生活的过程中,这个基础水准又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健康状况等。那些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很少生病的人会比一般人的基准值更高。 当然,基因和外部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因此,要真正提高基准值,还是得聚焦第三个因素:意向活动。 要提高幸福的基本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变你关注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注,不是让人想方设法地去创造快乐,而是在每个扑面而来的事物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比如你是在普通岗位上做着杂活儿,拿着最低薪水的员工,在公司也没有太多地位。但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可以通过繁琐的工作磨炼心性,自己的薪水和业务能力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积极方面看待事物,人的心态也会朝着正向发展。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枪枪啊,做最普通的工作也要这样想,这恐怕是在盲目乐观,麻痹自己吧。你这样做,自我感觉是好了,但实际情况没有变化,并没有什么用啊。 的确,这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来,有一种海阔天空,跟自己和解的意思。但往深了想,你会发现:积极乐观和幻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因为我们强调去改变的关注点,并没有脱离实际,而是在现实中寻找积极因素。 这就好比,在工作中遭遇了挫折,我们是处在低水平的幸福水准,不断抱怨、自怨自艾好呢,还是变得积极主动,调整心情向前看好呢? 相信聪明的你心里一定有了答案! 前面我们介绍了泰勒博士的积极心理学,一起剖析了人们在目标中奔波,却始终不快乐的原因,这对我们理解幸福有莫大的帮助。 然而,还是有人指出泰勒博士的观点有一些不足。比如大量观点来自心理学,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佐证。 因此,在泰勒之后,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脑科学等领域出发,完善了这套幸福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位学者就是吉尔伯特。 他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 什么叫预测偏差呢?简单来说,就是人的预想和实际情况有差别。比如,本来我以为自己能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结果工资却只有3000块。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我们在计划月薪万元的生活,到头来却只有3000块,这会给人带来多大的误差。别说感受幸福了,说这是一种打击也不为过啊!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追求幸福都存在一种“补偿”心理。 即用现在的痛苦来换取将来的快乐。就像很多老师和家长教育小孩儿说的:你现在读书多吃点苦,努力一些,以后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谈恋爱都没人管你。 结果不用我说,多少人到了大学才感叹:这是学生时代最大的谎言!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预测和计划未来,进而指导现在的行为,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普遍方式。 只不过,吉尔伯特通过研究发现,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这个预测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当偏差出现,这结果非但不幸福,还会带来巨大的反作用,让人失望透顶,甚至陷入抑郁。 既然偏差这么“要命”。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呢?这就要从我们的思维说起了。 人的思维决策中枢在大脑,而大脑做决策,主要是通过分析记忆和目前的状况。也就是说,人们会参考历史和现在,来预测将来。也许有人会说:从分析历史和现状,到预测未来,这没毛病啊!怎么会出现偏差呢? 的确,这个方法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人的大脑。比如我们大脑的记忆,不是像电脑一般,将所有的视频、音频文件存放到硬盘里,等需要使用的时候都能拿出来重新复习一遍。大脑中的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对过往的经历,一般只会记得一条大致主线,和一些零碎的细节,对很多细致的内容甚至会记错、记混。 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昨天中午和谁一起吃的午饭吗?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答出来。 但如果我们稍微问细一点,请你试着想想,当时自己吃了什么菜?估计有些人会记不清了。如果再深入一些,请你回忆,和你吃饭的人身上衣服有几种颜色。这个问题,应该只有少数生活细心的人才能答出来。 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只是问了一个关于昨天的问题,这段记忆应该很鲜活才对,可回想出细节的人却并不多。可见,多数人对记忆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没有多少细节。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枪枪啊,你这问得也太鸡贼了。我们一天吃三顿饭,一年要吃上千顿,这还不算夜宵的,谁有这个心思在乎这么多日常细节。 人脑子肯定是对特别的事情更有印象啊! 嗨,这么说还真是对了。人们的确对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得更多细节。但美国还有个犯罪学家,专门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却也并非如此。那是20世纪初,一群警校的学生正在上课。突然两名学员爆发争吵,开始互相辱骂。 有趣的是,两人虽吵得厉害,其他人却不急于阻止。因为警校的学员大多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作为警员也经常要面临激烈的矛盾,因此,只要没有肢体冲突,其他教官和学员反而不会太过干涉,这也算是当年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可正当大家忙着“看戏”的时候。其中一名警员突然掏出了配枪,在一瞬间拉上枪栓并打开了保险。所有人大惊失色,另一名警员看对方拔枪,楞了一下,立马伸手扑过去夺枪。周围其他学员反应过来,也纷纷起身帮忙。 要知道,周围人群密集,如果开枪,非死即伤。可就在这一瞬间,持枪者大吼一声,紧跟着枪突然响了,枪声震耳欲聋,吓得很多人伏下身子,趴在了地上。 枪声过后,学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确认情况,似乎没有伤者。而手枪也被夺了下来,据开枪学员交代,刚才应该是走火了,所幸枪口朝上,没有出现伤者。 在场的学员也都作为证人,为这场闹剧提供证词。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所有人录完证词后,老师突然告诉他们,这只是一场实验。枪里是空包弹,教室的周围布下了摄像机,这场实验,其实就是为了录下所谓的“罪案现场”,同时让几十位学员都变成“证人”,然后验证真实情况与证词的差别。 听老师这样说,学员们都纷纷吐槽,没人想到,那么惊险的一幕居然都是套路。这实验方法,估计也只能对这些胆子大的警察使用,要是普通人,被吓破胆也说不定。 可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实验的结果让这群学员们傻了眼。他们作为职业警员,证词的平均错误率居然高达80%。也就是说,在刚才实验的罪案现场,大部分证词都和实际情况不符。其中最准确的证词,也依然有26%的关键细节是错的。 这个实验之后,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研究证人证词的风潮,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证人证词可以用来表述基本事实,但其中存在大量的细节错误。 所以我们能看到,证人的证词,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只能作为案件参考,不能作为决定性的证据。 按道理说,人们目睹犯罪,这已经足够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了。可事实说明,人在这方面的记忆并不靠谱。作为职业警员,都还有许多细节错误。 这也印证了我们刚才的观点,即使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仍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更不要说日常生活。 如果基于这些本来就不准确的记忆去做决策,恐怕从一开始就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既然,基于记忆做决策容易产生误差,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减少误差,锁定幸福呢? 其实是有的。而且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只不过作者断言,大部分人就算知道这个方法,也始终无法做到。这个方法就是:立足客观,吸取经验。 听到这,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进而破口大骂:我费心拔力听了这么久,就为了听你讲这个?嗨!如果真的有这种感受,也请先不要着急,听枪枪我解释一番。 之所以让我们客观,注意吸取经验这绝不是乱说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练到一定境界,摘叶飞花也能伤人,最好使的武器往往就在身边。 所谓客观,就是让我们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想法和主观感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在生活中,同样的错误却反复出现。这说到底是人们过于主观。 刚才我们说过,人的大脑其实是会“骗人”的,当你觉得自己记得很清楚,其实就已经记错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固执己见,那错误的记忆只能导致一个错误的决策,最终出现失败的结果。 另外,那些负面情绪也会在无形中摧毁你的意志和信心,让你一旦遭遇挫折便开始怀疑自己,到最后寸步难行。 所以我们才说,许多问题让我们遭遇困境,让我们陷入痛苦和无助,这首先就是一些主观思维和情绪在作祟。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去买手机。你会发现,现在的手机真是做得好,屏幕清晰、速度快,容量也很大,这和当年的那些山寨手机比起来,简直就是战斗机啊,买个不错的应该可以用很久。 可过了三四年,你就会发现,这手机速度不行了,容量也不够用了,完全就是个老爷车,巴不得马上换掉。 那么,为什么一台“战斗机”最后变成了“老爷车”呢?其实手机没变,只是时代变了。 当年买手机的时候,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在预测将来的手机情况。可实际上呢?更清晰的屏幕上市,更快的操作系统出现,更占空间的手机软件开发出来,如果不换手机,我们连正常使用都有问题。 与其说是我们淘汰旧手机,不如说是手机市场把它淘汰了。站在当年主观的角度,它的确很先进,可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变化,必然会出现预测偏差。 所以说,避免主观,立足客观才是我们预测未来的重要方法。 而那些客观的知识经验,就需要我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不要因为遭遇难题,就被闷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容易产生痛苦、抑郁等负面情绪,最后深陷其中,甚至钻牛角尖。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主观思想和情绪,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吸取别人的经验来帮我们规划未来。 我们追求幸福,不仅在于追求人生的奋斗目标。毕竟,物质生活并不等同于人的心灵感受。 要想真正的感受幸福,更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毕竟真正的幸福遍布在人生的一点一滴。 如果只抱着“疾病思维”,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总想着过没有风浪的人生,恐怕难以追求幸福。如果总是陷于自己的主观情绪,而不愿意跳出自身,看清时代的变化,恐怕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2023-07-07 08:40:031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的评价:以为听了幸福课或看了我这篇文章就能幸福的人,请停止妄念。你以为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道理什么的“听听都懂”,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你有真正尝试过那些建议。我们容易陷于没有行动的泥潭,一再抱怨生活的寡淡,情绪的低落,百无聊赖地刷着微博和朋友圈,却不肯抽出哪怕一天中的半小时去运动,不愿抽一天中哪怕十五分钟去书写值得感恩的事。我们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世界,仿佛这才是成熟世界的通行证。我们怀揣各自的忧怨,觉得生活本该如此谁不是一样,完美主义经受着自我的折磨,拖延症反复质疑自己,焦虑的人夜不能寐。相关信息Tal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大学时代的他表面上拥有了一切,但他不解为什么不快乐,要如何变得更快乐,于是他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不断实验其中的方法,用自身的转变来验证,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毕竟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快乐。但我们都清楚,就算想明白了这件事,还会有那件事,你担心完了这一出还有下一茬。抑郁等负面情绪,如病毒般存在于我们的体内,它和我们是共生的关系,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面对病毒,不如换一个角度,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023-07-07 08:40:091

读《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有感

原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幸福。我参与了这场面相全世界的免费公开课,看到第二篇,就忍不住向朋友推荐了,特别精彩。 人们都怀着自己的幽怨,我觉得生活本该如此,完美主义者受着自己的折磨,拖延症反复质疑自己,焦虑的人夜不能眠。 tal教授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tal教授思考人为什么不快乐?要怎么样让人们快乐?于是他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 幸福都有它的的基本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基本水平,比如你大吃一顿,得到暂时的满足感,到这种感觉持续到吃过饭的2个小时候,你还是会回到你原来抑郁中,这种感觉之所以短暂,是因为你从高满足感迅速回落到了自己的基本水平上。因为这就是你的幸福的基本水平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感,短暂的满足感只是幸福基本水平的峰值,哪怕你考进清华也只能高兴个一个月两个月。中了500万彩票你高兴半年,你又回到了原来的抑郁中。高兴之后,该抑郁的还是抑郁,情绪会被外部实物所感染,但是基础幸福水平被外部事物改变是很难得。 其实从出生开始,人的幸福水平已经被决定了,有的人天生嘻嘻哈哈大大咧咧,有的人则整天愁云满布,长大后,基础水平会被生活环境,健康状态,甚至国家政策所提高,或者降低。而关于财富对基础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是很小的,所以住在豪宅比无家可归的人一定要幸福,但不一定比住在普通小区的人幸福呀。 但是,要怎么才能提高基础水平呢?难道要是自我安慰吗,然而并不是这样,如果你为了一点点积蓄,一口饭吃而去工作,那么你一定是一直不开心的工作,也就是我的领导对我说的,某某工作不在状态。如果换一种角度,上班是为了做喜欢的事,比如我卖衣服是为了让每个女生都漂漂亮亮的。既然你不能改变你工作的价值,那么就努力去寻找你工作的有趣的一面,你就会慢慢的发现工作的价值不是为了一口饭吃。 我们需要对事物的感激,人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就像得寸进尺这个词语,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麻木不仁,而且人们都喜欢攀比,也就得不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你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感激心,比如每天写5条感激的话,给某个人写感谢信,这样我们就可以下意识的去寻找值得的事物,从本质上创造了新的价值。 行为影响态度,增加自信,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感恩,每件事都看做是美好的,毕竟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幸福。
2023-07-07 08:40:231

哈佛大学的塔尔博士教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中第二讲中出现的那幅求几何图形的图是哪一幅?

你好,是这个吧。
2023-07-07 08:40:321

积极心理学|聊聊哈佛『幸福课』

哈佛的《积极心理学》,又名幸福课,曾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网易公开课”有完整的录像视频,一共23集,每集80-90分钟,主讲人Tal蛮有魅力,不会枯燥。在过去半年里我实践了其中一些方法,感觉到了真实的改变,分享在这里。 虽说是幸福课,实际地说是没有让人从不幸一下变得很幸福的本事的。 它只是在你原有的基础上幸福感更强一点,在长时段里提升你的幸福水平,这是前提。 从情绪、认知、行为开始。 积极关注 人的专注有限,低头捡六个便士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月亮的。每个人都常会想“我的缺点是什么,我有什么不足”,“我和女(男)朋友的关系哪里有问题,怎么才能改善我们的关系”……有没有注意到,被关注的通常是什么。 「问题」「改善」,当它们构成了我们思考方式的时候,“现实”就被强化为“我们的关系真的有问题”“这个需要改善”。 还能看到美德与长处、伴侣间的情感吗?举个栗子,最近看到伊能静的分享: 爱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刚好没有陪伴在身边的情况时有发生,想象一下此时你的的思考方式会构造出什么样的“现实”。 同样的, 当负面消息遍布媒体,无意识的你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今天早上微信推送的新闻: 眼前的生活不只有苟且,而是取决于你的关注,“focus on good things”。 生活不仅需要批判,也需要感恩, 感激好的事情会增值 。而我们常常习惯于失去之后才珍惜,生病之后才感激健康,事情恶化才感激身边的人和习以为常的事。 培养感恩,让它变成性格的一部分。 Tal的方法就是每晚睡前回顾过去一天,写下感激的至少五件事,尽量每天有所变化,保持新鲜感,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情、特点。 重要的是,祛除概念影响的观念。 举个栗子,我们每天用网络办公读书游戏看视频查资料,我们的观念受到科技概念的改变,日常生活中它的存在几乎不会出现被观念感知。虽然让练习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还要感恩有点矫情,不过确实有效。 不以一切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将感恩练习视为理所当然,进行积极的关注吧! 准许为人 积极关注并不能消除消极情绪,即使怀着世界美好的心,也不可避免被焦虑、生气、悲伤、后悔、嫉妒等等情绪困扰,关键在于提高接纳和管理的能力。 消极情绪实际是心理陷阱,需要认识并识别它,“我的认识哪里出现了扭曲以致产生不必要的消极情绪”。 当你试图压抑一种想法的时候它只会加强,准许为人,接纳你的本性,接纳自己人之为人的喜怒哀乐。 每天提醒自己1-2次,准许自己为人。Tal推荐的方法是 冥想 ,脚放平,背坐直,全身放松,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慢慢吸气…吐气…类似禅定、瑜伽、放松训练,原理相同。沉静而释放情绪,每次15-20分钟。和现实保持联系,既不回避消极,也不回避积极。 与自我和谐 Tal认为 影响幸福的是正确/错误的期望,不是高/低的期望,而正确的期望就需要认知自己的内在。 从小一点事情来说,社交会令你感到压力吗?试着不只是期待别人喜欢而给自己压力,而是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抱着了解去表达想法。 大的方面,你如何诠释正在做的事,是职业?工作?使命?我们需要听从使命的召唤,听从内心,与自我和谐。 除了关注生命中拥有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你还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自己的期望是责任感,却因此感到焦虑;期望雄心壮志,却因此陷入完美主义。因为它们时常是成对出现的,如何分开而只保留一个?Tal问,为什么我们的新年计划很难实现,而每天早晚刷牙却毫不发觉?因为 实现新年计划需要自律,刷牙只是例行公事,人的自律是有限的。 保留责任感而去除焦虑的方法就是 『建立例行公事』 ,想来你知道怎么做,只消注意30天内最多建立2个。 相信潜能 我们除了面对消极情绪,还需要应对压力、挫折这般长时段的心境挑战。接纳在前面已经说过,允许自己失败,还可以从全面的视野看待问题,转换角度,积极面对。静心想一想“这件事情在一年之后会有影响吗?”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让自己最大限度从经历中获益。 你的自我概念就是命运。 全世界的人都倾向服从权力,但潜能在每个人的信念里,精神对构建生理、认知、情感、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Tal讲了一个故事,我想把它整个记录下来。 2005年,福布斯杂志评选150年来最伟大的20位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名列榜首。他是谁? “自古希腊设立‘一英里"赛跑项目以来,没有人在4分钟内跑完。所有运动专家用各种理论证明了‘1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近2000年来,人们一直相信这个极限。但是,20世纪中期,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罗杰·班尼斯特不相信。他是跑步爱好者,1英里的最好成绩是4分10秒。他经过刻苦训练,把成绩提高到4分2秒,然后发现似乎无法再提高了。但他仍旧采用科学的方法刻苦训练,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出了3分59秒4的成绩,突破了四分钟。六周之后,美国有另一个人跑出了3分57秒。第二年,跑进4分钟的共有37人,再过一年突破的人数超过300人。” 阻碍人们改变的最大障碍是低估了自己改变的能力。用你的勇气与力量,成为你想在世上见到的改变。 改变带来可能 认知与行为需要协作, 想要提升幸福感就要在行为上做出实际的改变 。除了提到的感恩练习、冥想与建立例行公事之外,还有两个对我而言受益良多的方法——运动和记日记。 关于 记日记 ,Tal推荐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记录消极的事件。用心回忆还原每个细节,让自己重新体验当时消极情绪,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天你的幸福感会有降低,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提高到之前的水平之上。另一种就是记录积极事件,对带给你良好感觉事件的重温会提升幸福感。第一种不免痛苦,且不是每天发生的,我推荐第二种,顺便可以做感恩练习。 运动 是减压与缓解焦虑、疲劳的有效方式, 半小时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 从开始养成运动的习惯,我可以感觉到比之前精力有了提升,身体更为舒展也多了活力。如果连续几天没有运动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情绪,精神也有下降。所以,身心健康、保持体型,一举数得,迎着春风,动起来吧。 除此之外,Tal还介绍了 每24小时睡8小时;至少15分钟的意志训练,每周6-7次;每天拥抱12个人 ,它们都可以帮助你保持身心健康愉悦,帮助你在长时段内获得幸福成功。 如果有时间推荐听一下这个幸福课,祝你发现自己的幸福潜能。
2023-07-07 08:40:511

《哈佛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哈佛幸福课》(琪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PwT256BchOHSUhWplV4GQ 提取码: djcv书名:哈佛幸福课作者:琪琪豆瓣评分:5.0出版社:武汉出版年份:2011-6页数:229内容简介:《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泰勒博士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他的幸福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美国、西欧及中国很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多次进行了报道。泰勒博士的幸福课程被全世界各大企业领袖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你知道怎样获取幸福吗?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做了关于人生幸福的思考与解读。琪琪所著的《哈佛幸福课》浓缩了泰勒博士幸福课程的思想精华,诠释了幸福的深刻含义,启迪人生,发人深省,是一本极具励志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2023-07-07 08:41:041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2023-07-07 08:41:181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里是什么内容?

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这时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3.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6.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也会更开心。 8.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据《中国青年报》)
2023-07-07 08:42:071

哈佛大学的幸福人生课的励志故事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甚至从汉堡里总结出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本·沙哈尔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并不开心。
2023-07-07 08:42:261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幸福的方法》(泰勒u2022本-沙哈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d3_wWGKZGF5jXeO-2iz6A 提取码:y5wf书名: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u2022本-沙哈尔译者:汪冰豆瓣评分:8.2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页数:200内容简介:“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力推荐本书!你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u2022本-沙哈尔博士为你带来的哈佛幸福课程,能够帮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简介:泰勒u2022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目前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
2023-07-07 08:42:321

为什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居然是一堂”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2023-07-07 08:42:471

哈佛幸福课:Happiness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我们从以下三个思考问题开始:1、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2、如何变得更快乐?3、不该关注信息传达者,而应该关注信息本身。快乐,幸福感这一整个领域,在此之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了什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书籍,热情外向的宣讲者,颇具领袖气质,且身材高大,吸引大众参与他们的专题讨论讲座。但是,有一个大大的转折,其中许多书籍讨论都缺少实质内容,通常都言过其实,无法兑现。比如,快乐的五个关键,成功领袖的三个要素,成功、快乐、完美爱情的唯一秘诀,夸大其词,效果甚微。再来说说学术界,学术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量精确的实质内容、数据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分析,行之有效地好东西。但是,又有一个大大的转折。很少有人会阅读专业学术期刊,想想看,这间教室之外有多少人,读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博士班的主任估算过,学术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平均只有7人阅读,这话……,其中还包括作者的母亲。这话虽然是半开玩笑,但其实很可悲。因为……作为学者,我觉得很可悲,因为这些论文都非常精彩,非常重要,能有大有作为,甚至不仅仅是作为,但是对大众来说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需要这门课程,积极心理学及本课程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在象牙塔及大众间构建桥梁。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严谨、实质、经验基础、学术科学,与自助或新纪元运动的通俗易懂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所长,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大受欢迎的原因:有用的科学。本课程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会和其他心理学,或者其他任何课程一样,我将向你们介绍相关知识,调查研究,严谨的学术作品,需要你们撰写报告、学术论文、参加考试,跟其他课程一样。而教学内容的另一部分。你们读每一篇论文,写每一篇论文时,都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到恋爱中去,运用到社交圈里去。就是这两个部分,学术与应用,无论是论文还是讲座。我不会因为,某个理论有趣而去介绍它,而是因为这个理论严谨且能被应用。再唠叨几句题外话。有几个问题课前就有人问我了。不幸的是这学期将是我最后一次,在哈佛开设积极心理学或其他课程。但愿两年内,明年可能性不大,但是两年内,学校会再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但我无法保证。关于反馈与提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还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你同意或反对什么观点,请给我或助教写邮件,我们一定会回复的。如果某个问题问的人数较多,我们会公开回答,当然一定是匿名的——除非你特别注明可以提及你的名字。有时候讲座过程中,突然有紧急情况,有什么非问不可的问题,无法等待,如果那样的话,请直接举手。因为就跟你要去厕所一样,无法忍耐,无法等待,要去,就去。我们会为此进行积极心理休息,所以大可以打断我,我会回答任何问题。所有幻灯片以及课程视频都会放在网上,课后几天就能下载,幻灯片其实课前就能下载,这样你上课时就能用到。可惜视频不能提前提供,我们试了,但效果不好,所以会在课后一两天内放到网上。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我当然更希望你们出席课程。能出现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在课堂的气氛中学习,而不仅仅对着电脑。我之所以把资料放在网上,是为了让你们可以重温或者学习错过的课程,这很正常。另一个原因,之所以提前提供幻灯片,我希望你们能充分理解材料,充分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忙于记录我说的每一个字,记住每一个词,背诵每一句话。我不希望你们被动地记录,幻灯片上的内容或者我说的话,而是要主动记录,也就是要充分理解材料。比如,如果你们听到某个理论,觉得,“挺有趣的”,标上星号,写下来,或者觉得“也许我可以应用这点”,那就写下来。或者“跟我妈妈讲讲”,或者“跟我室友队友讲讲”,那就写下来。主动笔记与被动笔记有两方面不同。首先,正如我刚才说的,这门课是关于如何改变生活,我不会仅为了学术之美而教授此课——虽然这一领域的确有许多学术之美。所以发现可以实际运用的,就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你会记住更多。主动参与,集中注意,更好地理解材料,而不是被动做笔记。在这整个课程中,从下周开始,我们将进行我所说的,“练习时间”,而不是“休息时间”,其实类似“休息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停止课程,进行内省,也就是课堂上的安静时刻。我会停一两分钟,你们可以盯着我或者周围人发呆,或者思考一下之前讨论的内容,或者解答我提出的提示问题。之所以进行“练习时间”,这是今年新提出的,上学期并没有,因为上次课程结束后到现在的两年,我做大量关于安静的研究。关于安静时刻的重要性,无论是课堂里、讲座里,还是家中,无论是对公司领导、爱情关系,甚至学龄前儿童,你们中很多人,在经历“练习时间”时可能会疑惑,“我一年付四万美金就是为了这个?”,“坐在教室里发呆?”。首先,每次只有一两分钟,一堂课最多不超过两次。第二,这可能是,你从本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即享受安静这一理念。我来读一段麻省理工两位教授的研究。我所提到名字不会出现在幻灯片上,不必背诵或记录,只是为了启发你们。David Foster和Matthew Wilson教授,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研究证实了“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开始内省的时间,他们在老鼠处在迷宫中及脱离迷宫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脑扫描,以下是他们的发现。实验结果表明,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即老鼠进行迷宫时,是当你尝试分辨: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舍弃什么保留——进行安静的自省时。他们的实验表明,接连不断反复进入迷宫的老鼠,比进行一次迷宫后,稍事放松、来点小酒的老鼠,学到的少得多。经历、享受安静——这很能说明问题,对人类也一样,不仅是实验小白鼠,所有人类都是。他们认为:“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思考时,我们重放素材时,更容易保留,记住之前的经历,所以休息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学著作《教学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以下一段话: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可靠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而安静恰恰是我们文化所缺失的。很多人可能读过《万里任禅游》,作者Robert M Pirsig还写过另一本书——没那么知名,叫《寻找莱拉》。这本书是对印第安人的人类学研究。两种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静。他发现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们围坐在篝火边两三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坐在那儿,看着对方,微笑,享受美好时光,内省,就这样几个小时。他指出,在我们文化中,沉默让人不适,我们试图打破沉默,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差异,我们为缺乏安静付出了代价。我们会重点讨论这一代价,涉及到恋爱、美德与道德,以及快乐与幸福感。下面介绍一下积极心理学的背景,它是如何诞生的,这门课是如何诞生的。从很多方面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物和衍生。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质上是对当时各种心理学派系的不同意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称之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为什么是“第三势力”?因为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华生、桑代克,这是第一势力。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学,创建者包括弗洛伊德、荣格以及阿德勒,这是第二势力。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对其的异议出现。首先是对行为主义的异议。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一个行为集合,就像一只被击打而四处滚动的台球。我们有精神、有灵魂,我们有重要的认知与思想,不能只靠行为观察,改善人生。然后是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主要通过潜意识分析,它决定你的理解,决定如何改善生活,还有防卫机制、人类本能论、神经症。如果你理解这些“黑暗势力”,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了解并改善生活质量。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不止如此,不仅仅是生理本能,不仅仅是神经症,不仅仅是牛顿学说世界里的台球。我们要重视人的本质,给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但有一个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缺少严谨的方法论,但它引入了许多精彩的理念: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乐观主义的研究、善良、道德、美德、爱、两性关系、巅峰体验、自我实现、移情,这些精彩的概念都会在本学期探讨。它的认识论并不严谨,如何形成理念,如何学习,所以在很多方面,大部分——不完全但大部成为了自助运动——有趣、有益、重要的理念。意图当然是好的,但就某种程度上,缺乏学术严谨性,所以它在学术上影响很小,所以很少有大学开设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没有,所以本质上成为了新纪元运动。但是,我们很快会了解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孕育了积极心理学。让我们先见见祖父祖母。比如Rollo,May和Carl Rogers,还有最著名的Abraham Maslow,曾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他于1954年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写了一章《为了积极心理学》。1954年,他在其中写到,我们需要研究善良、美德、快乐与乐观,可以说,这是超前于他的时代的。如果说,Maslow是祖父,那Karen Horney就是祖母了。她最初是精神分析学者,学习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到其过于注重消极面:神经症、精神病…她认为,还必须关注影响人类生命体的东西,我们需要研究培养那些好的品质,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反而向人本主义靠近了,并由此产生了积极心理学。还有Aaron Antonovsky,第三位祖父级人物,提出了关注健康的理念,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或者说他引进了一个新概念,他称之为——他人个创新的新词——健康本源学。由两部分组成,saluto——健康,geneis——起源。健康的起源,这是病理学常规模型的替代模型。也就是说除了研究病理学,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还需要研究健康的起源,这也是预防医学所关注的。这在197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们会仔细讨论Aaron Antonovsky。现在转到父辈。Martin Seligman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与一群相关学者,于1998年确立了这一领域。和马斯洛一样,他也是美国心理协会会长。他任职其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两个目标:第一,让学院式心理学变得通俗,也就是说,连接起象牙塔与普罗大众,这是他任职其间的第一目标;第二,是引进一个积极的心理学,需要着眼于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研究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症,还需要关注爱、两性关系、自尊、动机、恢复以及幸福感。他提出了这些理念,从那时起便蓬勃发展起来。在Martin Seligman之前,Ellen Langer教授就已研究了这些领域,将人本主义精神与学术科学严谨性相结合,我们对她的讨论会比对其他人多。还有一位哈佛的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父辈,Philip Stone,两年前的昨天去世了。两位都是我的心理学导师,带我进入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积极心理学峰会。Stone教授带我同去,我那里在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他首次在哈佛开设了本课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批,我是他的教研员。两年后,他又重新开设了课程,我仍旧担任教研员,后来我毕业了,他提议我接手他的课程。直到今天,这就是1504号心理学课程。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会向你们介绍下这门课的内容。首先,这门课不光是传授信息,而且关于如何变形。如今大多数教育都只是传达信息。什么是信息?比如,我们有一个容器,这就是我们的思想,信息,就是接收数据、接收科学、接收信息,储存到容器里,这就是信息。等容器填满了,我们就毕业了。信息数据越多越好。这还不够,因为信息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自尊、动机水平、两性关系及其质量。光有信息还不够,变形,则是把容器的形状改变,“trans”即改变,“form”即形状,改变形状,这就是变形。这是Robert Kegan教授,教我的第一区别,接收信息、关注信息本身是不够的。听听这个例子:你去参加运动会,目标是进入前三,获得奖牌。但是只获得第八名,你会如何分析、你会如何解读?太糟糕了,我彻底失败了,你灰心丧气,感到无力。但从另一角度看,同样的比赛,你期望获得前三,但只得到第八,你可解读为“我学到了什么?,我还需要努力地训练”,你会更有动力。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说,同样的客观信息——“我是第八名,我目标前三”——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灾难,另一个则当成是机遇;一个让人失去动力,另一个增加动力。还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拥有了一切:人生顺利、生活富庶,但仍旧不快乐。而另一些人拥有的不多,但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享受人生。还有相反的情况:拥有一切的人,充满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就是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得了什么信息,还有是何形状,如何解读、如何理解,关注的重点,这就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这是我在本科生阶段所认识到的。表面上看,我拥有了一切,体育运动、学术、社交都很成功,但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关注和解读并不正面,我不快乐。通常,解读比信息更重要。有一句话我会在课程中经常引用: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这对建立幸福感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时,不会传达过多信息方面的东西,而是挖掘更多东西,不是联想意义上的,而是学术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挖掘自身潜能,这种潜能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被其他东西掩盖了。我们要发现利用它,以便关注它,以便理解它。我讲个故事来说明吧。比如米开朗基罗,曾经有个记者问他,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米开朗基罗回答,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凿去多余的石头之后,大卫就诞生了。虽然说的比做的容易,但是这个故事抓住了这门课程的精髓——即凿除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凿除胜利的能力。因为我们可能害怕胜利,可能对生命中的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这些都会反过来限制我们。也许甚至还要凿除两性关系中的限制,尤其是带来消极面的时候。这些就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减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限制。因为我们的潜能是天生的,我们关注人类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上帝赐予的,还是进化产生的,但是渐渐地受到外部文化压力,像多余的石头一样,把我们禁锢起来了。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即信息,“道”即变形。
2023-07-07 08:42:541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的讲授者泰勒·本沙-哈尔,关于他的介绍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近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泰勒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同时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2023-07-07 08:43:021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02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最大原因,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2、学习《积极心理学》,它可以使我们有选择的放大我们心中的幸福快乐,在清楚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悲伤的情绪时,有选择的它们缩小到最小。3、我们要由选择的去欣赏有意义的东西,屏蔽那些使我们堕落的东西,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来对我们的灵魂进行一次彻底的净化。
2023-07-07 08:43:121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

一句话评价的话,哈佛幸福课是积极心理学的精华和浓缩,是获取幸福最有效、最实际、最可行的指南。哈佛幸福课绝大部分内容,包括自我实现预言,完美主义,感恩,VIA,都不是Tal的原创,而是见于其它积极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的同行们,比如塞利格曼、彼得森等人的著作。最大的原创应该是自尊那一部分。哈佛幸福课内容代表了美国积极心理学最新、最好的成果,最新的包括大脑的可塑性,感恩的一些实验,而说到最好的,则是我自己的评价,是看过不少积极心理学著作的评价。好的心理学著作和思想,来源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凭空而出。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已经是大众的主流意识。而在中国,八十年代之前的几代人,饱受物质匮乏之苦,内心依然缺乏安全感,自然就认为金钱就是幸福,而这种思想也传染着80、90这几代人。在这种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里,自然也就难以寻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2023-07-07 08:43:193

谢海山人物简介

谢海山谢海山,男,1984年2月13日出生,广东人,汉族。法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全国青联委员、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活动家,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星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会长,参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筹备工作,环保之友创始人之一,兼多家NGO以及全国多所名牌高校志愿者专家顾问。专注于延伸哈佛大学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传播者TalBen-ShaharPh.D(塔尔)的积极心理学,提出:爱的能力、逆境情绪控制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三力”中国式积极心理学说,主要针对儿童心理教育和少年心理成长教育(中学、大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文名:谢海山外文名:brian别名:谢海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省饶平县出生日期:1984.02.13职业:律师、心理咨询师毕业院校: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成就:创立星光志愿者协会传播积极心理学代表作品:《国际法律与国际经济的研究》《国内外政府购买历程》等个人简介法学方面论文《国际法律与国际经济的研究探索》,早前学习刑法,并前往英国卡迪夫大学学习,实习律师。后前往美国与李昌钰教授有短暂学习时间。心理学方面专注于延伸哈佛大学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传播者TalBen-ShaharPh.D(塔尔)的积极心理学,提出:爱的能力、逆境情绪控制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三力”中国式积极心理学说,主要针对儿童心理教育和少年心理成长教育(中学、大学)的实践与研究。志愿者工作2007年在校期间创立了星光志愿者协会,从50名志愿者成员到8000多名志愿者,团队以务实著称,长期开展公益项目,团队和个人受到北京市,乃至全国各方面人士的认可,也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中国青年》、《北京青年》等刊物和各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曾发表《国内外政府购买历程》相关论文研究,在《社会与公益》等公益杂志有刊登,法律《国际法律与国际经济的研究》。《高校志愿服务模式探索》、《中国北京SOS儿童村志愿服务探索》。志愿历程从事志愿服务十年,长期从事助老助残助困助学等志愿工作。于2007年成立星光志愿者协会,机构专注开展助学助困助老等活动。动员高校及社会专业人员探讨了“星光助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好评。在针对性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还组织志愿者参加了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志愿工作,如: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2009年六十年国庆参与彩车工作及济南全运会;2010年世博会及北京首届世界武搏会、2010年至2013年的四届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团队主要项目:“北京SOS儿童村志愿项目”(特殊儿童助学)、“我们都关注你的成长”社区助学(留守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项目”(关爱残疾儿童)、“关爱失独老人志愿项目”(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弟学校助学"。谢海山于2007年5月创立的星光志愿者协会,从2007年50人左右的队伍发展至2013年八千之众。从一名参与一线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到志愿服务的管理者。2011年建立北京SOS儿童村等各项目皆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示范项目。一心只为帮助那些特殊人群,给儿童村项目立下的原则“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对“被服务”现象,提倡平等心态对待帮扶对象。星光的志愿者覆盖全京城91所高校以及中学、小学。目前有2008年早期成立的清华星光社,到2013年后期成立的北京工业大学星光社、北京联合大学星光分队共成型高校分队分社有32支,中学分支以2013年正式成立的北京101中学星光社为主,小学以黄村六小为主。2008年,组织星光志愿者支持奥运会城市站点的外语工作,除此之外,在5.12四川地震的期间,与环保之友志愿者服务队、华夏慧谷等心理专家一起编纂《和你在一起》,派遣专人第一时间送到地震现场。并为36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在北京学习生活提供了帮助,建立了一个叫“我在北京有个家”的项目,带春节无法回家过年的孩子们去动物园游玩、去地坛逛庙会、去鸟巢参观。让孩子们忘记伤痛和思念家乡之苦,快乐的成长。2009年初,在大家都关注贫困山区的时候,他发现城市里仍然有一些死角没有被发现—社区里贫困的家庭。经过摸底,定位在身边的亚运村街道、酒仙桥街道。与街道成立了一个项目《我们都关注你的成长》,长期帮助十个家庭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课业辅导的同时进行了艺术兴趣的培养。在辅导期间,心理上需要帮助,就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给予引导。该项目在进行一年之后,进行了评估,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帮扶方法。2010年底,通过了解,知道远在大兴区有个“北京SOS儿童村”里面住的大部分是孤儿需要更多的关爱。星光志愿者协会跟儿童村一起举办了一个新春联欢会,跟孩子们、“妈妈”们一起贴春联,布置每个家庭。通过了进一步了解,他亲自参与该志愿项目的具体设计,并主要承担“陪伴成长”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之后,他带领星光志愿者协会开始了项目的实际运行。项目是通过以“家庭成员”的服务方式进行,每半年固定一些“哥哥姐姐”对应在固定的家庭里面,每周都开展。而由于也涉及到辅导为家庭里招聘来的“妈妈”进行心理解压;还给“妈妈”们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普及。他除了为这个儿童村的整体需求做统筹,自己还给五号家庭的三个孩子进行数学的辅导、舞蹈的教学。除了每周六去服务之外,在有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去儿童村看望孩子们,在漫长的一个半小时的地铁行程中,想想给孩子们做一些什么游戏既能够让孩子们开心又能够启发孩子们。为了这个项目更有效的推进,在儿童村建立了“北京SOS儿童村志愿者之家”和“心理咨询室”,进行志愿者运行的管理和随时对儿童村的“阿姨、妈妈”以及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助工作。九个家庭里,除了进行志愿项目的统筹管理之外,他自己也以一名志愿者成员对接到四号家庭。这个家庭有三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儿一个“妈妈”。在2010年志愿者协会与SOS儿童村一起举办的新春联欢会上,他带着所有的孩子一起跳街舞表演,自那以后五号家庭的小杨、小蔡成了他的“徒弟”;他们俩聪明、好学,他跟他们约好,“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把功课学好,我就教你们街舞。”通过他们,志愿者也在成长,志愿者教孩子学习方法,孩子教志愿者们更简单的找到快乐的方法。经过调研,结合了2011年“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北京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带领星光的志愿者对接两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进行长期帮扶,一个是海淀区的大牛坊小学,另外一个是朝阳区的马泉营小学。自己带着志愿者进行调研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帮扶计划。频率也是每周服务一次。首先弥补学校缺老师的问题,其次还进行延展性的教学,如国学教育、参观博物馆等,促使孩子们更好的融入北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服务期间,他们还发现在班级里面还有特别贫困的家庭,有时候因为需要家里的特殊情况来不了教室上课,他会和其他志愿者到家里去给孩子们补课。并在之后在两个学校都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和志愿者图书室,整合公益资源为学校提供帮助。谢海山经常在讲课中,将哈佛访学期间的积极心理学延伸到志愿服务的三个能力的培养:爱的能力,逆境情绪控制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传播TAL老师的幸福课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获荣誉2008年北京市委、奥组委“奥运会、残奥会优秀个人”及“先进个人”2010年首都慈善公益明星“彩虹心”优秀个人2012年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2012年北京市万名孝星第二十九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社会活动1.谢海山给丰台区红十字骨干志愿者讲课2.2013年谢海山给首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讲课3.2013年谢海山给中央民族大学讲课团市委举办“雷锋精神青年说”微访谈2012年3月12日,团市委举办“雷锋精神青年说”微访谈,邀请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星光志愿者协会会长谢海山做客团市委官方微博“青年说”,与网友畅谈新时代的雷锋精神。5.在北京辽宁饭店出席慈善活动,并代表协会发言。北京祝福你——奥运梦想盛典2013年7月12日,大型晚会《北京祝福你——奥运梦想盛典》顺利录制,千余名北京奥运志愿者重聚国家体育馆再聚首,向伦敦奥运志愿者传递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表达北京志愿者对伦敦志愿者祝福。晚会现场,在第三篇章播放了奥运志愿者代表谢海山的宣传短片。谢海山与北京SOS儿童村的孩子们一起跳街舞,弥补孩子们在兴趣特长发展方面的空白,展现了后奥运时代北京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科学化的发展,也是北京志愿者在传承奥运精神上的重要成果。授课、讲座谢海山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授课、讲座成为了他与大家接触很好的一个方式。东城志愿者人才培训2013年9月13日,谢海山为东城区团委开展的主题为“公益播种梦想,志愿点亮东城”2013年东城青年志愿服务骨干人才专题培训班做培训,讲述志愿团队管理及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平里医院授课2013年11月27日,谢海山受邀给和平里医院讲课。北京大学讲座2014年5月23日,谢海山受邀在北京大学为北大的学生开讲。中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专题培训班讲座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于2015年5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专题培训班。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段桂青主持开班仪式并对培训的目的、意义进行了动员。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出席并讲话,来自中志联各会员单位、个人会员、法律志愿者骨干以及部分社会组织代表共计150人参加培训班。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谢文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星光志愿者协会会长谢海山等五位同志做了专题辅导。陕西、海关总署、上海等10个单位介绍了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大会交流。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中国志愿服务南北经验6月6日,第22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期大讲堂以“中国志愿服务的南北经验”为主题,邀请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北京星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谢海山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分享他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多年来的经验。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广州志愿者学院副院长涂敏霞作为南方志愿服务领域的代表,与谢海山一起围绕“志愿服务的北京模式与广东模式”展开交流。第11届首都高校红十字会高峰论坛主讲嘉宾此次论坛以“凝聚共识,多元发展,人人参与——红十字青少年在公益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为主题,旨在加强高校红十字志愿者骨干与外界交流学习,分享与进步,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公益,培养未来公益事业发展的新骨干。中国红十字会姚立新部长讲话,充分肯定了红十字青少年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高度赞扬了红十字青少年在人道传播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重点强调了红十字青少年的发展与宣传平台,并对红十字青少年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了展望。在主旨演讲环节中,来自北京市红十字会防艾核心小组组长王丽丽和星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谢海山作为公益人士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红十字会及首都师范大学红十字会的学生代表就志愿服务在不同方面收获进行了分享。随后,主持人对两位志愿者代表和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会长就校园公益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访谈,并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现场互动。活动在北航校歌中本届高峰论坛圆满结束。第六届北京高校志愿者组织交流会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北京5月18日电5月16日,由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第六届北京高校志愿者组织主题交流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博物馆举行。本次主题交流会以“公益新常态”为主题,分为“志愿宣传”与“志愿管理”两个讨论方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秘书长胡瑞、北京旅游志愿者联合会代表王红梅以及来自北京的14所高校共54名学生代表参与活动。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分享“志愿人生”4月24日下午,由工学院团委主办的“五彩志愿者培训计划”第一期在汇贤楼D101成功举行。中国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星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谢海山先生莅临现场,与学院志愿者分享了他的志愿人生。谢海山从自身的公益经验讲起,讲述自己立志将一生奉献给公益事业的心路历程,分享了自己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以及创立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与感动。河北省优秀志愿者培训班邀请授课河北省优秀志愿者培训班暨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一届三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由河北省文明办和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举办的,“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示范培训班暨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一届三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2015年7月8日--9日,由河北省文明办和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举办的,“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示范培训班暨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一届三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政协常委、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白石,省委宣传部部委会成员、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省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社军,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梁志忠,省文明办调研员、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田德锋、保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王淑彦等省、市领导和来自全省各市、县优秀志愿者代表1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由陕西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组长刘立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军,北京旅游应急救援队专家苏_,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聪欣等领导分别就志愿工作者礼仪、应急救援常识、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志愿者服务心理调适、志愿者服务创新、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和经验交流。谢会长以星光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一些生动的服务图片和视频点出作为团队管理的几个关键的问题:归属感、存在感、尊重是必须让志愿者在团队中获得的最基本的保障。在管理中,培育和发展长期志愿者,同时选拔管理层充分发挥“TDA”的作用。“时间、热情、能力”,三者从顺序上可以看出时间是最重要的,但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拉动。谢会长的讲课得到所有学员的赞许,尤其主持人河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梁志忠“活泼、生动、很有启发,讲得太快,听不够”的评价。河北省文明办调研员、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田德锋也赞不绝口“讲得太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谢会长看到大家还听得很入神,不忍结束,打开了PPT的一页“还有续集吗?志愿者,约吗?”把自己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留给了大家,此刻还有学员问“谢老师,您的电话说一下呗”,就在充满热情的氛围下谢会长结束了此次的授课。课后,迎来了不少粉丝来合影留念和交换电话的。出席首都机场举行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仪式首都机场举行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仪式8月28日,首都机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志协”)成立暨“国门佳缘”青年联谊产品发布仪式在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民航团委、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集团部分成员企业、驻场单位及航空公司团委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同时,参加活动的还有股份公司部门中层管理人员代表、团总支书记,以及青志协会员代表和全体工作人员。活动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向青志协授旗,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青志协的授旗仪式。同时,青志协将“国门佳缘”单身青年联谊平台作为首款服务青年员工、服务社会公益的产品推出,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体验”。据悉,青志协是公司党委加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有力抓手,是突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落实“服务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四个维度目标的创新载体。青志协将致力于“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广大青年、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大型活动”,做好新时期“雷锋精神”在企业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媒体关注凤凰网2013年11月21日凤凰网文化中,“志愿者服务文化成果展各省典型人物之北京”展示部分谢海山。CCTV国际频道-走遍中国2014年1月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将报道北京SOS儿童村志愿项目。
2023-07-07 08:43:581

越早看越好的7部心理学纪录片

越早看越好的7部心理学纪录片1、人生七年9;63Up (2019)英国/纪录片/2019-06-04(英国)上映/片长180分钟 >豆瓣评分9.6,★★★★★,1.9万人看过6.1万人想看。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每七年更新一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14个孩子一生的成长,不同的改变命运的方式,你可以从中看到关于人生的思考,适合人群: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你。2、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10)美国/纪录片/共23集/单集片长70分钟>;豆瓣评分9.6★★★★★;3605人看过;2867人在看;2.3万人想看。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也叫哈佛幸福课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让你更幸福,很多哈佛学子表示: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3、幸福实验室(2020)中国大陆/纪录片/2020-08-26(中国大陆)首播/共6集/单集片长45分钟 >;豆瓣评分8.3;★★★★★;1687人看过;344人在看;4410人想看。值得每个人看的宝藏心理学神作,无论你是否想要寻找伴侣,无论你是否渴望婚姻你都要去看看,通过抽离出来的视角,去看四对情侣和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4、幸福实验室(2020)中国大陆/纪录片/2020-08-26(中国大陆)首播/共6集 /单集片长45分钟 >;豆瓣评分8.3;★★★★★;1687人看过;344人在看;4410人想看。值得每个人看的宝藏心理学神作,无论你是否想要寻找伴侣,无论你是否渴望婚姻你都要去看看,通过抽离出来的视角,去看四对情侣和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5、伴侣治疗第一季;Couples Therapy Season1(2019)美国/纪录片/2019-09-06(美国)首播/共9集/单集片长25-29分钟>;豆瓣评分9.3;314人看过;203人在看;6215人想看。值得每个人看的宝藏心理学神作,无论你是否想要寻找伴侣,无论你是否渴望婚姻你都要去看看,通过抽离出来的视角,去看四对情侣和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5、看穿读心术Deception with Keith Barry(2011)美国/纪录片/共5集>豆瓣评分8.7;★★★★★;396人看过;85人在看;1192人想看。你知道你的心能像电脑一样被入侵吗它显示其如何靠密切观察,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呼吸方式,以及细微的眼部动作,即能看穿实验对象的心思,甚至能够影响对方的行为。6、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中国大陆/纪录片/2021-10-14(中国大陆)首播/共6集>;豆瓣评分8.1;★★★★★;1487人看过;221人在看;5342人想看。见他们的过程就是见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治愈自己,纪录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抗抑郁,需要我们理解、关爱、勇敢。7、他乡的童年(2019)中国大陆/纪录片/2019-08-28(中国大陆)首播/共6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8.9;2.3万人看过;5019人在看;5.7万人想看。教育,是各个阶层共同的焦虑,无数家庭穷尽一生把孩子送出国,这部纪录片含金量很高,短短六集展现了6个国家的教育理念,这部纪录片能刷新你的教育观值得每位父母反复观看。
2023-07-07 08:44:051

「哲思&散文征文」向死而生——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 向死而生 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这个有限,首先表现为时间的象度。老子言:“出生入死。”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人对死亡有一种莫名的忌讳甚至恐惧,因为死后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无从回答的问题,但至少意味着这一辈子算是了结了。谁又能轻轻的挥一挥衣袖,告别西天的云彩一般,去奔赴另一个世界呢? 任何伟大的哲人在时间面前都是一筹莫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淌,你只记得欣赏风景,不知不觉暮色已起,一切隐入沉沉黑暗。 憨山大师说:“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人是可以认识到自我的唯一生物,杨柳也罢,菊花也罢,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它们不会因生生不息而振奋,不会因生命凋零而沮丧。只有人会如此,面对寥落霜天,翻腾春风记忆,难免悲从中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以诗人的浪漫笔调描写时间的无情,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可算顶级之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间的无情,诗人开始惧怕了,“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如此无情,如此的易逝,我们抓住它了吗?诗人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是的,我们在世俗的生活里面,茫茫然旋转,失去了真我。何谓失去真我?傅佩荣先生有一段情彩的概括:“整天都在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关心世间琐碎的事务,隐身于公众意识中。譬如,我们问学生,‘考试为何作弊?"他回答说,‘因为别人都作弊。"我问一个人,‘开车为何违规?"他回答说,‘因为别人也违规。"像这样的回答,就证明了他们把自己当作‘众人"之一,而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真我,就是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很容易随俗从众,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今天的社会,资讯发达,在办公室打开互联网,在车中利用手机上网冲浪,回到家中,经受电视信息的轰炸…大多数人,不由自主的跟着“茫茫然旋转。” “茫茫然旋转”不是自己的生活,诗人渴望过自己的生活,所以,诗人在最后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诗人满怀渴望,希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找到有意义的人生? 过真我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谈到真我,我们可以谈谈海德格尔的哲学。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何谓“存在之物”?就是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我们从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存在本身”,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人类才有“存在”的问题,人类之外,万物生生灭灭,要从万物的生灭中找到永恒的存在,只能找到背后的神,或类似于神的“idea”或绝对理念。 所以,要理解存在本身,只有一个办法,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从人着手。人的特色在于,他充分的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但对于万物而言,并无时间的存在,该荣的荣,该枯的枯,它不会因生趣盎然而欣喜,也不会因秋风萧瑟而悲愁,它只因应着生物的本能渡过它的一生。但人不一样,他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如果他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了实在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他的选择而彰显出来。 这个存在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我。如何发现它?或者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最方便找到它? 海德格尔的名言是“向死而生”,我们能够意识到死亡的临近,也许我们才能明白此生的意义。曾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良的。那么如果常常以人生的结局来观照自己,会不会少了许多伪善,假装和自我欺骗,这样的生活,是不是离真我近了? 海德格尔对西方的影响巨大,许多成功人士都受到他的影响。比如乔布斯,乔布斯是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他先后缔造了ipod、iphne、ipad等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数字产品,1985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2011年10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56岁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的生命密度比十个56年都要长。 乔布斯有一年在史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回忆:“17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接下来的这段话特别精彩,不妨照录如下: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最重要的箴言,这帮我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事情,包括所有荣誉,所有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避免这些想法最好的方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人是赤裸裸的来,亦裸裸的去,在你存在的有限时间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全球积极推广积极心理学,他在哈佛大学主讲的《幸福》课程超越了著名经济学家桑昆教授主讲的经济学课程,排名哈佛大学第一名。泰勒博士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进入中国之后,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网易公开课上的《幸福课》点击率排名第一。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他回忆了大学时代哲学系老师奥哈德·卡米在他毕业的时候给他的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泰勒博士从这句话想到了四个圆,在最中心的那个圆代表最幸福的选择。 最外层的圆所包含的是我能做的,最里面的圆满包含的是我最想做的最渴望做的,泰勒博士说:“追求我最想要的,使我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自传的作者。”泰勒博士最想做的,使自己感到真实的事情是什么呢?他在《幸福课》上讲了一段关于他自己的真实故事。 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刚开始讲授《幸福课》的那一年,压力非常大,在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他病了,病得十分严重,他服了很多药,坚持上完了课,回家之后,难以入睡,感到非常的痛,就去看医生。看了医生之后,验了血,几天无法入睡,之后,由于痛苦终于睡着了。周五的晚上,而且是半夜时分,电话忽然响了,泰勒博士的妻子接了电话,是医生打来的,医生告诉泰勒的妻子,必须让泰勒到医院来。她说:“泰勒已经睡着了,能不能明天。”医生说不行,而且必须要到Beeh Israel医院,这里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有最好的实验室提供治疗。泰勒的妻子叫醒了他,告诉他发生的事,由于孩子还小,妻子不能送他,泰勒博士打了一辆计程车去医院。 计程车经过查尔斯河,接着经过哈佛大学,泰勒博士看着哈佛的校园,看着夜色下静静流淌的查尔斯河,四周静悄悄,泰勒博士情不自禁的想,如果病情很严重怎么办?如果我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怎么办?一下子泰勒博士变得非常伤心。然后,泰勒博士问自己,在职业上,我最后一年想做什么?在生活上泰勒博士说我知道要用所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但在职业上呢?泰勒博士的第一反映就是我要留下一个系列课程,一个向人们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课程。 幸运的是,到达医院之后,再进行了一些检查,结果没有什么严重情况,服了一些药物之后,泰勒博士几天之后就复原了。 在死亡面前,泰勒博士找到了他最想最渴望做的事情,第一,要和家人在一起;第二,要留下一个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课程。通过这两件事,泰勒博士找到了真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就象他自己所说的“使我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自传的作者。” 泰勒博士的故事很好的证明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向死而生”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解读,而是对人生的理性把握。通过“倒计时”的方式来审视、定位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我们在有限的存在里面实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短暂的一生过得充实、圆满、快乐。 (二) 生命意义 近代以来,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文哲学家,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心灵的日益空虚和迷惘。我们似乎有一种固定的思维,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从政治制度到文化到思想到意识形态,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就象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西文奠基于科学的近代文明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迅速改变世界面貌的同时,在思想灵魂的深处,却有大厦倾覆之感。这个过程,得从西方的传统说起。 西文有一千多年基督教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亦安排了一个天堂,人本来生活在天堂之中,因为人类犯了罪,所以被逐出伊甸园。上帝毕竟是人类的创造者,不忍心看着人类在凡间受苦,于是与人类立约,只要人类认罪,时时忏悔,永不再犯,在将来某一天,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上帝将进行审判,将挑选善类升入天堂,不善者,永入地狱。所以,一千多年来,欧洲人受此宗教笼罩,日常生活的唯一愿望就是在死后升入天堂,获得永生。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文的一切政治、文化、艺术莫不带有宗教的色彩,而宗教,成为西方文明大厦的基石。 这座奠基于宗教之上的大厦,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的各种说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甚至受到了摧毁,宗教不得不日益退缩,退缩到了很窄的一个领域。 对宗教投出第一枪的是天文学革命。《圣经》记载,上帝创造天地,又创造了地球上的万物,里面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文逐渐兴起了天文学革命,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他提出的革命理论,就是从“日动说”变为“地动学”。“日动说”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哥白尼比较谨慎,临死之前才发表他的学说,使他免于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但另一个天方学家布鲁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因坚持“地动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被烧死在广场上。随着天文学的深入发展,人们渐渐明白,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浩瀚的宇宙中心的一个星系而已。天文学的革命,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野,随之也挑战了人类中心的观念,人们不再轻易相信上帝创造地球是为了安顿人类。 对宗教产生另一个重大危机的是生物学革命。《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了万物,又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让人类管理众物。在这个说法中,有两个要点。一、人类具有神性,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二、人类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主宰,具有不可挑战的高尚地位。但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指出现存的生物是经由进化而来的,这种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人类也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的,因为人类是最后才出现的。于是万物之灵变成了万物之未,人类也不具备什么神性,他也是由最低端的生物进化而来。这个说法令人震惊,它使人不得不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以前是和我们的祖先平起平坐的。”以前认为人类是上帝宠儿的信念到此也模糊了。这种生物学的革命,把人的生命从最高层次降到一般生物的层次,它对人类心灵的震憾是无以复加。 在宗教看来,人类之所以在人间受苦是因为犯了原罪,所以被上帝从伊甸园逐出,男人要拼命干活,女人要生孩子来承受痛苦。人类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重返伊甸园。但是,心理学的革命颠覆了这个说法。造成心理学革命的是弗洛伊德,他在心理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了“潜意识”的观念。弗洛伊德广泛分析人类的做梦经验,提出人所以会做梦,是因为人有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的比例是六分之一比六分之五,六分之一的意识象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六分之五则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把潜意识解释成一种生物性的、原始的、性欲的冲动。如此一来,所有文化都是性欲的升华,人的生命与动物毫无二致。这样的说法,不仅粉碎了人最终的归宿应是伊甸园的美好信念,而且把人具有理性的说法一扫而空。 对基督教完成最后一击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是伟大的社会学家,他摧毁了上帝创造的平和世界。在基督宗教神学中,人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上帝面前,都得屈膝下跪。马克思的社会学说,把人一分为二,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不是地主就是农民,不是资本家就是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赤祼祼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马克思揭开了宗教披在人类社会身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给了基督教最后一击。 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宗教是人类心理的挽救。”人有了宗教信仰之后,如果在人间受到命运的捉弄,愿意无法实现,但他如果相信有位慈祥的天父,他永远不会抛弃你,生活还有希望。但是,经过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革命,宗教所创造的世界似乎是虚幻的,不可信赖的。如果宗教不可信,人的生命相当悲惨,人类就象被抛在地球孤岛上的孩子,孤独无助。 海德格尔谈到人的时候,说,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世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海德格尔的话充分说明了人在失去上帝之后,孤零零的面对世界的无奈。 所以,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找到新的价值观念为人类安身立命。近代哲学家尼采有个经典的说法,他在代表作《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借一个疯子之口,表达了他的忧虑。 一个疯子大白天提着灯笼在街上走,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提着灯笼?”他回答:“白天吗?我觉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经死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提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 上帝已死,已前基于宗教的价值观趋于幻灭,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建立。 尼采说过,“哲学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从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从而指引人类的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就象空气一样,当文化出现问题,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陷入混乱的困境。当代的西方哲人,就是在解决上帝退场之后人类面临的精神、心理方面面临的巨大困境。 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告诉你生活的真相,你活在时间之中,你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在这有限的时空当中,你需要对自我负责,你必须找到此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而不是随波逐流,虚度时光,白活一世。他提出的向死而生的智慧,就是让你从结局思考人生,你这一生,你这一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树立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商朝是个重视神灵的国家,甲骨文记载商王平均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最大的祭祀活动,曾经一次宰杀了五百头牛,可见商人对神的虔诚信仰。周人攻灭了商朝之后,认识到只有神灵保佑不了王朝的长治久安,认识到“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并以周公为首,开创了“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代,孔子从礼乐制度开发出人文精神,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老子也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不管孔子还是老子,在他们的哲学里面,天或者神都失去了主宰的意义,孔子把天变成了使命之天,而老子提出了超越了天的“道”的概念。对于孔子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仁的追求,志士仁人,有杀身而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这个仁字,完全在于人自己的选择,而与天或神无关。而老子讲的道,人可以经由修炼而达致,从而彰显了人的自由意志。 由于中国人文主义的早熟,以至于西方近代以来在人文主义理念方面的成就,中国人似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西方神主宰一切,人不可能与神有平等的互动,而在中国人看来,天与人是可以互动的,是互动渗透的。 在儒家看来,天人合德。天是有德的,天生万物,生生不息,人应该秉持这个功能,德配天地。而在道家看来,人与万物同一,大家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体—道。庄子说:“物无贵贱,人自贵而相贱。”道与人的关系,也不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本来就在人里面,人本来也离不开道,道无为所以无所不为。这些观念,突显了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主体,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神或天的宰制力。 中国文化早早确立了自我的意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西方的自我意识突显了个人的成就,是我要如何;但东方的自我意识有不同的特点,他与集体互渗合一,是在集体中实现自我。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反映《易经》思想的太极图以一条“S”形曲线分成两边,代表阴和阳。但是,阴和阳不是截然不同,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图示意味着:世界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个人既有独立性,又不能完成独立于你所处的世界,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在集体中实现,而个人的独立性也只能在集体中彰显。孔子说:“和而不同”,实在是对《易经》文化精髓的解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并不需要反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为之进行了确认。以儒家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与集体的关系,简而言之,转化自我进而转化世界。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老者怀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学》开篇即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彰显了儒家对生命本质的积极态度。 道家把对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对道的体悟之中,以道的角度观赏人间万物,万物来源于道,任何物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并不是因为人类而存在,以道观之,万物无一不美。以心合道,人间各种复杂的利害得失问题都不值得留意,虚静无为,随顺自然,如随风飘转的蒲公英,落地即是生根之处,彰显的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儒道两家并不特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对于儒家而言,死并不足惧,可怕的是德之不立,道之不存。对于道家而言,死不过是回家而已,因为生命源于道,又归于道,生活的智慧就如海德格尔所言,过一种诗意的栖居,活在当下,超越当下。
2023-07-07 08:46:39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在哪可以学呢?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特征、优点和生命意义的一门学科。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和缺陷不同,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人类的幸福感、创造力、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它探究人类生命中的积极经验、情感和行为,帮助人们理解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心理咨询、教育、工商管理、医疗保健等。如果你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在大学的心理学系或研究生院中寻找相关课程。此外,很多著名的大学和机构都提供了在线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哈佛大学的哈佛幸福课、密歇根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等。此外,你还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特征、优点和生命意义的一门学科。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和缺陷不同,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人类的幸福感、创造力、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它探究人类生命中的积极经验、情感和行为,帮助人们理解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心理咨询、教育、工商管理、医疗保健等。如果你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在大学的心理学系或研究生院中寻找相关课程。此外,很多著名的大学和机构都提供了在线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哈佛大学的哈佛幸福课、密歇根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等。此外,你还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
2023-07-07 08:46:462

《大潜能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获得成功?》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潜能》([美]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p7_EWjHfH0vSiDm83GRIw 提取码: pt3r书名:大潜能作者:[美]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豆瓣评分:7.3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6-1页数:203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哈佛心理学导师、知名潜能挖掘专家肖恩·埃科尔新作。肖恩曾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积极行动导师,曾著有畅销书《快乐竞争力》《幸福原动力》,他在TED的演讲点击率超过1500万次。写给所有处于瓶颈期的个人和企业。如果你一个独自追求成功、希望突破自我的人,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果你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取能量,那么你应该来看看这本书。5步帮助组织和个人快速掌控大潜能。就像没有阳光、土壤和水,种子就无法生长一样,社交网络决定了我们的成功和收获。书中提出了SEEDS模型,教我们如何从他人身上获取能量。心理学者、进步空间创始人刘轩、华语世界首席成长作家张德芬推荐内容简介为什么你明明很努力,却还是表现平平?为什么那个能力不如你的人,周围总有一帮人助他成功?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只要更勤奋、更高效地工作,就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发挥自己的*大潜能。《大潜能》告诉我们,成功完全取决于你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就像幸福具有传染性一样,人类潜能的各个方面——表现、智力、创造力、领导力、能力和健康——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那些专注于自我的人,只能发挥有限的“小潜能”;而与他人共同成长的人,往往能获得新能量,激活“大潜能”。本书提出了SEEDS模型,通过5个步骤帮助组织和个人快速掌控大潜能。· S(Surround)被积极的影响者包围。消极颓废、毫无追求的人会耗尽我们的能量和潜力,而积极阳光、乐于参与、有上进心和充满创造力的人能够使我们的积极性、参与度、主动性和创造性成倍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多多结交这类人。· E(Expand)赋能他人。大潜能是一个良性循环,赋能他人力量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强大。· E(Enhance)通过赞美巩固资源。赞美无价,要想有效调动和激励他人,首先要彻底反思我们的赞美方式。· D(Defend)学会抵抗负能量。消极的事物会对创造力、热情和能量产生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有策略地构建防御系统。· S(Sustain)维持潜能增长。前4种方法已经为成长“播下种子”,但要维持成长,还要不断创造积极的动力循环。作为哈佛心理学导师、知名潜能挖掘专家,作者肖恩·埃科尔总是擅长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步骤。这本书结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人际交往领域的*新研究,为处于瓶颈期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指引。作者简介: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研究幸福、成功和潜能的全球**专家之一。哈佛幸福课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哈佛大学赢得了12次杰出教育奖。肖恩关于幸福和潜能的研究登过《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他的TED演讲是有史以来非常受欢迎的演讲之一,浏览量超过1500万次。在哈佛度过了12年时光后,肖恩将这项研究带到近一半的财富100强公司,以及五角大楼、非洲贫困学校和白宫等地。他曾为谷歌、毕马威、美国运通、百事、星巴克、瑞银等企业提供“快乐竞争力培训”。他的研究也在知名心理学杂志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杂志上都有相关报道。几百万人观看了奥普拉·温弗瑞对他的采访和他参加的公共广播公司节目。如今,他是世界幸福委员会的成员,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
2023-07-07 08:47:161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太多压力,工作繁重,照顾老小。我们需要同时面对太多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我们必须时刻在线,不能停歇,更不能倒下,因为后面没有人撑着。然而,能不能应对好压力,不但关乎我们的健康,也关乎职场发展和生活质量。如今要想活得漂亮,还得提升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最近在学习泰勒·本-沙哈尔的《正向领导》课程,其中关于“如何应对压力”的部分,个人觉得非常受用,分享给读者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从中受益。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也是著名的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授课教师。基于20多年积极心理学100万样本调研的实证研究结果,他介绍了最优秀的领导者应对压力的三个方法,分别是简化、休息和重新定义压力。一,简化。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你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简化:1. 少做,而不是多做。学会取舍和选择,去做更少但是更好的事。2. 减少同时做很多事的情况。活动的数量影响体验的质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那么每件事他都能享受其中,心情愉悦。但是,如果将所有事情都叠加在一起做时,他就会情绪低落、烦躁。就像你听一首歌是享受,但同时听好几首就难受一样。有个理论叫注意力分散理论,是指当职场人在同一时间做两个任务的时候,在任务切换时就会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和精力,导致工作时间长、效率低。3. 玩耍,给自己留出一点娱乐的时间。对那些成功的领导者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简化工作和生活,减少同时做多件事情的情况,并且要会玩。二,休息压力的大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承受压力的过程中有没有休息、有没有恢复。普通人与高效领导者的区别在于:普通人缺乏合理的精力管理机制,而高效领导者在工作中预留休息时间,从而有效提高做事效率。很多人不是缺乏休息的时间,而是缺乏休息的能力。休息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三种:1. 低级休息:几十秒或几分钟。工作时间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休息,即使只有30秒,也能恢复精力、提高效率。2. 中级休息:一天或一晚。当你学会怎样完整的休息一整天,你的工作效率就会比不休息的人高出很多。而休息一整天是指,这一天你都不再接电话、刷微信,而是去打球、去看展、去兜风、去做一切你喜欢的事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3. 高级休息:几周。每年休2-3次一周长假。三,重新定义压力改变对压力的看法,看清压力到底是什么。压力对大多数人是一件坏事,但对那些最以优秀的领导者来说,却可能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充分休息后所遇到的压力。换个视角看待压力。将压力化为动力。压力可以带来更深入的参与度。压力可以提升积极性。压力让你强大和专注。和别人比起来,你对压力的认识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压力对我们是有害的、是坏事。而你觉得有压力是件好事,这个认识的转变就会带来更健康的身体、更长的寿命。总结起来,如何应对给我们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的压力,你所要做的就是:1. 简化。活动的数量影响质量,你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充裕度。2. 休息。压力的大小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承受压力却从不休息。3. 重新定义压力。不要嘴上说,而是真的从观念上认为压力是个好东西。一个微小的改变,就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去行动,让改变发生。
2023-07-07 08:47:514

高分求字幕 满意+200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视频翻译不准确

我看过网易翻译的的哈佛公开课视频,感觉他们对幸福课的翻译还不错。 要想看到完全没有错误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好的文学翻译家,要翻译一部作品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推敲作品中隐含的意义,然后才用我们自己语言来描述,可知这是有很大难度的。网易作为一家大型的门户网站,免费翻译这些视频既有它自身的商业目的,又为中国民众展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其次是这些哈佛大学的教授在上课时旁征博引,有很多专业的名词,人物姓名和作品等等。这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任何一个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去翻译,错误是难免的。即使是学心理学的人翻译这些公开课,他又不见得是学过翻译的,还不一定很准确的传达别人的意思。 再者,英文的词汇与中文的词汇不是一一对等的。有些时候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翻译意思,但是一推敲就会发现,意境上还是有差别。中文里有时我们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英文里同样有这种情况。 最后,建议不要苛求完美的视频翻译,重要的是,你看完视频后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如果真的很在意这些错误,那就自己学好英文,这样既可以直接看英文原版的视频,说不定以后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翻译的比网易的更好。
2023-07-07 08:48:285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美)乔治u2022维兰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NUn7qnYkzwS3LEJpfbmVw 提取码:i2id书名: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作者:(美)乔治u2022维兰特译者:刘晓同豆瓣评分:7.6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1页数:320内容简介: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最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u2022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中,经过对这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的研究和总结,维兰特教授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影响离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等等。这个漫长的、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对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解答了那些会影响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们在看到众多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更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站在未来看现在,人生虽不可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作者简介:乔治u2022维兰特,哈佛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课题达35年。著作包括《快乐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2023-07-07 08:49:351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下面哪一项不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建议?() A、保持良好睡眠 B、勇敢 C、从内心释放热情 D、拒绝失败,提倡完美 答案:D
2023-07-07 08:50:031

《思考,快与慢》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思考,快与慢》([美国] 丹尼尔·卡尼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Bfl_1mhGYKR41FHWOr2dA 提取码:wyzk书名:思考,快与慢作者:[美国] 丹尼尔·卡尼曼译者:胡晓姣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7页数:424内容简介:《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编辑推荐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吧。媒体和专家热评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u2022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u2022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纳西姆u2022尼古拉斯u2022塔勒布,《黑天鹅》作者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理查德u2022H.u2022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本书堪称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丹尼尔u2022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u2022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史蒂文u2022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作者一本杰出的著作,细节清晰,文笔优美,诠释精准,娓娓道来。它适合于所有系统2还没有完全失效的人阅读。——《卫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u2022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纽约时报》书评版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金融时报》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经济学人》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华尔街日报》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波士顿环球报》作者简介: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心理学家。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2002年,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2023-07-07 08:50:102

正能量的作品鉴赏

《正能量》 是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正能量》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正能量 》——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理查德 斯曼顶级巨著!“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理查德 斯曼,为我们带来了这本世界级的心理学巨作!他曾出版过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怪诞心理学》系列,其心理学研究成果享誉国际,在英国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正能量》延续他一贯的风格,是其和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比如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潆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吉尔伯特等人共同研究成果的结晶。专业书评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药和海啸也是能量。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作者以大量生动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授给普通人如何积聚起内心正能量的诀窍。你读了此书并认真践行,就能将心理垃圾转化为积极温暖的活力,开启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门。当正能量持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毕淑敏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意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或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 清澈而单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正能量,而自私的心看见的只是复杂、混沌。-----稻盛和夫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你能经历的最大冒险,就是过你梦想的生活。只有奋斗,你的人生才会充满正向的能量。-------奥普拉·温瑞福美国脱口秀女王
2023-07-07 08:50:301

有哪些心理学的书适合高中生看?

并不推荐高中生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无论是以提升自己为目的还是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 首先,如果你是因为心理缺陷而寻求在书籍中找到答案,那么你缺乏人生素材和 社会 阅历去理解心理学的知识,无论是常规的病理心理学还是 社会 心理学,你都没有足够的“例子”、切身的体会和系统化的科学研究素养去理解那些专业知识。当然,作为高中生,你更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些。在此基础上,你想啃下那些心理学书籍,无论从可行性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大打折扣。 再者,即使你能够理解那些专业知识,也并不能为你带来多少自信,因为心理学终归是少数人了解的东西,一个高中生是否能学好心理学且不论,即使学好了,也缺乏应用场景和分析素材,也难以从这项成就中融入周围的环境,或者有助于你的学习。反而心理学因其涉猎面广的特点,极易让人产生“懂很多”的错觉,自觉深刻,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早熟的代价也必然是早衰,过早的使你产生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并不会是一件好事,而且极易忽视更为重要的事。毕竟看心理学的东西,可能确实比看语数外文综理综题要有意思:) 此时的你又更为重要的事情,自然是高考。这毋庸置疑,是“正途”,可以为你带来自信和未来更好的选择,以及在学校环境中的认同感和融入感。而选择其他途径,都存在逃避学习之苦的嫌疑。 至于题主说到的问题,我的核心建议是,你应该融入你所在的环境:1.尽己所能提升成绩2.有自己的好朋友3.有喜欢的老师,并且有老师喜欢你4.保持 健康 ,适当锻炼,吃好睡好。5.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分享。6.不用太在意每个人的情绪和观点,先问自己是不是足够优秀。 是不是都是废话?是的,所有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关键就看自己能否做到,做得如何了。在高中阶段,你也应该自己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和试错,在摸索出经验和教训(吃过些亏),到了真正你有能力有时间去系统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才会收获真正有益于未来很多年的力量与智慧。 这些点你如果做不到,自然更无需指望“心理学”拯救你。 至于适合你的信息源, 我推荐你看《非暴力沟通》和网易公开课的《幸福课》 ,不用更多。尤其是后者,虽然名字很鸡汤,但其实是哈佛大学很受欢迎的一门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你可以翻来覆去地看,但关于心理学,你目前的这个阶段,看它真的就足够了。其中很多的观念能够帮助你形成正确的处事学习观念,平衡学习和生活,有效面对拖延等切身会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如冥想,使自己更专注和平和,这些知识,我觉得任何时候学,都能给人带来正念和力量,让人产生对事物和时间的掌控感,这在高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成长目标。再不济,就当学学英语了。 心理学是极其专业的知识体系,你想象中的心理学,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学。无论是病理心理学、 社会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领域,还是婚姻、友情、性、学习、决策、设计、交互等主题,都可以以心理学为切入,写一本厚厚的书作为你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学习和研究内容。作为高中生的题主,我觉得你应该树立其对于科学和专业的尊崇,可以涉猎,但不宜深究,更不用指望其成为解决生活难题的灵丹妙药。 虽然这么说似乎不好听,但高考成绩直接能决定你未来能否自由地选择你的生活,它并非生活的意义和全部,但它却是迷茫期的你,值得信赖的一把钥匙和明灯。生活已经很难了,高考成功固然不能代表人生一帆风顺,但如若很失败,也更加容易落去到更困顿迷茫的境地里。这种困顿迷茫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解决的。 所以,并不是你需要通过心理学解决你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而是你应该去做好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清楚地知道你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你才能有资格从心理学中获取真正的智慧和力量。若你因为小天地里的纠结和不自信,错过了这段人生奋斗的关键时期,那么未来你也很大概率会依旧迷失和纠结于生活的琐碎。而个人的弱小,在任何时候,都无法通过几本书的几句话来拯救。 在我高中时喜欢听一个心理 健康 的广播节目,每次听到主持人轻音甜美的声音,心理好像做了一次按摩。当时自己性格比较封闭,特别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正是听了这个广播节目让我渐渐的敞开心扉,接纳自己。虽然我没有找到当时节目中的专家的相关著作,但是这本由美国作家黛比·福特写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书中的观点与节目核心观点比较相似,所以我推荐给大家。 高中阶段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叛逆的青春期,这个心理飞速发展的阶段,对自我及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在我们自我 探索 过程中,免不了对自己的身心充满好奇,加上知识的积累,更进一步的激发了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热情。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要阅读心理学书籍,可以肯定的是,这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关注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了解个体与他人 社会 真正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凭直觉,情绪,个人喜好来判定人事物的价值了。 你想要阅读心理学书籍首要任务是要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是认识自我以及他人和 社会 的关系,还是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为以后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若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作为认识自己和他人身心变化规律,更好的服务生活,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比如《心理学与生活》,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3年10月出版,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是教育部心理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这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它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同样也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好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使用本书学习心理学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她,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另外,南京大学在网上有这本书的公开课,老师讲的比较仔细贴近生活,可以作为辅助学习。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戴维u2022迈尔斯所著的《 社会 心理学》也是非常经典的心理学书籍之一。作者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开设了多门 社会 心理学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除了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广大民众。他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将于2006年出版)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6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 社会 心理学》在过去的10年中占了将近30%的市场份额( 社会 心理学类书籍)。正如他在《心理学》第7版前言中所写的,“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 目前,本书已经更新到第11版。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内容涉及我们感兴趣的从众、偏见、利他行为、攻击行为、喜欢他人和爱他人之类的的普遍 社会 现象。书籍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 社会 、了解自己与 社会 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秀心理学书籍值得阅读。 如果你是属于第二种情况,想要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那除了上述趣味性较为浓厚的书籍之外,你还可以阅读《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书籍,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大咖的专著: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阿德勒、马斯洛等人的著作以了解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知识(主要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分别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华生、马斯洛等)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内容。 下面有我认为的一些比较好的心理学书籍可作参考。 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一个短暂的 历史 ,却有着漫长的过去。当你去了解,你会发现,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并不长,可是心理学却是无处不在的。她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未曾发现。 我是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 入门书,对心理学介绍地比较全面,美国的教科书,有趣而又有深度。 乐嘉的《 色眼识人》 讲人格的,用色彩解读性格,通俗生动。 《fbi教你读心术》 微表情,通过观察人细微表情或动作变化(如眼球转动的方向) 来推断别人心中所想,特别适用于辨别谎言。 《梦的解析》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不过比较晦涩难懂。 《自卑与超越》 弗洛伊德的徒弟阿德勒的通俗著作,强调自卑情结,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心灵修行,能让人开开悟。 《心太决定一切》是一本非常伟大而振奋人的书,每天都活在积极的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这是排行美国20年销量榜的书,而被誉为上帝的书,确实,非常有可读性,非常的符合现实需要,完全不枯燥,完全可读性,带给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不好意思,不知道 首先,要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让高中生看这方面书籍,能达到你的目的,会有效果吗?他自己内心估计是抗拒的,效果不可能好! 第三,解决方法: 最好的是给他看名人的传记,他喜欢哪个类型的名人就种买哪个。因为只有通过故事才容易被接受,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侧面来影响高中生的人生观。 明人不说暗话,就读一本书。 社会 心理学,读懂了该懂得就懂的。 梦的解析 算吗 我30 最近在看 高中时候我多看的是读者 萌牙
2023-07-07 08:50:421

为什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马云也不曾感到幸福?

大家肯定都听过马云的一句名言,“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几乎占用了我所有时间。”这是在今年网商大会时他说的。原来早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马云,竟然过得也不幸福。本以为自己的不幸福是因为贫穷,没曾想马首富有钱也过得不幸福啊!财经作家吴晓波搞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三分之二的富豪活得不快乐。这么说,实现了财务自由也不一定就能幸福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个名词先跟大家解释一下,阈值。(yu,四声)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人的阈值有一个特点,就是会随着拥有资源的增加而水涨船高。为什么很多人实现了财务自由仍然不幸福呢?就是因为欲望的阈值在不断水涨船高。“有了百万年薪,就奢望千万年薪。”这就是大部分国人财富焦虑的根源。很多网友开玩笑的回复马云那句话:“这是你自找的,活该啊!没有时间,只是因为你不想放下而已。”2008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对外宣布:“我将辞去微软董事长的职务,我要开始我新的生活方式,去陪伴我的妻子和子女,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正当壮年的他,真的说辞就辞了!财务自由,本质是时间的自由。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钱多得用不完,而是拥有时间的自由。正如李笑来所说:“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比有钱更重要的,是拥有选择权。一个人能不能获得幸福,最关键的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把时间用在了什么地方。哈佛大学有个最受欢迎的课,是沙哈尔老师的“幸福课”。经过数年研究和大范围调查后,他找到了幸福的配方:幸福=快乐意义。“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幸福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所谓幸福,就是把时间分配给快乐和有意义的目标。幸福必须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只快乐无意义的事情,不会给你带来持续而长久的幸福。你每天看电视、打游戏、刷朋友圈,虽然也会感到开心和快乐。但假如有人问你:“你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你不会告诉他是打游戏、刷朋友圈。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事情缺乏意义,缺乏意义的事情是无法带给你真正的幸福的。但光有意义而不快乐的事情,也无法带给你长久的幸福。“我想学哲学。”“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我想学画画。”“画画有什么用,能卖钱吗?”从小到大我们就被家庭和学校教育着,于是我们的人生大都活成了这样子:上中学的目的是为了上一所好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薪酬和职位不停晋升,????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有意义的目标,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这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在追求一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目标时,我们既是快乐的,同时又找到了自我价值感,所以也就获得了持续而长久的幸福。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查理芒格与君共勉。
2023-07-07 08:50:501

北大自考心理学问题

我是心理学毕业的,同时也是二级咨询师。首先,心理学本科的话,数学的基础要求不是很高,统计用的都是SPSS软件。你是学计算机的,应该很有优势。以研究生为例,除了科班出身的,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计算机和英语的学生。英语的话,的确是有些要求,因为心理学的前沿阵地在西方。另外,你说感兴趣,但不知道你是否真正有了解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很枯燥的。建议你看一下《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因为它基本涵盖了心理学的全部知识。看完后再做决定。最后,我不知道自考培训班怎么样,北大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很牛,所以出题时应该会侧重这一块。杨治良的《实验心理学》、张厚儏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锋 , 陈雪枫 , 戴海崎的《心理与教育测量》(这几个都是北大教授的书)、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北师大教授的书)、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心理学与生活》,JerryM burger 《人格心理学》这些都是一定要看的内容。附上本科教材给你:一、关于教材大致分为二类:1、文化基础课:数学、英语、马哲等思想政治类的(这些就不罗嗦了)。2、专业课:杨治良的《实验心理学》、《人体解剖》(印象中很旧的一本书,放的找不到了。。)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张厚儏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锋 , 陈雪枫 , 戴海崎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郑雪《社会心理学》、郑雪 《人格心理学》、郑希付《心理咨询理论》、cerald corey著 李茂兴译《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凌文辁《心理与行为测量》、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额。。这本书不知道丢哪里了 没找到)、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王行《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找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呵呵。另外,教授讲课不一定是按照以上的教材的,很多时候会复印一些材料发给我们。二、还有一些书目是很经典的好国内的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国外的教材则不同了,有理论也有趣味。例如david .G .myers 著 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心理学与生活》,JerryM burger 《人格心理学》等都是很好的书籍。三、视频讲座等我近期在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以及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感觉应用性很强,对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都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心理学背景,听大师的讲座可以让自己更理解心理学。
2023-07-07 08:52:156

性格是人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简单来说,先天与后天这两个因素共同做用下形成的,先天主指的是人的生理,人的先天遗传,或者直接说成DNA因素,后天主指来到这个世界的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两者在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偶然性,可能性,不可确定性,所以最终形成了‘人",但又是一个个的不完全相同的独立的个人,
2023-07-07 08:52:322

心理学 北大的自考本科 好考吗 不是本专业的

首先,心理学本科的话,数学的基础要求不是很高,统计用的都是SPSS软件。你是学计算机的,应该很有优势。以研究生为例,除了科班出身的,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计算机和英语的学生。英语的话,的确是有些要求,因为心理学的前沿阵地在西方。另外,你说感兴趣,但不知道你是否真正有了解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很枯燥的。建议你看一下《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因为它基本涵盖了心理学的全部知识。看完后再做决定。最后,我不知道自考培训班怎么样,北大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很牛,所以出题时应该会侧重这一块。杨治良的《实验心理学》、张厚儏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锋 , 陈雪枫 , 戴海崎的《心理与教育测量》(这几个都是北大教授的书)、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北师大教授的书)、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心理学与生活》,JerryM burger 《人格心理学》这些都是一定要看的内容。附上本科教材给你:一、关于教材大致分为二类:1、文化基础课:数学、英语、马哲等思想政治类的(这些就不罗嗦了)。2、专业课:杨治良的《实验心理学》、《人体解剖》(印象中很旧的一本书,放的找不到了。。)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张厚儏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锋 , 陈雪枫 , 戴海崎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郑雪《社会心理学》、郑雪 《人格心理学》、郑希付《心理咨询理论》、cerald corey著 李茂兴译《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凌文辁《心理与行为测量》、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额。。这本书不知道丢哪里了 没找到)、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王行《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找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呵呵。另外,教授讲课不一定是按照以上的教材的,很多时候会复印一些材料发给我们。二、还有一些书目是很经典的好国内的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国外的教材则不同了,有理论也有趣味。例如david .G .myers 著 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心理学与生活》,JerryM burger 《人格心理学》等都是很好的书籍。三、视频讲座等我近期在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以及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感觉应用性很强,对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都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心理学背景,听大师的讲座可以让自己更理解心理学。
2023-07-07 08:52:392

上班有什么让你觉得快乐的事吗?

细数一下,上班真有不少快乐的事:1、发工资的日子,我最快乐,节省了半个月,吃草了半个月,终于可以毫不手软地下单了,连午饭都不带了,直接点外卖~2、和你不对付的同事倒霉了。别喷哈,我也知道风水轮流转的道理,但你知不知道幸灾乐祸也是人的天性呢?和你过不去的人,倒霉了,挨骂了,我不信你心理没有一点点波动,大方承认吧。3、工作中能出外勤的时候,出来透口气,简直得意得不要不要的~~4、公司聚餐,不用花自己钱吃大餐的时候~~这么一看,上班也并不是那么沉重呀
2023-07-07 08:52:4915

哈佛大学有哪些公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网易视频可以观看,土豆视频等都可以搜索观看,有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中英文字幕,这些公开课体现了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课堂教学水平!非常棒!观看后你就知道中国大学的人文政教类教学水平是何等的垃圾!
2023-07-07 08:53:552

哈佛大学有哪些公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了解这个问题可以访问网易的公开课频道,网址是http://v.163.com/open/,你很容易找到你这个问题的链接,还是直接给网址吧:http://v.163.com/special/harvarduniversity/。个人觉得在国内知名网站的公开课中,网易是做得最好的。对了,网易同时提供视频下载。
2023-07-07 08:54:053

哈佛公开课的前言

“走进”世界第一学府的课堂汲取先进的理念和智慧哈佛大学,是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们梦想中的殿堂。数百年来,这所万人景仰的学府共出过8位国家总统、12位国家副总统、34位普利策奖获得者、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数百位世界级富翁。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皆来自哈佛。可见,哈佛的教育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领域。哈佛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令它屹立于世界学府之巅且无可取代呢?对于前来哈佛采访的人来说,令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校园里,看不到华服艳妆,更见不到闲散的人群,眼见的只有匆匆的脚步和静静看书的学生。甚至半夜两三点钟,大学的餐厅、图书馆里,到处可见读书、学习的身影。众所周知,哈佛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苦的学生,不过哈佛人从不以此为苦,相反,他们心中装着未来承担重任的使命,这使他们乐此不疲,你似乎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爆发了出来。哈佛大学之所以成就了灿若群星的名人,一方面,是因为它独特的学术氛围;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生哲理的传授与启迪。哈佛大学以它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广泛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到学校进行演讲,在这些字字珠玑的演讲中,闪烁着历久弥新的人生哲理。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走进哈佛圣殿,聆听大师的智慧之音,但我们同样可以体味由哈佛散发出来的睿智之光和人生真谛。本着学习哈佛智慧、集成哈佛理念、发扬哈佛精神的目的,我们写作了这本《哈佛公开课》。本书涵盖了哈佛哲学课、哈佛心理课、哈佛管理课、哈佛情商课、哈佛社交课、哈佛口才课、哈佛幸福课等几个方面,把市面上有关哈佛的各种课程的精髓内容一网打尽,是一本全集性图书,从而帮助那些不能实现哈佛梦的广大读者近距离地获得哈佛的成功智慧和思想精华。本书在深入研究哈佛智慧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并汇聚了哈佛大学著名学子、教授等的成功箴言和思想精华,并将这些智慧之言和哲学思想与精彩的故事进行有机的结合,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那么,请你打开本书,它将会成为你求知道路上的良师、人生道路上的行路指南和生活中的益友。
2023-07-07 08:54:231

哈佛幸福课: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幸福课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各位,早上好,很高兴能回到这里,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教授这门课是因为,在我读本科阶段时,非常希望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可能这门课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也可能并不适合你。但希望几堂课后,你能有个大概印象,让你决定这门课是否适合你。我在1992年来到哈佛求学,大二期间,突然顿悟了,我意识到我身处让人神往大学校园,周围都是出色的同学,优秀的导师,我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那时壁球打得不错,社交也游刃有余。一切都很顺利,除了一点,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变得快乐,于是我将研究方向,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变得更快乐?渐渐地,我确变得更快乐了。主要因为我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其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让我无比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继续着,于是我决定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选择教授这门学科,这就是积极心理学。1504号心理学课程,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全新,相对新兴,令人倾倒的领域,希望同时还能探索我们自己。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02年,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只有8名学生,两名退出了,只剩我和其他六个人,一年后,学生稍微多了一点,有300多人参加,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开课,有850人参加,是当时哈佛人数最多的课程,这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非常好奇,“竟然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怎么可能呢?”。于是我被请去参加各类媒体采访,报纸,广播,电视,从这些采访中,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模式,我前去参加采访,进行采访,结束后,制片人或主持人会送我出来,说些诸如“Tal,多谢你抽空参加采访,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的话。我漫不经心地问,我无所谓,不过总得回应,“有何不同?”。他们会说,“这个嘛,我们以为你很外向”,下一次采访,结束时仍是如此,“多谢接受采访,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又一次,我漫不经心地问,“这个嘛,我们没想到你会这么内向”,下一次采访,仍是如此。“有何不同?”,“这个嘛,更开朗,更外向”,下一次采访,“这个嘛,太害羞了”,因为采访中我容易紧张。差不多有几十次采访,每次都是“好交际,更开朗”,“不含蓄,更外向”,诸如此类,最绝的一次,是波士顿一家地方台。我去参加采访,聊了很多,我觉得进行得不错。采访结束,主持人是个热情开朗的男生,他送我出门,拍着我的肩说,“多谢接受我们采访”,然后又是那句,“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我问,“有何不同”,你要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完全被打击了,不过我还是漫不经心地问,“有何不同?”。他看着我说,“我也说不上,Tal,我以为你会更高些”。更高些?什么?,1米70…是1米69不够格传授快乐吗?我考虑了很久,仔细思量了,整件事从头到尾。我似乎明白为什么他们期望不同了,因为他们要说服自己,说服观众,“这门课怎么会比经济学导论热门?”。唯一的解释就是,导师非常外向,充满领袖气质,乐观开朗,当然了,还很高,可惜我的名字少了一个L。但是,是啊,真可惜,所以问题是,他们找答案找错了地方。也就是说,他们不该关注信息传达者,而应该关注信息本身,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参与过其他大学积极心理学课,遍及全国,乃至全球。
2023-07-07 08:55:091

请问医生上个月有人对我动手动脚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可是这个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u2022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attachment=75] 1.“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2.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3.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4.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u2022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2023-07-07 08:55:281

请问医生上个月有人对我动手动脚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可是这个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u2022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attachment=75] 1.“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2.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3.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4.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u2022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2023-07-07 08:56:091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计划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求此调查的英文版!

这又是假的!!!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东西,还有一些数字什么的,但是奇怪的是同一个东西,有的人说是哈佛大学对1979年毕业生的调查,有的人说是耶鲁大学队1953年的毕业生的调查。这个假东西甚至影响了一些著名学者,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根据网上的材料提到了这个所谓的研究,但是后来在遭受批评后进行了认真调查,终于发现无论是哈佛还是耶鲁都不存在这样的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只是网上的一些无名氏自己造出来的,用哈佛和耶鲁的名字来唬人。我早就说过,关于哈佛的传说十有八九是假的。
2023-07-07 08:56:203

哈佛大学的幸福人生课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u30fb本u30fb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甚至从汉堡里总结出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本u30fb沙哈尔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本u30fb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u30fb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u30fb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u30fb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并不开心。   本u30fb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可以想象,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本u30fb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本u30fb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能让你快乐的课。   1、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2、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3、接受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   4、简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中华励志网   5、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6、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会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更开心。   7、慷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也没有太多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事情的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8、勇敢。   9、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人生幸福
2023-07-07 08:56:431

《幸福的方法》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幸福的方法》(泰勒u2022本-沙哈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U3llB0__PY25aRVcxoJuw 提取码:b0ia书名: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u2022本-沙哈尔译者:汪冰豆瓣评分:8.2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页数:200内容简介:“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力推荐本书!★★★★★中信幸福课堂你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u2022本-沙哈尔博士为你带来的哈佛幸福课程,能够帮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编辑推荐:本书作者泰勒u2022本-沙哈尔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其幸福课视频在各大公开课的网站上点击率长踞首位(2011年已超过1亿)。当本课程引入中国时,它在网易公开课也获得了最高点击率。作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程图书版,这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开启智慧,通过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幸福的彼岸。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把人生分为四种类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更深刻地解读了大多数人不幸福的深层原因。同时,作者提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体现出自己的核心价值,幸福即在眼前。本书能够引领读者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国民幸福。这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将在宏观层面上解决“全民焦虑”的大问题,安定民心,共创幸福。★内容简介:本书以充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般地带入到你的心灵深处。作者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学会分享与珍惜幸福就在眼前。★媒体、名人推荐这本书的闪光之处在于,它把教给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美地结合起来。看完这本书,你便可以发现和理解它包含了哈佛大学今日最热门课程的精髓。——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u2022塞里格曼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曲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泰勒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认证幸福是什么。——美国国家有线新闻网(CNN)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有几个人能解释幸福是什么?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积极心理学”里,泰勒博士不但详细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还把幸福的完整结构呈现给大家。幸福不再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亚马逊图书网(Amazon)泰勒博士的课程在哈佛大学破纪录地同时排名第一名和第三名。学生们评论他的课程神奇之处在于,每次学生们上完课,都迈着春天般的脚步走出教室。——《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泰勒博士所教授的积极心理学之所以对每个人都重要,是因为它不是加强我们对数学、文学或是科学上的知识学习,而是加强生命中幸福感的方法——一个我们分分秒秒都要面对的感觉。——《波士顿环球时报》(Boston Globe)“您幸福吗?”是;不;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渴望……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读。本书给出了一种解读,它或许能让您领悟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吕鸿人类正在走出它最大的困惑和迷茫。人类正在认识到:金钱、财富、丰裕和成功,都不能等于幸福,也都不能代替幸福。国民幸福指数(GNW,Gross National Wellbeing)必将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标志。所以,寻求幸福的方法,比致富的方法,攀高的方法,成功的方法,现在更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幸福才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意义,幸福才是生命存在的终极理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陈宇教授你幸福么?这句话在网络上面引来无数狂潮。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与感受,读完本书,我发现,其实我们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发现幸福的双眼,体验幸福的内心与走向幸福的方向,感谢此书对于幸福的进一步明确,希望大家在定义自己生活时,能够找到更多幸福,大家都幸福了,社会也就自然是幸福社会。——著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 胡敏教授幸福力,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的能力。哈佛的幸福课导师在本书中从科学发现出发,带领大家找到更幸福的有效方法,非常给力的著作!——著名心理咨询师 张怡筠感受幸福前,需要好好爱自己,也可以先读一本《幸福的方法》。—— 素黑 知名心性治疗师作家、生命管理顾问掌握了幸福的方法,你将感受到幸福在心中绽放的感觉。强烈推荐本书!——知名作家 苏芩作者简介:泰勒u2022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目前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
2023-07-07 08:56:491

talben shahar 为什么不再上幸福课

talben shahar 为什么不再上幸福课:人生需要欣赏,抛弃想占有自己喜爱的一切东西的想法,不要奢望你能拥有很多,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一个人、一件事,就象欣赏一幅画一样,你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这世上树叶有千万片,这世上人有千万种,不一定都要相爱,不一定都要相守,只要学会欣赏。这才是人性的纯美、真情的可贵。
2023-07-07 08:5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