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陕西省汉中中学门口石刻的4个字是什么意思?如何读?

2023-07-07 17:57:50
TAG: 中学
共1条回复
北营

陕西省汉中中学门口石刻的4个字是“为学日益”(自右往左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意思是做学问是靠每天不断增加积累的。

相关推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解释解释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体验来说,老子的两句话,实在无上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有二层含义:第一层:为学是日益的,增长知识需要每天学习。为道是日损的,想获得人生终极大智慧,需要每天观心以去执。简而言之: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第二层:知识增加的同时,你的道行往往是损减的。简而言之:为学日益了,为道就损减了。为学日益,是说你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为道日损”。许多人在为“为学日益”辩解,种种圆融,那完全是在亵渎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不少人把为学日益,解释成积累知识。把为道日损,解释成提炼出规律。所以,两者并不相违。这样的解释,自误且误人,自欺且欺人。为道日损,损得是什么?损得就是执著,损得是知见。当然,如果要非常精确地说,用佛学的术语,叫做所知障。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当然,精确地说,知识并不等于所知障,也就是说,所知本身不是障。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还有更深层的俱生法执,此处不讨论。这个第一印象效应,会有什么弊端?可以说,弊端大到天边去了!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从何而来?就是从这第一印象效应中来。惯性思维,又称为思维陷阱,是阻碍人类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免不了最后会站到习惯传统的一面,来打压所谓的新奇的异说,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这些人都遭受过前辈们的指责。所以说,习惯性思维害死人,伟大如权威们,也免不了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芸芸百姓呢。这个时代,是为学日益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弊端也越来越多。其一、通才少了、没了。入主出奴者,多了。这个通,不是学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汇贯通的通。其二、学得越多,反而是执著越重,我慢越高。学了很多,大多是两脚书柜,根本没有消化,谈何吸收?就像沦为笑谈的2020某省高考满分作文一样,满口人家听不懂的话,以显自己的高深莫测。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学,可见这是一条无望之路。再来说说为道日损。为道日损,这是一条返朴归真之路。何者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在何处?道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点上。为道,就是求道。日损,就是每天修行,减轻自己的执著。如何才能做到日损?拿二幅图来说事。先看图一。以此图来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诸位,上面中央是一件物事。大家能看到上图中央是什么物事吗?这幅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的认识的大秘密。你的认识、观念、知见,在形成之后,你会发现,想消解掉,非常难。就比如这幅图中的物事,在找不到图中物之时,你一直苦苦寻求,图中物事何在?为什么我就没发现呢?一旦你找到了,发现了,形成了知识。此时,你每次看这幅图,都会发现这么清晰明白的事物,豁然地就在图中,当时为什么就看不到呢?最奇怪的是,你想回到没发现时的状态,没起认识时的状态,居然回不去了。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往往是损减。(这是开头所说的第二层含义)大家应该能明白了。反过来,对于“为道日损”,也就能明白其难度了。在这幅图中,为道日损,是指回到没起知识时的状态。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个自由。你被这个知识束缚了、捆绑了。你不能随意切换、想看就看。想重获这种自由,需要做功夫,在佛道二教中,称为修行。需要强调的是,为道日损,并不是指愚昧无知,而是保持高度的灵性,能够拥有随意切换的自由,佛法称之为消除执著。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执著一层一层,如附体之物,与血肉相连,非常难以清除。比如上图中,这里面有许多层的认知,一层比一层细微,一层比一层接近生命的真实。第一层:图中央的雪茄烟。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二层。第二层:图中的砖块。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三层。第三层:图的颜色。清除此认知,回到第四层。……第N层:清除所知,回到能知的心识。……第∞ 层:回归到道,回归到无为。图二,举这幅图是想说明,人的很多认知,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图二,A格与B格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可思议处。人的认知,很容易被环境左右,就如上图一样。上图是被圆柱的阴影所左右了,导致产生错觉,认为A格与B格有差异。还说明,要清除错觉,难度很高。所以,在损之又损的过程中,要能减轻环境影响,乃至不被环境影响,这个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行。为道日损,损去一份知见,就解放一分束缚,恢复一分灵性,获得一分自由。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何谓生命的真实?六祖慧能大师在彻悟时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哪里知道啊!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圆满具足的、无动无摇的,能够生起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的啊!
2023-07-07 11:39:4710

为学日益是什么意思

极简的答案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说:“作为所要学习的知识学问的多少是有数量的之其学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识学问的数量就多;作为所要遵循的道的规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数量的之其您学到的知识学问的那个数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观规律的道的规律道理的那个数量的相应的减少(损)”。
2023-07-07 11:40:59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为: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详细解释】1."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2."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3."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①益:作“增加”讲。②损:作“减少”讲。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解析】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知识拓展】《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2023-07-07 11:41:283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3]天下常以无事[4], 及其有事[5],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日益:日进,一天天长进。 [2]损:减损。 [3]取:取得。 [4]无事:无为。 [5]有事:有为,强迫的行为。 译文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天减少。 减而又减,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 一旦能够做到清静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了。 治理天下的常道是无为而治, 如果繁苛的政令侵扰百姓,那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了。 前人校注: 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之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河上公 不知道而为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学者也。 ——苏辙 治天下当以无事,不当以劳烦也。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河上公 强之则物不从。不如使天下自归之。 ——司马光 为学者,博闻多识,以通于理,故曰益。为道者,禀要执本,以简于事,故曰损。理明则事定,故学之日益,实资道之日损也。 ——陆希声
2023-07-07 11:41:48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如何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一、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二、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三、出处《道德经》赏析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2023-07-07 11:41:54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2023-07-07 11:42:09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的出处】是老子著作的诗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这首诗歌原文如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整首诗的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注释】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4、取:治、摄化之意。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作者的介绍】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2023-07-07 11:42:232

为学日益出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学”是指知识或技术,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可传授性.“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具有无限性、难以把握性和不可传授性.“益”是指增加、扩充、丰满、完善,即精益求精.“损”乃减、剪、简.“无为”即自然、天之道.“无不为”,不是“有为”的简单的不自然的层次.“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虽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2023-07-07 11:42:451

请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终极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的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哲学鼎端:LV.3 1 分钟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答案:“————极简的答案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说:“作为所要学习的知识学问的多少是有数量的之其学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识学问的数量就多;作为所要遵循的道的规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数量的之其您学到的知识学问的那个数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观规律的道的规律道理的那个数量的相应的减少(损)”。(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耿阁(鸣天士君)著  引言诗:  【《道德经》48章谶语诗】  耿阁(鸣天士君)著  经子史集训沽易,!  不懂难解益损皮。!  为学谛意知识数!!  为道谜是道理几!!  四句话题讲到底,!  一个意思哲慧极。!  倘或不具百家冠,!  起码也得八斗衣。!  耿阁:草於2019年1月7日6点55分。本诗原创。用时约5分钟。特注说明:“当说到【《道德经》48章谶语诗】这个题目来,乍看起来好像是在标榜玄妙炫耀深奥”。若您当过目全诗的那种“平白如水·简若鹅歌·俗淡极至·文味欠可”的内容后您就会觉得我耿阁为了能让自己的话说得更明白些故才采取的是:“是使用的一种像小孩过家家似的那样极简式的童趣童谣的语言方式的语言在说《道德经》48章的大问题”。大概的意思是说:“若不具备易学哲学文学史学诸经诸识诸知的几近乎全方位的通才式的那种相应的知识之才学才能的话那是很难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德经》48章这把所能打开《道德经》神秘的哲理哲慧所达到了的至臻至奂的那种级次级地的神明神圣的之其哲学殿堂的之其大门的钥匙的那种认知水平或之层次的”。  哲学鼎端  LV.3 -4 分钟前  《老子先生推心置腹地毫不保留的将其那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交给了人类》》又名:《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赏析论鉴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  本文是在:“如何真正理解《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派克说点事:百家号03-22 10:51文下的留言评论。“老子先生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之其老子先生自己的“知其所以然”的本意将定然会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那把钥匙。”这把钥匙的罕绝神奇至臻完妙:“可谓是铺天盖地的大·可谓是破尽天荒的全·可谓是通揽学问的多·可谓是统御知识的聚·可谓是哲理智慧的极·可谓是道德道理的尽·可谓是逻辑思维的魅。”说穿了,道白了;就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八个字而言:“无数的人都在解有谁解明过又有谁解的能让人心悦诚服过呢?可说几乎没有或之少之又少。”既之如此那么究竟到底谁能说清道白呢?及于这个问题还真的就有这么一个人能说论出个答案来!这个人是谁呢?既非你我而是他老子先生自己本人并非他莫属也!何出此言呢?之所以如是说的原因和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了道德经并能尽可能的参悟到了老子先生的诸多理论观点的真实的意思的前提下才能够基本上解释清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仅仅八个字的真正的含义和本意的真谛来。” 如果连“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的定义是什么?“德”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的定义是什么?“无为”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以及“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道德经》与《大易经》的关系是什么?等之成千上万的一系列的问题都不知一二或之都不甚了了的话;那么要想弄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大哲理之蕴含的意思那简直就是要比登天还难了。丈二和尚是永远摸不着头脑的。”——耿阁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赏析论鉴并精要示略  (一):老子先生向人类昭示了全部的哲学智慧中的平衡律·不平衡律·或然平衡律的这个事物总规律所统御之下的所有的超前逻辑思维意识中的等衡律·平限律·矛盾律·排中律·排外律·排它律·肯否律·正误律·内外律·逆延律·同一律·同步律·数理律·理数律等律。”  (二):关于《道德经》中的“道”“德”“道德”“无为”“无为无不为”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以及《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我耿阁均有发表过的文章已经作出而显示过。”“查之既得,不作赘述。”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特设而置的一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之道门的钥匙。”  (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要告诉人们这样一种道理的,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先生要讲的“人类积累学问的总量的数量增加是与宇宙法则规律的总量的数量减少是呈现为相应的平衡相应的正比相应的等衡之方式态式样式之状态的。”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理论观点体现了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要说的是:“人类的学问总量的数量与道德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平衡的关系之状态的;是“此多彼少”“此少彼多”“彼少此多”“彼多此少”之状态的。”  (六):需要用破天荒的语言词汇进行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极的时空阶段过程”而“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也同样是一个本然就客观存在着的○空无极到○空无极又从○空的时空无极到○空无极”的规律的过程的问题。”这个问题虽乍看起来好像很矛盾,也好像违反的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同步律的理寓现象;然从老子先生把“道”拟人化人性化了的本意的实质上来看的话,也就合情合理了,也就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或之“同步律”的理寓规则的之其问题的道理了。”  (七):“《道德经》是生於《大易经》的。《道德经》是既基於《易经》又同根同源於《易经》而又相通相彰於《易经》且又更理性於《易经》并又更理论化於《易经》的。”“有”是“无”生的。有和无之间的关系的定义是:——即:“有”和“无”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又是“彼此相生”的。(老子语:“有生於无”“有无相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句话就是与《易经》中的“益”“损”两卦相贯相通同理共律的。”(在这里因为理寓太多,只能蜻蜓点水;一字都不能多说。)  (八):“为学日益”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 ——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积累增加的。”“为道日损”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损去减少的。”(“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老子先生已经把“道”即“道德”的律理作为了拟人化和人性化的比喻而进行了结论和处理了的。”)  (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换言之:即:“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益”的增加的多少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损”的减去的多少。”(在这里是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的)  【【“本段文字及其重要;可谓是天大般地重要。”之所以说她破天荒般地天大般地的重要:“就是因为这一段话论证诠释佐证彻解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和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的问题。”整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而这个真谛的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段中这一句话: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反之同理:即“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固辞:才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理寓道理。”(在这里再说明一点:即:老子先生的“无为”的思想理论观点就是老子先生整个《道德经》中始终调强和论证的“道德”的观点。”“无为无不为”的观点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本意说的就是:“道”“德”之“道德”规律的大行大为的“无所不能为和无所不可为”的作用和意义的之其道理的。”)】】  (十):公式化图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间关系的真谛的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  A:“为学日益”的定义:(人类知识学问的“益”增多)——○·1·2·3·4·5·6·7·8·9·10·○  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的数量之中事物行为(人类知识学问)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  B:“为道日损”的定义:((客观规律道理的所谓的“损”减少之其所指的是:“——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道理的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表象上的成份的所谓的“损减少”·实际上则证明着整个人类的人们所掌握所得到所获取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之其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实质上的成份的所谓的“益增多”。))——O·1·2·3·4·5·6·7·8·9·10·○  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数量之中的事物行为(道德规律道理)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  耿阁:著於2810.09.11.12.45分。本文原创。用时约5天5夜。本文成因:“是缘於天赶地催神使仙驱般地参悟着无数的论道者的心血所凝聚的知识积累才成全获得了本文的一点点的简识浅见。”  【郑重声明】——声明人:耿阁  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赋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中国散文家网》《华夏散文》《中国哲学伟大》《哲学鼎端》《百度知道》《360图书馆》《知乎》等几近乎数十家的著名网媒已经显示过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声明人:耿阁 2018年8月30日
2023-07-07 11:42:52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原文

第四十八章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损:与“益”相对,减少。亡,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入到隐蔽处。  译文:  做学问每日曾益,为道每日而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无不为。  夺取天下永远使事变无,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者日益。我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琢磨的东西中学到一些。那么日积月累,我自身的学识素养、思想行为模式也就越来越厚,而不断增益自身弥补不足。 为道者日损。我每天都成就理想之道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自身错误的(过分或不足)认知意识行为等。减损啊再减损,最终使我自己的心态举止都居于亡与为不断调和的状态,也就是混沌。  我和我们不断追求并行于大道,不断学习弥补不足,又不断改正自身态度心理行为模式,我们又能很好的调和亡与为,我们终于无不为(全德)。中华。达到亡为而无不为的全德,我们就能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永远让天下保持平衡而无事,如果社会产生或输入了某些信息,让天下有了事端,也就是产生内部矛盾,甚至招致本国民众尖锐对立反感,那就不能足够取天下了。荀子说:“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另一种断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亡),为无为而无不为。1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可以脑脑通信。也可以让我们忘却一些不想要的。(脑与脑的连接似乎是靠一组波,例如双胞胎心灵感应,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脑都是联通的。对脑传输,可制造梦。似乎存在思想主宰。人体穴位,经络,神经线,似乎可以接收信号或被编程)  2为道之人改变自己,损掉自身的行为习惯毛病,损之又损到自己没有任何作法习惯毛病,也就是无,以后做事做自己没做过的,尝试新做法,进而没有什么不能做。那样遇到任何事都能灵活应对了。  3为道就好像马拉松长跑,跑一步,路少一点。道就损一点,道损之又损,没道可跑了。为道的高度逼近到了天花板。就叫以至于无。这时候总会可能发生没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预防或引导这件可能发生的新事,就叫为无为。那样社会就没有不为的了。 4管理国家,为道,对国家各种知各种为各种事进行减损,一直损到无(无所作为,或无事),而后做无人做的,整个社会就无不为了。“为无为”有两种解释:1为,无,为:做事,停止并思考,然后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为“无为”:做那别人做过外国做过,但我们没做过的事。或者开拓创新。或者没人愿意做的事,务本。举个例子,比如社会无人愿意沉下心研究数学,那么圣人(政府机构)就得做。
2023-07-07 11:43:11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是一个汉语词汇,后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
2023-07-07 11:43:221

求解释,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亡),为无(亡)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做学问每日曾益,为道每日而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做没做过的,那样就无不为。  夺取天下永远使事变无,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习的人,学识日渐精进。  为道的做事人,可行之道日渐减损。  为道就好像马拉松长跑,跑一步,路少一点。道就损一点,道损之又损,没道可跑了。就叫以至于无。这时候总会可能发生没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预防或引导这件可能发生的新事,就叫为无为。那样社会就没有不为的了。  (关于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还有两种解释:1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可以脑脑通信。  2为道之人,改变自己,损掉自身的行为习惯毛病,损之又损到自己没有任何习惯毛病,也就是无,以后做事做自己没做过的,尝试新做法,那样遇到任何事就能灵活应对了)  取天下,就是让天下无事,如果天下有事了,那天下动乱,也就不足以取天下了。“为无为”有两种解释:1为,无,为。做事,停止并思考,然后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为“无为”做那些没人做的事。这个解释主要是开拓创新,或者务本,举个例子,比如社会无人愿意沉下心研究数学,那么圣人(政府机构)就得做。
2023-07-07 11:43:38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意思

意思是: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道德经经典名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柔软、停留在最低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祸有幸福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又有灾祸潜伏在它之中。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对于这句话还有个最贴切的典故就是“塞翁失马”。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有两个关键词“不仁”与“刍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会扔掉,没人拿它当宝贝,所以天地、圣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看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2023-07-07 11:43:521

为道日损,为学日进?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译文:"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关于《道德经》的解释有很多种,仅提供此一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7 11:44:02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介绍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023-07-07 11:44:091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十分经典,出自道家《老子》一书。理解这句话,这里面向大众,不宜太学术,那我们就落地来说说它的精妙内涵吧。什么才算是“学到”?我依稀记得以前老师对我说,读书一开始是越读越厚,然后才是越读越薄。或许这么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当作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一个过程。真正的"学到",在于运用知识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知识不是外在的条框,没有约束自己的意味。自己行为符合“要求”,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有“要求”,而是这种“要求”与自己合二为一,自己合理言行,不过自然而为罢了。理解得浅显些,“为学日益”大抵是“口服心可能不服”的状态,“为道日损”大抵便是表里如一的状态,而“无为”则暗含无“伪装”之意。当然,在修养心性方面,老子这段话还有更精妙的解读,这里不作过多发挥。1、“为学日益”是学习的第一阶段我们知道,我们修习知识,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而我们学习的第一阶段,可能停留在从认识到理解的阶段。“为学日益”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知识,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打心底去接纳这些“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理解“知识”,继而能上升到下一个“为学日损”的阶段。这种时候,知识与学习主体本身,虽然建立了“认知”关系,但是因为缺乏“认可”,知识还是外在的存在,并且越学越多。2、从理解到认同,是一个减少的过程而从“理解”到“认同”,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将外在知识消化理解成自己一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习主体认识但尚未吸收的知识的来说,是一个“减”的过程。外在的知识不断减少,变成内在的认知,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质的飞跃,也是老子所说的“为学习日损”阶段。3、减损的效果,是“无为”道家的“无为”很有意思,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讲求心境上的“顺”,颇有一股“从心所欲”但却不“伤人害己”的逍遥和高明。而“为学日益,味道日损”的最后结果,就是让最初“所学”,成为自己打心底认同的“存在”,以至于自己去“顺势而为”的时候,无“强迫”之意,归于“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由此可见,老子确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中的“损的智慧”确实高明。
2023-07-07 11:44:44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前半句很容易理解,就是如果研究学问的话,每日学习、精进,会越来越好。 如果研究道这个东西呢,那就要每天减少一点自己的主观想法,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道。 原话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里讲,人如果想收获成功的人生,要具备两种能力:提得起和放得下。 提得起就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 但是作为普通人,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又全,那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这便是今日所得,对于未来的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生活,也得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了。 首先得有一个赚钱吃饭的能力,这是要为学日益的;然后要有丰盈的精神生活,为道日损,既不对未来的生活担心,又有人生的终极追求。 这样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未来。是时候开始着手准备了。
2023-07-07 11:45:301

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怎么解释?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学到的知识中有所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素养也就越来越高。按道行事的人,他们每天都在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那些的错误言行,剔除自身的错误意识等等。 就这样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自己无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那么他们就已经把道融入到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非常自然。他们虽然无意按道的言行举止标准去行事,可是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却没有不按道行事的。 争取天下也一样,也要按道行事,谨慎周到的考虑天下人的情绪,最起码不能让天下人反感。所以争夺天下永远不要滋事扰民,等到天下有扰民等等的事端,就会招致天下人反感,那你和你的势力就不能够夺取天下了。 【事物本身就有肯定与否定。对任何事物的肯定与否定,都取决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的。当我们的目的是改进某一事物,对事物进行否定再否定的扬弃,否定到极限,直到无法再被否定,就是所要达成目的的客观。】 注意:内圣外王之道。呼应第十五章、第三十八章。 注释:无为中的“为”,(仅凭主观意志的)有意去做。益,好处、增加。取,捕取也《说文》。常,规律、恒久、经常。事,侍奉,事件。 译文:做学习每天增加,做道每天减损。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无意主观作为,无意主观作为可是却没有不作为的。争夺天下永远用不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事端,不能够争取天下。
2023-07-07 11:45:383

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扩展资料: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另可译为:知识的长进,促进科技的进步,人类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然而随着人们不断的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善用道技,改变了自然界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损失。
2023-07-07 11:45:45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原文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的.益:作“增加”讲;.损:作“减少”讲;.取: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 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又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 我的理解和感悟是这样的: 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的主观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符合道了, 符合道后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他对为学的观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外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而我们形容在学海地永远探索还有句俗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对自然的知识进行永不停顿地探索。但是我们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得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中心,也就只好“望理兴叹”了。 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实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对道地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更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符合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不为。”这一思想贯穿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思想,尽管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来看,“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了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我见过秦皇岛的渤海,见过青岛的黄海,到过上海和浙江的东海,听过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看过中途岛之战,---------等等。在静下心来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想象着自己走进了深深的太平洋,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一样,畅游在太平洋的深处,看到了一条年代久远已经斑驳的战舰,在战舰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了小虾、带鱼、黄鱼、水母等等鱼类,还看到了宛如潜艇的鲸鱼、鲨鱼、海豚、海象等等,我就想,这些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的鱼类,它们从远古到现在,一直遵从着自然的进化过程,它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进化规律,它们没有能力想着怎样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它们才显得无忧无虑。相比于我们人类,少了许多的烦恼和忧愁,这也就提醒我们人类,要放弃改造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应该更多的是顺应自然,把人类的欲念和妄想减少到最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完美融合。 仅以此文参与路法西殿下的圣贤书友会投稿,不喜欢的网友不用点赞,一带而过就行。但我还是感谢殿下组织的这个活动,让我们重读《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的经典,让我们在重读或新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升华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2023-07-07 11:45:571

爱情逆位隐士有什么含义呢?

隐士逆位爱情逆位含义:口无遮拦、俗气、神经质、为人刻薄、行事不够理智、多疑等。爱情:太过于强调个人空间,或者很难融入一段感情。有时候还表示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感情关系。事业:周围没有人可以帮忙,只能一个人摸索前进,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道路。隐士是一个孤独的行者,此时站在山顶之上。在愚人牌中,他知道如果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必须要走一条所有人都不去走的路,于是他在人群中退隐,选择了孤独的自我探索。扩展资料隐士正位爱情正位含义——自信、理智、脚踏实地、不喜形于色、中肯的建议、坚持不懈、沉着冷静等含义等。爱情:代表单身人士或者在感情中暂时退出来自省的状态。事业:事业达到了一定阶段,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不能懈怠,要开始建立更长远的计划。隐士的长袍连带着帽子都是灰白色,充满着朴素和简单,代表物质对于隐士来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正在过着一种质朴、简单、独居的生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在远离人群和物质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了真正的智慧。
2023-07-07 11:46:031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意?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日益,不难理解,读书学习都是在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的突破自己,使自己打到一个又一个高度。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身心不断地改变,也许走的远了也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改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本心。我们从天真烂漫变得尔虞我诈,我们从无欲无求变得欲壑难填。我们不断的追求功名利禄,结果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常常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其实生活不只是加法,也需要减法。我们需要在不断提高自己生存技能、积累生活资料的同时,让我们的心也回归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抛弃尔虞我诈,减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作为大千世界的贩夫走卒,追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然而自己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这些东西无法融入自己的躯体与精神。最后放得下要放下,放不下也要放下。因此悟道后回归诗酒田园,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学日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为道日损:抛弃干扰本心的杂念。
2023-07-07 11:46:17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是《论语》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但能正确解释其含义的人就很少,而能达到那境界的,就得问两千五百年来有几人了。 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 做学问,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时间,能走到哪一步。这是其第一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一般人在这里就理解错了。把而立之年,理解为能自食其力,或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这是想当然。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 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 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 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它、教化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了听到难听的话,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吗?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只有走到那境界,你才能体会到那一层,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了。
2023-07-07 11:46:261

《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呢?

《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呢?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八个字非常的深,又不容易做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一般绝大多数的人,我们一般地学习、一般地努力奋斗,都是让我们不断地懂得越多、学得越多。就像所有学校里面的教育,都是让你能够越懂越多、越学越多!因为我也是受这样的教育体系培育上来,每个阶段都是让你读很多的书!我们读越多的书,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当然觉得:“我越来越成长,我学问越来越丰富、越渊博啊!”这就是“为学日益”,讲的就是一般、世俗的这一种求学、学习。研读经典或是跟某人看齐学习,我们都是不断地在吸收、在增加,这是加法――“为学日益”。这方面往往也让一个人很容易有这种心态:“我读到大学毕业,比你这个国小毕业的高级多了!”但实质上,心灵品质呢?未必!不是你学问比别人多,你的心灵品质就高。“心灵品质”讲的就是“道”,心灵品质越高就是越接近“道”的特征特性!而不是说:“我学问越高,代表我的心灵品质越高。”一般人的想法:“我是博士!我这个博士比你那个大学还更高;我是柔道七段,比你那个五段更厉害!”。世间会有那种阶级性的区别,认为:“我的学历越高我就懂得比别人多!好像我的社会身份、地位自然要比别人高。”但是要知道,这都是属于“世间法”。这个跟“心灵品质”、跟“智慧”没有绝对关系。并不是说:“我学问越高、懂得越渊博,我的心灵品质就越高、越有智慧。”世间的学问越高,你会增加很多的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你越来越厉害、你能言善道、你比那个乡下没有读书的农民更会讲道理。要上台来讲课,你可以讲得长篇大论,你叫一位农民上台他不太会讲。但是如果心灵没有受污染的话,农民他呈现出来的心灵是更纯朴、更纯净!我们要了解:世间的学问是让我们增加“世智辩聪”,聪明、伶俐、能言、善道。但这方面跟你的心灵品质高低没有绝对关系。你越会狡辩、越狡猾的。反而那些世间的学问,让你的心灵更狡猾、更堕落,那个“自我”越自负、我慢越强!所以,世间的做法、世间的求学是越来越增加,“自我”也很容易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厉害!当然,你的名利心也很可能越来越大,野心、欲望越来越大!
2023-07-07 11:46:32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怎么理解的?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求知要不断地增加, 求道却要不断地减少, 越来越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求道不同于求学,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识,而是减去内在的欲望思虑。最后达到无所分别,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才可以随风而行,自然而为。《道德经》第一章有言:“无名天地之始”。要能常常回到“无”这个根源,让后天产生的思虑情欲都放下,一切归零,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我们一般人都会在某些方面偏执、于某些事情固著,舍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体。这是人生下来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个体处于天地之间某个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时的得失即能让我们如痴如狂,恨爱交替,沉溺于片面的贪欲,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开。所以才有了无穷烦恼,无尽痛苦,产生各种身心疾病。而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才可做到不亢不卑,淡然自持,潇洒面对一切。修道要“损之又损”,不断放弃你的执著,减少你的偏见,而不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观宇宙的视野,客观看待机缘变化,尘世兴衰。客观分析万事万物,又要勘破看透,心不执著于是非利害。“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可做到“一切归零”,也就可做到随时随地能出能入,能有能无,在事物与大道、现象与本体之间自由往返。
2023-07-07 11:46:391

《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怎么解释?

解读这句话,我们需要引入《道德经》的物理背景、生理背景、心理背景,否则,没法还原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只能用我们现有的认知进行自圆其说。《道德经》的物理背景,是超越现代科学的,现代科学所认识到世界,只是一种【单一结构世界】,即使现在有了多维的概念,那也是建立在【单一结构世界】上的。 而《道德经》的物理背景,是一种【重叠结构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也就是说,同时、同地存在着两个相互重叠的世界。 那么,世界是重叠的,人体自然也是重叠的。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的“人”字,右边的甲骨文"身"字表示在另外一个世界中,重叠存在的人体。 完整人体有两个重叠的人体组成,那么,每个人体也有一套自己的心智系统。第一套心智系统,是我们平时一直在用的,第二套心智系统,不经过心智系统转换,一般都不会自主使用。把这三层关系理清了,我们就可以来回答,这句话了 【为学日益】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学习,就像我们的学习体验一样,学习就会有收益,这就是为学日益的意思。 【为道日损】是指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向第二套心智系统转换,所谓的损,就是要不断抛开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影响、干扰,这就是【为道日损】的意思。 这句话的后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心智系统转换成功了的意思。
2023-07-07 11:46:451

上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上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下联:做事时慎,做人时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道德经》中的句子,无集句对。
2023-07-07 11:47:04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段的意思应该相铺相成的为了什么而学?不管为了什么,不学习的话,就算做坏事也做不好,仅仅是为了某种目的,学习也要日日精进才行!为道日损简单说就是学习的目的,为了什么而学习!所谓道,正面的,大的,正经的,无私的等等公正,不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事。家事,国事,天下事…而损的又是什么?损的是阻碍正经事的恶习,过分的私欲,人类一切的虐根性,而这些天生的弱点,是损不完的。所以日日不断的减少,一旦马虎,就前功尽弃!
2023-07-07 11:47:101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篇关于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的名言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文化观,还对世界的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自公元7世纪《道德经》最早传于印度,再传经日本等国,于16世纪进入西方世界后,老子“道”的思想逐渐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在弘扬东方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道德经》一书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推崇,老子及道家对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生命的关注,为全世界所瞩目。从政治家到科学家、艺术家以至于普通青年,喜欢老子的大有人在。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为道日损”的深意,对我们的意义重大。从人性的角度看,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追逐贪欲的所谓“成就”,岂不知名利路上处处埋藏杀机。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丞相李斯,曾经为秦朝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专门写《谏逐客令》,劝告秦始皇为了大业,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招纳贤才。当初,他为了追求富贵从楚国的上蔡来到秦国,尽管其间做到了风光无限,当秦始皇去世之后,二世胡亥继位,李斯最终被赵高诛灭三族。当在刑场上的时候,李斯还感慨地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汝复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可惜的是人总是一朝梦醒,才反省人生。李斯此时的感慨徒增人生的悲凉,当初追名逐利之时,怎么想不到这些呢?这样说并不是说让人们不做事,而是不要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和虚荣而做事。而是应该先将自身的心性做到“无为”,毫无“利己之心”,将“小我”放下,然后利国利民,无所畏惧,不贪慕名利,纯粹为了社会、人民去做事。历并不是没有此等人,范蠡、张良、刘伯温等等,皆是这样智慧之人。当社会上有任务需要自己承担时,义无反顾,立大志、行大勇,做大事情,但一朝使命完成,便挂冠而去。因此,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应该好好沉思老子的话,不要作欲望的奴隶、贪心的俘虏,而是心怀坦荡,明净畅快。   如果是社会个体不懂得“为道”之理,尚属个人的悲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懂得“为道”之理,那就不能不说是国家的悲哀了。前不久刚刚审判的“黄松有”案,就是典型的例证。黄松有是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还是国家法学研究奖——“钱端升奖”的获得者,是许多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这种人在知识层面是真正的“专家”,谁能说他不懂法律呢?可是他干的那些事情,有些不堪言说,原因何在?是不是我们在注重“为学日益”的时候,忽视了“为道日损”呢?为学日益,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应该说是当今任何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做到的;但是,如果没有“人格教育”,或者说缺少、忽视“人格教育”,抑或说“人格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结果只能是知识越多,而一旦这种人掌握了权力,掌握了别人的命运,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大学》上讲:有德者必有位;此话真是至理名言!如果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掌握了大位,其结果不堪设想,小一点败坏风气,大一点甚至颠倒纲常,引起血雨腥风的社会*。这种事例在历比比皆是。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这应该肯定。可是到了统治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其结果招致安史之乱。杜甫有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据有些学者考证,安史之乱带来的祸害罄竹难书,造成了千万人左右的死亡,占唐朝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所谓的大唐盛世,也因安史之乱而“毕竟东流去”,让读史的人一声叹息。   尽管得“道”的境界太高了,但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有人格,能否在名利、贪欲面前有智慧、有定力,极大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安定和谐。当前,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有了问题,再完备的制度也防止不了人们作恶;另一方面,如果是一个人内心清净纯粹,坦荡正派,即便是没有制度约束,也能够做到“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当前,我们都在憧憬国家的发展前景,但是请大家注意,人格是一个民族有强大生命力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振兴的深厚根基;反过来,一个没有人格的民族,毫无希望可言。这也正是圣人孔子为什么明明知道“道之不行”,而一定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华民族树立一个人格的路标,让我们时时从回望圣贤的精神中,学会做人,更好地前行!   两千年来,《道德经》作为老子的遗产和道学的精髓,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智慧思维,一直是治国安邦的经典思想。
2023-07-07 11:47:251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4、取:治、摄化之意。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2023-07-07 11:47:321

如何运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关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运用: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段话讲的意思,当我们对事物理解运用实行用学习的方式时,学习实际是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吸收和增加状态;当我们对事物理解运用实行道德的方式时,道德实际是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推动和减少状态;学与道其实是整体中的两个部分,又是两个不同方向和层次的东西;我们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去排斥另一个,只认可其中一个而不认可另一个,而是通过学习来沟通道德,通过道德来引领学习,其中的载体反而是现实社会和自身经历;第二,即然学习是吸收与增加,那么我们会不会越努力的学习就会越混乱和反动呢?只要我们正确的去做就不会,1,让自己虚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让自己的认知拔高,形成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起码要高两级去包容吸收的知识文化,就不会产生信息爆炸;3,对知识信息进行过滤识别和总结,把它们分门别类的放到合理合适的位置,并且要反复进行至到产生精益求精的结果;第三,道德即然是推动与减少,那么我们会不会越努力的去道德就会越来变成无用和不动呢?不会的,1,减熵,就是减少干扰和不必要的欲望,让自己进入自然和专一的目标通道;2,建立以规律和规则为基础的认知及操作系统;3,对客观世界进行实事求是,有条理,有逻辑的调查研究,努力的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以上综合起来最重要的一环节就是靠(总结)来完成,要不停的总结,反复的总结直到把学习与道德打通后,最终付诸于行动中去。
2023-07-07 11:47:441

明师之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反应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交给了徒弟,只是第一步,徒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才能学的好,学得扎实。师傅教的只是基础或者一个法门,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是抛砖引玉,而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修行到何种程度,就看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人接触,会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往往被老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老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明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这就是师父领进门,而且往往明师会出一些高徒的。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所提高的,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跟着明师也不一定会有所成就,还跟个人的资质,勤奋,以及思维方式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把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面,很难说会有什么重大的成就,顶多会弄出一些小聪明来。个人的资质在教育中似乎是不怎么太承认的一个东西,教师往往说,学生的资质都差不多,差别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勤奋程度等因素,这过分夸大了后天的因素,先天的资质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所以,修行还是要靠个人的。
2023-07-07 11:47:501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自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自解: 学习东西,是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知道的越来越多。总结根本规律,则是不断的去伪存真,去除浮华,使道理越来越精炼,不断的精炼,精炼到能够下意识的运用的的程度,就是道了。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自解: 把总结的根本道理刻入了自己的灵魂,看似没有刻意的做什么,但其实该做的都做了。取得天下治理天下就理所当然了,不需要刻意做什么事情了。如果刻意去做一些事情,那就不足以做到了。 思考:炒作就是及其有事,业界的隐形冠军,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
2023-07-07 11:48:061

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青云散人个人体悟:为学日益,比较好理解,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求取功名利禄,取得世人公认的成功,那就要努力学习,博采众长,知识多多益善,如此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道日损,可以理解为如果是悟道,求道,则要“损”即减少,即除情去欲,复归于朴,涤除玄览,如婴儿之未孩,从而实现“常无欲以观其妙”,从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排除一切物质如功名利禄等杂念的干扰,保持心灵虚寂清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到道的循环往复、发展变化。损到极致,“空诸所有,才能纳此一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023-07-07 11:48:1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自律约束吗?

不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指求学之人的学问一天胜过一天,求道之人的欲念一天少比一天。随着不断学习,人的知识会日益丰富,但同时也会损失一些道德品质。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讲的是自律,但不是约束。
2023-07-07 11:48:261

为学日益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扩展资料: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u30fb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2023-07-07 11:48:46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扩展资料: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u30fb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2023-07-07 11:49:037

为学日益为什么意思?

意思: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该句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揭示道理: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2023-07-07 11:49:38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是什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为: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详细解释】1."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2."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3."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①益:作“增加”讲。②损:作“减少”讲。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解析】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知识拓展】《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2023-07-07 11:49:5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为: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详细解释】1."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2."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3."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①益:作“增加”讲。②损:作“减少”讲。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解析】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知识拓展】《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2023-07-07 11:50:04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扩展资料:义贯注解“为学日益 ”,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2023-07-07 11:50:181

老子《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解?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体验来说,老子的两句话,实在无上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有二层含义:第一层:为学是日益的,增长知识需要每天学习。为道是日损的,想获得人生终极大智慧,需要每天观心以去执。简而言之: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第二层:知识增加的同时,你的道行往往是损减的。简而言之:为学日益了,为道就损减了。为学日益,是说你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为道日损”。许多人在为“为学日益”辩解,种种圆融,那完全是在亵渎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不少人把为学日益,解释成积累知识。把为道日损,解释成提炼出规律。所以,两者并不相违。这样的解释,自误且误人,自欺且欺人。为道日损,损得是什么?损得就是执著,损得是知见。当然,如果要非常精确地说,用佛学的术语,叫做所知障。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当然,精确地说,知识并不等于所知障,也就是说,所知本身不是障。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还有更深层的俱生法执,此处不讨论。这个第一印象效应,会有什么弊端?可以说,弊端大到天边去了!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从何而来?就是从这第一印象效应中来。惯性思维,又称为思维陷阱,是阻碍人类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免不了最后会站到习惯传统的一面,来打压所谓的新奇的异说,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这些人都遭受过前辈们的指责。所以说,习惯性思维害死人,伟大如权威们,也免不了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芸芸百姓呢。这个时代,是为学日益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弊端也越来越多。其一、通才少了、没了。入主出奴者,多了。这个通,不是学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汇贯通的通。其二、学得越多,反而是执著越重,我慢越高。学了很多,大多是两脚书柜,根本没有消化,谈何吸收?就像沦为笑谈的2020某省高考满分作文一样,满口人家听不懂的话,以显自己的高深莫测。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学,可见这是一条无望之路。再来说说为道日损。为道日损,这是一条返朴归真之路。何者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在何处?道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点上。为道,就是求道。日损,就是每天修行,减轻自己的执著。如何才能做到日损?拿二幅图来说事。先看图一。以此图来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诸位,上面中央是一件物事。大家能看到上图中央是什么物事吗?这幅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的认识的大秘密。你的认识、观念、知见,在形成之后,你会发现,想消解掉,非常难。就比如这幅图中的物事,在找不到图中物之时,你一直苦苦寻求,图中物事何在?为什么我就没发现呢?一旦你找到了,发现了,形成了知识。此时,你每次看这幅图,都会发现这么清晰明白的事物,豁然地就在图中,当时为什么就看不到呢?最奇怪的是,你想回到没发现时的状态,没起认识时的状态,居然回不去了。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往往是损减。(这是开头所说的第二层含义)大家应该能明白了。反过来,对于“为道日损”,也就能明白其难度了。在这幅图中,为道日损,是指回到没起知识时的状态。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个自由。你被这个知识束缚了、捆绑了。你不能随意切换、想看就看。想重获这种自由,需要做功夫,在佛道二教中,称为修行。需要强调的是,为道日损,并不是指愚昧无知,而是保持高度的灵性,能够拥有随意切换的自由,佛法称之为消除执著。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执著一层一层,如附体之物,与血肉相连,非常难以清除。比如上图中,这里面有许多层的认知,一层比一层细微,一层比一层接近生命的真实。第一层:图中央的雪茄烟。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二层。第二层:图中的砖块。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三层。第三层:图的颜色。清除此认知,回到第四层。……第N层:清除所知,回到能知的心识。……第∞ 层:回归到道,回归到无为。图二,举这幅图是想说明,人的很多认知,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图二,A格与B格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可思议处。人的认知,很容易被环境左右,就如上图一样。上图是被圆柱的阴影所左右了,导致产生错觉,认为A格与B格有差异。还说明,要清除错觉,难度很高。所以,在损之又损的过程中,要能减轻环境影响,乃至不被环境影响,这个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行。为道日损,损去一份知见,就解放一分束缚,恢复一分灵性,获得一分自由。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何谓生命的真实?六祖慧能大师在彻悟时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哪里知道啊!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圆满具足的、无动无摇的,能够生起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的啊!
2023-07-07 11:50:3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什么意思

1.为道日损意思是: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2.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 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5.减少又减少,到第三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6.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 7.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2023-07-07 11:50:52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什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2023-07-07 11:50:591

如何理解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体验来说,老子的两句话,实在无上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有二层含义:第一层:为学是日益的,增长知识需要每天学习。为道是日损的,想获得人生终极大智慧,需要每天观心以去执。简而言之: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第二层:知识增加的同时,你的道行往往是损减的。简而言之:为学日益了,为道就损减了。为学日益,是说你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为道日损”。许多人在为“为学日益”辩解,种种圆融,那完全是在亵渎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不少人把为学日益,解释成积累知识。把为道日损,解释成提炼出规律。所以,两者并不相违。这样的解释,自误且误人,自欺且欺人。为道日损,损得是什么?损得就是执著,损得是知见。当然,如果要非常精确地说,用佛学的术语,叫做所知障。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当然,精确地说,知识并不等于所知障,也就是说,所知本身不是障。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还有更深层的俱生法执,此处不讨论。这个第一印象效应,会有什么弊端?可以说,弊端大到天边去了!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从何而来?就是从这第一印象效应中来。惯性思维,又称为思维陷阱,是阻碍人类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免不了最后会站到习惯传统的一面,来打压所谓的新奇的异说,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这些人都遭受过前辈们的指责。所以说,习惯性思维害死人,伟大如权威们,也免不了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芸芸百姓呢。这个时代,是为学日益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弊端也越来越多。其一、通才少了、没了。入主出奴者,多了。这个通,不是学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汇贯通的通。其二、学得越多,反而是执著越重,我慢越高。学了很多,大多是两脚书柜,根本没有消化,谈何吸收?就像沦为笑谈的2020某省高考满分作文一样,满口人家听不懂的话,以显自己的高深莫测。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学,可见这是一条无望之路。再来说说为道日损。为道日损,这是一条返朴归真之路。何者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在何处?道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点上。为道,就是求道。日损,就是每天修行,减轻自己的执著。如何才能做到日损?拿二幅图来说事。先看图一。以此图来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诸位,上面中央是一件物事。大家能看到上图中央是什么物事吗?这幅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的认识的大秘密。你的认识、观念、知见,在形成之后,你会发现,想消解掉,非常难。就比如这幅图中的物事,在找不到图中物之时,你一直苦苦寻求,图中物事何在?为什么我就没发现呢?一旦你找到了,发现了,形成了知识。此时,你每次看这幅图,都会发现这么清晰明白的事物,豁然地就在图中,当时为什么就看不到呢?最奇怪的是,你想回到没发现时的状态,没起认识时的状态,居然回不去了。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往往是损减。(这是开头所说的第二层含义)大家应该能明白了。反过来,对于“为道日损”,也就能明白其难度了。在这幅图中,为道日损,是指回到没起知识时的状态。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个自由。你被这个知识束缚了、捆绑了。你不能随意切换、想看就看。想重获这种自由,需要做功夫,在佛道二教中,称为修行。需要强调的是,为道日损,并不是指愚昧无知,而是保持高度的灵性,能够拥有随意切换的自由,佛法称之为消除执著。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执著一层一层,如附体之物,与血肉相连,非常难以清除。比如上图中,这里面有许多层的认知,一层比一层细微,一层比一层接近生命的真实。第一层:图中央的雪茄烟。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二层。第二层:图中的砖块。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三层。第三层:图的颜色。清除此认知,回到第四层。……第N层:清除所知,回到能知的心识。……第∞ 层:回归到道,回归到无为。图二,举这幅图是想说明,人的很多认知,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图二,A格与B格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可思议处。人的认知,很容易被环境左右,就如上图一样。上图是被圆柱的阴影所左右了,导致产生错觉,认为A格与B格有差异。还说明,要清除错觉,难度很高。所以,在损之又损的过程中,要能减轻环境影响,乃至不被环境影响,这个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行。为道日损,损去一份知见,就解放一分束缚,恢复一分灵性,获得一分自由。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何谓生命的真实?六祖慧能大师在彻悟时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哪里知道啊!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圆满具足的、无动无摇的,能够生起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的啊!
2023-07-07 11:51:13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是一个汉语词汇,后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相关说明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23-07-07 11:51:44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谁的观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的观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一个汉语词汇,后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主要欣赏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
2023-07-07 11:52:1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一、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二、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三、出处《道德经》赏析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2023-07-07 11:52:24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注】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②道:道德。为道: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译】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释】1、大益不益,大得不得。故日有所益,不若日有所损;学有所得,不若学有所失。2、万般学问,寡欲匡过为首;千秋事业,建道立德当先。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2023-07-07 11:52:39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扩展资料:义贯注解“为学日益 ”,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2023-07-07 11:5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