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厌恶是一种反感的情绪。不仅味觉、嗅觉、触觉或者想象、耳闻、目睹会导致厌恶感,人的外表、行为甚至思想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关于厌恶的英语短语集锦,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关于厌恶的相关短语
厌恶 revolt at
厌恶 rebel at
厌恶 turn away from
厌恶 have in detestation
厌恶 be abhorrent of
厌恶 sick of
厌恶 jib at
厌恶 have it in for
厌恶 shy from
厌恶疗法 Aversion therapy ;
风险厌恶 Risk aversion ;
味觉厌恶 Taste aversion ;
诉诸厌恶 Wisdom of repugnance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 Aversion to Loss ;
厌恶地 in disgust ;
关于厌恶的相关单词
loath
loathe
mislike
indispose
aversion
disinclination
disfavor
detest
loathliness
关于厌恶的相关短句
likes and dislikes;
爱好和厌恶
His conduct was disgusting.
他的举动令人厌恶。
关于厌恶的相关例句
1. "A deal!" she said contemptuously, "I hate all deals."
“交易!”她鄙夷地说,“我厌恶一切交易。”
2.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still find the act of abortion abhorrent.
仍有很多人对堕胎行为表示厌恶。
3. I turned to Jacky, my nostrils flaring in disgust.
我转过身厌恶地看着杰基,鼻翼呼呼地翕动着。
4. Years of dislike boiled over and blows were exchanged.
多年的厌恶之情终于爆发,双方拳脚相加。
5. Immediately I"ve done it I feel completely disgusted with myself.
我一做完那件事就对自己感到十分厌恶。
6. His wife made no secret of her hatred for the formal occasions.
他的妻子公开表示厌恶那些礼节性的场合。
7. She felt a deep sense of shame and repugnance.
她深感羞耻和厌恶。
8. He is still, in the eyes of some, an irredeemable misogynist.
在某些人的眼里,他仍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厌恶女性者。
9. He made no attempt to conceal his dislike of me.
他毫不掩饰对我的厌恶。
10. She told him that her first reaction was disgust.
她告诉他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厌恶。
11. Let me say it again. I despised Wade"s life.
我再说一遍。我厌恶韦德的生活方式。
12. He was disgusted that a British minister could have behaved so disgracefully.
他对一位英国大臣竟有如此丢人的举止感到厌恶。
13. Mr. Lewis takes an insufferably glib attitude toward it all.
刘易斯先生对这一切不以为意,令人厌恶。
14. He professed a distaste for everything related to money.
他声称厌恶与金钱有关的一切。
15. "It"s a little late for that," Ritter said disgustedly.
“对那来说有点晚了,”里特厌恶地说。
关于厌恶的双语例句
我厌恶一切矫揉造作的行为。
I detest all affectation.
我从来就厌恶早起。
I"ve always had an aversion to getting up early.
感到厌恶的,感到憎恨的
Feeling repugnance or loathing.
厌恶,憎恶厌恶或憎恶的情感
A feeling of repugnance or loathing.
我厌恶那个组织,也厌恶它的一切主张。
I hated the organization and all it stood for.
法国人一看见苍蝇就厌恶地放下杯子。
The frechman sees the fly and puts down his glass in disgust.
食客都知道何时将转厌恶盘子撤走。
And diners will know when to turn away from a plate in disgust.
所有残存的高等精灵都非常厌恶血精灵。
All remaining high elves are utterly disgusted by the blood elves.
她厌恶地啐了一声,并把电视机关了。注意下面的用法
With an exclamation of disgust she turned the programme off.
有的人吃那些令他们厌恶的食物。
Some people eat foods that are repugnant to theirs.
相关推荐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 对大多数人来讲,100块钱的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100块钱的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这就是损失厌恶,它是不对称的。由于有损失厌恶,导致大家会不想实现损失,尤其在你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你可能会去冒你平时不愿意去冒的险让你回本。 比如说在打高尔夫的过程中,如果你第一杆打得比较差,这个时候在第二杆、第三杆时就愿意去冒险,哪怕专业的高尔夫球员都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冒险反而使得他后面打得更不好。损失厌恶可不是人独有的一个偏好,甚至连猴子都有。 一个猴子的实验:你要想训练猴子去用硬币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你要不停地用香蕉去交换,猴子学了很久之后,知道硬币可以换香蕉。训练好猴子用硬币之后,你就可以跟猴子做交易,现在把做实验的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人跟猴子做交易,猴子在笼子里面,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一根香蕉。这个时候拿到硬币之后人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就再给猴子一根香蕉。经过多次交易之后,猴子大概知道如果跟这一组人做交易,平均一个硬币可以换1.5根香蕉。 下面第二组做实验的人跟猴子去做交易,这个时候如果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两根香蕉,但是人再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人会拿回一根香蕉,经过很多次交易之后,猴子知道一个硬币也能换到1.5根香蕉。 但有意思的是后面,我们再让所有做实验的人,A组和B组都站在一排,然后让猴子自由过来交易,看看猴子会愿意跟哪组人做交易,最后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猴子只会愿意跟第一组的人去做交易。 其实这两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这个猴子感觉它在处于盈利的框架下,扔一下硬币还有可能多拿50%。第二种情况是在一个损失的框架下,虽然平均获得的香蕉是一模一样的。看见没有?损失厌恶是在猴子里都会有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基本上说明损失厌恶是由于进化过来的,那就说明损失厌恶在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 那我们就回到几百万年前,你想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都是处于饥饿线和生存线的边缘。假设那个时候每一个人平均一个星期要吃一只鹿,也就是每个星期打猎要打到一只鹿,这样他才能生存。这一只鹿就是参考点,多一只鹿就是处于盈利的状态,少一只鹿就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如果这个星期你很幸运打到两只鹿,你当然很开心了,但是那个时候可能没有什么储存机制,打了两只鹿你也得把它们吃了,吃多一点撑着了,最后你多长一点点肉,可以让你存活的概率增加一点。但是,如果这个星期都到了星期五你还一只鹿都没打到,那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非常地不爽,因为你可能就面临生和死的区别了。 由于损失厌恶,给你极大的动力去外面打猎、捕鱼,这样能让你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或者你好不容易到星期五打到一只鹿,然后另外一个人把你这只鹿给抢了,这个时候你也会极其地不爽,你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把这只鹿抢回来。这样的话由于别人知道你有极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他一开始可能也不敢去抢你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会把你激怒,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你看,损失厌恶其实在那种环境下,应该是达到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一个机制。 刚刚讲的是损失厌恶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出去捕猎,或者更大的动力去把别人抢我们的东西给抢回来,但是不光是动力,其实到星期五如果你没打到猎的话,你知道如果再有两天打不到猎你可能就死了。这个时候你可能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冒的险,这也会导致我们像打高尔夫一样,输了球之后你会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意冒的险。所以你看,损失厌恶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去冒各种险。我们下面讲几个应用,一些是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一些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先讲一个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最简单的一个东西就是工资的“下行粘性”。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现在有100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工资是100万每年,现在经济形势比较差了,你的盈利没那么多了。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裁员两个人,一个是每个人的工资降低两万,你会选择哪一个?有经验的老板应该都会选择裁员,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可能这是对公司来讲最好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你不裁员,每个人的工资降两万,这个时候由于员工都有损失厌恶,过去工资是100万,现在变成98万,他们的心情会非常地不爽,工作的积极性会很不高,这样的话其实是很不好的,导致大家的效率很低。 但是,如果你这个时候裁员两个人,效果就不一样了,剩下的人的工资还是100万,并没有降低,他们就没有损失厌恶。而且没有被裁的人还会挺感激你的,自己不是那两个中的一个,他们就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所以说这对公司来讲是很好的行为。 如果你裁了这两个人的话,会导致这两个人很惨,因为本来经济形势就不好,他们丢了工作,再找工作其实是更难的。如果每个人都降低两万工资,其实对这100个人的生活都没有太多影响,但是由于有损失厌恶,为了公司的利益,提高公司的效率,很多老板还是会选择去裁员。 我们就把前面这个现象叫做工资的下行粘性。工资的下行粘性还有什么其他的应用呢?其实它在宏观经济里面也有应用,这跟通货膨胀有关。比如说津巴布韦的钱还不如厕所的纸贵,因为极高的通胀导致整个经济形势都不稳定。但是其实适当的通胀是有好处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有损失厌恶,导致工资的下行粘性。 大家考虑下面两种情况: 国家A的通胀是6%,这一年工资上涨3%,实际工资其实下降了3%。 国家B的通胀是0,今年的工资下降2%。 你想哪个国家的公民会觉得更加开心呢?其实应该是国家A的人更加开心,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资特别敏感,工资上涨了他们开心,而对通胀一般是没有那么敏感的,可能感觉不到,尤其是适当的通胀。但是国家B的公民感觉到自己的工资下降了,那会极度痛苦。所以说虽然第一种情况按购买力来讲下降得更多,但是它的公民会感觉生活条件更好了,自己会更加开心。 这个例子背后的逻辑其实有更广泛的应用,它叫做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比如说刚刚的例子中由于有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本来工资是下降的,但是它其实显示工资是在上升。什么是处置效应 损失厌恶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叫做处置效应。 你买了两个股票,股票A是100块钱买的,现在涨到150块,股票B是100块钱买的,现在跌到80块,问你会卖哪个股票?大多数人都会卖第一个股票,也就是涨了的那个股票。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前面已经有研究发现,当大家处于账面盈利的状态,就想锁定自己的盈利,这是人的一个本性;当账面亏损的时候,会有更加冒险的一个倾向。所以说当你盈利的话当然就会卖掉那个赢钱的股票,这是一个正常行为。 但是损失厌恶也告诉我们,人不喜欢损失,喜欢回本,所以说你会厌恶去实现你的损失,那输了钱的股票,当然就不会卖了。 人会卖掉赢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输钱的股票,这种倾向叫做处置效应。1. 损失厌恶: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2. 损失厌恶导致的行为:大家不想实现损失,在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可能会去冒险。 3. 框架效应: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4. 处置效应:人们倾向于卖掉挣钱的股票,留下亏钱的股票。2023-07-07 12:05:141
如何理解损失厌恶,禀赋效应与处置效应之间的关系
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得到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一单位的损失对人们的伤害往往大于一单位的得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这种厌恶损失的心态会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过于保守,不愿意冒险尝试。禀赋效应是指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要高于它们在其他人眼中的价值。这种效应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容易陷入保守和固执的立场,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物品或资产,即使这些物品或资产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处置效应则是指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的现象。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人们持有已经贬值的资产,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损失,也不愿意做出卖出的决策。综上所述,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都是人们在实际决策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这些效应会导致人们的决策失误和不必要的焦虑和犹豫,因此需要人们在实际决策中注意理性思考和决策。2023-07-07 12:05:212
损失厌恶是什么意思
传统经济学中描述的“理性人”更偏好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传统经济学认为,如果给“理性人”两个选择:)直接获得l00元;2)50%概率获得200元,50%概率什么也得不到,那么“理性人”应该更偏好前者,因为这两个选择的期望收益一致(l00元),人们会更偏好于确定性强的选择。然而,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曼尼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派( behavioreconomics)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论。他们对实验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两个选择变成:)直接损失l00元;2) 50%损失200元,50%概率不会有任何损失。实验结果让人惊讶,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也就是说:当面对潜在损失所带来的的痛苦时,人们不再偏好确定性,而是希望“赌一把”来避免损失,即使失败会产生更大的损失。卡曼尼从上述实验中归纳出了“损失厌恶”现象(loss aversion),这一理论也帮助他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损失厌恶的核心在于:人们真正厌恶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损失”。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大约是收益带来正效用的2.5倍。通俗的理解是:损失l00元带来的痛苦,大约至少需要赢得250元才能得到完全的弥补。“损失厌恶”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很多APP会时不时发放一些限时“优惠券”到我们的卡包中,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不愿“损失”优惠的心理,鼓励用户尽快下单消费;股市中,人们大多不愿意卖掉浮亏的股票,因为一旦卖出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损失,再无翻盘的希望,结果却往往是越套越深,成了真正的韭菜;当然,危害更大的还是在赌桌上,为什么那么多赌徒会在赌桌上输光全部?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损失厌恶”,一旦开始输钱,就会产生巨大的负效用,于是一心想着回本,这样的剧本可以说天天都在上演.…....2023-07-07 12:05:271
每周一个认知模式——损失厌恶
最近接连做了好些个活动需求,感觉自己的半个脑回路都被运营占满了。不过说真的,在吸引和说服用户这件事上的学问还真不少,其中好些的技巧都涉及到人的认知模式,所以准备整理些平时设计中可以用得上的认知模式,对人对己应该都会有所帮助。废话时间结束,进入正题。 ▼ 损失厌恶 ▼ u2591 一句话介绍 u2591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u2591 具体内容 u2591 损失厌恶来源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籍教授卡尼曼(Daniel.Kahneman)提出的“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用来描述心理因素在投资者资产分配决策时的影响。而整个理论的核心是下面这张通过大量测试实验得出的价值函数图: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下面两点: · 人们在面对相同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所带来的负价值效用是收益带来正价值效用的近2倍。简单的说就是白捡100块钱才能弥补你丢失50块钱的伤痛。 · 较小的损失(或收益)对人的价值效用影响大于较大的损失(或收益)。简单讲就是同样是相差10,20和30间的差别远大于1000与1010的差别。 所以,基于上述的现象,卡尼曼教授给出了下面四个方法用来“迷惑”用户: 1 将收益拆散,因为收益函数是凸函数 一系列相互分开的“小收益”所产生的价值效用要远大于将这些小收益整合成的“大收益”带来的价值效用。简单讲就是将一个大的奖励拆分成一系列小奖励依次给用户,以达到用户感知的价值效用最大化。 2 将损失整合,因为损失曲线是凹函数 当需要呈现损失时,最好将损失一次性呈现给用户,而不是每次只呈现一部分,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的损失感。 3 将较小的损失和较大的收益结合,以抵消用户的损失厌恶 4 将小的收益与大的损失分离 因为收益函数在初始阶段是陡峭的,既初期小的收益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所以不要用小的收益来抵消大的损失。 u2591 实际运用 u2591 1 用损失“恐吓”用户可能比用利益诱惑更有效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把收益都说的天花乱坠了用户都不买账,说成损失用户不是分分钟就走人了。那我们就看下如下的例子。笔者随便选了自己手机上的三条推送来做为例子。撇开内容不谈,单看这三条的目的本质上都是想要说服用户干某件事,但包装的方式就不太一样了。那么效果呢?因为这三条都是推送给我的,我作为用户用脚趾头做的选择,点击欲强弱排列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为啥看着利益丰厚的第三条比什么都不包装还惨呢,我们来分析下:第一条直接包装成损失,“破产”二字会激起用户的得失心,从而记起曾在这个游戏上“耗费的青春”,离开游戏(尤其是一个养成类的)就意味着损失了之前耗费的人力财力,那么回流是自然的事。第二条可以说没有包装,在这里作为一个参照项。第三条,可以看出运营是蛮用心了,用利益诱惑用户来写评论,而且很鸡贼的只突出了大奖避而不谈微小的获奖概率。但这种推销方式很容易让用户陷入到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去,例如我就会考虑反正这种虚无缥缈的大奖肯定跟我无缘,我才懒得去专门写下点评呢。 下面再拿淘宝的淘气值举个例子。忘了是哪个版本的更新,偶然间发现“淘宝——我的”里面多出了一个叫“淘气值”的东西。当时完全懒得解读,直到某天我看到我的淘气值跌了,而且淘宝还加上了如下图的下月预测,预测我下月仍回下跌,我想这时候大部分用户应该像我一样有一些不淡定了。殊不知我们最初是在完全不知情(0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得到”淘气值的,所以理论上淘气值下跌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但这种包装成损失的做法,的确很成功的达到了它的目的,引起了用户感知。同样的做法也常见于各种送的电子优惠券。用户获取的时候基本0成本,甚至0感知,但随后的过期提醒却会让用户产生“不花掉就会是损失”的错觉,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2 善用沉没成本效应影响用户决策 这里又要引入一个经济学名词: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沉没成本因其不可改变的特性,理性的讲在未来的决策中应该不予考虑;但由于人存在天生的“损失厌恶”,在做决策时或多或少都会被之前的决策左右,因为承认之前决策的失败意味着之前的投入会成为“沉没成本”损失掉,下面就说说如何利用沉没成本来影响用户的决策。 · 诱导用户投入成本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诱导用户手段,用免费来吸引用户尝试,在通过后续行为一步步诱导用户进行注册、更新资料甚至付费。用户在判断是否继续时,之前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都会成为沉没成本被考虑在内,且使用的越深入,沉没成本会越高,对决策的影响就会越大。 · 先易后难,快速积累沉没成本 比如支付宝的集五福,前面的2~3个福的获取成本几乎没有,很多用户在不知情下就拿到了好几个,很多用户都会为了不让手中的“福”浪费掉而投入成本去找剩下的福。 · 强调用户已经获得或投入的成本 比如微信读书给新用户送的钱,“真金白银”在用户看来是价值很高的,如果弃用产品,则这些“钱”就会“损失掉”;但在产品方看来,这些“钱”只是一些数字,其成本是比较低的。 · 关键决策点要有与之匹配的沉没成本 懒注册(延后注册),保存需要登录,提现需要绑定银行卡等做法本质上都是在与用户进行博弈,用用户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来“要挟”用户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所以根据任务的难易匹配相对应的沉没成本是很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注册完成后提醒用户绑定银行卡成功的概率要远低于在支付前提醒,因为整个挑选商品耗费的精力也被算入了沉没成本,从而更大程度的影响了用户的决策。 本周的内容就到这里,其实“损失厌恶”只是基础,根据这个基础会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行为模式,例如“禀赋效应”、“现状偏见”等,这些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讲到,敬请期待...2023-07-07 12:06:291
害怕失去的心理学上叫啥
害怕失去的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损失和收益带来的不同价值表现:价值表现当获利达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时,给人带来的正面价值就相当有限,比如你用100元投资,开始赚了10元感觉很好,但是赚到50元和赚到60元则感觉差不了多少。损失则不同,随着损失金额的扩大,给人带来的负面价值不断上升,并且不像获得收益时那样上升幅度衰减,越亏得多负面价值越大。2023-07-07 12:06:381
对“损失厌恶”的理解
“损失厌恶”的教科书式定义是: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然后通常会列举一些心理学实验结果来说明问题:确定性赢少量钱和随机性赢更多钱让人二选一,确定性输少量钱和随机性输更多钱让人二选一。 心理学实验是人为设计的,太不接地气,而且很多人会反驳说“我会理性计算数学期望,我才不会那么选”。 那么不如看看生活中这些实际场景你会怎么选: 如果以上场景你也中枪了,怎么才能训练自己不再落入“损失厌恶”的陷阱呢?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承受确定性的损失。 抱着撒钱的心态,日行一“善”,等养成了习惯,就不再着迷于确定性的省钱了,同时你会发现你规避掉了很多损失更大的风险。2023-07-07 12:07:021
损失厌恶原理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被邀请参与到游戏当中:向上抛一枚硬币,抛出的结果如果是正面,你将获得150元;而如果是反面,你将输掉100元。看到这个游戏规则,你是不是产生一种不愿意参与的想法呢? 如果你学习过概率就会知道,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接近1/2,也就是说输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赢得游戏获得的奖励会大于输了游戏蒙受的损失,所以必然是挣钱的。但你往往会有一种本能反应,你拒绝参与这个游戏。 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会谨小慎微,正常人都会产生对风险的规避情绪。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参与游戏,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损失100元的痛苦将远远大于获得150元的快乐。 还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验。假设现在有一种非常罕见的传染病在某个地方爆发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你面临着两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如果执行方案A,必然有4000人可以获救;而如果你选择了B方案,要么全员10000人都获救,要么所有人都会死。全员获救的概率是40%,死亡的概率是60%。你会如何做出这项艰难的选择呢? 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了A方案,而不是B方案。尽管A、B两个方案能拯救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但在这场实验中,竟然有72%的人选择了方案A。 这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原理,它是指人们在面对相同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会更加让人难以接受。损失厌恶原理反映了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大多数人对于风险偏好的感觉是一致的。2023-07-07 12:07:161
损失厌恶系数公式
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推导公式:[E(r)-rf]/sigma。风险厌恶系数A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投资者的时间期限。风险厌恶系数A是投资者主观态度,因人而异,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得。人为规定一个风险厌恶系数A的范围,如美国投资理财行业通常规定A在2-6之间,用来测度风险厌恶程度。投资学里通常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即A>0, 风险的存在减少效用,他们当中A越大的人越厌恶风险。该式与高预期收益会提高效用,而高风险会降低效用的概念是一致的。A=0,为中性投资者,风险没影响,他们只关心期望收益率。A<0,为风险喜好投资者,风险的存在增加效用,他们当中A越小的人(或者说绝对值越大)越喜欢风险。投资者对各种竞争性资产组合进行选择时, 将挑选效用值最大的资产组合。风险厌恶程度A显然会对投资者在风险与报酬间的平衡产生重大影响。2023-07-07 12:07:232
感情中的损失厌恶,试谈爱情里的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
风险厌恶是一个人在承受风险情况下其偏好的特征,风险厌恶者喜欢结果比较确定的投机,而不喜欢结果不那么确定的投机。举例来说,A选项是100%的机会得到100元,B选项是50%的机会得到2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A选项。 而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举例来说,A选项是50%的机损失的200元,50%的机会不损失,B选项是100%损失100元,这时候大多数人的选择会是A选项。这也是为什么赌博输了的人通常会不输到最后不会收手的原因,总以为自己有机会赢回来。 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通常被用来分析人们如何做出投资决策,但如果我们用这两个概念来分析爱情,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 先说说爱情里的“风险厌恶”。 第一种,是“面对容易失去的选择” 当同时面临两个追求者的时候,一个是又帅又有钱,一个是长相一般但也一样有钱,这时候你会不会更倾向于选择长相一般但一样有钱的那个人?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帅的容易花心,而且也更容易被别人盯上,那倒不如安全一点选长相一般的,虽然不那么帅,但至少更放心,反正一样有钱。 第二种,是“可能遇不到更好的选择” 我们总会听到“爱情不能将就”的口号,但现实生活中讲究的爱情和婚姻比比皆是,举例来说通过相亲闪婚的人有多少是出于真爱呢?大多都是差不多不讨厌能生活就可以了。 而尤其在爱情中对自己不自信的人,会更愿意将就。也许当下的伴侣并不那么喜欢,但也不那么讨厌,而且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万一结束了现在的关系以后再也没有人喜欢只能孤独终老怎么办? 而最典型的风险厌恶莫过于“骑驴找马”,有此想法的人都是已经意识到了对当下伴侣的不满,也决定要找下一个人,但又不得不考虑“后面的人更差”、“找不到更好的人”等风险,那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先要丢掉手上的,等确定下一站归宿后再果断离开现任,对自己来说完全没有损失。 在这里,要提醒朋友们学会双向思考,不做骑驴找马的那个人,但也不要成为别人的驴。 那爱情里的“损失厌恶”又有哪些可能呢? 第一种,是“爱情已然崩塌却或能挽回的选择”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两个人已经没有任何感情,一方已经决意要离开了,甚至已经很绝情了,但另一方却怎么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承认所有的错误,改所有的坏习惯,做所有以为能讨他欢心的事,期望他能回心转意。 你是会相信委曲求全的人是因为爱,还是相信委曲求全的人只是受不了那个人的离开?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心里都知道那个答案,无论如何,那个人是不会再爱我们都了,那为什么不能就这样放手呢?因为害怕失去,哪怕自己再委屈都没关系。 第二种,是“爱情逝去却还不甘的选择” 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段感情甚至一段婚姻已经破碎了,但总有一方会死死的纠缠。 有些人的纠缠是不放过对方,还总是出现在对方跟前,找各种共同的好友去说情,甚至还会有极端的人以伤害自己来威胁对方,以危害对方甚至其亲朋好友的安全来恐吓对方,这个时候只会更令人讨厌自己,甚至要背负法律责任,这个时候一定不是因为还爱,而仅仅是不甘心曾经付出了那么多,现在却只能惨淡收场。 这时候,要提醒朋友们一定要避免不甘心的死缠烂打,和自欺欺人的委曲求全,有些事要学会放下。 而总的来说,在爱情里,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认清自己的真实想法,认清自己的真实现状,伴侣是将陪伴你一生时间最长的人,可马虎不得,凡事痛苦的爱都不值得你爱,一定幸福地笑啊。2023-07-07 12:07:411
损失厌恶:失去的遗憾是获得快感的两倍
大家试想一个问题,奖励你1元钱,和罚你1元钱,哪一个让你的心理感受层度更深。答案是:罚你1元。 人们憎恶失去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直觉思维系统对此会难以接受。大体上来讲,失去某件东西使我们难受的程度比我们得到这个东西使我们快乐的程度大两倍,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损失厌恶”。 1、“损失厌恶”的正向作用 公众号“不跑就出局”就是利用了人们损失厌恶的心理达到让人们去坚持跑步的目的。如果你不去跑步就会被扣一部分契约金,同时坚持跑步还能得到一部分奖励,其实由于你害怕扣除契约金对你的行为约束远远大于坚持跑步得到的奖励对你跑步行为的激励。当然,去跑了不会带来损失还能得到奖励,这就对你的行为改变达到了足够的助推,这就是为什么不跑就出局能在已经红海竞争的跑步市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不了解不跑就出局的同学,可以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去体验一下,专治不服) 2、损失厌恶的反向作用 不跑就出局是很好的利用了大家损失厌恶的心理,达到了让大家去坚持跑步的目标。但是现实生活中“损失厌恶“还容易使人们产生惰性,即一种强烈的保持现状的欲望。如果你因为不想招致损失而不愿意放弃某些事情,你便会拒绝因此发生的交易。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是害怕不确定性的改变的,比如每次有新事物出现或者有超越现状的改革措施出现的时候,总会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和抵抗,同时自己也往往会因为害怕失去一些东西而不敢去冒险获得一些可能更大价值的事情。比如,创业。 所以,损失厌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种认知的束缚,它竭力阻止我们改变现有的状况,即便这些改变对我们非常有益。 所以,别害怕有益的放弃与改变,别害怕失去。2023-07-07 12:07:471
损失厌恶——为什么失去一百块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块的快乐
之前有了解过“损失厌恶”这个概念,大概解释就是,失去一百块的痛苦大于得到一百块的快乐。 最初了解这个是在心理学上,虽然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个概念是对的,比如,有人和你打赌,抛一枚硬币,若正面朝上,给你一百块,反面朝上,你给对方一百块,你是否会赌呢?如果你对损失更看重(比如我),你就不会赌。而且,似乎大部分人都是有着损失厌恶的,只是敏感程度不一样。可是,一直没有直观的解释为什么同样是一百块,失去会比得到带来更大的情感刺激呢? 今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有了一个直观的解释。如下图,这个解释基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既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从增加的一美元中得到的效用越少。很容易理解,比尔盖茨和你对一百美元的看重程度...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效用函数(数学真是个好东西...),在图像上选取一个现期财富点,横坐标财富上标注得到与失去1000美元,这个时候分别比较得到,失去的效用,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失去的效用要大于得到的效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失去100块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块的快乐了。归根结底,是表面上看起来数值相同的一百块,因为是失去和得到的不同,其背后的真正价值就不一样了,这个价值就是上面说的效用。就像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却并不意味着价格体现的就是真实的价值,明白这一点,就比较好理解啦~2023-07-07 12:07:531
损失厌恶为什么要用限时限量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时,对于损失的感受比对于同等收益的感受更加强烈,即在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损失中,人们更加在意损失。由于损失厌恶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采取保守的策略,以避免可能的损失。限时限量(Limited Time Offer/Limited Quantity)是一种常见的促销策略,通过限制商品的供应量和时间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损失厌恶的心理机制下,当消费者面临某件商品或服务的限时限量促销时,他们往往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可能的损失,并因此更加倾向于立即购买,以避免错过这个机会。因此,通过限时限量促销,可以更好地利用损失厌恶的心理机制,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销售量。2023-07-07 12:08:001
男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来自百度百科)。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的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2023-07-07 12:08:092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后果很可怕
很多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年收到了很多压岁钱,家长却说“让妈妈帮你保管行不”,事情的结局往往是,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最终都到了父母的腰包。 支持者给出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没有理财观念,拿到钱也是乱用,不如家长将红包没收,并且,父母没收了孩子的红包,钱最终也是用在了孩子身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此,我和心理老师们展开了讨论,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父母没收孩子的红包是不明智的举动。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前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损失厌恶这个概念,强调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与损失时,损失会更让人难受,即人们对于损失更敏感。比如,一个人丢了100块钱可能会难过一整天,而如果他捡了100块钱,高兴感则不会维持那么久,因为失去比获得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强烈。 “损失厌恶”现象在其它情况下也同样适用,人们往往会因为丢失了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痛苦,即使这个东西本来也并不属于他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例如,孩子拥有一个布娃娃,平时几乎都放在玩具架上没怎么碰,但如果哪天大人说要把这个布娃娃送给小表妹,这时,孩子很可能马上抗议说“不行,这是我的布娃娃”之类的话。 同理,孩子们对待红包的态度也会是这样,当亲戚、朋友把红包给了他们之后,这便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再被拿走,由损失感带来的痛苦将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所以,从照顾孩子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家长最好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否则会让他们感到沮丧、难过,甚至对父母产生不满的心理。 可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非但不应该没收孩子的红包,反而应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储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念,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几乎等同于安居乐业、不会遇到什么财务危机。比如,在西方国家,家长就比较重视孩子情绪、习惯的培养。 在美国有一所叫Walter Bracken STEAM的学校,把门卫办公室改造成一所“学生银行”,这 是一所真正的银行,专门为学校的孩子而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储蓄、存款,还有利息收益。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真实的理财行为。这也启发国内的父母们,可以当孩子的临时“银行”,让孩子把压岁钱存储到自己这里,而不是直接没收他们的红包。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储蓄的操作流程、以及可以获得的潜在好处,并进行类似银行的记账、明确存储时间等操作,在一定时间之后,给予他们少量利息。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理财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服务,还能提高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里提到的“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较高延迟满足的孩子,将来在学业与个人事业方面,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有等待的意识,能放弃眼前的冲动,在之后获得更多的利益,至于存储中“利息”的概念类似。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切勿没收孩子的红包,一方面,这种行为本身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借助“红包”来培养孩子储蓄观念,你可以“没收”孩子们的红包,但一定要记账,为孩子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培养其储蓄观念,孩子将终身受益。 - The End -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2023-07-07 12:08:161
“损失厌恶”教你销售如何说服客户
【导读】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他们告诉一组用户通过一项新技术节约用电,每天都能节省50美分;告知另组用户如果不采取新技术而造成浪费,每天将损失50美分。结果采用新技术的住户,后者比前者多出三倍。案例中的损失与收益相同,但以损失作诱因的说法能增加三倍的说服力,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为“损失厌恶”心理。何为损失厌恶? 例如,你想到一个策划,一经采用就能为部门每年节约10万块钱。那么在向经理推荐执行方案时,最好告诉经理,如果不采用将损失10万元,这样就更具有说服力了。在损失与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会因惧怕损失而做出决策。 再打个比方,我们淘宝上面买东西,选中的产品是不同价格的同款产品,价格有高有底,往往我们会选择中等价格的那一款,因为你会担心便宜的买回来,质量不行,贵的买回来,担心多花了冤枉钱,这就是“损失厌恶”,而我们规避这种风险就是“损失厌恶”做出的选择。 很多销售书里面都讲了很多怎么说服人的办法,但是我认为招数太多等于没招。你想用的时候想不起来,等于没招,我们就这几招就够了。锤炼基础话术,公对公怎么说,私对私怎么说,再加一个厌恶损失话术就完全能打动客户。更多职场技巧尽在精英交流群:244-693-016——(必填621) 纯职场经验交流群,拒绝广告者进入。2023-07-07 12:08:311
简单又实用的说服客户技巧:损失厌恶话术(经验分享)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假扮电力公司员工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告诉一组用户,通过能源节约,每天能节约50美分;另一组用户被告知如果不采用新技术,能源浪费每天将损失50美分。结果采用节约用电的用户,后者比前者都多出3倍。这个案例中的用户损失与收益相同,但以损失做诱因的说法却能增加3倍的说服力,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为“损失厌恶”。 那么在工作中,当你要说服同事帮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既要让他知道做这件事情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同时还要让他知道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将会损失什么。 同样在一个企业中也是,在损失和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会因惧怕损失而做出的决策一定比只知道收益的情况下要快得多。例如你想到一个策划,一经采用每年能为公司节约100万的营销费用。在向老总推荐该方案时,那你在告诉老总会节约100万的同时告诉他若不采用将损失100万,这样会更具说服力。 “损失厌恶”心理对销售话术很重要,而且也经常被用到生活中。比如说,按“损失厌恶”的观点来看很多商场服装店等新产品“促销打8折,别错失良机啊”。这样说就比单纯说“新产品上市,八折优惠”,前者会比后者更能让人掏腰包,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这句话告诉客户机会难得,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享受8折,错过这个机会就没有了,就损失掉了这次机会。 再比如你去逛建材市场、商场,有些狡猾的卖家会陪你慢慢耗到将达成协议的最后一刻,这个时候你还再考虑,他们就会扔出一句话:“算了,算了,爱买不买,不买拉倒”。因为他们知道你会舍不得的,毕竟你不想让前面所花的时间和努力白费。跟他磨了半天牙,这不是时间成本吗,是无法收回的沉淀成本。那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应对呢?在发现商家和你玩“损失厌恶”的花招时,要先发制人,给他一个谈判时间的节点。比如:5分钟,你说5分钟之内可以的话就成交,如果不行就算了。 所以,销售话术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学那么多,书上讲了千千万万,但是真正学到了的能有几个,那还不如只学一个,多了反而记不住,把脑袋给高混乱了,索性把这一个技巧用到极致,也很牛逼了。就跟武侠小说中的一样,就凭一把小李飞刀就能威震江湖。 结束语: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有主角就有配角,你认识的人,结交的圈子即是你电影的配角。 销售靠自己一个人摸索太难了,如果有一群牛人一起共同成长,就会变得很轻松。 如果你不甘平凡,如果你想突破,一起讨论销售问题的话,欢迎加入扣群内部资源群158 682 190,验证s05,每天晚上八点都会定时分享各行各业的一些销售实战案例。2023-07-07 12:08:381
风险厌恶?损失厌恶?别搞混了
最近加入了小组进行阅读与学习研讨,其中涉及经济学中的一些投资者行为,均与个人的风险倾向有关。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正好借机明确一下关于个人风险倾向的两个重要概念。有两个比较普遍的概念误解: 1.风险厌恶就是讨厌风险,因此不能接受风险。 2.风险厌恶就是损失厌恶。 误解一: 风险厌恶就是讨厌风险,因此不能接受风险。 A risk-averse investor is simply one that dislikes risk (i.e., prefers lessrisk to more risk). Given two investments that have equal expected returns, arisk-averse investor will choose the one with less risk (standard deviation). A risk-seeking (risk-loving) investor actually prefers more risk to less and, given equal expected returns, will choose the more risky investment. A risk-neutral investor has no preference regarding risk and would be indifferent between two such investments. (定义及图片来自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教材) 意思是: 风险厌恶者讨厌风险。面对两个有相同预期回报的投资选择,风险厌恶者会选择那个风险更小的投资。 风险偏好者更喜欢风险,对于有相同预期回报的投资选择,风险偏好者会选择风险更高的投资。 风险中性者对于有相同预期回报的投资选择没有偏好,选哪个对其都一样。 举一个扔硬币的游戏为例。 选择一:参与游戏,如果硬币正面朝上,参与者获得100元;如果背面朝上,则什么都没有。 选择二:不参与游戏,直接获得50元。 两种选择根据概率进行加权计算,预期得到的回报是一致的: 选择一:100 * 0.5(硬币投掷出现正反面的概率均是50%) + 0 * 0.5 = 50元 选择二:直接获得50元 各类投资者的选择是这样的: 风险厌恶者—— 选择二 ,直接拿50元 风险偏好者—— 选择一 ,赌一把 风险中性者—— 选择一 或 选择二 对其都一样 用一张图来看直观地辨别一下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投资回报和风险的要求: 这张图很容易看明白,对于风险厌恶者来说,承担的风险越高,需要的回报就越大;对于风险中性者来说,无论风险多大多小,只要预期回报是相同的,选哪个都一样;对于风险偏好者来说,风险越大,需要补偿的回报越小,他们热爱风险! 后面两者看上去很反人性对不对?但凡理性一点的人哪会选择那样做投资的?没错,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大部分人都是讨厌风险的,但这并不是说无法承担风险,而是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导致每个人的风险-预期收益的曲线不同。 还是上图为例,图中Investor P(Ip)的风险厌恶程度就要高于Investor Q(Iq), 因为承担相同风险的前提下,两条曲线上任意的P比Q都需要更多的回报作为补偿,这就是程度不同的风险厌恶。 现在去证券公司开户炒股或者理财,首先要做的就是一份调查问卷,判别你是属于哪一类风险类型的投资者,其实是在判别你的风险厌恶程度有多高。在国内这个步骤略显鸡肋,但是在国外,这是一个投资顾问非常重要的职责。只有确定了服务对象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后,才能确定什么种类的投资是最适合的,在符合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收益。 所以: 风险厌恶者的确讨厌风险(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但绝不是不能接受风险,只是根据不同的风险厌恶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承担越高风险,需要相应补偿的回报越大。 误解二: 风险厌恶就是损失厌恶。 风险厌恶前面已经提到,是投资时风险倾向的一种,也是大部分人理性时的正常状态。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则是一种心态和现象,也是人性的体现。 “Investor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risk averse. Yet many of us aren"t really risk averse. Rather, we are loss averse--meaning we hate losing money--and that can sometimes prompt us to take on more risk.”——Jonathan Clements, Director of Financial Education, Citi Personal Wealth Management (摘自CITI官网) 从Jonathan Clements的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损失厌恶是指讨厌亏损,但这个想法很容易使人面临更大的损失。 下图描述了损失厌恶,损失和收益带来的不同价值表现。 当获利达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时,给人带来的正面价值就相当有限,比如你用100元投资,开始赚了10元感觉很好,但是赚到50元和赚到60元则感觉差不了多少。 损失则不同,随着损失金额的扩大,给人带来的负面价值不断上升,并且不像获得收益时那样上升幅度衰减,越亏得多负面价值越大,许多人最终承受不了投资亏损,超过临界点就轻生了事多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反映到大部分投资者的行为上,损失厌恶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 以炒股为例,当股价上升时,普通投资者倾向于尽快获利了结,“落袋为安”;而当股价下跌时候,普通投资者倾向于持仓观望、“不割肉 ”。 投资者在面对获利时,人性的冲动促使尽快兑现;损失时,人性中的厌恶情绪,使得他们保有“只要继续坚持下去,这些亏损就只是账面亏损而不是实际亏损”的刑罚。 最终结果呢?往往是获利了结的股票继续上涨,而持仓待涨的股票继续下跌,投资者赚到了小钱,亏了大钱,长此以往自然越亏越多。股市里“7输2平1盈”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大部分的投资高手也都是能克服损失厌恶这一人的天性,理性操作,最终积少成多,长久盈利的。 所以: 风险厌恶与损失厌恶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投资者的风险倾向,后者是人的一种天性与心态,是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克服与驾驭的。 最后想说的是,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希望大家都能厘清概念,财富增值。2023-07-07 12:08:551
损失厌恶与风险厌恶的关系是什么?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 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 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2023-07-07 12:09:1215
感情为什么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痛 ,才知道珍惜!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至尊宝的经典台词催人泪下,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伤。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与另一半相处平平淡淡,有时候忽略甚至厌恶对方的存在,却在分手时突然领悟对方的好,感受到分离之苦。我们会感叹,有些人有些事情,直到失去了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有的时候,直到失去了才开始学会去珍惜。一、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我”是不会骂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二、损失厌恶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按照常理来说,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但是结果发现,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这也难怪,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们领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对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带给自己快乐,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三、短缺原理请大家比较两种广告语:“戒烟可以让你多活5年”,“吸烟将折寿5年”,哪种会更有效?似乎后者给我们的冲击力更强。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标语“最后三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绝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标定了拥有的最后期限(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数量上),就能给大众以紧迫感,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而事实的确如此。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短缺原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运用的关键就是:对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变成短缺。而这种短缺又往往会带来竞争,这也愈发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业上屡试不爽的手段,人们乐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观恋爱关系,何尝没有短缺的存在?当意识到即将不能拥有的时候,人们便会产生焦虑,强烈地想要维护现状,维护拥有的自由。而离去也时常意味着对方心另有所属,想象TA与一个不是我的人耳鬓厮磨,也实在太煎熬。于是,我们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去修补这一段关系。十几年后,星爷的执念化作一部《西游降魔篇》,通过段小姐之口,只为道出自己的感悟: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的,千万不要因认为爱情是永恒的而懈怠了对对方的关怀,千万不要让失去成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警告,不要忽视你们相知的每一天。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本文作者:墨小秩)2023-07-07 12:09:422
对抗损失厌恶,建议采取哪种保险
对抗损失厌恶,建议采取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疾病保险指以疾病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医疗保险指以约定医疗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收入保障保险指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长期看护保险指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失去自理能力导致需要看护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2023-07-07 12:10:131
损失厌恶和哪句谚语
损失厌恶和谚语是“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2023-07-07 12:10:191
损失厌恶对运营管理的影响
1、导致决策者采取保守决策,过度强调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创新。2、导致决策者的决策偏离客观事实,无视风险和变数,盲目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从而增加业务风险。2023-07-07 12:10:261
前景理论为什么能解释风险态度的四重性?
前景理论能解释风险态度的四重性。前景理论把参照点、损失厌恶、风险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概率权重这四个要素引入效用函数的考虑,构建了一个非完全理性行为下的效用函数,解释了很多市场的异常现象。2023-07-07 12:11:151
经济心理学(一)
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但经济心理学告诉我们并不是如此,首先提出质疑的是1902年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但由于心理学学科比较薄弱,本身也不重视心理问题,再加上二战的爆发,经济心理学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中期赫伯特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经济心理学开始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得到繁荣,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经济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后期的禀赋效应也都是基于前景理论发展起来的。 前景理论中第一个是决策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确定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获得时,人们是风险规避的;反射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损失时,人们是风险喜好的;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禀赋效应: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该物品的价值姚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因为损失厌恶。但禀赋效应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损失的主观价值是得到主观价值的2-3倍 第二个是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对于不同参照点,人们对得失的感知也会不同。目标利润设置较低的情况下,趋向风险规避,比较保守;目标利润设置比较高的情况下,趋向于风险喜好,而敢于冒险。通过不同的设置目标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人对风险的态度,低标准的目标往往使人谨慎行事,高标准的目标使人敢于冒险。2023-07-07 12:11:221
损失厌恶和对价值函数影响
是业务和对价值函数的影响,是非常的严重的,因为业务一段事情,然后就很这件事情的价值产生错误的改观2023-07-07 12:11:351
为什么说商场满减、网购秒杀是骗局?
第一,就是损失厌恶,意思就是比起能得到什么,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这种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包邮,多少人认为包邮东西比不包邮的要划算,真相那都在价格里面,第二,铆钉效应。比如电商平台经常会进行打折大促还有各种各样的券,大家都会觉得占很大的便宜,有些甚至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只要不买就感觉吃了亏,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铆钉效应。第三,叫麦克苏尔定律,网购什么面霜,这种东西的时候会显示库存仅剩多少件,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抢购或者秒杀的这种冲动,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都讲秒杀。第四,叫鸟笼效应,这个更狠,比如你买了一件睡衣,但是你会感觉,我这个睡衣跟家具好像格格不入,然后就会相应的换地毯,换沙发,换餐桌,就把房间布局全换掉了,这个更花钱。第五,从众心理,之前很多网友都会晒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热度越高就会越吸引人去买奶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奶茶,他就是为了晒个朋友圈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入坑儿呢?给大家支几条招儿啊。一、设置预算、合理消费为了控制花销,想把钱花费在刀刃上,消费就需要合理化。而想合理化消费,自然是先做好家庭预算,要不然消费透支收入,那么才能控制消费。这时我们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消费预算。设置了消费预算,直观理性的控制消费的欲望,开始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可能自己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用做预算的方式帮自己省下了钱。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控力,毕竟现在提前消费的方式太多,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二、消费前考虑物品对个人的需求性超市促销、商场满减再或者是理发店办法,每个人可能都吃过这些亏,所以在消费前一定要考虑好这件商品对自己的需求。不要为一些不能给自己提供使用价值的商品付费,这往往就是在浪费金钱,想省钱就一定在购物前做好功课。我们想要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就要从根本上区分想要和需要,在购物时购买需要的物品,而非购买想要的物品,从而达到理性购物,把钱花的物超所值。如何做预算呢?根据我们一段时间消费情况,生活中各方面开支情况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这里也提倡大家能够有记账的好习惯。这里建议我们每个月预算最好不要超过年度控制的月预算目标,每月的消费最好不要超过预算金额。这样一直设置预算、合理消费,就会直接避免过度消费。2023-07-07 12:11:501
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至尊宝的 经典台词 催人泪下,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伤。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与另一半相处平平淡淡,有时候忽略甚至厌恶对方的存在,却在分手时突然领悟对方的好,感受到分离之苦。我们会感叹,有些人有些事情,直到失去了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有的时候,直到失去了才开始学会去珍惜。 一、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我”是不会骂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 二、损失厌恶 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按照常理来说,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但是结果发现,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这也难怪,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们领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对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带给自己快乐,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 原来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 三、短缺原理 请大家比较两种 广告 语:“戒烟可以让你多活5年”,“吸烟将折寿5年”,哪种会更有效? 似乎后者给我们的冲击力更强。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 标语 “最后三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绝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标定了拥有的最后期限(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数量上),就能给大众以紧迫感,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而事实的确如此。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 短缺原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运用的关键就是:对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变成短缺。而这种短缺又往往会带来竞争,这也愈发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业上屡试不爽的手段,人们乐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观恋爱关系,何尝没有短缺的存在?当意识到即将不能拥有的时候,人们便会产生焦虑,强烈地想要维护现状,维护拥有的自由。而离去也时常意味着对方心另有所属,想象TA与一个不是我的人耳鬓厮磨,也实在太煎熬。于是,我们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去修补这一段关系。 段姑娘在弥留之际说,“一万年太久了,我等不到那一天u2026u2026” 十几年后,星爷的执念化作一部《西游降魔篇》,通过段小姐之口,只为道出自己的感悟: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的,千万不要因认为爱情是永恒的而懈怠了对对方的关怀,千万不要让失去成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警告,不要忽视你们相知的每一天。 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 【心理学测试】你的心里活着几个恋人? 1.在很久很久以前, 故事 里有一位王子和一位卖花的姑娘,你要当 a.王子(转2) b.卖花的姑娘(转6) 2.尊敬的王子,你的国家发生暴乱,你会选择跟以下哪位结婚? a.手握兵权大臣的女儿(转4) b.深爱你的卖花姑娘(转3) 3.大臣带着兵哗变,使你退位并且杀了卖花的姑娘,大臣的女儿来营救你,你愿意相信她吗? a.yes(转4) b.no(转5) 4.大臣的女儿让你吃下一颗药,能假死,避过眼前灾难,你会 a.拒绝(转5) b.接受(转8) 5.你的兄长来营救你,病打伤了大臣的女儿,进一步处死她,你会 a.接受她处死(转7) b.放她一条生路(转8) 6.你爱上了一位王子,但是王子却爱上了大臣的女儿,于是 a.你成为了他们的红娘(转4) b.你离去(转7) 7.天降大雨,你迷失在森林,你捡到了一个指南针,你会使用他吗? a.no(转10) b.yes(转9) 8.大臣的女儿找到你,表示只能和你在一起,做你的妾服侍你,你会 a.接受(转10) b.拒绝(转9) 9.大臣的女儿死去,她的灵魂却被黑巫师所利用,她诅咒跟你相爱的人会在你们孩子诞辰之日而死,你还会要孩子么? a.不要(转11) b.要(转10) 10.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年后,你新生的孩子长了一张大臣女儿一模一样的脸,你会杀死你孩子么? a.yes(转11) b.no(转14) 11.与你相爱的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会衰老,你却惊人的拥有不老的身体,你会选择? a.人间流浪(转14) b.隐居山林(转12) 12.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会说话的牛,他问你是否捡到一个指南针,那是他遗失了,你身上有这么块指南针么? a.yes(转13) b.no(转14) 13.神牛从你思考的表情来看,抢走了指南针,哈哈大笑,他把指南针回拨,让你重新选择,当年,最初的时候,你会投胎做 a.卖花姑娘(转14) b.大臣女儿(转15) 14.你遇到了一位故事家,他拿了2条台词给你念,你会选择那个? a.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转A) b.你是爱钱的坏肉肉(转B) 15.你爱上了一位王子,王子却爱卖花姑娘,你的父亲手握兵权,父亲问你,对王子是不是势在必得,你说 a.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转C) b.我是爱他,他却没有爱我的资格.(转D) 测试结果: A、没有恋人 当你停止爱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记忆就完全被你粉碎掉了。你能如此的绝决,是因为你的不爱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件件事情的 总结 。也许有的时候,你也会想起来偶尔的温暖,但你心里坚定的理由能让你不会因为怀旧而回头。因此,与你投入一段恋情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你的睿智能让你开始每段恋情的时候,全情的投入,百分百心里只有对方,没有他人。 B、两个恋人 感情热烈的你心中有两个恋人长存,这两位恋人是你的两面镜子,每每提醒你,应该如何对待别人,应该如何自律。这两种恋爱,一种是父母之爱,一种是孩童之爱。父母之爱的恋人总是包容你,安慰你受伤的心,你还能向他撒撒娇,无论你生理年龄多大,你都能像个孩子一样耍耍赖,使使坏,欺负下对方。你在这种无赖泼皮的状态下感受到对方因为爱你而对你的宽容和在意。当你受伤的时候,你看到对方眼中的泪光,于是有了无限的满足感,似乎身上的伤痛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是到后来,你深深的自责,你知道你的任性伤了他的心,从此他离你而去。另外一种恋人,他像你的孩子,像你那个想要成为却不能成为的人,你追求他,讨好他,想要把全世界上最昂贵最稀有的东西捧到他面前来,你的灵魂突然从散漫自由摇身一变成为有责任感严肃思维缜密,你无法抑制对这个恋人付出,而这位恋人一星半点的回报就令你欣喜若狂,铭刻于心,但终于有一天,你觉得累了疲倦了,于是放好了该做的早餐,说消失就消失,心里甚至有些怅然若失的念叨着,他真是太不懂事了u2026u2026并以此为鉴,再也不傻乎乎的全心付出。 C、一位恋人 因为你是个对生活有要求的人,所以,一旦你遇到过一位最最符合你的理想追求的伴侣,这位恋人就会在你心中成为一个恋人榜样。从此以后,你遇到的恋人都在你有意无意下,与他相对比。对比现任恋人有没有他对你好,对比现任恋人有没有他能力强u2026u2026甚至,当你失恋了,你都习惯性的抹去这段不成功的恋爱,心里喃喃自语道:还是你最好。我始终只爱过你。于是这一位恋人成为了你心中不朽的恋情,也是唯一的一段得到你官方独家认可的恋情。 D、许多恋人 你是个有故事的人,别人想象不到生活曾经怎样无情的蹂躏过你,让你遭遇那些残暴的冷血的爱情。因此,当三教九流的人向你讨教各种不同的爱情问题,这些爱情问题,羽扇纶巾,谈笑间,在你面前灰飞烟灭。也许,在别人眼中你是个大师,但只有你心里明白,你这些见解,不过手熟尔。然,因为经历的太多,所以你虽然知道感情是怎么回事,你只有疯癫没有勇气。当你面对你真心喜欢的人,也许你跟他不过隔着一道布帘的距离,刹那间,你却因为心中那种羞涩的难以启齿的倾诉,望而却步,在即将开展一段恋情之前,你逃之夭夭了。太多的前车之鉴,让你凭空就能 编织 出各种跟他的结局和片段,太多的前车之鉴,也让你不断清点着人类的弱点。建议:把你的情况告诉对方,把你的软弱和担忧告诉对方。如果他适合你,他会拉你一把的!你需要的,不过就是轻轻被人拉一吧。但你首先,要把你的恐惧,告诉对方。要交流哇!2023-07-07 12:12:121
在经济学里面有个术语讲损失比得到的更在意叫什么术语
是损失规避。损失规避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的时候,普遍会感到损失的心理难受程度会更高。同时也叫损失厌恶,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更触动人的内心感受同样损失带来的负效应甚至是同样收益带来正效应的两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2023-07-07 12:12:181
损失厌恶一般维持多久
损失厌恶一般维持一年。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2023-07-07 12:12:431
厌恶风险还是厌恶损失哪个是最新理论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 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2023-07-07 12:12:521
损失厌恶的概述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 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2023-07-07 12:12:591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后果很可怕
很多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年收到了很多压岁钱,家长却说“让妈妈帮你保管行不”,事情的结局往往是,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最终都到了父母的腰包。 支持者给出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没有理财观念,拿到钱也是乱用,不如家长将红包没收,并且,父母没收了孩子的红包,钱最终也是用在了孩子身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此,我和心理老师们展开了讨论,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父母没收孩子的红包是不明智的举动。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前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损失厌恶这个概念,强调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与损失时,损失会更让人难受,即人们对于损失更敏感。比如,一个人丢了100块钱可能会难过一整天,而如果他捡了100块钱,高兴感则不会维持那么久,因为失去比获得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强烈。 “损失厌恶”现象在其它情况下也同样适用,人们往往会因为丢失了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痛苦,即使这个东西本来也并不属于他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例如,孩子拥有一个布娃娃,平时几乎都放在玩具架上没怎么碰,但如果哪天大人说要把这个布娃娃送给小表妹,这时,孩子很可能马上抗议说“不行,这是我的布娃娃”之类的话。 同理,孩子们对待红包的态度也会是这样,当亲戚、朋友把红包给了他们之后,这便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再被拿走,由损失感带来的痛苦将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所以,从照顾孩子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家长最好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否则会让他们感到沮丧、难过,甚至对父母产生不满的心理。 可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非但不应该没收孩子的红包,反而应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储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念,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几乎等同于安居乐业、不会遇到什么财务危机。比如,在西方国家,家长就比较重视孩子情绪、习惯的培养。 在美国有一所叫Walter Bracken STEAM的学校,把门卫办公室改造成一所“学生银行”,这 是一所真正的银行,专门为学校的孩子而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储蓄、存款,还有利息收益。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真实的理财行为。这也启发国内的父母们,可以当孩子的临时“银行”,让孩子把压岁钱存储到自己这里,而不是直接没收他们的红包。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储蓄的操作流程、以及可以获得的潜在好处,并进行类似银行的记账、明确存储时间等操作,在一定时间之后,给予他们少量利息。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理财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服务,还能提高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里提到的“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较高延迟满足的孩子,将来在学业与个人事业方面,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有等待的意识,能放弃眼前的冲动,在之后获得更多的利益,至于存储中“利息”的概念类似。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切勿没收孩子的红包,一方面,这种行为本身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借助“红包”来培养孩子储蓄观念,你可以“没收”孩子们的红包,但一定要记账,为孩子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培养其储蓄观念,孩子将终身受益。 - The End -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2023-07-07 12:13:111
心理知识——损失厌恶效应
2023-07-07 12:13:181
心理学上怎么看待“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至尊宝的经典台词催人泪下,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伤。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与另一半相处平平淡淡,有时候忽略甚至厌恶对方的存在,却在分手时突然领悟对方的好,感受到分离之苦。我们会感叹,有些人有些事情,直到失去了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有的时候,直到失去了才开始学会去珍惜。一、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我”是不会骂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二、损失厌恶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按照常理来说,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但是结果发现,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这也难怪,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们领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对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带给自己快乐,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原来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三、短缺原理请大家比较两种广告语:“戒烟可以让你多活5年”,“吸烟将折寿5年”,哪种会更有效?似乎后者给我们的冲击力更强。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标语“最后三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绝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标定了拥有的最后期限(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数量上),就能给大众以紧迫感,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而事实的确如此。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短缺原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运用的关键就是:对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变成短缺。而这种短缺又往往会带来竞争,这也愈发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业上屡试不爽的手段,人们乐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观恋爱关系,何尝没有短缺的存在?当意识到即将不能拥有的时候,人们便会产生焦虑,强烈地想要维护现状,维护拥有的自由。而离去也时常意味着对方心另有所属,想象TA与一个不是我的人耳鬓厮磨,也实在太煎熬。于是,我们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去修补这一段关系。段姑娘在弥留之际说,“一万年太久了,我等不到那一天……”十几年后,星爷的执念化作一部《西游降魔篇》,通过段小姐之口,只为道出自己的感悟: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的,千万不要因认为爱情是永恒的而懈怠了对对方的关怀,千万不要让失去成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警告,不要忽视你们相知的每一天。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2023-07-07 12:14:431
关于跨境电商消费者的损失厌恶心理模式,应该如何应对()
1、提供明确的信息:对于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品,提供清晰、准确、详尽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2、建立信誉评价体系:建立用户的信誉评价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卖家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避免选择不良商家或购买不健康甚至有安全隐患的商品。2023-07-07 12:14:501
行为经济学:风险偏好中的偏差
错配 参考点依赖指的就是你的幸福指数,嫉妒心就是参考点依赖。 锚定效应主要是我们预期中的偏差;但是参考点依赖没有这个预期中的偏差,它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点,让你更容易选择。这是选择中风险偏好中的偏差。 当我们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家可能会有参考点依赖,要把这个因素给考虑进来。 嫉妒心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嫉妒心就是参考点依赖。 参考点依赖广泛应用于生活和销售场景中,我们一般把它叫成诱饵效应。 参考点依赖与锚定效应的区别:前者只是在选择中设计一个参考点,后者是预期中的偏差。 二、损失厌恶:赢与输总是绝对的么? 损失厌恶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同时也给我们跟多的动力去冒各种险。 框架效应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可以显示它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损失厌恶是符合错配原理的,在进化的过程中,损失厌恶是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让我们在损失的状态下更加有动力去冒险,去努力工作。 损失厌恶:对大多数人来说,损失厌恶所带来的不爽的程度远远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损失厌恶导致的行为:大家不想实现损失,在处于损失状态的社会,可能会去冒险。 处置效应:人们倾向于卖掉挣钱的股票,留下亏钱的股票。 我们喜欢买彩票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彩票这个事件比较突出,这个概率被估计错了,本来只有百万分之一,你估计成万分之一,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很多人也理解他中彩票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因为这个事件非常突出,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决定这个权重被放大了,导致他去买彩票。 买彩票和买保险的根源是一致的:你会将一旦爱上就比较突出的小概率事件的权重放得很大。 在很多人的大脑里面,是把钱分账户处理的。 心智账户比较难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智账户,每个人的算法在大脑里面是不一样的。 状态依赖偏差 损失厌恶和心智账户结合起来导致了状态依赖偏差。因为有状态依赖偏差,所以我们会比较愿意保持在以前的那个状态下。 羊群效应中理性的学习,对初始值是非常敏感的。 产生羊群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理性学习,而是人有盲目跟从的冲动。 因为我们的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很容易受朋友的习惯的影响,导致我们也会有各种习惯。 羊群效应的应用 公共政策 公司管理:偷盗、欺诈这些行为也会因为羊群效应而发生传染。 一个投资策略:你应该在当别人都没有太多钱投在股票市场的社会去买股票,而且应该长期持有。 当前偏差,也就是说你当前的折现率远远要高于远期的折现率,当人有当前偏差的时候,你就会出现自控力的问题,因为当前对你的诱惑力会特别大,远期的诱惑力没有那么大。我们更在乎当前的快乐,抵挡不住当前的诱惑,这样会导致我们失去自控力,有拖延症,将来还会后悔。 让你想象描述自己将来的特征,跟让你描述别人的特征,大脑反应的区域是非常像的。 那些认为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特别远,就是两个圈圈基本上不太相交的人,自控力会差很多, 存钱也会存的少。 前额叶皮层让我们去做困难的、长期来讲对我们比较有利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让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是什么呢?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让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同时也是让我们上瘾、失去自控力的原因。 当有更多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分泌的多巴胺会更多,我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公司管理上也可以引进一些不确定性,增加员工工作的动力。 怎么提高自控力? 首先,自控力是非常费能量的。 当你特别疲惫之后,你的自控力确实会变得更差。你这个时候更加喜欢冒险。 所以要提高你的自控力,首先不能让自己太疲惫 。 提高自控力的方法: 1、每天静坐冥想5分钟,静坐冥想的时候你只关注自己的呼和吸。 2、训练呼吸理念要做深呼吸、慢呼吸,做到大概每分钟只呼吸4--6次。同时,深呼吸可以减压,你的压力会感觉更小。 总结 :1、拖延症的根源:我们内心有一个未来的自己,一个现在的自己,但当前偏差,会让我们屈服于现在的自己。 2、不确定性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从而导致上瘾。 3、提高自控力的方法:首先认识到自控力耗能巨大,需要注意休息;其次可以联系冥想和呼吸。2023-07-07 12:14:561
『损失规避效应』:相比“获得”,顾客更害怕“失去”
· 假如有一天,你在超市的购物小票抽奖活动中,幸运地被抽中了,你获得了50元的奖励;但是半小时后,你又把50元给弄丢了。虽然抽奖获得50元的兴奋,与丢失50元的失落是互相抵消的,甚至可以说本来就无得无失。但是你的心情却因为觉得“失去了”50元,而闷闷不乐了一整天! 这个例子,反映的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损失规避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曾经体验过这样的情况: 1、在网上购买同样的一款商品,店铺A是“单价128元+10元运费”,店铺B是“138元包邮”。这时你会选择哪个店铺呢?虽然付出的钱是一样的,但很多人都会选店铺B,因为他们觉得另外付邮费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损失感”,好像“多给了一部分钱”; 2、有的商品比较热销,商家会打出告示:“每卖出XX份,就涨价XX元!”顾客因为担心自己买晚了就要多付出一些钱,于是就决定早点购买。甚至有时候在一个大卖场里面,当一件商品对于自己并不是那么有用时,也因为『从众效应』和『损失规避效应』,也会情不自禁地去购买。类似的还有“优惠活动三天后截止,赶紧抓住机会”等等,也会激起顾客的“损失厌恶”心理; 3、很多商家会给出“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试用无效则退款”等政策,也是为了打消顾客担心自己花的钱会打水漂的疑虑,规避顾客的『损失厌恶』心理! 事实上, 为什么人们比较难逃离出自己的『舒适圈』?同样也是因为『损失规避效应』——害怕改变现状所带来的未知的“损失”!2023-07-07 12:15:031
如何避免“双十一”等促销节的陷阱?
第一,就是损失厌恶,意思就是比起能得到什么,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这种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包邮,多少人认为包邮东西比不包邮的要划算,真相那都在价格里面,第二,铆钉效应。比如电商平台经常会进行打折大促还有各种各样的券,大家都会觉得占很大的便宜,有些甚至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只要不买就感觉吃了亏,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铆钉效应。第三,叫麦克苏尔定律,网购什么面霜,这种东西的时候会显示库存仅剩多少件,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抢购或者秒杀的这种冲动,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都讲秒杀。第四,叫鸟笼效应,这个更狠,比如你买了一件睡衣,但是你会感觉,我这个睡衣跟家具好像格格不入,然后就会相应的换地毯,换沙发,换餐桌,就把房间布局全换掉了,这个更花钱。第五,从众心理,之前很多网友都会晒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热度越高就会越吸引人去买奶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奶茶,他就是为了晒个朋友圈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入坑儿呢?给大家支几条招儿啊。一、设置预算、合理消费为了控制花销,想把钱花费在刀刃上,消费就需要合理化。而想合理化消费,自然是先做好家庭预算,要不然消费透支收入,那么才能控制消费。这时我们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消费预算。设置了消费预算,直观理性的控制消费的欲望,开始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可能自己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用做预算的方式帮自己省下了钱。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控力,毕竟现在提前消费的方式太多,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二、消费前考虑物品对个人的需求性超市促销、商场满减再或者是理发店办法,每个人可能都吃过这些亏,所以在消费前一定要考虑好这件商品对自己的需求。不要为一些不能给自己提供使用价值的商品付费,这往往就是在浪费金钱,想省钱就一定在购物前做好功课。我们想要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就要从根本上区分想要和需要,在购物时购买需要的物品,而非购买想要的物品,从而达到理性购物,把钱花的物超所值。如何做预算呢?根据我们一段时间消费情况,生活中各方面开支情况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这里也提倡大家能够有记账的好习惯。这里建议我们每个月预算最好不要超过年度控制的月预算目标,每月的消费最好不要超过预算金额。这样一直设置预算、合理消费,就会直接避免过度消费。2023-07-07 12:15:091
风险偏好怎样影响人的决策
这是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第十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盈利和亏损不同风险偏好 1.文章讲了什么 上一节课讲了参考点对决策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参考点就可以定义盈利和亏损。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这一节课主要讲的就是人对风险的不同偏好是什么,以及它可能导致的投资错误。 2.怎么讲的 本节课里,老师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在股市里人们总是在牛市赚不到头,即往往是赚几个涨停板就落袋为安,却在熊市里一亏到底。接着讲了风险偏好是如何影响人的决策的。然后讲了损失厌恶是如何影响在牛市和熊市的投资者的。最后讲了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牛市和熊市。 2.1 What 丨风险偏好 在股市里,风险偏好是指在盈利的时候,人会风险厌恶,不愿意冒险,选择“落袋为安”;但是亏损的时候,人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即损失厌恶,总是想再搏一把,等待行情上涨把亏损的补回来。 2.2 Why 丨风险偏好怎么影响人的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赢利时才表现的,在面对损失时,人却表现为喜欢风险,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能绝处逢生。 熊市中的“损失厌恶”对人的影响 人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 另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 因此,在熊市的时候,人们是很危险的,损失厌恶让人不想把亏损变成既成事实,风险偏好又让人想要搏一把,就这样,在熊市里,人们会越亏越狠,越狠又继续亏,最后赔得一塌糊涂。 牛市中的“损失厌恶”对人的影响 牛市中,人会风险厌恶,愿意落袋为安,但是当赚钱很容易时,又会轻视风险,这种现象叫“赌场钱效应”。 损失厌恶使熊市中跌到再低,投资者也不敢进场。所以熊市往往会超跌。但是在牛市中,不少投资者赚了很多“赌场钱”,这时就不太会轻易离场,而是乐观地高呼:“XX点指日可待!”于是市场泡沫便形成了。 2.3 How丨如何应对市场风险 想要克服上面受牛熊市影响的心理,则投资者的关注点不应该在盈利和亏损上面,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参考点的影响。即忘记买入价位,就不会存在赢利和损失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投资时不要总是在与过去相比。 正确的投资应该“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将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将下跌,则应立即止损。 3.讲的对吗? 讲得太正确了! 4.对我的启发是什么 由于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原因,我看到过太多的的牛熊市中投资者贪婪与恐惧的惨痛后果的例子,但是要人们忘记成本价这个参考点确实太难做到了,股市里人们一开口聊股票就是“我赚了多少”、“我亏损了多少”。当然总是亏损的比赚钱的人多很多。通过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投资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往回看,要基于将来去做决策,也就是说一个标的是否值得投资要看它是否具有长期价值。 其实这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用在金融投资中,还可以应用到我们人生的各方面。在工作上,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将来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而不是把前人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作为自己工作的参照点,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激情;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未来,努力而不是让过去的美好或者不好的回忆来影响当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更有盼头地让生活越过越好。 5.你计划怎么做或已经在践行了哪些事情? 在做定投投资过程中,不要把成本价当作参考点,而是看好定投标的的未来价值,不为一时的涨跌而兴奋和担忧,按时定期投入资金就是了。2023-07-07 12:15:361
行为经济学 (4)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1 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本章介绍损失厌恶的第2个影响: 损失厌恶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有损失的时候交易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财富减少。比如在经济下滑,指数下跌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映是保本和恐惧,而不是进场和买入。 在这个影响下有两个现象: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1.1 禀赋效应 1990年由Kahneman,Knetsch,Thaler三位行为经济学家提出。 咖啡杯实验:有咖啡杯的人接受的卖价最少是5.25美元,没有咖啡杯的人接受的买价最多是2.75美元。(有点类似“敝帚自珍”的意思) 5.25/2.75=1.9 损失厌恶系数的衡量。 研究表明:有经验的交易者禀赋效应会减弱;禀赋效应与参照点有关。(比如:参照点是拥有还是卖出) 1.2 处置效应 含义:是指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的现象。 举例:房屋买卖 A的购买价格>当前预期售价 和 B的购买价格<当前预期售价 对比 研究发现:A房的初始要价比B房的高25%-35%;A房平均在市场上挂更长时间,最终可能退出交易。 解释:对于卖主来讲,过去的购房交易价格形成了它的参照点,当它形成了一个损失厌恶之后,完全没办法忍受以比参照点低的价格卖出。但理性来讲:现在的市场需求是唯一能够决定房子能卖多少钱的;过去的购房价格是一个沉没成本,是不需要考虑的。(也有情况:卖二手书,二手吉他的时候人们却能够忍受,而不管市场需求) 同时研究还发现:自住房的处置效应比投资的房子的更严重。说明有投资经验的人,会减弱不愿意在损失时交易的倾向。 举例:股票买卖 股票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赚的股票而持有赔的股票(赚和赔相对于购买价格)。 大部分人会选择20卖,而5不卖。 但未来将来2有可能20会涨到30,5会跌到0;而在将来1的时候的决策不应该不同。 理性:初始的购入价格不应该成为交易决策的重要因素。可事实上,由于人们的损失厌恶,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股市交易决策。当然,处置效应不一定会造成人们的损失,人们的损失最终取决于股市后续的走向。 在Odean教授的数据中,处置效应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1)卖掉的赚钱股票持续涨;(2)持有的赔了的股票持续下跌。 Odean教授衡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方式: 说明损失厌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机制,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2023-07-07 12:15:431
endowment 经济学要怎么理解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区别,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拓展资料: 禀赋效应的证实 Hamek和Brown(1974)曾发现捕措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责用以维持适合野鞫生存的温地环境,但若要他们门放弃在这袂步地捕谨药鸦,他 门要求的赔睢郑宵达平均每人104美元。震战救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Kabneman ,Knestscb和Thaler在1990年做的以下一组试验可以很好的观察禀赋效应的影响程度。参加试治的是44名大学生,随机挂取其中的一半人,给他们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美元(的价值因人而异),试治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让卖者(得到代币券的学生)从杀到8.乃5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同样,也为没有得到代苏券的那一半学生指定因人而异的价值,并淘问他们原意为购买一张代而券支付的价格。之后试公者会收集他们的价格,立刻计算出市场出清价及能够交易的数量,并及时公布。参加试验的学生可以按填写的价格进行真实的交易。这个试验反复进行三次。2023-07-07 12:15:532
( )是指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
【答案】:B选项B正确: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时间偏好是指人们在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偏好,就是人们对现在的满意程度与对将来的满意程度的比值。选项C不符合题意:过度自信是指人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的认知偏差。选项D不符合题意: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运用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2023-07-07 12:15:591
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 (英语: Loss aversion )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 测试:在一个赌博游戏中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元,输了失去400元。请问你愿不愿意参加? – 结果:大多数人选择不参加 – 分析:如果人是理性的,应该选择参加(输赢概率相同且赢时得到的钱多);但结果证明人只是有限理性的,决策中损失比得益的影响更大2023-07-07 12:16:061
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句话?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至尊宝的经典台词催人泪下,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伤。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与另一半相处平平淡淡,有时候忽略甚至厌恶对方的存在,却在分手时突然领悟对方的好,感受到分离之苦。我们会感叹,有些人有些事情,直到失去了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有的时候,直到失去了才开始学会去珍惜。一、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我”是不会骂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二、损失厌恶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按照常理来说,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但是结果发现,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这也难怪,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们领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对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带给自己快乐,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原来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三、短缺原理请大家比较两种广告语:“戒烟可以让你多活5年”,“吸烟将折寿5年”,哪种会更有效?似乎后者给我们的冲击力更强。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标语“最后三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绝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标定了拥有的最后期限(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数量上),就能给大众以紧迫感,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而事实的确如此。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短缺原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运用的关键就是:对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变成短缺。而这种短缺又往往会带来竞争,这也愈发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业上屡试不爽的手段,人们乐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观恋爱关系,何尝没有短缺的存在?当意识到即将不能拥有的时候,人们便会产生焦虑,强烈地想要维护现状,维护拥有的自由。而离去也时常意味着对方心另有所属,想象TA与一个不是我的人耳鬓厮磨,也实在太煎熬。于是,我们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去修补这一段关系。段姑娘在弥留之际说,“一万年太久了,我等不到那一天……”十几年后,星爷的执念化作一部《西游降魔篇》,通过段小姐之口,只为道出自己的感悟: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的,千万不要因认为爱情是永恒的而懈怠了对对方的关怀,千万不要让失去成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警告,不要忽视你们相知的每一天。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2023-07-07 12:16:131
失恋为什么这么痛苦?
失恋为什么这么痛苦?什么是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个无法回收,不可逆转的付出,就是沉没成本。什么是损失厌恶?一句话可以解释:比起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根据数据调查:得到的喜悦x2.5=失去的痛苦。什么是及时止损?接受亏了就是亏了,亏了的是不可能赚回来的。再赚,也不是亏的那部分了。为什么你很难走出失恋?三个关键词: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损失厌恶。你花40块买张电影票,开场半个小时,你发现不值得一看,你会选择留下来看完,还是选择中途离场?万一后面有惊喜呢,万一有伏笔呢,来都来了,买都买了,你看不看完,这个钱都回不来了。但是,如果你选择看完,就意味着剩下的时间,你是在花费已经回不来的成本。所以花费总比浪费的好。这时候你在乎的是成本,而不是自己的观影感受。这时候为什么会在乎成本而不在乎感受?因为人们对于损失有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挽回损失而甘于冒险。这就是损失厌恶。当你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你会认为自己在花费以前自己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情感。所以对于情绪的消极,你更在意的是沉没成本。你一旦放手就会面临损失厌恶,但其实你沉浸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增加新的成本。所以难以走出的原因是:及时止损,要同时对抗不断增加的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很难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2023-07-07 12:16:191
优点缺点都是特点?
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绝对的,更确切的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优点和缺点,他们都只是一个人的特点而已。用得好,用对了地方,缺点也会变成优点。相反,有些优点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变成缺点。 比如,我发现自己有明显的损失厌恶心理。 所谓损失厌恶心理,就是同样一个东西,你得到它产生的喜悦,跟失去它产生的痛苦相比,痛苦的感受会比喜悦更强烈。 据说还有研究证明过,得到的喜悦至少是损失的两倍才能够互相抵消。 这其实是人的不理性的心理表现,会被许多商家利用来进行促销活动,最终让你多掏钱。 比如,很多商品都会推出免费试用的活动。比如净水器什么的,免费送到你家,免费安装使用,过一个月之后,没有任何理由,你可以退还给他。 但事实证明这种促销手段非常有用,大部分人都会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买下来。因为你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好像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你的,如果要把它还回去就会产生很不乐意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 我们看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书,会发现“损失厌恶”被定义为一种心理偏误。 作为一种心理偏误,似乎是我们应该用理性来避免的。 但也许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或者说既然难以避免,那么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加以充分的利用。 比如我,别人分享的资源或者课程,只要是自己没有定的课,就想点进去。就算没有时间看,但也要先收藏起来再说,似乎不这样做就吃亏了。但其实除了占用内存,也未见得真的发挥了什么作用,到最后有些特别喜欢的自己还是花钱买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这种心理偏误造成的时间的浪费,注意力的耗散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克服这种人类固有的心理偏误,其实非常困难,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换一个领域利用它。 比如,我就有意识的利用自己的损失厌恶心理,在两个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23-07-07 12:16:562
myopic loss aversion是什么意思
myopic loss aversion 短视的损失厌恶;短视损失厌恶;缺乏远见的损失厌恶 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投资者不愿意承受这种短期损失的现象被称之为“短视的损失厌恶”2023-07-07 12:17:041
为什么分手后,你想到的反而全部是对方的好?
为什么分手后,你想到的反而全部是对方的好?1、损失厌恶的本能前文写过,人在面对自身失去的东西时,会深受独占欲的折磨,觉得这个东西自身是自己的,但以后则是其他人了,一时间虽然无法接受。但在难接纳的前提下,你在潜意识中会给自己找原因:“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是否另一方非常值得?是不是我不足珍惜对方?是否我后悔了?遗憾了?”这时候,你脑海中中存在的全部美好记忆,其实不过是可选择性为自己原因相匹配的界面。而那些真正造成彼此婚姻破裂,跟对方对你不好的一瞬间,却被你的在潜意识中置若罔闻。2、沉淀成本的不甘心“失恋”这类损害,除开“损失厌恶”自身产生的人性缺点,通常还伴有巨大水平的“沉淀成本”。以前全身上下资金投入过、充满希望过、起起落落过、放弃过也获得过,就算情感自身效率低下,另一方为人正直也十分一般,仅凭着你这枚真心实意,就已经足够让你感到充斥着遗憾了。拥有过,但失去;追求过,但是没有实际效果;资金投入过,但是没有意见反馈...这样就会激发起一个人的执念。你没心甘情愿,你觉得你不应该获得这样的结果,跌跌撞撞,你也很难释怀。有些时候,你怀念的根本就不是那人,反而是环节中不顾一切资金投入完的自身。3、生理学激素失衡失恋本来就是一场生理疾病,不仅仅是在精神上折磨。失恋也会导致身体胆碱水准降低,脑内啡、肾上腺激素,都是会伴随着神经调节而发生变化,造成身体激素失调,情况严重会免疫力低下,进而产生抑郁倾向。有研究发现,一场失恋的体验,不逊于戒毒所的折磨。但在这类折磨下,人势必会怀恋那时候的美好时光。跟挨饿时想吃饭、渴了想喝水、戒烟戒酒时想吸烟没有什么很大差别。面对突然失恋,身体没法一瞬间融入,而在这过程中,你也就认为另一方是你赎罪。4、长期性习惯的脱落人都是自然环境时代的产物,即便彼此并没有多么的深爱着,也挺逃不过过“长期性习惯”所带来的孤独寂寞。而2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必定会造成习惯和依赖的,也对彼此之间造成深刻了解。动心很有可能没有了,但舒适又轻轻松松也会增加。失恋后,不但要面对孤独和苦闷所带来的手足无措,还有一部分人都会选择根据外界刺激性来缓解压力。例如,和好朋友出去嗨、迅速找寻下一任等——可越是这样,反倒就会发现跟一切人在一起,都少了一份自得坦然,别人也没有上一任那样认识自己,这类起伏,免不了让人emo。人在面对忽然变化时,第一反应一定是抵触。就算学习的过程只很短暂过多,也会有一些许多人,把它当成“依然还爱”,要想回过头一错再错。2023-07-07 12:17:294
商家惯用的5条经济学套路,早知道早省钱
学会这5条经济学原理一年省5万一、损失厌恶[中套路的表现]1、KFC甜筒第二件半价,明明一个人还买了2支。2、纠结东西要不要买,等到秒杀价最后1小时,还是买了。3、付款时提示“再凑5元满足29-6元”,接着又买了1件。[什么意思][定义] 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这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更大。[建议]警惕关键词“满减优惠、限时几小时、限量几千份、免费送”等,真正的省钱是缺的时候遇到了促销,而不是为了便宜而买。二、心理账户[中套路的表现]1、买羽绒服愿意花1000块,但是夏天T恤不超过60块。2、一条项链很贵,自己买舍不得,但送给闺蜜当生日礼物就觉得不贵了。3、工资是要存下的,但奖金是必须花的。[什么意思][定义] 人们会将钱进行分类管理,不同商品的心理价位不同,甚至不同人对同类商户的心理价位也不同。[建议]区分商品的价格和价值,30块便宜T恤买3件不如1件120元的。商家鼓吹“女生对自己好一点”,是为割你的韭菜,奖金也是收入,要有存有花。三、沉没成本[中套路的表现]1、在商场逛街一下午,没看到想买的。但是为了让这些时间看起来没浪费,强制自己买一件东西。2、买基金亏了很多,一直不抛售,相信迟早有一天会涨,结果亏得更多了。[什么意思][定义] 以前在某件事物有投入,未来的趋势不够乐观但因投入较多,不愿意放弃,而继续选择投入。[建议]虽然投入越多,放弃越难。但依然要记住: 及时止损,有舍才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四、锚定效应[中套路表现]1、在市场买衣服一开始老板卖500块,你疯狂砍价,最后成交200块,感觉赚到了,但实际上本身就是这个价。2、电商平台标注的“原价”“活动价”“秒杀价”等。3、去一家高档餐厅吃饭,一份菜200+,青菜50多,顿付觉得青菜不贵了,实际还是偏贵。[什么意思][定义]人们在对某事做出判断时,会将某些特定东西比如第一印象作为参考,从而影响判断。[建议] 时刻提醒自己正常价格是多少,不要被环境影响毕竟多花的钱是自己的。五、折中效应[掉进陷阱表现]1、在餐厅吃饭时,面对三个等级的套餐,很容易选择中间那个。但其实很多时候最低档就够了。2、理发店有多个价位的发型师,为了不掉价,选择了中间档位的,虽然自己只需要基础的洗剪吹。[什么意思][定义] 人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往往更喜欢中间选项,因为看起来更安全、不易犯错。[建议]买低配套餐不丢人,服务员也不敢对你态度差为了所谓的“害怕”多花钱没必要。2023-07-07 12:17:531
为什么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就会“倍思亲″?
1.锚定效应从我们记事开始,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过什么节,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确切的日期,而是因为还没到过节的那天,大街小巷就已经出现很多节日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些元素和什么节日有关,因此,一看见这些元素,就知道要过什么节日。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锚定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判断,容易受第一印象或是第一信息影响。节日给我们的锚点,就是各种和节日有关的元素,所以,这些东西一出现,就预示着要过节了,就像锚与船的关系,怎样都挣脱不开。2.损失厌恶过节的时候,如果一家人能团圆,自然是觉得开心、幸福的,但如果家里少了人--或是赶不回来过节、或是永远离开了我们,那种伤感的情绪,与一家人团圆时开心的情绪相比,深刻得多。心理学有个概念,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叫做:损失厌恶。它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时,觉得损失更令人难过,而不是收益更让人开心。对于无法团圆的节日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损失」,根据损失厌恶原理,思念亲人的情绪会更浓厚。3.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平时不过节的时候,即便身在异乡,也没觉得有什么失落,而一旦过节,「身在异乡」这件事就立刻变得清晰可见起来。特别是看着别人家都大团圆的时候,更显得自己悲凉。心理学领域已经有相关研究揭示了这样现象:人类是唯一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动物。这里说的「周围环境」,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城市。但无论如何,如果每逢佳节都有可想念之人,我觉得是件无比幸福的事!2023-07-07 12:1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