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委托代理理论详细资料大全

2023-07-07 18:09:20
TAG: 资料
共1条回复
再也不做站长了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委托代理理论
  • 外文名 :Principal-agent Theory
  • 年代 :上世纪30年代
  • 人物 :伯利和米恩斯
理论概述,建立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主要观点,基本模型,动态模型,代理模型,声誉模型,棘轮效应模型,退休模型,任务模型,多个模型,预算模型,选择模型,合作模型,评估模型,风险模型,监督模型,安排模型,理论意义,

理论概述

建立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委托代理理论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主要内容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个体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个体经济学。

历史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

主要观点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式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基本模型

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式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只能观测到相关变数,这些变数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它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委托人不能使用 “强制契约”(forcing contract)来迫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激励兼容约束是起作用的。于是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约束的激励契约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当信息不对称时,最优分担原则应满足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条件(Mirrlees---Holmstrom condition),这是由莫里斯(1974,1976)提出,由霍姆斯特姆进一步解释的。非对称信息情况与对称信息时的最优契约不同。代理人的收入随似然率(likelihood ratio)的变化而变化。似然率度量了代理人选择偷懒时,特定可观测变数发生的机率与给定代理人选择勤奋工作时,此观测变数发生的机率的比率,它告诉我们,对于一确定观测变数,有多大程度是由于偷懒导致。较高的似然率意味着产出有较大的可能性来自偷懒的行为;相反,较低的似然率告诉我们产出更有可能来自努力的行动。分配原则对似然率是单调的,因此,使用此原则的前提是似然率对产出是单调的,这就是统计中著名的概念:单调似然率(Monotone Likelihood Ratio Property,MLRP),它是由米尔格罗姆(Milgrom,1981)引入经济学的。莫里斯(Mirrlees,1974)和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1979)引入了“一阶条件方法”(the first-order approach)来证明了代理人行为是一个一维连续变数时,信息非对称时的最优契约,其结论与非连续变数情况相似。由于一阶条件方法存在不能保证最优解的唯一性的问题,格鲁斯曼和哈特(Gros *** an and Hart,1983)和罗杰森(Rogerson,1985)导出了保证一阶条件有效的条件:分布函式满足MLRP和凸性条件(CDFC, convexity of distribution function condition)。

动态模型

把基本的模型扩展到动态的模型有两个原因: 委托代理理论 (1)在静态模型中,委托人为了激励代理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必须根据可观测的结果来奖惩代理人。这样的激励机制成为“显性激励机制”(explicit incentive mechani *** )。问题是:多次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否能在没有显性激励机制的情况下,用“时间”本身无成本地解决代理问题。 (2)把动态分析引入基本模型是否可以得出关于委托代理理论更多的结论。

代理模型

最早研究委托代理动态模型的是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贴现因子足够大(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关系中,其一,由于大数定理,外生不确定可以剔除,委托人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数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其二,长期契约部分上向代理人提供了“个人保险” (self-insurance),委托人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即使契约不具法律上的可执行性,出于声誉的考虑,契约双方都会各尽义务。在他们的研究中,以及后来罗杰森(Rogerson,1985)和Lambert(1983)以及Roberts(1982)和Townsend(1982)的研究中,都想说明长期的关系可以更有效的处理激励问题,最优长期契约与一系列的短期契约不同。但是,弗得伯格(Fudenberg)等(1990)年证明,如果代理人可以在与委托人同样的利率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长期契约可以被一系列的短期契约所取代。然而,对委托代理人长期的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启发人们从其它的角度来分析长期委托代理关系的优势。

声誉模型

当代理人的行为很难、甚至无法证实,显性激励机制很难实施时,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有很大的优势,长期关系可以利用“声誉效应”(reputation effects)。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情况。但明确提出声誉问题的是法玛(Fama,1980)。法玛认为,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夸大了。在现实中,由于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的约束作用,“时间”可以解决问题。他与伦德纳和罗宾斯泰英的解释不同,法玛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为经理人市场价值的自动机制创造了“事后清付”(ex post settling up)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即使没有显性的激励契约,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模型化了法玛的思想。虽然该模型是在一些特殊情况(经理人是风险中性,不存在未来收益贴现)下建立起来的,但它证明了声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代理人问题。并且,它还说明努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努力的声誉效应越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年轻的经理越是努力。声誉模型告诉我们,隐性激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

棘轮效应模型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源于对苏联式计画经济制度的研究(魏茨曼,1980)。在计画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好的表现反而因此受到惩罚,于是“聪明”的人用隐瞒生产能力来对付计画当局。在中国,类似的现象被成为“鞭打快牛”。当然,这种现象在西方同样存在。委托人将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因为过去的业绩包含着有用的信息。问题是,过去的业绩与经理人的主观努力相关。代理人越是努力,好的业绩可能性越大,自己给自己的“标准”也越高。当他意识到努力带来的结果是“标准”的提高,代理人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种标准业绩上升的倾向被称为“棘轮效应”。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Ricart-Costa(1986)研究了相关的问题。在他们的模型里,经理和股东之间风险分担存在着不一致性。原因是经理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能力的反映,而股东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金融资产的回报。人力资本回报和资本回报的不完全一致性,是股东在高收益时,认为是资本的生产率高,从而在下期提高对经理的要求。当经理认识到自己努力带来的高收益的结果是提高自己的标准是,其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同样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棘轮效应会弱化激励机制。

退休模型

关于“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莱瑟尔(Lazear,1979)证明在长期的雇佣关系中,“工龄工资”可以遏制偷懒的行为。雇员在早期阶段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率,二者的差距等于一种“保证金”。当偷懒被发现时,雇员被开除,损失了保证金。因此,偷懒的成本提高,努力的积极性提高。该模型解释了强制退休:到了一定的年龄,雇员的工资将大于其边际生产率,当然不会有人愿意退休,因此,必须强制退休。 虽然莱瑟尔的模型需要一些改进,但他启发了人们如何在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动态分析,并得出更多的结论。

任务模型

在简单的委托代理模型中,我们仅考虑了代理人仅从事单项工作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情况下代理人被委托的工作不只一项,即使是一项,也有多个维度。因此,同一代理人在不同工作之间分配精力是有冲突的。而委托人对不同工作的监督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工作是不容易被监督的。如:生产线上工人的产品数量是容易监督的,而产品的质量监督有难度。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证明,当代理人从事多项工作时,从简单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不适用的。在有些情况下,固定工资契约可能优于根据可观测的变数奖惩代理人的激励契约。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模型的基本结论是:当一个代理人从事多项工作时,对任何给定工作的激励不仅取决于该工作本身的可观测性,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工作的可观测性。特别的,如果委托人期待代理人在某项工作上花费一定的精力,而该项工作又不可观测,那么,激励工资也不应该用于任何其它工作。

多个模型

在简单的委托代理模型当中,我们仅考虑了单个代理人的情况。但是在现实当中代理人一般有多个。阿尔钦、德莫塞茨(1972)、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麦克阿斐(McAfee1991)、麦克米伦(McMillan,1991)以及伊藤(Itoh,1991)等经济学家都对多个代理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所谓“团队”是指一组代理人,他们独立地选择努力水平,但创造一个共同的产出,每个代理人对产出的边际贡献依赖于其它代理人的努力,不可独立观测。阿尔钦、德莫塞茨(1972)的观点解释了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由来,他们认为,团队工作将导致个人的偷懒行为(shirking),为了使监督者有积极性监督,监督者应该成为剩余的索取者(residual claimant)。

预算模型

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证明团队工作中的偷懒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解决。委托人的作用并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打破预算平衡(breaking budget)使得激励机制得以发挥作用。霍姆斯特姆的模型证明,满足预算平衡约束时的努力水平严格小于帕累托最优的努力水平。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预算平衡约束,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达到的。其原因是我们所熟悉的“搭便车”(free-rider)的问题。所以,霍姆斯特姆认为要引入索取剩余的委托人,目的是打破预算平衡。模型告诉我们,如果放弃预算平衡,帕累托最优是可以通过纳什均衡达到的。打破预算平衡的目的是使得“团体惩罚(group penalties)”或“团体激励(group incentive)”,这足以消除代理人搭便车的行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受到惩罚也渴望得到奖金,每个人都不得不选择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这解释了古典资本主义的雇佣制代替合伙制的原由。但是,通过纳什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代理人的初始财富足够大。霍姆斯特姆认为,委托人的监督只有在团队规模很大、代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初始财富约束和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选择模型

在麦克阿斐和麦克米伦(McAfee and McMillan,1991)的模型中不仅考虑了团队工作中的道德风险而且考虑了其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他们证明不论委托人是观测团队产出,还是每个人的贡献,均衡结果都是一样的。个人贡献的不可观测性并不一定会带来搭便车的问题,监督并不是消除偷懒的必要手段。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监督的作用是约束委托人自己,而不是代理人。根据建立在总产出上的最优契约,委托人在事前收取代理人一定的保证金。委托人有动机故意破坏生产使代理人只能达到较低的产量,以获取保证金。解决这种委托人道德风险的办法是,让委托人监督代理人,而不是收取代理人的保证金。因为在监督的情况下,代理人的产出越高,委托人的剩余越多。委托人就没有破坏生产的动机。

合作模型

从团队工作的“优势”方面考虑的经济学家是伊藤(Itoh,1991),在他的模型里,委托人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应该诱使每个代理人除了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外,也花一定的精力来帮助同伴。伊藤证明,如果代理人自己工作的努力和帮助同伴付出的努力在成本函式上是独立的,但在工作上是互补的,用激励机制诱使“团队工作”是最优的。即使代理人对来自别人的帮助的最优反应是减少自己的努力(“战略替代性”),如果所导致的努力下降会大大地降低努力水平的效用成本,诱使“团队工作”仍然是最优的。委托人诱使专业化的激励机制是每个人的工资只依赖于自己的工作业绩,诱使高度团队工作的激励机制是每个人的工资主要依赖于团队产出。决定团队工作是否最优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代理人之间战略的依存(互补还是替代)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评估模型

如果几个代理人从事相关的工作,即一个代理人的工作能够提供另一个代理人工作的信息。那么,代理人的工资不仅要依赖自己的产出,还要考虑其它代理人的产出。这就是“相对业绩评估”。目的是排除外生的不确定性,让代理人努力程度表现得更为直观。相对业绩评估很普遍,特别是在组织内部有关奖励方面的问题(如内部提拔)。事实上,在劳动力市场上,相对评估直接或间接地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业绩评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锦标制度”(rank-order touraments)。在锦标制度下,每个代理人的所得依赖于他在所有代理人中间的排名,与他的绝对表现没有关系。它最早由莱瑟尔(Lazear)和 Rosen(1981)提出,并由Green and Stokey(1983)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用锦标制度作为工资的基础在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不是最优的,但是,它有自己的优势:其一,锦标制度很易操作;其二,Carmichael(1984),Malcomson(1984a),and Bhattacharya(1983)提出:锦标制度可以解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下一部分具体说明)。

风险模型

在委托代理人的模型中,我们讨论较多的是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实际上,委托人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在许多委托代理关系中,有关代理人业绩的信息是非对称的。其度量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代理人可能无法观测到委托人观测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契约,当观测到的产出高时,委托人应该支付给代理人高的报酬,但委托人可以谎称产出不高,而逃避责任,而把本应支付给代理人的收入占为己有。而如果代理人预计到委托人可能要耍赖,就不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 问题的解决与前面提到的“锦标制度”有关。马尔科森(Malcomson, 1984)的模型证明:类似于锦标制度的激励契约是解决委托人道德风险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如果一个企业雇佣多个工人,契约规定一定的工人将被支付较高的工资,那么,委托人就必须对给定比例的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他完全有积极性将较高的工资支付给努力的工人,因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监督模型

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无法避免监督问题。事实上,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信息的了解程度可以由委托人自己选择。比如说,通过雇佣监工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委托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了解代理人的信息。从而加强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但信息的获取又是有成本的,于是,委托人面临着选择最优监督力度的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取决于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但发展经济学家发现,在开发中国家,二者的关系似乎正相反:边际生产率取决于工资。而且在已开发国家这种现象也存在。索罗(Solow,1979)和夏皮罗和斯蒂格里茨(Shapiro and Stiglitz,1984)将较高的工资解释为企业为防止工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方法。当企业不能完全监督工人的行为时,工资构成工人偷懒被发现,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工资越高,机会成本越大。因此,较高的工资有利于减少工人偷懒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在激励工资模型下讨论监督力度问题,我们发现代理人的边际生产率越高,监督带来的边际收益越高,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也越高;代理人努力的边际成本越高,任何给定激励下的努力供给越低,且给定代理人行为的观测信息的方差下最优的激励也越低,监督的边际收益也越低,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自然也越低;此外,监督越困难,监督的边际成本越高,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也越低。

安排模型

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代理人都是给定的。但张维迎(1994,1995)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更为基本的问题:在一个特定组织中,谁应是委托人,谁应是代理人?或者说,委托权应该如何在不同成员之间分配? 在现实的组织中,信息不对称是相互的。以企业为例,企业中有直接的生产者,也有制定生产决策的经营者。经营者不易完全观测生产者的行为,工人更不易观测经营者的行为。张维迎证明,最优委托权安排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成员在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和监督上的相对有效性。如果经营者在生产上更为重要,如果经营者监督生产者比生产者监督经营者更容易,则将委托权分配给经营者是最优的。这一模型对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及合伙制企业的委托权安排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里,不确定的环境使经营者的决策相当重要,而且经营者的行为也很难监督,于是经营者拥有委托权;合伙企业当中,两个或更多成员,他们都同等重要,因此,采用合伙制是最优的。

理论意义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委托代理理论被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如国有企业中,国家与国企经理、国企经理与雇员、国企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公司股东与经理,选民与官员,医生与病人,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将会越来越广泛的被套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之一。股权激励是代理成本的支付方式之一,是对经营层拥有人力资本最直接的承认。薪酬,尤其是股权薪酬,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主要手段。设计科学而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能够有效地激励管理层努力最大化股东价值。在众多股权激励方案提供者中,经邦股权集团提供的股权激励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构建起打通战略、治理、薪酬、考核、资本运作、文化等各个模组的中枢机制。总而言之,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推荐

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含义有何不同

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含义上只有一个区别:1、棘轮效应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2、示范效应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消费者比较,以认定自己的所属,这时候其他消费者对这个消费者的影响,就被称为示范效应。扩展资料:“棘轮效应”的产生必要条件1、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在临时性的小型软件项目组中,由于开发周期很短,工作量小,开发人员的努力程度或水平差异没有明显的区别,项目经理也没有开发人员过去的业绩作为参考来评价其现在的业绩。或者在大型软件项目中,由于不同的技术支持需要,项目组常常从不同部门借调人员加入(完成工作后借调人员回原部门)。2、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棘轮效应”发生的关键在于项目经理对如何看待开发人员的业绩,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又在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开发人员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是指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自身利益的人。如果“理性人”的假设不成立,软件开发人员即使知道努力工作的后果是项目经理提高其业绩评价标准,他仍然会继续努力工作。此时,不存在“棘轮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轮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示范效应
2023-07-07 12:25:162

棘轮效应为什么叫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但是棘轮效应为什么叫棘轮效应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1、 因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2、 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3、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因此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 4、 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 以上的就是关于棘轮效应为什么叫棘轮效应的内容介绍了。
2023-07-07 12:25:311

棘轮效应是什么意思 棘轮效应的意思

1、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2023-07-07 12:25:381

棘轮效应什么意思

棘轮效应的意思介绍如下:“棘轮效应”最初来自对前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后来使用了这个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消费者这种不可逆的消费行为,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有着巨大的能效,甚至能使经济重新达到繁荣。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经济“过热”的形势来看,其负面作用不可小看。2月份消费物价指数3.9%的涨幅、钢铁与石油的高价无不使我国各界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再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市场进入旺季太早,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会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更加重了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蒙受损失的只能是普通百姓。一方面,这促使了我国物价上涨得更快,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之后,其实际收入无疑减少了,而由于“棘轮效应”的作祟,消费者此时并不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支出。
2023-07-07 12:25:451

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含义有何不同?

1、棘轮效应x0dx0a棘轮效应(Ratchetingeffect),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x0dx0a2、示范效应。x0dx0a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消费者比较,以认定自己的所属,这时候其他消费者对这个消费者的影响,就被称为示范效应。旅游者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2023-07-07 12:26:071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名言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棘轮效应就像带齿的轮子一样,每次转过一个轮,就转不回来了。 棘轮效应的负面案例: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英明的国君治理下,商朝的江山坚如磐石。 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叔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意,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问他原因,箕子回答: “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就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 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于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商朝灭亡了。棘轮效应在进化中的正面案例。 名科普作者马特u2022u2022u2022u2022里德利写过的一本书《红皇后》,提出了红皇后假说,前身来自于爱丽丝和红皇后的对话,红皇后说,为了停在原地,就得拼命地奔跑,红皇后假说特指物种的进化,即物种的进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来自于其他生物的进化。如果一个物种自身的进化追不上其他生物的进化速度,那这个物种就会被淘汰掉。 物种的进化都是遵循着棘轮效应,只能根据其他生物的进化来倒逼自己的进化。棘轮效应在目标制定中的应用。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优秀,那么他就很难把这样的标准降下来,所以我们会看到牛人会越来越牛。 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制定目标,而且一定要有一个值得终生奋斗的大目标,当一个一个目标实现后,我们也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们就很难再忍受过去不够优秀的自己。棘轮效应在认知中的体现。 一个人的认知一旦提升,就很难再回去。很明显的体现就是审美方面的认知。
2023-07-07 12:26:141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概念解读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较短时间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情境适用该效应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话来概括: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的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平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应该加以节制。
2023-07-07 12:26:201

什么是棘轮效应

棘轮(ratchet),是一种单向齿构造的齿轮。它的特点是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能倒转。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当收入较高时,消费也越高,收入下降时,消费也会随之下降。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却认为这不符合真实世界中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因为人们进行消费决策时,更多的会基于以前养成的消费习惯,而不会仅取决于当下的收入。杜森贝里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向上调整很容易,向下调整却非常困难。这种消费习惯会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个人过去的高峰收入,而不是当前收入,这种消费特征就被称为“棘轮效应”。实际上“棘轮效应”在我国古代就有类似的表述,宋代大文豪司马光那句著名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司马光在其家书《训俭示康》中,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要将俭朴清廉的家风传承下去。我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是“棘轮效应”的体现。一代白手起家,积累财富的同时还能勤俭持家;第二代,基本尚能守住父辈传承下来的基业;而到了第三代,往往从小享受惯了优渥奢靡的生活,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范围,加之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自然也就慢慢坐吃山空了。
2023-07-07 12:26:401

解释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

【答案】: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往往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计划,而是取决于消费习惯。消费习惯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从而消费本身也就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类似工资刚性)。尤其是在短期中,暂时性收入的减少并不会使消费减少相应的量。这种不可逆性就是“棘轮效应”。其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2023-07-07 12:27:441

荆轮效应的简介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27:501

棘轮效应

什么是棘轮效应?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英明的国君治理下,商朝的江山坚如磐石。 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叔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意,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问他原因,箕子回答: 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商朝灭亡了。 在这则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就反映了现代经济学消费效应——棘轮效应。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名言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子女教育方面,因为深知消费的不可逆性,所以明智的家长注重防止棘轮效应。如今许多虽然十分富有,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从来不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甚至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孩子外出打工。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孩子多赚钱,而是为了教育他们要懂得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懂得俭朴与自立。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但是,消费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要养成奢侈的消费习惯。
2023-07-07 12:28:131

棘轮效应的棘轮效应

材料力学中的棘轮效应:材料在非对称应力控制循环加载下非弹性变形的累计,又称循环蠕变或棘齿效应。材料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如果力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那么材料就会发生塑性变形。外力卸载并反向加载,材料先是沿弹性线恢复继而发生反向变形,如果反向加载的载荷小于初始加载的载荷,那么材料反向变形大小就会小于初始变形,进而产生了残余应变。如此反复,这就是材料中的棘轮效应。
2023-07-07 12:28:201

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是谁提出的

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是杜森贝利提出的。棘轮效应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指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他认为人们的消费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消费不完全依赖于他的绝对收入,而是依赖于他的相对收入(合乎个人消费习惯的收入)。
2023-07-07 12:28:341

荆轮效应的远离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因此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这种期望或考核标准随业绩而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第一批试点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尘埃落定,从最后的结果反观整个过程,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一种趋势的存在,那就是尽可能多的送股和支付现金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修正的方案容易通过,而态度强硬的则相反。这种思维如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不断膨胀,则很有可能在市场上形成“棘轮效应”:绩差公司都送那么多,绩优公司应该送更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棘轮效应”的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它会扼杀“金牛类”公司而客观上支持了“瘦狗类”公司,从而整体上会降低市场的投资质量、恶化投资环境。为了防止上述不利于市场改革、有损于投资人利益的“棘轮效应”发生,当然需要不断强化中介机构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中介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倡导科学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从更公平的角度维护流通股东利益。应该注意到,只有区别对待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对价方案才是防止“棘轮效应”出现的有效手段。从第一批试点公司的情况看,投资者似乎更喜欢获得股票对价,这反映出我国投资者确实具有了相当高的投资倾向。但是,采用送股的方式必然会稀释原来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权的稳定性有可能受到威胁。《国资委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要保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这意味着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用送股的对价支付方式空间非常有限。同时这些公司的行业特征使得在国家信用保证下,公司的整体风险会最低,而任何控制权的转移只能带来公司经营的动荡并无助于业绩的提升。正是由于控制权的稳定、国家信用的保证,持续获利的行业特征更能彻底地得到体现。事实上,投资价值的保证对流通股东而言,相当于在低风险情况下获得了相对的高收益。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应该尽可能的维护控制权的稳定,强迫这样的公司高比例送股,无异于杀鸡取卵。但这并不是说要剥夺流通股东的对价获取权。非流通股东获得流通权的同时要给流通股东以相应的承诺,诸如减持价格、时间、二级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等等。而且,非流通股东还要从技术上、制度上将承诺具体化、可操作化,保证不因为管理人员、当事人变更或突发事件的出现而使流通股东利益受损。
2023-07-07 12:28:411

生活中哪些经济现象体现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他提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023-07-07 12:28:541

八大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8、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这几个效应仅限了解学习,不作为创作部分。
2023-07-07 12:29:081

热棘轮效应定义

一个经受机械应力或热应力或二者共同的循环作用的构件,会产生逐次递增的非弹性形变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棘轮效应,热棘轮效应即由热应力产生的棘轮效应。
2023-07-07 12:29:151

经济学中棘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所谓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29:241

对孩子有求必应?父母的一时轻松,却会让孩子陷入“棘轮效应”

正文字数:1892字 阅读时长:约6分钟 经常在一些公共场所碰到熊孩子,商店的门口,服装店的门口,玩具店的门口……随处可见吵闹的孩子和训斥人的家长。 这年头生活条件不差,可是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到底该不该满足孩子呢? 对孩子有求必应看起来是爱,其实对他的伤害更大。 一次点头让父母一时轻松,却会使得孩子陷入“棘轮效应”,父母们需要谨慎些。 小雨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自己的父母就是双职工,小雨自己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接 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吃穿用度都是有层次的 ,有了孩子后,他们也希望可以 给孩子这样的生活,至少在生活质量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随着时间慢慢推进,孩子长大了。兴许是因为宠爱太多,孩子的脾气并没有爸爸妈妈那么好, 尽管是女孩子,但是貌似一点儿都没有继承到妈妈温柔的气质和一副好脾气。反而有些不讲礼貌,很难说道理。 有一次一家人去餐厅吃饭,孩子硬是要玩一个摆在大厅的玩偶,其实那是餐厅做活动的道具,只有这一个。 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可以,难道用钱买还不可以吗? 于是, 孩子一哭二闹,硬生生的让爸爸妈妈和餐厅经理谈了很久,才把那个道具带回了家。结果,没几天孩子就不要了,闲置在家。 每一位父母都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再宝贝的孩子也需要一份规则意识和分寸感,无论处于哪个年纪,都不能为所欲为,父母们该清楚。 A、觉得孩子还小 现在许多年轻的宝妈都比较追求当下的幸福。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面对生活的需求,也是大方不已。 这样的习惯自然而然地会沿用到孩子的身上,觉得孩子小,更需要多多见识好的东西,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情况,更容易把年纪小当成随便满足孩子的理由。 2、过度宠爱 有的时候家长也会觉得,这样是不是不好呢?但是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或者说家里的传统就是这样, 使得爸爸妈妈们不得不满足孩子,否则像对不起他们一样,心里负累。 实际上,这就是对孩子的过度宠爱,不答应不是委屈,家长们该认清这一点。 3、减少麻烦 例如在商场里,孩子大吵大闹,不达目的的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爸爸妈妈不满足自己,便去地上滚。 许多家长看见这样的情形都会觉得丢脸 ,出于公共场合,不要打扰被人的顾虑,他们在劝说未果的情况下, 便会选择满足孩子。一来保住了自己面子,二来也节省了不少的麻烦。 别把对孩子的有求必应不当回事,了解棘轮效应后你便会发现,这样的恶果只是会越来越烂,孩子成长明显受阻。 就拿家长们的有求必应来说, 孩子习惯了爸爸妈妈对自己一闹就顺从的事情 ,那么在之后的很多事情中, 孩子都会沿用这样的习惯,变成:只要你不满足我,我就闹;只要想获得一样东西,就开始苦等。 这样的习惯 严重影响孩子的思想,价值观念等 。对父母这样无赖或许行得通,但是当这种习惯融入到社交当中,孩子很容易就被排斥了,家长们还觉得无所谓吗? A、制定规则 在孩子们形成自觉的思想意识之前,规则是约束、改变他们最好的方式。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教育,更需要规则的约束,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家长们不妨在买东西等问题上和孩子约法三章,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切勿过度。 B、学会延迟满足 等待的效果会比家长们想象中的要好很多。一些家长不耐心,孩子闹了就答应,一点儿等待孩子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试着延迟满足孩子,不要在当下下结论,通过等待一段时间,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想要,来判断该不该满足等,这样或许更合适 。 在这里提醒大家,“棘轮效应”告诉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避免让孩子变得任性骄纵,父母的想法和行为,需要进行一定改变。
2023-07-07 12:29:421

为什么财务困境下杠杆具有棘轮效应

为什么财务困境下杠杆具有棘轮效应。外部因素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因素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于观察。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聪明的经理用隐瞒生产能力来对付计划当局。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也存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
2023-07-07 12:29:481

心理效应--棘轮效应

2023-07-07 12:29:551

荆轮效应的概述

英文名称:Ratcheting effect在科学共同体中,也存在这样的一种效应,即科学精英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棘轮效应”表明科学界分层结构中的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会升迁不会降格,这种效应在科学金字塔结构的越高层表现得越突出。朱克曼通过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指出:“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论是好是歹,都将稳固地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
2023-07-07 12:30:311

避开棘轮效应的不利影响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对人太好,你必需了解神奇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之后,短期内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我们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却不易于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于是消费就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感情中也是如此,如果对一个人太好,她会形成习惯觉得理所当然,当你有一天因为经济压力和生活所迫突然对他不如从前,他会感觉到极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对他人好也需要把握好度,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性经不起考验。棘轮效应给我们的启示:1.为他人付出之前先想清楚风险,尽量考虑长远,一直保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2.实现财务自由之前保持勤俭,多储蓄和投资,因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3.教育上不能太惯着孩子,否则容易形成骄纵的性格,应该让孩子学会:先苦后甜,延迟满足。4.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把自己的“消费档次”和“个人定位”联系到一起时,就会导致我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贵,但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所以无需借助单方面的消费行为来断定自身价值。
2023-07-07 12:30:441

荆轮效应的警惕物价上涨棘轮效应

由于和民生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刺激生产和增加供应,以期平抑物价,相信食品价格会在不久的时间内回落。  但是仍然要警惕食品价格上涨的棘轮效应。狭义的棘轮效应是指即使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消费习惯也不会随之下降。即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广义的棘轮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不可逆性,就像前进中的棘轮一样很难逆转。到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是,猪肉禽蛋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了,但是相应的制成品如牛肉拉面、肯德基、方便面以及饭店的价格不会相应地下降。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在居民的生活中,这种能上不能下的事件出现过多次,比如最近的一次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出租车打车价格的上涨,广州增加了一元钱的特别附加费,北京则将每公里的单价从1.2元和1.6元统一为2元/公里。但是在之后的国际油价下调过程中,这些价格并没有相应下调。实际上,保持适度的通胀水平是一个经济体保持健康发展的标志,比如香港,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由于这种棘轮效应,物价水平也上升到了一碗面几十元的水准。但是这并没有引发社会问题,原因是人均居民收入同样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因此,更好的解决方法在于增加居民的收入,用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物价上涨的影响,对于居民来说,相对负担并没有增加,对于养殖户来说也有利可图。
2023-07-07 12:31:26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什么意思?

01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语,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有一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司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训,却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 什么是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31:381

前期消费是什么

前期消费,即消费的棘轮效应,是杜森贝利在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到的概念。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简介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31:441

蝴蝶效应,多米诺效应,棘伦效应 有什么细致的区别?

蝴蝶效应和多米诺效应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棘轮效应的含义和前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 蝴蝶效应和多米诺效应都是强调外界因素的不可控性,一个微小的举动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棘轮效应强调的是人的习惯的巨大的牵引力作用,尤其是生活消费习惯,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过惯了好日子,就过不了穷日子了。
2023-07-07 12:31:592

掣轮效应名词解释?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2:107

如何解决经济学上的产出扭曲,棘轮效应

得益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商品生产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已经基本解决了所谓产出扭曲的问题。至于经济学理论上的棘轮效应,这是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需求层次所必然、乐观存在的,要说解决,那只能是加大资金投入,持续研发更新的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以更高的性价比来主动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去附合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2:441

孩子要啥就给啥?会让孩子陷入“棘轮效应”吗?

朋友小林在不惑之年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对这个孩子非常的喜爱,也非常的宠爱。小林有时候恨不得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所有东西都给自己家的孩子,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他们家的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摘下来。但是有些时候小林又会觉得自己对孩子好像宠的有一些过分了。可是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有感觉这样子宠着孩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孩子还小。可是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他和孩子之间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他发现自己家的孩子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也不愿意跟他和妻子讲话,并且孩子还出现一些坏毛病,就比如说在外面玩的时候,只要自己不同意他的任何一个要求,他就会立马发脾气,立马在地上打滚哭闹。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不愿意听。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小林感到非常的烦恼,并且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改善现在的情况。其实像小林所遇到的孩子脾气不好,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导致的。这种长期的过分宠爱,会让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只要有不顺他心意的事情,他就会用一个非常激烈的情绪爆发的方式去发泄。而小林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的结果,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为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们,其实是在一直鼓励孩子们用一种任性的态度去做事情,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以为自己宠宠孩子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父母们这时候对于孩子的过分宠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无理取闹,变成不讲道理不懂事的孩子。就像小林家的孩子一样,他们家的孩子喜欢无理取闹,不容易满足的性格,实际上就是因为小林和他的家人们,对于这个“晚来”的孩子过分的宠溺和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关系,而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棘轮效应”,这个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小林家孩子会出现这样子的性格的原因。“棘轮效应”实际上这个效应是从经济学上的一个观点,转变而来的一个可应用在心理层面的效应。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人类的消费心理的调查。那就是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一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制于自己以前的消费水准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他以前的消费水平是处在比较高的阶级的话,那么他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会继续处于这样子的高消费状态。而如果相反的情况,有一个人他以前的消费水平不是那么的高,那么他之后也会一直处于一个相对低消费的状态,尽管在他消费的时候他有机会选择高消费,并且也有能力去承担高消费,可是他会由于以前的消费水平的习惯,会更加容易去选择那些低消费的物品。其实这个消费心理跟孩子的需求心里是非常类似的。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如果孩子的父母们,一直都很宠着孩子,一直都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这样子做法实际上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需求会一直被满足。他认为这是一种常态,那么当他养成了这个心理之后,他就会对那些不能够满足他需求的情况表现出非常的抗拒,因为他认为这很不正常,不应该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反而会更不讲理的原因。其实棘轮效应就是只要把前面所举的那个消费观念例子的角色替换成父母和孩子,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孩子的要求无止境的满足,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好处,反而会让孩子对于不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情况非常的反感。棘轮效应的负面影响。第一,孩子会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而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有很多被溺爱的孩子因为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宠爱着,自己提的所有要求父母们都会尽可能的去满足。在这样子的背景下,孩子们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所有人都会看重的事情,同时他也会认为大家必须要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样子的想法很容易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自我,因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只会想到自己,他们不会去顾虑别人的感受,并且这种类型的孩子还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不懂得去分享。因为他觉得分享这件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的需求,别人必须要给自己东西,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小林家的孩子会出现不讲道理,只要没有被满足到需求就会大哭大闹的原因之一。第二,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固执和偏执。很多被溺爱的孩子,他们不仅会变得十分的自私,同时他们还会因为这种自私而变得非常的固执和偏执。就比如说,她想要什么东西,父母没有给她买,她想要吃什么东西,父母没有给她买,她就会立马在地上打滚哭闹,在这期间不管父母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去劝她去跟她讲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因为她只想要达到那个父母满足自己的目的,只想得到那个东西或者是得到那个物品。在对于棘轮效应的了解和分析之后,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到溺爱孩子会产生很多很不好的后果,就比如说前面所提到的孩子会变得自私,也会变得非常的固执和偏执,变得不讲道理。那么,父母们要怎么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孩子出现这样子的情况呢?其实很多会溺爱孩子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实际上有一些观点是错误的,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孩子的年龄还小,自己没有必要那么早对孩子进行那么苛刻的管教,一切以孩子开心为主。第一种观点,孩子的年龄还小,自己没有必要那么早对孩子进行那么苛刻的管教,一切以孩子开心为主。其实这种观点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往往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们会把这句话当成他教育孩子的主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父母过分的看重为孩子的快乐,实施者一种错误的以孩子的快乐为主的教育,实际上这种教育并不是教育,只是让孩子快乐而已,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孩子,不管是砸锅卖铁还是怎么样,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都尽力去满足。有很多父母会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他们会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孩子。不管是砸锅卖铁还是怎么样,只要是孩子想要的,他们都会尽力去满足。而这种适量的满足孩子需求的观念,并没有太大的过错。因为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东西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提供给孩子。而这个观点真正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把握的度有一些过火了。并且一般有这种观点的父母们,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把握自己满足孩子需求的力度。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拒绝孩子,他们只会去满足孩子,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自然就会变得不听话,不懂事。
2023-07-07 12:32:525

为什么棘轮效应与声誉效应的激励结果正好相反?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声誉效应:就是声誉越好会带来一些附加优势。多米诺骨牌,声誉会成指数形“爆炸式”增长。举例:比如我的名声好,我认识的朋友就多,我认识的朋友一多,都发现我的名声好,然后更多的人发现我名声好,最后..........
2023-07-07 12:34:121

名词解释? 联合干预 远期外汇 棘轮效应 套汇 汇率制度 “肮脏”浮动 铸币平价 浮动汇率制

1、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或安排。2、“肮脏”浮动:又称管理浮动,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汇率的变动符合自己实现国内外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4:192

棘轮效应在宏观哪一章

第三章,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2023-07-07 12:34:26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语,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有一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司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训,却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什么是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34:332

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观点吗

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观点。消费的示范效应指的是个人消费行为受到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家庭、朋友或社会圈子中的其他人。通常情况下,个人会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圈子的消费环境的影响,并且会对他人的消费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棘轮效应指的是个人在生命周期内消费行为会受到个人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生命周期包括出生、成长、发展、衰退和死亡等阶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个人的收入、负债水平、家庭规模和财务目标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会对个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在婚姻、生育和教育子女等阶段,个人可能会增加家庭开支,而在退休阶段,个人可能会减少消费,因为收入减少。
2023-07-07 12:34:401

为什么由奢入俭难

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有一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司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训,却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什么是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34:5011

常见的效应和定律

(一)心理学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理由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告诉我们: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2.虚假同感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3.习得性无助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他们会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二)管理学1.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心理学家研究的发现,窗户破了一面玻璃,人们会觉得本身就是破窗,再破一点无所谓,所以就会彻底抛弃它,让它破到底。启示: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就很难改掉了。2.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3.反木桶定律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三)经济学1.搭便车效应在某个利益群体内,某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集团内所有人都可能得益,但成本则由这个人来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2.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也就是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4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充斥市场。该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4.杰文斯悖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自然资源的消耗,会随利用该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下游产品价格降低,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此悖论揭示,本想借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结果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如小排量汽车省油,但省油使开车人更多,石油消耗总量更大。
2023-07-07 12:35:381

请简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主要观点

相对收入假说的主要观点。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 S. 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定。这种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人的影响,也受别人消费和收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收人增加了,但周围的人或自己同一阶层的人的收人也同比例增加了,收入则他的消费在收人中的比例并不会变化。反之,收入如果他的收人并没有增加,但他周围或同一阶层的人的收人增加了,收入则他的消费在收人中的比例会提高。这是因为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消费具有“示范效应”。他的消费开支要能维持他在左邻右舍中体面生活的地位,收入因此,他的消费倾向不是取决于他的绝对收人水平,收入而是取决于他的收人的相对水平(与周围的人相比的水平》。二是指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人的影响,收入还要受过去收人和消费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当前收人超过以前高峰期收人,收入则他的消费与当前收人有关。如果当前收人低于从前高峰期收人,收入则人们在收人下降时为维持已经有过的生活水平,会改变消费倾向,提高消费在收人中的比例。这就是所谓消费的“棘轮效应”。扩展资料: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2023-07-07 12:35:474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

一、引论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s)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因此,聪明的经理用隐瞒生产能力来对付计划*)。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当然也存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下面,我们主要研究一下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及其对策。   二、产生的原因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评价开发人员的业绩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项目经理总是希望评价标准尽可能客观一些,因为评价标准越客观,对开发人员的努力水平的推断越准确,激励效果越明显。由于软件项目开发本身的信息不对称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项目经理对开发人员的评价标准是逐渐完善的。即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是将开发人员过去的业绩作为评价标准,并以此制定新的工作计划。然而,开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努力程度也高低不一。比如说,有一个开发人员能力水平高或努力工作,提前完成了项目经理分配给他的任务;而另一个开发人员能力水平低或工作偷懒,结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那么,项目经理有可能认为前者的工作量小,需要提高工作量;后者的工作量大,需要减少工作量。这时,“棘轮效应”出现了:作为理性的高水平或努力工作的开发人员,是不会选择继续努力工作的,因为他们清楚,越努力项目经理评价他的业绩标准越高,自身利益损失越大。   三、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   下面我们简要描述一下“棘轮效应”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在临时性的小型软件项目组中,由于开发周期很短,工作量小,开发人员的努力程度或水平差异没有明显的区别,项目经理也没有开发人员过去的业绩作为参考来评价其现在的业绩。或者在大型软件项目中,由于不同的技术支持需要,项目组常常从不同部门借调人员加入(完成工作后借调人员回原部门)。这部分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过去的业绩也不为项目经理所了解。在类似的情形下,“棘轮效应”是不会发生的。   第二,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棘轮效应”发生的关键在于项目经理对如何看待开发人员的业绩,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又在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项目经理想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业绩标准,但他不知道开发人员各自的真实水平和努力程度;项目组成员清楚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状况,但很难让项目经理相信他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是所有成员中的(因为项目经理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客观公正的)。   第三,开发人员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是指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能采取正确对策去化谋取自身利益的人。如果“理性人”的假设不成立,软件开发人员即使知道努力工作的后果是项目经理提高其业绩评价标准,他仍然会继续努力工作。此时,不存在“棘轮效应”。   四、相应的对策   1.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我们可以在这里引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它不是简单地对每位开发人员完成一项任务作出时间上的统计,而是把一项任务分解成各种基本的步骤,并作测试,然后根据其合理性,重新进行安排,以寻求开发方式。采用工时研究的好处是,通过任务的分解,去掉无用的步骤,可以对高水平的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步骤进行观察,并记录下完成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在所记录的时间上,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耽搁和停顿所需的百分比,所得到的时间就是完成这个基本步骤的标准时间。项目经理可以以此作为评价开发人员业绩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开发人员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承认,“棘轮效应”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由于软件开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这个标准不可能是精确的,开发工具的选取、开发环境的好坏、业务需求的清晰与否、软件质量的高低,等等,都可能改变标准时间的结果。   2.加强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员的沟通   加强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员的沟通是克服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任何高明的项目经理都难以客观评价开发人员的业绩。我们建议,除了在开发实践中自发的交流,项目经理还应有意识地抽取一定时间,召集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制定下一步开发计划;开发人员应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详细记录自己所做的每一步工作,实现开发过程文档化,并提交项目经理,使其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注意:提高沟通的效率,只沟通必要的信息;排除个人之间的成见;改善沟通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沟通之后,对沟通进行追踪,了解执行情况。
2023-07-07 12:36:141

什么是棘轮效应(宏观经济学问题)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6:232

荆轮效应的介绍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6:301

棘轮效应为什么叫棘轮效应?

因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扩展资料:“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因此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6:463

棘轮效应什么意思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2023-07-07 12:37:071

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含义有何不同?

  1、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  2、示范效应。  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消费者比较,以认定自己的所属,这时候其他消费者对这个消费者的影响,就被称为示范效应。旅游者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2023-07-07 12:37:141

棘轮效应:什么是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最初来自对前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后来使用了这个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消费者这种不可逆的消费行为,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有着巨大的能效,甚至能使经济重新达到繁荣。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经济“过热”的形势来看,其负面作用不可小看。2月份消费物价指数3.9%的涨幅、钢铁与石油的高价无不使我国各界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再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市场进入旺季太早,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会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更加重了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蒙受损失的只能是普通百姓。一方面,这促使了我国物价上涨得更快,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之后,其实际收入无疑减少了,而由于“棘轮效应”的作祟,消费者此时并不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支出。另:http://news.china.com.cn/chinanet/china.cgi?docid=55030208,44918367&server=192.168.3.195&port=3000
2023-07-07 12:37:21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什么意思?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语,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有一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司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训,却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 什么是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2023-07-07 12:37:282

棘轮效应的远离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因此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这种期望或考核标准随业绩而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第一批试点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尘埃落定,从最后的结果反观整个过程,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一种趋势的存在,那就是尽可能多的送股和支付现金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修正的方案容易通过,而态度强硬的则相反。这种思维如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不断膨胀,则很有可能在市场上形成“棘轮效应”:绩差公司都送那么多,绩优公司应该送更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棘轮效应”的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它会扼杀“金牛类”公司而客观上支持了“瘦狗类”公司,从而整体上会降低市场的投资质量、恶化投资环境。为了防止上述不利于市场改革、有损于投资人利益的“棘轮效应”发生,当然需要不断强化中介机构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中介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倡导科学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从更公平的角度维护流通股东利益。应该注意到,只有区别对待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对价方案才是防止“棘轮效应”出现的有效手段。从第一批试点公司的情况看,投资者似乎更喜欢获得股票对价,这反映出我国投资者确实具有了相当高的投资倾向。但是,采用送股的方式必然会稀释原来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权的稳定性有可能受到威胁。《国资委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要保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这意味着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用送股的对价支付方式空间非常有限。同时这些公司的行业特征使得在国家信用保证下,公司的整体风险会最低,而任何控制权的转移只能带来公司经营的动荡并无助于业绩的提升。正是由于控制权的稳定、国家信用的保证,持续获利的行业特征更能彻底地得到体现。事实上,投资价值的保证对流通股东而言,相当于在低风险情况下获得了相对的高收益。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应该尽可能的维护控制权的稳定,强迫这样的公司高比例送股,无异于杀鸡取卵。但这并不是说要剥夺流通股东的对价获取权。非流通股东获得流通权的同时要给流通股东以相应的承诺,诸如减持价格、时间、二级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等等。而且,非流通股东还要从技术上、制度上将承诺具体化、可操作化,保证不因为管理人员、当事人变更或突发事件的出现而使流通股东利益受损。
2023-07-07 12:37:371

什么棘齿效应

应该是棘轮效应吧。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英文名称:Ratcheting effect 。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8:012

四大定律八大效应分别是什么?

四大定律:1、奥格尔维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2、蘑菇管理定律“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因为初学者常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这种情况比较多。3、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是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及时发现坏的组员,并能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将其处理掉,或者一旦发现就要将其清理出去,而不要犹豫,否则会对整个组织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性的影响。4、特雷默定律:每个人的才华虽然高低不同,但一定是各有长短,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看重的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利用个人特有的才能再委以相应责任,使各安其职,这样才会使诸方矛盾趋于平衡。否则,职位与才华不能适合,使应有的能力发挥不出﹐彼此之间互不信服﹐势必造成冲突的加剧。八大效应: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乏。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5、“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7、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8、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2023-07-07 12:38:091

由俭入奢易有什么启发

由俭入奢易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2023-07-07 1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