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春秋笔法: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相关推荐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的意思:在记录宣发的文稿资料上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的褒贬。【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这篇文章并没有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事实而已。【拼音】chūn qiū bǐ fǎ。【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近义词】微言大义、春秋笔削、支吾其辞、转弯抹角、支支吾吾。【反义词】直言不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直抒己见、各持己见。春秋笔法造句1、“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2、书画留白的目的是求其意境深远,史书疏略则是因为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两者自不可相提并论。3、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4、对有劣迹的书家采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扬善隐恶。5、这些笔法虽说不同,大体却是延续孔圣传世的春秋笔法而略有创新。6、当然了,能不能流传千古,还要看太史公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假如司马迁把这个故事一笔带而过,估计自己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7、我没有夸张的神话情节,没有演绎中常见的春秋笔法,那样做回避常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46:331
春秋笔法的含义
春秋笔法的含义: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成语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23-07-07 12:46:47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指孔子创作的一种写文章的方法。特点是《春秋》的记事极简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两句话。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扩展资料:《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47:17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指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例句:1、于是法医们在遇到与能力者相关的案件时,往往会用春秋笔法,消消减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假设。2、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春秋》介绍《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47:411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1、词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2、注释: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扩展资料: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47:5714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扩展资料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48:45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的解释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笔法的解释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繁体是____。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年代是古代成语。结构是偏正式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关于成语春秋笔法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出处 点此查看春秋笔法详细内容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二、语法春秋笔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三、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春秋笔法的成语接龙春秋笔法、法无可贷春秋笔法的成语翻译英语:Autumn and Spring style春秋笔法相关成语春华秋实、富于春秋、笔下春风、春花秋月、秋实春华、春秋鼎盛、春去秋来、春蛇秋蚓、春生秋杀、秋月春风春秋笔法相关词语春秋笔、春秋、法笔、笔法、春秋装、春秋榜、富春秋、春秋科、春蚓笔、笔外法、执笔法、春花秋实、飘逸春秋春秋笔法的成语造句1.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2.报纸上的这篇短文,颇有春秋笔法。3.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4.“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5.中国的史书讲究春秋笔法,为尊者讳。6.这些笔法虽说不同,大体却是延续孔圣传世的春秋笔法而略有创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春秋笔法的详细信息2023-07-07 12:49:00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春秋,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的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笔法”获“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宝演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面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春秋笔法的特点1、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2、以符合礼法作为标准。3、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一面。2023-07-07 12:49:06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成语用法: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笔法造句1、作者以犀利幽默的笔法,透过独特的视角,谈笑间纵论古今,将战国的混战史展现得淋漓尽致。2、这篇推理小说,利用欲擒故纵的笔法,紧紧扣住读者阅读时的心情。3、敏捷而激烈的答辩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在创作时,作者不知不觉地运用起戏剧的笔法。4、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5、香港作家倪匡就替古龙代过笔,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活脱脱是古龙笔法。6、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7、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2023-07-07 12:49:38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出自:东周春秋末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翻译: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扩展资料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50:1310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最早由孔子创造。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暗含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的描写、修辞(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巧妙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和看法。北宋欧阳修组织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扩展资料:春秋笔法的后期运用:1、婉而成章委婉是一个大的禁忌。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周代开始,到秦代,到唐宋兴盛,到清代更为完备。中华民国成立后废止。清朝的文学监狱是众所周知的。2、尽而不污客观详细的记录,无偏差、无歪曲、无隐瞒。比如在《追忆刘和珍》中,“从背后进入,斜穿心肺”四发子弹,其中一发是手枪,立扑。一是手枪显示有警察参与了袭击和屠杀。它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51:09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造句 1、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2、于是法医们在遇到与能力者相关的案件时,往往会用春秋笔法,消消减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假设。 3、报纸上的这篇短文,颇有春秋笔法。 4、第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潜规则》靠春秋笔法以古讽今,很高明。 5、中国的史书讲究春秋笔法,为尊者讳。2023-07-07 12:51:25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为孔子首创。作者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和主张。“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另外左丘明把春秋笔法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那么你提到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春秋笔法的后世应用:1、婉而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2、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3、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2023-07-07 12:51:361
春秋笔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有何含义
1、“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出自:东周春秋末期-孔子。 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4、翻译: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2023-07-07 12:51:43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指寓褒贬于 曲折 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 世家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 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例句: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春秋笔法 。 繁体写法: 萅秌笔灋 注音: ㄔㄨㄣ ㄑㄧㄡ ㄅㄧˇ ㄈㄚˇ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autumn and spring style2023-07-07 12:51:511
什么是春秋书法?
所谓“春秋书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作方法,即在文章的叙述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论证词的表达。特点:1、微而显。2、文字虽然简约,但是含义隐晦。3、委婉,避讳。4、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5、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扩展资料;正如孔子所写的春秋,当他记录历史的时候,它暗示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描述、修辞手段(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观点。为了阐明孔子的思想,后来的作家写了专门的作品来阐释春秋的内在含义,特别是一些仪式的细节。史学家讲求秉笔直书,孔子却用不太明显的文字等晦涩的笔法,暗中增加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52:17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般称呼。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 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023-07-07 12:52:471
春秋笔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来历呀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春秋笔法的产生: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23-07-07 12:53:157
古代汉语中“春秋”是什么意思?拜托了各位 谢谢
1.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晋 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汉 张衡《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5.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6.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宋 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 9.春秋 、 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11.时代名。 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2023-07-07 12:53:523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春秋笔法是一个成语,但是并不是一个很常用的成语,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成语,并不是能从字面含义就能理解到深层含义的成语。那么,春秋笔法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演变出这样一个成语,和春秋时期有什么关系?春秋笔法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笔法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2.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3.历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整理文献,著述《春秋》,在编写《春秋》,记述历史时,孔子把自己的褒贬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以至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他们觉得《春秋》连一个字都难以改动。 但是孔子在表达褒贬之意时,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 比如,吴国、越国的国君自己胆大称王,而孔子在《春秋》里却把他们贬称为“子”;践土之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唤周天子去的,但孔子在《春秋》里却为周天子粉饰,说“天子到河阳去打猎”。 后世学者们将孔子的这种行文手法称之为“春秋笔法”,或称“微言大义”,比喻文笔曲折隐晦却又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孔子编撰《春秋》,记载历史人物和事件,寓褒贬于行文之 中,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如《春秋》经文“隐公元年”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揭示 了《春秋》此语隐藏的深意:“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 奔,难之也。”《左传》指出,段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 争,如同两个国君,所以称之为“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讽刺他有失教诲(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安排的)。《春秋》这样记载 就表达出了庄公的本心;不说“出奔”,是由于史官下笔有为难之 处。 这表明《春秋》以否定的态度对待郑伯、共叔段兄弟相争。又如,《春秋》经文“襄公十三年”云:“冬,城防。”《左传》襄公十三年云:“冬,城防,书事,时也。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请俟毕农事。礼也。”《左传》指出,《春秋》记载冬天在防地筑城这件事,是由于合于时令;当时打算早些时候筑城,臧武仲请求农活完了以 后再动工,这是合于礼的。 这表叼《春秋》肯定对在冬天修筑防 城这件事持肯定态度。《左传》成公十四年记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 传》指出,《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是对孔子春秋笔法的一个很好 的说明。“褒若华衮之荣,贬如斧钺之严”是春秋笔法的特色。2023-07-07 12:53:591
春秋笔法的含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2023-07-07 12:54:081
春秋笔法成语意思
你好,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春秋笔法,是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简而有法。左丘明形容:春秋之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者谁能为之。”就是对春秋笔法的最佳阐释。2023-07-07 12:54:472
春秋笔法的意思 春秋笔法介绍
1、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有取舍的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春秋笔法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既涉及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自然活动,也涉及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重大活动。2023-07-07 12:55:05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探究古代文学艺术的笔法特点?
4. 用典成章: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善于用典,通过引用典故和古代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这种用典成章的写作手法,成为了春秋时期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特点。春秋笔法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定的笔法特点,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具有许多独特的笔法特点。春秋笔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之,春秋笔法是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深入研究和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春秋笔法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定的笔法特点,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具有许多独特的笔法特点。春秋笔法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定的笔法特点,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具有许多独特的笔法特点。2023-07-07 12:55:121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中“书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书法”,也就是史官依据礼义或褒或贬的书写史事的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真是古时良正的史官,能够不畏权威而根据法规真实去记载事件。出自《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扩展资料:后世影响: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2023-07-07 12:55:202
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在叙述上同样基于这种自然无为的精神。比如“杨妃戏彩蝶”,“飞燕泣残红”那一回目,以飞燕对杨妃,似看不用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有何褒贬。但联系到后来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经由宝钗自己对被比作杨贵妃时的恼怒,贬意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但这又不是作者故意作贬,而是人物自己为“杨妃”之戏称作了这样的注解。同样,“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的“爱语”一词,似也并无讽意;但在薛姨妈具体说出那番爱语时,聪明的紫鹃突然插上一句“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然后薛姨妈的回答马上就使她的那番爱语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至于有关王夫人的许多笔墨,也大都如此。小说从来不把褒贬主动地强加给人物,而是让人物自己显现出来。借用一个黑格尔对美的定义句法,所谓褒贬,在《红楼梦》中乃是人物本性的自然显现。?2023-07-07 12:55:372
春秋笔法有什么意思?春秋笔法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春秋笔法读音chūnqiūbǐfá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处暂无春秋笔法的出处举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2023-07-07 12:55:491
春秋笔法(江前进)
早点摊前,他上身前倾,右手伸出去老长,五指怒张且左右晃动;左臂用尽洪荒之力费劲别扭地反绕,够向裤子右边后口袋,抖抖索索地摸着鼓鼓囊囊的钱包,拿捏多时拽不出来;脸色挣得通红,面露青筋,双眼圆睁,嘴里却字正腔圆地高喊:“兄弟,千万不要跟我抢,我来,我来付钱!唉,这怎么好意思让你破费呢?下次,下次……”讨个点赞, 这一段平铺直叙的描写笔者煞费苦心。那么,在写作上是白描,还是工笔手法?见仁见智吧。但重要的是,在大义凛然正气磅礴的春秋笔法面前,却相形见绌了。——既无关宏旨,也无可厚非,更无伤大雅。充其量,难言之隐,一笑了之而已。 何谓春秋笔法? 我国春秋时代,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众人乐此不疲地玩着“彼可取而代也”的权力游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无义战啊! 目睹沧海横流,周道衰微,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急啊!他以史为鉴,以笔为戈,以梦为马,晚年根据鲁国的史料,作《春秋》。其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予以褒贬,以让人们明白美丑善恶。 历史上,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推崇备至,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僻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探幽寻微,试举两例。 “志而晦”——记载史实文字简约,但表达的意思却含蓄隐晦深远。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 “杀”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 “弑”以下犯上、下杀上之义,其本义为臣下杀死君主等;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物。 “诛”通常是杀有罪之人,可以是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 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矣。 故,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世《水浒传》中,武松是“杀”嫂,而不是“弑”嫂! “婉而成章”——委婉,避讳。一指语言表达方式婉转委屈。“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意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另外,还表现在措辞委婉上。如致敬偶像的代表作——《触龙说赵太后》。 孔子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定名分、明等级、辨善恶、断是非,用笔曲折意含高远,一字置褒贬,爱憎分明且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成“微言大义”。由此,就诞生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小中见大”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不经意间,历史的车轮辗过岁月的长河,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彰显文化自信的春秋笔法也历久弥新,尤其在某些领域更是炉火纯青。 将信将疑?等看完网友对我国外交新闻通稿之常用字词句(附后)翻译后,你也会会心一笑道:“哦,开诚布公,原来是这样啊!”!2022年6月6日附文: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没有达成协议,还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 勿谓言之不预——打击侵略者的战争在即。2023-07-07 12:55:561
春秋笔的意思春秋笔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的词语解释是:相传孔子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春秋笔的词语解释是:相传孔子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注音是:ㄔㄨㄣㄑ一ㄡㄅ一ˇ。结构是:春(上下结构)秋(左右结构)笔(上下结构)。拼音是:chūnqiūbǐ。春秋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相传孔子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引宋刘辰翁《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清褚人_《坚瓠九集·史馆赋诗》:“老夫参秉《春秋》笔,不作_词取世讥。”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十:“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底心。”二、网络解释春秋笔春秋笔:京剧春秋笔:历史典故春秋笔:卧龙生所著的小说关于春秋笔的诗句一门史氏春秋笔论人莫逊春秋笔开山妙手春秋笔关于春秋笔的成语笔下春风春蛙秋蝉春花秋实月旦春秋春华秋实春露秋霜春花秋月春秋笔法富于春秋秋实春华关于春秋笔的词语春花秋月月旦春秋皮里春秋春夏秋冬笔下春风春蛙秋蝉秋实春华春祈秋报富于春秋春韭秋菘关于春秋笔的造句1、我没有夸张的神话情节,没有演绎中常见的春秋笔法,那样做回避常理!2、我们来用春秋笔法讲述这段不知道多少年的征战,期间后羿被帝俊用混沌钟挂了,伏羲被刑天挂了。3、对有劣迹的书家采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扬善隐恶。4、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一枝画笔春秋笔,十首道情天地情。脱却乌纱真面目,泼干水墨是生平。板桥不见虹桥在,无数青山分外明。5、“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春秋笔的详细信息2023-07-07 12:56:021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中“书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书法”,也就是史官依据礼义或褒或贬的书写史事的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真是古时良正的史官,能够不畏权威而根据法规真实去记载事件。出自《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扩展资料:后世影响: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2023-07-07 12:56:102
春秋笔法的意思
春秋: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例句:1.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2.报纸上的这篇短文,颇有春秋笔法。3.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2023-07-07 12:56:541
“春秋笔法”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2023-07-07 12:57:161
春秋笔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有何含义
1、“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出自:东周春秋末期-孔子。 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4、翻译: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2023-07-07 12:57:22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原意是指由后世人严格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尊敬当朝,即所谓“善恶自有历史证明”。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扩展资料: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2023-07-07 12:57:35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啊?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原意是指由后世人严格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尊敬当朝,即所谓“善恶自有历史证明”。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扩展资料: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2023-07-07 12:57:501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读音:chūn qiū bǐ fǎ。释义:春秋: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近义词: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造句赏析1、法医们在遇到与能力者相关的案件时,往往会用春秋笔法,消消减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假设。2、当然他说的属于春秋笔法,述而不著了,百里雄飞和他说的一番话,教训扒手一些事情自然让他略过不提。3、正如离婚不再会引起躁动一样,以披露公职人员花哨打扮来暗示同性恋的春秋笔法,也正在超然于诽谤范畴以外。4、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评价,李明表示,墓志多采用春秋笔法,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所以持肯定态度。5、“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07-07 12:58:201
说说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为此,本文仅就读者欣赏春秋笔法必须具备的能力方面作一点管窥。 一、欲说还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由于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读者得出的主旨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各个读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们又不会因此去追求,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 “……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有人试图为黛玉这“好……”字后面难言之隐语填空,但无法填出,也无须填出,因为黛玉临终前,哀恨交集,至情倾泄,“闲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观形象仅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凭藉形式,其真实意图不著一字,但读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会无中悟有,“尽得风流”。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时与宝玉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 次。” 读者不禁要和宝玉一样急于知道是“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辍笔,写道:“……只听:外面一声,正是宝钗来了。”其实宝钗的好处书中早已交代,这里不过借莺儿之口,用不著一字的手法,让人意会,顿生光辉。 三、烘云托月,以彼写此 不正面刻划作品中的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在适当处稍露鳞爪,给读者提供循彼寻此的线索,从而使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例如《西厢记》第一折写崔莺莺的美丽,就是运用“烘云托月”的春秋技法。莺莺兼有“国艳”与“天人”的美丽和神采,作者“因而画云”,借众僧入和张生的“惊艳”来烘托莺莺的美丽。张生虽也曾“颠不刺地见过万千”美貌女子,但当莺莺出现在他面前时,竟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由此,莺莺之美可想而知。通过对张生“惊艳”的渲染烘托,莺莺的绝世之美就活现在读者的眼前。 四、设想幻化,以虚寓实 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未来;要写现实,却描绘幻化世界。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之实,更具神韵。试看《杂文界》1988年增刊中刘征的《秦俑》: 秦俑大喝一声:“止!走近始皇陵者死尸然而,大大批的游人,中国人,外国人,戴着旅游帽的,背着照相机的,一个个说说笑笑,同秦俑擦身而过。泰俑的手是僵硬的,不能动 作;剑是锈住的,不能拔出;喉咙是陶瓦制的,不能出声。然而,他下能容忍拿他的命令当儿戏的人,仍无声的大喝道:“止,否则汝将血吾刃!” 两干多年前,秦始皇下令制作秦俑是为了守陵护墓,以展示“六王毕,四海一”的第一位皇帝的威严和雄姿,使伟业长存、江山水固,想下列两千年后却成了展品。从秦俑身上设想幻化,以虚寓实地写出一种社会变迁的沧桑感;秦俑不去审时度势,却一味守旧,无疑是 一个悲剧。一边是严整的方阵,一边是自由的人群‘一边怒不可遏,忍无可忍,一边谈笑风生,“擦身而过”,“不露山水”中寓滑稽和悲哀,别开生面。 五、语近意遥,以浅藏深 艺术作品中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浅中悟深,在有限的画面之外,创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全诗口语化,虽然怨妇唯恐黎明来得太快,难以重温美梦,但溥的开端凝聚在“打起黄莺儿”,为什么要打?打是为了“莫教枝上啼”。莺歌美妙,为什么不准它叫呢?是怕“惊妾梦”。黄莺啼晓,本该醒了,怨妇做的是什么梦?为什么怕惊醒呢?末句答复是:怕惊醒“到辽西”的梦。句有余味,篇有余意:她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什么人在那里?为什么在那里?“春怨”到底怨什么?迭设悬念,都留给读者去思索,想象,真是语近意遥,浅中藏深。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语言似乎感情显豁,但读者切勿轻信上当,因为表面的感情是虚假的,内里的真情藏在背后,如喜掩盖着悲,褒掩盖着贬等。请看李商隐《闺情》: 红露花房白蜜稗,黄蜂紫蝶两参差。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 首句写一朵美艳的花,花房和睥都指花心,红露指红色露水,白蜜指白色蜜汁。第二句说黄蜂与紫蝶不是同时来到,向这朵鲜花采蜜。第三句点明那个女人在春窗下做了一个风流梦,这里“春”字指《诗经》中“有女怀春”的“春”。末句说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个风流梦,同衾人(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都是背面敷粉,以表面似乎轻薄的艳情掩盖了寄托深而措辞婉的实质。 七、喷腾跳跃,以点代面 艺术笔墨可以跳跃,可以飞腾,可以喷出。只要点出几个有特征、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牵动读者的思绪,去补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点就构成意境,组成完整的画面。即使省去开端,挖掉中腹,删除结尾,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情发展的线索,依然隐约可见。这种“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与数字上的两点定线,三点定圆等法则有相通之处。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一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春秋笔法的诀窍,就在于以感情的触角喷腾跳跃,以点代面地写出细微的视觉、听觉、嗅觉,意觉,从而构成北京秋味的心灵图示。不仅对客观世界逼真的描摹,而且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调动五官,心往神驰,突破时空的界限,让思想和情绪喷腾起来,融万物于笔端,把作者抑郁、愤懑、孤寂、哀伤的内在情思“不露山水”而曲折地跳跃于字里行间,既有情化自然的艺术美,又处处隐约抒发出一个“真”的有“个性”的我。在这幅以点代面的绘画中凝聚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彷徨愁苦的浓厚感情,确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023-07-07 12:58:363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指寓褒贬于 曲折 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 世家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 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例句: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春秋笔法 。 繁体写法: 萅秌笔灋 注音: ㄔㄨㄣ ㄑㄧㄡ ㄅㄧˇ ㄈㄚˇ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autumn and spring style2023-07-07 12:58:43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谁首创的?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为孔子首创。作者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和主张。“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另外左丘明把春秋笔法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那么你提到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春秋笔法的后世应用:1、婉而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2、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3、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2023-07-07 12:59:011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参考链接:春秋笔法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122.htm2023-07-07 12:59:081
什么叫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成语解释】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á 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春秋笔法 ---------------------------------------------------------------- 孔子作《春秋》时,对于一些政治上的问题采用了曲笔的写法,即:不直接写,而是用某些象征、暗示等手法记录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写晋灵公不君,赵盾等 ---------------------------------------------------------------- 所谓“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本身 并没有“阶级性”,在谁手里就为谁服务。孔夫子用得,现代人,要是高兴,也 没什么用不得。 讨论概念含糊的东西,第一件事是要下个定义。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 有两个特征: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 要用春秋笔法,先要建立“义例”。这其实是文字上的立法,具有法律的一 致性:某一类人的某一类事一定用某个特定的词组来描述。这里要说“某一类人 ”,因为古人未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做皇后,好人家出身的叫“ 立某夫人为后”,不入流的则叫“立某氏为后”。现在当然不宜如此,但是一个 严肃的作者,必然有文字上的一致性。 义例立得好,除一致性外,就像比较合理的法律一样,还有它的有限性,即 不能无限上纲。西汉的一位官员回驳皇帝说:如果惊了你的马就要处死,那么有 人铲了祖皇帝陵墓的一把土,你要怎么办?春秋笔法,决不感情用事,把严厉的 语句庸俗化。严厉的语句,保留给真正严重的恶行。如果欧阳修的《五代史记》 要算“肆意歪曲”历史,那…… 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则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 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没有什么“炮轰”、“油煎”之类的语言暴 力,高简的文笔,传达的是历史法庭的泠泠寒意。 春秋笔法,和诗词格律、八股文等一样,在今天这一无历史、二无英雄的时 代,是退居“灯火阑珊处”的文化“次”遗产。现在的人写诗,不必先学唐诗宋 词,更不用顾及诗词格律。但是,写出的东西如果读得人舌头疼,则不妨看点古 诗,学点诗律。把“不可读”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当然不在此例。现在的人 写文章,也决不会去模仿八股。但是一写就下笔万言离题千里的,八股却是对症 的良药。如果八股是作文的最低规范,那么,读到第三段还未见议论开始(“起 讲”),后面的我们就不必看了。现在的人写历史,应该是不用春秋笔法了。不 过,学学春秋笔法也没什么坏处,至少下笔时可以谨慎一点,并保证前后议论的 一致性。 ----------------------------------------------------------------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书不再具有象孟子所说的那种轰动效应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对一般人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已渐渐显得不够重要,甚至感到隔膜。但这本书并没有因此淡出人们的生活,象同为五经的《尚书》那样,大家都不懂,因此可以原谅自己,也可以宽容别人。相反地,《春秋》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制约和规范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使这种影响日益扩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比它更有影响力。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u2022成十四》。)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说,有些外国学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的确,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为了减少阅读障碍,我把杜预列举的《春秋》实例,全部调换成文字通俗的事例。下同。) 第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思自明。在中学教材《廉蔺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 又如中学教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写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从文章脉络看,作者这里通过这一百多年来优秀人物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进行对比,用来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巧妙地使用了“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由衷的尊敬。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有成效”“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处。调换前者是溢美之辞,调换后者,伤人感情。 再如中学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可是稍一琢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烈士如此刻薄吧。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褒贬。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体质是弱的”,目的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这样,鲁迅同时讴歌“左联五烈士”,在写法上却避免了重复单调。这个例子可以作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人们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例如“张三视察了某地”,我们从中可以推知,张三是位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某地是他的辖区,从某地的性质可以推知他主管的范围,他来到某地是工作的需要,也许预示某种敏感的事件将要发生等等。又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又如中学教材《内蒙访古》中,谈到赵长城时,作者写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这里,作者用了一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扩大了句子的容量,增加了许多附加信息,鲜明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历史学家,坦言自己不知孟姜女何许人也,可见此人纯属子虚乌有。从逻辑上讲,她的控状自然不能成立。作为攻击秦始皇的主要“炮弹”都不能成立,那么对秦始皇就有个重新评价、重新认识的问题。这样后面讴歌赵武灵王就来得自然流畅了。许多年轻教师讲到这儿只觉得好,但就是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说。现在引入“春秋笔法”这个概念后,这个问题好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 这是指避讳。从《春秋》始,避讳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个中玄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明白。举个有趣的小例子。“原来”在唐宋前一直写成“元来”,明朝建国后,巩固政权是头等大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元来(元兵卷土重来)”,普通民众对元朝歧视汉人的政策深恶痛绝,自然也不愿意“元来”。这样上下一心,“元来”自然地成为“原来”。恭维别人,其实也是避讳的一种曲折表现,避开你最不愿听的话,说些你最爱听的话,自然关系就显得融洽了。再举个有趣的例子。古代御医,官至五品,正好够“大夫”这一级别。后代称呼医生为“大夫”,最初就含有恭维的意味:您的医术太高明,够格给皇上看病。久而久之,就成为天下医生的通称。至于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其它行业,只能说明语言的演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以上三点,是“春秋笔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当初的高超表现技巧,今天已为人们所熟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中国人都是运用“春秋笔法”的大师,区别只是在于自觉与不自觉,好与不好的程度上。这同时也可说明,一种高超的表现技巧,一旦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它就只能算是一种基本技能了。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这是指照事实录,不加掩饰。作者给读者提供足够多的客观事实,引导读者作出作者预期的结论。由于作者没有鲜明地表明观点,又由于事实是客观的,再加上结论是读者自己作出的,因而攻击力极强,使受攻击者处境极为尴尬,想辩解都不知从何下手。这里提供一个巧妙使用“春秋笔法”来狠狠打击敌人的实例。现代史上的“三u2022一八惨案”发生后,刘和珍等人惨遭杀害,鲁迅非常悲愤,他迫切希望全国人民能迅速觉醒,认清刽子手的真面目,于是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他谈到烈士们遇害时,写到“其一是手枪”,又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这里罗列的事实是客观的,反动派无法否认的。读者根据这些事实边阅读,就边开始作出自己的判断:“其一是手枪”,那么其二、其三是什么?长枪。官配手枪,兵带长枪,有官有兵,说明是有预谋的。“从背部入”而不是从正面射击,属于偷袭,自然是场大屠杀。于是读者对“三u2022一八惨案”就作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属于偷袭性质的大屠杀。一个政府到了连杀人都只敢偷偷摸摸的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读者得出的这个结论正是鲁迅想说的话。只是鲁迅当时身处那种险恶的环境,他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象读者那样去直接控告执政府。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敌人,他就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技巧,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里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执政府的卫队是个手枪团,所有的卫士全部佩带手枪;卫队与游行队伍垂直相遇,发生了冲突,子弹射击的方向自然会有违常理。可以比较一下,如果鲁迅按照一般的写法,详细完整记叙事件的全过程,文章的效果又将如何? “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好人就应该让他名垂青史,恶人就一定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从《春秋》始,中国文人就有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即使因此受尽磨难,虽九死而犹未悔,留下了好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种笔法。魏忠贤生前修造生祠,显然希望名垂千古,于是作者偏偏不称他的名字,而只以“魏阉”“大阉”呼之;而被杀的五人,虽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由于他们能够“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者认为他们应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所以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这样作者就非常轻松地达到了惩恶而劝善的目的。 又如中学教材《指南录u2022后序》。文天祥写这些诗文的目的,他说的清楚明白:“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白一点,就是准备流芳百世。在这篇序言中他介绍了自己不得为而为之的惨烈遭遇,同时也把卖国贼拉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梳理全文,你发现只出现了两个人名:吕师孟、贾元庆。文天祥认为正是由于这两个人,“国事遂不可收拾”,他们是乱臣贼子,千秋万代后也不能让他们逃脱惩罚。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文里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背上千古骂名。文天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今天在我们缅怀那些志士仁人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不时也会浮现出一些代表着罪恶的名字。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功用。 说到这里,有关“春秋笔法”的话题我们可以告一段落了。由于这种笔法博大精深,这篇文章难免挂一漏万之讥,大家绝对不要认为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全部。分解开来看,这种笔法的部分内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也有部分内容,人们还不甚了了,我们有责任使之发扬光大。2023-07-07 12:59:177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解释
指寓褒贬于 曲折 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 世家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 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例句: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春秋笔法 。 繁体写法: 萅秌笔灋 注音: ㄔㄨㄣ ㄑㄧㄡ ㄅㄧˇ ㄈㄚˇ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autumn and spring style2023-07-07 12:59:321
何为“春秋书法”?
所谓“春秋书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作方法,即在文章的叙述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论证词的表达。特点:1、微而显。2、文字虽然简约,但是含义隐晦。3、委婉,避讳。4、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5、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扩展资料;正如孔子所写的春秋,当他记录历史的时候,它暗示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描述、修辞手段(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观点。为了阐明孔子的思想,后来的作家写了专门的作品来阐释春秋的内在含义,特别是一些仪式的细节。史学家讲求秉笔直书,孔子却用不太明显的文字等晦涩的笔法,暗中增加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2023-07-07 12:59:462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为孔子首创。作者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和主张。“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另外左丘明把春秋笔法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那么你提到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春秋笔法的后世应用:1、婉而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2、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3、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2023-07-07 13:00:281
春秋笔法的含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2023-07-07 13:00:351
春秋笔法用来比喻什么?
“春秋笔法”用来比喻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读音:chūn qiū bǐ fǎ表达意思: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原意是指由后世人严格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尊敬当朝,即所谓“善恶自有历史证明”。词性:通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例句:1、春秋笔法中所包含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历史的精神也随着史与文的分离从正史著作中转移到文学领域。2、中国的史书讲究春秋笔法,为尊者讳。3、正如离婚不再会引起躁动一样,以披露公职人员花哨打扮来暗示同性恋的春秋笔法,也正在超然于诽谤范畴以外。2023-07-07 13:00:431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朴实、简洁、直接、具有强烈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一种风格。它最初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传说和典故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结构形式和风格特征。春秋笔法的特点是短小精干,表达简单而刚直,语言明快而耐人寻味,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意境深刻,情感真挚,尤其适合表现民间生活、风俗习惯和日常感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07-07 13:00:563
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意思不同1、春秋笔法: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二、指代不同1、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孔子写《春秋》时的笔法。2、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就是孔子作为一个民间教师的轻微之言所表达的人间正义。反义词介绍:空洞无物读音:kōng dòng wú wù表达意思: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或内容不切实际。多指言谈、文章等没有内容。词性: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例句:他静静的抚摸着沉溺于怀里,双眼空洞无物的小动物。2023-07-07 13:01:431
什么是春秋之法
本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也。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孔子宁愿隐晦行文,比如通过对材料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不用,或者隐晦的叙述,或者在文字上讲究来委婉表达事实和作者的想法等等,这种做法相对于有什么说什么,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对专名词,叫做“曲笔”。“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委婉曲折了来说。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直抒的笔。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为,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不是靠了解一套成文方法,或者经过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根本无法辨认出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不是故意为之的话是无法隐瞒的,这个和正话反说和歪笔来比,两者境界是差很远的.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直笔是直抒行为,并不是仅指正直。再给您转一篇关于文学作品中春秋笔法示例的文章: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为此,本文仅就读者欣赏春秋笔法必须具备的能力方面作一点管窥。 一、欲说还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由于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读者得出的主旨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各个读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们又不会因此去追求,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 “……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有人试图为黛玉这“好……”字后面难言之隐语填空,但无法填出,也无须填出,因为黛玉临终前,哀恨交集,至情倾泄,“闲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观形象仅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凭藉形式,其真实意图不著一字,但读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会无中悟有,“尽得风流”。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时与宝玉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 次。” 读者不禁要和宝玉一样急于知道是“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辍笔,写道:“……只听:外面一声,正是宝钗来了。”其实宝钗的好处书中早已交代,这里不过借莺儿之口,用不著一字的手法,让人意会,顿生光辉。 三、烘云托月,以彼写此 不正面刻划作品中的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在适当处稍露鳞爪,给读者提供循彼寻此的线索,从而使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例如《西厢记》第一折写崔莺莺的美丽,就是运用“烘云托月”的春秋技法。莺莺兼有“国艳”与“天人”的美丽和神采,作者“因而画云”,借众僧入和张生的“惊艳”来烘托莺莺的美丽。张生虽也曾“颠不刺地见过万千”美貌女子,但当莺莺出现在他面前时,竟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由此,莺莺之美可想而知。通过对张生“惊艳”的渲染烘托,莺莺的绝世之美就活现在读者的眼前。 四、设想幻化,以虚寓实 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未来;要写现实,却描绘幻化世界。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之实,更具神韵。试看《杂文界》1988年增刊中刘征的《秦俑》: 秦俑大喝一声:“止!走近始皇陵者死尸然而,大大批的游人,中国人,外国人,戴着旅游帽的,背着照相机的,一个个说说笑笑,同秦俑擦身而过。泰俑的手是僵硬的,不能动 作;剑是锈住的,不能拔出;喉咙是陶瓦制的,不能出声。然而,他下能容忍拿他的命令当儿戏的人,仍无声的大喝道:“止,否则汝将血吾刃!” 两干多年前,秦始皇下令制作秦俑是为了守陵护墓,以展示“六王毕,四海一”的第一位皇帝的威严和雄姿,使伟业长存、江山水固,想下列两千年后却成了展品。从秦俑身上设想幻化,以虚寓实地写出一种社会变迁的沧桑感;秦俑不去审时度势,却一味守旧,无疑是 一个悲剧。一边是严整的方阵,一边是自由的人群‘一边怒不可遏,忍无可忍,一边谈笑风生,“擦身而过”,“不露山水”中寓滑稽和悲哀,别开生面。 五、语近意遥,以浅藏深 艺术作品中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浅中悟深,在有限的画面之外,创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全诗口语化,虽然怨妇唯恐黎明来得太快,难以重温美梦,但溥的开端凝聚在“打起黄莺儿”,为什么要打?打是为了“莫教枝上啼”。莺歌美妙,为什么不准它叫呢?是怕“惊妾梦”。黄莺啼晓,本该醒了,怨妇做的是什么梦?为什么怕惊醒呢?末句答复是:怕惊醒“到辽西”的梦。句有余味,篇有余意:她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什么人在那里?为什么在那里?“春怨”到底怨什么?迭设悬念,都留给读者去思索,想象,真是语近意遥,浅中藏深。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语言似乎感情显豁,但读者切勿轻信上当,因为表面的感情是虚假的,内里的真情藏在背后,如喜掩盖着悲,褒掩盖着贬等。请看李商隐《闺情》: 红露花房白蜜稗,黄蜂紫蝶两参差。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 首句写一朵美艳的花,花房和睥都指花心,红露指红色露水,白蜜指白色蜜汁。第二句说黄蜂与紫蝶不是同时来到,向这朵鲜花采蜜。第三句点明那个女人在春窗下做了一个风流梦,这里“春”字指《诗经》中“有女怀春”的“春”。末句说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个风流梦,同衾人(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都是背面敷粉,以表面似乎轻薄的艳情掩盖了寄托深而措辞婉的实质。 七、喷腾跳跃,以点代面 艺术笔墨可以跳跃,可以飞腾,可以喷出。只要点出几个有特征、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牵动读者的思绪,去补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点就构成意境,组成完整的画面。即使省去开端,挖掉中腹,删除结尾,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情发展的线索,依然隐约可见。这种“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与数字上的两点定线,三点定圆等法则有相通之处。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一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春秋笔法的诀窍,就在于以感情的触角喷腾跳跃,以点代面地写出细微的视觉、听觉、嗅觉,意觉,从而构成北京秋味的心灵图示。不仅对客观世界逼真的描摹,而且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调动五官,心往神驰,突破时空的界限,让思想和情绪喷腾起来,融万物于笔端,把作者抑郁、愤懑、孤寂、哀伤的内在情思“不露山水”而曲折地跳跃于字里行间,既有情化自然的艺术美,又处处隐约抒发出一个“真”的有“个性”的我。在这幅以点代面的绘画中凝聚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彷徨愁苦的浓厚感情,确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023-07-07 13:01:512
春秋笔法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ǎ] [释义]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 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2023-07-07 13: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