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深藏不露的顶尖高手。因此,现在人们就把这样的人称为“扫地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扫地僧”式的人物,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四位。
李小文
人称“布鞋院士”,喜欢穿一双黑布鞋,瘦削的脸,稀稀拉拉的胡子,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但是,李小文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遥感领域的泰山北斗级。
李小文院士
“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这个念起来有些拗口的成果,只能说我们与他隔得太远。
何家庆
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等,这是他获得的荣誉。因为他在魔芋种植、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魔芋大王”。
但何家庆这个“大王”却一点也没有威风,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的就有17种,并证明了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行程31600公里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了2万余人,使得很多人脱离了贫困。
何家庆
他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自己饿了吃过猪食,甚至还乞讨了两个月。他被毒蛇咬过,被飞鼠咬过,遇到过山洪暴发,掉下过悬崖,碰到过歹徒。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
王晓琮
这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不修边幅,衣着不讲究,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锅炉工”。他在食堂吃饭,不仅不剩饭,还要把盘子舔干净,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资助了学生。教学几十年,他却还只是个讲师,这样的老师,还像老师吗?王晓琮14岁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比赛获奖一百余次,基本每次都能拿到一等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的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韦东奕
这是这两天才被人发现的大神级的人物,拿着一瓶没有商标的矿泉水,三个馒头,头发有些凌乱,穿着很朴素。记者以为他是学生,没想到他却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
韦东奕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获得者,2010年才进入北京大学读本科,但2018年就博士毕业了,2019年博士后出站,比一般人少了好几年。韦东奕被学生称为“韦神”,却是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确实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但和扫地僧又不相同。扫地僧只是扫扫地,而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看到慕容博、萧远山盗取经书,并没有加以阻止。
但他们这四位却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并没有隐退,和他们相比,扫地僧其实在境界上差了一大截。“以天下苍生为念”,这是扫地僧推崇的理想,但他自己并没有去实现,只是在少林寺默默无闻地扫地。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有着和扫地僧一样的,毫不起眼的外表,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各自的领域里践行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信条。他们付出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我们的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舒适。
- 北营
-
最让我震撼的人物是以前公司的老门卫,50多岁,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老人家,为人随和,很客气,很礼貌,很干净,很敬业,很平凡。平时骑一辆28寸自行车,属于那种一看老实巴交的人。还得多说一下,他来公司上班大概2个月了。但是有一天有件事却震撼到公司所有人!这天天气很一般,比较热,很烦躁,中午时分大家都在办公室午休,这时候进来了几辆奔驰车,有的同事没午休发现了就嚷嚷起来,毕竟小公司突然来了几辆高级大奔确实不太让人相信,然后大家就以为是来找老板的,都要看热闹去,奔驰车队竟然在门卫那就停了?下来几个彪形大汉和几个年轻人,感觉是来找麻烦的!然而,他们两个年轻人直接进了门卫室!然后一阵嚷嚷后,接着门卫大叔被两个年轻人哭爹喊娘的拉上奔驰车。谁能想得到?大家都莫名其妙!事情就这样过了,两天后,门卫大叔来辞职,原来他是公司老总,看着两个儿子好吃懒做不上进,就把公司丢给他们,自己躲起来遥控。两个儿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好容易打听到老头子在这就来带回去了,难怪我看这大叔气质不凡。
在我生活中貌似真是没有,因为我就是普通人。但是,我见过这样一个人,也就是我们大学的班长。她成绩一般,长相一般,但就是颇得男生女生喜欢。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对这个女生非常佩服。她每天都帮助值日生扫地,每天啊。同学谁需要帮助她就伸出援手。后来我们办一个男生把他追到手。后来他们结婚,她老公当了校长。我总觉得,这功劳肯定有她背后出主意。我也觉着生活中不要去争去抢,就老老实实当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事情。喜欢研究什么就慢慢地研究。说不定哪天真个就出成绩了呢。即使一辈子也出不了,那也没什么,自己愿意就是了。
u200du200d
我之前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是在小区物业搞维修的。当时我自诩动手能力超强,家里的一切都自己动手修理,改装,包括太阳能也是自己爬楼顶上修,家里的冷热水管道,修理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几乎无所不能,虽然很多时候修不好,但是也能弄个差不多。
有一次,家里保险柜忘记了密码,便准备手动开启,一直在家鼓捣了两天,周六和周日,都失败了。恰巧外出买件遇到了他,因为经常见面,也算熟悉,就说起这事,哪知他二话不说,直接跟我回家,以维修管道,电工为主的他,三下五除二就给开了门!惊的我目瞪口呆!之后他嘱咐我别出去乱讲,这事只能私底下干,说出去派出所会找他的。
还有一次,我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坏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开不了机了。我又是一顿折腾,没有有效果。还是外出买件,正好遇到他,跟我说过来看看,结果,没几分钟就给整明白了!这让我情可以堪!
我问他到底是学啥专业的?人家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啥也没有正式学过,不知道怎么回事,脑子里就是知道该咋整,你说气人不!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98岁"南图扫地僧"火了,在这位老人身上,有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故事。老人名字叫沈燮元,是一位在南京图书馆,工作了一辈子的员工。老人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也一直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被业界人士誉为“古籍活字典”。
如今的老人已经退休30年时间,可他的作息时间却从未改变,每天七点多乘坐公交车进入图书馆内读书整理资料,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待就是一生的时间。老人将自己和图书馆关系,比作了“鱼和水”,老人就是鱼,离不开图书馆这潭水。
老人酷爱读书,将一生奉献给了图书馆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将这句话,践行到生命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南京图书馆这位老人,被网友们亲切誉为“扫地僧”,便是因为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图书馆,这一点不由让人想到了,《天龙八部》中,少林寺藏经阁中一位扫地老僧。
老人年轻时候就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此后再没有离开过图书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却将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这也是老人身上,令人感动的精神和故事。
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业界元老
如果单一从事图书管理工作,我想老人也不会被众多网友赞誉,被网友们赞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老人在工作过程中,还在从事着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根据老人自己讲述,他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编目,第二件事情就是购买图书。始终都在和书籍打交道,即便从这里退休,还是对图书念念不舍。
凭借老人对古籍的了解和认识,他参与编纂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也因为自身才能,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特殊贡献奖”。从老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讲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一件很有意义事情。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 北境漫步
-
第一次听这个词是在入学的大会上,校长说到校训时,下面有一小半学生发出熙熙索索的笑声。毕竟,“能贱”这个词,乍一听实在不像是什么好词。 我自己解释的不好,就姑且用童伯章先生任校长时,在1918年对新生免礼的两句话来解释:一曰存诚,二曰能贱;这是教人待人要诚恳,但做事却要能贱,放低姿态做人,诚诚恳恳做人,这是训诫。
这短短四字的校训,日子越久,给人的感悟就越多。
我们高中有个传奇人物,他不是学生也不是什么语数外老师,而是全校仅有的电教老师。
身兼广播管理、音响控制、设备维护等职,经常独自在信息中心旁的电教室,一手捂着耳机,一手调着音响,反复“喂喂喂”着调试麦克风。因为这动作很像舞厅里的DJ,他又姓杨,所以同学们称他为“DJ杨”。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电教老师,但他工作态度极其认真。播送一个通知很简单,但能坚持每次课间连播三次,总共连着三堂课间播送,换成其他人很少能做到。尤其像失物招领等这么重要的事,他向来是播报到有人来认领的。他不厌其烦地播报,就是为能让每个人能够听到通知。
每逢大考,中午都会播上经典的《快乐老家》,而他,就进入各考场亲自倾听,检查播音情况。他从考场前听到考场后,从考场左听到考场右,还时不时地问后面人:“听的到吗?”
就这样,每个中午,从一楼爬到五楼,从三号楼跑到六号楼,每一个教室都差不多被他设了四个“试音点”。而且,不管什么场合,每逢大会,无论彩排还是正式演出,他都会早早到场帮助调试各种设备。
我清楚记得我们班义演彩排了不下三次而且都在节假日,他一律很早到场帮我们开门开空调试音。据说他家住在郊区,可以算得上是全年无休的人物了,但从来没有半点怨言。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人物,是因为有一天,我们高中的数学老师给竞赛班的同学们出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大家都解不出来。
来调试音响的DJ杨路过,瞟了一眼题目,轻轻报出了答案。
大家都很惊讶,问他是怎么做的?
而DJ杨只是微微一笑, 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后来我们才知道,DJ杨以前也是我们高中的学生,数学很有天赋,解题能力也很强,考上了北大数学系。但是后来出于性格问题,回高中没能做一名老师,索性负责了全校的电教设备。
DJ杨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各种书。平时除了工作,他会在办公室里阅读自己收藏的书籍。我们也经常能在学校图书馆碰见他来借书。
我来自一个小城市,高中可以算的上是那座城市最好的高中了,虽然比不上什么南外上中。从这所高中出去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各界的风云人物,它一百多年的校史也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是一部辉煌史。
曾经的我,总看着校史上那些人名和头衔,感到热血沸腾。
可后来我才知道,纵使那再辉煌,更多一部分从这走出去的还是普通人,他们或在海外谋生,或在一线城市挣扎,或在这座小城市扎根。他们也看人脸色,也为生活低头,也会突然醒悟曾经被簇拥的“名校光环”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起DJ杨,想起那句“存诚能贱”。
前面的回答里,都出现了很多牛逼的人物。
DJ杨在他们面前,显得就是普通人,甚至有人会说,不过是一个只会考试学习而不会跟社会相处的人罢了。
但在我看来,DJ杨之所以会成为我们学校的传奇人物,不只是因为他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更因为他这么多年风雨无阻 兢兢业业。
我想,“扫地僧”式的人物,恰好诠释了“存诚能贱”的含义。
而这四个字,是值得我们花一辈子去理解,去体会的。
- 不白九百
-
“遥感院士”李晓光,深藏功与名
就是这位穿着随性,不拘小节,甚至被调侃成了是农民来做脱贫报告的老人。
实际上是遥感测控方面的权威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先生。
他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扫地僧”,这可不是戏谑和贬低。因为在天龙八部里,扫地僧作为真正的江湖高人,拥有盖世武功却无比低调内敛,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轻易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和李小文院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秉性十分吻合。
留学美国,研究“卫星遥感”领域,成果显著
1980年代,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李小文,和他的导师斯特拉迪,一起将地理学和卫星,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卫星数据。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利用卫星数据制作的地理图像像素比较低。
李小文通过天才般的想像和敏锐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李小文-特斯拉蒂几何光学模型。
在美国地理学家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光学遥感领域非常著名的理论。此后,李小文又陆续发表了多项遥感理论。在推动遥感学科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小文院士的研究理论成果虽然晦涩难懂,高深莫测。但是实用性极强。绝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美国NASA航天部门的诸多科研项目都采用了李晓文的研究成果。他的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的里程碑系列。
学成回国,培养祖国人才
李小文院士的著作等身,作为权威的遥感专家,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
那时候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各行业都缺乏足够的经费和技术人才。
但是李小文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一心想回到中国,为祖国培养科研人才是他最纯粹的追求。
李小文曾说,和他初次见面的人,对他第一印象都不好,因为李小文从来没有把精力花费在打扮自己身上,所以搞得“不修边幅”。
然后他接着说:“在以貌取人的社会,衣着随便确实会有些麻烦,甚至吃点小亏”。最后他用四个字来总结-“无所畏惧”。
李小文院士不像别人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并不在意外表。他知道“内心的富足远胜于外表的浮华”。
同事回忆过往,潇洒随性的“扫地僧”
据北师大的同事回忆,当年李小文第一次来学院报到时,身穿白衬衫、黑裤子,手里
- 康康map
-
98岁"南图扫地僧"火了,在这位老人身上,有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故事。老人名字叫沈燮元,是一位在南京图书馆,工作了一辈子的员工。老人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也一直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被业界人士誉为“古籍活字典”。
如今的老人已经退休30年时间,可他的作息时间却从未改变,每天七点多乘坐公交车进入图书馆内读书整理资料,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待就是一生的时间。老人将自己和图书馆关系,比作了“鱼和水”,老人就是鱼,离不开图书馆这潭水。
老人酷爱读书,将一生奉献给了图书馆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将这句话,践行到生命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南京图书馆这位老人,被网友们亲切誉为“扫地僧”,便是因为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图书馆,这一点不由让人想到了,《天龙八部》中,少林寺藏经阁中一位扫地老僧。
老人年轻时候就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此后再没有离开过图书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却将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这也是老人身上,令人感动的精神和故事。
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业界元老
如果单一从事图书管理工作,我想老人也不会被众多网友赞誉,被网友们赞誉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老人在工作过程中,还在从事着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根据老人自己讲述,他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编目,第二件事情就是购买图书。始终都在和书籍打交道,即便从这里退休,还是对图书念念不舍。
凭借老人对古籍的了解和认识,他参与编纂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也因为自身才能,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特殊贡献奖”。从老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了,讲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一件很有意义事情。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 左迁
-
让我震撼的扫地僧人物是以前公司的老门卫,50多岁,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老人家,为人随和,很客气,很礼貌,很干净,很敬业,很平凡。平时骑一辆28寸自行车,属于那种一看老实巴交的人。还得多说一下,他来公司上班大概2个月了。但是有一天有件事却震撼到公司所有人,这剧情真是太狗血,狗血到没人会相信!这天天气很一般,比较热,很烦躁,中午时分大家都在办公室午休,这时候进来了几辆奔驰车,有的同事没午休发现了就嚷嚷起来,毕竟小公司突然来了几辆s级大奔确实不太让人相信,然后大家就以为是来找老板的,都要看热闹去,奔驰车队竟然在门卫那就停了?下来几个彪形大汉和几个年轻人,感觉是来找麻烦的!然而,他们两个年轻人直接进了门卫室!然后一阵嚷嚷后,接着门卫大叔被两个年轻人哭爹喊娘的拉上奔驰车,被绑架了?这剧情真是狗血淋头,谁能想得到?大家都莫名其妙!事情就这样过了,两天后,门卫大叔来辞职,原来他是公司老总,看着两个儿子好吃懒做不上进,就把公司丢给他们,自己躲起来遥控。两个儿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好容易打听到老头子在这就来绑回去了,难怪我看这大叔气质不凡。
- 可可科科
-
说两个我遇到过的“扫地僧”式的人物吧。
一、本人老家在农村,小时候常在村里瞎晃哒,有个老人头发斑白,手拄拐杖,什么事都是慢慢悠悠的,天天在老年活动室打麻将。有次我路过他家门口看他晒太阳,分了半个橘子给他就聊上了。然后看到他门口报纸全是洋码子,就问他看的懂吗。他说还行吧,有空来我教你啊,学会一点给你一颗糖。去了几次觉得无聊就没去过了。后来长大了打听了下,原来老人说黄埔军校毕业,国军当大官,后来转移的时候不肯走,窝在我门山里养老。现在悔啊,早知道好好跟他学英文。
二、多年前,有一天我看央视的历史纪录片,竟然看到我们单元二楼那个退休老头,在纪录片里介绍齐国历史文物。当时我就惊呆了。如果不是方言口音,我会以为自己看错了。后来我又发现,我家书橱里好几本专著都是他写的。他在我眼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从那以后每次看着他穿着白汗衫蹬着三轮车出去买菜,我看他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 Chen
-
这是我们学校教师与留学生公寓大厅门口的粉笔画,原图在遗失的诺基亚中已找不到,人人里翻了好半天才找出来一张。
我以为画的作者是哪位国际友人呢,后来公寓阿姨告诉我,这是我们学校一位电工师傅随手画的。
我不明白阿姨为什么要说“随手”。
多年前,有一天我看央视的历史纪录片,竟然看到我们单元二楼那个退休老头,在纪录片里介绍齐国历史文物。
当时我就惊呆了。如果不是方言口音,我会以为自己看错了。
后来我又发现,我家书橱里好几本专著都是他写的。
他在我眼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从那以后每次见他穿着白汗衫蹬着三轮车出去买菜,我看他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每年都会有维修师傅在入冬前检查一下窗户。 一同学正好挨着窗户,他旁边的玻璃裂开了一道口子(没碎,但斜着完全裂开了)。 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应该明白,裂开的玻璃冬天真的会灌风,零下30度不是跟你开玩笑。 师傅检查完就走,那个同学说: “师傅,这个玻璃坏了,给换一下。” 维修师傅说: “裂了,不算坏。” 正在讲台上坐着喝茶的班主任,用手指向裂开的玻璃,很淡然的说了一句: “砸了。”
当时,我们全班都站起来了。 维修师傅,当场表示:现在就换!
这么多年,我永远记得那个有点谢顶的班主任那天的光辉。
就俩字儿:牛B!
- CPS小天才
-
一、这些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甚至平时多是沉默的人,千万不要小看了他们。也许,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也许,他们只是在努力累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也许,他们只是在暂时的“潜伏”,而等待一发冲天的可能。这些人,深藏不露,静水深流,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实干,更懂得机遇和能力的重要性。
二、身边中总会有一群人,看起来很低调也很不起眼。如果是聚会的时候,他们总是喜欢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然后静静的听别人发言。要是有人过来没位置坐,他们也会很谦逊的让座。从外表看,他们完全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只是比别人礼貌些,不喜欢表现自己罢了。
三、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人,往往都看淡了人情冷软,这就照成了他们对谁都很和气,他们明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跟别人生气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还不如对谁都和气,这样对彼此都是有好处的。
四、这些深藏不露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和善,喜欢跟他亲近。他很懂得人性,也很有礼貌,他会让你觉得跟他相处,不需要有什么防备,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欺骗。这种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都有大量的人脉资源。
- 出投笔记
-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深藏不露的顶尖高手。因此,现在人们就把这样的人称为“扫地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扫地僧”式的人物,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四位。
李小文
人称“布鞋院士”,喜欢穿一双黑布鞋,瘦削的脸,稀稀拉拉的胡子,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但是,李小文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遥感领域的泰山北斗级。
李小文院士
李小文院士“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这个念起来有些拗口的成果,只能说我们与他隔得太远。
何家庆
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等,这是他获得的荣誉。因为他在魔芋种植、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魔芋大王”。
但何家庆这个“大王”却一点也没有威风,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的就有17种,并证明了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行程31600公里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了2万余人,使得很多人脱离了贫困。
何家庆
他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自己饿了吃过猪食,甚至还乞讨了两个月。他被毒蛇咬过,被飞鼠咬过,遇到过山洪暴发,掉下过悬崖,碰到过歹徒。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
王晓琮
这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不修边幅,衣着不讲究,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锅炉工”。他在食堂吃饭,不仅不剩饭,还要把盘子舔干净,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资助了学生。教学几十年,他却还只是个讲师,这样的老师,还像老师吗?
王晓琮
王晓琮14岁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比赛获奖一百余次,基本每次都能拿到一等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的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韦东奕
这是这两天才被人发现的大神级的人物,拿着一瓶没有商标的矿泉水,三个馒头,头发有些凌乱,穿着很朴素。记者以为他是学生,没想到他却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
韦东奕
韦东奕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获得者,2010年才进入北京大学读本科,但2018年就博士毕业了,2019年博士后出站,比一般人少了好几年。韦东奕被学生称为“韦神”,却是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确实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但和扫地僧又不相同。扫地僧只是扫扫地,而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看到慕容博、萧远山盗取经书,并没有加以阻止。
王晓琮
但他们这四位却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并没有隐退,和他们相比,扫地僧其实在境界上差了一大截。“以天下苍生为念”,这是扫地僧推崇的理想,但他自己并没有去实现,只是在少林寺默默无闻地扫地。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有着和扫地僧一样的,毫不起眼的外表,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各自的领域里践行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信条。他们付出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我们的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舒适。
何家庆(左)
但他们自己,却完全不在乎这些。正是因为我们有他们这样的人物,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在进步。当然,还有不少和他们一样的人,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只是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他们比那些写自传,自吹自擂的人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 阿里阿涅德
-
我们高中有这么一个扫地僧式人物,他不是学生也不是什么语数外老师,而是全校仅有的电教老师。
他身兼广播管理、音响控制、设备维护等职,经常独自在信息中心旁的电教室,一手捂着耳机,一手调着音响,反复“喂喂喂”着调试麦克风。因为这动作很像舞厅里的DJ,他又姓杨,所以同学们称他为“DJ杨”。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电教老师,但他工作态度极其认真。播送一个通知很简单,但能坚持每次课间连播三次,总共连着三堂课间播送,换成其他人很少能做到。尤其像失物招领等这么重要的事,他向来是播报到有人来认领的。他不厌其烦地播报,就是为能让每个人能够听到通知。
每逢大考,中午都会播上经典的《快乐老家》,而他,就进入各考场亲自倾听,检查播音情况。他从考场前听到考场后,从考场左听到考场右,还时不时地问后面人:“听的到吗?”
就这样,每个中午,从一楼爬到五楼,从三号楼跑到六号楼,每一个教室都差不多被他设了四个“试音点”。而且,不管什么场合,每逢大会,无论彩排还是正式演出,他都会早早到场帮助调试各种设备。
我清楚记得我们班义演彩排了不下三次而且都在节假日,他一律很早到场帮我们开门开空调试音。据说他家住在郊区,可以算得上是全年无休的人物了,但从来没有半点怨言。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人物,是因为有一天,我们高中的数学老师给竞赛班的同学们出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大家都解不出来。
来调试音响的DJ杨路过,瞟了一眼题目,轻轻报出了答案。
大家都很惊讶,问他是怎么做的?
而DJ杨只是微微一笑, 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后来我们才知道,DJ杨以前也是我们高中的学生,数学很有天赋,解题能力也很强,考上了北大数学系。但是后来出于性格问题,回高中没能做一名老师,索性负责了全校的电教设备。
DJ杨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各种书。平时除了工作,他会在办公室里阅读自己收藏的书籍。我们也经常能在学校图书馆碰见他来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