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八千里路云和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3-07-07 18:56:57
TAG: 网盘
共1条回复
安徽路人假

《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先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QB3aGyJWFHt9Hk6WMG1gg

提取码: zqey

书名:八千里路云和月

作者:白先勇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9-11-1

页数:288

内容简介: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文坛大家白先勇的全新作品集,书写一个时代的生命轨迹与历史魂魄,是故事的日积月累,更是填不满的文化乡愁。

作者在字里行间深感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这些人、那些事,是永远回忆不完的人生财富,折射出他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及审美理想。白先勇用毕生的沉淀之笔,描绘了一幅至真的生命画卷,引领读者逐渐碰触热得发烫的文学家胸怀。

《八千里路云和月》就像委婉的长河,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余韵,在寂静无声的文字中,含蕴着丰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白先勇

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广西桂林,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习创作,并获硕士学位。

白先勇作品颇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4年之后,白先勇将主要精力投入传统文化昆曲艺术的宣传推广当中,重新整理戏曲《牡丹亭》《玉簪记》《白罗衫》《义侠记》等,其中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已达数百场,在华人世界引起很大反响。2018年4月,被授予“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相关推荐

《孽子-2003》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资源,求下载

《孽子 -2003》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tqpiP_HDaucuWibPQb1gQ?pwd=eh9c 提取码: eh9c导演: 曹瑞原编剧: 陈世杰、王词仰、白先勇主演: 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金勤、吴怀中、柯俊雄、柯淑勤、丁强、王珏、庹宗华、马志翔、沈孟生、陈柏霖、张捷、金士杰、萧艾、杨丽音、勾峰、李璇、田丰、林义雄、铁孟秋、王明台、夏靖庭、李昆、王孙、鸿鸿类型: 剧情、同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03-02-17(中国台湾)集数: 20单集片长: 56分钟又名: Crystal Boys李青(范植伟 饰)因为在学校和同性同学发生不当行为,被记大过开除,一直盼望儿子考上军校的老爸(柯俊雄 饰)不堪耻辱将他赶出家门,从此他进入“新公园”荷花池周围的黑暗王首哗国。在那里,李青结识了一心想去日本寻父的小玉(金勤 饰)、文弱清秀重情义的吴敏(张孝全 饰)、手脚不干净的老鼠(吴怀中 饰),这群边缘少年在杨教头(丁强 饰)照看下做皮肉生意,被许多“干爹”供养,者芦行也听说了许多在公园多年的隐秘传说,尤其是阿凤(马志翔 饰)与龙子(庹宗华 饰)的故事最为人唏嘘。有一天,出走十年的龙子回到了公园,一代又一代青春鸟们的羁旅似乎永远要纠缠在一起……本剧根据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改编。
2023-07-07 15:33:061

孽子的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中文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喇沙书院。1952年移居台湾,1956年建国中学毕业后,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在《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与台大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2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在此定居,于1994年退休。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等。他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不遗余力。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
2023-07-07 15:33:191

孽子的人物介绍

白先勇在《孽子》中把他的视角选择和表现重点,落在了对”情“的挖掘和展示之中。作者的笔触伸入了一个极度不合法的国度,一个不被承认,不受尊重的地下世界。他无意渲染同性之间的色情,强调是描写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所以小说的视角是表现那些生活在暗处的美少年,在流浪和堕落中寻找“父亲”的过程——不仅是伦理意义上的父亲,而且是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的父亲。“孽子”成为男性边缘体:他们性格上歇斯底里、抑郁焦虑、以至多重人格或不稳定情绪,紧张、兴奋、疯狂、自虐甚至自杀;同性间的追逐狂热,对长久的情感却呈现出麻木和闪躲的姿态,集体的疯狂撕咬与个体的隐蔽逃匿形成极大的异常。文本中,代表家庭权威的父亲和离经叛道的儿子之间关系也极为微妙,互相追逐却又互相寻找,在文本的末尾,我们看到了白先勇对于父子关系的美好期待,以及一点微弱的光。 《孽子》中的人物共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烧得痛不可挡的躯体,是一颗寂寞地发疯发狂的心,作者以动物的本能行为勾勒出这些人在原始欲求的形貌,这是作者的苦心,故意让这样一个见不得天日的爱欲世界化成一座原始森林,让所有人在其中只剩最原始的生物本能,因此,当他们隐藏在旅栈阁楼的破旧床上时,赤裸的两人却把心中最隐秘,最不可告人的事情,互相吐露出来。白先勇娓娓陈述他们的矛盾,也许是要我们从人情的观点去同情这些违反社会成俗或道德期许的社会边际人,尽管同性恋者也有精神上的同性恋,但他们却又十分卑微的去呈现他们的肉欲一面。 叙事方式《孽子》描写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族群,他们所受到的“歧视、讪笑、甚至侮辱”也最为严重,小说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份浓重的悲情。故事中的人物是一群反叛现实社会的少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的激烈对抗是家常便饭,而主角之间剧烈的感情冲突,充满强烈的戏剧张力,令读者仿佛都不忍置身事外。作者却可以将内敛精巧的语言风格一以贯之,自始至终保持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不进行主观的宣泄,从而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这其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沉稳的美学观念和诗歌写作技法的影响,也有西方现代性意识的表现。  白先勇文学底蕴深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这在《孽子》中的表现就是使用大量平铺直叙的白描性文字和凭借对意象的充分应用,借以间接抒发情感,以达到创作目的。简练的笔墨却表达了极丰富的内涵,使得小说的容量在无形之中得以扩充,并且拥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书中蕴含了白先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作者有技巧性的采用了一种不动神色的旁观叙述策略。作者悄然隐退到了小说背后,抱着一种与己无关的态度,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主观的情感被小心的隐藏;随着小说的进程,通过诸多“事实”的娓娓道来,读者在不经意间却能自己体味到那故事背后的伤感。 父子关系与传统文化的颠覆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是极为正统的。但《孽子》中的父子冲突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因为这里,这些同为军人出身的、当年从大陆搬离到台湾的父亲们面对的是一个与中国传统、伦理规范水火不容的“另类”性取向。众所周知,根据传统中国伦理规范,男女结合、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大事。中国的古训就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孽子》中父亲对于儿子的哦态度,也即是中国主流文化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在这些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父亲们看来,同性恋和同行性行为是违反自然、大逆不道、荒诞无稽和不可理喻的!这在父亲们眼里,这是亵渎了道德,亵渎了整个至高无上的规则。白先勇把自己想象的场景安置在了《孽子》的故事中,在身世窥探的谱系里,读者们可以得知,李青的退役军人父亲,王燮龙的高官父亲王尚德,以及傅卫的军人父亲傅崇山,他们无疑是中国传统父权的严谨、规范、政正直形象的强势代表,是道德与传统社会的典范和象征。孽子们以同性恋者面目出现,将儿子的形象和职责否定了,甚至将之病态化、丑怪化,触怒了父亲,也将父子间的关系从服从变成疏离和反目。父子间阻隔如此坚硬而残酷,以至于李青即使回到家,也不敢见父亲一面,反过来也可以看到,即使家庭接纳了背叛的儿子,父亲也一直处于不能退让的位置 。所以,以王氏父子和傅氏父子为例,王燮龙直到父亲死了才得以重返家园,傅老爷子也是在知道儿子自杀后才悔不当初。不管是儿子死亡还是父亲死亡,在这里都具有一个反讽性质的暗示:在家庭背叛的处理上,除非死亡才”可以解除诅咒——可是天人相隔又何尝不是一种永远的隔离、永久的诅咒?在这些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父亲们看来,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是违反自然、大逆不道、荒诞无稽和不可理喻的。父亲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其实也就是中国社会、中国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态度。事实表明,至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同性恋群体还是一个极为“边缘”的存在。而在这场冲突中,双方都无法用简单的“对”或“错”来判定,正如价值观念无法用好坏来判定一样,只是由于他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
2023-07-07 15:33:341

《孽子》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父亲与孩子的故事吗?

《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所着,它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一群聚焦台北中央公园里的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故事以这群下层同性恋者的生活为主,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恋者,一段段同性恋曲,反映同性恋者族群被家庭、学校、社会放逐的边缘处境,呈现同性恋者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折射。因为与实验室管理员发生暧昧行为,阿青被学校开除了。一直盼着他能考进军校的父亲,一怒之下把他逐出家门。这少年打着赤脚,拼命地奔跑,跑出家门、跑出巷口,终于跑进了莲花池边那个隐秘的王国。在这个黑暗的王国里,有一群跟阿青一样的青春鸟,他们共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午夜,这群鸟儿如同冲破了牢笼的猛兽,张牙舞爪,四处狩猎。他们一个踏着另一个的影子,狂热地追逐着,追逐那巨大无比充满了爱与欲的梦寐在现代社会,同性恋依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所以他们只能躲藏着,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书中这样描述他们的王国: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小说浓墨色彩地描绘了王夔龙和阿凤的故事,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他们的爱可谓是轰轰烈烈,凄美而又浪漫。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龙凤深情已流传为永不退色的神话传说,无不令每一个倾听者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书中这样描述:我对他说:我一身的毒,一身的肮脏,你要来作什么他说:你一身的肮脏我帮你舔乾净,一身的毒我用眼睛替你洗掉。龙子的爱太强烈,以至于阿凤想要逃,爱的深处没有理智可言,也注定了要以悲剧收场。龙凤之情真的那么令人羡慕吗?我不这么认为。他们的爱是变态的,不是因为同性恋,而是太过疯狂,爱并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和自由。得不到就要将之毁灭,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同性恋者在社会里属于弱势群体,我们是否应该尝试着去理解他们,而不是投之以歧视的目光?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应该由于性取向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么一个与自己爱好相同,理解自己,惺惺相惜的人,是那么的神奇难得。有人说他们的爱是病态的,但是又有谁敢说他们的爱不会比我们的更真挚呢?所以请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其实在国外有些国家已经颁布了有关同性恋者可以结婚的法律文献,只是我们还太过于封建。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孽子》,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父亲都不赞成他们的这种取向,在他们眼里,公园里的那群青春鸟就是孽子,他们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但是结局还是很完美的,阿青他们并不像郭老所说的:早晚有一天,你们要回到我们这个窝。青春鸟的翅膀还真的硬了,要离开了!
2023-07-07 15:33:484

孽子的作品影响

《孽子》作为白先勇创作历程中唯一的长篇小说,不仅可见同性恋主题在其个人与艺术生命中的分量,在华文文学也是同性恋书写的开山之作,其地位与意义更显重要。虽然《孽子》不是台湾文学中第一篇书写到同性恋人物的小说,但却是第一篇以同性恋生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技巧高妙,情感真挚,引起文坛的高度重视,并且隐然形塑,突出了“情”与“孽”的缠绵,全新揭示了人性痛楚的本源,展现出了一股早期甚至延续至今的同性恋文化。 2003年电视剧《孽子》播出,该剧由台湾公视根据名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而成,范植伟、杨佑宁等主演。该剧获得了2004年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连续剧、连续剧女主角奖、连续剧导演、音效、灯光、美术指导等奖,其原声带“范宗沛与孽子”获得第十五届金曲奖流行音乐作品类“最佳流行音乐演奏专辑奖”。
2023-07-07 15:34:301

白先勇的孽子有多大的文学价值?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一、那些青春鸟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标题。在这部小说里,白先勇用“青春鸟”这一别称,来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恋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类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占去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或是天性异禀,或后天受环境影响,都或浓或淡地体现出与常人相异的性向特征。少年时期,欲望真实、敏感而又强烈不加掩饰,而作者少年时的某些真实的感受,就这样清晰地投射在他们的身上。 (一) 同龄少年之爱 此部分要讨论的是年龄相仿的少年形象间的感情关系与情感特征以及作者少年时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1.寂寞的十七岁 十七岁,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龄,为何会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杨云峰,作了最好的诠释。 杨云峰性格孤僻,学业不佳,始终无法在对其期望极高的父亲面前抬头。在学校一无所长且不善交际的他没有朋友,更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始终觉得郁闷孤单,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在他就读的南光中学,唯一可以让他倾诉、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炀了。 在体育课上,杨云峰意外受伤,在众多嘲笑他的同学中,只有班长魏伯炀扶起他去医务室,并护送他回家。路上,杨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学校遭受的种种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总哭不出来的,我的忍耐力特大,从小就被同学作弄惯了……爸爸妈妈刮我,我也能不动声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弯里,我却哭得有滋有味。” 从此之后,杨云峰对魏伯炀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种机会和魏伯炀待在一起,而且还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会”。 上述种种都可以证明,魏伯炀已经是杨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赖。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或许姑且可以认为是男孩子之间深厚的友情,但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好感却实实在在的超出了对一个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来,杨云峰的同学都开始对他们的交往议论纷纷,说他是魏伯炀的“姨太太”。终于,在风言风语中,两人疏远了,杨云峰十分苦闷,“我真的想出家当和尚……从来没有这么寂寞过。” 由此可见,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显是由一个同龄的同性少年来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年少而无知的单纯心境,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无法对自己做出定论,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没有用什么来鲜明地点清主旨,而是让读者悉心把握。实际上,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给足了明示。杨云峰在新公园(这又是个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恋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园为主要背景的)闲逛时受到了一个男同性恋的试探性骚扰。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实际上已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国内连年战事,同时又因为少时曾患传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离,所以童年时所经历的孤独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鲜明。在家人宴请宾客,歌舞升平之时,他却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霎时,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又由于其父为 *** 高级将领,大陆解放之后,举家迁至台湾,白先勇自然对陌生环境感到极不适应,生活中除了读书,就觉得没有其它乐趣了。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体现。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对象来排遣。《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魏伯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对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见,作者同性相恋的倾向,在年少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国祥是作者笔墨花得最重的一个人物。在《树犹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这位好友从高中到大学,从台湾到美国,从共同培植园林到不远万里帮助朋友求医问药的细节娓娓道来。两人情谊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都有了洞察心灵的力量。从友情角度分析,两人堪称至交。但若从同性相恋的角度来讲,文中的某些片断才更能让人理解。例如,白先勇为给王国祥治病,只身从美国来到大陆,遍访河北、浙江名医。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为一个朋友踏遍千山万水而毫无怨言。而这种力量是否还在友情的范围,可由读者细细体会。 由于资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纪实或回忆方式记录个人少年情感片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测性结论。 2.龙凤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龙(龙子)是将门之后,学业初成,意气风发。结识了新公园中的“名角”阿凤。两人宛如“天雷勾动地火”,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龙子随即逃出家门,在稻田边与阿凤共筑爱的小屋。作品中,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忧怨频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随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忽明忽暗的银色星空,争相怒放的红色莲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凤与龙子的感情纠葛始终以过去时出现,所有故事陈述者的口气中都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与唯美。而龙子亲手将爱人阿凤刺死的结局则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轰轰烈烈。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凄美多于真实,已经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只能供传说的神话了。 在《寂寞的十七岁》中,同性恋主题晦涩不明,而在《孽子》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给予作者无限的空间与平台去解构、诠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情结。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场,阿凤和龙子的感情纠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边萦绕。此时,阿凤已死去多年,从美国归来的龙子也已沧桑中年,读者都是通过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转述,来对阿凤和龙子进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是一对痴龙怨凤,这是一幕过于凄美浪漫的爱情悲剧的传说。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体。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少年。他们因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边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礼治被暂时搁置,少年们用自己的标准理解和构筑他们的爱情。在这里,少了些世俗的羁绊,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为年龄的特点而大胆执着,所以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壮烈而唯美。龙子和阿凤的纠葛就是这种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这样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上,作者用这样浓情的笔墨构筑了自己的情感乌托邦。根据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社会的礼制习俗,同性恋都是异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了。所以,这样的巧合一旦发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会倾注惊人的浓墨重彩。这正是他的同 *** 情观。既然它不为世人所容,那么它就一定要像传说般浪漫动人,像神话般轰轰烈烈。 作品中有这样一处设计,龙子的父亲是军界要人,家境殷实。龙子杀死阿凤触犯重罪,随即被家人送往美国避风头。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为 *** 五星上将,白先勇大学毕业即去美国深造。这种巧合化的设计或多或少是为了让龙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龙子对爱情的执着则无疑就是作者在尘世中苦苦追寻真情的明证
2023-07-07 15:34:431

如何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孽子》?

《孽子》是台湾当代中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全书共二十多万字。该书讲述了台北一个同性恋群落的欢乐和悲伤,书中,代表家庭权威的父亲和离经叛道的儿子之间关系也极为微妙,互相追逐却又互相寻找。通篇写同性恋,但是确只字未提这三个字。本以为是像五月天陈信宏写的“晚风吻尽荷花叶,任我醉倒在池边”那般静谧美好,然而通篇充满隐晦、肮脏、卑贱同时也让人压抑让人心疼让人反思...那些肮脏的交易与生活作者都用隐喻的手法驱除掉了。作者是以一种理解、温柔、超然的态度看待这群“青春鸟”,没有赤裸裸肉欲反而有一种抗争、个性、不羁的悲剧美。对于残酷现实白描般的叙述,真实到让人头皮发麻。看到青儿被俞浩尊重,被顾老太爷照顾的时候,心里真有一种熨帖的幸福感。作者的文字,总是看似絮絮叨叨,充满汪曾祺式的家常感,偶尔几句张爱玲式的冷艳,让人久久难忘。“我走到巷口,仰天望去,月光像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浇了我一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役,只能自己承担”。主人公“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白先勇不遗余力地,在几乎每一个出场人物身上表达这一点。比如书中很重要的一个梗,青春鸟集。当郭老给我“我”讲述一个个青春鸟的故事时,他讲述的不只是那些人的“人生”,他讲的就是“那些人”。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人生中沉浮,郭老看着他们来了又去,却并不会干预。他知道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苦役要承担。其实郭老自己就是个一身故事的人啊。再比如“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中又有哪一个不是选择了承担自己的苦役呢?母亲出走,父亲孤独终老,不可否认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所导致,但那不也是自己的路吗?还有小玉,老鼠,乌鸦,小丽,甚至小玉的母亲等等这些和“我”一样的“下九流”的人。还有傅老爷子啊,王夔龙的父亲啊这些很“厉害”的人。“我”最初是不相信所谓自己的苦役的说法的,“我”总是想去帮别人“脱离苦海”,也许是出于对弟娃的愧疚,或者是由于太孤独的童年让他有一种“如果当时有人怎样怎样帮对我,现在我就不会这样”的心理,“我”总是在自身难保的时候也要去帮别人脱离苦海(和王夔龙在美国那段时间有点类似)。比如那个捡来的傻孩子。可是傻孩子也不见了。还有风雨中卖柿子的那个女人。“我”帮不了谁。“我”连自己都未必帮的了。所以结局是“我”的成长,萍水相逢的人不问身世,就是简单地一起走一段,然后道别,各自继续自己的路。白先生的这本小说写的太好,即使盛夏酷暑看,也是冷到心里的感觉,关键是,那起来就放不下,一直流畅读到尾
2023-07-07 15:34:491

孽子的创作背景

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白先勇对于第三性世界的情绪特征是最有经验、最有体会的、自然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自己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特殊性取向,使得白先勇的同性恋作品,充满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和细腻深刻的情绪体验。早在《现代文学》第一期,白先勇便完成了《月梦》——一篇寓言式“同志”小说。于那时来说,同性题材可谓完全禁忌与陌生。直到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才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诊断列表中去除。白先勇认为,作为一名作家,应该写出人情、人性,探讨这两者是最重要的题目。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作家最重要的便是写出心中的信仰。”而《孽子》也并非狭窄地只讲同性恋的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台湾的历史现象、架构,是另外一大主题。两者结合,就是《孽子》真正想表现的。
2023-07-07 15:35:251

看完《孽子》之后你本人有什么深处感受呢?

《孽子》是白先勇带着理解、默契以及温柔的眼光,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描写了一群男妓(下层同性恋者)的风雨故事,同时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恋者。基本的性欲、社会的排斥、无望的贫穷、无未来的爱情、社会的排斥,这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未尝不是一种美,你可以说是悲剧美,但它肯定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们都习惯了以大概率道德标准来评判这个世界,所以人们经常恐惧、排斥少数人,甚至仇恨。这种仇恨并不是无故的,只不过理由并非真实,而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些少数人有很多种,比如:卷发、左撇子、我们等等。白先勇笔下的这群少数人带给了我无限的感动。可能因为他们的王国那样的卑贱、隐晦、肮脏,这份感动倒变得模糊,但它终究令人产生一种奇特的快感:不安、乐趣、恐惧。它像一束强烈的光,照亮我们心底深渊,唤醒我们自我中那最原始的深邃之处,也因此使得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这群少数人的故事紧张、强烈、没有乐观的结局,他们代表了人性被破坏、被蹂躏的一面,(.org)但又不知谁是侩子手、谁是拯救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孽子》的魅力不但在情节,更多来自作者的文笔,丰富的令人不安。他不是单纯的描绘场景,而是诗情画意的把真实的氛围记录下来。如果把小说都比做电影,那《孽子》给人3D的效果。《孽子》是白先勇给人们描绘的一个边缘世界,这个边缘世界可能还在被大多数人接纳的边缘之内。如小说中所说:我们这个王国,历史暧昧,不知道是谁创立的,也不知道始于何时,然而在我们这个及隐秘,及不合法的撮尔小国中,这些年,却也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不足为外人道的沧桑痛史。
2023-07-07 15:35:444

《孽子》白先勇经典句子有哪些?

如下:1、不过初恋那种玩意儿就像出天花一样,出过一次,一辈子再也不会发了。2、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3、讲句老实话,不是我维护我们鬼邻人,我们桂林那个地方山明水秀,出的人物也到底不同些。4、每个人到这世上来,同样是历劫,也是走一趟,也是经历红楼一梦。5、人生是虚无。一场梦。一个记忆。
2023-07-07 15:36:201

白先勇的创作经历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乃父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台湾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 白先勇,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您的作品受回教影响多,还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统的影响,但我对伊斯兰教在宗教教义上面不是很近。我念过天主教学校,在香港念初中时我是背圣经的,但慢慢的年纪大一点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国回教协会是我父亲创立的。但是对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会失望,但是也不会干涉。呵呵,我常说他是“开明君主制”。 ” 白先勇不建党的经历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铸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国当代文学概况的人,一定会懂得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学作品,白先勇的兴趣爱好,甚至白先勇的语言和思维,都离不开桂林这块生他养他的山水宝地,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绪:那便是对桂林故土的眷恋。其实,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岁时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方言。例如“蚂捞车”、“鸡猫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怀旧小说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许会有一个感觉,金大奶奶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富桂林味。当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听来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对笔者说,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除了桂话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欢桂林的传统艺术桂剧。在7岁离开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亲的怀里抱着看桂剧,所以即使是57岁回桂林时,白先勇仍然对桂剧如此钟情神往。
2023-07-07 15:37:071

白先勇:对王国祥的爱超越了社会的约束、也超越了“性别”

寥寥数语却道尽了白先勇对王国祥那份至真至深的感情。 他是出生名门的公子哥,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为世人敬仰;他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而在这个流浪的过程中,他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人;他对“他”的爱的爱超越了性别,也超越了世俗的眼光……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在广西桂林的一个高门人家出身了。他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而他父亲曾是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白崇禧,母亲则是名绅富贾之女,身世显赫。 本出身在这样家庭的白先勇应当是无忧无虑地长大。 只是无奈的是,白先勇是七七事变爆发的这一年出生的,作为军队统帅的白崇禧连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都还没见过两面,就已经离开了家中奔赴战场。 而白先勇的童年回忆中,最多的便是终日逃难的生活。 在他的回忆中,描述了父亲的英勇,以及他童年辗转各地的生活——“当年父亲的戎马生涯,特别在几个城里,如北京、武汉、东北的长春,在 历史 兴衰的关键时刻,父亲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追随父亲的足迹,经过这些史迹斑斑的古城,遥想父亲当年,为了保卫国家,东征西讨、铁马冰河的辛苦生涯,不禁肃然起敬,为他感到无限骄傲。” 也许是父亲的影响,又或许是童年的印记。出身显赫的白先勇从小便很关注底层劳苦人民的生活,在他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印记。 正如他所说:“我写作,是因为我想用文字来表现人类心中一种无言的痛楚。” 20世纪60年代起,白先勇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1971年时,白先勇出版小说集《台北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7位,亦是如今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此外,他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如《纽约客》、《蓦然回首》、小说《孽子》等。 夏志清教授评价他道:“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家庭优越,才华横溢让白先勇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仰望的存在,而他的爱情却让他受尽了非议。 四十岁还未婚的白先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说《孽子》,这部小说将白先勇置于备受非议的境地。因为这本小说记录的台北同性恋群落的故事。 在扉页上,他写下了给这群不为世俗眼光所接受的群体的话:“写给那一群, 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 独自彷徨街头, 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在这本著作中,他解读了人性的其他面,让世人看到了同性恋的内心。白先勇写出了中文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同性恋著作,而白先勇本人便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那也是他真情流露的宣言。 事实上,白先勇早年的时候便在香港公开地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且他的父亲也是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 尽管与世人不同的爱情,但白先勇与王国祥的爱情却同样珍贵。 表面看来,白先勇从小锦衣玉食地长大,生活悠闲,但他的童年却是孤僻的。父亲因为打仗的缘故常年没有回家,对他的关注也是少之又少,他更多的是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7岁时,懵懵懂懂的白先勇因为患上了肺结核,被强行隔离了四年之久,一个人的童年和病痛的折磨使的长大后的白先勇既没有安全感,为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而王国祥便是唯一一个走进了他的世界的人。 17岁时,白先勇在台湾读高二的时候认识了同校的王国祥。 他们的认识源于一个意外,两人在一次上楼梯时不小心撞到了一起。 而这一撞,却让两人彼此有了好感,这份好感或许更多是友情。 孤僻的白先勇始终对王国祥有莫名的亲切感,每每当他丢脸受委屈时,总是王国祥为他挺身而出,给予了白先勇很大的安全感。 于是,他对王国祥的感情慢慢地超越了朋友之情。 白先勇与王国祥其实是很不同的人,他们一个喜欢文学,一个则是喜欢理工,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但他们对彼此都充满了依赖,想要一直在一起。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王国祥放弃考取台大,与白先勇一同考成功大学。 后来,白先勇决定重考台大的外文系,王国祥亦是跟随下重考了台大物理系。 这段时期的两人有过矛盾、苦闷,但他们始终陪伴彼此。 对于白先勇来说,王国祥是“包括朋友、爱人、儿时默契的伙伴等多重含义”的存在。 这样一个囊括了他多种感情的人,终究还是无法陪他走到最后。 王国祥曾经患上一种怪病—“再生不良性贫血症”。这种病是这种罕见的血液病,会导致骨髓造血机能的失调。 这个病的发作使得王国祥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变得很差,一度需要休学在家养病,靠输血和服用抗生素来治疗。 幸好,在白先勇的陪伴下,王国祥很快就度过了这场病灾。经过这场病痛后,白先勇与王国祥的感情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了追求自己事业的梦想,一同到美国去求学。 白先勇选择了到爱荷华大学中去学习文学,而王国祥则是到宾州州立大学学物理。 虽是一理一文,相隔甚远,但他们相伴着度过了美好宁静的漫长岁月。 只是,天不遂人愿。 1989年的一天,王国祥再次复发了“再生不良性贫血症”。 “而我自己亦尽了所有得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亦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全力以赴,却仍一败涂地。”这是白先勇当时内心的写照,面对死神的到来,他只能用自己的全力挽留王国祥多一天的生命。 这个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无疑是绝症般的存在,可尽管知道王国祥的病无法救治,白先勇依然不放弃一丝的可能。 他跑遍了全世界,试遍了所有的名医名药,后来的白先勇说道:“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足以可见他内心对王国祥的不舍。 只是,生老病痛是人之常事,纵使白先勇如何苦寻名医,王国祥依旧无法延续生命。 1992年的8月17日,白先勇陪着王国祥走完了人生最后一刻,送别了与他相伴几十年的爱人。 17岁时初相识,后相互扶持、患难与共数十年,这样的感情何其深厚?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同性间的爱再如何深厚也是“上不得台面”的,可同性恋跟异性恋同样都是爱的一种 ,正如白先勇所说的那般:“人和人之间,发诸自然的感情都是可爱的,自觉地去扼杀这些感情倒是侮辱人性。我们不应该把同性恋当成是什么异类,也没必要忌讳。” 也许正是这样的大气和真挚感情,让白先勇与王国祥的这份感情超越了世俗的一切,成为了独特的 情感 。人生而不同,并非与他人不同便是错误,跟随内心所想足矣。 参考资料:《树犹如此》
2023-07-07 15:37:191

白先勇有那些作品改编成电影/剧集呢?

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编成电影、舞台剧都有。 还有「孽子」被拍成台湾剧集。 暂时是这两个。 你到台湾雅虎打关键字「白先勇」、「孽子」、「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都有详细资料。 *** /watch?gl=TW&hl=zh-TW&v=SkPCrbJUyFA&feature=related mymedia.yam/m/1739200 希望可以帮到你。 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曾用过郁金、白黎、萧雷……等笔名。广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毕业,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 白先勇为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于南宁、桂林,1944年逃难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曾移居南京、上海、汉口、广州。1949年迁居中国香港,1952 年来台与父母团聚。1963年赴美留学、定居,1965年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中国语言文学,1994年退休。大学时以小说《金大奶奶》、《入院》(后更名为《我们看菊花去》)获夏济安赏识,刊登于其主办的《文学杂志》。 1960年与王文兴、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介西方文学与文艺理论,亦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评论有所贡献,更重为许多作家创作的园地,引领现代主义文学风潮,对台湾当代文坛影响深远。1971年《台北人》系列14个短篇结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坛地位。内容描写1949年前后随国府撤退来台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现其离乡背井的愁苦与思乡思人之情。《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花桥荣记》为当中的名篇。欧阳子在《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中指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为《台北人》一贯的主题。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收录早期小说《金大奶奶》、《玉卿嫂》、《月梦》、《青春》、《寂寞的十七岁》、以及以海外华人为主角的《纽约客》系列《谪仙记》、《谪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惟一的长篇小说《孽子》于1983年出版,描写1970年代台湾同性恋族群被家国拒斥的边缘处境,反映其外在身体的流放与内在心理的压抑,为台湾男同志小说经典之作。另有以文革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爱滋题材的短篇小说《Danny boy》、《Tea for Two》,两者皆属《纽约客》系列,2007年结集出版。 白先勇善于刻画时代变革、新旧价值交替与中西文化冲击下的人物心理,富有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之感。在文化怀乡之余,亦对台湾风土人情着墨甚多,不仅有现代主义的技巧,亦有写实主义的精神,关怀弱势,笔下悲悯有情,贴近台湾与华人世界的脉动。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质素与西方当代的文学技法,创造独树一格的文字艺术,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学典范。 散文代表作《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追忆与三姐先明及挚爱王国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学评论。《玉卿嫂》、《花桥荣记》、《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谪仙记》、《孤恋花》、《孽子》等作曾改编为舞台剧、电视剧、电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藏室」,收录作品的各国译本、相关资料与手稿。近年投入爱滋防治的公益活动和昆曲艺术的复兴事业,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巡回两岸、美国、欧洲,获得广大回响。 从「现代文学传灯人」,成为「传统戏曲传教士」,目前正在撰写父亲白崇禧的传记。关于白先勇创作的研究,两岸均不断有学者投入,人数众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学经典化现象。
2023-07-07 15:37:271

孽子讲了个什么故事啊。。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标题。在这部小说里,白先勇用“青春鸟”这一别称,来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恋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类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占去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或是天性异禀,或后天受环境影响,都或浓或淡地体现出与常人相异的性向特征。少年时期,欲望真实、敏感而又强烈不加掩饰,而作者少年时的某些真实的感受,就这样清晰地投射在他们的身上。 (一) 同龄少年之爱 此部分要讨论的是年龄相仿的少年形象间的感情关系与情感特征以及作者少年时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 1.寂寞的十七岁 十七岁,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龄,为何会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杨云峰,作了最好的诠释。 杨云峰性格孤僻,学业不佳,始终无法在对其期望极高的父亲面前抬头。在学校一无所长且不善交际的他没有朋友,更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始终觉得郁闷孤单,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在他就读的南光中学,唯一可以让他倾诉、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炀了。 在体育课上,杨云峰意外受伤,在众多嘲笑他的同学中,只有班长魏伯炀扶起他去医务室,并护送他回家。路上,杨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学校遭受的种种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总哭不出来的,我的忍耐力特大,从小就被同学作弄惯了……爸爸妈妈刮我,我也能不动声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弯里,我却哭得有滋有味。” 从此之后,杨云峰对魏伯炀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种机会和魏伯炀待在一起,而且还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会”。 上述种种都可以证明,魏伯炀已经是杨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赖。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或许姑且可以认为是男孩子之间深厚的友情,但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好感却实实在在的超出了对一个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来,杨云峰的同学都开始对他们的交往议论纷纷,说他是魏伯炀的“姨太太”。终于,在风言风语中,两人疏远了,杨云峰十分苦闷,“我真的想出家当和尚……从来没有这么寂寞过。” 由此可见,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显是由一个同龄的同性少年来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年少而无知的单纯心境,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无法对自己做出定论,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没有用什么来鲜明地点清主旨,而是让读者悉心把握。实际上,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给足了明示。杨云峰在新公园(这又是个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恋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园为主要背景的)闲逛时受到了一个男同性恋的试探性骚扰。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实际上已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国内连年战事,同时又因为少时曾患传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离,所以童年时所经历的孤独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鲜明。在家人宴请宾客,歌舞升平之时,他却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霎时,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又由于其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陆解放之后,举家迁至台湾,白先勇自然对陌生环境感到极不适应,生活中除了读书,就觉得没有其它乐趣了。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体现。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对象来排遣。《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魏伯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对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见,作者同性相恋的倾向,在年少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国祥是作者笔墨花得最重的一个人物。在《树犹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这位好友从高中到大学,从台湾到美国,从共同培植园林到不远万里帮助朋友求医问药的细节娓娓道来。两人情谊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都有了洞察心灵的力量。从友情角度分析,两人堪称至交。但若从同性相恋的角度来讲,文中的某些片断才更能让人理解。例如,白先勇为给王国祥治病,只身从美国来到大陆,遍访河北、浙江名医。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为一个朋友踏遍千山万水而毫无怨言。而这种力量是否还在友情的范围,可由读者细细体会。 由于资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纪实或回忆方式记录个人少年情感片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测性结论。 2.龙凤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龙(龙子)是将门之后,学业初成,意气风发。结识了新公园中的“名角”阿凤。两人宛如“天雷勾动地火”,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龙子随即逃出家门,在稻田边与阿凤共筑爱的小屋。作品中,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忧怨频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随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忽明忽暗的银色星空,争相怒放的红色莲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凤与龙子的感情纠葛始终以过去时出现,所有故事陈述者的口气中都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与唯美。而龙子亲手将爱人阿凤刺死的结局则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轰轰烈烈。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凄美多于真实,已经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只能供传说的神话了。 在《寂寞的十七岁》中,同性恋主题晦涩不明,而在《孽子》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给予作者无限的空间与平台去解构、诠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情结。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场,阿凤和龙子的感情纠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边萦绕。此时,阿凤已死去多年,从美国归来的龙子也已沧桑中年,读者都是通过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转述,来对阿凤和龙子进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是一对痴龙怨凤,这是一幕过于凄美浪漫的爱情悲剧的传说。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体。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少年。他们因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边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礼治被暂时搁置,少年们用自己的标准理解和构筑他们的爱情。在这里,少了些世俗的羁绊,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为年龄的特点而大胆执着,所以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壮烈而唯美。龙子和阿凤的纠葛就是这种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这样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上,作者用这样浓情的笔墨构筑了自己的情感乌托邦。根据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社会的礼制习俗,同性恋都是异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了。所以,这样的巧合一旦发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会倾注惊人的浓墨重彩。这正是他的同性爱情观。既然它不为世人所容,那么它就一定要像传说般浪漫动人,像神话般轰轰烈烈。 作品中有这样一处设计,龙子的父亲是军界要人,家境殷实。龙子杀死阿凤触犯重罪,随即被家人送往美国避风头。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五星上将,白先勇大学毕业即去美国深造。这种巧合化的设计或多或少是为了让龙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龙子对爱情的执着则无疑就是作者在尘世中苦苦追寻真情的明证
2023-07-07 15:37:352

白先勇的介绍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美籍华人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扩展资料白先勇创作的作品分类:一、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2023-07-07 15:37:432

《孽子 (2003)》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资源,求下载

《孽子 (2003)》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wlBeihXDxyGT6vj3J4FOg?pwd=dttg 提取码: dttg 《孽子 (2003)》导演: 曹瑞原编剧: 陈世杰、王词仰、白先勇主演: 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金勤、吴怀中、柯俊雄、柯淑勤、丁强、王珏、庹宗华、马志翔、沈孟生、陈柏霖、张捷、金士杰、萧艾、杨丽音、勾峰、李璇、田丰、林义雄、铁孟秋、王明台、夏靖庭、李昆、王孙、鸿鸿类型: 剧情、同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03-02-17(中国台湾)集数: 20片长: 56分钟又名: Crystal Boys李青(范植伟 饰)因为在学校和同性同学发生不当行为,被记大过开除,一直盼望儿子考上军校的老爸(柯俊雄 饰)不堪耻辱将他赶出家门,从此他进入“新公园”荷花池周围的黑暗王国。在那里,李青结识了一心想去日本寻父的小玉(金勤 饰)、文弱清秀重情义的吴敏(张孝全 饰)、手脚不干净的老鼠(吴怀中 饰),这群边缘少年在杨教头(丁强 饰)照看下做皮肉生意,被许多“干爹”供养,也听说了许多在公园多年的隐秘传说,尤其是阿凤(马志翔 饰)与龙子(庹宗华 饰)的故事最为人唏嘘。有一天,出走十年的龙子回到了公园,一代又一代青春鸟们的羁旅似乎永远要纠缠在一起…… 本剧根据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改编。
2023-07-07 15:38:041

大家对白先勇的写文风格有什么看法?怎么有助理解他的作品?

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国大活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着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2023-07-07 15:38:211

求《孽子》by蛋壳的TXT最好百度云,谢了!

2023-07-07 15:38:381

白先勇先生作品集,求

《白先勇小说全集》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eaJGB0SGgYP1XwqTJjUNg 提取码: 6uqg白先勇小说全集(套装共5册).azw3 本系列包括白先勇的五部作品《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树犹如此》《孽子》。
2023-07-07 15:38:583

电视剧《孽子》中演阿青的演员叫什么名字来着的?

“一个是演阿青的范植伟”!相关摘录:《孽子》的前前后后 ——白先勇复旦大学同性恋课程讲座记录 复旦大学同性恋课程由智行基金会赞助并与复旦大学合办。本课程由智行基金会创始人及总干事杜聪先生提议,从2003年秋季开始,复旦大学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开设了此研究生课程。学生修完课可以拿到学分。2003年和2004年中,先后有同性恋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积极分子,如李银河博士、潘绥铭教授、白先勇先生、张北川教授、童戈先生、秦士德教授、周丹律师、张赐琪老师、以及杜聪先生本人等,前来课堂,就同性恋题材从各个角度如同志文化、同姓婚姻、同志防治爱滋病、同性恋者的父母和朋友现身说法教育大众等题目进行了论述。课程得到广泛的好评,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反响。白先勇:《孽子》是去年放映的,前年开始拍的,拍这部连续剧的公共电视是一家非赢利的电视台,类似于美国的PBS。这次公共电视选同性恋这个题材,在当时可以说也是相当开放了,在这之前曹瑞原导演也拍过一个短的迷你剧,大概两个小时吧,也是讲同性恋议题的,讲的是一对读中学的女孩子之间的感情。而这个连续剧是长二十集,而且是在八点档,也就是黄金档播出的。公共电视把同性恋题材的连续剧安排在八点档放映,本身就是一种宣誓,表示这种题材可以当做一种主流题材。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讯息。 这个剧在台湾放映引起了广大的回响,大大出乎我意料。我本以为会引起些争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不光是舆论界、批评界一面倒的对这个片子的肯定,而且还引起许多讨论。这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我想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我想台湾社会已经开放到所有的社会议题都可以公开讨论;第二,很重要的一点,我想是因为这个片子本身拍得好,会让好多人的眼泪会忍不住掉下来,据说看完这个片子的人很少有不掉眼泪的,不管哪个层次,老老少少的都会掉泪。这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想,一部艺术作品,不管改成小说也好、改成电视也好,如果它是个失败的作品,可能会传达一些具有误导性的讯息。如果这个片子拍坏了,艺术上失败了,不感动人,或者把同性恋形象拍得非常夸张、丑化或者美化、不真实,我想反而使得同性恋议题的本身受到社会上更多误解和争议。 一个连续剧要拍得好,要有艺术价值不容易。电影比较容易一点,一般就两个钟头或者最多三个小时。而这个连续剧有二十集,每集五十分钟,整个要让它有艺术成就,都能够感动人,很不容易。我想曹导演在这部片子上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同性恋这个议题完全是正式地、正面地面对,没有想去掩饰或者去合理化,也没有去夸大它。他非常忠实于我的原著小说要表现的精神。他也做了一些些改动,象第二集改动了那个人物,但也是相当地忠实于我原著要表现的精神。我觉得他是非常诚实地面对同性恋这个问题和拍摄这部片子的。我觉得这个态度很重要。如果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很诚恳的态度,那反而会引起误导,或者是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我想曹导演因为我的原著已经在那个地方了,他只是想很忠实、很诚恳地把我原著的主题精神表现出来。他很用心地用艺术手法拍出来并且感动了人心,难怪得了六项金钟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和最佳女主角。 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那些男主角演得都很好,配角也演得好,我觉得他们也应该得奖。大概得的太多不好意思吧,这部片子把奖项几乎刮光了,一共才十几项呢,全部刮光了不好意思,所以分了几项给人家,男主角奖就没有得到。但男主角在新加坡亚洲电视展比赛奖中,我们报了两个人,一个是演阿青的范植伟,他演得真是好,很年轻能够演成那样子很不容易。当然以演技来讲,庹宗华演得更好。的确他应该得最佳男主角奖。非常遗憾的是大家没有看到最后几集。另外一位老演员,演“傅老爷子”的,叫做王珏,那个演得是真好,他们说本来想给他一个终身成就奖的。
2023-07-07 15:39:542

白先勇生平?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   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4年,《奼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23-07-07 15:40:122

白先勇有哪些作品?

《金大奶奶》《月梦》《玉卿嫂》《毕业》《蓦然回首》《芝加哥之死》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
2023-07-07 15:40:342

白先勇是谁?他写过什么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白先勇,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23-07-07 15:40:493

白先勇关于红楼梦中同性恋的论文是出自他的哪本书

这是白先勇先生写的关于《红楼梦》同性之爱的文章 现附在这里 贾宝玉与蒋玉菡的同性之爱 ——兼论《红楼梦》的结局意义 《红楼梦》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红楼梦》中有四位男性:北静王、秦钟、柳湘莲、蒋玉函,宝玉并不作如是观。这四位男性角色对宝玉的命运直接、间接都有影响或提示作用。四位男性于貌俊美秀丽,于性则脱俗不羁,而其中以蒋玉函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最是微妙复杂,其中的同性情愫可能影响到《红楼梦》结局的诠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窥见“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有诗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此诗影射花袭人一生命运,其中“优伶”即指蒋玉函,可见第一百二十回最后蒋玉函迎娶花袭人代宝玉受世俗之福的结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笔,而且在全书发展中,这条重要线索,作者时时在意,引伸敷陈。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冯紫英设宴,贾宝玉与蒋玉函初次相见,席上行酒令,蒋玉函手执木樨吟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彼时蒋玉函并不知有袭人其人,而无意间却道中了袭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缘分由此而结。少刻,宝玉出席,蒋玉函尾随,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以为表记。宝玉赠给蒋玉函的那条松花汗巾原属袭人所有,而蒋玉函所赠的那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间宝玉却悄悄系到了袭人的身上。蒋玉函的大红汗巾乃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赐,名贵非常。宝玉此举,在象征意义上,等于替袭人接受聘礼,将袭人终身托付给蒋玉函。第一百二十回结尾篇,花袭人含悲出嫁,次日开箱,姑爷见猩红汗巾,乃知是宝玉丫头袭人,而袭人见姑爷的松花汗巾,乃知是宝玉挚友蒋玉函,红绿汗巾二度相合,成就一段好姻缘。而促使这段良缘者,正是宝玉本人。 袭人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以及在宝玉心目中都极占分量,而宝玉却将如此重要的身边人托付给蒋玉函。《红楼梦》众多角色,作者为何独将此大事交托蒋玉函,实在值得深究。蒋玉函原为忠顺亲王府中忠顺王驾前所蓄养的优伶,社会地位不高,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而作者偏偏对这样一个卑微角色,命名许以“玉”字,此中暗藏玄机。《红楼梦》作者对角色命名“玉”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红玉,因为犯宝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论者早已著书讨论,在众多复杂的诠释中,玉至少象征人的性灵、慧根、本质等意义,已是无庸怀疑。而小说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与宝玉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都有一种特殊缘分,深具寓意。 除了宝玉以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四块玉。首先是黛玉,宝、黛二玉结的是一段“仙缘”,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也是一则最美的还泪故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乃是性灵之爱,纯属一种美的契合,因此二人常有相知、同类之感。黛玉是宝玉灵的投射,宜乎二人不能成婚发生肉体关系,唯有等到绛珠仙草泪尽人亡魂归离恨天后,神瑛侍者才回转太虚幻境,与绛珠仙草重续仙缘。第二块玉是妙玉,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主题命意及文学结构上都有形而上的涵义。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经超脱俗尘,置身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宝玉终于跨出槛外,修成正果,而妙玉却堕入淖泥,终遭大劫。宝玉与妙玉的关系是身分的互调,槛外与槛内的转换,是一种带有反讽性的“佛缘”,妙玉目空一切,孤癖太过,连村妪刘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门难入。而宝玉心怀慈悲,广爱众生,所以终能成佛。 《红楼梦》男性角色名字中含有玉者,尚有甄宝玉与蒋玉函。甄宝玉仅为一寓言式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真”、“假”主题的反衬角色,甄宝玉貌似贾宝玉,却热中功名,与贾宝玉的天性本质恰恰相反。作者创造甄宝玉这个角色亦有反讽之意。《红楼梦》作者的人物设计,常用次要角色陪衬、反衬主要角色,例如晴雯、龄官陪衬黛玉,二人是黛玉的伸延、投影。宝玉这个角色除了甄宝玉、妙玉用以反衬以外,另外一位名字带玉的男性角色蒋玉函对宝玉更具深意。如果宝玉与黛玉所结的是一段“仙缘”,与妙玉是“佛缘”,那么宝玉与蒋玉函之间就是一段“俗缘”了。在《红楼梦》众多男性角色中,宝玉与蒋玉函的俗缘最深——宝玉与贾政的俗缘仅止于父子,亲而不近。宝玉与蒋玉函之间的同性之爱,其次是蒋玉函与花袭人在《红楼梦》结局时的俗世姻缘,而此二者之间又有相当复杂的关联。 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宝玉与蒋玉函初次见面即惺惺相惜,互赠表记。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忠顺亲王府派长府官到贾府向贾政索人,原因是忠顺王府里的优伶琪官(蒋玉函)失踪,“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长府官并指出证据——宝玉腰所系之茜香罗。宝玉无法隐饰,只得承认,蒋玉函私自逃离忠顺亲王府,在离城外二十里紫檀堡置买房舍。二十八回宝玉与蒋玉函见面互相表赠私物之后,至三十三回以前,两人“相与甚厚”的情节书中毫无交代,而三十三回由宝玉的招认,显见二人早已过往甚密,蒋玉函似乎是为了宝玉而逃离忠顺王府,在紫檀堡置买房舍的。以《红楼梦》作者如此缜密的心思,不应在情节上有此重大遗漏,不知是否被后人删除,尚待红学专家来解答这个疑问。但三十三回已经说明,宝玉与蒋玉函之间确实已发生过亲密的同性之爱,而宝玉因此被贾政大加笞挞,以至遍体鳞伤。一方面来看,固然是宝玉私会优伶的行为,是儒家礼教所不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象征宝玉与蒋玉函缔结“俗缘”,宝玉承受世俗后,他的俗体肉身所必须承担的创痛及残伤。书中,宝玉为黛玉承受精神性灵上最大的痛苦,为蒋玉函却担负了俗身肉体上最大的创伤。就同性恋的特质而言,同性间的恋爱是从另外一个个体身上寻找一个“自己”(self),一个“同体”,有别于异性恋是寻找一个异“己”(other),一个“异体”。如希腊神话中的纳西色斯,爱恋上自己水中倒影,即是寻求一种同体之爱。贾宝玉和蒋玉函这两块玉的爱情,是基于深刻的认同,蒋玉函犹之于宝玉水中的倒影,宝玉另外一个“自我”,一个世俗的化身。第九十三回,宝玉与蒋玉函在临安伯府再度重逢,在宝玉眼里,蒋玉函“鲜润如出水芙渠,飘扬似临风玉树”,此两句话除形容蒋玉函神貌俊美外,又具深意。“蒋玉函”有的版本亦作“蒋玉菡”,菡萏、芙渠都为荷花莲花别名。宝玉最后削发为僧,佛身升天。荷花莲花象征佛身的化身,因此,宝玉的“佛身”虽然升天,他的世俗分身,却附在了“玉菡”上,最后替他完成俗愿,迎娶袭人。佛经有云:“自性具三身,一者法身,二者圆满报身,三者千百亿化身。”蒋玉函当为宝玉“千百亿化身”之一。 同回描述蒋玉函至临安伯府唱戏,他已升为领班,改唱小生,“也攒了好几个钱,家里已经有两三个铺子。”府里有人议论,有的说:“想必成家了。”有的说:“亲还没有定。他倒拿定一个主意:说是人生婚配,关系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闹得的,不论尊卑贵贱,总要配得上他的才能。所以到如今还并没娶亲。”宝玉听到,心中如此感想:“不知日后谁家的女孩儿嫁他?要嫁着这么样的人儿,也算是不辜负了。”后来蒋玉函唱他的拿手戏《占花魁》,九十三回如此叙述: 果然蒋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后神情,把那一种怜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极情尽致。以后对饮对唱,缠绵缱绻。宝玉这时不看花魁,只把两只眼睛独射在秦小官身上。更加蒋玉函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按腔落板,宝玉的神魂都唱的飘荡了。直等这出戏煞场后,更知蒋玉函极是情种,非寻常角色可比…… 《红楼梦》作者善用“戏中戏”的手法来点题,但红学专家一般都着重在十八回元春回家省亲,她所点的四出戏上:《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因为“脂本”在这四出戏下曾加评语,认为元妃“所点之戏,伏四事,乃通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四出戏出自《一捧雪》——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俞大纲先生认为《仙缘》影射贾府抄家,宝玉出家更为合理),《牡丹亭》——伏黛玉之死。这几出戏暗示贾府及其主要人物之命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九十三回蒋玉函扮演之《占花魁》对《红楼梦》之主题意义及其结局具有更深刻的涵义。此处涵义可分为二层,首先,中国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恐怕《醒世恒言》中的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小官对花魁女怜香惜玉的境界最接近贾宝玉的理想。出身贫苦天性醇厚的卖油郎秦重,因仰慕名妓花魁娘子,不惜节衣省食,积得十两银子,到院中寻美娘(花魁的妓名)欲亲芳泽,未料是夜花魁宴归,大醉睡倒,小说如此描写秦小官侍候花魁女: 酒醉之人,必然怕冷,又不敢惊醒她。忽见栏杆上又放着一床大红zhu丝的棉被,轻轻的取下,盖在美娘身上,把灯挑得亮亮的。取了这壶茶,脱鞋上床。捱在美娘身边,左手抱着茶壶在怀,右手搭在美娘身上,眼也不敢闭一闭…… 等到花魁真的呕吐了,他怕污了被窝,就让她吐在自己新上身的衣袍袖子里,整理了腌臢酒吐后,“依然上床,拥抱似初”,直到天明,秦小官并未轻薄花魁女。秦重对花魁这种由爱生怜之情,张淑香女士认为近乎宗教爱,秦重以自己身上的衣物去承受花魁吐出的秽物,这个动作实含有宗教式救赎的意义,包纳对方的不洁,然后替她擦净——花魁乃一卖身妓女,必遭尘世污染。而贾宝玉在七十七回《俏丫鬟屈夭风流》中,面对奄奄一息的晴雯,亦是满怀悲悯,无限怜惜,恨不得以身相替。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平儿被凤姐错打后,宝玉能为她稍尽心意,竟感“喜出望外”。宝玉前世本为神瑛侍者,在灵河畔守护绛珠仙草,细心灌溉,使之不萎。历劫后堕入凡尘,在大观园内,宝玉仍以护花使者自居,他最高的理想便是守护爱惜大观园中的百花芳草(众女儿),不让她们受到无情风雨的摧残。宝玉自己本为多情种子,难怪他观看蒋玉函扮演秦重,服侍花魁,“怜香惜玉”、“缠绵缱绻”,会感到“神魂飘荡”,而称蒋玉函为“情种”了。“秦重”与“情种”谐音,因此,“占花魁”中的卖油郎秦重亦为“情种”的象征。贾宝玉跟蒋玉函扮演的角色秦重——情种,也正是宝玉要扮演的。贾宝玉与蒋玉函这两块玉可以说是神与貌都是合而为一的。 《占花魁》这出戏对《红楼梦》的结局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因为这出戏亦暗伏蒋玉函与袭人的命运结局。袭人姓花,并非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花袭人的命运与花魁女亦相似,宝玉出家,贾府败落,袭人妾身未明,她的前途也不会好,鸳鸯为众丫鬟之首尚不得善终,袭人的命运更不可卜。卖油郎秦重最后将花魁救出烟花火炕,结为夫妇,《红楼梦》结尾时,蒋玉函亦扮演秦重的角色将花袭人——花魁女,救出贾府,完成良缘——这,也是宝玉的心愿,他在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早已替二人下了聘。事实上宝玉在俗世间,牵挂最深俗缘最重的是袭人而不是旁人。一般论者把《红楼梦》当成宝黛爱情来看,往往偏重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关系,其实宝玉——蒋玉函——花袭人三人的一段世俗爱情可能更完满,更近人情。前文已论及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是一段“仙缘”,一段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黛玉早夭,泪尽人亡,二个始终未能肉身结合。而宝钗嫁宝玉时,宝玉失玉,失去了本性,已经变成痴人。书中唯一一次叙述二人行夫妻之礼,宝玉只是抱着补过之心,勉强行事,两人除却夫妻伦常的关系,已无世俗之情——宝玉不久便勘破世情,悟道出家了。而事实上,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真正获得宝玉肉体俗身的只有袭人,因为早已在第六回宝玉以童贞之身已与袭人初试云雨了,袭人可以说是宝玉在尘世上第一个结俗缘的女性。袭人服侍宝玉,呵护管教,无微不至,犹之于宝玉的母、姊、婢、妾——俗世中一切女性的角色,袭人莫不扮演。
2023-07-07 15:40:563

现代悲剧文学作品(10点)

孽子 是当代中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发表于1983年。1988年在中国大陆发行;它的法语版本和英语版本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发行。 情节概要 孽子除描写主人公李青内心的挣扎,他与离异的父母,以及主流社会之间的情感与冲突外,也叙述一群游移于新公园中的男同性恋者,如何在生活、欲望和社会偏见中挣扎求存。除了人物以外,作者亦描绘了1970年代台湾社会的样貌,尤其是当时以台北市新公园为中心的男同性恋社群。 主角李青生长在眷村中,是一名同性恋取向的少男。阿青之父为广西省籍的退伍军官,母亲则为本省籍,两人出身背景以及年龄差距均甚大,感情不睦。在阿青小时候,母亲即与别人私奔,从此阿青即与父亲及唯一的胞弟弟娃相依为命。 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在《孽子》中,我主要写父子关系,而父子又扩大为:父代表中国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对待下一辈、对待同性恋子女的态度——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本剧情节描述从民国六十三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主角李青因与同学发生暧昧行为被学校记大过开除,遭一直期盼他报考军校的老兵父亲赶出家门开始,这名边缘少年如何在历经母亲、弟弟亡故、被家庭与学校放逐,乃至于无意中进入「新公园」莲花池周围的黑暗王国,认识许多相互扶持好友并与周遭人物开展一连串追寻情感寄托之处的心路历程。 故事主轴除了透过年轻却早熟的主角李青,以第一人称的口白方式描述在七零年代那个充满压抑的年代,自我如何挣扎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价值的矛盾与冲突外; 也刻画几位主角在充满喧嚣、同情、怜悯、无助的环境里,如何在生存、欲望和悔恨中挣扎摆荡,获得最后救赎的人生旅途。 而剧情也就在一个除夕夜里,爆竹声响不断的热闹气氛中,主角李青迎著寒流,喊著军训口令,奔向未来的路上结束。欧洲文化界评《孽子》为「研悲情为金粉的歌剧」,其中人物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性的挣扎悔恨,到最后得到拯救与希望的情节,即是本剧的主要精神所在。
2023-07-07 15:41:031

简述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点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详解:白先勇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开拓期四个时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写的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发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后写的《纽约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一九六O》,《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七篇小说.《纽约客》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写漂泊到海外的国民党贵族子弟的生活,写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的认同危机,写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写他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悲剧.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国创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说.《台北人》在思想和艺术上比《纽约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国的近代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现实主义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主题多,人物性格鲜明,复杂,富于发展变化.其中,《永远的尹雪艳》就是暴露和抨击台湾上流社会的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开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孽子》.这是作者力图突破自己创作成就的一次尝试.其突破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他并没有把它孤立起来写,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写,社会的描写联系起来,因此它是一部多层面的小说: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恋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人性小说,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提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社会对子女的关心教养问题,老兵的生活问题,上层官僚对百姓的欺压问题等;第二,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孽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写台湾现在和未来的现实社会;第三,《孽子》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通俗,而《台北人》的语言风格幽雅,流丽.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2023-07-07 15:41:221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尊重他的性向,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白先勇是一位很有个人特色的作家。他钟情于昆曲,又善于写作,一生著作许多,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认同感,并且,他还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性向。关于他的性向,他曾经公开表示过,自己的父亲白崇禧大约是知道,但是他满尊重白先勇的选择。少年白先勇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被讲述和被记忆,成年后的白先勇就曾经提笔将关于自己父亲的点滴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那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记忆,亦是白先勇对其父的纪念。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是民国时期军阀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套用白先勇的话,大约就是"两不相沾",虽然他跟随蒋先生奔赴台湾,但在白崇禧心中,这并不代表他的政治立场,他之所以去往台湾,只是为了忠诚于自己的信仰。白先勇是家中老八,出生于1937年7月11日的广西桂林,他的幼年时代,是四处游走的一段岁月,那段岁月,亦对白先勇今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早之时,白先勇生活在桂林,他见证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有了"桂林情结",在他心中,在桂林的七年时光便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童年画卷。白先勇几乎自一出生便生活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直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白先勇才随父母离开桂林,之后去往了重庆、上海、南京等地。而在重庆的少年岁月,是白先勇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如果"桂林情结"代表了白先勇的童年,那"巴蜀情结"便代表了白先勇的少年时代。白先勇七岁之时患上了肺结核,无法和家中其他兄弟姊妹一样上学,只能独自在家中学习。他在重庆待过三年,每当走在路上便会看到许多防空洞,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伤痛痕迹,亦坚定了白先勇心中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而这份情怀,在白先勇今后的作品中大大小小多有所折射,他将自己的感情写进了书中,尽情的叙述着自己对于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以及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1948年,白先勇举家迁往香港,后于1952年去往了台湾。基于对祖国景秀山河的热爱,白先勇高考的第一志愿便是水利工程,但次年便发现兴趣不符,于是转往台大外国文学系就读。此后的白先勇便专心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先后发表了多篇小说,直到1962年,其母过世之后,他守孝结束准备赴美留学,但谁也未曾预料,其父白崇禧的送行,竟成了父子二人最后一次相见。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过世,父子二人天人永隔。而多年后,白先勇谈起自己的父亲时,他说起了那些陈年往事,提及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他说到,自己的父亲向来是知道自己的性向的,但是他并没有激烈的反对,相反倒是表示尊重。性向与父子1983年,白先勇出版了长篇小说《孽子》,本书聚焦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性恋群体,书中的主人翁李青因自己的性向被家庭和学校放逐,流浪于公园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台湾当时这一群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生存状况。而作为作者的白先勇,亦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后期的采访中,白先勇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很温和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世界。主持人问他,如若其父白崇禧看到了《孽子》会是如何反应。白先勇温文尔雅地回应着主持人。他说,想来父亲会大吃一惊,但是他是知道他的性向的。《孽子》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白先勇第一个关于这个群体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就一些书写过关于同性恋方面的内容。或许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直觉,或许是先前作品的铺垫。白先勇表示自己的父母大约都是知晓自己性向一事的,但父母双方都选择了不戳破,彼此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不会提起,就当不知晓一般,互相体谅着对方。对于父亲白崇禧,白先勇是报以感激的。这份感激,是其父对于自身的尊重。白崇禧对待他的态度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拥有了自信,而非成为一个瑟缩自卑的男人。白先勇当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大学保送的机会,可最终还是因为个人喜好的原因选择了翻牌重来,其父亦未曾过多的责备。或许,这便是父亲对于儿子的尊重和无条件信任,即使在外人看来是如何荒诞不羁的行为。当白先勇在文坛上有所小成之后,父亲白崇禧看过他的一些作品,但是他从来是只看不评价的个性,因为他尊重知识和文化,并十分赞同和支持自己儿子从事文化创作的工作。除此之余,白崇禧还建了几个学校,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念。白先勇说起自己父亲对于文化的尊重时,是觉得伟大的。白崇禧默默付出,不图回报,而对于文化如此在意,亦是因为其童年的不幸经历。白先勇说,其父的童年并不幸福,贫瘠的家境不足以支撑全家孩子读书,所以全家一起供养他一人上学。而当时的人愚昧,乡风愚昧,无法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某次白崇禧的一个亲戚说念书步入做学徒来的有用,也便是这句话,令一贯好强的他记了一生。所以,当白崇禧有了能力以后,便想回馈故乡,帮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白先勇和白崇禧的父子关系如此融洽,并且白崇禧能够尊重白先勇的性向,很大程度可能于他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年少的白崇禧看尽万千,在不断的历练之中拥有了广阔的胸怀,或许对他而言,白先勇的性向并不会影响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亦不会影响彼此之间深厚的父子情。白先勇并未辜负白崇禧的期待,白崇禧的满腔对于文化的支持和敬意,都在自己儿子白先勇身上得以实现。而白先勇,他的不同性向或许会带来一些争议,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优秀,其骨中自然带着文人的书卷之气。
2023-07-07 15:41:305

白先勇的出版履历

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
2023-07-07 15:43:011

白先勇的创作概况,包括小说,散文,剧本,访谈集等等分别有多少部

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收录于《纽约客》。《等》《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我们看菊花去》《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
2023-07-07 15:43:131

白先勇的处女作是哪本书?

白先勇是被夏志清称为“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后世诵读的作品”的重要作家。自1958年发表处女作《金大奶奶》开始,白先勇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创作道路。现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寂寞的17岁》、《谪仙记》、《纽约客》、《台北人》、《游园惊梦》、《孤恋花》、《骨灰》、《白先勇自选集》。长篇小说《孽子》以及散文集《蓦然回首》等。生活为白先勇提供了热爱文学、走上创作道路的契机。在《蓦然回首》中,白先勇谈到影响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三位老师,即童年时家中的厨子老央,中学语文老师李雅韵和台大外文系教授夏济安。
2023-07-07 15:43:201

北京大学白先勇简历

1成长经历编辑作家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于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白先勇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2创作经历编辑贯通中西白先勇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巴蜀情结作者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入了台湾水利学院。后因发现自己对水利没有兴趣,才转入台大外文系。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同情劳动者白先勇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作者在《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作者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作者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作者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作者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台湾与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上连载,已由台湾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3人物轶事编辑评同性恋白先勇及其家人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乃父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台湾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个人信仰白先勇,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您的作品受回教影响多,还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统的影响,但我对伊斯兰教在宗教教义上面不是很近。我念过天主教学校,在香港念初中时我是背圣经的,但慢慢的年纪大一点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国回教协会是我父亲创立的。但是对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会失望,但是也不会干涉。呵呵,我常说他是“开明君主制”。 ”桂林情结白先勇不建党的经历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铸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国当代文学概况的人,一定会懂得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学作品,白先勇的兴趣爱好,甚至白先勇的语言和思维,都离不开桂林这块生他养他的山水宝地,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绪:那便是对桂林故土的眷恋。其实,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岁时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方言。例如“蚂捞车”、“鸡猫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怀旧小说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许会有一个感觉,"金大奶奶"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富桂林味。当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听来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对笔者说,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除了桂话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欢桂林的传统艺术桂剧。在7岁离开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亲的怀里抱着看桂剧,所以即使是57岁回桂林时,白先勇仍然对桂剧如此钟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编辑《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收录于《纽约客》。《等》《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我们看菊花去》《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小说分期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5出版履历编辑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6与昆曲编辑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推广昆曲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诩为昆曲义工。7人物评价编辑“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白先勇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评“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
2023-07-07 15:43:281

孽子里有车戏吗

有。1、在《孽子》原剧中,李青为了躲避学校安保人员的追捕,躲进了车里,并且开车逃避,展开了一场紧张的追赶车戏。2、《孽子》是一部2003年的台湾连续电视剧,由台湾公视根据名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而成,导演为曹瑞原,范宗沛为其配乐,描述了主角李青的同性恋人生,情节真实,剧情跌宕起伏。
2023-07-07 15:43:341

盛夏光年歌词(歌中戏|盛夏的一场狂欢)

【前言】我很喜欢陈奕迅《于心有愧》中的一句歌词:如果我听歌可眼红,何以待你好偏不懂。有时候你听到某首歌的感触会有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微妙,所以,我有了把这些歌中的情感通过影视剧分享给各位的打算,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栏目“歌中戏”。所谓戏,既是影视剧,亦是内心戏。 1 很少有人喜欢炎热和黏腻,但仅仅是“夏天”两个字,便足够让人心驰神往。因为它让人想到的是空调、西瓜、雪糕,是沙滩裤、背心和人字拖,还有无所事事的暑假。 以及恋爱。 在描绘夏日爱情的电影中,又属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青春片最让人感觉到妥帖,濒海的地理位置和热带季风气候,让主角们走在海边,身上的衬衫和裙子被海风吹起的场景让人舒服得特别有说服力,也让电影自带了夏夜晚风和蝉鸣的清新滤镜。 除了这些,夏天还有灼热到刺痛皮肤的阳光,所以执拗、别离、不知所措与飞蛾扑火也同样是这些描绘夏日爱情电影的主题。在台湾地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便是2006年上映的《盛夏光年》。 电影《盛夏光年》 电影之所以时隔多年还常常被提起,其一是因为它在台湾同志电影中占到了重要的位置,其二便是因为五月天阿信为电影所作的同名主题曲。 五月天的歌曲《盛夏光年》 歌词中连续几次“我不转弯”的呐喊充满了青春的热血,但这种横冲直撞中却也交杂着无可奈何,不撞南墙不回头似乎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种情绪,也正是电影的主角康正行(张睿家 饰)对余守恒(张孝全 饰)的爱情的写照。 2 很巧合,不管是原著——来自台湾作家许正平所著的《光年》,还是电影和阿信的《盛夏光年》,都和星球有些关系。 阿信写出这首歌,和一颗被除名的行星有关——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由天文学家以投票正式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他在文章《我知道一个星球,在这个行星上,没有人能活超过二十岁》中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而这是一个即将更孤单的星系”,“我突然想起我生命中的冥王星,国际天文学会也许能将你们除名,但我,将会永远记得你们”。 而电影和小说中的两个主角的名字康正行和余守恒,让人不难想到行星与恒星,在两个人的关系之中,不管行星如何旋转,始终是围绕着恒星,被牢牢吸引着。 一个热切而另一个疏离,几乎所有爱情电影的主角两位都不外乎如此,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关系的不对等也往往都是因为两个人一个爱得比较多而另一个比较少,而具体到同性关系的爱情电影,双方的僵持还来源于对身份认同的迷思。 余守恒(左)和康正行(右) 《盛夏光年》中,康正行和余守恒甚至都不算真正恋爱过,他们互相知晓对方的心意,但直到影片背后,哪怕到了影片结尾二人发生了关系,余守恒却忽然用很真诚的语气告诉康正行: “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也是很多观众认为《盛夏光年》所存在的微瑕之处。 3 而这也是台湾同性电影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主流。 相关的文艺作品在台湾,曾经塑造的是悲怆的形象,白先勇在《孽子》的序言中发出了对这群在主流之外的弱势群体关怀的呼唤: “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 那时台湾的同性恋者被家人所抛弃、被台湾社会所不容,这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年轻人,流连在台北新公园无家可归。而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孽子》,也是台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同性题材的影片,当时的青涩小生邵昕扮演了主角李青。 电影《孽子》 如果选择能够代表台湾电影的经典镜头,《孽子》中阿青绝望地喊了一声“爸!”之后便消失在巷口的场景绝对可以位居这些经典镜头之列,不管是触动人心的程度还是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孽子》在台湾同志电影中都首屈一指。 《孽子》以“雏鸟”李青的离巢开始,“老鸟”傅老的离世作为结束,青春鸟们的命运仿佛一个循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结束。 《孽子》剧照 在这之后,又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同性题材电影《喜宴》,相比于《孽子》,《喜宴》少了绝望和对抗,而增添了对同性关系融入到传统家庭伦理的思辨,但无疑,也为这类电影对题材的把握增加了讨论的深度。 4 然而冥冥之中仿佛注定了八九十年代的光辉会闪耀到这个时代,2003年《孽子》翻拍,戏内的几位男主演范植伟、杨祐宁、张孝全和周群达几位,被叫作“孽子帮”,他们时常在同志题材电影中出现。 “孽子帮” 而《盛夏光年》,便是孽子帮的核心人物张孝全在同性电影题材之中的代表作了。 《孽子》这部小说,也同样影响了阿信,五月天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公开发行的唱片之中,便是应邀为角头音乐所作的、一首叫作《拥抱》的歌,歌词中写道: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默默聆听那黑夜 晚风吻尽 荷花叶 任我醉倒在池边” 在《孽子》的小说中,荷花池边是这群无家可归者寻求精神和肉体慰藉的地方,而经考证台北的新公园也的确有一个荷花池,是同性恋者晚上聚集之地(上图孽子帮合照的背景即为荷花池)。 《拥抱》这首歌本身也是为同志平权所作,在五月天的作品中的地位算是最重要的歌曲之一,光是MV就找了陈宏一拍了两个版本,99年的首版受到当时的压力,找来一个女孩做主角,但实际上隐晦地表达了一个男性由于得不到身份认同而自杀的悲剧。15年后的MV里则毫无避讳,不仅昭显了歌曲的主题,更是描绘出一幅台湾底层社会的浮世绘。 《盛夏光年》MV 《光年》的小说、《盛夏光年》这部电影以及同名歌曲,说是《孽子》的精神续作有些勉强,但无疑,白先勇的这部长篇小说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主创,甚至不仅仅是一代人。 5 电影和歌之外的东西谈罢,我们来说说作品本身。 《盛夏光年》对小说的改编很难说是完全成功的,小说里康正行和余守恒的关系是递进的,最后两人发展到亲密行为也有迹可循,康正行虽然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但二人的关系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平衡之中。 但在电影中,那段床戏完全成了激情和冲动之下的后果,守恒抱紧正行不再是二人互相爱慕的自然而然,而变成了挽留正行、报复慧嘉的行为,在激情过后的那句“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也为两个人之间增添了模糊暧昧的气息。 电影中欠缺的恣意在阿信这首《盛夏光年》中得以弥补: “让定律更简单 让秩序更混乱 这样的青春我才喜欢 让盛夏去贪玩 把残酷的未来 狂放到光年外 放弃规则 放纵去爱 放肆自己 放空未来” 电影中余守恒说,“我真的不能失去你们两个任何一个。”然而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不选择的后果是自己所爱之人永远会被留在模糊的边界线。如果想找一部夏日的消遣之作,《盛夏光年》当然是适合的,但我更希望的,是当你看完之后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023-07-07 15:43:471

白先勇(清晰版) 歌词

歌曲名:白先勇(清晰版)歌手:关心妍专辑:Jade Loves情愿跟孽子奏黄菊谁愿意就此一直老我害怕 还未遇到情愿跟孽子奏夜曲谁愿意静悄悄的哭难道在天黑方有 我的美梦当不到尹雪艳也要跳永远的舞当不到尹雪艳也不要信命数当心里有欲望 多到压不到 能煽动时就煽动能无惧就有福 新公园宣布能华丽地跌倒 谪仙记预祝前面有某个天国仍然未到 我要英勇能无惧就有福 恋者都知道能华丽地跌倒 问哪位做到白先勇 最后也祝我天天英勇情愿跟孽子听南风情愿有活脱脱的好平淡度一生怎算我的贵族当不到尹雪艳也要跳永远的舞当不到尹雪艳也不要信命数当心里有欲望 多到压不到 能哄动时就哄动能无惧就有福 新公园宣布能华丽地跌倒 谪仙记预祝前面有某个天国仍然未到 我要英勇能无惧就有福 恋者都知道能华丽地跌倒 问哪位做到白先勇 最后也祝我天天英勇能无惧就有福 一早都知道能华丽别退缩 没有爱不到白先勇 最后也祝我天天英勇我英勇 快乐无数http://music.baidu.com/song/19229090
2023-07-07 15:43:541

怎么看白先勇的《孽子》

<<孽子>>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小说自选集的第三本。它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 这部长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焦台北中央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白先勇把深切的同情与怜悯给予这群寒夜中的孩子,他的作品由此充满人性的光辉:“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 一、那些青春鸟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标题。在这部小说里,白先勇用“青春鸟”这一别称,来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恋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类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占去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或是天性异禀,或后天受环境影响,都或浓或淡地体现出与常人相异的性向特征。少年时期,欲望真实、敏感而又强烈不加掩饰,而作者少年时的某些真实的感受,就这样清晰地投射在他们的身上。 (一) 同龄少年之爱 此部分要讨论的是年龄相仿的少年形象间的感情关系与情感特征以及作者少年时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 1.寂寞的十七岁 十七岁,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龄,为何会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杨云峰,作了最好的诠释。 杨云峰性格孤僻,学业不佳,始终无法在对其期望极高的父亲面前抬头。在学校一无所长且不善交际的他没有朋友,更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始终觉得郁闷孤单,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在他就读的南光中学,唯一可以让他倾诉、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炀了。 在体育课上,杨云峰意外受伤,在众多嘲笑他的同学中,只有班长魏伯炀扶起他去医务室,并护送他回家。路上,杨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学校遭受的种种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总哭不出来的,我的忍耐力特大,从小就被同学作弄惯了……爸爸妈妈刮我,我也能不动声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弯里,我却哭得有滋有味。” 从此之后,杨云峰对魏伯炀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种机会和魏伯炀待在一起,而且还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会”。 上述种种都可以证明,魏伯炀已经是杨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赖。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或许姑且可以认为是男孩子之间深厚的友情,但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好感却实实在在的超出了对一个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来,杨云峰的同学都开始对他们的交往议论纷纷,说他是魏伯炀的“姨太太”。终于,在风言风语中,两人疏远了,杨云峰十分苦闷,“我真的想出家当和尚……从来没有这么寂寞过。” 由此可见,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显是由一个同龄的同性少年来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年少而无知的单纯心境,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无法对自己做出定论,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没有用什么来鲜明地点清主旨,而是让读者悉心把握。实际上,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给足了明示。杨云峰在新公园(这又是个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恋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园为主要背景的)闲逛时受到了一个男同性恋的试探性骚扰。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实际上已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国内连年战事,同时又因为少时曾患传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离,所以童年时所经历的孤独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鲜明。在家人宴请宾客,歌舞升平之时,他却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霎时,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又由于其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陆解放之后,举家迁至台湾,白先勇自然对陌生环境感到极不适应,生活中除了读书,就觉得没有其它乐趣了。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体现。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对象来排遣。《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魏伯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对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见,作者同性相恋的倾向,在年少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国祥是作者笔墨花得最重的一个人物。在《树犹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这位好友从高中到大学,从台湾到美国,从共同培植园林到不远万里帮助朋友求医问药的细节娓娓道来。两人情谊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都有了洞察心灵的力量。从友情角度分析,两人堪称至交。但若从同性相恋的角度来讲,文中的某些片断才更能让人理解。例如,白先勇为给王国祥治病,只身从美国来到大陆,遍访河北、浙江名医。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为一个朋友踏遍千山万水而毫无怨言。而这种力量是否还在友情的范围,可由读者细细体会。 由于资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纪实或回忆方式记录个人少年情感片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测性结论。 2.龙凤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龙(龙子)是将门之后,学业初成,意气风发。结识了新公园中的“名角”阿凤。两人宛如“天雷勾动地火”,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龙子随即逃出家门,在稻田边与阿凤共筑爱的小屋。作品中,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忧怨频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随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忽明忽暗的银色星空,争相怒放的红色莲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凤与龙子的感情纠葛始终以过去时出现,所有故事陈述者的口气中都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与唯美。而龙子亲手将爱人阿凤刺死的结局则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轰轰烈烈。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凄美多于真实,已经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只能供传说的神话了。 在《寂寞的十七岁》中,同性恋主题晦涩不明,而在《孽子》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给予作者无限的空间与平台去解构、诠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情结。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场,阿凤和龙子的感情纠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边萦绕。此时,阿凤已死去多年,从美国归来的龙子也已沧桑中年,读者都是通过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转述,来对阿凤和龙子进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是一对痴龙怨凤,这是一幕过于凄美浪漫的爱情悲剧的传说。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体。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少年。他们因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边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礼治被暂时搁置,少年们用自己的标准理解和构筑他们的爱情。在这里,少了些世俗的羁绊,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为年龄的特点而大胆执着,所以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壮烈而唯美。龙子和阿凤的纠葛就是这种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这样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上,作者用这样浓情的笔墨构筑了自己的情感乌托邦。根据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社会的礼制习俗,同性恋都是异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了。所以,这样的巧合一旦发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会倾注惊人的浓墨重彩。这正是他的同性爱情观。既然它不为世人所容,那么它就一定要像传说般浪漫动人,像神话般轰轰烈烈。 作品中有这样一处设计,龙子的父亲是军界要人,家境殷实。龙子杀死阿凤触犯重罪,随即被家人送往美国避风头。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五星上将,白先勇大学毕业即去美国深造。这种巧合化的设计或多或少是为了让龙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龙子对爱情的执着则无疑就是作者在尘世中苦苦追寻真情的明证
2023-07-07 15:44:251

白先勇的〈孽子〉讲的是什么故事啊?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标题。在这部小说里,白先勇用“青春鸟”这一别称,来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恋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类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占去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或是天性异禀,或后天受环境影响,都或浓或淡地体现出与常人相异的性向特征。少年时期,欲望真实、敏感而又强烈不加掩饰,而作者少年时的某些真实的感受,就这样清晰地投射在他们的身上。 (一) 同龄少年之爱 此部分要讨论的是年龄相仿的少年形象间的感情关系与情感特征以及作者少年时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 1.寂寞的十七岁 十七岁,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龄,为何会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杨云峰,作了最好的诠释。 杨云峰性格孤僻,学业不佳,始终无法在对其期望极高的父亲面前抬头。在学校一无所长且不善交际的他没有朋友,更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始终觉得郁闷孤单,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在他就读的南光中学,唯一可以让他倾诉、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炀了。 在体育课上,杨云峰意外受伤,在众多嘲笑他的同学中,只有班长魏伯炀扶起他去医务室,并护送他回家。路上,杨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学校遭受的种种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总哭不出来的,我的忍耐力特大,从小就被同学作弄惯了……爸爸妈妈刮我,我也能不动声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弯里,我却哭得有滋有味。” 从此之后,杨云峰对魏伯炀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种机会和魏伯炀待在一起,而且还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会”。 上述种种都可以证明,魏伯炀已经是杨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赖。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或许姑且可以认为是男孩子之间深厚的友情,但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好感却实实在在的超出了对一个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来,杨云峰的同学都开始对他们的交往议论纷纷,说他是魏伯炀的“姨太太”。终于,在风言风语中,两人疏远了,杨云峰十分苦闷,“我真的想出家当和尚……从来没有这么寂寞过。” 由此可见,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显是由一个同龄的同性少年来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年少而无知的单纯心境,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无法对自己做出定论,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没有用什么来鲜明地点清主旨,而是让读者悉心把握。实际上,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给足了明示。杨云峰在新公园(这又是个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恋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园为主要背景的)闲逛时受到了一个男同性恋的试探性骚扰。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实际上已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国内连年战事,同时又因为少时曾患传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离,所以童年时所经历的孤独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鲜明。在家人宴请宾客,歌舞升平之时,他却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霎时,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又由于其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陆解放之后,举家迁至台湾,白先勇自然对陌生环境感到极不适应,生活中除了读书,就觉得没有其它乐趣了。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体现。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对象来排遣。《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魏伯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对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见,作者同性相恋的倾向,在年少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国祥是作者笔墨花得最重的一个人物。在《树犹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这位好友从高中到大学,从台湾到美国,从共同培植园林到不远万里帮助朋友求医问药的细节娓娓道来。两人情谊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都有了洞察心灵的力量。从友情角度分析,两人堪称至交。但若从同性相恋的角度来讲,文中的某些片断才更能让人理解。例如,白先勇为给王国祥治病,只身从美国来到大陆,遍访河北、浙江名医。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为一个朋友踏遍千山万水而毫无怨言。而这种力量是否还在友情的范围,可由读者细细体会。 由于资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纪实或回忆方式记录个人少年情感片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测性结论。 2.龙凤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龙(龙子)是将门之后,学业初成,意气风发。结识了新公园中的“名角”阿凤。两人宛如“天雷勾动地火”,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龙子随即逃出家门,在稻田边与阿凤共筑爱的小屋。作品中,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忧怨频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随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忽明忽暗的银色星空,争相怒放的红色莲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凤与龙子的感情纠葛始终以过去时出现,所有故事陈述者的口气中都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与唯美。而龙子亲手将爱人阿凤刺死的结局则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轰轰烈烈。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凄美多于真实,已经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只能供传说的神话了。 在《寂寞的十七岁》中,同性恋主题晦涩不明,而在《孽子》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给予作者无限的空间与平台去解构、诠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情结。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场,阿凤和龙子的感情纠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边萦绕。此时,阿凤已死去多年,从美国归来的龙子也已沧桑中年,读者都是通过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转述,来对阿凤和龙子进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是一对痴龙怨凤,这是一幕过于凄美浪漫的爱情悲剧的传说。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体。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少年。他们因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边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礼治被暂时搁置,少年们用自己的标准理解和构筑他们的爱情。在这里,少了些世俗的羁绊,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为年龄的特点而大胆执着,所以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壮烈而唯美。龙子和阿凤的纠葛就是这种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这样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上,作者用这样浓情的笔墨构筑了自己的情感乌托邦。根据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社会的礼制习俗,同性恋都是异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了。所以,这样的巧合一旦发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会倾注惊人的浓墨重彩。这正是他的同性爱情观。既然它不为世人所容,那么它就一定要像传说般浪漫动人,像神话般轰轰烈烈。 作品中有这样一处设计,龙子的父亲是军界要人,家境殷实。龙子杀死阿凤触犯重罪,随即被家人送往美国避风头。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五星上将,白先勇大学毕业即去美国深造。这种巧合化的设计或多或少是为了让龙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龙子对爱情的执着则无疑就是作者在尘世中苦苦追寻真情的明证
2023-07-07 15:44:321

孽子的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聚焦民国六十年代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恋沦落少年,细腻描述了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和不为人知的生活。故事以这群下层同性恋者的生活为主,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恋者,并藉由龙凤神话等过往的同性恋曲,反映1960年代前后同性恋者族群被家庭、学校与社会、国家放逐的边缘处境,呈现同性恋者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小说传达两代间因同性情欲而产生冲突,期待沟通谅解与社会接纳的殷切之情。诚如白先勇所言:《孽子》是我第一次深入地处理中国的亲子关系,并且把这关系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把父辈的形象提升至父权象徵的层次上。在《孽子》中,我主要写父子关系,而父子又扩大为:父代表中国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对待下一辈、对待同性恋子女的态度——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2023-07-07 15:44:391

孽子讲了个什么故事啊。。

那些青春鸟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那些青春鸟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标题。在这部小说里,白先勇用“青春鸟”这一别称,来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恋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类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占去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或是天性异禀,或后天受环境影响,都或浓或淡地体现出与常人相异的性向特征。少年时期,欲望真实、敏感而又强烈不加掩饰,而作者少年时的某些真实的感受,就这样清晰地投射在他们的身上。(一) 同龄少年之爱此部分要讨论的是年龄相仿的少年形象间的感情关系与情感特征以及作者少年时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1.寂寞的十七岁十七岁,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龄,为何会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杨云峰,作了最好的诠释。杨云峰性格孤僻,学业不佳,始终无法在对其期望极高的父亲面前抬头。在学校一无所长且不善交际的他没有朋友,更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始终觉得郁闷孤单,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在他就读的南光中学,唯一可以让他倾诉、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炀了。在体育课上,杨云峰意外受伤,在众多嘲笑他的同学中,只有班长魏伯炀扶起他去医务室,并护送他回家。路上,杨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学校遭受的种种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总哭不出来的,我的忍耐力特大,从小就被同学作弄惯了……爸爸妈妈刮我,我也能不动声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弯里,我却哭得有滋有味。”从此之后,杨云峰对魏伯炀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种机会和魏伯炀待在一起,而且还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会”。 上述种种都可以证明,魏伯炀已经是杨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赖。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或许姑且可以认为是男孩子之间深厚的友情,但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好感却实实在在的超出了对一个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来,杨云峰的同学都开始对他们的交往议论纷纷,说他是魏伯炀的“姨太太”。终于,在风言风语中,两人疏远了,杨云峰十分苦闷,“我真的想出家当和尚……从来没有这么寂寞过。”由此可见,在《寂寞的十七岁》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显是由一个同龄的同性少年来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年少而无知的单纯心境,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无法对自己做出定论,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没有用什么来鲜明地点清主旨,而是让读者悉心把握。实际上,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给足了明示。杨云峰在新公园(这又是个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恋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园为主要背景的)闲逛时受到了一个男同性恋的试探性骚扰。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实际上已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国内连年战事,同时又因为少时曾患传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离,所以童年时所经历的孤独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鲜明。在家人宴请宾客,歌舞升平之时,他却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霎时,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又由于其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陆解放之后,举家迁至台湾,白先勇自然对陌生环境感到极不适应,生活中除了读书,就觉得没有其它乐趣了。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体现。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对象来排遣。《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魏伯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对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见,作者同性相恋的倾向,在年少时就已初露端倪。在可查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国祥是作者笔墨花得最重的一个人物。在《树犹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这位好友从高中到大学,从台湾到美国,从共同培植园林到不远万里帮助朋友求医问药的细节娓娓道来。两人情谊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都有了洞察心灵的力量。从友情角度分析,两人堪称至交。但若从同性相恋的角度来讲,文中的某些片断才更能让人理解。例如,白先勇为给王国祥治病,只身从美国来到大陆,遍访河北、浙江名医。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为一个朋友踏遍千山万水而毫无怨言。而这种力量是否还在友情的范围,可由读者细细体会。由于资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纪实或回忆方式记录个人少年情感片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测性结论。2.龙凤情深《孽子》是白先勇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同类题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龙(龙子)是将门之后,学业初成,意气风发。结识了新公园中的“名角”阿凤。两人宛如“天雷勾动地火”,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龙子随即逃出家门,在稻田边与阿凤共筑爱的小屋。作品中,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忧怨频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随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忽明忽暗的银色星空,争相怒放的红色莲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凤与龙子的感情纠葛始终以过去时出现,所有故事陈述者的口气中都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与唯美。而龙子亲手将爱人阿凤刺死的结局则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轰轰烈烈。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凄美多于真实,已经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只能供传说的神话了。在《寂寞的十七岁》中,同性恋主题晦涩不明,而在《孽子》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给予作者无限的空间与平台去解构、诠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情结。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场,阿凤和龙子的感情纠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边萦绕。此时,阿凤已死去多年,从美国归来的龙子也已沧桑中年,读者都是通过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转述,来对阿凤和龙子进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是一对痴龙怨凤,这是一幕过于凄美浪漫的爱情悲剧的传说。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体。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少年。他们因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边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礼治被暂时搁置,少年们用自己的标准理解和构筑他们的爱情。在这里,少了些世俗的羁绊,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为年龄的特点而大胆执着,所以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壮烈而唯美。龙子和阿凤的纠葛就是这种感情的最佳代表。在这样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上,作者用这样浓情的笔墨构筑了自己的情感乌托邦。根据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社会的礼制习俗,同性恋都是异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了。所以,这样的巧合一旦发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会倾注惊人的浓墨重彩。这正是他的同性爱情观。既然它不为世人所容,那么它就一定要像传说般浪漫动人,像神话般轰轰烈烈。作品中有这样一处设计,龙子的父亲是军界要人,家境殷实。龙子杀死阿凤触犯重罪,随即被家人送往美国避风头。而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五星上将,白先勇大学毕业即去美国深造。这种巧合化的设计或多或少是为了让龙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龙子对爱情的执着则无疑就是作者在尘世中苦苦追寻真情的明证
2023-07-07 15:44:562

谁能找到法国书评家雨果马尔桑写的《孽子》评论“将悲情研究成金粉的歌剧”,收费文章也可以

不好找啊,这个有点简单,还是繁文,楼主看看对你有帮助吗?61法国书评家雨果64马尔桑 (Hugo Marsan)於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评介白先勇的《孽子》,赞誉这部小说是一出「将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剧」。 61  马尔桑以「令人震惊」形容《孽子》,它有传奇故事的紧张、强烈,却无强加的乐观结局。《孽子》的魅力并不单在动人的情节,《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来自作者的文笔,丰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涨的江河那样;他诗意地把真实的氛围记录下来,又以黑夜如梦一般的面纱使它改观。 61  马尔桑认为白先勇描绘的是一个边缘世界,在被接纳的边缘之内的边缘:「我们这个王国,历史暧昧,不知道是谁创立的,也不知道始於何时,然而在我们这个极隐密,极不合法的蕞尔小国中,这些年,却也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不足与外人道的沧桑痛史。」 61  《孽子》有如一出巴洛克式歌剧,美化了黑夜,让一轮昏红的月亮高挂在湿煤也似的空中。城市夜间那被掩盖的一面在白先勇笔下是如此完美地被叙述著,以致读者甚至忘掉世上还是有日出的地方。 61马尔桑强调,在心理分析作品贫乏的年代里,白先勇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孽子》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2023-07-07 15:45:211

跪求《孽子-2003》百度云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曹瑞原导演的

《孽子 -2003》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tqpiP_HDaucuWibPQb1gQ?pwd=eh9c 提取码: eh9c导演: 曹瑞原编剧: 陈世杰、王词仰、白先勇主演: 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金勤、吴怀中、柯俊雄、柯淑勤、丁强、王珏、庹宗华、马志翔、沈孟生、陈柏霖、张捷、金士杰、萧艾、杨丽音、勾峰、李璇、田丰、林义雄、铁孟秋、王明台、夏靖庭、李昆、王孙、鸿鸿类型: 剧情、同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03-02-17(中国台湾)集数: 20单集片长: 56分钟又名: Crystal Boys李青(范植伟 饰)因为在学校和同性同学发生不当行为,被记大过开除,一直盼望儿子考上军校的老爸(柯俊雄 饰)不堪耻辱将他赶出家门,从此他进入“新公园”荷花池周围的黑暗王国。在那里,李青结识了一心想去日本寻父的小玉(金勤 饰)、文弱清秀重情义的吴敏(张孝全 饰)、手脚不干净的老鼠(吴怀中 饰),这群边缘少年在杨教头(丁强 饰)照看下做皮肉生意,被许多“干爹”供养,也听说了许多在公园多年的隐秘传说,尤其是阿凤(马志翔 饰)与龙子(庹宗华 饰)的故事最为人唏嘘。有一天,出走十年的龙子回到了公园,一代又一代青春鸟们的羁旅似乎永远要纠缠在一起……本剧根据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改编。
2023-07-07 15:45:281

《TEAFORTWO白先勇小说卷》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TEA FOR TWO》(白先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EGuGSpwjSUzdRJ1IWsYaQ 提取码:ya1w书名:TEA FOR TWO作者:白先勇豆瓣评分:8.7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5-1页数:374内容简介: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 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作者简介:白先勇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60年,他与台大的同学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很多作品已成为经典。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23-07-07 15:45:461

除了喜欢白先勇,大家还喜欢哪些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国大活陆、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后,又目睹了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的下层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着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2023-07-07 15:46:101

白先勇的主要著作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收录于《纽约客》。《等》《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我们看菊花去》《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小说分期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2023-07-07 15:46:281

白先勇的个人资料 ,谢谢

白先勇 (1937,7,11~) 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23-07-07 15:46:486

白先勇的作品有哪些

《金大奶奶》《月梦》《玉卿嫂》《毕业》《蓦然回首》《芝加哥之死》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於「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满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裏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等》《谪仙怨》《我们看菊花去》《树犹如此》——纪念忘友王国祥
2023-07-07 15:47:034

关于家庭悲剧的文学作品(10点)

孽子 是当代中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发表于1983年。1988年在中国大陆发行;它的法语版本和英语版本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发行。 情节概要 孽子除描写主人公李青内心的挣扎,他与离异的父母,以及主流社会之间的情感与冲突外,也叙述一群游移于新公园中的男同性恋者,如何在生活、欲望和社会偏见中挣扎求存。除了人物以外,作者亦描绘了1970年代台湾社会的样貌,尤其是当时以台北市新公园为中心的男同性恋社群。 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在《孽子》中,我主要写父子关系,而父子又扩大为:父代表中国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对待下一辈、对待同性恋子女的态度——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本剧情节描述从民国六十三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主角李青因与同学发生暧昧行为被学校记大过开除,遭一直期盼他报考军校的老兵父亲赶出家门开始,这名边缘少年如何在历经母亲、弟弟亡故、被家庭与学校放逐,乃至于无意中进入「新公园」莲花池周围的黑暗王国,认识许多相互扶持好友并与周遭人物开展一连串追寻情感寄托之处的心路历程。 故事主轴除了透过年轻却早熟的主角李青,以第一人称的口白方式描述在七零年代那个充满压抑的年代,自我如何挣扎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价值的矛盾与冲突外; 也刻画几位主角在充满喧嚣、同情、怜悯、无助的环境里,如何在生存、欲望和悔恨中挣扎摆荡,获得最后救赎的人生旅途。 而剧情也就在一个除夕夜里,爆竹声响不断的热闹气氛中,主角李青迎著寒流,喊著军训口令,奔向未来的路上结束。欧洲文化界评《孽子》为「研悲情为金粉的歌剧」,其中人物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性的挣扎悔恨,到最后得到拯救与希望的情节,即是本的主要精神所在。 2007-04-12 22:41:23 补充: 法国书评家雨果u2027马尔桑 (Hugo Marsan)于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评介白先勇的《孽子》,赞誉这部小说是一出「将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剧」。 马尔桑以「令人震惊」形容《孽子》,它有传奇故事的紧张、强烈,却无强加的乐观结局。《孽子》的魅力并不单在动人的情节,《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来自作者的文笔,丰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涨的江河那样;他诗意地把真实的氛围记录下来,又以黑夜如梦一般的面纱使它改观。    2007-04-12 22:41:50 补充: 马尔桑认为白先勇描绘的是一个边缘世界,在被接纳的边缘之内的边缘:「我们这个王国,历史暧昧,不知道是谁创立的,也不知道始于何时,然而在我们这个极隐密,极不合法的蕞尔小国中,这些年,却也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不足与外人道的沧桑痛史。」马尔桑强调,在心理分析作品贫乏的年代里,白先勇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孽子》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 背影 )吧,是一篇很著名的文学作品。讲作者家道中落。 参考: 我
2023-07-07 15:47:221

白先勇的成长经历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于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23-07-07 15:47:291

请问有什么文学小说是五四时代的?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
2023-07-07 15:47:424

白先勇姹紫嫣红纪录片观后感

白先勇姹紫嫣红纪录片观后感 大晚上不知道写什么,看到群友分享的白先勇纪录片姹紫嫣红,感谢群友叶度的分享。 前期听了《台北人》的小说,看过《树有如此》的散文,整本书还没有看完,因此对作者白先勇有些好奇,所以耐着性子看了82分钟的纪录片。 没看到纪录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但肯定是在2013年之后,这时候白先勇差不多是一位70岁的老人了。 我之前阅读那两本书时,想象的作者形象,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小伙儿,与现实相差很远。 但老人非常的健谈,红光满面,笑得跟孩子一样。真没想到,作者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他还能有这种面貌。 也许是受《树有如此》的影响,我总觉得他和王国祥的事儿,会占据很长一段纪录片,但近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只不过提到了四五句而已。 也许不是不重视,而是作者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儿,太多值得“纪录片”去记录了。 纪录片介绍了作者创作《台北人》小说故事的想法,到《纽约客》,到《孽子》,让我对这些书有了大体的印象,以后有空都得读一读。 纪录片中着重介绍了昆曲牡丹亭。之前听明明说他也对昆曲感兴趣,对比白先勇复兴昆曲的时间,也许就是受白先勇的影响。 边看记录片时,边有弹幕,大多是学生的留言。感觉学习戏曲和文学的人,应该都会受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 我没有听过昆曲,但看完了纪录片,也有了看昆曲牡丹亭的冲动,想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也只是想想。 看完纪录片,增加了对作者的认识,可以提高看相关书籍的审美能力。 感谢自己的观看。 2020.3.17风飘啊飘
2023-07-07 15:47:491

《文学不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文学不死》(白先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ToAVkTECK5PYRCQx6UtCA 提取码:vepd书名:文学不死作者:白先勇豆瓣评分:7.0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7页数:292内容简介:《文学不死》白先勇阅读其他文学、艺术文本之后,洞幽烛微而得的思考和研究结晶。“文学不会死”,是白先勇就文学之未来做出的掷地有声的预言。第一部分从港台文学入手,探寻当代文学作品不朽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深情回忆文学前辈与同辈的创作故事;最后,作者重返古典文学世界,盖因这里有着真正保证文学永恒性的活水源头。“文学不会死”,是白先勇就文学之未来做出的掷地有声的预言。本书是白先勇阅读其他文学、艺术文本之后,洞幽烛微而得的思考和研究结晶:第一部分从港台文学入手,探寻当代文学作品不朽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深情回忆文学前辈与同辈的创作故事;最后,作者重返古典文学世界,盖因这里有着真正保证文学永恒性的活水源头。作者简介: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 ,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至退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舞台剧《游园惊梦》等。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2023-07-07 15:4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