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2023-07-08 08:19:24
共1条回复
真颛
光环效应 (Halou2002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漂亮姣好的外形,会不自然的高估这个明星人品、学识。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首因效应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 是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在1957年首次提出。它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投射效应 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有相同投射、愿望投射以及情感投射。

相关推荐

月晕效应

【月晕效应】什么是“晕轮效应”?有知道的朋友请告之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的一种心理定势。 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光环;晕轮效应产生的也是幻化的总体印象,尽管产生这种幻化印象的对某种特征的感知可能是真实的,像对月亮的感知一样真实,但总体印象却和月亮外面的光环一样不真实。人们走进礼品店,选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广泛的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人们想不到他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人们想不到生产出的产品会畅销欧美。 所以晕轮效应出具有普遍性外,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也会互相交叉、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两种心理定势尽管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树木代替森林。首次效应妨碍人们以后正确认识该事物,产生一种固执的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心,必然连带地产生“晕轮效应”,所以首次效应往往是晕轮效应的前奏;但晕轮效应本身不等于首次效应,它也不一定以首次效应为前提,甚至有的时候它还是首次效应的“前效应”——例如从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推断产品必然粗劣,因而一接触某个乡办企业,看到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就产生“这企业不行”的首次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相比,是心理定势中更撵层次的东西,因而它也更难以克服和纠正。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何谓轮晕效应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 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 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 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 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应正确把我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 2。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2023-07-08 04:41:121

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月晕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显著的局部特征的认知被盲目地扩大,转变为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这一定义是针对人类的,不妨称之为狭义光环效应。如果用某事物来替代上述定义中的某个人,这种效应就会继续存在,暂时称之为广义的光环效应。还有,很多人会误认为光环效应所指的显著特征就是指优点。事实上一些重大的缺陷也会导致光晕效应。在后面的介绍中,将优点所引起的光环效应称为正向光环效应,反之则称为反向光环效应。心理学的“月晕效应”和“光环效应”有什么区别?在印象形成的与人交往中,一般我们会首先会通过第一印象对人进行判断,第一印象包括对:外貌、衣装、语言、行为对人进行大致的判断,例如:有一种走路小心谨慎的人,衣装正式,不苟言笑的人,就很可能是某单位的领导。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首先通过第一印象对对方进行了解,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才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受人欢迎!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以点带面,以偏盖全的“晕轮效应”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闪闪发光的,并非全是黄金一见钟情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爱也许只是月晕效应月亮本身就不发光它只是反射了太阳的光辉一见钟情的那个人他只是足够的神秘,刚好展现出了最美好迷人的角度满足了你心底部分的期待当时间揭开朦胧的面纱时一切美丑尽收眼底曾经的乖巧孝顺,也许是妈宝巨婴曾经的高冷范,也许是不懂得体贴曾经的霸道总裁,也许是查手机翻微信的控制家曾经的时尚女孩,也许只是花钱如流水的伪精致,包包,鞋子,口红一大堆,真正需要用钱时却身无分文真实的他真的是你爱的那个人吗?多花点时间了解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理解和三观一致的认同一见钟情消散得比云还快
2023-07-08 04:41:18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2023-07-08 04:41:297

月晕效应-为何人会产生偏见

月晕效应,为何人会产生偏见?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留着大胡子、长发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很可能从事有关艺术的工作;当你看到一个戴着墨镜、叼着烟、说话没礼貌的人时,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痞子,以上的这些反应一点儿也不奇怪,这其实是心理学上的“月晕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在认识一个人时,经常会因为对这个人的某个特殊品质而印象深刻,而这种强烈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所形成的光晕一样,向四周弥漫沙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心理学家桑代克为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形象而优雅的名字“月晕效应"。“月晕效应"经常被应用在产品宣传上,比如在电视广告看到名人介绍某项产品,它就是运用这效应,让那些喜欢代言人的人,觉得产品也很棒,“月晕效应"也会起消极作用,把人看扁,对人产生偏见,有句话说:“偏见是无知的孩子",人一旦有了偏见、成见,就很容易把别人看"扁"、看"偏"。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该轻易去评断一些人、一些事,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意他人的错误判断,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2023-07-08 04:42:191

月亮周围为什么会出现红晕

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月晕现象。晕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它是由于当太阳或月亮的光线透过高而薄的白云(卷云、卷层云或卷积云)时,受到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彩色排列顺序内红外紫。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而晕的大小则决定于冰晶的姿态。如果光线从冰晶的特定位置射入就会出现较大的晕圈。日晕或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出现时间日晕多出现于春夏季节,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其意思就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次日中午会刮风。日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出现日晕天气有可能转阴或下雨,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气候的旱涝、地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7-08 04:43:032

光环效应名词解释是什么?

光环效应名词解释:亦称晕轮效应或月晕效应,是社会认知效应之一。是指由于个人的主观推断而形成的一种夸张印象。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是一种知觉偏差倾向。以认知对象的某些突出特征的知觉掩盖了对其他特征的知觉,因此常常影响着人们正确印象的形成。例如对声望较高的人,人们会把他想象得十全十美;对相貌漂亮的人,人们会把他想象得聪明伶俐等等。这如同刮风天气前晚月亮周围出现的大园环(晕轮),是月亮的扩大一样,所以称之为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认识这种心理现象,有助于克服偏见,正确认识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人才选拨和任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勉这种效应的发生。
2023-07-08 04:43:161

月晕效应

月晕效应Halo Effect< 为何人会产生偏见 >释义: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子: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留着大胡子、长发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很可能从事有关艺术的工作。当你看到一个戴着墨镜、着烟、说话没礼貌的人时,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痞子。这其实是心理学上的月晕效应在起作用。
2023-07-08 04:43:291

别让月晕效应害了你人生感悟

  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你对某人的行为产生反感,无论他做什么事你都觉得不顺眼;要是他把事情做好了,你更想鸡蛋里挑骨头。   你在平日与人的相处中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怀疑有人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你所做的任何事,无论你做什么他都有意见。反之,假如是人缘好的话,即使你做错事也会有人为你说好话。   这是因为,当我们形成对人的印象时,就会自然而然持续地把对他的第一印象与言行联想在一起。就好像我们在看月亮时,同时也看见周围朦胧的光晕一样。   这,就是月晕效应。以偏概全,将大大影响你对他人的`评价。   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对人形成不佳评价,当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多给别人一些机会,减少自己受情绪的影响,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正因为别人也会如此看待我们,所以必须尽己所能,在最初时期做出最好的表现,创造出正向循环。
2023-07-08 04:43:571

月晕的现象效应

“浩月当空,清辉似水,渐渐的,雾霭升起,清澈的玉盘被蒙上羞涩的棉纱,周围出现了一个内紫外红的彩色光环。远远望去使人如入梦幻,迷茫中,那光环飘飘忽忽,透露着一种神秘的意蕴,一切仿佛变的更加美好”。心理学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来描述当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时,由于个人的心境或对象的某些特征,对它产生了好感,就像月晕一样,觉得它的形象更好、更完美。可是实际上被思想的光环所笼罩,把对象的不足和缺点都忽略掉了。 这是一种对个别事物最原始、最简单的认识。它是以直接代替周密的观察、用情绪体验代替理智的判断的认识方式。一是先入为主的介绍 在要与一位朋友见面前,若听到别人介绍:此人具有浓厚的家庭文化背景,为人乐观、开朗,是一位取得双学位的大学毕业生。那么你在与之相间时,对他平平常常的举止却会作出“超常”的评价。如果他动作迟钝,会认为是举止庄重;如果他为人急躁,会认为是直爽大度。如果他讲话随便,你会认为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对他的普通谈吐也觉得见解深邃、知识不凡。二是认知共鸣 在初次相识中,如果发现对方性格与自己相投,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然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这种肤浅的性格体验往往勾起对对方的模糊好感。认知共鸣还表现在彼此地位、学识、籍贯的相似性上。在旅游车上,对方告诉你他和你是一个地方人,甚至在同一学校读过书,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分外亲热,讲起话来也格外投机。但并不是所有得人都容易对人产生“晕轮效应”的。性格深沉,有教强独立见解和个性的人,往往从对方深层的价值和行为去认识人,即我们讲的看人比较苛刻,不受人控制。这种人具 有较强的理智感和心理防御能力表面上好像不易接近人,但也不容易受骗上当。相反感情色彩较浓的人,如果又具有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行为外向这三种性格指标,那就特别容易受人际关系中的月晕效应左右。所谓情绪不稳定,是指情绪活跃,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转换较快,再加上不懂与人交常规,故意亲信于人。加上行为外向就是个热情而不成熟的人。从性别角度上看,容易先入为主、一见钟情的女性多于男性。积极利用“月晕效应”与人相处 月晕效应的失误在于心理的自我暗示,帮助人掩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只要你品格端正,在社会交际中,月晕效益也能帮你不少忙,在人生道路上领先一步,甚至碰上好运。提高自己的直觉形象 外观举止是被人洞察的第一对象。如果你与一个贸易代表会面,或到一个企业应聘谋职,若衣观不整,大大咧咧,是不会受到别人欢迎的。这简单的外部形象使你扎实的专业知识、吃香的文凭失去施展的机会。
2023-07-08 04:44:041

《周末心理话》为什么「造神运动」总有这么多人跟随崇拜?

大家会不会很好奇,为什么常常看到有人对某些人有一波「造神运动」,而且从一开始的默默无名,到后来越滚越大,最后引起一番跟随崇拜的风潮。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代表只要被认定很厉害,这个人就会散发出一股「圣光」,把旁边的实际存在的阴影都遮盖住了。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Hallo Effect)又称「月晕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的反应。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上,在行销、政治圈,都可以看到这种效应。也就是先建立一个良好形象,再把跟这些良好形象比较相关的条件连结在一起,最后相连到连不那么相关的议题都呈现「良好」形象。 比如在竞选班长的时候,某个人一开始出现的形象是「功课好」,再连结到「很聪明、又努力」,再连结到「办事能力一定很好」,就当上了班长,事实上,会念书的人不一定有领导能力,但在光环效应的心理暗示下,也显得理所当然。 一开始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德克(E.L. Thorndike),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利(H. Kelley)根据这项理论做了一个研究,他选了2个班级,分别他们介绍同一名助教。但介绍的词汇有小小不同,一个班级先听到「热情」,另一个听到「冷淡」,后面则都是友善、勤奋、务实等正面词。 没想到听到「热情」的班级,下课之后跟助教相谈甚欢,听到冷淡的班级,则对助教也非常冷淡,事实上并不是助教沟通技巧有问题,而是「第一印象」产生的谬误。 光环效应引起的造神运动 这其实也跟人的大脑是整合性系统有关,比起去看细节、分析细节,我们更倾向于把所有资讯集中之后,产生一个「合理」的答案。 比如功课好的人,在客观上来说领导能力虽然不一定好,但「功课好」跟「领导能力差」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的印象,对大脑的认知来说是有冲突的,而发生冲突的时候,控制疼痛的大脑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ACC)也会释放疼痛讯号,大脑就会开始合理化遇到的事。 所以当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一个人是「优秀的」,做任何事情都会是优秀的,即使是跌倒也会觉得「好可爱」,在会议上打瞌睡也会觉得「这么累,真是辛苦了」。但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被认为是「不优秀的」,跌倒就会被说「蠢」,打瞌睡就会被认为「偷懒」,所以 「抹黑」也成了攻击对手的常用方式,因为即使被证明不是真的,也达到破坏第一印象的效果,之后对方做什么都会被放大检视。 在光环效应之下,「造神运动」就变得很合理,因为 只要在第一时间把形象塑造好,后面就像滚雪球一样,可以把所有想得到的事情挂勾上去,最后甚至可能把那个人塑造成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型态。 所以对于自己的判断或是看到、听到的事情就要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太过武断或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在判断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看到的事情具体的写下来,并且列点,同时排除多余的、对「人」的印象,试着就事论事,才能避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2023-07-08 04:44:161

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 月晕效应 广告战略

  英文名称:Advertising Effect  采用形象广告策略。广告主的广告目标是为了塑造企业及其产品、商标的形象,并巩固和发展这一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信赖和感情,而不是单纯地为了销售产品。   采用产品广告策略。产品广告目标在于推销产品,其核心是要采用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产品的特点和优点,利用各种劝说内容和形式,诱导人们购买。如各种削价销售广告,抽奖 广告等。   形象广告与产品广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形象广告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推销企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产品广告也必须考虑产品形象,企业形象的树立,绝不能与产品、企业的形象背道而驰。   满足基本需求策略和选择需求策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的产品,广告应着重塑造其产品大众化和实惠的特点,宣传货源充足、售后服务良好、语言简明易懂。   满足消费者选择需求的产品,广告策略应把宣传产品的独特性作为重点,显示产品的高档次和高价格。   推动需求策略与拉引需求策略。推动需求策略是在产品已经上市的情况下,利用广告宣 传这些产品,推动需求,使消费者接受这些产品,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   拉引需求的策略是在一种新产品上市之前或一种产品在新市场上市之前,就用广告来宣传这些产品,将顾客拉向自己的产品。消费者先见广告后见产品,拉动消费者需求。太阳神口服液进入上海市场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
2023-07-08 04:44:351

心理学的“月晕效应”和“光环效应”有什么区别?

在印象形成的与人交往中,一般我们会首先会通过第一印象对人进行判断,第一印象包括对:外貌、衣装、语言、行为…对人进行大致的判断,例如:有一种走路小心谨慎的人,衣装正式,不苟言笑的人,就很可能是某单位的领导。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首先通过第一印象对对方进行了解,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才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受人欢迎!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以点带面,以偏盖全的“晕轮效应”
2023-07-08 04:44:441

月晕效应,人性的偏见都因何而起

2023-07-08 04:44:501

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效应有哪些

一、 功效优先策略:国人购买动机中列于首位的是求实动机。任何营销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功效好的产品。因此,市场营销第一位的策略是功效优先策略,即要将产品的功效视为影响营销效果的第一因素,优先考虑产品的质量及功效优化。   二、价格适众策略:价格的定位,也是影响营销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求实、求廉心理很重的中国消费者,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所谓适众,一是产品的价位要得到产品所定位的消费群体大众的认同;二是产品的价值要与同类型的众多产品的价位相当;三是确定销售价格后,所得利润率要与经营同类产品的众多经营者相当。   三、品牌提升策略:所谓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同时更要求质。求量,即不断地扩大知名度求质,即不断地提高美誉度。   四、刺激源头策略:所谓刺激源头策略,就是将消费者视为营销的源头,通过营销活动,不断地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及欲望,实现最大限度地服务消费者的策略。   五、现身说法策略:现身说法策略就是用真实的人使用某种产品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作为案例,通过宣传手段向其他消费者进行传播,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策略。通常利用现身说法策略的形式有小报、宣销活动、案例电视专题等。  六、媒体组合策略:媒体组合策略就是将宣传品牌的各类广告媒体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地组合使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   七、单一诉求策略:单一诉求策略就是根据产品的功效特征,选准消费群体,准确地提出最能反映产品功效,又能让消费者满意的诉求点。  八、终端包装策略:所谓终端包装,就是根据产品的性能、功效,在直接同消费者进行交易的场所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终端包装的主要形式:一是在终端张贴介绍产品或品牌的宣传画;二是在终端拉起宣传产品功效的横幅;三是在终端悬挂印有品牌标记的店面牌或门前灯箱、广告牌等;四是对终端营业员进行情感沟通,影响营业员,提高营业员对产品的宣传介绍推荐程度。调查显示,20%的保健品购买者要征求营业员的意见。   九、网络组织策略:组织起适度规模而且稳定的营销队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营销网络组织。网络组织策略,就是根据营销的区域范围,建立起稳定有序的相互支持协调的各级营销组织。   十、动态营销策略:所谓动态营销策略,就是要根据市场中各种要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营销思路,改进营销措施,使营销活动动态地适应市场变化。动态营销策略的核心是掌握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要掌握各种因素的变化就要进行调研。
2023-07-08 04:45:414

所谓效应就是指反应效果。社会知觉存在的常见效应有( )。

【答案】:ABCD解析: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一印象是指在最初的接触中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月晕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2023-07-08 04:45:571

职场中如何运用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首先谈谈他们之间的区别: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与认知偏差有关,对特定特质的看法是如何受到先前对特质的看法所影响的一连串解释。 心理学中把月晕效应解释为当你第一眼见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他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将影响到你对他各方面的判断。比如有人曾作这样的实验,当给被实验者呈现一组照片时,被实验者会认为那些长得漂亮的有比较高的学历及行为品行,反之亦然。 传播学上认为,大众传播就是为公众人物笼罩上一层月晕,我们所了解的公众人物并非他的本性,而是由大众传播建立起来的形象,所以我们得知某个明星的丑闻时总是很惊讶。 这个术语常被用于人力资源的招募上。月晕效应提到访问者的风险,注意到被访问者身上的积极特质,因此较少注意他们的反面特质(反之亦然)。 2、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谈到这里,我相信你应该知道了两者的区别了,那么职场中如何运用这两种效应呢?这个关键看你在职场中充当的是什么角色如果你是应聘者或者受试者,你就应该扬长避短,在首次影像之前做好工作,例如你的穿衣打扮之类的,反之如果你是面试者就是你是考官啊之类的角色,你就要根据这个区别,做好自己的预防针了,不能被这个所影响。 打这么多字,累死了,望采纳,给分给赞哦!!!
2023-07-08 04:46:061

人际认知效应包括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如何做才能去避免 那些错误的人际认知效应呢?(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 社会 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3) 社会 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 社会 文化环境对某一 社会 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如 社会 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估对方。(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6)免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已经接受并相信某种观点时,便会对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023-07-08 04:46:131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2023-07-08 04:46:311

我想问一下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比如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更多关于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b17c9161582658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08 04:46:551

先发制人反映了认知形成的哪种心理效应

先发制人反映了认知形成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果初次见面就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也影响着对他以后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像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常见的人际认知效应:(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3)社会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如社会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估对方。(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6)免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已经接受并相信某种观点时,便会对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023-07-08 04:47:011

列举与营销有关的各种效应

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效应有光环效应、青蛙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青蛙效应(frog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时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脚步的人加快脚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事实上,造成危机的许多诱因早已潜伏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危机意识,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连锁反应”、“滚雪球效应”、“恶性循环”,有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的重大危机。
2023-07-08 04:47:211

错觉对人际认知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优先效应”。如果初次见面印象是好的,那么以后总是以肯定的眼光看待对方,反之亦然。即使对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改变。这就是首次印象的定势作用和后遗作用。(二)近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以往甲多次帮助乙,但最近只有一次拒绝了对乙的帮助,于是乙可能就会对甲大为不满。这说明近因对人的影响是较大的。 (三)心境干扰。我们常说,热恋着的人,是透过玫瑰色眼镜来看待一切的;而悲观厌世之人,看到的一切是灰色的。一个人受欺骗,遭受污辱感到绝望时,在她(他)的眼里,人们都是那么丑陋、虚假、无礼和下流。(四)刻板印象。是对人抱有成见,好就永远好;坏就是永远的坏。(五)迷信权威。谁都知道,没有缺点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名人说的话,也不能可能句句闪金光。(六)轻信流言。流言蜚语,可改变人的认识。有时流言蜚语能杀害一个人。 (七)“晕轮效应”。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乌鸦本是“不祥之物”,因爱那个人,连屋檐上的乌鸦都一起爱上了。这种以偏概全的推断方法,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八)从众倾向。当人们的行为或思想观点若与周围的人相悖时,就会有一种威压感。比如,在选举过程中,当大多数人举手时,虽然自己内心不赞成,但也随之把手举起来。​(九)期待干扰。正在等待情人赴约者,会兴冲冲走上前去把人认错,误以为是自己的情人。总之,凡是个人期待的事物,就容易接受它,甚至会对现实产生歪曲的反映。(十)主观意念的干扰。“疑人偷斧”的故事就说明了主观意念的干扰。一位农夫丢了斧,怀疑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斧子的。当斧子找到后,一切都正常了。
2023-07-08 04:47:312

好玩的心理学--为什么明星绯闻多?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位主教,在出访纽约前,听说记者们提问刁钻,爱设陷阱,所以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当他到达纽约机场后,一名记者迎面就问道:“主教大人,请问您想上夜总会吗?”主教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便微笑反问:“纽约有夜总会吗?” 第二天早上,报纸上关于主教出访纽约的大标题是:“主教下飞机后的第一个问题:‘纽约有夜总会吗?"” 对于不了解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通过如此标题,主教大人必然是声色犬马,纵情玩乐之徒,报纸的标题哗众取宠,通过片面的信息使大众对主教进行了管中窥豹的解读。同样,大家对某圈一直抱有“贵圈真乱”“娱乐至死”等等看法......一众大小明星也不甘寂寞,买热搜开直播,蹭流量,拍一部戏传一次绯闻。人们总是对明星的丑闻爆料特别感兴趣,对此津津乐道,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他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他真实的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心理学名词“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月晕效应”和“以点概面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形象。人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 最近没有周一见,人家都失眠了呢?
2023-07-08 04:47:381

组织行为学的小问题

1.错。应该是月晕效应(也叫光环作用)。2.错。此题说的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人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3.对。A产生了不公平感,但无怨言,表示他进行内部归因,认为自己不够努力。4.对。5.对。 6.错。群体规模大对于决策性的工作绩效高;对于执行性的工作群体规模小的群体绩效高。
2023-07-08 04:47:461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人力资源岗位是非常吃香的一个岗位,很多求职者都想去应聘人力资源这个岗位。那么下面为大家分享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的相关内容。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1 1、请简单自我介绍及家庭背景? 回答:我是李金,来自广东广州,毕业于**学院,本科学历,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有书法社团工作经验。 2、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您从前的工作经历和工作成果有哪些? 回答:在大学期间任职书法社副社长职务,协助社长做社团招生、校书画展、社团日常管理工作。我总共招收100名社团成员,举办过3次校书画展,个人荣获书画二等奖。大学的社团工作也获得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这些成绩只代表过去,将来如能在贵公司就职,我会更加努力。(语言要简练准确,一定要量化,不要含糊) 3、您认为此工作岗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回答:人事行政助理岗位,需要服务意识好、熟悉专业知识、工作思路清晰、情商要高。这些素质是我大学担任副社长期间锻炼出来的。 4、请谈谈您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回答: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做好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就意味着终止。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挥人的最大价值,促使企业更好发展。 5、为什么来我们公司应聘? 回答:我在网上得知贵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管理模式相当不错,这些都挺符合我的要求,所以就来贵公司面试。 6、您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回答:首先我的专业成绩较为优秀(可提供成绩单),我的服务意识强,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志愿者活动;文字功底好,在校刊上发文5次(可提供简报);学习能力强,取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证书;爱好阅读,参加校朗诵比赛获三等奖。这是我的一些优势。 7、您平时习惯于单独工作还是团队工作? 回答:我的工作习惯,在组织大型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要协调各方面的人员,内部和外部的关联事务,这就要求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写报告总结、出活动方案时,又会静下心来独自思考。 8、在工作中您喜欢用哪种形式沟通? 回答:我较喜欢用平等的方式去沟通,只有在和和气气的氛围中去沟通才是最有效果的。有些人很高傲就会遭受团队的排斥,有些人自卑(不自信)同样也会被人瞧不起。 9、您如何使自己了解业务上的最新动态? 回答:我平时喜欢上网搜索人力资源专业网站,网络上拥有海量最新的信息,同时也参加人资论坛和专业培训,这些都可一获得最新资讯。 10、您受到领导批评时,会怎么想? 回答:我首先会接受批评,然后会分析事情的原因。如是我的错,就会记在心里,吸取教训;如果不是我的错,我会向领导说明事情的过程,得到领导的理解。 11、你对加班有何看法? 回答:如果工作需要我会义不容辞加班,但同时我也回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12、请列举您的三大优点和三大缺点? 回答:优点,诚实、勤奋、有爱心 缺点,不懂拒绝、不够理性、喜欢较真 13、您所期望的待遇是多少? 回答:公司应该有薪资标准,我相信公司是根据能力来定工资。 14、您要求公司提供的福利有哪些? 回答:提供食宿、五险、培训机会。 15、您未来三年内的目标是什么? 回答:我喜欢人事行政工作,首先做好本职工作,从基层做起,服从公司的安排;然后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能有培训的机会提升管理能力;再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能有晋升的机会,做到人事主管的位置。 HR们,对照自己的面试经历,看看这些问题是否被说中呢?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2 1、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各模块都是做什么的,自己为什么对这个工作感兴趣? 最基本的要对人力资源六大板块了解,以及谈谈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看法。 2、在这几个版块当中,你认为你最擅长的是哪个版块,并谈一下你对这个板块的认识。 哈哈,这个就详细看书去吧。有一点需要提醒啊,比如如果你说了你擅长招聘,那他可能就会问到招聘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并问你你觉得你在这方面比别人优势大在哪里(其实这点比较棘手,你可以说你的专业知识过硬、曾经做过这类培训、并做过这类的实习的)。 3、目前,您上一份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具体谈谈上一份工作主要做了哪些成绩,用数据说话。 4、对招聘渠道的认识,都知道什么类型的招聘渠道,什么类型的招聘渠道对什么类型的人员招聘会有帮助。 把之前公司用的那些渠道总结一下它的利与弊。 5、接着有可能会问到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比如谈一下你所熟悉的企业招聘的渠道,绩效考核的方法。 这个也是需要看书的,没别的技巧。 6、你认为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优点不宜谈的过于具体,一般作为一个面试官你的具体的成就他在简历上已经看了,他其实想看到的优点也不会是你这些优点,你说出太具体的优点他可能就不耐烦甚至反感了。我一般是围绕学习能力强、具备强可塑性、上手快这类优点谈的`,并结合以往一些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其实企业很看重你的学习能力的,特别是校园招聘)。 缺点的话,不宜说那些影响工作岗位的缺点,也不要把你的明显优点说成缺点。 7、如果你到一个公司去应聘,公司最终没有录用你,你认为最大的原因在哪里? 可以说临场发挥不好,没有把自己的优点向面试官展现出来之类的。 8、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说到这,切忌不要好高骛远了,我是这样说的: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成长为一名部门主管或负责人。 人力资源岗位面试常见问题3 人力资源招聘在面试中的9大错误 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根据一个人属于哪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的人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比如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销售人员健谈,研发人员木讷”,“男人心粗,女人心细”等等。如果这些说法成了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固有观念,他/她就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南方人与北方人、销售人员与研发人员、男人与女人,用那些固化的行为模式套用每一类的个人。刻板印象反映了共性,有利于迅速从总体上把握人的概貌,但刻板印象也有很僵化、不灵活的缺点,抹杀人的个性,并不适用于同类中的每一个人,是人力资源招聘的大忌。 2、同类人偏差 顾名思义,当应聘者与人力资源招聘有某些共性/相似性时,人力资源招聘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应聘者一定程度的偏爱,共性/相似性越多,偏爱程度也就越深、越明显,应聘者也就更容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籍贯、毕业学校、爱好、特长、宗教信仰、性格特点、社会阶层等等都有可能存在相同/相似的情况,因此可以说同类人偏差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其实每一个负责招聘的人员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企业的用人把关,要为该空缺职位找到最佳的合适人选,而不是为个人择友把关,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来公司工作。尤其是当企业所招聘的职位种类繁多,职位所要求的特质五花八门时,更不可千篇一律地招聘与自己相类似的应聘者去填补不同的空缺。 3、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大家都清楚,好的第一印象对应聘者影响重大,所有的应聘者都希望能给主考官留下积极的印象,并为此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自己,同时尽量隐藏缺点与不足。人力资源招聘thldl、org、cn需要意识到应聘者的这种行为倾向,尽量做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说得更直接一些,这实际上是一个影响与反影响、控制与反控制的相互作用过程。人力资源招聘需要注意应聘者对自己的判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努力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近因效应:如果两次见面的时间间隔过长,最早的印象就会逐渐淡漠从而被最近的一次印象所代替,形成近应效应。两次的印象在客观上有可能会截然不同,但因为最早的印象已经消失,所以只有靠最近的印象来做出判断。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根据临时掌握的有限的信息和线索来试图做出综合的判断。为了尽量避免这两种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条件的企业应该为所有的面试者建立面试档案并留存以备查询。另外,如果条件允许,企业最好采取多轮面试、多人参与面试的方法来对应聘者做出综合的判断。 4、月晕效应 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其他的特点或品质。这种现象就叫做月晕效应。比如,人们常常会特别关注一个人的相貌、仪表、文凭、交际能力,并被这些特质所屏蔽,看不到其他特质,从而做出片面的判断。招聘部门在选拔员工时,极有可能让应聘者的相貌、仪表支配整个判断。漂亮的女士、英俊的小伙子会赢得很高的印象分,而其他特质往往容易被忽视。 在评估绩效时,月晕效应也很容易起歪曲作用。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因此人力资源部在录用和提升人员时对语言能力的考察也比较重视。那些在面试过程中语言能力表现突出的应聘者往往更能打动人力资源招聘的心,从而顺利过关;而那些在面试过程中语言能力不突出或语言能力平平的应聘者往往得不到人力资源招聘的认可。但也往往造成很多组织过分注重应聘者的语言能力,错失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其实,语言只是一个交流工具而已,它与人的素质和能力并无直接关系,经过培训和实践锻炼,语言能力也是可以慢慢地提高的。 5、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是指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质别人也有。比如,自己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无形中把别人也看做和自己一样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可见,这也是一种知觉他人的简单化做法。在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犯了该类错误,就会导致很多需要在面试过程中验证和考察的项目都被人力资源招聘的假想所涵盖(被假想为合格或不合格)。这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引起面试人员的注意。 6、比较效应 我们说一个人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一定是有一个参照系,即所比照的对象。乔丹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高个子,但在姚明的眼中,他就是一个矮个子。可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企业招聘面试中去,当人力资源招聘思考哪个应聘者是我们所需要的最佳人选时,他就需要一个参照对象。合适的做法当然是和企业对该职位的职位描述去比照,把符合职位说明书所刻画出的形象当做参照系。 但比较效应给很多人力资源招聘带来的影响往往在于:他们的录用决策完全是建立在对已有候选人的互相比较中,得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从而敲定最终职位人选的。如果人力资源招聘的参照系没有选择正确,就容易失去标准,阴差阳错。 7、集中/宽大/严格趋势 当人力资源招聘在对一组应聘者做出评判时,很可能出现对所有应聘者给出趋同的结论。比如,如果采用百分制来给应聘者打分,从而衡量其某项工作能力的差异的话,有的人力资源招聘有可能趋向于给所有的应聘者都打60分;有的人力资源招聘有可能趋向于给所有的应聘者都打90分;而有的招聘则有可能趋向于给所有的应聘者都打40分。这就是人力资源招聘集中/宽大/严格趋势的心理在作怪,使我们不能对应聘者作出客观公平的判断。 8、超级明星效应 明星不是完美的,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特长、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而将自己的不足、缺点隐藏起来了。在招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应聘者过去的职业经历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令人以为自己遇到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这时人力资源招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该应聘者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成功?这些因素能让他/她接受目前职位的挑战吗?过去的成功与接受目前的挑战有时候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不能保证他/她在新的岗位上依然能够成功。 9、关系影响 人力资源部门决策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公司管理层以及周围同事的压力或影响,从而在招聘的公正性上打折扣。有时,公司的大客户推荐来应聘者,迫于公司管理层的压力,招聘有时候不得不降低招聘标准违心录用,但一定要将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你的评判记录在案以备日后之需,也免得落入他人的话柄。还有些时候,应聘者不是自己投递的简历,而是通过自己在该公司任职的朋友推荐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招聘很容易认为这些应聘者的条件会更好,给的面试成绩也会偏高。人力资源部门肩负着人才招聘重任,必须注重提高决策的正确率,间接为组织节约成本、创造效益,避免人才的错误使用。
2023-07-08 04:47:541

晕轮效应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2023-07-08 04:48:044

【亲密关系5】内省的陷阱——受害者监牢

在亲密关系经历了月晕效应的第1个阶段,产生幻灭的第2个阶段之后,便迎来了自我深省的第3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同外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所以我们必须再次面对小时候经历过的那种渺小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驱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虽然这是最难对付的一个阶段,但是却能为我们带来无价的礼物,那就是灵魂——.那个深藏在你内心深处,拥有无限力量的真实的自己。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误区:亲密关系是不能一人一半的,因为如果双方都只付出50%的努力,是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的。 所造就的结果便是你们只会各做各的50%,然后指责对方不肯尽全力。 记住一句话: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爱。 还有一个内省阶段的陷阱,那就是受害者监牢。 什么是受害者监牢? 简单来说就是当局者身陷问题本身不愿走出来时,为自己构建的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的卡普曼三角。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受害者的思维:要么抱怨,要么恐惧,要么自卑自怜,我们总觉得自己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边愤怒,一边却又害怕自己再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者被处罚。 面对恐惧,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为我们设置了另外一个位置,也就是迫害者。 这个角色会让我们设法逃离痛苦,并将其怪罪到别人身上。即使有时你会把罪过怪罪到自己身上,但是这个角色也总比受害者听起来更占据主动权一些。 出现了问题,我们自然想要解决问题。于是拯救者的角色便应运而生。 也许我们会抱怨受害者,恼怒于迫害者,但是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拯救者如何将我们从痛苦中拉出,我们只想让痛苦消失,至于其产生原因却可以忽略不计。 看似这三个角色可以将我们的问题解决的明明白白:先是受害者感到不公,后是迫害者转嫁痛苦,终是拯救者解决麻烦。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不是沉迷于问题本身,而是从问题中跳出来。 因为有的时候问题不能被真正地解决,但是人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起来从而跳脱原有的问题。
2023-07-08 04:49:031

心理学有哪些效应

问题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这是一个好大的问题。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分支繁多的学科,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学科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在此,提供一些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交往对方最近一部分的印象优于之前部分的现象; 社会刻板印象(经验定势):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问题二:心理学效应有多少个? 心理学更善于将人的心理总结归类,称之为心理学效应。以下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35种心理学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 问题三: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u30fb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工作和生活琐事,悲观情绪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何不开心一点呢?    2、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u30fb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破窗效应   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环境有时候会让人失去判断力,在混沌的环境中,坚持道德和原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4、木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一个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突破短板的限制,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    5、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盲从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6、手表定律   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对待他人和自己,应该使用同一套准则。    7、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 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   心理学: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则”: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0%的人成功----......>> 问题四: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的意义是什么 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u30fb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句话的来源,是由于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他形象的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性。 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英文名称:Catfish Effect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 *** 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鲶鱼,一种生......>> 问题五: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都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里为大家介绍十种心理学上的效应: 1.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3.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恭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6.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 在多种 *** 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 *** ,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8.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9.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u30fb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u30fb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 问题六: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毁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 ●女性做决定的速度比男性快。 ●阻止犯罪的研究显示,遇到坏人时反抗的女性比男性多25%. ●约有2/3或4/5的酗酒者是男性。十个丈夫中,只有一个会与酗酒的妻子生活;但十个妻子中,却有九个会继续与酗酒的丈夫生活。 ●犯罪的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而犯罪的单身女性则比已婚女性少。 ●女人到家门口才掏出开门的钥匙,而男人早就掏了出来。女人划火柴时,总是把火柴划出,而男人总是划入,也许是女人怕烧到自己。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短信的速度成正比。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频繁发送电子邮件,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这对你还重要吗?”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照镜子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88.8%的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人哭泣时不会躲着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 ●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西班牙Granada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和死亡概念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是本杰明u30fb富兰克林效应。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研究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的人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婚姻的失败率也在上升。 ●睡眠不足,会容易发胖。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 ●进化学专家金泽智称,对伴侣比较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水平103,而不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为97.越是智商高的男性,越珍惜两性关系的专一性。以后就可以这样说了:你要是不忠,你就是弱智!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可是手机最终还是被偷走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就希望借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他的那个,而不是你。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工作一天,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说完了,回家只想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总要把它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调查显示:考完试检查的时候,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 问题七: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不知道你是想了解哪方面的心理学效应?因为对于个体的认知不同,对于“令人叫绝”的定义也会不同,心理学效应有很多,也有很多大类。 推荐你看下:《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都是讲一些经典心理效应的。以下选自《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 印刻效应:先入不一定为“主” 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 惯性定律:命运经常被习惯主宰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 特里法则: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手表定理: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 蘑菇原理:没有茧中的蛰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 二八法则:找到并充分利用最关键的资源 巨人的影子: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从众效应: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地位效应:理性分析,不盲目追随 反映法则:外在世界反映你的内在真实 齐加尼克效应:有些压力很正常,不必为此太紧张 卢维斯定理:谦虚听取周围人的意见 塞利格曼效应: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期望定律:有梦才有希望 坚信定律:坚定信念,理想才会实现 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易遭到破坏 野马结局:控制你的坏情绪 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 鲶鱼效应:让自己保持适度的紧张 史华兹论断:幸福没有依靠,全凭自己掌握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乞丐效应:顺时莫张狂,逆时莫绝望 蔡戈尼效应:掌控自我,享受平衡生活的乐趣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做好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甜柠檬心理:接纳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互惠原理:与人相处,不妨先付出一点 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 刺猬效应:和谐关系在合适距离中实现 喜好效应: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爱吃什么 南风效应:感人心者莫乎情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 自己人效应:让自己成为受人喜欢的“自己人” 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 边际效应: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名片效应:恰到好处地展示你自己 古德曼定理:聆听比诉说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 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 吸引力法则:改变生活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开始 毛毛虫效应: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 成就动机:给自己安装一个成功的“引擎” 吉格勒定理: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 飞轮效应:不要害怕开始的困难,挺住就是胜利 路径依赖定律:最初的选择决定最终的结果 糖果效应:克服小的诱惑,你才能得到更多 登门槛效应:因势利导才能趁势而上 最后通牒效应:设定最后期限,你的效率会更高 蜕皮效应: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卡瑞尔公式: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放弃是一种智慧 重复定律:不断重复就会不断加强 专精定律:全神贯注,好上加好 ...>> 问题八: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我很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收藏的,-睁驯肢≡ 问题九:心理学效应都有哪些? 成败效应 财富效应慈悲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德西效应海潮效应自我参照效应 蔡戈尼效应 邮票效应 蝴蝶效应 棘轮效应
2023-07-08 04:49:23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2023-07-08 04:49:347

人际交往中发挥光环效应让自己成为醒目的那一个

文/十年磨刀 01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有三种:情感、权力、利益。 情感关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都是有亲疏远近的。我们的父母、恋人、上司、客户,都是我们要重点了解的对象,这是因为了解他们的性格、成长经历等等具有极高的收益。 当然,有些人这样做的成本极低,比如父母,那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但有些人认识起来成本却很高,需求不能得到普遍满足。 所以与人交往中,认知是有成本的。如何降低别人的认知成本,突显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好的命题。 02 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关于认知问题,有这么个说法,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心理学上叫这个为月晕效应,又叫“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02 中国谚语说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月晕效应。 比如,上学的时候,纵然一个男孩或者女孩相貌一般或者被冯巩在小品中给形容成“长的太随心所欲了”,但只要他或她的成绩是出类拔萃的,那大家伙也不会觉得他(她)的容貌和丑有什么关系。 某女孩被某男孩挺拔魁梧的身形所吸引,她就会觉得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充满着男性的魅力,智慧果敢,也就会主观认为他是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值得依靠的好青年。 不管你认为是“爱屋及乌”,还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认知偏差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0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个稀缺的东西,放大到人际关系中也一样。在商品中,这个叫做卖点,这个卖点足以让商品成为爆款。 在人际关系中,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那就需要运用这种心理学效应,以单个的醒目的特征,把自己打造成爆款,被他人所铭记,深化认知,这就会成为无往不利的神器。 ①如果你先天条件好,是俊男美女,那恭喜你,你已经有了在看脸的时代的敲门砖。如果长的一般或者说有丑的倾向,那就多读书,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的书都会反应到你的气质上。 ②如果相貌平平,也不爱读书,打造自己的身形也是可以的,毕竟威猛先生和Kitty小姐还是受人青睐的。男的不说练到施瓦辛格的程度,但最基本的啤酒肚变成腹肌总可以吧,而广大女性呢,至少可以把你的水桶腰给整整了吧,毕竟现在不是唐朝。 ③训练自己独特的技能,比如有些人是街舞大师,有些人是皮影戏的高手,这些至少能让自己在特定的场合成为“杀招” ④把你的兴趣爱好给演绎到极致,而不仅仅是开启自嗨模式。比如有些人在风水看相方面就相当专业,有些人的《周易》水平可以达到拆八字的水准,而有些人是品鉴红酒的高手。 ⑤在你的专业领域,成为超越大众的专家,比如投资理财,比如营销策划,比如生涯规划,这样普通大众就会紧紧团结在你的周围,你随时可以刷下自己的存在感。 04 在奔腾年代,人是懒惰的,这种懒惰让人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也变的充满惰性。合理利用这种惰性,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并不是显得多么的卑鄙或者可耻。 不要用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一切社会行为,因为没有那么简单。而我们只是让自己找到了一种快速的方式,更加的如虎添翼而已。 所以要好好打磨自己,发挥月晕效应的功效。ps:我是十年磨刀,我很真诚,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还有点启发的话,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哟,当然,必要的吐槽也是可以的。
2023-07-08 04:50:231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是什么?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4、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特性: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2023-07-08 04:50:291

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会有莫名的自卑感?

第一点原因爱情有一个月晕效应。粗心是喜爱一个人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对方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简略来说,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你喜爱他,不论对方表面怎么样你都觉他美观。爱情给你的眼睛戴上了一层天然的滤镜,让你自动疏忽他的缺陷和缺乏,放大他的长处,美化他的形象,你很难客观地看待他。第二点原因面临喜爱的人,有些人会不自觉地降低自己,拿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缺陷比,这就导致了他们看不到自身的长处,就会自卑。她看到了对方有组织才能、分缘好,自己却不善言辞,不善交际,这明显是拿自己的缺乏衬托了对方的优秀,而没有看到自身的长处,所以在喜爱的人面前产生了自卑心理。第三点原因你把对方看得太重要,给自己造成了过大的压力。当你把喜爱的人放在了一个过高的方位时,你自然会觉得对方遥不行及,会无意识地拉大你们之间的差距,这时你的自卑感就油然而生了,还会害怕告白失利的话连朋友都做不成,可是,喜爱一个人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带给自己正能量,而不是让自己一直活在自卑里。首要,你喜爱的他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他不能是完美的,你应该客观的看待他,比方能够经过身边朋友的眼光去了解他,抛开自身的滤镜。已然你能和他相识、相处,说明你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你的确有一些长处,就像给柠檬留言的那个女孩,她之所以能和对方在一个社团,自身便是说明了她有运营社团的才能或许潜力。在喜爱的人面前,咱们应该展示出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吸引到他,而不是无视自己的缺陷。张爱玲曾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上自己喜欢上了胡兰成,见到他,就像低在尘埃里。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张爱玲,在遇到即使远不如她的胡兰成,也会变得自卑。或许我们要了解一个心理学原理,那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当我们对这个人有好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爱屋及乌,觉得对方其他方面都好。光环效应往往会扩大普通爱人的魅力,她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太优秀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身上的美好之处。有时我们爱一个人会变得自卑,也是源于如此,被光环效应上身的我们,在面对爱人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特别自卑。
2023-07-08 04:50:475

【心理学定律】晕轮效应

文/黄金艾琳 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晕轮效应一般指好的印象的作用,而反之,不好印象的作用常被称作“负晕轮效应”或“扫帚星效应”。 该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桑代克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至整体现象。就像月亮的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比如:你喜欢的明星,不论你开始是沉迷于对方的"美色",又或者是对方唱的歌、拍的影视作品,只要是你喜欢了这个人的一个方面,你就会觉得与这个人有关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经常说“我喜欢的明星,连Ta拉的屎都是香的”,就是应了这个道理。同样,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比如,有的人觉得周深的声音男不男女不女,不喜欢他,就会觉得他没有什么才华,也没有什么优点,就会看他个子也矮,头也大。 要避免产生晕轮效应,我们就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比如如果你不喜欢周深,不喜欢他的声音,你也可以去了解下他的成长过程,他的心路历程,去了解一个全面的人,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形成现在的样子,都是经历了各自独特的经历,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坚韧不拔、坚持梦想,从自我否定中不断突破,最终战胜自己的周深。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当然也都会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晕轮效应不仅体现在外貌上,虽然外貌是比较容易举的例子,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比如我们对某些人性格的认知、如果觉得一个人是乐观积极的人,那么就会觉得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很积极向上,并且还会觉得Ta为人善良,做事认真负责,对朋友也很真诚等,总之,只要认定了某一方面好,就觉得哪哪都好,这也是晕轮效应的典型例子。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晕轮效应具有弥散性,即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比如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认识和了解晕轮效应,可以修正我们生活中的误区,避免以偏概全,同时,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晕轮效应,在工作中,生活中,第一次见面或者需要表现的时候,积极主动的去表现自己,给人以正面积极的认知,避免对方因为负晕轮效应,影响了对我们的全面判断,找工作、找对象等等,通通好使。 p.s. 又是昏暗没有太阳的一天,雾霾很严重。做了一下午PPT。间歇着整理了花儿们。我种的向日葵发芽了。投稿获了100贝奖励,还是很开心的。
2023-07-08 04:52:511

心理学里的晕轮效应具体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里的晕轮效应具体是什么意思?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域性、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应正确把我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2.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区域性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络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络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络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络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晕船效应对于旅游经营者有何启示 满足顾客的需求,帮顾客解决实际问题。 晕轮效应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 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简述什么是晕轮效应及其主要危害 让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使人之后的交往顺利首因效应简言之就是第一映像的决定性作用,光环效应就是说优点让人很关注从而忽略了缺点就是瑕不掩瑜的意思。综合这两点就是在人际交往时要给人很好的第一映像 什么是晕论效应?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物件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物件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物件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上面所讲的无法相信李某持刀伤人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地品质掩盖了其它的品质所造成的心理错觉。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什么是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著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络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络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2023-07-08 04:53:001

举一个晕轮效应的例子

晕轮效应是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之一,它和破窗效应一样,可以领悟很多人际交往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它又被称为光环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一特性产生或好或坏的印象时,他会倾向于由此推断出另一个方面的特性,而这一强烈的特性,就像月亮一样,向外扩散到全身,遮住其他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亦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这种影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常常是以偏概全,从局部的判断扩展到整体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初步印象如此重要的原因,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让实验者看到一些照片,有些漂亮,有些普通,再让他们去评价一些与长相无关的词,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长相美丽的评价更倾向于好交际、友善等词。正因为人类认知知觉的这种特性,导致了轮状效应,其缺陷和弊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遮掩性有些时候,我们所抓住的个别特征,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但我们还是习惯于将整体推到个别,将部分推到整体,这样就有误推错了其它特征。随心所欲地抓住一个特征,或好或坏,然后断言这个人是完美的,或一无是处。二、表面性通常,晕轮效应是由于自身对某人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此容易受到感受、感受的表象、定位和感知的影响,因此,对于某人的理解只集中在某些外部特征上。某些人格特质或外表特征之间并没有内在联系,但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它们联系起来,声称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必然拥有另一种特质,并以外在的形式掩盖内在的本质。三、弥散性对待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也会连带地影响到与其具体特征相关的事物。"爱屋及乌"、"厌恶僧侣,恨及袈裟"等成语都是轮回作用弥散的体现。从前,俄国有个著名的文豪叫普希金。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嫁给了她。纳坦莉虽然相貌出众,但却和普希金志不相称。每次普希金给她朗诵一首写好的诗时。"别听,"她总是掩着耳朵说。别听我说她总是叫普希金陪她去玩,参加一些豪华的宴会、舞会,普希金为了这件事放弃了创作,因此负债累累,最后为了和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早逝。一位美貌的女子,也一定具有普希金所认为的超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从心理上讲,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第一次见面后所产生的直观感受称为初步印象。因其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往往更为深刻。假如初步印象好,就会为以后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初次接触所提供的判断材料不仅非常有限,而且往往还带有一定的虚伪。而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正是在于,一般来说,首先获得的信息总会影响到之后对信息的解读,初步印象一旦产生。后来的信息往往只起补充和解释的作用,这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初步印象,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很重要,可以改变甚至否定初步印象。虽然有些生理特征比较固定或者是天生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一"由表及里"的推论包含着很大的偏见成分。因此,只要我们在认识别人的问题上,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注重理解对方的心理、行为等深层次结构,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摆脱外表的晕轮效应。有人总能从好的方面去诠释别人,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菩萨。还有一些人总是以恶意来评判别人的行为,甚至好的方面,他都会认为那是"别有用心",因为他自己的猜疑心很重。"投射倾向"是一种附加于另一个人某些心理特征上的现象。人与人之间感知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感知包含了自己的感受,人在反应他人时,往往也在反应自己,而这种反应往往是不自觉的。假如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不冷静而理性地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很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见。晕轮效应的具体例子正如大家看明星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晕轮效应,所以拍广告的一般都是名气较大的演员,明星们,人们会认为是他们推出的产品,从而产生更多的认同,这种晕轮效应也发生在情侣之间,两个相爱的人通常会觉得彼此身上没有半点缺点,这就是晕轮效应,让人一开始就喜欢的那一点优点放大了,才会觉得对方身上没有一点缺点。正如人们所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而看脸这一行为特征是看脸在看到自己的颜值方面的优点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据看脸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忽略其他缺点,比如长得好看的人总是会受到青睐,因为人们觉得他们很和蔼,但即使他们偶然的要求过头了,人们也不会太在意。轮晕效应的成因这种影响的产生实际上与我们的知觉特征有关,当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会把不同特征的那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就好像我们总会在闻到苹果的味道后,在头脑中用经验来弥补苹果的其他特征一样,而正是因为这种知觉习惯,使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很容易以偏概全,窥视一斑而见全豹。
2023-07-08 04:53:092

晕轮效应是什么?

晕轮效应的发现在上个世纪初首先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Thorndike 在 1920 年在进行人员资源方面的研究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晕轮效应的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对晕轮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得到广大学者认可的晕轮效应的定义是,晕轮效应为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关系的多余的关系。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而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这个人的整体面貌做出判断。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给被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分别是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的人。然后要求被试者评定这些人的一些特点,而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没有丝毫关系,分别是这些人的婚姻状况、结婚幸福程度等。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没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戴恩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魅力,那么他的其它特点往往也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了。这显然是由晕轮效应引起的认知偏见。中国有一句欲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晕轮效应,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男子,因为姑娘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从而就觉得他整个儿都美,看哪儿都“顺眼”;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小伙子,追求他的姑娘亦不少,他却偏偏看上一个长相很一般的姑娘,因为他看中了她优雅的气质,为她的气质所倾倒。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晕轮效应的反映。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在日长生活中晕轮效应是常见的,比如老师心目中的成绩的的学生,本来事实上高分完全可能低能的,至于个人素质方面更无法考证了,然而老师仅仅从成绩这一点出发,就武断地判断该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同时就算他犯了迟到、早退、欺负同学等等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这种典型的一美遮百丑的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晕轮效应在显示生活中的体现,当然,这肯定是错误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加以克制。
2023-07-08 04:53:196

晕轮效应的例子

1. 月晕效应 月晕效应 【月晕效应】什么是“晕轮效应”?有知道的朋友请告之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的一种心理定势。 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光环;晕轮效应产生的也是幻化的总体印象,尽管产生这种幻化印象的对某种特征的感知可能是真实的,像对月亮的感知一样真实,但总体印象却和月亮外面的光环一样不真实。人们走进礼品店,选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广泛的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人们想不到他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人们想不到生产出的产品会畅销欧美。 所以晕轮效应出具有普遍性外,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也会互相交叉、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两种心理定势尽管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树木代替森林。 首次效应妨碍人们以后正确认识该事物,产生一种固执的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心,必然连带地产生“晕轮效应”,所以首次效应往往是晕轮效应的前奏;但晕轮效应本身不等于首次效应,它也不一定以首次效应为前提,甚至有的时候它还是首次效应的“前效应”——例如从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推断产品必然粗劣,因而一接触某个乡办企业,看到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就产生“这企业不行”的首次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相比,是心理定势中更撵层次的东西,因而它也更难以克服和纠正。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何谓轮晕效应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 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 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 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 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应正确把我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 2。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2023-07-08 04:53:561

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

1. 月晕效应 2. 晕轮效应 月晕效应 【月晕效应】什么是“晕轮效应”?有知道的朋友请告之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的一种心理定势。 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光环;晕轮效应产生的也是幻化的总体印象,尽管产生这种幻化印象的对某种特征的感知可能是真实的,像对月亮的感知一样真实,但总体印象却和月亮外面的光环一样不真实。人们走进礼品店,选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广泛的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人们想不到他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人们想不到生产出的产品会畅销欧美。所以晕轮效应出具有普遍性外,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也会互相交叉、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两种心理定势尽管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树木代替森林。 首次效应妨碍人们以后正确认识该事物,产生一种固执的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心,必然连带地产生“晕轮效应”,所以首次效应往往是晕轮效应的前奏;但晕轮效应本身不等于首次效应,它也不一定以首次效应为前提,甚至有的时候它还是首次效应的“前效应”——例如从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推断产品必然粗劣,因而一接触某个乡办企业,看到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就产生“这企业不行”的首次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相比,是心理定势中更撵层次的东西,因而它也更难以克服和纠正。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何谓轮晕效应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 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 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 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 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应正确把我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 2。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晕轮效应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上面所讲的无法相信李某持刀伤人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地品质掩盖了其它的品质所造成的心理错觉。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什么是晕轮效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为爱慕之情所迷,觉得所爱女子无处不美。 黄 庭坚曾有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 便是由这句古话而来的。 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 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双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 这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时,会像日晕一样,由 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 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 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 全面的结论。 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也是晕轮效应的一种典型表现。在晕轮 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就会隐退到光的背后,别人也就视而不见了。 这就使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容易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一切好 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好的那部分人身上,一切不好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不好的那部分人头上。
2023-07-08 04:54:021

2012年1月4日晚,月亮像是被一个大圆包着的小圆,请问这是什么天文现象?

2012年1月4日 是农历 腊月十一。不可能是 月环食。你所说的 大圆包小圆 现象 应该是 月晕。  心理学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来描述当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时,由于个人的心境或对象的某些特征,对它产生了好感,就像月晕一样,觉得它的形象更好、更完美。可是实际上被思想的光环 月晕所笼罩,把对象的不足和缺点都忽略掉了。 这是一种对个别事物最原始、最简单的认识。它是以直接代替周密的观察、用情绪体验代替理智的判断的认识方式。  一是先入为主的介绍 在要与一位朋友见面前,若听到别人介绍:此人具有浓厚的家庭文化背景,为人乐观、开朗,是一位取得双学位的大许毕业生。那么你在与之相间时,对他平平常常的举止却会作出“超常”的评价。如果他动作迟钝,会认为是举止庄重;如果他为人急躁,会认为是直爽大度。如果他讲话随便,你会认为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对他的普通谈吐也觉得见解深邃、知识不凡。  二是认知共鸣 在初次相识中,如果发现对方性格与自己相投,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然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这种肤浅的性格体验往往勾起对对方的模糊好感。认知共鸣还表现在彼此地位、学识、籍贯的相似性上。在旅游车上,对方告诉你他和你是一个地方人,甚至在同一学校读过书,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分外亲热,讲起话来也格外投机。但并不是所有得人都容易对人产生“晕轮效应”的。性格深沉,有教强独立见解和个性的人,往往从对方深层的价值和行为去认识人,即我们讲的看人比较"苛刻",不受人控制。  这种人具 有较强的理智感和心理防御能力表面上好像不易接近人,但也不容易受骗上当。相反感情色彩较浓的人,如果又具有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行为外向这三种性格指标,那就特别容易受人际关系中的"月晕效应"左右。所谓情绪不稳定,是指情绪活跃,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转换较快,再加上不懂与人交常规,故意亲信于人。加上行为外向就是个热情而不成熟的人。从性别角度上看,容易先入为主、一见钟情的女性多于男性。积极利用“月晕效应”与人相处 月晕效应的失误在于心理的自我暗示,帮助人掩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只要你品格端正,在社会交际中,"月晕效益"也能帮你不少忙,在人生道路上领先一步,甚至碰上好运。提高自己的直觉形象 外观举止是被人洞察的第一对象。如果你与一个贸易代表会面,或到一个企业应聘谋职,若衣观不整,大大咧咧,是不会受到别人欢迎的。这简单的外部形象使你扎实的专业知识、吃香的文凭失去施展的机会。
2023-07-08 04:54:117

列举与营销有关的各种效应

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效应有光环效应、青蛙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时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脚步的人加快脚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事实上,造成危机的许多诱因早已潜伏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危机意识,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连锁反应”、“滚雪球效应”、“恶性循环”,有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的重大危机。
2023-07-08 04:54:271

如何避免错误的人际认知效应?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如何做才能去避免那些错误的人际认知效应呢?(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3)社会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如社会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估对方。(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6)免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已经接受并相信某种观点时,便会对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023-07-08 04:54:351

评价中应克服什么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 社会 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3) 社会 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 社会 文化环境对某一 社会 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如 社会 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估对方。(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6)免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已经接受并相信某种观点时,便会对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指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1、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如何避免给人不好的错误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2023-07-08 04:54:411

晕轮效应的走出迷宫

常言说:“知人为聪,知己为明”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政工干部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知人知己的能力。我们知道,对人的知觉过程不同于对物的知觉过程,人对自身和同类的知觉,往往一开始就注定要受到主体意识的明显渗入和缠绕。所以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比较起来要更困难,更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失真乃至造成错觉。“晕轮效应”就是其中之一。困惑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这种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晕轮效应的极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从喜爱一个人的某个特征推及到喜爱他整个人,又进而从喜爱他这个人泛化到喜爱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特征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面试官晕轮效应(一)面试官自己偏好对于面试官按照自己偏好评价人,在很多企业的招聘面试中时有发生,也最难避免。比如面试考官很看重学历、他对高学历者一定是青睐有加,在面试开始之前,学历稍低者就铁定已失一分。或者另一位面试官是做市场、搞销售出身,对能言善辩者就常有几分好感,而忽略了企业所招聘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二)先入为主所谓先入为主,就是面试官在面试刚一开始就对应聘者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比如说: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诚实和友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无心之过或是过份紧张,是可原谅的;而如果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伪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习惯使然或是有意为之,是不可原谅的。(三)以点盖面面试官常常会由于应聘者的某一项突出的优点,而草率做出整体的判断。比如在招聘项目开发负责人时,某位应聘者显示出高超的软件开发能力,面试官就有可能误认为他是项目开发负责人的合适人选。但实际上,担任项目开发负责人一职,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团队协调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而不仅仅是有软件开发能力。
2023-07-08 04:55:001

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比如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更多关于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b17c9161582658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08 04:55:141

请问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比如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 更多关于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现象,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b17c9161582658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08 04:55:22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晕轮效应
2023-07-08 04:55:311

晕轮效应是什么?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什么是晕轮效应?共11个回答xyz0703高粉答主2019-11-15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关注成为第4712位粉丝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2023-07-08 04:55:591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2023-07-08 04:56:32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语: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扩展资料成因: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2023-07-08 04:56:471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文: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整体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日常生活.在心理学角度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内隐人格理论 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结构而言,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强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还表现在处世待人上襟怀坦白,敢作敢为,在外表上端庄大方,恳切自然。而一个具有自私自利,欺软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则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虚伪阴险,心口不一,或阿谈奉承,或骄横跋扈。这些特征也会在举止表情上反映出来。于是,人们既可从外表知觉内心,又可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上。这样就产生了晕轮效应。
2023-07-08 04:5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