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谁能帮我整理出历史上6月18日里所发生的特别事件

2023-07-08 08:33:23
TAG: 历史 事件
共6条回复
阿啵呲嘚

6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9天(闰年第1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6天。   

1942年的这一天,美国展开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72年的这一天,英国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伦敦希斯路机场起飞后坠毁,酿成英国航空史上最严重的惨剧。

编辑本段大事记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   

1812年——美国以维护航海自由为由正式向英国宣战,1812年战争爆发。   

1815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被英国和普鲁士等国组成的联军击败。   

1858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1858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收到华莱士关于进化论的手稿,其中表述了和他相似的见解,促使他发表自己的论文。   

1900年——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1923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决定“合作”。   

1923年——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   

1927年——张作霖武力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1940年——前法国国防部长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广播讲话,号召法国国民继续抵抗德国的入侵,自由法国运动开始。   

1942年——美国展开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成立。   

1951年——法国共产党在大选中失利,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得以维持。   

1953年——埃及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国,纳吉布就任第一任埃及总统。   

1972年——香港618雨灾。   

1972年——英国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伦敦希斯路机场起飞后坠毁,酿成英国航空史上最严重的惨剧。   

1987年——范雄就任越南总理。   

1997年——重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直辖市。   

2000年——澳门失业工人示威。   

2000年——热带低气压罕有地在香港岸边迅速形成,导致香港天文台突然直接发出三号强风信号,被称为热带低气压618。   

2004年——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2008年——香港艺人陈慧琳于演唱会上宣布结婚。

编辑本段出生

1769年——罗伯特·史都华,卡苏里子爵,盎格鲁-爱尔兰政治家。(1822年去世)   

1845年——查尔斯·路易士·阿冯斯·拉韦朗,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22年去世)   

1914年——谢添,中国著名演员、导演。(2003年逝世) 谢添

1924年——乔治·迈肯,美国NBA巨星。   

1929年——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   

1934年——横山光辉,日本漫画家。(+2004年)   

1942年——保罗·麦卡特尼,英国流行乐手,披头士成员之一。   

1946年——法比奥·卡佩罗,足球教练。   

1950年——迈克·约翰斯,美国政治家,美国共和党成员,曾任内布拉斯加州州长,现任美国农业部长。   

1952年——伊莎贝拉·罗塞里尼,意大利超级名模。   

1957年——方伊琪,香港歌手。   

1958年——洪宇宙,中国男演员。   

1960年——高天民,台湾罪犯。(1997年逝世)   

1961年——萧淑华,台湾政治家,2010年第五届台北市长候选人3号。   

1961年——赵传,台湾男歌手。   

1963年——吉住涉,日本漫画家。   

1964年——乌代·萨达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长子。(2003年去世)   

1973年——嘉数由美,日本动画声优。   

1978年——王励勤,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1979年——小林由美子,日本动画声优。   

1980年——王菀之,香港创作歌手。   

1981年——陈嘉桦,台湾三人女子团体S.H.E成员之一,台湾歌手和演员。   

1982年——马尔科·博列洛,意大利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效力于意大利大球会罗马队。   

1986年——里夏尔·加斯凯,法国职业网球运动员。   

1990年——谷村美月,日本女演员。

编辑本段逝世

  986年——北宋名将杨业殉国。   

1730年——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逝世。   

1933年——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5年——瞿秋白就义。 瞿秋白

1936年——高尔基逝世。   

1964年——崔步瀛,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   

1970年——电影艺术家顾而已受迫害逝世,终年55岁,曾导演了《小二黑结婚》《燎原》等影片。   

1974年——苏联军事家朱可夫逝世。   

1990年——著名历史学家黄玉川逝世 。   

2005年——沈祖海,中国建筑师。   

2006年——文森特·谢尔曼,99岁,美国导演。   

2008年——神户美雪,24岁,日本演员。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这是我搜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今天 6月18日

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28年6月18日,堪萨斯州艾奇逊市的爱米莉亚u2022埃尔哈特女士成为第一位成功飞越大西洋的女性。这位29岁的飞行员在两位男飞行员的陪伴下驾驶“福克”号多引擎飞机进行了飞行。他们从波士顿起飞,22小时后在威尔士南部着陆。她这次飞行的目的是想向人们说明“乘飞机旅行比较安全,应当发展”。精选大事件- 986年6月18日 北宋名将杨业殉国

- 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

- 1858年6月18日 美国诱迫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 1928年6月18日 女性成功飞越大西洋

- 1928年6月18日 中共六大召开 批判右倾机会主义

-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就义

- 1936年6月18日 高尔基逝世

-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与6.18宣言

- 1941年6月18日 中英划界滇缅路

- 1943年6月18日 胡宗南部署准备“闪击延安”

- 1948年6月18日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 1952年6月18日 著名影星伊莎贝拉u2022罗塞里尼出生

- 1955年6月18日 国家工作人员改行货币工资制

- 1959年6月18日 剧坛“皇后”埃塞尔u2022巴里穆尔逝世

- 1974年6月18日 苏联军事家朱可夫逝世

- 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6月18日大事记

618年6月18日 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

1815年6月18日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

1858年6月18日 中国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1900年6月18日 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1918年6月18日 中日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

1923年6月18日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决定“合作”。

1923年6月18日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

1927年6月18日 张作霖武力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

1928年6月18日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6月18日 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35年6月18日 德英签订海军协定。

1940年6月18日 枣宜会战结束。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6月18日 在缅中国军队攻克孟拱。

1946年6月18日 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3年6月18日 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1979年6月18日 全国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

1979年6月18日 美苏签订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95年6月18日 波黑塞族宣布维和部队人质已全部获释。

1997年6月18日 欧盟首脑就新欧盟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2004年6月18日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这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出席挂牌揭幕大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 新华社发

  1999年6月18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美国华盛顿州及中国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代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签署关于三国建立国际运输走廊的议定书。这条经滨海边疆区港口的国际运输走廊将把美国、中国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联系起来。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003年6月18日,我国内地首家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全国性专业寿险公司——民生人寿揭牌开业。(新华社记者 李晓建)(完)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精选大事件

- 986年6月18日 北宋名将杨业殉国

- 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

- 1858年6月18日 美国诱迫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 1928年6月18日 女性成功飞越大西洋

- 1928年6月18日 中共六大召开 批判右倾机会主义

-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就义

- 1936年6月18日 高尔基逝世

-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与6.18宣言

- 1941年6月18日 中英划界滇缅路

- 1943年6月18日 胡宗南部署准备“闪击延安”

- 1948年6月18日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 1952年6月18日 著名影星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出生

- 1955年6月18日 国家工作人员改行货币工资制

- 1959年6月18日 剧坛“皇后”埃塞尔·巴里穆尔逝世

- 1974年6月18日 苏联军事家朱可夫逝世

- 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6月18日大事记

618年6月18日 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

1815年6月18日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

1858年6月18日 中国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1900年6月18日 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1918年6月18日 中日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

1923年6月18日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决定“合作”。

1923年6月18日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

1927年6月18日 张作霖武力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

1928年6月18日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6月18日 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35年6月18日 德英签订海军协定。

1940年6月18日 枣宜会战结束。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6月18日 在缅中国军队攻克孟拱。

1946年6月18日 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3年6月18日 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1979年6月18日 全国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

1979年6月18日 美苏签订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95年6月18日 波黑塞族宣布维和部队人质已全部获释。

1997年6月18日 欧盟首脑就新欧盟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2004年6月18日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陶小凡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

1812年——美国与大英帝国之间战争爆发。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

1858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1900年——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1918年——中日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

1923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决定“合作”。

1923年——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

1927年——张作霖武力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35年——德英签订海军协定。

1940年——枣宜会战结束。

1940年--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在缅中国军队攻克孟拱。

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3年——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1979年——全国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

1979年——美苏签订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92年——加利建议设置联合国常备部队。

1995年——波黑塞族宣布维和部队人质已全部获释。

1997年——欧盟首脑就新欧盟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1997年——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2004年——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编辑本段]出生

谢添1903年——郝景盛,著名林学家、植物学家。我国系统研究杨柳科和裸子植物分类最早的学者

1914年——著名演员谢添诞辰

1924年——NBA著名球星,NBA历史五十大球星之一乔治·迈肯出生。

1952年——著名影星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出生

1956年——著名香港演员苗侨伟出生

1978年——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出生

1981年——人气组合S.H.E成员ELLA出生

1986年——法国网球选手理查德·加斯奎特出生

[编辑本段]逝世

瞿秋白986年——北宋名将杨业殉国。

1730年——怡贤亲王爱新觉罗u2022胤祥逝世。

1933年——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5年——瞿秋白就义。

1936年——高尔基逝世。

1964年——崔步瀛,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

1970年——电影艺术家顾而已受迫害逝世,终年55岁,曾导演了《小二黑结婚》《燎原》等影片。

1974年——苏联军事家朱可夫逝世。

1990年——著名历史学家黄玉川逝世 。

北境漫步

0618年6月18日 李渊建唐

0986年6月18日 北宋名将杨业殉国

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

1858年6月18日 美国诱迫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1918年6月18日 中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

1928年6月18日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6月18日 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33年6月18日 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从容就义

1935年6月18日 德英签订海军协定

1936年6月18日 苏联作家高尔基逝世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与6.18宣言

1940年6月18日 戴高乐呼吁法国人民抵抗德军

1940年6月18日 枣宜会战结束

1941年6月18日 中英划界滇缅路

1943年6月18日 胡宗南部署60万军队 准备“闪击延安”

1944年6月18日 在缅中国军队攻克孟拱

1946年6月18日 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8年6月18日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52年6月18日 当代著名影星伊莎贝拉·罗塞里尼生日

1953年6月18日 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1955年6月18日 国家工作人员改行货币工资制

1959年6月18日 剧坛“皇后”埃塞尔·巴里穆尔逝世

1974年6月18日 苏联军事家朱可夫逝世

1979年6月18日 美苏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第二轮会谈条约

1992年6月18日 加利建议设置联合国常备部队

1995年6月18日 波黑塞族宣布维和部队人质已全部获释

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1997年6月18日 欧盟首脑就新欧盟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Mugen-Hive

事件: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

1812年——美国与大英帝国之间战争爆发。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

1858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参见天津条约)。

1900年——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1918年——中日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

1923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决定“合作”。

1923年——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

1927年——张作霖武力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建立安国军政府自命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女性首次成功飞越大西洋。

1935年——德英签订海军协定。

1940年——枣宜会战结束。

1940年--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在缅中国军队攻克孟拱。

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3年——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1979年——全国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

1979年——美苏签订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92年——加利建议设置联合国常备部队。

1995年——波黑塞族宣布维和部队人质已全部获释。

1997年——欧盟首脑就新欧盟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1997年——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2004年——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出生:

谢添1903年——郝景盛,著名林学家、植物学家。我国系统研究杨柳科和裸子植物分类最早的学者

1914年——著名演员谢添诞辰

1924年——NBA著名球星,NBA历史五十大球星之一乔治·迈肯出生。

1952年——著名影星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出生

1956年——著名香港演员苗侨伟出生

1978年——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出生

1981年——人气组合S.H.E成员ELLA出生

1986年——法国网球选手理查德·加斯奎特出生

相关推荐

三次柏林危机的事件介绍

  柏林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 法律 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 国际 危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希望能帮到你。  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柏林危机,是因为在二战之后,苏联以及英法美这几个国家获得了分别掌控德国和柏林的权力,然而他们之间却不断地产生纷争,最终促使了柏林危机的发生。柏林危机总共发生了三次,那么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三次柏林危机在 历史 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次是发生在1948年的时候,自从二战开始之后,美英两个国家和苏联之间因为德国而产生了许多矛盾,苏联并不希望从前被占领的德国地区重新合并起来,同时也拒绝接受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在1948年的2月份英法美等国家召开伦敦会议,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让苏联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便在6月份截断了所有通向柏林的道路,导致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直到1949年的5月份苏联才解除这些封锁政策。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在1958年的时候,苏联希望英法美可以进行四国照会,并且要求西方国家必须将西柏林的军队撤除,让柏林恢复自由。然而英法美 三国 却非常明确的拒绝了这个要求,甚至警告苏联,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会使用武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进行妥协,最终让这次危机解除。   在1961年的时候第三次危机出现,苏联再次提出要英法美撤出在柏林的军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不仅禁止军人复员,而且还增加了大部分军费,但是英法美等国却依旧表现的十分强硬,再次明确的拒绝了苏联,到了这一年的8月份,苏联建起了柏林墙,最终冻结了德国以及柏林的问题。   柏林危机的影响   柏林危机是发生在二战之后的重大事件,当时德国战败,而苏联以及英法美四个国家获得了分别占领德国和柏林的权力,但是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却不断的升级,最终导致三次危机出现。而柏林危机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是非常重大的,那么柏林危机的影响是什么呢?   柏林危机的影响可以从这件事的结果说起,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也为了能够缓和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于是便开始全面实行缓和政策,希望用这种行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苏联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硬,于是想要从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在和联邦德国的关系逐渐改善之后,苏联也向其他国家提出和解,希望能够用谈判的方式解决柏林问题。   在西方国家接受苏联的提议之后,在1970年的3月份的时候,英法美以及苏联聚集在一起开始正式谈判,到了第二年的9月份,四个国家制定出了《柏林协定》,并且 决定 在1972年6月份让这份协定正式生效。   可以说《柏林协定》是这次危机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其中规定了英法美在西柏林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规定西方国家在通往柏林的道路上会一直畅通。另外还关于维护柏林和德国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规定。直到这份协定生效之后,柏林的危机终于缓和了下来,而两个已经分裂了的德国也开始迅速发展。   柏林危机的简介   在二战之后苏联以及美英法四个国家因为对西柏林的地位有些争执,进而引起了三次国际危机,因为在德国被打败之后,这四个国家获得了分别占领德国以及柏林的权力,而他们之间的争执不断地发生,最终导致了柏林危机的出现。关于这次事件的信息在柏林危机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柏林危机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次的事件的呢?   柏林危机简介中介绍到柏林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三次危机,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是在1948年,这次的危机也被人们称为是柏林封锁,自从冷战情况出现之后,这是第一次发生危机,直到1949年的5月才逐渐缓和。而第二次则是出现在1958年的时候,苏联本来想要警告和迫使英法美在半年之内从西柏林撤退,然而却并没有 成功 。而第三次则是发生在1961年,苏联再一次提出要其他三个国家从西柏林撤军,最终建立起了柏林墙才算是解决了危机。   另外柏林危机简介中还介绍了这次危机的结果,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政府开始实行比较缓和的政策,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国家能够承认和认可当时欧洲的状况,后来苏联又不断地和联邦德国进行关系改善,与此同时还建议将柏林方面的危机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件事西方国家也是同意了的。到了1970年的3月份,这四个国家再次开始谈判,终于在第二年的9月份签订了《西柏林协定》。 猜你喜欢: 1. 德国励志故事 2. 欧洲历史沿革 欧洲发展历史 3. 欧洲历史沿革 4. 德国礼仪文化
2023-07-08 05:44:351

“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后果和影响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於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於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围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背景/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 、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 、《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 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2023-07-08 05:44:421

柏林危机是怎么回事

柏林危机指的是1948年至1949年间发生在冷战时期的德国柏林的一系列紧张事件。在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分为四个占领区,其中柏林作为首都也被分为四个区域。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分歧,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1948年苏联封锁了进入柏林的道路、铁路和河道,试图迫使西方盟国放弃柏林。西方国家对此作出了回应,通过空中运输向柏林供应物资,这一行动被称为柏林空运。持续近一年的柏林空运最终迫使苏联撤销了封锁。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的一个关键事件,它凸显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对民众生活和自由的影响。它也促使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德国的防御,并最终导致了冷战局势的进一步紧张。
2023-07-08 05:44:491

柏林墙于第几次柏林危机时建立

柏林墙于第三次柏林危机建立的,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柏林墙的兴建意味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首都柏林被一道墙划分为两个部分,这道墙就是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是由柏林危机而导致的,那么柏林墙是第几次柏林危机建立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02 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03 第三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05 1948年斯大林时期苏联挑起柏林危机,目的是为了通过封锁西柏林的交通,迫使西方三国的军队撤出西柏林,改变西柏林的四国共管的地位,从而彻底根除西方国家在东欧的残余影响,确保苏联在东欧“安全带”的建立。
2023-07-08 05:44:551

1948年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1948年2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6国举行外长会议,提出一 个分裂德_的“建议”,筹划在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 日,美、英、法在西部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 个重大实际步骤。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对此,苏联一再提出抗议 和反对,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6月22日,苏占区亦开始实行货币改 革,6月22日,苏军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柏林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 运,柏林危机爆发。但是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 协,1949 年5月,苏联对柏林的封锁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次危机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 国正式分裂。
2023-07-08 05:45:021

什么是【柏林危机】?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编辑本段]【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8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1958~1961年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 、法政府 ,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 ,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柏林墙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方予以拒绝。  1961年6月3日, 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 ,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组织各国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柏林、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三年多的柏林危机。  第二次危机是因为核武器、核竞争的原因。  [编辑本段]【“一危”的空中运输】  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  柏林危机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  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  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西方决定空中补给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  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  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狭窄拥挤的空中走廊  从美、英占领区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条,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度为3公里,远远地小于宽度8公里的规定。这3条空中走廊在柏林空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百架飞机的全部飞行都是在这3条空中走廊内进行的。  美国空军在柏林空运中,共使用了7个机场,其中莱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里机场为装载起飞机场,滕珀尔霍夫、加托、特格尔机场为到达卸载机场。由于空域和终端机场范围都很有限,加之参加空运飞机数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飞行拥挤,飞机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空中走廊内,进入柏林的全部飞机都要接受美占区法兰克福和英占区巴德埃尔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严格指挥和控制。为了适应“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尔霍夫成立了一个联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国空军军事空运局还将两部CPN-4型引导车进行拆散分解后空运柏林,其中有重达5万磅的阴极射线管、雷达和最先进的地面控制进场设备等。  在空中走廊里飞行的全部运输机,必须按照划定的空中走廊范围和规定的高度、速度飞行。各飞行梯队、飞机之间的调配按照区分时间、高度的办法进行。规定单机间隔6分钟,实际飞行中只能保持3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柏林空运期间,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平均每天有325架飞机着陆,飞机的着陆间隔时间为4-5分钟,空中飞机的间隔时间为3分钟。在长达13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中,据统计有266644架次飞机在这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哥俩”媲美  C-47型运输机和C-54型运输机是柏林空运中的主力机种。这两种运输机同出于一个"祖先",都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制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的。C-47型飞机与C-54型飞机相比较,C-47型飞机的“役龄"长一些,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兄长”,而C-54型飞机则短一些。  人们习惯称C-47型运输机为“空中列车”。它的机身比较粗大,机身长为19.63米,机身高为5.2米,机身横截面直径2米还有余,机头呈圆型,驾驶舱突出于机身头部。它装有2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68公里,飞行极限高度为7350米。最大载量为3.5吨。  C-54型运输机被人们称为“空中霸王”。它装有4台1350马力的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8公里,极限飞行高度为6860米,最大载量为17吨。  柏林空运开始时,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资需要量为4500吨,一天也不能中断。因此,组建空运力量与空运活动必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筹措空运力量的同时,现有空运力量必须投入实际运输。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运特遣队拥有161架运输机, 其中,有54架C-54型运输机和107架C-47型运输机。当时每日的运量只能达到1500吨左右。由于地面已被封锁,这1500吨的运量显然无法满足西柏林250万居民4500吨的最低日需求量。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增派运力并成立暂编空运特遣队,1948年7月23日,美国军事空运局的8个中队72架C-54型运输机和2500余名人员抵达威斯巴登机场,使执行柏林空运任务的运输机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运量达到2000余吨。至1948年9月底, C-54型运输机完全取代了C-47型运输机。美国有319架C-54型运输机参加了空运,占当时服现役的400架C-54型运输机的80%。英国用于柏林空运的军用和民航运输机也有140架之多。  突破空运1万吨大关  从1948年6月26日美国空军的第一架C-54“空中霸王”式飞机空运开始起,美、英、法三国每天都需要向柏林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国定的空运指标为每日750吨。由于苏联没有干预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起,美国和英国便正式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特纳将军指挥“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活动。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也派飞机和机组人员参加了柏林空运。柏林空运除了要供应美、英、法三国驻柏林占领区的军队外,还有西柏林的250万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等,也要靠空运来供应、维持。随着需求量增加,投入运输的飞机、机场以及运输强度也都在增加。空运指标已经从原定的每日空运750吨,急剧地上升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克莱后来洋洋得意地这样写道:“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和英国同僚一迫使空运达到了每天平均800吨的运量,这是封锁前我们经由铁路和水路能够运到柏林的数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繁忙的一天,所有的运输机倾巢出动,日空运量骤然跃升到128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柏林空运结束  柏林的苏军指挥官们向莫斯科报告了西方国家运输机进行空运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命令他们进一步施加压力。于是,苏联人宣布,盟国飞机连续进行大规模空运将会引起“巨大困难”,苏联军用飞机要通过空中走廊“进行军事演习”,并公然提出警告说, “整个空中走廊问题必须重新考虑”。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代表则回答说:“你们不能改变四国协定,如果你们宣布新规定,其他国家将不予承认。”  1948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国在分裂德国的路上已走得很远。杜鲁门政府借柏林封锁问题大叫大嚷,极力保持紧张态势,借机恐吓西欧各国,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认为有改变策略的必要。从1949年初开始,苏联采取措施解决柏林封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世界和平的宣传运动。从1949年2月开始,美苏就解决柏林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星期的折冲周旋,苏、美、英、法四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关于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限制公报,宣布在5月15日结束“封锁”。  按照四国的协议规定,苏联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锁。大规模封锁的解除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人们开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时,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车、火车越过苏占区继续向柏林驶去,大批记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锁”结束。至此,震撼世界历史罕见规模的柏林空运也随之减少下来。此后,空运活动仍在进行,直至9月30日才真正结束。  [编辑本段]【相关协定】  《西柏林协定》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  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 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  [编辑本段]【总结】  “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而美国的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  上文对苏联的行为有明显的回避,其中关于发行新马克问题,“ 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将从6月20日起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这件事明显是苏联先挑起了实质性分裂德国的步骤, 却被刻意回避,并以此来指责所谓美帝国主义。
2023-07-08 05:45:104

谁能帮我找到柏林危机的始末?还有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  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1945年6月5日,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1945年以后。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分裂德国的步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这次会议于6月7日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  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对此,苏联非常不满。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6月19日,针对美国于6月18日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苏占区实行苏联发行的新币,在柏林西则实行美英法的新币。  24日,苏联针对这种情况,全面封锁了柏林,中断柏林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线。美国以此提出抗议,英法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三国随即也宣布对两个德占区即苏联占领区和美、英、法占领区之间和柏林西区与苏占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进行限制。  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一时苏占区和德境西区关系非常紧张,交通、运输中断、居民来德被限制,柏林市政管理陷入混乱,人心惶惶。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美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分裂德国的阴谋,推波助澜,大肆宣传核恐怖,并有意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假象。以迷惑人心。美国还运送了大量武器、物资到美、英、法占区。  8月2日,斯大林指出美国破坏德国的统一,使西方失去共管柏林的法律基础,建议用柏林苏占区的新币代替西区的新币。美、英、法驻苏大使在听取了斯大林的建议后,提出了各自的立场,坚持其分裂德国的政策。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际新闻新欧洲分社社长时就柏林问题建议;如果美、英、法三国同意把建立单独的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时,那么苏联可以取消对柏林的交通管制。  4月8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德国的协议,单独就西德的成立以及西德与三国的关系作出规定。  经过苏联与美、英、法的谈判,5月5日达成协议,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宣布:5月12日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5月23日将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讨论德国问题。  5月8日,西德制宪议院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批准了该宪法。  5月12日,柏林的“封锁”全面解除,至此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第二次是因为核武器核竞争的原因  随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的改变,苏联开始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在政治上,第二次柏林危机于60年代初达到高潮,使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一切打破了美国本土是“安全堡垒” 的幻想,人们开始意识到,美苏之间爆发一场战争是完全可能的。于是,变化了的形势对美国战略的修改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肯尼迪上台后,立即宣布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以便美国总统在冲突中能在多种核作战方案中灵活选择,而非仅仅依靠大规模报复。在肯尼迪政府看来,必须考虑到威慑一旦失效,如何在一场实际的核战争中使美国的城市少受损失。  (二)麦克纳马拉的“安阿伯(Ann Arbor)讲话”  适应“灵活反应战略”的要求,1963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位于安阿伯的密执安大学,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演说。他说:“应当以一种和我们过去对待常规战争相同的态度对待(一场核战争中的)基本军事战略。这就是说,在核战争中,主要的军事目标……应该是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它的平民。”  麦克纳马拉在安阿伯讲话中提出的观点,立即被称之为“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战略或“不打城市”(City-avoid)战略。这是美国战后首次公开提出的把军事力量作为核战争中的主要打击目标的政策主张。“实战威慑”的思想产生于60年代初并非偶然。除了前面所谈的几个基本原因以外,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侦察卫星技术也为新战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为不掌握敌军事力量部署的准确情报,是无法实施这一战略的。
2023-07-08 05:45:171

第三次柏林墙危机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墙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看上去一夜而立的柏林墙,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和德国分裂的具象表现,它的背后有多少故事? 塑墙篇 早在柏林墙竖立之前,被冷战双方阵营分治的柏林就已经经历了三次危机。正是这些危机与其背后的政治斗争暗流“添砖加瓦”,使得日后的柏林墙一夜建成“顺理成章”。 三次柏林危机中,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荦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战败的德国不仅丧失了战前和战争期间吞并的别国领土,其余的德国领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则由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建立4个占领区。 随着德国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1948年,苏联占领军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荦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高调登场低调收场 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 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示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示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了该建议,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 荦第三次柏林危机: 美苏恶斗催生柏林墙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到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 翻墙篇 翻越生死墙“冷战”不归路 1962年,18岁的东德公民彼得·费希特尔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军队打死,他是柏林墙下第一名被枪杀者。而就在柏林墙被推倒当年的2月,20岁的克里斯·古夫伊成为最后一名越墙逃亡被枪杀者。 在柏林墙下到底有多少逃亡者被枪杀,他们又各有怎样的个人经历,对很多人而言是个谜。可幸的是,最新调查证实至少有136个有确切姓名的人死于柏林墙。每一个死者的逃亡故事都不同,但都有同一个悲剧结局。关于分裂时期整个东西德边界逃亡故事的整理,在柏林墙倒塌后的20年还未结束。 28年5043人逃入西柏林 1961年8月13日中午12点37分,以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一堵实体的冷战“铁幕”从天而降。 其后的28年间,柏林墙将柏林一分为二,活生生地将一个国家撕裂。任何试图翻越柏林墙的人都被视为叛逃者,格杀勿论。柏林人的命运从此围绕一堵墙展开,他们用血肉之躯与之展开长达28年的搏斗。 墙,总是要被翻越,被打破。从柏林墙建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断有人采取各种方式前仆后继穿越死亡地带。柏林墙建起后的第6天,出现了第一位罹难者:东德人鲁道夫·厄本从靠近柏林墙的一座建筑的窗户跳下试图越过柏林墙,不幸遇难。之后又有了柏林墙下第一位被枪杀者——18岁的东德青年彼得·费希特尔。此前有数据显示,28年间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没有人知道这些数字是否准确。 柏林墙一道变成两道 翻墙者越来越有创意,他们与筑墙者展开竞赛。东德政府不断改造柏林墙,1974年至1976年间,柏林墙由一道墙变成两道墙,设置了报警系统、自动射击系统。东德当局沿着柏林墙修建了很多 望塔,柏林墙也升级换代更难被穿透。 这一切没能阻止越墙者。这期间发生了又一起惨剧:两名西柏林少年在边境的施普雷河游泳时遇险,但东德边防士兵阻止救援者靠近,最后当东德士兵准备自己施救时,一切已太晚,两名少年在众目睽睽下失去生命。 柏林墙下“死亡开阔地” 1977年,东德人对执政党的不满情绪升温,东德青年成为反抗政府的主力,1977年10月7日的国庆节,东德青年与警察发生冲突,抗议人群大声喊出:“推倒柏林墙”。 3名东德青年在血腥镇压下身亡。 枪杀和流血在继续,柏林墙下的“死亡开阔地”湮没在血色中。多年以后,东德前领导人曾否认他们下令对越境者格杀勿论,而2007年公开的一批历史文件说明了一切。标明日期为1973年10月1日的一份文件这样写着:“即使越境者采取他们过去惯用的伎俩,携带妇女和儿童,你们在开火时也不要犹豫。 ”
2023-07-08 05:45:241

电影《柏林危机》剧情介绍

主演:克里斯蒂安娜·保尔、莱姆·贝格曼、克里斯蒂安·奥利弗、吕迪格·福格勒  故事梗概: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波斯顿广场下一个建筑工地发生一起爆炸,警方随即出现在爆炸现场。经勘察,爆炸系施工作业触发炸弹所致。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消息一经核实,警方立即处于高度警戒之中。特别调查队员哈里克斯得到命令时,正与妻子缠绵在结婚一周年的激情之中。危险就是命令!哈里克斯当即出现在现场,通过潜水排查,除了发现一个正在运行的计时装置以外,一个特殊的符号标记也引起哈里克斯的注意。  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的消息惊动特别调查队队长罗伯·施泰恩。考虑到炸弹可能与战争结束前的纳粹有关,罗伯·施泰恩队长聘请哈里克斯的妻子桑德拉做顾问,协助调查。桑德拉是年轻的历史学家。从哈里克斯水下拍摄的特殊符号来看,桑德拉确认炸弹与党卫军一个叫“雷神榔头”的指挥部有关。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运行计时器和特殊符号被发现,每一个计时器都由复杂的电缆相连。桑德拉在档案馆查阅的资料显示,计时器和特殊符号正是“雷神榔头”指挥部在战争结束前担心柏林落入占领者手中而设置的炸弹,炸弹多达800吨,遍及柏林地下的每一个角落。一旦计时器的数字归于零,那么整个柏林将不复存在。  为查找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桑德拉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桑德拉的祖父弗兰克在战争结束前是纳粹忠实的追随者。在祖父说出“雷神榔头”中一个叫维克多·利肯的成员名字时,两个神秘男人闯进来射杀了祖父。不仅如此,来自神秘男人的威胁也向桑德拉和罗伯·施泰恩袭来,施泰恩被撞成重伤,施泰恩的上司威廉先生被杀害。  在桑德拉一步步揭开“雷神榔头”的秘密时,哈里克斯和他的搭档终于找到了隐藏极严维护极好的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此时,桑德拉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化名约翰·施密兹的维克多·利肯,用哈里克斯从神秘男人手中解救出来的利肯的孙子,感化保持缄默的利肯。桑德拉在计时器上做的手脚,骗过了利肯,让利肯说出了解除中央控制器的密码。经过桑德拉、哈里克斯和搭档罗卡的紧张努力,中央控制器终于停止运转,柏林危机被解除,轻松的笑容重新挂上每一个人的脸。  精彩视点:  关于“柏林危机”题材的电影,本片已经是第二部,和1992年版本的《柏林危机》相比,本片在讲述故事的手法上明显高出1992年版的《柏林危机》。本片开头以俯瞰柏林的广角镜头,将观众带进实际上孕育着“世界末日”般灾难的广场地下空间。导演约·科波莱塔从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让隐藏在柏林地下空间的“达克摩斯之剑”吊起观众的胃口,使得观众为整个柏林捏了一把汗,直到“柏林危机”被解除才算心中释然。  编剧罗胡斯·哈恩完整而起伏跌宕的故事当然是影片成功的保证;导演约·科波莱塔“欲纵顾擒,先擒后纵”的手法,俘虏了观众的眼睛;主演克里斯蒂安娜·保尔、莱姆·贝格曼、克里斯蒂安·奥利弗的戏份侧重适度,平衡发展的故事情节和镜头在空间上的频频切换,始终包围着观众一颗悬在半空的心,让观众欲罢不能。
2023-07-08 05:45:311

“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

为了再次当选,杜鲁门于1948年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之前,开始了一次周游全国的旅行演讲,作了几十次即席讲话,谴责共和党控制的国会。6月底,随着冷战的加深,他回华盛顿不久,就面临一个重大的国际危机。6月24日,苏联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是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苏美冷战的高潮。苏联意图将美国军队逐出德国这个旧都之外。
2023-07-08 05:45:491

柏林危机的过程

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 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著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324日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共产党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明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透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明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
2023-07-08 05:45:561

柏林墙于第几次柏林危机时建立

  第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之后的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2023-07-08 05:46:081

三次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Crise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1948年柏林危机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61年8月柏 林 危 机二战以前,柏林是德国的首都。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在分区占领德国的同时,也分区占领了柏林。后来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合并为西柏林,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则成为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地处东德的领土范围内,距西德的东部边界有170公里,西方国家靠三条空中走廊、三条铁路线和两条公路同西柏林联系。由于东、西两个德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东德有技术专长的工作人员不断通过西柏林逃往西德,从1949年至1961年约有200万东德人逃到西德。这就给东德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也为苏联的外交关系造成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赫鲁晓夫在1958年曾向西方国家发动了一次和平攻势,要求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状态,使西柏林变为自由城市,实际上要把西柏林交给东德政府管理。这一建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1961年,赫鲁晓夫又提出了建立边境控制的主张。在这年的8月3~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华沙条约国家领导人会议,讨论这一主张。会后,从8月13日开始,东德政府便建筑了历史上有名的柏林墙。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西柏林协定》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分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
2023-07-08 05:46:174

1961柏林危机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有种种目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民主德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 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恼怒之至,但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但这不过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请采纳。
2023-07-08 05:46:243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介绍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1949年9-10月,西东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仍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但整个柏林市均在东德境内。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有铁路、公路、水路和空中走廊相连,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开放。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 前哨城 ” 。
2023-07-08 05:46:311

第一次柏林危机给我们什么启示,详细一点,越多越好。

第二次柏林危机确立了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苏不仅承认双方无力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德国问题,也意识到双方均无法忽视对方的意愿,从而形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处理危机的游戏规则。这也是冷战中美苏双方的自我克制机制。
2023-07-08 05:46:591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过程

西方国家:维持柏林现状、不承认东德政府、坚持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等苏联:德国统一并实行中立化,在此基础上签订对德合约东西方四国首脑会议东西方四国首脑会议在克服了许多矛盾和分歧的状况下才得以确定举行。苏联积极主张举行首脑会议,以解决包括德国问题在内的重大国际问题;美国则持保守态度,认为应先达成解决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协议;英国持积极态度;法国不愿看美国人的眼色行事,单独积极对苏洽谈。但由于西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政策及东西国家之间的尖锐分歧,首脑会议迟迟没有召开,东西方普遍质疑其是否能解决实质问题。各国协议会议召开日期为1960年5月16日,但会议召开前期,美苏之间爆出了U-2间谍飞机事件,直接导致了会议的流产。 美苏双方剑拔弩张。此时出现了东德人进入西柏林的高潮,局面紧张加剧。8月13日,民主德国部队封锁西柏林四周并沿边界拉起170公里的铁丝网,筑起3.6米高的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西方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双方都加紧备战活动,进行军事演习。但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同时双方都在寻求外交途径缓解紧张局势。9月21日,美苏外长举行会谈,10月17日,赫鲁晓夫放弃对德和约签订的最后期限,标志第二次柏林危机基本结束。
2023-07-08 05:47:061

杜鲁门如何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

杜鲁门决意要顶住苏联的威胁,他下令从1948年6月29日开始,美国对西占领区柏林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为柏林的250万居民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空运粮食、煤及各种日用品,以打破封锁。这条“昼夜不停”的空中供应线持续达11个月之久,据统计,总计飞行277728架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在西占区和西柏林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同时,美、英、法对苏占区的钢、焦煤、电力实行了反封锁。最后苏联作了让步,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
2023-07-08 05:47:311

柏林墙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东德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墙约155公里长,约3至4米高。于1961年开始建造,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才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为了隔绝东德人民与西德的接触与投敌,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墙倒塌,两德重归统一。1945年同盟国占领德国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昂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着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围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Peter Fechter)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哄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著名的 "Tear Down This Wall!" 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墙倒塌”后的最高潮。柏林围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两德统一后,虽然柏林墙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无数障碍存在,西德的资本主义席卷东德企业,导致数百万的东德人失业。东德人认为西德人贪得无厌,西德人觉得东德人好吃懒做,此一现象并反映在德东与德西地区之间的社会及经济现象,而此事亦导致共产政党成员于90全年纷纷移居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柏林墙的查哨站,原是东西柏林的通道,现在旁边建了一座围墙博物馆。
2023-07-08 05:47:407

冷战对峙中的三次危机是什么?

应该是四次:分别为三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023-07-08 05:47:551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么一回事?美国是怎么养活西柏林200万人口的?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前后牵扯了61个国家以及地区参与其中。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元气大伤。而其中美国和苏联了两个国家凭借着广阔的领土以及超强的军事实力成为了战后的超级大国。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分伯仲,但是毕竟世界的老大只能有一个,为了争夺这个地位,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战结束之后,两国便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两个国家都自觉避免展开规模性大的世界战争,而是在暗地里较量,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以此来震慑对方。而在这期间,柏林就曾沦为两国较量的场所之一。 苏联封锁西柏林,200多万人等待投喂 二战以后,德国战败,德国投降之后,就被苏联和美国划分开来,一边为东德,一边为西德。而处在中间的柏林也被分成两半,一边治理一半。因为苏联和美国当时的关系非常紧张,所以处在中间的柏林首当其冲,成为了两国较劲的地方。 1948年,苏联率先下令封锁西柏林,除了空中的3条航线被留之外,其余通道全部封锁,而且在这期间,苏联还经常派战机来此骚扰,目的就是为了排斥西方盟军在此的地位。而两国争斗,最苦的莫过于柏林的居民,柏林被封,没有了物资来源,城里的200多万人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而此时美国做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举动——空投西柏林。 空投养活了一座城,200多万人无一饿死 可能有人会想,只是空投西柏林物资,怎么就引起轰动了呢?那是因为那段时间美国给予西柏林的空投量令人震惊,也让人看到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当时,身处西柏林的居民除了水源之外,都需要被供给,200多万人每天眼巴巴的被投喂。 而且如果仅仅只是食物供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他们需要生活,这里的孩子上学也需要物资,所以哪怕是小到一张纸,都需要美国给他们带去。可想而知,当时美国空投的量之多与空投次数之频繁。 西柏林在被苏联控制的将近一年里,美国每天都派运输机对其进行空中补给,从开始的空运量为2000吨,增长到后来的12000吨,西柏林的上空不断有飞机飞来。 美国平均一两分钟就派遣一架运输机到西柏林的上空,一架飞机完成任务以后,迅速飞走,另一架飞机火速赶上。 就这样,美国给西柏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这场空运奇观维持了将近一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也因为有了美国的空投补给,柏林城里的200多万人无一饿死。 柏林孩子最喜欢的人——“摇翅膀叔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西柏林居民艰难的时期,一个人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温情。当时,负责运输的一位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偶然给了这里的孩子们几个泡泡糖后,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心中动容,便承诺下次来,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果。并且和他们约定,他来的时候,一定会摇晃飞机的翅膀,让他们注意到他。 这可把这些孩子们高兴坏了,因为每次来,霍尔沃森都会晃动机翼,所以,这里的孩子把他亲切的称为“摇翅膀叔叔”,而且这个小约定也让孩子们每天都非常期待“摇翅膀叔叔”的到来,或许这是寂寞恐惧的小孩子每天唯一的小念想了。 后来,这个事情经过媒体报道,美国的孩子知道了西柏林孩子们的不容易,引发了美国孩子们的同情心,甚至自发攒糖果,为远在西柏林的孩子们送去。斗争是冰冷的,但是美国孩子给被迫处在斗争中的西柏林的孩子们送去的温情却是暖人心的。 苏联原本的打算是为难美国,为难其盟国在此的势力,同时将他们排挤出去,但是没想到美国居然上演了这样一出空运奇观,不仅让苏联看到了美国的实力,更是让世界对其多了一分忌惮,毕竟那么高强度的空投,除了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在当时,鲜有国家能够做到。 其实苏联在封锁西柏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但是也许是因为在这场较量中,美国展现出的应急能力以及军事实力让苏联有了顾虑,也许是因为苏联有别的想法,总之,最后在封锁了西柏林将近一年后,苏联终于解除对其的地面封锁,封城计划才到此为止,西柏林才最终逃过一劫。
2023-07-08 05:48:021

空难电影。柏林危机

是叫crashpoint:berlin,imdb上的翻译叫惊爆飞行,豆瓣上的翻译叫坠毁点:柏林上空惊魂90分钟。
2023-07-08 05:48:1015

二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是依据那次会议决定的?如何占领的?

摘录:二战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两个德国的形成  二战后欧洲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美苏斗争的焦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德国: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大柏林也由4国分区占领。但是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美苏都是各行其是。唯一的例外是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对德国战犯的公开审讯和判决。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名首要战犯被判处以绞刑。在世界人民经历了二次大战的空前浩劫之后,任何国家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为纳粹罪行辩护。但是,一涉及到战后德国去向这一问题,美英与苏联的固有的不同利益就明显暴露出来了。美国企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为自己的霸权政策服务,便逐步对德采取了分裂和扶植政策,强调德国的统一必须先实行经济统一。1946年7月20日,美国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得到英国的支持。签订了美英占领区经济合并协定。1947年1月1日成立了双占区。这是美英分裂德国的重要一步。1948年2月至6月召开了美、英、法、比、荷、卢6国伦敦会议,提出一个分裂德国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双占区与法占区采取协调经济政策的措施,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参加“马歇尔计划”,国际共管鲁尔。伦敦会议建议的中心是成立西德国家,分裂德国,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西欧,达到把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全面纳入美国战略轨道的目的。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规定西方占区将发行一种新马克即“B”记马克。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针对美国分裂德国的计划,苏联于6月22日在苏占区开始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加上特别印记的“D”记新马克,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柏林危机”由此爆发,并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6月25日,美国派出大批飞机向西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煤和各种日用品。同时,美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11月,苏占区建立了柏林的市政机构。12月,西占区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大柏林市正式分裂成两个城市,各有独立的立法、行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经过长达11个月的斗争,双方于1949年5月5日达成协议;取消一切封锁;召开4国外长会议讨论柏林形势引起的诸问题。“柏林危机”暂趋缓和。美国利用“柏林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柏林封锁刚结束,西德于5月23日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确定波恩为首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9月20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从此,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这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3-07-08 05:48:401

是柏林危机直接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吗?

古巴导弹危机的起因: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赫鲁晓夫自然很不满,就把中程核导弹秘密运送到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隔海相望的岛国古巴。然而美国U-2间谍飞机在侦查时拍到了导弹基地建设中的照片,美国对苏联在自己家门口部署核导弹感到异常震惊,于是封锁古巴,核武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这才催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实际上,美国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而苏联却不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最后苏联在美帝压力下软了,归根到底是美苏争霸过程中当时苏联处于守势,美国处于攻势。柏林危机跟古巴危机没关系。
2023-07-08 05:48:495

二战德国战败后,被瓜分了吗。现在的德国是怎么来的。

是的,德国被瓜分了,苏联攻入柏林后,德国战败,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英、美、法、苏四个战胜国占领,然后在英、美、法的支持下成立了联邦德国,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德国。拓展资料民主德国简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间存在于欧洲中部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为柏林(东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民主德国的国土面积为107,771(一说: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东部是波兰人民共和国,东南部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相邻,北部为波罗的海。冷战时期,民主德国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冷战时期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就在民主德国境内,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其领土正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统一成为当今德国。联邦德国简介美国、英国、法国占领区合并于1949年。9月20日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建立于其初期范围包括二战后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所占领的德国领土而除了德国西部的领土外,东德境内、德国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区西半部在当时也属于西德非法定的事实领土。如此一来,西柏林成为一个飞地,被东德领土所包围。两德统一简介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通过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国统一。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东西德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德国的四国(美、英、法、苏)达成二加四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统一后,德国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23-07-08 05:49:345

第一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美国在德国的对抗为什么在币值改革上开始?

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后来的东、西德分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打下重要的基础。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前,德国本身所使用的旧马克,是纳粹第三帝国的货币,因此货币改革有其经济与政治意义。
2023-07-08 05:50:122

冷战事件的经过

冷战(1945年至1990年)(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柏林墙事件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有种种目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民主德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 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恼怒之至,但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但这不过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就在柏林危机过程中,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肯尼迪看出苏联是虚张声势,对美国不会构成任何真正威胁,但也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一个高潮。
2023-07-08 05:50:226

二战结束后,为什么要在柏林建一堵墙?

柏林墙是在冷战时期,在苏联先后制造的三次柏林危机中的‘"杰作‘":目的是遏制东德民众大规模逃往西德,故而在东、西柏林之间,用钢筋水泥筑起了意味着东方阵营与西方阵营彻底对立的柏林墙……。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催生了柏林墙一九四八年,东柏林居民因饥饿和贫困而开始大量涌入西柏林,苏联为此而大为恼火,遂武装封锁了东、西柏林之间全部所有的水陆通道:这意味着西柏林几百万难民因为生活物资运输的中断,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于是,美国和英国联手,实施了人类航空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空中运输,这就是当时震撼世界的柏林大空运。持续了近一年的大空运后,苏联终于解除了武装封锁。一九五八年,为挤走驻西柏林的美英法盟军,苏联首先向美国发难,从而挑起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由于美国坚持的强硬态度,从而化解了第二次柏林危机。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苏联挑起第三次柏林危机:下令指使东德筑起了一道横亘于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从此,西柏林人员进出东柏林必须经过边境检查;而东柏林人则从此被阻隔在柏林墙以东,而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大规模逃往西德。若有敢于冒死翻越柏林墙前往西德者,东柏林武装守卫可以开枪击毙。至八十年代后期,东德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速度从一九八四年的5.5%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2%,而且由于债台高筑,东德外债高达两百零六亿美元,内债为两千五百亿马克,经济的下滑导致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社会的动荡,从而导致了东德统一社会党对社会的控制力严重下降。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八日,东德举行第十届人民议会选举;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亦在大选中获胜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德梅齐埃出任总理。德梅齐埃表示愿意就两德统一问题,与西德总理科尔进行任何级别的会谈,从而为两德的统一打开了道路。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东德撤走柏林墙的武装守卫,并宣布柏林墙从此向西德开放。柏林墙被宣布开放后,仅仅两天即有四百万东德人涌入西德境内,随后柏林墙终于被拆除。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东德降下了自己的国旗后宣布东德解散,然后分别以五个州并入了西德,从而结束了近三十年的分裂而回归一统。 柏林墙的拆除和两德的合并统一,宣告了冷战时代的彻底终结。
2023-07-08 05:50:371

德国的分裂 是冷战的一个原因 还是冷战导致的一个结果

结果.从时间上看.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大约是丘吉尔在1946年的讲话.而柏林危机是1948年.从因果上看.是3国联盟排挤苏联进行货币重整计划,苏联退出盟国管制理事会并对西柏林经济封锁为直接原因,进而东西德分裂为最终结果.德国分裂是指柏林危机后东西德的分裂.二战后虽然德国被盟国管制理事会托管.但法律上仍然是统一的国家.理事会整体被视为德国的唯一权利机构.但是东西德分裂后,两边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使用不同的货币...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被割裂了.
2023-07-08 05:51:154

为什么柏林在冷战期间是一个重要的位置?

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柏林也被分区占领。冷战形成后,西柏林成了西方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这样,东西柏林就成为东西方冲突的最前线,和矛盾的焦点。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东西方围绕德国和柏林法律地位之争,实质是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的斗争。是地缘战略下的地盘之争。为了争夺西柏林,冷战期间共发生了三次柏林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结束。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橘黄色的是东德East Germany,淡黄色的是西德。东德里有那么一点点淡黄色的就是西柏林West Berlin。东德详图(白色为西柏林)铁幕的形成。冷战时期东、西方最精锐的部队作为矛尖就部署在西德与东德和捷克的边界线两侧。
2023-07-08 05:51:281

世界第二次大战如何处置战败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德国的欧洲仆从国先后投降,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些停战协定已经规定了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具有和约的初步性质。盟国首脑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以及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已就战败国的处置和缔结和约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波茨坦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负责对意、罗、保、匈、芬的和约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美苏等大国对战后欧洲的安排各有打算,在讨论五国和约时争吵激烈。美英企图通过订约与苏联争夺东欧,防止苏联在地中海取得立足点。苏联希望通过订约尽量巩固和扩大它在东欧的地位。在讨论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处置问题时,英国只提出意大利应该放弃这些殖民地,但不提其归属,实际上是由英国占领当局控制;美国主张由联合国托管十年,反对英国独占;苏联则要求将的黎波里塔尼亚交它托管。关于意、南边界问题,美国主张的里雅斯特的主权属意大利,行政上由“国际共管”;苏联主张主权归南斯拉夫。结果把的里雅斯特划为自由区。1954年,西方国家单方面决定由意大利合并该自由区的城区,郊区部分归入南斯拉夫。在对罗、匈、保和约的讨论中,美英打出贯彻雅尔塔会议的旗号,坚持要求在这些国家实行“自由选举”和改组政府后,才能同它们缔结和约。苏联则指责美国破坏和约缔结程序,谴责英美干涉希腊内政。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开始和约的讨论。经过长期争论,先后开了三次外长会议,才达成一定协议。1946年7~ 10月召开有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外长会议,通过了对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个和约上签了字。和约主要规定了五国的领土边界变更、政治民主化、限制军备和经济赔偿等问题。   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时欧洲军事、政治形势在法律上的反映,是美英苏妥协的结果。和约的缔结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对实现欧洲和平与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德国的形成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大柏林也由四国分区占领,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根据波茨坦协议规定,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是:德国境内最高权力由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占领区内执行,并共同处置有关全德国之一般事件;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德国的政治生活;永远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消灭纳粹党及其一切附属机构;消灭德国的垄断组织;准备缔结一项符合波茨坦协定原则的和约。但是,四大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实行军事管制,只按照本国政府的政策行事,对本国政府负责。而各国分歧甚多,斗争激烈,都想把战败国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欧洲战略的轨道。盟国管制委员会只有四国完全一致才能作出决定,很难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因而形同虚设。各占领区实际上成了彼此独立的政治实体,波茨坦协议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实行。   美国强调德国的统一必须先实行经济统一。1946年7月20日,美国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得到英国的支持,签订了美英占领区经济合并协议。1947年1月1日,成立双占区。同年,苏占区和美英双占区分别成立各自的政治机构。在德国的土地上,形成两个社会制度迥然不同的政治实体,一切想实现全德统一的努力均告失败。美英决意率先单独行事。1948年2~6月,举行了美、英、法、比、荷、卢六国伦敦会议,决定双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参加“马歇尔计划”;国际共管鲁尔。   针对美国的行动,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1947年12月,在柏林召开第一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以威廉·皮克(1876~1960年)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1948年2月,改组了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其具有准政府的职能。3月,苏联抗议美英法片面召开伦敦会议,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单独实行货币改革。6月22日,苏占区也开始实行货币改革。6月24日,苏联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结果爆发了“柏林危机”。美英法派出大量飞机向西柏林空运粮食、煤炭和各种日用品一百四十多万吨,以维持当地居民的生活。苏联没有对这一空运活动进行干扰。美英法也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11月,苏占区建立了柏林的市政机构。12月,西占区也采取同样的行动。大柏林市正式分裂为各自有其市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经过长达11个月的斗争,双方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取消一切封锁,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柏林形势所引起的诸问题。“柏林危机”暂趋缓和。   美国利用“柏林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正式成立。从此,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意志国家。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   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整个日本,由太平洋美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担任盟军最高统帅。1945年9月22日,美国发表了《对盟国占领管制日本最高统帅部受降的基本指示》,宣布对日占领的目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的负责政府”;并宣称“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权力应从属于最高统帅”,“如果主要盟国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美国政策应居主导地位”。这表明美国一心要单独占领日本,使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亚太地区的工具。   苏联强烈反对美国独占日本的政策,9月24日,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要求成立美、英、苏、中四国代表组成的对日管制委员会,遭美国拒绝。12月,莫斯科外长会议达成协议:在华盛顿设立“远东委员会”,由美、苏、中、英、法、荷、加、澳、新(西兰)、印(度)、菲等11国组成。它在名义上是盟国制定对日政策的最高决策机关,但其决议要通过美国政府传达给占领军总部去执行。另外在东京设立由美、苏、中、英、澳、新、印组成的“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由盟军最高统帅任主席。它只不过是个咨询机构。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并没有改变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的性质和美国对日本的支配地位。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亚洲政策的重点由中国转向日本。美国加速扶植日本,积极策划单独对日媾和。1951年9月4~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没有被邀请,印度、缅甸拒绝参加。会议签订的片面对日和约规定,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西沙群岛、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等岛屿的权利,但只字不提这些岛屿的归属。和约还规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协定,驻军日本;日本同意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交美国“托管”。这完全反映了美国的战略要求。苏联在会上提出自己的方案,美国拒绝讨论。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日和约签订的同一天,美日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美国取得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无限制地驻军及设置军事基地的权利,美国可以出动驻军“平定”日本的“内乱”。美国还指使日本政府与台湾国民党政府签订了所谓“和约”, 日蒋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签订后,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日美特殊关系确定下来,日本完全纳入美国世界战略的轨道。
2023-07-08 05:51:542

德国分裂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期间德国分裂为两个德国的事件。1945 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由于四国尤其是美、苏之间对德方针分歧严重,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各占领区实际上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实行不同的占领政策。苏占区逐步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西占区着重于重建资本主义。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爆发,美国为了称霸欧洲并利用德国遏制苏联,采取扶植和分裂德国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并两国占领区。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召开伦敦会议,提出西方三个占领区合并并协调经济政策,参加马歇尔计划,进行货币改革,召开制宪会议,尽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占区单方面实行货币改革。苏联采取措施对美国进行反击,1947 年6 月在苏占区成立管理经济事务的德国经济委员会(后具有准政府职能),12 月召开第一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1948 年6 月22 日,苏联亦在苏占区发行新币,从6 月24 日起“封锁柏林”。柏林危机爆发。同年11—12 月,东西柏林分别成立市政机构首先分裂。美国利用柏林危机的紧张局势,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占领当局批准西占区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的基本法即“波恩宪法”,公布占领法规。9 月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形成。
2023-07-08 05:52:041

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基本的战事都是发生在亚洲,除却一些类如古巴导弹危机,苏伊士运河争霸,巴以冲突美苏之间的冷战亦与美苏领导人的个人信念、性格特征及推行的政策有着重大的关系。分析冷战的历史,不难发现美苏的冷战深深地打上了领导人的烙印。 在冷战中,美苏两国领导人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和外交目标。美国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及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而苏联则提出了斯大林的两个阵营及两个平行市场战略、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勃列日涅夫主义及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美苏领导人提出的各种战略及外交目标,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的形势,但是这些以领导人的名义的战略却深刻地打上了冷战的领导人的烙印。美苏领导人在其执行各种战略中亦对冷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杜鲁门具有强烈的排斥共产主义立场。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便宣称“共产主义是荒谬的”,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活动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大威胁。”22 在杜鲁门看来,苏联继承了沙皇的扩张传统以及马列主义的输出革命的信条,向美国和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破坏了他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从而达到在全世界实行共产主义统治。对此,他认为美国必须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措施,因而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共反苏政策。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23 1947年3月,杜鲁门向美国国会提出特别咨文,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杜鲁门主义出台。这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反应十分迅速,可以说是杜鲁门政府早有准备的结果。而当美国军队深入到朝鲜半岛后,杜鲁门感到不必担心苏联的直接干预,于是命令麦克阿瑟“如果未遇到中国和苏联人的抵抗可以进入民主朝鲜各地。”24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军越过了“三八线”,从而加剧了朝鲜战争的进程。可以说,从冷战的开始到朝鲜战争,无一不打上了杜鲁门的烙印。 相对于杜鲁门,斯大林在对待苏联与美国的关系时显得较为冷静。基辛格称斯大林是一个“难猜之谜”,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是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耐心,精明,不妥协。”25 因而,杜鲁门1946年要求苏军撤出伊朗的阿塞拜疆省时,斯大林同意了。当柏林封锁即将升级为战争之际,斯大林亦下令停止封锁行动。这一切,并非是斯大林对美国的妥协与软弱,而是在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的同时也避免让对方清楚苏联的弱点。那就是苏联的实力远不如美国。因而,当美军大举侵入朝鲜时,苏联也没有明确表示出兵,而只是在暗中对中国进行有限度的支持。斯大林的这些冷静表现无疑是缓冲了冷战的进程,使得冷战没有进一步升级。然而,斯大林的精明并没有能够隐藏他的大国沙文主义及民族利己主义。在处理战后东欧的问题上,斯大林强行让东欧国家执行他的治国模式,急剧地对东欧进行改造以加强控制。这一切行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冷战的对峙。 赫鲁晓夫是美苏冷战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总体上说,赫鲁晓夫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反映在轻易出兵匈牙利,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及古巴导弹危机等。但是,在对待国际关系中,他又提出了“三和”路线,更多地谋求同美国的合作,并且是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从而对冷战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次柏林危机是赫鲁晓夫一手造成的,而柏林墙的建立不但是美苏冷战的明显象征,也是赫鲁晓夫个性的充分体现,是其个人的“杰作”。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他一手造就的,早在1962年5月份赫鲁晓夫访问保加利亚时便“想到了在古巴装置核弹头导弹的主意。”26 但当肯尼迪强硬地要求苏联撤出导弹时,赫鲁晓夫退却了。这充分体现了赫鲁晓夫的个性:“吓得住就吓,吓不住就退。”27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美苏的核武器都处于战备状态。赫鲁晓夫积极发动危机加剧了冷战,而他的退却使危机得到解除,并在危机过后缓和了国际局势。这一切,可以说是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 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他推行的是全球扩张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在就职演说中,肯尼迪表示“为了保障自由的生存和胜利,我们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一切重担,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支持任何朋友和反对任何敌人。”28 肯尼迪扩大了在越南的战争,策动了对古巴的入侵,在柏林危机中与苏联进行过严重的对峙,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更是以一种大胆的、强硬的态度最终迫使赫鲁晓夫退缩,但也将美苏的冷战带进了核战争的边缘。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便开始了导致苏联崩溃、冷战结束的改革。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并由此造成的苏联社会制度的改变和苏联的解体。”29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国内困难重重,他认为必须采取新的思维和新政策,集中国家资源建设现代化的苏联。因而,他接受了“全球一体化、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共同安全等思想。”30 他的这些新思维是一种屈服于国内外反对社会主义势力的压力的表现,这与美国对苏联加强“和平演变”的政策有关,也与他的个人品质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改革最终断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也使冷战走向了尽头。可以说,冷战的结束与戈尔巴乔夫有着重大的联系。尽管我们反对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的说法,但我们也一定得承认个人的行为,特别是大国领导人的行为会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戈尔巴乔夫便是其中之一。
2023-07-08 05:52:403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影响

  "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扶植双占区,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1]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背景  柏林空运时运输机所载的牛奶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及加深,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美国欲将德国一分为二。为了使法国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利用战后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优惠,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为西德占领区。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过程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所谓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德区与英美占德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欧洲。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植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认为英美法三国欲分柏林危机时德国人正在朝天看着盟国的运输机解德国。6月22日,苏联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结果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柏林人为感谢美英法等国修建的空运纪念碑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于同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此日成为西德国庆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5月23日,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东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
2023-07-08 05:53:002

柏林危机介绍

柏林危机共有三次。最出名的是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2023-07-08 05:53:081

柏林墙于第几次柏林危机时建立

第三次柏林危机。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之后的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第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之后的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2023-07-08 05:53:141

关于柏林危机的历史问题

1948年6月23日夜晚,斯大林一声令下,通往西柏林的输电线路被切断,整个西柏林陷入一片黑暗,昔日灯火通明的街道伸手不见五指。第二天,通往西柏林的所有水陆交通路线都被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堵塞。一时间,煤、电、食品及其它各种物资均断绝了来源,整个西柏林处于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对西柏林实行禁运是苏联和西方国家在西柏林问题上矛盾激化的结果。面对严峻的形势,西方国家面临着要么屈从于苏联的压力,放弃西柏林这个“自由世界的橱窗”,要么采取强硬措施继续对抗的选择。它们选择了后者。在水陆交通均被封锁的情况下,通往西柏林的惟一道路就只有空中航线了。6月26日,美国驻德国军事长官克莱将军下令美国驻欧空军动用全部运输机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史无前例的柏林大空运开始了。人们估计,不管天气如何,每天24小时必须运送8000吨物资,才能维持这个城市200多万居民的正常生活,就是说,每1分48秒就要有一架载重量为两吨半的C-47运输机着陆或起飞。当时美英两国空军仅能出动120多架飞机。在6、7两月,平均每天空运1140吨物资,远远不能保证西柏林人生存的最低需求。后来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出马,指令美国空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运输机,其中包括近200架载重量为10吨的C-54运输机,使得参加空运的飞机达到400架,空运物资很快增加到近5000吨。西柏林原来只有两个机场,9月份动工修建第三个机场,12月份就建成投入使用。自此,空运量呈直线上升,到第二年春天,每日达到8000吨,最多的一天卸下了13000吨,满足这个城市的消费已绰绰有余。在空运结束前,西柏林人的生活状况较之封锁前甚至还有所改善。一个又一个月过去了,苏联看到封锁西柏林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招来多方责骂,有损自己的国际形象,遂于1949年5月11日拆除路障,结束封锁。到9月30日,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完全恢复,美国也宣布中断历时15个月的柏林大空运。在空运中,400架飞机共出动277728次,运送物资1800万吨,花费2.5亿美元,即在每个西柏林人身上花了1000美元,另外还有78人在空运中丧生。
2023-07-08 05:53:282

请问,柏林危机共几次?分别在哪年?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2023-07-08 05:53:352

1948年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1948年2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6国举行外长会议,提出一 个分裂德_的“建议”,筹划在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 日,美、英、法在西部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 个重大实际步骤。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对此,苏联一再提出抗议 和反对,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6月22日,苏占区亦开始实行货币改 革,6月22日,苏军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柏林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 运,柏林危机爆发。但是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 协,1949 年5月,苏联对柏林的封锁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次危机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 国正式分裂。
2023-07-08 05:53:431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事件简介

“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扶植双占区,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2023-07-08 05:53:501

柏林危机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2023-07-08 05:54:051

为什么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时候,苏联未封锁空中走廊

  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3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  柏 林 危 机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6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  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  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6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期,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 "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西方决定空中补给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  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  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有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 "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桥梁",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狭窄拥挤的空中走廊  从美、英占领区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条,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度为3公里,远远地小于宽度8公里的规定。这3条空中走廊在柏林空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百架飞机的全部飞行都是在这3条空中走廊内进行的。  美国空军在柏林空运中,共使用了7个机场,其中莱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里机场为装载起飞机场,滕珀尔霍夫、加托、特格尔机场为到达卸载机场。由于空域和终端机场范围都很有限,加之参加空运飞机数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飞行拥挤,飞机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空中走廊内,进入柏林的全部飞机都要接受美占区法兰克福和英占区巴德埃尔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严格指挥和控制。为了适应"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尔霍夫成立了一个联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国空军军事空运局还将两部CPN-4型引导车进行拆散分解后空运柏林,其中有重达5万磅的阴极射线管、雷达和最先进的地面控制进场设备等。  在空中走廊里飞行的全部运输机,必须按照划定的空中走廊范围和规定的高度、速度飞行。各飞行梯队、飞机之间的调配按照区分时间、高度的办法进行。规定单机间隔6分钟,实际飞行中只能保持3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柏林空运期间,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平均每天有325架飞机着陆,飞机的着陆间隔时间为4-5分钟,空中飞机的间隔时间为3分钟。在长达13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中,据统计有266644架次飞机在这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哥俩"媲美  C-47型运输机和C-54型运输机是柏林空运中的主力机种。这两种运输机同出于一个"祖先",都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制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的。C-47型飞机与C-54型飞机相比较,C-47型飞机的“役龄"长一些,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兄长",而C-54型飞机则短一些。  人们习惯称C-47型运输机为"空中列车"。它的机身比较粗大,机身长为19.63米,机身高为5.2米,机身横截面直径2米还有余,机头呈圆型,驾驶舱突出于机身头部。它装有2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68公里,飞行极限高度为7350米。最大载量为3.5吨。  C-54型运输机被人们称为"空中霸王"。它装有4台1350马力的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8公里,极限飞行高度为6860米,最大载量为17吨。  柏林空运开始时,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资需要量为4500吨,一天也不能中断。因此,组建空运力量与空运活动必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筹措空运力量的同时,现有空运力量必须投入实际运输。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运特遣队拥有161架运输机, 其中,有54架C-54型运输机和107架C-47型运输机。当时每日的运量只能达到1500吨左右。由于地面已被封锁,这1500吨的运量显然无法满足西柏林250万居民4500吨的最低日需求量。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增派运力并成立暂编空运特遣队,1948年7月23日,美国军事空运局的8个中队72架C-54型运输机和2500余名人员抵达威斯巴登机场,使执行柏林空运任务的运输机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运量达到2000余吨。至1948年9月底, C-54型运输机完全取代了C-47型运输机。美国有319架C-54型运输机参加了空运,占当时服现役的400架C-54型运输机的80%。英国用于柏林空运的军用和民航运输机也有140架之多。  突破空运1万吨大关  从1948年6月26日美国空军的第1架C-54"空中霸王"式飞机空运开始起,美、英、法三国每天都需要向柏林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国定的空运指标为每日750吨。由于苏联没有干预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期,美国和英国便正式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特纳将军指挥"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活动。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也派飞机和机组人员参加了柏林空运。柏林空运除了要供应美、英、法三国驻柏林占领区的军队外,还有西柏林的250万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等,也要靠空运来供应、维持。随着需求量增加,投入运输的飞机、机场以及运输强度也都在增加。空运指标已经从原定的每日空运750吨,急剧地上升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 .....。克莱后来洋洋得意地这样写道:"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和英国同僚一迫使空运达到了每天气均8000吨的运量,这是封锁前我们经由铁路和水路能够运到柏林的数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繁忙的一天,所有的运输机倾巢出动,日空运量骤然跃升到128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柏林空运结束  柏林的苏军指挥官们向莫斯科报告了西方国家运输机进行空运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命令他们进一步施加压力。于是,苏联人宣布,盟国飞机连续进行大规模空运将会引起"巨大困难",苏联军用飞机要通过空中走廊"进行军事演习",并公然提出警告说, "整个空中走廊问题必须重新考虑"。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代表则回答说:"你们不能改变四国协定,如果你们宣布新规定,其他国家将不予承认。"  1948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国在分裂德国的路上已走得很远。杜鲁门政府借柏林封锁问题大叫大嚷,极力保持紧张态势,借机恐吓西欧各国,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认为有改变策略的必要。从1949年初开始,苏联采取措施解决柏林封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世界和平的宣传运动。从1949年2月开始,美苏就解决柏林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星期的折冲周旋,苏、美、英、法四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关于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限制公报,宣布在5月15日结束“封锁"。  按照四国的协议规定,苏联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锁。大规模封锁的解除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人们开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时,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车、火车越过苏占区继续向柏林驶去,大批记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锁"结束。至此,震撼世界历史罕见规模的柏林空运也随之减少下来。此后,空运活动仍在进行,直至1949年9月30日才真正结束。
2023-07-08 05:54:185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事件结果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于同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此日成为西德国庆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5月23日,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东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
2023-07-08 05:54:331

有部影片,讲述的是二战后,东西德对立,苏联封锁西柏林,美英等国通过大规模空运解决围困的电影。

  http://www.56.com/u11/v_MzQxNjk2MDM.html 柏林空运  《柏林危机》(德国、美国)  《柏林危机》  MORGEN STIRBT BERLIN  编剧:罗胡斯u2027哈恩  导演:约u2027科波莱塔  主演:克里斯蒂安娜u2027保尔、莱姆u2027贝格曼、克里斯蒂安u2027奥利弗、吕迪格u2027福格勒  故事梗概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波斯顿广场下一个建筑工地发生一起爆炸,警方随即出现在爆炸现场。经勘察,爆炸系施工作业触发炸弹所致。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消息一经核实,警方立即处于高度警戒之中。特别调查队员哈里克斯得到命令时,正与妻子缠绵在结婚一周年电影图片(4张)的激情之中。危险就是命令!哈里克斯当即出现在现场,通过潜水排查,除了发现一个正在运行的计时装置以外,一个特殊的符号标记也引起哈里克斯的注意。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的消息惊动特别调查队队长罗伯u2027施泰恩。考虑到炸弹可能与战争结束前的纳粹有关,罗伯u2027施泰恩队长聘请哈里克斯的妻子桑德拉做顾问,协助调查。桑德拉是年轻的历史学家。从哈里克斯水下拍摄的特殊符号来看,桑德拉确认炸弹与党卫军一个叫“雷神榔头”的指挥部有关。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运行计时器和特殊符号被发现,每一个计时器都由复杂的电缆相连。桑德拉在档桉馆查阅的资料显示,计时器和特殊符号正是“雷神榔头”指挥部在战争结束前担心柏林落入占领者手中而设置的炸弹,炸弹多达800吨,遍及柏林地下的每一个角落。一旦计时器的数字归于零,那么整个柏林将不复存在。  为查找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桑德拉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桑德拉的祖父弗兰克在战争结束前是纳粹忠实的追随者。在祖父说出“雷神榔头”中一个叫维克多u2027利肯的成员名字时,两个神秘男人闯进来射杀了祖父。不仅如此,来自神秘男人的威胁也向桑德拉和罗伯u2027施泰恩袭来,施泰恩被撞成重伤,施泰恩的上司威廉先生被杀害。  在桑德拉一步步揭开“雷神榔头”的秘密时,哈里克斯和他的搭档终于找到了隐藏极严维护极好的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此时,桑德拉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化名约翰u2027施密兹的维克多u2027利肯,用哈里克斯从神秘男人手中解救出来的利肯的孙子,感化保持缄默的利肯。桑德拉在计时器上做的手脚,骗过了利肯,让利肯说出了解除中央控制器的密码。经过桑德拉、哈里克斯和搭档罗卡的紧张努力,中央控制器终于停止运转,柏林危机被解除,轻松的笑容重新挂上每一个人的脸。
2023-07-08 05:54:582

柏林墙危机是什么 一个历史事件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就在柏林危机过程中,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肯尼迪看出苏联是虚张声势,对美国不会构成任何真正威胁,但也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一个高潮。
2023-07-08 05:55:076

柏林危机的空中运输

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从美、英占领区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条,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度为3公里,远远地小于宽度8公里的规定。这3条空中走廊在柏林空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百架飞机的全部飞行都是在这3条空中走廊内进行的。美国空军在柏林空运中,共使用了7个机场,其中莱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里机场为装载起飞机场,滕珀尔霍夫、加托、特格尔机场为到达卸载机场。由于空域和终端机场范围都很有限,加之参加空运飞机数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飞行拥挤,飞机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空中走廊内,进入柏林的全部飞机都要接受美占区法兰克福和英占区巴德埃尔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严格指挥和控制。为了适应“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尔霍夫成立了一个联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国空军军事空运局还将两部CPN-4型引导车进行拆散分解后空运柏林,其中有重达5万磅的阴极射线管、雷达和最先进的地面控制进场设备等。在空中走廊里飞行的全部运输机,必须按照划定的空中走廊范围和规定的高度、速度飞行。各飞行梯队、飞机之间的调配按照区分时间、高度的办法进行。规定单机间隔6分钟,实际飞行中只能保持3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柏林空运期间,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平均每天有325架飞机着陆,飞机的着陆间隔时间为4-5分钟,空中飞机的间隔时间为3分钟。在长达13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中,据统计有266644架次飞机在这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C-47型运输机和C-54型运输机是柏林空运中的主力机种。这两种运输机同出于一个祖先,都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制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的。C-47型飞机与C-54型飞机相比较,C-47型飞机的“役龄长一些,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兄长”,而C-54型飞机则短一些。人们习惯称C-47型运输机为“空中列车”。它的机身比较粗大,机身长为19.63米,机身高为5.2米,机身横截面直径2米还有余,机头呈圆型,驾驶舱突出于机身头部。它装有2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68公里,飞行极限高度为7350米。最大载量为3.5吨。C-54型运输机被人们称为“空中霸王”。它装有4台1350马力的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8公里,极限飞行高度为6860米,最大载量为17吨。柏林空运开始时,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资需要量为4500吨,一天也不能中断。因此,组建空运力量与空运活动必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筹措空运力量的同时,现有空运力量必须投入实际运输。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运特遣队拥有161架运输机, 其中,有54架C-54型运输机和107架C-47型运输机。当时每日的运量只能达到1500吨左右。由于地面已被封锁,这1500吨的运量显然无法满足西柏林250万居民4500吨的最低日需求量。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增派运力并成立暂编空运特遣队,1948年7月23日,美国军事空运局的8个中队72架C-54型运输机和2500余名人员抵达威斯巴登机场,使执行柏林空运任务的运输机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运量达到2000余吨。至1948年9月底, C-54型运输机完全取代了C-47型运输机。美国有319架C-54型运输机参加了空运,占当时服现役的400架C-54型运输机的80%。英国用于柏林空运的军用和民航运输机也有140架之多。 从1948年6月26日美国空军的第一架C-54“空中霸王”式飞机空运开始起,美、英、法三国每天都需要向柏林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国定的空运指标为每日750吨。由于苏联没有干预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起,美国和英国便正式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特纳将军指挥“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活动。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也派飞机和机组人员参加了柏林空运。柏林空运除了要供应美、英、法三国驻柏林占领区的军队外,还有西柏林的250万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等,也要靠空运来供应、维持。随着需求量增加,投入运输的飞机、机场以及运输强度也都在增加。空运指标已经从原定的每日空运750吨,急剧地上升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克莱后来洋洋得意地这样写道:“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和英国同僚一迫使空运达到了每天平均800吨的运量,这是封锁前我们经由铁路和水路能够运到柏林的数字”。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繁忙的一天,所有的运输机倾巢出动,日空运量骤然跃升到128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柏林的苏军指挥官们向莫斯科报告了西方国家运输机进行空运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命令他们进一步施加压力。于是,苏联人宣布,盟国飞机连续进行大规模空运将会引起“巨大困难”,苏联军用飞机要通过空中走廊“进行军事演习”,并公然提出警告说, “整个空中走廊问题必须重新考虑”。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代表则回答说:“你们不能改变四国协定,如果你们宣布新规定,其他国家将不予承认。”1948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国在分裂德国的路上已走得很远。杜鲁门政府借柏林封锁问题大叫大嚷,极力保持紧张态势,借机恐吓西欧各国,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认为有改变策略的必要。从1949年初开始,苏联采取措施解决柏林封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世界和平的宣传运动。从1949年2月开始,美苏就解决柏林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星期的折冲周旋,苏、美、英、法四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关于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限制公报,宣布在5月15日结束“封锁”。按照四国的协议规定,苏联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锁。大规模封锁的解除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人们开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时,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车、火车越过苏占区继续向柏林驶去,大批记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锁”结束。至此,震撼世界历史罕见规模的柏林空运也随之减少下来。此后,空运活动仍在进行,直至9月30日才真正结束。
2023-07-08 05:55:221

柏林危机的故事梗概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波斯顿广场下一个建筑工地发生一起爆炸,警方随即出现在爆炸现场。经勘察,爆炸系施工作业触发炸弹所致。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消息一经核实,警方立即处于高度警戒之中。特别调查队员哈里克斯得到命令时,正与妻子缠绵在结婚一周年的激情之中。危险就是命令!哈里克斯当即出现在现场,通过潜水排查,除了发现一个正在运行的计时装置以外,一个特殊的符号标记也引起哈里克斯的注意。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的消息惊动特别调查队队长罗伯u2027施泰恩。考虑到炸弹可能与战争结束前的纳粹有关,罗伯u2027施泰恩队长聘请哈里克斯的妻子桑德拉做顾问,协助调查。桑德拉是年轻的历史学家。从哈里克斯水下拍摄的特殊符号来看,桑德拉确认炸弹与党卫军一个叫“雷神榔头”的指挥部有关。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运行计时器和特殊符号被发现,每一个计时器都由复杂的电缆相连。桑德拉在档桉馆查阅的资料显示,计时器和特殊符号正是“雷神榔头”指挥部在战争结束前担心柏林落入占领者手中而设置的炸弹,炸弹多达800吨,遍及柏林地下的每一个角落。一旦计时器的数字归于零,那么整个柏林将不复存在。为查找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桑德拉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桑德拉的祖父弗兰克在战争结束前是纳粹忠实的追随者。在祖父说出“雷神榔头”中一个叫维克多u2027利肯的成员名字时,两个神秘男人闯进来射杀了祖父。不仅如此,来自神秘男人的威胁也向桑德拉和罗伯u2027施泰恩袭来,施泰恩被撞成重伤,施泰恩的上司威廉先生被杀害。在桑德拉一步步揭开“雷神榔头”的秘密时,哈里克斯和他的搭档终于找到了隐藏极严维护极好的计时器中央控制器的位置。此时,桑德拉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化名约翰u2027施密兹的维克多u2027利肯,用哈里克斯从神秘男人手中解救出来的利肯的孙子,感化保持缄默的利肯。桑德拉在计时器上做的手脚,骗过了利肯,让利肯说出了解除中央控制器的密码。经过桑德拉、哈里克斯和搭档罗卡的紧张努力,中央控制器终于停止运转,柏林危机被解除,轻松的笑容重新挂上每一个人的脸。
2023-07-08 05:55:341

柏林墙于第几次柏林危机时建立

第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之后的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2023-07-08 05:55:461

冷战时期的柏林的生活状况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一次危机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历史图片 (17张) 英占德区合并。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1] 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为西柏林空运物资的C-47运输机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著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324日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共产党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2] 二次危机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明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透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明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3] 三次危机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柏林墙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空中运输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危机经过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轰炸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美国1962年4月27日进行的核试验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空中补给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西方盟国对柏林空中运输的行动计划表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2023-07-08 05:55:531

柏林史上重大历史事件

应该是柏林危机吧~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2023-07-08 05:5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