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1、起源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源流五: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流六: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源流七: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如今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源流九:源于毛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源流十:源于仡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2、简介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省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人口较多,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居多。
3、名人
廖姓名人主要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廖姓的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源流五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流六
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源流七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如今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源流九
源于毛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源流十
源于仡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79s48Awj7EWJp4TSyHtgZiWtgfNB5esmOClp00rSJpQy2FVFcDHfuTjp4ZPqDEcakGWy7_igc6S9MqbBVD_ma
- gitcloud
-
【寻根之旅】廖姓渊源
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颛顼后代,夏朝是被封在 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 与廖音同,古书中也作?、 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周朝建立后,武王封他为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为帝颛顼后代,东夷族首领,偃姓。他的后代封于 ,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 国,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县东有 城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后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后人取其“廖”字为姓。
二、 缪、颜、廖姓一脉同源。三姓皆出自颛顼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今福建部分地区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县,仍有不少“缪颜廖宗祠”,说明三姓宗亲关系世代相传,一直保留到现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缪、颜两姓因为弃官隐于洛阳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复了原来的缪姓和颜姓。而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廖姓,成为后来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赐姓、借姓与合姓。赐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赐高山族七个姓,分别为:卫、金、钱、廖、王、潘、黎。台湾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赐姓而来。借姓,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瑶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汉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湾有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春秋时期的楚人灭 ,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廖姓的大量南迁是从晋代开始的,脉络清晰的大范围迁徙有五次。
1、西晋末年廖从宪由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县。廖从宪乃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子璋之子,由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这是对廖姓后来的发展繁衍影响最大的一次迁徙。
2、唐贞观年间廖崇德由浙江松阳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孙,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县令,后由松阳举族迁居虔化(即今江西宁都县)。崇德因而成为宁都廖氏的开基始祖,宁都也成为廖氏发祥地之一。
3、宋代廖实蕃迁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实蕃,系廖崇德后代。宋时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到福建上杭县郭坊,郭坊即今上杭县兰溪镇。实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简称福建“杭永始祖”。其后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册的廖姓杰出人物廖仲恺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孙。
4、宋末元初廖仲远移居广东梅州。廖仲远系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孙。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义军,准备收复江西,仲远在此时加入文天祥的队伍,后图复江西兵败,廖仲远由福建退守广东梅州,便在梅州住下来,成为梅州廖氏的开基始祖。
5、宋代廖监元迁居广西宾阳县。廖监元是狄青属下将领,仁宗皇v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万大军征讨,在归仁辅(今广西南宁市郊)击破侬智高军。廖监元随后领军征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事平之后留任寨官,并在宾阳定居。其后裔是广西廖姓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五省的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则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华侨。
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汝南:西汉置郡,治所在上蔡,东汉移治平舆,辖区大部分在今河南东南部汝水流域。
钜鹿:秦置,郡治巨鹿,到东汉是治所移至廮陶,在今河北省的宁晋县西南。
武威、清河、太原:隋唐时期,廖子璋的后裔奇可有三子:长子延邦、次子延龄、三子延春,他们分别担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并且皆封郡公。故武威、清河、太原也是廖姓郡望。
二、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
世彩堂: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 出投笔记
-
廖氏起源:
1、【皋陶】、【叔安】:繁衍到周代。当时没谱,那是如何发展成廖氏并没清晰交待。由於繁简字体的关系,现今的人借字成风,总自作聪明把蓼与飂视同一字,把皋陶後人的蓼国说成叔安的飂国,於是乎便混淆了视听。史书至今未曾发现叔安的飂国是铁一般的事实,而蓼与飂在此也并非通用。自立国以来使用简体字後,借字成风已动摇民族根基,对於古字的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少,就算有人能看懂,但翻译出来的意思已是离经叛道的意思了。
①皋陶字庭坚《竹书纪年》:『三年,命皋陶作刑。』《虞书·尚书》载:『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史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于英、六,或在许。而後举益,任之政。』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所建立的。其中有的后代封于蓼地(今河南固始、安徽霍丘之间),伯爵,建有蓼国。至今该地还有一座蓼城冈。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舜的后裔皋陶,偃姓,乃尧舜时期的刑官,为东夷部落联盟领袖。西周初,其后裔子孙中有人被封于蓼,公元前622年都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所以在楚国之后中便有了偃姓廖氏。
●周襄王姬郑三十年(楚穆王熊商臣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为实现向北、东扩张的目标,有计划地吞灭沿途的各个小国,他首先派遣子玉之子成大心、仲归(子家)领军灭在秋季灭了“叛楚东夷”的偃姓六国(今安徽六安)后,又在冬季派公子燮率军攻灭了同为偃姓的蓼国。
②据廖氏族谱,叔安乃高阳氏颛项的后裔,己姓。《左传》云:『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即是说鬷水上夷,皆董姓。
●陆终六子的封国中:昆吾、参胡、会人、大彭、曹、荆楚最初都在黄河中下的中原地区,此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迁徙。董国(豢龙氏董父)也同样有迁徙。
●《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董池陂,是昔“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可见,闻喜的董泽湖,确实为董父的养龙池。
●从考古中证明:绛山(在今山西绛县西北)南有倗国,倗国西有董国。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直指参胡之地-山西运城永济韩阳),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倗国后来为晋国所并。
●据《史记u2022五帝本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山西南部境内的中条山、一说菏泽境内历山、一说济南千佛山。雷泽今山东菏泽境内。寿丘即今河南浚县。以上证明了因生活需要,叔安之子的董父早期活动在山东菏泽定陶一带。远古的封地一般沿袭下来就是诸侯国,这个没有疑问。
2、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彦(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缪、颜二姓隐居到维阳山谷,后称武威(今甘肃武威-黄河西北,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二氏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3、《左传.庄公廿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召(shào)伯廖】。本名姬廖,召公奭之后,周惠王时王室卿士。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姬发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召伯。周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周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地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4、【辛廖】《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初,毕万筮仕於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 按江西宁都唐代谱(据说)乃出自辛伯廖。
5、【内史廖】不知姓氏及来历,周襄王时秦穆公大夫。《史记·秦本纪》(前624年)载:内史廖献计秦穆公谋西戎。
6、《左传.宣公六年》 (公元前603年)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7、《左传.襄公三年》 (公元前570年)【邓廖】。本名【曼廖】,周灵王时楚共王大将。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邓氏,商王同族本为子姓,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称:『公元前1250-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河北即黄河北岸,邓即河南孟州西的邓城。周武王于公元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
8、《左传.襄公三十年》 (前543年)【王子廖】。本名姬廖,周简王儿子,周灵王时王室成员。
●初,王儋季卒,其子括将见王而叹。单公子愆期为灵王御士,过诸廷,闻其叹,而言曰:「乌乎!必有此夫!」入以告王,且曰:「必杀之!不戚而愿大,视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杀必害。」王曰:「童子何知?」及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夫,佞夫弗知。戊子,儋括围蒍,逐成愆,成愆奔平畤。五月癸巳,尹言多、刘毅、单蔑、甘过、巩成杀佞夫。括、瑕、廖奔晋。书曰「天王杀其弟佞夫」,罪在王也。
9、古代板楯蛮(巴人)有廖姓。板楯蛮(巴人),或称賨人,乃土家族先民。【战国】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时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地区白虎为害,后被夷人廖仲药等射杀。这里所说的夷人就是板楯蛮(巴人)。
10、【摎】是东周韩宣王时期名将,读音不详,生卒不详。详见《战国策》卷二十六韩一(公元前323年)「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11、【王廖】,汉族,本名【赢摎】(jiu,生卒年不详),名将兼兵法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战国末期秦国秦昭襄王的将军。《史记·秦本纪》(前254年起)载:将军摎攻韩、攻赵、攻西周、伐魏。前256年,讨韩,取阳城、负黍,获得首级4万。前254年,讨魏,取吴城。《吕氏春秋·不二篇》载:『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12、《江西上犹廖氏族谱》记载,汉代王莽之乱,古代伯益之後人赵氏,当时为避乱【改赵为廖】。
13、唐时西原蛮大姓。西原蛮,【壮族先民】。壮族5大姓(韦、覃、廖、蓝、谭)之一。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也有廖姓,居住在云南马关,其语言与壮语异。
14、宋时抚水州蛮4大姓(区、廖、潘、吴)之一。抚水州蛮廖氏,为水族、【毛南族先民】。属于汉化改的姓氏。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居住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县境内、宜山、都安等地。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长期和汉族、壮族交往,绝大多数毛南族人皆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其实,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人”以及“伶人”的分支,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
15、【蒙古族】廖姓,本姓鲁东氏。
16、【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据官陂《张廖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张愿仔四十八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世代相传至今。
17、【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属于汉化改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湘西苗族八大支系苗姓名称改为族汉姓的最早史料记载为,清道光《凤凰厅志》(苗防二)载:『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辰州卫指挥龚能等招谕竿子坪三十五寨生苗,《【廖彪】》等各遣子入贡,七月设竿子坪长官司,以彪任其职。』廖姓的苗姓曰【代灌】。由此说明,在元末或明朝初期,湘黔边境苗族已用汉姓,至今有700多年。而苗姓名称代代相传至今仍很清晰。
●【代灌】为石姓与廖姓,即尧舜时期驩兜部落后裔。“代灌”贤家、巴飘两兄弟,祖居地在板拔板栗(凤凰县原米良乡夯都),因缺水,兄发现水井不告知弟,弟贤家生气奔走山下,迁居于吉灌(今凤凰县竿子坪镇廖家冲村),因接近汉族聚居区,叫做“灌扎”,后改为廖姓。兄巴飘移居叭仁(今禾库镇叭仁村),后来有一宗支迁居阁灌叭青(今花垣境内)。
●石姓、廖姓为其中强宗大姓。今保靖县水田马尾一带姓石仍称西家,花垣县雅桥、排料一带称果欢或各瓜。有资料称廖姓苗族的苗姓为【仡芈】分支之一的【仡沙】,但也有调查说,廖姓多为【仡欢】,却没有发现有仡沙的存在。
19、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台湾岛新竹地区的蕃人(土著)协助清军官兵平乱有功,乾隆大帝高兴之下,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这七个汉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各土著部落,其中【台湾高山族】有受姓者叫【廖敬智】,成为新竹廖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20、复姓【张廖】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官陂廖氏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皇帝重用,引起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假意保举廖国宝出征,在战场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在廖国宝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的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三十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合姓为姓氏。
18、【满族】廖氏,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伊拉里氏。网上流传的满族知名人物廖家骅(1936-)实为汉人,据当地廖氏确认,只是其母为满族人,因此不可把廖骅列为满人。
21、【瑶族】汉化改廖。据文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中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之后散居于富川,主要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22、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其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四个方言,往往分散居住在同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交流,因此,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有密切关系。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朝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23、布依族、壮族、土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24、其他改姓已知的有【穆、简】。
21、其他属于汉化改的姓氏有回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撒拉族等等。
据既有的时间顺序供参考:
1、皋陶,偃姓(舜帝)
2、叔安,己姓(舜、禹)
3、缪、颜(商末)
4、召(shào)伯廖=姬廖,姬姓(前667年)
5、辛廖(前661年)
6、内史廖=周襄王时秦穆公大夫(前624年)
7、王子伯廖 (前603年)
8、邓廖=曼廖,子姓(前570年)
9、王子廖=姬廖=周简王儿子,姬姓(前543年)
10、巴人(前325年-前251年)
11、摎(公元前323年)
12、王廖=赢摎(前254年起)
13、赵改廖(汉代王莽之乱)
14、西原蛮=壮族先民(唐代)
15、抚水州蛮=毛南族先民(宋代)
16、蒙古族鲁东氏
17、张元入赘廖家(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18、苗族(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19、台湾高山族(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20、张廖(清朝嘉庆年间)
21、满族
22、瑶族、布依族、朝鲜族、纳西族、撒拉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瑶族、水族、回族、彝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时间不详),廖氏族谱也有秦穆公(前682—前621)後人改为廖氏的记载。
讨论:
从排序中能看出什么端倪吗?
1、远古至周代清晰的周皇族姬姓伯廖有:
● 召(shào)伯廖=姬廖,姬姓(前667年)
● 王子廖=姬廖=周简王儿子,姬姓(前543年)
王子伯廖(公元前603年)与王子廖(前543年)是否同一人?据说王子伯廖是下放在郑国作大夫。而王子廖是在京城里,因朝廷内乱而逃出到晋国去。况且年代相差较远。
《左传》里只称周王的儿孙为王子、王孙,对于其它诸侯国国君子孙则称公子、公孙,包括自己称王的楚国、吴国、越国、徐国等,都是称其国君为楚子、吴子、越子等,其子孙都是称公子、公孙而不称王子、王孙(楚公子燮、吴公子光等)。所以,《左传》里记载的王子、王孙,必定是周王的子孙。
2、叔安己姓与周王朝姬姓不同,若廖氏族谱同时出现叔安与周王子便肯定是错了。江西宁都廖氏族谱记载祖先是辛伯廖,那能否有证明确认是辛廖(前661年),而辛廖又来自叔安呢?
●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一说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启之庶子于莘的风衣封地(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由莘氏所改,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第三说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从以上史证中未见辛伯廖其人。若说辛伯廖是来自高辛氏,那又何来叔安的已姓??
●史载中有召伯廖(前667年)姬姓、王子伯廖(前603年)、辛廖(前661年),那江西宁都廖氏的辛伯廖是辛廖与伯廖二人的混合体,还是把辛字看成出生的时辰?据古代每个人的字号确曾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如事者,【若】宁都廖氏族谱没记载错误,很明显完全与已姓的叔安无关,那该系的祖只有两个可能。①辛氏后人②周代姬姓伯廖。
3、史书中至今并无飂国的记载,如此飂系的叔安何来?传说中叔安的【唐河县湖阳镇飂国】以及在周立国后把飂国为蓼国并无史书或考古证实。
总结:
从上文可知道,严格来说廖氏本身就是改姓过来的,很多廖氏族谱也很明确记载,唐汉及各朝古谱,甚至宋之前的谱也是如此明确记载。
自古至今的架接团伙无所不用其极,窃同氏的他族堂号,盗用他族皇赐对联,广揽族人聚众,纳财造次,编伪族史谱牒,攀附成风,侵蚀中华文化,危害民族根基,祸遗後世。无数人寻根问祖往往误入他系俭财持势滥权罪孽深渊,矛盾循环不息止。
叔安乃夏商之间的人,由於记载不多,许多廖氏族谱中有很多混乱记载,当中的时间无法确认,顶多只能说是廖氏其中一源,若说是廖氏得姓始祖之说便是子虚乌有。若说是飂去风之说应是翏,那又何来廖呢,若后来改为廖,那是在周代的事,况且廖氏【民国以前的族谱从未有翏字出现】。?若用辨证法去分析,叔安与廖氏无关?。据江西谱中记载,汉代把飂美化后搬上殿堂,是美丽的误会。因为【飂是远古时赵氏始祖伯益后人在汉代王莽时代避难】,当时的赵飂改姓为廖,无庸置疑。
部份族谱记载伯廖是周文王八子,也有记载是八子,更有记载是十六子及十二子。当中必有其原故,秦之前没谱或已被烧毁,那是口传下来之误吗?如此,姬姓与偃姓廖氏是否更值得大家去求证。
寻源觅根乃人文科学工程,需贤德智才之仕,备逻辑智理之思,具求真刚正不阿之坚,弗以闲人扰心乱智;以当地开基祖为本,按流源发详地,查名、字、号、五服伦理、官职、世系、背景互不混淆;考庙、祠、碑、柱、牌、匾、谱遗记;取时代、事迹、地域流播、典籍论证,经得起波澜历练方可万世流芳。源觅根乃人文科学工程,需贤德智才之仕,备逻辑智理之思,具求真刚正不阿之坚,弗以闲人扰心乱智;以当地开基祖为本,按流源发详地,查名、字、号、五服伦理、官职、世系、背景互不混淆;考庙、祠、碑、柱、牌、匾、谱遗记;取时代、事迹、地域流播、典籍论证,经得起波澜历练方可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