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刚经全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第一分、缘起: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分、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而进行随缘自在地布施。
也就是说,既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等色法而进行布施,也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者道理观念等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布施,不偏重于任何事物现象,也不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做不住相布施。”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 Troublesleeper
-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法会因由分 第一章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善现启请分 第二章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於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於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麽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乐,然後想要离苦得乐。那麽,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 volcanoVol
-
【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 陶小凡
-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 CPS小天才
-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多字,注解加翻译超过二万字了已经超过回答的文字上限了。没办法回答你问题啦。
- LuckySXyd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第一分、缘起: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分、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而进行随缘自在地布施。
也就是说,既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等色法而进行布施,也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者道理观念等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布施,不偏重于任何事物现象,也不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做不住相布施。”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抢首赞
评论
- 阿里阿涅德
-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 Chen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第一分、缘起: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分、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 安徽路人假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第一分、缘起: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分、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相关推荐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的?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金刚经》的由来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2023-07-08 22:32:301
金刚经说什么
从文字上说,《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证成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金刚经》: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2023-07-08 22:32:471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拓展资料:思想要义(行)发趣义(所依)1.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2.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唯识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3.发趣之无住胜进发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此不住发心为金刚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著提出愿、欲二字,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金刚经 (佛典)-百度百科2023-07-08 22:33:266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扩展资料:思想重心1、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2、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3、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心咒2023-07-08 22:34:183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023-07-08 22:34:464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是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他”、“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帮助众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意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简洁、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2023-07-08 22:35:352
金刚经说什么的作品目录
金刚经核心1: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核心2: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主要讲的还是空性,讲究修行者应该忘我,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状态。金刚经和心经有一定关系,看完金刚经会对心经有更深入的体会。金刚经法会分品目录以及概括大意如下:第一,法会因由分。如经所云,佛于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正说明本经述说释迦文佛住世教化之时,行极平实,更无奇特。一如常人穿衣吃饭,洗足敷座。并非云生足下,顶现圆光。 第二,善现起请分。正当佛自安座事了,时有长老须菩提(华言译其名字,另一意义为善现。)即从大众中起而问法。问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若使有善男信女,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应该如何住在此一初发自觉清净之正信心境中,应该如何降伏一切妄想烦恼之心。而本经所记佛之答语,极其有味,异常巧妙,但重名须菩提之问语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初无加上许多说法。及须菩提长者唠叨不休,继续而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方引出以后若干经文,横说竖说,刹说众生说矣。其实,本经全部重心,在于善护念三字。无论圣人与凡夫,但能善护初心一念清净,则初发心即成正觉。苟善护此一清净正念,则往后文长,皆成剩语矣。 第三,大乘正宗分。正以凡夫众生,不能善护其善念,学佛中人,不能放下我证涅槃佛果,我在度人之相。则等同世间凡人,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样样不能放下,同为大病。若放却此世出世间诸相,岂非是一个无事凡夫,逍遥自在,快乐无忧,行同诸佛。 第四,妙行无住分。故佛于放下四相之后,乃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令此心犹如虚空。所谓布施者,内舍放诸缘之相,法施众生,外施舍身心财物,以济众生是也。功高万世,不住功相。德侔天地,不着德相。方为真布施也。 第五,如理实见分。到此又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故佛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殊堪一叹。 第六,正信希有分。因此再三叮咛,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诚为希有之正信也。 第七,无得无说分。继而说明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依法出生分。于是提出持经说法之福德,无有自性之相可着,其广博犹如虚空。故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第九,一相无相分。不但福德功勋,犹如幻化。即如四果声闻,亦不能着意圆成。但了无相、无着、无愿之旨,可以当下释然一切经论教义之旨矣。 第十,庄严净土分。但应如此生清净心,如经所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可谓明白晓畅之至。 第十一,无为福胜分。到此又复重申无为福胜,凡有为者,皆是世间尘滓之事,岂不当下爽然若失矣! 第十二,尊重正教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十三,如法受持分。乃知般若无知,法身无相,然后可以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矣。 第十四,离相寂灭分。于是重申玄旨,乃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相即是非相。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云云。 第十五,持经功德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十六,能净业障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十七,究竟无我分。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毕竟还是要人自无我相,方与佛法相应。 第十八,一体同观分。经云: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法界通化分。莫以世间求福德之心而求佛法,是为至要。 第二十,离色离相分。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非说所说分。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二十二,无法可得分。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二十五,化无所化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无断无灭分。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不受不贪分。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一合理相分。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第三十一,知见不生分。义如品名,不必拈提。 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经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这里有一份金刚经译文(南怀瑾版的),如果需要告诉我你的邮箱我发给你。回答问题有字数限制,字数太多发不了2023-07-08 22:35:493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里,有一句注解“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使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另外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链,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2023-07-08 22:36:011
金刚经的大意是什么?
思想重心1、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2、 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3、 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4、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5、 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思想要义1、发趣义(所依)【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发趣之无住胜进】发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2、三假义(范围)【慧学所见的三假】《般若经》以《须菩提》最重要,该品所重即是三假,《金刚经》亦同。三假罗什译为法、受、名,即由极微积聚之物为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为受用假;由受假积聚所成军为名假,乃假中假。【二谛所依的三假】般若范围原在二谛,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的法、名原本是假立,世人颠倒而执为实有,若知实相则为第一义谛。【本经所立的三假】《金刚经》处处表示,如来不应以胜相而观,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说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的法与名。3、无住义(性质)【於何无住】般若行不住於种种想,有情生心动念所不离的想,有名言和意言二种,其内容无非名法二假。【云何无住】众生无一念离想,难以证得无住。然而能知是无住的发端,知是能随顺教授(闻)及作意思维(思)。【无住次第】泛说为定心和散心。《金刚经》问发趣菩萨修行伏心,其修行即於定心说不住想;其伏心即於散心亦令不出范围。而通於二心的,即灭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得度的不住想。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佛典)2023-07-08 22:36:125
金刚经在说什么
楼主您好!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有这样一种说法:“600余部般若经典,浓缩为《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 般若经典必须是悟后菩萨才有能力解说,末学是凡夫,仅对经名提供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金刚经》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解如下: 金刚: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用来比喻永不坏灭的“金刚心”:一切众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为真心永不坏灭,所以才成为轮回三世的主体。 一切万法必然是“成住坏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觉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一不是无常败坏。故名“虚妄不实”。唯有这个真心,是唯一真实常住之法。十方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诸经所说的“心”,一般是指这个真心而不是众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说这个真心能生万法。这个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般若: 般若,直译为“智慧”,但却不是世间所说的“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思辨敏捷”,而是专指大乘菩萨经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缘具足之时,意识心触证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下面这个帖子对此有较详细的说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4258726.html?oldq=1 发起般若智慧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真心的体性,就能懂得《金刚经》里面貌似矛盾的表述:其实都是在说这个“金刚心”,并非是很多人的误解:“不过是为了让人破除文字的执着,所以故意摒弃是非人我”。 波罗密: 直译为“到彼岸”:生死轮回即是此岸,解脱生死名为彼岸。修行佛法,可以到达彼岸。有两种不同的道路: 一是“二乘解脱道”:灭尽一切法(“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因为一切法都是由真心出生),断掉再次出生的因,唯余真心独存(真心不可坏灭故)。是为“无余涅盘”。取无余涅盘,则觉知心永断不起,因此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也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所以叫“灭度”。功德是:可以永远不受生死。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发无上菩提心,努力修行直到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悟后起修无量数劫,直到究竟圆满的佛地。成佛之后,能够既处于涅槃,又不妨碍分身无量于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是为不可思议解脱。 《金刚经》所说,是上述后一种。经名可以直译为:“触证金刚心,发起般若智慧,直到究竟圆满的彼岸”。 如果未证真心,以觉知心对世间万法的认知来理解《金刚经》,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真义。若是开悟明心成为大乘实义菩萨之后,阅读《金刚经》就会觉得很亲切。 作为凡夫,如果建立这个知见:“般若经典都是围绕真心宣说”,可能会有个入手处。 举一例说明: 比如《金刚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来说@@,即非@@,是名@@”。正所谓:“文字颠倒非破执,实有真义在其中”,其含义是: 如来说@@,即非@@(而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永不坏灭,能生万法的真实心),只不过由真心出生的,名字叫做@@的东西。 下面这个“偈”是末学对《金刚经》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般若胜义谛,凡愚不能知。 思维如捉月,离念枉费心。 万劫深禅定,不解如来义。 蚊子咬铁牛,无缝隙可入。 金刚体不坏,远离无常过。 本来自在者,名为无所得。 所得皆坏灭,此法无生灭。 犹如虚空无,万法藏其中。 不动亦无为,无量功德生。 夜夜抱佛眠,莫向外驰求。 宣说真如体,金刚般若经。 愿一切见闻者早日触证“金刚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023-07-08 22:37:1611
金刚经中说的四句偈语是什么?
1.第一句偈----空身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2.第二句偈---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3.第三句偈----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4.第四句偈----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扩展资料: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句偈2023-07-08 22:37:418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道理?
《金纲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萨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精髓。其意思是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修行者应该“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间的执著或眷恋,以般若慧契证空性。此经主要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知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什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竹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金刚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菩萨在自觉觉他的修行过程中,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其同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但是根据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唯有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才能认识真相。故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释迦牟尼的色身有三十二种端庄的特征,但是不能依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三十二相只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执著于这三十二相,就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要如何不执著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时,每施一东西,即作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此布施行为将积累多少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在布施,也就是要对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财物不产生任何的执著,方能证得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虽应不执著于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甚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所谓“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即是此意。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在迈向解脱的过程,《金刚经》强调般若智慧是佛门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宣说,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2023-07-08 22:38:146
金刚经说了什么?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 金刚经中说的四句偈语是什么?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金刚经里的一个逻辑:说什么,就是非什么,而是名什么.请问这是什么逻辑? 这是很炫的东西,你不能体会的 金刚经表达了什么佛学思想?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初期的经典,它主张我空法空,认为人是空的,外界事物也是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这种假象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因而任何事物都不值得留恋。这是一种以巧妙的方法否认事物客观真实存在的观点。它以主要的篇幅讲所谓“破相”。“相”是事物的形象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事物本身也不过是一种假象。想得到解脱,达到彼岸世界,必须破除那种认为事物真实存在的观点。修行主要是修心,使“心无所住”,即不留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使心念安定,澈悟人生,不要有什么欲望。到了这种境界,你就得到了解脱,达到了彼岸。 读佛教经典,要抛开来自西方世界的概念二元哲学的影响,否则,完全进入不了佛经的境界,领会不了它的神髓。 为什么说金刚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 金刚经的主旨很明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不执著,放下妄想执著,背尘合觉,回归本性,无所住心就是妙明真心。与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后呼应。全经主旨讲要破相,不执著,学佛是心内求法,故而佛学是内学。时下流行的心外求法,偏离了正确方向,就很危险了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于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023-07-08 22:38:311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佛教部非重要经典直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少善信每都诵读修持由于坊间版本金刚经都文言文再加佛理深奥玄妙般容易理解难明白经文真义理妙趣所笔者鉴于故揣冒昧自参悟金刚经体浅白文字与读者起享希望读者能够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毁誉听于笔者抱着诤三昧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种非坚硬金属比喻坚摧勇猛突破各种关卡顺利修行证道般若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智慧词与智慧词并完全等同波罗密亦梵文音译翻译汉语即达彼岸、比喻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诀窍整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象金刚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家诀窍钻研技艺达炉火纯青境界说技艺已经家意思 金刚经约东汉期由印度传入由晋朝至唐朝共六译本鸠摩罗译本流行经文参照鸠译本篇经文通篇讨论主要关于空智慧由佛祖弟解空第须菩提发问问答形式展讨论面笔者经文解读若谬误处恭请善知识吝批评指: (转第品) 第品 由 我闻佛舍卫祗树、给孤独园与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俱尔世尊食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第乞已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坐 第品 由品字近似于汉语章、篇意思字近似于汉语段、节意思第品即第章或者说第篇意思即第段或者说第节意思由意思说佛祖说事由起、缘由意思句俗说英雄莫问处落魄莫问由由说落魄要追根问底要管落魄原造意思标题第品 由用现代汉语表达意思:第章起缘由自段 我闻我听说意即我闻倒装我指阿难佛祖弟纪弟记忆力特别佛祖身边服侍二十佛经全都忆佛祖说整理所佛经篇都用我闻表示内容亲耳听佛祖说并自说原我佛能够盲佛经排除阿难曲解佛意失我应该抱怀疑态度佛佛祖所主张真理怕怀疑怕盲意思、古印度重间观念往往用表示某间舍卫名现印度部祗树、给孤独两名即祗陀太给孤独两原太原富豪园庄园即佛祖讲堂、讲经比丘指乞士、尚、修行者众即众俱意俱指彼相处起尔指、饭食讫意思吃饭敷座意思清洁面打坐 段经文意说:我听佛祖说舍卫祗树太给孤独两共同建造讲经堂比丘约千二百五十聚集起已经吃饭候世尊穿着修行衣服拿着饭钵舍卫城行乞城逐户逐户乞完返原吃饭收衣钵洗完脚打坐 看佛祖丐帮帮主领着帮乞丐整闲坐清谈帮乞丐其逸恶劳乞丐同两者着本质区别帮乞丐寻找真理、宣讲真理、参悟真理、期度化世治营导致自三餐继要靠行乞腹点看印证佛祖愿力非般圣贤所能及 (转第二品) 第二品 善现启请 须菩提众即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合掌恭敬白佛言:希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善发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汝说善男、善发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应住降伏其唯世尊愿乐欲闻 第二品 善现启请意第二章请求佛祖讲解佛自段、须菩提佛祖十弟于解说空义白、向意阿耨罗三藐三菩提意等觉换言即确误与伦比卓越见解降伏意控制、制伏或压伏谛听意聆听、倾听 段经文意说:须菩提群站起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合掌佛祖施礼说:世间少世尊您喜护念菩萨喜嘱咐菩萨2023-07-08 22:38:401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金刚经是大乘佛学。一般被认为是前半部分说众生空,后半部分说法空----即“空的智慧”。但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太过笼统。想要明白金刚经到底是讲什么?我们先从经典的名字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到整部经的含义:金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它能够破坏一切,却不能被一切所破坏。般若,即智慧、大智慧(佛所讲的“空”)。波罗,彼岸的意思。蜜,到达、抵达。所以整个名字连起来就是“用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一切烦恼抵达佛陀彼岸。”所以说就只这一部金刚经就能够使人成佛。正如佛在这部经里面讲到的那样:“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2023-07-08 22:38:497
金刚经讲述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于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金刚经》的主旨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么,《金刚经》主要讲些什么呢?我们从本经的经题中,就可以一窥主旨大概。 “金刚”有三个含义: 第一是坚固之意。有如金刚宝石,坚固无比,不可毁坏,它譬喻实相般若,实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即我们那颗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本心。我们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但是我们那个自性,永远都会处在佛刹净土。 第二是锐利之意。它有如韦驮菩萨的降魔宝杵,能够无坚不摧,摧伏世间一切万法的幻化,摧伏我们内心的一切的烦恼妄想,摧伏一切障道之缘。 第三储光明之意。它譬喻我们的文字般若,文字是有相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般若来达到无相的智慧,从有为而入于无为。 “般若”二字,在古代佛经翻译“五不翻”里面属于含多义不翻。所谓“五不翻”是指:第一,含多义不翻;第二,顺古不翻;第三,秘密不翻;第四,尊重不翻;第五,此方无不翻。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汉语呢?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这个含义,所以不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虽然如此,但还是可以勉强翻译的,不得已而翻译。“般若”用中国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翻译成“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世间人的世智辨聪,而是指佛陀的一种圣智。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是到达究竟彼岸、解脱成佛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汉语,即是以金刚般的智慧来寻求解脱成佛之道。但是,这也不是它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出来。金刚般若,它实指是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用我们的自性去修行,用我们的自性去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彼岸。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这个“色”是什么?在佛教来讲,“色”是一切可见之物。“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什么?“音声”不仅仅代表音声,也代表一切无形的相。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如果执著有形的相和无形的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走错路了,就无法找到你的“如来”。《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以后。一次,弘忍大师秘密地在房间里给他讲《金刚经》,当五祖弘忍大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六祖说:止,师傅你不要讲了,我已经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 六祖慧能大师当即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明白到整部《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是讲我们除去妄想、分别、执著剩下的那个东西。 在六祖大师悟道以后,南返的途中,最先追上他的,是当过将军的慧明法师。六祖大师看到慧明追上来以后,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慧明想取衣钵,但却怎么也拿不动。慧明知道佛法不是人力所能强求,他就恳请六祖大师出来,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大师对他说:“放下你的妄想执著,把你的身心都沉淀下来,放下你的思想。”六祖大师又告诉他“不思善”,慧明就不思善;六祖大师说“不思恶”,慧明就不思恶。六祖大师突然大喝一声“是谁”,慧明随即就开悟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皆空,我们的自性不空。只要你不思善、不思恶,去除内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领悟《金刚经》的真谛,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金刚经的大意是什么? 赞同一楼的回答。 讲空性。 金刚经是智慧所在,佛法亦依智慧而生,所以金刚经是佛法的核心。请好好持诵,古往今来依《金处经》而得利益、得解脱的例子不胜枚举。 且不管他是什么意思,讲点什么,只要老实持诵(就是诵读),你就能得到其真实利益。 金刚经 讲的非常深奥,推荐看些大德的讲记和注解。在持诵的同时看讲记,两不误。 《金刚经》中的“莫作是说”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不错。。。“莫作是说,”不要这么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无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要把它们启发出来。启发佛性的手段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自己,放大胸怀,包容一切,尊重万物。这就是般若智慧,反之,则是作茧自缚。 金刚经和楞严经分别讲的什么? 金刚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破除分别执著。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因为心地清净,所以生智慧。楞严经: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明了真相,心地安定,所以不易被外面的境界诱惑,所以生智慧。2023-07-08 22:39:071
驳问董子竹《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听说董子竹先生及其作品《金刚经到底说什么》是在一年多前的时间,一位尊敬的老师建议我有时间读一下,于是我便买了一本,然而却没来得及读,随后就送给了一位学妹。后来,这位老师又在另一场合提及此书,便又买了一本,可也只是翻了一翻,没看几页。直到一个月前,要出门,因为在火车上有20多个小时,就随手把这本书带上,利用在火车上的时间,一口气将此书读完。 可以这样说,刚读此书时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因为前有师者推荐,可越读心情越复杂,忧虑大于喜悦,思维越发冲突,越感到内心的沉痛。董先生的很多观点我是认同并赞赏的,如他的没有整体的成熟不会有个体的成熟等观点。但他对于释祖灭度后个人修行的否定却让我如何不能说服自己。这些日子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总感到不吐不快,总有一种冲动要和董先生辩论一下,于是便有了此文。我仅向董子竹先生问十一个问题,董先生能否看到无所谓,一个无名之人,董先生也许不屑一辩,但我总要将自己的观点说一下,希望能和看了董先生书后有同样感慨的人们有个共鸣。 以下所有的问题都是建立在董先生《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书中的立论基础上,其书中原论述内容恕不一一摘录。1、 如果按董先生所说,佛祖在说《金刚经》后,所有众生便已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即已无法可说,为什么《金刚经》不是佛祖讲的最后一部经?在此之后,佛祖又应机讲经说法十几年?岂不自个矛盾?2、 如按董先生书中所说,那么在释祖讲《金刚经》后,己灭度所有众生,众生不必再个人修行,则释祖之后所有诸菩萨、高僧大德之士的讲经、说法、传法、修行,岂不皆是在做无用之功?至多他们只要传讲一部《金刚经》就行了,什么也不用做了。那这些菩萨又各发大愿各立道场,岂不又都是画蛇添足?3、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求人不如求己。任何修行如果脱离了个人这个载体,还有何意义?如果我们把修行、修炼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释祖的大愿上,不正违背了释祖讲经说法的一贯宗旨了吗?4、 按董先生所说,在宇宙“明德”之前,个人的修行、修炼是促成明德形成的因缘和力量,可为什么又要否定明德形成之后,个人修行、修炼对明德的后续发展的力量,反倒认为明德形成后,个人的修行、修炼没有了作用,对释祖大愿的实现没有什么作用了,这个关系就断裂了。这不反倒不承认因果循环了吗?5、 任何大愿,只要发愿就行了吗?就能够直接实现了吗?那么是不是个人的理想、发誓也一样,只要想了、说了就行了,就不需要执行和落实了?理想和现实之间就这样能一下贯通吗?连帮助执行和落实的实践都不需要了吗?当年马克思也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发起宏愿,全世界无数共产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前仆后继地努力奋斗、实践了几十年,上百年,仍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您说仅凭释祖一个大愿就够了。释祖在世时都不否定个人的修行,可您却要否定,不知为什么?6、 董先生说,唐以前都是在促进整体因缘的形成,可又未明确说明究竟是用什么方式?难道现在再采取这样的方式就没有效果了吗?7、 你说现在每个人只需完成各自的角色就行了。难道完成各自的角色就不需要个的修行与修炼了吗?个人的修行、修炼就不能促进各自角色的完成吗?没有内心的觉醒和道德的依托,个人能合适地完成其角色吗?8、 根据董先生书中所说,您也是在讲经时偶遇一僧人点拨才对《金刚经》有所开悟。您认为您讲的是最贴切释祖本意的。可自古以来,哪一个讲经的不认为自己讲的是最合适最贴切的?您认为到目前为止您讲的最正确,可您就不会错了吗?在遇到点拨您的僧人前您不也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吗?您就不怕又有一位僧人出现在您面前,推翻您现在的想法?9、 董先生可以否定南怀瑾老先生对《金刚经》所做的一些道德释义,但您不应否定一切为道德弘扬所做努力的修行之人。如果没有之前的修行经历,您即使遇到点拨您的僧人,您还有今天的认知吗?10、 您只讲了整体是如何影响个体的,但个体如何作用于整体你却不深入讲,甚至还否定其反作用,这符合你所推崇的辩证主义吗?请问整体是由什么所决定的?11、 整体的成熟,为什么果报只实现在了释祖一人身上?为什么释祖发了大愿,且后人有了释祖佛经之指引,且后人中不乏象释祖当年一年刻苦修行,可之后的几千年却未再出见大批的果实成熟?如果释祖没有之前的个人不懈的修行、修炼、思索,这个因缘果报还会落在释祖身上吗? 以上的问题,只是在通读一遍书后的一些肤浅思索。读书如果离开了个人的思索,就会失去其读书的意义。我想董先生不会责怪一个读你书的人的思索。希望董先生或其他与先生有相同见地的有识之士给予解答,不胜感激。2023-07-08 22:39:292
《金刚经》有多少品?分别讲什么的?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历史沿革在鸠摩罗什来华的时代,《金刚经》只是他所有的翻译著作其中一部,光芒并不比其他佛经高出多少。它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还要归功于后世统治者们的推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玄奘西行归来后,太宗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咨询过他。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的译本就标题来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据说为满足太宗,玄奘在一夜之间重新翻译了《金刚经》,取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译成后,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玄奘的新版本《金刚经》,被后世认为解释了不少鸠摩罗什在佛学义理上过于简略模糊的地方。但也有人不太认可,民国时著名佛学家吕澄就认为: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2023-07-08 22:39:531
《金刚经》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参考资料金刚经全文.灵动菩提[引用时间2018-1-17]2023-07-08 22:40:131
金刚经四句偈是什么意思?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扩展资料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所以佛门三皈依里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金刚经》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字字精华、句句点睛,但是其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一、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所有皆是无住。《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忧苦,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常得清净、自在,得究竟解脱。三、所有皆是名相。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虽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相。因此,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悟透福报无边。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万法不离其心,一切唯心造,就如《六祖坛经》里说的那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做到不着相,心头不住任何事,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我分别和烦恼,才得让内心得究竟的解脱、清净和大自在。南无阿弥陀佛。2023-07-08 22:40:522
金刚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历史沿革在鸠摩罗什来华的时代,《金刚经》只是他所有的翻译著作其中一部,光芒并不比其他佛经高出多少。它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还要归功于后世统治者们的推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玄奘西行归来后,太宗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咨询过他。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的译本就标题来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据说为满足太宗,玄奘在一夜之间重新翻译了《金刚经》,取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译成后,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玄奘的新版本《金刚经》,被后世认为解释了不少鸠摩罗什在佛学义理上过于简略模糊的地方。但也有人不太认可,民国时著名佛学家吕澄就认为: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2023-07-08 22:41:204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金刚经到底说的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明星学了金刚经就出家了?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2023-07-08 22:42:2110
求金刚经全文
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金刚经说什么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说什么非常震撼,静波法师怒批佛教界乱象佛协通知:抵制喇嘛非法传教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2023-07-08 22:42:471
《金刚经》所说的有为法以及无为法指的是什么法?
有为法指的是一切我们能够扑捉到的,能够接触到的事相。他们就像梦一样,是幻化的,是缘起的,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比如我们的色身,有的人短命,有的人长寿,有的人只能活二三十岁,有的人却能活到一百多岁。活二三十岁也好,活一百多岁也好,在那个历史长河当中,在浩瀚的时空当中,都是非常短暂的,谁都不可能永远活下去,世上也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所以《金刚经》中说的“一切有为法”就是那些都变化的,无常的,趋于毁坏的,有生必有灭的一切事相。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成、住、坏、空”,作为有情众生来讲是“生、老、病、死”。无为法性是亘古不变的,不因因缘而生,是绝对的,不是对立的,不是谁去创造了它,而是释迦牟尼佛佛、诸佛发现了它,证悟了它。佛性就像《心经》上讲的一样,特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无形无相,无善无恶,永恒存在,亘古不变,这就是佛性。佛性人人具足,本来存在,所以释迦摩尼说“即心即佛”,这就是“无为法”。扩展资料: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金刚经》当中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两大类,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种是事相,是“有为法”;另一种是体性,是“无为法”。体性和事相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斗胆拿佛祖他老人家做个比方:我们经常在经书上见到,释迦摩尼他老人家,有十种不同的名号,比如:如来、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释迦摩尼只有一个,他就是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的圣者,他有出生也有涅槃,和咱一样,都是短暂的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事相,是“有为法”;而“如来”、“佛”却不仅仅只是释迦摩尼,人常说“即心即佛”,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成千成万,数不尽的佛,数不尽的如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说“诸佛如来”。这就是体性,是佛性,是“无为法”。释迦摩尼和佛是相对存在的,谁也离不开谁。释迦摩尼和众生一样,本来是佛,本性具足。而这种本来具足的佛性,又通过释迦摩尼显现出来,使众生信受奉行,努力修行,大家共同成佛。就为了这,地藏王菩萨还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再用色身打个比方:不能说我们本来就有的佛性或体性重要,而我们的色壳子不重要,因为离开了色壳子,拿什么去证悟佛性,所以说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当然,色壳子重要,也不能说佛性不重要,如果离开了佛性,色壳子只能是色壳子,一点意义都没有。体性通过事相来揭示,来显现。体性,假如因缘具足的话,它又会随着因缘,变现为一定的事相。“有为法”和“无为法”也是一样,是相对统一的,二者不矛盾,更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2023-07-08 22:42:581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2、观照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3.实践宗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4.中道方法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2023-07-08 22:43:581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2023-07-08 22:44:361
《金刚经》说什么呢?
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般若,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2.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惑是迷惑,破迷开悟的诀窍是无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 3.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般若里讲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这才能「成就法身,脱诸苦」。《般若心经》里面讲,「度一切苦厄」。到无法的时候,一切法都放下,都不执着了。消业、破惑、脱苦,这是本经的旨趣。 4.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执着的、能得的心没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么?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众生不是指广大的众生、广大的人,不是这个,那你就把意思讲错了。我们今天所谓动物、植物、矿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生相。下雨、刮风都是众生相,都是众缘和合,「由缘和合假立」,称为众生相。「寿者相」,寿者是时间相续,「由相续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对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着的这些物是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这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理可以顿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2023-07-08 22:45:011
金刚经的内容?
全本,童叟无欺 —————————————————————————————————————————ufeff 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3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真言 那谟婆伽跋帝 钵喇壤 波罗弭多曳 唵伊利底 伊室利 输卢驮 毗舍耶 毗舍耶 莎婆诃2023-07-08 22:45:103
希望女儿日后生活幸福快乐,为女儿念金刚经前后都说什么
念经之前,首先把手洗干净,把放经本的桌子擦干净。然后端坐、摄心,默念《开经偈》。一直端坐着认真念经,专注于经文本身即可。念完之后回向,用大白话说就行了。比如说,“愿以我念《金刚经》的功德、福报,回向我女儿,愿她幸福、快乐。”当然了,如果能回向一切众生都幸福快乐,效果更好。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愿望,接着说就可以了。比如,“愿我和我爱人工作顺利,愿我舅舅的病早点好起来。”同理,如果真心回向一切众生工作顺利,没有疾病之苦,效果更好。念经的时候,就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愿望啦。否则就不叫“念经”,而叫“念愿望”了,对不对?欢迎追问,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无普光佛!2023-07-08 22:45:191
南师:金刚经说什么(一)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1、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 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2、平凡 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它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1、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善,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哪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2、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相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干脆利落,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3、香象渡河,截流而过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地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工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地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4、止、定、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螺,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地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5、随遇而安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6、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候,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候,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愣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时候,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复得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7、无所住即是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1、如何修道? 后来因为人家问他(谭峭),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 靸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靸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蹋拉拖起来走。靸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哪里啊?他说,只在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拿手杖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2、发愿:度众生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槃”。3、涅槃 有余依涅槃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佛说学佛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又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为这是消极的,逃避的,连罗汉境界都谈不上。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4、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自己的努力。5、布施:三轮体空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6、放下 这里着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如何使心、妄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地保持住。佛先答复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得,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7、失意忘形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8、着相 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外在行愿方面,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着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着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9、定境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绝不可能的。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1、放下:内布施 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2、无所住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3、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着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布施。4、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5、放下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工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6、无所住:风来竹面,雁过长空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飒……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了以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也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7、福德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说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工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洪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洪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着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缘故。8、智慧的成就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象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做不可思量。9、义所当为 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做。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住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10、无所住不是空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地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11、福慧双修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并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哪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做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12、不住相而住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2023-07-08 22:45:261
金刚经讲了些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无尽藏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密多曳。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戍噜知。三密栗知。佛社曳。莎诃。 金刚心陀罗尼 唵。乌伦尼。娑婆诃。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补阙圆满真言 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诃。 普回向真言 唵。娑摩啰。娑摩啰。弭摩曩。萨缚诃。摩诃斫迦啰嚩吽。 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三称)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明乐佛网2023-07-08 22:45:321
金刚经全文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及解释(28-32) 2008-03-05 18:02:57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社会·杂谈分类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解释】须菩提,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就得以安忍於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麽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麽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解释】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麽样?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为什麽呢?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为什麽呢?佛举说微尘众多,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微尘,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微尘,便可直观它的实相,微尘众便是如来。世尊,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世界,而直观它的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世尊,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直观它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於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著任何什麽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麽相,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麽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麽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麽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麽,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2023-07-08 22:45:572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还有一个出自相应部的金刚经起源于舍卫城。那时,金刚比丘尼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盲者的林园中以作中午的休息。进入盲者的林园后,坐在某棵树下作中午的休息。那时,魔波旬欲使金刚比丘尼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她退出定而去见金刚比丘尼。抵达后,以偈颂对金刚比丘尼说:「这众生被谁所造作?众生的作者在哪里?众生在哪里被生起?众生在哪里被灭?」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谁说偈颂?这是人或非人?」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这是魔波旬,他欲使我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我退出定而说偈颂。」那时,像这样,金刚比丘尼已知:「这是魔波旬。」后,以偈颂回应魔波旬:「为何你臆想『众生』呢?魔!那是你的恶见吗?这是一堆纯粹的行,这里没有众生被发现。如同零件的组合,像这样,有车子之语,同样的,当有了诸蕴,则有『众生』的认定。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续与消失,没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没有除了苦的被灭之外的了。」那时,魔波旬:「金刚比丘尼知道我。」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比丘尼相应完成,其摄颂:「阿罗毗迦与受摩,乔达弥与毗阇耶,莲华色与遮罗,优波遮罗与尸苏波遮罗,谢拉与金刚,它们为十则。」2023-07-08 22:46:181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问题一: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 问题二:金刚经说讲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懂 看懂就开悟了!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彻悟禅师语录》 问题三: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问题四:《金刚经》讲的是什么道理?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主要是宣说般若空义的。 《金刚经》主要思想: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无必然关系,“空”是在般若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经》说“无相”而没有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于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相同。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于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得“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重于利他行。《金刚经》着重菩萨的“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不退菩萨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如来的体认:《金刚经》重在大菩萨行,更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于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的传统佛教以舍利塔象征佛,以供养舍利塔示为对佛的信敬怀念。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金刚经》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以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金刚经》这种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问题五: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题六: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七: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 (转第一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 “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八:《金刚经》的主旨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么,《金刚经》主要讲些什么呢?我们从本经的经题中,就可以一窥主旨大概。 “金刚”有三个含义: 第一是坚固之意。有如金刚宝石,坚固无比,不可毁坏,它譬喻实相般若,实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即我们那颗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本心。我们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但是我们那个自性,永远都会处在佛刹净土。 第二是锐利之意。它有如韦驮菩萨的降魔宝杵,能够无坚不摧,摧伏世间一切万法的幻化,摧伏我们内心的一切的烦恼妄想,摧伏一切障道之缘。 第三储光明之意。它譬喻我们的文字般若,文字是有相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般若来达到无相的智慧,从有为而入于无为。 “般若”二字,在古代佛经翻译“五不翻”里面属于含多义不翻。所谓“五不翻”是指:第一,含多义不翻;第二,顺古不翻;第三,秘密不翻;第四,尊重不翻;第五,此方无不翻。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汉语呢?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这个含义,所以不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虽然如此,但还是可以勉强翻译的,不得已而翻译。“般若”用中国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翻译成“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世间人的世智辨聪,而是指佛陀的一种圣智。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是到达究竟彼岸、解脱成佛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汉语,即是以金刚般的智慧来寻求解脱成佛之道。但是,这也不是它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出来。金刚般若,它实指是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用我们的自性去修行,用我们的自性去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彼岸。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这个“色”是什么?在佛教来讲,“色”是一切可见之物。“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什么?“音声”不仅仅代表音声,也代表一切无形的相。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如果执著有形的相和无形的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走错路了,就无法找到你的“如来”。《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以后。一次,弘忍大师秘密地在房间里给他讲《金刚经》,当五祖弘忍大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六祖说:止,师傅你不要讲了,我已经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 六祖慧能大师当即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明白到整部《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是讲我们除去妄想、分别、执著剩下的那个东西。 在六祖大师悟道以后,南返的途中,最先追上他的,是当过将军的慧明法师。六祖大师看到慧明追上来以后,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慧明想取衣钵,但却怎么也拿不动。慧明知道佛法不是人力所能强求,他就恳请六祖大师出来,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大师对他说:“放下你的妄想执著,把你的身心都沉淀下来,放下你的思想。”六祖大师又告诉他“不思善”,慧明就不思善;六祖大师说“不思恶”,慧明就不思恶。六祖大师突然大喝一声“是谁”,慧明随即就开悟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皆空,我们的自性不空。只要你不思善、不思恶,去除内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领悟《金刚经》的真谛,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2023-07-08 22:46:361
《金刚经》全文是什么?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2023-07-08 22:47:022
金刚经说什么有原文吗
刚找到的,分享一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第十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在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2023-07-08 22:47:114
读书小札|《金刚经》《金刚经说什么》一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药山禅师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积聚必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的,不是绝对的。“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学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 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表现出来的是长寿。 “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着袈裟,一边膀子露出来。 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 “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词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的。 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2023-07-08 22:47:181
- Kelly 自言自语: 我是一切的源头。人生一场游戏一场梦,可能觉得好无厘头,但没准是最准确的定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记得有人说他去山西参观一些大宅子,几百年前的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派和大户人家的人丁兴旺,可是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人的后代都不知道去哪里。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01、非相和空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着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小姐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有一个人著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著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著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着。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着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2)02、法报化 体相用《金刚经》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这是千年来一个大问题,因为经文中间还有四句,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现在第五品首先碰到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时要特别注意。现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说不应该以身相见如来。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到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3)03、莲花生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俩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过去在西藏,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护摩法会,是一个宗教仪式。护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样,什么东西都拿来烧,有些妇女自己头发都剪了,丢进去烧。大火继续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围着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往往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体,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4)04、身相的执着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其实我们北方的苹果,我觉得比美国、日本的苹果都好吃,我们世世代代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苹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个人却在平常的道理里头,找出了一个不平常。譬如水蒸气很平常,烧开水,煮饭,都有蒸气,但是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这是第五品的结论,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平常修持的人特别重要。关于第五品如理实见,我当时给它的偈语,现在还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证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5)05、第五品偈颂反覆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小品般若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梵名萨陀波伦),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沉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着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2023-07-08 22:47:411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金刚经原文+翻译上边是翻译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金刚经全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2023-07-08 22:47:521
金刚经说些什么
金刚经的内容是要靠自已体会,别人很难言传的。有一个成语叫做“心心相印”,说得就是象金刚经这样的无为法,是需要师父以心传心地传授给弟子,就是用师父的心印到弟子的心里面去。能够读明白金刚经的内容的人,就是平常说的“开悟”了的人,也叫做“得道”了的人。说是说的这么神乎其神,其实要读明白金刚经也不难。坚持每天读几遍甚至数十遍(根据自已的时间来安排多少遍)金刚经,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就是修行金刚经法门了。久而久之,当读经的功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突然开悟,完全明白经文的内容了。这种直接修行金刚经而体悟到的经文深义,完全不同于看别人译文、讲解而得到的理论知识。开悟的感觉爽多了,一切知识都在刹那间明了,呵呵。2023-07-08 22:48:133
2020-10-16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因为妈妈摔伤,我在姐姐家小住。 闲来看书,从姐姐姐夫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第一本挑到的是这本书--《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著述。为什么是它? 《金刚经》的种子,是我开的第一期正面管教家长课的最后一次课上,亲爱的朋友**,用《金刚经》中的“云何应住,去何降伏其心”来表达其对于正面管教课程的深刻感受。当时我有些懵......事后我也没有去深入的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 虽说我曾经三十岁成为大型上市企业的采购负责人,三十五岁中年转年成为了家庭教育的讲师并且影响了很多人,也做为收纳讲师培训过很多人,在小部分人眼里是博学和能干的。但人贵有自知,这些年我确实很努力,但一直在学习实用类的知识,对于传统文化,对于经典是所知甚少。而年少时的读书也是带着功利心,追求的是一个好成绩,从而考一个好学校,然后跳出农门,有一个好的人生。不曾有很好的机缘去学习和探索这些看上去不实用,但却是我们的民族根,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先祖留下的瑰宝。 今年,借着女儿去北京读书的契机,我得以放下所有的工作,无挂无碍的去学习、去阅读、去探究自己的人生。而关于哲学、传统文化、经典、书法、生活美学、中医等,都是我感兴趣的范围。人到中年,更是感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感恩有大片的时间可以阅读。 《金刚经说什么》是南怀瑾老师在1980年的讲记。《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他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姚秦鸠摩罗什译出。南怀瑾老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墪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已经读遍诸子百家,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所以在南老师的解述下,我一步步看见这部经典经文译词之精巧,也看到佛祖教导佛教精神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因是第一次读这本经,及第一次读关于本经文的解读,所以,我将粗浅的记录下自己在第一段经文中较为深刻的感悟。 这一段描述的是佛化缘吃午饭的事,非常平实的描述,佛也如常人一般,著衣持钵乞食,自己洗足敷座。生活平淡、平实有秩序。而不是高不可攀,只能想象、膜拜。 回到我们的社会,当一个人官位或是事业到一定程度后,我们看到的是车有人开,饭有人做,信息有人收集筛选,衣食住行都有人打理一切。诚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适合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但请不要忘了,佛祖化缘的钵也是自己拿的,佛足的座位也是自己来收拾整理。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们才是接地气,才不至于高高在上,飘在空中。 反观之,先生就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能经营好两家公司,也能够自己做饭接娃;能自己谈业务也能经常去卸货。这些工作,都有专门分工的人来做,但是随时随地,他都能顶上,并且力所有及的去多承担一些。这便是先生在我眼里的魅力之所在,平实接地气有人情味。 而关于化缘,佛是“次弟乞已”,这里其实说明了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也不可以专向富人化缘,化缘的时候,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人家给你多少就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此乃乞士之生活威仪。 连乞食都不能有分别心,即佛之境界,又即“生活即修行”。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我,能切身的感受到“弱肉强食”“从林法则”,幼小失去父亲护佑的我,会遭到同伴的耻笑。离异的母亲会受到邻居的排挤和欺侮。而今,当我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后,情形便会发生180度的反转。这便是分别心。 感恩母亲的教导,也感恩公婆的教导,让我和先生,能较少有分别心的去面对比我们富有的人以及比我们贫穷的。我始终相信,在尊严和尊重方面,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这一段描述的是,佛的弟子长老须菩提代众弟子提问,他说世间稀有的世尊呀,请多多善护念善付嘱这些菩萨如何用功如何修行,世间愿意发正心修行的男子女人,应该如何才能“住“,如何才能降伏心中起伏的念头想法情绪等呢?佛回答,你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今天要在回答你,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这样住,应该这样降伏其心。须菩提一直等着,佛却再无言语。 这里有一些词,南怀瑾先生的述著让我印象颇深。 “如来” 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如来”永远是来的,佛已成道,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一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永远存在。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佛、道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 “菩萨” ,全称是“ 菩提 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翻译成汉语叫做“觉有情”—— 觉悟 的有情 众生 。菩萨道要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即自己未成道,但是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他人,教化别人做善事,这就是菩萨心肠菩萨发心。而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再来教化人,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即菩萨是因,如来是果。 看到这些注解,我突然了悟,为啥夏宇一直说我虽然未有归依,但实际上是一个活菩萨。在过去这些年当中,我经常免费开设家长讲座、较低收费的家长课,长期免费提供答疑等。我想我在做的便是“自未得度,先度人”,始终助人自助,便是正道,也便是余生之清福的源泉。 “善护念” ,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善,好好的照顾好。照顾好什么呢,你的心念,起心动念、思想、意念,而且是正知正念。南先生认为《金刚经》的重点就在善护念。他提到有些人修行只想着修成功了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用这些功利主义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 早年间,我每次上山祭拜先人,往往都是求保佑家人平安、发点小财、孩子学业有成诸如此类的。而近些年来,很奇怪的,有时候我在拜的时候心里很澄静,我会和祖先默默沟通,你们在那边还好吗?谢谢你们这些年来对我们的保佑,让我们健健康康,财富也有增长,感谢你们,祝福你们在那边也过得很好。无所求无所欲,只是单纯的思想和祭拜,感谢和祝福。我想,这就是南先生所说的“善护念”吧。 “住” ,一个云何应住,其中的住字是非常值得琢磨的,不是止,不是定,不是空,而是住。“止”是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如钉钉子。“定”等于是玩陀螺,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而“住”是很安详地摆在那里。 那么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即“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又如“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无所住。 我们在什么时候是住的呢?我们专注在当下那一刻的时候,我们打座内观时,心流产生的一瞬间,不念过往不惧未来的时候,或许就是住吧。随顺,顺其自然。读完以上,愿自己可以常常无分别心,常常善护念正知正念,常常不忘菩萨心“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常常安住当下。2023-07-08 22:48:191
《金刚经说什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jsGdm1FbxuaZYNJIFFP0g 提取码:j19p书名:金刚经说什么作者:南怀瑾豆瓣评分:8.9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6页数:493内容简介: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32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他的心得。2023-07-08 22:48:261
金刚经说什么 pdf 百度网盘
这本金刚经说什么在这里下,这个就是pdf格式的,南怀瑾著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追问.2023-07-08 22:48:443
《金刚经说什么》五般若,六度
五般若:实相般若(‘看到"事物的本质),境界般若(在所处的层面上精进),文字般若(遇事想方法,提高悟性和表达能力),方便般若(遇事想方法),眷属般若(六度)。 六度:布施(阴德,因果),持戒(自律和慎独),忍辱(内观,念起不随,觉之即无),精进(境界),禅定(宁静致远),般若(大智慧)。2023-07-08 22:48:501
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楼主您好!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有这样一种说法:“600余部般若经典,浓缩为《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 般若经典必须是悟后菩萨才有能力解说,末学是凡夫,仅对经名提供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金刚经》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解如下: 金刚: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用来比喻永不坏灭的“金刚心”:一切众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为真心永不坏灭,所以才成为轮回三世的主体。 一切万法必然是“成住坏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觉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一不是无常败坏。故名“虚妄不实”。唯有这个真心,是唯一真实常住之法。十方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诸经所说的“心”,一般是指这个真心而不是众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说这个真心能生万法。这个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般若: 般若,直译为“智慧”,但却不是世间所说的“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思辨敏捷”,而是专指大乘菩萨经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缘具足之时,意识心触证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下面这个帖子对此有较详细的说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4258726.html?oldq=1 发起般若智慧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真心的体性,就能懂得《金刚经》里面貌似矛盾的表述:其实都是在说这个“金刚心”,并非是很多人的误解:“不过是为了让人破除文字的执着,所以故意摒弃是非人我”。 波罗密: 直译为“到彼岸”:生死轮回即是此岸,解脱生死名为彼岸。修行佛法,可以到达彼岸。有两种不同的道路: 一是“二乘解脱道”:灭尽一切法(“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因为一切法都是由真心出生),断掉再次出生的因,唯余真心独存(真心不可坏灭故)。是为“无余涅盘”。取无余涅盘,则觉知心永断不起,因此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也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所以叫“灭度”。功德是:可以永远不受生死。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发无上菩提心,努力修行直到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悟后起修无量数劫,直到究竟圆满的佛地。成佛之后,能够既处于涅槃,又不妨碍分身无量于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是为不可思议解脱。 《金刚经》所说,是上述后一种。经名可以直译为:“触证金刚心,发起般若智慧,直到究竟圆满的彼岸”。 如果未证真心,以觉知心对世间万法的认知来理解《金刚经》,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真义。若是开悟明心成为大乘实义菩萨之后,阅读《金刚经》就会觉得很亲切。 作为凡夫,如果建立这个知见:“般若经典都是围绕真心宣说”,可能会有个入手处。 举一例说明: 比如《金刚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来说@@,即非@@,是名@@”。正所谓:“文字颠倒非破执,实有真义在其中”,其含义是: 如来说@@,即非@@(而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永不坏灭,能生万法的真实心),只不过由真心出生的,名字叫做@@的东西。 下面这个“偈”是末学对《金刚经》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般若胜义谛,凡愚不能知。 思维如捉月,离念枉费心。 万劫深禅定,不解如来义。 蚊子咬铁牛,无缝隙可入。 金刚体不坏,远离无常过。 本来自在者,名为无所得。 所得皆坏灭,此法无生灭。 犹如虚空无,万法藏其中。 不动亦无为,无量功德生。 夜夜抱佛眠,莫向外驰求。 宣说真如体,金刚般若经。 愿一切见闻者早日触证“金刚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023-07-08 22:49:176
《金刚经》里说的四句偈,具体是哪四句?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扩展资料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所以佛门三皈依里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金刚经》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字字精华、句句点睛,但是其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一、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所有皆是无住。《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忧苦,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常得清净、自在,得究竟解脱。三、所有皆是名相。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虽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相。因此,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悟透福报无边。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万法不离其心,一切唯心造,就如《六祖坛经》里说的那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做到不着相,心头不住任何事,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我分别和烦恼,才得让内心得究竟的解脱、清净和大自在。南无阿弥陀佛。2023-07-08 22:49:436
《金刚经》全文翻译及解析是什么?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释意】: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法会因由分 第一章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原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释意】: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善现启请分 第二章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於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於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麽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乐,然後想要离苦得乐。那麽,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释意】: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大乘正宗分 第三章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於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著,但不因此染著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麽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释意】: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妙行无住分 第四章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原文】:「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叫做见如来,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就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麽,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2023-07-08 22:50:257
《 金刚经说什么》总结论ufeffufeff及后记 南怀瑾
Kelly自言自语:读完了,最大的感受就是继续做个善良而努力的人、活在当下、心胸开阔、帮助更多的人。而做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金刚经说什么》总结论现在给大家再作一个总结,把《金刚经》的重点重复说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现启请第二分,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护个什么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学佛就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第三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无法。晓得涅槃无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护念。不要忘记了,真正善护念,不住于相,就到达涅槃,此外别无他法。第五品“如理实见分”,是见如来;怎么见呢?佛告诉大家,不要有一个身相,学佛最困难的就是离不开身相这个肉体,所有的功夫都在肉体上转,都是著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寿者相不能去,众生相不能去。我们大家学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说四相,连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还会变八相,八相变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后变成众盲摸象!所以啊,要见如来先去身相,身相灭去了,即可见如来。因此第六品告诉我们,身相去掉,然后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观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统统在心相上造一个法相,大家都在那里欺骗自己,以为在修道,做功夫,其实自己只不过都在心中制造意识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诉我们,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说的法就像过河的船,过了河,船要去掉,还抓住一个佛法当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舍。接著第九品“一相无相分”,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要能够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里不制造出来一个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禅宗祖师骂人的话,自己划一个怪相,以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经道书上说,得婴儿了,里头画一个小孩,等一下从顶上出来,一天到晚还要十月怀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颗明珠一颗丹,圆陀陀,光烁烁,那是医院里胃镜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里头真有颗丹还得了吗?这些说法只不过是表达一个意思罢了,你千万不要著相。得道,得个什么?无所得!最难就是无所得,一切无所得,不住法相。到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真正的学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罗密,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罗密?真智慧无智慧,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有个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大学》、《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思无虑。”没有思想,没有忧虑,既无烦恼亦无悲,觉性清净,这是第一波罗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刚经》所讲的,就是第一波罗密,成佛的工具。然后到了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到了究竟无我这一分,他告诉我们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么,世界上做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具备工具,我们要想成佛,工具是什么?智慧!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你说,我智慧很高,自恃聪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么样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密。以这个方法来求佛,学佛,成佛,就对了。佛开始已经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来,第二种说法,又说无住无相。空,无住,无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个大要点。但是《金刚经》一字也不提空,既然无住无相了,自然空。空与不空,都是落两边的话,所以不提;只说无住无相。那么到了无住,再重复吩咐我们,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把身体看得很牢。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连西方极乐阿弥陀佛国土,东方药师如来国土,以及世间法构成的世间国土观念,统统去掉。换句话说,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要这样来修持才行。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三心不可得。第二种方法当中告诉我们,你要从自己心理上检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刚说现在心,我们心里想现在,已经没有了,过去了,如梦如幻;所以说,我们众生的烦恼,就是因为三心认不清楚。三心两意的,就像刚才我说在理发店那两个老头子,七十几岁,七七八八的,喔唷,我还只二十几岁,那早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他还要回想!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静静的做听众。他说当年怎么样,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是这样。越老越想起当年事,我当年怎么样威风,怎么漂亮,怎么了不起。今天说一遍,过几天来了他以为自己没有说过,说的又是这一套。所以年轻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实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况年轻人。老年人要有自处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个法相,只想当年,因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轻人决不想当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轻人坐在一起,一个光想过去,一个光想未来,怎么能合得拢呢!所以我们修道的老年朋友们,年纪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没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极乐世界嘛!永远有明天,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年轻人也要注意,未来心也不可得啊!你将来如何如何,你将来怎么样!你将来跟我一样,也是老头子!你将来难道不变成老头子吗?那你就很惨了,短命而去对不对?你要活久一点就一样变成老头子,一样老太太。那个未来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现实,只有现在,现实,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的很,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随时研究清楚,过去已过去,未来且莫算,刚说现在,现在已没有了,那就很好嘛!你们诸位打坐,说坐不下来,那才奇怪;两腿没有盘以前过去了,两腿盘了以后,管它气脉通不通,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就是盘腿,现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来了吗?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贪心大得很哪!专想那个未来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脸要像阿弥陀佛那样面如满月,头顶放光,这里长个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里幻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所说的,可没有违背《金刚经》任何要点。三心不可得方法讲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无法可得,又对你重复说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于法相,已经不是道了。是无法无得!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告诉你色相空,佛说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他严重的指出来,一般学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声求道。佛告诉你这种观念,这种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成就。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佛法没有说空,也没有说断灭见的空,所以,空观与断灭见都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法不说断灭相。然后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来本体,体相用,成佛之道,法身、报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并不说断灭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说世间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没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暂时的,并不是没有,但不是毕竟,而是“毕竟空,胜义有”,并没有说毕竟有,胜义空。空是一个境界,一个作用。佛开始就讲,一个人学佛发愿,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度一切众生,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可度的。为什么?众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如不动,不住法相。他为什么说众生没有一个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书久了就了解,教千千万万个学生,那一个学生将来学问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过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开而已。千万不要以为是老师那里传了一个咒子,就像针灸的那一针,穴道扎对,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个针多么灵光,而是他的气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气血。所以,那是智慧的传授,佛说没有度人;度尽一切众生,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个个都是佛,只要你平实的去做。怎么样平实的去做呢?《金刚经》开始就告诉你,怎么样叫修行?不要忘记了开头,第一品穿衣、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说完了。他开头自己摆一个榜样给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也没有一个学生把他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刚刚弄好,吃饱了想休息,那个学生须菩提不让他休息,就来问问题了。他肚子还没有消化,只好开始说法,说到今天晚上,总算说完了,这一本《金刚经》就圆满了。 《金刚经说什么》后记有机缘整理怀师所讲的《金刚经》,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自己获益之多,真是不可说,不可说。很多年前,在一个十多人的社会贤达聚会场合,怀师也讲过《金刚经》;当时由李淑君同学记录整理,发表于人文世界,后来又集印出版,书名是《金刚经别讲》。这本《金刚经别讲》出版后,怀师曾嘱老古公司的负责人,不可再印;但是由于此书颇受青年人的欢迎,所以又一直印了不少次。那时,怀师人在国外(由此也看出作老师的无奈)。严格说来,那本别讲不能算是怀师的讲经记录,应该说是李淑君同学听怀师讲《金刚经》的心得著述。改一下书名,改一下作者的名字,一切就对了。为了这个原因,重新整理怀师的《金刚经》讲记,成为近年来推动的计划。要整理出怀师所讲的才对,没有他人的意见。袁居士,王居士等,先后曾有整理的心愿,他们文笔都好,又是怀师二十多年的常随众,结果都因故而作罢。当时古国治同学正在忙于《圆觉经》的整理,周勋男同学忙著《宗镜录》及其他几本书;还有些同修同学们,也各自忙著,无法抽暇;最后,只好由我滥竽充数了。那段时间,为了老古公司文字的事,我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也从一年多前,行囊中就开始带著这些稿子,旅途倒也颇不寂寞。客次夜深人静时,灯下翻阅,真是一服清凉剂,洗刷了白天事务上的烦扰;那个滋味是很难描述的,境界却是充满了欢喜赞叹的!今年的三月,终于完工了;整理告一段落,行囊也轻了。四月初我再往北京,在港停留的机缘,我就将此事禀报怀师。当时我不停的说著整理这本讲记的感受,自己又是多么的受益等……我更不断的赞叹著讲得多么好!多么好!多么好!我之所以不停的唠叨,是有原因的;因为怀师对于出版他的讲演记录,一向并不积极;有时甚至还打破锣!关于这个情况,接近怀师周围的人都很知道。怀师常说,三藏十二部佛都讲完了,还说什么?都是多余!既说了也就过去了,还出什么书!大概我来来去去不断唠叨这件事,使怀师心有不忍;也许是他对我的噜噜苏苏心生怜悯;总之,这一次怀师听到我的噜苏,忽然很意外的提出来一个书名《金刚经说甚么》!啊!怀师终于答应出版了!我当时真是兴奋莫名!接著,一件极不平常的事发生了,使我对《金刚经》有些体会。四月廿七日下午三点多钟,我从北京搭机到了香港,由停机坪坐巴士到机场大楼,再乘扶手电梯预备入境通关。正当电梯行进时,上面突然有人大喊:「下去下去,人太多了」!于是人群开始往下走,刹那间,我被人群挤倒了。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坐在已经静止的电梯台阶上。我闭著眼,浑身并无痛楚,想著我大概是死了吧!也好!死了就死了,心中好像也没有什么。这时忽然听到有人说:「她在流血呢」!同时我也感到手帕在我胸前擦拭。我微睁了一下眼,看见血从颈上流到胸前;我又闭上了眼,不去理睬,空掉这一切的事,空掉身体。我为什么要这样?自己并不知道,好像只是顺应自然而已。那时,我心中清清楚楚,平平静静,「善护念」在脑海中闪了一下,就这样护持著吧!管它是不是护持著呢!我照样回答他们的问题,告诉他们香港素美的电话……有人用轮椅推我出关,取行李,去医务室包扎,再到伊莉莎白医院急救……我随意护持著心念不动,不去想任何事,或任何问题,既无欢喜也无悲,平平淡淡……虽怪血流如注!原来头破了,幸未伤及头骨,医生说要缝五针,又说头上不能打麻药针,就是这样缝!一针扎到头皮伤口上,我突然痛得大叫起来,心中刮起了狂风巨浪,原来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原来真刀真枪时,我是一个真凡夫!「医生啊」!我喊道:「你的针一定生锈了,请你先把针磨一磨吧」!缝我的人不理我的话,站在我前面的一位男护士,扶著我的头,用广东国语说:「你现在还开玩笑啊!我们的针很好呢!缝针的小姐手术也高明哩!你不去想就不痛了嘛」!一句话点醒了我,想起来《金刚经》中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佛对害他的人尚且如比慈悲,现在缝我的人是救我啊!也不过是针扎而已啊!快丢掉一切相吧!我不知道自己丢掉了多少,反正,后来缝的四针就没有那么痛了,也许是……那个针已经磨得光滑锋利了吧!这件事过去一个多月了,不管它是否已完全过去,反正人的一生都是大苦不断,小苦连连。人生的苦,也许只有在苦中解脱;古来禅师们所说,必定要大死一番才行,大约也是从苦中才能明白的意思。所以,没有苦又怎么去解脱苦?没有苦又怎么能离苦得乐呢?怀师在书中说:不苦就是乐。2023-07-08 22:50:421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 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 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 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 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 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 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 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 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 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 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 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 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 法呢!2023-07-08 22:51:136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原文+翻译上边是翻译下边是全文金刚经(译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金刚经全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样可以么?2023-07-08 22:5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