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最伟大的海报设计大师丨比尔·戈尔德
2018年5月20日,电影海报设计师比尔·戈尔德因阿尔茨海默病并发症病逝于美国的格林威治医院,享年97岁。
1921年出生的戈尔德从小就喜欢电影和画画,由于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学习插图和设计的原因,20岁毕业之后戈尔德便进入了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海报部门工作。
在他长达70_嗄甑闹耙瞪闹,戈尔德设计了超过2000_牡缬昂1ㄗ髌贰
希区柯克、库布里克、伊斯特伍德,很多著名导演的电影海报也出自他的手笔。
从1942年的《胜利之歌》(他的第一张电影海报)到2011年的《胡佛》(他的最后一张作品),可以说他的设计生涯见证了好莱坞大半个电影历史的发展。
作为电影宣传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在意是谁设计了那一张张令人难忘的海报。
但是一张优秀的海报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浓缩电影的精华,它不仅仅一张贴在墙上的画纸,而是成为了电影体验的一部分。
对于设计理念,他是这么解释的:
“我本能地知道电影海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看了米高梅、派拉蒙和所有公司所做的一切,我从来都不喜欢我看到的任何东西。我总是发现他们会展示了三个演员的脑袋,这就是他们要用的所有概念。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就想:我不想只做一个有三个正脸的概念,我想要的是一个故事。”
有时当你看完一部难忘的电影,
很多年后,也许你已经把剧情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一张精彩的电影海报就能让你想起一切。
《卡萨布兰卡》、《电话谋杀案》、《发条橙》、《驱魔人》、《不可饶恕》、《窈窕淑女》,很难相信原来这些伟大的电影背后竟有着如此不可思议的联系。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海报设计师。
这些海报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些海报都体现了戈尔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和尊重。
为了缅怀这位逝去的大师,我们将从比尔·戈尔德一生众多的经典设计中挑选10幅海报欣赏,不知道有没有你钟爱的电影。
《夺魂索》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游龙戏凤》
导演:劳伦斯·奥利弗
《雌雄大盗》
导演:阿瑟·佩恩
《铁窗喋血》
导演:斯图尔特·罗森博格
《发条橙》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007之最高机密》
导演:约翰·格兰
《卡萨布兰卡》
导演:迈克尔·柯蒂兹
《驱魔人》
导演:威廉·弗莱德金
《骗中骗》
导演:乔治·罗伊·希尔
《神秘河》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电影讲述了吉米、戴夫和西恩三个好朋友的故事。戴夫10岁因遭受性虐待变得与别人越来越疏离,三人各奔东西,之后却因为吉米的女儿遭杀害而重新有了联系,却意外发现所有证据的矛头都指向了戴夫。
为了寻找设计的灵感,戈尔德还专门在波士顿呆了一个月,拍摄了很多照片。最终的海报呈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在水中的倒影,这暗示着几个人混乱的生活的关系。
它也同时呼应了电影中的一句对话,“我们在这里埋葬我们的罪孽。我们把它们洗干净。”
电影评论家李奥纳德·马丁曾将戈尔德设计的海报评价为
“这些海报的设计像它们所要推广的电影一样个性化。我无法分辨出比尔·戈尔德的风格--这事实上是一种褒奖,因为他不会试图用一种视觉思维方式去解读不同的电影,而是为不同种类的电影发展出与之匹配的设计风格。”
海报对于电影有多重要?他画一张要100万在国内影视业有这么一句话:一张好的电影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
电影海报构成了人们对电影的第一印象,这对于作品的宣传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会为了一张海报而去为一部电影买单。
国内有这么一位顶级电影海报设计师:他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而且工期长,给出的作品不再返工,并且开价100万起。
但很多大导演仍愿意花时间等他的作品,观众甚至会为了他的海报,走进影院去看一部烂片。
这个设计师叫做
黄海
,福建人,毕业于厦门大学设计系。
在黄海之前,我国电影业对于电影海报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片方主要还是停留在用明星吸引观众的阶段——
一张张大脸往海报上堆砌,根本谈不上审美。
2015年
《寻龙诀》
的海报就是典型的例子。
什么,你说看着有点眼熟?我也这么觉得。
黄海在意识到喜欢堆砌明星头像这一问题后,决定打破这一惯性思维。
在他的海报里,电影本身的故事才是重点,明星的脸只是电影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他为《寻龙诀》设计的先导海报是这样的——
自从2007年开始设计电影海报,黄海就是在做减法——刨去无用的边角料,挖出电影的内核。
他最感谢的是姜文,因为他的第一款作品就是姜文导演的
《太阳照常升起》
,这也奠定了他往后的设计风格。
当时姜文对海报的要求简单粗暴:看感觉,不拍写真,素材就从电影里找。在否决掉了几百个设计后,黄海的作品被姜文一眼相中。
这款海报在戛纳电影节上“一炮而红”:大红色的背景,赤脚的女人,挂在树枝上的绣花鞋,故事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意境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他又接连给这部片子设计了另外几款海报,一下子就扬威国际。
之后黄海的海报开始更多中国风的尝试。
他总是会先仔细研读剧本,从剧照中挑选人物和素材,然后到拍摄现场体验,细致捕捉人物的情感,把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视觉语言运用到海报设计中。
2014年黄海受邀为许鞍华导演的
《黄金时代》
设计海报,他给出这样一幅作品:
一位知识青年装扮的女性站在凌乱滴落墨汁中的一角,墨汁洒落的痕迹毫无规律,肆意铺开,暗喻女主生逢乱世却又安静平和的姿态。
动与静的结合体现了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矛盾与冲突。女主顽强伫立纸上,就如小人物置身大时代的洪流之中。
女作家萧红的故事历历在目,也预示了一生的飘零。
之后黄海还设计了五个国际版本,总共用了半年多时间。向来对细节严苛的导演许鞍华看到海报后,说了一句“好”,再无修改。
黄海对于水墨、书法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画龙点睛。
在张艺谋
《影》
的海报设计中,他只用了黑白两种颜色,把墨汁的黑和宣纸的白提炼出来,形成海报基调。
整部影片围绕替身与真身展开,两者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就像太极八卦的形状——相互融合又永远分立。
“影”字运用行书,笔法苍劲飘逸,尤其最后一笔时断时续的走笔和收笔时的间断,给人以艰涩的感觉,恰好暗示了“影子”的性格特点。
在为王家卫
《一代宗师》
设计的美国版海报中,黄海用了中国传统的拱门元素。
门内两个人对立而站,摆出了武术的步态和拳法——拱门、武术、长袍,是动与静的完美平衡与诠释,是朦胧细腻的情谊表达,也有绵长的历史感。
既展现了一代宗师叶问的风采,又极具镜头感和文艺感。这些都与王家卫的个人风格相当契合。
在动画电影的海报设计上,黄海也展现了超高的水平。
《大鱼海棠》
的海报就用了饱和度很高的颜色,通过线条、层次、颜色的变化,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瑰丽,想象奇幻的画卷。
一条线条流畅的红色大鱼在中央,少女触摸着鱼嘴,画的是两者奇妙的相遇。
红色与青色的交织,是海洋和火焰的交融,包括展翅的凤凰都有浓郁的东方美学特征,也开启了观众对一场神秘梦境的想象。
在为数码修复版
《龙猫》
设计的中国版海报中,小梅和小月欢快地奔跑在龙猫毛茸茸的肚皮上,整个风格温暖而治愈。
这张海报一问世便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还登上了热搜,大家盛赞该海报的设计丝毫不逊于原版。
在日本电影
《小偷家族》
中国版海报中,黄海以浮世绘风格,结合影片经典一幕加入了一把雨伞,形成“家”的感觉。
在具有强烈美感之外,也将电影所传达的关于家庭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是枝裕和看完后,大加赞赏这种委婉含蓄的东方美。
在英国某电影杂志评选的2018年全球最佳海报中,《龙猫》和《小偷家族》均入选前20名。
包括2016年大火的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一系列海报也是黄海设计的。
其中一张,他选取了“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的局部作为海报的背景色,在碎裂的瓷片中加入了一个色调统一的人物侧影。
不仅使人物和器物融合为一,也细致地展现了工匠日常的修复工作。将“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主题完美传达出来。
黄海还帮陈凯歌的
《道士下山》
设计过一款非常吸睛的预告海报。
当时这张水墨风的海报一出,让人觉得高级感十足,大家对电影的期待高了不少。
无奈最后的正式版海报,导演还是选择了明星扎堆的版本,也算不负烂片之名了。
也是,没有明星谁会去看这部电影?故事?陈凯歌已经不会讲故事很久了。
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所承载的是一部电影背后所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和意境,不是简单的堆人头。
是在充分引导电影商业性的同时,又能将东方的美学发扬光大。也难怪那么多人说:
基本上都是电影配不上他的海报。
最后再来欣赏几张大师的作品。
北京电影节海报设计师:“我们也没想到会被骂成这样”FilmFestival/
对于这一切,这张掀起轩然大波的海报背后的设计师们又是怎么看的?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
最近几天一张北京电影节的海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讨论。相比对上一届北京电影节海报一边倒的批判,这一次大众对这张海报的意见却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人群像摩西分红海一样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认为,这张海报的设计语言非常当下,甚至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另一派则认为这张海报未经雕琢,简直像业余的学生作品。
Voicer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电影节先导海报背后的设计师团队“立入禁止”,意外爆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刘治治&迷盒
刘治治
/著名平面设计师,立入禁止&拂一个山坡联合创始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2010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2003年与广煜、何君建立MEWE设计联盟,2007年与广煜重组吐毛球工作室,2015年重组立入禁止。设计作品曾获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提名奖(2004—2009年),纽约国际艺术指导俱乐部优异奖(2005—2006年)。2010年成为AGI(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会员。
迷盒
/曾担任《新视线》资深设计师及编辑、TheNewYorkTimesScienceTimes中文版创意总监、TheNewYorkTimes中国区艺术总监。2011年创办独立杂志《Cover》。2013年加入吐毛球平面设计,2015年与刘治治重组立入禁止工作室。Editorialdesign偏好者,极尽以设计传达更多信息。
立入禁止
/于2015年重组,成员由设计取向完全不同的创意人组成,他们从事平面设计、插图、交互界面、出版、策划展览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的所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艺术、时尚、产品、建筑、媒体、互联网、音乐、文学、教育等,具有极强的跨域性。
立入禁止官网:
Q&A
VOICERx立入禁止
Voicer:你们当时接到北京电影节项目的时候,官方的要求是什么样的?
立入禁止:
首先要先明确一点,现在这张海报是先导海报,不是主海报。
虽然我们当时是按照主海报来做的,但是电影节可能还是希望有一个在视觉上更受官方认可的主海报。所以大家在微博上特别踊跃地评价我们做的这张先导海报,其实有点儿把劲儿使过了,希望大家可以等到主海报出来的时候再踊跃。
其实北京电影节主办方对我们很尊重,在设计过程中也没有太多的修改。在做设计之前,他们提出一定要有风车,因为他们的主标是风车;希望有天坛,因为风车和天坛有风调雨顺的含义;另外希望光感、色彩上能够有电影的感觉。
所以基本上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修改,尤其动态海报上,没有提什么具体的意见。网上有的设计师朋友们帮我们说话:“哎呀,肯定是被甲方欺负了!”,但其实也没有。甲方有要求,我们作为成熟设计师,肯定不能忽略他们的要求。所以网上说这次的海报是电影节甲方“逼迫”的结果,是完全不实的。
立入禁止设计的北京电影节海报室外效果图
Voicer:有没有预料到这张海报会掀起巨大的讨论?
立入禁止:
谁也没有预计到一张先导海报会上热搜,我们也没想到能被骂成这样,“公共领域的冒险竟然是如此危险”。我们就在想,大家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裂?
设计圈的朋友们都说耳目一新,今天还有设计师朋友说我们是跨时代的设计,这张海报会变成一个新时代的设计标准,但其实并没有。
骂不骂其实无所谓,你做的东西是一个进入公共领域的东西,被骂不是很正常吗?没有引起争论的话也挺没意思的。但我们会去想这些争议的原因。
好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海报其实有一个特定的范式。
许多电影海报的字体都做成书法体或者金属效果
就拿别人攻击这张海报最多的部分来说,很多人说这个字怎么没有设计,怎么就用了黑体字,排版也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会说这话,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大多数电影海报字体都是书法体;不然就是古装大片海报里常见的那种经过制作的三维字体,把文字都设计成金属质感。他们会认为这样才算是设计,如果你只用了黑体字,那就是没有设计。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觉得这张海报里没有高科技的炫技感,也没有很多电影海报里会出现的明星大头、剧照之类的图像。所以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海报怎么和我期盼的电影节海报不一样?人们就会因为这种不一样而产生排斥、恐惧、厌恶、焦虑也就说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虽然电影海报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分支,但它们确实是两种语言。平面设计的语言和电影海报设计的语言之间的不对位才造成了这一次的争论。不在对位关系之中,就无法构成讨论。
字母和天坛宝顶上的交叠细节
很多人说:“这海报做得跟学生作业一样,不会排版,天坛宝顶上的圆球和Film的字都叠到一起了,也不好好处理一下,我们强迫症看着很难受。”难受那就对了。我们的平面设计就是让强迫症看得特别难受,来探索视觉的可能性,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设计语言。你会发现别的地方是没有重叠的,这其实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做的一个小心思,只是在这两套语言的不对位之下,这种小心思变得无效了。
设计师们看到这种重叠就会觉得这肯定是故意为之,但是没有受过设计训练的人就会觉得别扭,这个交叠就变成一个攻击点了。网友说我们不专业,空出位置都不会吗?我们会呀,我们这些人当年都是做文字设计出身的呀。十几年前我们就做过这么多标题字体的设计了。
但是这种潮流和电影海报这个领域之间是有很大的鸿沟的。在电影海报设计的领域大家就觉得你没有做金属字,没有做特效,你就是个骗子。我们也没有办法辩解,不可能去微博上和网友一个一个解释吧。
打个比方,时尚界已经穿老爹鞋穿了五六年了,但是你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还在流行穿小白鞋。我们如果在这样的地方设计老爹鞋,他们肯定会说你们怎么设计了一双1980年代流行的鞋子?
虽然我们一直想在公共层面上和大家展开讨论,但是中国现在的状况是:每一拨人都守着这一拨人能理解的范式来排他。人群不应该自我封闭。我们做了一个试探,能不能把平面设计最当下的语言运用到其他行业呢?结果是我们发现:在当代艺术界、音乐界,媒体界、时尚界都没问题,到了电影界,就遇到问题了。
北京电影节系列海报
Voicer:设计行业的审美标准和普通大众的平均审美一直以来都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一次在公共领域的讨论可能会把这种差异无限放大了。你觉得这样的脱节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状态吗?或者说你们有意要改变这种脱节吗?
立入禁止:
就是要有脱节呀,要不然怎么改变呢?如果我们现在做出一个大众都觉得喜闻乐见的东西,那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了,我们就全被淹没了。
而且何为“大众喜闻乐见”?这也不好说,这块大众和那块大众还不一样呢。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参差百态才是万物该有的形态。所以这个脱节,反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起码愿意为了一张海报去讨论、去思考,这是一件挺好的事儿,总比讨论一些莫名其妙的八卦要好吧。比如我现在解释说宝顶的球被字压着其实是一个概念,这个解释说出来之后,如果有一两个人恍然大悟,那就是一件很好的事。
立入禁止为海报设计了许多衍生方向
Voicer:当时设计天坛的时候,是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一层一层的形式?
立入禁止:
今年是北京电影节十周年,我们的概念就是主打“十”这个汉字,拿这个汉字做成风车,风车转得比较快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圆,然后我们就拿十个圆形“镜片”去组成了天坛。十个镜片堆叠在一起,其实是镜头里的结构。比如说徕卡曾经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镜头Summicron35mmF2,这个镜头在日本就被称为“八枚玉”。所以说我们设计的天坛就是由一堆镜片组成的,从天坛望出去就相当于拍电影,是这个意思。
立入禁止将汉字“十”做成风车
我们在做的时候不仅有动态的,还把它做成了三维静态,现在发布的这张海报,只是截取了动态海报其中一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静态海报。动态海报motiongraphic在国际上是一种趋势。
Voicer:北京电影节的主办方是怎么会找到立入禁止的?
立入禁止:
很多年前北京电影节举办了一个海报征集的活动,在征集前就请刘治治办了一场讲座,讲一讲海报设计,就这样和北京电影节主办方认识了。他们就一直希望我们来给他们做海报,负责人特别诚恳地邀请了我们很多年,我们一直推脱,直到去年实在是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才接了下来。
去年的海报被骂成这样,所以我们当时也就做好准备,今年的海报不管做成什么样都是会招来评论的。
人如果想参与到讨论里,或者是宣泄情绪,那就不会去序列地想问题。比去年海报做得好,太容易了。如果有人夸我们这个海报做得比去年那个好,听着也像骂人。
北京电影节海报衍生品效果图
Voicer:你们给自己的这次海报设计打几分?
立入禁止:
百分制吗?那就难了,93.5吧。我觉得这张海报在我们所有的作品里面也能打到在80分以上。因为它的限制其实在那儿,又要风车又要天坛,在一个画面里我们无法表达,那就只能做动态的,动态怎么变,怎么转场,其实背后有很多思考。这张海报在我们以往的作品里可能不能算是最好的,但它是非常符合要求的。
Voicer:有人说你们这次做的海报特别亚(文化),你们怎么看?
立入禁止:
这个可真不算亚,我们做得亚的可亚了。再说了亚不是挺好的吗?北京电影节本来高高在上,我们就是要亚它一下。
北京电影节系列海报衍生效果图
Voicer:这么多评论里你觉得最可笑的一条是什么?
立入禁止:
“这是拿PPT做的吗?”
大家还是在关心所谓的“技术”使用的时长和费工程度。如果一张海报看上去非常简单,他们就觉得不行,没使劲。其实客户也是这个问题,我们最早做的动态海报特别简单,没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就是特别简单的纯色,也给他们看了柏林电影节今年70周年的主视觉,他们还是觉得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我们才慢慢地引入了这些色彩变换。
我们还看到一条评论特逗,说海报最关键的是要留白,周边的文字要围绕图形,尤其右上角文字压图,更是大忌!这还弄出平面设计风水学了吗?
Voicer:这件事情出来之后,Voicer的设计师就有一个感慨:如果大众看不懂设计师们做的设计,那很多时候就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了,她会觉得有一点困惑。
立入禁止:
真正的公众其实和你无关,你仔细想一下,你做一个设计只是服务于两部分人,一个是实的,你的甲方;一个是虚的,也就是可能的观众。不会再有第三个人。
就像广煜说的:“高品质是稀缺的,低品质是常态。挑衅是几乎不可能被接受的,会被理解为比低品质还要低。”
比如说这张海报,在局部上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风车?有了。十年?有了。天坛?有了。镜片暗示镜头?有了。动态海报里,风车是白色的,底色是彩色的,转换之后天坛是彩色的,底色是黑白的,象征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转变。我们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就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