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
2、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 ②给学生一把直米尺,让他们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长?
③汇报量的结果
3、量一量
A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
B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 分三组
师提示:先将木直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打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后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一组量完可再找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
C、汇报量的结果。
D、认识米的作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板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铅笔长约17( ) 橡皮长约3( ) 毛巾长约60( ) 旗杆高约8( ) 丝瓜长约35( ) 房子高约3( ) 一辆公共汽车长9( ) 图钉的长大约是1( ) 课桌高是70( ) 李老师的身高是175( ) 一棵大树高约15( )
2、 计算: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5米=( )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 可可科科
-
一米等于一百厘米
- CarieVinne
-
1米=你的身高矮点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广角 烙饼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广角 烙饼问题》评课稿 篇1 听了李老师教学的《烙饼问题》这节课,我颇有感触。 我认为李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揭示课题。 用日常生活的煮鸡蛋情景引入,煮一个鸡蛋5分钟,煮六个鸡蛋需要几分钟?学生有的说5*6=30(分钟),有的说是5分钟,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今天教学的重点,最优方案的选择。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授烙饼问题时,李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烙饼过程,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型,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最优方案。 三:充分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三张烙饼的最优方案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填写表格,最后组长汇报结果。一系列的活动,教师都放手放学生去进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四:教师善于引导点拨学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表格,鼓励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一眼就发现“饼数增加1,分钟数增加3”这一规律,而没有学生得出如教学参考书上所讲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 建议: 1.在小组汇报烙3张饼的问题时,由于要说清楚3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教师不妨在黑板上稍加板书,便于学生下一步的理解。 2.在组长汇报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让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做说明和引导,不应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路。 3.四人小组活动时,我发现每组基本都是只有两个人参与,其余两个人并未参与其中,教师不妨采取两人一组进行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确烙3张饼后教师让同桌说说刚才的最优方案,我认为有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4.教学时,我认为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最优方案的引导和点拨:“要烙几张饼—一共要烙几面—每次最多烙两面,至少烙几次—最后计算需要的分钟数”,这样一步一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最后对于规律的理解。 5.最后的规律呈现时,我认为“饼数*3=分钟数”这样的规律其实更简单,更直观、更符合他们的理解特点,把饼数分成单数和双数学生会无形之中感觉困惑感。 四年级《数学广角 烙饼问题》评课稿 篇2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直奔主题,引入新课,体现简洁美 这节课方老师以“全班同学每人烙一个饼“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设计了“烙饼”的生活情景直接揭题,引入新课。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单、明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注重追问,突出细节,体现细节美 方老师在本节课中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追问,能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在学生模糊的时候追问,在学生听不明白的时候追问,在重难点的突破时追问,在课的生成时不失时机的问,注重生成,注重引导,从追问中可以看出虞老师的引导艺术和追求数学中的细节美。 三、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课一开始,方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并提问学生: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为什么一样?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在烙饼的过程中,一只锅同时烙两只省时的概念。接着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汇报,演示,进而学生展开讨论,形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烙3张饼的方法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接着运用表格求4张、5张、……这些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种较方便?“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选取最优方案,最后总结出饼数×一张饼所用的时间=所求饼数的时间,整个烙饼过程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年级《数学广角 烙饼问题》评课稿 篇3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渗透了以下理念: 1、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中老师让学生明确要求以圆形纸片替代饼,与同桌进行烙饼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升华。并要求学生用学具同桌模拟烙饼,一人烙饼,一人记录。 2、放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上课时,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在研究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时,大家都未曾用一个饼一个饼烙的方法,出现两个烙好后烙一个的方法比较多,个别组想到交替烙饼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演示、讲解,大家也基本理解,后面都知道充分利用每次能烙两张饼这个条件。 本人认为本堂课如果能再给孩子一个发展的课堂,在课的最后能安排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N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直接发现饼数3=时间这一规律,得出其结果是: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就更好。学生的发现其实更简单,更直观。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2023-07-09 03:59:081
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2023-07-09 03:59:16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比多少》一课,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周老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十分重视。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周老师让学生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中,学生于对“比较” 并不陌生,应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知道哪些知识,教师充分学生让展示了原有的认知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比多少》评课稿二比大小这节课是在刚学习完10个数以后进行的,其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 ,会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其含义,并会说出比较的过程。2、初识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比较的结果。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我们训练孩子的重点就是听老师指令行事,能坐、会听,会说,按要求发言。课堂一开始,是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打基础,紧接着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游戏“两个班拔河比赛”引出“怎么还没有开始”而入题,接着利用摆圆片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去验证9和10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等号,知道三种符号的作用,并利用儿歌帮孩子有效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征,其目的是让孩子在情境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去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这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有两点:一就是信息窗的处理,本来是让孩子看图说信息,提问题,可是试讲的时候感觉头重帽大,也就是新课10分钟还没有进入重点处,于是我们决定在这简单处理,直接取用有用信息,老师引导孩子进入红点标志问题,目的让孩子的集中力在重点处发挥。其二说就是摆圆片,一开始也是让每位孩子动手摆,目的是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在操作中体会比大小时用的一一对应的方法,可是孩子刚学过10个数,就利用10个数中较大的9和10去比,当然也要用到二三十个圆片,再加上桌子小,孩子不会恰当利用,还有如果在桌子上摆好,就要坚持到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就是等号学习完才可以收起来,那么长的时间孩子就免不了对着花花的圆片动心动手,为了有效的让孩子更好的学习新知,我们就决定就让两个孩子上黑板摆,下面的孩子帮着看着数着,从而保持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本节课进行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课堂孩子表现的味道有点淡,还有认为应该从出彩的地方没有出来,一些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不够成熟、不够机智,还是缺乏经验吧,在此就希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请大家尽情指导点评,谢谢!2023-07-09 03:59:282
小学数学评课稿该怎样写呢
一、这节课我的收获,也是这节课的特色1、朱老师的新课引入的很好。《认识公顷》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我们都知道每单元的第一节课不好讲,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由旧入新过度到新授课内容。朱老师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通过习题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接着展示绿博园图片,使学生意识到要测量绿博园的面积用已有 的面积单位不合适,引出矛盾,切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很自然。2、构建合理,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首先是借助资料,初步感知公顷。用图片展示了天安门广场、世博园、布达拉宫、杭州西湖,让学生通过看。读,初步感知这些知名景点的面积都用到了公顷。接着让学生认识1公顷的含义。通过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通过习题,巩固练习公顷与平方米的转换。三是感知1公顷的大小,从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1公顷的大小。3、本节课朱老师设计理念新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公顷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来感知。朱老师利用我们平时上操的操场,有5个这样的操场约为1公顷,我们校园的面积约为3公顷。这样比较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2023-07-09 03:59:483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 #教案# 导语】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篇二 本节课的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曹老师通过让学生合学(共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展学(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来说共同探讨出来的结果即计算过程 。 如:百分位满十怎么办?十分位不够减怎么处理?小数位数不同,计算时怎么办?得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吗?这些问题他们都能解决。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既让他们掌握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后面的练习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我认为曹老师的这一节课,目标达成较好。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篇三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2023-07-09 04:00:041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从搭成的城堡中能找到我们学过的物体吗?这里可以让学生边指边说;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观察时可以看教师手中的教具,在老师肢体语言的点拨下应该会更直观;包括后面提问学生,长方体有几种摆法,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时,教师可以拿教具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描述展示一些,其他学生思维会更清晰。 2、教师语言一再提炼,还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如:在描述长方形的特征时,教师说有四个尖尖的角,“角”在学生心中就有尖的表象,我们在这里描述长方形直角的特征时应当说“有四个方方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概念。 3、有好几个地方还是没有完全放手学生。如:用三棱柱画图形时,还给学生提所谓建议,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上,有点“强势”告诉学生,不可能围成圆形。那么圆是什么?无限正多边形就是圆了,为什么不让学生围一围,讨论后再引导:你们围成的是一个很接近圆的多边形。 4、在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这些图形,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教师板书时,“圆”这个字写错了,课前没有斟酌。 6、有几个地方教师太啰嗦,导致课前预设的一个“猜图形”的练习没有时间练习,这道题本来是这节课练习与提高的一个亮点,很遗憾被删去了。但张老师能学会适时掌控课堂时间分配,及时调整课前预设,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进步。2023-07-09 04:00:131
小学数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三篇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篇二 听了洪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洪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洪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洪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洪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洪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分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引出旧知没余数的除法,再加一个苹果,让学生每两个一盘,能摆几盘?很自然直观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洪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在观察表格中的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洪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洪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洪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篇三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13÷2=5……319÷4=4……3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2023-07-09 04:00:211
小学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这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评课稿》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这次,学校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梁婷婷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对于梁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我颇有些想法。 1、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在由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后,梁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在课中设计了“拼拼摆摆” 等既富童趣又具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体验、创造。在拼摆图形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后又设计了“将圆剪成正方形”和“让手中的风车转起来”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图形之间的变换和转化,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梁老师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动手制作风车,在课临近结束时又设立了“展示风车”的环节。这个做法来自于她的大胆创新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应该说直接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把这个环节放到课前和最后,老师和学生都是轻松的。当看到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小手拿着各色的风车做展示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梁老师对教材的重组可谓“英明”。 3、巧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梁教师在第一环节出示汽车平面图,巧妙引导,唤起兴趣,复习铺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折一折、拼一拼,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共同完成图形的认知和拼组活动。在拼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百花齐放的。教师在关键处置疑。如“谁来帮老师家设计地砖?”“你们真是小小的设计师!”“这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想不想帮他一下?”“谁能做得更好?”等富有挑逗的语言濒出,对学生的常规思维进行冲撞,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些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当然,一堂精彩的课也难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在“拼拼摆摆”环节中,梁老师如能更放手,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成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把课堂推向高潮。2023-07-09 04:00:29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 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 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关于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老师是让学生从绘本中,“一模一样”一词感知的,是像这样直观感知还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原型的合理性”,有没有必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2023-07-09 04:00:371
三年级数学我们一起玩游玩评课稿
引言 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日常问题,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数学的学习,我们能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创造力。如今,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数学了。数学老师有着重要的职责,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概念和技能,同时还要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将通过评课来了解一节有趣的三年级数学课。教学目标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算式的基本概念教授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简单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通俗易懂的,旨在让学生更方便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热身活动 在热身活动中,老师会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或者益智题目,以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定数量的乐高积木来组成一个特定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并学习有关形状和图形的基础知识。知识讲解 在知识讲解环节,老师会详细介绍算式的概念以及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们认识导致错误答案的一些典型错误。此外,教师还会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以便能够使学生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概念。练习环节 在练习环节,学生们将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会给予学生们一些小任务和游戏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教授学生们如何做加法运算,如抢答游戏等。评估环节 在评估环节,教师将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测试题,以便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老师还会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反馈。课堂效果 这堂数学课有许多优点。首先,老师运用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和游戏,使学生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巧妙地运用怎么样的讲解方式教授给学生们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们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有机会在课堂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以便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效果。总结 数学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这堂有趣、教育意义深刻的三年级数学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和乐观,勇敢面对困难并尽最大的努力来学习,相信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以此促使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更为幸福和成功。2023-07-09 04:00:461
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搭配问题》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 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陈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数学评课稿:《认识负数》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己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接着追问: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层、 -5℃ 、 -185米 ,当写到-50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够了,刚才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 -5℃ 、 -185米 、-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线。老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一定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 -2厘米 。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终于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 。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老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善于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数学评课稿:《有趣的夹子》 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以:听铃声夹夹子为娃娃夹夹子、贴红点开汽车三个环节展开认识15以内数量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索、并且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教学,科学性、实用性体现的较明显,幼儿在玩夹夹子游戏是,显得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通过这个哟系,让幼儿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有趣,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面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教师融入幼儿中间,极富亲和里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无一不是使活动生动活泼的元素。 本次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显示简单的听铃声夹夹子,这是对数字的复习,也是为下面活动的热身活动,之后,用夹夹子把数字记录下来的方法,做到了边做边说,记说同步的发展过程。在下面的环节中,该老师适当加深了难度,让幼儿从有提示性的做动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主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当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幼儿间的交流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师没有即使鼓励幼儿进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时鼓励了,那幼儿的操作兴趣是否会更浓了呢?还有,在活动中,幼儿似乎不够大胆,老师在着方面还可以多加些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给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幼儿更大胆发言,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另外,水果娃娃为何不涂成彩色的呢?哟而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用上颜色鲜艳的苹果、梨子,他们的兴趣也会会更高涨了。 好的饿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希望大家一齐努力,为上一次成功的课而努力,谢谢!2023-07-09 04:01:071
数学评课稿怎样写?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2)看教态(3)看语言(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2023-07-09 04:01:17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有多重评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重》。一、说教材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二、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三、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4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秤,了解盘秤的使用方法,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学打好基础。第二步:认识千克。首先通过称两袋盐的质量让学生认识1千克。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通过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的活动感知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无关。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第三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这一练习不仅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2023-07-09 04:01:381
跪求小学数学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费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联系实际探索。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费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费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费老师在学生观察学具后就出示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学生只有在观察了实物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建议费老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后或者拿实物钟给学生看之后,再得出这样的结论。2023-07-09 04:01:461
我需要一个数学评课稿,谁能帮助我呢?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闪光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课开始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能以生活中的人和物为例,注重学生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学生在紧跟其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做好了铺垫。整节课老师以文化的视角处理教学,以看对称——识对称——做对称——赏对称为认知线索,渗透着数学的图形美、符号美,学生的惊讶表情、成就感、优美的场景、思维的张力以及教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优雅的主持人式教学风格,这一切构成数学文化浓厚的氛围,打破了以往课堂仅仅以人文内容为点缀的局限,将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二、巧妙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俗话说 “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哪些,而是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俨然像一堂手工课。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入体会对称的性质,为性质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及自学能力。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在教学上利用教具与课件有效的进行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单凭老师的语言阐述不够深入,这时恰当的利用教具和课件,形象直观,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应用与拓展新知。欠缺之处:1. 关注细节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如:在分组探究“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之间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之前,应先让学生明确探究规则,再去探究,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2、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剪出的三角形可能多种多样,可能有特殊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总之,这堂课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数学评课稿 初一数学组选择了单元复习课课型,整堂课结构严谨,教学流畅,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是一堂成功的观摩课,对新的教学模式作了有益地探索。 一、复习模式的变更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通常以简单的知识点呈现,大容量题型的强化训练代替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师课前布置了“问题生成单”,明确复习要求,如此可使学生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然后,利用四人互助小组在课堂上进行适当交流,取长补短,归纳小结。这样既促进了个性发展,又兼顾了全面,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教学流程的创新 本课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题生成”到“问题评析”,第二阶段从“新问题”到“能力拓展”。学生从教学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生成单”的合作评析等过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在学生建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拓展提升,教师提出更高层次问题,同样组织各小组讨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请你根据消元的思维方法,试着解决如下的三元一次方程。相信自己,你能行! x-y=1 ① x+y+z=26 ② 2x-y+z=18 ③ 同学们在刚才总结方法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尽快拿出解题方案。这时,课堂上再次出现“冷静——活跃——激动”的场面,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发言,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气氛中发表见解,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得以充分地展开。 三、实验的结果与体会 1、通常,数学复习课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新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糊“教”与“学”的界限,寓“教”与“学”为一体,整个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思维不断展开,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对数学复习课充满浓厚兴趣。在对开放性试题和探究类试题的解决上,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开发性较大,解题的思路较宽,思维活跃,相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明显带有保守性。 2、通过实验,教师教学水平也有了相应地提高。首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对问题生成单的设计,难度要适中,方法要典型,便于总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启迪智慧。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解法要及时作出反应,正确的要表扬,错误的要引导发现问题,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课前必须刻苦钻研,做好充分准备,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课堂上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打开教师思路,随时接收科学的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可能有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师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选我2023-07-09 04:01:572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小学数学课及评课稿怎样去写
既然是新课程标准下来评小学数学课,那么评课就要围绕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观点.1、要评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是不是准确,在新课的讲解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很好的体现出来.2、要评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是不是准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突出了重要、突破了难点.3、新课的引入是不是有创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要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让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5、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方法.6、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是否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7、教师的综合表现如何,语言是否洪亮、清晰、有吸引力;教态是否大方、自然,有亲和力;方法是否新颖、灵活,有创意;板书是否规范、工整、起到总结作用等.2023-07-09 04:02:051
小学一年级数学8的分成教学评课稿
《8和9的认识》的评课稿《8和9的认识》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黄老师以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小叮当来贯穿全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动画情境下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节课黄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始终以一个亲切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回顾黄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1、以故事和游戏贯穿全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黄老师首先利用小叮当掏出0∽7这几个数字宝宝,让学生来给它们排队,然后揭题。再由小叮当带领我们参观校园,再变出计数器,尺子图,圆点图等来进行新知教学。最后由一个开火车和有奖问答的游戏结束。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2、重视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中黄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如:摆数量是8和9的圆片,书写8和9,数点子图、按要求给蝴蝶涂色。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交流等的活动,来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数主题图后,黄老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每位学生在说“8、9”的信息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一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导入,课中利用课件将主题图、8、9的书写、计数器拨珠和小火车等动态呈现,最后利用课件设置了涂一涂及有奖问答的游戏环节。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基础。5、评价多样化。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动、爱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抓住学生的兴趣,黄老师用她亲切的语言,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如“你的想象力好丰富哟”、“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掌声鼓励等来激励学生。并在游戏环节能给以丰厚的奖品,这样不仅及时肯定了学生,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1、数数方法:在教学主题图时应强调数数的方法,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要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复、不漏掉的数。2、在讲一个比大小的开放性题时,8 在这里老师没有提好问题,搞得学生有点听不懂,乱回答。3、开火车的练习:应注重填数的方法。2023-07-09 04:02:152
新课程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的目录
数与代数1.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2.数轴3.有理数的减法4.有理数的减法5.科学记数法6.实数与数轴7.用字母表示数8.代数式9.运用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10.日历中的方程11.教育储蓄12.实践与探索(第一课时)13.增收节支14.花边有多宽(一)1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6.一个有趣的跷跷板题——问题探究活动侧记17.一次函数18.《一次函数》复习课19.反比例函数空间与图形20.角21.角的比较和运算22.这样处理,好!23.平行线——平行线的特征24.勾股定理(一)25.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一)26.正方形27.正方形28.梯形(一)29.梯形30.由立体图形到视图31.立体图形的展开图32.中心对称图形33.图案设计34.确定位置35.平面直角坐标系36.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37.难道是教材设计有问题?38.几何复习课统计与概率39.统计的意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40.数据的表示(2)41.平均数——由奥运首金谈起4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43.一定摸到红球吗——《可能性》教学设计及点评44.频率与概率课题学习45.跟我学46.让数学从这里放飞——《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教学案例与反思47.课题学习的回眸与反思——《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案例48.创新性数学课教学过程2023-07-09 04:02:27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 平 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整节课中,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 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一、本课成功之处:1、重视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质效。在本节课中,孙老师从“动物运动会”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首先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课的开始老师利用情境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记住“物体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个物体的周长”,赵老师又设计了老鼠跑步比赛的情境,问:这些队员跑得是不是跑道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它们跑得不是跑道周长,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地印象。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学质效。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第四个环节测量周长活动,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3、做到了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质效。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如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到要先量出图形边线的长度,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要求出这个圆的周长怎么办?讨论得出两种情况:1、用软尺来测量。2、用圆沿着直尺滚一圈。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一定会用到今天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今天的发现印象深刻。二、值得商榷的地方:1、教学中老师的语言不够规范。如:给周长定义时说成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再如:老鼠跑得是不是周长?应该问老鼠跑得是不是跑道的周长?2、学生在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不停地提要求,这样影响了学生的操作,其实能认真听老师讲要求的学生也不多。如果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3、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2023-07-09 04:02:44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1米有多上 评课稿 博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2、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①认识1米=100厘米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 ②给学生一把直米尺,让他们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长?③汇报量的结果3、量一量A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B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 分三组师提示:先将木直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打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后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一组量完可再找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C、汇报量的结果。D、认识米的作用:(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板书)三、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铅笔长约17( ) 橡皮长约3( ) 毛巾长约60( ) 旗杆高约8( ) 丝瓜长约35( ) 房子高约3( ) 一辆公共汽车长9( ) 图钉的长大约是1( ) 课桌高是70( ) 李老师的身高是175( ) 一棵大树高约15( )2、 计算: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5米=( )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2023-07-09 04:03:124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近日,六年级三位数学老师执教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三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复习铺垫——意义探究——练习应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特别是重点部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不仅用语言表述,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从未做到的。这一突破,为以后学习分数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季老师的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愉快、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分数乘法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论、交流,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等。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写出几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口述各题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王老师的课,直奔主题,重点部分分析透彻,练习量大。不仅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练习了分数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来解决或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2023-07-09 04:03:201
五年级数学上位置第一课时评课稿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2023-07-09 04:03:311
评课稿一年数学收玉米
宋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竖式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2023-07-09 04:03:401
铅笔有多长评课稿
铅笔大概10厘米左右评课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2023-07-09 04:03:471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评课稿
摘抄位置:斐斐课件园 >> 评课说课 >> 数学评课说课稿 >> 一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 >> 正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评课稿王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如猜小棒,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估计方法的指导恰到好处。数学老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动脑去探求知识。这点王老师做得很好,如在导入部分,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这时学生毫无标准去猜,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引导学生再次猜一猜,学生被老师这样一点拨,马上知道要以10根作参考,学生的答案就比较接近准确数了。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第二次猜的比较接近准确数?这样一层一层地指导学生估算,学生受益匪浅,学生深深知道今后在估计物体多少时可以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准确答案了。 三、练习设计一题多化。在学生获取新知识后,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猜裙子,猜分数等等。2023-07-09 04:04:171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评课稿
我听了《笔算乘法》的录像课后,感触颇深。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们看自己喜爱的城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算理,同时,教师在计算时,特别说明两位数乘三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交换,积不变的关系,数学突破重点,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课堂教学效率。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与生活中数学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对笔算乘法有了更刻的认识,每个题目之间导语生动有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为了学生避免计算错误,还让学生当小医生,对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开方、治疗,在处置的过程中,学生懂得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同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与以往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生活中有数学以往的计算教学单纯以计算为主,枯燥乏味的计算有着极大的区别,教师的计算教学具趣味性,能激发的求知欲。 总之,这节课,教学目标非常清晰,重点突出,对学生的训练到位,教学效率是很高,这些都说明这一位教师严谨治学的好老师,向这位老师学习,以上是本人拙见,有不当之处敬评批评指正。2023-07-09 04:04:274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四下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xx 小学 xxx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23-07-09 04:04:35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存零用钱评课稿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近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023-07-09 04:04:45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评课稿
面积评课稿 没有啊2023-07-09 04:05:21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评课稿
XX老师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的教学课,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日常教学课,他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应用题教学课。 一、扎实抓好了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出示数字30、6、1/4、3/5,让学生组成乘法算式,看哪一个同学组得最多,并抽学生说算式意义,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赵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应用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应用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X老师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就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会说了,就自然会解题了。例如:X老师在出示第一个例题:一个工程队要铺150千米路,已经铺了3/5,,已经铺了多少千米路?还剩多少千米?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他在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指出这道题的关键是“找出已经铺了多少千米路?” 三、注重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区分解题能力。 对比在数学的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对比,能让学生找出题目的异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区别不同的题型的解题方法;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例如在题组练习时:1、计划在龙多山植树200公顷,已经植了4/5,已经植了多少公顷?2、小李家有鸡12只,小红家鸡的只数是小李家的3倍,小红家有鸡多少只?要求学生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是当今数学学习的新模式,本节课X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练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X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2023-07-09 04:05:391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近日,六年级三位数学老师执教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三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复习铺垫——意义探究——练习应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特别是重点部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不仅用语言表述,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从未做到的。这一突破,为以后学习分数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季老师的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愉快、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分数乘法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论、交流,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等。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写出几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口述各题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王老师的课,直奔主题,重点部分分析透彻,练习量大。不仅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练习了分数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来解决或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2023-07-09 04:06:05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评课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近日,六年级三位数学老师执教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三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复习铺垫——意义探究——练习应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特别是重点部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不仅用语言表述,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从未做到的。这一突破,为以后学习分数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季老师的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愉快、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分数乘法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论、交流,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等。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写出几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口述各题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王老师的课,直奔主题,重点部分分析透彻,练习量大。不仅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练习了分数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来解决或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2023-07-09 04:06:141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的评课稿及反思
今天王老师到我们学校对我们这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收获很大。《一共有多少》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合并。教学重难点在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实物演示—图像表征—符号运算”的过渡没体现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最好的手段,而在我这节课中考虑到符号表征在第一单元数数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在此基础上不必要太花时间,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点是学生虽然会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画简单符号等)来表示数字,但是还没有经历过用图像表征,符号运算来表示加法的意义,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从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由于我之前那错误的意识,也导致我在课堂上准备的学具,教具都不够充分。老师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环节与环节的链接比较散第一环节:通过笑笑带着学习用具来做客,以笑笑这一熟悉的人物,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环节:通过“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然后教师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演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师用小棒代替铅笔,学生思维有点反应不过来,到底要说铅笔还是小棒,其次由于下一步考虑到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几支铅笔,所以就设计为把两部分合起来之后学生是看不到铅笔,想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很明显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小棒很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还是要注重模型。关于模型没用好还体现在原来准备好的贴图铅笔模型和圆片模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而没有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导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的处理上不够得当,也就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有几只熊猫”这一情境图的设计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理解有条件才有问题。没考虑到学生能说得那么好,结果在这里我就兜兜转转,走教案绕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还相对欠缺。在这节课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往往最有可能误导孩子,在后面圆圈图(主要是对前两个情境图知识点的巩固)出来之后,本来是想问“怎么这三个情景都能用3+2=5这个加法算式计算呢?”,我就说成了“不对呀!怎么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结果预设中的“因为他们都是求把3个和2个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答案没出来,而是说出了“你不喜欢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还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结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没有突出重点。考虑一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到十分钟,在两个主情景过后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小环节,可以伸伸懒腰,或者是趴着休息一下,时间不多,但是这对孩子们接下来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上都有在实行的,个人觉得效果很好。“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最后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情境图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图像表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从用铅笔演示到学生用小棒演示这个过程。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大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了从实物到图像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整一个过程,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个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让学生说说3、2、5在这两幅图中表示的意义,最后再让他们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解决。在我的整一节课中都没有突出。第三环节:练习的设计上量还是相对较少,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最后一道“说一说3+2=5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前面课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讨3+2=5,在这练习中可以适当调整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来表示?”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主要问题是整节课看起来都是老师在说,而是缺少了让学生多说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其实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力。这节课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有:铅笔图让学生用小棒演示时,可以互相演示给同桌看;熊猫图用圆圈表示之后如何数?可以先跟同桌说一说;3+2=5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可以先告诉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教和学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不是很懂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懂了。四、板书设计乱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有一点我要提高的就是书写的能力。今后要改进的方面有:一、 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要吃透教材,对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识点要到位,这样才能在生成的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东西,为课堂所用。二、 在课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要做好整合,以防让人感觉课很散。三、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节都训练。四、 要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特别要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发言的习惯。2023-07-09 04:06:311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
听了老师所执救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应当说这就是我所听到的一节终身难忘的数学课。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巧”而精彩,突出了以下特点。深化理解教材内涵,把握了教材的实质。本节课就是在二班级下册《万以内数的生疏》单元中,同学已经把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学问的顺迁移即可。因而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同学,而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同学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2023-07-09 04:06:371
大班数学 《一分钟有多长》 评课小结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 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一分钟》评课稿二徐如松校长于2010-9-25,执教语文人教版第三册课文《一分钟》。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徐校长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和引导学生识字。在生字教学上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1、设计“错误的等式”,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端学生的课堂上,这点尤为重要。徐校长的导入部分非常棒,他通过设计:“说说一分钟的长短,并说说理由,学生知道1分钟=60秒。马上过度到课文里的1分钟=20分钟。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悬念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接下来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就能很快地知道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的事。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成功的一半。2、教师当好组织者,积淀语文素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徐校长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元元把一分钟最后变成了2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其次,在随文识字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元字。这里徐校长做了3件事:第一:通过喊“元元”的名字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元”字是轻声的知识点;第二:师生一起分析结构,组成;第三:教师范写;第四:再叫叫他的名字,巩固读音。再次,在生字教学哈欠的时候,小朋友们把喷嚏和哈欠搞错了,教师让孩子们区分了两个词语不同的意思。打喷嚏(打喷嚏说成了打嚏),这里我觉得可以教师带领,和孩子们一起做做伸懒腰,打哈欠的动作。再者,学习词语“丁零零”的时候,教师引导通过想象铃声,来学习读“丁零零”的速度要快, “零”在这里是读第一声。(我觉得“零”的多音字辨析在这时候可以板书出来,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组词。)徐校长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3.多元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徐校长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可是又回答不出来,徐校长给了他时间,提醒他在想想,这里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文性,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予了孩子信心。这样的评价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4,首尾相应,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本节课,徐校长采用了上首尾段,知道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由再睡一分钟——后悔。通过学习元元的心情九十度转变,来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想探究一二的心里,这就是一个教师的设计智慧,使得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很新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徐校长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1.朗读教学,训练面不够普遍整篇课文教学的时候,让第一组6个小朋友分别读了6个自然段。再让其他6个小朋友选择其一,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价,最后评价的这个小朋友用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在这里我认为可以这样安排:每一段请一个人读,读好一段找几个举手的学生评价,评价后综合优点一起来读读。这样训练的面会比较广,也达到训练的目的。2.识字与写字教学问题。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更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特点是:多认少写,识写分开。会认的字要求会读,会义。会写的字要求会读,会义,会写,会用。徐校长在识字教学中,对二会字的处理时间用的过于多,但在对四会字的教学上则没有体现。这不免给听课者心中留有遗憾。2023-07-09 04:06:442
认识几时几分评课稿
认识几时几分评课稿如下: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这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导入新课时很好的选用了孩子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图片入手,进行图片欣赏,同时思考并猜一猜谁还没有睡觉,从而很好的引入钟表这一事物。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给孩子展示真正的钟表,并让孩子亲手触摸表,并调表。这种尝试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3、在认识时间是动态的这一难点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数学动了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老师还设计了同桌互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吃饭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了珍惜时间的德育观念。本节课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评价性的语言有些单一。2023-07-09 04:06:511
初中数学圆的对称性(2)评课稿范文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能把圆平分2023-07-09 04:07:052
四年级有新北师大上册数学有多少名观众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和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1、同学们到过体育场看球吗? 2、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多少名观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 (1)先数一排大约有几名观众,再数有几排,用乘法算一算。 (2)可以先估出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再…… 2、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这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2023-07-09 04:07:261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大数之有多少个字的评课稿
200字2023-07-09 04:07:351
1吨有多重评课稿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4: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习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展示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者看过过桥的事情吧,请看大屏幕,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要一起过桥,能一起过去吗?为什么?你能帮帮我吗?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师: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二、讲授新课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2023-07-09 04:07:411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数学评课稿
http://www.xkb1.com/shuxue/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20080314/33348.html上这个 网址看一下,能下载的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数学评课稿的 官网2023-07-09 04:08:032
评课稿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0页内容,皮老师预设了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一定的数感;过程与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猜测意识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应用意识。本节课围绕三个步骤开展教学。一、 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小学生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是对直观形象占优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下,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建立了一定感性认识的特点,大胆改编教材,积极从现场教学环境中寻求、开发数学教学资源,通过学生人数的比较;各组获得的小花朵数比较;欣赏音乐时间与一节授课时间的比较等亲近的素材,唤发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感悟、内化“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等数学概念。二、 灵活应用,关注发展 练习中,精心选择学生亲近、熟知、感兴趣的校园资源、家庭资源作为练习背景,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学习内容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理念;灵活变换练习的呈现形式,有效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从小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突破传统的算数学、写数学的练习定势,引入估一估、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等形式,力求体现“生活数学”“活动数学”“做中学”等先进理念,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生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 引导反思,情知共融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023-07-09 04:08:131
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优缺点
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示例如下:《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8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后面学习简算奠定了基础。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要研究商不变的性质,还要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或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被除数变化而商不变的规律,这就使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学习任务也就更重了。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XX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猴王与小猴的对话也是XX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自己配的音,声音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子和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子。用故事引出为什么小猴子总说“不够不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了新课,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前后呼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归纳的过程XX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类比、归纳等,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力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第一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化,引起的商的变化规律,提醒学生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商随着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归纳出规律,并强调0除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下面两个算式作了铺垫,再次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教学,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运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的方法,用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学数学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以评价促发展评价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XX老师注重课堂上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如:你的小眼睛可真亮;这些规律都没有逃过你们的火眼金睛;你的总结能力真强;你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同学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等。孩子们也是在老师鼓励性的评价中收获着知识,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提升了抽象概括能力,也发展数学语言,有效地落实了数学的核心素养。值得探讨之处:1、教学被除数不变与除数不变的规律时,是否也举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轻松掌握规律。2、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应多一些,可以大胆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商变化规律,让学生说完整话,教师不急着提示。2023-07-09 04:08:211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 不经意间,一个难忘的活动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一定有不少可以总结的东西吧。一起来参考活动总结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师听课活动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1 前段时间,我们积极参加了矿区组织的“评选学科带头人”的听课活动,虽然我校没有教师参赛,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都进行了认真的听课记录,本周三我们又围绕那天所听的课,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讨。可以说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现将听课心得总结如下: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或是抓住重点句段,一步步的深入语言文字内部。 2、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去备课,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拥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谷凤利老师在上《珍珠鸟》时,通过转述,把文章换成大珍珠鸟的角度,让学生来复述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彭琳娜老师教学《月光曲》这课时,就通过学习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示范读等多种方式,充分体会了贝多芬情感变化,层次非常清晰。 4、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堂教学老师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学习。 例如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使得识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阅读教学注意了一定量地读的训练,比较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听话和说话训练,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的现象,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听课,它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2 20xx年9月23日至9月27日,我校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新调入教师听课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具体程序: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前,学校召集新调入的教师召开动员会议,要求所有新调入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一节课。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选择一个课题,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在学科组内征求意见,写出教学设计;然后借助网络教研,观看网上教学视频、课堂教学实录等方式,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修订自己的教案。 (二)、上课。 同学科的教师必须参加,所有没有课的教师也要参与听课,听课完毕认真写好评课稿(听课记录的评价处)。 (三)、评课。 凡是参与听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对教材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 二、活动的收获。 1、为每一位授课教师找出了学中存在的问题。 2、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传统。 3、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要从40分钟出。坚决反对“课上不足课下补”。 三、存在的问题 1、评课的老师没有认真研究教材,评课没有依据。 2、评课时教师不敢说,怕得罪人。 3、听课抓不住重点。 4、部分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3 课堂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能够透过教师不断的经验积累和体悟反思实现内生性的发展。教师间相互学习,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听评课始终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对于这种最常见的教研方式,许多参与者还停留在经验惯性与随意处理之中,缺乏认真的思考。 听课,包含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提升、研究成果汇报等许多因素,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听课、评课二者之中,听课是评课的前提与基础,评课是听课的延续与升华。那么,怎样才能使听评课更有效呢? 一、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是当教师的开始,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就说明了听课的重要性。可是,盲目地听课、随意地听课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更“听”不成特级教师的。每听一节课,我们首先要有目前的目的,是观摩学习,是探讨问题?是研究性听课,还是个案观摩?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避免盲目地、随意地听课;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所反思,有所提高。 二、做好听课准备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听课,效果大不一样,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资料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仅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状况。 (3)针对这节课,根据自我的经验或理解,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带给一个参照体系。 三、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研讨与评价的依据,它就应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能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透过合梦想象与“填空”,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到达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状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是怎样使课堂结构贴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关注课堂上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 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2、关注重点、突出难点。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纵横联系,其方法是否充分、灵活、简便、有效。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类比、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忙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要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 3、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决定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总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学会调查、探究等。 4、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带给有效的辅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看其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整洁美观。 5、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到达巩固新知,培养潜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另外,我们就应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时间而进展。在一节课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认知。因些,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思维、认真分析。应从三个主角介入:一要进入“教师”的主角。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我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这样既能够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随意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能够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学生”的主角。要使自我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资料、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三要进入“学习受教”的主角。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我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总之,要开动脑筋去听课,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四、 整理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应记录听课资料,按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取与应用,如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状况。记录处理偶发事件的状况。记录练习状况、练习资料、练习形式,等等。 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课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我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实际状况,准备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的修改推荐,以便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到达互助互学的目的。 当然,在听课时,尽管我们的视线往往跟着教师走,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是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否留有静思的空间和时间等。但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务必落在学生这一方面,听课的要点是要看学生“学”的状况,看学生是否用心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学得怎样样,得到多少,得到些什么。 五、反思自我的教学 听完别人的课你必须有很多感触,是赞许,是惊叹?是同情,还是遗憾?赞许什么,惊叹什么,同情什么,遗憾什么,自有你的道理,这些都是与你自我的课堂教学比较而得。所以,听同行的课,反思自我的教学,才能提高听课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教师听课活动总结4 为了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到共同提高,我校于20xx年10月9日——10月16日进行了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全校五个年级十位教师全员参与此次教研活动,各位教师精心准备,使得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备课。所有授课教师积极准备,精心备课,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授课。课堂目的明确,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课堂语言亲切,教学方法灵活,精讲多练,注重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三、听课。此次听课评课活动分语文、数学两个组别进行,所有教师都能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在听课过程中,认真听、用心记,听课结束后能及时写课堂评价和听课心得。 四、评课。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授课教师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反思失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听课教师能够开诚布公、认真细致地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听课的水平,也显示了老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 通过这次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认识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023-07-09 04:08:521
田忌赛马评课稿优缺点
田忌赛马评课稿优缺点:优点: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故事入手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2、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3、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缺点: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一课是“对策问题”,它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方法。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还不具备全面学习这种知识的思维准备。所以一开始我选择这一节课作为春雨杯讲课大赛公开课时,同组的老师们都说这一节课学生学起来有难度。在教学设计中应尤其注重考虑如何化难为易,选择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2023-07-09 04:09:061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范文如下:范文一: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格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弓|领学生对单位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二个重难点。范文二: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着重体会单位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范文三: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一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猜、想严悲予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弓|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教学中雷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2023-07-09 04:09:26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评课稿
XX老师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的教学课,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日常教学课,他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应用题教学课。一、扎实抓好了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出示数字30、6、1/4、3/5,让学生组成乘法算式,看哪一个同学组得最多,并抽学生说算式意义,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赵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应用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应用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X老师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就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会说了,就自然会解题了。例如:X老师在出示第一个例题:一个工程队要铺150千米路,已经铺了3/5,,已经铺了多少千米路?还剩多少千米?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他在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指出这道题的关键是“找出已经铺了多少千米路?”三、注重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区分解题能力。对比在数学的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对比,能让学生找出题目的异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区别不同的题型的解题方法;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例如在题组练习时:1、计划在龙多山植树200公顷,已经植了4/5,已经植了多少公顷?2、小李家有鸡12只,小红家鸡的只数是小李家的3倍,小红家有鸡多少只?要求学生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是当今数学学习的新模式,本节课X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练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节课,X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2023-07-09 04:10:161
找次品评课稿优缺点
找次品评课稿优缺点如下:一、优点: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2、这节课两位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二、缺点:1、在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还不太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提问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内容存在缺失。2、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建议:1、首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通过2个练习题,使学生既复习旧知又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2、其次、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使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再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我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3、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既让学生得到基本练习,而且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3-07-09 04:10:331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是什么?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范文如下。一、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二、引入新课干净利落。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三、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四、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2023-07-09 04:11:041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近日,六年级三位数学老师执教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三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复习铺垫——意义探究——练习应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特别是重点部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不仅用语言表述,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从未做到的。这一突破,为以后学习分数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季老师的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愉快、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分数乘法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论、交流,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等。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写出几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口述各题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王老师的课,直奔主题,重点部分分析透彻,练习量大。不仅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练习了分数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来解决或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2023-07-09 04: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