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中国四大最毒的蛇分别是竹叶青、白眉蝮 、金环蛇、尖吻蝮。
1.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动物,是一类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于 1804 年学者 Lacepede在印度首先发现并命名,现有20余种。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2.白眉腹链蛇为游蛇科腹链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眉游蛇。小型蛇种,全长约50cm左右,体尾细长;头背棕褐,密布黑色虫纹,镶黑边的浅色顶斑,背面灰黑色,有一对浅色侧纵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属无毒蛇。其标本采集自山谷稻田、溪边路上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00至124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东部揭西。
3.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4.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全长1200-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 瑞瑞爱吃桃
-
1、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2、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3、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4、尖吻蝮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
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尖吻蝮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5、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环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舟山眼镜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眼镜王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尖吻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原矛头蝮
- tt白
-
中华眼镜蛇,圆斑蝰,原矛头蝮,银环蛇
中国四大最毒的蛇分别是竹叶青、白眉蝮 、金环蛇、尖吻蝮。
1.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动物,是一类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于 1804 年学者 Lacepede在印度首先发现并命名,现有20余种。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2.白眉腹链蛇为游蛇科腹链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眉游蛇。小型蛇种,全长约50cm左右,体尾细长;头背棕褐,密布黑色虫纹,镶黑边的浅色顶斑,背面灰黑色,有一对浅色侧纵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属无毒蛇。其标本采集自山谷稻田、溪边路上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00至124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东部揭西。
3.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4.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全长1200-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中国四大最毒的蛇分别是竹叶青、白眉蝮 、金环蛇、尖吻蝮。
1.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动物,是一类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于 1804 年学者 Lacepede在印度首先发现并命名,现有20余种。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2.白眉腹链蛇为游蛇科腹链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眉游蛇。小型蛇种,全长约50cm左右,体尾细长;头背棕褐,密布黑色虫纹,镶黑边的浅色顶斑,背面灰黑色,有一对浅色侧纵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属无毒蛇。其标本采集自山谷稻田、溪边路上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00至124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东部揭西。
3.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4.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全长1200-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四大毒蛇指四种拥有强烈毒素,而又容易发动的咬击的毒蛇。以宏观的世界观来说,目前提到所谓“四大毒蛇”,泛指印度及巴基斯坦一带的四种危险蛇类。这四种毒蛇亦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地区大部份人类遭受毒蛇咬击,而导致死亡事件的元凶。
四大毒蛇的成员如下: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这亦是印度境内最著名的毒蛇。
印度眼镜蛇(学名:Naja naja),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印度眼镜蛇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青环蛇(Bungarus caeruleus)
青环蛇(学名:Bungarus caeruleus),又名印度环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及邻近地区的环蛇。这种蛇的毒性非常强,它是印度“四大毒蛇” 的成员之一,在十多种环蛇品种当中,它也是最常造成严重蛇伤的一种。
山蝰(Daboia russelii)
山蝰属(学名:Daboia)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属,属下只有山蝰(D. russelii)一种有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至印度次大陆地区、东南亚、中国南部及台湾。由于山蝰的分布范围甚广,因此被视为南亚区域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大部份遭蛇咬伤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都与其有关。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员,亦是引发印度境内几乎所有人类遭蛇咬毙事故的元凶。山蝰的拉丁学名“D. russelii”来自最早发现山蝰的爬虫学家柏德烈·罗素(Patrick Russell,1726-1805)博士;而其属的学名“Daboia”则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
锯鳞蝰(Echis carinatus)
锯鳞蝰(学名:Echis carinatu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锯鳞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中东及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次大陆一带。锯鳞蝰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亦是四者中体型最细小的。目前共有5个亚种已被确认。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中文学名
银环蛇
拉丁学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别称
白带蛇 白节蛇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2]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3]
银环蛇
生活习性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4]
银环蛇
银环蛇会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5]
生长繁殖
银环蛇为卵生,卵常在11月中旬开始入蛰,至翌年5月上旬出蛰,多于6月间产卵,每次产3—12枚,孵化期需要45—56天。幼蛇三年后性成熟。[4]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5]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6] 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5]
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亚种分化
中文名 拉丁学名
银环蛇指名亚种
Bungarus multicin
亚种分化
中文名 拉丁学名
银环蛇指名亚种
银环蛇云南亚种
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1928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四大毒蛇指四种拥有强烈毒素,而又容易发动的咬击的毒蛇。以宏观的世界观来说,目前提到所谓“四大毒蛇”,泛指印度及巴基斯坦一带的四种危险蛇类。这四种毒蛇亦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地区大部份人类遭受毒蛇咬击,而导致死亡事件的元凶。
四大毒蛇的成员如下: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这亦是印度境内最著名的毒蛇。
印度眼镜蛇(学名:Naja naja),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印度眼镜蛇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青环蛇(Bungarus caeruleus)
青环蛇(学名:Bungarus caeruleus),又名印度环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及邻近地区的环蛇。这种蛇的毒性非常强,它是印度“四大毒蛇” 的成员之一,在十多种环蛇品种当中,它也是最常造成严重蛇伤的一种。
山蝰(Daboia russelii)
山蝰属(学名:Daboia)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属,属下只有山蝰(D. russelii)一种有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至印度次大陆地区、东南亚、中国南部及台湾。由于山蝰的分布范围甚广,因此被视为南亚区域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大部份遭蛇咬伤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都与其有关。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员,亦是引发印度境内几乎所有人类遭蛇咬毙事故的元凶。山蝰的拉丁学名“D. russelii”来自最早发现山蝰的爬虫学家柏德烈·罗素(Patrick Russell,1726-1805)博士;而其属的学名“Daboia”则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
锯鳞蝰(Echis carinatus)
锯鳞蝰(学名:Echis carinatu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锯鳞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中东及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次大陆一带。锯鳞蝰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亦是四者中体型最细小的。目前共有5个亚种已被确认。
- 北营
-
中华眼镜蛇,圆斑蝰,原矛头蝮,银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