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

2023-07-09 13:21:32
TAG: 小学
共2条回复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安徽路人假

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共四首,分别是《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相关推荐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此句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诗词赏析《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牧童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写出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2023-07-09 10:45:33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忽然闭口立所见[作者] 袁枚 [全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45:496

“意欲捕蝉鸣”的下一句是什么?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具体原文如下:《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023-07-09 10:46:354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诗句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出自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它的意思是: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2023-07-09 10:46:471

意欲捕鸟蝉的下一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所见》。
2023-07-09 10:47:122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

  “意欲捕鸣蝉”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田园诗。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辞官之后,在旅途中看到一个骑着牛的小牧童正准备捕蝉,于是写下这首“所见”。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翻译:小小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他)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想要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忽然停止唱歌,悄悄地站在树旁。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无忧无虑、聪明机警的小牧童。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出小牧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表现牧童的心情是十分欢快开心的。后两句继续写牧童的神态,牧童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立刻停止歌唱,以免发声惊跑了蝉,一个“忽”字写出了牧童的聪明机警。
2023-07-09 10:47:20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

忽然闭口立。全诗如下: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47:281

木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令作者

这首诗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下面一起来赏读下这首诗吧。诗篇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诗篇释义: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2023-07-09 10:47:411

意欲捕鸣蝉的下句??

忽然闭口立O(∩_∩)O~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48:26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欲意捕蝉鸣,忽然闭口立什么意思

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欲,想要。捕,捉。鸣,叫。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越,指道旁成阴的树。
2023-07-09 10:48:521

“意欲捕鸣禅”下一句是什么?

忽然闭口立原句出自 清.袁枚《所见》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023-07-09 10:49:071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样子,把下面的词语填在古诗后面的括号里立?

您好。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立”指站立的意思。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2023-07-09 10:49:20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什么意思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欲,想要。捕,捉。鸣,叫。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越,指道旁成阴的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2023-07-09 10:49:293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下一句是什么?

《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2023-07-09 10:49:56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一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赏析二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正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很有情趣的一首诗。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2023-07-09 10:50:092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下一句是什么?

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见》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赏析: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2023-07-09 10:50:16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1、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原文  所见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4、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2023-07-09 10:50:301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歌声振林樾 作者:袁枚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023-07-09 10:50:38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

诗名为《所见》,为清代诗人袁枚所写。1、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2、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④欲:想要。⑤捕:捉。⑥鸣:叫。⑦立:站立。3、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4、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023-07-09 10:50:572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是 歌声振林樾;2、出处 清代袁牧的《所见》;3、《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4、注释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4)意欲:想要。(5)捕:捉。(6)鸣:叫。  
2023-07-09 10:51:076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什么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出处: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见》1、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3、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4、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5、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6、意欲:想要。7、鸣蝉:鸣叫的知了。8、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023-07-09 10:51:2411

关于蝉爱情的诗句

1.关于知了的爱情的诗句 常见的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2.关于“知了的爱情”的诗句 一.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二.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四.“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五.“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六.“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七.“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八.“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九.“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十.“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十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十二.“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十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十四.“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十五.“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其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自李商隐的《蝉》译文为: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作者简介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3.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4.常见的有关蝉的诗句 常见的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5.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6.有关于蝉的诗句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5)其余如: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 7.有哪些描写‘蝉"的诗句 1、《霜月》——【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所见》——【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初秋行圃》——【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 :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5、《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作者】毛文锡 【朝代】唐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苹飘散着浓浓的香风。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8.关于几首写蝉的诗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 9.关于写蝉的一些诗词 唐代三首咏蝉诗 一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全诗共四句: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 前两句写实,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 这里,使我想起儿童时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痴呆呆地站在树下,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 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 儿时只知道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 一个人的声名远播,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 这个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洁,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结果他们声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也不会名声高远。 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 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几千年的美好憧憬,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 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 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 二 同是唐代诗人,同样作咏蝉诗的,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他的《咏蝉》诗是: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 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第七句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全诗从客观到主观,层层深入地状物抒情,情绪由静静的沉思而发展到不可抑制的呐喊。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极,在古人写自己不如意的诗作中,属上乘之作。 我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制,帝王的思想方法笼罩着主观的阴云,只听朗朗颂词,不听逆耳忠言。就是士人的想法与说法和帝王君主不一致,也可以给其定罪。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字狱、言论狱,触目惊心,屡见不鲜。落魄自持,秉性高洁,敢于直言的骆宾王,遭此劫难实属必然。 我仿佛看。
2023-07-09 10:53:27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下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童诗吗?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释义:野外道路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小牧童骑牛儿的状态很随性,因而用骑牛儿表示随性、简单、追求有意境的生活态度。
2023-07-09 10:54:025

牧童骑黄牛的下一句 诗句释义

1、牧童骑黄牛的下一句 :歌声振林樾。 2、《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释义: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023-07-09 10:54:171

在什么写的所见中有这样一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句是描绘的景象是?

在树下听到蝉的鸣叫,正要顺着声音去捕捉,突然蝉不叫了,只好静静等待站在树下查找蝉所处位置,期待蝉鸣。
2023-07-09 10:54:263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意思

意思: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所见》。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扩展资料《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参考资料:所见-百度百科
2023-07-09 10:54:364

忽然闭口立前句是什么

忽然闭口立前句是:意欲捕鸣蝉所见[作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55:263

“牧童骑黄牛”的下一句是?

“牧童骑黄牛”的下一句是? 1.言师采药去 2.歌声振林樾 正确答案:歌声振林樾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55:321

古诗、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答案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
2023-07-09 10:55:418

童年是一首诗它补充完整句子

1. 关于童年的诗句子 关于童年的诗句子 1.有关童年诗句名言 1、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法国小说家、戏剧家杜伽尔《蒂博一家》童年的名言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父母与孩子》 4、应该努力使子女有强健的身体,使他们在爱的环境中过和平而且宁静的童年,使他们那种美好的信心尽可能地延长。——居里夫人 5、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姆童年名言 6、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7、人生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时实现童年的梦想。——马佳 8、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德谟克里特 9、我记得,我记得,高高的枞树一片葱茏;我常想,它那细嫩的树梢紧挨着蓝蓝的天空;那是我童年的稚想。而我现在知道,天堂离我们比孩提时所想象的更远,这不免使我快快不乐。——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我记得,我记得》 10、儿童是进入天堂的钥匙。——美理·斯托达德《孩子们的祈祷》 1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12、赞美童年吧,它在我们尘世的艰难中带来了天堂的美妙。——阿米尔 13、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想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净。——康图 14、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于丹童年名言 1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16、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 17、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18、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愿望的实现》 19、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 20、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2.关于童年的诗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平淡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不仅写得新奇,还塑造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 3.怀念"童年"的古诗句有哪些 怀念"童年"的古诗句有: 1.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7.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有关”怀念童年“的现代诗: 要是真想追追源头 童年可能消失在一个午后 那个夏季太过燥热 我没注意到时间是如何悄悄溜走 那片能吹响的绿色叶子 那朵冬天不会凋谢的纸花 那只永远飞来飞去的小鸟 还有那张无论如何都写不完的试卷 他们都走了 走得干脆,突然而且毫无留念 我不明白是我的步伐慢了 还是我从来都舍不得改变 但愿是我的步伐慢了吧 这样能安然停下脚步看着他们越走越远 直到我发现再也不能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才明白童年失去的有多自然 4.关于童年的诗句有哪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杜秋娘《金缕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吕岩《牧童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叶绍翁《夜书所见》韶华不为少年留。 ——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杨万里《舟过安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朱熹《偶成》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 李贺《致酒行》。 5.关于童年的诗句古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 [明]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我要关于童年的句子和诗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侯,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干上刻了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真盼望快快长高.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不是你矮了,是树高了,以后可别做这种傻事喽。”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高了.之后我又高高兴兴去找小鸡玩耍,真不知道自己又会对小鸡干出什么傻事。。. 哈哈!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像给雪娃娃洗澡,剃眉毛……也正是那么多趣事,傻事组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我已不那么傻,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童年的游戏更是难得的宝石,童年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 我的家在农村,童年的美好回忆都在70年代末。那个时候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农村的生活很贫困,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实在没有什么可玩的东西,除了跳绳、踢毽、捉迷藏外,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就是玩骨头节,骨节分羊骨节和猪骨节,每副要四块,那时可没钱买,一切都得自力更生,可家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年到头能杀一口猪就算不错了,况且猪头和猪蹄都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为了能凑一副骨节要等两年,一般孩子可没那份耐心。好在我还算聪明,寻找外援就成了惟一的捷径,因为学习成绩好颇有人气,同桌的小男孩用两块猪骨节换取了一个学期的“抄作业权”,二年级那年我终于有了一副自己的“玩具”,心里那个美哟。 一有空闲我就找小伙伴玩,由于我的灵气加执著,不长时间便玩得炉火纯青了,可我的手太小,猪骨节又大,总玩得不那么便利,看到别人那小巧的羊骨节,我又有了份野心,由于那时是生产队制,普通社员家里是不具备对羊的生杀大权的……那年的中秋节队里决定杀几只羊分给社员,我迫不及待地去领羊肉,并私下做主用半斤羊肉换了四根羊后腿骨,为此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尽管如此我还是满怀感动,我还是暗暗地把快乐握在手里“递给”了我的童年。 童年让山更青,水更蓝,山上密匝匝的白桦林,山下炊烟袅袅的几十户人家,村头的三间草房里住着祖孙三代,兄妹六人,勤劳的父亲,善良的母亲,其中那个梳着两条羊角辫的就是我……尽管世界很大很大,时光很快很快,在我心灵的一角始终有着不变的故乡梦,童年的苦,童年的乐,童年的脚步,还有那红日朝气蓬勃露出的笑脸,还有那不为人知的童年的秘密在飞沙走石,成败荣辱的人生里程中,童年的游戏是一道永驻心田的风景。 7.关于童年的诗句有哪些 1.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贾岛《宿郑州》)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3.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5.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 6.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7.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8.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卢肇《牧童》 9.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10.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1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12.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田家》 1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14.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孔尚任《放风筝》 15.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 8.有哪些关于童年的诗句 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 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 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男孩 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 手里的漫画 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 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 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一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象高年级的同学 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 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长大的童年 梦幻童年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晚雨轻烟梦幻远景阵阵视觉朦 迷离人亦迷惘星光闪耀空中 照遍山川活现美景旧事在眼前 童年形象轮廓都一一呈现了 漫漫岁月那堪岁月无情默默送别 送走往日韶华去也匆匆又春风 命运变动信心坚定无穷就像往日 素心清洁无瑕片片天真人生开朗 笑语苍天又学鸟飞落日面照红 徘徊寻觅重叫花香飘荡风中 叫句妈妈顿地撒娇夜夜伴我床 模糊迷幻神韵轻飘飘浮纵 笑语苍天又学鸟飞落日面照红 童年形象轮廓都一一呈现了 片片心声段段意境幸运是女童 无愁无恨无怨天真又欢欣 寸寸春晖念念母亲默默地寄情 何时重入怀抱亲心溶混我 童年时我与你家乡中相见天未亮 你与我永远心意也一样 何时能再与你家乡中相见天未亮 我这里每晚每朝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一双双走到阡陌上 你要我替你采花插襟上 何时能再与你一双双走到阡陌上 每次我看见野花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打千秋想要攀月亮 你说过要我将心挂天上 何时能再与你打千秋飞到星月上 每次我看见星星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将颗心刻到花树上 你说过两个痴心永守望 何时能再与你一双双走到花树望 再看看这两颗心有无永远相向 共你相识在童年系你知心永不变 与你共渡多少快乐时点只系知己咁简单 共你天天都相见伴你身边永不变 与你共渡快乐时天天都唔简单 纯真爱刻心中永在 有苦恼困难并肩相助 童年往事至今我未忘 愿你都不变互励常互勉 与你共渡快乐时天天都唔简单。
2023-07-09 10:56:101

歌声振林樾的上一句是什么

歌声振林樾上一句:牧童骑黄牛所见[作者] 袁枚 [全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0:56:203

古诗所见中的意欲、所见、鸣蝉、是什么意思

这都是出自《所见》一诗的词,原诗如下: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就是想要干什么,意欲捕鸣蝉,就是想要去抓正在鸣叫的蝉(知了)。所见,就是看到的东西或事情。鸣蝉,就是正在鸣叫的蝉,蝉,俗称知了。
2023-07-09 10:57:0515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歌声振林樾作者:袁枚所见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023-07-09 10:57:326

关于唐朝诗人写的蝉的诗句(所有关于蝉的诗句)

1.所有关于蝉的诗句 原发布者:杏猫网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2.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这是一首永物的诗句,其中三、四句借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4.描写“知了”的诗句有哪些 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蝉》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代: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 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3.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唐代:李商隐《蝉》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4.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宋代: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停留片刻后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5.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唐代: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 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7.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代:李商隐《霜月》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8.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9.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10.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5.唐代诗人虞世男的诗句 有那些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蝉》 【内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注释】: 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赏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6.有哪些描写‘蝉"的诗句 1、《霜月》——【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所见》——【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初秋行圃》——【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 :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5、《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作者】毛文锡 【朝代】唐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苹飘散着浓浓的香风。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7.关于几首写蝉的诗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 8.《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2023-07-09 10:57:461

下面都是古诗中描写夏天景色的名句,你能根据上句补充下句吗?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2023-07-09 10:57:53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这句诗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所见》,全诗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原文及译文 原文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全诗赏析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2023-07-09 10:58:131

意欲捕蝉鸣的下一句是啥

意欲捕蝉鸣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此句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原文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作者简介:袁枚(1716年-1797年),字伯鲁,号东篱,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名人。袁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个方面,被誉为“文学巨匠”和“诗散小说三绝”。袁枚的散文作品以《随园诗话》最为著名,该书是一部总结和评价唐宋诗词的随笔集,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袁枚在书中不仅对唐宋诗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历史事件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评述。袁枚的小说作品以《老残游记》最为著名,该书是一部以“老残”为主人公的小说,通过老残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人性的种种弱点。袁枚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见长,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2023-07-09 10:58:20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023-07-09 10:58:551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是什么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是什么?回答如下: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出自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它的意思是: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2023-07-09 10:59:07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

意欲捕鸣蝉,这句诗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五言绝句《所见》,它的下一句为忽然闭口立。 《所见》的全诗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充满情趣,富有韵味。
2023-07-09 10:59:29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及原文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忽然闭口立,这句诗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所见》。 所见 【作者】袁枚【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2023-07-09 10:59:371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什么?

1、“意欲捕鸣蝉”的后一句是:忽然闭口立2、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023-07-09 10:59:451

欲意捕鸣蝉下一句是什么欲意捕鸣蝉的欲是什么意思

“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的“欲”的意思是:想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全诗描绘了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与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小牧童的纯真可爱。《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在袁枚辞官回乡后。袁枚辞官后在江宁侨居,他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2023-07-09 10:59:521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是什么欲意捕鸣蝉的欲是什么意思 意欲捕鸣蝉的含义

1、“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欲:想要的意思。 2、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所见》。 3、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5、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2023-07-09 10:59:581

有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后面是??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歌声振林樾作者:袁枚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023-07-09 11:00:061

意欲捕鸣蝉下一句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一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023-07-09 11:00:263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的白话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该句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所见》,全诗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扩展资料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2023-07-09 11:00:341

意欲捕鸣蝉的下半句

所见(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1:00:4115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下一句是什么?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7-09 11:01:042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2023-07-09 1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