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历史上出现过的上墨系统不下几十种,有些根本就不实用,更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所以这里只介绍几具有代表性的上墨系统.
1 拉杆上水(LEVER FILLING)
1908年8月2日有犀飞利先生获得这种上水方式的专利.之后拉杆上水就以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底,维修方便等优点,几乎主宰了半个世纪的钢笔市场.这种上墨方式几乎所有当时的品牌都有生产.拉杆上水构造很简单,就是笔杆上有一个金属横杆,拉起横杆和笔身呈垂直后,可以带动连接拉杆的金属片收缩,进而压迫装在笔杆中的胶囊;推回拉杆后,胶囊变形后恢复的弹性会形成吸力,将墨水吸入.笔杆中的金属片各品牌有着不同设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例如犀飞利的设计是金属片连接到笔尾,呈现一个U字型,本身就有弹性,拉动拉杆金属片就可以变形压迫胶囊吸墨.拉杆上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底.维修方便.缺点是将笔装入口袋时拉杆有时会勾住布料,造成漏墨,所以被后来更成熟的结构取代.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品牌在一些新复古型的产品上重新使用这一上墨方式.如DELTA的DOLCEVITA系列.
2 月牙上水(CRESCENT FILLING)
19001年由ROY CONKLIN(罗依康克林)发明的一种上墨方式.这种上墨方式与拉杆不同,它是有一个突然的月亮型金属部件,该部件连接着笔杆内侧的一块纵向金属横片,压下月牙就可以将胶囊压缩,达到吸墨的效果.为了防止误压月牙造成漏墨,在月牙的下方安装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塑料或硬橡胶环,环上有缺口,如果缺口没有正对月牙,月牙就会被塑料或环卡住,使其无法向下压.这样就可以避免漏墨了.平时就将环的缺口移到不正对月牙的地方锁住月牙移动,确保安全.但是由于月牙造成的笔杆形状的不规则和外型比较大,影响美观,所以上世纪30年代就被淘汰.这几年钢笔收藏风日盛,一些品牌又将这个上墨方式重新生产出来,意大利VISCONTI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CONKLN的MARK TWAIN也是其中一家.
3 按钮上水(BUTTOM FILLING)
这是派克在1904年就取得专利的一种有趣的的上墨方式.它由一条有弹性的金属和连接金属片到笔尾的一个小按纽组成,按动按钮就可以使金属片弯曲将胶囊压扁,松开金属片后,胶胆膨胀吸墨,这样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了.笔尾的按钮由小帽包住,使用时拧开,不必担心会误触压漏墨.生产按钮上水钢笔最厉害的是派克,在VACUMATIC上水使用之前,所有的派克中高档产品都使用这种上墨方式,特别是使用这一上墨方式的早期DOUFOLD产品,在古董笔市场上更受大家喜爱.另外一家生产过按钮上水的笔厂万宝龙.万宝龙的早期产品曾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上水方式,其中使用按钮上水的古董笔款更是是价格相当的高.按钮上水操作方便,应该是一中很有潜力的上墨方式,但是由于派克决策上的失误和后来派克VACUMATIC的使用,使得它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近几年复古盛行,意大利的MARLEN在生产按牛上水笔上十分的不错,该品牌还生产历史上第一按钮上水墨示范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美国的BEXLEY公司也是这方面的高手,该公司的CELEBRTION系列就是一款很不错的产品.
4 硬币上水(COIN FILLING)
这个上水方式和按钮上水原理相同,只不过硬币上水是在笔杆上开个裂缝.用类似硬币类的扁型物插入笔杆,压动金属片压缩胶囊上水.这类的老笔以地球牌做的最好.现在生产硬币上水新笔的厂家很少,见到的只有MARLEN在做,其生产的古欧元系列就是精彩的代表作.最新的产品是AUREUS系列.
5 TOUCH DOWN上水
这个也不知道怎么翻译了,直接就英文好了.TOUCH DOWN和之后的SNORKEL上墨都是犀飞利的经典作品,同样有胶囊储墨,犀飞利却可以开发出那么有特色的产品,可见当时顶尖大厂的实力和对笔的用心.TOUCH DOWN是1949年晚期由犀飞利开发出来的专利上水方式,它是在胶囊的外面都套一个金属套,金属套上方开一个小孔,笔杆则是双层的,第一层是外笔杆,第二层其实是一个金属滑套,原先充满在滑动外经书套中的空气会产生压力,透过胶囊金属套的小孔压迫胶胆,在利用胶囊的弹性上墨.犀飞利的创意令人惊叹,这一奇特的上墨方式更是让消费者趋之若鹜,也带来市场上的成功.TOUCHDOWN上墨的钢笔,犀飞利至今仍使用在厂方最高级的LEGACY笔款上.
6 气压上水(AEROMATIC FILLING)
又称之为压胆式上墨。这种系统大慨有笔迷见过了。气压上水是派克的发明,从上世纪50年代沿用到80年代。气压上水原理和其他胶胆储墨的装置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压迫墨水囊排出空气,放松后吸水结构,只不过派克用简单的手动挤压方式代替了原来复杂的机械机构,并且这种简单的结构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储墨效果。气压上水的变形很多,不过原理都一样,派克第一代使用气压上水51系列女用款和21系列的结构最简单,胶囊外部套由半节的金属套,金属套尾端有一个U型的钢片,按压钢片就可以压迫胶囊上墨,类似的结构在派克41.17等型号中都有使用,在1950年以后派克51的DEMITYPE中也有使用。派克后来在这种气压上是之外,标准型的51采用过改进的气压上水,原先半罩式金属套变成全罩式,可以更好地保护上墨系统,储墨量加大,使得书写时间更长。现在还在量产的国内英雄100型钢笔就是使用这样的上墨系统。这种上水系统虽然是派克开发的,但是由于成本低,效果好,所以仿造的品牌都如牛毛,一直到后来使用活塞上水器的插入式上墨系统出现后才慢慢消亡。
7 滴入上墨(EYEDROPPERFILING)
最古老的上墨系统。威迪文出的第一支钢笔就是采用滴入上墨,还有很多老长都有这类产品,派克最早的产品都是采用这种上墨方式的,区别在于供墨系统的改进。上世纪40年代之前各厂家的安全笔,都使用滴入上墨,就是用吸管将墨水滴进钢笔管笔管中。使用方法是先把笔颈部分旋下,用滴管或其他装置把墨水滴进笔杆,再将笔项柠回。这种上墨方式操作麻烦,很容易弄脏手,并且由于密封不是很好,容易造成漏墨,可说是很烂的设计,虽然供墨系统的改进使漏墨的机会减小,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所以最终还是被淘汰了。20年代以后,当绝大多数的笔都改成拉杆上墨,滴入上墨渐渐消失。现今仍然在生产的滴入上墨钢笔的笔厂很少,日本的NAMIKI应该算是代表,该厂的50号大笔,都采用滴入式上墨结构,不过结构上进行了改进。该厂的笔杆中增加了一支类似活塞的杆状结构,说是彻底解决了漏墨问题,实际成效如何不得而知。因为NAMIKI50号的价格昂贵,买回来的都是当作装饰品,使用的人几乎没有。
8 活塞上水(PISTONFILLING)
这种上墨方式是由THEODOR KOAACS(西奥多考维克斯)和CAROIYBBKO(凯罗利巴高)在1925年到1929年之间为德国百利金PELIKAN(百利金)公司设计的。它是先在使用最多的笔杆整体上墨方式,可以说是公认的最成功的上墨方式,笔迷们都很熟悉。现在的代表有百利金的SOUVERA全系列,万宝龙的146,149。活塞上墨使用类似螺丝的结构,以旋转活塞杆来驱动活塞上下运动进行上墨。由于活塞上墨的生产要求笔杆内经和活塞的尺寸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并且活塞结构是建立在笔杆中,所以在结构上更牢固,耐耐用度更高。但是由于加工要求极严格,造成生产成本更高,所以生产活塞上墨的厂家不多。美国笔厂几乎从没有使用,主要是欧洲笔厂在生产这类产品,我想这也和这项专利是德国百利金发明的有关吧。就连现在的钢笔巨头万宝龙,当年也是向百利金购买的这项专利使用权。但是由于技术和生产成本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有百利金自己一直坚持在全系列产品上使用这种上水方式,不过这及年收藏笔盛行,更多厂家为提升形象也选择活塞上墨系统。
9 真空上墨(VACUMATIC FILLING)
这是派克的骄傲,也是它独有的上墨系统,当年号称能上102%的墨水。它是派克在1934年花费巨资研究成功的,它的上墨方法是按动笔尾的金属按钮,借此推动在笔杆内的胶囊,把笔杆内空气排出,使笔杆成真空状态而吸墨。这个发明是划时代的,它解决了胶囊储墨量的不足,滴入式上墨容易漏墨的问题,所以派克的VACUMATIC钢笔推出后就受到当时市场上的极大欢迎,它一直使用到早期的派克51上。但是几年过后,使用者发现真空上水的缺点,就是笔在上墨后不容易清洗干净,胶囊会老化,而且派克VACUMATIC必须要特殊工具才能拆卸进行更换,所以在派克重新开发新的上水系统后,真空上墨也就消失在市场中了。近几年,意大利AURORA(奥罗拉)和TIBALDI都有这类品种,不过结构经过改良。在这儿特别指出,VACUMATIC真空上墨是特指派克的产品,但是它和派克真空上墨有本质上的不同。犀飞利真空上墨产品和其他类似的厂家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划分到帮浦上水(PLUGERFILLING/VACCUM
FILLING)中。
10 帮浦上水(VACCUM FILLING ORPLUGERFILLING)
这是犀飞利于1934年研发的用于抗衡派克真空上墨的一种上墨方式,后来也有部分厂家仿效。当年派克推出了VACUMATIC真空上墨,犀飞利为了与之抗衡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是犀飞利和派克的产品有所不同,区别在于派克的产品还是没有放弃使用胶囊,而犀飞利的产品都完全放弃了胶囊的使用,使靠活塞的移动来进行上墨的。上墨方式是把笔尾旋开后抽动笔内的活塞杆,将活塞拉到尾部,然后将活塞往回推,由于笔杆尾部是密封的,所以会使得笔杆内呈现真空状态,产生负压,当活塞到达笔杆前部后,前部的笔管要比上面的越宽,这样就会出现间隙,使笔杆内的真空状态失去平衡,让空气中的压力将墨水压倒处于真空状态下的笔杆,完成上水。犀飞利持续生产这类钢笔近20年,并不断的改良,款式极多。但是帮浦结构的活塞也是以橡胶为主,存在老化问题,这种结构的维修也不容易,所以在犀飞利TOUCHDOWN 上墨系统出现后渐渐被淘汰了,但是近年来,意大利的VISCOTL也生产了不少的帮浦上水钢笔,在使用改进过的新型材料后,钢笔的寿命和上水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日本的白金公司也推出这类产品,如823型示范,这种上水方式可以说是现在墨水率最高的上墨方式了,几乎整支笔杆都能装满墨。
11 毛细管上水(CAPILLARY FILLING)
派克的一种失败的上墨尝试。只在派克61上使用过,国内的厂家也模仿。该上墨反的使用时间很短。毛细管上水的原理是将一片多孔塑胶膜卷起后,利用虹吸效应上水。只要将笔管倒插入墨水瓶后,放置几分钟,墨水会由塑胶管的开口将墨水吸入,取出笔时也不用怕墨水污染你的手,因为塑胶管外涂有特氟龙,所以墨水无法残留在上面。但是为了漏墨和墨水蒸发,你还是要把一橡胶盖套回吸墨管的,但是它的缺点很明显,上摸效率低,不容易清洗,维修部方便年,所以很快被派克的气压上墨取代了。因为它只在早期的派克61中使用过,所以这款笔现在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特别是使用两种颜色金属进行电镀处理的彩虹款更是漂亮。
12 针筒上水(SYRINGEFILLING)
这种上水系统使用很少,目前只见意大利的VISCONTI,日本白金和国内的一些小牌笔厂有生产。它的上墨原理只要是去过医院打针的朋友都知道——针筒的形式,靠笔杆和活塞杆之间的紧密使活塞的运动的时候将墨水吸入。意大利VISCONTL的VISCONTINA就是这样一款,但由于是限量,所以能到的人不多。
13 可拆式储墨器和抛弃式墨水囊
这种上墨方式的好处是成本低,生产容易,使用便利,现在绝大多数钢笔都是使用这一上墨方式。上世纪50年代末,派克以气压上墨统一天下,但是人们还是感觉到使用不便,所以派克公司经过研究开发出了可以分拆的气压式上水,并开发出可以抛弃的一次性储水墨囊,并首先在派克45上使用。这个创新设计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类似的设计在1927年威迪文法国分公司也有尝试性生产,但是当时使用的是玻璃管,缺点是因为玻璃管太厚,储墨量少,易破碎,较上漏墨,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后来派克设计的产品由于材料的改进所以得以成功。在派克这一开发成功后,其他的很多厂家也开始模仿。威迪文后来也在1950年代末期开发出可拆式储墨装置的笔。以后各大厂努力开发,更多的可拆式储墨器被开发出来,现在算起来不下几十种。派克公司早期是使用压胆上墨式墨水筒,后来改成了效果更好的活塞式墨水筒。这里要说明的是,现在派克等笔厂使用的活塞上水器严格来说就是活塞上水的一个分支,派克把它的零件化了,所以派克这类的活塞上水器不能称为活塞上水,虽然它们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很多朋友搞不懂所谓活塞上水和活塞上水器的差异。认为活塞上水器就是活塞上水,这是个错误的。我个人认为活塞上墨应该是建立在笔杆和笔形成一体的才能叫做活塞上水。在派克以后很多厂家也推出了自己在的可拆式储墨器,最奇怪的当属日本笔了,如百乐在NAMILI上使用的尾压上水式墨水筒,它是使用类似真空上水的原理。虽然可拆式储墨器和抛弃式墨水囊很方便,但是他们也存在缺点,如派克和犀飞利早期的胶囊气压上墨器,胶囊部分容易老化破损。后来的活塞上墨器由于做的比较小,在使用粘性比较大的墨水时会出现无法下水现象,并且长时间大量书写时,如果笔舌供墨管无法顺利将笔外的空气导入墨水筒保持压力平衡,钢笔会造成供墨不顺.
你的笔写了写就要挤压出墨才能继续写,不能说坏的,也是有瑕疵的。正常的笔试不需如此的。
- 西柚不是西游
-
不是,钢笔的吸墨最正常有三种,普通的就是一捏一松,然后是推拉的,再是旋转的,你的钢笔一段时间写不出来,可能是你的钢笔堵笔了(不知到你用的什么墨水),拆下来,洗干净即可,如果是笔套不套上就写不出来,说明你的笔头上的墨蒸发干了,多写写墨就出来,说明你的钢笔出墨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