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1、新朝雅政
明末年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其中一条是: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意思是:金钱鼠尾(清朝的发型,就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面积和一枚铜钱差不多;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状就像老鼠尾巴一样)是新建立的清朝文雅的政策;
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实际上是造成亡国的不合理规定。
表达的意思是掌握话语权的说啥干啥都是雅,胜利者说啥就是啥。
2、旱地行舟
穆罕默德二世在军队久攻君士坦丁堡而不下的情况下,他命令部下将滚木铺到沙地,以便船只在滚木上向前推进。
船上带有火炮,在火炮的轰击和士兵的冲击下,君士坦丁堡彻底沦陷。
表达的是一方国力衰微,败局不可避免,强国可以有无数种「旱地行舟」的方式将其征服。
后来有些人就把“新朝雅政”用在穆罕默德二世上。在君士坦丁堡战役胜利后,穆罕默德二世一改东罗马的传统风俗,东罗马人最后的文化根基也要被连根拔起。
历史事件:
1、清朝剃发令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
2、穆罕默德二世灭亡拜占庭
1453年4月初,穆罕默德亲自率领15万大军,团团围住君士坦丁堡,从陆上和海上连连发起猛攻。当时城内的守军,连同3000威尼斯、热那亚士兵在内还不足万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但君士坦丁堡具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只有沿金角湾一线较弱。金角湾入口处用粗铁链和沉船堵死,舰队根本无法开进。穆罕默德研究了守军的阵势,认为必须把金角湾方面作为攻城的突破口。
他决定利用金角湾北岸热那亚商人居住的侨民区加拉塔,设法从陆路把兵船拖进金角湾去。穆罕默德答应保持热那亚商人的商业特权,在其帮助下,用涂油的木板滑道,终于沿加拉塔东界,把70艘兵船送进了金角湾。
土舰在金角湾的突然出现,使守城士兵大为惊恐。他们不得不从其它阵地抽调兵力,以加强金角湾一线的防御,城内形势因而大为恶化。但君士坦丁堡军民奋不顾身,英勇善战,一次次击退土军进攻,使其遭受重大损失。
土军久攻不下,加之风闻西方援军将至,内部曾发生动摇和骚动,军事会议两次讨论是否撤军的问题。一部分大臣力主撤退。但穆罕默德深知基督教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短期内不可能组成强大的联盟,对危在旦夕的君士坦丁堡作实质性的援助,因而主张继续围攻。
5月29日,奥斯曼军队再次发动猛攻。为了鼓舞士气,穆罕默德向士兵作了战前鼓动,宣布除了城市本身以外,他不寻求任何其他东西;破城之后,准许士兵尽情抢劫烧杀三天,金银财宝和俘虏、奴婢通通归胜利者所有。
同日,土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相关推荐
剃发易服是怎么回事?当时为什么要求人们这么做?
说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说清朝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朝代,确实是这样,当时的清朝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落后和陈旧,所以很多的东西都是一些老套的思想,而且,清朝还有很多比较落后的做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裹足,留长发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什么是剃发易服?当时的清朝是满族人创立的,汉人誓死不从满清剃发易服政策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都不是问题,你就是顶着一朵奇葩招摇过市,大家最多也是侧目而视。然而对于40年前的中国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代表你的革命立场;对于300多年前的中国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则关乎生死。这就是今天要说到的一个满清的政策:剃发易服。这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所谓的剃发就是汉族人把头发四周剃掉,留下中间很细的一绺小辫,活脱脱的少数民族风。许多人都被电视剧误解了,认为清朝的发型就是前面剃的光光的,后面跟一根油光可鉴的大粗辫子,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可爱”极了。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清朝末期的发型。易服就是把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上衣下裳”变成了“长袍马褂”,把“右衽”变成了“左衽”。也许,对于不了解历史文化的人来讲,剃发易服没什么大不了,值得以死相抗吗?!但是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来讲,这必须是以死相抗的,因为发型和服饰代表了汉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什么是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它包含我们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规则、道德、信仰等等,最终通过一种“仪式”存在,具体就是我们的发型和服饰等。孔夫子就说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没有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族人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几千年的文明被抛弃,沦为野蛮人。虽然现在讲究文化融合,孔夫子这话也说的太绝对了,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能丢,当然不是靠所谓的恢复“汉服”,而是靠文化的延续。所以当汉族人剃发易服后,朝鲜人、日本人甚至包括当时的安南、缅甸等国家对清朝是非常轻视的,尤其是朝鲜人,认为“中华”已灭亡,自居“小中华”,来中国的朝鲜使者见到汉族官员往往趾高气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延续了中华文化,而非“剃发易服”的“野蛮人”。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期间也掀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不愿剃发的汉族人前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而清政府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平定汉族人的反抗。那么剃发易服到底死了多少人呢?关于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的记录,历史上从满族人入侵中原开始就有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族人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占了辽阳,随后就颁布了“剃发令”。但这种法令让当地人不能接受,他们杀死了满族人派来的传令官,然后所有人都逃到了鸭绿江边。满族人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军队去了鸭绿江边。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满族军队进行了斗争。但最终斗争无果,逃跑也没有了去处,最终数万人都投进了鸭绿江。这件事在朝鲜历史资料上有详细的记载。崇祯十七年,清军攻入山海关,立即下令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同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第二天就发布了“剃发易服令”,但这次遭到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抗,甚至揭竿而起反对。清政府认为统治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就废除了这项法令。后来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又一次推行“剃发易服”,这一次清政府对反抗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次镇压持续了三十七年。在常熟城,杀害了不下五千人,并掳走了数千人。在福山塘,全乡的人都被清军杀害。“嘉定三屠”中有三万多人被害。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2023-07-09 17:39:464
清朝为什么要剃发易服知乎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2023-07-09 17:40:101
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人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清朝时期服装的改变实际上反映了百姓的反抗力度,随着黄袍马褂、旗袍的盛行,反映了清廷的统治逐渐稳固。清朝时期服装产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清廷为了展示满族的尊贵,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甚至打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口号。清廷的“剃发易服”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一、清代官员的朝服清廷吸取金、蒙等少数民族汉化后,被赶回草原的教训,为了保持满族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禁止满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明朝时期,官吏普遍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甚至平民百姓也能穿,只是颜色有所区别。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采用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照地位安装不同的“顶子”和孔雀翎,项挂朝珠,官服上绣有不同的禽兽,显示官员级别。清朝皇帝高兴了,还会赏赐黄马褂,而受到赏赐的官员也以此为荣,认为自己收到了特殊的隆宠。而且,从清朝开始,官员开始自称“奴才”,官员的地位急剧下降,成为皇帝生杀予夺的对象。二、清代平民的服装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为了清除元朝的影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推广汉服,就是明制汉服。明代有身份的多穿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头巾。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头巾。清兵进关,特别是占据统治地位后,下令汉人必须穿满族服饰,并强迫执行。在屠刀的威慑下,男人穿直统式大袖长袍,女性穿旗袍。直到清末,才出现了现在我们所见的旗袍。三、肉体被毁灭不可怕,可怕的是折断了脊梁清廷“剃发易服”政策可以说是极为成功的,汉人真的习惯了满族的发型,在清朝被推翻,民国成立后,国父孙中山号召民众剪辫子、穿中山装,很多人竟然不愿意。可见清廷愚民政策的可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政策的可怕威慑力。2023-07-09 17:40:191
清朝剃发易服,包括哪些内容?
一、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二、剃发令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初的剃发实际上并没有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那般将发辫之外的部分刮成光头,而是留有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短发寸头,另外在后脑部仅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不大,所以辫子细小,其余部分留有一寸短发。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清初人物藏画也体现这种发型。三、易服令 易服令是明末清初时期满清颁布的一项法令,和剃发令同步,统称为剃发易服。满清政府在入关前后颁布了一系列"薙发易服"政策,强迫汉人改变其发式、衣着,强制性地改变汉人固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观念。2023-07-09 17:40:567
薙发易服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剃发易服指中国满清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剃发和易服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2023-07-09 17:41:111
“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锢百姓的思想,进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满族人采取了让百姓“剃发易服”的方法。那么剃发易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剃发易服图片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与满清政府逐渐打败明朝政府是相关的。满州人在入关之前,对那些自己征服的和投靠自己的明朝人就实施了剃发易服。通过这样可以知道这些人是否真心投靠自己,也可以击垮这些人原本的民族自尊心。这就是剃发易服最初的实施时间。皇太极打败朝鲜人的时候,也命令朝鲜人剃发易服,这一制度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施剃发易服制度的时间是在1644年,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当即在关内就下发剃头令。多尔衮率领军队占领通州,于是在通州下发了剃头令。占领北京后,正式下达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要求所有的官兵百姓都剃发易服,以此来作为他们效忠满清政府的标志。但是这次却引起了广大百姓的抗议,皇太极考虑到政权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暂时废除了这项法令。随着清朝军队的南下,更多的地区被他们占领。1645年,他们进攻到了江南地区。在占领金陵城后,政权稍有巩固,皇太极就再一次下发了剃发易服的政令。剃发易服其实在清朝以前的金朝和元朝也有过,只是没有清朝如此严格大规模的实施,所以剃发易服开始的时间便按影响规模最大的时候算。金朝实施了剃发易服制度吗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那么这两个政权实施的政策一样吗?清朝剃发易服制度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金朝剃发易服有没有实施呢?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金朝的民族政策延续了辽代的民族政策,实施一朝两制。比如说在官员的官位名称和官服样式上,女真族和汉族官员都是分开的,都沿用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没有强制融合在一起。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包括发型和服饰,都沿用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据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家称,金朝的一个城市里,汉族人民住在一起,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城市北面多帐篷,城市南面都是房屋。这样各族人民都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对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也体现了辽代统治者的智慧与才能。但是在女真建立金朝之初,就有官方汉化的特点,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金朝更是在全国推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但对民族多元化来说是一种不利现象。清朝统治者也许是因为看到了金朝的状况,认为金朝灭亡是因为失去本民族的服饰,失去了骑马射箭的能力。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本民族文化没有推播出去,所以被汉族同化了。所以满清统治者就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在全国推行满族文化。清朝剃发易服法令清朝剃发易服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事件,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性影响。那么清朝剃发易服是怎样的一件历史事件呢,它有什么影响呢?清朝剃发易服图片 清朝建立之后,满族人掌控了政权。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削弱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颁布“剃发易服”的法令。这条法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剃满族的头发,穿满族的衣服,以此来逐渐控制人们的思想,摧毁其他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1644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等贵族就颁布了“剃发令”。但是因为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不得已而废除了这项法令。1645年清军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统治者又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规定全国上下,法令下达之日,必须全部剃发,原则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且要求各族人民都统一穿满族服饰。清朝剃发易服的法令,又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汉族人民为了保护自己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服饰,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这样的抗争持续了三十七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清朝统治者用武力镇压了下来。那些不愿意剃发的人,要不被杀,要不移居海外,要不就出家带发修行。清政府的这种暴力行为,一时间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又为以后清朝的衰败埋下了祸根。2023-07-09 17:41:305
问下大家对“剃发易服”的看法
这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侵略中原后通过暴力手段强迫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改变传统发饰和服装而采用游牧民族的发饰、服装的奴化政策。历史上五胡、吐蕃、辽朝、西夏、金朝、清朝都下过剃发易服的命令。尤以清朝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全国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汉族(包括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不是所有民族都要变更服饰:朝鲜人不用,厄鲁特不用,维吾尔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损伤”,清统治者要求汉族百姓“剃发易服”,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汉民族的思想,让汉民臣服。这是一种奴化教育,政治手段,没有什么可商量的,我认为这就是成王败寇的一种体现,不能说谁对谁错,要稳定统治,这样做的正确的,无论什么时候,政治是没有道理可言的。2023-07-09 17:42:182
剃发易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当时汉族等和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剃满族的发型,穿满族当时的服装。剃发和易服在当时被称为清初六大弊政之二。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其实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其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尤其成年之后就不可再剃发。在顺治年间,当时的首领多尔衮为了巩固保护满洲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首先颁布“剃发令”,由于封建思想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这项政策一颁布就引起了汉族的强烈反抗,于是公开废除其政策。然而第二年,清军进军江南后,作为首领的多尔衮再次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十日之限,全国人民,京城内外,全部剃发,不得违抗。”当时提出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颁布这一政策的同时,也发布了另一项政策“易服令”,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这一条令的同时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人民与其做斗争历经整整37年之久,最终的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了胜利,汉族大部分人们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的服装;坚持不愿意听从条令的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这货真价实的数典忘祖说明当年满清的“深谋远虑”对汉人产生多么大的精神奴役用!”保证了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族不被汉族同化2023-07-09 17:42:271
清朝为什么坚持要求剃发易服?
1644年,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顺利通过山海关,并占领了北京。自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清朝定鼎中原后,摄政王多尔衮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行要求中原汉人一律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侍,史称“剃发易服”。多尔衮之所以要颁布这两项法令,主要是吸取了历史经验。因为自古以来,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也并非是头一回,但无一例外的是在经过了几代人统治后,都被逐渐汉化,丢失了自己民族的习气。所以,“剃发易服”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满人被同化。此外,如果任由汉人在穿着打扮方面保持自己的特色,也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因为满人毕竟是少数,如果在外貌上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势必会增加满人在中原地区遭遇偷袭的概率。而如果大家的穿着打扮都一样,混在一起满汉不分,那就会大大降低汉人的反抗意识。不过,令多尔衮始料未及的是,当这两项法令颁布后,立即引起了全国各地汉人的强烈反对。对大多数汉人来说,易服尚且可以勉强接受,但剃发却是万难从命。因为汉人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皆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而在儒家经典著作《孝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最基本的孝道。古代一些达官贵人在犯了一些大错的时候,往往用“割发代首”来表明自己的决心。由此可见,头发在当时汉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可是眼下,多尔衮竟下令强行要大家剃发,并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显然就让大家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原本认为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汉人只能选择乖乖地接受“剃发令”。但让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此令一出,许多原本已经归顺清朝的地区又重新竖起了反清大旗,其中又以江南地区的江阴、嘉定反抗最为激烈。当时在江阴流传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这样的话,以此来表达宁死不剃发的决心。当清廷得知江阴、嘉定两地军民因为拒绝“剃发令”而反清时,立即派出重兵进行镇压。结果江阴、嘉定在城破之后遭到屠城,两地军民被屠戮殆尽。清军在攻打这两城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脖子再硬也扛不住钢刀。在“剃发令”和“易服令”的强行推广下,汉人被迫接受了“剃发易服”。虽然刚开始看着很别扭,可是看久了也就习惯了,反倒是没有剃发的人在大家眼里成为了另类。那么,清廷用高压手段强迫大家接受的“剃发易服”政策是否得到了预期效果呢?答案是没有。清朝定鼎中原后,满清统治者意识到中国幅员辽阔,文化独特,要想统治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得采用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的那套方法和制度才能行得通。于是,满清统治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被同化到了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潜移默化的改变,满人从贵族到平民都彻底汉化了,他们的老家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他们开始致力于维护中国传统和国家利益。多尔衮在入关之初制定的“剃发易服”政策在两百年后终于揭晓了答案:作为征服者的满人彻底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大家庭中,征服者反而被征服。2023-07-09 17:43:095
据说剃发易服时男从女不从,为什么女装也没能直接流传下来?
剃发易服指的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人们留的那个大长辫子,全部都要求统一剪掉。由于留这么大长辫子,对于男性来说也不符合逐渐变化的审美要求和这个时代的变化。但是这也没能使女装传承下来。易服是指人们在上朝的时候穿的那些大长袍子,全部都改成简单轻易的运动装。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有满族人和汉族人两极分化。为了能够同意,要求所有人都剃发易服。而且还颁布了两次命令,为的就是能够能统一。但是剃发易服也引起了当时人们的不满,更加加深了人民内部的矛盾。所以后来有些地区还没有成功,并不是全部都统一的剃发易服。女装没有能传承下来,也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且这一制度也只管住了男性,让男性的大长辫子剪掉了,对于很多女性来说还是没有改变。而且当时出现了一句话就叫“男降女不降”,由于看着像制度就是为了让汉人臣服,所以很多人都是反抗的。而且当时搬不了一项举足轻重的就是解除缠足。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更加的愈演愈烈。由于那个时代的服装都比较繁琐,如果一直穿那么沉重的服装的话,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根本就不能顺应潮流,那个时候女性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又要讲究什么三从四德,所以穿的衣服都是从头到底的全部遮挡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女装没能传承下来也是有一定的原因。2023-07-09 17:44:1510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屠城并称清初六大弊政。从根本上看,这些弊政其实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之间矛盾外化的结果。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冲突从未间断,汉族以农业为主,喜欢固守家园,文明程度较高。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喜欢劫掠,文明程度较低。彼此战争往往是少数民族胜利较多,但一旦当他们入主中原,他们的文化很快就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他们的国家也随之灭亡。乾隆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在统治之初,都曾强迫汉族遵循他们的文化习俗,无奈最终都反被汉族文化所消融。这种文明融化野蛮的进程,并不因为政治军事的干预而改变。 满清一朝是对先进的汉族文化抵制最为顽强的朝代。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要求降金者剃发易服,与满族人生活一致。到皇太极即位,取得了对明朝和蒙古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扩张了地盘,同时更加强调推行满清习俗。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实际把持朝政的多尔衮,秉持了皇太极的一贯立场,为了推行满清习俗,颁布了“剃发令”,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因为其时江南尚在南明王朝之手,天下并不稳定,多尔衮只好暂时废除此令。顺治二年,清兵进军江南,攻下了南京,击灭了南明王朝,天下初定。恰在此时,礼部右侍郎孙之獬立功心切,为报朝廷提拔之恩,主动剃发讨好满清主子。当时汉族官员鄙视孙之獬的作为,满族官员也把他踹出满班。恼羞成怒的孙之獬草拟了一道奏章,向顺治帝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摄政王多尔衮阅后深以为然。于是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并放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发易服令甫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发冠服饰。《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断发无异于不孝,很多人宁愿断头,也不愿意断发。于是天下骚动,很多归降满清的明军和起义军又相继叛离,与清军展开斗争。江南一带素以温顺著称,但为了保护头发服饰,皆不惜一死。特别是在文弱的江苏,为了打一场文化保卫战,手无寸铁的汉族人民以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残忍凶狠的清军开始血洗江南,除了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有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苏州之屠等等,清军之罪可谓罄竹难书。欲灭人之国,先灭一国之文化。为了彻底灭亡明朝,巩固统治政权,清朝不仅在军事上彻底剿灭明朝的残余势力,更在文化上强制推行满族习俗,在心理上彻底击垮汉族人民。这种文化打击,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助力了满清政权的稳定坚固,也让满清文化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行。乃至于辛亥革命发起剪辫子运动时,还有不少清朝的遗老遗少痛哭流涕,不愿断发,誓死捍卫腐朽的满清文化。 历史永远不可阻挡,先进的文化同样无法掩盖。和八旗军的没落一样,满清文化也终于走到了尽头。时光再一次验证,汉文化的融合力量无坚不摧。2023-07-09 17:45:431
为什么要汉人剃发易服
大清国以骑射国语为立国根本,重视自己的衣冠制度,剃发易服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文化,避免同化,这是大清国国策,以满易汉,不是辨顺逆那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在1683年彻底灭亡明国后为什么继续坚持剃发易服的原因,之后历代清国皇帝不断强调衣冠制度不学汉人的原因,这个国策是被上升到大清国兴亡与否的高度的,所以非常坚持,严格与汉人区别,即使将来抵抗不住也可以退回满洲,大清国的军事政治思想在弘历的皇都篇帝都篇有明确介绍。2023-07-09 17:45:502
多尔衮强推剃发易服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记载呢?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强烈要求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这样做是为了打断中原文明的脊梁,展示统治阶层的优越性。因为中原对儒家文化是比较奉行的,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不会轻易理发。但多尔衮却以武力强迫中原人剃掉自己的头发,这样就能从心理上击溃中原文明。然后再换掉身上的中原衣服,这样就能让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目的是什么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但是却进入了中原,成为了国家的领导人员。之前中原地区生活的是汉人,汉人穿着汉朝的服装,并且系着长发,不会露出半个脑瓜子。满族人有着自己的审美与服装,就想改变汉族人的穿着与发型,这样就能打断中原人民信仰的脊梁,让他们甘愿为自己统治。服装上的改变就能让中原人适应满足的生活,不会在怀念之前的日子。所以这样就是为了让政权更加的稳固,对帝国的统治更加的有利。这样做确实是很有效果的,但也有一些负面作用,比如说太过于霸道。这样做有好处吗?当然是有一些好处的,可以让整个国家更加的有聚集性,会把所有的力都向着一处去时。比如在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是很繁荣的,也是强国进行上供。但这样做也会让统治者很狂妄自信,认为自己的统治是很有用的,整个国家是很有力量的,就会实行一些不好的政策,比如说闭关锁国。有好处也有坏处,既让清朝繁荣,也让清朝走向灭亡。总结若对剃发衣服很感兴趣,就可以去看一看清朝的历史,也能让你更加了解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2023-07-09 17:45:572
剃发易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完了是什么发型,一直到现在有什么改变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的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尽管清军对反抗汉人进行疯狂镇压和杀戮,然而汉族人民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阴一带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满清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一类的帽子。而官场上则继承了明代的补服,朝服也行上衣下裳之制度。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什么“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2023-07-09 17:46:281
满清入关,为什么要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呢?
明朝末年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军入关。满清政府因此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成为实际上的控制人。满清入关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有一项是剃发易服,让当时全国各地的人们发型都要和满族一样,衣服也要换成满族的样式。这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汉族人的抵制,但是满清政府依然强力推行这项政策,那么满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呢?我个人认为这项政策可以从文化上动摇汉族,让他们能够彻底承认满清统治,防止当时满人汉化,因此满清执行了这项政策。一、满清入关后担心满人汉化,因此让汉人剃发易服和满人保持一致。很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在初期还能够保持民族特色,但是时间一长就会被汉族同化。满清政府吸取了前几朝的教训,怕满人入关后和汉人杂居,时间长了会慢慢汉化,因此满清政府下令剃发易服,让其他民族保持和满人一致,这样满人就能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不会随着时间汉化,这样自己的统治就会稳定。二、剃发易服让汉族人从生活习惯开始适应满族人,从文化上动摇了汉族的统治。汉族人在满清入关之前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言弃。服装和发型看似是生活习惯,其实是民族文化。满清政府让汉族人这么做,其实是从根本上让汉族文化臣服于满族文化,动摇汉族的文化根基。这样那些反对满清入关统治的人就会减少,会欣然接受满人的统治,不会再想恢复汉人江山。三、剃发易服可以区分敌人,让满清政府迅速消灭这部分人。剃发易服受到了当时很多汉人的抵制,这部分人也是抵抗清朝统治的人,因此剃发易服可以迅速区分敌人,只要和自己服装还有发型不一致的人,都可以认定对满清统治不满意,对满清统治会产生危害,这部分人就可以杀掉。2023-07-09 17:46:374
剃发易服的历史背景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早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发之荼,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清军入关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有些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意思是允许百姓保留旧时发型。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衮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同年七月,又下令“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政局不稳。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2023-07-09 17:47:141
为什么朝鲜没有剃发易服呢?
可能很多人对于剃发易服这个不是很了解,剃发易服其实是对于汉族人一种莫大耻辱,其程度已经赶上当年日本对中国的‘东亚病夫"四个字。了解历史的人对于剃发易服这件事情,十字可以总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清朝是男女长发外加有自己传统的服装,而当时兴起剃发易服的政策是由满清政府提出来的。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去做了这件事情,也就从侧面表达了他们,同意将清政府由满清人代替接手。这是中国史上特别血腥的一个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末清初年代,剃发易服这件事情死去了很多人。当时清朝统治者是以‘不从者斩"的手段,来强迫汉族人去做这件事情,也激励了汉族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斗争。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汉族人是最多的。如果能从这件事情上去解决这些,那么对于汉族人的管理也就更加的容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问问题的人是建立在汉人的基础上来询问,那么我可能觉得你只是对历史没有任何的头绪,你是一个没有常识的人。而如果你不是汉人的基础,那请问你是来激化民族矛盾的吗?最后,朝鲜没有剃发易服,总归于韩国的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是‘大清皇帝功德碑"。虽然在期间被不少爱国人士进行各种摧残,现在依旧以古代遗址的位置遗留在韩国的某个地方,这块功德碑被世人命为‘国耻"。2023-07-09 17:47:3510
清军实行剃发易服,孙之獬一句话,为何成为千古罪人?
清军入山海关的时候,汉人衣冠都没有改变。多尔衮刚入关虽然颁布剃发令,但是没有强制执行。明朝遗臣上朝的时候也还蓄发,戴进贤冠,穿着宽袍大袖。清军占据北京,上朝的时候分为满汉两班大臣,很久都相安无事。然而有个叫孙之獬的明朝老臣,却打破了这个规则。剃发易服孙之獬是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年- 1627年)的山东进士,魏忠贤当权的时候,他就吹嘘拍马,成为阉党的一员。魏忠贤被杀一会,崇祯帝下令将阉党编撰的《三朝要典》毁掉,孙之獬抱着书籍到明朝太庙痛哭,后被崇祯帝革职,回到了家乡。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被召入京城,授官礼部右侍郎。孙之獬被明朝遗弃,被清朝重用,对满洲人自然感恩戴德。他为了亲近满洲当权者,率先剃发改装。这个举动在当时的确尴尬,为什么尴尬呢?孙之獬剃发改装以后,想站在满洲人的行列。由于他是汉人,满洲人不让他入列。孙之獬只好归汉班,由于他穿着满人的服饰,汉臣也不容他。孙之獬搞得两不讨好,感到羞愧又愤怒,于是向多尔衮上了一道疏言说:“陛下平定了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的制度,唯独保留了汉人制度。此举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啊!”孙之獬的意思是,清军既然征服了明朝,就要按照清朝的制度来。现在,清朝征服了明朝,前朝的服饰制度为什么还保留呢?你们这么做,是向明朝旧制度低头,而非一国之君的做法。多尔衮孙之獬意在讨好当时的统治者,这个奏疏被呈上去以后。多尔衮就连发感叹,没想到降臣当中有这么说的人。多尔衮认为入关这么久了,还没有人给我提这个建议,现在有汉臣主动提出来,于是就顺水推舟,坚定推行剃发令。孙之獬一道奏折真的害苦了不少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就这样被改变了。汉人一向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剃发易服这件事,遭到江南人民的顽强抵抗。东南沿海一带的士庶,对于清朝剃发易服的命令,真的痛心疾首。当时的明朝大臣,对孙之獬也是恨之入骨。根据明末大臣王家桢的《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剃发令孙之獬为了贪慕荣华富贵,这一无耻的行为,荼毒了不少的无辜百姓。顺治三年(1646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起义,起义军攻入淄川,将孙之獬活捉,暴尸街头,其家人也全被杀。消息传出,无人不拍手称快,都说孙之獬罪有应得。要说当时汉臣团结力争保留汉人衣冠,由于清军入关不稳,剃发易服难以推行。多尔衮可能取消这个决定,然而有官员带了不好的头,以至于清朝统治者将这个政策执行开来,甚至不计成本,让汉人剃发易服。而孙之獬为了荣华富贵,主动献媚,可以说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一点也不为过。2023-07-09 17:48:385
清朝澳门人剃发易服吗
剃发易服的。因为在澳门生活的中国人还是中国公民,因此他们还是大清的子民,清朝的法律对他们有约束作用,所以清朝澳门人是剃发易服的。剃发易服指中国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2023-07-09 17:49:301
清朝剃发易服政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有哪些?
历史影响辛亥剪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下剪辫子令。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汉民族恢复长衫、对襟褂子、大襟衫、旗袍等新式的汉族服饰。遗留问题尽“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清代风格的服饰早已深入人心,旗袍、唐装等满族或满族元素甚至“走向世界”,被认为是中国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社会矛盾,改变了汉族发型,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它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族气节,由于多个原因反而加速了满人的汉化。剃发风俗中国许多地区至今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据传与剃发有关:“死舅”其实是“思旧”,思念旧国明朝,以此习俗作为抵抗满清政策的一种形式。经常称之为剃头。2023-07-09 17:49:382
女真建立的金国有没有强迫汉族剃发易服
女真人在宋代占领大宋半璧江山,也向管辖地区的汉人实行了如後来清代的『剃发令』,甚至至南宋後期,南宋的汉人与北方受金人统治的汉人,发式是完全不同。 其实宋代女真人建立金国时的发式,与五百年後建立满清时的发式没有太大分别,都是前额剃光,後面结辫子,与汉人一向束发於冠顶不同。金太宗在天会七年(1129年)(即靖康之难後两年)颁布和清初极为相似的髡发胡服令: 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大金国志卷五》)而南宋方面也有同样的记载: 南宋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八记:建炎三年九月,“金元帅府禁人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据日本学者桑原廌藏研究所得,被金国统治的汉人後来都剃发易服,如後来清代的汉人一样,一些被金人俘虏的南宋官吏,甚至被迫剃发易服。後来甚至南宋的兵将也用『辫发』来分别敌军与友军。不过也有资料指出,其实金人推行的剃发令并不如後来的满州人彻底,有指金太宗下了剃发令後汉人有激烈反抗,以至後来容许金人扶植在中原的傀儡政权伪楚、伪齐的辖区,都『不改官制,不易风俗』。後来金废帝完颜亮在位时,曾容许河南地区的汉人衣服可从其便。不过,北方经金人数十年的统治,大多汉人都剃了发,宋孝宗年间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节范成大,就描述进入金国境内绝大部份汉人都习染胡人风俗,但发式城市及达官贵人多绾髻,乡村地方农民却结辫。2023-07-09 17:49:562
清朝 剃发易服 是针对所有民族还是只针对汉人
应该是针对所有民族,只不过入关后,汉人居多,且抵制激烈,那里反抗最强那里压迫就越严酷,然后就只显现出汉人了2023-07-09 17:50:032
哪些民族被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2023-07-09 17:50:101
剃发易服的剃发经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宋代期间金国人高压强迫占领区的汉人剃发。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当时的金太宗就下过这样的强硬命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并且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三年,(1638年);“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中国东北兴起的满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协助下占领地区,而后对其他民族强制实行剃发措施,摄政王多尔衮鉴于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暂缓汉人剃发。1645年清军平定南京,清廷遂下定决心,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的服饰。 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剃发成了绝对命令。“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孙之獬在清军入关后,求官心切,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当时汉人官员反对孙之獬的作为,满族官员自恃是统治征服民族,笑骂,把他踹出满班。恼羞成怒的孙之獬拟了一道奏章,向顺治帝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因顺治帝年幼,实则大权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多尔衮深觉其言甚是有理。三年以后,义军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 满清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强迫异己剃发易服。如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薙发”;1623年(明天启3年,后金天命八年),即规定了官民帽顶制度;1632年(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规定了服色制度;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明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满清入关前的剃发政策,主要是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剃发政策。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民薙发。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令和易服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华夏关内各民族薙发易服作为效忠的标志。此令引起汉人极大的反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易服令。迫使满清统治者暂缓剃发衣服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 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当时的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汉族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六月多尔衮颁布薙发令时,对于中国人之衣帽装束,也要求更换,但未严令实施期限,“许从容更易”。然而没过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时,又下谕“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1667(康熙六年)年到北京的朝鲜使者回国之后,在其向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他并且说,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2023-07-09 17:50:191
元朝有剃发易服吗?
元朝也剃发易服明人何孟春《余冬序录》: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推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北京市)。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又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2023-07-09 17:50:347
清朝下令剃发易服,为何唯独道士是个例外呢?
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于剃发政策的一种让步。一项政策的施行,不可能完美无缺,道士不剃发易服,就是剃发易服政策的例外。在剃发易服政策刚刚出台的时候,有很多汉族人反对,因为这并不符合他们的文化。但是,政策还是要施行下去,于是,清朝的统治者也做了相应的让步,也就是著名的“十从十不从”。大致的意思就是,男的要剃发,女的不用,已经死的人也不用剃发,读书人要剃发,道士不用剃发,戏子们可以穿明朝服饰等等,有了十从十不从,剃发易服政策也更好的在民间施行开来。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张天师和王常月向顺治皇帝争取来的。不过这种说法不太靠谱就是了,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才推出的剃发易服政策,怎么可能被一两个人三言两语给改变了呢。虽然道士们不用剃发易服,但这项政策还是算成功的。它更好地维护了清朝统治阶级的统治,防止了清朝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当然,清朝统治者也希望自己的后代们能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清楚自己的民族。所以,剃发易服,永远保留了满族特色。从后来的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的人都是剃发易服的,可见这项政策最后取得了莫大的成功,至于道士和和尚,只是少部分人群,一点例外对清朝的政权统治也起不到任何影响。所以,清朝下令剃发易服,唯独道士例外也可以理解。2023-07-09 17:50:5213
女真族把北宋灭亡以后,占领开封府,有没有强迫汉族人剃发易服呢?
女真人在宋代占领大宋半璧江山,也向管辖地区的汉人实行了如後来清代的『剃发令』,甚至至南宋後期,南宋的汉人与北方受金人统治的汉人,发式是完全不同。 其实宋代女真人建立金国时的发式,与五百年後建立满清时的发式没有太大分别,都是前额剃光,後面结辫子,与汉人一向束发於冠顶不同。金太宗在天会七年(1129年)(即靖康之难後两年)颁布和清初极为相似的髡发胡服令: 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大金国志卷五》)而南宋方面也有同样的记载: 南宋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八记:建炎三年九月,“金元帅府禁人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据日本学者桑原廌藏研究所得,被金国统治的汉人後来都剃发易服,如後来清代的汉人一样,一些被金人俘虏的南宋官吏,甚至被迫剃发易服。後来甚至南宋的兵将也用『辫发』来分别敌军与友军。不过也有资料指出,其实金人推行的剃发令并不如後来的满州人彻底,有指金太宗下了剃发令後汉人有激烈反抗,以至後来容许金人扶植在中原的傀儡政权伪楚、伪齐的辖区,都『不改官制,不易风俗』。後来金废帝完颜亮在位时,曾容许河南地区的汉人衣服可从其便。不过,北方经金人数十年的统治,大多汉人都剃了发,宋孝宗年间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节范成大,就描述进入金国境内绝大部份汉人都习染胡人风俗,但发式城市及达官贵人多绾髻,乡村地方农民却结辫。2023-07-09 17:51:454
究竟是谁推行了剃发易服,这个人最后都经历了些什么?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他算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既不好好做学问,也没有认真做事,而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巴结谄媚上。天启七年,孙之獬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为了巴结当时的魏忠贤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竟然将其不学无术的儿子崔铎录为举人,引起舆论哗然。因为依附阉党,孙之獬确实风光了一阵子,可崇祯帝登基后,魏忠贤倒台,孙之獬即失去了后台。他马上调转方向,跑到内阁痛哭流涕以示改过,最后仍被列为逆党,削职回家。本来前途无望,可清军的入关,又给了孙之獬重新“抬头”的机会。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孙之獬顾不上什么明朝故吏的身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投降清军,并使出浑身解数镇压当地反清农民武装力量,从而为自己赢得政治筹码,授礼部右侍郎。为了讨新主子欢心,也为了更美好的政治前景,孙之獬又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剃发易服。当时清军刚刚入关,农民反抗力量遍地开花,江南还有南明小朝廷,统一的前景并不明朗,对于剃发易服之事没有强行推广。清朝统治者也曾下令让汉人剃发,没想到遭遇很大的抵抗,只得改口:“天下臣民照旧束缚各从自便。”朝堂的官员也是如此,满族大臣着满服,投降的汉族大员着汉服,分列两班倒也相安无事。剃发这事就暂时告一段落。可这天,孙之獬一上朝堂,就让人睁大了眼睛:他已经剃了头发,身着满服!他一脸媚笑想站入满族队列,可八旗大臣眼睛都长在头顶上,根本瞧不上他,哪里肯让他进队?而汉族大臣又对他的过于逢迎恨得切齿,也不给他留空。于是,尴尬的孙之獬站在朝堂中间,狼狈不堪。羞忿难当的孙之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对策,他给皇帝上疏:“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倡议汉人剃发易服,一句话说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坎里,于是,“剃发令”下: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留辫,改从满装,违者格杀勿论。令下之后,各地街头随处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令牌。汉人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衣冠束发也是汉人的标志,如今被强行剃发易服,民族自尊心大受伤害,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此起彼伏,受残害的同胞为之流血流泪。对于清廷,人们自是痛恨,对于剃发令的倡议者孙之獬更是咬牙切齿。孙之獬在献上剃发建议后,并没有大的作为,反倒是利用手上职权捞取不少钱财,很快被革职为民。顺治四年,山东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愤怒的起义军涌入淄川,杀死孙之獬家人后,活捉孙之獬,将其五花大绑,捆至街市,接下来就是一个字——惨!起义军先扒光孙之獬的衣服,然后拔光他的头发,用钢针麻线缝住嘴巴,再用钢针在他身上扎上无数个针眼,拿猪鬃插进这些针眼,血顺着猪鬃一滴滴落下……待其血差不多流尽,孙之獬只剩下一口气时,起义军将其肢解。孙之獬的死讯传开,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当传到北京时,孙之獬一心讨好的主子——清朝皇帝并没有给他任何的表彰和抚恤,甚至一个谥号都没赐。《骂鸭》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做违背良心的恶事,否则总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对这些人只有给以恰当的惩罚,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弃恶从善。而孙之獬受到的惩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再也没有弃恶从善的机会了。2023-07-09 17:51:581
正月为什么不能剃头 为什么不能剪头发
对于生活之中比较平常的小事,就比如说剪头发。其实每一个生肖属相,都不是特别的在意,但是当马上就要到了春节的时候,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在中月份之前理发。原因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中月份会涉及到理发,从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月为什么不适合剪头发 自古以来,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为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金钱鼠尾”了。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正月为什么不可以剃头 为了摧毁各民族的抵抗意识和民族自尊颁布“剃发令” ,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压制,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与“剃发易服”有关。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正月真的不适合理发吗 “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2023-07-09 17:52:33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朝男人都不剪头发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朝却要剃发留辫,粗细长短各有说法。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剃发和易服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 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人民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中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的政策。“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来,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瓦解华夏的民族精神,方便满洲人统治,引起中国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酷处罚和镇压。汉人被迫剃发易服,使延续三千多年的汉族衣冠毁于一旦。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满人原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留鞭子本为方便行事,且此俗并非始于满人,历史上的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留辫,不过形式稍有差异而已。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们看的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不过164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事实上,薙发是游牧民族骑射的特点所决定的,主要为防止头发凌乱眼睛而将前额头发剃去,脑后头发则编成鞭子或垂或缠绕颈上,这样就不会因风吹散头发而妨碍视线。汉人则不一样了,其植根于农业社会,不像游牧民族那样要天天骑马,前额剃发也就毫无必要。再者,按儒家之说,身上发肤乃受之父母,不可有丝毫损伤,因而汉民自古即蓄满发,不剪也不剃。发型演变时间和特点清初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斗争,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此时的蓄发部位已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金钱鼠尾式。中叶经过清初大屠杀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清末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发饰争论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影视作品中的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俗称金钱鼠尾 。2023-07-09 17:52:414
清初剃发易服,与日本散发脱刀有何区别?
鄙人认为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日本散发脱刀的区别在于:清朝的剃发没有进步意义,更多是是一种束缚,而日本的则相反。具体来说:1、头可断,发型不能换众所周知满清入关后,遭遇南明激烈的抵抗,虽然南明政权忙于争权夺利,官吏集团各怀鬼胎,但是民间的抵抗却是可歌可泣的,但是投降南明汉奸们为邀赏,获得新主子的提携,于是就揣摩着八旗军的心思,提出改变汉人民族形象,剃发易服方案。这是个非常LOW的建议,尽管可以迅速分辨,占领区的百姓对新政权是否认同,强制迫使百姓合作。但是对于南明百姓来说,“丑陋”的金钱鼠尾辫,以及标志“野蛮”的衣服都是满清强加而来,是对自己坚信的衣冠南渡信仰的绝对亵渎。故此南明百姓,头可断,发型不能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 剃发易服。就是简单粗暴的铁腕政策,只为快速巩固封建统治。没有更多的进步意义。2、告别时代,脱刀散发而近代日本的散发脱刀政策,恰逢日本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间点,故此则更多的像一场和过去的告别,尽管依然有着强制的色彩,但是浪人横行,武士难制,确实严重阻碍了日本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武士集团叛乱,更是让明治政府意识到武士集团,必须被铲除。以保证国家政令统一,天皇绝对权威,以及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众必须先进的西方接轨,以保证思想脱离封建时代。才能跟上维新的脚步。所以割掉传统的发髻,收缴武士、浪人们的武士刀,就成为了日本君宪进程的重要事件,因为这将使得武士,失去用刀对抗政权机会,也使得百姓的生活习惯更加“开化“。是有着进步意义的。远比在封建时代野蛮残忍,剃发易服要有更有价值。2023-07-09 17:53:295
清朝剃发易服的具体历史出入
最直接的,看满清酋长的“圣旨”: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被摧毁后,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了,六月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初五日,即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即遣使谕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孔子后人: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弹劾陈名夏奏疏:“名夏曾谓臣曰:‘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两事,立就太平。"臣问何事?名夏推帽摩其首云:‘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专在剃头不剃头。崇祯年间并未剃头,因何至于亡国?为治之要,惟在法度严明,使官吏有廉耻,乡绅不害人,兵马众强,民心悦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虽然,只留头发、复衣冠,是第一要紧事。"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以上是剃发易服有关关于形状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福州遗民《思文大纪》:“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另外,近几年出土的满清尸体,确实留有金钱鼠尾。2023-07-09 17:54:302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有没有强迫汉族剃发易服?
女真人在宋代占领大宋半璧江山,也向管辖地区的汉人实行了如後来清代的『剃发令』,甚至至南宋後期,南宋的汉人与北方受金人统治的汉人,发式是完全不同。 其实宋代女真人建立金国时的发式,与五百年後建立满清时的发式没有太大分别,都是前额剃光,後面结辫子,与汉人一向束发於冠顶不同。金太宗在天会七年(1129年)(即靖康之难後两年)颁布和清初极为相似的髡发胡服令: 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大金国志卷五》)而南宋方面也有同样的记载: 南宋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八记:建炎三年九月,“金元帅府禁人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据日本学者桑原廌藏研究所得,被金国统治的汉人後来都剃发易服,如後来清代的汉人一样,一些被金人俘虏的南宋官吏,甚至被迫剃发易服。後来甚至南宋的兵将也用『辫发』来分别敌军与友军。不过也有资料指出,其实金人推行的剃发令并不如後来的满州人彻底,有指金太宗下了剃发令後汉人有激烈反抗,以至後来容许金人扶植在中原的傀儡政权伪楚、伪齐的辖区,都『不改官制,不易风俗』。後来金废帝完颜亮在位时,曾容许河南地区的汉人衣服可从其便。不过,北方经金人数十年的统治,大多汉人都剃了发,宋孝宗年间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节范成大,就描述进入金国境内绝大部份汉人都习染胡人风俗,但发式城市及达官贵人多绾髻,乡村地方农民却结辫。2023-07-09 17:54:372
严格执行剃发令的清初,留头发的道士为何没事?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汉族老百姓颇不服气。为了让汉族老百姓服气,满清实施了一项严厉的措施,就是“剃发易服”,并且做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也因此,很多不愿意改装剃发的汉人,纷纷惨遭杀害。一时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由此也可见,当时所采用的措施,是非常极端而又严厉的。既然清初满清统治者采取的手段那么极端严厉,可是为什么,他们却允许道士留头发呢?实际上,当时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因为不愿意剃发,纷纷出家当道士。这种情况,满清统治者其实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满清统治者明明知道这些名人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被剃发,仍然放任不管呢?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满清之所以要实施剃发易服,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让老百姓屈服。而当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名人)出家当了道士以后,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屈服了,满清不用管他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出家当道士,意味着不再坚持汉人装束。满清之所以要杀那些汉人,是因为他们坚持汉人装束。“装”就是服装,“束”就是束发。坚持汉人装束,就意味着留念汉人王朝。只要留念汉人王朝,就有可能会造反,这是满清统治者所担忧的。同时,汉人的服装和束发,还具有一种“礼”的意义。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所代表的是汉人的文化。当清朝统治者刚入关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打算采用汉人文化,而是想按照满清的文化来行事。所以,改变装束,既有让老百姓不怀念旧朝的意思,也有让老百姓归顺满清文化的意思。但是,当一个人出家当道士以后,他实际上已经改变装束了。他虽然留了发,但是那个头发,与汉人的“束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他们所穿的衣服,也与汉人的衣服是不一样的,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既没有怀念旧朝的意味,也没有坚持汉人文化的意味。因此,完全可以不用管了。其二,出家当道士,意味着放弃世俗的权力。出家人与没出家人,完全属于不同的两个群体。没出家人的人,他们的生活叫做“入世”。“入世”的人,他们是有各种追求的。这些追求,其实也就是一种人生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自然就有诉求,就要追求权力。满人的权力很大,汉人的权力很小,汉人才不服,才要反抗。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汉人,才会极力打击他们。打击他们,也就是在压制他们的欲望,削夺他们的权力。但是,出家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出家人叫做“出世”,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出家,但是既然出家了,他们就要按照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再去想世俗的权力。自然,对于清王朝来说,其危害就不大了。其三,出家的道士,要接受更多的约束。前面我们说了,出家人是“出世”的,他们是必须受自己内心约束的。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受约束,都要排除自己内心的欲望。这一种约束,力量是相当强大的。除了内心的约束外,出家人还会受到世俗的约束。世俗的老百姓会认为,出家人是应该遵守清规戒律的。因此,若是这些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遵守的行为,就会受到指责。这相当于又有一部分人在监督这些没剃发的人。同时,道士还会受到道观里上级道长的约束,他们会时时规劝那些只是因为不想剃发而做道士的人。久而久之,这些人即便有造反之心,在受到多次规劝教育后,这样的心思也收敛了不少。这样一来,道士相当于受到了三重约束,满清统治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其四,出家当道士,就叫做跳出三界外。从古至今,一个人无论是当和尚,还是当道士,只要出家了,就叫做跳出2023-07-09 17:54:441
新朝雅政的出处?
1、新朝雅政明末年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其中一条是: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意思是:金钱鼠尾(清朝的发型,就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面积和一枚铜钱差不多;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状就像老鼠尾巴一样)是新建立的清朝文雅的政策;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实际上是造成亡国的不合理规定。表达的意思是掌握话语权的说啥干啥都是雅,胜利者说啥就是啥。2、旱地行舟穆罕默德二世在军队久攻君士坦丁堡而不下的情况下,他命令部下将滚木铺到沙地,以便船只在滚木上向前推进。船上带有火炮,在火炮的轰击和士兵的冲击下,君士坦丁堡彻底沦陷。表达的是一方国力衰微,败局不可避免,强国可以有无数种「旱地行舟」的方式将其征服。后来有些人就把“新朝雅政”用在穆罕默德二世上。在君士坦丁堡战役胜利后,穆罕默德二世一改东罗马的传统风俗,东罗马人最后的文化根基也要被连根拔起。历史事件:1、清朝剃发令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2、穆罕默德二世灭亡拜占庭1453年4月初,穆罕默德亲自率领15万大军,团团围住君士坦丁堡,从陆上和海上连连发起猛攻。当时城内的守军,连同3000威尼斯、热那亚士兵在内还不足万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君士坦丁堡具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只有沿金角湾一线较弱。金角湾入口处用粗铁链和沉船堵死,舰队根本无法开进。穆罕默德研究了守军的阵势,认为必须把金角湾方面作为攻城的突破口。他决定利用金角湾北岸热那亚商人居住的侨民区加拉塔,设法从陆路把兵船拖进金角湾去。穆罕默德答应保持热那亚商人的商业特权,在其帮助下,用涂油的木板滑道,终于沿加拉塔东界,把70艘兵船送进了金角湾。土舰在金角湾的突然出现,使守城士兵大为惊恐。他们不得不从其它阵地抽调兵力,以加强金角湾一线的防御,城内形势因而大为恶化。但君士坦丁堡军民奋不顾身,英勇善战,一次次击退土军进攻,使其遭受重大损失。土军久攻不下,加之风闻西方援军将至,内部曾发生动摇和骚动,军事会议两次讨论是否撤军的问题。一部分大臣力主撤退。但穆罕默德深知基督教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短期内不可能组成强大的联盟,对危在旦夕的君士坦丁堡作实质性的援助,因而主张继续围攻。5月29日,奥斯曼军队再次发动猛攻。为了鼓舞士气,穆罕默德向士兵作了战前鼓动,宣布除了城市本身以外,他不寻求任何其他东西;破城之后,准许士兵尽情抢劫烧杀三天,金银财宝和俘虏、奴婢通通归胜利者所有。同日,土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2023-07-09 17:55:091
除了清朝,还有哪个政权也曾经“剃发易服”?
清朝在入关之初,为了能强化自己的统治,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凡有不遵从者,杀无赦。不过,“剃发易服”这个极不人道的法令却并非清朝独创,早在公元十一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政权就干过这样的事情,这个政权就是在宋朝时期雄踞西北的“西夏”。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在建国之前,党项人经历了长达数百年漫长而又艰难的生存考验。经过数次迁徙,党项人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生活。唐朝末年,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予李姓,封定难军节度使。自此,拓跋思恭更名为李思恭,他的同族兄弟以及后代子孙也皆以唐朝国姓“李”作为姓氏。在此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几次易主。党项人在李氏一族首领的带领下,一面向中原王朝俯首称臣,一面也在不断集聚自身的实力。到了宋朝初期,党项人的实力逐渐壮大。当时已被辽国册封为夏国王的党项首领李继迁开始不断侵扰宋境。宋朝皇帝派五路大军前往讨伐,结果竟大败而归。最后宋朝以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等地作为代价,换取了党项人名义上的臣服。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继夏国公之位。同年,李元昊宣布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是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领袖,他意在让西夏能成为与宋朝、辽国分庭抗礼的政权。因此在建立了西夏之后,他立即开始着手内部建设。李元昊放弃了李姓改为党项姓氏“嵬名”,同时他还接受了“兀卒”的头衔,这个词语在党项语中相当于皇帝或可汗。不久,嵬名元昊又推出了一系列去汉化的举措,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关于剃发的法令。据史料记载“初制秃发令,元昊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杀之。”这项法令和后来清朝的“留发不留头”如出一辙,不过李元昊针对的是自己人,而清朝统治者则是强迫其他民族的人接受自己民族的特色。除了剃发外,嵬名元昊还颁布了关于服饰的规定,文武官员和庶民百姓各有所服。从现存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出,西夏人的服饰跟当时的吐蕃、回鹘人非常接近,和汉人服饰则有明显区别。与“剃发易服”这些事情比起来,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文”就更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了。西夏文共有五千多字,结构仿汉字,但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后来随着西夏被灭国,西夏文曾一度被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直到近代考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用西夏文记录的大量文献典籍才得以重新面世,为现代人研究西夏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帮助。此外,李元昊在军事、行政领域的改革奠定了西夏国家政治架构的基础。在李元昊统治的鼎盛时期,西夏军队人数达到了30万之众。后来宋朝、辽国都相继对西夏发动过战争,然而这个夹在两大强国中间小国却多次打败了对手。辽国于1125年灭亡,北宋于1127年灭亡,但西夏却顽强的生存到了1227年,最后才被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所征服2023-07-09 17:55:311
颁布剃发易服令的具体年月日?
“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2023-07-09 17:56:212
近代社会主张剪发易服的理由和积极意义
甲午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场提倡和实行剪剃发辫、改易西式服饰的社会潮流。革命党人在粤、港地区的剪发易服宣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00年开始,粤、港革命党人就大力宣传剪发易服,支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剪发易服行动,借之鼓吹反满革命,攻击清廷统治。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前后,革命党人又利用剪发易服揭露清廷立宪骗局,并同清廷压制剪发易服的种种措施进行斗争。粤、港革命党人对剪发易服的宣传鼓动,是清末革命党人剪发易服舆论的代表,不仅使粤、港两地成为国内剪发易服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而且推动了清末剪发易服社会潮流的发展。意义从剪发到易服,一系列的变革之风,渗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也强烈地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开始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来自满清“剃发令”的口号。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福临再次颁布“剃头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历史背景古代汉人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传统的服饰形式有交领、右衽、盘扣、对襟、系带等特征,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的传统服饰也有部分这些特征。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旗装马褂为主,特点有厂字交领、对襟、盘扣等特征,有学者指出满人的服饰是来源自诸葛亮所造的筒袖铠。。1644年(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满清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服饰。因为发式在古代汉文化中占有重大意义,故引起不少汉人激烈反抗。词语解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如果要想保住性命就要按照满清发式剃发,反之杀!词语来源清在关外汉族百姓中就推行“剃头令”,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1] 。”清军进关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一,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初二进入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1]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强烈反对,在朝的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也寥寥无几,还有不少官员甚至护发南逃,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百姓也揭竿而起。多尔衮怕清朝的统治不稳定,被迫在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1] 。”可以说,这一次清代的“剃头令”只实行了一个月。可是,到了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福临再次颁布“剃头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1] 。”剃发标准清朝推行的剃发标准是“金钱鼠尾”。所谓的“金钱鼠尾”式在清代《榕城纪闻》中有记载:“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其标准的剃法必须剃光周围,不留死角,否则就是违式。因为需要经常保持头顶的干净无鬓发,所以必须“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跟剃光看起来没多大差别,当时的明朝人认为这种发型很难看[1] 。剃发原因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令”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其中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强化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自杀,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已久的多尔衮部称臣,编入八旗,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清朝的发型满清初期,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其实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剃发,要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发。那种清末才有的、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因为清初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1、后金时期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男人的大部分头发被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2、清初时期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起义,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此时的蓄发部位已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金钱鼠尾式。3、清代中叶,经过血腥镇压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4、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5、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暴乱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历史结果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令”一下,对他们来说如晴天霹雳,各地百姓瞬间激起满腔怒火,他们高呼:“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据史书记载: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十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为誓死捍卫颅上发而起义。他们坚守城池81天,有6.7万人战死,杀死清兵7.5万余人。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围绕反“剃头令”更是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并历经了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2023-07-09 17:56:302
为何在元朝时期没有剃发易服?清朝为何要剃发易服?
这往往就是关乎到统治者还有是不是有汉奸的说法了,首先清朝会出现剃发易服最主要的原因无非就是出了个大汉奸,那就是孙之獬了,这位可以说历史上的名声可以说是能够与秦侩相提并论了,因为他当时为了迎合清军,所以就提出了剃发易服的计策,加上当时清军也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汉人的根基,因此剃发易服也就有了行动,当时可以说死了上百万人;而元朝没有,则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这位由于自幼就因为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身边可以说也是拉拢了一大批儒家子弟,可以说性质是完全与满人所不同的。我们都知道满人在入关之后,可以说为了更好的去统治汉人,在当时可以说是出台了剃发易服的政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要改变汉人的习性,因为古代时候汉人可以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这样的话无疑是不利于满人的统治的,也恰恰这时候有这么一位汉人向满人提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从根本上去杜绝汉人的习性,那么就是剃发易服了,可以说在这次事件中当时死伤的人数达到了一百多万,而罪魁祸首就是孙之獬了。孙之獬是天启时期的进士,可以说整个人比较善于拍马屁,为了能够得到权势,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基本上是没有底线的,而且当时魏忠贤权势非常大,被人称之为九千岁,孙之獬为了升官发财,所以不惜去巴结他,也恰恰是他的存在,导致当时可以说是死了非常多的忠良之士,一直到崇祯上位后孙之獬才被辞退回家乡去了,后来满清入关之后,可以说这位民族的大汉奸为了巴结满人,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满人的重用,因此也是向满人献了个“剃发易服”的毒计,也恰恰是这场运动里导致汉人死了很多人。而元朝虽然也不是汉人所统治的王朝,但是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因为自幼就开始在儒家文化的影响,身边更是拉拢了一大批儒家子弟,可以说他一生事业的发展,基本都是离不开汉人的帮助,因此剃发易服这种事情才不会出现在元朝时期。2023-07-09 17:56:385
如何看待明清易代之际,满清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政策
加速统治满族人在刚入关时只有十余万八旗军,在辽东、辽西的满族人迁入关内后,也只有五十多万人口,并很快随着战争和“圈地令”的下达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汉人(还有西南地区的苗人)人口在5000万以上,这对实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满清政权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剃发易服”就是一个无比狠毒但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强迫关内各族人民满化。剃成满洲发式,使得人难以辨别之,达到其他民族不知道本地有多少通过“圈地”“投充”的满族人;同时以屠城立威,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主的政策下,满清统治者清洗和杀戮了大量的潜在抵抗人员。这使汉人无法组织和进行有效的抵抗,进而巩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精神统治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之后,让汉人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2023-07-09 17:57:352
清朝为什么要进行剃发易服改革?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为什么要进行剃发易服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锢百姓的思想,进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满族人采取了让百姓“剃发易服”的方法。那么剃发易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与满清政府逐渐打败明朝政府是相关的。满州人在入关之前,对那些自己征服的和投靠自己的明朝人就实施了剃发易服。通过这样可以知道这些人是否真心投靠自己,也可以击垮这些人原本的民族自尊心。这就是剃发易服最初的实施时间。皇太极打败朝鲜人的时候,也命令朝鲜人剃发易服,这一制度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施剃发易服制度的时间是在1644年,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当即在关内就下发剃头令。多尔衮率领军队占领通州,于是在通州下发了剃头令。占领北京后,正式下达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要求所有的官兵百姓都剃发易服,以此来作为他们效忠满清政府的标志。但是这次却引起了广大百姓的抗议,皇太极考虑到政权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暂时废除了这项法令。随着清朝军队的南下,更多的地区被他们占领。1645年,他们进攻到了江南地区。在占领金陵城后,政权稍有巩固,皇太极就再一次下发了剃发易服的政令。剃发易服其实在清朝以前的金朝和元朝也有过,只是没有清朝如此严格大规模的实施,所以剃发易服开始的时间便按影响规模最大的时候算。为什么实行剃发易服?与金朝有什么关系?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那么这两个政权实施的政策一样吗?清朝剃发易服制度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金朝剃发易服有没有实施呢?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金朝的民族政策延续了辽代的民族政策,实施一朝两制。比如说在官员的官位名称和官服样式上,女真族和汉族官员都是分开的,都沿用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没有强制融合在一起。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包括发型和服饰,都沿用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据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家称,金朝的一个城市里,汉族人民住在一起,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城市北面多帐篷,城市南面都是房屋。这样各族人民都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对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也体现了辽代统治者的智慧与才能。但是在女真建立金朝之初,就有官方汉化的特点,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金朝更是在全国推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但对民族多元化来说是一种不利现象。清朝统治者也许是因为看到了金朝的状况,认为金朝灭亡是因为失去本民族的服饰,失去了骑马射箭的能力。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本民族文化没有推播出去,所以被汉族同化了。所以满清统治者就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在全国推行满族文化。2023-07-09 17:57:581
清朝为什么要剃发异服?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为什么要进行剃发易服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锢百姓的思想,进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满族人采取了让百姓“剃发易服”的方法。那么剃发易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与满清政府逐渐打败明朝政府是相关的。满州人在入关之前,对那些自己征服的和投靠自己的明朝人就实施了剃发易服。通过这样可以知道这些人是否真心投靠自己,也可以击垮这些人原本的民族自尊心。这就是剃发易服最初的实施时间。皇太极打败朝鲜人的时候,也命令朝鲜人剃发易服,这一制度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施剃发易服制度的时间是在1644年,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当即在关内就下发剃头令。多尔衮率领军队占领通州,于是在通州下发了剃头令。占领北京后,正式下达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要求所有的官兵百姓都剃发易服,以此来作为他们效忠满清政府的标志。但是这次却引起了广大百姓的抗议,皇太极考虑到政权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暂时废除了这项法令。随着清朝军队的南下,更多的地区被他们占领。1645年,他们进攻到了江南地区。在占领金陵城后,政权稍有巩固,皇太极就再一次下发了剃发易服的政令。剃发易服其实在清朝以前的金朝和元朝也有过,只是没有清朝如此严格大规模的实施,所以剃发易服开始的时间便按影响规模最大的时候算。为什么实行剃发易服?与金朝有什么关系?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那么这两个政权实施的政策一样吗?清朝剃发易服制度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金朝剃发易服有没有实施呢?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金朝的民族政策延续了辽代的民族政策,实施一朝两制。比如说在官员的官位名称和官服样式上,女真族和汉族官员都是分开的,都沿用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没有强制融合在一起。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包括发型和服饰,都沿用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据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家称,金朝的一个城市里,汉族人民住在一起,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城市北面多帐篷,城市南面都是房屋。这样各族人民都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对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也体现了辽代统治者的智慧与才能。但是在女真建立金朝之初,就有官方汉化的特点,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金朝更是在全国推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但对民族多元化来说是一种不利现象。清朝统治者也许是因为看到了金朝的状况,认为金朝灭亡是因为失去本民族的服饰,失去了骑马射箭的能力。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本民族文化没有推播出去,所以被汉族同化了。所以满清统治者就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在全国推行满族文化。2023-07-09 17:58:071
剃发易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写作,500字以上。 想想大哥们,u2661
历史影响辛亥剪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下剪辫子令。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汉民族恢复长衫、对襟褂子、大襟衫、旗袍等新式的汉族服饰。遗留问题尽“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清代风格的服饰早已深入人心,旗袍、唐装等满族或满族元素甚至“走向世界”,被认为是中国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社会矛盾,改变了汉族发型,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它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族气节,由于多个原因反而加速了满人的汉化。2023-07-09 17:58:211
金朝时对被统治的汉人的剃发易服政策是如何的
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金朝的民族政策延续了辽代的民族政策,实施一朝两制。比如说在官员的官位名称和官服样式上,女真族和汉族官员都是分开的,都沿用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没有强制融合在一起。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包括发型和服饰,都沿用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据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家称,金朝的一个城市里,汉族人民住在一起,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城市北面多帐篷,城市南面都是房屋。这样各族人民都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对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也体现了辽代统治者的智慧与才能。2023-07-09 17:58:313
剃发易服的历史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下剪辫子令。 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 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汉民族恢复长衫、对襟褂子、大襟衫、旗袍等新式的汉族服饰。 尽“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清代风格的服饰早已深入人心,旗袍、唐装等满族或满族元素甚至“走向世界”,被认为是中国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社会矛盾,改变了汉族发型,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它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族气节,由于多个原因反而加速了满人的汉化。 中国许多地区至今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据传与剃发有关:“死舅”其实是“思旧”,思念旧国明朝,以此习俗作为抵抗满清政策的一种形式。经常称之为剃头。2023-07-09 17:58:381
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来给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因为他想要让汉人真正降服。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外打败了李宏基,顺利入关并且占领了京城。此后,明朝已成为历史,开始了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中原后,多尔衮先后宣布了两种政策,强迫汉人改剃满族的发型和改穿满族的衣服。这让原本已经安定的天下,迅速变得骚动不安,因为在心里身体和头发都是父母给的,要动发型就是不孝。老百姓可以接受改朝换代,但无法忍受改变发型和服装,因为对汉人来说孝顺是最重要的。由于剃发破坏了这个原则,导致全国老百姓开始了激烈的抵抗。但多尔衮没有把这些抵抗放在眼里,他觉得必须要施行这项制度,因为要想降服汉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日常习惯。为了不让清政府不被汉人同化,削发易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既能保证满人的安全,又能降低汉人的反抗意识。为了让制度能够顺利进行,他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拥有一往无前的八旗骑兵,如果汉人反对那就用武力去镇压。他知道汉人会抵抗,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强烈的抵抗。这个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接受改变服装,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剃头。毕竟大家一直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对于孝的提倡。自古以来,汉人就非常重视头发,多尔衮的命令让本来稳定的天下,重新开始战争。以多尔衮为主的朝廷想利用武力强势地让汉人降服,不料,这个政策一出就导致天下大乱。在江南地区的江阴市、嘉定的抵抗是极其激烈,宁愿死也不剃头。朝廷也派军队到这两地进行残酷的镇压。这场战役,无论是清军还是守城将士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项制度终究还是在清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成功。他力推“削发易服”是为了打击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经过很多困难,因为这件事差一点就动摇了满清统治的根基。2023-07-09 17:58:524
清朝在入关后,为何要强硬实行剃发易服制度?
清朝入关后为了进一步地统治中原,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剃发易服”政策。甚至在当时还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诸如此类的说法。剃发易服,指的是在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百姓(主要是汉人),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那么,清朝在入关后,为何要强硬实行剃发易服制度?一、毁灭汉族文化,发扬满清文化剃发易服是为了摧毁汉人民族自尊心,以稳固统治。因为,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象征,对于民族文化意义重大。这就是清朝在入关后,为何要强硬实行剃发易服制度的原因。二、因为是外来户,清朝内心敏感古代所有朝代都极其重视衣冠制度,清廷把衣冠制度看作区别前朝的重要举措。试想,清朝统治大量与自己衣冠形式不同的臣民,肯定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清朝入关之初,对大量归顺者存在不信任感,怀疑他们思念前朝,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顺治十年的二月,顺治皇帝就曾下谕礼部,表示“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并要求以后服饰“务照满式,不许异同”,由此可见一斑。三、以剃发易服来区别顺逆清朝在顺治元年取消剃发令时候说了颁布剃发令的原因“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后来重下剃发令时也说“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说明,剃发是清朝判断归顺与否的主要标准,对于不愿意剃发的不能信任。2023-07-09 17:59:376
剃发易服的伤害大还是贡献大?
这个问题嘛。。我只是个人见解。具体还是问历史大神。我觉得伤害大。首先说说灾难。1 剃发易服,割断华夏文化传统和精神,窃华夏神器!2 满清入关大屠杀和之后的镇压,灭绝人性的屠杀,人类史罕见!3 思想禁锢。把汉人变成奴隶,奴才,虫豸。4 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闭关锁国,将半封建半奴隶制推向顶峰。5 使汉人背负满人的罪孽,还满人的债,还承担骂名和耻辱。6 开启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加深中国人的苦难。再说说贡献。1 奠定领土疆域的界限。虽然割地了很多,但是基本上维持中华的外围。2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和蒙古联亲。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辖。2023-07-09 18:00:261
清朝为何要汉人剃发易服留辫子?
大家再看清朝历史剧时,都会发现清人都是留着一撮小辫子,让人忍俊不禁。前脑剃光,后脑留辫,本是流行于满族的习俗,中原地带是不存在这种习俗的,因为汉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这留辫子是怎么来的呢?提起留辫子,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明朝降臣――孙之獬。他是最早奏请皇帝对汉族剃发的,也是提议剃发的始作俑者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清军入关后,他就俯首乞降。清世祖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当时清朝皇帝因为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侍,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孙之獬求宠心切,有心“标异而示亲”,于是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汉臣见状,多有掩面窃笑者。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恼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下,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清世祖本有此意,顺手推舟准孙之獬所奏下达了剃发令。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他们纷起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 中国人尤其是明朝一代,对祖宗观念看得尤其重要,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人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看得很重,剃发易服不仅仅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侮辱,而且这样活着,死后都有愧于祖先,没有面目见列祖列宗。原本已经降附的地区纷纷反抗,整个中国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连真心归附清朝的汉人学者也在笔记中纷纷不平地记述道:“我朝(清)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凡中朝臣子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服大袖,分为满汉两班。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孙之獬)羞愤上书??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国之民无不人人思螳臂拒车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孙)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不过报应也真迅速,三年多以后,因为受人钱财卖官,孙之獬受弹劾,被夺职遣还老家淄川。恰好赶上山东谢迁等人起义,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起义军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孙之獬本人则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五毒备下,头皮上被戮满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最后还把他的一张嘴用大针密密缝起,肢解碎割而死。这种下场不仅无人为他悲哀,就连一些投降清朝的汉官也感到痛快,并说“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一心媚主,想卖祖求荣的孙之獬也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下场,不仅被满人抛弃,更被汉人恨到骨子里,也不知道他死后可有面目见汉家的列祖列宗!2023-07-09 18:00:331
清朝时回族人也要剃发易服吗
要的,清朝时候还没有发明回族呢。不剃发易俗的都被搞死了。再去伊斯兰教有塔基亚法则,非穆斯林势大他们就可以伪装自己是温和穆斯林,服从中央政府。像欧洲的ISIS恐怖分子,为了逃避检查还吃上了猪肉。像《儒林外史》里就有记载,那时候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宰杀耕牛呀,但是信伊斯兰的就要杀牛吃。某次宁夏那边某阿訇杀了牛被县衙抓了,找人说情,说大家都是教友,放一马。那个县令和县里的两个举人商量,其中一个说我们当的是皇帝的官不是真主的官,然后县令就重责了那个阿訇。2023-07-09 18:0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