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晋国胥氏、晋国栾氏、晋国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和中行氏都源自荀氏,与晋国魏氏都属于周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晋国范氏之先为祁姓,赵姓出自嬴姓。现在晋国六卿后裔人口约有4670多万,是华夏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晋初治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子)、狐射姑(贾季、狐偃子)
第四代:狐鞫居(别为续氏)
(【注】: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士之人,下同)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时与执政大臣赵盾在君主选择上出现分歧,逃离晋国。现在狐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先氏本姓姬,乃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在晋献公时,已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骊姬之乱时,就坚定地站在重耳一边,重耳返晋过程中,先轸是“内柱”之一。大致兴衰轨迹是:献公时从政,惠公时沉寂,文公时辉煌,襄公时狂望,灵公、成公时平稳,景公时衰亡。自献公,先氏多为武官,以勇武侍晋,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轸(也称原轸)、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轸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五代:先榖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时,勾结犬戎作乱,被晋公驱除晋国。现在先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郤氏之先为晋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随后其家甚旺,出现四世八卿。至晋厉公时,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第一代:郤豹(别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义(郤豹幼子)、郤称
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别为冀氏)、郤扬(郤义子,别为步氏)
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扬子、别为苦成氏)、步招(步扬嫡子)、蒲城鹊居(郤扬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鹊居子,别为温氏)、郤毅(蒲城鹊居子)、郤乞
郤氏在三郤时,内外骄横,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败亡。现在郤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胥氏本出姬姓,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跟随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前573年,胥童受到晋厉公的宠信,帮助厉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栾书杀死,胥氏从此彻底退出晋国政治高层。
第一代:胥臣、胥婴
第二代:胥甲(胥臣之子)
第三代:胥克(胥甲之子)
第四代:胥童(胥克之子)
胥氏在胥童时被栾书与中行偃联手击败,从此从晋国政坛消失。现在胥氏人口仅有28.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67位。 栾氏之先为晋公族,晋靖侯之孙栾宾封于栾邑(“栾”通“架”,今河北栾城一带)。其后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
第一代:栾宾
第二代:栾成(栾宾子)
第三代:栾枝(栾成子)
第四代:栾盾(栾枝子)
第五代:栾书(栾盾子)、栾京庐
第六代:栾黡(栾书嫡子)、栾钺(栾书子)、栾纠(栾书子,别为卞氏)
第七代:栾盈(栾黡子)、栾鲂、栾豹、栾乐
栾氏在栾盈时被六卿联手击败,栾氏败亡。现在栾氏人口仅有4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33位。 范氏之先为祁姓,隰叔侍晋,为士师(法官),以之为氏。后士会封于随邑,部分为随氏;又封于范邑,部分为范氏。士雃仕秦,立刘氏,汉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隰叔
第二代:士蒍(杜隰叔子,别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
第三代:士缺(士蒍长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四代、士会(士缺子,别为随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士朔(别为巩氏)
第五代:范燮(士会子)、士鲂(士会幼子)、士渥浊(士穆子子)、士雃(士会子,别为刘氏)、士富
第六代:士匄(士燮子)、士弱(士渥浊子)、刘明(士雃子)
第七代:士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刘远(刘明子)
第八代:范吉射(士鞅子)、士弥牟(士瑕子)、刘阳(刘远子)
范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出奔齐国。其后裔刘邦开创汉朝。现在范氏人口有48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9位。 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荀氏之先为周公族,原公丰(周文王十六子)创立原国,后裔原黯出任晋国大夫,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原黯,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别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别为智氏)、荀骓(别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驩子)
第五代:中行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郑(程季子)、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吴(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吴子)、荀跞(荀盈子)
第八代:智申(荀跞子)、智果(别为辅氏)、智徐吾(别为涂氏)
第九代:智瑶(荀申子)、智宵
第十代:智颜(智瑶子)、智开(智瑶子)、智国(智宵子)、智宽(智宵子)、智秀(别为程氏)
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和智氏的始祖荀首是亲兄弟,中行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后,后裔投奔齐国,在西汉时期绝嗣。
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氏、赵氏、魏氏联手打败,韩赵魏大肆屠杀智氏族人,幸存智氏后裔投奔秦国。现在智氏人口仅有8.7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392位。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毕万
第二代:芒季(毕万之子)
第三代:魏犨、魏寿余
第四代: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五代:魏绛(魏悼子子)、魏颉(魏颗子)、魏相(吕锜子)
第六代:魏舒(魏绛嫡子)、魏戊(魏绛子)
第七代:魏取(魏舒子)、毕游
第八代:魏曼多(魏取子)
第九代:魏驹(魏曼多子)、豫让(毕游孙)
第十代:魏斯(魏驹子)
魏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魏国,亡于秦国。现在魏氏人口有603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45位。 韩氏之先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氏。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万
第二代:赇伯(韩万之子)
第三代:韩简(赇伯之子)
第四代:韩子舆(韩简子)
第五代:韩厥(韩子舆子)、韩穿
第六代:韩起(韩厥幼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第七代:韩须(韩起子)、箕襄(韩无忌子,别为箕氏)
第八代:韩不信(韩须子)、韩固、韩康(别为蔺氏)
第九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十代:韩虎(韩庚子)
第十一代:韩启章(韩虎子)
第十二代:韩虔(韩启章子)
韩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亡于秦国。现在韩氏人口有81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9位。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赵夙(叔带裔孙)
第二代:赵共孟(赵夙之子)
第三代:赵衰(赵共孟之子)、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四代: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五代:赵朔(赵盾子)、赵旃(赵穿子)
第六代:赵武(赵朔子)、赵胜(赵旃子)
第七代:赵成(赵武子)、赵获、邯郸午(赵胜子)
第八代:赵鞅(赵成子)、赵稷(赵午子)、梁婴父
第九代: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十代:赵周(赵伯鲁子)、赵嘉(赵无恤子)
第十一代:赵浣(赵周子)
第十二代:赵籍(赵浣子)
赵氏后瓜分晋国,建立赵国,亡于秦国。其后赵匡胤又建立宋朝,现在赵氏人口有267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9位。
相关推荐
六卿的春秋时晋国六宗族
春秋时晋国六卿,即赵氏、魏氏、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六家。春秋时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晋阳之战后,智氏被其余三家消灭,此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正式成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三家分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史正式由春秋时代转变为战国时代。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登籍四十六年,居朝仅十二载。而硕果不食班联,六有足异者。”2023-07-09 18:22:551
六大卿大夫是哪六大?
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1]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前后十几代人辅佐晋公“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六卿内部的矛盾变迁,也造就了春秋五霸的更替,其间的恩义情仇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激烈无比,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2023-07-09 18:23:161
1.春秋晋平公在位时,晋国的六卿是哪六个?
晋国六卿,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这六个卿家成为狭义上的六卿。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后,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后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灭掉,这就是之后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晋的典故。2023-07-09 18:23:262
在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有?
战国时代已经没有晋国了,魏韩赵三家分晋即是战国时代的开始2023-07-09 18:23:391
春秋时期“六卿”都是干什么的
春秋时期,六卿是晋文公称霸后在晋国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晋国六卿,统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后特指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晋文公建立三军,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国。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晋定公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后,取消中军,六卿改为四卿。晋出公时,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打败智氏,继而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扩展资料晋国设立三军后,将佐主要由狐氏、先氏、_氏、胥氏、栾氏、赵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垄断。因中行氏始祖荀林父和智氏始祖荀首都是荀息的嫡孙,所以中行氏、智氏又统称为荀氏、二荀。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晋平公后,只剩下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世族,成为狭义上的晋国六卿。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国六卿2023-07-09 18:23:471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晋国本来有很多卿室,许多被清除,最后只剩下韩 赵 魏 知 范 中行六族平分六卿。因为之前在灭门祁氏和羊舍氏时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获得任何利益,于是结为同盟。晋定公时期晋国发生了一次剧烈动荡,赵氏的旁枝邯郸氏发动叛乱进攻赵氏大宗,范氏中行氏支持邯郸氏,同时齐鲁等国结为反晋同盟为支援范氏中行氏入侵晋国,最后晋定公令韩魏知三家一起支援赵氏平定内乱并击退齐军,范氏中行氏被彻底清除出晋国,六卿只剩下了四卿。之后的知氏被灭的故事都是众人皆知的事,知氏被灭后成了三卿2023-07-09 18:23:5515
晋国六卿的介绍
晋国六卿,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维护晋国霸业,捍卫华夏文明。1晋文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晋襄公时恢复三军六卿。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晋厉公时合并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时恢复三军六卿建制,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晋定公时,范氏、中行氏衰落后,取消中军,六卿改为四卿。晋出公时,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最终实现“三家分晋”。1而韩赵魏三国最后败倒在秦国的铁蹄下。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精神看晋国,晋国精华看六卿。晋国六卿几个家族在晋国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一直坚持“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虽然内部相互争权夺利,但对外仍能团结在晋国的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这一点,无疑是华夏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2023-07-09 18:24:271
晋国为什么一分为三,春秋晋国最后1个皇帝,晋国六卿
赵、魏、韩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就是晋国的新兴势力代表是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称“六卿”,又称“六将军”。春秋中叶,晋国的大权逐渐成为一些新崛起的异姓贵族所掌握,而旧贵族势力日弱,仅有栾氏、羊舍氏和祁氏几家。公元前572年,晋厉公被栾氏所杀,拥立晋悼公。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晋国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打败栾氏,又镇压了祁氏、羊舌氏的叛乱,一部分旧贵族成为奴隶和平民。从此,“六卿”登上政治舞台。晋国六卿进行了封建性的政治改革,各自废除井田制,实行了封建的田亩制和地税制。此后,“六卿”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范氏和中行氏联合和齐国、郑国,攻伐赵氏。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赵鞅在阳虎的建议下,发布奖励军功、鼓励工农商参战、解放奴隶的法令,由此,得到了民心,提高了士气。又有蒯聩来救援,晋国大败齐军、郑军,俘虏了郑国统帅温大夫赵罗,缴获齐国粮食千车,取得了巨大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封建关系,争取了支持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智、赵、韩、魏四家共同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而智氏势力最强,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国政,智伯一心想振兴晋国,就让另外三家各献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给公家,智伯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不敢违抗,只有赵襄子不答应,智伯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伯和韩康子和魏桓子攻打赵襄子,在晋阳城把赵襄子包围。赵襄子派大臣张孟谈去找韩康子和魏桓子行使离间计。韩、魏两家本来就对智伯有戒心,怕他灭了赵家之后,贪得无厌,自己将来也难免落得和赵家一样的下场。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对付智伯。他们杀死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地盘。这是发生在公元前453年的事。公元前452年,晋出公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韩、赵、魏三家,韩、赵、魏三家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为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这样,晋国就剩下韩、赵、魏三家,各自独立。这件事史称“三家分晋”,韩、赵、魏被称为“三晋”。晋哀公虽然还保留着国君的名位,但是只能靠三晋留给他的两座小城维持生活,没什么权力,处处看三晋的脸色行事,如同一个摆设。从此,奴隶制的晋国转化为封建制的韩、赵、魏三国。2023-07-09 18:24:591
晋国六卿的封地怎么比诸侯还大
一、晋国本身面积就很大(基数大分开也会比其他小国大),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陕,疆域辽阔 。当时不仅仅地域广阔,军事实力较强。晋国的疆域参考下图二、六卿。晋文公即位后,设三军,为晋国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础。六卿为:郤氏(郤榖、郤克)、狐氏(狐毛、狐偃)、赵氏(赵衰、赵盾)、先氏(先轸、先且居)、栾氏(栾枝)、胥氏(胥臣、胥甲)诸卿大夫开始兴盛。其中,赵氏最强。当时他们各自占据的地域如下图:三、当时的宋国、鲁国等都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实力,远不如晋国的卿大夫。周初分封的公尚不能与晋国卿大夫相比,更不用说当时分封的侯诸侯、伯诸侯了。如下图苏联时期是一个大国,十二个加盟国,后解体。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的面积也比其他小国家大的多。所以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大的原因:其一、是本身疆域大,分割后疆域虽小,但也比一般小国的面积大;其二、自身实力强更有能力拓展疆域;其三、是比较的相对性,被比较的自身狭小。2023-07-09 18:25:083
什么是晋六卿鲁三家
齐国田氏、鲁三桓、晋六卿成为国内的强宗。鲁三桓又被称为鲁三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三家:鲁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又称孟孙、叔孙、季孙)晋六卿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2023-07-09 18:26:102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是对的,自景公始作六卿,经厉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强,至顷公,而“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六卿”。(范氏,始于士会,他先封于范后封于随,其部分子孙以范为氏,他的祖父是士蒍;中行氏,始于荀林父,他在晋文公始作三行以备胡时担任中行将,遂以此为氏;智氏,始于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林父和荀首都是荀息之孙。)这六家之间,相互争权,最终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争斗,其一,范、中行之乱:晋顷公六年,晋国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顷公十年,赵简子鞅合诸侯而入周敬王于周,隐隐成为六卿之首;顷公十二年,魏献子率诸卿大夫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而弱公室,公室由此益弱。赵鞅的崛起,让范氏、中行氏颇为担忧,定公十五年,中行寅(中行文子)、范吉射(范昭子)率众攻赵鞅,而定公以三家作乱,独追赵鞅于晋阳而攻之。荀跞(智文子)、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于是出兵帮赵鞅,结果范氏、中行氏败走。定公二十一年,赵鞅赶走中行氏、范氏,得邯郸、柏人。“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於诸侯。”通过此乱,赵氏成为六卿之首,专晋国政。其二,三分智氏:范氏、中行氏被驱逐之后,晋国六卿只有四卿(智、赵、韩、魏)。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通告齐、鲁,要讨伐四卿。结果四卿惊惧,反攻出公。出公失败出逃,结果死于路上。智伯立哀公,由此专晋国政,遂有范、中行地,最强。智伯专政,日益骄横,甚至先后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赵襄子不予,他就率韩、魏攻赵。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赵氏的老巢晋阳,“引汾水灌其城”。赵行反间,激起韩、魏唇亡齿寒的念头,最终“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而“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彊於韩、魏”。如此一来,晋国六卿实际只有三家,而赵氏最强。通过这些内斗 严重削弱了晋国国力,而且形成了以后的三国分晋,赵、魏、韩三卿分割智氏之地。晋幽公畏惧三卿,反而前往朝觐三卿,除了绛、曲沃,晋地尽入三卿之手。魏文侯立晋烈公,而与赵烈侯、韩景侯实际上成为了诸侯。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把晋君封于端氏。赵肃侯迁晋君到屯留,最终灭亡晋国。2023-07-09 18:26:254
六卿的网络解释六卿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六卿的网络解释是:六卿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夏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周礼》执政大官分为六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始设于夏朝,代表国君亲近官员,亦称六吏。见于西周,为官职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又称六官,西周中的六卿具体官职组成仍存争议:1、其一认为,周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而春秋时代的晋国有着完全别于周室的军政合一制度(见于晋国六卿)。2、其二认为,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卿,唐高宗时,曾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尚书。六卿的网络解释是:六卿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夏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周礼》执政大官分为六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始设于夏朝,代表国君亲近官员,亦称六吏。见于西周,为官职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又称六官,西周中的六卿具体官职组成仍存争议:其一认为,周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而春秋时代的晋国有着完全别于周室的军政合一制度(见于晋国六卿)。其二认为,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卿,唐高宗时,曾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尚书。结构是:六(独体结构)卿(左中右结构)。拼音是:liùqīng。注音是:ㄌ一ㄡ_ㄑ一ㄥ。六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上古天子有六军_六军之主将称"六卿"。2.指六官。3.指春秋时晋之范_中行_知_赵_韩_魏六氏。4.谓卿六人。5.商周时六种官职之总称。二、引证解释⒈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引《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孔传:“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⒉指六官。引《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於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於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_为司城,乐朱_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於六卿,富累於陶_,舆服僭於王公,宫室溢於制度。”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闻之前典,岂有六卿之胄,纳女於管库之人?”隋唐后亦用以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清龚自珍《明良论二》:“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於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_,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⒊指春秋时晋之范、中行、知、赵、韩、魏六氏。引《左传·襄公十九年》:“公(鲁襄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韩非子·孤愤》:“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三国魏曹_《六代论》:“今陛下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无辅弼,何以相救?”⒋谓卿六人。引《左传·襄公九年》:“将盟,郑六卿:公子_、公子发、公子嘉、公孙_、公孙_、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文选·左思<魏都赋>》:“其府寺则位副三事,官_六卿。”张载注:“置卿近九,故曰官_六卿。”⒌见“六大”。三、国语词典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关于六卿的诗词《十月廿五日有诏以予班六卿赐对衣金带鞍马二》《十月廿五日有诏以予班六卿赐对衣金带鞍马》《辛_九月乞休得请钦遣内使赍赐路费宝钞次日又遣内使赍赐白金文绮盖六卿日讲各有特恩也》关于六卿的诗句不似南宫散六卿身冠六卿联强配五伯六卿施关于六卿的成语名卿巨公名卿钜公平步公卿六马仰秣干卿底事六卿分晋六臂三头卿卿我我关于六卿的词语平步公卿名公钜卿六臂三头名卿巨公名公巨卿干卿底事名卿钜公白衣卿相六卿分晋白衣公卿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六卿的详细信息2023-07-09 18:26:331
晋国六卿的人物风云
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晋文公之舅,略有贪欲的政治家。文公集团骨干成员其父狐突为晋国大夫,狐偃与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晋献公21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与夷吾皆在外将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后与重耳谋,奔狄国,终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齐以避难,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7年间,狐偃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为重耳出谋划策,艰难的推动着重耳的复国大业。文公回国即位,委国政于狐偃,为执政大夫。晋文公初设三军六卿,狐毛、狐偃将上军。时晋国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其执政8年,使晋国国力得到了狂飙式的发展。并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战略规划,将晋国推向霸主的圣坛。 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于原,又称原轸,先丹木之子。晋国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统帅。前660年,晋献公见惑于骊姬,欲废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说申生避祸,申生不从,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轸其一。献公崩,晋乱,至惠公夷吾,先氏为公子重耳之内应。(《史记》称先轸亦随重耳出亡)文公即位,委先轸以重任。前633年,晋始作三军,以先轸佐下军。一年后,中军将郤毂卒,先轸跃为中军元帅。狐偃是文公称霸的战略制定者,那先轸就是文公称霸的战略执行者。城濮之战,先轸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势,大败楚军,一战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郑,不礼于晋,先轸全歼秦军于崤山,生俘秦将。襄公从妇人之言,纵秦将归。先轸闻之,入宫责襄公“一日纵敌,万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轸悔其欺君之举,大惭。后先轸攻翟,单骑免胄入翟营,壮烈殉国。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立为中军元帅,继续为晋国的霸业作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嬴姓,赵氏,名衰(同“崔”),字子馀,排序为季,谥号成,史称赵成子、成季、孟子余,晋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称原季。叔带之后,早年便追随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赵衰其一也。自始至终伴随重耳左右,与重耳同行流亡19载,不离不弃,为重耳股肱之臣。文公回国即位,为赵衰为心腹,每每以军政要务委之,赵衰不受,却将他人之贤荐于文公。前633年,晋作三军六卿,郤毂、郤溱、狐毛、栾枝、先轸皆为赵衰所荐,文公对赵衰之信任由此可见一斑,亦可看出赵衰让贤之德。且赵衰所荐之人皆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将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狐偃相形见绌。上军将狐毛死后,赵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后,替之为执政大夫。终赵衰之世,低调处事,其谦让之贤令人可敬,贾季赞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赵衰逝世,其子赵盾继立,赵衰已经为其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竞争资本。 嬴姓,赵氏,名盾,排序为孟,谥号宣,史称赵宣子、宣孟,赵衰之子。时人尊称其赵孟,晋国第一位赵宣子召集党羽将执政大夫与中军元帅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卿士,始称正卿。自文公后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颇有建树的政客,晋国霸业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毁灭晋国宗庙的第一人。赵衰随重耳避难于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赵盾。后赵衰又随重耳出奔,留下赵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赵氏富贵。赵衰将叔隗、赵盾母子接回绛城。衰以赵盾贤能,立为宗子。赵姬(晋文公之女)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皆侍奉赵盾。前622年,赵衰逝世,赵盾继任为执政大夫,幸运的是几乎同时,胥臣、栾枝、先且居也随之而去。一年后,晋襄公重组内阁,在阳处父的协助下,以赵盾将中军,贾季佐之。年轻的赵盾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辅佐晋襄公。而就在同年 ,晋襄公薨逝,赵盾再次幸运的走上前台,开始了对晋国长达20年的专政。襄公崩逝,赵盾主张拥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贾季却更愿拥立在陈国的公子乐。双方各不相让,贾季私自派人去陈国迎公子乐,赵盾察觉后派人诛杀。贾季愤恨阳处父,将其刺杀,赵盾乘机驱除贾季,自此赵氏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然形成。赵盾随即遣先蔑、士会往秦国迎立公子雍。晋襄公的夫人穆嬴携太子夷皋,哭诉于赵家。赵盾无奈,乃立夷皋,是为灵公。其后领晋国三军于令狐打败护送公子雍的秦军。自此秦晋再生战祸。为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权威,赵盾主盟,与齐、鲁、卫、郑、宋、陈等国国君盟于扈,俨然以霸主自居,开晋国卿大夫会盟诸侯之先河。前620年,先毂、梁益耳、蒯得为乱,赵盾未经灵公太后应允,擅自杀戮朝中大臣,时赵氏气焰之盛,诸卿皆畏。前615年,秦晋战于河曲,赵盾族弟赵穿与胥甲不从将令。赵盾废胥甲而用赵穿,其执法之不公为人所耻。赵盾在朝中表面与郤缺、士会、荀林父共主国政,实际上独擅专行。赵氏党于郤氏、先氏,排挤荀氏、栾氏。赵盾的高压政策,众卿敢怒不敢言。灵公渐长,为赵盾所制,心甚不快。灵公刺杀赵盾未遂,赵盾逃匿,未出国境,赵穿弑灵公,迎赵盾。赵盾归,竟然不诛弑君之人。史官董狐愤而提笔:“赵盾弑其君”。赵盾又立公子黑臀为晋侯,是为晋成公,又以晋无公族为由,在晋国设立公族大夫、余子、公行建制,其职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担任。晋国公族日弱,卿族日强,这对晋国君权几乎是致命一击,晋国的分裂已经提前预定。时楚庄王即位,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不断北上,向晋国霸业发起严峻挑战。秦国因崤山之恨、令狐之败屡屡攻击晋国后方。赵盾以私为主、以公为次的执政理念使得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文襄霸业也已摇摇欲坠。前601年,年仅50余岁的赵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执政。他留下的是晋国分崩离析的朝政与土崩瓦解的霸业,还有那个他一手经营扶植,却已成众矢之的的赵氏家族。 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谥号桓,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名荀林父,时人称之荀伯、中行伯,后人称之中行桓子。荀息之孙,逝敖长子,中行氏之祖;其弟曰荀首,为智氏之祖。其祖父荀息为晋献公股肱之臣,献公弥留之际,托孤于荀息,后幼主奚齐、卓子相继被弑,荀息以身殉职。这对后来的荀林父应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晋文公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几经升迁,至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有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初,郤缺逝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祁姓,范氏、随氏,名会,谥号武,叫做士会、范会(采邑于范)或随会(采邑于随),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士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其祖父士蒍为晋献公谋,尽灭桓庄之族,升为大司空,士氏乃旺。经惠公短暂的低谷后,在文公后期崛起,士蒍幼子士毂屡入六正之列。在其叔父的护佑下,士会跻身政坛。士会为士缺幼子,士穆子之弟,按周礼分封制,不可为宗子,且地位较低。前621年,晋襄公病逝,赵盾欲立公子雍,遣士会、先蔑往秦迎立新君,赵盾背之立太子夷皋,后反攻秦军,士会、先蔑皆愤而仕秦。秦康公以士会为贤,幸为己用,以士会为谋,攻晋屡屡得手,赵盾深以为患。赵盾以魏寿余以苦肉计赚回士会,士会以其在秦国的优异表现很快便深得赵盾赏识,进入内阁,成为赵盾的得力助手。邲之战中,时士会将上军,已察觉晋不可与楚决战,战则必败。中军佐先榖率师济河,士会便率上军七处设防掩护。后晋军果惨败,惟上军得以保全。前594年,荀林父告老,士会执政,便改革政治,将缉盗科条尽行铲除,专以教民劝化为务,益求典礼之制,修晋国之法。时晋之国法为之一新。前592年,郤克见辱于齐,及归,屡言伐齐,景公不从,士会深以为患。不久士会告老,郤克执政。 姬姓,郤氏,名克,谥号献。史称郤献子,正卿郤缺之子。有轻微的跛足残疾,这一身体缺陷却改变了郤克的事业轨迹。前597年,正卿郤缺逝世,中行林父继任,立刻迎来晋楚之间有一场巨战,时郤克继其父之位为卿,辅士会佐上军。士会与郤缺为世交,少不了对初涉政坛的郤克谆谆教诲。邲之战前夕,郤克已然看出魏錡,赵旃之流的乱行,估计出晋楚的胜败格局,便果断的与士会提前准备,以保上军不败。后先榖败亡,荀林父告老,郤克在短短几年间便升为中军佐,辅士会执政。时楚正盛,秦晋交恶,齐便是晋国联合的主要对象。前592年,晋景公遣郤克使齐,因其跛足而见辱于齐顷公,郤克愤,及归,请景公伐齐,景公不从。郤克愈愤,嗔怒不已,士会忧其迁怒于晋,便告老,慷慨的让出了正卿一职。郤克执政,开始了其复仇的计划。前589年,齐顷公伐鲁,郤克乘机出兵攻齐,于鞍之战中大败齐军,司马韩厥几生擒齐侯。顷公惧,乃遣国佐与郤克签订城下之盟。郤克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与明锐的军事嗅觉,本是忠君体国之臣,却为着一己之私,起倾国之兵与齐争衡。晋霸业中衰,郤克能吸取邲之战的教训,团结同僚与部下,较为合理的安排人才辅佐国家,并挫败齐国的称霸野心,为晋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亦不失为治世之能臣。 姬姓,栾氏,名书,谥号武,其名栾书,时人尊称其栾伯,史称栾武子。晋国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帅,名满天下的阴谋家。祖父栾枝受赵衰荐,入六正,参与城濮败楚,崤山败秦等战役并表现优异。其父栾盾受赵盾之拔擢,亦入六正。栾盾死后,栾书继,辅赵朔佐下军,为六卿之末。然而他的上司下军将赵朔却很欣赏栾书,曾言:“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邲之战,栾书谓晋难胜,当退。鞌之战,栾书将下军,从郤克伐齐。郤克知栾书之才。前587年,郤克逝世,栾书以下军将跃为正卿,开始了长达14年的执政之旅。郤克之子郤锜将下军由于郤克的投之以桃,栾书的报之以李。栾郤两家相互提携,共创大业。前583年赵庄姬告赵同、赵括谋晋悼公周子反,栾书、郤锜作伪证,同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颠覆,晋国高层留下了较多空缺,郤氏之族纷纷跻身晋政,形成了继赵氏之后又一望族,时郤锜、郤至、郤犨都位列卿士,权势极显。栾书虽为正卿,亦感郤氏之盛,心中不快。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从郤至之速战,不纳栾书之谋,果大败楚军。栾书更忌郤至之才。后栾书制作种种假象于晋厉公,晋厉公亦憎郤氏之专横,任胥童族灭郤氏。胥童顺势将栾书擒获,厉公不忍,令栾书官居原职。栾书恐祸将至,联合中行偃弑厉公。栾书为防晋乱,急遣荀罃、士鲂往洛邑迎立公孙周,是为晋悼公。悼公即位后,栾书以流星般的速度消失在晋国政坛。 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韩子舆之子,为战国时韩国之祖。韩厥力保赵孤韩氏未幸于晋文公,逐步沦落。至韩厥,为赵衰所养,故与赵氏相善。韩厥为人正直,赵盾执政,任其为司马,韩厥以赵氏家臣的身份进入政坛。河曲之战前,韩厥就以扰乱军阵为名处死了赵盾的亲信,赵盾得知后,未责备,反而大赞其:“秉公执法”,并预言他日韩厥必执晋政。此后韩厥低调为官,恪尽职守,因为家族不够显赫而难入六正。前589年,晋军败齐于鞍,景公始作六军十二卿,韩厥将新中军,算是列入卿位了。景公认为韩厥有国士之风,是为人正直,为臣尽忠的社稷之臣,故景公为政,多从韩厥之言。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灭族,只有韩厥感念昔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赵武为赵氏继承人,使其复续嬴姓嗣,赵氏免于亡族。随后韩厥为臣继续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参与各卿之间的争权夺利。前574年,栾书擒厉公,恐为人所鄙,欲携韩厥、士燮共举,韩厥怒斥栾书叛逆之举。栾书无奈只与中行偃弑其君。悼公立,素敬韩厥之贤,乃以之代栾书执政。韩厥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辅佐年轻而又优秀的晋悼公为晋国的复霸大业作着最后的冲刺。前566年,韩厥主动告老,其子韩起为卿,后又为执政,韩氏渐兴。 姬姓,智氏,名罃,谥武。史书上称作知罃(“知”“智”通),因知氏与荀氏同宗,所以也叫荀罃,即智武子。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之堂弟。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名帅。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执政,以其弟荀首为下军司马,荀罃亦在军中服役。邲之战,荀林父惨败收场,兵荒马乱之中,年轻的荀罃被楚军所俘虏。其后晋楚关系紧张,荀罃铁窗中度过了长达9年的囚禁。前588年,晋楚关系缓和,晋国以楚国公子熊榖臣换回荀罃,荀罃终获释。回到晋国的荀罃,其地位甚至还不如侄子荀偃。时执政栾书与三郤交恶,各自拉帮结派,党羽林立,荀罃对栾、郤党政嗤之以鼻,遭到了栾书、郤锜的冷待甚至压制。然而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可谓英雄识英雄,屡委任其以要职。前566年冬,韩厥告老,荀罃执政。时正值晋楚争霸的高潮,面对郑国的望风驶舵,荀罃提出晋军三分,轮番出击,袭取郑国。楚军进,则晋军退;楚军退,则晋军进。使楚军欲战不能,长期疲于奔命。最后楚共王不得不放弃对中原的争夺。荀罃的疲楚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后世兵家之经典。年仅20余岁的晋悼公最终得以复霸中原,荀罃之功勋不可磨灭。前560年,荀罃逝世,其侄荀偃执政。荀偃继其叔父之余烈,仰仗着晋国强大的国力开始了对秦楚齐等大国的征伐。 嬴姓,赵氏,名武,谥号文(一作献文),其名赵武,时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晋国六卿领地晋献文子。赵朔与赵庄姬之子,传说的赵氏孤儿的原型。前583年,赵庄姬告原(赵同)、屏(赵括)将作乱,晋攻赵氏于下宫,晋赵氏大宗全族被灭,自叔带以来创下的家底焚毁殆尽。韩厥请于景公,以赵武为赵氏继承人,续嬴姓嗣,还其宗邑。悼公即位,以赵武为贤,令其佐新军,经魏绛、栾黡、韩起礼让,至前560年,中军元帅荀罃逝世,年轻的赵武将上军,仅居荀偃、士匄之下。赵武为人低调,重信义、崇礼让,有其曾祖赵成子之风,是赵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鉴于幼年悲惨的亡族记忆,赵武只与韩起亲善,从不参与卿族之间的争利仇杀。前548年,赵武继士匄执政,开始以偃武修文的纲领主持国政,力主减轻诸侯盟国对晋国的纳贡,加强礼仪交涉,各国以礼行事。前546年,赵武代表晋国与楚国实现和平弭兵,中原各国间的战事基本结束。前541年,赵武未满半百而亡,韩起继为执政,继续贯彻赵武的执政策略,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原赢得了宝贵的和平。 荀跞(前548年—前493年):姬姓,智氏,名跞,谥“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智氏之主,荀盈嫡长子,中行吴族侄。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晋国四卿领地前533年,荀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叔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荀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两代人(荀朔、荀盈)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荀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前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荀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积极侍奉晋顷公,晋定公彼此利用,共度难关。荀跞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敢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直到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荀跞荣登执政。由于惯性,荀跞依旧是寡言,声势上甚至还不如他的副手赵简子。前5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氏火拼,中行寅与士吉射反叛,围攻赵鞅于晋阳。荀跞审时度势,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荀跞为加强智氏,欲立士皋夷领范氏、以宠臣梁婴父代中行氏,遭到赵鞅阻止。荀跞深恨赵鞅,计杀赵氏家宰董安于。前493年,荀跞寿终,其子荀申担任卿士,助手赵鞅成为晋国执政。经历过荀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荀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姓,赵氏,名鞅,又名志父,其名赵鞅,时人尊称赵孟,后人称之赵简子,赵武之孙,赵成之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改革家,晋宗室的掘墓人,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他的出现加速了晋国的分裂。赵氏在晋为显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然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止赵孤尚存。后赵武为卿,赵氏稍起。赵武、赵成年皆未半百而亡。年轻的赵鞅继赵成卿士,担当起赵氏崛起的重任。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周敬王匄流寓于外。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平定王子朝之乱,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前514年,韩起去世,魏舒执政,赵鞅多为士鞅所迫。前513年,士鞅胁赵鞅收生铁482斤将原范宣子之刑书铸于铁鼎之上,对“刑不上大夫”的发起挑战。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执政。赵鞅遭到士鞅的多方压迫。年轻的赵鞅在士鞅的监视下,无所作为,也看透了晋国国家政出私门的本质,积极准备着未来的六卿间阳虎侍赵简主的内战,并且注意收罗人才和建立根据地。赵鞅敢于打破士农工商的等级局限,大胆的重用阳虎、尹铎、董安于等志士贤臣以为左膀右臂,又善于纳谏,知错必改;兴建晋阳城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前497年,赵鞅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叔赵午不允,赵鞅怒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迅速以邯郸发动叛乱,士吉射、荀寅协助邯郸氏攻打赵氏,赵鞅未料到范氏、中行氏会卷入其中,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三家兵围晋阳。正卿荀跞及韩不信、魏曼多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赵氏之围遂解。同年,荀跞主内,赵鞅主外,随即对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前493年,赵鞅领兵于二卿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郑军。入秋,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逐步将二卿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晋国。二卿为乱后,晋国裁三军六卿为二军四卿,而赵鞅则名为晋卿,实专晋权,不断的出征,不断的揽权。赵氏之焰烧遍中原,复宣子之兴。前475年,赵鞅将死,乃告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姬姓,智氏,名瑶,谥襄,史称荀瑶,也作知瑶,时人尊称智伯,即智襄子,荀跞之孙,荀申之子。荀氏家族华丽的终结者,他直爽、天真、贪婪又可悲,他的战败直接导致三家分晋的历史格局。晋国经过一轮轮优胜劣汰,只剩六卿。智氏自荀罃后,荀朔、荀盈皆早亡,荀盈、荀跞皆未及弱冠便成为智氏宗主,幸于中行吴念及同宗之亲,多加呵护,才使智氏能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存,至荀跞未成年而佐下军。荀跞一生小心谨慎,侍奉晋侯,智氏渐兴。前497年,二卿为乱,赵氏与二卿火并,荀跞从中取利。前593年,荀跞去世,赵鞅执政。荀申继其父卿位佐下军,择宗子时,智果荐荀宵,言荀瑶贪而不仁,荀申不从,仍立荀瑶。前475年,赵鞅逝世,荀瑶执政。智氏开始其权势的扩张,荀瑶果不负其父所望,仿赵鞅,不断的率领晋军屡立功勋,智氏成为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凌驾于三卿之上。前464年,荀瑶伐郑,酒宴中轻辱赵毋恤。赵毋恤隐忍不发。自此智赵交恶。前458年,荀瑶合韩赵魏瓜分原中行氏、范氏之地,智氏从中获利良多,更为嚣张。自此智氏之强更盛,荀瑶大有并三卿而独代晋宗之势。前455年,荀瑶无故索地于韩魏,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恐不敌智氏,皆赠万户之地。荀瑶又索蔺、宅皋狼于赵,赵毋恤不允。荀瑶纠合韩魏攻赵氏。赵氏不敌,退守晋阳。三家兵围晋阳两年,仍然不克,荀瑶乃决汾水灌晋阳。赵氏之城不日将破,其家臣张孟谈说韩魏反智氏,韩魏皆附议。智果等贤臣多次言及韩魏将反,劝荀瑶防备,荀瑶不以为然。后韩魏引汾水淹智军,赵氏从城中杀出,内外同举,灭智军,杀荀瑶。智氏本可能独代晋国,却遗憾的成为历史的笑柄,惜哉!汉代陆贾叹之:“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将其与吴王夫差、秦皇赵政比肩,也算是对他一生较为中肯的评价。 嬴姓,赵氏,名无恤,谥号襄。时人尊称赵孟,即赵襄子,赵鞅之庶子。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赵毋恤虽生于豪门之家,却因其母贱而地位低下。但赵毋恤相比于他的那些兄长则显得更为贤能。赵鞅召众子考验,赵无恤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雄才大略,赵鞅深感赵无恤是赵氏难得的家族继承人。于是废黜赵伯鲁,立赵无恤为宗子。前475年,赵鞅寿终,赵无恤代父上朝。赵无恤立两年即攻灭代地,扩充赵氏。前464年,荀瑶攻郑,荀瑶要赵无恤攻城,赵无恤拒绝,荀瑶怒,大骂赵无恤。赵无恤固忍。前458年,时荀瑶屡次征战,智氏正盛,有吞并三卿,独霸晋宗之势。赵无恤亦阴御之。前455年,荀瑶向韩魏敲诈封邑,韩魏惧智氏之威,皆割万户之邑于荀瑶。荀瑶傲慢索要蔺、宅皋狼(赵氏先祖的封地)。赵无恤断然拒绝。荀瑶恼羞成怒,纠合韩魏攻赵氏,赵无恤退守晋阳。三家兵围晋阳。赵无恤与军民同甘共苦,守城达2年之久,荀瑶仍未攻克。前453年,荀瑶乃决汾水淹城。赵氏危矣!赵氏家臣张孟谈出城,秘与韩魏约定,共反智氏。三家攻灭智军,族灭荀氏。晋阳之战中,赵氏出力最多,实力相对最强,赵无恤代替荀瑶执政。在饱受战乱之后的赵氏,亦没有兼并韩魏的能力,三家分晋终成定局。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即魏文侯,魏驹之子。春秋末期晋国魏氏的领袖、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后,晋国三分大局已定。赵毋恤继荀瑶成为晋国的领导人,三家基于晋阳之战之友谊,注重修身养性,保持和平。前446年,魏驹卒,子魏斯继。前425年,赵毋恤崩逝,赵氏发生内乱,魏斯继任为晋国执政。前423年,韩启章攻郑,杀郑幽公,三晋对外宣战。前419年,魏氏挺进秦国腹地,筑城于少梁,赵氏筑城于泫氏。秦攻少梁,不克。秦晋对峙。前416年,魏斯定乱,葬幽公,立烈公,魏氏之盛隐隐甲于三晋。前413年,晋军大破秦师于郑。前412年,晋魏击再败秦于繁庞。前409年,赵浣、韩启章猝,赵籍、韩虔立。魏斯拉拢赵、韩,合成三晋联盟。前408年,晋吴起攻秦,尽夺西河;魏斯将兵,乐羊越赵伐中山;韩虔攻郑,夺雍丘。前406年,乐羊灭中山,魏斯以嗣子击为中山君,威慑赵氏。以李悝为相,加大改革力度。前405年,齐宣公及田悼子亡,魏斯帅三晋联军大败齐师于癝丘,顺势杀入齐国腹地,齐仅据长城以守。在经过长达30年的整顿之后,三晋将战略目标指向了国外。三晋打着晋国的旗号,在魏斯的领导下,将积聚了近百年的能量一口气释放出去,把自己通过长期封建制改革后的成果向全天下展现,瓜分中原,对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天下所惧。晋国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团结、一致对外,然而今非昔比,我们此时不由得想起曾经那个号令诸侯百余年的晋国。让人不由得感慨:这是晋国最后一次将自己的帅旗飘荡在华夏大地之上。三晋在近乎疯狂的掠夺和侵略的同时,不忘记周威烈王。前403年,周王忌于三晋的强盛,册封魏斯、韩虔、赵籍三人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魏都安邑;赵都邯郸;韩都阳翟。晋国名存实亡,战国开幕。前400年,楚欲与三晋夺郑,魏斯携三晋大举伐楚,楚不能敌,三晋攻至乘丘。楚割榆关以赂晋,晋师方退。魏文侯称霸中原。前396年,魏文侯崩,其子魏击嗣位,是为魏武侯,接霸中原。2023-07-09 18:26:401
晋国六卿,为何最后分晋的是最弱的韩、魏、赵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就是这里的三家分晋,而晋国在春秋也是一方大国,它的内部是有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其中的范,中行的实力最为强大,可是最后成功瓜分了晋国的却是实力较为弱小的韩,赵,魏。在公元前509年,范鞅继位,范鞅虽然算得上是一位有才的领导,但是却非常的贪恋。因为他现在是晋国的国君,所以他利用职务之变四处敛财,可以说此时整个晋国都成为了范鞅,为范家敛财的工具。在前506年的时候,楚国侮辱蔡昭侯,在得到了蔡昭侯的求助诸侯范鞅就准备去帮助蔡昭侯,但是可是在会盟之时和范家关系很好的中行寅向蔡昭侯索贿,并且范鞅偏袒了中行寅,也就让晋国的名声变得非常的差。之后公元前497年,赵氏内部发生了内讧,范式乘机联合中行氏攻打赵家,赵家也是不能抵挡,一直逃到了晋阳。同时,韩氏,智氏,魏氏以此为借口讨伐范氏,中行氏,并且将范氏,中行氏逼迫到了朝歌。在第二年赵家也是带着军队攻打朝歌。打不过赵家的范氏,中行氏没有办法,只能向齐国求救,齐国也是叫上了鲁国和宋国一起攻打整个晋国。而赵家的赵鞅却在晋国的内部得到了民心,深受百姓的支持,最后也是获得了胜利。并且之后也是一举将范氏,中行氏灭掉了。之后晋国就只剩下韩赵魏和智氏,之后智氏联合韩,魏一起攻打赵氏,就在即将将赵氏灭掉的时候,赵氏成功的让韩,魏反水,最后三家联合一切灭掉了智氏,并且三家也决定了不再像之前一样轮番执政,而是将整个晋国直接瓜分了。2023-07-09 18:27:154
晋国300年的公卿争斗史,究竟是怎样的?
三百年的公卿斗争本身就是因为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做斗争,但是皇权集中这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公卿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2023-07-09 18:27:481
六卿分晋什么意思
六卿分晋的意思是春秋后期。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春秋史,作为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国力最强,作为周天子的兄弟之国,晋国的地位一直很高,但春秋的礼乐崩坏却是从晋国开始的。晋国之所以会三家分晋,是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造成,前人种因,后人得果,真要追溯起来,三家分晋真正的源头是曲沃代翼。周朝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成为约束天下人道德规范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整个天下的继承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的,无嫡子则由长子继承,但是晋国却发生了曲沃代翼事件。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军队扩充为三军,这是晋国大国实力的象征。三家分晋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公族争夺君位,导致公族不被信任。晋国由于分封给小宗曲沃桓叔富庶曲沃,导致桓叔生出野心来争夺国君之位,首先是分封不当,作为晋国国君,必须保证国君所控制的人口、城邑、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强的地位,但是晋国这一不合理的分封,为日后公族争斗埋下了诱因。曲沃代翼成功后,曲沃一系的晋国国君又开始担心翼城的公族发动叛乱,把国君之位夺走,于是晋献公开启了春秋历史上最为残酷血腥的宗族清洗,几乎杀掉了所有翼城的公族之后,保持了国君之位稳定。曲沃代翼成功后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晋国宗室从此以后不会得到晋国国君的信任,公族不被信任,国君就只能重用异姓贵族,这是让异姓贵族坐大的历史原因。2023-07-09 18:28:261
六卿具体指的是哪些职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代时确定为六部,首创三省六部。唐代更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代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隋初去郡留州县二级,炀帝时改州为郡,增设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正四品,其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掌诸巡察。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2023-07-09 18:29:061
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是哪六家?
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是哪六家?事实上,中国的脊梁还应该加上另一个地方,山西。现在,说到山西,我们很少谈论煤炭和煤炭酋长以外的任何东西,但历史上的山西是富饶而稠密的。山西有无数的历史典故,有太多的皇帝和将军的产业从这里出来。然而,他之所以叫金,是因为历史上有一个国家,他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太不寻常了。数千年来,它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大的无可争议的咖啡。随着志氏家族的扩张,志博开始鄙视和虐待其他五个家族,随后消灭了范氏家族和中航家族,并与韩氏家族和魏氏家族一起攻击赵氏家族,淹没了金阳。在他们离开之际,赵密谋反对韩、魏摧毁志博,志博家族也摧毁了志博家族,为金在三个家族之间的分裂奠定了基础。赵祥子还把知波的头变成了一艘酒船。晋国是春秋两季最大的国家,在中华文明开始萌芽和发展的时候,在防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金,也许我们的祖先应该留头发喝血。除了齐桓公一段时间短选梁外,春秋时期,金几乎用他的力量代表了中国的正统,选择了具有中国神力姿态的东夷,即齐。西戎、秦、南满、楚、北地游牧民族尊崇国王,征服并建立了世界。没有金,中华文明可能早就消亡了,中国历史应该重写。毕竟,世界上有太多的文明死于野蛮人之手。当中华文明开始时,它无法忍受风雨。《金》可以说是中华文明门神编纂的第001号。金的领土、人口和生产O部和山东西部的实力。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三个国家在解体后仍然跻身于警告国时期的七大英雄之列。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2023-07-09 18:29:242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为: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49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一点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平民,晋国祭祀断绝。作为平民的晋静公不得不耕种农田或者经营商业营生,最终悄无声息的离开的人世。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起始于晋文公的三军六卿制,六卿长世执掌晋国国政,久而久之晋国公室就被六卿架空了。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在长期的倾轧之中韩氏、赵氏、魏氏三族胜出,最终瓜分了晋国全部领土。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铁之战,范氏、中行氏被灭;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赵氏、韩氏、魏氏为诸侯,三族正式立国。三家立国时,晋国公室仅仅保留着绛城、曲沃城两座城池,三国的强大让晋国公室不得不去朝拜他们。晋幽公在亡国之前十分享受生活,史载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一国之君夜出寻妇,不想被强盗击杀,可想当时晋国公室的处境有多少可怜!西周时代还讲究“兴灭国,继绝世”,一般不会绝人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兼并战争十分残酷,一般灭国之后,该国公室成员就会成为平民。后世则更加残酷,不仅仅灭人之国,还会屠戮皇族子弟!2023-07-09 18:29:581
晋国六卿魏氏的存在感很低,为何分晋后魏国能碾压群雄称霸中原?
晋悼公上台执政之后,晋国内部六位卿大夫已经架空了晋公室,而在这六卿中魏氏的存在感很低,那么为何分晋后魏国能碾压群雄称霸中原呢?此事我们还得从三家分晋说起。三家分晋是必然中的偶然。春秋末期,如果论实力在晋国六卿中排个名次的话,范氏、中行氏、智氏的实力远远要超过韩氏、赵氏和魏氏,尤其是智氏联合韩赵魏把范、中行打跑之后,智氏逐渐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当实力强大之后,就会膨胀,智氏也是如此,智氏到了智伯瑶时期,不仅对外征战,对内的兼并也没有落下分毫,但相比对外的暴力,对内的手段则比较直接,因为他是打着晋公的名义直接伸手问韩赵魏三家要地,要人。如果真是晋公室要地,估计韩赵魏三家都拿出,毕竟老大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打跑就犯了不能攻打晋公的禁忌,但此时的晋公室都那样了,还要土地干嘛,这明显是智伯瑶在背后要地嘛。韩家和魏家几乎没有任何含糊就给了智家土地,但到了赵氏这就不行了,因为智家虽是老大,但赵家也稳稳能坐上第二把交椅,何况他想当老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于是乎,赵氏不给土地,智瑶就率领韩魏就攻打赵氏,结果韩魏在赵氏封邑快被攻破时反水了,智氏大败,此后晋国的山头上也就只剩了韩赵魏。三家在分晋时各自的小算盘。智氏灭亡之后,韩赵魏自然很不客气的就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瓜分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最开始其实分的城池和土地很散,韩赵魏三家各自都有成片的“飞地”。飞地,并不是指会飞的土地,而是指土地和自己的封邑不接壤,后来三家为了方便管理,进行过多次换地行动,但有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和土地,三家中谁都不会妥协,比如晋国的上党郡。韩赵魏三家,在上党郡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足见此地的重要性,后来秦赵之间的长平大决战也就是因为韩国的上党郡引起的纷争,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议。三家协商和换地的最后结果,就是赵国占据北部,魏国占据中部,而韩国占据南部,这其中赵氏占有的土地最为辽阔,魏氏占据的土地最为肥沃,也是原先晋国的中心疆域,魏氏占有的土地优势,其实也正是魏国能率先在战国初期称霸的基础。魏国率先称雄的背后。说到三家分地,你或许会有疑问,为何存在感很低的魏家能占据最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强大的赵氏呢,这是因为赵氏被两次大战给打弱了,一次是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氏,一次是智伯瑶攻打赵氏,虽然两次战争,赵氏都反败为胜了,但自身的消耗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智瑶攻打赵氏那次,几乎要了赵氏的老命,就在智瑶和赵氏相持的状态下,魏国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崛起了。所以在三家瓜分晋国土地的时候,魏氏俨然成为了三家中的老大,尤其魏国还出现了一位超级明君——魏文侯,后来的魏国正是在此人的带领下,称霸了中原,成为战国首霸。而魏文侯为何能让魏国称霸呢?其一,魏文侯有着忧患之心,处于四战之地却不忘奋发图强,其二,魏文侯能知人善任,吴起、翟璜、李悝、西门豹、乐羊等等都在他的麾下不遗余力奉献力量,其三,魏国的变法,魏文侯以法治取代人治,清明了政治。飞鱼说:三家分晋中谁的算盘打得最精?不是叫嚣和智家对抗的赵家,而是一声不响的魏家,智家要土地,魏家就给,智家说打赵家,魏家立即跟上,这种跟着老大在背后喝汤的主,其实最能成为大BOSS。别人打仗,魏国发展自己,当实力不济,不能抵抗时,立即选择对自己最有益的选项,老大被打残了打死了,结果才发现,原来一直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小弟,已经成为了晋国山头上的新任大哥。晋国六卿魏氏的存在感很低,为何分晋后魏国能碾压群雄称霸中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国占据了有利位置,并且有条不紊地率先开始变法,再加上魏文侯的贤明,也就是这三点,让魏国称霸了100余年。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其实也是秦国后来能完成一统的缩影,魏文侯称霸战国初期做的的这三点,被秦国自秦孝公之后历代君主都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所以秦国能完成一统,也并不是偶然事件,如果拿魏国和秦国相比,遗憾的是,魏国没有富过三代。2023-07-09 18:30:261
五百卫人被进贡给晋国,引爆八年六卿内乱,根因却在卿族的堕落
公元前500年夏,因为卫国联合齐国伐晋,赵鞅率军前往报复卫国。虽然晋军未能攻破卫国,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化,卫人主动送给晋国五百户人口,以表臣服。卫国进攻的这五百户人,赵鞅就把他们留在了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交给了同族兄弟赵午管理。 可谁都没想到,这五百户卫人竟然在晋国引爆了一场长达八年的大内乱! 三年后,赵鞅突然找到赵午,对他说:「 ”你把卫人进贡的五百户人给我,我把他们迁徙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去。”赵鞅担心邯郸距离卫国太近,这些卫人随时可能逃回国去。因此,赵鞅想把他们迁徙到远离卫国的地方,那样就他们想再逃回卫国就极为艰难了。赵午听了后,也没多想,当场就答应了。 赵鞅是赵衰之后,赵午是赵夙之后,而赵衰与赵夙又是亲兄弟。正因他们都是同族,所以赵鞅与赵午才会这么随意。 可万万没想到,赵午回到邯郸之后,家族中人却对此举颇有疑虑:「 ”不行啊,卫国之所以进贡五百户,是为了结好邯郸。如果将这五百户人迁到晋阳,就是断绝了与卫国的交往。不如先入侵齐国,再来谈迁徙之事。”邯郸人意思,如果晋军侵略齐国,则齐人必定会发起报复;这时邯郸人再以此为借口迁走这五百户人,就顺理成章,不会破坏邯郸与卫国的关系。 可这么一来,赵午将五百卫人送到晋阳的日期未免拖得太长。 赵午迟迟未履行承诺,还无端端侵略齐国,给晋人招惹来一位大敌,这让赵鞅怒不可遏。赵鞅召来了赵午,不由分说将他囚禁在晋阳。然后,赵鞅派使者通知邯郸人:「 ”我要惩罚赵午之罪,你们可另立继承人了!”不久后,赵鞅就将赵午给杀了! 因为芝麻大点事,赵鞅就杀了赵午,这引发了邯郸人的极度愤怒。赵午之子赵稷立刻与家臣涉宾一起,占据邯郸城发动反叛! 邯郸人造反,就是赵鞅所逼出来的:赵鞅再有权势,也不能如此胡作非为,肆意残杀同族兄弟! 公元前497年6月,上军司马籍秦奉命前往邯郸平乱。 就在这时,赵鞅却招来了意想不到的敌人!虽然是邯郸人造反,可晋国其他卿士却看不下去了。 赵午是荀寅的外甥,因此赵鞅私杀赵午引发了中行氏的愤怒。荀寅与士吉射是儿女亲家,因此范氏与中行氏向来就走得非常近。老亲家对赵氏不满,范氏也就站在中行氏一边,与赵氏作对。因此,就在籍秦率军围邯郸之时,范氏与中行氏私下里就准备攻打赵氏。 赵氏家臣董安于听说了后,赶紧提醒赵鞅:「 ”要准备作战了!”赵鞅听了,为难地答道:「 ”晋国有命,始作乱者死,还是后发制人得好!” 尽管照样赵鞅不愿先发制人,可范氏与中行氏却不会饶过他。 7月,范氏、中行氏突然发难,前往攻打赵氏之宫。赵鞅难以抵挡,匆忙逃到了晋阳。在范氏与中行氏推动下,晋定公立刻就派兵去围攻晋阳。 可是,范氏与中行氏的人品,却在这时候帮了倒忙。 士吉射之父士鞅为人贪鄙,虽然他已去世数年,但他执政时得罪的人可不少。公元前509年,魏舒在为成周筑城之际偷偷跑去田猎,结果被自己放的大火给烧死了。为此,之后当上正卿的士鞅撤去了魏舒的柏椁,以示贬损。以贪贿闻名天下的士鞅,居然贬损从不贪贿的魏舒,这让魏氏对范氏充满了怨恨。 荀寅之父荀吴在世时,晋国正卿是韩起。韩起执政理念与荀吴多有冲突:荀吴主张积极争霸,而韩起却对争霸东周态度消极。两人在政治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韩氏与中行氏之间也老死不相往来。 六卿之中剩下的知氏,原本与冲突的各方都毫无瓜葛;可荀跞却藏有一份私心:亲信梁婴父想作卿士——六卿当中没人退位,他又怎么能扶持亲信上位? 于是,韩起之孙韩不信、魏舒之子魏曼多、荀罃重孙荀跞、梁婴父四人,拉拢在范氏家族中郁郁不得志的士皋夷,一起来对抗范氏与中行氏。 自成功称霸以来,晋国政坛最为惨烈的一场内乱将全面爆发! 反范氏与中行氏联盟中,荀跞在晋平公时期就已成为卿士,资历最老。于是,他向晋定公进言道:「 ”当年国君有命,始作乱者死,盟书写好后沉入了黄河。今日三臣(范氏、中行氏、赵氏)都发起祸乱,却只驱逐赵鞅,刑罚已经不公了。请将他们都驱逐了!”晋君早就成了卿士们任意操控的玩偶,荀跞这么一说,晋定公也不敢有二话。 公元前497年11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三人拥簇着晋定公,前去讨伐范氏、中行氏。但范氏与中行氏实力强大,三家联合晋君居然没能攻克! 范氏与中行氏极为气愤,一怒之下就准备反攻晋定公。齐人高强见势不妙,赶紧阻止道:「 ”久病就能成良医。讨伐国君绝不可为,那样民众肯定不会跟从。我当年就是因为讨伐国君,才逃到了晋国。知氏、韩氏、魏氏原本就不齐心,完全可以击败他们;击败他们之后,国君又能归于谁家呢?如果先伐国君,是迫使他们更加团结!”高强曾经也是齐国四大家族成员,却因攻打齐景公而被齐人赶出国外,他这是深受其害了! 在高强看来,知、韩、魏三家原本诉求就不统一;知氏与中行氏,还是同族。如果范氏与中行氏将打击目标放在这三家身上,这场权力斗争的胜负归于谁还未可知。可一旦将矛头对准了国君,无疑是引火自焚:攻打晋君,就意味着政治上失去了立足之地,自绝于晋人! 可士吉射与荀寅早已杀红了眼,听不进去任何劝谏了,还是带军前往攻打晋国公室。 眼见国君受攻,晋人纷纷起来支持晋定公,将范氏与中行氏军队打败了! 在晋人强大攻势下,范氏与中行氏无法抵挡,被迫逃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 因为范氏与中行氏的反叛,赵氏迎来了重大转机。 为了增强己方力量,共同对付范氏与中行氏,韩氏与魏氏都为赵鞅向晋定公求情。12月,赵鞅到达了绛邑,与众人在晋定公之宫结盟。 情势就此发生了逆转! 公元前496年夏,晋国派军队前往围攻朝歌,准备彻底剿灭范氏与中行氏。 晋国军队刚到朝歌,范氏与中行氏之党析成鲋、小王桃甲就率领狄师,从上党盆地出发,前往攻打绛邑。面对突然杀来的狄人,晋国军队被迫撤退,前往救援晋定公。经过一番苦战,晋国军队成功地将狄师击败,还把析成鲋、小王桃甲两人赶出了晋国。 范氏、中行氏能勾结狄人作乱,证明了他们已经控制了上党盆地。上党盆地号称「 ”天下之脊,地利位置险要。 12月,为消除来自天下之脊的威胁,晋国派出军队东进上党盆地,在潞(今山西潞城东北)打败了范氏与中行氏的军队,还抓捕了中行氏之党籍秦和高强。晋国军队占据「 ”天下之脊”后,立刻趁胜追击,在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打败了范氏以及前来支持范氏的郑国军队。 失去了「 ”天下之脊”的地利优势,范氏与中行氏不得不退守太行山下,在邯郸至朝歌一带负隅顽抗。范氏与中行氏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 放在以往,六卿之争是晋国内政,谁都不敢干涉。可现在晋国霸业不再,东周诸侯国开始纷纷向晋国反攻倒算了。眼看范氏、中行氏处在了下风,齐景公、鲁定公、卫灵公在牵邑(今河南浚县北)会盟,商讨救援范氏。 公元前494年夏,齐景公与卫灵公联手攻入晋国、围攻五鹿(今河北大名东),以救援邯郸。同年秋,两国国君又再次在干侯(今河北成安东南)会盟,并派军攻占了棘蒲(今河北赵县)。 11月,见邯郸得到了外援,赵鞅率兵前往伐朝歌,却未能攻下。 随着郑、齐、卫、鲁的干涉,晋国六卿之乱已演化成国际冲突,牵涉范围越来越广了。 东周强国纷纷干涉晋国内政,令局势愈发恶化。 公元前493年4月,生前坚决反晋的卫灵公突然去世,让晋人终于迎来了转机。 虽然卫灵公本人不想,但在他死后,被他赶出卫国的太子蒯聩(kuì)还是被定为接班人。蒯聩此时刚好在晋国,为此赵鞅竭力帮助他回国继承君位。奇怪的是,卫人虽然承认蒯聩为国君,可因为反对晋国,却不欢迎他在此时回国。最终,蒯聩只能先回到卫国戚邑(今河南濮阳北)。 蒯聩的回国,对晋国六卿之乱形成了不可思议的影响。 范氏、中行氏、赵稷等人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小,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为支援他们,齐国提供了大量粮草,由郑人负责输送给范氏和中行氏。从齐国赶往朝歌,送粮的军队恰好就要经过戚邑。早就占据了戚邑的赵鞅守株待兔,与郑军在此大战一场,成功地将整支送粮军队击垮。虽然赵鞅差点毙命,可蒯聩却大败郑国军队,抢得粮食千车有余! 蒯聩竟如此嚣张,让齐国和卫国都愤怒不已。公元前492年春,齐、卫两国联手去围攻戚邑。不过此举可谓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了:朝歌、邯郸粮草被断,已长久支撑了。 6月,赵鞅向周王室施压,逼着周王室杀死了支持范氏的大夫苌弘。至此,范氏、中行氏外援全部被切断,距离失败已为时不远。10月,赵鞅就率军攻破了朝歌,荀寅被迫逃往邯郸。 公元前491年7月,齐国、卫国派出大军再度围攻五鹿,救援范氏与中行氏。 可是,晋人的攻势却更加犀利。 9月,赵鞅率军围攻邯郸,两个月之后,邯郸投降。邯郸城破后,荀寅被迫投奔鲜虞,赵稷则逃到了临邑(今河北临城西南)。随后,齐国军队在临邑接走了赵稷,并顺手摧毁了临邑。随后,齐国军队又到鲜虞接走了荀寅,将他安置在柏人(今河北隆尧南)。柏人原本就是范氏采邑,士吉射早已逃亡至此;柏人也成了范氏与中行氏最后的庇护所。 公元前490年春,晋国军队大举出动,前往围攻柏人。荀寅、士吉射二人再也不敢顽抗,只能逃往齐国避难去了。 至此,晋国这场六卿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卫国送了五百户人给晋国,却意外地成了引爆六卿决战的导火索——这是意外吗?这不过是晋国内忧外患局面下的必然。 公元前546年二次弭兵之会后,晋国卿族就普遍失去了争霸的雄心壮志。在外无忧患的安定局面下,晋国卿族关注的重心普遍转向了自身利益,国君则更乐于享受奢华生活。整个晋国都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氛围,在数十年里都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国无外患,必有内忧。 长期温水煮青蛙的氛围,让晋卿普遍走向了堕落:韩起为谋私利,心机重重;士鞅大势收受贿赂,祸害了不少诸侯国;魏舒私下跑去田猎,却放火烧死了自己;因为没收到蔡国贿赂,荀寅就大力阻止晋国讨伐楚国;荀跞收了祁胜贿赂,帮他灭了祁氏和羊舌氏;赵鞅则指使手下大夫,在盟会上公开侮辱卫灵公……。腐化堕落的晋卿阶层,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实际上各自为政,彼此间早已矛盾重重。 内忧不断,终于招来了外患。 晋卿阶层的普遍腐化堕落,致使列国纷纷离心:从公元前509年开始,齐国、卫国、郑国、宋国、鲁国先后背叛了晋国。在齐国领头下,那些倍受欺辱的诸侯国对晋国发起了报复,多次入侵晋国。 内忧外患之下,晋国卿族矛盾终于彻底激化,引爆了这场长达八年的六卿内战! 这场内乱之后,晋卿阶层权力进一步集中: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霸占政坛,而晋国公室则进一步被边缘化。而晋国霸业就成了昨日黄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是五百卫人惹的祸,还是晋国自身政治格局造成?2023-07-09 18:31:061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赵景子”简介,赵景子的儿子是谁?
简介 他是赵武之子、赵简子之父。公元前541年,赵武身故,赵成进入六卿,为中军佐。公元前527年便不幸早逝,其子赵鞅入六卿,是为赵简子。 记载 景叔(赵成)之时,齐国派遣晏婴出使晋国,晏婴与晋叔向(羊舌氏,名)交谈。晏婴说:“齐国之国政最后归于田氏。”叔向亦说:“晋国之国政最后将归于六卿。六卿行为过份,而晋国国君却不知忧虑。” 景叔(赵成)在子产到晋国时问他:“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答道:“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赵景叔卒,生子赵鞅,是为简子。2023-07-09 18:31:131
晋国明明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晋国的祖先源于周成王的哥哥唐叔虞,而晋国的分崩离析在景宫时与赵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赵氏入宫后被杀。然而,在“孤儿”赵武,的管理下,他得以东山再起,并流传到赵鞅一代。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家族,与智氏, 韩氏, 魏氏, 范氏中行三分天下成为晋国六大势力晋指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期,魏武侯, 韩哀侯和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和人口,废除了晋国的君主为庶民,彻底消灭了晋国之分虽然晋的三族分裂发生在公元前376年,但它是由晋龚贤和晋文公父子发起的,他们都是晋国,的君主,最终导致了数百年后晋的三族分裂。晋战役持续了大约两年,以赵,韩和魏联合进攻并摧毁智氏并瓜分其领土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被三个晋,和三个晋所灭,被分成七个王国。读完《春秋》便知战国之始。”因此,智氏家族的生存不仅关系到晋国,的局势,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局势。后来,中行和范氏,在刘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家关系密切。由于政治上的分歧,吴被简所杀,而吴是的侄子。因此,中行与范氏结盟,结果袭击了赵氏,魏氏和韩氏遭到袭击,战败并逃离朝圣,中行和范氏灭亡。这时,晋国,只剩下智氏,魏氏,赵氏和韩氏,其中智氏是最强大的。智瑶掌权后,他命令其他三个家族把土地分给晋国,君主,但赵氏拒绝了。率领、联合进攻,寡不敌众,退守杨、等三族联军的大本营。经过两年的围困,他们未能征服。在智瑶把分水引入阳城, 晋, 阳城,之后,晋岌岌可危。晋是春秋早期晋国的君主,也是晋国的第21任君主。他于公元前676年登基,死于公元前651年。他统治了25年。晋在位期间,做了两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废老养幼,清洗晋国,宗室导致晋国没有宗室晋有三个董事:长子申生,次子重耳和三子义乌,其中申生是太子。然而,晋提出了他的妻子骊姬,并希望使骊姬的儿子奚齐成为王子。结果,因为骊姬陷害太子,晋把自己的妻子献给了太子,逼着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伊吾把奚齐立为太子。2023-07-09 18:31:204
古代晋国有六家大夫,是哪六家
还有一个中行氏 中行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家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 中行氏的成立 晋文公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几经升迁,至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有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郤缺逝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中行宣子荀庚(?—前576年),荀林父之子,前593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为晋国六卿之一,前576年卒。其子荀偃即位。 中行献子(?—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晋国卿大夫,荀庚之子。荀庚死后任上军佐,参加鄢陵之战等战役。时晋厉公骄奢,多用亲信,诛杀不当。公元前574年,栾书鼓动中行偃乘厉公游于匠丽氏而执之。次年,与栾书弑厉公,拥立悼公。前572年,他与韩厥率诸侯之师伐郑,破郑外城,败郑步兵于洧水。因弑君之事为悼公压制,职位先后被韩厥、荀罃、士匄超越,荀罃死后方升任执政。前560年,晋国中军帅荀罃卒,中行偃继为中军帅,得以执政。次年,他率晋军会诸侯师伐秦,因下军帅栾黡抗命,此役无功而返,晋人谓之“迁延之役”。前555年,晋平公会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之君伐齐。此役中行偃率军取齐之险隘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进而与众军围临淄,焚西郭、南郭、东郭、北郭,攻扬门(西北门)、东闾(东门),齐师不敢出。次年,班师时梦见厉公索命,头生恶疮而死。死不瞑目,栾盈等起誓将伐齐之事进行到底,荀偃才闭眼。其子荀吴继位。 中行穆子荀吴,荀偃之子。前554年荀偃病危,临终指定荀吴为家族继承人。荀吴进入晋国六正行列,为上军佐。赵武执政,荀吴升任上军将。荀吴威武彪悍,在位时多次打败了群狄部族的侵犯。他死后他的儿子荀寅继位。 中行氏的灭亡 中行文子荀寅,荀吴之子。晋定公时,蔡昭侯因被楚国欺负,以子为质,请求晋国伐楚,已经纠合了17国的军队。但在晋国执政的中行寅和范鞅都是贪赂之徒,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据理力争没有答应,最终导致17国伐楚流产,最后蔡昭侯转央吴王阖闾,才重创了楚国。 后来,晋国卿族内部争斗加剧。中行氏和范氏相睦,结为姻亲。公元前497年,因为在对卫国进贡的500户平民的安置问题上有分歧,赵简子杀了自己的族子邯郸大夫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于是中行氏、范氏和邯郸赵氏一同攻打赵氏于晋阳。但智氏想让自己的爱臣梁婴父为卿取代中行寅,魏氏、韩氏也和中行氏和范氏不和,于是这三家取得晋定公的命令,率兵帮赵氏解了围。中行氏和范氏战败,占据朝歌,得到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晋国敌对势力的支持,直到8年后,中行氏和范氏逃到到齐国。中行氏的统治灭亡。 中行氏世系 中行桓子(荀林父) 前632年—前593年 中行宣子(荀庚) 前592年—前576年 中行献子(荀偃) 前575年—前554年 中行穆子(荀吴) 前553年—?年 中行文子(荀寅) ?年—前490年2023-07-09 18:31:472
三家分晋文言文
1. 文言文晋国为什么最终变成三家 《银雀山汉墓吴问》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 “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 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 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以百六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 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 ……(智氏)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 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 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 赵氏制田,以百二步为畹,以二百卌步为畛,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 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虽不知真伪,历史上阖闾和孙武有没有说过这段话,但从古人的角度出发,晋国六卿最后只剩下三家分晋,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韩魏赵三家封建制度的改造,比失败的范智中行三家更彻底,所以在残酷领主争斗中最后生存下来。 2. 善赏功臣翻译文言文 赵襄子解围(晋阳之困)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赦列为首功。 张孟谈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赦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国家危险,社稷危急。身处忧患之中,群臣和我交往之时,没有失去君臣间礼节的人,只有高赦一人,所以我尚他头功。” 孔子听说(此事)后,说:“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奖赏了一个人,从而(让)天下做臣子的不敢失去(君臣)礼数。” 赵襄子用这种办法治理军队,军队就不敢轻慢。他向北灭掉代国,向东威逼齐国,让张孟谈越出城墙暗中去跟魏桓、韩康约定日期共同攻打智怕,胜利以后砍下智伯的头作为酒器,终于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些)难道不是施行赏罚恰当(带来的好处)吗?。 3. 急求 译文: 季成有一次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一位贤人,但并不是拥有封地的君王,国君您却常常以对待君王的礼节去对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还贤明的人出现,您又该如何对待呢?” 魏文侯说:“田子方这样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随意评论的。 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仁者,仁者是国家的财富,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智者是国家的栋梁,博览群籍、通晓百科的学者是国家尊贵的象征。国家有了仁者,那么大臣们就不会内斗不休,国家有了智者,那周边的邻国就不敢进犯,国家有了学者,那么国君的地位也会很尊贵。 这些人可都不是季成你随意议论的啊。” 季成听罢便到郊外住了三天,以表示谢罪。 此外,楼主可以了解一下此文的两个人物: 魏文侯叫做魏斯,是春秋霸主晋国的最有势力的六位大夫(赵、魏、韩、中行、智、范)中魏家的子弟。晋国后期王权旁落于六卿之手,其中韩、赵 、魏三家逐渐在政治斗争占得了上风,最后瓜分了晋国,即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魏斯便是魏国的建立者。 他在位时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其治国方略更是集大成者,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范本。比如他任用李悝等法家学者为相,内修政治,以法治国,这也影响了其后秦国几代国君的执政思路,才产生了对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攻取天下有着决定意义的商鞅变法; 另外,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将儒学抬高到治国的高度,他重用儒家学派的子夏(即卜商,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和田子方(即本文中的子方),其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开创了中国千百年来帝王统治者对待学者的策略之先河(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博通之士”的评价反映了这一点)。 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吴起等军事奇才为将,特别是因为“杀妻求将”而备受争议的吴起,将魏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军队战斗力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任期间,魏国牢牢地控制着河西地区,对秦国形成强大的压制力;他亲自训练的特战部队“武卒”,精锐悍勇,攻无不克,也成为后来诸侯国竞相效仿的对象。 总体来看,魏文侯所倚重和信任的人才,大多是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阶层的“士”,文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这也标志着自商周以来的世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公季成”指魏文侯的弟弟季成,“公”是对他的敬称。 4. 晋献文子室成的文言文是什么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3):“美哉轮焉(4)!美哉奂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国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张老说:“美啊,这么高大!美啊,这么鲜亮!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 (王维堤) 【注 释】 (1)献:进献礼物,引申为祝贺。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 (2)发:指送礼。 (3)张老:前去送礼的晋大夫。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 (4)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 (5)奂:同焕,鲜明,光亮。成语“美轮美奂”本此。 (6)歌:指祭祀。古代祭祀要奏乐歌颂。 (7)哭:指举行丧礼。 (8)国族:指晋国的贵族。聚国族:指宴饮。以上祭祀、丧礼、宴饮是古代礼制的重要活动。(9)要:同腰。领:头颈。古代刑戮,罪重腰斩,稍次杀头。全要领,即免受刑戮的意思。这是赵武对赵氏被灭族记忆犹新的表示。先大夫:指亡父赵朔等人。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10)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这里是表示悼念。稽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 5. 文言文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虽然仍旧有学习的愿望,但恐怕年纪太大,来不及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学习呢?”晋平公气道:“哪里有做臣子的胆敢戏弄主公的?”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下哪里敢戏弄主公呢?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时候好学,就好像初生的太阳(比喻有朝气、有活力);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正午阳光最强烈,这里比喻壮年时的状态最适合学习);老年人好学,就好像夜晚蜡烛的光亮",尽管蜡烛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觉得跟摸黑行路比起来,那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罢说道:“您说得很对!” 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首先是晋平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姓姬,名彪,纵观其执政生涯,应该是一位颇为悲情的人物,经历了晋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其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发动了对楚国的军事战争,史称“湛阪之战”,该战役是晋楚80余年争霸的收官之战,晋国直接进攻楚国的属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十余年中都未在发生大的战争。前期的晋平公治国颇有方略,善于任用贤臣,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祈黄羊(分别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做官)等。但是在执政后期,却惑于美色,且身边多为佞臣,以致于外交内政连连失利,对外则以前被晋国控制的小国纷纷投靠楚国,使晋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对内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导致赵、魏、韩、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晋平公死后数年发生了三家分晋。 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史籍记载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称“盲臣”)。他身居晋国的大夫,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6. 看到一篇文言文没有出处上面有一位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哪个朝代的赵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出名的一位英主,因为此人对赵国的改革而使赵国强大。以致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都能抗衡秦国这都是赵武灵王的功劳,史记对他评价很高。 中山国是一个蛮夷小国,它远在晋国还存在的时候就存在了,曾经是晋国的头号敌人。在晋国六卿混战中行氏叛乱时站错了队,与中行氏结盟跟赵氏为敌,后被赵氏所灭,不久复国。三家分晋后它很不幸的把赵国分成南北两半,从此成为赵的眼中钉,但赵国多次征伐都无法消灭它,直到赵武灵王才在前296年灭了中山国。 赵武灵王的谥号奇怪是因为他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儿子派兵围困生生饿死的。赵武灵王跟白崇禧是天生一对,都是军事奇才、政治 *** 。他不仅好色而且荒唐,他做出了一件毫无先例、惊世骇俗的改革举措,将王位直接传给了十几岁的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号称“主父”,在正当年富力强之时,退居二线。赵武灵王又将废太子赵章封到代地,号安阳君。这位对改变政策有近乎狂热癖好的君主,甚至计划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何当赵王,让赵章当代王,实行邦联制。结果赵章谋反,被惠文王发现,赵章就跑到武灵王的宫殿躲避,惠文王干脆就派兵围了武灵王的宫殿,杀死赵章然后饿死武灵王。 一个军事奇才、政治 *** 谥号封为武灵是不是很恰当?2023-07-09 18:31:551
自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分晋, 出自哪里
出自《史记》卷十五;选段为: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於战功矣。 译为: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2023-07-09 18:32:032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迁延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是晋国为报复栎之役中败给秦国而发起的伐秦战事,晋国率领的诸侯国联军直入秦国腹地棫林,以晋国不胜,秦国不败告终。该役,晋国六卿之栾氏的栾针战死,成为日后晋灭栾氏的导火索。迁延之役,起因是栎之役。晋楚相争,夹在双方中的郑国十分担忧,从晋还是从楚,左右为难。郑国上下都说,不管从哪个,都会被另外一个攻打;不过当时的楚国比晋国弱,我国应该跟从晋国。但是晋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急于跟楚国争夺郑国的附属权。这就让有心依附晋国的郑国犯了难。子展出主意说,要依附晋国就必须先彻底激怒晋国,这样晋国才会下决心跟楚国来争取我们郑国的依附。我们可以故意与晋国的铁杆盟友宋国交恶,就能激怒晋国,让诸侯来攻打我们,那么我们就顺势从晋。于是让边疆官吏犯宋。宋发兵伐郑,大获全胜。子展率郑师反击。而晋国会同诸侯伐郑。郑国顺势屈服,与晋国立下盟约,愿意归属晋国。楚国、秦国发兵救郑,郑又同楚盟约,并与楚国攻宋。晋国再次率诸侯伐郑。郑国顺势派人到楚国说,它要从晋,成为晋国附属。当时,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晋国士鲂率兵抵抗,却轻视少秦师而没有很好地防备。武从辅氏渡河与鲍会师,伐晋师。在晋地栎,秦师大败晋师。时为晋悼公十一年。晋悼公十四年,接任三军统帅职位的荀偃率晋师,会同诸侯,发兵伐秦,以报栎之役战败之耻。晋师先行抵达战场,而诸侯军队到了泾河却不肯渡河。鲁、莒两国率先找来船只,渡过泾河。郑国、卫国见此,就劝诸侯同渡。诸侯渡过泾河,扎营备战。结果秦国在泾河上游下毒,诸侯盟军饮水中毒。郑国率先行动,而诸侯军队更从,抵达秦地棫林。而晋师统帅荀偃号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可是他治军未久而未能服众,下军帅栾黡不听号令,率兵返晋。而下军佐魏绛也响应。下军一走,附属下军的新三军也一同离开,于是晋师战意尽失,荀偃没办法,只好退兵。晋人把这叫做迁延之役。迁延,退却之意。本来战事会这么闹剧收场,问题是,栾黡的弟弟栾针不忿,他认为此战是为了报复秦国,以雪栎之败的耻辱,怎么能草草收场。于是他连同士鞅率兵攻打秦师,结果栾针战死沙场而士鞅逃了回去。回去后,栾黡诬陷士鞅唆使他弟弟栾针攻秦而死,放言要杀了士鞅,于是士鞅逃亡秦国避难。秦伯问他晋国六卿哪家先败亡。士鞅说是栾氏,因为栾氏虽然有栾武子积下阴德,惠及栾黡。可是栾黡为人暴虐,而他的儿子栾盈更是不如。晋人虽然感念栾武子的恩德,但是福不及三代,到了栾盈的时候,栾氏必亡。秦伯听了很舒服,就向晋国请求把士鞅送了回去。2023-07-09 18:32:211
晋国是怎么灭亡的?
前1042年,晋被封诸侯。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名为晋武公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原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生虏晋惠公。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楚国,称霸中原。前628年,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秦国,接霸中原。前625年,秦晋彭衙之战,晋元帅先且居打败秦国。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晋元帅赵盾打败秦国前607年,赵盾弑晋灵公,立其叔晋成公即位前600年,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败绩,楚庄王称霸。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元帅郤克打败齐国。前582年,下宫之难。晋灭赵同、赵括,嬴姓中衰。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前573年,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立悼公。前558年,晋悼公逝世,其子晋平公即位,晋楚湛阪之战,晋元帅中行偃打败楚国。前550年,栾盈为乱,范匄灭栾氏,晋国六卿共主国政。前548年,晋国正卿赵武与楚国令尹熊围(即之后的楚灵王)共举弭兵之会。前529年,晋昭公主盟平丘之会,晋出兵4000乘。前506年,晋范鞅会盟17路诸侯,共言伐楚,弭兵之盟作废。范鞅表现拙劣,晋霸业骤衰。前497年,赵稷叛乱,中行氏、范氏附逆。前489年,赵鞅驱除范氏、中行氏。前475年,赵鞅告老,知伯荀瑶执政。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晋国名存实亡。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彻底瓜分晋地,晋国灭亡。晋静公俱酒迁居东都洛阳钟鼓楼,改姬姓唐。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2023-07-09 18:33:311
如果在春秋末期晋国没有分裂的话,有可能统一中国吗?
这个问题就像再问东周有没有办法统一六国一样可笑。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春秋末期,晋国已经被六卿给控制住了,假如后面没有三家分晋,那么晋国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缩小版的东周了。晋国国君只掌握着一小块土地,其他的土地都已经在六卿的手中,六卿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诸侯国的水平了。试问一下这样一个名义上的晋国还有可能统一中国吗?六卿的由来,晋文公的争霸之路晋国六卿的诞生,与一代霸主晋文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晋国六卿,是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一套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这套先进的军事政治制度,为晋国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但也为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的权力逐渐的被身为六卿的那几个家族给掌握了,晋国国君的土地权力越来越少,等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君实际上已经和周天子一样只是一个虚号。这样的晋国如果没有分裂,也没办法统一。三晋同盟的失败,是没有分裂的晋国的未来我们可以参照魏文侯时期组建的三晋同盟的情况,当年魏国作为战国首霸,在联合了赵国、韩国组成三晋联盟的时候,可谓风光无限。但是到了魏武侯、魏惠王时代,三晋内部“分赃不均”,最终联盟破裂,甚至三晋之间还相互进攻。如果晋国没有分裂,实际上六卿之间也会因为战争“分赃不均”而爆发内乱,最终还是没法完成统一。2023-07-09 18:33:431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是怎么被灭掉的呢?
晋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其开国君王为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晋国最初国号是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之崛起是在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此后,晋国几乎一直都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存在,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在并未进入到战国时代,在春秋末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等等。在晋国独霸中原的过程中,晋国的整体实力逐渐加强,但晋国内部的卿族势力也在加强,甚至还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灭栾家,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到了晋顷公时期,晋国六卿的实力更是强大异常,甚至周王室的内乱也是由晋国六卿去平定的。后来,六卿内部出现矛盾,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很是生气,于是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结果四卿反扑,晋出公只得逃亡齐国,结果死在了半路上。智伯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即晋哀公。智伯借机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总揽一切晋国政务。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到了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到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封韩、赵、魏为诸侯,从此晋国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要说晋国的实力,在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存在,即便是分成了三家之后,也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分了战国七雄的三个席位。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在晋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尾大不掉,最终导致灭国。2023-07-09 18:34:154
晋国两位公室,祁氏和羊舌氏是怎样覆灭的?
晋国众卿成就了“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的霸业,反过来,晋文公也成就了晋国众卿的崛起,从结局看,晋国众卿笑到了最后,而过程,却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如果不是我们提前知道了结局,谁才看不清晋国将走向何方。晋国似乎走的是周王室的老路,蛋糕太大了,一个人吃不完,就大家分着吃,有人吃太饱,有人却吃不着,于是吃得饱的人就把吃不着的人干下去了。让所有人大感意外的是:连最早的发起人——周王室都没吃饱,最终饿得只剩一口气。晋国公室,就和周王室的情况类似,众卿吃饱了,而自己却饿得面黄肌瘦。晋悼公在位的时候,公室力量稍有起色,他扶植了祁氏和羊舌氏等公室成员,然而,晋悼公死后,这一局面就又被颠倒过来了,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如狼似虎,公室力量从此一蹶不振。到晋顷公的时候,晋国公室就只剩下祁氏和羊舌氏这两大成员了,他们自然也成了晋国六卿的眼中钉。而祁氏、羊舌氏的覆灭,也堪称奇葩。当时祁氏的家主(宗族里面的话事人)叫祁盈,羊舌氏的家主叫羊舌食我,两人关系很好,他们都是晋武公的子孙,两家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紧密团结、抱团取暖,终于在晋国众卿中赢得一席之地。可是,随着公室的进一步衰弱,他们也将面临新的生存困境。终于,被晋国六卿们逮到了“机会”,说这是个“机会”,也真是可笑,就跟宋高宗杀岳飞的“莫须有”一样。当时,祁、羊舌两家出了两个性格癖好有点怪异的家臣,一个叫祁胜,一个叫邬臧,他们居然玩儿起了“通室”,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换妻”。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儿,在春秋时期,这真是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祁盈也按照常理处理这两人。可是,这二人不死心,就托人到中军将(正卿)荀跞那里求情。荀跞一听,来事儿了,就借这个机会,将祁盈抓了,罪名是滥用私刑。他也好意思说得出口,管教自己的家臣本就是贵族们分内的事,拿这个来栽赃陷害实在不有点要脸,但事实就是:荀跞真这么做了,而且还诬陷祁盈谋反,并以此为由将祁氏、羊舌氏全族连根拔起,驱逐出了晋国。这只能说明:在当时的晋国,六卿已经只手遮天了,他们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祁氏的后裔形成了后来的祁姓,羊舌氏的后裔形成了后来的杨姓。2023-07-09 18:34:511
王献之夫人郗郗道茂 郗氏与晋国六卿郤氏是通假吗?此郗同彼郤么?
郗(Chī,X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省泌阳县),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 郤氏 , 姬 姓,晋国世族,为晋国公室后裔,与栾氏共同诬陷赵氏造成了下宫之难,势力膨胀,一度拥有三卿五大夫,最终因得罪了栾书和晋厉公,被栾书借晋厉公、胥童之手铲除。 郤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郄”是“郤”的简化字,二者在春秋时期实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读音皆作xì(ㄒㄧˋ)。今有人读其音为qiè(ㄑㄧㄝˋ),甚至按地方方言读作kē(ㄎㄜ)、kuā(ㄎㄨㄚ),皆是错误的。读其音为qiè(ㄑㄧㄝˋ),是将“郄”字与“”字混淆了。“郄”字是“邑”偏旁,读音作xì(ㄒㄧˋ),是地名称谓。而“”字是“卩”偏旁,是“卪”即折刀偏旁的简化。“”字读音有二:一作qiè(ㄑㄧㄝˋ),专门指“抵帐不归者”,就是赖帐不还的人;一作què(ㄑㄩㄝˋ),是西周时期天官府司中专职负责外出收取赋税官员的下属小吏,如同今天农贸市场的税收专管员,其为姓氏者出嬴姓,非姬姓。而读音作kē(ㄎㄜ)者,实为古代吴越一带地区的方言误读之音,读音作kuā(ㄎㄨㄚ)者,实为古代巴蜀一带地区的方言误读之音,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今郤(郄)氏族人中有将自己的姓氏读音作qiè(ㄑㄧㄝˋ)、kē(ㄎㄜ)、kuā(ㄎㄨㄚ),都是错误的!至于“郤”氏有改称“郗”氏者,是因为古代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字讹的缘故。而郗氏与郤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郗氏也是源出地名,即周王畿属地的郗邑,汉朝时期称野王县,今河南省的沁阳市。但在古代“郤”与“郄”同字,而“郄”字又与“郗”字相似,因此有人将“郄”误写为“郗”,后遂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 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 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姓。2023-07-09 18:35:201
历史上“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分别是指韩、赵、魏。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名为“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而这其中的“春秋”与“战国”便就是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分水岭。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数量众多,其中像齐、宋、楚等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竞相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在这一社会形势之下诞生了“春秋五霸”,晋文公便就是其中之一。晋国竟然得以称霸,这就表明这个诸侯国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拥有称霸实力的晋国后来之所以会落得被瓜分的结局则也需从晋文公统治时期开始说起。因“骊姬之乱”的发生而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于前636年返回晋国并登上王位。之后他为了促进晋国国力发展,对内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其中在军事方面,晋文公于前633年设立了“三军”(中军、上军、下军),后又于前629年改为“五军”。而在三军制度之下,每军又都各设有一名将、佐,也就是三军共有六名将、佐。这六人即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晋国六卿手握兵权,掌管政务,可以说是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且这六卿还是以世袭的方式进行人员更换,这便意味着相关世族得以一直执政。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世族大家原先有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先氏等十一个世族,后发展至晋平公时期这些世族因相互争斗、兼并而仅剩赵、魏、韩、范、智、中行氏这六家。而后,这其中的范氏与中行氏也遭遇吞灭,晋国六卿只余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春秋晚期,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仗势欺人向其余三家索要封邑,其中韩、魏两家因忌惮其势力乖乖献出封邑,而赵家则不愿将自家封邑拱手让人。于是,智氏便联合韩、魏对赵发动攻伐,结果临近获胜之时韩、魏却临阵倒戈,智氏因此遭到反杀。之后,智氏因战败而遭遇瓜分,晋国自此为韩、赵、魏三家所控。前438年,晋幽公成为晋国国君,而韩、赵、魏三家则趁机瓜分晋国土地,晋幽公因此只得绛与曲沃两地。自这之后,韩、赵、魏三家便称“三晋”。而待前375年,晋国国君仅剩的一点土地也遭遇韩、赵、魏三家的瓜分,晋国彻底走向灭亡。2023-07-09 18:35:285
《赵氏孤儿》中的大反派屠岸贾,为什么要杀害赵家满门?
屠岸贾之所以杀害赵家满门是由于当时的制度导致的,彼时晋国推行六卿制而且是世袭的,赵家就是六卿之一,屠岸贾想要篡权就必须要灭掉赵家满门。2023-07-09 18:37:114
晋国五位大夫的求败式战争
晋国五位大夫的求败式战争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军阀割据争夺,大战持续。晋国为了更好地解决适者生存的运势,积极主动开展改革,踏入强国之路,执掌秋春统治150多年,变成春秋五霸之最。晋国的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趋势,但也具有着难题。晋国在历年来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积年难改,导致的苦果日渐比较严重,最后造成了国家的亡国。一、晋国霸业之盛衰1、晋文公与六卿之关系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开始,六卿开始真正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在晋文公时期,国君与六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合理控制,为我所用。这一时期的六卿没有后期那么大的权力,基本上是听命于国君,是作为国君主持国政的辅佐力量而存在的,六卿在各自的职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君出谋划策,战时领兵作战,平时帮助国君处理政务。此时的六卿制度还未形成,六卿的任命、升迁都由国君决定。可见是君权统治卿权。国君和六卿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融洽,国君虽然掌握着任命权,但对六卿的任命可谓是知人善用,选贤与能,使得人尽其才,而六卿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国君出谋划策,群策群力,甚至推贤让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可以说,晋文公时期,国君和六卿集体为晋国的发展和争霸事业努力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晋襄公所面临的形势晋襄公即位后,面临的局面就是如何继续晋国的霸业,保持晋国的霸主地位不动摇。当时诸侯国间的局势其实很明朗,中原形势相对稳定,晋国的霸主地位已然确定。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元气大伤,北进势头被遏制,短时期内无法再与晋国抗衡,当时从楚的诸侯国纷纷倒向晋国。作为春秋首霸的齐国在经历了齐桓公的辉煌时代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五子争位的混乱。正所谓是“内宠盛而齐霸衰。”郑国,曾经是春秋小霸,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战略要冲,历来是各位霸主及强国争夺的焦点。而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此时的郑国正是处于夹缝中间的局面,或从或违,只是出于对自己有利而已,对霸主地位再无觊觎的野心和实力。鲁、宋、卫、蔡、曹、陈等国这一时期同样衰弱,只能听从于霸主的意见,参与各种结盟,对晋国的霸主地位并无威胁。而其余楚国的与国见晋国势力渐强,纷纷倒向晋国。综观各诸侯国,这时真正能与晋抗衡的也就只有秦国了。因此,晋襄公即位后所面临的局势也就是让秦国服从于晋国即可。但秦国之于晋国,有特殊的意义,晋国几任国君都是经秦相助才得以归国。二、晋国官制改革1、选官制度晋献公之前,晋国同西周王室一样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晋国的卿、大夫,依靠宗法和血缘关系,世代把持晋国的高官显职,享受优厚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度在组织上保证了晋国权力为贵族宗亲集团所垄断。晋献公上台后,实行国无公族制度,公族在晋国遭到沉重打击,地位和势力都一落千丈。原先本该属于近支公族的封邑、权力、爵位被让出,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不能继续实行。如何填补国无公族造成的晋国统治集团上层出现的权力真空是文公必须考虑的问题。献公之后,晋国经历了将近20年的动荡之后,晋国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亟待重新调整。文公回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其中,政治改革主要围绕官制进行。晋文公官制改革的内容有三:第一,改革选官制度;第二,改革中央官制;第三,改革地方官制。2、中央官制改革公族在晋国遭到打击后,晋国出现权力真空。晋文公时期,在中央官制方面主要是创立了六卿制度。从文公开始直至三家分晋,六卿制度成为晋国中央的主要官制。六卿制度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它与晋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从国内方面来讲,虽然晋国在献公时期曾经大灭公族,但国内的旧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献公死之后,奚齐、倬子、荀息、骊姬都被杀,里克作为旧贵族势力的代表掌握国家权力。惠公能够回国做国君也多仰仗于里克。文公回国之后,又发生了吕郤之乱。吕省、郤芮图谋焚烧文公的寝宫且弑杀文公。虽然叛乱被平息,但也说明虽然文公即位,但国内还存在着文公的反对势力,国内强大的旧贵族势力威胁着晋国政权的安危。虽然之后晋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等体制,但晋国的军政大事还是六卿说了算。三、官制改革的成效1、促进了晋国的稳定选官标准方面,文公启用多年受排挤打击的旧贵族,缓解了自献公以来,直至惠怀时期国内因为大灭公族、党同伐异而造成的恐怖氛围,营造了一种安定的政治环境,取得了旧贵族对文公政权的认可。在起用旧贵族的同时,文公还任用有功之臣,平衡了错综复杂的各种政治力量。文公的政权是世袭的旧贵族与新兴的军功贵族联合政权。在这一政权中,文公抛弃了血缘关系,依靠贤能和功劳平等竞争,调和了从亡之士与旧有贵族之间的矛盾,晋国政坛焕发出勃勃生机。六卿制在政治方面稳定了内政,加强了君权。六卿制之下,因为卿位大致依次递补,所以旧势力之外的新的势力很不容易发展起来。因而晋国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卿大夫势力格局,使得其内部政局较为稳定。据粗略统计,在晋国政坛上出现频率较高,人数较多的宗族至少在六十家以上,但可以位列六卿的也仅有11个家族而已。六卿制使晋国在国家权力和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走出了献公以来的无序状态,以国君为中心的统治系统稳定下来。2、促进了晋国的称霸六卿军政合一,保证了晋国军事上的胜利,在晋国霸业成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濮之战中,六卿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认识到与楚国必有一战,抓住有利时机,靠智慧和毅力以及团结合作,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晋国六卿成为晋国公室的股肱,在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文公的官制改革中,侧重于扶植旧族,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异姓卿大夫势力逐渐超过公族。经济方面,异姓大夫通过建立军功,获封采邑。采邑成为了卿大夫及其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时卿大夫还可以通过建立军功而继续扩大自己的封地。边远地区离公室统治中心较远,为异姓卿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军事上,晋国的异姓卿大夫又多手握晋国军政大权。因此在晋国形成了许多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采邑势力集团。官制改革,以尚贤尚功取代任人唯亲,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但没有消除分封制,因而为世卿的逐渐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六卿体制的创建,虽有利于晋国的称霸,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中军将权力独大。晋国逐渐呈现出卿权强大,君权衰弱的局面。结语:春秋前期,晋国国君和六卿为了争霸战争的胜利,积极发展晋国生产力,对晋国的各项事务都进行了调整和改变,可以说促成了晋国的强大。到春秋中后期,君权下移,卿族逐渐掌握晋国大权,并积极与公室和其余卿族展开激烈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六卿专注于自己卿族的发展,无心争霸,但为了在卿族斗争中不处于劣势,他们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调整、改变所属领地的生产方式,其改革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田制、采邑制度、县制、赋税制度等各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这些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政治层面上的变化,也就导致了晋国由六卿执政变为四卿执政,最后由三家分晋,分别建立新的诸侯国,这不仅对晋国而且对整个春秋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3-07-09 18:38:251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
秦晋迁延之役的起因是什么?迁延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是晋国为报复栎之役中败给秦国而发起的伐秦战事,晋国率领的诸侯国联军直入秦国腹地棫林,以晋国不胜,秦国不败告终。该役,晋国六卿之栾氏的栾针战死,成为日后晋灭栾氏的导火索。起因迁延之役,起因是栎之役。晋楚相争,夹在双方中的郑国十分担忧,从晋还是从楚,左右为难。郑国上下都说,不管从哪个都会被另外一个攻打;不过当时的楚国比晋国弱,应该跟从晋国。但是晋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急于跟楚国争夺郑国的附属权。这就让有心依附晋国的郑国犯了难。子展出主意说,要依附晋国就必须先彻底激怒晋国,这样晋国才会下决心跟楚国来争取我们郑国的依附。我们可以故意先与晋国的铁杆盟友宋国交恶,就能激怒晋国,让诸侯来攻打我们,那么我们就顺势从晋。于是,让边疆官吏犯宋。宋发兵伐郑,大获全胜。子展率郑师反击。而晋国会同诸侯伐郑。郑国顺势屈服,与晋国立下盟约,愿意归属晋国。楚国、秦国发兵救郑,郑又同楚盟约,并与楚国攻宋。晋国再次率诸侯伐郑。郑国顺势派人到楚国说,它要从晋,成为晋国附属。当时,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晋国士鲂率兵抵抗,却轻视少秦师而没有很好地防备。武从辅氏渡河与鲍会师,伐晋师。在晋地栎,秦师大败晋师。时为晋悼公十一年。经过晋悼公十四年,接任三军统帅职位的荀偃率晋师,会同诸侯,发兵伐秦,以报栎之役战败之耻。晋师先行抵达战场,而诸侯军队到了泾河却不肯渡河。鲁、莒两国率先找来船只,渡过泾河。郑国、卫国见此,就劝诸侯同渡。诸侯渡过泾河,扎营备战。结果秦国在泾河上游下毒,诸侯盟军饮水中毒。郑国率先行动,而诸侯军队更从,抵达秦地棫林。而晋师统帅荀偃号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可是他治军未久而未能服众,下军帅栾黡不听号令,率兵返晋,而下军佐魏绛也响应。下军一走,附属下军的新三军也一同离开,于是晋师战意尽失,荀偃没办法,只好退兵。晋人把这叫做迁延之役。迁延,退却之意。结局本来战事会这么闹剧收场,问题是,栾黡的弟弟栾针不忿,他认为此战是为了报复秦国,以雪栎之败的耻辱,怎么能草草收场。于是他连同士鞅率兵攻打秦师,结果栾针战死沙场而士鞅逃了回去。回去后,栾黡诬陷士鞅唆使他弟弟栾针攻秦而死,放言要杀了士鞅,于是士鞅逃亡秦国避难。秦伯问他晋国六卿哪家先败亡。士鞅说是栾氏,因为栾氏虽然有栾武子积下阴德,惠及栾黡。可是栾黡为人暴虐,而他的儿子栾盈更是不如。晋人虽然感念栾武子的恩德,但是福不及三代,到了栾盈的时候,栾氏必亡。秦伯听了很舒服,就向晋国请求把士鞅送了回去。2023-07-09 18:42:121
晋国第三十四任国君:晋顷公,晋昭公之子“晋顷公”简介
史书记载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昭公六年卒。六卿,公室卑。子顷公去疾立。 顷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争立。晋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 九年,鲁季氏逐其君昭公,昭公居乾侯。十一年,卫、宋使使请晋纳鲁君。季平子私赂范献子,献子受之,乃谓晋君曰:“季氏无罪。”不果入鲁君。 十二年,晋之宗家祁孙,叔乡子,相恶於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十四年,顷公卒,子定公午立。2023-07-09 18:43:091
即使没有「 ”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晋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唐叔虞,早先的晋国并不强大,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 ”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国是「 ”春秋四大强国「 ”之一,晋国称霸一个多世纪,但是盛极必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 ”三家分晋”,晋国最终消逝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 假如没有「 ”三家分晋”,晋国能一统天下么?事实上,即使没有「 ”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因为晋国的分裂不可避免,这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 ”晋桓、庄之族福,献公患之。士蔫曰:去富子,则群公子无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蔫与群公子谋,潜富子而去之。次年,士蔫又煽动群公子,使杀游氏二子。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早一个「 ”礼崩乐坏”的国家,自「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内乱不止,出现了「 ”晋无公族”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晋国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士卿,这也导致了后来「 ”晋国六卿”的现象,为后来「 ”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自晋文公以来,晋国任用的三军士卿多为外姓和远支宗族,这种情况使得晋国能从内讧中走出来,迅速强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晋国没有公族消耗,加上军政一体的政治制度,使得晋国在春秋时期持续不断的称霸。 《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记载,先转食邑于原,因称原轮;先且居封于霍,称霍伯;毕万封于魏,以魏为氏;荀氏食邑于荀,以荀为氏;狐射姑封于贾,因称贾季;韩万食邑于韩,以韩为氏。 这种异姓的分封制与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分封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异姓卿族掌握了大量的晋国土地,增强了卿族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公室的实力。 晋国军权在此之前是掌握在公室手中,如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上下二军,由晋献公掌上军、公子申生掌下军,从而实现晋君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但六卿设置以后,六卿成为军队的统帅,加之军队的主力是由卿族子弟组成,因此变相的将国家性质的军队转化成卿族的私兵,六卿掌控军权也使得晋君失去了军队的控制权,以晋君为首的公室公族被进一步削弱。 相反的,以六卿为代表的卿族控制了晋国军政大权。尽管不同的卿族间存在的利益纠纷,但在削弱晋君权力的问题上,其立场是统一的,使得六卿成为当时晋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六卿制度的变异造成正卿(中军将)与执政大臣合而为一,这就逐渐造成臣权凌驾于君权,自赵盾弑灵公后,正卿的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君臣秩序失范,这对周王室统治的思想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支柱给予沉重打击。 晋文公与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 ”六卿”。 六卿制度稳定后,六卿在各自采邑实行独立统治,自行任免官吏,招募军队,从基层瓦解了晋君的统治,这时候的六卿已经从晋卿转化为各自采邑的君主,名义上与晋君保持着君臣名分。而随着六卿的发展不同,实力差距的拉大,新的兼并战争也不可避免,最终剩下赵、魏、韩三氏,三家分晋的态势最终形成。 晋国的分裂不可避免,实际上晋国自「 ”曲沃代翼”后,内乱不止,王室内讧削弱了公室的力量,为了巩固统治,晋文公时期改革军制,任用外姓和远支宗亲,导致后来士卿力量壮大,削弱了晋国国君的利益,晋国士卿之间也是斗争不断,最后韩赵魏三家取得胜利,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让周天子分封自己为诸侯,晋国消亡。 春秋晚期正是历史上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政治改革成为了主旋律,晋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外部晋国有秦楚齐三个对手,内部晋国王权旁落,士卿掌握大权,内斗不断,想统一确实太难,也不太可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作者,本文不尽之处请指正。2023-07-09 18:43:161
三家分晋文言文
三家分晋文言文1.文言文晋国为什么最终变成三家《银雀山汉墓吴问》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以百六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智氏)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赵氏制田,以百二步为畹,以二百卌步为畛,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虽不知真伪,历史上阖闾和孙武有没有说过这段话,但从古人的角度出发,晋国六卿最后只剩下三家分晋,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韩魏赵三家封建制度的改造,比失败的范智中行三家更彻底,所以在残酷领主争斗中最后生存下来。2.善赏功臣翻译文言文赵襄子解围(晋阳之困)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赦列为首功。张孟谈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赦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国家危险,社稷危急。身处忧患之中,群臣和我交往之时,没有失去君臣间礼节的人,只有高赦一人,所以我尚他头功。”孔子听说(此事)后,说:“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奖赏了一个人,从而(让)天下做臣子的不敢失去(君臣)礼数。”赵襄子用这种办法治理军队,军队就不敢轻慢。他向北灭掉代国,向东威逼齐国,让张孟谈越出城墙暗中去跟魏桓、韩康约定日期共同攻打智怕,胜利以后砍下智伯的头作为酒器,终于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些)难道不是施行赏罚恰当(带来的好处)吗?。3.急求译文:季成有一次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一位贤人,但并不是拥有封地的君王,国君您却常常以对待君王的礼节去对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还贤明的人出现,您又该如何对待呢?”魏文侯说:“田子方这样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随意评论的。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仁者,仁者是国家的财富,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智者是国家的栋梁,博览群籍、通晓百科的学者是国家尊贵的象征。国家有了仁者,那么大臣们就不会内斗不休,国家有了智者,那周边的邻国就不敢进犯,国家有了学者,那么国君的地位也会很尊贵。这些人可都不是季成你随意议论的啊。”季成听罢便到郊外住了三天,以表示谢罪。此外,楼主可以了解一下此文的两个人物:魏文侯叫做魏斯,是春秋霸主晋国的最有势力的六位大夫(赵、魏、韩、中行、智、范)中魏家的子弟。晋国后期王权旁落于六卿之手,其中韩、赵、魏三家逐渐在政治斗争占得了上风,最后瓜分了晋国,即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魏斯便是魏国的建立者。他在位时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其治国方略更是集大成者,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范本。比如他任用李悝等法家学者为相,内修政治,以法治国,这也影响了其后秦国几代国君的执政思路,才产生了对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攻取天下有着决定意义的商鞅变法;另外,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将儒学抬高到治国的高度,他重用儒家学派的子夏(即卜商,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和田子方(即本文中的子方),其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开创了中国千百年来帝王统治者对待学者的策略之先河(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博通之士”的评价反映了这一点)。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吴起等军事奇才为将,特别是因为“杀妻求将”而备受争议的吴起,将魏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军队战斗力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任期间,魏国牢牢地控制着河西地区,对秦国形成强大的压制力;他亲自训练的特战部队“武卒”,精锐悍勇,攻无不克,也成为后来诸侯国竞相效仿的对象。总体来看,魏文侯所倚重和信任的人才,大多是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阶层的“士”,文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这也标志着自商周以来的世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所代替。“公季成”指魏文侯的弟弟季成,“公”是对他的敬称。4.晋献文子室成的文言文是什么【原文】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3):“美哉轮焉(4)!美哉奂焉(5)!歌于斯(6),哭于斯(7),聚国族于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谓之善颂善祷。选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译文】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张老说:“美啊,这么高大!美啊,这么鲜亮!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王维堤)【注释】(1)献:进献礼物,引申为祝贺。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2)发:指送礼。(3)张老:前去送礼的晋大夫。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4)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5)奂:同焕,鲜明,光亮。成语“美轮美奂”本此。(6)歌:指祭祀。古代祭祀要奏乐歌颂。(7)哭:指举行丧礼。(8)国族:指晋国的贵族。聚国族:指宴饮。以上祭祀、丧礼、宴饮是古代礼制的重要活动。(9)要:同腰。领:头颈。古代刑戮,罪重腰斩,稍次杀头。全要领,即免受刑戮的意思。这是赵武对赵氏被灭族记忆犹新的表示。先大夫:指亡父赵朔等人。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10)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这里是表示悼念。稽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5.文言文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虽然仍旧有学习的愿望,但恐怕年纪太大,来不及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学习呢?”晋平公气道:“哪里有做臣子的胆敢戏弄主公的?”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下哪里敢戏弄主公呢?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时候好学,就好像初生的太阳(比喻有朝气、有活力);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正午阳光最强烈,这里比喻壮年时的状态最适合学习);老年人好学,就好像夜晚蜡烛的光亮",尽管蜡烛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觉得跟摸黑行路比起来,那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罢说道:“您说得很对!”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首先是晋平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姓姬,名彪,纵观其执政生涯,应该是一位颇为悲情的人物,经历了晋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其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发动了对楚国的军事战争,史称“湛阪之战”,该战役是晋楚80余年争霸的收官之战,晋国直接进攻楚国的属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十余年中都未在发生大的战争。前期的晋平公治国颇有方略,善于任用贤臣,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祈黄羊(分别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做官)等。但是在执政后期,却惑于美色,且身边多为佞臣,以致于外交内政连连失利,对外则以前被晋国控制的小国纷纷投靠楚国,使晋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对内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导致赵、魏、韩、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晋平公死后数年发生了三家分晋。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史籍记载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称“盲臣”)。他身居晋国的大夫,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6.看到一篇文言文没有出处上面有一位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哪个朝代的赵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出名的一位英主,因为此人对赵国的改革而使赵国强大。以致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都能抗衡秦国这都是赵武灵王的功劳,史记对他评价很高。中山国是一个蛮夷小国,它远在晋国还存在的时候就存在了,曾经是晋国的头号敌人。在晋国六卿混战中行氏叛乱时站错了队,与中行氏结盟跟赵氏为敌,后被赵氏所灭,不久复国。三家分晋后它很不幸的把赵国分成南北两半,从此成为赵的眼中钉,但赵国多次征伐都无法消灭它,直到赵武灵王才在前296年灭了中山国。赵武灵王的谥号奇怪是因为他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儿子派兵围困生生饿死的。赵武灵王跟白崇禧是天生一对,都是军事奇才、政治白痴。他不仅好色而且荒唐,他做出了一件毫无先例、惊世骇俗的改革举措,将王位直接传给了十几岁的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号称“主父”,在正当年富力强之时,退居二线。赵武灵王又将废太子赵章封到代地,号安阳君。这位对改变政策有近乎狂热癖好的君主,甚至计划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何当赵王,让赵章当代王,实行邦联制。结果赵章谋反,被惠文王发现,赵章就跑到武灵王的宫殿躲避,惠文王干脆就派兵围了武灵王的宫殿,杀死赵章然后饿死武灵王。一个军事奇才、政治白痴谥号封为武灵是不是很恰当?2023-07-09 18:43:241
盛极一时的晋国为何会解体?
晋国的权力太分散了,权力都被朝廷当中的大夫们掌握了,王室的权力太弱,所以就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故事。2023-07-09 18:43:324
强大的晋国为何走向分裂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国土地被一分为三;前376年,赵、魏、韩三国君主废晋静公 ,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诞生于西周初年“桐叶封弟”典故的晋国宣告灭亡。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秦国击败赵国夺取了号称“天下之脊”的上党地区,三晋国家彻底丧失了对秦国地缘战略上的优势。晋楚两大国对中原霸权的争夺曾贯穿了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在秦穆公的带领下虽然称霸西戎,并国二十,但始终无法东出中原。前627年崤之战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对比两段历史,我们不禁会想象,如果晋国不会分裂,秦国岂不是无法东出?最终统一天下的会是晋国?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晋国的强大与分裂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晋国不断变得强大的同时,造成晋国分裂的因素也在变大。在历史上,我们喜欢讲“顺势而为”,春秋时期,历史的趋势就是公族走向衰落,卿大夫崛起,井田制和奴隶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发展。由于晋国内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晋国有晋无公族的历史现象,也就是说晋国公族在在历史潮流之前就已经式微,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卿族率先被推向了历史前台。从晋文公开始,卿族开始掌握军政大权,把晋国霸业推向了顶峰的同时,也在蚕食着晋国君主的权利。晋国六卿时期,晋君几乎已经被六卿架空,此时六卿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令人发指,一家卿族已经可以与鲁、卫、宋这些中等诸侯国抗衡。到了赵、魏、韩灭知氏以后,晋国内部而言,领土除了都城绛以外已经被完全三家瓜分,外部而言,赵、魏、韩都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资格,可以与齐、楚、秦这些大国分庭抗礼,此时,晋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历史也在三家分晋之后正式进入了战国七雄时代。2023-07-09 18:44:164
三晋是指什么?
三晋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及魏国这三个国家。在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共同打败了晋国执政的智氏,然后逐步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扩展资料:晋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也是西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后代建立的国家,当时的燕国也和晋国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姬姓后代,只不过燕国的实力是比不过晋国的。晋国在春秋时期可是一个强悍的国家,但,由于晋国姬姓子弟在争权夺利的时候,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姬姓子弟的事件。这就导致了姬姓人口的锐减,同时异性人口的强大。一个诸侯国,想要长期兴盛,他是离不开能人的。因为姬姓子弟,基本上全部被国君给杀害了,所以,这时候他们不得不用异姓的人来护卫国家了。此刻,被晋国国君重用的异姓大户人家就有韩、赵、魏、知四家,这四家人的手中都是掌握着兵权的。随着他们四家的强大,晋国国君最后竟然被他们给架空了,成了傀儡国君。韩赵魏知一强大起来,他们四家就开始上演厮杀的一幕了,先是当时最强大的知家的主人欺负,韩、赵、魏家,还给他们要土地。知家要土地的结果就是韩魏给了,赵家没给。知家就联合韩魏要把赵家给灭了然后在瓜分掉赵家的土地。结果中间发生了变故,韩赵魏联合起来一下把知给灭了。他们三家就很默契的把知的领土给瓜分了。同时整个晋国又分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所谓的山西自称三晋就是这么来的。原来的时候,韩赵魏只是晋国公爵,等他们把晋国给瓜分之后,周天子就把他们封为了诸侯王。三家分晋也正式标志着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晋2023-07-09 18:44:516
春秋强国晋国突然解体,是因为内部发生了哪些矛盾导致的?
周朝历经八百余年,终于从建立走向了灭亡,但是周朝的分封制度,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后世一段时间。春秋时代初期,各个诸侯都来自于周朝的分封,可以说是对周朝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其中齐国、楚国、秦国、晋国都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秦国依然位列战国七雄,可是春秋时代超级强大的晋国却不见了踪影,不得不让人疑惑。那么晋国哪去了呢?答案是解体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时代跨入战国时代的标志事件就是"三家分晋",强大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而瓜分后产生的三个新国家居然都位列战国七雄,可想而知解体前晋国有多么强大。春秋时期的盔甲为什么超级大国晋国就突然解体了呢?春秋时代,晋楚争霸贯穿了整个时间线,晋国在战争中基本立于不败之地,周边的小国多被晋国吞并或者臣服于晋国,晋国隐约有一统天下之势。晋国几任国君都是有为之士,励精图治,重视长久发展,在人口,军事,农业,地势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完全天下统一的。不过,从现实来看,晋国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因为晋国虽然强大,但是却早早埋下了隐患,这一点从晋献公"杀尽群公子"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从理论上说,晋国的解体是完全不可以避免的,从现实来看,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晋国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呢?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为什么晋朝的历代国君不采取补救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寻找答案。晋献公像晋国霸主地位当仁不让春秋时期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晋,一个楚,晋楚两国争霸持续100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是春秋历史的主线。晋国出了个雄主晋献公,这个晋献公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在位时,对内改革发展,巩固政权;对外尊王攘夷,获得声望。史书记载他"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为晋国的称霸打下了基础。但是,晋献公也有一个黑点,就是为了防止夺权,杀掉了晋国的众公子,为晋国以后的解体埋下了隐患。据《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记载:"八年,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自晋献公后,晋国还先后出了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等多位雄主,这几位国君在位期间,都极大的提升了晋国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先轸、狐射姑、郤克、荀偃、韩起、赵无恤等良臣,都兢兢业业的辅佐国君,巩固了晋朝的江山稳固晋国版图范围晋国的军事力量极其强大,除了消灭了当时华夏版图内的霍国、耿国、虢国、虞国、魏国等中原国家,更是消灭了包括潞(赤狄)、甲(赤狄)、留吁、铎辰、肥等十余个戎狄的外族国家。而楚国、秦国、齐国虽然也是当时的强国,和晋作战虽然也有胜利,但是整体仍然被晋国牢牢压制,晋国这个超级大国北面可以阻挡狄人的南侵,南面可以阻止楚国人的北上,西面阻止了秦人的东进,秦国作为晋国的盟国,只能以"逐霸西戎"为满足。而且晋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晋国地理上和戎狄接壤较多,所以屡次产生摩擦,这些局部战争大大提高了晋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而且使得戎狄外族对晋国产生恐惧从而臣服,当戎狄外族臣服于晋朝后,晋朝就可以随意调动戎狄部队,大大拓宽了兵源渠道。据《左传·崤之战》中记载:"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晋国是当仁不让的霸主。那么,为什么晋国可以成为春秋时代乱世中的霸主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叫做"三军六卿"的制度。三军六卿制度有利有弊什么是"三军六卿"制度?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晋国六卿势力图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春秋时代传承自周朝的分封,各个诸侯分享了原本属于周王室的权力,而当许许多多的诸侯都具有了权力后,觊觎他人权力者也随之产生,争斗无可避免,所以春秋时代就是一个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三军六卿制度的一个巨大优点就显现出来了,每当晋国要兴兵时,总是要进行激烈的讨论和验证,避免了一些愚蠢的决策出现,而六卿因为爱惜自己的羽毛,也会彼此之间相互团结,力往一起使,拳往一处打。所以在征战的时候,晋国是铁板一块,胜少负多;而且就算偶尔战败,由于六卿相互掣肘,轮流执政,因此晋国朝堂相对稳定,凭借稳定的生产环境和强大的生产力可以及时恢复到鼎盛状态。智伯像但是,三军六卿制度也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就是卿族势力逐渐加大,最终超过了王权的势力。这是因为晋国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国家,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通过军权掌握了政权,一方面晋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力对外确立了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卿族也凭借兵权对内进行权力斗争,夺取更大的权力,晋国的国君也曾经意识到这一点,先后九次调整六卿的结构,但是这只是让多方轮流坐庄,没有改变王权被削弱的本质,由于晋献公"杀尽群公子",导致首先属于王室本源的力量几乎消失殆尽,其次人们也失去了对王室的归属感,晋国王室基本被架空。据《史记·晋世家》中记载:"十四年,吴延陵季子来使,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语,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这时候的晋国虽然一如既往的强大,但那是建立在六卿团结的基础上,王室的力量完全不足以维系晋国的政权稳固,当晋国面对外敌时还是铁板一块,但是随着六卿中的几大家族愈发壮大,取代晋国国君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三家分晋宣告霸业终结越是坚固的堡垒也是容易从内部攻破,晋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由于三军六卿制度极大消弱了王权,导致王室和卿族间逐渐产生间隙,晋国不再是铁板一块,国力极大的衰弱,而当时的朝政,被最大的四家卿族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所把持。而在这一时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家卿族虽然势大,但仍然是晋国的臣子,无法位列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于是当时势力最大的智家正卿智伯,召集剩下三家的正卿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议说:"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晋出公影视形象智家势大,其他三家平日都畏惧于他,但是要拿出实打实的土地和人口,没有一家舍得,因为大家都知道,表面上智伯是要提升晋国实力,其实是削弱其他三家的实力,而其他三家的土地,是归于被架空的晋国王室,还是归于势力强大的智家,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了。不过魏家和韩家还是忌惮和智家开战,于是忍痛满足了智伯的要求。只有赵家坚持不从,于是智伯将此事汇报给了晋出公,以晋出公的名义召集魏家和韩家共同讨伐赵家。赵家也自知实力不敌,于是退守晋阳,但是三家人马两年多也没有攻下晋阳。这里不是说赵家守城的本领高强,也有三家人马离心离德的原因存在。久攻不下,智伯想到了水淹,他在晋水旁挖了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在水坝上挖开了豁口。大水直冲晋阳,危在旦夕。智伯约韩家魏家一起去察看水势,韩家子和魏家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的水淹法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2023-07-09 18:45:351
《宪问篇》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4.11子曰: “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孟公绰[chuò]: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为人廉静寡欲。 ▲赵、魏:指晋国卿大夫。晋国赵氏是晋国显赫卿族,晋国六卿之一,后来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晋国魏氏是显赫卿族,晋国六卿之一,后来建立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就是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老:公、卿、大夫、大夫的家臣都可以称老。这里指赵、魏两家的总宰。 ▲优:充足,有余力。 ▲滕、薛:滕国和薛国,很小的诸侯国。 滕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被宋康王所灭。 薛国,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历经1500多年。薛国前段时间由任姓家族统治,后段时间由田齐的妫[guī]姓(田氏)家族统治。周显王46年(公元前323年),任姓家族为齐国所灭。齐灭薛以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文(孟尝君)继封薛邑。 ▲大夫: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两位卿大夫的家宰绰绰有余,不可以去做滕国、薛国的大夫之职。” 【学而思】 孟子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位置,有才能的人担当合适的职务。掌权的人要把握好方向,确定正确路线,需要贤德的人担任。大夫是做具体工作的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担任。 选用人才要人尽其才,各取所长。孟公绰为人清廉寡欲,品德高尚,但人无完人,不可求全责备,孟公绰担任家宰有余,才智或许不足,国家大夫之职事物繁多,需要有才能的人去担任。 有德者不见得有才,有才者往往自恃其才,经常看不起那些品德高尚的“摆设”,却不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方针路线走错了,反而危害更大。有德者的作用就是要确定正确的方针路线,有德者和有才者互相配合,相互合作,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 【知识扩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dī]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 (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2023-07-09 18:46:521
战国时期三晋指的是什么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魏、赵、韩这东方由晋国分裂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共同打败了晋国执政的智氏,然后逐步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2023-07-09 18:46:591
晋国中军元帅列表及简介
第一任是 郤毂 郤毂貌似是赵衰推荐给晋文公的,是个军事战略家,向文公提出了伐卫破曹的建议。后来在城濮之战前病逝,由先轸接替。总得来说他在书中的戏份不多,他是个把刀磨好了,还没来得及用,就去世了,先轸用现成的刀。只一招就砍翻了楚国称霸中原的野心。 第二任是 先轸 先轸是重耳的从亡之臣,跟随重耳逃亡十余年,后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楚争霸期间,接任郤毂成为中军元帅,在城濮之战中运用种种计谋,最后大败楚帅子玉,晋文公也因为此战的获胜而成为前任霸主齐桓公的后继者。文公死后,其子襄公即位,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俘获三帅,使得襄公坐稳其父霸主之位。后襄公放走三帅,先轸唾其面。襄公是个明君,并不责怪,反而认错,先轸自愧无地,后在箕之战中,欲自杀报君,突入阵中,战死。出兵前在营内遗书襄公,举荐儿子先且居接任。一代辅佐了两世春秋霸主的军事家,谋略家,就此结束了其战功赫赫的一生。 第三任 先且居 经父亲先轸举荐成为中军元帅。与赵衰一起内外尽心辅佐襄公,守住霸业。不久去世。先氏就此再没人成为中军元帅。接替者是狐偃之子狐射姑。 第四任 狐射姑 文公流亡时,赵衰,狐偃,狐毛功劳甚大,襄公因狐赵二氏对晋国有大功勋,而让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但后来才能不如赵盾而被襄公对换了职务,匆匆上台,又匆匆下台。襄公去世后,狐赵反目,赵盾最后驱逐了狐射姑。狐氏就此消失在晋国政坛。继任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宣子 赵盾。 第五任 赵盾 晋襄公认为狐射姑才能不如赵盾,于是让赵盾做了中军元帅。襄公死后,幼年的灵公即位,赵盾成了晋国实际的当家人,驱逐狐射姑,杀五大夫(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箕郑),灵公母亲出面相救,都救不下来,可见赵氏此时的权势已经压过国君。这一时期,南方的楚国势力膨胀 魏绛简介 ,动摇着晋国霸业。赵盾召开了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主持的诸侯盟会,此时赵盾的影响力已经影响到了国际上。灵公长大后,对赵盾不满,想要驱逐赵氏,赵盾之弟赵穿,很果断的弑了灵公。后来晋成公即位,赵盾包庇赵穿,群臣畏惧赵氏,只有太史董狐,执笔写下:赵盾弑君。这一笔,历史唤作 董狐之笔。成公畏惧赵氏,将国家大权尽数交付给赵盾,以求自保。赵盾后期,楚庄王在南方崛起,晋国不能制。赵盾去世前,用手中大权,提拔了盟友郤缺为中军元帅,企图让赵氏在他死后能继续把持晋国朝政。 第六任 郤缺 经赵盾提拔,越过荀林父,当上了中军元帅,他给我的印象不深刻,貌似他领导的晋国打败过楚庄王,百度资料说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很会团结同僚.最后提一点,郤缺的父亲是郤芮,郤芮差点儿烧死晋文公,所以他是罪人之子,本来郤氏因该衰落了,但经过郤缺之后,郤氏起死回生了,后面权倾朝野的三郤的出现就是郤缺打好的基础...赵盾和郤缺可以算是楚庄王北士争霸的唯一劲敌,郤缺病逝了,楚庄王高兴了,下一任荀林父郁闷了... 第七任 荀林父 赵盾病逝,本该荀林父接任,但赵盾强行提拔了后面的郤缺为后继者,荀林父第一个郁闷.郤缺病逝后,终于轮到荀林父接任了,但却在邲之战中惨败给楚庄王,晋国的霸业因此衰落,荀林父第二个郁闷.第三个郁闷是他想治理一下首都的治安,结果又失败了,不久荀林父病逝,智武子 士会接手正卿之位.荀林父的祖父是春秋忠臣的榜样 荀息,荀林父进入六卿之后,饱受赵盾的打压,赵盾临死前还狠狠的耍了他一把.读完东周列国志,荀林父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命运面前,他即不甘心,又很无奈.他在任期间,执政难度远超前面几位,内部,赵氏家族的势力很大,各家族之间也矛盾重重,荀林父本身威望就不高,根本镇不住,外部,还有一代雄主楚庄王,赵盾,郤缺之所以能抵御楚庄王,原因是楚庄王早期实力还不太强,正在崛起的初级阶段,可轮到荀林父上台时,楚国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晋国在邲之战的失败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要知道晋国陶醉在霸主的美梦中,已经很久很久了,自然也就在美梦中衰弱下去...所以打败仗不能全怪荀林父啊..荀林父病逝后,他的后代为中行氏. 第八任 士会 士会智谋出众,人品也很好,属于良臣.士会在本书刚出场时,我还真没注意,只知道他是士蒍的孙子,他爷爷就是个谋略家,他自然继承了这一天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在赵盾派士会到秦国迎公子雍归国即位,后来赵盾又反悔改立了晋灵公,并击败了秦国,杀了公子雍,士会认为赵盾不义,于是投奔了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赵盾深以为忧(从这点看,士会的才能不在赵盾之下).于是特地派遣了魏寿余召回士会(过程复杂,自己翻书吧).士会归国的排场也是很大的,从这一点看,士会很受赵盾欣赏,事实上和赵盾关系处的好的,郤缺,士会,都成了中军元帅,郤缺之子郤克也即士会之后登上元帅之位,也反映出赵盾在晋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士会不仅智谋出众,品德方面也很高尚,大家都知道赵宣子桃园强谏,其实是士会先去的,虽然灵公未听.荀林父执政时,晋国在邲之战中一败涂地,只有士会的军队全身而退,体现出士会的军事才能.荀林父去世,谋略,军事,品德都很优秀的士会自然是中军元帅的不二人选.士会执政期间,全力辅佐晋景公,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国力渐渐赶超楚国(楚庄王貌似已经去世了).郤克出使齐国受辱,士会见郤克要不惜一切代价向齐国复仇,士会为了避免六卿之间的矛盾升级,只好主动让贤给了郤克.士会的中军元帅之位,是自己主动让贤的,再次看出士会是个顾大局,眼光长远的政治家. 第九任 郤克 郤缺之子,郤氏在郤缺时,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郤克当上晋国正卿,其实是必然的.郤克才能不亚其父,但外貌长相上有缺陷.郤克在本书中的重头戏是联合鲁,卫两国击败齐国,逼迫齐顷公讲和.其实一开始,郤克是主张联齐抗楚的,从这一点看,郤克是个战略家.为了实施这一策略,郤克出使齐国,但在齐国,却受到侮辱,郤克愤恨不已,联合了一同受辱的鲁国的季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准备归国之后各自兴兵问罪于齐.郤克在这时候貌似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把国内一切发对对齐作战的同僚都当成敌人,士会见郤克执意伐齐,于是主动让贤.郤克接管了晋国大权之后,联络鲁,卫,二国,兴兵血恨,齐国军队打败而归,郤克取和而还,齐国的齐桓公之梦被郤克狠狠的打醒了,轻率的齐顷公也变的沉稳起来.在对齐作战时,郤克中箭,归国后不久去世.郤克和伍子胥在本书中,我认为是国君最不敢惹的大臣,倒不是他们有号令天下的权威,或者有天下第一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那种一旦认准敌人就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摆休的性格.这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组织发起的大规模战争,也印证了春秋的大势,即臣子做大,君主卑微.郤克去世时,貌似也学赵盾的,强行提拔了盟友栾书做了中军元帅,希望来巩固家族在晋国政坛上的地位. 第十任 栾书 栾书成为正卿,多亏了郤克临终前的大力提拔,也与他个人的才能有很大关系.栾书在本书中的重头戏有:弑厉公,灭郤氏,灭赵氏,鄢陵之战大败楚共王.先说灭赵氏,赵氏是晋国的强大家族,赵衰,赵盾父子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可惜他们都死了,赵氏树大招风,晋景公被栾书献谗言,晋景公也感觉到赵氏的威胁,于是下令将赵氏灭族,赵氏只有一个赵武幸存,赵氏从此很长时间在晋国政坛消失了.其次是鄢陵之战,栾书领导的晋国在这次复仇战中,大败楚国,晋国重登霸主宝座,栾书成了晋国霸业的大功臣(其实楚共王时期,国力已经大不如楚庄王时期了),再说是灭郤氏,栾书本身因为郤克的提拔,所以扶持了郤氏,但郤氏这只老虎,渐渐长大,变的难以驾驭,三郤(郤犨,郤至,郤錡)的影响力渐渐盖过了栾书,栾书感到压力,有灭郤氏的想法,于是联合了中行偃抓住时机,一举消灭了三郤,灭了郤氏(郤克哭了),栾书灭了郤氏,为了自保,索性把厉公也弑了,拥立了晋悼公(晋襄公曾孙),晋悼公是个明君,他把栾书罢黜了,栾氏也随之由盛如衰.晋悼公为了再次振兴晋国霸业,任用了贤臣韩厥为中军元帅.栾书这个人,灭赵郤,败楚共,弑厉公,是个乱世枭雄,但斗争了一辈子,到都来却是一场空,属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那类人... 第十一任 韩厥 韩厥是韩简的孙子,晋国贤臣之一,韩简是个厉害人物,他差点儿在韩原之战中俘虏一代霸主秦穆公,要是他成功了,不止春秋历史要改写,估计战国历史都要改写了。有如此厉害的爷爷,自然韩厥也不是无能之辈。韩厥先是依靠赵氏,得到赵衰的栽培,赵盾也说未来韩厥必是掌握晋国大权的人物。郤克发动对齐战争时,韩厥差点儿俘虏齐倾公(爷爷和孙子的经历,太巧了),栾书灭赵氏时,韩厥救了赵武,使得赵氏免于灭族(郤克又哭)。晋悼公废栾书任用韩厥为中军元帅,赵氏又回到了晋国政坛。韩厥执政期间,是晋悼公复霸中原的开端,后韩厥告老,智罃继任为中军元帅。 第十二任 智罃 智氏和中行氏都出自荀氏。智氏始祖智首和荀林父的弟弟,智罃是智首的儿子。智罃生在一个大家族里,荀林父又是中军元帅,父亲也是六卿之一。智罃在邲之战中被楚国俘虏,后被其父智首赎回。虽然被俘虏过,但并不代表智罃是个废物,他的功绩依我看,在先轸,栾书之上,二者分别在城濮之战,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国,使晋国成为天下霸主,但却都治标不治本,晋楚争雄,一直未分出实际胜负,但智罃却做到了标本兼治。韩厥告老,智罃被任命为中军元帅,创新了战术,不再和楚国正面冲突,而是采用分兵疲楚的策略。楚国被这一策略彻底击败,晋悼公三驾服楚,复兴霸业,结束了自晋文公一来,晋楚长期争霸的历史,晋楚争雄也从此画上句号,本书的重点也转向了东南的吴国和越国。。。智罃有此功绩,先轸,栾书如何能超越呢!!!智罃晚年丧子,孙子智盈年幼,智罃去世后,智氏进入了低谷。 第十三任 中行偃 上面写了,中行氏出自荀林父一脉,中行偃是荀林父的孙子。中行偃与栾书关系很好。栾书被晋悼公废除,同为弑君犯的中行偃,却活了下来,原因是晋悼公是英明之君,他刚刚即位,不想把朝堂气氛弄得人心惶惶,所以只把首恶废除了,中行偃也自知犯了弑君大罪且悼公英明,所以一直都小心侍奉晋悼公。中军元帅智罃去世后,中行偃上台(晋悼公连弑君同伙都敢拿来用,不愧是晋国霸业的复兴者)。中行偃当上了中军元帅,想教训一下对次攻击晋国后方的秦国,还号召了天下诸侯共同出兵,秦国举国恐惧,但因为栾书之子栾黡不服中行偃的指挥,而导致这次大战不了了之。晋悼公去世,儿子平公即位,和楚国又打了仗,结果晋国胜利。齐国的齐灵公见悼公去世,决定复兴齐桓公的伟业,出兵晋国,晋国立马号召天下诸侯共伐齐国,中行偃想给齐国一个下马威,结果病逝于路上。士匄上台,成为中军元帅。中行偃执政期间,是晋国霸业回光返照的时期,屡次号召诸侯联军,东西南的大国都被一一打了个遍,虽然没能重创秦楚齐,但也算是威震天下诸侯了,中行偃能把韩厥,智罃的事业发扬光大,有此功绩,可以算是个不错的执政了。 第十四任 士匄 士匄是士会的孙子,充分继承了士会的才智。在本书中士匄小时候就聪明,在鄢陵之战中,出计策帮助栾书打赢了楚共王。后来中军元帅智罃去世,本该士匄续任,但士匄却把中军元帅之位让给了中行偃(他爷爷是当上之后让位,他是没当就先让位,祖孙做法何其相似)。中行偃在攻打齐国的路上去世,士匄成为继任者。士匄执政期间灭了栾氏。栾氏在晋国政坛根基相当的深,和赵氏一样,栾书死后,栾氏树大招风,和赵氏,韩氏关系不好是自然的,在中行偃执政时,又得罪了中行氏,等等,再加上弑君这一条大罪,总之,士匄灭栾氏,得到了大多数公卿的支持。栾盈灭族之后,士匄告老,让贤给了赵武,让了两次。士匄之后的晋国公卿大族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内讧更加严重,更加热衷于内耗,霸业只剩下了空壳子。南方楚国被吴国牵制,实力更不如以前,晋国也再次沉睡在霸主的美梦之中,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夫差,勾践,三人将把二国争夺了百余年的霸业,彻底夺过来。。 第十五任 赵武 赵氏下宫之难本该灭族,奈何天不灭赵氏,留下孤儿赵武。赵武能当上中军元帅,多亏了韩厥的培养和提拔。赵衰赵盾提拔韩厥,韩厥后来保护赵武,韩赵二氏互相保护,成为在晋国政坛上关系最好的家族联盟。下宫之难对赵氏打击极大,赵武作为幸存者,肩负起了重振家族的重任,事实证明赵武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在士匄告老之后,赵武成为继任。赵武在任内,干了一件大好事,晋楚争雄百余年,谁也吃不掉谁,常年的争霸战,让晋楚等各国国君,公卿士大夫们疲于奔命,大家都不想打了,赵武于是听从华元的建议,倡导晋楚休兵讲和,史称 弭兵之盟 。之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大大减少。赵武能顺应历史潮流,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但晋楚讲和之后,导致了中原各国防卫松弛,军队战斗力减弱。中原各国外无强敌,内生变故,多次出现权臣弑君的事。也反映出春秋的历史潮流是臣子做大,君主衰微。赵武去世后,盟友韩起接手。 第十六任 韩起 韩起是韩厥的孙子,继任正卿之后,国外矛盾被赵武的弭兵之盟解决了。晋楚讲和之后,各大家族把注意力转向国内,认为这是发展本家族势力的大好时机,注意不是发展国家,而是发展本家家族,建设国家是公心,建设自己家族就是私心,韩起也不例外,他在任期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巩固韩氏在晋国的地位上,经韩起之后,韩氏势力大大增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六卿争夺战中,韩氏能闯过一关又一关,最后能成为三家分晋中的一员,与韩起对韩氏势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韩起去世后,魏舒接过正卿之位。 第十七任 魏舒 魏氏的魏犨是晋文公的猛将,亦是从亡之臣,对晋国多有功勋,但魏犨勇而无谋,比起赵衰,狐偃等从亡之臣,魏犨功劳相形见拙。魏犨去世后,其子魏颗领兵大败秦国将军杜会,本书中写,秦君臣闻杜会兵败,君臣泄气。魏颗善于用兵,性格仁孝。魏颗去世后,其子魏绛得到晋悼公的重用,魏绛执法公正,和对游牧民族主张讲和息战的远见,得到悼公赏识。魏舒乃魏绛之子。韩起去世后,魏舒接任。魏舒的主要功绩在于对当时的战争形态做了创新式的改造,改车战为步战,从此步战成为主流战法,有此功绩,魏舒可以算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军事家了。魏舒执政时期,晋国六卿(智氏,中行氏,魏氏,韩氏,赵氏,士氏)已经基本成型,魏舒也像韩起一样大力发展本家势力,魏氏经魏舒的经营,已经颇具规模了。魏舒去世后,士匄之子士鞅上台。 第十八任 士鞅 士鞅乃士匄之子,由于士氏是六卿之一,魏舒去世后,士鞅自然提升为中军元帅。士鞅足智多谋,继承了士氏的优秀基因。但遗憾的是,士鞅的能力却用在了本家而非公家,士鞅利用中军元帅的权利让士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却引起了其他家族的不满,为日后士氏灭亡埋下祸根,也因此他对争霸战,并不关心,晋国在他执政期间,失去了其他诸侯国的信任,晋国再也不能号令天下了。蔡昭侯受辱于楚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当家人士鞅决定出兵攻楚,这次联军共组织了18个诸侯国,气势汹汹的杀向楚国,大战一触即发,中行寅因向蔡侯索贿未成,劝说士鞅班师,士鞅计算了得失,也认为此举对士氏不利,于是班师,众诸侯对晋国的举动很不满,晋国再国际上的信义大跌,再也不能组织诸侯联军了,中原霸主之位到此名存实亡。士鞅是挖晋国的墙角,来巩固士氏,虽说私心严重,但纵观前几任的表现和做法,我认为士鞅做的也没啥不对的,大家都在吃公家的肉,我为什么不能吃?士鞅去世后,智跞接手! 第十九任 智跞 士鞅去世后,智跞做了中军元帅。贪婪的中行氏和士氏作乱,中行氏和士氏贪婪成性,引起其他四卿不满,最后中行氏,士氏联合作乱,企图消灭其他公卿,废掉晋君,二分晋国。结果反被智跞联合韩氏,魏氏,赵氏收拾了(士会,荀林父哭了)。中行氏算是智氏同宗,智罃去世后,智氏很长时间受中行氏庇护,但同宗血缘渐远,在竞争激烈的晋国后期政坛上,互相兼并,也是自然的。智氏由于消灭了中行氏和士氏,从此成为晋国最有权势的家族,智跞去世前,将宗主传给智瑶,正卿之位由赵鞅接手。 第二十任 赵鞅 智跞去世后,赵鞅依次登上正卿宝座,赵鞅是春秋晚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详情请搜索百度百科 赵鞅 。赵鞅执政期间,南方楚国被吴国打的险些亡国,楚昭王复国后,也是元气大伤 魏绛简介 ,东南的吴国在阖闾威逼齐景公嫁女,夫差前期也非常强大,晋国不能制,眼睁睁看着吴国纵横天下,吴王夫差召开黄池盟会,赵鞅出席,虽然勉强保住霸主的空名,但全天下都看出晋国守住霸业已是力不从心。夫差和勾践才是这时间段的实际霸主。赵鞅对内能勉强控制大局,赵鞅作为正卿,能勉强保住霸主的虚名,勉强控制智氏实力的增长,对赵氏而言也是不错的族长,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施政的人,各方面能力不强能行吗?但这也只是把晋国霸业崩盘,内部分裂的时间表往回拉了十几年而已。晋国这个招牌是再也扶不起来了。赵鞅去世前将宗主之位传给庶子赵无恤,正卿之位却落到了野心勃勃的智瑶手中。 第二十一任 智瑶 智瑶是智跞的孙子,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才能出众,但有一弱点就是骄傲自满,败也败在这一弱点上。赵鞅去世后,赵无恤成为赵氏掌门,智瑶继任为正卿。他看不上赵无恤,在一次酒宴上,趁酒醉用杯子掷到赵无恤脸上,令赵氏上下愤恨不已,而智瑶却不以为意。当时晋国四大公卿,韩氏的宗主为韩虎,然智瑶却拿韩虎的名字开玩笑,又取笑其家臣段规,韩氏君臣也对智氏不满,但是赵韩二氏都知道智氏实力之强,只能隐忍下来。智瑶之骄傲自大,令其有了取代晋国,建立智国的念头。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智瑶分别向魏氏,韩氏要地盘,魏韩都给了,轮到赵氏时,赵无恤一口回绝。智瑶大怒之下,率领魏韩二氏攻打赵氏,赵无恤逃向晋阳,晋阳之战爆发,智瑶联合韩魏二氏将晋阳城包围,久攻不下,决定用水攻,这一方法果然奏效。赵无恤见城内人心惶惶,决定策反韩氏,魏氏。于是派张孟谈去游说,此时的韩氏,魏氏心里也矛盾,帮智瑶等于助纣为虐,帮赵氏又有被智瑶攻击的危险,要知道智氏是只打老虎,你不为虎作伥,就会被虎吃掉,其军事力量在其他三卿之上。魏韩二氏家主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倒戈,智瑶的进攻计划被这一突然变故打断,魏韩从外倒戈,赵氏开门接应,智氏大军面对这一突然袭击,一败涂地,智瑶也被俘虏,后被赵无恤斩了。后又将智氏族灭(智罃哭了)。智瑶败死,赵无恤成为众望所归的正卿。智瑶败就败在骄傲自满,不知道尊重他人,读者看此,当引以为戒。 第二十二任 赵无恤 上面已经讲清楚了,赵无恤是个有城府,有志向,政治军事都擅长的人,和智瑶相比,赵无恤更能忍,更能尊重他人。此时的晋国,公室早已衰落到极点,四大公卿也打算乘虚而入,瓜分晋国自立为君,智氏本身有实力取代公室独自取代晋国的,但智瑶却在晋阳之战中被魏韩赵三家族灭,晋国就只剩下三卿了,此时的三卿感情还不错,因此决定用和平方式化家为国。赵无恤的重头戏就是在晋阳之战中消灭了赵氏最大的敌人,从此化家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赵无恤去世后,魏斯成为正卿。 第二十三任 魏斯 魏斯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创始人,此时晋国涂有虚号,魏斯联合韩氏,赵氏上表周王,请求册封,周王见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史称三家分晋,资治通鉴中将之设立为春秋战国之分界点,一个新时代,更加严酷,更加混乱,战争更加激烈的战国时代开始,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就是他了,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赏罚分明,注重信义,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用乐羊灭中山,用西门豹治理邺(小学学过),又任用吴起攻打秦国,使秦国差点儿亡国。当然这些事儿都因该划分为战国的事件,魏斯正好是处于战国和春秋之间的英雄人物。2023-07-09 18:47:071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称霸中原的晋国烟消云散,韩、赵、魏三国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战国争鸣。晋国灭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传奇霸主晋文公重耳那里,可以说晋国霸业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从文治武功来说也算个明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吞并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黄河中游地区都是晋国的领土,晋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但是晋献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断的叛乱弄烦了,另一方面可能有受迫害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晋献公采纳手下大夫士蔿的计策将自己同族的晋国诸公子们全杀了。要说晋献公诛杀晋国诸公子不是没有好处,实现了国家权力集中,能够一心对外争霸,但是过分的杀戮让晋献公非常多疑,后来在宠姬骊姬的挑拨下竟觉得自己的儿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连续爆发内乱,争权夺位的公子们先后被杀,反而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得到了国君的位置,最终成了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不知道是晋文公家庭教育不行,还是晋国国君家族有内斗的基因,重耳这段堪称屌丝逆袭的经历没有使得家族变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对于兄弟严防死守,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赶出晋国不让他们接触权力,就怕再出一个重耳这样的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光靠国君一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么权力只能下放给外姓人,这就使得异姓卿大夫开始把控国家权力。同时晋国国君虽然将其他兄弟赶出了国家,但也给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机会,一旦国君和异姓卿大夫发生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卿大夫就杀国君迎立在国外的公子继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拥立公子黑臀继位;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拥立公子悼公周继位等等。这些公子继位前因为晋国国君的打压根本毫无势力可言,在异姓卿大夫的帮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继续依靠这帮人,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的威望和势力越来越低,异姓卿大夫的家族越来越强。晋国国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给了异姓卿大夫做大的机会,真正让他们抗衡国君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度。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情况下他的身边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随,重耳回国登位后自然要重赏有功之臣;再加上晋文公重耳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将晋国各方势力团结在自己麾下,于前633年确立了三军六卿制度。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军权由国君独掌。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这就是六卿,六卿是军政一体的职务,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最重要的是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这就很可怕了。用今天的话说晋文公就是将晋国由家族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国君是董事长,六卿是大股东,这样一来壮大晋国就是壮大卿大夫自己的权势,自然人人用命,尽心竭力。当然晋文公不是傻子,也害怕君臣异位。首先六卿在军中以中军将郤榖为首,在朝中确是以上军佐狐偃为首,军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权与军权交织、制衡,便于晋国国君控制全局;其次晋国六卿虽然是世袭,却不是在某一家内世袭,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内轮流担任,这样一来为了争权夺利六卿之间就会内斗。重耳的设计虽好,但是对于国君的威望和权谋手段要求太高,一旦国君不能平衡六卿间的关系,使得一家独大,国君就只能遭到欺压了。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晋文公当年倚重的老臣接连去世,特别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栾枝、胥臣、赵衰一口气全死了,根本没给晋襄公慢慢整理朝局的时间,晋襄公不得不对六卿进行大规模调整。就是在这次调整中晋襄公打破了晋文公的规划,让赵氏的赵盾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将,赵盾成为军中和朝中第一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异姓卿大夫在晋国的权臣之路。六卿间的平衡一旦打破,想再实现平衡就难了,特别是赵盾刚刚大权在握,唯一能制衡他的晋襄公没几个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没了制约的赵盾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统领晋国,改立太子、废立国君、重组三军六卿、代替国君会盟诸侯、设立公族大夫等等。其中设立公族大夫可以说是赵盾对于晋国君权最沉重的打击,由六卿家族之人担任过去只能由国君家人担任的职务,六卿家族开始公开侵占晋国国君的权力。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直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六卿家族之间决出胜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晋国国君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遭到韩、赵、魏三家任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2023-07-09 18:47:144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2话 “赵氏孤儿”的故事(下)
四、卿族之争 赵氏一族的故事颇具戏剧色彩,其实在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像赵氏这样的异氏卿族为数众多。其中曾经显赫一时,对晋国乃至当时诸侯格局产生过影响的就有十几家之多,主要包括: 1、狐氏,姬姓,出身狄族,后为晋国公族。代表人物狐毛,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称霸诸侯时,狐毛与赵衰并为最主要的核心臣僚。 2、先氏,姬姓,出于晋国宗室分支。代表人物先轸,文公、襄公时期的主要将领,“城濮之战”、“崤之战”的中军主将。 3、郤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晋厉公(景公之子,景公死后即位)时,郤氏三卿五大夫,一度把持晋国国政。 4、胥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胥臣曾经追随晋文公周游列国,后来成为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要臣属,胥氏由此成为晋国重要的卿族。 5、栾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庄姬之乱”中与郤氏同为屠杀赵氏的核心。 6、范氏,祁姓,先为士氏,后士氏的一支为范氏。范氏中的一支后来发展成为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祖先。 7、中行氏、智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先为荀氏,后荀氏的一支发展为中行氏,另一支发展为智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历代的重要臣属。 8、魏氏,姬姓,出于周公族。魏犨是晋文公时期著名武将。后魏氏与韩氏、赵氏瓜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9、韩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韩厥一代韩氏崛起,韩氏逐步跻身于晋国上层,后代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还有赵氏,这十几家异氏卿族连续几代,甚至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并左右着春秋时代列国关系、政局走向。同时,他们之间也为了权利、恩仇,不断的互相火拼、厮杀。至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厉公死后悼公即位,悼公死后平公即位)时,这十几家异氏卿族中,只剩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这六家把持晋国国政。 前面提到过赵盾的堂弟赵穿,迎娶了晋襄公的女儿,在赵盾掌权时被封在邯郸,“邯郸赵氏”从此成为一支重要赵氏分家。“庄姬之乱”时赵氏本家被灭门,而“邯郸赵氏”未受到波及,实力得以保存,也成为是当时晋国诸卿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到了春秋后期晋定公时,赵氏本家家长赵鞅(赵武的孙子,后人称赵简子)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怒杀了“邯郸赵氏”的家长赵午(赵穿的曾孙),由此引发了赵氏本家与分家间的一场内斗。晋国的其他卿族趁赵氏内讧参与进来以图谋赵氏,而齐国、郑国甚至周王室也纷纷介入以图谋晋国,由是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血战。血战过后,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晋国六卿经此兼并,变成了晋国四卿。 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以后,晋国原有的六卿格局变成了四卿并立,尤以智氏最强。智伯瑶做晋国执政时,借助势力不断压迫赵、魏、韩三家。此时赵鞅已经去世,赵氏由他的儿子赵无恤(赵襄子)执掌。赵无恤抵不住智伯瑶的压榨,终于与智氏展开决战。经历“晋阳之战”的血战,赵、魏、韩三家终于共同将智氏消灭,智氏原有的势力被三家瓜分。晋国国内持续近二百年的异氏卿族之争最后终于只剩下三家了。后来赵、魏、韩三家终于将晋国瓜分殆尽并成为新的诸侯,晋国也就此灭亡。“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史记与元杂剧 前面讲述的,就是主要依据《左传》记述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前因后果。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演绎。司马迁隐去了庄姬乱伦、诬告、卿族相争的情节,将赵氏灭门归于屠岸氏这个豪门所为,之后又加入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程婴是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是赵氏的好友。两人在屠岸贾架空晋景公,屠杀赵氏的过程中,决意保护赵氏遗孤——赵武。公孙杵臼问程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赴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于是坚定的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去赴死吧。”两人在韩厥的掩护下将赵武接走。在屠岸贾封锁全城查找赵武时,由程婴出首告发,在牺牲掉公孙杵臼和一个假赵武后,掩护了程婴暗中保护、抚养真正的赵武。后来赵武长大后,赵氏得以平反,屠岸贾也被诛杀,程婴却以自杀来履行当年对好友公孙杵臼取义的承诺。 元代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在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依照《史记》版本改编的,又进一步加入了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以替代赵武受死的情节。《史记》和元杂剧的描写,相较史实也许更增加了人们对呼唤正直、歌颂忠义的情结吧。 六、赵氏涅槃 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都是赵氏家族凤凰涅槃的重生历程。正如众多历史故事相同的发展规则,赵氏有此一难,既是偶然,又有其必然的因素。如“夏日之日”一般的赵盾,手段强硬,霸气又不知收敛。正可谓“谦受益,满招损”。赵盾执政期间,权力遮天,引发怨恨,又出现弑君事件。原本各卿族间是互相制衡的平衡局面,但赵氏却一支独大,自然是引人注目,纵使没有“庄姬之乱”的发生,赵氏也早晚会遭到其他豪族的清算。好在天不亡赵氏,“赵氏孤儿”一案过后,赵氏又低谷中走出,逐步恢复了元气。这才有了二百多年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风采。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自称是春秋战国赵氏的后裔,“赵”也成为大宋朝的国姓,位列《百家姓》之首。“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成为绚烂的中华历史中璀璨的一笔。2023-07-09 18:47:541
善读「论语」14.11:论才堪为赵魏老,论道难为滕薛卿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给晋国的赵氏、魏氏(这样的大家)作家臣也可胜任,但却不可以给滕、薛(这样的小国)作大夫。” 【注释】 “孟公绰”,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为人廉静寡欲。 “赵魏”,晋国势力最大的赵、魏两家大夫。 “老”,此处大夫的家臣。 “优”,有余力也。 “滕薛”,春秋时的两个小国,在今山东滕县一带。滕为姬姓诸侯,周文王后裔;薛为任姓诸侯,传说为炎帝后裔。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属于国家高级官员,世袭,有封地,其封地称为“家”。 【评析】 按周礼,天子设九卿,大国设三卿,皆命于天子。晋国算是当时的大国,应设三卿。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自坏礼制,始设六卿。之后,晋国六卿亦开始僭越悖礼,把持军政大权,架空晋国公室。到孔子之时,赵、魏两家已成晋国诸“家”中的绝对大“家”,其势力甚至远超“滕”“薛”这样的诸侯小国。至孔子身后百年,晋国公室终于被赵、魏、韩三家彻底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大夫”和“家臣”虽然同样是“臣”,但在责任上却是大有不同。作为“大夫”,在形式上要为诸侯国君负责,但在本质上,则要为天下、为国民负责,故“大夫”要作“大臣”,要“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参见《善读「论语」11.24》)。因此,大臣不仅要有干事之才,更要有守正之道;而作为“家臣”,则只需对作为家长的“大夫”一人负责,只要廉洁有守、有干事之才、堪为“具臣”即可。可见,“大夫”是为“公众”负责,而“家臣”则是为“个人”负责。为公众负责,就必须要“有道”。 鲁大夫孟公绰虽廉静寡欲,但似乎才长智短,不能知“道”明“义”。故论其才足以为大家之家臣,论其道却不足以为小国之大夫。是故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此足见孔子之重道与知人。2023-07-09 18:48:011
晋国是怎么灭国的?
前1042年,晋被封诸侯。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名为晋武公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原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生虏晋惠公。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楚国,称霸中原。前628年,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秦国,接霸中原。前625年,秦晋彭衙之战,晋元帅先且居打败秦国。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晋元帅赵盾打败秦国前607年,赵盾弑晋灵公,立其叔晋成公即位前600年,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败绩,楚庄王称霸。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元帅郤克打败齐国。前582年,下宫之难。晋灭赵同、赵括,嬴姓中衰。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前573年,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立悼公。前558年,晋悼公逝世,其子晋平公即位,晋楚湛阪之战,晋元帅中行偃打败楚国。前550年,栾盈为乱,范匄灭栾氏,晋国六卿共主国政。前548年,晋国正卿赵武与楚国令尹熊围(即之后的楚灵王)共举弭兵之会。前529年,晋昭公主盟平丘之会,晋出兵4000乘。前506年,晋范鞅会盟17路诸侯,共言伐楚,弭兵之盟作废。范鞅表现拙劣,晋霸业骤衰。前497年,赵稷叛乱,中行氏、范氏附逆。前489年,赵鞅驱除范氏、中行氏。前475年,赵鞅告老,知伯荀瑶执政。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晋国名存实亡。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彻底瓜分晋地,晋国灭亡。晋静公俱酒迁居东都洛阳钟鼓楼,改姬姓唐。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2023-07-09 18:4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