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答案一:具我所知目前国际上发射卫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运载火箭,二是用航天飞机.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0,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火箭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
- ardim
-
资料来源于百度 网上找的 谢谢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 8. 7.6、5. 4、3. 2、1 . 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加速度飞行段开始了。 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到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称为发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飞经的路线就叫做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为三大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后加速段。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 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已飞行 2-3分钟,高度已达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飞出稠密大气层,按预定程序抛掉箭头整流罩。接着,在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至此加速飞行段结束。 这时,运载火箭已获得很大动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开始进入惯性飞行段,一直到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卫星从火箭运载器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运行轨道。至此,运载火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gitcloud
-
卫星是这样工作的,分为两种模式,服务模式和开发调试模式,开发调试模式就像输入一些命令,卫星立马的
器件变动,向火箭的点火什么的,服务模式就是接受一些命令,然后执行某些操作,在卫星发射以前,是开发调试模式,方便查找问题,发射后,由于地面与太空有
很长的距离,所以是先把程序写好,在发射给卫星,卫星接收执行(可以参见nasa),服务模式时编写的程序会有一个与发射卫星类似的来执行,没有错误后,
在发给太空上的卫星。
把造好的卫星装到火箭上,火箭点火,到达指定位置,火箭助推器分离,卫星与火箭分离,卫星发射成功。
- 不白九百
-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 8. 7.6、5. 4、3. 2、1 . 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加速度飞行段开始了。 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到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称为发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飞经的路线就叫做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为三大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后加速段。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 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已飞行 2-3分钟,高度已达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飞出稠密大气层,按预定程序抛掉箭头整流罩。接着,在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至此加速飞行段结束。 这时,运载火箭已获得很大动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开始进入惯性飞行段,一直到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卫星从火箭运载器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运行轨道。至此,运载火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血莲丿红尘
-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 8. 7.6、5. 4、3. 2、1 . 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加速度飞行段开始了。 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到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称为发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飞经的路线就叫做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为三大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后加速段。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 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已飞行 2-3分钟,高度已达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飞出稠密大气层,按预定程序抛掉箭头整流罩。接着,在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至此加速飞行段结束。 这时,运载火箭已获得很大动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开始进入惯性飞行段,一直到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卫星从火箭运载器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运行轨道。至此,运载火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LuckySXyd
-
很麻烦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 8. 7.6、5. 4、3. 2、1 . 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加速度飞行段开始了。 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到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称为发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飞经的路线就叫做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为三大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后加速段。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 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已飞行 2-3分钟,高度已达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飞出稠密大气层,按预定程序抛掉箭头整流罩。接着,在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至此加速飞行段结束。 这时,运载火箭已获得很大动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开始进入惯性飞行段,一直到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卫星从火箭运载器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运行轨道。至此,运载火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台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按照"倒计数程序"进入最后预备阶段。随着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 8. 7.6、5. 4、3. 2、1 . 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运载火箭开始脱离发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加速度飞行段开始了。 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到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称为发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飞经的路线就叫做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为三大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后加速段。运载火箭垂直起飞后 10秒钟数到0秒钟后,开始按预定程序缓慢地转弯。发动机继续工作约100多秒后,运载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已飞行 2-3分钟,高度已达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飞出稠密大气层,按预定程序抛掉箭头整流罩。接着,在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分离,至此加速飞行段结束。 这时,运载火箭已获得很大动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开始进入惯性飞行段,一直到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卫星从火箭运载器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运行轨道。至此,运载火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clc1
-
答案二: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 北境漫步
-
自从通信卫星问世以来,人类可以说是真地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了。可是发射通信卫星可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首先要把卫星送入“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圆轨道上以每秒3.74公里的速度飞行,绕地球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与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完全相同。因而,我们从地面上看去,它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通信卫星又称之为“同步卫星”或“静止卫星”。 目前,人类发射通信卫星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火箭发射,二是航天飞机在高空发射。而用火箭发射,这种火箭需要有三级,第一级把卫星推出大气层;第二级将卫星送入约200公里高的低空停泊轨道;第三级把卫星送入700至800公里高的大椭圆转移轨道,然后再过渡到同步轨道上去。从大椭圆转移轨道能否顺利地过渡到同步轨道上去,这是发射卫星的最大难关。而调整控制好卫星的姿态,使卫星的飞行轴向与入射方向一致,是这项技术的难点。1979年日本发射的“菖蒲1号”通信卫星,尽管顺利地进入了大椭圆转移轨道,但因卫星的飞行轴向偏离入射轨道方向0.0678°,结果当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几秒钟后,卫星已不知去向。值得自豪的是,我国化学家和航天专家们也已掌掌握了这一高难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1984年4月8日发射的实验通信卫星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它可以传遍祖国各地。
- Troublesleeper
-
利用运载火箭将卫星加速到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秒),就成为人造卫星.当然这里还有测控、跟踪等许多技术人员辛勤工作,以保证卫星准确入轨。速度大于11.2km/秒就成为人造行星,围绕太阳运行.速度大于16.7km/秒就可以飞出太阳系.
- 大鱼炖火锅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又称“西昌卫星城”,始建于1970年,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发射中心拥有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系统。发射场区的两个发射工位及技术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等配套设施,能担负和完成多种型号的国内外卫星发射服务。在中国目前的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中,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火箭飞行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7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5932公里、轨道倾角为28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今后一段时间,西安 卫星测控中心和“远望”测量船将对“鑫诺二号”实施测量和多次变轨控制,最终使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九十二点二度赤道上空,建立正常工作姿态。
- 出投笔记
-
卫星的发射现在有两种方法:用火箭发射和用航天飞机带到太空发射。
- 阿里阿涅德
-
卫星靠屁股发射的~!!!!~不要骂我哈~~~开开玩笑
- Mugen-Hive
-
是用火箭发射的~!
相关推荐
卫星的名字
中国人造卫星有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实践一号、实践四号等。1、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于1984年4月16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进行包括电话、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开始了使用中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3、东方红三号东方红三号平台被分成服务舱、推进舱、通信舱,通信舱主要用来装有效载荷,其余两舱共同构成公用服务平台。这使得“东三”有了较大的适应性,可在一定的重量和功耗范围内用于不同有效载荷的多种卫星,卫星的研制周期缩短、性价比提高,成为中国重要的卫星公用平台。4、风云二号风云二号卫星是一个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米,重约600千克,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每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5、风云一号风云一号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2023-07-09 18:14:381
华夏东方红3号年金保险被保险人是小孩的收益率有多少
预定利率是3%。华夏东方红3号年金保险保底利率是3%。每年领取的年金可以进入万能账户,复利增值,在所有的万能险账户中,属于较高的水平。华夏东方红3号投保年龄是满5天到70周岁,投保年龄不同,最长交费年限不同。2023-07-09 18:15:401
华夏东方红3号年金保险现金价值自动垫交?
是的。华夏东方红3号年金险的保单权益包括了保单贷款和自动垫交,其实是比较灵活的,还可附加保底利率3%的华夏金管家万能账户,现行月结算利率4.9%。2023-07-09 18:15:471
1997年5月12日法山成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性能指标比东方红
达到同期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1997年5月,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成功,卫星主要性能指标比同类东方红达到同期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1997年发射升空的同步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2023-07-09 18:15:531
北斗几号不是采用东方红三号平台
北斗三号。北斗三号的MEO卫星平台没有采用之前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而是采用了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抓的850公斤小卫星平台。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是一个能力有限的通信卫星平台。它采用六面体结构,包括:推进、服务与通信3舱、通信天线与太阳电池阵。2023-07-09 18:16:001
三年级作文放风筝怎么写
三年级作文放风筝写法如下:三uf98e级放风筝作文1:这个星期六,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uf934师带领大家高高兴兴地去开发区广场放风筝。嗬!这uf9e9可真热闹有扭秧歌的,有打太极拳的,还有健身的。大家找uf9ba块空地,开始放风筝uf9ba。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ufa08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大家也uf967甘落后,uf965急忙把大家一起制作的“火箭号”拿出来之后,我叫uf9ba京京和元元托着风筝,我一边跑一边说uf9ba声“放”!线一紧一松,风筝凌空飞起,越飞越高,看,我的“火箭号”多威武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翱翔:那美丽的“花蝴蝶”翘着两只五彩缤纷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吓人的“大白鲨”,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要吃人似的;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uf90a色的光芒,仿佛在宇宙中飞ufa08。同学们跑着,说着,笑着,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风筝。随着风筝越飞越高,大家也将永远记住这开心的一刻。三uf98e级放风筝作文2:今天,uf934师带大家到操场上比赛放风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大家拿出自己心爱的风筝放uf9ba起来。uf967一会儿,在操场的上空出现uf9ba白色的和平鸽,灰色的战斗机,uf90a黄的小蜜蜂,五彩的孔雀,……。我和王uf9ddufa02放起“东方红3号”飞机,我举着风筝,王uf9ddufa02拉着线,大家一阵狂跑,我手一松,风筝飞uf9ba起来,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刚升高一点就跌落下来,大家又试uf9ba几次,可风筝就是飞uf967高。大家垂头丧气,就像泄uf9ba气的皮球瘫坐在操场上。吴uf934师走过来,对大家说:“放风筝要顶着风跑,逐渐放开线,风筝才能飞起来。”uf934师边说边做示范。大家按照uf934师教的方法去做,风筝果然高高地飞上uf9ba蓝天。大家的“东方红3号”就像一架真正的战斗机在天空巡逻,保卫着祖国的神圣领空。大家高兴极uf9ba,又蹦又跳。放风筝真开心,而且我还明白uf9ba一个道uf9e4:做任何事都急uf967得,只有按照要求去做,才能获得成功。三uf98e级放风筝作文3:一季一度的放风筝大赛来uf9ba,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迫uf967亟待地期待着下午的比赛。然而今天对于我来说就是“世界末日”,具体过程中说吧。我们兴致勃勃地把各式各样的风筝带到uf9ba操场,我和同学们的风筝比较uf9ba一下,我心uf9e9骄傲想:我的风筝最大,一定放得很高,但出乎意uf9be的是,我一次也没放起来。王uf934师的“哆啦a梦”和徐胖胖的“阿骐”放的最高,我心uf9e9顿时响起五个字——羡慕嫉妒恨,于是我请uf9ba一位高手,高手,高高手——那就是杨uf934师。可是杨uf934师放uf9ba两次也没有放上去,我质疑地问:“杨uf934师,你ufa08uf967ufa08啊?”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uf9be,杨uf934师肯定地说:“我今天一定要帮你放上去!”uf934师,uf938出uf9ba坚定的神情。终于,杨uf934师把我的风筝放到uf9ba一碧如洗的天上,我心中喜悦的心情一下爆发出来。可是,正当我高兴到极点的时候,一声“咔嚓”,我从喜悦变成uf9ba悲哀,原来是周灏天用一把剪刀剪断uf9ba我的拉线,我心uf9e9宛如火山喷发,追着他跑uf9ba一圈,最后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风筝缓缓地落到别人家的屋顶上。好uf967容uf9e0遇到一次放风筝,居然变成uf9ba这样,真是太可惜uf9ba!2023-07-09 18:16:06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性能
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其主要技术特点为:先进的卫星公用平台设计概念和模块化、舱段化总体构型设计技术,卫星分为推进舱、服务舱、通信舱,使平台能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需要;中心承力筒加壁板的结构形式,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型结构;大质量液体晃动和柔性部件影响的全三轴姿态轨道控制方案;先进的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一次展开式太阳电池阵与镉镍蓄电池联合供电及双独立调节母线方案;有效载荷的频率复用、波束成形技术;高热耗散和热流密度的热控设计;国际C频段统一载波测控体制;总控加专检设备的先进自动化测试系统;整星级EMC试验和不带工质的环境试验技术。2023-07-09 18:16:541
哪五颗卫星最先被送入太空
人造地球卫星可分为: .轨道高度为200~2000公里的低轨道卫星; .轨道高度为2000-20000公里的中高轨道卫星; .赤道上空35,786公里处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根据用途,它可分为侦察卫星、军事气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军事大地测量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和拦河坝卫星。 侦察卫星可分为摄影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核爆炸监视卫星。 哪五颗卫星首先被送入太空? (1)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83.6公斤的伴星。 (2)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的8.2千克探测卫星。 (3)1965年11月26日法国发射的42公斤人工智能卫星。 (4)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发射了38公斤重的大禹号卫星。 (5)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中国开发了哪个卫星系列?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卫星系列: .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实用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可回收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的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有三个主要目的: 一,观察地球和获得遥感信息; 二,进行了微重力实验。 三,是载人航天技术储备。 卫星如何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必须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调整姿态、分离舱段、旋转返回舱、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打开降落伞和返回地面。 中国已经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中国已经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 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两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2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第二代通信卫星是“东方红2号”,这是一颗带有4个c波段转发器的通信卫星,分别于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 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的? 1984年4月8日,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的?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的? 中型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改善了中国的国际通讯和西部偏远山区的通讯。 已经发射了多少颗风云气象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发射了四次和三次,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的?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什么时候成功发射的? 中国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了第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 A,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给用户。“风云二号”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升空。2004年10月19日,又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升空。 中国发射了哪些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中国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用”卫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普拉西斯1号”卫星成功发射。1981年9月20日,三星成功发射了“练习2”、“练习2”A和“练习2”B。1994年2月8日,“练习4”卫星成功发射。 你知道“实践一号”科学 探索 卫星吗? “实践一号”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阳能供电系统等八个空间技术测试和探测项目中的补充。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这颗卫星已经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并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测试数据。 你知道“实践2”科学 探索 卫星吗? “实践二号”卫星是一颗专门用于空间物理 探索 的科学实验卫星。这颗卫星重250公斤,其主体是一个外切圆直径为1.23米、高1.1米的八角形棱镜。1981年9月20日,中国发射了一枚三星箭,其中“练习2”就是一枚。 中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并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三颗卫星(“实践2”、“实践2”A和“实践2”B)。这是中国在空间 探索 和新技术测试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国。2023-07-09 18:17:06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主要参数
项目 性能与参数尺寸(mm)星本体 2220×2200×1720太阳翼展开后卫星跨度 18096天线展开后卫星高度 5713质量(kg)星箭分离重量 2266入静止轨道(寿命初期) 1206卫星干重 946单星可靠度(8年末) 0.66运载火箭 用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通信载荷通信天线 接收、发射合一,口径为2.0m的双栅极化敏感反射器,多馈源赋形波束天线发射(下行)增益(db)①第一服务区 包括海南、台湾在内的近海及大陆服务区中功率信道 ≥27其他信道 ≥26.5②第二服务区 包括东沙、中沙、西沙等在内的沿海地区天线增益 ≥18.5第一服务区 ≥27接收(上行)增益(dB)接收机 4台500MHz带宽的C频段接收机,采用2×2∶1备份信道数末级功放为16W的TWTA信道数(个) 6末级功放为8W的SSPA信道数(个) 18末级功率放大器备份16W TWTA 采用3×2备份8W SSPA 无冷备份。除3台国产SSPA转发器外,采用15∶12路备份上行频率(MHz) 5925~6425下行频率(MHz) 3700~4200EIRP(dBW)对应16W的TWTA信道 ≥37对应8W的SSPA信道 ≥33.5极化方式 线极化跟踪应答机 两台由调频接收机和调相发射机组成的解调转发型应答机遥测调制体制 脉幅调制/脉冲编码/相移键控信道容量模拟量(个) 423数字量(bit/s) 每一格式3072(共17格式)载波频率(MHz) 4192,3710遥测调制体制脉冲编码调制/相移键控/调频信道容量模拟量(个) 423数字量(bit/s) 4192,3710 每一格式3072(共17格式)载波频率(MHz) 4192,3710遥控调制方式 脉冲编码调制/相移键控/调频指令容量(条) 620载波频率(MHz) 5926,5941姿态和轨道控制稳定方式 转移和静止轨道皆为三轴稳定天线指向误差(3σ)(°)俯仰 -+0.15滚动 -+0.15偏航 -+0.48位置保持误差(3σ)(°)南/北方向 -+0.1东/西方向 -+0.1推进燃烧剂 燃烧剂一甲基肼(MMH)氧化剂 氧化剂四氧化二氮(MON-1)推进剂装填量(kg) 1317增压气体 氦气10N推力器(台) 14,分为两个“半系统”490N远地点发动机(台) 1电源太阳电池翼 共两翼,每翼三块板太阳阵8年末输出功率(w) 1688镍镉蓄电池容量(Ah) 2×452023-07-09 18:17:141
东方红的东方红三号:中国卫星通讯的中坚
进入80年代,世界各国在太空领域的角逐日益白热化。自1986年2月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以来,我国共成功发射了5颗通信卫星,共14个转发器。到90年代初期,这5颗卫星的寿命全部到期,为了保证国内的通信和电视传输,只得租用和购买外国的卫星应急。 同时,国外卫星通信事业发展迅速,最先进的通信卫星的容量在80年代中期已达到24个转发器,工作寿命长达8年以上,而我国的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上只有4个转发器。截止到1988年全世界已发射近900颗通信卫星,其中200多颗是民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而属于中国的,仅有5颗……在经历了围绕着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和近4年的“买星还是造星”之争后,1986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航天部关于研制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方案。 经过中国航天人8年的拼搏奋战,人们期盼已久的大容量、长寿命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终于在1994年9月15日踏上了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征程,并于11月30日顺利升空。卫星经过多次成功的变轨飞行后进入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后,由于泄漏造成燃料耗尽,未能成功定点。 卫星专家和设计师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对故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模拟仿真试验,确定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和部位,采取了各项措施,进行了彻底的改进,更换了不可靠的部件和器件,进行了全星热试车考核。为进一步提高卫星的可靠性,还根据其他型号所反馈的质量信息,举一反三开展全面的质量复查,杜绝一切隐患,确保卫星质量。第二颗星于1996年11月出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多次技术区、发射区的各种检测,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升空,并于5月20日定点成功。 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8年以上。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电视传输等。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仅公众通信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东方红”三号卫星是我国新研制的一种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采用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等先进技术,是中国当时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目前“东方红”三号的服务舱部分已设计成公用平台,加上不同的有效载荷即可组成各类功能的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设计人员一直对其精心“呵护”,日夜监视着卫星的电源切换,收集数据,随时排除异常状况,使卫星经受住了太阳风暴、流星雨、黑子大爆发等恶劣空间环境的严峻考验,保证了卫星的正常运行;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卫星运行经验,为后续星的改进设计、提高卫星的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先后发射的中星22号、鑫诺三号、嫦娥一号、北斗导航卫星等都采用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至今均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证明“东三”卫星平台已经成熟,适用于各种用途的通信卫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卫星项目还获得了国际科技进步一等奖。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卫星设计瞄准了当时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历时十年的研制中,世界航天技术又有了迅猛的发展,这颗原来称为“大容量”的通信卫星已变成了“中容量”卫星。但是因为该星采用了许多世界先进技术,因此,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卫星上所采用的许多先进技术和主要成果为今后研制更先进、更大容量的通信广播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定点成功,对于缓解我国目前卫星通信的紧张状况,促进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威望,巩固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07-09 18:17:27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电源
东方红三号利用太阳电池作为主电源,镉镍蓄电池组作为贮能装置,由电源控制设备对供电母线和功率实行调节和控制。在日照区由太阳电池阵给整星供电,并给蓄电池充电。在星食期由蓄电池给整星供电。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双独立母线供电。星上母线电压为直流26.5~42.5V。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为22.7m2,贴有21776 片规格为20cm×40cm,平均转换效率为12%(AMO,25°C)的浅结、密榨、背反射体太阳电池片。星上有2组45Ah的28节Cd-Ni蓄电池。最大放电深度为57%~59%。火工品管理器对整星火工品集中管理控制,有利于整星安全。2023-07-09 18:17:511
东方红三号、四号平台能改造成火星或者金星探测器吗?
东方红3号平台是可以的,东4太重了。要把东3打到金星或者火星,长3BE就差不多了。而东4的分量差不多要用到长5。但是现实的讲,东3和东4都太重了,没有必要那么大的探测器,控制到一千公斤以下是合理的。当然,如果一下子就上火星车那就另说了。作为通信卫星平台来讲,通常拥有很强的供电能力和信号传输能力,同时拥有较大的发动机和燃料箱,能够提供足够的速度增量,这些都是适合深空探测的条件。但是对于通讯卫星来讲这些能力都有些过剩了。例如东四平台,本身能够提供10千瓦的电力和3000多米/秒的速度增量,对于火星探测器来说确实没什么必要。作为对比,萤火一号只需要90瓦的功率,基本相当于东四的百分之一。速度增量方面大约只需要2100米/秒就能进入近火环绕轨道,如果像曼加里安那样进入一个大椭圆轨道需要的增量更少。相比之下东4差不多5吨半的身板只有600公斤的有效载荷又有点少了。不过话说回来,探测器选什么样的主要还是看任务的需要。如果仅仅是环绕探测,那么我认为cast2000卫星平台其实才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个平台自重200~400公斤,有效载荷300~600公斤,载荷能力已经相当于东4,取下限也大于东3(嫦娥2号只有166公斤),平均电力输出900瓦,深空探测也已经足够了。唯一的缺陷就是速度增量不足,需要给它安装一个大一点的发动机和燃料箱。算起来我们只要打一个1500公斤(起飞质量)重的探测器,就能装载两倍于嫦娥2号(起飞重量2480公斤)的有效载荷。2023-07-09 18:18:042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轨道控制
卫星在转移轨道和静止轨道皆为三轴稳定控制。以地面注入数据,星上自主控制为主,星地大回路控制作为故障时备份方式。星箭分离后,卫星自动完成各向速率阻尼及太阳捕获,建立星体-Z轴指向太阳,星体绕-Z轴以0.5°/s的角速率慢旋的所谓巡航姿态。在远地点机动前,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要建立起远地点点火姿态。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期间,按照优化控制规律,依变轨策略完成变轨任务。远地点点火后,卫星转换成巡航姿态。分系统由敏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三类硬件及软件组成。敏感器包括太阳敏感器、地球敏感器和速率积分陀螺。控制器包括中心线路和星上计算机。在转移和中间轨道期间,以数字式星上计算机为主,它灵活、机动性好。在静止轨道期间,以模拟电路控制器——中心线路为主。执行机构包括远地点发动机、10N推力器、偏置动量轮及太阳翼驱动装置等。分系统有9种工作模式,即太阳捕获、地球搜索、地球指向、远地点点火、正常运行、位置保持、过渡、故障安全和星地大回路控制等模式。根据卫星运行情况,可由地面指令启动相应的工作模式。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要启动动量轮,建立正常工作姿态,完成轨道位置的定点捕获。按照要求,要调整卫星姿态以完成天线方向图测试和其他在轨测试任务。在8 年在轨工作期间,要由地面站发出指令,约每15天完成一次东/西位置保持机动,约每2个月完成一次南/北位置保持机动,并不定期自主完成动量轮卸载任务。正常工作期间,控制分系统要保证通信天线指向精度(考虑天线热变形及机械安装误差后)俯仰为±0.15°,滚动为±0.15°,偏航为±0.48°。2023-07-09 18:18:11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有效载荷
通信有效载荷包括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 通信转发器由微波接收机、接收机预选器、输入多工器、步进衰减器、固态放大器(行波管放大器)、输出多工器及切换开关等组成。东方红三号卫星采用极化隔离技术使频率复用。每个转发器带宽为36MHz,保护带宽4MHz。垂直极化配置12个转发器,水平极化配置12个转发器。 遥测选用可变格式的编码遥测。在通常情况下,以一种常规格式进行测量和传输。有特殊要求时,可由地面指令控制,切换到所需要的遥测格式上,只对选定的某些参数进行巡回检测,其他参数不予传输。2023-07-09 18:18:26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推进
卫星液体双组元统一推进分系统主要任务是为转移(中间)轨道远地点变轨机动、静止轨道位置捕获、位置保持及姿态控制提供力和力矩。它以一甲基肼(MMH)和绿色四氧化二氮(MON-1)为推进剂。远地点变轨机动用的推进剂与姿态和轨道控制用的推进剂贮存在统一的贮箱内,可以调节使用,故称统一推进系统。该分系统由一台490N推力的双组元远地点发动机、14个10N推力器、两个内径为 1050mm的球形推进剂贮箱、两个容积为50L的球形高压(额定压力为21.5MPa)氦气瓶、一个推进电子线路盒及42个其他功能的阀门、管路组成。14个10N推力器分为A、B两分支,分别组成A和B两个互为备份的“半系统”。490N发动机在装星前做过模拟高空热试车,提高了可靠性。远地点变轨后,推进分系统变为落压式工作模式。在长达8年的工作期间,落压比仅为1.2~1.3。2023-07-09 18:18:391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转移轨道
卫星由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转移轨道。转移轨道参数为:近地点高度hp=209km远地点高度ha=36194km轨道倾角i=28.3° 卫星在第二中间轨道的第三个远地点附近用490N发动机做第三次变轨,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在完成3次490N发动机远地点变轨后,卫星就长期处在地球站监控之下,用星上 10N推力器进行位置捕获,使卫星定点于预定轨道位置。2023-07-09 18:18:521
2000年1月26日,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长江三号甲”将“中星22号”地球同步卫星发
2000年1月26日零时45分,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2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六十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第十八次成功发射。“长三甲”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起飞质量为243吨,起飞推力为300吨,可将2.6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次发射是“长三甲”火箭自1994年首飞以来的第四次发射,此前曾分别将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和一颗“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中星—22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重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2023-07-09 18:19:041
放风筝怎么写作文三年级
关于放风筝三年级作文怎么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关于放风筝三年级作文写法:1、首先可以写一写放风筝的原因。2、然后可以写一写放风筝过程中遇到的趣事。3、最后可以进行一个总结。放风筝三年级作文1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城市广场放风筝,为了这件事,妈妈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凤凰风筝,它有一双五彩缤纷的翅膀,又长又细的尾巴,可漂亮了。这个风筝张开时比我还大还高,我当时想:“这风筝我能放吗?”但是我看到别人的风筝飞得很高,我羡慕极了。我赶紧把绳子缠在风筝上,再把风筝顺着风慢慢地放了起来,那天的风刮得很不稳定,一会儿朝西刮,一会儿朝南刮,不一会儿,风筝就被刮了下来,我感到特别失望,后来在爸爸的指导下,慢慢地风筝又自由自在地飞上了天。后来我把所有的线都放完了,我的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天空还有许多风筝,有老鹰的,有金鱼的等等,可是我觉得我放上去的风筝最好看。那天我很高兴,不过跑得有点累,但从中我也知道,放风筝看上去是简单的活动,但技巧还有很多呢!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找技巧,找窍门,我认为在学习上也一样要用到技巧,你们说呢?放风筝三年级作文2这个星期六,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带领我们高高兴兴地去开发区广场放风筝。嗬!这里可真热闹有扭秧歌的,有打太极拳的,还有健身的。我们找了块空地,开始放风筝了。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行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我们也不甘落后,便急忙把大家一起制作的“火箭号”拿出来之后,我叫了京京和元元托着风筝,我一边跑一边说了声“放”!线一紧一松,风筝凌空飞起,越飞越高,看,我的“火箭号”多威武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尽情的遨翔:那美丽的“花蝴蝶”翘着两只五彩缤纷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吓人的“大白鲨”,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要吃人似的;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宇宙中飞行.....同学们跑着,说着,笑着,得意的展示着自己的风筝。随着风筝越飞越高,我们也将永远记住这开心的一刻。放风筝三年级作文3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比赛放风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大家拿出自己心爱的风筝放了起来。不一会儿,在操场的上空出现了白色的和平鸽,灰色的战斗机,金黄的小蜜蜂,五彩的孔雀,??。我和王利拓放起“东方红3号”飞机,我举着风筝,王利拓拉着线,我们一阵狂跑,我手一松,风筝飞了起来,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刚生高一点就跌落下来,我们又试了几次,可风筝就是飞不高。我们垂头丧气,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操场上。吴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说:“放风筝要顶着风跑,逐渐放开线,风筝才能飞起来。”老师边说边做示范。我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风筝果然高高地飞上了蓝天。我们的“东方红3号”就像一架真正的战斗机在天空巡逻,保卫着祖国的神圣领空。我们高兴极了,又蹦又跳。放风筝真开心,而且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急不得,只有按照要求去做,才能获得成功。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3-07-09 18:19:111
亚洲三号、鑫诺三号卫星参数和节目参数?
亚洲三号亚洲三号参数:运载火箭 : 俄罗斯质子火箭(Proton D-1-e),在轨寿命 : >16年,稳定方式 : 三轴稳定,轨道位置 :东经105.5度,卫星在轨精度 : ±0.05度。亚洲三号节目参数:凤凰卫视、凤凰资讯、CHANNEL V音乐台、星空卫视、阳光卫视、东风卫视、华娱卫视、TVB-8(以上均是港台节目,国语)、NOW游戏频道、CCTV—1、4、9、E&F、CETV-1、印度音乐台、法国时装、世界时装、国内省卫视二十余个(包括北京、湖南、河南、江苏、广西)等共60余个节目。鑫诺三号鑫诺三号接收参数:下行频率 极化 符号率 FEC 频道名称 视频方式 V-PID A-PID 卫星波束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接收参数3827 水平(H) 5720 3/4 广西卫视 开锁 255 256 波束 。鑫诺三号节目参数:据公开信息显示,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承担中央电视台部分内容、广东卫视、广西卫视、深圳卫视、吉林卫视、黑龙江卫视等节目的传输任务。扩展资料:军用通信卫星1、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卫星,与它类似的还有欧洲的Skynet4 卫星及美国的Fleetsatcom 等。DSCS—Ⅲ卫星重1042kg,卫星本体呈立方体形,三轴稳定,一付太阳帆板指向太阳。卫星有反干扰,抗堵塞措施。星上装有二种天线,一种为多波束天线,具有接收61个波束的能力; 另一种是两个19波束的接收天线。天线的波形图由地面控制,可选择卫星的覆盖区。卫星的工作寿命10年。2、在海湾战争中,盟军动用了11颗通信卫星进行通信与指挥,其中包括Leasat及试验型的MAC 卫星。由于现代战争的情报、指挥、通信等信息流量很大,上述通信卫星没有满足需要,特别是基层部队经济联络不上。因此战后美国及其盟国一致呼吁加速发展小型军用通信卫星来解决战时通信拥挤问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军事卫星2023-07-09 18:19:194
陕北、渭北高原片小麦有哪些小麦品种?
本片地势复杂,陕北和渭北生产条件和使用的品种与北部冬麦区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陕北主产糜谷,冬小麦面积不大(8.7万hm2),单产较低(1027kg/hm2)。品种对日照反应敏感,抗寒、抗旱、耐瘠性强。主要地方品种有子洲白芒麦、延安老麦、四月黄等。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进了中苏68、乌克兰0246、燕红(美国)等推广,其中中苏68抗红矮病、丛矮病,至70年代后期在山地仍有种植。70年代,先后推广了延安6号、延安11和延安15,其中延安11成为当地主栽品种。山地搭配种植北京5号、农大36、农大311、旱选10号、中苏68等;川水地延安15、农大157较多,搭配种植北京10号、农大155、延安6号等;塬地以农大311、农大157、农大155、延安15、洛农10号较多,还种植东方红2号、洛农9号、延安6号、晋麦5号(旱选10号)、晋麦3号等。进入80年代,北部丘陵沟壑区仍以延安11为主,搭配种植榆林3号和陕70-71。同时开始推广较抗红矮病和黄矮病的延安17和19。延安17发展很快,年种植面积曾达6.6万hm2,因其易染条锈病,80年代后期逐渐被延安17选1所取代。进入90年代,以延安11、榆林3号为主,搭配种植延麦3号、延麦4号、太原633、晋麦18等品种。榆林3号抗逆、稳产,又较抗红矮病、黄矮病,成了本地区种植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品种,1987年秋播近6.6万hm2,直到20世纪末仍有种植。渭北高原的地方品种,西部主要是白齐麦、乌籽麦、老红麦、蚂蚱麦等;东部主要是红秃头、白壳麦、老芒麦、小火麦等。50年代中期曾一度推广碧蚂1号,后因其越冬性差,死苗严重而被淘汰。60年代初期曾引进推广农大36、农大183、石家庄407、华北187等品种。60年代中期,由于条锈病大发生,这些品种逐步被农大311、太谷49、北京5号等取代。在渭北旱塬西部曾发展北京8号、济南2号、东方红3号、北京10号等。由于这些品种不抗红矮病与黄矮病,于70年代陆续被延安6号、延安11和延安15所取代。80年代,长武702和长武7125逐渐扩大种植。前者在渭北和陇东年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hm2,成为这一区域的主栽品种。后因其不抗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号而被秦麦4号取代。进入90年代,本地区主要推广长武131。该品种丰产性好,也较耐旱,兼抗条锈、白粉病,粒大饱满,在渭北和陇东合计达年种植面积14.2万hm2;在甘肃的庆阳、平凉地区占麦田面积的57%;在陕西彬县、长武、旬邑一带占76%。90年代中后期由于长武131抗寒性和抗叶枯病性不够强,逐渐被长武134和洛麦8918所取代。2023-07-09 18:20:171
鑫诺3号卫星参数
鑫诺3号卫星技术参数及场强图!!鑫诺3号广播电视专用卫星技术参数及场强图基于我国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鑫诺三号卫星是鑫诺卫星公司为满足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需要投资采购的专用广播卫星。鑫诺三号卫星载有10个36兆赫兹带宽C频段转发器,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卫星在中国全境的EIRP超过40dBW,各省会城市的G/T均大于0dB/K,完全满足中央、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卫星电视节目传输使用要求,可以为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行传输和地面接收服务。 鑫诺三号卫星于2007年5月由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在轨服务寿命8年。。 鑫诺三号卫星性能参数: 设计制造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卫星平台 东方红三号 发射时间 2007年5月 设计寿命 8年 轨道位置 125°E 稳定方式 三轴稳定 有效载荷 10×36MHz C频段转发器 覆盖范围 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卫星EIRP 中国国土≥40dBW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36dBW 卫星G/T 省会城市≥0dB/K2023-07-09 18:20:465
你还知道哪些卫星呢?他们各个的作用有什么呢?
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分类和作用:在这些发射成功的卫星中,包括科技实验考察、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资源、军事侦察、海洋监视、早期预警,数据中继、军用测地等用途的卫星。它们在各自领域大显神通,使人类传统文明和军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另据专家1989年底统计,在已发射成功的各类卫星中,除去军用和科研实验用以外,民用的通信、广播、气象、导航及地球资源卫星共计1093颗,占各国发射总数的27.6%。其中通信和广播卫星共658颗、气象卫星163颗、导航卫星239颗、地球资源卫星33颗。这些卫星的工作寿命都很有限,大部分为1~2年,最长的不超过10年。按设计寿命统计,仍在轨道上工作的应用卫星并不很多。实际上1983年以前发射的应用卫星已基本上停止工作。经常保持在轨道上正常工作的约为200颗左右,最多时不超过400颗。至1992年已经有20多个国家为宇宙大家庭增添了这类新成员4000多个,占各类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中国也为宇宙这个大家庭新添了33个新伙伴。拥有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已有8个(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成员。中国主流人造卫星:鑫诺二号卫星: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中星22号:“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风云二号:风云二号卫星(FY-2)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风云一号:风云一号(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东方红三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一号卫星(SJ-1)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巴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天链一号卫星:“天链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它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为民用导航。俄罗斯的GLONASS与GPS相似,都是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使用24颗高度约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这两个系统都是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以及航天飞机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风云三号卫星:2008年5月27日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风云三号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装备了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的三维传感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预报。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风云三号实现的跨越有四个方面: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能够获取云图,还能够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化情况繁衍出来。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2023-07-09 18:21:014
中国卫星发射的时间
1长征1号 1970.4.24 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 1971.3.3 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 3长征2号 1974.11.5 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 1975.7.2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 1975.11.26 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 1975.12.1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 1976.8.30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 1976.12.7 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 1978.1.26 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 1981.9.20 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 1982.9.9 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 1983.8.19 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 1984.1.29 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 1984.4.8 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 1984.9.12 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 1985.10.21 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 1986.2.1 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 1986.10.6 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 1987.8.5 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 1987.9.9 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 1988.3.7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 1988.8.5 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 1988.9.7 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 1988.12.22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 1990.2.4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 1990.4.7 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 1990.7.16 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 1990.9.3 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 1990.10.5 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 1991.12.28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未入轨) 长征2号 澳星B1(失败) 31长征2号丁 1992.8.9 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 1992.8.14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 1992.10.6 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 1992.12.21 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爆炸) 35长征2号丙 1993.10.8 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 1994.2.8 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1994.4 风云2号测试爆炸 37长征2号丁 1994.7.3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 1994.7.21 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 1994.8.28 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 1994.11.30 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 1995.1.26 亚太2号通信卫星(星箭俱炸) 42长征2号捆 1995.11.28 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 1995.12.28 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 1996.2.15 国际708通信卫星(爆炸,多人牺牲) 45长征3号 1996.7.3 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 1996.8.18 中星7号通信卫星(未入轨) 47长征2号丁 1996.10.20 第17颗返回式卫星(第三次龙抬头) 48长征3号甲 1997.5.12 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 1997.6.10 风云2号A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 1997.8.20 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 1997.9.1 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 1997.10.17 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 1997.12.8 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 1998.3.26 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 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 1998.5.30 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 1998.7.18 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 1998.8.20 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 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 1999.5.10 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2号乙(改) 1999.6.12 铱星(双星) 62长征4号乙 1999.10.14 资源二号 63长征2号F 1999.11.20 神舟1号 64 CZ-3A 2000.1.26 中星22号 65 CZ-3 2000.6.26 风云2号B 66 CZ-4A 2000.9.1 资源2号01 67 CZ-3A 2000.10.3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1 68 CZ-3A 2000.12.2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2 69 CZ-2F 2001.1.10 神舟2号 70 CZ-2F 2002.3.25 神舟3号 71 CZ-4B 2002.5.15 风云1号-D 海洋一号 72 CZ-4B 2002.10.27 资源2号02 73 CZ-2F 2002.12.30 神舟4号 74 CZ-3 2003.5.25 北斗导航卫星03 2003.9 成功发射一颗四级固体试验火箭 75 CZ-2F 2003.10.15 神舟5号 76 CZ-4B 2003.10.21 资源一号 创新一号 77 CZ-2D 2003.11.2 第18颗返回式卫星 78 CZ-3A 2003.11.15 中星20号 79 CZ-2C 2003.12.29 探测一号 80 CZ-2C 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 81 CZ-2C 2004.7.25 探测二号 82 CZ-2C 2004.8.29 第19颗返回式卫星 83 CZ-4B 2004.9.9 实践6号A,B 84 CZ-2D 2004.9.28 第20颗返回式卫星 85 CZ-3A 2004.10.19 风云2号C 86 CZ-4B 2004.11.6 资源二号03 87 CZ-2C 2004.11.18 试验卫星2号 88 CZ-3B 2005.4.12 亚太6号 89 CZ-2D 2005.7.6 实践7号 90 CZ-2C 2005.8.2 第21颗返回式卫星 91 CZ-2D 2005.8.29 第22颗返回式卫星 92 CZ-2F 2005.10.12 神舟6号 93 CZ-4B 2006.4.27 遥感卫星一号,尖兵五号,第一颗军用合成孔径雷达对地侦察卫星 94 CZ-2C 2006.9.9 实践8号,第24颗返回式卫星 95 CZ-3A 2006.9.13 中星-22号A 96 CZ-4B 2006.10.24 实践6号02A,B 一箭双星 97 CZ-3B 2006.10.29 鑫诺二号(定位失败) 98 CZ-3A 2006.12.8 风云二号D 99 CZ-3A 2007.2.3 北斗导航卫星04 100 CZ-2C 2007.4.11 海洋一号B 101 CZ-3A 2007.4.14 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M1 102 CZ-3B 2007.5.14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 103 CZ-2D 2007.5.25 遥感卫星二号 104 CZ-3A 2007.6.1 鑫诺三号 105 CZ-3B 2007.7.5 中星六B 106 CZ-4B 2007.9.19 资源一号3# 107 CZ-3A 2007.10.24 嫦娥一号 108 CZ-4C 109 CZ-3C 2008.4.25 天链一号01星 110 CZ-4C 2008.5.27 风云三号 111 CZ-3B 2008.6.9 中星九号 112 CZ-2C 2008.9.6 环境减灾A、B 113 CZ-2F 2008.9.25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114 CZ-4B 2008.10.25 实践六号03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 115 CZ-3B 2008.10.30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116 CZ-2D 2008.11.5 创新一号02星,试验卫星三号 117 CZ-4D 2008.12.1 遥感卫星四号 118 CZ-4B 2008.12.15 遥感卫星五号 119 CZ-3A 2008.12.23 风云二号06星 120 CZ-3C 2009年4月15日00时16分 西昌 COMPASS-G2 北斗二号 121 CZ-2C 2009年4月22日10时55分 太原 YG-6 遥感系列 122 CZ-3B 2009年8月31日17时28分 西昌 PALAPA-D 印尼通信卫星 123 CZ-2C 2009年11月12日10时45分 酒泉 SJ-11(01) 实践十一号 124 CZ-2D 2009年12月09日16时42分 酒泉 YG-7 遥感系列 125 CZ-4C 2009年12月15日10点31分 太原 YG-8/XW-1 遥感系列 126 2010年1月17日0:12,北斗COMPASS-G1由CZ-3C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27 2010年3月5日12点55分遥感卫星9号由长征4号丙从酒泉成功发射 128 2010年6月2日23:53:04“北斗”COMPASS-G3由CZ-3C Y4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29 2010年6月15日9时39分“实践十二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于酒泉发射升空! 130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北斗”IGSO-1由CZ-3A Y16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31 2010年8月10日6时49分遥感卫星十号由长征四号丙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32 2010年8月24日15时10分天绘一号(TH-1)由CZ-2D从酒泉成功发射! 中国2011年的卫星发射初步计划 资源三号卫星 2011年上半年 长征四号乙火箭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中巴资源卫星○三星 2011年 长征四号火箭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鑫诺四号 2011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鑫诺五号 2011年上半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2011年8月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尼星通信卫星1R 2011年第四季度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风云二号07星 2011年 长征三号甲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八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九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萤火一号” 2011年12月 俄罗斯 发射 实践10号返回式卫星 2011年 长征二号C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遥感卫星XX号 北斗二 若干颗 长征三系列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创新一号03星 试验卫星X号(哈工大研制) 空间机械臂卫星 2011年2023-07-09 18:21:081
急需!!!加分!!谁提供我嫦娥一号的最新新闻阿?汉英对照.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将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本次航天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百零三次飞行。 "Charng-er the first" is independence in China develop and shoot of the first artificial moon satellite, its success shoot, marking China will probe into the realm realization"zero of break" in the deep space.This aerospace shoot, being China"Long March" the series carrier rocket of the 103 time fly. "The satellite launch means much more than just saying "hello" to the moon. Maybe in the future we could also send some people to accompany sister "Chang"e"," said a college student in the survey. Remarkably, many people expect to visit the moon one day, with 93.4 percent of respondents saying they expected to do so. Chang"e I is named after Chang"e, a famous character from Chinese mythology. She ascended from earth to live on the moon as a celestial being after drinking an elixir. The satellite will be launched between Wednesday and Friday, with 6 pm today being the best choice, a spokesman for the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CNSA) said on Monday. Preparations are almost complete for the launch of the country"s first lunar orbiter, according to a spokesman for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初步确定于10月24日下午发射升空。据专家透露,经过对发射地雷电、降水和云量等因素的详细分析,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判断,并在航天、卫星发射、气象、天文等多个部门反复协商下,最终确定了最佳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左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准备工作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113881.html?si=3 回2023-07-09 18:21:173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2023-07-09 18:21:262
关于航天事业的发展的资料!!!!!!!!`````快!!急!!!!!!!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这九项第一包括: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参考资料:参考百度搜索2023-07-09 18:21:341
我国发射的卫星
2023-07-09 18:21:424
中国有哪些卫星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日期 卫星名称 1长征1号197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197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3长征2号1974.11.5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197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197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197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197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197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1984.1.29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1984.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1984.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 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 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 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 48长征3号甲1997.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1997.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1997.8.20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1997.9.1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1997.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1997.12.8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求号乙(改) 1999.6.12铱星(双星)2023-07-09 18:23:344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3星,中国航空有哪些成就?
1970年诞生了东方红1号,1984年创造了东方红2号,1997年东方红3号实验成功,1999年神舟1号诞生,1971年有了曙光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在航空上取得的一些成就。2023-07-09 18:23:425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Chang"E1)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嫦娥一号概况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包括:研制、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建设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嫦娥一号负担的任务包括4项科学任务:拍摄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的储量;探测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将完成四项主要的科学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月球探测工程准备探月计划酝酿10年 1994年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月球探测工程立项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搭载的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还有用于拍摄地球表面照片的CCD相机。任务与目标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工程系统五项工程目标: 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发射过程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椭圆形地球同步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发射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发射过程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成功发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级分离 18:09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8:10火箭二三级分离 18:15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18:25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26三级火箭二次点火 18:28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闭 18:29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18:36卫星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8:59卫星太阳能帆板打开 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变轨过程重要性 10月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 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变轨过程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完成第一次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44分,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将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北京时间10月29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10月29日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公里提高到12万余公里,开创了我国最远航天测控的新纪录。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 北京时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四次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上午10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后取消)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近月制动 11月5日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嫦娥近月制动将持续22分钟。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到达距离月球420公里,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11月6日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运行3圈。 11月7日8时24分,第三次近月制动开始,这次近月制动将持续10分钟。8时34分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环绕月球南、北极的,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日志u2022 2007-11-03 嫦娥一号卫星不再实施中途修正直飞月球捕获点。 u2022 2007-11-04 嫦娥一号卫星飞至距地面38万公里高度。嫦娥一号将会在月球吸引下加快飞行速度。 u2022 2007-11-05 嫦娥一号卫星根据参数调整姿态及轨控姿态,嫦娥一号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月球捕获卫星,卫星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成功完成首次近月制动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u2022 2007-11-06 嫦娥一号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14分钟后,正常关机。顺利进入3.5小时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u2022 2007-11-07 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即将进行绕月探测活动。并向地面传回30首歌曲。u2022 2007-11-20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工作正常 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打开。卫星已处于三体定向姿态,即太阳帆板跟踪太阳以保持供电,定向天线跟踪地球以保持通信,星上安装有效载荷的一面对着月球以利于科学探测。开始传回探测数据,经过处理制作完成第一幅月面图像。 u2022 2007-11-21 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正常,星地之间数据传输畅通。u2022 2007-11-26 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u2022 2007-12月2号和3号进行了轨道维持,卫星轨道调整为近月点193公里,远月点194公里。u2022 2007-12-09 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数据 u2022 2007-12-11 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部分月球背面图像 “嫦娥工程”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开始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过程中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关节点一:运载火箭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来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中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2023-07-09 18:24:135
各位,“嫦娥一号”是不是载人飞船?
不是“嫦娥一号”(Chang"E1)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概况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计划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测试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卫星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嫦娥一号”发射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日志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成功发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级分离 18:09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8:10火箭二三级分离 18:15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18:25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26三级火箭二次点火 18:28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闭 18:29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18:36卫星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8:59卫星太阳帆板打开 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 10月25日17时55分完成第一次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10月26日17时44分,远望三号船消息,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将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10月29日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公里提高到12万余公里,开创了我国最远航天测控的新纪录。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北京时间10月29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第三次变轨成功! 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上午10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后取消) 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嫦娥近月制动将持续22分钟。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到达距离月球420公里,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11月6日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运行3圈。 11月7日8时24分,第三次近月制动开始,这次近月制动将持续10分钟。8时34分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开始工作,向地面传回30首歌曲。 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变轨 重要性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地点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为什么首次变轨选择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波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啦,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界反响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号”晚了48年9个月又22天,但揭开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绕月探测工程,仍然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后,外媒立即就此发表评论。 美联社:中国迈出了登月第一步 美联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星箭成功分离之后,立即发出《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并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中国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火箭腾空而起的画面……” 路透社:“嫦娥”为登月计划作准备 英国路透社2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伴随着对太空的梦想、科技的进步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文章说,“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是中国实施的第一次太空探测活动,这项工程是为2010年的月球车及之后的登月计划作准备。 法新社:标志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 法新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首次发射探月卫星,这一创举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发言人雷内·奥斯特林克称,探月竞赛正在逐步展开,美国也正准备复兴探月计划,目标建造永久月球基地,以便开展火星探险。 越南通讯社:中国太空探索史的里程碑 越南通讯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迈出了三阶段探月计划的第一步,是中国太空探索史的新里程碑……” 韩国《朝鲜日报》:实现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韩国《朝鲜日报》首席评论员吴泰镇24日以《嫦娥一号实现中国人千年梦想》为题写道:“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实现‘千年梦想",全国都为此沸腾。而我们只能在旁边静静观看了。” 印军研究中国探月 10月23日至28日,印度陆军和海军分头在新德里召开联合司令官会议。会议期间恰值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因此,中国探月工程和航天整体实力成了这些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并进一步刺激了印度三军筹建“天军”的热情。 据《印度时报》10月23日披露,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之后,印度陆军和海军也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推出了各自的“天军”考虑,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 印度陆军的一名高级军官透露,眼下,印度陆海空三军都在积极探讨太空的战术、战法和战略应用问题,因为印度三军决策层均认为,未来的战争如果离开了“太空资源”就不用打了,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各种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让印度三军感到十分迫切的是,中国今年1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于印度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加上探月工程又走在印度的前面,相形之下,印度甚至还没有长远的太空具体打算,因此,三军司令官们都觉得有“迫切感”。 印度国防部日前抛出了《2020国防太空展望》。这份战略性的指导文件强调,在2012年之前,印度军方将致力于发展太空情报、侦察、侦测、通讯与导航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得完成1000余项相关科研项目,发射升空多颗军用间谍卫星。即便完成上述目标,印度离实现军方的适时军事通讯、侦察情报传输、导弹早期预警、精确炸弹的卫星信号制导,以及干扰敌方的网络等目标也非常遥远。 中国探月计划 三大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2023-07-09 18:24:2810
中国目前有多少卫星?
总共有23颗,它们分别是:1:东方红一号(DFH-1)2:东方红二号(DFH-2)3:东方红二号甲(DFH-2A)4:东方红三号(DFH-3) 5:返回式一号甲卫星由返回舱和仪器舱(包括过渡段)两大部分组成6:返回式一号乙(FSW-1B)7:实践一号(SJ-1)8:实践二号(SJ-2)9:实践四号(SJ-4)10:实践五号(SJ-5)11:资源一号(ZY-1) 12:资源二号(ZY-2)13:风云一号(FY-1)14:风云二号(FY-2)15: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号(Beidou-1)16:海洋一号(HY-1)17:神舟一号(Shenzhou-1)18:神州一号2 19:神州一号3 20:神州一号421:神舟四号(Shenzhou-4)22:神州五号飞船23:神州6号2023-07-09 18:24:514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绕,落,回。”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扩展资料:工程方案: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探月工程2023-07-09 18:24:582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项目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缩写CM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9月21日建立。计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骤目标是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第二步骤建立第一阶段短期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七号至神舟十号)、第二阶段中期三十天为基准的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第三步骤建立长期天宫太空站。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全部取得成功。2023-07-09 18:25:224
你好!请问一下,鑫诺三号卫星的电视节目参数是什么?
鑫诺三号卫星参数,下行频率:3845MHz,极化方式:水平(H) ,符号率:17778,FEC:3/4 。现在天空的亚洲三号卫星已经被替代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是鑫诺卫星公司采购的专用广播电视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是基于中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生产的第10颗卫星,主要为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提供服务,在轨寿命8年。“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和“鑫诺二号通信卫星”都是广播通信卫星,但两者性质不同:“鑫诺二号通信卫星”是直播卫星,“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是中继卫星。直播卫星直接向终端用户传送信号,接收者只需要使用小型卫星接收天线就可以收到来自卫星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中继卫星则负责为有线电视台站中继信号、转播广播电视,用户再从有线电视台接收节目。1999年3月21日,亚洲卫星的第三颗卫星-亚洲3S卫星成功发射并于5月8日替代亚洲一号卫星在105.5度的轨道位置上投入运行。 亚洲3S卫星是美国休斯公司(现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制造的HS601HP型高功率卫星,在轨运行寿命为16年。今年卫星已被替代。荷载了28个36兆赫带宽的C波段转发器和16个54兆赫带宽的Ku波段转发器。2023-07-09 18:25:393
海信电器的十大股东
编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量 持股比例 股本性质 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23896.78万 48.397% 流通A股 2 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987.03万 1.999% 流通A股 3 中国建设银行-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 815.69万 1.652% 流通A股 4 中国建设银行-华宝兴业行业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654.04万 1.325% 流通A股 5 海通-中行-FORTIS BANK SA/NV 486.00万 0.984% 流通A股 6 全国社保基金六零三组合 399.98万 0.810% 流通A股 7 中国建设银行-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 324.73万 0.658% 流通A股 8 中国建设银行-博时价值增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 281.01万 0.569% 流通A股 9 中国建设银行-华宝兴业收益增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280.00万 0.567% 流通A股 10 东方证券-农行-东方红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251.98万 0.510% 流通A股 编号 股东名称持股数量持股比例股本性质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23896.78万48.397%流通A股2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987.03万1.999%流通A股3 中国建设银行-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815.69万1.652%流通A股4中国建设银行-华宝兴业行业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654.04万1.325%流通A股 5海通-中行-FORTIS BANK SA/NV486.00万0.984%流通A股6全国社保基金六零三组合399.98万0.810%流通A股 7 中国建设银行-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324.73万0.658%流通A股8中国建设银行-博时价值增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281.01万0.569%流通A股9中国建设银行-华宝兴业收益增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80.00万0.567%流通A股10东方证券-农行-东方红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251.98万0.510%流通A股2023-07-09 18:25:451
嫦娥一号为什么会变轨?
】“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因为火箭的速度不可能一开始就到达脱离速度,还要经过环绕速度的酝酿,所以在脱离建立畅通的通信链路,传回各种探测信息地球引力前因为只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理想状态下空气阻力忽略,当然实际中还要经过各种计算来考虑经过大气层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和进入宇宙时尘埃等星际碎片的影响),会做圆周运动,当速度达到第2宇宙速度即开始脱离地球引力.变换轨道,即火箭在调整速度,因为轨道半径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的关系. 详细请参考以下: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我们知道,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 在航天器上。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 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下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这个速度被称为环绕速度。 上述使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 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离地球中心的距 离不同,其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主)和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有不同的数值。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变轨”对“嫦娥一号”来说,就是指变更飞行轨道。如果直接将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就需要比“长征三号甲”推进力大很多的火箭,发射成本将成倍提高。这次发射首先将卫星送到环绕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在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等待月球飞过来,并通过变轨逐步提升速度。“嫦娥一号”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多次变轨,最终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通过卫星自己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虽然增加了控制难度,但通过多次变轨可以在时间上腾出精确调整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燃料成本。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 卫星在轨期间自主改变运行轨道的过程称为变轨。卫星轨道是椭圆,节省发射火箭燃料的方法,可以先发射到大椭圆轨道,卫星处于远地点的时候,卫星上面的姿态调整火箭点火详细请参考以下: 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 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后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运行。若要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秒。那时将按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而相对太阳来说它将沿抛物线飞离太阳。 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我们知道,必须始终有一个与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 在航天器上。在这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正好与物体 作曲线运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经过计算,在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下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这个速度被称为环绕速度。 上述使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 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离地球中心的距 离不同,其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主)和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有不同的数值。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 不是利用离心力加速。是速度不够,只能转几圈再走。选的是一条比较省燃料的路。 宇宙空间是没有阻力的,只需要考虑引力。所以路程远,只是耗点时间,而不耗燃料。这和地面上行走是不一样的。 这样借助引力加速,节省燃料,增加载荷空间。 如果是载人的,就不绕圈了,但是费燃料~,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箭点火,这样卫星的轨道变成需要的高度。变轨可以多次,这就需要精确计算卫星变轨的时间,由地面指令控制。)、嫦娥一号发射出去后主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空间其他星体的吸引力,当地球的吸引力和卫星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相同时,力达到平衡,卫星绕椭圆轨道运动;当给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大于地球的吸引力,卫星轨道直径变大,就像绳上拴有石头然后转动一样,当石头速度大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力气拽住,就会向外运动,也就是 变轨。 2)利用1)中所说,当轨道变大到地球和月球的转接轨道时,两个轨道都可能运行,所以只要控制合适,就会绕月运动。 3)还是1)中说的那样,不会的,它们会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就像你不端提供一个力让石头转动一样,而那个力就是由月球提供。37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11月7日8时34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距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轨道,中国将第5张“月球俱乐部”的门票牢牢地攥在了手中。“在人类活动又一次向太空拓展的节骨眼上,中国没有像前两次向海洋、天空拓展那样耽误太多的岁月与工夫,终于迈进了‘月球俱乐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至此,嫦娥一号发射实施阶段的工作圆满完成。”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昨天在关于嫦娥一号的第4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据透露,嫦娥一号下一步将修正轨道偏差,在轨进行设备测试。 11月传回首段语音数据 预计嫦娥一号卫星11月下旬传回第一段语音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随后,我国地面应用系统将根据卫星传回的探测数据,按照四个科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并制作第一张月球图片。 “根据卫星的工作轨道和月球的自转周期,CCD立体相机一个月内可以对全月球表面覆盖一遍,微波探测仪可以覆盖两遍,干涉成像光谱仪需两个月覆盖一遍。”李国平说,“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 日凌现象威胁卫星通信 “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后,需要先建立三体定向工作姿态,才能开展各项绕月探测活动。”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顾问李铁寿说。 李铁寿介绍说,所谓三体定向,就是指卫星的太阳帆板保持对日定向,以获得足够的能源;卫星有效载荷工作面保持对月定向,以保证对月球实施探测;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保持对地定向,以便能够建立畅通的通信链路,传回各种探测信息根据现在的情况估计,本月下旬我们有望获得第一批的月球表面图像数据。”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介绍,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立体相机是用一台相机完成了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三台相机来做的工作,它能够同时获得三个不同视角的三幅二维图像,通过反演可以获得月表的三维立体图。 嫦娥一号会不会拍摄到美国当年探月者的脚印?孙辉先明确表示,要看清这个脚印像元的分辨率应该是在厘米量级。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相机包括过去国际上对月球的探测和最近、将来其他一些探月项目的相机都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肯定地说,通过月球探测仪器看清脚印目前不会(实现)。 未确定要研制空间站 李国平在回答记者关于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提问时表示,根据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在近期还要继续开展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研究。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中国还没明确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目前由16个国家共同组建成的国际空间站,给在太空进行各种空间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的科学家非常愿意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工作。”李国平说。 嫦娥一号数字 10月24日成功发射,飞行326个小时,实施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最终成功进入经过月球南北两极、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会不会拍摄到美国当年探月者的脚印?孙辉先明确表示,要看清这个脚印像元的分辨率应该是在厘米量级。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相机包括过去国际上对月球的探测和最近、将来其他一些探月项目的相机都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肯定地说,通过月球探测仪器看清脚印目前不会(实现)。 未确定要研制空间站 李国平在回答记者关于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提问时表示,根据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在近期还要继续开展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研究。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中国还没明确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目前由16个国家共同组建成的国际空间站,给在太空进行各种空间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的科学家非常愿意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工作。”李国平说。 嫦娥一号数字 10月24日成功发射,飞行326个小时,实施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最终成功进入经过月球南北两极、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时间 11月下旬,传回第一段语音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2023-07-09 18:25:5915
如何写放风筝的作文三年级
关于放风筝三年级作文怎么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关于放风筝三年级作文写法:1、首先可以写一写放风筝的原因。2、然后可以写一写放风筝过程中遇到的趣事。3、最后可以进行一个总结。放风筝三年级作文1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城市广场放风筝,为了这件事,妈妈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凤凰风筝,它有一双五彩缤纷的翅膀,又长又细的尾巴,可漂亮了。这个风筝张开时比我还大还高,我当时想:“这风筝我能放吗?”但是我看到别人的风筝飞得很高,我羡慕极了。我赶紧把绳子缠在风筝上,再把风筝顺着风慢慢地放了起来,那天的风刮得很不稳定,一会儿朝西刮,一会儿朝南刮,不一会儿,风筝就被刮了下来,我感到特别失望,后来在爸爸的指导下,慢慢地风筝又自由自在地飞上了天。后来我把所有的线都放完了,我的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天空还有许多风筝,有老鹰的,有金鱼的等等,可是我觉得我放上去的风筝最好看。那天我很高兴,不过跑得有点累,但从中我也知道,放风筝看上去是简单的活动,但技巧还有很多呢!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找技巧,找窍门,我认为在学习上也一样要用到技巧,你们说呢?放风筝三年级作文2这个星期六,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带领我们高高兴兴地去开发区广场放风筝。嗬!这里可真热闹有扭秧歌的,有打太极拳的,还有健身的。我们找了块空地,开始放风筝了。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行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我们也不甘落后,便急忙把大家一起制作的“火箭号”拿出来之后,我叫了京京和元元托着风筝,我一边跑一边说了声“放”!线一紧一松,风筝凌空飞起,越飞越高,看,我的“火箭号”多威武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尽情的遨翔:那美丽的“花蝴蝶”翘着两只五彩缤纷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吓人的“大白鲨”,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要吃人似的;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宇宙中飞行.....同学们跑着,说着,笑着,得意的展示着自己的风筝。随着风筝越飞越高,我们也将永远记住这开心的一刻。放风筝三年级作文3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比赛放风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大家拿出自己心爱的风筝放了起来。不一会儿,在操场的上空出现了白色的和平鸽,灰色的战斗机,金黄的小蜜蜂,五彩的孔雀,??。我和王利拓放起“东方红3号”飞机,我举着风筝,王利拓拉着线,我们一阵狂跑,我手一松,风筝飞了起来,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刚生高一点就跌落下来,我们又试了几次,可风筝就是飞不高。我们垂头丧气,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操场上。吴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说:“放风筝要顶着风跑,逐渐放开线,风筝才能飞起来。”老师边说边做示范。我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风筝果然高高地飞上了蓝天。我们的“东方红3号”就像一架真正的战斗机在天空巡逻,保卫着祖国的神圣领空。我们高兴极了,又蹦又跳。放风筝真开心,而且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急不得,只有按照要求去做,才能获得成功。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3-07-09 18:26:361
中国有那些卫星、火箭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记录 发射序号 发射日期 运载火箭 卫星 发射基地 轨道 结果 备 注1 1970.04.24 CZ-1 F-01 东方红一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播送东方红乐曲2 1971.03.03 CZ-1 F-02 实践一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8年多3 1974.11.05 CZ-2 F-01 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失败 第一代照相普查卫星4 1975.11.26 CZ-2 F-02 第1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3天后返回5 1976.12.07 CZ-2 F-03 第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3天后返回6 1978.01.26 CZ-2 F-04 第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3天后返回7 1982.09.09 CZ-2C F-01 第4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5天后返回8 1983.08.19 CZ-2C F-02 第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5天后返回9 1984.01.29 CZ-3 F-01 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发射成功,星未入轨10 1984.04.08 CZ-3 F-02 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定点东径125°上空11 1984.09.12 CZ-2C F-03 第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5天后返回12 1985.10.21 CZ-2C F-04 第7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5天后返回13 1986.02.01 CZ-3 F-03 东方红二号甲实验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定点东径103°上空14 1986.10.06 CZ-2C F-05 第8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5天后返回15 1987.08.05 CZ-2C F-06 第9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搭载法国微重力实验装置,运行5天后返回16 1987.09.09 CZ-2C F-07 第10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第一代照相测绘卫星,运行8天后返回17 1988.03.07 CZ-3 F-04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1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定点东径87.5°上空18 1988.08.05 CZ-2C F-08 第11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搭载德国微重力实验装置,运行8天后返回19 1988.09.07 CZ-4 F-01 风云一号A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20 1988.12.22 CZ-3 F-05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2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定点东径110.5°上空21 1990.02.04 CZ-3 F-06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3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定点东径98°上空22 1990.04.07 CZ-3 F-07 亚洲1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1,美国休斯公司23 1990.07.16 CZ-2E F-01 巴达尔-A科学实验卫星 四川西昌 LEO 成功 外星2,巴基斯坦 澳星模拟星 24 1990.09.03 CZ-4 F-02 风云一号B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大气1号甲 气球卫星 大气1号乙 气球卫星25 1990.10.05 CZ-2C F-09 第1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8天后返回26 1991.12.28 CZ-3 F-0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4号)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未入轨27 1992.08.09 CZ-2D F-01 第1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第二代照相普查卫星,运行15天后返回28 1992.08.14 CZ-2E F-02 澳塞特星B1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澳大利亚29 1992.10.05 CZ-2C F-10 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外星4 第14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 运行7天后返回成功30 1992.12.21 CZ-2E F-03 澳星B2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外星5,澳大利亚,卫星爆炸31 1993.10.08 CZ-2C F-11 第1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卫星未返回32 1994.02.08 CZ-3A F-01 实践四号小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夸父一号模拟星 33 1994.07.03 CZ-2D F-02 第1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15天后返回34 1994.07.21 CZ-3 F-09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6,亚太卫星公司35 1994.08.28 CZ-2E F-04 澳塞特星B3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7,澳大利亚36 1994.11.30 CZ-3A F-02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星5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卫星未能定点37 1995.01.26 CZ-2E F-05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外星8,亚太卫星公司,爆炸38 1995.11.28 CZ-2E F-06 亚洲二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9,美国休斯公司制造39 1995.12.28 CZ-2E F-07 艾科斯达一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10,美国40 1996.02.15 CZ-3B F-01 国际通信卫星708号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外星11国际通信卫星组织41 1996.07.03 CZ-3 F-10 亚太一号甲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12,亚太卫星公司42 1996.08.18 CZ-3 F-11 中星7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失败 43 1996.10.20 CZ-2D F-03 第17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搭载日本微重力实验装置,运行15天后返回44 1997.05.12 CZ-3A F-03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星6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45 1997.06.10 CZ-3 F-12 风云二号A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静止气象卫星46 1997.08.20 CZ-3B F-02 马部海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13,菲律宾47 1997.09.01 CZ-2C/FP 铱星模拟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铱星模拟星 48 1997.10.17 CZ-3B F-03 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14,美国劳拉公司49 1997.12.08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15,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16,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0 1998.03.26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17,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18,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1 1998.05.02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19,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20,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2 1998.05.30 CZ-3B F-04 中卫一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21,购自美洛-马公司53 1998.07.18 CZ-3B F-05 鑫诺一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22,购自法国54 1998.08.20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23,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24,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5 1998.12.19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25,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26,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6 1999.05.10 CZ-4 F-03 风云一号C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实践五号小卫星 300公斤的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57 1999.06.12 CZ-2C/FP 铱星 山西太原 LEO 成功 外星27,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铱星 外星28,美国摩托罗拉公司58 1999.10.14 CZ-4B F-01 中巴(巴西)资源一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巴西小卫星SCAI-1 外星2959 1999.11.20 CZ-2F F-01 神舟一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无人,21小时/14圈60 2000.01.26 CZ-3A F-04 中星22号(烽火一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军用通信卫星,DFH-3平台61 2000.06.25 CZ-3 F-13 风云二号B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62 2000.09.01 CZ-4B F-02 中国资源二号A(尖兵3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光电成像普查卫星,替代尖兵1号B63 2000.10.31 CZ-3A F-05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64 2000.12.21 CZ-3A F-06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65 2001.01.10 CZ-2F F-02 神舟二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正样无人飞船,模拟载人,7天/108圈66 2002.03.25 CZ-2F F-03 神舟三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67 2002.05.15 CZ-4B F-03 风云一号D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海洋1号A小卫星 CAST968平台,海洋水色卫星68 2002.10.27 CZ-4B F-04 中国资源二号B(尖兵3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69 2002.12.30 CZ-2F F-04 神舟四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正样无人飞船,模拟载人,7天/108圈70 2003.05.25 CZ-3A F-07 北斗一号试验备份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71 2003.10.15 CZ-2F F-05 神舟五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杨利伟,21小时72 2003.10.21 CZ-4B F-05 中巴资源一号02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创新一号微小卫星 重88kg,第一颗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73 2003.11.03 CZ-2D F-04 第18颗返回式卫星(尖兵4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第二代照相测绘卫星,运行18天后返回74 2003.11.15 CZ-3A F-08 中星20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75 2003.12.30 CZ-2C/SM 探测一号小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CAST968平台,中欧“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76 2004.04.18 CZ-2C F-12 试验卫星一号 四川西昌 SSO 成功 立体测绘小卫星,哈工大主研 纳星一号纳卫星 第1颗质量小于30kg的纳卫星,清华大学77 2004.07.25 CZ-2C/SM 探测二号小卫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CAST968平台78 2004.08.29 CZ-2C F-13 第19颗返回式卫星(尖兵2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第一代照相详查卫星,运行27天后返回79 2004.09.09 CZ-4B F-06 实践六号A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实践六号B星 80 2004.09.27 CZ-2D F-05 第20颗返回式卫星(尖兵4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18天后返回81 2004.10.19 CZ-3A F-09 风云二号C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82 2004.11.06 CZ-4B F-07 中国资源二号C(尖兵3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83 2004.11.18 CZ-2C F-14 试验卫星二号 四川西昌 SSO 成功 CAST2000小卫星平台,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84 2005.04.12 CZ-3B F-06 亚太六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0,购自法国,替代亚太一号甲卫星85 2005.07.06 CZ-2D F-06 实践七号卫星 甘肃酒泉 SSO 成功 86 2005.08.02 CZ-2C F-15 第21颗返回式卫星(尖兵2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27天后返回87 2005.08.29 CZ-2D F-07 第2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4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运行18天后返回88 2005.10.12 CZ-2F F-06 神舟六号飞船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费俊龙 聂海胜,5天/77圈89 2006.04.27 CZ-4B F-08 遥感卫星一号(尖兵5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合成孔径雷达侦查卫星90 2006.09.09 CZ-2C F-16 实践八号卫星(第23颗返回式卫星)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航天育种研究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91 2006.09.13 CZ-3A F-10 中星22号A(烽火一号A)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军用通信卫星,DFH-3平台92 2006.10.24 CZ-4B F-10 实践六号02组卫星A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实践六号02组卫星B星 93 2006.10.29 CZ-3B F-07 鑫诺二号通信直播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4平台,卫星天线,太阳能帆板未能打开94 2006.12.08 CZ-3A F-11 风云二号D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接替B星95 2007.02.03 CZ-3A F-12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96 2007.04.11 CZ-2C F-17 海洋一号B小卫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海洋水色卫星97 2007.04.14 CZ-3A F-13 北斗导航系统M1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98 2007.05.14 CZ-3B F-08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1,DFH-4平台,整星出口在轨交付,2008.11.11因太阳翼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99 2007.05.25 CZ-2D F-08 遥感卫星二号(尖兵6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光电成像详查卫星,替代尖兵2号 浙大皮星一号 100 2007.05.31 CZ-3A F-14 鑫诺三号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DFH-3平台101 2007.07.05 CZ-3B F-09 中星6B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2,购自法国102 2007.09.19 CZ-4C F-01 中巴资源一号02B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外星33,合成孔径雷达卫星103 2007.10.24 CZ-3A F-15 嫦娥一号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月球探测器,DFH-3平台104 2007.11.12 CZ-4C F-02 遥感卫星三号(尖兵7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合成孔径雷达侦查卫星105 2008.04.25 CZ-3C F-01 天链一号01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DFH-3平台106 2008.05.27 CZ-4C F-03 风云三号A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107 2008.06.09 CZ-3B F-10 中星9号电视直播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4,购自法国108 2008.09.06 CZ-2C F-18 环境减灾A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光学卫星,CAST968平台 环境减灾B星 109 2008.09.25 CZ-2F F-07 神舟七号飞船(携带伴飞小卫星)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3天110 2008.10.25 CZ-4B F-11 实践六号03组卫星A星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接替02组 实践六号03组卫星B星 111 2008.10.30 CZ-3B F-11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四川西昌 GTO 成功 外星35,DFH-4平台,整星出口在轨交付112 2008.11.05 CZ-2D F-09 创新一号02星 甘肃酒泉 SSO 成功 小型数据采集传输实验卫星 试验卫星三号 哈工大主研113 2008.12.01 CZ-2D F-10 遥感卫星四号(尖兵6号) 甘肃酒泉 LEO 成功 光电成像详查卫星114 2008.12.15 CZ-4B F-12 遥感卫星五号(尖兵7号) 山西太原 SSO 成功 合成孔径雷达侦查卫星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型号 任务 箭长(m) 直径(m) 起飞重量(t) 起飞推力(t) 运载能力(t) 级数 发动机燃料 首发时间 备注长征1号 LEO 29.86 2.25 81.6 112 0.3 三级 液体 1970 长征1号D LEO 28.22 2.25 81.1 120 三级 液体 1975 长征1号的改进型长征2号 LEO 31.17 3.35 190 1.8 两级 液体 1974 长征2号C LEO/SSO 35.15 3.35 192 275 2.4 两级 液体 1975 长征2号C/FP LEO 三级 长征2号C/SM SSO 三级 长征2号D LEO 38.3 3.35 232 295 3.1 两级 液体 1992 长征2号E LEO/GTO 49.68 3.35 461 600 8.8-9.2 两级 液体 1990 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长征2号F LEO 58.3 479.8 两级 液体 1999 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长征3号 GTO 44.86 第三级2.25 204.88 1.6 三级 第三级液氢液氧 1984 长征3号A GTO 52.52 3.35 240 2.65 三级 第三级液氢液氧 1994 长征3号B GTO 54.84 8.45 5.1 三级 1995 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长征3号C GTO 54.84 8.45 343 2.6-3.8 三级 液体 2008 捆绑两台液体推进器长征4号 GTO 41.9 3.35 248.926 294 1.25 三级 液体 1988 长征4号A SSO 41.9 3.35 241.092 294 1.5 三级 液体 长征4号B SSO 45.58 3.35 248.47 297 2.2 三级 液体 1999 长征4号C SSO 45.58 3.35 248.47 297 2.2 三级 液体 2007 增加第三级二次点火功能风暴1号 LEO 32.57 3.35 192.679 274 1.5 两级 液体 1982年停止使用开拓者一号 LEO 四级 固体2023-07-09 18:27:274
请问各位关于"嫦娥一号"升天的知识
“嫦娥一号”(Chang"E1)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概况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包括:研制、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建设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嫦娥一号负担的任务包括4项科学任务:拍摄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的储量;探测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将完成四项主要的科学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1994年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月球探测工程立项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搭载的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还有用于拍摄地球表面照片的CCD相机。 任务与目标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工程系统五项工程目标: 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发射过程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椭圆形地球同步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 发射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发射过程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成功发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级分离 18:09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8:10火箭二三级分离 18:15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18:25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26三级火箭二次点火 18:28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闭 18:29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18:36卫星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8:59卫星太阳能帆板打开 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 变轨过程 重要性 10月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 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 变轨过程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完成第一次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44分,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将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北京时间10月29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10月29日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公里提高到12万余公里,开创了我国最远航天测控的新纪录。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 北京时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四次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上午10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后取消)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近月制动 11月5日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嫦娥近月制动将持续22分钟。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到达距离月球420公里,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11月6日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运行3圈。 11月7日8时24分,第三次近月制动开始,这次近月制动将持续10分钟。8时34分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环绕月球南、北极的,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日志 u2022 2007-11-03 嫦娥一号卫星不再实施中途修正直飞月球捕获点。 u2022 2007-11-04 嫦娥一号卫星飞至距地面38万公里高度。嫦娥一号将会在月球吸引下加快飞行速度。 u2022 2007-11-05 嫦娥一号卫星根据参数调整姿态及轨控姿态,嫦娥一号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月球捕获卫星,卫星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成功完成首次近月制动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u2022 2007-11-06 嫦娥一号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14分钟后,正常关机。顺利进入3.5小时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u2022 2007-11-07 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即将进行绕月探测活动。并向地面传回30首歌曲。 u2022 2007-11-20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工作正常 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打开。卫星已处于三体定向姿态,即太阳帆板跟踪太阳以保持供电,定向天线跟踪地球以保持通信,星上安装有效载荷的一面对着月球以利于科学探测。开始传回探测数据,经过处理制作完成第一幅月面图像。 u2022 2007-11-21 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正常,星地之间数据传输畅通。 u2022 2007-11-26 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u2022 2007-12月2号和3号进行了轨道维持,卫星轨道调整为近月点193公里,远月点194公里。 u2022 2007-12-09 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数据 u2022 2007-12-11 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部分月球背面图像 “嫦娥工程”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开始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过程中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 关节点一:运载火箭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来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中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10月29日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所谓近月制动,就是给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需要进行减速制动,完成“太空刹车减速”,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来到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时,卫星飞行速度达到每秒约2.4公里,如不及时有效制动,卫星将飞离月球,与月球的再次交汇将更加困难。如果制动量过大,将会撞击月球。。“减速制动”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中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 关节点七:绕月 11月5日11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科学仪器将开始为完成4项科学任务目标展开工作。 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嫦娥一号卫星,需要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两座大口径天线,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2023-07-09 18:27:411
你还知道哪些卫星呢?它们又各有什么作用呢?
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分类和作用:在这些发射成功的卫星中,包括科技实验考察、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资源、军事侦察、海洋监视、早期预警,数据中继、军用测地等用途的卫星。它们在各自领域大显神通,使人类传统文明和军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另据专家1989年底统计,在已发射成功的各类卫星中,除去军用和科研实验用以外,民用的通信、广播、气象、导航及地球资源卫星共计1093颗,占各国发射总数的27.6%。其中通信和广播卫星共658颗、气象卫星163颗、导航卫星239颗、地球资源卫星33颗。这些卫星的工作寿命都很有限,大部分为1~2年,最长的不超过10年。按设计寿命统计,仍在轨道上工作的应用卫星并不很多。实际上1983年以前发射的应用卫星已基本上停止工作。经常保持在轨道上正常工作的约为200颗左右,最多时不超过400颗。至1992年已经有20多个国家为宇宙大家庭增添了这类新成员4000多个,占各类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中国也为宇宙这个大家庭新添了33个新伙伴。拥有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已有8个(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成员。中国主流人造卫星:鑫诺二号卫星: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中星22号:“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风云二号:风云二号卫星(FY-2)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风云一号:风云一号(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东方红三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一号卫星(SJ-1)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巴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天链一号卫星:“天链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它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为民用导航。俄罗斯的GLONASS与GPS相似,都是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使用24颗高度约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这两个系统都是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以及航天飞机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风云三号卫星:2008年5月27日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风云三号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装备了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的三维传感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预报。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风云三号实现的跨越有四个方面: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能够获取云图,还能够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化情况繁衍出来。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2023-07-09 18:28:122
中国有没有发射等月的卫星或宇宙飞船?
教育论坛考生家园 远程教育留学之路 招生咨询 新闻 教育 留学 游学 人才 培训 图片 商店 网友 教育主页 - 民校招生-高考 -考研 -自考成考 -远程教育 -教育资讯分类高考志愿填报在线咨询实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负责人:赵瑞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咨询实况视频点播 问 题:赵老师介绍北航今年的录取招生情况。 赵瑞君: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北航招办主任,赵瑞君,今天晚上很高兴能有一个机会和各位考生以这种形式见面。北航是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今年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收3500名左右的新生,涵盖了43个专业,其中包括计算机、电子通讯、软件,也包括航空航天类的专业,也包括经法类的专业,欢迎广大考�......2023-07-09 18:28:201
嫦娥一号的知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32160.html?wtp=tt2023-07-09 18:28:281
中国卫星发射时间
1长征1号 1970.4.24 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 1971.3.3 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 3长征2号 1974.11.5 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 1975.7.2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 1975.11.26 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 1975.12.1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 1976.8.30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 1976.12.7 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 1978.1.26 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 1981.9.20 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 1982.9.9 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 1983.8.19 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 1984.1.29 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 1984.4.8 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 1984.9.12 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 1985.10.21 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 1986.2.1 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 1986.10.6 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 1987.8.5 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 1987.9.9 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 1988.3.7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 1988.8.5 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 1988.9.7 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 1988.12.22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 1990.2.4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 1990.4.7 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 1990.7.16 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 1990.9.3 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 1990.10.5 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 1991.12.28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未入轨) 长征2号 澳星B1(失败) 31长征2号丁 1992.8.9 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 1992.8.14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 1992.10.6 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 1992.12.21 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爆炸) 35长征2号丙 1993.10.8 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 1994.2.8 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1994.4 风云2号测试爆炸 37长征2号丁 1994.7.3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 1994.7.21 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 1994.8.28 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 1994.11.30 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 1995.1.26 亚太2号通信卫星(星箭俱炸) 42长征2号捆 1995.11.28 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 1995.12.28 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 1996.2.15 国际708通信卫星(爆炸,多人牺牲) 45长征3号 1996.7.3 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 1996.8.18 中星7号通信卫星(未入轨) 47长征2号丁 1996.10.20 第17颗返回式卫星(第三次龙抬头) 48长征3号甲 1997.5.12 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 1997.6.10 风云2号A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 1997.8.20 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 1997.9.1 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 1997.10.17 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 1997.12.8 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 1998.3.26 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 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 1998.5.30 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 1998.7.18 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 1998.8.20 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 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 1999.5.10 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2号乙(改) 1999.6.12 铱星(双星) 62长征4号乙 1999.10.14 资源二号 63长征2号F 1999.11.20 神舟1号 64 CZ-3A 2000.1.26 中星22号 65 CZ-3 2000.6.26 风云2号B 66 CZ-4A 2000.9.1 资源2号01 67 CZ-3A 2000.10.3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1 68 CZ-3A 2000.12.2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2 69 CZ-2F 2001.1.10 神舟2号 70 CZ-2F 2002.3.25 神舟3号 71 CZ-4B 2002.5.15 风云1号-D 海洋一号 72 CZ-4B 2002.10.27 资源2号02 73 CZ-2F 2002.12.30 神舟4号 74 CZ-3 2003.5.25 北斗导航卫星03 2003.9 成功发射一颗四级固体试验火箭 75 CZ-2F 2003.10.15 神舟5号 76 CZ-4B 2003.10.21 资源一号 创新一号 77 CZ-2D 2003.11.2 第18颗返回式卫星 78 CZ-3A 2003.11.15 中星20号 79 CZ-2C 2003.12.29 探测一号 80 CZ-2C 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 81 CZ-2C 2004.7.25 探测二号 82 CZ-2C 2004.8.29 第19颗返回式卫星 83 CZ-4B 2004.9.9 实践6号A,B 84 CZ-2D 2004.9.28 第20颗返回式卫星 85 CZ-3A 2004.10.19 风云2号C 86 CZ-4B 2004.11.6 资源二号03 87 CZ-2C 2004.11.18 试验卫星2号 88 CZ-3B 2005.4.12 亚太6号 89 CZ-2D 2005.7.6 实践7号 90 CZ-2C 2005.8.2 第21颗返回式卫星 91 CZ-2D 2005.8.29 第22颗返回式卫星 92 CZ-2F 2005.10.12 神舟6号 93 CZ-4B 2006.4.27 遥感卫星一号,尖兵五号,第一颗军用合成孔径雷达对地侦察卫星 94 CZ-2C 2006.9.9 实践8号,第24颗返回式卫星 95 CZ-3A 2006.9.13 中星-22号A 96 CZ-4B 2006.10.24 实践6号02A,B 一箭双星 97 CZ-3B 2006.10.29 鑫诺二号(定位失败) 98 CZ-3A 2006.12.8 风云二号D 99 CZ-3A 2007.2.3 北斗导航卫星04 100 CZ-2C 2007.4.11 海洋一号B 101 CZ-3A 2007.4.14 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M1 102 CZ-3B 2007.5.14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 103 CZ-2D 2007.5.25 遥感卫星二号 104 CZ-3A 2007.6.1 鑫诺三号 105 CZ-3B 2007.7.5 中星六B 106 CZ-4B 2007.9.19 资源一号3# 107 CZ-3A 2007.10.24 嫦娥一号 108 CZ-4C 109 CZ-3C 2008.4.25 天链一号01星 110 CZ-4C 2008.5.27 风云三号 111 CZ-3B 2008.6.9 中星九号 112 CZ-2C 2008.9.6 环境减灾A、B 113 CZ-2F 2008.9.25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114 CZ-4B 2008.10.25 实践六号03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 115 CZ-3B 2008.10.30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116 CZ-2D 2008.11.5 创新一号02星,试验卫星三号 117 CZ-4D 2008.12.1 遥感卫星四号 118 CZ-4B 2008.12.15 遥感卫星五号 119 CZ-3A 2008.12.23 风云二号06星 120 CZ-3C 2009年4月15日00时16分 西昌 COMPASS-G2 北斗二号 121 CZ-2C 2009年4月22日10时55分 太原 YG-6 遥感系列 122 CZ-3B 2009年8月31日17时28分 西昌 PALAPA-D 印尼通信卫星 123 CZ-2C 2009年11月12日10时45分 酒泉 SJ-11(01) 实践十一号 124 CZ-2D 2009年12月09日16时42分 酒泉 YG-7 遥感系列 125 CZ-4C 2009年12月15日10点31分 太原 YG-8/XW-1 遥感系列 126 2010年1月17日0:12,北斗COMPASS-G1由CZ-3C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27 2010年3月5日12点55分遥感卫星9号由长征4号丙从酒泉成功发射 128 2010年6月2日23:53:04“北斗”COMPASS-G3由CZ-3C Y4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29 2010年6月15日9时39分“实践十二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于酒泉发射升空! 130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北斗”IGSO-1由CZ-3A Y16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 131 2010年8月10日6时49分遥感卫星十号由长征四号丙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32 2010年8月24日15时10分天绘一号(TH-1)由CZ-2D从酒泉成功发射! 中国2011年的卫星发射初步计划 资源三号卫星 2011年上半年 长征四号乙火箭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中巴资源卫星○三星 2011年 长征四号火箭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鑫诺四号 2011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鑫诺五号 2011年上半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2011年8月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尼星通信卫星1R 2011年第四季度 长征三号乙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风云二号07星 2011年 长征三号甲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八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九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号飞船 2011年 长征二号F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萤火一号” 2011年12月 俄罗斯 发射 实践10号返回式卫星 2011年 长征二号C火箭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遥感卫星XX号 北斗二 若干颗 长征三系列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创新一号03星 试验卫星X号(哈工大研制) 空间机械臂卫星 2011年2023-07-09 18:28:352
对嫦娥一号的理解
与美国相差40年。。。2023-07-09 18:28:562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2023-07-09 18:29:053
关于"嫦娥一号"的资料
“嫦娥一号”(Chang"E1)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概况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计划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测试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卫星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嫦娥一号”发射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日志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成功发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级分离 18:09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8:10火箭二三级分离 18:15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18:25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26三级火箭二次点火 18:28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闭 18:29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18:36卫星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8:59卫星太阳帆板打开 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 10月25日17时55分完成第一次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10月26日17时44分,远望三号船消息,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将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10月29日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公里提高到12万余公里,开创了我国最远航天测控的新纪录。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北京时间10月29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第三次变轨成功! 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上午10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后取消) 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嫦娥近月制动将持续22分钟。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到达距离月球420公里,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11月6日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运行3圈。 11月7日8时24分,第三次近月制动开始,这次近月制动将持续10分钟。8时34分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开始工作,向地面传回30首歌曲。 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变轨 重要性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地点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为什么首次变轨选择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波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啦,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界反响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号”晚了48年9个月又22天,但揭开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绕月探测工程,仍然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后,外媒立即就此发表评论。 美联社:中国迈出了登月第一步 美联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星箭成功分离之后,立即发出《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并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中国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火箭腾空而起的画面……” 路透社:“嫦娥”为登月计划作准备 英国路透社2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伴随着对太空的梦想、科技的进步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文章说,“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是中国实施的第一次太空探测活动,这项工程是为2010年的月球车及之后的登月计划作准备。 法新社:标志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 法新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首次发射探月卫星,这一创举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发言人雷内·奥斯特林克称,探月竞赛正在逐步展开,美国也正准备复兴探月计划,目标建造永久月球基地,以便开展火星探险。 越南通讯社:中国太空探索史的里程碑 越南通讯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迈出了三阶段探月计划的第一步,是中国太空探索史的新里程碑……” 韩国《朝鲜日报》:实现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韩国《朝鲜日报》首席评论员吴泰镇24日以《嫦娥一号实现中国人千年梦想》为题写道:“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实现‘千年梦想",全国都为此沸腾。而我们只能在旁边静静观看了。” 印军研究中国探月 10月23日至28日,印度陆军和海军分头在新德里召开联合司令官会议。会议期间恰值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因此,中国探月工程和航天整体实力成了这些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并进一步刺激了印度三军筹建“天军”的热情。 据《印度时报》10月23日披露,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之后,印度陆军和海军也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推出了各自的“天军”考虑,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 印度陆军的一名高级军官透露,眼下,印度陆海空三军都在积极探讨太空的战术、战法和战略应用问题,因为印度三军决策层均认为,未来的战争如果离开了“太空资源”就不用打了,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各种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让印度三军感到十分迫切的是,中国今年1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于印度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加上探月工程又走在印度的前面,相形之下,印度甚至还没有长远的太空具体打算,因此,三军司令官们都觉得有“迫切感”。 印度国防部日前抛出了《2020国防太空展望》。这份战略性的指导文件强调,在2012年之前,印度军方将致力于发展太空情报、侦察、侦测、通讯与导航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得完成1000余项相关科研项目,发射升空多颗军用间谍卫星。即便完成上述目标,印度离实现军方的适时军事通讯、侦察情报传输、导弹早期预警、精确炸弹的卫星信号制导,以及干扰敌方的网络等目标也非常遥远。 中国探月计划 三大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2023-07-09 18:29:1311
鑫诺3号卫星参数
于我国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鑫诺三号卫星是鑫诺卫星公司为满足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需要投资采购的专用广播卫星。 鑫诺三号卫星载有10个36兆赫兹带宽C频段转发器,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卫星在中国全境的EIRP超过40dBW,各省会城市的G/T均大于0dB/K,完全满足中央、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卫星电视节目传输使用要求,可以为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行传输和地面接收服务。 鑫诺三号卫星于2007年5月由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在轨服务寿命8年。。 鑫诺三号卫星性能参数: 设计制造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卫星平台 东方红三号 发射时间 2007年5月 设计寿命 8年 轨道位置 125°E 稳定方式 三轴稳定 有效载荷 10×36MHz C频段转发器 覆盖范围 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卫星EIRP 中国国土≥40dBW 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36dBW 卫星G/T 省会城市≥0dB/K 卫星SFD -(75+G/T) ~ -(98+G/T) dBW/m2(FGM) -(75+G/T) ~ -(90+G/T) dBW/m2(ALC) 鑫诺3号场强图: [attach]76[/attach] [size=5][color=darkred][b]更多消息增加中................[/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b] 难不到(nanbudao)[/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b] 2007/05/20[/b][/color][/size]2023-07-09 18:29:361
“嫦娥一号”介绍文章
您好! 办这类的手抄报要深入浅出即直入主题,再介绍大概的情况,语言要精炼,主题要鲜明,篇幅不宜长,注意版面的整洁我所提供的资料如下: 1、概况: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2、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测试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重要性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地点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为什么首次变轨选择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曾参与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测控通信方案的总体设计任务。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张波说,“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第一次变轨我们把卫星近地点的高度抬高后,就会增加布置在近地点附近测量船的跟踪测控时间,有利于监视变轨过程。因为,卫星离地面越高,测控站、船跟踪测控的时间就会越长,这就为以后要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波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系统。既然是椭圆轨道,当然就有离的最近的和离的最远的地方啦,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行物,在椭圆的轨道上(离地球)最远的就是远地点,最近的就是近地点。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界反响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号”晚了48年9个月又22天,但揭开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绕月探测工程,仍然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后,外媒立即就此发表评论。 美联社:中国迈出了登月第一步 美联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星箭成功分离之后,立即发出《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并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中国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火箭腾空而起的画面……” 路透社:“嫦娥”为登月计划作准备 英国路透社2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伴随着对太空的梦想、科技的进步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文章说,“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是中国实施的第一次太空探测活动,这项工程是为2010年的月球车及之后的登月计划作准备。 法新社:标志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 法新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首次发射探月卫星,这一创举标志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发言人雷内·奥斯特林克称,探月竞赛正在逐步展开,美国也正准备复兴探月计划,目标建造永久月球基地,以便开展火星探险。 越南通讯社:中国太空探索史的里程碑 越南通讯社24日发表文章说:“中国迈出了三阶段探月计划的第一步,是中国太空探索史的新里程碑……” 韩国《朝鲜日报》:实现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韩国《朝鲜日报》首席评论员吴泰镇24日以《嫦娥一号实现中国人千年梦想》为题写道:“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实现‘千年梦想",全国都为此沸腾。而我们只能在旁边静静观看了。” 印军司令开会研究中国探月 10月23日至28日,印度陆军和海军分头在新德里召开联合司令官会议。会议期间恰值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因此,中国探月工程和航天整体实力成了这些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并进一步刺激了印度三军筹建“天军”的热情。 据《印度时报》10月23日披露,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之后,印度陆军和海军也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推出了各自的“天军”考虑,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 印度陆军的一名高级军官透露,眼下,印度陆海空三军都在积极探讨太空的战术、战法和战略应用问题,因为印度三军决策层均认为,未来的战争如果离开了“太空资源”就不用打了,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各种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让印度三军感到十分迫切的是,中国今年1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于印度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加上探月工程又走在印度的前面,相形之下,印度甚至还没有长远的太空具体打算,因此,三军司令官们都觉得有“迫切感”。 印度国防部日前抛出了《2020国防太空展望》。这份战略性的指导文件强调,在2012年之前,印度军方将致力于发展太空情报、侦察、侦测、通讯与导航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得完成1000余项相关科研项目,发射升空多颗军用间谍卫星。即便完成上述目标,印度离实现军方的适时军事通讯、侦察情报传输、导弹早期预警、精确炸弹的卫星信号制导,以及干扰敌方的网络等目标也非常遥远。 中国探月计划 三大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标 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以下四大科学目标: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 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相关资料 搭载歌曲 “嫦娥一号”将搭载歌曲31首,发射成功后,通过电视和广播可接收到卫星传回来的歌曲。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回答者:46581303Q2023-07-09 18:29:453
嫦娥一号的资料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将于2006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吨多,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2023-07-09 18: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