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2023-07-09 20:24:09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

一、异化劳动的相关问题: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C)。

A、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是受劳动产品的支配。

B、劳动本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生命活动当中自我否定。

C、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

D、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是劳动生产出来的。

二、异化劳动的介绍:

1、异化劳动,是包括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2、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三、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

1、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相关推荐

异化劳动的表现有哪些?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2023-07-09 19:44:261

什么是“劳动异化”?

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劳动异化包括: 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三是,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四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2023-07-09 19:44:351

异化劳动的起源、表现极其社会后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论述了“劳动异化”,那么什么是“劳动异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劳动?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他只有通过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因此,劳动对自然界的现实的感性的占有,就是他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基本途径,劳动的过程就是外化的过程。在劳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劳动对象,在对象中创造出他的作品,表现着他的生命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3卷,经济学笔记研究1,p168) 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质。(引用马克思著作原文进行阐释)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异化? 异化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查询异化的最早出处,以及后来的发展)异化即本来一个整体的两件事物相分离了。克服异化,就是将两个元素带回到某种恰当的关系。 最早异化概念出现在宗教方面,有宗教异化、自我异化等。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开始深信这种异化也适用于劳动。在这里你不必明白什么是宗教异化或自我异化,只需要知道异化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从前人借鉴来的即可。 最后,我们谈谈在马克思的笔下,劳动异化是指什么?劳动异化后都有什么后果?什么情况下就产生了劳动异化,以及如何克服劳动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研究,使他突出认识到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困境的一些政治经济学真理。具体如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简直是最低的。这是下面事实的一个后果:资本家远处于有利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因此,工人为了避免挨饿必须接受资本家极其微博的低工资,即仅仅满足维持工人极其家庭生活的工资。(论述不够充分,应查看原文进一步详细介绍和论述) 2.工作就是惩罚。出于同样的原因,工人必须接受骇人听闻的工作条件,从而导致他们过度劳累和过早死亡。(可以引用原文举例说明) 3.劳动是退化的和片面的。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先进,劳动变得更像机器工作,并且从一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一个抽象活动和填饱肚子的活动。(进一步论述) 5.工人的生活开始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马克思发现工人生活所依赖的需要,是建立在富人和资本家欲望的基础之上的。(说的不够详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困境是人的本质开始变得脱离其存在方式的一个事例。也就是说,工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表达他们自己的本质。人类本质上是生产劳动。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是以不人道的方式进行生产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主要存在的四种形式: 一,产品的异化。通俗的讲就是,工人生产一个物品,但是,他们对这件物品的在未来使用或持有方面没有任何话语权或控制权。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工人与那件产品被各自分开了,或被异化了。 二,生产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起源于分工,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说清楚,下面引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都源于分工。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消耗的时间;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分工可以使工人技能得到提升,工人可以从事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但是,情况洽洽相反,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分工通常导致工人的技能退化。在那里,每个人被沦为简单的执行一个高度重复但并不需要开动脑筋的任务,他们几乎不了解自己在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他们差不多变得和机器一样,一遍又一遍程序化地重复相同的动作。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和其他动物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活动,或简单地称为劳动。人类有能力去自由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很少有人能享受自己物种本质的这个特征。相反,人们以机械的重复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下图中的描述更能直观的说明上面的观点。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尚未理解透彻,所以留白) 那么劳动异化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劳动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劳动异化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21世纪,重读马克思:乔纳森.沃尔夫(清华大学出版社),劳动与异化(p029)
2023-07-09 19:44:421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三、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2023-07-09 19:44:481

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体现在资本家对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占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本该劳动者所有,但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的现象就是异化。所以说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秘密就在劳动的异化当中。这是马克思对我当今时代仍有重要意义的思想〇、异化劳动理论概述 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在于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劳动的结果不是作为促进劳动者生活出现的,而是作为对抗劳动者的力量出现的。这样的异化直接表现为凝结劳动者劳动的产品是异化的。物的异化的原因是劳动自身的异化。劳动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它是人的类本质。所以也表现为人本质的异化,人的异化。人的异化表现为人成为另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就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貌似公平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后的对人的异化的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启发我们思考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出真正的生活,在资本主义仍占主流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异化总是对正常状态、应当状态的异化。 异化(Entfremdung),起源于拉丁文,有疏远、脱离的意思,字面上理解就是同一的东西变得不同一了,在黑格尔的用法中,不仅仅是不同一,甚至产生了对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工人的劳动及其劳动成果不仅仅不是工人自己的,还反过来与工人对立,统治工人的现象。异化首先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为什么工人劳动产生的物会对工人产生统治作用?乍看来资本家以工资的方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工人和资本家签订合约,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不是很公平的吗,不公平的合约工人可以选择不签。但实际上工人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资本的穷人如果要生存就一定要劳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如果小于供应,资本家处于优势地位会降低工资,使得工人尽可能的趋近于仅仅保持活着的水平,竞争不到工作的穷人就面临饿死。工人劳动创造的财富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这些资本无论是用来改进工具,削减劳动者,还是用来细化分工,降低劳动者适应变化的能力等等,都是对工人不利的,都是对工人的统治。即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短期看来对工人稍微好一些,但长远来看还是会导致对工人不利。所以无论怎样都会产生工人劳动产生的对象对工人的压制。 一、物的异化 物的异化是劳动自身异化的结果“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的自身异化就是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资本家。他的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工资购买来的。他在劳动的过程中并不作为他自己而是作为资本家的工具。这就是劳动的外在性。这样的劳动是机械的、痛苦的,不得不做的,而不是情愿的、幸福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对这样的劳动持排斥态度。表现出一种不得不的异己力量和他自发情愿的力量的对抗。 二、人本质——劳动自身的异化 劳动属于人,但是人的劳动不是人可有可无,拿掉它之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东西。恰恰相反,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劳动,是对自己生活的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类本质,高于动物的无意识的劳动。只有在对自己劳动的意识到,有意识的劳动,它才可能是自由的,才有自由和压迫的问题,如果劳动是没有意识的,比如蜜蜂的劳动没有意识,就不会有自由的问题。所以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人作为人存在的表现方式。人能动的、自由的运用自己的劳动改造世界就是人应该的状态。所以,工人的劳动异化了,不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了。在工厂中,能动的自由的劳动被机械化了。人和牛马没有了区别,工人失去了自己人之为人的本质。这就是工人类本质的异化。本来人的自由劳动应是人幸福生活的方式,完满、充分的劳动就是人生的目的。但现在工人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 三、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使人不成其为人,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理想的应然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的目的就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类本质,实现自己的创造。人在自由的劳动发挥了自己的本质,获得幸福的生活。人在互相享用劳动成果的时候,也是一方面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又体会到他人使用此物品创造别的从而实现了他的本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相互需要、补充的关系。当工人把劳动卖给了资本家,工人的类本质异化,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仅仅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 综上所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对人的异化,现今社会的资本主义虽然温情脉脉,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模式,依然是在剥削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我们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2023-07-09 19:46:00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什么?

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2023-07-09 19:46:061

什么是“劳动异化”?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x0dx0a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x0dx0a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现象,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目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x0dx0a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2023-07-09 19:46:201

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

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的特点:1、人的原子化。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扩展资料:关于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异化劳动:一个经典的话题
2023-07-09 19:46:291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2023-07-09 19:46:45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和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劳动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中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本身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是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产资料占有者)拿走了。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但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3-07-09 19:46:521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解读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解读如下: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的特点:1、人的原子化。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扩展资料:关于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2023-07-09 19:47:091

论异化劳动发展的阶段及如何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意义

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①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②劳动和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劳动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③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中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本身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是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④“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产资料占有者)拿走了。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但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3-07-09 19:47:411

异化劳动是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异化劳动理论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属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异化劳动,包括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2023-07-09 19:47:481

消除了劳动异化后的劳动是如何的

要消除异化劳动,根本的方式是发展生产,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把我们需要的一切劳动产品都能充分满足时,分工这个产生异化劳动的前提条件也就消失不见了。没有了分工这个前提,异化劳动也就不会出现了。此时,劳动的目的就是自身的发展及解放,到这个时候,人人都是自由的和极具个性的人。异化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也必然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而一步步走向灭亡,可以说,异化劳动是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形态。
2023-07-09 19:47:553

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

问题一: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是什么 人类创造价值的活动。 问题二:马克思对劳动和实践关系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是什么 5分 实践的定义: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特征:直接现实性 能动创造性 社会历史性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锭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比“实践 与“劳动”这两个范畴的定义,很显然这两者的概念结构基本是一致的:主体(人)、客体 (自然与社会)、活动方式(工具水平)。 实践包括劳动过程,但实践并不都是劳动。 问题三: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详细的界定:1,劳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 问题四:对马克思劳动雇佣概念的理解 当人无产无钱的时候,你的收入来源就只剩下自己的劳力了。资本家会需要你为其工作并给付一定的工钱,此时也就场成了主顾关系。雇佣的是你的劳动力。如果你丧失劳动力(没有了利用价值),此种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书面解释是:受雇于资本家的工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被迫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问题五: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工人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马克思不仅称工人的劳动为异化劳动,而且《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更把“价值(金钱原子)称为异化的人类劳动。”那么它代表的就不是什么财富、蛋糕,而是权力(奴役),把它当成财富、蛋糕的被马克思批为商品(货币)拜物教。 所谓异化劳动(活动),就是不属于自身,不断与自身对抗的异己行为(劳动)。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他到底属于谁呢”?对此,马克思一直苦苦思考,试图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和论证。价值增加越多,对于工人来说,其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自身行为被支配被奴役就越严重。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而不是最大化的物质使用,这就是金钱游戏的实质。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产品上,也表现在劳动者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脱离了人的本性。《手稿》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我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他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性的丧失。 而价值的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扩大再生产就是再生产出资本,即工人的劳动生产出他们更长的活动时间不属于自身的异化过程。这个逻辑说得更露骨一点,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钱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它代表的权力,而不是财富、蛋糕,金钱增值的过程,就是多数人越来越多活动时间不属于自身,大量的劳动被奴役、异化成价值的过程。
2023-07-09 19:48:011

异化劳动的根源是什么

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2023-07-09 19:48:101

什么是异化现象

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名词,繁体字是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扩展资料:异化理论最早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出现的。他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异化
2023-07-09 19:48:205

什么是劳动异化,可以举例说明吗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⑤劳动对工人而言已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劳动已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⑥。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⑦。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⑧。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4 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⑨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别的阶层,它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是什么?通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的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时, 马克思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这一阶段马克思提出两个主要思想: 一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为确立人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政治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过程中阐述的。黑格尔认为, 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两个有限性领域, 国家才是它们的统一和真理。马克思颠倒了被黑格尔倒置的关系, 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个人组成家庭进而组成社会, 这是经验事实。家庭是国家的“天然基础”, 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人为基础”。“市民社会”在当时被理解为个人经济活动领域, 是物质生活的总和。马克思紧接着提出了市民社会、国家同人的关系问题, 把国家看成是人本质的异化。第二阶段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阶段。异化劳动理论可以看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集中阐述, 对于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突破以往异化观的限制, 把异化概念用于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关系, 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入到社会经济关系领域, 异化不再是个人的感觉和心理体验, 克服异化不能只靠理性认识, 而必须诉诸革命实践, 改造现存社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 是马克思首先阐述的异化劳动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分离, 并反转过来成为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物质手段。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上看, 就是劳动者自己生产一个异己的对象世界。个人奉献给劳动产品的越多, 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看,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分离, 也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只有在自然界中并通过自然界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活动。而在异化劳动中, 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界, 自然界就越来越不属于人的劳动对象, 越来越不给人提供维持生存的必需生活资料。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异化, 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方面。在此, 作为生命活动的劳动与劳动者相分离, 变成外在的繁重的、强制的东西。自由自觉的劳动本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但在异化劳动中, 劳动对人来说变成了动物性活动, 是异己的活动, 表现为物的活动, 是为了物而进行的活动, 而不是人的和为了人而进行的活动。劳动活动异化的结果, 是把人的活动变成了动物的活动, 把人降低为动物。“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 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 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 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 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 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我的理解:异化就是被物欲所改变,也就是被物欲所支配,而失去理性了。所以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物质极大的丰富,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不再被物欲所异化、支配。但是欲望是个无底洞,物质再怎么丰富也不可能填满欲望之洞的,因此,不能从外部环境去满足条件,应该从内心改变去满足条件,即降低对物质的欲求。这也是“格物”所说的意思——格去物欲。无欲才能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无欲则刚!这不就是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吗?在马克思哲学中,“异化”的概念该怎么理解,最好能用通俗的语言来陈述。谢谢!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统治人。比如,金钱,社会关系等等。
2023-07-09 19:48:431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法律分析: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2023-07-09 19:49:031

劳动的异化和异化劳动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

  有区别的,我们知道,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性概念.由此出发,马克思相继提出了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概念,通过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完成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严格的经济学分析和批判.然而,文本显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在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出发去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同时,又重新提出和使用了“劳动的异化”.这种情况使许多研究者感到困惑不解,而随着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由此出现了把《资本论》予以“人道主义化”、进而是“人本主义化”的解释思潮.这种情况在“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前者以M·吕贝尔、伊·费彻尔等人为代表,后者则以卢卡奇、弗罗姆等人为代表.按照他们的理解,在马克思数十年的经济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到《资本论》的写作,他都没有放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所做的,不过是使这一理论更加深入和细致化而已.历经人道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实践本体论的争论,国内学术界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所批判,但是,由于这种批判主要局限于哲学原理或唯物史观的层面,以“实践”或“生产”为基础性概念而展开,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学语境.事实上,开人本主义的解释思路之先的卢卡奇当时并没有看到《1844年手稿》,他主要是从《资本论》中读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在哲学原理和唯物史观层面,卢卡奇和我们持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许多学者并无根本分歧,我们甚至可以由实践唯物主义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解释.因此,暂时撇开一般的哲学争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关系入手,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学分析,或许能为上述争论理出一种新的场地.【慈溪律师】http://www.lawtime.cn/cixi
2023-07-09 19:49:111

异化劳动理念在两个转变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理念在两个转变中的作用是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2023-07-09 19:49:181

异化劳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异化劳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B.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C.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D.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正确答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2023-07-09 19:49:241

异化劳动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2023-07-09 19:49:321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法律分析: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023-07-09 19:49:411

异化劳动只有在什么社会中才能被消除

异化劳动只有在共产社会中才能被消除。技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正是因为有了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变得更加简单、高效。但是当人类在利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却反转式的被技术所控制,造成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和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认为,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从根本上造成了技术的异化。基于此,要彻底消除技术异化及其影响,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采用立法手段,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彻底消除技术异化。
2023-07-09 19:49:471

试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解释?

马克思论[异化劳动]“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译者注:原稿为“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89页)“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90页)“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90页)“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1)。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 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91页)“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42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91——92页)“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
2023-07-09 19:49:541

异化劳动名词解释

劳动强化的解释[labor intensification] 资本家用种种方法迫使工人增加 劳动 强度来 提高 产量。这是资本家 剥削 工人的方法 之一 词语分解 劳动的解释 ∶为了 某种 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工作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指体力劳动田间劳动下放劳动 ∶ 劳驾 ; 麻烦 只是劳动老伯不当详细解释.操作;活动。《庄子·让王》:“春耕种,形 足以 劳动。”《三国志·魏志 强化的解释 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在经典 条件反射 中,指使 无条件 刺激 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 正确 反应后所 给予 的 奖励 正强化或免除 惩罚 负强化。
2023-07-09 19:50:011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马克思本人该时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概念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许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伟大成果。 第一,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发中,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把劳动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劳动异化和劳动复归的过程,因而得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结论。不同于黑格尔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精深发展史,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都有其一般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类是就成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实践活动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把自然史理解为“人化自然”的历史,也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看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对象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 第二,《手稿》初步提出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和基础,进而马克思认为在构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物质生产实践是的决定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唯一源泉,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制约着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赋予了市民社会的确定的物质内容,把生产、私有财产、政治制度、意识形式联系起来,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最基本的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的基本原则。 第三,由于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人的社会性和自主能动性得到了重视,进而,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属性视为人的本质的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马克思认为,吃、喝等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人与动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但是人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是能动的,正是“有意识”这个定语,区别开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虽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但孤立的人是无法实现其本质的,空间和时间上诸多个体的共同的和连续的活动则必须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第四,《手稿》首次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劳动,即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进而体现了实践的主体性,客观性和创造性的诸多特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并且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的过程。《手稿》还揭示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方式,才能解决理论对立的问题,以《手稿》为开端,马克思的实践观一步步向科学的实践观迈进。 第五,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著作当中,是马克思毕生所眷注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的深刻论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马克思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开辟了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世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体现,在劳动中规定的,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是人的内在本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却是异化的,是人们在雇佣制度下未列入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非人的活动。所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克服劳动的异化向劳动的本原意义、向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的过程。人的非人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人类发展史中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劳动及其发展,人的本质的回归也就是异化劳动的扬弃才能实现,它是作为劳动实践历史发展的结果得以实现的,异化劳动也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向人的本质回归的必经阶段。由此意义上得出结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统一的。
2023-07-09 19:50:311

你如何看待上述异化的劳动价值观?

我对异化的理解:异化,是人的思维视角(视角/方式/思路/信念/价值观等等)被外部(权力,大他者,经济,语言)所规范的作用过程,与异化相对的是人天生的样子或某个确定时刻的样子.外部权力可以是任何对思维视角产生影响的东西,包括思维本身的反思也是异化(就很黑格尔).所以人时时刻刻都在异化着(相对于人天生的样子,异化的起点),平时并不容易被察觉,只是存在一些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被某些思想家挖掘,就成了他们各自的理论.为什么称是权力对人施加的异化,因为人的思维具有惯性(路径依赖),没有外力作用就不会发生改变,可以说这是思维惯性定律.在这个框架下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四个维度,就是专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及劳动产品(商品),对劳动者/资本家/消费者的思维视角的反作用,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实现,劳动本身应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异化的起点),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反过来控制和支配了人的思维,使人在劳动中丧失主体性.所谓异化劳动反作用于主体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讲对人的思维的改变.1劳动产品(商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关心的不再是劳动产品对自己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具有的交换价值,即此生产关系下,人通过着重商品交换价值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自己与物的关系,不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地,去理解劳动产品的存在.
2023-07-09 19:50:381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第一规定和第二规定的关系

异化劳动第一规定和第二规定的关系是第二规定是第一规定的必要条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规定是劳动行为本身过程的异化。在这里马克思将第一规定更多地看做是第二规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第二规定就不会产生第一规定,第一规定是表象,是第二规定在最终结果上的表现,而第二规定是更深层次的本质,结果的异化更多是因为行为本身的异化。
2023-07-09 19:50:441

举例说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⑤劳动对工人而言已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劳动已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⑥。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⑦。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⑧。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4 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⑨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别的阶层,它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
2023-07-09 19:50:521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规定性的含义

第一重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第二重规定: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第三重规定: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第四重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
2023-07-09 19:51:001

哪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2023-07-09 19:51:071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 A.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B.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C.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D.人同人相异化正确答案: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2023-07-09 19:51:131

请思考异化劳动有没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有积极的一面。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工业生产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2023-07-09 19:51:201

我们的劳动能否成为非异化的劳动?

不能的。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理论形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2023-07-09 19:51:261

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对吗

不正确。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异化劳动与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状态和方式,它们的本质和影响也不同。
2023-07-09 19:51:331

什么是“劳动异化”?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现象,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目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2023-07-09 19:52:323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2023-07-09 19:53:021

什么是劳动异化?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现象,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目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2023-07-09 19:53:462

劳动异化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7-09 19:54:081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规定如下: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关于异化劳动:1、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2、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意义: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2、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3、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2023-07-09 19:55:402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规定性的含义 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含义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5、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2023-07-09 19:55:491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2、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一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2023-07-09 19:55:551

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其具体规定是: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理论形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2023-07-09 19:56:171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2023-07-09 19:56:291

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以及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2023-07-09 19:56:511

什么是劳动异化? 最好举点实际例子,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 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现象,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目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 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2023-07-09 19:56:581

异化劳动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两层意思:(a)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b)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在中世纪文献中只是孕育着异化理论的萌芽。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首先接触异化实质的理论形态,是社会契约说。其中异化已被明确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1583~1645)是用拉丁文alienatio这个概念说明权利转让的第一个人。霍布斯和洛克虽然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用别的概念表达了与格劳修斯相同的思想。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异化除表达上述思想外,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转让,除非在社会契约中放弃这种权利和自由,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卢梭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要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向。卢梭还揭露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他曾在《爱弥儿》中指出,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等等。这样,他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卢梭在异化思想上的推进,终于成为向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过渡的桥梁。“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从费希特到黑格尔,他们所使用的外化(entausserung)概念,是从马丁·路德的翻译演化来的。虽然费希特还没有使用异化概念,但他经常从哲学高度通过外化这个概念揭示异化的重要含义。例如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诗人席勒通过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实质,他认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物主义观点阐述异化。但是,他只是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此外,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理论所包含的许多深刻内容,他都无力加以扬弃。
2023-07-09 19:57:051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什么?

其具体规定是: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理论形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2023-07-09 19:5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