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kbok
-
曾在日本学习工作近8年。
徐文兵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在日本学习工作近8年。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门诊专家。
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
相关推荐
周稔丰活了多少岁
99岁。周稔丰教授是西安体院的教授,长期进行传统养生术的研究,在99岁高龄时逝世。周稔丰教授还是武痴,练武入迷,是西安武术界的名家好手。2023-07-09 23:15:252
徐文兵大学时期哪个老师讲内经
徐文兵大学时期稔丰先老师讲内经。徐?兵的恩师周稔丰讲内经,是因为在2009年12?8?《中国之声》播出的梁冬和我对话《黄帝内经》中,讲到了《异法?宜》其中有这么?段对话,提到了我的恩师周稔丰先讲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023-07-09 23:15:321
周稔丰活了多少岁
99岁。周稔丰教授是西安体院的教授,家传的中医针灸以及气功及五禽戏等等。周教授还是武痴,练武入迷,在西安体院期间,当年的西安武术界的名家好手,在99岁高龄时逝世。2023-07-09 23:15:392
徐悲鸿有几个妻子?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15:461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有什么关联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国道功——道家养生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武术的“ *** ”,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欢迎阅读。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作为武术,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则逐渐强调其健身性。诸如《十三势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的附记也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说教。现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其健身目的更为明确。但对于太极拳的健身机理,练习太极拳究竟应注重哪些要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健身作用,虽然论述不少,但笔者认为,如果能从道功——道家养生术这个角度来探讨,或许能有所启发,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道家养生术有哪些方面可供借鉴呢?笔者认为,是道家养生术中的形神依存、身心一体的整体修炼观点。此与西方养生法不同。西方养生法只着眼于区域性,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他们仅限于体质与力量,着眼于人体的肌肉骨骼韧带等的强壮和提高。而道家养生术则着眼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强调炼心、炼性、炼气、炼神,强调性命双修,强调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同等重要。具体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管见认为: 第一,静。 元末全真道人王道源在《述金丹功夫》中说:“大道无为妙理深,工夫须向静中寻。”《想尔注》说:“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金仙证论》说:“道从静而入,若不静,则神不灵,而焘亦不真。……造化之根,唯静则可以炼,不静则识性夹杂,修与道相违矣。”炼虚守静,是道家养生的真诀。因此,太极拳在行拳时首先要“静”,在起势前可先松静站立数分钟,达到心平气和。张三丰说:“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在行拳时也要保持这个“静”。太极拳“五字诀”中就曾提出,“一日心静……五日神聚”。“拳论”中也指出,“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要“神舒体静”。当然,这里所说的“静”,不是不动,“身虽动,心贵静”,要“视动为静”。李道纯就曾说:“动中之静,方为真静。若以不动为静,则土石皆可为圣真。”只有静,才能做到精神上放松和肢体及内脏的放松,才能宣通血脉,才能进入特殊功能状态,才能“返璞归真”。 第二,精神专注。 《唱道真言》指出:“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祛闲思妄想,为清静法门。”内丹派首领李西月也说,要“时时防意马,刻刻锁心猿”。因此,太极拳在静的基础上,行拳时全部心意都要用到动作中去,集中思想,一意练拳。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神不守舍。太极拳《十三势歌诀》及《心解》中就曾指出,“先在心,后在身”,要“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动作时要意念为先。诸如“起势”,先意动而后形随,两手再缓缓平举,意念中双手下似乎拉着一根牛筋,慢慢被拉长。同时,后脊则节节贯串,松沉下落,手与肩平时,后面刚好也沉到脚跟。诸如分脚,一脚屈膝站稳,五趾抓地,虚领顶劲,一脚垂趾提腿,缓缓分出,意念一直要慢慢贯到分脚脚掌外缘。又如搂膝拗步,随着外形的运转,意念则由肩而肘,最后坐腕舒掌时,意念也要贯到掌心。总之,要有意念引导动作。“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所谓“刻刻存心,刻刻留意,才有所得;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要以一念代万念,精神不散,思想集中,意念为主导。正如吕洞宾所说:“千言万语,只不过发明‘炼心"二字。” 第三,吐纳。 道家养生术讲吐纳的很多,太极拳所要求的是其中的腹式呼吸。所谓“神宜内敛,气宜鼓荡”,“腹内松净气腾然”和“气沉丹田”等等,要求随着动作,开呼合吸,蓄吸发呼,呼吸随着外形的变化自然配合。诸如“白鹤亮翅”,双臂分开,右掌上提,有拔腰长身之感,形成上下相拉之势,是为吸气。右臂下落时为呼气。“如封似闭”这一动作,当两臂分开后坐时为吸气,前推时则为呼气。随着动作的完成,小腹前合,坐腕舒掌,此时意到,气也吐完。应当指出,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条件反射系统,建立起下意识的定型,从必然到自由,自然形成腹式呼吸,达到匀细深长,吸轻呼足重。“纳如起飞,吐如落雁”。这是不能勉强,也急不得的,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调气”息,也即所谓“呼吸导引”。 第四,桩功。 道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就有《立禅图》,这大概是较早的桩功介绍。当然,与现在的要求不同。现在人们所练的桩功,一般要求都是体松,意静,息平;舌抵上颚,两脚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眼平视;悬顶敛臀;百会、会阴一线下落于两脚跟连线的中点;上悬、下沉、中松,上下微有对拔之意;“两手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以拇指尖领劲,两臂向上举起,至拇指与肩同高;肩肘腕关节微微向下松沉的同时,两手手指向内回至间距约十厘米,肩肘背微微向外撑开,使两臂搠圆。两腿松胯屈膝下坐约40度”;“两足分开幅度较大的马步,其高度约40度至90度。体重平均落于两脚,并要求做到头平,肩平,膝平,脚平”。太极拳运动也是桩功,不过这个桩是“动桩”而已。《十三式行功歌诀》中所要求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和《行功心解》中所说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十要》中要求的“虚灵顶劲,松胯敛臀,沉肩坠肘”,以及“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上虚下实中间灵”等等,正是这个意思。任何体育运动,必须要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健身,太极拳自不能例外。太极拳的运动量就体现在“动桩”上。体重基本上由一只脚支撑,支撑脚一般不动,当体重由一只脚移到另一只上去时,要先把这一只脚安排好,然后重量逐渐过渡。正所谓“步随身换”,“虚实分明”。过渡时仍要维持“桩功”姿势,特别是中心不偏,要做到沉稳而又轻灵。诸如“云手”,“当左脚向左横移时,此时重心在右脚上,左脚为虚,然后慢慢过渡到左脚,右脚为虚。在收右脚时,身体不可向左歪斜,把右脚拖带过去以省力,而是收左胯,身体微沉,轻轻把右脚提起向左横移半步,先以足尖轻点地,逐渐全足踏地,呈小高步”。又如进步,先是虚步迈出,足跟轻轻着地,而后逐渐过渡为实,身体不许前倾或低头弯腰。而是随着前腿的前弓,将身体的重量全部移到前脚时,平稳的收后脚,不能躬身前冲,把后脚强带过去,如此才能保证前弓腿的膝盖不超出脚尖。移动时,最好裆略下沉,带弧形移动,把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面之内,“无过不及”。要保持动态平衡,在中定状态下运动,在运动状态中追求中定之势,做到“动中犹静”。此外,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个式子中,身体不要有起伏。除分 脚、蹬脚,架子可略高一些,和下势、海底针要低外,在整个套路中要维持起式后定式时所定下的高中低架的“桩功”,不能一会低一会高的借机休息,降低运动强度。人体运动参与的肌肉活动越多,则对血液回圈系统的影响越大,人体下肢肌肉比例明显高于上肢。先进的运动专案,都注重下肢锻炼。太极拳的“桩功”,下肢的运动量是较大的,特别是在架子较低时。由于松静和腹式呼吸等等的协调配合,一趟拳练下来,能够“汗而不喘”,这是很多人都体会到的。太极拳的盘架子,其实质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站桩。其区别,一则是静功,一则是动功而已。 第五,舒展松柔,连贯圆活。 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松柔,动作舒展,不疾不徐。转换变式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毋使有断续处”。所有动作都是圆运动,轨迹不外大圆、小圆、椭圆、立圆;或大弧、小弧,“毋使有凹凸处”。“柔过气,刚落点”,成式时有似停非停之短暂一顿,即微有张意,此时意念到,气血也到,力也到。一张一弛,舒展松柔,缓慢连贯,中心圆活,都是有助于末梢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的。 第六,以腰为轴,四梢为轮。 太极拳在运动时要“刻刻留心在腰间”,腰胯一动,在头颈云云领起,腰脊节节对准的前提下,以腰的旋转带动四梢;上步时以腰带动虚腿向实腿靠拢,再弧形迈出,划了半个圆。“转变在两腰眼中,左转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同时带动上肢运动,使得“上下相随”。一臂运动,另一臂也相应跟着运动,保持“两膊相系”。总之是“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动作之中讲究“缠绕”,“下则旋踝转膝,中则旋腰转脊,上则旋腕转膀顺缠逆缠,由表及里”。这种以腰为轴,带动四梢的旋转缠绕有助于血液回圈。正如周稔丰先生指出的:“静脉血回流心脏,主要靠肌肉张弛及关节屈伸而产生的压挤作用。太极拳着重进行放松的练习,加以运动多走曲线,肢体螺旋形的拧转,这样就更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好像松软的毛巾拧绞时比简单挤压更易于使水份流出是一个道理。” 上面所说的六点,是太极拳健身运动的要领,当然它们之间是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贯彻在整个运动之中,是有机的组成。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炼心、炼神、炼气、炼形,内外双修,身心一体的全面锻炼。有人曾概括为,“假借无穷意,内视气血流;头若悬丝,尾如柱拄地;脊如背锅,怀若抱树,腰如挂珠,颏如夹球;两手如撕绵,两腿如扯弦,两脚如行船;满身弹簧力,遍体灵巧意”。这几句话可供参考。本来太极拳为武当山丹士张三丰所建立,其道教色彩很浓,从道功——道教养生术的角度来理解太极拳运动中一些要领主要的,但不是全部,我认为,可以加深理解,而知其所以然而然,融会贯通,从而在练拳时能自觉的有意识的去把握和追求,以便获得更好的健身之效,改变那种“学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状况。2023-07-09 23:15:521
徐文兵现状
题主是否想询问“徐文兵现状如何”?徐文兵在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行医。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北京御源堂地址为朝阳区红坊路镇海寺郊野公园南门东。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23-07-09 23:15:591
急求周稔丰的联系方式(电话、地址)!就是中医教授气功大师曾经治好徐文兵教授抑郁症的那位老前辈
周稔丰老先生估计是很难找,似乎人家在美国吧。是否在世都难说啊!但徐文兵大夫倒是好找,可以先求诊于他呀。(北京厚朴中医堂)如果徐文兵老师治不了,你也可能从他那里得到周老先生的联系方式吧祝你好运!2023-07-09 23:16:064
古代有哪些武功秘籍?
九阳神功、九阴真经、易筋经、玉女心经、葵花宝典2023-07-09 23:16:152
请问周稔丰老先生的生平和著述?
《太极拳常识》2023-07-09 23:16:221
饮食滋味(《黄帝内经》饮食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饮食滋味(《黄帝内经》饮食版)》(徐文兵)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4kFEAoXJBl6PSwuUH_yLA 提取码:xy85书名:饮食滋味(《黄帝内经》饮食版)作者:徐文兵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3-1页数:320作者简介:徐文兵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2023-07-09 23:16:291
易筋经心法口诀全文是什么?
做好五不,练功就是:简单奉行,自然生成。戒:生气,着急,焦虑,心乱,贪念,邪念,恶念,戒不掉,难修行。睡觉时睡觉,吃饭时吃饭,心中坦然,赞美万物。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易筋经中多是导引、按摩、吐纳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夫。目前考证出现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其中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跋语,称此书传于绍黄两家,并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诸术语,显系明人手笔。《易筋经》序中言易筋经为少林达摩所传,对此武术史学家唐豪曾对《易筋经》作了详细考证,并在《少林武当考》中指出:“此书疑是羽流所作。托名达摩以售其欺者耳”,断定《易筋经》是伪书。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认为《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易筋经》一书,日本江户时期抄本(有海岱游人序、沈玉田校定)是传世各种抄本之最早者。2023-07-09 23:16:531
徐文兵死了吗
没有。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截止到2022年7月1日徐老师非常健康,还么有死呢。2023-07-09 23:17:091
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
什么叫“命门”?“命门”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的“命门”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中医肾的位置与西医肾的位置相同,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左肾稍高,右肾稍低;所以,“命门”的中间约与第二腰椎同高、脊柱的前方。“命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显然,“命门后突”的“命门”既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前方、两肾之间的“命门”,也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后方、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应该是模糊地指中医这两个“命门”所在的“后腰部”,是属于中医“命门”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了。 可以肯定的是“命门后突”并不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中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没有“命门后突”之说;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著作中也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将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详细地和盘托出,对于腰腿的论述尤其频繁详细,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鑫先生将大量的经络穴位概念结合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然约1930年出版的他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而其他所有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虽都有各家得意之谈,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这些反映了近代的太极拳各家是没有“命门后突”之传授的。中国进入现代,顾留罄先生是全国太极拳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机会接触到各太极拳门派的重要人物,他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太极拳信息,书中还用了1800多字的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述“腰”,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郝少如先生承接了其祖郝为真、其父郝月如的传授,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的重要传人;姚继祖先生师从李亦畲先生之子李逊之先生,为武氏太极拳第四代的重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孙剑云女士是孙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冯志强先生师从陈发科先生,是现代陈式太极拳健在的元老,陈正雷先生则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现代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然而郝少如先生1963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先生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英华、马岳梁先生1999年出版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孙剑云女士2003年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先生1999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术》中也都没有“命门后突”之说;冯志强先生1993年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虽然写有“后腰命门处自然张开”,“自然张开”显然不等于是“后突”。这些情况反映了现代九十年代之前的许多主要太极拳家都是不知道“命门后突”的,反映了“命门后突”之说可能是出现于现代,并只是在很小的一部分太极拳练习者中口口相传。 从字面上分析,所谓“命门后突”是指“命门”这个后腰部比原来的位置后移;那么,“命门”部位究竟后移多少呢?先来看一下现代初几位太极拳家与“命门”部位有关的论说。一是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所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文中的“拔背顶劲”一节,另一是周稔丰先生1989年出版的《气功太极拳》一书中的“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 叶大密先生以同事之谊于1917年成为田兆麟先生的重要传人,1928年后又得到田兆麟先生的老师杨澄甫先生的重要传授,是中国近代上海的全国第一个以太极拳命名、专门性明确的“武当太极拳社”的创办人,生前在上海太极拳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拔背顶劲”一节中这样写道:“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显然,背部两侧肌群“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是经过了“命门”后腰部的,这里并没有说“命门”会“后突”;而且背部肌群的“依次拉伸”和“竖起身躯”也不可能形成有哪个后腰部能够反弓的后突,当然强烈的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可能会引起后腰部的“竖起”后移。因为脊椎的生理弯曲胸椎是微微后弯的、腰椎是微微前弯的,脊椎向前的最弯处大致在第一腰椎部位,命门穴在最弯处的稍下方,如果身躯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和竖起,如果原来的腰曲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而过大,后腰部位后移就会有较明显感觉的。 原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周稔丰先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挖掘、探索、编著着过不少关于气功和太极拳的书籍。他于1978年编著出版的《太极拳常识》被现代的许多太极拳前辈视作可以作为引证的依据,由此可见他在太极拳界影响的重大和威望。尽管他的某些观点有些“左”的偏向,但他的著作确实反映出了很多传统太极拳的真传要领,他在“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中写道:“在太极拳论中,对腰部姿势的说法不一,有弓腰、直腰、填腰、坐腰等。其实,这些不同词语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从字面上看,这些词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按解剖学观点分析,实质上它们对腰部姿势的要求都是为了达到减少腰椎向前弯的曲度。……练拳中做好了直腰,也确实有腰部微微后弓的感觉。这仅仅是腰弯展直的一种错觉。倘若正确利用这种‘弓腰感觉"就能达到腰部外形的平直,就象将腰窝(脊柱两侧和十二肋下的陷窝)填满似的,所以又称为填腰。……‘揽雀尾"中的掤按时要垂臀,腰部要有向上的弹性伸长的状态,这就是‘长腰"。” 周稔丰先生的这种说法与叶大密先生所说的相吻合,周稔丰先生指出在练太极拳时应“减少腰椎向前弯的曲度”、“腰弯展直”,因而会有“腰窝填满”、“腰部微微后弓”的“错觉”。当动态“拔背”时,身躯会发生“腰部向上弹性伸长”反应的感觉,要注意的是这种反应的感觉其一是“弹性”的,也就是动态变化的;其二始终要追求的“达到腰部外形的平直”、“腰弯展直”并不是说外形上的背脊变得笔直,而是说“腰椎向前弯曲度”的“减少”;其三“腰窝填满”、“腰部微微后弓”是“一种错觉”。就是说实际上背脊外形的变化是不明显的,这种微小的动态变化,对于经过长期太极拳正确锻炼、腰曲展直已经达到正常脊柱生理曲度的人而言,那更是十分微小的,“弹性伸长”即使用手去摸也不一定能够觉察到位置后移的。所以,所谓的“命门后突”仅仅是自己的体内反应感觉,不一定有后腰部外形上向后移动的。 太极拳处处讲究相反相成,其一就是“有前即有后”,一个反应就是凡是向前的动作必有脊柱后撑,而这种后撑是在腰脊的作用下后腿向后向下蹬撑,引起腰骶的后撑,从而这后撑依次向上传递,这种传递不仅表现为后撑,而且同时还表现为向上下的伸展,会感觉到尤其的头之“顶劲”与胯之“下沉”,这种情况在发劲时尤其明显。而这种脊柱的后撑、伸展是被动的,是由下而上的腰骶后撑所引起的,并且主要是体内的反应,太极拳功夫越高,外形上的反映会越不明显,所以,对于经过长期太极拳正确锻炼、腰曲已经达到正常脊柱生理曲度的人而言,在发劲时后腰部即使有“后突”、“后鼓”、“后弹”的感觉,外形上几乎也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从医学解剖理论角度说,脊柱腰椎段的微微前曲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所形成的负有多种重要生理任务、维持人体健康的形态,腰椎段的前曲消失是病态的一个标志,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医学知识。当然,由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不少人的脊柱腰椎段前曲过分变大,任何一项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都需要将这过分变大的脊柱腰椎段前曲减少,太极拳也是如此,要求在练拳的始终必须要维持脊柱具有微微生理曲度的自然竖直,从而纠正脊柱腰椎段习惯性的、过分的前曲。但前曲减少不等于说要将前曲消除,即使在脊柱后撑感到“腰部向上弹性伸长”、“腰弯展直”甚至自我感觉“腰部微微后弓”,腰部仍然还是呈现为微微前曲之弧形的,是不可能出现外形上背脊笔直的竖直、甚至腰部向后反弓的。当然,人为的也可以强行将自己的腰部向后反弓,但是这样做其一、腰部向后反弓的顶点不可能是命门穴这一部位,因为人的脊柱最前曲处约在第一腰椎,腰部后弓的最后曲点自然也是这一部位,而第一腰椎棘突下是“悬枢”穴;其二、脊柱胸椎段的曲度是后曲的,人为强行的腰部后弓必然加剧脊柱胸椎段的后曲度,所以,人为强行腰部向后反弓是不可能做到整条脊柱竖直的,太极拳重要的立身中正被破坏了;其三、人为强行的腰部后弓必然违反放松自然而需要局部用力,违反了太极拳很重要的“松腰”要领,并且生理上对于健身是有害的,这样做的人也必然会感觉到胸腹内部的不舒服,即使腰部强行维持消除腰曲的状态,由于局部持续用力必然会引起腰肌劳损疾病的,腰部向后反弓那就更不必说了。因此,说后腰部向后反弓膨突的“命门后突”有养生作用纯属没有任何根据的无稽之谈。 练太极拳必须“有前即有后”,即使有大致“命门”部位之后腰向后鼓的感觉是腰骶部后撑所被动引起的;如果“命门”部位的后腰部首先主动向后鼓突其实是对太极拳“有前即有后”的破坏。由此可见:练太极拳是不应该主动将“命门”后腰部向后鼓的。如果“命门”后腰部尤其向后鼓地“后突”,无论就太极拳的武术还是健身角度讲都是既没有必要又是有害的。我曾就“命门后突”于近日电话就教过叶大密先生弟子金仁霖老师,金仁霖老师也认为所谓“命门后突”的后腰部的变化是很微小的,如果出现了“命门”后腰部尤其的向后鼓那是错误的。显然,“命门后突”的表述是言过其实不恰当的,是容易引起误会的。 人类进入到了现代,信息交流已经变得十分方便,一方面,太极拳的多角度阐述在交流中需要更准确、更科学的现代语言来补充;另一方面,太极拳的交流语言需要更规范和更统一,现代出现的、不规范的、不准确的、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些说法诸如“弓腰、直腰、填腰、坐腰”等应该进行清理去除。所谓的“命门后突”就是属于这种现代出现的、不规范的、不准确的、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命门后突”所要说明的内容完全可以用更清楚、更易于理解的“腰脊后撑”、“腰骶后撑”等来表示。现在的事实,确实有人对“命门后突”发生了误会,所以,“命门后突”这一说法应该在太极拳语言交流中废弃。2023-07-09 23:17:181
有在徐文兵那里看好病的出来说说
徐文兵大夫长期致力心身疾病研究,根据中医形、精、气、血、情、神理论,总结出了“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的治疗原则。在治疗神志病,采取先调形正体,再行气散结,续活血除瘀,最终固精安神的四步治疗方案,通过推拿、针刺、艾灸、服药等治疗,达到骨正则筋柔,筋柔则气顺,气顺则血活,血活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的目的。从医经历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执照针灸执照。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已出版著作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之上古天真论》。 荣获《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2009年度生活家”称号。2023-07-09 23:17:241
龟蛇气功的介绍
龟蛇气功,属吐纳派养生功法,兼有导引特色。该功法由周稔丰整理编写而成,发表于1988年。本功法效仿蛇身活泼,骨关节灵通,盘旋屈伸,俯仰吞吐,伸缩自如,性动而善导引行气;和龟能食气耐饥、冬眠长寿,性静而善行气导引的特点,能降低消耗,提高有效呼吸率,调动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的潜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对肺部和脊椎、关节等疾病有一定疗效。2023-07-09 23:17:321
有谁知道徐文兵的医术跟谁学的
徐文兵的医术年幼时就跟其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97年正式拜师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 并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2023-07-09 23:17:481
徐文兵的从医经历
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执照针灸执照。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已出版著作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之上古天真论》。 荣获《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2009年度生活家”称号。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6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自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初步掌握了中医的精、形、气、神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证书、全美针灸师资格证书、马里兰州针灸执照。1998年回国辞职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用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针灸学》、《耳针》、《食疗》等课程。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世界各国。致力于中医教育,自编实用性教材,深得外国学生的支持。通过点穴、针刺、艾灸、服药等治疗,达到骨正、筋柔、气顺、血活、心旷的目的。关注家庭、社会、工作、生活等压力对患者情绪、情感、性情、性格的不良影响,在调整生理功能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2023-07-09 23:17:571
为什么说少林武当是邻居
中华武术由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所组成。功法为套路和格斗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与格斗则显示功法的水平高低。三者既相对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武术技法强调“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互导”。显然,这 “三大原则”是深受天台宗的“止观双运、定慧双修”、道教南宗的“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佛道气功修持理论的影响,而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则集中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 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奠定了中华武术功法的基础。 《易筋经》流传至少林寺后,被视为镇寺之宝,该寺武僧将此书作为习武必修的“基础课”,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功 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易筋经》在当时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在清初,为了争夺少林寺最高武功秘笈《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残杀。为此,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岳嵩山为由而驾临少林寺,命该寺方丈献出《易筋经》,由国家印刷流传(周稔丰、周明《易筋经洗髓经(修订本)·序》)。晚清著名学者潘〓指出:“至今少林寺僧众谨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经·潘〓序》)。民国六年(1917)由大声书局出版的 《少林拳术精义》一书( 又名《易筋经义· 服气图说》),即是《易筋经》的翻版。民国间,少林寺方丈、著名武僧妙兴传出的数十种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经》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的“止观学说”, 尤其是“六字诀气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又在《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势 ”和 “神勇八段锦”的基础上,衍成《易筋经》“文八段锦”和“武八段锦”功法,后辑入《卫生易筋经》和《内功图说》,在最近出版的《少林武术百科全书》中亦有辑录。《易筋经》提出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修习原则,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术之中。 武当一派在明朝洪武年间的1314~1320左右已经建立,并由张三丰将道家修炼与强身健体护卫道观的武术合二为一,形成道家武术派别。其武术特点的形成早于少林获得道家易筋经而得到改良300多年。可见武当来自少林之说是假,少林武术来自道家甚至可能借鉴了武当是真。因为少林本来就是汇聚中国各方武术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武当少林可以说是我国功夫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巨头,所以就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说他们是邻居不为过。但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而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两者相距很远,是连不上关系的。2023-07-09 23:18:103
哪位高手告诉我几本武术经典著作啊!诸如《武术汇宗》之类的 .在哪可以下栽来看的啊
古武学│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著: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胎息经》注释.pdf│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七仙形秘拳.pdf│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云台秘技.pdf│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八字功.pdf│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内家拳旧闻.exe│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千金决.pdf│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园灵桩.pdf│ │ 密宗秘法.pdf│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断骨残筋术.pdf│ │ 无极站桩功.rtf│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梁山功夫(宋义祥著).pdf│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武学心传.pdf│ │ 武学文集.chm│ │ 武术之家.chm│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武林秘籍.exe│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武当桶子功.pdf│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沾衣十八跌.rar│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神功(王连义).pdf│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竹林锤谱.pdf│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经穴秘密.pdf│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金恩忠 著: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八极门│ │ “两仪桩”功.txt│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八极拳歌诀.txt│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周潜川│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太极拳│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著: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太极松掤.txt│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太极目录.TXT│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著作(1925 121页)_w.exe│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气功与太极.chm│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吴氏太极拳│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和式太极拳│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孙氏太极拳│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杨式太极拳│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杨澄甫著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粟子宜著: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陈龙骧等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谢永铭隐僧著: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赵堡太极│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陈氏太极拳│ │ 冯志强编著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王西安著: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少数民族拳种│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2023-07-09 23:18:185
中老年健身操的介绍
《中老年健身操》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身体好,没有慢性病,是最大的幸福,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更能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中老年健身操》介绍了几套保健操和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在此要感谢我们的老前辈、中国顶尖的运动医学专家卓大宏、周稔丰、黄美光,还有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曲绵玉教授,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体疗科副主任医师桑长利、体疗科护士长刘世珍等。书中总结提炼了他们多年来在科研及临床实践中的很多经验,提倡在医治某些疾病方面,体育锻炼也有它独特的效果。要治好疾病,不能单靠药物,要乐观,增强人体内部的抵抗能力、增强体质是极其重要的。2023-07-09 23:18:331
四季养生的四季养生堂
《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徐文兵先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介绍应季顺势养生保健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方法。主讲人: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重点要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春天如何保养肝脏、生发肝气肝血?怎么通过指甲和唇色辨别健康状况?如何缓解春困?春季为什么要护筋养筋?春天的烦躁情绪缘何而来?适合春天的养生方式和健身运动有哪些……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天睡子午觉对养护身心健康有什么重要性?夏季人们容易被湿邪入侵,如何用中医方法祛除湿邪?酷夏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如何区分“火”的不同来源,找到源头根治上火呢?夏天异常出汗怎么防治……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重点要养阴。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立秋以后如何应时而动才符合养收之道?秋天天气干燥如何保养头发和皮肤?皱纹的不同位置对应哪些脏腑的健康状况?秋天贴秋膘哪些宜吃哪些不宜吃?如何缓解秋天易悲伤的情绪?富贵病缠身的人在秋季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冬季闭藏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驱寒保暖保阳气有什么小窍门?冬日进补如何对症补漏?咳嗽、哮喘、冻疮容易在冬天出现,有什么简单疗法可以克服这些常发病呢?冬季还是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的高发期……2023-07-09 23:18:591
我想自学陈氏太极拳,大家推荐一本比较全面,好的书籍,谢谢
我以前也是自学的。先是《太极拳全书》,后来是陈小旺,陈正雷的书。再后来陈西安的书。还有陈发科的各种故事与回忆录。陈小旺那本书似乎是很早买的,16K的小薄本。与陈正雷的套路不一样,显然那段时间他们拳架做了变更。后来单买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是那本,原来是李经悟写的,后来《陈式太极拳》顾留馨、沈家桢编写的。这本书里有很多东西是错的,也有些东西很费解。不过你如果认真研究,里面还有很多是对的,这本书也被收录在《太极拳全书》里。太极拳全书有各种传统套路,包括孙式拳。自学陈式太极拳没有意义。要有老师教才成。尤其是不要对着视频学。对着书学都比对着视频学强。太极拳要练出功夫来,首先是要明白。 如果不明白,练不出东西来,就是一个花架子。 所以说太极拳也有一种说法是哲拳,绵拳,缠拳。学太极拳先求开展,求松柔,有一搭没一搭的练。别迷信。别太刻苦。慢慢来。这些经验我刚学的时候,有位老师就告诉我了。只是不信。后来才明白。这些话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说都是很正确的。如果你要一个全面的书就《太极拳全书》吧。顺便说一下,如果想学陈式拳,可以看看田秋信出的书。师承田秀臣,也与陈发科有过交集。比陈小旺也要早。陈发科北京授拳就在人家后院。太极拳有些理论。别勉强自己去理解,或者是自以为理解了就勉强自己去做。 不理解就不要去做。 尽量追求自己的“自然”,运动的本能。而不要一开 始就追求标准化。 自以为理解,其实不理解,还勉强自己去做看着正确,其实错误的动作。就会害自己。 找自己的本能,本能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然后连练边理解理论。 练几年就慢慢知道了。所以,这个需要老师指导。要明白的老师。而不是瞎说乱讲的老师。2023-07-09 23:19:131
八段锦口令教学视频
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八段锦的视频教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立八段锦的内容首见于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 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此时的立八段锦还未定名,亦没有歌诀化。而在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将该养生功法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且其文已歌诀化: 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 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明代《道藏·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导引诀”,其文字与陈元靓大致相同: 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 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清末《新出保身图说》首次以八段锦命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1]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从此,传统八段锦动作固定下来。今人周稔丰著的《气功导引养生》所收录的立八段锦,其动作名称为: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2023-07-09 23:19:321
谁能像我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微博 最好是和中医有关的
我来给你推荐吧。 徐文兵 的博客。他是现在全世界有名的中医。 徐文兵,原名徐小周,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自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初步掌握了中医的精、形、气、神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证书、全美针灸师资格证书、马里兰州针灸执照。1998年回国辞职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用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针灸学》、《耳针》、《食疗》等课程。近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世界各国。发表论著:《字里藏医徐文兵》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特别是汉字,用汉字本身来解释病因,探求病理的独特方法为人称道。2008年12月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梁冬一起做《中医太美》这档节目。主讲《黄帝内经》并深受听众喜爱。 真的很不错哦,2008年我每个星期都在听他和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讲的黄帝内经。他讲的和别人不一样。听起来很有吸引力,让我对祖国的医学有了浓厚的探索钻研兴趣。 希望你也喜欢。2023-07-09 23:19:391
哪里有真正的太极拳的书卖?不是那些推行健身类的.
1. 百本太极拳书籍下载汇总http://www.jysls.com/thread-467261-1-3.html2. 武林绝技之家论坛 → 太极相关书籍下载 http://www.wulin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27885=== some examples: 陈小旺编著-中国陈氏太极拳.pdf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_吴自立著.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 (修订本)d.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 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剑(田秀臣演述 周佩芳 林伯原编著).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著).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88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庄建国 陈占奎 刘铮 付红波 肖文革 马立军编著).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新太极剑书》马永胜.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太极拳浅说》-徐致一.pdf 《太极拳谱》-武汇川拳社编印.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pdf 《孙式太极拳技击练习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pdf 《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孙剑云.pdf 《十三刀法》明 王馀佑著 (即《太极连刀法》唐豪整理).pdf 《柔克斋太极传心录》-叶大密.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著.pdf 李寿篯《武当嫡派太极拳术》.pdf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pdf 陈子明编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pdf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pdf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pdf 赵堡太极拳李作治脉系拳法阐秘.pdf 武当赵堡太极拳脉系.pdf 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pdf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pdf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pdf 孙式太极剑.pdf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pdf 杨氏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pdf 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pdf 杨式太极拳.pdf 武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pdf 三十二式太极剑.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武汇川拳社编印《太极拳谱》.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pdf 古拳谱丛书第二辑——国术太极拳(吴图南).pdf 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_冯志强.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中国陈氏太极.pdf 『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关于太极拳内功运用的研究_.pdf 中国太极八卦全书.pdf 谢耀淦《太极八卦与宇宙物质运动》.pdf 中华武术世纪精华 第三卷《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答》.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陈式太极拳 意气势练法.pdf 彭元植秘传龙虎太极拳.PDF 陈式太极拳汇宗.CHM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_王西安.pdf 杨式太极拳63年版本.pdf 八卦太极拳.pdf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魏树人).pdf 陈式太极拳养生功.pdf 武当气功太极拳.pdf 太极内功.pdf 24式太极拳快速入门.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著).pdf 郑子太极拳.pdf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pdf 柔克斋太极传心录.pdf 太极拳 孙禄堂著.pdf 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pdf 崔仲山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pdf 吴氏太极拳——简化三十七式、四杆、太极拳推手术图解.pdf 太极八式大架十三硬架.pdf 太极拳理传真(台湾版).pdf 武当太极拳-万簌平.pdf 太极拳拳谱.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pdf 杨式太极述真_汪永泉讲述_魏树人_齐一整理.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pdf 陈子明—太极拳要义.txt 吴鉴泉氏的太极拳.pdf 郑曼青太极自修.pdf 太极推手入门与提高(田金龙编著).pdf 杨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 李敏弟.pdf 太极拳释义-董英杰.pdf 太极拳内劲-吴宗周.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 洪均生.pdf 太极推手二十六式(张卓星).pdf 李雅轩演练杨氏太极拳.pdf 太极拳图说集注.chm 太极推手绝技(安在峰).pdf 武氏太极拳-郝少如.pdf 杨式太极拳老谱.pdf 三世七太极拳(李先五).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pdf 太极剑全书.pdf 原始太极拳(杂志).pdf 太极剑全书武冬.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 吴兆峰著.pdf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内功理法-魏树人.pdf 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pdf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pdf 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pdf 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pdf 吴氏简化太极拳.pdf 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pdf 正宗吴式太极拳.pdf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pdf 郑式太极.pdf 武氏太极拳图解及太极论·诀.pdf 玄门太极长生功.pdf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赵堡太极拳文集.pdf 武式太极大杆.pdf 乐亶《太极拳要义》.pdf 太极拳常识-周稔丰.pdf 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陈龙骧 李敏弟著.pdf 太极内功-李经梧 张天戈.pdf 四十二式太极拳教学演练.chm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张祖意合太极拳.pdf 汪波-全佑老架太极拳.pdf 武派太极.pdf 孙氏太极拳剑.pdf 吕方军-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pdf 杨式太极拳架详解.pdf 杨式太极六十六式弓林拳.pdf 杨式十八式圆形行功太极拳剑.pdf 杨式秘传一二九式太极长拳.pdf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pdf 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pdf 沈寿-太极拳谱.pdf2023-07-09 23:19:493
初学气功看什么书好?
我从小练气功,对修炼的层次有所体验。真正的气功修炼,应该从得“气”算起。也就是说练功者要感觉到身体某些经络或者丹田有发热、电麻等感觉。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气聚丹田,通“小周天”。“小周天”是气功修炼的第一层次,古人也叫“炼精化气”。功夫至此,练功者每次静练,一般都能感觉到下丹田发热、发重,接着就有气循督、任两脉流转。继续修炼,就会出现气通“大周天”。气通“大周天”的时候反应比较大,有所谓的“六根震动”。之后,每次静练都能感觉气在全身自动运行,入静程度比前更深,中、下丹田合为一体,“元神”开始出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炼气化神”。练功者会感觉到这个大得不能再大的气场从天边慢慢地回拢,天地好像越来越小(感觉),同时体会到本人和周围(包括上下)一切人、事、物都融化在这个气场中,功夫至此,就属于比较深度的“合道”与“见性”。 以上是我多年练功的体验,限于篇幅,只作略说。这些气功书籍大概一千多册,你初学气功可以选择的看看其中的几本注意看回答中两张气功书籍截图的右下角,气功书籍非常的多,均出自于那里,推荐你可以看下这些气功书籍:[中国气功史].李志庸.扫描版[中国气功思维学].叶眺新.扫描版[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郑光路.扫描版[中国气功学概论].赵宝峰.扫描版[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周世荣.扫描版[中国气功与念力].刘正.扫描版[伍柳仙宗及要旨].(明)伍冲虚.扫描版[伍柳正宗].伍义江.扫描版[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丁常春.扫描版[武当保健医疗气功].孙海云.扫描版[武当弄丸健身总图].古都子藏.扫描版[武当气功].刘玉增.扫描版[武当气功].谭大江.扫描版[武当神功].陆国柱.扫描版[中国气功咨询大全].李成银.扫描版[中国清净布气门气功].徐新俊.扫描版[中国上乘内功].志超.扫描版[中国上古文化与气功起源].章方松.扫描版[中国少林禅密功].齐飞龙.扫描版[中国神功揭秘].纪一.扫描版[大成拳:科学站桩功].曾广骅.扫描版[大气功师秘法].志超.扫描版[气功健身].刘晓梅.扫描版[气功健身法].胡耀贞.扫描版[气功健身指南].沉福道.扫描版[气功教程].傅静义.扫描版[气功金玉集].宋国臣.扫描版[气功锦方捷要].孔繁义.扫描版[气功经典译注].乌恩溥.扫描版[气功精短功法集萃].宁爱明.扫描版[五禽气功].佚名.扫描版[五禽图].项扬惠.扫描版[五禽戏].胡耀贞.扫描版[伍柳法脉].徐兆仁.扫描版[伍柳仙宗].伍冲虚.扫描版[武当太乙混元球内功].刘铁成.扫描版[武当悟性气功].陆国柱.扫描版[武当修真密笈].关亨九.扫描版[武林秘传强身功法].陈唯健.扫描版[武林气功之华佗五禽戏].佚名.扫描版[武术健身功法精选].佚名.扫描版[气功精华集].李远国.扫描版[气功精选].阎海.扫描版[气功精选第三辑].阎海.扫描版[气功精选续篇].阎海.扫描版[气功静坐漫谈].陈泽人.扫描版[气功纠偏全书].安邦.扫描版[气功康复养生精要].周稔丰.扫描版[气功抗寒与服气辟谷].郭善儒.扫描版[气功理法一点通].山中道人.扫描版[气功疗法(第1集)].蒋维乔.扫描版[气功疗法100问].赵宝峰.扫描版[气功疗法和保健].秦重三.扫描版[气功疗法集锦].陶秉福.扫描版[气功疗法讲义].佚名.扫描版[气功疗法趣谈].张惠民.扫描版[气功疗法实践].刘贵珍.扫描版[气功疗疾奇法秘诀].伍重光.扫描版[气功疗养汇编].米伯让.扫描版[气功灵源发微].李仲愚.扫描版[气功流向].晚立.扫描版[气功谚语手册].张青.扫描版[气功养身10分钟].刘浙伟.扫描版[气功养生].顾一煌.扫描版[气功养生].金宏柱.扫描版[气功养生法].焦国瑞.扫描版[气功养生精髓].王英峙.扫描版[气功养生五千年].马孟昌.扫描版[气功养生与练功者膳食].杨志如.扫描版[气功养生之道].杜明通.扫描版[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周潜川.扫描版[气功医镜].黄润田.扫描版[气功医疗保健技术].孔国鉴.扫描版[气功医疗经验录].李志如.扫描版[气功医术知识揭秘].陆锦川.扫描版[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吕嘉戈.扫描版[气功阴阳界].纪一.扫描版[气功与八卦].杨肇均.扫描版[气功与保健气功].胡耀贞.扫描版[气功与耳聋复聪].邵康立.扫描版[气功与疾病的防治].王奇章.扫描版[气功与骗术].刘正.扫描版[气功与手诊].张延生.扫描版[气功美容法].吴真谛.扫描版[气功冥想健康法].悟真.扫描版[气功偏差的防治].傅余堃.扫描版[气功千金方].秦潮.扫描版[气功强身法].邝安堃.扫描版[气功强身治百病].麦如松.扫描版[气功热点面面观].汪卫东.扫描版[气功入静之门].刘天君.扫描版[气功入门].张六通.扫描版[气功入门教程].佚名.扫描版[气功入门重德本].乐道.扫描版[气功三百问].林厚省.扫描版[气功神髓大观].李兆生.扫描版[气功十六讲].曲祖贻.扫描版[气功使人健康].林厚省.扫描版[气功书法及养生].林少明.扫描版[气功探邃].庞明.扫描版[气功探索].陆祖萌.扫描版[气功特殊诊病法].王寅.扫描版[气功天地].龚启莘.扫描版[气功推拿医学指南].张志高.扫描版[气功外气探诊].颜真源.扫描版[气功效率手册].庚芜.扫描版[气功心法].孔宪德.扫描版[气功心态奥秘].王米渠.扫描版[气功新十三式].吴兆祥.扫描版[气功修炼秘要].李安纲.扫描版[气功学概述].陈伟.扫描版[气功学基础].吕光荣.扫描版[气功学与人体意念力].刘新中.扫描版2023-07-09 23:19:586
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有哪些?
武术、摔跤、气功、静坐、八段锦、易筋经、木球、打陀螺、蹴鞠、木射、捶丸一、武术1、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2、武术,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止戈为武。武,是拥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实力。我们修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满安全感,精壮神足,具有安然自胜的实力。这是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二、易筋经1、传说,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印度达摩来华传教,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易筋经》传说为达摩所创。另说,易筋经为达摩所创,系伪托。2、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该书籍《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三、蹴鞠1、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2、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蹴鞠起源: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四、木射1、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2、出处: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著《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他说:“《木射图》,唐·陆秉。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五、捶丸1、“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2023-07-09 23:20:2711
金庸笔下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哪一绝学源自别派?
金庸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的门派是哪一个?有人会说《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这门派在江湖中的地位并不高,笔者并非指此派武学不行,而是指影响力,毕竟他们只是个隐世门派,却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算是所有虚构门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也有人可能会说是丐帮,历史上的丐帮其实是一帮干着采生折割的恶人,而到了金老笔下却成了武林正派,甚至有了“天下第一帮”之称,不过要说金庸笔下的常青树,那还得是少林派,读过金书的朋友都知道,有句话叫“天下武功出少林”,也就是说甭管别的门派多厉害,他们的武功多半都源自少林,但真是这么回事吗?(扫地僧剧照)那《天龙八部》中登场的少林扫地僧无疑是少林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似乎就是佛的化身,出场便力压众高手,还硬吃了萧峰一掌,看样子少林派的武学的确是博大精深,远非其他门派所能相提并论的;而在《倚天屠龙记》中学成乾坤大挪移和九阳神功的张无忌也斗不过三渡的金刚伏魔圈,似乎在金老绝大多数的作品中少林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是毋庸置疑的武林至尊,但有一门功夫却打破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游坦之剧照)话说在旧版的《天龙八部》中阿朱为了慕容复去少林寺偷出了《易筋经》,这本经书后来辗转于萧峰和游坦之手上,最终游坦之在学成其中的武功之后瞬间跻身武林顶尖高手,甚至萧峰在对上他的时候都略感吃力,可见这门功夫之强大;无独有偶,在《笑傲江湖》中主角令狐冲也是在学了这门功夫后成为书中的顶尖高手,那么如此强大的《易筋经》真是少林派的绝学吗?(令狐冲剧照)事实上《易筋经》这本经书并非金庸杜撰出来的武功秘籍,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本经书,只不过与武功没有太大的关系,学它并不能让人成为武林高手,最多也就只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罢了,而最重要的是这本经书并非源自少林派,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乃是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也就是说这本是一门道家的武功,这一点在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文献中都有提到。(郭襄剧照)这下可就闹笑话了,《易筋经》无疑是少林派最强大的武功秘籍之一,却是源自道教,这“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岂不是不攻自破了?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下武功本就不是源自少林,笔者更倾向于“天下武功出峨眉”之说,不过此峨眉并非《倚天屠龙记》中那个峨眉派,创派祖师自然也不是郭襄了,武侠小说虽然精彩,但切莫信以为真,毕竟其中大部分的剧情都为杜撰,也难免会有夸张失实的说法。2023-07-09 23:20:585
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有哪些
一提“传统体育”,一般人自然会联想到“武术”,可能顶多再加上射箭、摔跤、气功、静坐、八段锦、易筋经等一些养生导引之类的体育活动(包括医疗保健性的体育)。其实,这种理解似乎不够全面和科学。它应被理解为:在中国大地上各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体育活动(包括本民族自己创造的,吸收其他民族及外国的有关内容而逐渐演化下来的体育),也就是古代体育史所包括和流传下来的全部内容。 传统体育如何分类,目前也其说法不一,较突出的有两种分类方法: (1)二分法: 分为静态体育(如气功、静坐、漱咽、服食、卫生习惯,还包括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棋类等等)和动态体育(其中大部分是以剧烈身体活动为特点的项目)。 (2)三分法: ①军事性的体育项目。包括武艺(武术)、射箭、摔跤、蹴鞠、击鞠、牵钩……等全部从军事技能中衍生出来或与军事技能有关的项目; ②健身养生的体育活动。包括消肿舞、导引术、气功、养生术、五禽戏、小劳术、太极拳、服食、卫生习惯等一类项目; ③娱乐游戏性的体育。舞蹈、百戏、棋类、龙舟、秋千等各种民间游戏和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健身,还有娱乐的作用。 当然也有区分不清界限和两种性能兼而有之的。后一种分类法似乎更细微些,也更符合实际情况些。 无论何种分法,都表明传统体育在我国的体育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如武术、气功、拳术、摔跤等健身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传统体育对人类体育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传统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它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不断地发展完善。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决定于经济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所以原始体育形态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直接,其活动领域不仅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联系,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原始性的制约下,相应地表现得很狭窄。所以只能从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间看到某些体育因素。 随着原始公社制的发展,人类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所得来的认识、思想、感情等日益复杂,原始体育形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才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并在人们对其逐步认识过程中,逐渐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萌发出来。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除制造和使工具从事劳动外,还必须依靠自身徒手的技能与大自然斗争,如奔跑、攀援、跳跃、搏击等技能最初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活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也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国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有数千计的鹿和马以及其他兽类遗骨。可双以推测北京人在用其制造的原始粗造的木石工具进行狩猎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奔跑追逐的能力。从历史记载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狩猎活动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奔跑的萌芽。 原始人采集、狩猎及居住活动等都离不开攀援。清代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巢居的遗俗。采集果实需要爬树,栖息在树上同样需要爬树,这就逐渐有了攀援的技能。北京人遗址中除大量的动物遗骸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被燃烧过的树籽。朴树籽是小球似的果实,食之有香味,是北京人通过攀援采集的主要果实之一。又如,台湾土番人当时处于“射飞逐走,殪獐杀鹿为事”的原始部落生活阶段,可见“攀藤援木”是基本活动技能。 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常见一种藤秋千,它是利用树上垂下的藤来摆荡而发展来的。这种藤秋千很可能就是从人类采集果实抓住垂藤摆荡而发展来的。 我国手搏技能的产生也与原始人徒手搏兽的生产技能有关。沧源崖画第七地点五区的画面上,就有两人与兽搏打的场面。二人均两臂展开,有一臂与兽搏斗,旁边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 我国羌族有一种古老的传统风俗舞,叫“跳盔甲”,又名“大葬舞”。舞者人数不定,数人,十多人不等。舞时身穿生牛 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跳圈,然后形成两排对陈,长弩飞舞,肩上挂的铜铃作响,吼声震天。这种舞蹈既是祭祀舞又是训练战伐之用的舞蹈。 傣族至今流传有单刀舞、棍舞,也可以两人对舞,近似耍枪棒或器械操,不过带些舞蹈的艺术动作和美观步伐罢了。这种舞蹈都可能是原始武舞的遗俗。 其他如布郎族的“刀舞”,景颇族的“盾牌舞”以及描写血亲复仇的“以湾湾”等舞蹈,都类似古代的武舞。可见武舞是原始部落进行军事训练,为战争准备的主要内容。 总之,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从原始部落形成的各种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和军事技能形成了传统体育的起源。最初的体育内容是通过从事生产劳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生产劳动场所往往是学习体育活动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体育内容开始在生产活动之外进行了,它是有意识地通过某些身体锻炼手段来培养人们的体魄,这意味着“体育”做为身体练习手段开始萌发了。 ●传统体育的发展 在生产技能和军事技能的基础上,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身体练习手段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内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据史料记载,传统体育早在夏商时代已具雏形,某些传统体育的内容在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转化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具有了明显的体育特性。经过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的锤炼和加工。特征鲜明的传统体育已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根基,为提高国人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单地说,传统体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 1、夏商周的传统体育雏形 夏、商、西周的体育是我国奴隶制建立及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形态。其内容已与生产劳动分野,而进一步与军事、教育、礼仪等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战争发展了,军事斗争成了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军事体育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学校教育方面,奴隶主阶级“文武兼备”特点的教育奠定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雏形。其他如医学知识和积累,养生思想的反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体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一时期,—些有关体育的概念及理论也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如射、御、舞、拳、搏、寿等。这方面的内容与后世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理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田猎活动,对传统体育的奔跑、狩猎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田猎源于原始时期的狩猎生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性质有了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田猎是一项军事性的体育活动。从夏朝开始,奴隶主贵族就把围猎活动作为一种练兵的手段。到了西周,田猎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大规模的田猎活动作为校阅军队的手段。据《左传》载:“春菟、夏苗、秋、冬狩,皆于农隙以讲武事也。”作为军事性的田猎活动,—般都行陈整齐,且声势浩大。《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赵王田猎时,规模庞大,军阵威严,因而使魏兵产生了误会。 其次,有些诸侯国君,常常通过田猎以挑选武土。如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就是这样的国君,他曾(猎将以求土),即通过田猎发现武勇人才予双重用。 再次,将田猎作为娱乐休闲活动,田猎是一种户外活动,无论是春秋或者冬夏,从事田猎都是一种惬意的事,特别是对那些深居王宫的国君、百官及他们的家属,来到郊野,自然心旷神怡。自夏朝开始,历代统治者以田猎取乐的大有人在、直至明清,许多帝王将相都乐此不疲,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清代建立的“木兰围场”,便是最好的明证。 2、春秋战国传统体育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剧烈转变的时代,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阶级垄断体育的局面被打破了,民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起来。这时刚登上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并付之实践,使很多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这时,“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体育的思想和实践问题,这对体育发展有推动作用。有些虽是用体育现象来说明其哲学观点,但对后世也有相当之影响。另外,这一时期,逐渐增长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为体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有条件。上述这些原因促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第一次较全面地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军事体育活动,民间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各种导引养生活动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很多项目,很多体育观点都是新的,一些体育内容走向竞技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形成。这些都对传统体育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值得一提的这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对传统体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孔子身体魁伟,身高九尺六寸(相当现今2米)。青年时期的孔子身强力壮,有能举起数百斤重的城门栓记载。他的养身之道曾对后代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积极提倡并亲自参加各种身体活动 孔子从教四十多年,设置六门课程,其中有锻炼身体的射(射箭)、御(驾御战车)两门为学生必修。此两项也是他本人之擅长。孔子还喜爱钓鱼、田猎、登山、郊游等,很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现在泰山顶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至今为人们所颂。 第二、倡导注意起居饮食卫生 孔子曾以回答鲁哀公提问形式,从反面儆告人们长寿有三条经验。子曰:“人有三命而非命者也,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就是说,人要延寿,一要寝处有时(按时作息),二要饮食有节(节制饮食),三要佚劳适度(劳逸结合),否则就会致病早亡。另外,<论语)中记有:“食殪而(粮食坏了有臭味)、鱼馁败(鱼肉腐烂)不食。色恶不食。失饪(烹调不当)不食。不时(不到吃饭之时不食)。”“内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吃过量)。”“食不语”等;对睡眠卫生要求“寝不言”、“寝不尸”(不要僵直躺)……孔子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学生,要受到他严厉批评。如“宰予昼寝”(白天睡觉),屡教不改,孔子非常不满,喻之为“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出身贫贱,一生道路坎坷,但还能活到古稀之年。他七十三岁去世,当时实为高寿者。这是与他重视户外体育活动和重视卫生保健分不开的。 3、秦汉传统体育的体系构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体育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和社会比较稳定。二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繁盛。三是春秋战国民间体育的大发展为这一时期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体育的发展表现在:体育活动项目增多,内容丰富,开展广泛,规模较大。有些体育活动,如蹴鞠、角抵、剑道、手搏、导引养生法都逐渐形成其技术和理论体系,其中不乏各具有特色的内容。体育的场地设备不仅纳入了宫廷的建设计划之中,而且在民间也多见。与此同时,体育专著也有相应的发展。 这一时期,体育活动的娱乐表现得比较突出。体育的表演内容有了发展,如剑舞、戟舞、刀舞、蹴鞠舞等,体育的欣赏娱乐功能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 例如,在汉代盛行的蹴鞠运动(现代足球的雏形)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汉代宫廷盛行蹴鞠。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在宫苑里建造了一个宏大的鞠城(蹴鞠城),作为御林军举行蹴鞠比赛和定期检阅军队的场所。汉武帝刘彻经常在宫中举行斗鸡、蹋鞠比赛,称为鸡鞠之会。汉成帝刘骜由于好蹴鞠,还受到臣下的非议。即“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 除宫廷外,贵族府邸中也见有蹴鞠活动。据学者桓宽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为了便于开展蹴鞠活动,有些贵族还在府邸中修建蹴鞠场,养鞠客。如东汉优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坊的府邸中就有蹴鞠场;汉武帝的男宠董贤家中就养有长于踢球的鞠客。 蹴鞠活动在民间也蔚成风气。据<盐铁论.国疾)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里与党是沿西周之后乡间的居民组织,常是25家为一里,500户为一党。由此可知,那时的乡村有蹴鞠习俗,有的地方还建了蹴鞠场,无论是宽阔的大道还是狭窄的小巷都有人在玩蹴鞠。 4、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体育融合 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期,但是由于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使中华民族从物质到精神都吸收了外部的丰富营养。学术思想的发展,也由汉代的独尊儒术演变为佛、道、儒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体育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有了颇具特色的发展。 由于大量的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地区,使骑射技能,技及角力等项活动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中原地区妇女习武等活动也空前盛行。导引养生之术也有新的发展,这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体育在某些方面是有显著发展的。 但这一时期体育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就南北而言,体育活动也有相当的差异。这都表现了社会分裂、动荡以及玄学兴起等社会因素对体育的影响。 总之,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处处呈现出汉唐两大盛世间过度时期的风貌,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体育繁荣作了准备。 这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击鞠。 击鞠又称击球、打球,是骑在马或驴上用棍杖击球的一项游乐活动,今谓之马球运动。击鞠活动究竟起于何时,倡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它发源于波斯(今伊朗),由波斯传到西域在唐代传人中国长安;有的认为马球在欧亚一些民族语言中称“波罗”,而“波罗”一词起源于西藏,后为许多民族语言所借用,所以击鞠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再向东西方传播;也有的认为它源于中原,是由汉代的蹴鞠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说法都不能论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到东汉末年三国初年已经出现了击鞠活动。 曹植的乐府诗(名都篇)中即有“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之句,用以描写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娱乐活动,曹植的这首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见寸:文字的关于击鞠活动的明确记载。 5、隋、唐时期活跃的传统体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体育的兴盛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 体育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宫廷、军队、民间的体育活动都非常活跃;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和规范化;体育竞技活动空前兴盛,规模宏大,技艺精堪;有些体育项目设有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体育技术、方法及理论探讨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女子体育活动较前代有显著发展,球戏、弈棋、武艺、杂技、秋千等项活动均有妇女参加,成为妇女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在女子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击鞠在女子体育中就很盛行。女:子击鞠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唐诗人王建的<宫词)中说:“新调白马怕鞭声,隔门摧进打球名”,就是指的皇宫内宫女打球。在现土的唐代文物中,有击球的女陶俑,还有铸着妇女骑刀持杖击球的八棱面的唐代铜镜。唐代女子打马球完全是为了娱乐。剑南节度使郭英义看女伎打球作乐,每天得花费数万钱。大约在唐代宗时期(763~779年),还出现驴鞠。《旧唐书·郭英义传》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义“聚女人骑驴击球”。《新唐书·郭知运传》也提到,“(知运子英义)教女使乘驴击球。”驴鞠就是骑在驴背上挥杖击球。驴比马身体矮小,而且性格特别温顺,非常适宜于女子骑乘。因此,一些宫女、富家闺秀,都喜欢以驴代马,挥杖打球。 唐以后,有的朝代宫中也有女子击鞠活动。五代时后蜀孟昶的妃子费氏(自号花蕊夫人)所作的一首官词,“自教宫娥学打鞠,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就生动地描写了妃子宫女打马球的情况。 6、宋元时期传统体育的整合 宋元时期的体育发展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军事武艺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表现在兵器种类的增加,武艺的多样化,武科制度的进一步完备以及民间武艺组织的建立及广泛发展。 由于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这为当时体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角抵、马球、蹴鞠、武艺、棋类等项活动不仅广泛在市民中开展,而且还建立了民间体育组织,使体育日趋大众化、社会化。这标志着传统体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些市民体育活动的内容,一直延续到元代。 宋代在文化方面也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所以宋人思想活跃,敢于思维,敢于创新。因此在导引、棋类、武艺、蹴鞠、捶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创编简便易行的活动套路;从不同角度研习体育和发挥体育健身、娱乐功能等方面都是有相当成就的。 宋元时期一些项目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衰亡的趋势,如蹴鞠由直接对抗转向间接对抗,马球由于骑兵落后,儒臣的反对,重文轻武之风的影响,习者渐少。这些现象一直到明清无多大变更。 但从总的趋势看,宋元体育是有相当发展的,它在中国体育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流行的“捶丸”运动,对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产生"厂深远的影响。“捶丸”(捶为打击的意思,丸为小圆形物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盛行于宋元明三代。它是由唐朝的“步打球”发展而来。唐代盛行马球,但还有大量的人无马可骑,徙步打球便成了马球的补充,这种步打球受到不善骑马的宫女们所欢迎。唐代宗时的进士王建在(官词)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的诗句。到了宋代,因受到社会文弱风气的影响,步打球改为非直接对抗,改球门球穴,用“捶丸”取代旧名。这时的捶丸,据<丸经)记载: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人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则等方面来看,均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由此可以推断:高尔夫球这种运动形式与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捶丸运动有着十分相似之处,高尔夫球是从捶丸发展演变而来的。 高尔夫球在区洲形成于十四、十五世纪,流行于荷兰、英国以及日本、美国等地。这比中国捶丸至少要晚一百年。 7、明清时期传统体育的定型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同时出现御倭战争等明以前不曾有过的情况。因此体育的内容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民间武术在沿袭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拳、械门派。并开始向技艺融合兼备的方向发展。同时,辑录、整理、研究武术的著作也大量出现,内容丰富多彩。观点颇为深刻确切。民间武术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化现象日趋明显。 清王朝是少数满洲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采取了严励的民族压迫政策,严禁民间宗教活动和习武,但是农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未能停止,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活动迅速发展,并多和演习拳棒结合在一起,这对明朝发展起来的民间拳法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时冷兵器进一步衰亡,而民间武术却蓬勃发展,不仅进一步门派化,理论化和套路化,而且多和导引养生术相结合。既练拳又练气功,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时武术已演变成为表演多种作用的运动项目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此时基本完成。 继明之后,清人进一步应用导引养生术健身治病。他们在辑录前人导引之说的同时,注重了内外兼修,简便易行功法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其保健祛病的理论研究,把我国导引养生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廷入关后,注重本民族的体育活动,提倡骑射、摔跤、滑冰等项活动,使这些活动出现了兴盛的景况。而对其他则不重视,因此清代球类活动进一步衰亡,宫廷府第球类活动少见,民间的球类活动也多为节日活动。 此时,棋类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棋坛名手辈出,棋着丰富,棋谱亦大量涌现,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尤其1840年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由盛转衰,甚至湮没了。继后,一些近代体育项目传人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并行发展了。 当然,明清保留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健身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些传统体育项目使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养生等健身方法对现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http://www.keyrain.com/bainsr/tndb0137.htm2023-07-09 23:22:1515
怎样在网上买到自己需要的太极拳的书
如果是初者就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技术合理,简单,好学,好记, 如果是中水平的就学陈式其实式也行, 如果是高水平,根据自己的特点创编出一套自己特色的太极拳, 太极的定义: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哲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从这个定义 ,你可以总结一下,打击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马分鬃‘ 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对方的鼻子,咽喉,试想什么乱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练,鼻子,喉节没法练,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 防守的动作,如‘ 白鹤亮翅"上举不过头,过头没必要保护,肘要沉。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边上, ‘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转身搬拦捶" 太极四层境界; 形----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劲-----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 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 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 总的要领; 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 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 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这些口诀背熟,适合任何太极拳,2023-07-09 23:22:411
徐文兵写过书没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TaZctVLHIKVFg0VruyQcQ 提取码:u943徐文兵饮食滋味。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迄今为止,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课程目录:饮食滋味讲义调心与调脾调肝与调心调的概念,君臣佐使.....2023-07-09 23:23:013
徐悲鸿有几子几女呢?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3:131
徐文兵老师的手怎么受伤的
儿时意外。徐文兵老师的手儿时意外受伤的。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等。2023-07-09 23:23:261
徐悲鸿的几个孩子?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3:331
徐小周有几个孩子?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3:391
徐文兵有孩子吗
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3:482
徐悲鸿有几个老婆孩子?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3:541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有什么关联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国道功——道家养生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武术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欢迎阅读。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作为武术,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则逐渐强调其健身性。诸如《十三势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的附记也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说教。现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其健身目的更为明确。但对于太极拳的健身机理,练习太极拳究竟应注重哪些要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健身作用,虽然论述不少,但笔者认为,如果能从道功——道家养生术这个角度来探讨,或许能有所启发,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道家养生术有哪些方面可供借鉴呢?笔者认为,是道家养生术中的形神依存、身心一体的整体修炼观点。此与西方养生法不同。西方养生法只着眼于局部,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他们仅限于体质与力量,着眼于人体的肌肉骨骼韧带等的强壮和提高。而道家养生术则着眼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强调炼心、炼性、炼气、炼神,强调性命双修,强调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同等重要。具体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管见认为: 第一,静。 元末全真道人王道源在《述金丹功夫》中说:“大道无为妙理深,工夫须向静中寻。”《想尔注》说:“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金仙证论》说:“道从静而入,若不静,则神不灵,而焘亦不真。u2026u2026造化之根,唯静则可以炼,不静则识性夹杂,修与道相违矣。”炼虚守静,是道家养生的真诀。因此,太极拳在行拳时首先要“静”,在起势前可先松静站立数分钟,达到心平气和。张三丰说:“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在行拳时也要保持这个“静”。太极拳“五字诀”中就曾提出,“一日心静u2026u2026五日神聚”。“拳论”中也指出,“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要“神舒体静”。当然,这里所说的“静”,不是不动,“身虽动,心贵静”,要“视动为静”。李道纯就曾说:“动中之静,方为真静。若以不动为静,则土石皆可为圣真。”只有静,才能做到精神上放松和肢体及内脏的放松,才能宣通血脉,才能进入特殊功能状态,才能“返璞归真”。 第二,精神专注。 《唱道真言》指出:“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祛闲思妄想,为清静法门。”内丹派首领李西月也说,要“时时防意马,刻刻锁心猿”。因此,太极拳在静的基础上,行拳时全部心意都要用到动作中去,集中思想,一意练拳。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神不守舍。太极拳《十三势歌诀》及《心解》中就曾指出,“先在心,后在身”,要“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动作时要意念为先。诸如“起势”,先意动而后形随,两手再缓缓平举,意念中双手下似乎拉着一根牛筋,慢慢被拉长。同时,后脊则节节贯串,松沉下落,手与肩平时,后面刚好也沉到脚跟。诸如分脚,一脚屈膝站稳,五趾抓地,虚领顶劲,一脚垂趾提腿,缓缓分出,意念一直要慢慢贯到分脚脚掌外缘。又如搂膝拗步,随着外形的运转,意念则由肩而肘,最后坐腕舒掌时,意念也要贯到掌心。总之,要有意念引导动作。“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所谓“刻刻存心,刻刻留意,才有所得;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要以一念代万念,精神不散,思想集中,意念为主导。正如吕洞宾所说:“千言万语,只不过发明u2018炼心u2019二字。” 第三,吐纳。 道家养生术讲吐纳的很多,太极拳所要求的是其中的腹式呼吸。所谓“神宜内敛,气宜鼓荡”,“腹内松净气腾然”和“气沉丹田”等等,要求随着动作,开呼合吸,蓄吸发呼,呼吸随着外形的变化自然配合。诸如“白鹤亮翅”,双臂分开,右掌上提,有拔腰长身之感,形成上下相拉之势,是为吸气。右臂下落时为呼气。“如封似闭”这一动作,当两臂分开后坐时为吸气,前推时则为呼气。随着动作的完成,小腹前合,坐腕舒掌,此时意到,气也吐完。应当指出,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条件反射系统,建立起下意识的定型,从必然到自由,自然形成腹式呼吸,达到匀细深长,吸轻呼足(重)。“纳如起飞,吐如落雁”。这是不能勉强,也急不得的,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调气”(息),也即所谓“呼吸导引”。 第四,桩功。 道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就有《立禅图》,这大概是较早的桩功介绍。当然,与现在的要求不同。现在人们所练的桩功,一般要求都是体松,意静,息平;舌抵上腭,两脚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眼平视;悬顶敛臀;百会、会阴一线下落于两脚跟连线的中点;上悬、下沉、中松,上下微有对拔之意;“两手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以拇指尖领劲,两臂向上举起,至拇指与肩同高;肩肘腕关节微微向下松沉的同时,两手手指向内回至间距约十厘米,肩肘背微微向外撑开,使两臂搠圆。两腿松胯屈膝下坐约40度”;“两足分开幅度较大的马步,其高度约40度至90度。体重平均落于两脚,并要求做到头平,肩平,膝平,脚平”。太极拳运动也是桩功,不过这个桩是“动桩”而已。《十三式行功歌诀》中所要求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和《行功心解》中所说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十要》中要求的“虚灵顶劲,松胯敛臀,沉肩坠肘”,以及“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上虚下实中间灵”等等,正是这个意思。任何体育运动,必须要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健身,太极拳自不能例外。太极拳的运动量就体现在“动桩”上。体重基本上由一只脚支撑,支撑脚一般不动,当体重由一只脚移到另一只上去时,要先把这一只脚安排好,然后重量逐渐过渡。正所谓“步随身换”,“虚实分明”。过渡时仍要维持“桩功”姿势,特别是中心不偏,要做到沉稳而又轻灵。诸如“云手”,“当左脚向左横移时,此时重心在右脚上,左脚为虚,然后慢慢过渡到左脚,右脚为虚。在收右脚时,身体不可向左歪斜,把右脚拖带过去以省力,而是收左胯,身体微沉,轻轻把右脚提起向左横移半步,先以足尖轻点地,逐渐全足踏地,呈小高步”。又如进步,先是虚步迈出,足跟轻轻着地,而后逐渐过渡为实,身体不许前倾或低头弯腰。而是随着前腿的前弓,将身体的重量全部移到前脚时,平稳的收后脚,不能躬身前冲,把后脚强带过去,如此才能保证前弓腿的膝盖不超出脚尖。移动时,最好裆略下沉,带弧形移动,把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面之内,“无过不及”。要保持动态平衡,在中定状态下运动,在运动状态中追求中定之势,做到“动中犹静”。此外,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个式子中,身体不要有起伏。除分 脚、蹬脚,架子可略高一些,和下势、海底针要低外,在整个套路中要维持起式后定式时所定下的高中低架的“桩功”,不能一会低一会高的借机休息,降低运动强度。人体运动参与的肌肉活动越多,则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越大,人体下肢肌肉比例明显高于上肢。先进的运动项目,都注重下肢锻炼。太极拳的“桩功”,下肢的运动量是较大的,特别是在架子较低时。由于松静和腹式呼吸等等的协调配合,一趟拳练下来,能够“汗而不喘”,这是很多人都体会到的。太极拳的盘架子,其实质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站桩。其区别,一则是静功,一则是动功而已。 第五,舒展松柔,连贯圆活。 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松柔,动作舒展,不疾不徐。转换变式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毋使有断续处”。所有动作都是圆运动,轨迹不外大圆、小圆、椭圆、立圆;或大弧、小弧,“毋使有凹凸处”。“柔过气,刚落点”,成式时有似停非停之短暂一顿,即微有张意,此时意念到,气血也到,力也到。一张一弛,舒展松柔,缓慢连贯,中心圆活,都是有助于末梢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的。 第六,以腰为轴,四梢为轮。 太极拳在运动时要“刻刻留心在腰间”,腰胯一动,在头颈云云领起,腰脊节节对准的前提下,以腰的旋转带动四梢;上步时以腰带动虚腿向实腿靠拢,再弧形迈出,划了半个圆。“转变在两腰眼中,左转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同时带动上肢运动,使得“上下相随”。一臂运动,另一臂也相应跟着运动,保持“两膊相系”。总之是“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动作之中讲究“缠绕”,“下则旋踝转膝,中则旋腰转脊,上则旋腕转膀顺缠逆缠,由表及里”。这种以腰为轴,带动四梢的旋转缠绕有助于血液循环。正如周稔丰先生指出的:“静脉血回流心脏,主要靠肌肉张弛及关节屈伸而产生的压挤作用。太极拳着重进行放松的练习,加以运动多走曲线,肢体螺旋形的拧转,这样就更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好像松软的毛巾拧绞时比简单挤压更易于使水份流出是一个道理。”2023-07-09 23:24:011
徐文兵有几个孩子
4个。他一共有过4任老婆,第一任、第二任和第四任均是中国人,第二任是日本人。六段婚姻,总共有4个孩子。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4:091
易筯经中的“易”是什么意思?
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该书籍《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所作,易筋经表达了道教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里面含有大量道教词汇和修炼内容。"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2023-07-09 23:24:302
徐小周的介绍
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2023-07-09 23:24:381
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
什么叫“命门”?“命门”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的“命门”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中医肾的位置与西医肾的位置相同,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左肾稍高,右肾稍低;所以,“命门”的中间约与第二腰椎同高、脊柱的前方。“命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显然,“命门后突”的“命门”既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前方、两肾之间的“命门”,也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后方、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应该是模糊地指中医这两个“命门”所在的“后腰部”,是属于中医“命门”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了。 可以肯定的是“命门后突”并不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中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没有“命门后突”之说;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著作中也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将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详细地和盘托出,对于腰腿的论述尤其频繁详细,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鑫先生将大量的经络穴位概念结合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然约1930年出版的他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而其他所有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虽都有各家得意之谈,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这些反映了近代的太极拳各家是没有“命门后突”之传授的。中国进入现代,顾留罄先生是全国太极拳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机会接触到各太极拳门派的重要人物,他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太极拳信息,书中还用了1800多字的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述“腰”,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郝少如先生承接了其祖郝为真、其父郝月如的传授,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的重要传人;姚继祖先生师从李亦畬先生之子李逊之先生,为武氏太极拳第四代的重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孙剑云女士是孙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冯志强先生师从陈发科先生,是现代陈式太极拳健在的元老,陈正雷先生则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现代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然而郝少如先生1963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先生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英华、马岳梁先生1999年出版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孙剑云女士2003年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先生1999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术》中也都没有“命门后突”之说;冯志强先生1993年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虽然写有“后腰命门处自然张开”,“自然张开”显然不等于是“后突”。这些情况反映了现代九十年代之前的许多主要太极拳家都是不知道“命门后突”的,反映了“命门后突”之说可能是出现于现代,并只是在很小的一部分太极拳练习者中口口相传。 从字面上分析,所谓“命门后突”是指“命门”这个后腰部比原来的位置后移;那么,“命门”部位究竟后移多少呢?先来看一下现代初几位太极拳家与“命门”部位有关的论说。一是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所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文中的“拔背顶劲”一节,另一是周稔丰先生1989年出版的《气功太极拳》一书中的“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 叶大密先生以同事之谊于1917年成为田兆麟先生的重要传人, 1928年后又得到田兆麟先生的老师杨澄甫先生的重要传授,是中国近代上海的全国第一个以太极拳命名、专门性明确的“武当太极拳社”的创办人,生前在上海太极拳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拔背顶劲”一节中这样写道:“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显然,背部两侧肌群“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是经过了“命门”后腰部的,这里并没有说“命门”会“后突”;而且背部肌群的“依次拉伸”和“竖起身躯”也不可能形成有哪个后腰部能够反弓的后突,当然强烈的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可能会引起后腰部的“竖起”后移。2023-07-09 23:24:531
重庆本地有易筋洗髓功培训吗?
《易筋经》序中言易筋经为少林达摩所传,对此武术史学家唐豪曾对《易筋经》作了考证,并在《少林武当考》中指出:“此书疑是羽流所作,托名达摩以售其欺者耳”,认为《易筋经》是道士所作的伪书。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也认为《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有一家在重庆渝北区龙塔街道上域街,叫尚古元盈洗髓健身馆感谢你的提问,这是我的回答,望采纳,谢谢。2023-07-09 23:25:011
如何评价徐文兵?
徐文兵大夫长期致力心身疾病研究,根据中医形、精、气、血、情、神理论,总结出了“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的治疗原则。在治疗神志病,采取先调形正体,再行气散结,续活血除瘀,最终固精安神的四步治疗方案,通过推拿、针刺、艾灸、服药等治疗,达到骨正则筋柔,筋柔则气顺,气顺则血活,血活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的目的。从医经历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执照针灸执照。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已出版著作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之上古天真论》。 荣获《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2009年度生活家”称号。2023-07-09 23:25:152
易筋经和洗髓经是佛家还是道家
道家。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易筋经表达了道教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里面含有大量道教词汇和修炼内容。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易筋经中多是导引、按摩、吐纳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夫。且其中许多道家术语。由此可见一斑。例: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清虚、易筋、洗髓、阴阳。易。多是道家术语。目前考证出现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其中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跋语,称此书传于“绍黄两家”,并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诸术语,显系明人手笔。而“易筋”之名又明显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该书籍《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所作。扩展资料:易筋、洗髓本是道家术语。《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仙道之学,能有二三易者可以说都已凤毛麟角,而体察神气之变化大成者才能称之为一易!仙人罗公远,炼九已通,遇难时自身分化千百,这种本领才是九易完成后的仙真境界!人身小宇宙,身内的学问无穷无尽,而人体七为内(气、血、脉、肉、髓、筋、骨),八为外(毛发),合而称九,九为形。炼九还已通,此时已是仙人境界,延寿万数。因此,仙人境界才是炼形的开始,也就是说仙人之后,九已通融,才能称作炼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髓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筋经2023-07-09 23:25:341
易筋经和洗髓经是佛家还是道家
道家。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易筋经表达了道教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里面含有大量道教词汇和修炼内容。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易筋经中多是导引、按摩、吐纳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夫。且其中许多道家术语。由此可见一斑。例: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清虚、易筋、洗髓、阴阳。易。多是道家术语。目前考证出现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其中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跋语,称此书传于“绍黄两家”,并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诸术语,显系明人手笔。而“易筋”之名又明显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该书籍《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所作。扩展资料:易筋、洗髓本是道家术语。《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仙道之学,能有二三易者可以说都已凤毛麟角,而体察神气之变化大成者才能称之为一易!仙人罗公远,炼九已通,遇难时自身分化千百,这种本领才是九易完成后的仙真境界!人身小宇宙,身内的学问无穷无尽,而人体七为内(气、血、脉、肉、髓、筋、骨),八为外(毛发),合而称九,九为形。炼九还已通,此时已是仙人境界,延寿万数。因此,仙人境界才是炼形的开始,也就是说仙人之后,九已通融,才能称作炼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髓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筋经2023-07-09 23:25:529
易筋经的来历是什么样的?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筋经后于易经。易经是先秦卜卦的用书,其中蕴含了众多哲理;易经深广的哲学玄思在易筋经中体现得很有限,只是一个 小缩影,并不全面。易筋经也只是采用易经中部分利于宣扬其教义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很广的去吸收。2023-07-09 23:26:594
古代有哪些武功秘籍?
1.九阳神功 nine man"s power (九个男子的力量) 2.九阴真经 nine woman"story (九个女人的故事) 3.九阴白骨爪 nine woman catch a white bone (九个女人抓著一个白骨,老外看了还以为会出现召唤兽呢?) 4.神照经 God bless yu (神保佑你) 5.胡家刀法 Dr.Hu"sword (胡博士的剑,天哪,咱们的胡兄何时成了博士?) 6.两仪剑法 1/2 sword (二分之一的剑,挖勒请问是左右1/2还是上下1/2?) 7.一阳指 one finger just like a pen is (一只手指像笔一样?) 8.洗髓经 wash bone (洗骨头? 谁敢去给别人洗骨头啊) 9.苗家刀法 Miao"s sword (苗家的刀,好啦,算你对!) 10.易筋经 change YOur bone (换你的骨头.老兄算你狠) 11.龙象波若功 D and E comble togeter (龙和象的混合体?) 12.梯云纵心法 elevator jump (电梯跳跃?在天雷的打击下,电梯产生异变,於是电梯有了生命......) 13.轻功水上飘 flying skill (飞行技能 ,好简洁!) 14.小无相功 a unseen power (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原力.....) 16.胡青牛医书 buffulo Hu"s medicine book(水牛胡的医书,原来青牛又叫水牛?) 17.五毒秘传 the experience of eat drink fUCK bet and smoke(吃干竟猜喝抽菸的经验,这也太毒了吧) 18.药王神篇 king of drag(摇头之王,武侠也有摇头的啊) 19.七伤拳 7 hurted organ (被伤害的七个器官,有点道理) 20.天山六阳掌 6 men of mountain Sky"s press (天山上的六男子掌法,逐字翻也不是这样的吧) 21.黯然销魂掌 Deepblue press(深深忧郁的掌法,对对对,有忧郁症的都使的出来) 22.松风剑法 softwind sword(软风剑,这还有点像样) 23.回风落雁剑法 comeback sword(喝了再上剑,在拍广告吗?) 24.血刀经 blood strike(cs 的场地都用上啦) 25.金刚伏魔圈 superman"s cover(超人的保护,老外看了还以为超人会出现呢) 26.八荒唯我独尊功 my name is NO.1(我的名字叫第一,无言......) 27.含沙射影 shoot you with a machine gun(用机关枪射你,这样对吗) 28.葵花宝典 sunflower Bible/from gentlenan to a lady (太阳花的圣经,可让你从绅士变淑女,哦~~~变性者的一大福音阿) 29.打狗棒法 guide of dog beating(打狗指南,这...哪里有卖阿)2023-07-09 23:27:093
徐小周的经历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6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自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初步掌握了中医的精、形、气、神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证书、全美针灸师资格证书、马里兰州针灸执照。1998年回国辞职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用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针灸学》、《耳针》、《食疗》等课程。近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世界各国。致力于中医教育,自编实用性教材,深得外国学生的支持。在治疗神志病(紧张、失眠、惊恐、烦躁、焦虑、抑郁、躁狂)时,采取先调形正体,再行气散结,续活血除瘀,最终固精安神的四步治疗方案,通过点穴、针刺、艾灸、服药等治疗,达到骨正、筋柔、气顺、血活、心旷的目的。在治疗躯体疾病(心悸、胸闷、脱发、闭经、疲劳综合症、急慢性胃病、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时,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关注家庭、社会、工作、生活等压力对患者情绪、情感、性情、性格的不良影响,在调整生理功能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2023-07-09 23:27:461
徐小周的从医经历
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执照针灸执照。目前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已出版著作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之上古天真论》。 荣获中国娇子新锐榜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2009年度生活家称号。2023-07-09 23:2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