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只能,发明历史。看了失败者写的玩意,你一般都会有个疑问,哦,你这么好,还这么厉害,那怎么还被打的这么惨。不为啥,因为失败者基本只能靠编了。比较典型的,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这里头苏联美国都是渣渣,他曼大帅则是机智无比,然而谁都知道他在乌克兰被打爆了……
- LuckySXyd
-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强势者争,按自己心意书写历史,这是我中华传统政治智慧。
所谓胜利者不受谴责,那是白皮斯大林的说法,国内受毒害者甚多。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社会上混的明明是个失败者,却有着胜利者的口吻与立场。套一句话,在自然界这么愚蠢的生物是不存在的
- 阿里阿涅德
-
只有胜利者书写历史。
- bikbok
-
历史只能由胜利者书写,失败者无权书写历史
- 苏萦
-
胜利者书写历史,而失败者则发明历史甩锅(如果失败者还活着的话)
相关推荐
如何评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很不错,值得一看。《失去的胜利》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曼施坦因将军关于二战德国主要战役的分析和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第一部分关于波兰战役。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其一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其二战役的具体部署和进行;其三战役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曼施坦因元帅很多关于战争的要点描述具有价值:1、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2、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或者接受相当的冒险。3、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2023-07-09 23:43:371
关于德军将领和战役的书籍
1、《失去的胜利》《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2、《沙漠之狐隆美尔》《沙漠之狐隆美尔》,作者宋宜昌,2010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内容简介:一位身材不高但很结实的德国将军创造的沙漠坦克战奇迹至今无人超越,他就是隆美尔。北非作战中,兵力、火力、后勤补给,甚至与友军的关系,隆美尔都远远不如对手,但英军就是打不过他。隆美尔逐渐成为德军中“战神”一般的传备英雄,英国第八集团军无奈地称他为“沙漠之狐”。3、《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原名《一个军人的回忆》,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954.5)是纳粹德国陆军大将。《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回顾了德国装甲兵的建立和他在二战中侵略他国战争中的作战指挥历程。4、《梦断马奇诺》《梦断马奇诺》,作者是埃莱纳·德珀雷,讲述了二战时期古德里安的铁蹄如入无人之境,短短30天,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兰西让“卍”字旗飘扬在巴黎上空。敦刻尔克海滩记录了英法联军败退的屈辱历史。5、《突袭苏联》《突袭苏联》是2010年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福勒。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入侵,此次行动使用了公元12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的名字作为代号,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如希特勒在战争策划阶段所言,这场规模空前的进攻震惊了整个世界。实质上,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激烈的冲突,是希特勒的贪婪欲望——向东方扩展德意志帝国的版图,为日耳曼民族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长期恶性发展的巅峰。德军兵分三路进军苏联:北方集团军群受命占领波罗的海诸国和“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朝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心脏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进军粮食和石油产区乌克兰。在短短6天之内,纳粹国防军就占领了里加、明斯克和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更是长驱直入,突入苏联国境纵深达200英里。借助来自交战双方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详尽的史实以及经过特别授权发表的地图,本书对于持续4年之久的东线战争前7日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2023-07-09 23:44:062
失去的胜利的读后感
关于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分析。首先是国际关系方面,在东线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协定,确保在攻击波兰的时候苏联不会参与战争,在西线英国和法国给德国施加压力,但是希特勒认为法英不会非常积极地从西线攻击德国,原因有三:(1)英法军队装备太差;(2)英法进攻德国齐菲格防线需要付出血的代价,英法不会作这个牺牲;(3)地中海地区紧张的形势影响英法的自由活动;(4)英国的张伯伦和法国的达拉地都没有这个魄力宣布战争。实际上德国如果进行战争需要冒的险短期来说就是在东线波兰和西线与法英联军作战,长期来说可能是直接面对苏联和英法。最终的事情的发展结果是德国不断地通过军队调动和军事活动给波兰施加压力以获得在旦泽-波兰走廊上的利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联为一体,但是波兰由于收到法国并不完全实际的承诺一直没有达成协议,最终在虚虚实实的军事部署下,1939年8月24日确定于9月1日闪击波兰,整个战役在9月27日四周多的时间内结束,波兰战败,被苏联和德国瓜分。关于波兰战役的战略形式。在地理形势上,波兰战役之前德国可以从北方的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但泽地区)--西里西亚--斯洛伐克,三面进攻波兰;在军队实力上,德国动用的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共42个师,其中北方集团军16个师,南方集团军队的26个师,波兰的军队包括30个师和10个临时征集的师,但是军队的装备陈旧;在德国西线,德国布置了大约11个正规师和35个新编师,其中大约四分之三可以投入使用,空军预备最弱的第三集团军,但其面对的是108师的法国军队和英国的一些地面部队。所以这样的部署德国在西线是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德国的战略一方面是认为法国的援助不会太有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短期击垮波兰但是不与苏联发生摩擦。而波兰的战略就是拖延德国进攻的步伐,并取得西线法国的攻击,让德国两线作战,并在适时进行反攻击。关于波兰战役的具体进程。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发动攻击,其中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和东波米拉尼亚攻击波兰,切断波兰走廊,会合后向东南和南运动,从背后供给维斯瓦河的守军。南方集团军队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一线正面攻击波兰,以歼灭维斯瓦河湾的守军并与北方集团军会合围攻波兰。而波兰军队在东普鲁士、波兰走廊和华尔塔河一线1千多公里的防线上面防御德军,防御一切东西,并具有随时反攻击的态势。就是这样的一个态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线瓦解。关于波兰战役的教训。其一不要相信盟友的承诺,任何国家的承诺都是可以被更改和变形的;其二如果清晰的战略目的,波兰的战略目的应该是尽量拖延时间,并即时推到河川线之后,等候盟友的更大的攻击,这就不应该在实力低于对手的处处设置,处处防守;其三集中兵力于跟短的战线,并保留较大的预备机动部队是大战役需要的。“曼斯坦因计划”,速度和冒险波兰被征服之后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线的英法联军队。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最初计划和“曼斯坦因计划”的形成和比较;其二进攻计划和具体执行和其中的问题;其三对英战役的分析。关于曼斯坦因计划和最初计划的对比。最初的计划类似一战中的吉里芬计划,从比利时攻击长途迂回到巴黎西面与证明进攻的德国军队会合攻击巴黎,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计划大致如下:首先由B集团军群从荷兰和比利时对英法联军队作正面的强攻,南方A集团军队负责在B集团军队进攻给时保证其南侧的安全,再南方C集团军群防守卢森堡和阿登地区一下的齐菲格防线,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英法军队驱逐出比利时并占领海峡延岸占据有力地位。而曼斯坦因计划的核心是主力的攻击应该在A集团军群,首先通过阿登地区使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到莱姆河下游切断英法联合军在退路,南边两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在达到海岸线之后与B集团军一起围歼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队。之后掉头南下攻占法国全境。两个计划的差别包括:原来的计划主要是部分胜利,同时需要正面强攻英法和荷兰的军队,而后者采取奇袭的方式,能够在取得全局性的胜利。曼斯坦因计划简单的概况包括四点:其一德国应该在陆地中解决战斗,但是不应该敌人在小范围内部作正面的对攻,而是需要极大限度的保留实力应对苏联潜在的威胁;其二主要攻击放在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奇袭法国,并以直接冲到索姆河下游,切断比利时境内军队和渡口的交通线;其三为防敌人在南侧攻击A集团军队,并和比利时后退的敌军会合形成条新的从马奇诺防线到海岸再到索姆河形成一条新的防线,需要攻击南侧任何军队的集结;其四A集团军群需要加一个集团军有三个集团军队的力量,其中一个集团军从阿登地区直趋索穆河下游直到海岸线,一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最后一个集团军象纵深进攻掩护整个作战的纵深侧面。关于曼斯坦因计划的具体执行。在具体的执行中A集团军群按照计划进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直冲到索姆河下游。在具体执行中最致命的错误是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国33万军队,其原因可能有三种其一是保证德国的势力,在敦刻尔克外围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其二是德国空军元帅认为可以凭借空军解决英国;其三是希特勒放了英国人一马,希望换取和英国的和平协定。关于对英战役的分析。使英国屈服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其一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使英国屈服,类似拿破仑当年的大陆封锁政策,这种方法要求德国的空军可以压倒英国的空军,但是在1940年这个可能性比较少,不列颠空战也没有使英国屈服,该方法需要时间这会带来苏联和美国的威胁;其二是争夺地中海,切断英国和石油和粮食供应,但是这个方法不足以使英国屈服,同时会连带接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中立国;其三是攻击本土,如果攻下本土虽然不可能是英国倒下,但是英国的殖民地会受到影响,并且英国的美国对英国的攻击将会失去跳板,苏联也会对第二战场失去期望而不敢开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德国空军和海军能够抗衡英国的空海军,这个似乎是一个比较冒险的,但是如果具有较早的作战计划,也就不会在敦刻尔克放走33万人,即使放走了如果在法国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登录作战,还是有可能取得成功,优势是英国没有非常牢固的海岸防线。我想教训和经验包括:其一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需要在战争中持续不断地作,而不是在一个战争结束后进行,并且需要根据形势不断改变;其二速度、冒险以及果决从来都是创造奇迹的保证;其三两线的战争是最冒险的,安抚一方而进行另外的战争是合适的,虽然很多时候很难获得这样的形势;其四兵以正当,以奇胜为致理之言。取与舍的平衡关于希特勒的为帅之道和战略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希特勒在作为最高统帅中的失误解;其二战略目标和它的取舍。关于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的失误问题。德国在二战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也有纪律严明的军队,但是最终在几个大的方面出现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放权不够,希特勒具有在政治和经济学上非凡的才能,但是在军事上面缺少卓越的才能,这也是和拿破仑最大的不同,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做法是有一个具有非凡经验和参谋部,并将实际的一些权利下放给参谋部,而希特勒过多的插手具体战役直接给组织和一些具体战役的实施上带来混乱。关于战略上的问题。希特勒在政治上面具有冒险的天性,并且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军事上一方面是过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却缺少必要的冒险。其一在一些很难处理,但是又无法避免的问题上面左右徘徊,直到事情无法逃避才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而往往又处理不好;其二在战略上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目标,过多的目标分散了资源,这直接导致在一些无关大局和一般重要的点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最核心的目标进攻上面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无法达到最核心的目标;其三在必要的时候没有迂回的选择,战争需要弹性,有时候需要退一步然后再攻击。曼斯坦因元帅很多关于战争的要点描述我想非常具有价值:1、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2、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或者接受相当的冒险;3、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4、当面对不愿意面对又无法避免的决定的时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么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为该面对的终究还是要面对;5、一个高明的拳手往往会后退一步然后发动致命的打击;6、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知之明甚为重要;2023-07-09 23:44:211
曼帅在《失去的胜利》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什么
“元帅,我已经把我们胜利的象征,克里木之盾,从飞机上取了下来。”曼施坦因元帅在影射自己离开了指挥岗位,第三帝国也就与胜利无缘了。最后一句话也是本书的含义 失去的胜利的确,我们这种没经历过那段时光的平民百姓无法领悟2023-07-09 23:44:331
把失去的胜利夺回来用哪个成语典故
成语: 力挽狂澜拼音: lì wǎn kuáng lán简拼: lwkl解释: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近义词: 扭转乾坤、砥柱中流反义词: 力不能支、力不从心2023-07-09 23:44:543
曼施坦因名言
“一个人一辈子杀一个人是犯罪,一天之内杀十万人就是英雄。”——曼斯坦因元帅(这话或许过于偏激,但在血与火的世界里 ,这是事实)"别放手,我带你们出去!"-------曼斯坦因元帅(《失去的胜利》中原句)希望能帮到你~~2023-07-09 23:45:023
失去的胜利值不值得儿童看?
当然值得。因为可以把这次的失败教育孩子 。2023-07-09 23:45:093
有关德国二战前后版图变迁的信息,分析其成因
二战的正式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在此时,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先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做好了向东发动进攻的准备失去的胜利——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二战进行到中期,整个欧洲大陆基本沦陷,只有英国还在坚守,德军推进到苏联西部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即二战结束——被占领的德国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按照相关协定,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之后德国分裂成由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由美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推倒的柏林墙——两德统一 现代德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023-07-09 23:45:161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 曼施坦因 回忆录
曼施泰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最早的中文译本是台湾方面出版的,钮先钟翻译,很难见到了80年代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曾内部发行《失去的胜利》,战士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就是以钮先钟版本为基础的,一些术语、语言习惯等大陆读者不甚习惯,但有一定收藏价值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将名字改为《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2006年出版的,戴耀先翻译2023-07-09 23:46:113
失去的胜利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失去的胜利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失去的胜利作者:不响的电话前言更新时间2010-2-2 15:28:00 字数:741 本文,参考了包括二战德军部分的文献以及一些德军将领战后的回忆录,可以说完全是一部以二战德军为蓝本的一部小说。 因为本人,并不考虑是否这部小说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事实上,完全是因为坐办公室无聊写的,所以不会刻意迎合某些读者的YY或者是种田等需要,更不会出现任何风花雪月的情节,所以有这方面需要的读者可以转至其他作者的小说)当然,因为作者本人即是二战德军的爱好者,也是一个纯军事爱好者,所以,会在后期对战争的进程有所改动,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包括超级武器,或者别的一些超现实的事件,更不会出现包括政治变革类的章节,一切内容完全从军事角度着手,当然因为个人能力问题,在战略上的错误,还需要同好的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尽管已经把很多东西改的面目全非) 本文的主体结构已经确定前面5章的,至于其后的任然待定,所以,喜欢纯军事战略的读者可以在书评区,以及其他地方与我进行战略上的讨论,甚至沙盘推演,我也会将其中的结论和战略添加进去,为读者朋友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每天只保证更新3000字,多余的近2万字的部分,我会预存,在外出或者有读者提出好的建议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加更。 另外,这部小说中,你肯定可能会看到一些你曾经可能看到过的内容,因为,我尽可能的会依照现实路线,并且会大量使用现实资料。至少……2023-07-09 23:46:182
第聂伯河会战的参考资料
(1)В-М-库利什《第二战场》,莫斯科,1960年,俄文版,第368页(2)E·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译自德文,莫斯科,1957年,俄文版,第467页(3)《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1941—1945)》2023-07-09 23:46:241
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二战后结局如何?
曼斯坦因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三大名将”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超越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理应位居三大名将之首。尽管曼斯坦因为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二战后期,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人唏嘘不已。那么,这位“战略大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1887年,曼斯坦因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柏林。曼斯坦因的家族是国内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炮兵上将,他的爷爷也曾是参与了普法战争的普鲁士将军。而他的伯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总统兼陆军元帅兴登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注定了曼斯坦因的人生绝对不会平凡。曼斯坦因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19岁时便以见习军官的身份进入了一个步兵团中。1913年,曼斯坦因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但随后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打破了他潜心学习的生活。一战爆发后,曼斯坦因先后参加了比利时、波兰等地的战争。在战争中,他担任了中尉副官,后来又晋升为师作战科长。一战结束后,曼斯坦因成为了重建后的德国国防军中的一员。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所约束,其国防兵力始终被限定为10万人。曼斯坦因也因为人数限制,晋升得较为平稳缓慢。等到1933年纳粹党上台并开始扩充军队时,曼斯坦因也仅仅是上校军衔。此后几年中,曼斯坦因开始渐渐进入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到了1939年4月,他已经被晋升为中将军衔。1939年8 月,曼斯坦因成为了南部集团军参谋长。尽管参与并筹划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但曼斯坦因却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对法国的作战中,曼斯坦因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德国众多将领均主张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但曼斯坦因却建议将装甲集中到南方的B集团军群之中,穿越阿登山区,从后方截断英法主力。一开始,他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的计划意外被盟军截获。曼斯坦因多次努力提交计划,最终才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希特勒最终采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而英法联军也一路败退,最终只能在敦刻尔克进行撤退。实际上,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悬殊。从装甲和人数上来看,英法军队甚至还要多于德军。但正是由于曼斯坦因正确的战略思想,德军最终将一场苦战打成了闪电战。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曼斯坦因实在是功不可没。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斯坦因终于如愿以偿,亲自指挥第56装甲军进入了战场。他充分发挥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在短短4天之内深入了苏联国境200多公里,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1942年,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曼斯坦因被调任为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战役中,在苏军海军空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曼斯坦因指挥德国军队击败了三倍以上的苏军,他也因此登上了元帅的宝座。不过,正当曼斯坦因准备穿越刻赤海峡,向高加索地区进发之时。希特勒却要求他拿下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对这个计划十分反感,但他最终也无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在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又一次被希特勒的命令左右。由于他的战略遭到了希特勒否决,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曼斯坦因开始有些对总指挥部失望。后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曼斯坦因不得不赶去救援。就在曼斯坦因为第6集团军的突围创造出条件时,保卢斯却以未收到元首命令,并且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最终,保卢斯向苏军投降,德军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苏联军队势不可挡,他们开始向德军发起了反击。就在局面越来越被动之时,曼斯坦因指挥德军打出了哈尔科夫战役,成功遏制住了苏军的势头,稳定了军心。但此时的德军,已经开始逐渐落入下风,曼斯坦因最终也没能够力挽狂澜。战败回到德国后,曼斯坦因对希特勒的战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他认为,希特勒等高层应当放弃对军队指挥权,并交到专业人士手中。但希特勒却担心此举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由于曼斯坦因频频提出质疑,希特勒在1944年3月解除了曼斯坦因的指挥权。在这之后,曼斯坦因再没有指挥军队作战。1945年8月,曼斯坦因向英国将领蒙哥马利投降。战后,曼斯坦因遭到审判,由于他自始自终都是履行着自己军人的职责,并没有参与希特勒的种族屠杀计划中,因此最终他被判处了18年监禁。1952年,曼斯坦因因为健康原因被提前释放。后来他成为了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并出版了《失去的胜利》等回忆录。1973年,纯粹的军人曼斯坦因离开了人世。(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德战争》)2023-07-09 23:46:3810
求ps2游戏 大战略失去的胜利 的攻略
挺简单呀!注意早开发新型武器即可,还有经验值很重要,以一当百不行,当十总可以!2023-07-09 23:49:001
2战希特勒为什么不让保卢斯突围?
实际上希特勒不让保卢斯突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战场局势:在北面的列宁格勒和中线的奥廖莎,苏联红军都发起了反击,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实际上无法抽调在南方,德军实际上是三块最南的一路深入高加索地区;中间一块在斯大林格勒;唯一的机动兵力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而苏联红军的部署则是以一部层层阻击曼施坦因,一部吸引高加索德国,大部围困斯大林格勒德军如果放弃斯大林格勒,直接和曼施坦因会和,意味着保卢斯部队要丢掉全部的重武器,战斗力直线下降而苏联人一旦腾出手,完全可以全力消灭他们,然后反手干掉高加索部队这种情况下,最佳选择就是以斯大林格勒为诱饵,吸引苏军主力,将高加索部队救出来说句不好听的,死一个总比全死了强实际上曼施坦因在 其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也承认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2023-07-09 23:49:082
曼施坦因简介 曼施坦因的妻子儿女
曼施坦因是二战时期德国名将,号称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他曾著有《失去的胜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等作品,1945年被英军俘获后,在1953年被释放,摇身一变成了西德 *** 的高级顾问,一生也是相当传奇了。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简介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他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1934年任第3军区参谋长,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1939年9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德波战争。10月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曼施泰因简介,为希特勒所采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元帅。8月率部转战列宁格勒。11月奉命救援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简介,未果。1943年2月对苏军发起反攻,再克哈尔科夫。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职,1945年被英军俘获。 1949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成为了西德 *** 的高级顾问,并成为其名誉参谋长。1973年卒于慕尼黑附近的伊申豪森。 曼施坦因的妻子儿女 1920年,曼施坦因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尤塔·西贝丽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 女儿名叫吉赛拉; 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于东线北方战场阵亡; 次子名叫吕迪格。2023-07-09 23:49:141
能了解一战和二战的书
1、《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 *** ,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 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 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 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 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 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 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 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是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诺德·托因比ArnoldToynbee。 书内引用了大量 *** 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有根据。 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 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5、《失去的胜利》 《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2023-07-09 23:49:221
世界名人推荐的书籍
1. 刘鹤推荐书目:《21世纪金融监管》作为经济大国的操盘手,刘鹤曾为《21世纪金融监管》一书作序。该书也的确重磅——三位作者都就职于荷兰央行;译者张晓朴和序言作者刘鹤都是中国经济界重量级人物,且都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在不甚长的序言中,刘鹤的观点阐述得非常鲜明:对美国金融危机,刘鹤认为是“源于人类对风险的无动于衷和错误判断”。他借用莎士比亚的话:“错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严重失调,认为放任金融自由化、复杂金融创新走向极致是导致危机的重要诱因。在不少西方媒体眼中,不常露面的刘鹤是“中国的萨默斯”,读懂他,笃定切中未来经济脉搏。因此,我们读懂他推荐的书,自然也收获丰厚。2. 鲁迅推荐书目:《山海经》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山海经》是其"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使鲁迅开始了解中国神话传说,并为其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成年之后的鲁迅,不仅熟知《山海经》内容,对《山海经》深有研究,且在其文学创作中,能灵活地运用《山海经》的相关素材。鲁迅有关《山海经》作者、成书、性质、神话等的论述,也对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 钱三强推荐书目:《三民主义》因为热爱阅读,钱三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增长了见识。他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后,为自己设立了目标:要成为工程师。后来,他不但成为了工程师,还成为了核物理学家,为中国研制了原子弹与氢弹。4. 叶圣陶推荐书目:《经典常谈》《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5. 任正非推荐书目:《失去的胜利》《失去的胜利》是德军三大将领之一的曼施泰因根据自己的日记以及战友的回忆,创作的。在作品中,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军事决策内幕、战役指挥以及与希特勒就德军指挥架构、方式的争论,都有详细的描写。这些源于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从德军的视野了解二战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而且在作品中,作者着重讲述了自己对于军事管理的思考,这方面的内容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公司管理人员,对时下的公司运作、团队管理颇具启发作用。任正非推荐这本书的初衷是,他认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一定要有远见卓识以及居安思危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6. 马云推荐书目:《道德经》马云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的顶级大咖,用他在事业上的成功,在语言上的犀利以及在公益上的努力,为他自己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好评度。他说《道德经》是自己最喜欢读的三本书之一,从书中获得了很大的受益。马云不仅在心中认真思考老子道德经的智慧,更在实践中去实践智慧,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商业视角,从这些视角,布局了阿里商业生态,创造了阿里王国。7. 李嘉诚推荐书目:《资治通鉴》李嘉诚先生说:爸爸在我十二岁时离世,我作为家中老大,要辛勤努力工作养活家庭,这情况那有资格念书?但我仍尽量抢时间看书,看完一本旧书,卖掉,再买其它书本看。李嘉诚推荐给年经人的其中一本书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很多人说资治通鉴是本讲政治,勾心斗角的权术的书。此话固然不错。但不尽然,里面同样涵盖了很多商场的小诀窍,虽然没有那么直白,但是悟出来的往往却是最深刻的,很适合职场的一些员工来品读。2023-07-09 23:49:323
作为贵族,德国名将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的结局是什么?
隆美尔虽然他在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曾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并多次受伤他最终把希特勒带到一片安静的森林里。给他的毒药在1944年的黑夜中死去。古德里安,当时是德国最杰出的军队将领之一,他的坦克在莫斯科失败后,他愤怒的希特勒被取消了他的权力。虽然他后来被开放,古德里安终于在1954年去世了。曼施泰因是这三位着名人物中最古老的一位,但曼施泰因的结束令人尴尬。他和希特勒的意见不统一,导致被剥夺了官职,1945被英国人所抓获,直到1973年才离开世界。曼施坦因是三大名将中活的最久的一位,曼施坦因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中,战后曼施坦因著成了《失去的胜利》一书,作为他在二战期间的得失总结,又称作《曼施坦因战争回忆录》。在他的二战履历中,首先作为军长参与到了对列宁格勒的战争,后来指挥德国第11集团军攻克了克里米亚,被授予元帅军衔。隆美尔作战的特点便是出其不意,突破对方的防线,对敌人带来致命一击,不过他在阿拉曼战役还是失败了,隆美尔在此受到的挫折不小。只有隆美尔一人。对他的评价也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战神,他高明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之后古德里安也是凭借自己的战绩,官职才一步步做高,直到成为希特勒的心腹大将。2023-07-09 23:49:4214
“二战德国第一悍将”最后为何被解职?
一般的二战军事爱好者和研究德国军事的学者都会认为隆美尔、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最好的军事将领,曼施坦因更是被称为“闪电伯爵”,军事天才,战略家。古德里安看好他为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员,他本人也很想成为第三帝国东线的军事领导人。本文以战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籍为依据,尽量冷静客观地谈事论人,还原这位“闪电伯爵”——“纳粹第一将”征战神话的真貌。一. 曼施坦因曾经辉煌的军事成就。在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中,曼施坦因所起的主要是一个参谋官的作用,他担任着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战役中他提出过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议,譬如曼施坦因所在的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据说当时的司令官就是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在德军合围华沙后,又是曼施坦因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等手段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避免了惨烈的城市巷战。9月28日,走投无路的波军终于全线投降了。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制订了入侵法国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了德军第38军军长。按照“黄色方案”德军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很快地将法 军切断在北部,“欧洲的头号军事强国”只一个月就溃败了。法兰西战役的迅速胜利无疑要部分归功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奇制胜。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后,几乎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9月,曼施坦因出任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指挥着第11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攻陷了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来临的时候,曼施坦因又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他在回忆录中称在塞瓦斯托波尔抓获了十万苏联俘虏,据战后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许多被俘的并不是真正的军人。功勋卓著的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7月下旬,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到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这一时期,曼施坦因建立的军功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军事学术上,曼施坦因第一个提出了建立独立突击炮兵种的设想。后来纳粹德国组建了一些独立的突击炮单位,这种装甲机动炮群肯定能有效支援以寡敌众的德国步兵,只是技术上存在缺陷,数量太少等因素的影响,突击炮群起不到决定战局的作用。凭心而论,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计划”是兵家的典范,在列宁格勒、克里米亚、哈尔科夫他也确实干得不错!还写了一本好的军史书籍——《失去的胜利》。2023-07-09 23:51:134
谁介绍一下“暗渡陈苍”的曼施坦因元帅
详见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7f18d010004yp.html 暗渡陈苍”的曼施坦因元帅 1887年11月24日 埃里希·曼施坦因出生于德国柏林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庭,取名为埃里希·李文斯基。不久,过继给姨父曼施坦因步 兵上将而改姓曼施坦因。 1890年2月20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标志着俾斯麦统治时代 的完结。 1898年3月28日 德国帝国议会多数通过第一个战舰法。 1900年 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入学读书后,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此时,帝 国主义阶段第一批周期性危机开始。德国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6年 曼施坦因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分配到德国近卫军步兵 第3团任见习官,一年后升为少尉。 1908年6月14日 德国关于海军军舰法的第二个附则大大促进了大战舰的建造。 7月 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起义。巴尔干危机爆发。 1913年 曼施坦因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 6月29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8月10日,各交战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发生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地利大 公弗兰茨·斐迪南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曼施坦因在第2 近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后晋升为上尉,转战于比利时、东普鲁 士和波兰南部。 7月23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 8月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 8月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国军队入侵比利时,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 8月4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同意战争拨款。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8月24日 德国军队入侵法国。 9月6-9日 德国军队发动对法军的马恩河战役遭失败,标志德军“施里芬计划” 的破产。 11月间 曼施坦因在前线因作战负重伤。 1915年5月 曼施坦因分别在加尔维兹将军和比罗将军的军团部中充任幕僚。 夏季 曼施坦因参加了德军于波兰北部对俄军的攻势。 9月 德、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建立四国同盟。 秋季 曼施坦因随部队参加了在塞尔维亚境内的战斗。 1916年2月21日 德军第5集团军开始炮轰法国的凡尔登,拉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序 幕。曼施坦因参加了凡尔登战役。随后,又参加了索姆河、艾斯 尼等会战。 8月26日 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8月29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兴登堡为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后勤总监。 12月30日 协约国拒绝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1917年2月1日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4月6日 美国向德国宣战。 秋季 曼施坦因调往驻柯尔兰第4骑兵师任作战科科长。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18年3月21日 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春季攻势。 5月 曼施坦因调往西线,任德军第213步兵师作战科科长,参加莱门斯攻势。 7月14日 协约国转入对同盟国的反攻。 11月3-10日 德国国内革命开始,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威廉二世逊位逃往荷兰。 11月11日 德国与协约国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德意志帝国在战争中失败。 1919年2月6日 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 6月28日 《凡尔赛和约》签字。 1923年8月12日 古诺政府垮台,施特莱斯曼继任德国总理。 11月8-9日 希特勒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法西斯暴动,失败后,逃往芬兰。 1925年2月27日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 4月26日 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位总统。 1926年9月10日 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1929年9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在这场持续四年的危机中,德国经济遭 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930年3月30日 兴登堡任命天主教中央党右翼领袖海因里希·布吕宁为总理,组 织了一个由中央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联合政府。 6月4日 德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决议》。 1931年-1932年间 曼施坦因两次访问苏联,与苏军高级将领会晤,并参观了在乌 克兰和高加索举行的军事演习。 1931年10月11日 在胡根堡,希特勒和沙赫特的组织下,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纳粹 党、钢盔团、泛德意志协会、容克地主组织农业联盟和俾斯麦 青年团的代表在哈尔茨堡集会,组成反对共和国的“哈尔茨堡 阵线”,企图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2年5月29日 兴登堡会见布吕宁,猝然要求他辞职。 6月1日 兴登堡任命冯·巴本为总理。 7月31日 德国国会选举揭晓。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8月30日 中央党和纳粹党联合选举戈林为国会议长。 11月11日 经沙赫特策划,由沙赫特、巴本、凯普勒、希姆莱等人草拟了一份经20 名垄断资本家和大地主签名的请愿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12月2日 兴登堡决定由施莱歇尔组阁。 1933年1月30日 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巴本任副总理兼任普鲁士邦 总理,组织内阁。 2月27日 柏林发生国会大厦纵火事件。 3月5日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下德国进行了国会选举。 3月23日 国会通过了希特勒提出的《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 1934年 曼施坦因升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8月1日 国会通过《国家元首法》。 8月2日 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按照《国家元首法》由自己担任了国家元首,自诩为 “元首和总理”。国防部长和国防军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 1935年7月 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 1936年10月 曼施坦因晋升少将并分别担任了陆军参谋本部第1军需部长和首席副 参谋总长。 1938年4月 曼施坦因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并参加对苏台德地 区的占领。 3月12日 德军开进奥地利。 9月29日 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15日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夏季 希特勒为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8、第10、第14军团所编成的南方集团 军。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并担任该集团军参谋长。 8月23日 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德军南方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 坦因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 9月3日 英、法向德国宣战。 9月18日 曼施坦因组织指挥了布楚拉河会战。 9月28日 由曼施坦因参与指挥的德军南方集的军攻占华沙。 10月24日 曼施坦因奉调西线战场,组织指挥新成立的A集团军,担任集团军总部 参谋长。他草拟了西线战役作战计划,提出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以A集 团军为主力,迅速通过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地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海 峡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法军主力,同增援的B集团军聚歼 法军。德国陆军总部以该计划太冒险为理由拒绝采纳。 1940年1月27日 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担任新组建的德军第38军军长。 4月9日 德军开始进攻丹麦、挪威。 5月10日 德军进攻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日,曼施坦因指挥的第38军 划归B集团军指挥。 5月16日 第38军改由A集团军指挥。 6月5日 曼施坦因因作战有功,晋升为步兵将军。 6月9日 曼施坦因率部到达塞纳河畔。 6月14日 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 7月25日 曼施坦因获骑士十字勋章。 9月27日 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1941年2月底 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 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率部深入苏联境内 的依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救出被苏军包围的德军第16军团。 9月16日 曼施坦因接任南方集团军第11军团司令职务。 1942年2月1日 曼施坦因晋升上将。 7月1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克里米亚战役作战有功,而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 为元帅。 7月 曼施坦因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 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 8月12日 曼施坦因回到克里米亚,担任在列宁格勒地区作战的德军总指挥。 11月20日 曼施坦因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斯大 林格勒战役。企图为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被苏军合围的第6集团军解围, 未遂。 1943年1月初 历时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宣告结束,战争的主 动权转到苏军手中。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月 曼施坦因调任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撤退时大肆实行 “焦土”政策。 3月14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卡尔可夫会战作战有功,被授予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夏季 曼施坦因率部参加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卫城”作战。 7月 盟军在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登陆。 11月28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 1944年3月30日 因前线指挥作战失利,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被授 予双剑株树叶勋章,同时免去了职务,编入预备军。 6月6日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2月4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雅尔塔12日举行。 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 5月7日 邓尼茨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至此结束。战后,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队俘虏。 1949年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 1953年 曼施坦因获赦释放出狱。 1955年 曼施坦因出版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1973年6月11日 曼施坦因在慕尼黑去世。2023-07-09 23:51:383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别发网址!谢谢了
曼施坦因生平年表 1887年11月24日 埃里希·曼施坦因出生于德国柏林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庭,取名为埃里希·李文斯基。不久,过继给姨父曼施坦因步兵上将而改姓曼施坦因。 1890年2月20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标志着俾斯麦统治时代的完结。 1898年3月28日 德国帝国议会多数通过第一个战舰法。 1900年 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入学读书后,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此时,帝 国主义阶段第一批周期性危机开始。德国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6年 曼施坦因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分配到德国近卫军步兵 第3团任见习官,一年后升为少尉。 1908年6月14日 德国关于海军军舰法的第二个附则大大促进了大战舰的建造。 7月 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起义。巴尔干危机爆发。 1913年 曼施坦因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 6月29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8月10日,各交战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发生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地利大 公弗兰茨·斐迪南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曼施坦因在第2 近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后晋升为上尉,转战于比利时、东普鲁 士和波兰南部。 7月23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 8月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 8月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国军队入侵比利时,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 8月4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同意战争拨款。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8月24日 德国军队入侵法国。 9月6-9日 德国军队发动对法军的马恩河战役遭失败,标志德军“施里芬计划” 的破产。 11月间 曼施坦因在前线因作战负重伤。 1915年5月 曼施坦因分别在加尔维兹将军和比罗将军的军团部中充任幕僚。 夏季 曼施坦因参加了德军于波兰北部对俄军的攻势。 9月 德、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建立四国同盟。 秋季 曼施坦因随部队参加了在塞尔维亚境内的战斗。 1916年2月21日 德军第5集团军开始炮轰法国的凡尔登,拉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序 幕。曼施坦因参加了凡尔登战役。随后,又参加了索姆河、艾斯 尼等会战。 8月26日 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8月29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兴登堡为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后勤总监。 12月30日 协约国拒绝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1917年2月1日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4月6日 美国向德国宣战。 秋季 曼施坦因调往驻柯尔兰第4骑兵师任作战科科长。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18年3月21日 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春季攻势。 5月 曼施坦因调往西线,任德军第213步兵师作战科科长,参加莱门斯攻势。 7月14日 协约国转入对同盟国的反攻。 11月3-10日 德国国内革命开始,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威廉二世逊位逃往荷兰。 11月11日 德国与协约国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德意志帝国在战争中失败。 1919年2月6日 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 6月28日 《凡尔赛和约》签字。 1923年8月12日 古诺政府垮台,施特莱斯曼继任德国总理。 11月8-9日 希特勒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法西斯暴动,失败后,逃往芬兰。 1925年2月27日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 4月26日 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位总统。 1926年9月10日 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1929年9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在这场持续四年的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930年3月30日 兴登堡任命天主教中央党右翼领袖海因里希·布吕宁为总理,组织了一个由中央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联合政府。 6月4日 德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决议》。 1931年-1932年间 曼施坦因两次访问苏联,与苏军高级将领会晤,并参观了在乌 克兰和高加索举行的军事演习。 1931年10月11日 在胡根堡,希特勒和沙赫特的组织下,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纳粹 党、钢盔团、泛德意志协会、容克地主组织农业联盟和俾斯麦 青年团的代表在哈尔茨堡集会,组成反对共和国的“哈尔茨堡 阵线”,企图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2年5月29日 兴登堡会见布吕宁,猝然要求他辞职。 6月1日 兴登堡任命冯·巴本为总理。 7月31日 德国国会选举揭晓。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8月30日 中央党和纳粹党联合选举戈林为国会议长。 11月11日 经沙赫特策划,由沙赫特、巴本、凯普勒、希姆莱等人草拟了一份经20 名垄断资本家和大地主签名的请愿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12月2日 兴登堡决定由施莱歇尔组阁。 1933年1月30日 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巴本任副总理兼任普鲁士邦 总理,组织内阁。 2月27日 柏林发生国会大厦纵火事件。 3月5日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下德国进行了国会选举。 3月23日 国会通过了希特勒提出的《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 1934年 曼施坦因升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8月1日 国会通过《国家元首法》。 8月2日 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按照《国家元首法》由自己担任了国家元首,自诩为 “元首和总理”。国防部长和国防军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 1935年7月 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 1936年10月 曼施坦因晋升少将并分别担任了陆军参谋本部第1军需部长和首席副 参谋总长。 1938年4月 曼施坦因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并参加对苏台德地 区的占领。 3月12日 德军开进奥地利。 9月29日 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15日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夏季 希特勒为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8、第10、第14军团所编成的南方集团 军。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并担任该集团军参谋长。 8月23日 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德军南方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 坦因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 9月3日 英、法向德国宣战。 9月18日 曼施坦因组织指挥了布楚拉河会战。 9月28日 由曼施坦因参与指挥的德军南方集的军攻占华沙。 10月24日 曼施坦因奉调西线战场,组织指挥新成立的A集团军,担任集团军总部 参谋长。他草拟了西线战役作战计划,提出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以A集 团军为主力,迅速通过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地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海 峡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法军主力,同增援的B集团军聚歼 法军。德国陆军总部以该计划太冒险为理由拒绝采纳。 1940年1月27日 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担任新组建的德军第38军军长。 4月9日 德军开始进攻丹麦、挪威。 5月10日 德军进攻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日,曼施坦因指挥的第38军 划归B集团军指挥。 5月16日 第38军改由A集团军指挥。 6月5日 曼施坦因因作战有功,晋升为步兵将军。 6月9日 曼施坦因率部到达塞纳河畔。 6月14日 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 7月25日 曼施坦因获骑士十字勋章。 9月27日 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1941年2月底 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 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率部深入苏联境内 的依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救出被苏军包围的德军第16军团。 9月16日 曼施坦因接任南方集团军第11军团司令职务。 1942年2月1日 曼施坦因晋升上将。 7月1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克里米亚战役作战有功,而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 为元帅。 7月 曼施坦因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 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 8月12日 曼施坦因回到克里米亚,担任在列宁格勒地区作战的德军总指挥。 11月20日 曼施坦因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斯大 林格勒战役。企图为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被苏军合围的第6集团军解围, 未遂。 1943年1月初 历时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宣告结束,战争的主 动权转到苏军手中。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月 曼施坦因调任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撤退时大肆实行 “焦土”政策。 3月14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卡尔可夫会战作战有功,被授予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夏季 曼施坦因率部参加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卫城”作战。 7月 盟军在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登陆。 11月28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 1944年3月30日 因前线指挥作战失利,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被授 予双剑株树叶勋章,同时免去了职务,编入预备军。 6月6日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2月4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雅尔塔12日举行。 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 5月7日 邓尼茨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至此结束。战后,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队俘虏。 1949年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 1953年 曼施坦因获赦释放出狱。 1955年 曼施坦因出版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1973年6月11日 曼施坦因在慕尼黑去世。2023-07-09 23:51:461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一、尸骨堆出的胜利 俄罗斯国防部已于近日把苏军在二次大战中的绝大多数档案资料解密,斯大林时代公布的苏联在二次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数字已经改为2700万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联当时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200万人。 许多苏军士兵死亡后,被苏方专门派人摘去军牌军徽。还有许多是没入军籍就死亡了的。连德国人也不理解苏联人的冲锋为什么会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弹的冲锋,但是还是给德国人制造了麻烦。其实德意志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勇气非常高,远在苏军之上,但实在是苏联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强迫地变成士兵送上战场,用人海和血肉挡住了德国强大的战争机器。1亿人口的苏联却拥有几千万士兵,这相当与现在我国有6亿军队一样,苏联的动员程度和倾力程度可见一斑。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二、战争成败的根源是工业 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原本均不如苏联,但在进攻苏联之前,随着扩张,德国占据了欧洲大量的土地和工业区,也招纳了很多盟国,此时工业能力已经略在苏联之上,武器和军队的战斗力则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德国参谋部低估了苏联的预备役体制(上千万预备役士兵和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国家所能煽惑起的民众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胜利后产生轻敌,希特勒和部分将军因此战略决策失误,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宁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进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进,让苏联失去将一批批百姓变为士兵的大后方,并及时夺取苏联的武器工厂、矿山等战争资源。 日本拒绝立即夹击苏联后,远东地区的五十万精锐军队被调回西线,加上疯狂征召的几千万士兵用人海战术,终于挡住了分兵后的中路德军。由于苏联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巨量经济和武器援助,相当于武器制造工业能力翻了几番,加上苏联大部分工业东撤及时,武器制造能力已经远远强于第三帝国,兵力总数也远胜。虽然即使是战前在役的正规士兵也远不如德军精锐,新征的士兵更是远逊,但凭借十倍的伤亡,不仅能顶住德军的进攻,还折耗了德军大量的精锐士兵和战略储备。随着新兵在战火中淘汰练习,战斗力逐渐与德军拉近,武器也越换越好,后期虽然苏军仍然不及德军精锐,但二打一已经可操胜券。虽然战斗素质优秀很多的德军用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击败苏军,但每当击毁三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会折损一辆,而在德军得到100台坦克补充的同时,苏军却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补充。当苏军武器的优势达到一定程度后,德军拥有再高明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也已经无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三、历史真相的 总结 与剖析 1、德军曾经有机会取胜,什么“正义必胜”的说法不过是胜利者对自己的美化罢了,世界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狼吃掉羊没有什么正义地, 爱好 和平的正义的羊也并非必胜。如果德军取胜,希特勒就将是与亚历山大、凯撒齐名的大帝国的开创者,德意志也将成为能与罗马帝国一争短长的强大帝国,就如主流舆论不会去谴责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样,大部分人也会对德国的扩张表示宽容,甚至是钦佩和赞叹。然而希特勒失败了,所以他成了第二个拿破仑。由于他屠杀犹太人,所以他的口碑还不如拿破仑。 2、德国优秀的统帅曼施坦因曾写过一本叫做《失去的胜利》的书,也认为如果当初如果德军不分兵,有很大机会彻底击垮苏联,失去后方的苏联将无法把大批平民变为士兵送上战场,流亡政府和国际援助的效果也将微不足道,届时德国将建立起牢固的统治。既然五十万人的满清都能稳稳统治有九千万人口的汉族人,那三千万人口的德国为何就不能成功统治一亿苏联人? 3、如果苏联垮了,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在陆地上阻挡几百万精锐德军的脚步?除了美国能靠海军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会落入轴心国之手。而海军的关键是制空权,德国的空军本就非常强大,轴心国再拥有了全世界的资源,美国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整个世界的格局将会改写。也许到最后德日内哄,德国一统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国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统六国般,彻底消弭了战乱、国与国之间的无谓竞争,反倒有了积极意义了。 4、都说“历史是不能假设地”,其实这纯粹是一句屁话。只能说历史不能由事后假设而改变,但不表示我们不可以去假设历史,不表示假设历史就是蠢人愚行,毫无意义。以史为镜而明得失,说得本来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假设:如果不那么干,那就不会像某昏君一样亡国。于是我们在假设历史,并将真正的历史与假设后的历史对比后,总结了有指导意义的 经验 教训,这便是假设历史的正面价值。于是,让我们大胆地去假设历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其实没有捕捉到历史的本质。早在1941年底,德军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无法继续形成势如破竹的优势,从而让苏联得到喘息时间后,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实了。毕竟在英美两个工业大国的支援下,同盟国的工业能力远远胜过轴心国,而苏联的人口又能轻易产生足够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实是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错误造就了同盟国的胜利与辉煌。 6、我国的历史书在提到苏德战争时,不仅竭力鼓吹什么“正义必胜”之类的荒诞言论,更对美英等国对苏联庞大的武器和财政援助只字不提,将胜利一味归结于红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热忱,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内因重要,现代战争打的不是勇气和人口,而是工业制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苏联能顶住压力的重要因素,说重要性占据四五成也不为过。 7、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合作灭亡波兰后,在卡廷进行大屠杀,处死了两万多名波兰战俘。在攻占柏林,德国投降前后,苏联红军共强奸了两百万德国妇女。二战后苏联统治的东德人口失踪近千万,很多人至今怀疑是苏联进行了报复性人口灭杀。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四、尾声 写这篇 文章 ,并不是要为轴心国翻案。只是看不惯很多不客观的历史学家和主流媒体所用的那种,用“正义”、“民心”这些飘渺东西去牵强解释历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观意志可以超越客观现实占据主导地位一样。笔者希望能够尽量客观持正地去分析这场战争胜败的真正原因,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场战争的真相,能从偏颇的政治误导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踏实秉正的历史观。诚然,这种说法对宣扬反战,倡导和平有一定负面的效果,可却同时又对一个社会形成务实、客观、诚信、实事求是的作风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水平有限,见识难免有局限偏颇之处,若有错谬,还望方家看在笔者秉心公正,有勇气去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的份上,加以宽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五、苏联人力优势体现的关键 这段是转引来地,思路侧重与笔者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起来看,能对苏德战争的胜负本质有更深入的认知。 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在总量方面,苏联确实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失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当时苏联人力—被占领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单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明亮,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 但问题比这略微复杂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来,就应该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灿烂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 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止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可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提供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情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一直到战争结束前,才被占领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 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庞大人力的补充——苏联庞大的人力优势终于被松绑了。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继续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复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明亮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烧了。 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丧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庞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对手烧的长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明亮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边另点燃一头之后,原先东线一头的蜡烛开始被苏军一截一截的大块剪掉,一进步缩短了蜡烛的寿命,如此往复,不足一年——这支新点起一头的蜡烛,就被彻底熬干了。假如说,德国这支蜡烛曾有过一次比东线那个对手燃烧更久的机会的话,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间这段时间,可是,这两次机会最终被德国人自己给断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尔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罗斯西部草原。2023-07-09 23:51:551
哪些二战将军或者元帅写过回忆录或自传
解放军出版社出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主要有朱可夫、科涅夫、什捷缅科、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叶廖缅科、崔可夫、布雷德利、巴顿、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邓尼茨,此外还有“隆美尔战时文件” 丘吉尔、戴高乐、艾森豪威尔都有回忆录。2023-07-09 23:52:011
有关于国防,军事的书推荐吗
2015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 美国国防部2015版的《中国军力报告》 《军事战略》、《中国的军事战略》............《我的战争》、《“大抗战”知识读本》 《二战重大战役》系列、《二战史》、《美国的魔法》、《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战场日记》、《西点军校版美国战争地图集》、《希特勒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泰勒)、《维希的游行和政治》(罗伯特 帕克斯顿)、《希特勒的战略,巴尔干线索》、《克里特之争》、《沙漠将军》、《苏联最高统帅部》、《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通往柏林之路》、《德国在苏联的统治》、《欧陆的承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中海战略》、《指挥部的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情报》、《厄尔特拉走向战争》、《日本现代史》、《平衡中的帝国》、《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 金一南《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甲午殇思》 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腾冲之围》、《绝版甲午》(雪珥) 刘亚洲《精神》、《君士坦丁堡之战》 《国殇》、《海洋帝国》、《战争论》、《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塔利班》………2023-07-09 23:52:101
苏联和俄罗斯真会吃有饱没事干去进攻欧洲的想法?这个是美国和北约故意在丑化苏俄吧编的吧?
花始蔚姐打福芪好荣轼苋暴谪庐抛贡佾露芜良查打仗靠的是国力,看看这个吧!一、战前:在1941年前,整个世界对于俄国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大国,但还说不上是个世界强国。战前俄国的空军连中程轰炸能力都没有,仅仅能实行近程攻击,他的战机也谈不上优秀,当然除了一些特别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军缺乏基础设施和好的训练,而且对于某些关键技术,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那时候的苏联还没有掌握(1942春丘吉尔莫斯科之行后,英国向苏联提供了这些关键技术),到苏联考察后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英雄)向华府报告说:“俄国的空军不值一提,不仅是飞机质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术设施”。他的陆军庞大而迟缓,缺乏为之配套的铁路和补给站等基础施舍,最可怕的是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仅有几家如列宁格勒钢铁厂能够生产用于制造坦克的装甲钢,他的海军那个时候简直不止一提。当一九三九年,苏联不得不面对德国的时候,他的全部军队只有九十三个非满编师,对于要签订的英法俄三国条约,我相信斯大林从内心上是反感的,他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为了对付德意志帝国而付出的牺牲,整整八百万人亡,而最后却在凡尔赛和约上失去了波兰、芬兰和西乌克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能为法国战场第一阶段就提供200万军队,而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只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现在希特勒德国更加强大,谁能保证英法会在西线为他发动攻势以减轻他的压力(实际上甘莫林说过法国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一个想改变现行欧洲秩序的凡尔赛和约的受害者为什么要为了维护这个秩序而与另外一个受害者厮杀呢?更何况,即使苏联付出巨大牺牲后,英法可以给苏联让出波兰吗,可以允许他占领波罗的海吗?答案是不会,但是希特勒会。对于斯大林这种冷血的策士来说与希特勒合作无论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获得波罗的海的大片港口,收复西乌克兰,甚至可以在德军失利的时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里宾特洛普说的斯大林与英法的谈判只是为了逼迫德国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换取苏联的中立罢了。当希特勒粉碎法国抵抗时,斯大林的军队在芬兰进行了一场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呢?透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窥其端倪:“他愤怒的将伏罗西洛夫(国防部长)的烤乳猪摔在地上,大吼,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失控过。”“的确,我们的军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连装备落后人数少的芬兰军队都对付不了,我们怎么应付武装到牙齿可怕的德国人,要知道,这个国家上次大战中一只手压得整个西方世界喘不过气来,另一只手却将东欧所有的国家打得跪地求饶。”为了应付潜在威胁,斯大林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进行了军队的大扩张,军队从九十三个师扩编到五〇〇多个,但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俄国绝对没有像英国一家小报所谣传的那样,准备发动一场对德的战争,因为这五百个师在战前,都是半编状态,虽然部署在西部,但他们很多都没有配备武装,如波罗的海方面军在德国进攻之后不得不去寻找武器库。如果俄国进攻,英美的态度会是怎样,美国还没有参战,他们一向像敌视希特勒一样敌视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向华盛顿报告要求美军占领俄国太平洋诸海岸)斯大林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在这种不明朗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消耗自己只会对英美有利的战争。二、希特勒的东方政策和双方力量对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战措施:希特勒这个人,由于战败对于他的性格特征以及军事政治战略能力往往被后世歪曲,战后盟军占领条例严禁为希特勒辩护的书出版,其中描写希特勒的才略的书刊也在禁止之列。当然世上只有大声贬低他的书才能存在。 贬低阿道夫军事才干最甚的莫过于曼斯坦因将军,当然曼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忠诚军人,但他和古德里安一样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无上的知遇之恩,战前他们和隆美尔都是德军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古德里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级叱喝说他的装甲练兵计划只能用来拉面粉,而希特勒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满足你,你有什么本领我都可以让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黄色计划却不被上级采纳,是希特勒对他赏识有加,将他一越提为大将,采纳了他的计划,让他成就大名。为什么这些军官们战后如此贬低他们曾忠诚过的人呢,我想可能由于战争中他们所受的委屈有关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胜利》随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比如“尽管法国战役胜利了,但是我们的空军不如英国,我们的陆军比不上俄国”(实际上德国空军当时是英国空军的四倍,俄国的一倍半)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有些话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于没有一丝人性。”(曼《失去的胜利》)“对于新任的总理(阿道夫),原来不是个想象中粗暴的人,财政部长的评价是这是个思维极为敏锐、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解决问题并能迅速实施的人。”(古德里安《前进,坦克》)“他(阿道夫)不知为什么记性出奇的好,部长们说上次汇报的数字他竟然记得丝毫不差,他总是说:‘对不起,部长先生,您上次说的好像不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把上次汇报的相关内容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以至于部长们不敢有半点欺瞒。”(古《前进,坦克》)对于希特勒,古德里安将军的评价就是“比于前人(皮斯迈,佛雷德里希大帝)他也许更慧智,但他缺乏克制自己野心和利用这种智慧的能力。”要知道当发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的一些将军们竟然畏战到要刺杀希特勒然后与英国议和的地步,他们没有看到英国的虚弱和法国战争准备的仓促,但希特勒很明显就看出其中的关键:“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齐就仓促应战,而我们能迅速出动179个师的大军,你们不感觉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毫不犹豫地进攻吗!”对于苏联,他要求要将其变为德国的殖民地。其实这种政策怎么说,如果要从德国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无奈的,也是正确的。“德国为什么会在苏联失败,就如同他为什么进攻俄国一样。虽然1941年前的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支配了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整个欧洲的工业),并拥有一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军队,似乎无懈可击,但是他却缺乏维持这个强大力量有效运行的几乎一切资源,如同日尔曼神话里的屠龙勇士奇菲格勒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足以毁灭他的所有辉煌。”(李德哈特语最负盛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希特勒曾试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国,获取这些资源,但很快就被英国人赶走了,因为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就注定了德国不能像英国那样试图建立庞大的海上帝国。维持帝国的生存。仅仅将希特勒这个冷酷领袖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归结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是不对的。他进攻苏联是因为苏联能够为他的国家千年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是因为他认为当时苏联的国力远不如他。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国战前实力对比。人力上: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而且德国在欧洲还有十六个盟国的军队。在工业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两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我们看到当时德国的力量无疑是远超过苏联的,如果可以毁灭苏联这个潜在对手,并获得资源,解决困惑德意志民族千年的难题,对于希特勒来说,那为什么不呢?斯大林真是一个和希特勒一样敲诈和欺骗的高手,虽然没有对手那么富有才华、手段和魅力,但他却清楚地看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他绝不指望英美会在苏联处于困境时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绝不会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证。在这种力量不如别人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极为困难又必须小心的。特别是英国在希腊被德国击败,希特勒征服巴尔干后,他更加小心了,他尽力向德国保持友好的姿态,却又快速加强自己的力量。下面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国,虽然也许有些失颜面,但是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讲,也是必要的。1941年4月13冯u2022德u2022舒伦堡大使向柏林拍发了一封耐人寻味的电报,叙述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在那天晚上从莫斯科动身的时候,斯大林不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国人表示了“一种异常友好的态度”。在火车站上[舒伦堡的电报说]斯大林公开地寻找我,用手臂搂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维持我们的友谊!”不一会儿,斯大林转向德国代理武官克莱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个德国人以后对他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一一患难与共!”而后者显然大吃一惊。德国驻莫斯科代办提伯尔斯克希曾经通知柏林说,克里姆林宫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以后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德国关于解决两国之间从伊戈尔卡河到波罗的海的边界的建议。苏联政府向被封锁的德国供应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负责同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的施努尔高兴地向他的纳粹主子报告说,俄国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货,由于“政治关系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后,“在3月份已经飞跃增加,特别是在谷物、石油、锰矿、非铁金属和贵重金属方面”。[他又说〕通过西伯利亚进行的过境运输正在像往常一样顺利地进行着。由于我们的要求,苏联政府甚至在满洲边界拨出一列运输橡胶的货车供我们支配。6个星期以后,在5月15日,施努尔报告说,有求必应的俄国人拨出了几列运货专车,以便4000吨迫切需要的生胶可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德国。俄国人正在按时依照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运交原料,虽然这使他们负担很重??我的印象是,我们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过1月10日条约的范围的经济要求,以使德国获得超过目前合同的范围的粮食和原料。施努尔说,德国没有按照计划如期向俄国送交机器。但是看来他并不介意,如果俄国人不介意的话。4月22日,苏联政府正式对于它所说的纳粹飞机从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边界80次提出抗议,并且详细叙述了每一次侵犯边界的情况。它说,有一次,4月15日在罗夫诺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国侦察机中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几卷曝光胶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苏联西部地区地形图,“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这架飞机的人员的目的是什么”。俄国人甚至在抗议时态度也是和解的。照会说,他们正向边防军发出“命令,不得射击在苏联领土上空飞行的德国飞机,只要这种飞行不是经常发生的”。斯大林在5月初进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动。为了讨好希特勒,他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国占领前与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公使馆。他承认了伊拉克的亲纳粹的拉希德u2022阿里政府(这个政府反对英国,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伪政权)。他极其严格地约束苏联的报纸,以免惹怒德国。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亲自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总理的职务,莫洛托夫继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这是大权独揽的总书记第一次接管政府职务。全世界的反应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局势对苏联来说已经变得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它同纳粹德国的关系方面,因此只有斯大林担任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政府首脑才能应付这种局势。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但是还有另一个道理不是那么明显,而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马上向柏林指出了这个道理。他报告说,斯大林对于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伦堡)说我认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他希望以他个人的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我坚信,在斯大林认为是严重的国际局势中,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不使苏联与德国发生冲突。但是,这些措施背后斯大林是怎样想的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比以前明显闭塞了,很少接见人,不错,德国的威胁就在眼前,和希特勒这样精明可怕的人做邻居的确累人。”“他很少跟我讲迫在眉睫的战争,只有一次他过问了一下关于基普钢铁厂的情况,要求我们提高钢铁冶炼质量,强调了我们在装甲钢上的低产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无论斯大林怎样想怎样做,希特勒的决心不会改变。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进攻以前的9小时,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接见了德国大使,表现了他的“最后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国飞机进一步侵犯边界的行动,他说,他已经指示苏联驻柏林大使提请里宾特洛甫注意这些行动。在这以后,他转而谈到另一个问题,舒伦堡在当天晚上向外交部发出的急电中叙述了这个问题:莫洛托夫对他说有若干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甚至有谣言说,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苏联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国不满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诉他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的情况的原因,他将很感激。三、战争中双方统帅的得失相比于斯大林、丘吉尔和墨索里尼,希特勒其实在军事上犯的错误是很少的,他不会像墨索里尼一样进攻希腊,因为这个国家粮食都不能自给;也不会像丘吉尔那样仓促参与在巴尔干的战争;更不会像斯大林常常处于无根据的乐观或悲观中,也许有人会说他一个又一个错误,其实,在这个规模巨大的战争中,想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身处其间的困惑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很难体会的,拿破仑说过最伟大的将军是犯错最少的将军,当今天的人们议论斯大林格勒由于希特勒严令坚守而使德国保卢斯军队的惨败时,谁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给养的情况下,放弃坚固防御工事疲惫以极的军队能够逃脱敌人的歼灭吗。就像冯 布勒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冷酷的战略家,如果杀一万人的好处多于害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做。”如果让我这个事后诸葛讲的话: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斯拉夫人残酷压迫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在东线,希特勒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友。乌克兰长久以来被俄罗斯所支配,沦为莫斯科的粮仓,而斯大林的农场合作制(一种粮食掠夺性制度,下次在关于斯大林的评述中将详细介绍)在整个苏联农民中引起了广泛的抵触情绪,而在乌克兰这种情绪简直可以用仇恨来形容,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对于德意志是极为崇敬。当纳粹的军队进入乌克兰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欢迎。而在白俄罗斯、高加索和南俄对于布尔什维克的不满者到处都有,党内对于斯大林的专横反对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够利用这些仇恨和矛盾,无疑将是大大有利于实现巴巴罗萨计划的。然而由于高估自己的实力、盲目的骄傲和不能舍弃的意识偏见,使德军不能很好的利用对手的弱点。希特勒下令允许他的党卫军残酷掠夺乌克兰人的财富,将乌克兰人推向了他的反对面,本来这些都能成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随意杀布尔什维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统治下的苏军不得不拼抵抗(曾经有苏联政委党员投降德军,但被无情地杀)。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东线所遇到的抵抗极为坚决,尽管苏联的损失也非常惨重。第二严重的错误在于过于藐视对手从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国完成第一波进攻成功时,白俄罗斯已经被占领,西方面军的残部以及充分调动起来的民兵大约70多万人的乌合之众在莫斯科周围部署,此时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毫无疑问可以轻易撕碎苏联首都的防线,古德里安和博克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说:“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占领这个国家的首都。”然而在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当时苏联最大的方面军),其编制仍然很完整,超过100万的苏联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片苏联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胁着德军的侧翼。由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以罗马尼亚军队为主)很弱小,无法消灭这支部队,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乌克兰,战役胜利了,歼敌100多万,并占领了乌克兰,使德军获得充足的粮食。然而,历来对这场战役批评很多,认为正是由于这场战役,使德军错过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我想,在1941时,德国700多万军队只有330万(巴巴罗萨计划中的550万军队中只有330万德军)战斗在东线,超过400万其他的军队都被部署在意义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东线投放200万兵力,主力攻击方向就没有莫斯科和乌克兰之争了,两个地方可以同时解决。那时东线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结束。四、德军失败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德国拥有足够的资源以开动他在欧洲庞大的工业体系,如果拥有足够的石油为他的车队提供动力,那么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忽略的。当战争进行到1942年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接近枯竭了(这就是希特勒急于夺取巴库油田的原因),而他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个小油田能够为他提供石油,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竟然用马车和人力缓慢地来为他们消耗可怕的前线提供补给,难道这样都行吗,于是,我们游击队们的骑兵发挥了作用,他们像狼一样奔波于德国人的后方,用轻武器轻松追捕他们的补给队,射杀,猎获。”(赫鲁晓夫回忆录)这不能不说是德国的悲剧。工业上,德国生产部长阿尔伯特u2022施佩尔所说:“由于不列颠的封锁,我们的国家极度缺乏石油、钨、铬和橡胶等资源,严重限制了我们国家工业的生产。”1945年2月,德军最后的石油产地匈牙利被苏军封锁,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库被盟军无情的摧毁,“停留在港口的船,机场的飞机,坦克由于没有石油无法开动,1944年我们全力生产出来的好几十万件武器就这样被摧毁,真是太可悲了。”(斯佩尔语)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战中德国能够与世界联盟周旋那么久不是由于德国一战强于二战,而是二战军队对发动机石油等资源的依赖远远高于一战,所以德国由于封锁而缺乏这些资源所给他带来的危机远远超过损失几支军队的错误所带来的。而这就是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当德军推进到巴库时,装甲部队竟然因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抛锚放弃这些坦克吗;你知道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致命原因是由于补给,而补给问题的由来是由于被曼斯坦因元帅诅咒为“世界上最落后的运输队”带来的吗?苏德战争德国失败的根本教训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资源,这是一场战争所必须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的军队在声势、装备、人员和训练以及组织领导上多么好;不论你消灭了多少敌军;不论你自认为多么英明,如果你缺乏资源,那么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因为这个而被中和。二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对于资源如此重要的战争,如果德国领导人由于没有前例借鉴而忽视了这点最后失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有时候想想希特勒还真是有远见:现在的德国由于缺乏资源只是一个依附于强国身上的附庸,而俄国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源即使人口再少,经济贫弱,却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国如果找不到足够供养他的资源,即使拥有整个欧洲,将来也只会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语)在法国,希特勒是劝说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宽宏大量的胜利者,一位主动让法国分享团结和繁荣的法西斯欧洲的果实的胜利者——法西斯欧洲,在这场运动中,他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队当解放者,不当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国的行为像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士兵在莱茵兰的行为一样!”他对霍夫曼说,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人们对于他军事战略上的贬低主要由于是曼斯坦因元帅的回忆录,其实,曼帅因为主张议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罢免,对于希特勒的贬低很可能是出于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责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帅只需看好他的战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个欧洲局势,所以两人难免冲突。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对于纳粹元首的战略眼光可从来没有贬低过,你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二战的时候,德国面临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强人(罗斯福(号称“蜘蛛”)、丘吉尔(“百年才一个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钢人”)领导的三大强国的围攻,这三个领导人,非常精明狡猾,绝对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可以比拟的,而他们的国家力量也远远强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希特勒的战败很可能是一种命运的诅咒,没有丘吉尔的坚定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英帝国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亚的劝说下与德国议和投降了;没有斯大林冷酷无情的钢铁手腕,俄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更不可能驱使万千生命不顾一切的拼抵抗;没有罗斯福的深远见识,和主动引导,美国强大无比的孤立主义绝对会把美国引向中立。 而这三个国家任何一个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都会导致这场战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有时想想事后诸葛真是有意思,他们总是把一种失败归结于总总原因,却不能深入当时环境看问题,对于苏德战争,二战前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政治家认为苏联能够打败德国,因为只要冲工业上看,德国的工业就远远超过苏联,他的机床数量是苏联的好几倍,制造机器人也是苏联的两倍多,当他征服西欧的时候,世界工业评价委员会就确认德国的制造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生产多少,生产能力只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产环境下才能充分体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苏联的工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结构却不完善,"这种钢连犁铁都做不了",斯大林愤怒的叱喝他的钢铁企业负责人。(赫鲁晓夫回忆录),人们总是说苏联的某某武器先进,我从来不否认苏联的进步,但是,在这个只有二十年工业化的国家,他的武器并不全面,他的技术也有很多缺陷,这点你们可以参看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就可以明白了。2023-07-09 23:52:186
曼施坦因为什么那么强?
曼施坦因,所有人都认为他全面均衡,“从战略到战役、战术”,皆尽通晓,“穿便装时像个大学教授”,整个就是一学霸,智商确实高冷到没朋友。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具有极高的战场敏锐性、非凡的洞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敏锐地看出关键点,抓住主要矛盾,洞察对手弱点2023-07-09 23:52:509
二战德国完全有能力单线作战对抗苏联
打仗靠的是国力,看看这个吧!一、战前:在1941年前,整个世界对于俄国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大国,但还说不上是个世界强国。战前俄国的空军连中程轰炸能力都没有,仅仅能实行近程攻击,他的战机也谈不上优秀,当然除了一些特别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军缺乏基础设施和好的训练,而且对于某些关键技术,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那时候的苏联还没有掌握(1942春丘吉尔莫斯科之行后,英国向苏联提供了这些关键技术),到苏联考察后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英雄)向华府报告说:“俄国的空军不值一提,不仅是飞机质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术设施”。他的陆军庞大而迟缓,缺乏为之配套的铁路和补给站等基础施舍,最可怕的是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仅有几家如列宁格勒钢铁厂能够生产用于制造坦克的装甲钢,他的海军那个时候简直不止一提。当一九三九年,苏联不得不面对德国的时候,他的全部军队只有九十三个非满编师,对于要签订的英法俄三国条约,我相信斯大林从内心上是反感的,他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为了对付德意志帝国而付出的牺牲,整整八百万人死亡,而最后却在凡尔赛和约上失去了波兰、芬兰和西乌克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能为法国战场第一阶段就提供200万军队,而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只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现在希特勒德国更加强大,谁能保证英法会在西线为他发动攻势以减轻他的压力(实际上甘莫林说过法国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一个想改变现行欧洲秩序的凡尔赛和约的受害者为什么要为了维护这个秩序而与另外一个受害者厮杀呢?更何况,即使苏联付出巨大牺牲后,英法可以给苏联让出波兰吗,可以允许他占领波罗的海吗?答案是不会,但是希特勒会。对于斯大林这种冷血的策士来说与希特勒合作无论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获得波罗的海的大片港口,收复西乌克兰,甚至可以在德军失利的时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里宾特洛普说的斯大林与英法的谈判只是为了逼迫德国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换取苏联的中立罢了。当希特勒粉碎法国抵抗时,斯大林的军队在芬兰进行了一场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呢?透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窥其端倪:“他愤怒的将伏罗西洛夫(国防部长)的烤乳猪摔在地上,大吼,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失控过。”“的确,我们的军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连装备落后人数少的芬兰军队都对付不了,我们怎么应付武装到牙齿可怕的德国人,要知道,这个国家上次大战中一只手压得整个西方世界喘不过气来,另一只手却将东欧所有的国家打得跪地求饶。”为了应付潜在威胁,斯大林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进行了军队的大扩张,军队从九十三个师扩编到五〇〇多个,但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俄国绝对没有像英国一家小报所谣传的那样,准备发动一场对德的战争,因为这五百个师在战前,都是半编状态,虽然部署在西部,但他们很多都没有配备武装,如波罗的海方面军在德国进攻之后不得不去寻找武器库。如果俄国进攻,英美的态度会是怎样,美国还没有参战,他们一向像敌视希特勒一样敌视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向华盛顿报告要求美军占领俄国太平洋诸海岸)斯大林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在这种不明朗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消耗自己只会对英美有利的战争。二、希特勒的东方政策和双方力量对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战措施:希特勒这个人,由于战败对于他的性格特征以及军事政治战略能力往往被后世歪曲,战后盟军占领条例严禁为希特勒辩护的书出版,其中描写希特勒的才略的书刊也在禁止之列。当然世上只有大声贬低他的书才能存在。 贬低阿道夫军事才干最甚的莫过于曼斯坦因将军,当然曼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忠诚军人,但他和古德里安一样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无上的知遇之恩,战前他们和隆美尔都是德军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古德里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级叱喝说他的装甲练兵计划只能用来拉面粉,而希特勒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满足你,你有什么本领我都可以让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黄色计划却不被上级采纳,是希特勒对他赏识有加,将他一越提为大将,采纳了他的计划,让他成就大名。为什么这些军官们战后如此贬低他们曾忠诚过的人呢,我想可能由于战争中他们所受的委屈有关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胜利》随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比如“尽管法国战役胜利了,但是我们的空军不如英国,我们的陆军比不上俄国”(实际上德国空军当时是英国空军的四倍,俄国的一倍半)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有些话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于没有一丝人性。”(曼《失去的胜利》)“对于新任的总理(阿道夫),原来不是个想象中粗暴的人,财政部长的评价是这是个思维极为敏锐、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解决问题并能迅速实施的人。”(古德里安《前进,坦克》)“他(阿道夫)不知为什么记性出奇的好,部长们说上次汇报的数字他竟然记得丝毫不差,他总是说:‘对不起,部长先生,您上次说的好像不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把上次汇报的相关内容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以至于部长们不敢有半点欺瞒。”(古《前进,坦克》)对于希特勒,古德里安将军的评价就是“比于前人(皮斯迈,佛雷德里希大帝)他也许更慧智,但他缺乏克制自己野心和利用这种智慧的能力。”要知道当发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的一些将军们竟然畏战到要刺杀希特勒然后与英国议和的地步,他们没有看到英国的虚弱和法国战争准备的仓促,但希特勒很明显就看出其中的关键:“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齐就仓促应战,而我们能迅速出动179个师的大军,你们不感觉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毫不犹豫地进攻吗!”对于苏联,他要求要将其变为德国的殖民地。其实这种政策怎么说,如果要从德国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无奈的,也是正确的。“德国为什么会在苏联失败,就如同他为什么进攻俄国一样。虽然1941年前的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支配了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整个欧洲的工业),并拥有一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军队,似乎无懈可击,但是他却缺乏维持这个强大力量有效运行的几乎一切资源,如同日尔曼神话里的屠龙勇士奇菲格勒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足以毁灭他的所有辉煌。”(李德哈特语最负盛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希特勒曾试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国,获取这些资源,但很快就被英国人赶走了,因为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就注定了德国不能像英国那样试图建立庞大的海上帝国。维持帝国的生存。仅仅将希特勒这个冷酷领袖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归结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是不对的。他进攻苏联是因为苏联能够为他的国家千年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是因为他认为当时苏联的国力远不如他。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国战前实力对比。人力上: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而且德国在欧洲还有十六个盟国的军队。在工业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两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我们看到当时德国的力量无疑是远超过苏联的,如果可以毁灭苏联这个潜在对手,并获得资源,解决困惑德意志民族千年的难题,对于希特勒来说,那为什么不呢?斯大林真是一个和希特勒一样敲诈和欺骗的高手,虽然没有对手那么富有才华、手段和魅力,但他却清楚地看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他绝不指望英美会在苏联处于困境时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绝不会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证。在这种力量不如别人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极为困难又必须小心的。特别是英国在希腊被德国击败,希特勒征服巴尔干后,他更加小心了,他尽力向德国保持友好的姿态,却又快速加强自己的力量。下面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国,虽然也许有些失颜面,但是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讲,也是必要的。1941年4月13冯•德•舒伦堡大使向柏林拍发了一封耐人寻味的电报,叙述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在那天晚上从莫斯科动身的时候,斯大林不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国人表示了“一种异常友好的态度”。在火车站上[舒伦堡的电报说]斯大林公开地寻找我,用手臂搂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维持我们的友谊!”不一会儿,斯大林转向德国代理武官克莱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个德国人以后对他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一一患难与共!”而后者显然大吃一惊。德国驻莫斯科代办提伯尔斯克希曾经通知柏林说,克里姆林宫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以后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德国关于解决两国之间从伊戈尔卡河到波罗的海的边界的建议。苏联政府向被封锁的德国供应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负责同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的施努尔高兴地向他的纳粹主子报告说,俄国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货,由于“政治关系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后,“在3月份已经飞跃增加,特别是在谷物、石油、锰矿、非铁金属和贵重金属方面”。[他又说〕通过西伯利亚进行的过境运输正在像往常一样顺利地进行着。由于我们的要求,苏联政府甚至在满洲边界拨出一列运输橡胶的货车供我们支配。6个星期以后,在5月15日,施努尔报告说,有求必应的俄国人拨出了几列运货专车,以便4000吨迫切需要的生胶可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德国。俄国人正在按时依照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运交原料,虽然这使他们负担很重??我的印象是,我们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过1月10日条约的范围的经济要求,以使德国获得超过目前合同的范围的粮食和原料。施努尔说,德国没有按照计划如期向俄国送交机器。但是看来他并不介意,如果俄国人不介意的话。4月22日,苏联政府正式对于它所说的纳粹飞机从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边界80次提出抗议,并且详细叙述了每一次侵犯边界的情况。它说,有一次,4月15日在罗夫诺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国侦察机中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几卷曝光胶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苏联西部地区地形图,“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这架飞机的人员的目的是什么”。俄国人甚至在抗议时态度也是和解的。照会说,他们正向边防军发出“命令,不得射击在苏联领土上空飞行的德国飞机,只要这种飞行不是经常发生的”。斯大林在5月初进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动。为了讨好希特勒,他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国占领前与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公使馆。他承认了伊拉克的亲纳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这个政府反对英国,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伪政权)。他极其严格地约束苏联的报纸,以免惹怒德国。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亲自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总理的职务,莫洛托夫继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这是大权独揽的总书记第一次接管政府职务。全世界的反应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局势对苏联来说已经变得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它同纳粹德国的关系方面,因此只有斯大林担任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政府首脑才能应付这种局势。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但是还有另一个道理不是那么明显,而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马上向柏林指出了这个道理。他报告说,斯大林对于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伦堡)说我认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他希望以他个人的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我坚信,在斯大林认为是严重的国际局势中,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不使苏联与德国发生冲突。但是,这些措施背后斯大林是怎样想的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比以前明显闭塞了,很少接见人,不错,德国的威胁就在眼前,和希特勒这样精明可怕的人做邻居的确累人。”“他很少跟我讲迫在眉睫的战争,只有一次他过问了一下关于基普钢铁厂的情况,要求我们提高钢铁冶炼质量,强调了我们在装甲钢上的低产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无论斯大林怎样想怎样做,希特勒的决心不会改变。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进攻以前的9小时,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接见了德国大使,表现了他的“最后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国飞机进一步侵犯边界的行动,他说,他已经指示苏联驻柏林大使提请里宾特洛甫注意这些行动。在这以后,他转而谈到另一个问题,舒伦堡在当天晚上向外交部发出的急电中叙述了这个问题:莫洛托夫对他说有若干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甚至有谣言说,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苏联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国不满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诉他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的情况的原因,他将很感激。三、战争中双方统帅的得失相比于斯大林、丘吉尔和墨索里尼,希特勒其实在军事上犯的错误是很少的,他不会像墨索里尼一样进攻希腊,因为这个国家粮食都不能自给;也不会像丘吉尔那样仓促参与在巴尔干的战争;更不会像斯大林常常处于无根据的乐观或悲观中,也许有人会说他一个又一个错误,其实,在这个规模巨大的战争中,想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身处其间的困惑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很难体会的,拿破仑说过最伟大的将军是犯错最少的将军,当今天的人们议论斯大林格勒由于希特勒严令坚守而使德国保卢斯军队的惨败时,谁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给养的情况下,放弃坚固防御工事疲惫以极的军队能够逃脱敌人的歼灭吗。就像冯 布勒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冷酷的战略家,如果杀一万人的好处多于害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做。”如果让我这个事后诸葛讲的话: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斯拉夫人残酷压迫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在东线,希特勒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友。乌克兰长久以来被俄罗斯所支配,沦为莫斯科的粮仓,而斯大林的农场合作制(一种粮食掠夺性制度,下次在关于斯大林的评述中将详细介绍)在整个苏联农民中引起了广泛的抵触情绪,而在乌克兰这种情绪简直可以用仇恨来形容,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对于德意志是极为崇敬。当纳粹的军队进入乌克兰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欢迎。而在白俄罗斯、高加索和南俄对于布尔什维克的不满者到处都有,党内对于斯大林的专横反对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够利用这些仇恨和矛盾,无疑将是大大有利于实现巴巴罗萨计划的。然而由于高估自己的实力、盲目的骄傲和不能舍弃的意识偏见,使德军不能很好的利用对手的弱点。希特勒下令允许他的党卫军残酷掠夺乌克兰人的财富,将乌克兰人推向了他的反对面,本来这些都能成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随意杀死布尔什维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统治下的苏军不得不拼死抵抗(曾经有苏联政委党员投降德军,但被无情地杀死)。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东线所遇到的抵抗极为坚决,尽管苏联的损失也非常惨重。第二严重的错误在于过于藐视对手从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国完成第一波进攻成功时,白俄罗斯已经被占领,西方面军的残部以及充分调动起来的民兵大约70多万人的乌合之众在莫斯科周围部署,此时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毫无疑问可以轻易撕碎苏联首都的防线,古德里安和博克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说:“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占领这个国家的首都。”然而在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当时苏联最大的方面军),其编制仍然很完整,超过100万的苏联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片苏联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胁着德军的侧翼。由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以罗马尼亚军队为主)很弱小,无法消灭这支部队,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乌克兰,战役胜利了,歼敌100多万,并占领了乌克兰,使德军获得充足的粮食。然而,历来对这场战役批评很多,认为正是由于这场战役,使德军错过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我想,在1941时,德国700多万军队只有330万(巴巴罗萨计划中的550万军队中只有330万德军)战斗在东线,超过400万其他的军队都被部署在意义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东线投放200万兵力,主力攻击方向就没有莫斯科和乌克兰之争了,两个地方可以同时解决。那时东线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结束。四、德军失败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德国拥有足够的资源以开动他在欧洲庞大的工业体系,如果拥有足够的石油为他的车队提供动力,那么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忽略的。当战争进行到1942年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接近枯竭了(这就是希特勒急于夺取巴库油田的原因),而他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个小油田能够为他提供石油,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竟然用马车和人力缓慢地来为他们消耗可怕的前线提供补给,难道这样都行吗,于是,我们游击队们的骑兵发挥了作用,他们像狼一样奔波于德国人的后方,用轻武器轻松追捕他们的补给队,射杀,猎获。”(赫鲁晓夫回忆录)这不能不说是德国的悲剧。工业上,德国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所说:“由于不列颠的封锁,我们的国家极度缺乏石油、钨、铬和橡胶等资源,严重限制了我们国家工业的生产。”1945年2月,德军最后的石油产地匈牙利被苏军封锁,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库被盟军无情的摧毁,“停留在港口的船,机场的飞机,坦克由于没有石油无法开动,1944年我们全力生产出来的好几十万件武器就这样被摧毁,真是太可悲了。”(斯佩尔语)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战中德国能够与世界联盟周旋那么久不是由于德国一战强于二战,而是二战军队对发动机石油等资源的依赖远远高于一战,所以德国由于封锁而缺乏这些资源所给他带来的危机远远超过损失几支军队的错误所带来的。而这就是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当德军推进到巴库时,装甲部队竟然因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抛锚放弃这些坦克吗;你知道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致命原因是由于补给,而补给问题的由来是由于被曼斯坦因元帅诅咒为“世界上最落后的运输队”带来的吗?苏德战争德国失败的根本教训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资源,这是一场战争所必须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的军队在声势、装备、人员和训练以及组织领导上多么好;不论你消灭了多少敌军;不论你自认为多么英明,如果你缺乏资源,那么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因为这个而被中和。二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对于资源如此重要的战争,如果德国领导人由于没有前例借鉴而忽视了这点最后失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有时候想想希特勒还真是有远见:现在的德国由于缺乏资源只是一个依附于强国身上的附庸,而俄国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源即使人口再少,经济贫弱,却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国如果找不到足够供养他的资源,即使拥有整个欧洲,将来也只会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语)在法国,希特勒是劝说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宽宏大量的胜利者,一位主动让法国分享团结和繁荣的法西斯欧洲的果实的胜利者——法西斯欧洲,在这场运动中,他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队当解放者,不当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国的行为像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士兵在莱茵兰的行为一样!”他对霍夫曼说,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人们对于他军事战略上的贬低主要由于是曼斯坦因元帅的回忆录,其实,曼帅因为主张议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罢免,对于希特勒的贬低很可能是出于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责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帅只需看好他的战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个欧洲局势,所以两人难免冲突。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对于纳粹元首的战略眼光可从来没有贬低过,你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二战的时候,德国面临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强人(罗斯福(号称“蜘蛛”)、丘吉尔(“百年才一个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钢人”)领导的三大强国的围攻,这三个领导人,非常精明狡猾,绝对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可以比拟的,而他们的国家力量也远远强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希特勒的战败很可能是一种命运的诅咒,没有丘吉尔的坚定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英帝国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亚的劝说下与德国议和投降了;没有斯大林冷酷无情的钢铁手腕,俄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更不可能驱使万千生命不顾一切的拼死抵抗;没有罗斯福的深远见识,和主动引导,美国强大无比的孤立主义绝对会把美国引向中立。 而这三个国家任何一个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都会导致这场战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有时想想事后诸葛真是有意思,他们总是把一种失败归结于总总原因,却不能深入当时环境看问题,对于苏德战争,二战前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政治家认为苏联能够打败德国,因为只要冲工业上看,德国的工业就远远超过苏联,他的机床数量是苏联的好几倍,制造机器人也是苏联的两倍多,当他征服西欧的时候,世界工业评价委员会就确认德国的制造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生产多少,生产能力只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产环境下才能充分体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苏联的工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结构却不完善,"这种钢连犁铁都做不了",斯大林愤怒的叱喝他的钢铁企业负责人。(赫鲁晓夫回忆录),人们总是说苏联的某某武器先进,我从来不否认苏联的进步,但是,在这个只有二十年工业化的国家,他的武器并不全面,他的技术也有很多缺陷,这点你们可以参看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就可以明白了。2023-07-09 23:53:0813
克里木战役的1942年
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但这个度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一千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正教希腊人、13世纪的景教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从15世纪开始,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在19世纪中期俄国掌权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克里木战争,英法联军110000人长眠于此。战火一直蔓延到沙皇俄国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木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而且对克里木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如左图)。然而由于克里木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特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如左图,也称为多拉炮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1942年6月17日,德军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穿甲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如左图)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1942年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1942年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木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但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克斯罗夫中将。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现在(1942)却成为了纳粹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木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陆军元帅,并授予克里木盾形勋章。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2023-07-09 23:53:421
有关于国防,军事的书推荐吗
2015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 美国国防部2015版的《中国军力报告》 《军事战略》、《中国的军事战略》............《我的战争》、《“大抗战”知识读本》 《二战重大战役》系列、《二战史》、《美国的魔法》、《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战场日记》、《西点军校版美国战争地图集》、《希特勒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泰勒)、《维希的游行和政治》(罗伯特 帕克斯顿)、《希特勒的战略,巴尔干线索》、《克里特之争》、《沙漠将军》、《苏联最高统帅部》、《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通往柏林之路》、《德国在苏联的统治》、《欧陆的承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中海战略》、《指挥部的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情报》、《厄尔特拉走向战争》、《日本现代史》、《平衡中的帝国》、《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 金一南《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甲午殇思》 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腾冲之围》、《绝版甲午》(雪珥) 刘亚洲《精神》、《君士坦丁堡之战》 《国殇》、《海洋帝国》、《战争论》、《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塔利班》………2023-07-09 23:53:574
黄金分割的事例和有关的意义
黄金分割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们首先从一个数列开始,它的前面几个数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数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特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菲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有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于菲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以只是逐渐逼近黄金分割比这个无理数。但是当我们继续计算出后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数时,就会发现相邻两数之比确实是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的。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五角星/正五边形。五角星是非常美丽的,我们的国旗上就有五颗,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也用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正五边形对角线连满后出现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 由于五角星的顶角是36度,这样也可以得出黄金分割的数值为2Sin18 。 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1 是指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原来线段的长跟较长的那部分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线段上有两个这样的点。 利用线段上的两黄金分割点,可作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 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学派的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首先提出黄金分割。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契数列1,1,2,3,5,8,13,21,...后二数之比2/3,3/5,4/8,8/13,13/21,...近似值的。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比例方法。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我国也有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我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因为它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1.618 ,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发现历史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a...........| +-------------+--------+ - | | | . | | | . | B | A | b | | | . | | | . | | | . +-------------+--------+ - |......b......|..a-b...| 通常用希腊字母 表示这个值。 黄金分割奇妙之处,在于其比例与其倒数是一样的。例如:1.618的倒数是0.618,而1.618:1与1:0.618是一样的。 确切值为根号5+1/2 黄金分割数是无理数,前面的1024位为: 0.6180339887 4989484820 4586834365 6381177203 0917980576 2862135448 6227052604 6281890244 9707207204 1893911374 8475408807 5386891752 1266338622 2353693179 3180060766 7263544333 8908659593 9582905638 3226613199 2829026788 0675208766 8925017116 9620703222 1043216269 5486262963 1361443814 9758701220 3408058879 5445474924 6185695364 8644492410 4432077134 4947049565 8467885098 7433944221 2544877066 4780915884 6074998871 2400765217 0575179788 3416625624 9407589069 7040002812 1042762177 1117778053 1531714101 1704666599 1466979873 1761356006 7087480710 1317952368 9427521948 4353056783 0022878569 9782977834 7845878228 9110976250 0302696156 1700250464 3382437764 8610283831 2683303724 2926752631 1653392473 1671112115 8818638513 3162038400 5222165791 2866752946 5490681131 7159934323 5973494985 0904094762 1322298101 7261070596 1164562990 9816290555 2085247903 5240602017 2799747175 3427775927 7862561943 2082750513 1218156285 5122248093 9471234145 1702237358 0577278616 0086883829 5230459264 7878017889 9219902707 7690389532 1968198615 1437803149 9741106926 0886742962 2675756052 3172777520 3536139362 1076738937 6455606060 5922...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 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6.htm2023-07-09 23:54:084
二战德国的跟隆美尔一个级别的将军有几个人
隆美尔是纳粹的陆军元帅,2战德国一共有27个元帅,给你一点资料吧。陆军元帅 沃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1948)1881年10月4日出生于柏林,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1年12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陆军总司令。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19日被希特勒强迫辞职,在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1948年10月18日当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作证人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汉堡战俘营帝国元帅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946年)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的马林巴德温泉别墅,官僚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帝国元帅(德国最高军衔)。1945年4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1912年从军。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即将执行对纳粹战犯死刑判决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次日凌晨,在被处死者的尸体从监狱运出后,关押戈林的蒙道尔夫集中营负责人安德鲁斯上校发布消息说:“戈林未受绞刑,他在昨晚10点45分服用氰化钾自杀。陆军元帅 京特·冯·克卢格 (1882-1944)1882年10月3日出生于波森,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8月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901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8月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于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1944年8月19日因“七·二○”事件受嫌在返国途中的专机上服毒自尽于梅斯附近。陆军元帅 埃尔文·隆美尔(1891-1944)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邦的海登海姆,教师家庭。1942年6月23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7月被免职。最后职位:B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10年从军。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3年2月,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给了骄傲的美国第二军以重创。因与希特勒的北非战略格格不入,隆美尔被免职1943年7-11月复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七·二○”事件”后受希特勒怀疑被逼自杀。隆美尔服毒自尽时身穿开领的非洲军制服,佩戴着他珍爱的那枚灰蓝色釉质十字勋章。空军元帅 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1960)1885年出生于马尔克斯代夫,教员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 1904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1947年5月6日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枪决,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7月16日严重心脏病,在自宅去世海军元帅 卡尔·冯·邓尼茨(189l-1980)1891年9月16日出生于柏林近郊,知识份子家庭。1943年1月30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德国总统。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1910年从军。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判的时候,邓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挥罪恶的海战和参与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审判过程中被告一方的辩护证明,邓尼茨并未采用犯罪手段指挥海战,因之在这一方面被宣判无罪, 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1980年10月24日在汉堡附近的奥米勒因病去世。陆军元帅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斯特拉斯堡,军人世家。1942年6月30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1906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因建议任命一位职业军人作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触怒了希特勒。1944年3月30日,他被召到萨尔茨堡,希特勒授予他双剑栎树叶勋章,同时解除了他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1945年被英军逮捕,4年后在汉堡英国军事法庭受审,被判18徒刑,并被送到维尔监狱服刑。1953年5月被赦免而获得自由,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内容主要是回忆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实践。1973年11月11日86岁的曼施泰因在巴伐利亚去世。陆军元帅 威廉·凯特尔(1882-1946)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附近的赫耳什得,农场主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统帅部总参谋长。1901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凯特尔毫不恐惧、毫不怯懦地走上绞刑台(至死不悟)。陆军元帅 沃尔特·莫德尔(1891-1945)1891年1月24日出生于叶里浩夫肯特欣镇,中产阶级家庭。1944年3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4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B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09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5年4月21日,鲁尔战役溃败,鲁尔工业区已落入美军手中,莫德尔带领三名军官及若干士兵在拉庭根附近突围后来到杜易斯堡附近的树林中,莫德尔要选择自杀,那三位军官尽力劝说,但莫德尔不听,他向三位军官握手告别说:“我从来不相信我会这样失望,因为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后自杀。陆军元帅 费多尔·冯·博克(1880-1945)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5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7年从军,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1945年5月5日驾驶敞棚汽车在石勒苏益格一条公路上和他的夫人与女儿一起被英国驱逐轰炸机扫射而死。陆军元帅 恩斯特·布施(1885-1945)1885年7月6日出生于莱茵-威斯特发伦工业区的埃森什泰莱,中产阶级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西北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04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945年7月17日在英国奥得勺特战俘集中营死于心脏病。空军元帅 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1895-1945)1895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贵族家庭。1943年2月17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第二航空队司令。1913年从军,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在一次健康检查中,医生发现他已经得了晚期脑癌, 1944年10月28日里希特霍芬正式退入后备役,回家休养,其实也就是等死而已。他活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没有上法庭审判席。1945年7月12日,里希特霍芬在奥地利去世。空军元帅 罗伯特·里特·冯·格莱姆(1892-1945)1892年6月22日出生于拜律特,军人世家。1945年4月26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1912年从军。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5年5月24日美军要求他去解散德国空军,他没有接受这一命令服毒自杀于美战俘营陆军元帅 沃尔特·冯·赖歇瑙(1884-1942)1884年出生于咯斯鲁,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1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903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赖歇瑙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他对于部队很严格,可他却很受部队的爱戴。主要原因是他对于他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凡是他要求所属官兵要牺牲和勇敢的地方,他都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争辩的。1942年1月17日赖歇瑙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他被埋葬于柏林荣誉军人公墓。陆军元帅 西格蒙德·利斯特(1880-1971)1880年5月14日出生于乌尔姆附近的乌悖吉尔堡,医生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8月31日被免职。最后职位:A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8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8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1945年被美军逮捕,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被判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因病被释放出狱,释放后定居于联邦德国巴登珂欣,1971年去世。陆军元帅 费迪南德·舍尔纳(1892-1973)1892年6月12日出生于慕尼黑。1945年4月5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中央集体军总司令(东战场)。青年时代曾在巴伐刹亚的皇家近卫步兵团服役一年,以后在慕尼黑的大学里攻读哲学和近代语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他对此毫不抱怨,并在宣判之后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我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效劳,以抗拒布尔什维克党徒们的攻击…。”舍尔纳元帅于1973年死去。海军元帅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万兹贝克镇,教师家庭。1938年4月20日晋升为元帅。1943年1月被免职。最后职位:海军总司令。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支持"无限制潜艇战"。1943年1月6日由于希特勒指责与侮辱雷德尔愤而辞职并退役。战后他被苏军俘虏,并与夫人一起被送往莫斯科受审。1945年11月20日在纽伦堡审判庭上他态度坚定,当判他无期徒刑时,他也是态度死硬,他甚至要求盟军检察委员会枪毙他。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士本道监狱。1955年9月26日因病获释。释放后他定居联邦德国,先在利普施塔特小住,以后既带着妻女居住于基尔,在那里81岁的老人于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我的生涯》,也等于是德国海军史。1960年11月5日在基尔去世陆军元帅 威廉·里特尔·冯·勒布(1876-1956)1876年9月5日出生于莱希河畔的兰芝堡,平民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1月1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5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48年10月28日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勒布以被告身份提出申辩,经审判后法庭宣判勒布除“曾传达希特勒的犯罪命令”外,其他控告都无罪,最后被3年徒刑。但他立刻就被释放了,因为他在审讯期间已经被拘禁了3年半。释放后居住于浩什望高,过着平静的生活,1956年6月29日在自宅中风去世。陆军元帅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1881-1968)1881年出生于盖麦斯汉姆附近的菲利浦堡,贵族家庭。1942年6月30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2月1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900年从军,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经审判后被判20年徒刑。1951年被减刑为12年,1年后即被释放,此后屈希勒尔与夫人隐居在联邦德国加米斯,1968年去世。空军元帅 雨果·施佩勒( 1885-1953)1885年2月出生于路未斯堡,平民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第三航空队司令。1903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因西线空军的残败(实际上是戈林造成),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1945年被美国宪兵逮捕,并以被告身份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但施佩勒的辩护胜利了,当时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证明,施佩勒元帅对英国所指导的战斗是公平的之后,他就被宣告无罪。1949年6 月,施佩勒被提审于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他又被审判无罪而列入“清白”的名册。施佩勒战后定居联邦德国,1953年4月2日去世陆军元帅 冯.伦德施泰特(1875-1953)1875年出生在阿舍斯莱本一个延续了850年之久的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892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战后伦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关押在布里金德。当英国人1949年在汉堡审判伦德施泰特昔曰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元帅的时候,伦德施泰特请求准许同他的战友一起接受审判。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并于同年5月释放了他。从那以后,伦德施泰特在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埋葬于汉诺威,终年78岁。陆军元帅 冯·维茨勒本(1881-1944)1881年12月4日出生于布勒斯劳,贵族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901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两枚铁十字勋章。维茨勒本是“七·二○”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绝非德国面临崩溃时才开始的。1944年9月8日,维茨勒本元帅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处以绞刑。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哈文。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部副部长兼空军总监。1914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米尔希并未直接参战,主要因为其出色的组织,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晋升。1941年起兼任空军总监,曾主持德国空军的军火生产,组织研制V-l和V-2火箭。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被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提前获释,定居联邦德国。1972年去世。陆军元帅 瓦尔勒·冯·布伦堡(1878-1946)1878出生于德国,军人世家。1936年4月20日晋升为元帅。1938年2月4日被免职,最后职位:战争部长及国防军最高统帅。1897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曾代表德国出席曰内瓦裁军谈判。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因布伦堡-弗立契事件而被希特勒和戈林暗算,布伦堡因不当婚姻被迫辞职,而婚礼的证婚人却是希特勒和戈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3月14日布伦堡元帅在受审期间猝死于美战俘营中陆军元帅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勒(1881-1954)1881年8月8日出生于布朗费斯,贵族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司令,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1946年作为战犯被引渡到南斯拉夫,被判15年徒刑,1948年又被引渡苏联,1954年9月秋死于苏联战俘营。陆军元帅 弗利德里克·保卢斯(1890-1957)1890年出生于威廉哈文,平民家庭。1943年1月27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第6野战集团军司令(东战场)。1909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7日保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 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1944年8月8日保卢斯通过电台号召德国人民离开元首,起来拯救祖国。为此必须立即停止已经遭到失败的战争。1946年2月11日,他在纽伦堡上法庭作证。下面就是他的证词:“我……在斯大林格勒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是蓄意犯罪。”战后保卢斯虽然作为战俘,苏方允许妻子长期陪伴他,生活长条件非常优越。1952年保卢斯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后,住在德累斯顿,当过内政部的顾问。在他被俘整整14年后的那一天——1957年2月1日,他永远闭上了眼睛。陆军元帅 冯·魏克斯(1881-1954)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平民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F集团军总司令(巴尔干)。1900年从军,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战果辉煌。可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希特勒对他有很深的偏见。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偏见,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1954年9月27曰,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2023-07-09 23:54:264
希特勒如果全听曼施泰因和古德里安的话最终能否取胜
1。不能,苏联土地太过于广阔,明族精神很强,生产恢复力及其可怕,那么广阔的土地绝不是几百万人可以征服的2。自从俄国人摆脱蒙古人的控制后,他们就再也不会容忍任何人来征服他们,拿破仑连莫斯科都拿下了,还是打不败俄国。3。唯一有可能的是,希特了利用当时苏联国内的反苏公反斯达林和分列分子,以解放被斯达林“奴役”的人民为借口和正治口号,分化苏连,但可惜,希特了是以征服整个苏/联为目的,斯拉夫人在他眼里只是奴力,虽然后来他终于在受挫败后想到也开始做这一点,但已经晚了。 4。英国未败,希特了大量的空均和防空部队被拖在法国,又先后将其多部队装备投入北非,德国力量分散。5。希特了太高估自己,德国请报部门和上级根本就不了解苏联的“第二师”的均事制度,太小看苏联2023-07-09 23:54:346
知道里面有哪位大侠有二战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著作《注意!装甲兵》和《闪击英雄》这两本电子书啊!跪求!
我有《闪击英雄》的TXT版本《注意!装甲兵》我有个网页链接http://bbs.tiexue.net/post2_3031323_1.html在线阅读的。我也是个二战迷我还有曼施坦因的《失去的胜利》你要的话把邮箱给我2023-07-09 23:54:483
谁能介绍几本好看的小说?希望各位大虾指点。
赤雪的《剑仙之路》(强烈推荐,此书很好,写得是主角穿越到修真界的故事,故事曲折精彩) 完本张三封异界游 完本龙飞异界 完本巫临异世 完本 强烈推荐<异界重生> 完本<我来到了圣魔大陆> 完本<异界兽医> 完本<兽血沸腾> 完本 强烈推荐<风流逸想> 完本<武林高手在异世> 完本<我是大法师> 完本<邪神传说> 完本《重生传奇》 完本《折花高手都市行》 完本《回到明朝当王爷》 完本 强烈推荐职业人生 网游之天地 中国龙组邪气凛然 星辰变 魔仙道 武之机铠 母皇 张三丰异界游 异界兽医 极品家丁 盗墓笔记 飘渺神之旅 黑道人生坏蛋是怎样练成的 黑道学生 魔盗 亡灵圣魔导死灵法师的仆人 亵渎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异域人生 特工之回到清朝 楚氏春秋 高衙内新传 大秦小兵锋芒 铁血帝国 从零开始 网游——屠龙巫师 牧师传说猛龙过江 流氓高手 踏破虚空 浪子·江湖 骨灰笑傲天下 江湖之路 紫灵 升龙道 逆龙道 天鹏纵横 仙路烟尘道缘儒仙 仙魔战记 邪风曲 仙佛录 一小撮世界 诱惑之道途生之道 剑仙-剑之修真者 1911新中华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抗日之血肉长城 二鬼子汉奸李富贵 异时空 - 中华再起重生之长风破浪 鬼吹灯 重生传说 佛本是道 佣兵天下 兽血沸腾大明星爱上我 奇幻:陆双鹤的《骑士风云》冰镇Johann 的《灰月下的轻风》李拙的《玫瑰与血》无药可救的懒鬼的《永恒的旋律 》魂消形瘦的《追忆巫师的故事 》时间的守护者《死亡骑士 》逍遥山水间的《苍穹下的帝国》北风低语的《荣墟》零矢的《双龙战记》北风落叶的《黑魔导》狂语者的《战士的抉择》博得之门的《萨弗拉斯权杖》说不得大师的《佣兵天下》《kok落幕之黑暗源起》金寻者的《血盏花》武侠:小椴的《洛阳女儿行》、《杯雪》孙晓的《英雄志》刘天军的《新武道修行录》唐说的《绣花刀》随波逐流的《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丹浩翔的《秦关汉月》程大路的《侠影狂刀》阿志的《江湖奇情录》潇阳的《 云雾锁剑录 》十年霜刃的《风雷祭》汕海的《飞刀对剑》白衣卿相的《匹马戍凉州》横刀的《刀》缺月梧桐《缺月梧桐》更俗的《山河英雄志》铁旗的《天下第一人》叶秋残的《惊剑寒歌 》洛水的《观局生死》《寸芒》穿越小说:1.《且试天下》 架空、完结★★★★★下部中恢宏的战争场面令人难忘!!言情文中是少见的,架空!强推!!!2.《穿越,没有理由》★★★★★ 穿越、完结穿越前是凡人,穿越后依然一凡人。没有诗歌舞蹈,因为我不会;没有战争商业,因为我很笨;一生一世一双人,相思相望且相亲。3.《淡极始知花更艳》★★★★ 穿越、完结淡淡的、缓缓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女主的身份一下子的大转变~绝对令人想象不到!4.《皇后重生》★★★★ 穿越、呵呵~这是我看的第四部穿越文。。。。。还是很有感情哒~推荐给大家咯~~ 就是一点郁闷。。。在我看了2/3之后我还没明白哪个是真正的男主。。。。= =|||5.《怜香惜玉录》★★★★★穿越、完结 哈~~又是一部我很喜欢的文,这个作者写了2部怜香惜玉录,我觉得其实2部都很好看。。。但是网评比较偏爱穿越版。。。。。其实没差啦~~!。。6.《有缘千年来相会》★★★★★ 穿越、完结这文不错~~! 小搞笑~~穿越过去有2人,一男一女,此文写的是女,男那篇还在连载中~~御苍。7.《遇见》穿越、完结★★★★我对不起大家。。。我忘记到底是哪部《遇见》了。。。大家都看看吧。。貌似另一部也是不错的说~~8.《诛颜》穿越、完结 ★★★★★★其实一般我不建议大家看未完结的小说。。。。一入大坑深似海阿~~~9.《破》穿越、完结★★★★★照作者(司空破晓)的话说——女主就是一小白眼狼~(没心没肺的那种)不过,酱紫真的活的很潇洒~!强推!10.《帝王画眉》穿越、完结★★★★★★这个是我很喜欢的那种!11.《花容天下》 穿越,耽美、完结 ★★★★★作者在写续《十里红莲艳酒》) 这书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一部小说!!是天籁纸鸢的~!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部耽美文。。。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此踏上了耽美的不归路阿~~12,《独钓寒江雪》 穿越、完结 ★★★★★不错的文!!推荐看,男主一开始是属于冰雕那型的貌似。。。。。13.《萧然梦》 穿越★★★★★★好看~!!强推~可惜还是个坑阿。。。。14.《何处金屋可藏娇 》 穿越、完结 ★★★★★完结了,女主是穿成了汉朝金屋藏娇的中的阿娇~~~写的很不错哦~!引经据典的。。。汉穿中不可不看的文!!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刘彻。。。很不喜欢。。主要是他对待女人的态度!真的就是把女子当成那什么了。。最后为了避免外戚干政竟然在他死前把和他有过关系的所有女人全部杀了!!NND15.《若相惜》 穿越、完结★★★比较有名的一部清穿了,清穿。16.《红颜乱》 架空、完结 ★★★★★架空文中的好文阿~!虽然女主倾国倾城的有点不现实,但是随着小说做一场梦不是也很好吗?PS,结局。。。那绝对不能算结局!!!745了。。看的我郁闷死了!17.《梦落繁花蓝雪》 穿越、完结★★★★★★这书很精彩!让我简直就是欲罢不能阿!! 整整看了一个晚上 = =||| 从晚上11:00到早上6:23。。。。一口气看的酣畅淋漓阿~!感慨下~~强推哦~~18.《樱花红破》 作者:樱花红破 穿越、完结 ★★★★★★昨天刚刚看完这书。。在我手机不灵光的情况下真的很不容易啊!姐弟一起穿。作者真的是小寒的亲妈啊~~最后是HE,大大们可以放心的去看。我很喜欢小寒的性格,温柔、老实、对女主非常非常非常好!我最喜欢他们在小镇里过年的那段时间~暴温馨!!看我的小心肝儿啊~~一颤一颤的~~19.《满朝文武爱上我》穿越 完结 ★★★★★★故事情节还是满新颖的,女主聪明却不是万能,两个男主各有千秋,不能取舍。20.《芙殇》穿越 完结 ★★★★★有些虐但是也是唯一一本看了不会觉得悲伤的虐文了,甚至有些畅快,文字很轻松,女主经历了背叛时也很开朗,勇敢,很喜欢女主的性格。21.《 牵情》 穿越 完结 ★★★★★★他,清冷淡漠,魔教之首,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她,带着异于常人的能力,以新的身份,落在新的时空中重生。。。。。。两人相遇,将谱写出怎样的情曲?她是否能融化他心中的冰冷?他是否能让她丢开能力的桎梏,摆脱碰触的梦魇?22.《我的皇后》 穿越 完结 ★★★★★很喜欢女主的执着和坚强。上部宫廷斗争,下部江湖恩怨。23.《凭风舞》 穿越 完结 ★★★★★她的书不用说了,美人殇很多人都很喜欢阿~~推荐这本也很不错哦!!刚开始的利用慢慢变为了爱,情节紧凑,充满悬念,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24.《白衣传》 穿越 完结 ★★★★★很感人的一篇文章,颇有武侠意味。男主虽然是一位杀手,但是爱上了聪明坚强的女主,为了她不惜任何代价,深情不悔。女主很聪明也很懂得隐忍。故事不似其他那种宫廷文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但有着耐人寻味的悠远流长。作者文笔很好啊25.《雨梦迟歌》 穿越 完结 ★★★★★朝廷斗争,她在波云诡谲中沉浮。她在世外寻寻觅觅,最终碰到他翩翩若惊鸿的身影,云朵一般洁净,碧波一样清澈。从此驻足孽海红尘,每一生都甘愿为之等待。这文给我吸引的能力并不太,但它就是有能力能让你继续的看下去。26.《此心无垠》 穿越 完结 ★★★★★女主和男主的爱恨纠缠绝对是一大看点。上部是在王府里,下部在江湖中。作者没有局限于一处,赞一个。绝对算是穿越中的经典文27.《大漠谣 》 穿越 完结 ★★★★★女主角敢爱敢恨的个性很吸引人。!洒脱、爱了就是爱了、不顾一切的付出、坦率勇敢、发现对方不爱自己,勇敢地走开,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怨恨他人,不爱了就不爱了,很棒的女主角《月沉吟》 穿越 完结 ★★★★★★经典!作者文笔很好,感情也很细致,女主很可爱,男主超有魅力。就是结局不太出彩,居然扯到前世今生去了,不过看在前面的份上可以忽略不计。《蔓蔓青萝》 穿越 完结 ★★★★★这也是篇好文,文风很朴素,但是读起来很舒服很温暖,温情派的代表啊。《寻爱上弦月》 穿越 完结 ★★★★★跟上一篇一个作者写的,前面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后面挺感人的,特别是男女主分开以后的部分《兰陵缭乱》架空 完结 ★★★★★★文笔很好超好看!!这些都是我看过的。很好看。没有清穿的 老大,这可是我根据你的要求重新找的,很辛苦的,我推荐的都还算不错的!可以挑选其中你爱看的阅读下!2023-07-09 23:54:5610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晋升元帅时间:1942.6.30 免职时间:1944.3 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 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列温斯基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将军,埃里希.冯.列温斯基是他第10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列温斯基被过继到姨父家,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于1906年开始其军事生涯,他先是担任近卫军步兵第3团见习军官,一年后,正式晋升为少尉。1913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1914年,升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不久又担任近卫第2后备团的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参战。在前线的时候他负了伤,不久被送至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参谋,随后参加了德军对波兰北部的进攻。之后又回到西线担任过骑兵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1915年的时候,曼施坦因被晋升为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1920年担任过连指挥官。 1927年,曼施坦因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他改为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婚,他的长子于1922年出生。20年代后期,曼施坦因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从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2年,曼施坦因升为中校,1933年升为上校,同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逐渐掌握了德国的政局,并开始扩军备战。 1935年,曼施坦因被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10月,他又被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层决策机构。 1938年4月,曼施坦因担任李格尼兹的第18步兵师的主管。 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1939年,曼施坦因开始担任伦斯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准备入侵波兰。 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德军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曼施坦因又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9月28日,波军全线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死伤仅有3万余人。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为德军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38军军长。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的思想以及其个人独特的创造力。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一开始,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德军最高指挥部采纳,不过这个计划却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2月7日,这个计划被接受了。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联军全线崩溃,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很快法国便沦陷了。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将军,因其计划导致法国战役的胜利被授予骑士勋章。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军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的军向苏联境内纵深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9月12/13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伦斯特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的集团军成功的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的时候,曼施坦因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战场元帅。7月后期,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霍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罗斯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公里。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反击兵力以及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无情的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里。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包括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并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中重新占领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反击战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骑士勋章。曼施坦因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德军即将发动的夏季攻势计划了一个方案,不过并没有被接受。1943年7月至8月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称为“堡垒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切入苏军的纵深近40公里,最后第4装甲集团军再也无力向北推进了。其间,南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豪瑟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苏军罗特米斯托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德军损失严重。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犀利的反击下节节后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队撤过了第聂伯河,不过追击的苏军也遭到重创。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暂时将战线稳定下来,1944年1月后期,苏军更加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和第42军(大约6个师56000多人)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出“切尔卡瑟口袋”。 1944年3月30日,在关于东线作战问题上和希特勒屡次争执的曼施坦因被解职。同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宝剑骑士勋章。解职后,曼施坦因回家养病。尽管他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曼施坦因还是感觉到了威胁,1945年1月,他将家人疏散到各处。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俘营关押,后来又被转到纽伦堡。1946年秋天,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夏天回到德国。1949年8月战争罪犯审判期间,曼施坦因被判入狱18年,不过在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享年86岁2023-07-09 23:55:20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中途岛战役硫磺岛之役2023-07-09 23:55:293
能了解一战和二战的书
1、《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是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诺德·托因比ArnoldToynbee。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有根据。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5、《失去的胜利》《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2023-07-09 23:55:505
求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相关的细节资料,百度能搜到的就不用了,最好有双方统帅的心理分析或当事人回忆录之类
你好~我刚好前段时间在铁血网站上看过这方面的资料,现在发给你。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塞瓦斯托波尔市原址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渡假地。但这个渡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一千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正教希腊人、13世纪的景教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从15世纪开始,回教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在19世纪中期俄国掌权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110000人长眠于此。战火一直蔓延到正教沙皇俄国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XTL的一块心病。XTL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而且对克里米亚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但是经营了一千年的要塞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先看一下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0000人,但坦克仅40辆。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如左图)。然而由于克里米亚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激战!最强要塞V.S. 最强火炮德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如左图,也称为"多拉炮" 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如右图)。"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6月17日,德军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RS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如左图)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SIEGE!看不见天空的城市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如左图),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RS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RS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但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陷落!不败之城[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克斯罗夫中将。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现在却成为了N粹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米亚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太大,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野战元帅。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2023-07-09 23:56:232
纳粹德国二战时三大军事指挥天才的战略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然而,他们的"彪炳战功"是建立在对外侵略的基础上的.他们效忠希特勒,四处侵略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都是为了所谓的"日尔曼民族"的至高荣誉.而他们不会想到,正是他们的征战才使希特勒建立了庞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国,使无数生灵涂炭,使一个个国家,城市,村庄遭到践踏.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慧"和"英勇"给他们的国家带来的只是瞬间的"辉煌",最终是毁灭.这也注定了这三位"军事天才"人生的悲剧. 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1944年6月6日,由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部队组成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图为美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时沿导绳前进,以避开德军布下的水雷。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 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 总评: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战略和军事思想上的贡献并不引人注目。 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只获得有限的作战经验,从本质上讲,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他能够提起的贡献只有“突击炮”。值得研究的是,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奇迹,所以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但是这个“最有成就”不能理解为唯一,因为他与古德里安,霍斯,李莱斯相比,大概处于同一个档次。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认为: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埃尔温(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 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 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 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希特勒获悉隆美尔已死亡的消息给其夫人发来唁电,电报说:“你丈夫的死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北非英勇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总评: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在西方军界,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 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2023-07-09 23:56:321
victory什么意思中文 victory中文意思简单介绍
1、victory中文意思是: (1)名词:胜利;成功;克服。 (2)名词:(Victory)人名;(西)维多利;(英)维克托里。 2、短语: (1)Lost Victories 失去的胜利; (2)Great Victories 伟大胜利; (3)victories required 胜利条件。 3、例句: (1)The fans are looking to the new players to point the way to victory. 球迷都在指望新球员打出胜利之路。 (2)Only one game stood between him and victory. 只要再赢一场比赛他就能胜出。 (3)I cant tell you how sweet this victory is. 取得这场胜利,别提多么痛快了。2023-07-09 23:56:391
苏联在二战前夕有没有过先下手进攻德国的计划?
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奋起抵抗,展开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这段记述对于中国国内的读者而言恐怕会感到很熟悉,因为它基本上是我们从官方教科书和官修史书中读到的对于苏德战争爆发情形的标准记述。从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前期遭受的惨重损失看,红军似乎的确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纳粹德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看上去更加加深了苏联作为被侵略一方的无辜程度。 然而,事情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交战双方真的只不过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这么单纯吗?一直以来,国际史学界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那就是为什么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会在其西部边境地区聚集那样惊人的部队?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御希特勒的进攻,那么其兵力部署显然是太过于靠近边境线,明显缺乏纵深,并不符合战略防御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部署原则。苏军的兵力部署状况与其说是防御性质的,不如说带有更强烈的攻击性。但由于一直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确实的证据,因此在前苏联解体之前,史学界一直难以对苏军当时的真正意图作出明确的判定,只能依据实际发生的战况来进行推理——因为苏军在战争初期曾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故似乎应当认为苏军对战争没有足够的警觉和准备,斯大林应当是“被害者”。 久负盛名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940年杰出的西线闪击计划的设计者冯·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的第八章中曾对苏军战前的战略意图进行过一番分析,他写道: “关于俄国部队的部署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曾引起很多辩论。不过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不过反过来说,俄国在1941年6月22日的兵力展开,又不能说俄国是准备立即采取任何以侵略为意图的行动。 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真象的应该是,俄国部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付各种不同情况——为了占领波兰东部,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三国,俄国早已使用相当强大的兵力。无疑在1941年6月22日,俄国部队还是散布在这些纵深地区中,所以只可能用于防御性任务。不过一旦德国的政治或军事情况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种部署的形式也是可以立即转变的。不需任何延误,俄国部队就可以马上转向进攻。所以虽然直到6月22日为止他们在形式上还是采取守势,但俄国的部署对于第三帝国而言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只要一出现有利机会——军事的或政治的——俄国就可能会直接向德国发动攻击。 当然,在1941年夏季,斯大林是可能宁愿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的。但是如果国际情况的发展迟早变得使俄国当局认为可以向德国施加政治压力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时,那么这种临时性的防御部署也就可以迅速转变为攻击性质。也就是我所说的足以应付任何情况。” 按照曼施泰因的判断(当然,作出这个判断时他不可能知道“大雷雨”计划的存在),苏军总体上处于守势,但不能排除这种守势中的一些看上去反常的部署,而且这种守势似乎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在美国人维克多·享利翻译的前纳粹德国将军阿尔明·冯·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国》一书中也曾介绍说:“在德国著作中一般替自己开脱的说法是,苏联军队的部署表明了斯大林的进攻意图,而希特勒不过是比他先下手而已。但是大多数德国历史家现在承认,俄国人的部署是防御性的。” 看来,“大多数德国历史家”们很可能也被斯大林斯骗了,斯大林心中的“大雷雨”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德军的决策层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始终无法相信斯大林可能对德国先下手。除了前面提到的曼施泰因,纳粹上将冯·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章分析苏德战争前的背景时也曾经以肯定的语气说: “看来,说苏联在不久的将来将挑起同德国的武装冲突,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看都是极不可思议的;但是,担心苏联以后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可能变成不好相处甚至危险的邻国,则是完全有根据的。目前苏联没有理由放弃以前那种几乎不动用武力就取得出色成就的政策。……克里姆林宫谨慎而清醒的政策不可能产生进攻德国的企图。” 现在看来,这种判断失误实在不能算是德国人的疏失,因为甚至直到今天,直到人们已经掌握了比蒂佩尔斯基希时代更多的史料的今天,也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史学家)不相信斯大林会在1941年率先进攻德国。 索科洛夫的书还了世界一个真相,他在其《二战秘密档案》一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和论证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斯大林曾经计划在1941年抢先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军事进攻,从而一举称霸欧洲,计划名称为“大雷雨”。对此,我们还能反驳什么呢?如果连俄罗斯自己的历史学家都承认“大雷雨”的存在,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理由去否定它呢?这里不妨再补充一个材料,我记得看过一本朱维毅写的《寻访“二战”德国兵》(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愿意阅读中国作者所写的关于二战的历史著作的,但本书是个例外,由于其内容基本上是德国士兵对那场战争的个人回忆,并非历史研究性著述,故我认为可以把它当作第一手的历史证言集来看待),这本书是作者长期在德国寻访二战德国老兵的访谈录,在这本书中,一位名叫狄科的德国老兵(他1919年生人,在战后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苏联当初具有攻击德国的计划深信不移,他说: “我从攻击的第一天就参加了苏德战争。在苏联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国人已经完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我们在苏联一个接一个地打大包围战,遭遇的苏联军队简直是无穷无尽,开战短短两个月内,光是俘虏的俄国士兵就有300多万人,那简直就是人海。后来我才知道,俄国人在临近德国的西部各军区一共部署了170个师,超过他们陆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德国边境附近仅仅是为了防御?我不相信!”(见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寻访“二战”德国兵》第29 页) 接着,狄科进一步解释说:“作为军人,敌手是处在防御状态还是处在攻击的准备状态,这是可以在作战中感觉出来的。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只军队会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因为俄国人在全力准备攻击,他们缺乏防御的准备和部署,纵深非常薄弱,所以才会在突然打击下溃不成军。”(见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寻访“二战”德国兵》第30页) 朱维毅在对采访结束时特别指出,狄科的上述看法(当然不止这些看法)在德国的二战老兵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德国普通士兵的看法与战后一些德军高级将领和历史学家不同,也许,普通士兵是战争的最直观见证者,是一线战争景象的直接目击者,他们的看法在某些问题上或许要比战后那些身居安逸的书房、只凭资料来判断历史的学者们更贴近事实的真相吧。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曾试图进攻德国的“传言”我也早有耳闻,但由于在接触到索科洛夫的著作之前,我没有掌握确实的材料,尤其是来自俄罗斯史学界的肯定性结论,所以我在写《战史笔记》第九部分时不得不依据西方有关著作的描述和符合逻辑的时局分析作出如下的判断: “至于说苏联在当时会不会主动地攻击德国,就我的感受而言,似乎只是理论上的。更加明显的迹象是,苏联当时采取的军事与外交行动看上去更符合战略防御的需要(尽管其行为对于某些受害国家而言是侵略性的)。它应当很清楚,在当时,红军的实力绝不足以击败德军。况且,当时的德军如日中天,战斗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在整个战场上除了英国这个孤立的岛国外,没有象样的对手。以谋略的眼光分析,即使斯大林的内心中有主动攻击德国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是在这个时期和这种背景下实施,那甚至还不如选择在德军发动西线攻势时更理想。在敌人最强大的时候去攻击它,这样的蠢事恐怕不是斯大林这样精明的政治领导人所能够做出来的。何况,德苏双方毕竟签有条约,斯大林或许认为,只要德国人不破坏这个条约,则苏联对于自己利用已经爆发的战争已经取得的利益和欧洲的现状应该是满意的,实在没有必要去冒险进攻德国。 所以,我的判断是,斯大林应该不会在那个时期主动去进攻德国,他的更合逻辑性的想法应该是如何防止德国可能的攻击。因此,我觉得希特勒在1941年进攻苏联可能是要消除一个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威胁。” 现在看来,我的上述看法中可能有三处与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形不太相符: (1)按照索科洛夫的记载,1941年的斯大林并不认为红军的实力逊于德国,相反,他认为红军的素质至少不比德军差,而红军的规模又显著地强于德军,因此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无恐。索科洛夫在其书中写道:“他[斯大林]也并不怀疑,红军确实比法西斯德国更强大,它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应该怕他并且在自己东边的边境之所以采取防御措施,是因为怕苏联可能进行进攻。斯大林本人,并不像人们中间流传的误解那样,他是不怕希特勒的。”(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前两国军力的对比,我在《苏德战争血腥档案》(2)中有过专门的介绍。 (2)德军迅速结束西线战事并没有打消斯大林攻击德国的计划。当然,德军的西线战役进行得那样顺利和迅速的确是出乎斯大林预料的,他本来是打算在德国陷入西线战局难以自拨的情形之下从背后猛刺德国一刀的。索科洛夫介绍说:“德国在西线开始进攻前,苏联领袖的心情很好。他梦想着:法西斯武装力量将受困于不可逾越的马奇诺防线,红军将会大举向西部进攻,抓住德军的薄弱环节,占领波兰、斯洛伐克、捷克,乘胜直捣敌人的心脏。与心怀感激的英法盟军在易北河的某个地方——如果幸运的话,就在莱茵河畔相见。半个欧洲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这样离苏联红军用刺刀创造出来的和平革命就为时不远了。”(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但是,即使德军结束了西线行动,主力开始东移后,斯大林也仍然在继续以极端保密的方式推进他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将其实施的时间从原计划的1940年推迟到1941年。甚至于德军在西线的胜利有可能让斯大林看到了比1940年时更为广阔的前景,对此,索科洛夫写道:“在法国遭到失败和英军被从大陆赶出去之后,红军由于胜利,在他们面前一下子展现出极为诱人的前景。可以指望到达拉芒什海峡,也可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穿过比利牛斯山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巴尔干半岛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子,和伊斯坦布尔一起真的就会落到斯大林的手里。”(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也许在斯大林看来,法国的投降和英国武装力量被迫退出欧洲大陆使得苏联在未来可能向中欧和西欧大陆进行的战略进攻作战中一下子少了两个强劲的军事对手,现在苏军只剩下德军这一个对手了。如果斯大林真是这样考量的,那我们不仅要惊诧于他那鲸吞整个欧洲的野心,更要惊异于他对于臃肿而效率低下的苏军战斗力的极度自信。 (3)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的态度其实和希特勒一样,都只不过把它视作掩护自己战争计划的工具,两个独裁者都已决定,一俟进攻的时机成熟,就毫不迟疑地撕毁条约。按照官方的传统说法,斯大林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完全阻止至少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拖延希特勒的入侵脚步,以争取防御的准备时间。索科洛夫的著作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斯大林根本就没想要进行战略防御,他的出发点是主动进攻;另一方面,他也不大相信面对在边境地区陈兵数百万且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他们在装备和人员的数量上都占据明显上风),希特勒胆敢抢先动手。 那么,斯大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进攻德国的想法呢?索科洛夫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底,他说:“当朱可夫还待在遥远的蒙古时,斯大林已经酝酿成熟了一个十分具体的进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计划,这位朋友就在1939年12月还诚挚地祝贺苏联领导人的60寿辰,并祝斯大林个人"身体健康"和"友好的苏联人民未来一切顺利"。”(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这个时间很说明问题,它意味着斯大林是在希特勒之前就开始具体策划进攻对方的事情。也就是说,斯大林要比希特勒更早地计划了针对对方的侵略战争,希特勒的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1940下半年时才提出的。套用一个刑法的犯罪学理论,斯大林从事“犯罪准备”的时间要早于希特勒。索科洛夫特别提到了历史上曾经备受争议的著名的“卡庭屠杀波兰军官事件”(现在这个事件已经没有争议,经过史学界的充分考证,该事件确系苏联所为而非德国所为。),1940年4至5月间,在苏联入侵波兰时被俘、被关押在苏联监狱和战俘营中的约15000名波兰军官以及约一万人的波兰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庭和哈尔克夫森林公园地区被苏联内务部队集体处决。这件事也成了斯大林打算进攻德国的佐证之一。按索科洛夫的解释,斯大林之所以要杀害这些被俘的波兰人,是因为1940年2月左右,斯大林决定同德国开战,这就意味着:①斯大林必须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改变立场站到英法(还有美国)的阵营去;②由于改变了立场,在波兰问题上就必须也作出改变,必须承认波兰的主权独立(因为它也将成为苏联的盟国),并释放1939年在与德国瓜分波兰的战争中被苏军俘获的所有波兰人,组建波兰军队。但是,被苏军俘获的那两万多名波兰人基本上都在政治上对苏联充满敌意,如果以这些人为骨干组建新的波兰军队,则这支军队在政治上很难听命于苏联,而会听命于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这种前景对于要在战后完全控制波兰的斯大林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因此,必须在苏联对德开战前秘密处决这些“政治上靠不住”的波兰人。斯大林需要的是对苏联俯首帖耳的波兰新军队和新政府。 军事方面,苏联从 1940年6月开始大规模组建机械化部队,1941年初又开始组建空降兵旅,苏联空军的实力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同时,红军在人事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被斯大林认为是红军将领中最擅长于进攻作战的朱可夫被从蒙古调往西线,担任当时苏联兵力最多、战斗装备最充实的最大军区——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斯大林叮嘱朱可夫把他在蒙古对日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训练西线苏军的工作中去,而朱可夫在蒙古的作战经验就是进攻。1941年的1月间,苏军举行了两场战役和战略演习,拟定的演习背景虽然是苏联遭到德国进攻,但实际上重点演练的科目却是进攻战,就象索科洛夫所言的那样:红军准备进行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御。之所以演习的背景是反击侵略,只是为了在名义上更符合“苏联人民爱好和平”的官方宣传基调。索科洛夫指出: “[1941年]1月的演习绝不是1941年6月灾难的预演。它们是苏联未来向欧洲入侵的预演。但是,宣传的刻板模式要求,红军总是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入侵"才发动进攻的。所以呢,就才有了关于"西方"、"西南方"和"南方"进攻苏联的附加情报。只是为了让参加演习的红军指挥员不产生任何怀疑,所谓苏联爱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不过是扩张计划的幌子。……事实上,两次演习的过程中,都是只制订了苏军向邻国领土入侵的计划。”(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1941年1月,朱可夫又调任红军总参谋长。1941年3月,苏军通过了关于在西线战略展开的计划,选择西南方向为主攻方向。计划中,在给后来的西南方面军提出任务的那一部分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标记:“进攻在6月12日开始。”索科洛夫认为这一标记很有说服力,它只能有一种理解:当时向德国的进攻原计划是要在1941年6月12日开始。众所周知,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在6月22日才付诸实施的。但由于苏联的运输能力有限,无法保障在6月12日前集结所需要的足够部队,也无法保障燃料、弹药和其他补给品的供应,所以,苏军不得不将发动进攻的日期推迟到7月。另外,当战争迫近时,苏联军队中的反德政治宣传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1年6月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向各部队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近期政治宣传工作的任务》的指令,该指令明确指出: “战争直逼我国边境。每时每刻帝国主义都有可能向苏联发起进攻,我们应该做好准备,用自己的进攻军事行动去制止敌人的进攻……军事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御战略在摩托化部队占优势的情况下收效甚微,并且终将以失败告终。所以,对付德国必须采取这种有强大的技术装备支援的进攻战略。……红军各兵种的整个训练过程要牢牢贯穿进攻精神这条主线。”(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这个指令清楚地显示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确有先发制人地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如果斯大林根本没有打算撕毁互不侵犯条约率先攻击德国,而只是像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也包括我)误以为的那样企图尽量拖延德军的进攻,不给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口实,那苏军既不会进行反德宣传(因为那样的举动无疑会引起德国的强烈猜疑,甚至会激怒德国人),更不会突出强调在对德作战时的进攻主线。苏联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新式的飞机和坦克。到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共生产出新型飞机2740余架。新型坦克1861辆。同时,苏军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扩编和改组,从1939年的98个师扩充至战争爆发前的303个师,兵员总数从200万人急速增加到50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计。为红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实现全面换装,至少必须到1942年才能完成。届时,苏军将建立起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坦克总数达到29899辆(包括15834辆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经说过: “如果战争在1942年爆发,红军将是无敌的。”斯大林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由于苏联战时工业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苏军已基本完成新武器的换装。从这时候起,德国军队就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直到最后覆灭。但是,苏德战争却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在希特勒尚未征服英国的1941年爆发了。德国军队抢在红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前,以一场史无前例的突然袭击,成功地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2023-07-09 23:57:018
大战略的哪个版本最好玩
MD大战略2是始祖,有一定的可玩性,没玩过的必玩,用模拟器玩,网上资源多个人认为最经典是ps2大战略-电击战&失去的胜利,画面好,系统棒2023-07-09 23:57:172
本人喜欢二战历史 请推荐几本有关的好书 内容要丰富 谢
《兄弟连》真实描写第101空降师5营E连的还有就是《超越兄弟连》E连的灵魂人物所写都很不错2023-07-09 23:57:271
谁知道有什么电影是描写二战德军的
从海底出击 剧情介绍: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帝国的毁灭 剧情介绍: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2023-07-09 23:57:331
关于战术理论的书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0356046.html1、战略理论[英]李德.哈特《间接路线战略》,台湾战略研究学者钮先钟先生译作《战略论》。这本书现代战略理论研究方面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两个字可以不用加)。个人首推这本书,不仅是因为李德.哈特见解高明、战例分析透彻,而且相对而言比较清楚易读,不像《战争论》那么晦涩。[英]富勒《战争指导》。富勒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这本书是他晚年的重要军事理论著作。讲到战略理论,《孙子兵法》不得不提。能从现代战略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首推战略研究学者钮先钟先生的《孙子三论》。[普鲁士]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虽然晦涩难读,但只要谈到战略理论,就无法避开这本书。[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海权论》、《海军战略》。海权论三大名著。另外,要系统了解中外战略思想的发展、变化,个人推荐钮先钟先生的《中国战略思想史》和《西方战略思想史》。2、战役、战术方面这方面的书非常多,个人推荐这几本:[英]富勒《装甲战》。这是机械化战争方面的传世之作。日本陆上自卫队《作战理论入门》。这本书简明、清楚,在军事爱好者中很受欢迎。从基础开始,没有背景知识的人读起来也会很顺畅。美国陆军《FM1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这本书中文的不大好找,英文的网上到处都是。其实美国陆军FM系列、海军陆战队MCWP系列野战条令网上大多能找到,从战略、战术,到后勤、情报,再到单兵战术、野外生存、特种作战,应有尽有。[美]韦恩·休斯《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海战方面,个人首推此书。3、后勤[以色列]克列威尔德《战争与后勤》。非常好的一本书。4、军事地理[美]奥利沙文《战争地理学》。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它“探讨战争准备和战争进行中的地理问题,从地形对局部战术的作用开始,逐渐拓展到人文地理在战略中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战略范畴内的海战、空战和核战问题。”[美]佩尔蒂尔、珀西《军事地理学概论》5、战史(1)战争通史[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的理论在军事历史爱好者中很受追捧。他在书中运用这套理论解读了从古希腊时期直到二战之后,战术、战略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中的不变原理,观点独特,而且也比较深入浅出。个人强烈推荐。一个小问题是翻译得稍微有点涩。[美]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杜普伊“在战史和战争理论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是现代军事学界不可忽略的人物。”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流畅。上面这两本书看完,对从古代到现代战争的脉络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了。[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插图战争史》。“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视野开阔”。[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英]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2)冷兵器时代[英]富勒《亚历山大的将道》[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个人很喜欢这本书。(3)黑火药时代[英]马歇尔-康沃尔《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4)二战史个人推荐下面几本:[德]隆美尔 [英]李德.哈特《隆美尔战时文件》。隆美尔的文笔很好,读起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非常好的一本书。[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述军事书籍多数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按自己的兴趣读吧。2023-07-09 23:57:411
有关德国二战前后版图变迁的信息,分析其成因
二战的正式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在此时,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先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做好了向东发动进攻的准备失去的胜利——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二战进行到中期,整个欧洲大陆基本沦陷,只有英国还在坚守,德军推进到苏联西部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即二战结束——被占领的德国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按照相关协定,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之后德国分裂成由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由美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推倒的柏林墙——两德统一 现代德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023-07-09 23:57:591
曼施坦因
全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又名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温斯基(1887-1973),由一位军官格奥尔格·曼施坦因抚养长大,故双姓。曼施坦因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且位居三者首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精通战略战术的军事指挥官之一。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称他是希特勒麾下最会用头脑打仗的将领。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曾参加一战,先后担任过柏林第三军区参谋长、参谋部第一处作训处长、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部长。1939年,制定西线作战方案(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被德国高层采纳实施,主张陆军建立突击炮兵种,直接导致了西欧战败投降[1] 。1941年9月-1942年7月,出任第11集团军司令期间,组织指挥了克里木战役[2] ,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歼灭苏联克里木方面军,俘虏苏军超过46万,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2] 。1943年2月-3月,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哈尔科夫反击战(著名的“反手一击行动”),达到其军事生涯的顶峰。1944年3月30日,被希特勒卸任[2] 。1945年,被英军逮捕,判处18年有期徒刑[2] ,因疾病在监狱表现良好,于1953年,提前释放[2] 。著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3] 、《士兵的一生:1887-1939》[2] 。2023-07-09 23:58:311
苏联的“大雷雨计划”是什么?这个计划真实存在吗?
苏联的“大雷雨计划”是什么?这个计划真实存在吗?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一天当中,纳粹德国实行了巴巴罗萨计划,闪击了苏联。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的应对是相当不给力的。300万的德军袭击了苏联,一开始,苏联西部的66座机场就遭到了猛烈的轰炸,仅仅半天之内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有300架是没起飞就被毁于机场。在战争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 1941年苏联损失了70%的工业生产能力,基础工业产量只有德国及德占区的33%;1942年苏联钢铁产量为德国的25%、铜产量和铝产量为德国的20%、煤炭产量为德国的17%,仅石油产量超过德国。 当然,苏联前期表现混乱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是临阵指挥的问题,但准备仓促绝对也难辞其咎,那大家可能就好奇:以斯大林的能力,他难道没有察觉到德国的野心吗? 这不可能,苏军前期表现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啦,比如,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国内政治秩序没有完全恢复;苏联方面低估了德军的冒险程度;苏联对于英国不够信任等。但是,苏联绝不是对德国毫无警惕的,事实上苏联不仅对德国高度警惕,甚至有一种说法,苏联很可能有一个和“巴巴罗萨行动”针锋相对的行动计划——“大雷雨计划”! 2001年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著,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书里认为苏联方面早就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希特勒是个战争狂人,但斯大林也不是吃素的啊,英法当年搞“绥靖主义”,想祸水东引把战祸引到苏联,然后看着这两家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结果把自己玩进去了。希特勒在西线苦战(当时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凭借海峡在顽强抵抗),那斯大林会不会也有同样的想法,想让希特勒和西欧打得两败俱伤呢,然后再…?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1941年3月,苏联军队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就是进攻德国(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协议》使得苏联和德国直接接壤)!原计划是6月12日进攻,但因为准备不足,一直在推迟… 但斯大林和苏联其它高层完全没想到希特勒的疯狂程度:在西线还没打出眉目的时候就悍然东侵,这使得苏军手足无措… 这是《二战秘密档案》中的说法。但是,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至今没有证实,不过基本判断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且根据苏联战前表现,苏军不可能有这么周密的准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先说说看,苏联有没有进攻德国的军事备案?那肯定是有的,正常的国家都会以邻国为假想敌设想并制定军事战略(连加拿大对美国都有,还有就是著名的美国“彩虹战争计划”),所谓有备无患。问题在于:这究竟是一般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还是真的是苏联的国家战略?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战争前夕,苏联在西部前线聚集了大量军队(这也是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的原因),这么多部队,到底是干嘛的?是用来攻击的?还是用来防守的? 德国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的分析是:俄军应该是一种“能应对多种情况”的战略准备,平时用于防御,但是一旦“天下有变”,就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西进,但总体上还是守势,但这同样对于德国是个极大的威胁。当然,这是德国人的看法,前纳粹德国将军阿尔明·冯·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国》也这么说。 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开脱,德国人说了:我们也没那么“有罪”,只不过是比苏联人更早下手罢了,咱们不下手,苏联人就会打我们… 不过,即使是按照这个俄罗斯学者所说,这个计划真的存在,苏联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即使苏军真的抢在敌人前面动手,比如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那么他们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比‘巴巴罗萨"计划实行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更小。”——《二战秘密计划》 原因在于什么呢?苏军能力太差,而德军对苏的战争准备则早就进行了,大家看了“大雷雨计划”的介绍可能已经有点懵了:苏联高层准备大举进攻德国,派了大批部队进驻西部,然而因为德军抢先动手,苏联没有准备,所以打得一塌糊涂… 这怎么听怎么怪:哦,你都准备大举进攻德国了,结果怎么连本国的防卫战都打不好呢?对吧? 其实,苏军损失惨重更多的还是因为其内部的问题,至于苏联有没有进攻德国的军事备案,这肯定是有的,但是,苏联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当成国家战略呢?目前看来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2023-07-09 23:58:371
德国二战时期的将军资料
埃尔温·隆美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人而已。对其的评价也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的战神,其高超的军事素质和出色战术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对的人根据其战略错误称之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又鉴于隆美尔曾经是希特勒的爱将,是纳粹最得力的侵略工具,因此被称为“二战纵火犯”。在铁血有很多战友对其顶礼膜拜,也有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这其实不奇怪,因为隆美尔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邓尼茨:狼群战术的发明者,二战前期给盟军海军造成极大杀伤,在一战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已经无力在大西洋上进行大规模作战,但尼米兹的狼群战术,让德军的海军有了极大的杀伤了。哈尔德: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德军判断力最强的人,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他都是第一个判断出德军已经无力在继续扩张战果的的指挥官。 保卢斯:悲剧的德国元帅保卢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元帅。任第六集团军总指挥,从哈尔科夫到最后的斯大林格勒,可以说保卢斯几乎完成了军人该做的任何事,当然除了自杀,他最后在绝望中选择了投降。他的指挥才能还是很出色,属于典型的学院派,服从上级命令,对战场的判断也非常出色。但是最后曼斯坦已救援无望,苏联华西列夫斯基的150万军队开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他注定悲剧了。曼斯坦因(自传:失去的胜利),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让德军顺利占领法国,但其曼斯坦因在苏联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他是个十分喜欢冒险的一个人。哈尔科夫反击战是他最灿烂的一笔,之后可以说多次判断失误,屡战屡败,他推崇的库尔斯克战役直接葬送了德军最后的反击力量,无论是第聂伯河还是卫城,曼斯坦因没一次能赢过他的老对手:科涅夫莫德尔二战德军将领中,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是德军进攻型将领的代表,同时也不乏防御战大师,其中瓦尔特·莫德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战争后期,那里出现危机莫德尔就出现在那里,深受希特勒的重用,多次力挽狂澜延缓了纳粹灭亡的时间,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员”。2023-07-09 23:58:463
有什么古代艺术品应用了黄金分割吗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 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 则吾奇击之。 ——李世民 无论怎样长篇累牍地去谈组合,我们仍然要说,仅仅把光圈聚焦在组合上这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缩小焦点,看看是否有更核心的秘密隐在其中。如果不能洞悉如何组合才是最好的秘诀,那么,即使不得要领地组合上它一百次,也无补于事。 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一次胜利是在四平八稳中获得的。所以,在各种版本的《军语》中,才会有主攻方向、主要突击目标、佯攻、佯动、迂回包抄这样一些区分行动主次的术语。隐在这些术语背后的,相信不仅仅是出于“兵不厌诈”的考虑,或是为了合理使用兵力。肯定还有别的原因。凭着直觉,所有那些赢得过无数胜仗的赫赫名将或无名之辈,都意识到了有一种或许应被称为“胜律”的东西的存在,并千万次地接近过它。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统帅或是一位哲人敢说,我找到了它,甚至连对这种规律的命名都不曾完成。其实它一直就隐藏在人类此起彼伏的军事实践中。可以说,每一次经典式的胜战都验证了它。只是每一次,人们都不肯承认或不敢肯定自己与胜律迎面相遇,而常常把它归结于神秘命运的垂青。许多“马后炮”式的战史专著,也由于把它描绘得过于玄妙而使人最终不得要领。但,胜律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它像个隐身人伴随着人类的每一场战争,它的金手指倒向谁一边,谁就会踏着战败者的悲伤穿过凯旋门。不过,即使是那些战争骄子,也从未真正目睹过它的真实面孔。 与黄金分割律暗合 “一切都是数”。古智者毕达哥拉斯[1]沿着这条思想之路,与一组神秘的数字不期而遇:0.618。结果,他发现了黄金分割律! (√5-1)/2≈0.618 -------- [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其著名格言:“一切都是数”,即一切现存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数的关系。尽管毕达哥拉斯学说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但仍然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古典哲学和中世纪欧洲思想的发展,哥白尼就承认毕达哥拉斯的天文概念是他的假说的先驱,伽里略也被认为是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而将黄金分割证明世界的和谐关系,只是毕达哥拉斯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P715) 从那以后,2500年间,这个公式一直被造型艺术家们奉为美学的金科玉律,艺术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不管是信手拈来还是刻意为之,几乎所有被人们称为杰作的艺术品,都在其基本的美学特征方面近似或符合这一公式。人们曾长时间惊讶于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美轮美奂,几疑为神迹。经过测算,才发现它的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关系,竟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当代建筑学大师柯布西埃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也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创立了他最重要的“设计基本尺度”理论,而这一理论对全世界的建筑师和建筑物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2]。可惜,这一或许是造物用一个领域向人类暗示全部领域规律的公式,在漫长的时空隧道中,从未走出过艺术创造的天地。除了那些天赋过人的缪斯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意识到这条黄金般的美律,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或者干脆就是其它领域中同样需要遵从的规律。直到1953年,美国人J·基弗才发现,用黄金分割律寻找试验点,能够最快地逼近最佳状态。他的这一发现被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归纳为“优选法”,亦叫0.618法。并一度在中国广为传播。虽然就我们所知,这种人海战术式的普及运动,收效甚微,但它却显示出黄金律在艺术之外的领域中运用的前景[3]。 -------- [2]见《建筑的古典语言》,萨莫森著,第90页。 [3]把长为L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即X:L=(L-X):X,这样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略等于0.618。从古希腊到19世纪都有人认为这样的比例在造型艺术中有美学价值,故称为“黄金分割”。在实际运用上,最简单的办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P2057-2058)coc2 其实,早在自觉把握黄金律的意识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凭着直觉,反复地将它运用在了各自的实践领域。这里面自然不会遗漏军事领域。从战争史上那些令人称绝的著名战役和战斗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这头神秘野兽飘忽不定的爪痕。 无须把目光投向很远,你会发现,与这一定律相合的例子,在军事天地间几乎俯拾即是。从马刀锋刃的弧度,到子弹、炮弹、弹道导弹沿弹道飞行的顶点,从飞机进入俯冲轰炸状态的最佳投弹高度和距离[4],到补给线的长短与战争转折点的关系,无处不见0.618的形影。(本章正文中注释[4]至[12]序号原书未标出,由扫校者订正——扫校者识) -------- [4]俯冲轰炸是攻击机使用近距导弹、火箭、制导和非制导炸弹的一种主要攻击方法。攻击时攻击机从低空进入到战斗展开点(距目标40-50公里)。然后上升到2000-4000米,转到战斗航向,在距目标5-10公里时,开始俯冲,在距离分别为1300-1600米、600-1000米时以30°-50°角投弹。俯冲攻击时武器的毁伤精度最高。如图: IMG src="《超限战》注释10.files/cxzh1.jpg" (见俄罗斯《外国军事评论》杂志1992年10期) 信手翻翻战史,你一定暗暗吃惊,0.618,如一条金带蜿蜒隐现于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春秋时期的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率军伐郑,与援郑之楚军决战于鄢陵。厉公听从楚叛臣苗贲皇的建议,以中军之一部进攻楚军之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之中军,集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卒,攻击楚之右军。其主要攻击点的选择,恰在黄金分割点上[5]。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阿贝拉之战,马其顿人把他们的攻击点,选在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结合部,巧的是,这个部位正好也是整个战线的“黄金点”[6]。 -------- [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册,P257-273,附图1-26,军事译文出版社。 [6]见《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P117,富勒著。该书对阿贝拉之战除有精当论述外,另附有直观而形象的战场态势图。 数百年来,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像飓风般席卷欧亚大陆颇感费解。因为仅用蛮族人的悍野、残忍、诡谲以及骑兵的机动性这些理由,都还不足以对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还有别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果然,黄金分割律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我们发现,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大不相同。在它的5排制阵型中,重骑兵和轻骑兵的比例为2:3,人盔马甲的重骑兵为2,快捷灵动的轻骑兵为3,又是一个黄金分割!你不能不佩服那位马背思想家的天才妙悟,被这样的统帅统领的大军,比在战场上与它对峙的欧洲军队更具冲击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基督教欧洲人除了把黄金律运用到宗教艺术方面天赋甚高外,对这一定律在其它方面是否有用,似乎开悟得很晚。直到黑火药时期,滑膛枪渐渐呈现取代长矛之势,率先将滑膛枪兵和长矛兵对半混编,以改造传统方阵的荷兰将军摩利士,仍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还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这种正面强侧面弱的阵型进行调整后,才使瑞典军队成为当时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的做法是,在摩利士原来的216名长矛兵+198名滑膛枪兵中队之外,增加96名滑膛枪兵,这一改变顿时突出了火器的作用,使之成为了冷热兵器时代军队阵型的分水岭。不言而喻的是,198+96名滑膛枪兵与216长矛兵之比,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黄金律的光斑。 还不止是这些。看看吧,在我们承认它为艺术规律之外的规律之前,它是怎样近乎固执地一次次“显形”,向我们发出明确提示的。1812年6月,拿破仑进攻俄国。9月,他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拿破仑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正从他身上一点点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一个月后,法军便在大雪纷飞中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130年后的另一个6月,纳粹德国启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军一直保持着进攻的势头,直到1943年8月,“城堡”行动结束,德军从此转入守势,再没能对苏军发起一次可以称之为战役行动的进攻。或许我们还需要把这样一个事实也称之为巧合:被所有战史学家们公认为苏联卫国战争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早不晚,就发生在战争爆发的第17个月,也就是1942年的11月,这正是德军由盛而衰的26个月时间轴上的“黄金点”。[7] -------- [7]《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法)马塞尔·博多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苏联-对德战争》,P684-694。 让我们再来看看海湾战争。战前,据军事专家估计,如果共和国卫队的装备和人员,经空中轰炸损失达到或超过30%,就将基本丧失战斗力。为了使伊军的损耗达到这个临界点,美军一再延长轰炸时间。直到“沙漠军刀”出鞘时,伊军在战区内的4280辆坦克中的38%、2280辆装甲车中的32%、3100门火炮中的47%都已被摧毁,这时的伊军实力已经降至60%左右,透过这些残酷的数据,0.618的神秘之光在1991年1月24日的清晨开始再次闪烁。100小时后,“沙漠风暴”的地面战斗便宣告结束。 这些散落在历史尘烟中的事例,真是不可思议。孤立地看上去,它们太像是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了。但造物从来不会做没来由的事。如果有太多的偶然,都在显示同一种现象,你还能继续心平气静地把它们看做是偶然吗?不,这时候你必须承认,那就是规律。 胜利的语法——偏正律 在汉语的语法中,有一种基本的句式结构。这种结构把一个句子或词组,分为修饰词和中心词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即前者修饰后者,前者确定后者的倾向和特征。说得明白些,前者是容貌,后者是机体,我们确认一个人或一件物与他人或它物不同,一般都是根据他(它)的容貌和外观,而不是根据他(它)的机体或机理。从这个角度说,修饰词相对于中心词而言,更应被视为句子或词组中的重心。比如,红苹果。在被“红”修饰之前,苹果,只不过是此种果品的泛指,仅具有一般性。而“红”,则使这只苹果具有了可以认定其为“这一个”的特殊性。显然。“红”在这个词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如,经济特区。如果没有“经济”二字,特区只不过是个地域区划概念。被“经济”修饰过之后,它便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属性和走向,成为邓小平用经济杠杆改革中国的支点。这一类的结构就是汉语语法的基本型态之一: 偏正式结构。 这一以偏修饰正的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以至于不使用它,讲汉语的人便无法开口说话。因为在一个句子中,如果仅仅有主体性词汇,而没有主导性修饰,将使这个句子因缺少程度、方位、形态等可让人具体把握的因素而失去明晰性。如“好人”、“坏事”、“高楼”、“红旗”、“慢跑”这一类词,假如把前缀的修饰词统统去掉,后面所有的中心词,便全都变成了没有具体能指的中性词。由此可见,在偏正式结构中,与“正”相比,“偏”处于一种给句子和词组定性的地位。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偏正式结构以中心词为主体,以修饰词为主导,“正”是“偏”的躯体,而“偏”则是“正”的灵魂。当躯体作为一种前提确立之后,灵魂的作用显然更具决定性意义。这种主体从属于主导的关系,是偏正式结构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作为与客观世界对应的符号系统的结构方式之一,它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某种超出语言范畴的规律性的东西。 顺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我们很快就会看出,不仅仅在“好人”、“坏事”、“高楼”、“红旗”这类词组,也不仅仅在航空母舰、巡航导弹、隐形飞机、装甲运兵车、自行火炮、精确炸弹以及快速反应部队、空地一体战、联合作战这类军语中,偏正关系大量存在。在语言范畴之外的世界里,同样层层叠叠地布满了这种关系。这正是我们借用——仅仅是借用——而不是照搬这一人类语言系统中仅见的修辞方法于自己理论中的意义所在,我们无意把战争与修辞学生拉硬拽在一起,而只是想借用“偏-正”这一语词来阐示自己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我们认定在许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都大量存在着偏与正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常常是“偏”而不是“正”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这种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偏修正”(注意,这不是作为修辞方法的偏正式结构的本意,而只是我们的引伸)。如一个国家,人民是主体,而政府是国家的主导;一支军队,士兵和中下层军官是主体,而统帅部是军队的主导;一次核爆炸,铀或钚是主体,而对它们的轰击手段是引发链式反应的主导;一次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受害国是主体,而金融投机家是造成危机的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人民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统帅部的主导,士兵就是乌合之众;没有轰击手段,铀和钚就是一堆矿物质;没有金融投机家的兴风作浪,受害国的调节机制理应能使它们避开一场金融浩劫。在此类关系中,抛开双向互动的因素不谈,谁是偏谁是正,谁修饰谁,可以说不言而喻。 以上论述表明,这种偏正式结构是一种非对称性结构,因而偏与正之间是一种非均衡的关系。在这点上,与黄金分割律的情况非常相似:0.618与1之间就既是一种非对称结构,又是一种非均衡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也看做是另一种表述的偏正式。因为在偏正结构中,重要的是偏,而不是正。黄金分割律亦如此,重要的是0.618,而不是1。这是两者间共同的特征。规律告诉我们,在两个特征相似的事物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规律。如果在黄金分割与偏正结构之间确实存在共同规律的话,那就应该是: 0.618=偏。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大概非田忌赛马的典故莫属了。在总体实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大军事家孙膑挥洒出了他足以代表古中国博弈智慧的经典之作。他以田忌的下马对齐王的上马作开局,在输掉必丢的一局后,再用己方的中马和上马,连克对方的下马和中马,确保了获胜所需的两局优势[8]。这种以丢一保二策略(主导)去赢取整个赛局(主体)的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典型的偏正式结构。而其三局两胜的结果,则又完全符合2:3的黄金比率。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完美的二律汇流、二律合一: -------- [8]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黄金律=偏正律。 找到规律是研究问题的结果,也是研究问题的开始。只要我们相信有一个名曰偏正律的东西普遍贯穿于事物的运行之中,我们就应该相信,这一规律同黄金律一样不会独独在军事领域留下空白。 事实也的确如此。 齐鲁长勺之战。两军对阵,齐军来势汹汹,鲁军按兵不动。齐军擂了三通鼓、冲了三回阵,仍未撼动鲁军阵脚,气势明显低落。鲁军趁机反攻,大获全胜。战后,谋士曹刿向鲁庄公点破了此役齐败鲁胜的道理:敌军“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9]。从整个战役的进程来看,此战可分五个阶段:齐军一鼓——齐军再鼓——齐军三鼓——鲁军反攻——鲁军追击。从第一到第三阶段,曹刿采取了避敌锋芒的策略,使齐军在没能取得任何战果的情况下,便迅速越过了自己攻击力的黄金点,而鲁军则准确地选择此点为反攻时机,在2700年前的战场上充分印证了黄金分割律(3:5G0.618)。可以肯定,当时的曹刿,绝不可能知晓晚于他200年的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黄金分割理论。况且,就是他知道这一理论,也不可能在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事中,准确地测知哪里是它的0.618。但他却凭直觉猜测到了这一闪烁黄金光芒的分割点,而这正是所有天才军事家们共有的禀赋。 -------- [9]见《左传·曹刿论战》。此后,曹刿在柯地参加齐鲁会盟时,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齐国退回侵鲁之地。有谋有勇如此,为罕见之良将。(见《史记·刺客列传》) 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与曹刿的思路如出一辙。他也像曹刿一样洞悉敌人攻击力递减的奥秘。因而他一反常态,把最弱的高卢军和西班牙步兵,投放在本应布署精锐的阵线中部,让他们去正面经受罗马军队的攻击,待其支撑不住后,战线上便逐渐出现了一个新月形凹陷。这弯不知是汉尼拔刻意营造还是意外形成的新月,变成了消解罗马军队攻击力的巨大缓冲器。当这一强劲力量因战线的拉长逐次衰减,在接近迦太基人阵线的底部而呈强弩之末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在骑兵上却占优势的迦太基人,不失时机地让其铁骑两翼齐飞,迅速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合围,把坎尼变成了宰杀7万生灵的屠场。[10] -------- [10]坎尼之战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例,几乎所有战史著作中都会提及。(美)贝文·亚历山大所著《统帅决胜之道》,关于坎尼之战的描述图文并茂,对理解我们所说的“偏正律”有帮助。《统帅决胜之道》,新华出版杜,1996年版,P11-13。 这两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战役,都把避敌锋芒、挫敌锐气作为主导性策略,采取了明显偏离正面决战的作战模式,恰到好处地把敌方攻击力的衰竭点,作为己方反击的最佳时机,在战法上明显地符合黄金律和偏正律。 如果不把这两个战例,看做是一种巧合或孤立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在战史中更多地看到黄金律-偏正律在闪闪发光。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也许更加明显。二战时,德军进攻法兰西的战役,从头至尾都浸透了我们所说的这二律的精髓。无论是将坦克从步兵的配属变成主战兵器,还是抛开一战时的套路把闪击战作为主战理论,以及不但出乎敌人、甚至出乎德军统帅部里那些观念陈旧的老将军的意料,把阿登山口选为德军进攻的主导方向,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人眼里,肯定都不合正统,明显地带有“偏”向性。正是这一偏向,导致了整个德军军事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也使史里芬伯爵“袖拂英吉利海峡”的梦想,成了英国人在敦克尔刻的噩梦。而此前谁会想到,这一奇迹的蓝图,竟绘自两个级别较低的军官——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之手?[11] -------- [11]曼施坦因在1937-1938年间,是德国陆军参谋部的首席参谋次长,由于德国陆军内部矛盾,曼施坦因被逐出陆军总部,改任第十八师师长。1939年,德国陆军总部须发西线作战计划“黄色作战计划”,其意图是以强大的右翼兵力,从正面击破预计在比利时境内所将遭遇的英法联军,而以较弱的兵力掩护其侧面。显然,这个计划是1914年史里芬计划的翻版。时任A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坦因用A集团军的名义,拟订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以备忘录或是作战草案的方式一再向陆军总部提出。但一直被总部高级将领拒绝。对曼施坦因备感恼火的陆军总部将其调任第三十八军军长,曼施坦因却利用面见希特勒的机会报告了自己的设想,并说服了对军事完全外行但悟性甚高的希特勒。这个在战后被利德尔·哈特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要点是:以左翼为攻击重点,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从阿登山脉突袭。(《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80年) 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第十九军,是“曼施坦因计划”的最出色实践者。(《闪击英雄》,古德里安著,战士出版社,1981年) 在同一场大战中,可与进攻法兰西战役这种明显具有偏正式倾向的作战行动相映照的,还可举出日本袭击珍珠港的例子。山本五十六对航母的使用一如古德里安对坦克。虽然在山本的意识里,仍把战列舰视为未来海上决战的主体力量,但却又敏感并且正确地将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选作了对美海军作战的主导兵器。更为令人击节之处,是他在对美国人下手时,避开了对美国本土漫长的太平洋沿岸的正面攻击,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他的联合舰队的攻击半径,也就是他的拳头所能打到的最佳位置,从而挑选了既对扼制整个太平洋举足轻重,又让美国人事先得到情报都不肯相信的夏威夷作为攻击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海上决战的信奉者在关乎未来战局的第一场大战中,选择的不是他心向神往的海战,而是对珍珠港的偷袭。结果,他剑走偏锋,出奇制胜。[12] -------- [12]山本五十六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后,否定了日本海军幕僚监部先攻击菲律宾的意见,认定必须首先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瘫痪。1941年12月7日,南云将军指挥的6艘航空母舰,423架飞机,按山本五十六的计划袭击珍珠港,击沉美海军“亚利桑那”号等4艘战列舰,炸毁188架飞机,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P276-335)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应该已经懂得,不管是黄金律还是偏正律,都不应从字面上去狭义的理解,而只能在本质上把握其精髓。瞬息万变的战场从来不会给任何一位军事统帅或指挥官,留出足够的时间或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一分分去丈量何处是黄金分割点,一寸寸去考虑如何把握偏正度的问题。甚至就连0.618和“偏”,这两个二律中最核心的要素本身,也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常数。而是胜利之神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战场、战局中不断出没隐现的万千化身。 它有时表现在手段的选择上,如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把空中轰炸作为主导手段,而让一向是作战主体的陆军和海军全都成了配角; 有时表现在策略的选择上,如邓尼茨把舰对舰的海战,改为潜艇对商船的袭击,结果这种“狼群战术”远比海上决战对英国的威胁更大; 有时表现在兵器的选择上,如拿破仑的火炮、古德里安的坦克、山本五十六的航母、“黄金海岸”行动中的精确弹药,都是能倾斜战争天平的主导兵器; 有时表现在攻击点的选择上,如特拉法尔加海战[13]中的纳尔逊,极其聪明地把法国舰队的后卫而不是前锋定为主要打击点,使一场海战的胜利导致了一个海上帝国的诞生; -------- [13]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纳尔逊向他属下的舰长传授“秘诀”,即改变海战传统的线式战术。而把己方军舰分为两支,一支以90度角进攻敌舰队的中部,隔开其后卫和中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敌后卫舰只;另一支切断中军和前卫,集中攻击中军,等敌前卫舰只返回支援已为时太晚。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进程与纳尔逊所预计的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在战斗中他受伤致死,但英国海军大获全胜。(《世界近代海战史》,丁朝弼编著,海洋出版社,1994年,P143-155) 有时表现在战机的选择上,如第四次中东战争,萨达特把埃军越过苏伊士运河的D日,选在正处于穆斯林斋月中的十月六日,而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定在阳光由西向东直刺以色列人瞳孔的下午,一举改写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4]; -------- [14]见《第四次中东战争》,(德)格哈尔德·康策尔曼著,商务出版杜,1975年。《中东战争》,(美)乔恩·金奇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有时表现在兵力的非均衡配置上,如一战前德军统帅部制定的入侵法国的“史里芬计划”,大胆地把其72个师中的53个集中在右翼作为主攻,而把剩下的19个师放在漫长战线的左翼和中部。如此一来,这个从未真正实施过的沙盘作业,竟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计划; 有时表现在谋略的运用上,如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相争。秦昭襄王并不急于马上同敌军决战,而是依照范睢建议,先攻韩国之上党,使赵国失去依恃;又假意言和,使诸侯不再援赵;再施反间之计,使赵王撤大将廉颇而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大败赵军于长平。这一仗秦胜赵负的原因,与其说正得于秦军的强大,不如说偏得于范睢的谋略[15]。 -------- [1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译文出版社,第二册,P197。 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还有另外一种迹象,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事关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上,把视线偏离出军事领域之外,用其它手段补充、丰富甚至替代军事手段,以达到仅凭武力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是从战争观上对战争进行的最大的一次以偏修正。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愈加频繁地呈现出军事手段与其它手段进行偏正式组合的趋势。 以上种种,不论是哪种选择,都无不带有“偏”的特性。偏正律和黄金律一样,反对一切形式的平行并列、均衡对称、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而主张剑走偏锋。只有避免锤砧硬碰,你的剑锋才会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战争这篇千古文章中最基本的胜利语法。 如果我们把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律称为美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在军事领域中的镜像式再现——偏正律,称为胜律? 主与全:偏正式组合的要义 在构成一个事物的诸多内部因素中,一定会有某个因素在全部因素中占据突出或主导的地位。这个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完美的,那么,它就总会在什么地方符合0.618:1的公式。当然也就会符合偏正律。因为在这里,“全部因素”就是主体,就是正;“某个因素”则为主导,则为偏。当一个事物具有了特定的目的性之后,偏与正,就构成了主从关系。二牛相斗,正是牛,偏就是它的犄角;双刀相向,正是刀,偏就是它的锋刃。孰主孰从,一目了然。而当目的发生变化时,新的主导因素就会出现并取代旧的主导因素,与现有的全部因素构成新的偏正关系。捕捉住了事物中主与全的关系,就等于抓住了黄金律和偏正律的要义。 据此出发,我们很快可以从战争纷杂的脉系中,理出五根最主要的筋络:主兵器与全兵器;主手段与全手段;主兵力与全兵力;主向度与全向度;主领域与全领域。这“五主五全”,基本上概括了普遍存在于战争中的偏正关系。 仍以海湾战争为例,联军参考资料:http://www.itco.cn/limsbbs/book/3/02-lib/04-ts/06-jsxs/q/qiaoliang/cxz/010.htm2023-07-09 23:58: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