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头二姐
-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第一书记焦裕禄的名声响亮,他做了什么让他赢得了这个名字?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不管是什么日子,焦裕禄的墓前每天都会有人来祭扫。当地的农民有了高兴事来和焦书记说一说,有了烦心的事也会来焦裕禄墓前哭一哭,他们把焦裕禄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这样的“待遇”,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的。人们不禁要问,焦裕禄在兰考当县委书记一年多点时间,他都做了些什么,让人民群众对他如此爱戴,如此念念不忘?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风沙间,暴雨里,寒风中,烈日下,最困难最无助的乡亲身旁。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焦裕禄足迹踏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逐个进行编号、绘图,测得沙荒地24万亩,受风沙危害耕地30万亩。行程5000余里。
“别人下大雨都是往屋里躲,焦书记是带着干部往外跑,然后沿着水流一直查。哪里的河渠淤塞,哪里的路基阻水,哪里要建涵洞要修闸,都调查得一清二楚,绘成了详尽细致的排洪泄洪图。”原兰考县水利局工程师、82岁的申显奎回忆起当年焦书记带领大家治水的情景,感慨万千。
为了搞清楚一个大风口或者一条主河道的来源,他经常亲自跟着调查队,追寻着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不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绝不罢休。在艰苦的调查过程中,焦裕禄简直就是一个满身泥水的“脱坯人”。他和调查队的同志同甘共苦,经常在齐腰深的水里啃干粮,半蹲在泥泞中喘气歇息……。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焦裕禄同志(1922—1964),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革命烈士。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初期,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焦裕禄同志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同志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同志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同志自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同志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1946年3月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过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同志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禄同志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这期间,焦裕禄同志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六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同志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同志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
编辑于 2009-07-24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李斌心理咨询师资深心灵咨询师已回答6338人问题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简单)
直播中
老师的回答太专业了~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简单)
心里疑惑解开了,谢谢老师
咨询后好多了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查看全部10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
焦裕禄事迹介绍(一) 第一部分 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一、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在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一个时期,民兵缺乏弹药,他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大家积级学习自制地雷、布地雷阵。焦裕禄对学习造地雷和埋地雷干得非常出色。他经常带领民兵摸黑到敌人据点旁边埋地雷,埋好地雷后,就放冷枪、骂阵,故意刺激敌军。敌军一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1947年春,盘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个县的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派出6名同志在黑山、岳庄一带。在民房门上用粉笔写上“八陡x团x营驻”、“x团x营x连驻”等字样。当敌人经过这里,见到民房上的粉笔字时,大吃一惊,认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来,慌忙下令后撤。等到敌人弄清虚实,再转回头来时,我增援部队已赶到,粉碎了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三、随军南下 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东才。没有排练时间,他就边行军边背台词。休息和宿营时,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20多天后,《血泪仇》在阳谷县首场演出。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焦裕禄同志激昂悲愤的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群众异口同声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政治宣传。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接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没收了地主的浮财,分了地主的土地。 对彭店出现的新局面,盘踞在彭店边缘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一天,鄢陵县保安团长、大土匪头子洪启龙亲自带领四百多匪兵,杀气腾腾地向彭店村扑来。当时,村里干部、民兵总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枪,十来支长枪。焦裕禄同志镇定自若,把干部、民兵分三个组,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民兵掩护。当敌人离村子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鸣枪发令,十多支枪一齐射击,埋伏的群众蜂涌而起,齐声高喊:“冲啊!冲啊!”贪生怕死的匪兵一看这声势,以为遇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禄调到尉氏县宣传部任干事。正当小麦要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麦子。为了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讲明敌情和县委指示精神,带领群众一面抢收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火线上,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 焦裕禄同志对担架队员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自己积极带头,埋头苦干,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淮海战役结束时,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完成支前任务后,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被任命为大营区副区长,负责剿匪反霸工作。根据大营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决定的对敌策略是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党的政策和策略发挥了巨大威力,把恶贯满盈的地主黄老三抓了回来,判处了死刑。“毙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剿匪反霸斗争,一个接一个地取得了巨大胜利。1950年夏,焦裕禄同志被提升为大营区委副书记廉区长。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共面团尉氏县委副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摸索,在干中学习。一上班,他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党的大事和团的业务。多少个夜晚,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党的建团决议,党关于青年运动的指示和团内文件。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团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团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团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新的课题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党需要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根据。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后,焦裕禄决心从头学起。厂里要抢修一条由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 1954年8月,金矿公路刚刚通车,厂党委决定焦裕禄和一部分转业干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当时,个别干部因家庭有困难,怕学习坚持不下去。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强调家庭有困难的同志也都到哈尔滨考工业大学去了。他们在哈尔滨复习课程时,刻苦钻研工业管理知识,为由外行变为内行奠定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成为管理工业的内行 1955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同志又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车间主任。焦裕禄问起重机厂的同志:“学会工厂中的管理业务,得多长时间?”对方说:“有一两年时间大致可摸到点门儿”。焦裕禄决心加快步伐,缩短实习时间,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刨根问底。有时为弄清某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他一连跑几个车间。为了早日掌握工业管理知识,他一面跟调度员学调度,一面跟计划员学安排生产计划。一次,他要求计划员让他自己安排一次计划试试。计划员觉着焦裕禄同志实习才几个月,不可能编好计划。焦裕禄看他有点犹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在一边看着,我安排错了,你马上纠正。”计划员无法拒绝,只好让他试试。结果,焦裕禄竟很快就把计划编排好了,而且编排的既周密准确,又切合实际。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机厂报》连续发表了题为《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焦裕禄同志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动群众,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年11月11日,《起重机厂报》登载了“机械车间被评为前后方竞赛优秀单位”的消息,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禄写的《机械车间三季度竞赛总结》。12月,焦裕禄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1956年底,焦裕禄同志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 1958年春,一金工车间的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实在困极,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制造出了。因为生产成绩显著,1958年底,一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就这样,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业的内行。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内容提要: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一、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二) 二、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三) 三、亲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幸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
- 西柚不是西游
-
焦裕禄(1922~196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山东博山人。1964年5月14日卒于郑州。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队到河南,历任中共尉氏县委宣传部干事、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团郑州地委副书记等职。1962年6月任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内涝、风沙 、盐碱三害严重,粮食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在身患肝癌的情况下,与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改变了兰考的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编辑于 2020-04-25
曹浩聊情感
资深心灵咨询师已回答4556人问题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简单) 专家在线解答问题
直播中
老师的回答太专业了~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简单)
心里疑惑解开了,谢谢老师
咨询后好多了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我要焦裕禄的事迹
焦裕禄事迹介绍(一) 第一部分 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一、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在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一个时期,民兵缺乏弹药,他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大家积级学习自制地雷、布地雷阵。焦裕禄对学习造地雷和埋地雷干得非常出色。他经常带领民兵摸黑到敌人据点旁边埋地雷,埋好地雷后,就放冷枪、骂阵,故意刺激敌军。敌军一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1947年春,盘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个县的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派出6名同志在黑山、岳庄一带。在民房门上用粉笔写上“八陡x团x营驻”、“x团x营x连驻”等字样。当敌人经过这里,见到民房上的粉笔字时,大吃一惊,认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来,慌忙下令后撤。等到敌人弄清虚实,再转回头来时,我增援部队已赶到,粉碎了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三、随军南下 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东才。没有排练时间,他就边行军边背台词。休息和宿营时,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20多天后,《血泪仇》在阳谷县首场演出。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焦裕禄同志激昂悲愤的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群众异口同声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政治宣传。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接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没收了地主的浮财,分了地主的土地。 对彭店出现的新局面,盘踞在彭店边缘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一天,鄢陵县保安团长、大土匪头子洪启龙亲自带领四百多匪兵,杀气腾腾地向彭店村扑来。当时,村里干部、民兵总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枪,十来支长枪。焦裕禄同志镇定自若,把干部、民兵分三个组,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民兵掩护。当敌人离村子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鸣枪发令,十多支枪一齐射击,埋伏的群众蜂涌而起,齐声高喊:“冲啊!冲啊!”贪生怕死的匪兵一看这声势,以为遇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禄调到尉氏县宣传部任干事。正当小麦要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麦子。为了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讲明敌情和县委指示精神,带领群众一面抢收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火线上,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 焦裕禄同志对担架队员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自己积极带头,埋头苦干,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淮海战役结束时,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完成支前任务后,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被任命为大营区副区长,负责剿匪反霸工作。根据大营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决定的对敌策略是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党的政策和策略发挥了巨大威力,把恶贯满盈的地主黄老三抓了回来,判处了死刑。“毙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剿匪反霸斗争,一个接一个地取得了巨大胜利。1950年夏,焦裕禄同志被提升为大营区委副书记廉区长。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共面团尉氏县委副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摸索,在干中学习。一上班,他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党的大事和团的业务。多少个夜晚,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党的建团决议,党关于青年运动的指示和团内文件。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团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团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团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新的课题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党需要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根据。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后,焦裕禄决心从头学起。厂里要抢修一条由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 1954年8月,金矿公路刚刚通车,厂党委决定焦裕禄和一部分转业干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当时,个别干部因家庭有困难,怕学习坚持不下去。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强调家庭有困难的同志也都到哈尔滨考工业大学去了。他们在哈尔滨复习课程时,刻苦钻研工业管理知识,为由外行变为内行奠定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成为管理工业的内行 1955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同志又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车间主任。焦裕禄问起重机厂的同志:“学会工厂中的管理业务,得多长时间?”对方说:“有一两年时间大致可摸到点门儿”。焦裕禄决心加快步伐,缩短实习时间,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刨根问底。有时为弄清某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他一连跑几个车间。为了早日掌握工业管理知识,他一面跟调度员学调度,一面跟计划员学安排生产计划。一次,他要求计划员让他自己安排一次计划试试。计划员觉着焦裕禄同志实习才几个月,不可能编好计划。焦裕禄看他有点犹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在一边看着,我安排错了,你马上纠正。”计划员无法拒绝,只好让他试试。结果,焦裕禄竟很快就把计划编排好了,而且编排的既周密准确,又切合实际。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机厂报》连续发表了题为《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焦裕禄同志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动群众,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年11月11日,《起重机厂报》登载了“机械车间被评为前后方竞赛优秀单位”的消息,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禄写的《机械车间三季度竞赛总结》。12月,焦裕禄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1956年底,焦裕禄同志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 1958年春,一金工车间的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实在困极,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制造出了。因为生产成绩显著,1958年底,一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就这样,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业的内行。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内容提要: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一、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二) 二、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三) 三、亲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幸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杆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四) 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三害”斗争开始以后,焦裕禄同志发现抗灾斗争发展不平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焦裕禄同志认为,要从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抓典型、树样板,打一场除“三害”的人民战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同志亲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焦裕禄事迹介绍(一)
第一部分 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一、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在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一个时期,民兵缺乏弹药,他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大家积级学习自制地雷、布地雷阵。焦裕禄对学习造地雷和埋地雷干得非常出色。他经常带领民兵摸黑到敌人据点旁边埋地雷,埋好地雷后,就放冷枪、骂阵,故意刺激敌军。敌军一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1947年春,盘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个县的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派出6名同志在黑山、岳庄一带。在民房门上用粉笔写上“八陡x团x营驻”、“x团x营x连驻”等字样。当敌人经过这里,见到民房上的粉笔字时,大吃一惊,认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来,慌忙下令后撤。等到敌人弄清虚实,再转回头来时,我增援部队已赶到,粉碎了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三、随军南下 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东才。没有排练时间,他就边行军边背台词。休息和宿营时,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20多天后,《血泪仇》在阳谷县首场演出。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焦裕禄同志激昂悲愤的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群众异口同声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政治宣传。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接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没收了地主的浮财,分了地主的土地。
对彭店出现的新局面,盘踞在彭店边缘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一天,鄢陵县保安团长、大土匪头子洪启龙亲自带领四百多匪兵,杀气腾腾地向彭店村扑来。当时,村里干部、民兵总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枪,十来支长枪。焦裕禄同志镇定自若,把干部、民兵分三个组,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民兵掩护。当敌人离村子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鸣枪发令,十多支枪一齐射击,埋伏的群众蜂涌而起,齐声高喊:“冲啊!冲啊!”贪生怕死的匪兵一看这声势,以为遇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禄调到尉氏县宣传部任干事。正当小麦要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麦子。为了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讲明敌情和县委指示精神,带领群众一面抢收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火线上,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
焦裕禄同志对担架队员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自己积极带头,埋头苦干,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淮海战役结束时,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完成支前任务后,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被任命为大营区副区长,负责剿匪反霸工作。根据大营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决定的对敌策略是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党的政策和策略发挥了巨大威力,把恶贯满盈的地主黄老三抓了回来,判处了死刑。“毙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剿匪反霸斗争,一个接一个地取得了巨大胜利。1950年夏,焦裕禄同志被提升为大营区委副书记廉区长。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共面团尉氏县委副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摸索,在干中学习。一上班,他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党的大事和团的业务。多少个夜晚,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党的建团决议,党关于青年运动的指示和团内文件。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团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团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团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新的课题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党需要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根据。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后,焦裕禄决心从头学起。厂里要抢修一条由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
1954年8月,金矿公路刚刚通车,厂党委决定焦裕禄和一部分转业干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当时,个别干部因家庭有困难,怕学习坚持不下去。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强调家庭有困难的同志也都到哈尔滨考工业大学去了。他们在哈尔滨复习课程时,刻苦钻研工业管理知识,为由外行变为内行奠定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成为管理工业的内行
1955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同志又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车间主任。焦裕禄问起重机厂的同志:“学会工厂中的管理业务,得多长时间?”对方说:“有一两年时间大致可摸到点门儿”。焦裕禄决心加快步伐,缩短实习时间,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刨根问底。有时为弄清某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他一连跑几个车间。为了早日掌握工业管理知识,他一面跟调度员学调度,一面跟计划员学安排生产计划。一次,他要求计划员让他自己安排一次计划试试。计划员觉着焦裕禄同志实习才几个月,不可能编好计划。焦裕禄看他有点犹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在一边看着,我安排错了,你马上纠正。”计划员无法拒绝,只好让他试试。结果,焦裕禄竟很快就把计划编排好了,而且编排的既周密准确,又切合实际。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机厂报》连续发表了题为《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焦裕禄同志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动群众,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年11月11日,《起重机厂报》登载了“机械车间被评为前后方竞赛优秀单位”的消息,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禄写的《机械车间三季度竞赛总结》。12月,焦裕禄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1956年底,焦裕禄同志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
1958年春,一金工车间的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实在困极,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制造出了。因为生产成绩显著,1958年底,一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就这样,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业的内行。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内容提要: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一、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二)
二、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三)
三、亲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幸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杆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四)
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三害”斗争开始以后,焦裕禄同志发现抗灾斗争发展不平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焦裕禄同志认为,要从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抓典型、树样板,打一场除“三害”的人民战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同志亲自到最困难的队去蹲点调查,访贫问苦。在城关公社胡集大队和林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泡桐的生产特点,并亲自带头植桐,全县人民雷厉风行,营造了浩瀚的桐林。为美化兰考大地,尽快改变灾区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他深入全县农村调查,发现和培养了双杨树、赵垛楼、秦寨、韩村、坝子五个先进典型。
韩村的精神:城关公社韩村生产队社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组织起来割草三十余万斤,除安排好社员生活外,还置买了农具,巩固了集体经济。焦裕禄同志说:“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这是贫下中农的风格!这就是革命。”
秦寨的决心:固阳公社秦寨大队社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蚕吃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同志说:“秦寨是个好地方,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眼下困难多,不要怕,在困难面前要挺起腰杆,才是真正的英雄哩!决心要比困难大,什么东西都怕决心。困难面前我们要找出路。”
赵垛楼的干劲: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社员,在大雨成灾,一片汪洋的情况下,挖河排涝,一季翻身,把余粮卖给国家。焦裕禄同志说:“赵垛楼大队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国家,支援灾区,这是崇高阶级感情,高度的爱国热情,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
双杨树的道路: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的社员说:“穷,咱穷到一块;富,咱富到一块”。他们兑钱、兑鸡旦,买种子,买牲口,巩固集体经济。焦裕禄发现这个典型后,给县委写报告说:“双杨树社员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坝子的风格:红庙公社坝子生产队的社员,抗灾夺得丰收后,压低口粮标准,卖粮食支援灾区。焦裕禄同志亲自给县委起草报告,通报全县表扬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焦裕禄(1922~196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山东博山人。1964年5月14日卒于郑州。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队到河南,历任中共尉氏县委宣传部干事、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团郑州地委副书记等职。1962年6月任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内涝、风沙 、盐碱三害严重,粮食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在身患肝癌的情况下,与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改变了兰考的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 北有云溪
-
焦裕禄同志(1922—1964),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革命烈士。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初期,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焦裕禄同志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同志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同志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同志自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同志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1946年3月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过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同志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禄同志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这期间,焦裕禄同志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六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同志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同志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
- ardim
-
焦裕禄同志(1922—1964),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革命烈士。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初期,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焦裕禄同志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同志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同志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同志自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同志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1946年3月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过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同志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禄同志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这期间,焦裕禄同志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六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同志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同志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
- 不白九百
-
焦裕禄(1922~196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山东博山人。1964年5月14日卒于郑州。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队到河南,历任中共尉氏县委宣传部干事、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团郑州地委副书记等职。1962年6月任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内涝、风沙 、盐碱三害严重,粮食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在身患肝癌的情况下,与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改变了兰考的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 kikcik
-
焦裕禄同志(1922—1964),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革命烈士。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时期期,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后,他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随后,因为生计,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同志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同志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时值该县内涝、风沙 、盐碱三害严重,粮食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在身患肝癌的情况下,与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改变了兰考的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向他学习。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高度赞扬了焦裕禄彻底的革命精神。
焦裕禄同志逝世后,兰考人民为了缅怀他,专门为他建立了兰考焦裕禄纪念园,以供人们来凭吊他。现在,兰考焦裕禄纪念园不仅是一个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红色旅游的景观。2007年8月20日,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北境漫步
-
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
- LuckySXyd
-
在兰考线单县委书记时,带领大家治理风沙,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生化肝癌,仍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 Chen
-
焦裕禄受党的委派到了兰考,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后他激起了县委领导和人民的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终于根治了盐碱除“三害”斗争高潮。
求爸爸点个赞!
- 出投笔记
-
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我国服务,他开荒种地,治理沙地,一生专注于治理我国沙丘,所以第一书记焦裕禄的名声响亮。
- 阿啵呲嘚
-
不拿党送给他的猪肉,坚持退回去。
因为其他的同志没有,是给干部的
- Troublesleeper
-
焦裕禄同志(1922—1964),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中共兰考县委书记、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