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钻石模型属于计量经济学这一块吗?

2023-07-10 18:18:16
共2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跟计量经济学没关系。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所以是和管理学相关的理论。

大鱼炖火锅

  不属于。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相关推荐

钻石模型四要素是什么?

钻石模型四要素是: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资金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通讯的基础设施等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和持续地投资才能获得。2、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需求结构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对企业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这是波特开出的企业治理三角习题,指如何创立、组织和管理公司,如何应对同业竞争对手等问题。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融入当地社会,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2023-07-10 14:29:141

2019咨询工程师方法与实务考点:波特钻石模型

【 #咨询师考试# 导语】2019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共分为《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和《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四个科目。下面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9咨询工程师方法与实务考点:波特钻石模型,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关注。   波特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的中心思想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行业的竞争力主要是由四个基本要素(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以及两个辅助要素(政府和机会)共同决定的,这六项要素组合形成一个类似钻石的形状,因而被称为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基础设施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入才能获得。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以及需求的成长。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   需求条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预期需求(要培养预期需求)。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如果下游产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产业进行创新的外部动力。   相关产业会形成“提升效应”,在互通技术比重较高、而且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情况下,“提升效应”尤为显著。   (4)企业战略及其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同产业差异相关。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融入当地社会,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5)机会和政府
2023-07-10 14:29:271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是由美国 哈佛商学院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波特钻石模型 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迈克尔 波特 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有以下六点: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2)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主要是指本国的市场需求。   (3)相关及支持产业   相关及支持产业指这些产业和相关的上游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指的是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力与国内竞争对手的推力。   (5)政府   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6)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   这六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
2023-07-10 14:29:341

波特的钻石模型包括哪些要素?

波特的钻石模型1. 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的生产要素是指自然的资源,如气候条件、交通设施,资金支持和技术人才等等;高级生产要数是指经过自然资源加工后的资源,如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资源和投入改造的设备等。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刺激和鼓励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2. 需求状况分析,u2002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波特十分强调本地顾客的需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有很高素质的国内消费者,可以激发本国企业改进生产的设备,提高企业的服务,推动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本国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通对企业加以影响,还有本地高素质顾客的预期需求先于其他的国家,那么也会拉动企业的竞争力。3. 相关和支持产业。在许多产业中,u2002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优势的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尤其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链现象,说明很多优势的产业和其他产业是一种密不可分关系,他和区域间的强势产业一同崛起。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本国市场的竞争可以让国内企业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形成自己的宏伟战略的目标,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钻石模型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政府在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起到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创造发展的环境等责任。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2023-07-10 14:29:433

什么是波特钻石模式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23-07-10 14:29:501

国际化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理论的代表人物M.波特(M. Porter),钻石理论重要之处在于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厂商的竞争力。波特十分重视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意味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推进企业的国际化,不仅能增强厂商的竞争力,更重要的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理论的代表人物M.波特(M. Porter),钻石理论重要之处在于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厂商的竞争力。波特十分重视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意味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推进企业的国际化,不仅能增强厂商的竞争力,更重要的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一、钻石模型的基本概念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同样是一大变数,它不是决定性的,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四大要素(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及配合)为基础。
2023-07-10 14:29:561

波特钻石模型和五力模型区别?

钻石模型是分析产业战略的,主要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竞争企业、政府、机会等因素分析。其中,生产要素分高级要素和初级要素,高级要素主要人才、通讯等,初级要素一般资金、劳力、自然条件等。生产要素是宏观分析产业竞争环境。需求条件指产业所在国或地区的市场需求,一般认为,周边市场的需求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强于外部市场。相关行业指相关或辅助行业,通常是上下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属于中观研究。竞争企业是指成功的产业中须有至少三家强势竞争企业存在,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产业林。政府和机遇,大家都知道,作用不小呀。五力模型是用来分析产品的,主要有竞争对手情况,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还有就是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情况。
2023-07-10 14:30:512

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什么用波特钻石模型

用波特钻石模型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波特钻石模型的定义:就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有四种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祥光上下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等。
2023-07-10 14:30:571

利用钻石模型解释为什么其具备竞争优势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哦
2023-07-10 14:31:111

用波特砖石模型理论论述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什么

因素条件和要素条件来回答。1、资金和技术匮乏,国内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的素质较低,人才匮乏,市场经济机制缺失,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足,中国只能通过重点发展一些优势产业、采取改革开放政策来逐步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力、提高发展速度,在三中全会后的十二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了一系列优势产业,现代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信息技术等,才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资源条件:中国人均资源较少,自然灾害频繁,环境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制度条件:此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生产经营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条件: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相比,中国政府的负面管制较为严格,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波特钻石模型一般指波特菱形理论,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
2023-07-10 14:31:251

“波特钻石模型”的英文怎么说?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Michael Porter Diamon Model,简称PDM如果要用diamond,译成:the theory of Porter"s "Diamond" model (PDM)
2023-07-10 14:32:242

波特的产业竞争力模型是什么?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展资料: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竞争力理论
2023-07-10 14:32:344

“波特钻石模型”的英文怎么说?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Model,简称PDM如果要用diamond,译成:thetheoryofPorter"s"Diamond"model(PDM)
2023-07-10 14:32:581

什么是服务贸易钻石模型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系统模型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迈克尔 波特 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四点: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组织战略和竞争,这四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
2023-07-10 14:33:061

波特钻石模型有说四要素也有六要素,到底以哪个为准啊?

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等四要素在波特看来是起主要作用的。政府和机遇这两个是外部要素
2023-07-10 14:33:131

根据钻石模型,波特教授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有( )。

【答案】:A、B、D、E本题考查钻石模型。根据钻石模型,波特教授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四个,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产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属于钻石模型的两个变量。
2023-07-10 14:33:311

“企业上一般价值连、五力模型、钻石模型分析”是指什么?

钻石模型是分析产业战略的,主要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竞争企业、政府、机会等因素分析。其中,生产要素分高级要素和初级要素,高级要素主要人才、通讯等,初级要素一般资金、劳力、自然条件等。生产要素是宏观分析产业竞争环境。需求条件指产业所在国或地区的市场需求,一般认为,周边市场的需求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强于外部市场。相关行业指相关或辅助行业,通常是上下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属于中观研究。竞争企业是指成功的产业中须有至少三家强势竞争企业存在,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产业林。政府和机遇,大家都知道,作用不小呀。五力模型是用来分析产品的,主要有竞争对手情况,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还有就是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情况。五种力量分别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根据上面五种竞争力量,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 ,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波特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竞争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源于企业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的或提供服务的,竞争规律都将体现在这五种竞争的作用力上。因此,波特五力模型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2023-07-10 14:33:402

波特菱形理论的案例分析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 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入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竞争力分析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超过了太仓、宜兴等苏南老牌吸引外资强市。(2)基础设施。为打造一流市场,海门市大力实施叠石桥家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先后投人近亿元对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扩建停车场4000多平方米,不断优化市场配套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基本形成;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机械维修、纺配纺机贸易、彩印包装、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商贸流通等各类配套服务业较为完善。大市场需要大物流。该市投资2亿元建起占地面积200亩的物流园区,有53条营运线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经附近的机场、港口码头可远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该物流中心货物运输量超200万件,总价值70亿元,同时实现出口供货额巧亿元。已搭建成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信息中心,将人员、商品、资金等信息交流畅通到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每间商铺均有闭路电视、宽带和电话等,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2.需求状况。市场内为适应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绣品产品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交易方式灵活,现金现货、订单皆可。精品城内,内地著名品牌云集,有“心愿”、“天发”、“银炯”、“凯帝”、“美罗”、“迪尼诗”、“巨丰”、“凯盛”等20多个内地著名品牌。该市场已在内地20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站,每年至少有300多万条床罩、900多万条被套畅销内地各大、中城市;同时,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南非、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市场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镇上有三百多人走出国门,注册和创办了二百多家境外公司和企业。绣品城日人流量已达到三万人次,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一直稳坐全国绣品专业市场“老大”。3.相关、支持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叠石桥家纺业进人了鼎盛发展时期。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产规模化。仅叠石桥所在的三星镇就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亿元企业3家,加上周围的乡镇家纺工业企业,总量超千家。分工社会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即使生产加工,一户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设备智能化。枕套、床罩等家纺产品起初靠手绣,后来在缝纫机上绣。90年代起普遍用电动绣花机绣。已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拥有电脑绣花机8000多台、电脑多针绮缝机3000多台、工业缝纫机25000多台、喷胶棉生产线35条、其他相关设备2800多台,设备总价值20多亿元。产品系列化。起初,叠石桥的家纺业主要生产枕套和电视机套等家用电器套。后来又开发了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其家纺产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有200多个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海门家纺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商机不断扩大,家纺产业链也不断拉长,形成了一个以家纺主导产业为中心,集纺织、研发、加工、机械、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有特色的产业链。如今,小到一根针、一束线,大到几十万的家纺生产机械,叠石桥都有专门的生产厂家。家纺生产需求量最大的是布料及填充物,由此,天龙印染、金雪化工等企业应运而生。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竟争。5.机会。6.政府角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它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形成,但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加以正确引导。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叠石桥绣品城每间面积一米二的摊位,一年租金为4000元人民币,精品房一间(面积20至30平方米),一年租金为20万元人民币。当地对于海内外客户前往投资、经营无不欢迎,经营户可获所得税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征;工商管理费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减半;房租半年免收以及无偿为经营户在市场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幕上进行广告宣传等优惠政策。此外,对海外投资者,实际投资额满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四百平方米土地用于别墅建设;实际投资额满二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别墅一套;实际投资额满三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叠石桥中心地带营业用房一间;实际投资额满四百万美元的企业,优先安排一块商业用地供投资者开发。7.产业规划。三星镇党委和镇政府依托“绣品城”不断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一条集体工业和家庭工业“一业两化,比翼齐飞”的新路子。海门叠石桥绣品城在三星镇党委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城”(绣品城)、“街”(农民街)、“区”(工贸区)、“带”(绣品经济带)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努力工作,以形成绣品城、商贸城、托运城三城鼎立,互为依托的大市场格局。投资900多万元,建造了6080平方米的绣品城、精品楼、名品广场;投资1050万元,建造了占地17亩的托运城,下设26个托运站,能快捷地把三星绣品托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美好前景随着中国家纺产品与WTO成员自由贸易的发展,叠石桥家纺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预计将在2010年前把叠石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实现大规模扩张。计划到2010年,叠石桥市场交易量达到500亿元,叠石桥区域交易量达到800亿元,家纺生产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0万人,国际贸易额达200亿元,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比翼齐飞的格局。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2010年,叠石桥家纺业要形成全国驰名商标3一5个,全国名品8一10个,创造出国际品牌。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一3家。配套实现全方位完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宁启高速通车、苏通大桥建成,沪崇苏通道、崇海大桥和沪通铁路以及宁启高速叠石桥互通陆续开工建设,叠石桥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便捷。内部环境也更加优越,建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工程和家纺国际物流中心,使叠石桥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服务质量最优的家纺产品集散地。
2023-07-10 14:33:481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下列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情形有(  )。

【答案】:A,B,C,D“钻石模型”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存在、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选项A属于生产要素;选项B属于需求条件;选项C属于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存在;选项D属于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
2023-07-10 14:34:001

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理论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不是哪一个国家的理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起作用的一个理论,它的理论体系是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比如19世纪的时候,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他们占据了大工业革命的成果,但随着他们的经济发展,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丧失,逐渐的被日本、韩国等一些后起之秀取代,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韩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又失去了优势,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的转移到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逐步向东南亚或者非洲地区转移,这些都是比较优势理论发生作用的结果。我们国家按照这个理论规律在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目的就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比较优势。
2023-07-10 14:34:094

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一样吗? 好像不一样吧

不一样
2023-07-10 14:34:251

简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结构”以及各部分在国家优势中的作用。

对于钻石本身: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不用说1米3,就是130米也不会有事的。对于戒托:1. 因为是PT950的链托,众所周知,PT950是相对来说很软的材料,从1米3的地方摔下,肯定会手到冲击而有轻微的变型。2. 在镶嵌钻石的地方,由于受到瞬间的冲击,很容易变型,从而导致钻石镶嵌在上面不够牢固。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变型严重,以后戴在脖子上,钻石很有可能从链托上掉落!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还是建议楼主去珠宝店里检查一下,以免钻石从链托上掉落,得不偿失!希望能帮到您。
2023-07-10 14:34:323

国际贸易理论的全新派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新生产要素理论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1、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3、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4、信息要素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动态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的“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的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资本存量的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制度性决定的储蓄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如果一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1、新张伯伦模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2、兰卡斯特模型这一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的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的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模式。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差别垄断模型)。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的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的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的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的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与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的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弗尔维(Falvey)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的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的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2023-07-10 14:34:391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内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摘要:文章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企业— —环境综合范式分析阶段,以环境适应范式为核心的分析阶段,多种范式并存阶段;提出了战略管理学说体系的总体框架;探讨了战略管理面对的挑战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展望;企业内部;企业环境  一、企业战略管理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  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的最大变化是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关税壁垒逐步打破,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尽管并购的失败率将近5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这就是战略规划学派的兴起。战略规划理论是以未来可以预测为前提或假设的,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认为战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可以看出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综合的特征。  二、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企业经济环境变化表现为突发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有增无减,同时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全球性竞争加剧。随着环境变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这时,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  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的适应性观点(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与组织适应),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认为战略就是对环境变化的逻辑反应等理论。  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组织分析集中表现为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主要对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经营业绩及三者的关系做实证研究,探索各种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实证与规范含义、政府反托拉斯活动的组织及其后果,旨在制定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政策。产业组织理论早在1959年随着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而成熟,从时间上可以看到,产业组织理论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结构决定厂商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企业的业绩,这种观点显然是成立的。  始于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基于产业分析的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其假设是产业结构是企业赢利的决定因素。  由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处在无吸引力行业能够获得高利润?而平均赢利水平很高的行业存在经营业绩很差的企业?为什么许多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进入平均利润率高的不相关行业后会失败?为此,1985年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试图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中来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并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很明显的是,企业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仅将企业看作是一组活动,显得过于简单。波特的战略只是告诉人们在何种市场结构下采用何种战略,至于如何改变市场结构,没有提供策略指导。同样是基于环境的分析,网络优势论与Porter的产业环境分析理论有相近之处,但Porter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其中的定位。网络优势论是从关系的维度,强调的是企业在一个个不同的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中的定位。这些组织包括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公共部门、政府、大学、公共实验室、图书馆和其他信息中介机构,及私人部门、独立科研机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任何一个企业总是位于一个由这些组织构成的网络之中。成功的企业往往位于一个有效的良好网络之中,拥有一个有效的网络,并在其中居于优势地位。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多种范式并存阶段  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竟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可以说是多种范式并存。  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2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尽管资源论不断发展并在1990年代盛极一时,但资源论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说它没有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外部关系,将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仅以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来解释,或者说以资源涵盖整个企业,难免以偏概全。  钻石模型。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波特还分析了政府,机会,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  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这些阶段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详细过程。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和企业战略都不同,就连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企业战略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不同。波特对每个阶段中各个要素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以看出波特的钻石理论是对早期企业内外部分析战略理论的完善,使这种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有了丰富的理论内容。波特的战略理论真正上升到了科学的层次。因为科学的理论不仅是解释现象,还能指导人们正确行动。当然波特的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第一,对企业内部结构的分析过于粗造。第二,没有对企业社会关系的分析。  平衡计分卡。在此阶段,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分析战略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表现为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因而可以将这个理论看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经理可以通过把公司的战略和使命转化成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建立平衡计分测评法(罗伯特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1992)。  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尽管企业社会关系更多的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但它确实不同于一般企业环境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企业可以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会关系;但对于环境来说,企业则无法或难以进行协调整合,更谈不上管理了。从企业社会关系方面看,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 1990年代从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考虑企业战略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结果、均衡等。博弈论与战略决策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  以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战略问题,特别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强调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博弈论的思想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已很广泛。  超强竞争理论。在竞争理论方面,理查·达维尼提出超强竞争。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无法建立不败的竞争优势,每一种优势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竞争的动态发展,积极瓦解自己的优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暂时的优势,以一连串短暂的行动积累成持久的优势。  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资源选择的程序,也就是企业是如何作出或未作出理性的资源选择来追求经济回报的。决策的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层次上,深刻地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规则、准则和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信念。围绕着资源决策的制度因素影响着企业获得经济租金的潜能。在个人的层次上,管理者的准则、习惯以及对传统的审慎的认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的层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价值观系统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业外部,政府压力、工业联盟和社会制约(规则、准则、产品质量标准、职业安全、环境管理)等都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及战略决策。  有机战略观。进入新的世纪后,少数学者意识到战略管理理论丛林中绝大多数理论观点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以Moshe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有机战略观。有机战略观将战略看作是一个适应性协调过程,引入了“组织-环境-战略-绩效”(OESP)综合理论模型,展现了战略管理的一个有机模型。有机战略观战略领域有三个核心问题:战略的概念、将战略与其它结构联系起来的因果模型、战略管理和选择模型。在战略的概念中,强调战略就是公司目标和行动以及公司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协调一致。在组织 环境  chenzhi4175856
2023-07-10 14:34:542

国内外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

中小企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大企业所不可替代和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和所创造的国民财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企业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大企业。中小企业具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成长性优势,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重重挑战。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同样中小企业政策问题也日渐突出。中小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市场占有份额低。这种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但要改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吸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对国内中小企业专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广泛和深化,主要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述和实证,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静态特征,如外部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竞争优势、贸易优势、创新优势等,但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单纯靠某一理论均不能对企业集群问题做出完整、科学的解释。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比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地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创新网络、产业政策和实证等方面,也有些借鉴了非主流经济学从较新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结合生态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主要是一种线性的、机械的、静态的分析,仅适合于特定时间断面上的线性经济关系研究,许多研究停留于个别案例的事后归纳,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征,较少深入内部机理研究,也缺乏企业集群演化的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更没有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分析。1.2.2.1 欧美国家中小企业生存理论随着现代生产大型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似乎难以生存下去。一些经济学家曾断言,中 小 企 业 的 活 动 空 间 将 越 来 越 小。比 如,阿 尔 弗 雷 德 · 马 歇 尔 (AlfredMarshall)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即持有这种观点。然而,纵观整个20世纪,虽然发达国家发生了数次企业兼并浪潮,并产生了一些巨无霸型企业,但中小企业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日本、意大利,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即使在以大企业著称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在98%以上。在我国900多万家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企业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表明,中小企业非但没有消失,其发展势头还越来越猛。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对中小企业问题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剑桥学派,而剑桥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分成三个学派,它们分别是最佳规模论、经济进化论、不完全竞争理论。(1)最佳规模理论。最佳规模理论从规模经济方面论述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奥斯汀·罗宾逊 (Austin Robinson)在 《竞争的产业结构》中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认为,虽然大规模经营有许多优势,但并非规模越大越好。罗宾逊还认为,小规模经营虽然不能享受大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也有管理费用低、决策效率高、职工富有责任心等优势。基于这一理论,小矿生存有着大矿所不具有的优势。小矿的 “小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小矿生产机动灵活,可以充分开发边角资源;大规模采掘有利于大矿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适于大矿开发还是适于小矿开发取决于矿产的赋存状况,只要是适合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小矿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中型矿山企业与小矿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不可调和的竞争对立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转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共同开发矿产资源、共享资源开发效益的深入合作。(2)经济进化论。最早用经济进化论 (林汉川,2003)思想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赞同斯密定理 (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但中小企业顽强生存的现实引起了他的注意,而且在归纳古典经济理论时,他发现在规模经济递增和竞争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所谓的 “马歇尔冲突”。为解决这一冲突并解释经济现实,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二版)》中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马歇尔认为,自然界许多生物都有生命周期,比如一株幼苗吸收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其他营养,会长成参天大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它终究会因摆脱不了年龄的影响而失去生命力,其他具有青春活力的幼苗又会沿着这一轨迹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有其 “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马歇尔还指出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同样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企业规模愈小,必要信息量愈少)。马歇尔从进化论角度、在中小企业个体层面上考察了其存在的原因,可称为 “个体经济进化论”。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企业能力理论经济学家中,经济学家安蒂斯·潘罗斯 (E.T.Penrose)秉承了马歇尔的分析,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的规模,因为企业连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资源,这些资源可用于有效拓展 “邻近”的产品市场,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进化之中,周而复始。经济进化论用类比的手法阐释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生物界的新旧更替归根到底是新的原本弱小的企业对曾经强大企业的更替,本质上来说与企业的大小并无实质关系,是企业的个体生命周期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企业发展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所决定的。我国小矿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事实:采掘业中,大中型矿山企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小矿的发展并不能对大中型矿山企业构成威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大中型矿山。但开展 “垂直型”的协作方式,却能创造出一种行业内部的 “共赢”局面。以大矿为顶点、以小矿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矿通过技术指导等协作方式,把小矿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能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矿节约交易成本、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减少小矿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小矿企业经营的稳定性。(3)不完全竞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的竞争市场和完全的垄断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 “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不完全竞争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张伯伦特别强调 “产品的差异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产品的差异性,不仅大企业能形成垄断因素,中小企业也会形成垄断因素,因此,中小企业会生存和发展下去。罗宾逊夫人则强调了 “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参与竞争企业的条件各不相同,诸如销售时间、销售技巧、运输费用的差异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只要中小企业经营策略得当,同样可以对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这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存的真正原因。在马歇尔 “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20世纪世纪50~60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尔森 (Richard Nelson)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即 “组织间协调”或 “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这样的市场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 “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这样,他们就用另一种含义的不完全市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同样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不完全竞争理论从现实经济生活出发,证明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市场不完全性为小矿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单个小矿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中型矿山企业抗衡,但它们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并与大型矿山企业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小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缺乏协作的单个企业将难以生存下去。但是,通过集群内企业所建立的跨区域生产联系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融入更大范围的生产经营中,成为大矿山企业生产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参与大矿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小矿企业可以与大矿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提高专业化技术水平,并与他们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融入区域性生产体系,依靠特定产品的竞争能力赢得在区域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可以帮助小矿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 “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1.2.2.2 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早在 “二战”以前,日本决策层就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二战”以后,日本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政策,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其中,以未松玄六教授的 “最适规模论”,中村秀一郎教授的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论”以及 “环境适应论”最具代表性。(1)最适规模论。未松玄六教授在 “最佳规模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实际发展起了“最适规模论”,用以解释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在 《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1971)中首先区分了最大收益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RS)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ES)。前者指以最大收益额所表示的最适规模,强调利润的绝对量;后者指综合考虑平均成本、销售利润率、总资本附加值率等因素时综合效率最大的规模,强调利润的相对量。只有OSMES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但两者往往并不重合。行业不同,企业最适规模也各异,所以一些行业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详细分析了一些行业大企业未必比中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①大企业人际关系不融洽;②大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高;③大企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④大企业内企业家精神缺失;⑤大企业规章制度繁杂,决策不灵活。最后未松得出结论: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自然可以调整到最适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与大企业共存并取得不断的发展。最适规模论的突出贡献在于:行业不同,企业所需的最适规模也不同,在某些行业中往往只有中小规模的企业才能生存,在那些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行业尤其不利于大企业的生存。(2)大规模时代的终结。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依据日本的经济现实认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中村指出,日本经济在 “黄金增长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核心,企业在规模上追求大型化。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中小企业将进入结构性大发展阶段。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本自70年代已从重化工业阶段跨入信息化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快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概念发生了动摇。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与之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此外,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亦向中小企业倾斜,这一切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中小企业蓬勃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3)环境适应论。企业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的生存和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最激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企业并没有因为其雄厚实力而显示出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小企业也没有因为其力量薄弱而被淘汰。在环境的动荡下,日本中小企业采取专业化协作,组成联合体,增加对外投资等策略,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日本经济学界对大中小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企业能充分发挥大批量生产的优越性,中小企业可在大企业不宜占领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当环境发生激烈变化时,大企业因规模过大,行动迟缓,反应不灵,其适应能力大打折扣,相反,中小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一点不会改变。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是在欧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基础上结合日本中小企业的具体实践而提出来的,融入了许多时代特征。例如:产业结构变动,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等。以上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于现代研究中小企业的生存理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纵观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这些理论普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未能发掘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纵观中小企业的主要生存理论,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小矿,要着眼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善于规避自身的不足和劣势,善于发掘其优势和自身条件,确立正确科学的战略目标,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集群效应,突破技术障碍,以适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在众多西方理论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小矿的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在我国矿山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属的分割造成了 “村级村有,乡级乡有”的分散格局,土地分割细碎化。企业在低水平上散布于各村镇,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通过企业集群的形成可以突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解决好农村企业及小城镇发展中对土地的需求问题,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开发。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的集聚,依托本地经济与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发展特点吸引外来相关企业形成本地化的生产网络体系,并加强协作与信赖关系,完善社会综合配套服务,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2.2.3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1998年,迈克尔·波特 (M.E.Porter)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就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流派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和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讲的是 “小企业集群”。他解释说,“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2)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工业区位学家韦伯 (A.Weber)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 论 》 一 书 中, 把 区 位 因 素 分 为 区 域 因 素 (Regional Factor) 和 集 聚 因 素(Agglomeration Factor)。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在韦伯看来,企业集群的要素有四个方面: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正因为如此,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个 “基础设施”使 “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从而降低 “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韦伯不仅分析了企业集群的集聚因素,还分析了分散因素。他认为,分散要素无非是集聚要素的相反倾向而已。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与分散相互作用的结果。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经济)看做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和当地社会文化的作用,而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3)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波特提出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现在他的 《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 《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部著作中。在该理论中,波特通过个案研究方法,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并由此提出了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即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因素:投入要素状况;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当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持续发展时,国家竞争产业会不断增强,反之会有失去优势的危险。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这样会提高经营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2023-07-10 14:35:041

波特菱形理论的影响因素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与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对当今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我们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及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波特指出,只有抓住产业这个经济运行的主体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凡优势产业大多是生产效率高的产业,而产业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建立和培育自我加压、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
2023-07-10 14:35:231

波特菱形理论的产生背景

有关国与国之间从事贸易的利弊分析和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理论学说也分流多派。从十六至十七世纪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理论”,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到本世纪初期强调国家资源优势的“Heckscher—Ohlin理论”,到六十年代中期雷蒙·弗农提出的“产品成长阶段理论(又叫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再到七十年代出现的着眼于有限市场、规模经济和捷足先登者优势的“新贸易理论”等,无不试图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提出更完善、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理论。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便是这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成果。迈克尔·波特进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目的非常直接和清楚:他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及其理论是他与同事对遍布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如同在他之前的新贸易理论学者们一样,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为何日本在汽车工业经营如此出色?为何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为何德国和美国在化学工业占尽优势?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eckscher—Ohlin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揭开这个谜。
2023-07-10 14:35:351

波特菱形理论的技术要素

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理论,不过它强调的是一国处于相对优势的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都参与国际竞争,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虽然国家资源要素是Heckscher—Ohlin理论的中心,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给予了详尽和新颖的分析。他把各种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刺激和鼓励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基本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反过来讲,基本要素方面的劣势地位会形成一种向高级要素方面投资的压力。日本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作为一个严重缺乏可耕地和自然矿产资源的国家,日本通过国民教育投资,创造了丰富的高级才能要素。事实上,日本拥有的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工程系毕业生占人口百分比大大超过美国,同德国等排世界前列),是日本在许多制造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波特理论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一般说来,企业对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反应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缺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一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日本国内成熟复杂和高知识水平的照相机购买者就刺激了日本照相机工业不断改进照相机质量和不断推出革新型号。移动电话通讯设备生产工业也有同样的例子。欧洲斯堪第纳维亚地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顾客促使本地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厂商—芬兰的“诺基亚(Nokia )”和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早在其它发达国家对移动电话需求形成之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移动电话技术。结果,“诺基亚(Nokia)”、“爱立信(Ericsson)”,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成为当今全球移动电话设备行业的三大巨头。 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行业和辅助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逐步扩溢到本行业中来,从而有助于该行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瑞典在制造组装金属产品领域(如滚珠轴承、切割工具)的优势便依靠瑞典自身特种钢工业的技术力量。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半导体工业技术,是美国个人电脑和其它几个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取得全球性成功的基础。同样,瑞典制药业的发达与成功,同其早先在技术关联的染料工业的国际成就密切联系。这种行业发展过程的结果之一是一个国家内成功的行业趋向聚集,形成关联行业集群。这是波特研究成果中最有影响力的发现。德国的纺织和服装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关联行业集群。它包括从高质棉、羊毛、合成纤维、缝纫机针的生产、加工、制造,到范围广阔的纺织机械领域。 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波特模型中第四个促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国内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他在此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企业中,工程师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归结为这些国家企业注重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原因。与此相对,在许多美国企业中,财务管理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同许多美国企业中(尤其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缺乏对改进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关注联系在一起。他同时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支配性质导致了相应的对短期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过分强调和追求。这些不同的管理意识形态的一个后果,是在工程技术为基础、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问题至关重要的行业中,美国企业(如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相对丧失。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这一切都有助于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波特引用和描述了日本的竞争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国内竞争对行业的压力和作用没有再比日本更显著的了。那是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其中许多企业以至不能实现利润。以强调市场份额为目标,日本企业处于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的拼搏中。股票价格剧烈地波动起伏。商业出版物突出地报道着企业的市场演变过程。煞费苦心设计的名次评比指标测量着哪些公司目前最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新产品的推出和工艺发展的速度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 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机遇和政府,这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譬如,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会产生某种进程中断或突变效果,从而导致原有行业结构解体与重构,给一国的企业提供排挤和取代另一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法规可以改变国内需求条件,反托拉斯政策能够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可以改变才能资源等。(1994年,美国政府以违反反托拉斯法为由拒绝了Microsoft 软件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制作“Quicken”金融管理软件Intuit,Inc.的申请,其目的之一就是阻止垄断,促进行业内部竞争)。波特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不仅认为“菱形”中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影响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而且还极力强调政府对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通过资金市场法规、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可以影响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2023-07-10 14:35:491

波特菱形理论的理论要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企业建立积极进取的创新机制不无深刻的启迪。(1)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肯定有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相反要迎接挑战。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变挑战为机遇,比如开拓市场,就要主动寻找最为挑剔、最难侍候的顾客,并充分满足其需求。同时企业要主动寻找最富有挑战性的竞争者并与之公平竞争。为了保证竞争的成功,企业内部应尽可能严格地制定管理规范、质量标准,并严格实施。此外企业要通过提高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做到人尽其才,以防人才外流,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他们的工作技能。(2)企业要建立创新环境预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不断观察和分析顾客需求、技术开发、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形势变化,以利于在创新竞争中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3)企业创新应以国内为本在本国进行核心战略制定、关键技术研究和主导产品的开发,并努力协助本国上游产品供应者,提高效率,同时要促进客户不断提高需求档次,并与它们共同合成优势产业群,为保证优势产业群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并经久不衰,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应抵挡住合并的诱惑,刻意保留国内竞争者,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艰难的国内外竞争换取高效率。(4)在与国外厂商的合作中,争做元帅,不当士兵。企业与国外厂商合作不能成为长期合作中的士兵(追随者),必须建立起元帅的领导地位。否则这种合作会限制企业追求卓越、不断进取。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政府在提高竞争优势中所发挥的作用。波特认为,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应起一种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政府政策成功的关键既不是越俎代庖,也不是无所作为,而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波特理论对于政府制定政策指导意义深刻之处在于:(1)政府不仅要承担一些基本、公用事业的职责(例如,初、中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医疗保健等,政府应根据国力,逐年加大对它们的投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国内专门要素的培育,这里的专门要素是指那些高级、且与特定产业关联,并对形成竞争优势有特殊意义的那些生产要素,如一些专门性高级技工、与新兴工业直接接轨的科研机构等。(2)政府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市场化的宏观环境,要让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那些以种种理由故意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和本国货币汇率,甚至冠之以各种名目的政府补贴,试图以此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政策,最终往往是事与愿违。(3)政府要强制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标准,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质量创新,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全社会的需要。相关措施应当赶超国际标准,从而使得本国企业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捷足先登处于有利地位,(4)政府要制定并有效实施反垄断法,防止国内同产业的企业间的超出一定限度的横向联合或合谋垄断。在观念上必须抛弃“合并、兼并必然有益”的理念,认识到垄断可能严重损害企业活力。甚至在鼓励国内大企业之间搞合作研究开发这类问题上,政府也要谨慎,因为企业独立的研究开发有利于增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独特性,促进企业发挥创造力。(5)政府要放宽对于国际贸易的管制,贸易政策的重点,是促进贸易各国相互开放市场,而不是相互设立配额和提高关税。
2023-07-10 14:36:021

什么叫做零售业?

零售业 (retail industry)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比较主流的零售业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他们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定义在近三十年的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另一种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扩展资料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的降低,产生规模效益。中国零售行业还没有形成像国外零售业那样的规模。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中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零售业
2023-07-10 14:36:1913

什么是竞争优势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
2023-07-10 14:37:431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钻石模型”理论

波特对多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包含了比较优势原理,并大大超出了后者的解释范围。
2023-07-10 14:37:511

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包括()。

【答案】:A,B,C,D[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钻石模型分析。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识别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并以钻石图显示出来,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2023-07-10 14:38:031

五要素模型和钻石模型的关系

五要素模型和钻石模型都表达了人类应利用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最大限度地争取较好的结果,不能受制于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一观念。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为了比较我方和敌方的优劣势并衡量战争能否胜利,孙子提出了战前应考虑的五个因素,道、天、地、将、法五个判断标准,比较这些条件后,有胜算就打仗,没有胜算就避免开战,波特主张繁荣不是继承而是创造,认为能够实现繁荣的竞争力是根据四个要素综合而来,即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援行业、经营条件,钻石模型最初是为了分析国家竞争力而诞生的,但在分析产业、企业、个人竞争力时也非常有用。
2023-07-10 14:38:121

关于钻石模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B[答案]B[解析]根据波特理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选项B表述不正确。
2023-07-10 14:38:191

钻石模型分析目的

u2022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 (Michael Porter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u2022它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2023-07-10 14:38:591

求问钻石模型是什么?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M.波特(M. Porter),钻石理论重要之处在于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厂商的竞争力。波特十分重视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意味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推进企业的国际化,不仅能增强厂商的竞争力,更重要的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M.波特(M. Porter),钻石理论重要之处在于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厂商的竞争力。波特十分重视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这意味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推进企业的国际化,不仅能增强厂商的竞争力,更重要的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一、钻石模型的基本概念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同样是一大变数,它不是决定性的,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四大要素(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及配合)为基础。扩展对钻石的认识   钻石不仅仅指的是单独一个企业或者产业,它有多种表现形式。  钻石可以是一家工厂或者企业,例如丰田、肯德基、海尔、微软、力拓等等  钻石可以是一项优质产业,例如,硅谷的网络服务产业、日本的汽车产业、意大利的奢侈珠宝行业、挪威的小型豪华游艇产业和破冰船制造业等等。  钻石可以是拥有强大生产力、持续盈利的行业或者集团公司的某个行政实体,小到村庄、乡镇、行政区,大到整个国家。例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拥有华西集团公司,2005年实现307.9亿元的收入和年人均收入6.5万元,拥有强大财富创造能力的华西村可以被看成一个钻石;美国的硅谷,世界IT行业的中心,卓越的网络服务生产、研发能力领先全球,硅谷可以被看成一个钻石;提到数码相机,就会想到日本,在这个国家里走出的索尼、松下等电子业巨头在该领域称霸全球,电子行业的日本可以被看成一个钻石。二、正确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钻石的形成,需要四大要素的形成、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  在形成初期,可能四大要素都在发挥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要素发展较快,然后带动其他要素形成,最后进一步地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形成钻石。
2023-07-10 14:39:081

波特钻石模型的介绍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3-07-10 14:39:241

波特菱形理论的介绍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3-07-10 14:39:481

简述波特的菱形模型?

非常有用:]
2023-07-10 14:40:021

钻石理论是什么啊?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3-07-10 14:40:101

钻石模型是什么意思

题主您好,之了很高兴为您作答!一、生产要素:(1)第一种分类:①初级生产要素: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②高级生产要素: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2)第二种分类:①一般生产要素②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a.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强大而又持久的产业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b.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二、需求条件(1)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2)本地客户的本质、预期性需求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创造和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意思是国内相同战略和结构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就比较有生命力,到了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关注之了课堂,获得更多会计信息、财政政策、免费课程!
2023-07-10 14:40:182

波特从国际竞争角度出发,根据每个国家产业表现及竞争优势来源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具体是什么

  摘要:文章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企业— —环境综合范式分析阶段,以环境适应范式为核心的分析阶段,多种范式并存阶段;提出了战略管理学说体系的总体框架;探讨了战略管理面对的挑战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展望;企业内部;企业环境  一、企业战略管理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  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的最大变化是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关税壁垒逐步打破,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尽管并购的失败率将近5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这就是战略规划学派的兴起。战略规划理论是以未来可以预测为前提或假设的,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认为战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可以看出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综合的特征。  二、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企业经济环境变化表现为突发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有增无减,同时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全球性竞争加剧。随着环境变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这时,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  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的适应性观点(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与组织适应),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认为战略就是对环境变化的逻辑反应等理论。  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组织分析集中表现为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主要对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经营业绩及三者的关系做实证研究,探索各种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实证与规范含义、政府反托拉斯活动的组织及其后果,旨在制定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政策。产业组织理论早在1959年随着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而成熟,从时间上可以看到,产业组织理论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结构决定厂商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企业的业绩,这种观点显然是成立的。  始于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基于产业分析的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其假设是产业结构是企业赢利的决定因素。  由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处在无吸引力行业能够获得高利润?而平均赢利水平很高的行业存在经营业绩很差的企业?为什么许多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进入平均利润率高的不相关行业后会失败?为此,1985年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试图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中来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并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很明显的是,企业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仅将企业看作是一组活动,显得过于简单。波特的战略只是告诉人们在何种市场结构下采用何种战略,至于如何改变市场结构,没有提供策略指导。同样是基于环境的分析,网络优势论与Porter的产业环境分析理论有相近之处,但Porter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其中的定位。网络优势论是从关系的维度,强调的是企业在一个个不同的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中的定位。这些组织包括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公共部门、政府、大学、公共实验室、图书馆和其他信息中介机构,及私人部门、独立科研机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任何一个企业总是位于一个由这些组织构成的网络之中。成功的企业往往位于一个有效的良好网络之中,拥有一个有效的网络,并在其中居于优势地位。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多种范式并存阶段  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竟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可以说是多种范式并存。  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2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尽管资源论不断发展并在1990年代盛极一时,但资源论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说它没有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外部关系,将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仅以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来解释,或者说以资源涵盖整个企业,难免以偏概全。  钻石模型。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波特还分析了政府,机会,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  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这些阶段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详细过程。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和企业战略都不同,就连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企业战略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不同。波特对每个阶段中各个要素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以看出波特的钻石理论是对早期企业内外部分析战略理论的完善,使这种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有了丰富的理论内容。波特的战略理论真正上升到了科学的层次。因为科学的理论不仅是解释现象,还能指导人们正确行动。当然波特的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第一,对企业内部结构的分析过于粗造。第二,没有对企业社会关系的分析。  平衡计分卡。在此阶段,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分析战略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表现为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因而可以将这个理论看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经理可以通过把公司的战略和使命转化成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建立平衡计分测评法(罗伯特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1992)。  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尽管企业社会关系更多的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但它确实不同于一般企业环境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企业可以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会关系;但对于环境来说,企业则无法或难以进行协调整合,更谈不上管理了。从企业社会关系方面看,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 1990年代从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考虑企业战略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结果、均衡等。博弈论与战略决策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  以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战略问题,特别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强调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博弈论的思想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已很广泛。  超强竞争理论。在竞争理论方面,理查·达维尼提出超强竞争。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无法建立不败的竞争优势,每一种优势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竞争的动态发展,积极瓦解自己的优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暂时的优势,以一连串短暂的行动积累成持久的优势。  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资源选择的程序,也就是企业是如何作出或未作出理性的资源选择来追求经济回报的。决策的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层次上,深刻地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规则、准则和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信念。围绕着资源决策的制度因素影响着企业获得经济租金的潜能。在个人的层次上,管理者的准则、习惯以及对传统的审慎的认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的层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价值观系统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业外部,政府压力、工业联盟和社会制约(规则、准则、产品质量标准、职业安全、环境管理)等都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及战略决策。  有机战略观。进入新的世纪后,少数学者意识到战略管理理论丛林中绝大多数理论观点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以Moshe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有机战略观。有机战略观将战略看作是一个适应性协调过程,引入了“组织-环境-战略-绩效”(OESP)综合理论模型,展现了战略管理的一个有机模型。有机战略观战略领域有三个核心问题:战略的概念、将战略与其它结构联系起来的因果模型、战略管理和选择模型。在战略的概念中,强调战略就是公司目标和行动以及公司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协调一致。在组织 环境
2023-07-10 14:40:391

环境基础观念学派认为竞争优势是什么

环境基础观念学派认为竞争优势是什么: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2023-07-10 14:40:451

美国战略学家波特把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差别优势和什么优势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2023-07-10 14:40:561

下列不属于钻石模型四要素的是( )。

【答案】:D本题考查钻石模型。波特教授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四个,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产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2023-07-10 14:41:031

什么是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2023-07-10 14:41:111

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目前,国内外学者都认同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由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图3-1)。这六个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政府。其中前四个要素是关键要素,后两个要素是辅助要素,六个要素之间彼此互动。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行业价值中有关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波特又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基础设施和高级人才等。其中,初级生产要素在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高级生产要素对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需求条件主要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波特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这表明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如美国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本国供应商在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能缺少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2~3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10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对产业竞争有着巨大的影响。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政府官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模型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信息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有序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垄断。同时,波特认为,过度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图3-1 波特的钻石模型体系[48]
2023-07-10 14:41:281

为什么一个国家是特定行业的良好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目前,国内外学者都认同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由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图3-1)。这六个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政府。其中前四个要素是关键要素,后两个要素是辅助要素,六个要素之间彼此互动。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行业价值中有关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波特又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基础设施和高级人才等。其中,初级生产要素在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高级生产要素对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需求条件主要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波特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这表明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如美国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本国供应商在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能缺少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2~3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10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
2023-07-10 14:41:421

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录像机行业全军覆没

美国的录像机行业全军覆没是因为技术的退步的原因。美国录像机行业的这一失败与美国有关企业目光短浅坐失时机,不愿长期投资是有相当直接的关系的,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3-07-10 14:4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