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投笔记
-
这句话出处,
就是论语,
这是论语劝学里面的
相关推荐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023-07-10 16:54:1313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扩展资料《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2023-07-10 16:54:5310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2023-07-10 16:55:372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读解】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那才叫难。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2023-07-10 16:55:562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01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解释: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成语在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这个词的出处: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u2018文公u2019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u2018文公u2019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2023-07-10 16:56:16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作者:孔子 敏而好学--出 处 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 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2023-07-10 16:56:22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023-07-10 16:56:301
敏而好学下一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6:56:383
敏而好学,后一句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023-07-10 16:56:463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不耻下问”。语句出自孔子的《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2023-07-10 16:57:041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勤勉。好,喜好。耻,羞耻,奇耻大辱。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一个人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方式。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时时刻刻对于我们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就好像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离不开学习。因此,培养好的学习能力,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也许,以后的生活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千变万化,但是如果真的掌握好自己的学习能力,那么将来不管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或文化,都可以迅速接受,变成自己的东西。生活对于我们来讲,从来都在学习的层面上,突飞猛进。就如同吃饭需要学习,唱歌需要学习,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娱乐,都适合学习息息相关的。我突然就想明白,与时俱进,学习也是如此。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学习2023-07-10 16:57:13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白话释义: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扩展资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2023-07-10 16:57:293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2、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2023-07-10 16:57:46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原文: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3、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4、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2023-07-10 16:57:52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内容及翻译
1、“敏而好学”的下一句“不耻下问”。 2、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翻译: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2023-07-10 16:57:58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023-07-10 16:58:05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一句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 3. 敏:聪明,好:喜好。 4.出处 《论语 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6.释义:耻:羞耻,耻辱。 7.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8.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6:58:1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谁说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扩展资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3、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6:58:18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023-07-10 16:58:44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详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原文如下: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整个句子形容谦虚好学。2023-07-10 16:58:58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谁说的
第一则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出自春秋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2023-07-10 16:59:05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下一句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③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①子贡:端木赐,字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孔子弟子。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③敏:敏捷,勤勉。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的—贯主张。“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耻。低微贫贱的人,并不一定缺少伟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真知灼见。社会是个大学校,孔子不也曾被两个辩日的小儿问得哑口无言吗?放下所谓的身份,向身边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吧,不要认为自己是最博学的。记得采纳哦2023-07-10 16:59:1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名言警句是什么?
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2023-07-10 16:59:20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什么?
第一则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出自春秋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孔子与《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详见《史记·孔子世家》)《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文第一部分分别选自《论语·公冶长》、《论语·为政》、《论语·述而》。2023-07-10 17:00:191
不耻下问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而又好学的人不已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已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一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已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已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已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无知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木耳是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木耳是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木耳是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木耳是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2023-07-10 17:00:37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扩展资料: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2023-07-10 17:00:44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一句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翻译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2023-07-10 17:00:591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的下问是什么)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不耻下问是谁说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不耻下问的下问是什么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谁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是孔子说的。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敏:聪明,好:喜好。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谁写的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不耻下问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晋·皇甫谧《高士传·挚恂》:“既通古今而性复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不耻下问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移樽就教【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自以为是、目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详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原文如下: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整个句子形容谦虚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谁写的是春秋.孔子写的。原文:《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人"呢?“孔子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人"的。”扩展资料一、书籍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二、作者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不耻下问出自那一则论语出自《论语·公冶长》,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孔子及其弟子。不耻下问,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扩展资料:不耻下问的读音:bùchǐxiàwèn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例句: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耻下问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谁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的名言。【发音】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7:01:061
用“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善而从 敏而好学”造句
温故知新----学习必须坚持温故知新的态度才能获得扎实的知识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精神,这也是勇敢正确的表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对自己有过影响的人,他们也许曾经让你感动过,还曾经让你在苦痛中领悟到了人间阵地,这就是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2023-07-10 17:01:174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人死之后用谥号来作为他一生行为的评价,像文这样的谥号是非常高的评价。孔文子有劣行,而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有过困惑而问。孔子德宏量广,乐道人之善,不愿揭人之恶,不因孔圉有错而抹煞其优点,故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形容孔文子之长处,此章可见孔子之心胸。这章论语强调了两点:1、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2、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2023-07-10 17:02:007
如何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
1、天资聪明而且好学的人,不会认为向比自己地位低、比自己学识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2、我曾说:读书讲究“三到”,读书时要专心,要看,要读。心思不在书上,眼睛也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统一,只是随便地读,那么一定记不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2023-07-10 17:02:231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2、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2023-07-10 17:02:45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1、“敏而好学”的下一句“不耻下问”。2、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翻译: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2023-07-10 17:03:05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原文: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3、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4、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2023-07-10 17:03:12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不耻下问。【拼音】:mǐn ér hào xué ,bù chǐ xià wèn【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kǒng 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2023-07-10 17:03:191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该句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所以答案是:不耻下问2023-07-10 17:03:323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解释: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成语在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2023-07-10 17:03:391
敏而好学下一句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2023-07-10 17:03:541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出自《论语u2022公冶长》。原文为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全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解读 朱熹《论语集注》中: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苏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此子贡之所以疑而问也。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2023-07-10 17:04:0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段话的意思。我来答桃花烟光LV.13 2019-07-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2023-07-10 17:04:091
敏而好学后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7:04:16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是哪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是《论语·公冶长》。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扩展资料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07-10 17:04:395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原文: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3、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4、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2023-07-10 17:05:141
敏而好学下一句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2023-07-10 17:05:211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问题一: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您好,这是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所以答案是:不耻下问 问题二: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20分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u30fb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问题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句诗是什么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四: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啊 不耻下问。 问题五: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您好,这是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所以答案是:不耻下问 问题六: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20分 下句是“不耻下问”。 这是出自《论语u30fb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问题七:“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耻下问。 《论语u30fb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句诗是什么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问题九: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啊 不耻下问。2023-07-10 17:05:30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面一句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白话释义: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文章赏析: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2023-07-10 17:05:417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敏而好学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2023-07-10 17:06:201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2、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2023-07-10 17:06:271
敏而好学的下句是什么?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作品鉴赏《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23-07-10 17:06:331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谁说的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是孔子说的。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敏:聪明,好:喜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是孔子说的。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敏:聪明,好:喜好。出处 《论语 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23-07-10 17: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