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2023-07-10 19:09:44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

上兵:用兵的上策。

交:结盟,交好。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相关推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含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扩展资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字面意思会用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别人的战略意图。伐谋其次的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伐交再差点的呢,就尽量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伐兵最差的方法就是爬城墙去攻城,损失很大。《孙子兵法》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珍贵结晶。长期以来,人们一般将它归入齐文化范围。比较公允的意见应该是《孙子兵法》显示着多元综合的文化品格,它在弥漫着齐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吴文化特色,它的成书实际上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沟通、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典兵学开放进取、兼容博采、随时创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战伐谋
2023-07-10 17:31:36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23-07-10 17:31:512

上兵伐谋的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上兵伐谋,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以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2023-07-10 17:33:11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就是用外交战略战术战胜敌人,然后才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谋就是谋略。伐交,汉语词语,指破坏敌方与其他方面的联合。伐兵,汉语词语,意思为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 扩展资料:【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2023-07-10 17:33:29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出自: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扩展资料《孙子兵法》的影响: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33:452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上兵的手段是伐谋。《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相关举例在三国时期,刘备任徐庶为军师,在新野打败曹操后,后者探听到原来刘备新任军师徐庶是个大孝子,于是便截获其母亲,以此为要挟,逼徐庶来投靠自己,将刘备的“谋”也就是指挥大脑伐掉。又比如你知道敌人要来攻打自己,然后散播一些假消息,让对方的谋算出错,或者直接放弃来攻打的想法,这也是“伐谋”。
2023-07-10 17:34:02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此【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如下: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讲解战争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全书共三卷,有十三篇传世。《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是系统地看待战争的。《孙子兵法》从来不认为战争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战争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能用谋略和外交解决的问题不要动用军事手段,即使动用军事手段也要先争取在心理上率先击垮敌人,强攻坚城实乃万不得已之事。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他也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2023-07-10 17:34:171

三十六计中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赢得每场战斗算不上厉害。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交出所有敌人是最厉害的。因此,优越的军事战略是凭借战略取胜,其次是外交打败敌人,再次以武力打败敌人。如果敌人在不攻击敌人的情况下投降,并在没有长期作战的情况下摧毁敌人,就必须用“一切胜利”的策略来赢得世界,从而不会使国家实力受挫。并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好处。这是攻击的方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34:291

上兵伐谋出自哪里?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名称】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释】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 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 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出处【出处】《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解】   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2023-07-10 17:34:423

上兵的手《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

《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伐谋。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何谓伐谋?“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瓦解对方的计谋,让对方的计划落空或者直接让对方谋划计策的人消失,这里的“伐”就是讨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上兵伐谋”的意思:1、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2、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字面意思会用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别人的战略意图。伐谋其次的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伐交再差点的呢,就尽量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伐兵最差的方法就是爬城墙去攻城,损失很大。《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2023-07-10 17:34:50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该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1、原文部分内容为: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2、白话释义为: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10 17:35:20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结盟,交好。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2023-07-10 17:35:352

关于“上兵伐谋”的意思

上兵伐谋(汉语成语) 拼 音: shàng bīng fá móu出 处:《孙子兵法·谋攻篇》词 义: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解】 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所以上兵伐谋应该是“挫败敌人的计谋”。用谋略战胜别人是最高的境界!
2023-07-10 17:35:457

“上兵伐谋,止戈前行”是什么意思?来源出处是那里?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上兵伐谋 止戈前行”的意思就是在于防患于未然 不战而屈人之兵比较适合现代安防的要求兰花国际的安防业务就是秉承这个观念吧
2023-07-10 17:36:031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伐谋”,“上兵”指的是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兵书,受历代军事学家推崇,但其真正的魅力却往往遭到大众误解。
2023-07-10 17:36:181

孙子兵法中上兵指的是什么

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兵书,受历代军事学家推崇,但其真正的魅力却往往遭到大众误解。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原文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扩展资料: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即进攻,攻打。谋就是谋略。伐谋就是指以谋略攻敌取得胜利。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攻心为上:是说打胜仗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理上威慑住对方,控制住敌人,使敌人从心理上溃败。
2023-07-10 17:36:271

孙子兵法中哪一手段为上兵

孙子兵法中伐谋为上兵。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何谓伐谋?“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瓦解对方的计谋,让对方的计划落空或者直接让对方谋划计策的人消失,这里的“伐”就是讨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孙子兵法》一直都在说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此处也不例外。而伐谋也被誉为孙子兵法中的上兵。《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2023-07-10 17:36:501

上兵伐谋,其次什么?其次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10 17:37:151

故上兵伐谋翻译

翻译: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原句出自于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孙子兵法》。1、字词解释:(1)故:所以;因此。(2)伐谋:破坏敌方施展的谋略。一说以谋略战胜敌人。2、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扩展资料:赏析:《孙子兵法》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2023-07-10 17:37:353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哪种?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哪种? A.伐交 B.伐谋 正确答案:B 《孙子兵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2023-07-10 17:37:591

请解释兵者诡道和上兵伐谋

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 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上兵伐谋,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2023-07-10 17:38:084

善兵者 其上伐谋 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 其下攻城 这是谁说的呀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故上兵伐谋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呵呵
2023-07-10 17:38:242

孙子兵法中的上兵指的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上兵指的是:上乘用兵之法,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上乘用兵之法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到,“兵者,国之大事也”,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所以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对自己来说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胜利的方式。扩展资料:《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诞生于2500年前,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2023-07-10 17:38:31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谁说的

是孙子孙斌说的,这句话就出自孙斌的《孙子兵法》。
2023-07-10 17:38:451

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作战等级最低级的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之《谋攻篇》
2023-07-10 17:38:533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中,其次伐交,伐兵,攻城分别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用兵之法通过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通过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通过教战战胜敌人,最差的是通过进攻敌人的城池战胜敌人。
2023-07-10 17:39:081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如何理解?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
2023-07-10 17:39:261

孙子兵法》里面《谋攻》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谋攻第三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2023-07-10 17:39:502

以谋为上,先谋而后动 选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以谋为上是说上兵伐谋,《谋攻篇》中的内容。先谋而后动是《计篇》中的内容,作战之前先庙算。
2023-07-10 17:40:091

关于孙子兵法主要指导思想的问题

兵法思想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篇主题词】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guō(弓广)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屺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栗马肉食者,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屺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屺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屺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2023-07-10 17:40:162

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原文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10 17:40:315

给孩子能否讲解《孙子兵法》?

未读孙子兵法之前,以为它悔涩难懂,敬而远之。 初读孙子兵法之时,明白它是行军打仗和商业运作的宝典。 再读孙子兵法,终于领悟到它是一种为人、修身、处事的智慧。 可以给孩子讲孙子兵法。 但首先,讲的人一定要看懂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并不是教我们设计整人,也不是教我们投机取巧,而是告诉我们要心怀百姓,以善为本,以谋止战。 然后结合一些 历史 故事和商业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三十六计与经商谋略》中讲到“引而不发”时就举了武则天调解娄师德与狄仁杰关系的故事。这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一些知识是可以渗透让他去了解,但是他不一定懂,随着不断长大,才真正懂得兵法上讲的内容,提前了解这些知识也是没有坏处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的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当时并不懂,但是长大之后呢,通过了一些亲身经历才逐渐的了解故事的内容。孙子兵法每一条后面都有故事,结合故事给孩子讲,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也很有趣味性。 阴阳本是相伴相生同宗同源,大煞之器即可救人亦可伤人,于谁于手?势成多长?随道而变化,如月之阴晴圆圈、人之生老病死是常态。 三十六计本为坑、蒙、拐、骗、偷,不过孙子兵法开篇所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开宗明义,把战争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战争不仅是国事,更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是确保国家的生存、发展。 更有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国之道,使得民众与君主的目标一致,意志统一,方可不畏惧危险,与国存亡。要达到这个条件,君主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需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非暴君、暴政、拉壮丁可达到,秦国数载经营,终开疆拓土成其霸业,又以其失道而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地利掌握一个自然规律。 对将又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的要求,任何一条都不属于三十六计范畴,讲个心诚则灵,恩威并施,奖罚分明。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有个共同制度的约定,制度天平的失衡也就注定了颠覆的开始。 任何章法都有心法,《孙子兵法》开篇便是心法,习好了心法便不会走火入魔,糟其反噬,戾气扰身,便身不由己了,各行各业均是如此。 可以讲,但要先明确几个点。首先要确定给多大的孩子讲?7-12岁?13-17岁?其次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要先悟透,给孩子讲时,才不会误人子弟。最后是什么方式讲?读文言文?孩子肯定一脸懵,要找他们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做比喻,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前先把对手的计谋伐掉,这样对手就不攻自破了” 那如何讲给孩子听,让他们能理解?举个例子:王者荣耀 游戏 里,如果把法师当成敌军的军师“谋划进攻策略者”那么,就要先把敌军的法师给搞掉,这样其他兵力的威力就大大削弱了。胜利的把握就大了。现在的孩子应该都知道这款 游戏 ,而且很感兴趣,这样给他们讲自然愿意听,也容易理解。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码事,请各位问答者先了解一下具体 历史 ,不然我们真的会把孩子带跑偏的。 个人认为,孙子兵法可以给孩子讲讲,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把意思讲明白就可以了。其实很多道理都不难,比如你给孩子讲成语的时候,也是当故事讲,故事听懂了,成语的意思自然不言自明了。孙子兵法不用当兵书讲解给孩子听,比如三十六计,都是 历史 典故,就当一个个小故事讲出来,道理浅显,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相信会比格林童话更加有趣。其实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确有很多智慧,只是给孩子讲解也好,给外国人传播也好,都只是在于语言表达的技巧而已。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小孩子看看孙子兵法是可以的! 还好 孩子应该有美好的未来,和童真无邪的童年。快乐和无邪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 必须要明白,有些智慧是属于成年人的,孩子成长阶段有他们自己的智慧比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最重要
2023-07-10 17:40:541

孙子与现代战争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2023-07-10 17:41:023

四字成语兵法

1. 兵法的四字成语 虎略龙韬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出处:明·刘基《悲杭城》诗:“一朝奔迸各西东,玉斝金杯散蓬荜。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韬缄石室。” 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出处:《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隋书·经籍志》:“《三略》,下邳神人撰。” 龙韬豹略 指兵法。 出处:明·宋濂《走笔送金贤良》诗:“蛋雨蛮烟十年梦,龙韬豹略一生心。” 什围伍攻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参见“十围五攻”。 出处:宋·秦观《李陵论》:“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尝忽焉。”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指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2. 关于“兵法”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 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 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 攻其不备gōng qí bú bèi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 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 兵贵神速bīng guì shén sù 神出鬼没shén chū guǐ méi 兵不厌诈bīng bú yàn zhà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 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攻其不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兵贵神速: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神出鬼没: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 变化迅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 孙子兵法里的四字词语 《孙子》成语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孙子》原文 2.后人加工组合。 辑录如下: 1.出其不意〈《孙子u2027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u2027计篇》:「兵者,诡道也」。 〉 4.无懈可击〈《孙子u2027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u2027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6.不战屈人〈《孙子u2027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u2027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u2027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u2027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 11.纷纷纭纭〈《孙子u2027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u2027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 13.避实击虚〈《孙子u2027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u2027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u2027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 17.后发先至〈《孙子u2027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u2027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 19.爱兵如子〈《孙子u2027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u2027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21.同舟共济〈《孙子u2027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 23.兵贵神速〈《孙子u2027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u2027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u2027九地篇》:「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斧,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u2027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28.巧能成事〈《孙子u2027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於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附《孙子兵法》全篇 :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温”字“氵”旁换“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4. 孙子兵法里的四字词语 《孙子》成语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孙子》原文 2.后人加工组合。 辑录如下: 1.出其不意〈《孙子u2027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u2027计篇》:「兵者,诡道也」。 〉 4.无懈可击〈《孙子u2027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u2027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6.不战屈人〈《孙子u2027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u2027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u2027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u2027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 11.纷纷纭纭〈《孙子u2027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u2027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 13.避实击虚〈《孙子u2027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u2027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u2027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 17.后发先至〈《孙子u2027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u2027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 19.爱兵如子〈《孙子u2027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u2027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21.同舟共济〈《孙子u2027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 23.兵贵神速〈《孙子u2027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u2027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u2027九地篇》:「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斧,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u2027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28.巧能成事〈《孙子u2027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於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附《孙子兵法》全篇 :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温”字“氵”旁换“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5. 关于兵法的成语 1.出其不意〈《孙子u2027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u2027计篇》:「兵者,诡道也」。〉 4.无懈可击〈《孙子u2027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u2027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战屈人〈《孙子u2027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u2027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u2027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u2027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11.纷纷纭纭〈《孙子u2027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u2027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13.避实击虚〈《孙子u2027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u2027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u2027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17.后发先至〈《孙子u2027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u2027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19.爱兵如子〈《孙子u2027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u2027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济〈《孙子u2027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23.兵贵神速〈《孙子u2027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u2027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u2027九地篇、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u2027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8.巧能成事〈《孙子u2027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於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2023-07-10 17:41:111

上兵伐谋的意思

上兵伐谋,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bīng fá móu。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因下其章诸将军,令匈奴客闻焉。则是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者也。”
2023-07-10 17:41:182

上兵伐交,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原句出自于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白话译文: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2023-07-10 17:41:404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是什么

“上兵伐谋”意思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次印度在洞朗的退兵,我们就是用此法“上兵伐谋”而没有费一枪一弹。
2023-07-10 17:41:572

“上兵伐谋”出自哪里?

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2023-07-10 17:42:05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赢得每场战斗算不上厉害。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交出所有敌人是最厉害的。因此,优越的军事战略是凭借战略取胜,其次是外交打败敌人,再次以武力打败敌人。如果敌人在不攻击敌人的情况下投降,并在没有长期作战的情况下摧毁敌人,就必须用“一切胜利”的策略来赢得世界,从而不会使国家实力受挫。并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好处。这是攻击的方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42:30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意思: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2023-07-10 17:42:447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什么意思啊????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句话的注解是:1、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伐掉对方的谋略,使对方无谋略之人或谋略之力,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2、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扩展资料《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文: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解读:这一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强调“不战 ”的思想,把“伐谋”作为“不战”的延伸。通过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仍然是上策,不得不战时,才通过伐兵和攻城。重点强调伐谋是上策,攻城是下策,攻城需要准备各种战斗工具,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还得搭上部分士兵的性命,最后还有可能攻城失败。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代战争,大部分都是用士兵的生命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孙子当时能有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确实属于领先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互派使者,互相说服,相互结盟,亦敌亦友,这些都是伐谋、伐交的表现。国力发展了,谁也不服谁了,直接扛起武器,相互杀伐,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伐兵和攻城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43:065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什么意思

要达到某种目的,最好先使用谋略,其次是通过外交技巧,再次是通过击垮对方的军队,最次才是攻破对方城市。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③其次伐兵: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④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扩展资料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文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43:33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出自: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扩展资料《孙子兵法》的影响: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10 17:43:495

什么是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名称】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释】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 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 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出处【出处】《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解】   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2023-07-10 17:44:20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最好的军事手段是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瓦解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拓展:孙子兵法中《谋攻篇》所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军事谋略,即运用谋略以有放人,它又是政治和外交谋略。孙子虽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出名的军事家,但他井不认为战争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纠纷和争议的唯一手段。要征服政敌,可以用军事手段,以战争解决问题,但这却不是最高的决策!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
2023-07-10 17:44:314

上兵伐谋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该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1、原文部分内容为: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2、白话释义为: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10 17:45:07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含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扩展资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字面意思会用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别人的战略意图。伐谋其次的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伐交再差点的呢,就尽量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伐兵最差的方法就是爬城墙去攻城,损失很大。《孙子兵法》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珍贵结晶。长期以来,人们一般将它归入齐文化范围。比较公允的意见应该是《孙子兵法》显示着多元综合的文化品格,它在弥漫着齐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吴文化特色,它的成书实际上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沟通、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典兵学开放进取、兼容博采、随时创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战伐谋
2023-07-10 17:45:2010

在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瓦解对方的计谋,让对方的计划落空或者直接让对方谋划计策的人消失,这里的“伐”就是讨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孙子兵法》一直都在说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此处也不例外。比如在三国时期,刘备任徐庶为军师,在新野打败曹操后,后者探听到原来刘备新任军师徐庶是个大孝子,于是便截获其母亲,以此为要挟,逼徐庶来投靠自己,将刘备的“谋”也就是指挥大脑伐掉。又比如你知道敌人要来攻打自己,然后散播一些假消息,让对方的谋算出错,或者直接放弃来攻打的想法,这也是“伐谋”。
2023-07-10 17:47:551

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指的是什么?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结盟,交好。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2023-07-10 17:48:27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哪里?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2023-07-10 17:4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