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为了复兴什么

2023-07-11 12:44:26
共1条回复
北营

复兴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真正的价值。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为了重新确立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人类知识体系、道德信念和审美经验的批判,使得哲学更加深入人心,并能够指引人们正确地思考和行动。

相关推荐

什么是康德的三大批判如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 《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主要是分析美的。 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
2023-07-10 19:46:451

什么是康德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从主线上说,康德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虽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2023-07-10 19:46:531

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不是事物在影响人,是人在影响事物,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2023-07-10 19:47:034

谁读过康德的三大批判?能说一下读后感吗,我想读,因为有人推荐,说读了胜过所有的书。

康德三大批判得知:1.人脉可以了解到什么?2.人们能做些?3.人们的寄望是什么?这三个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上帝不存在,(其实是他不了解上帝的意义,认为上帝是一个生物),他认为的理性,是个体的认识,不代表物种的全部,当然,那是是康德的认识论。康德那个时代,还是空中楼阁式的臆想理论,是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思考。是他的个人本质需要。神所显示的自身,不是常人所理解那样,或者所谓的神,只是一种统称,单常人总是以为那是一种生物。…康德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神明的,但我们认为那是康德使用的一种素材而已…但是,理性是康德追求了一生自以为掌握却始终没有了解到的东西,最终无可奈何,只能自圆其说推向了神论----上帝,可笑他根本不了解上帝的含义(上帝是生物?呵呵了!),康德和很多人一样,或者也包括我,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无法跳出“我认为是这样”这种困局。但是,无论如何,康德到底还是希望能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7-10 19:47:492

[单选题] 下列关于康德三大批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不知道你题目的具体选项。。。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023-07-10 19:47:561

以下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2023-07-10 19:48:032

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哪个版本比较好吗

个人倾向于李秋零的译本,如果有能力可以选择著作全集9卷本。邓晓芒的也不错,两个版本可以参考着看。至于蓝公武等早期版本可能不太适合现在读了,而且学界引用中译本时越来越少地引用早期译本了。现在论文引用的趋势是引用原文,如果有能力学学德语哈哈~最后,纯批的单行本我喜欢李秋零的,主要是排版比邓晓芒的要好很多,有美感。据说李秋零还要出有详尽注释的三大批判,值得关注。邓晓芒的“纯批句读”有点贵,反映一般。
2023-07-10 19:48:122

“人应知道什么”属于康德三大批判中的

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批判”并不是指对某些错误思想的否定那个意义,这里的“批判”相当于“考察”。因而《纯批》指的即是“对纯粹思辨的理性的考察”,《实批》指“对实践主体之理性的考察”,《判断力批判》指“对审美判断和反思判断的考察”。
2023-07-10 19:48:191

谁能给我讲一下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核心思想

康德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部分。现象又分为直观的现象和概念的现象两种,概念的现象仍然是解释现象的另一种现象,而绝对不可能认识物自体。所以康德得出了和英国经验论如出一辙的结论,他认识到物自体既然绝对不能被现象表达,那么一切形而上学概念都是没有依据的臆想,因为即使是最不可或缺的形而上学图景(诸如因果关系、时间等)都无法合乎逻辑的从现实世界推理出来。因而理性是不合理的,他在试图脱离实际的束缚的时候触到了自身的限度,他是被暴力的从人的理念里边抽象出来强加给现实世界的,因为除此之外理性无法经历实在。但是悖论之处在于,理性永远无法被送上被告席,因为在审判的时候人们发现理性是其自身的立法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康德不知道物自体是否存在,因为按照海德格尔对康德的理解,“存在”实际上是能够被“缘在(此在)”体察的一种状态,缘在尽管也是一种现象,但是现象学实际上已经拒斥了二元对立论的主张,而部分的采纳了维也纳学派和直觉主义对于不可证明和证伪的形而上学是没有意义的看法,从而揭开了西方现代哲学的新篇章。所以,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因为他和黑格尔的理论宣告了西方在启蒙运动之后取得巨大进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休克死亡了,后来者诸如叔本华、尼采、胡塞尔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开辟出了若干充满黑暗和光明的新道路。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已经认识到形而上学并不是客观的,但是却是不可能被萃取的,因为没有形而上学的世界本身不完整,尽管人类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但是可以通过让形而上学经历实在去使得世界和物自体的图景无限趋近于真实。举例来说,因果关系,根本不可能上升到绝对真理的地位,但是倘若剥离,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不可能完成,1+1=2,什么时候错误?算错的时候!形而上学的作用在于给了理性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一旦这种合作的局面破产,巨大的思想混乱将引发道德和精神的危机。所以无论如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是符合因果关系的(多么讽刺)。为了认识表达物自体的现象,我们必须借助于形而上学。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式的实用主义能够在现代西方哲学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要注意的是,“真”并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完全吻合,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不可证伪,而体系本身和其他未被证伪的体系之间是相容的,而不是矛盾的。因此,任何一个体系都不是永远无错的,总有一天一个体系是要被终结的,比如封建制度,中国将其发展到天衣无缝的严格,但终究灭亡了。原因就在于体系的差错总会被发现,从而引起体系的崩溃。所以美国式的实用主义尽管在当代看来貌似相当成功,但总会瓦解。这一发现必须归功于康德对于理性的批判。希望看完之后你已经理解了。QQ:327873105
2023-07-10 19:48:26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邓晓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I7tbh7w06N5pj9HDp78ZQ 提取码:54w9·书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作者:邓晓芒豆瓣评分:9.7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8-1页数:2320作者简介: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译有康德三大批判(杨祖陶校)、《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胡塞尔《经验与判断》等,发表论文100 余篇。
2023-07-10 19:49:031

纯粹理性批判小说作者手机康德的网盘资源链接

《纯粹理性批判 》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whur《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derreinen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2023-07-10 19:49:161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的作品目录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册)》目录:《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序[题辞]维鲁兰姆男爵培根《伟大的复兴》序[献辞]致宫廷国务大臣冯·策特里茨男爵大人阁下第一版序第二版序第一版目录导言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Ⅴ.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Ⅵ.纯粹理性的总课题Ⅶ.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一 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1第一节 空间§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第二节 时间§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6、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7、解说§8、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先验感性论的结论第二部分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Ⅰ一般的逻辑Ⅱ.先验逻辑Ⅲ.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Ⅳ.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二、先验方法论《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册)》目录:《实践理性批判》中译本序序言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第一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1.解题注释§2.定理I§3.定理Ⅱ绎理注释I注释Ⅱ§4.定理Ⅲ注释§5.课题I§6.课题Ⅱ注释§7.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第二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2023-07-10 19:49:291

以下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除了这三部就不是康德的
2023-07-10 19:49:411

到底"批判哲学"是什么

批判”(德Kritik、英Critique)这样一个好词已经在汉语语境尤其是那段众所周知的历史中被糟蹋了.这个词的原意、至少是在康德那里的意思是指“限定效用、划定范围”.康德生在启蒙的时代,其特点是一切的一切(尤其是宗教神学)都要放在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考量,使得对象只在它应有的职权内发挥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翻译了康德三大批判的著名新儒家牟宗三认为这个词应该翻成“论衡”才好.康德以前的独断论形而上学就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人可以有超出经验直观范围以外的知识,康德认为这是理性的狂妄,所以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具体说来是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因为康德以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认为人有天赋的、先验的知识,获得这样的知识不需要经验的参与,所谓“纯粹”就是指与经验无关,所以康德批判之.另一方面,伟大的康德也已经预见了理性、科学、知识的滥用带来的危害,所以要批判、限制理论理性的应用范围.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第30页(Bxxx)康德有一句名言:“我要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地盘.”(Ich musste also das Wissen aufheben,um zum Glaben Platz zu bekommen.) 这句话所有英译本都译错.就是说理性无法拥有上帝、灵魂等的知识,那些东西不是理论而只能在道德实践中达到的.康德的这句名言就是“批判”一词的最好注释.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对应于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也即康德对人的三种能力、功能进行考察、作出限定.简言之,我们对一个东西是什么、不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研究就已经是批判了.
2023-07-10 19:49:511

康德哲学的精华是什么?他的世界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康德哲学思想概括为“三大批判”,“三个分类”。《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在这三大批判中,康德把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三个阶段,感性对应感觉经验,知性对应知识概念,理性对应知识体系。三大分类是科学知识的来源,但是三大分类之外还有人们没有认识的东西,即康德所说的“物自体”,那是人不可直接接触的领域,只能通过信仰来取得,这就是道德,艺术,神学的领域。康德哲学思想主要就是对知识和信仰做出了区分,并运用逻辑论证了自己的思想,三大批判就是论证的过程。“物自体”是康德的本原,但是物自体被认为是不可知的。康德哲学严格来说既有唯物主义成分也有唯心主义成分,但是由于康德哲学是不可知论,所以一般划定为唯心主义哲学。
2023-07-10 19:50:101

温叔随笔: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 温叔——温斯顿的黑狗开宗明义: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先天可能的!众所周知,康德把先天综合判断作为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三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道德意志先天法则的客观有效性﹔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快与不快情感判断的普遍必然性﹐都是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依据。然而,温叔对于所谓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哲学概念的理解有别于以往中西方哲学的传统定义而将之一分为二,即:先天+综合=判断。假如,一个生命的表象器官是声呐、电磁波、嗅觉、抑或是尚未被发现的其他生命体征甚至是特异功能而不单纯是眼睛,那么他所置身的表象世界还能和人类所感知的现象世界一样吗?首先,“先天”是一种天赋,假如人类乃至动物的目光具有u2718光一般锐挡不可的穿透性,那么不仅仅是身穿新衣的皇帝,就连世界乃至宇宙甚至上帝都在裸奔!——不是吗? 而人类却凭借自己那一点点与生俱来的视觉功能便自以为是地断定他所置身的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而又无比真实的! ——这也未免太刚愎自用、太妄自尊大、太不可一世进而至于太天真、呆萌了吧!其次,所谓“综合”无非是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综合。如果把纯粹理性归结为先天认知、判断能力,那么实践理性便是后天经验。人类凭借先天赋予的理性认知能力(以理格物?尚待求是)结合后天实践经验得以实现“先天综合判断”。纵览康德三大批判宗旨,无不是在调和与论证先验与经验、理性与实践的对立统一性。不过,康德与休谟一样具有非凡的学术道德修养与自知之明:鉴于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不足,他认为那深藏在现象后面的本体是不可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基于官能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而生就的感性器官无以窥探先验的“自在之物”或曰“物自体”的庐山真面,那么“先天”就不等同于“先验”,于是所谓“纯粹理性”也就不能成立。此所为“先天”也即天赋生存官能而已,其功用仅限于人类乃至动物进行寻偶、觅食、厮杀之能事而毫无形而上学之意义。由是,那看似纯粹理性之天赋其实只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所构建的实践理性之网。那么,所谓先天理性之于综合判断,自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滴! 由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先天可能的——无须论证!
2023-07-10 19:50:171

康德三大批判 李秋零和邓晓芒哪个好

都是可以的。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伊曼努尔·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2023-07-10 19:50:251

请哪位推荐一下康德三大批判的阅读顺序

三大批判都不容易读。先看《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或者《道德形而上探本》都很好。篇幅不到,意思精到。毕竟是康德自己的手笔,比看二手文献好。
2023-07-10 19:50:321

哲学名著有哪些呀?

哲学名著有:1、《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2、《哲学简史》《哲学简史》,曾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教了15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这本书的出现在美国掀起的哲学热,使哲学经典的销量增加了2倍。3、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4、西方的没落这是20世纪的一部力作,它迟早会为所有迷思于存在之谜的人所阅读,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观主义令我们祖丧,又以其对我们的已有观念的有力挑战而令我们振奋。5、经典通读《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3-07-10 19:50:391

怎么才能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说什么

  1、《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被认为是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2、《纯粹理性批判》初版于1781年,1787年再版,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3、《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作者康德尝试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4、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5、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6、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2023-07-10 19:50:563

康德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克超任何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启今没有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能有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对康德来说,这种唯理论与科学之间的对比产生了一个问题:形而上学是否可以像科学那样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特征可以通过形而上学家们在其体系中所做的不同结论清楚地表现出来,包括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等等。但是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家们成功地解开了现实的本质,几乎根本没有关注自由、上帝、道德和真理的可能性等形而上学概念。科学知识在原则上是类似于形而上学知识的。因此,一方面,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和另一方面对关于自由和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也就是相同的。因此,康德并不是通过攻击科学来挽救哲学,而是通过发现科学家在描绘自然时所做的与形而上学家在讨论自由和道德时所做的是完全一样的来挽救哲学。在科学和形而上学中,心灵都是开始于某些给定的资料,然后引起人类理性的判断。因此,康德说,形而上学的真正方法根本上与牛顿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相同的。通过这样解释科学和道德思想的本质,康德为哲学提出了新的功能和新的使命。这一功名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书名所表明的,即哲学的任务是批判地评估人类理性的能力。在追求这个新的批判功能的过程中,康德实现了他所谓的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与科学知识相似,道德知识也建立在先天判断上,正如康德发现科学知识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心灵把先天范畴施加给了经验,而他现在说,责任的基础不能从人性中寻找,而只是在先天的理性概念中。一种道德律,康德说,作为理性的存在,当这种义务以一种命令的形式走近我们时,我们就意识到了并不是所有的命令都与道德相关,因为并不是每件事中它们都指向所有人,因此也就缺乏了道德律所需要的普遍性。 康德的哲学思想。如果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单由理性发展来的知识,也就是说,先于经验的知识,即先验知识,knowledge a priori,批判的问题就是:How is such a priori knowledge possible.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这样的先验知识是很清楚的,但康德所关注的是这些知识是如何被说明的,或者说,休谟的怀疑论如何被回答:但这不仅是先验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How a priori knowledge is possible",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
2023-07-10 19:51:132

康德:为什么说谎永远是错的?

背景介绍: 1797年,已然发表了三大批判的康德正式离开教职,结束了自己大半生的教学事业,那个时候的他无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已不再壮年。尽管暮鼓渐响,他依旧笔耕不辍,致力于研究人类宗教与道德问题。这篇论文便写于这一时期。康德在该文中认为,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人们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个义务,不管由此导致什么后果。如果一个被追杀的朋友藏在你家中,凶手问你,他是否在你家,即便这个时候,你对凶手说谎也是一种犯罪。 在邦雅曼·贡斯当的著作《1787年的法国》(第6卷,第1款:论政治上的反作用)中,第123页包含着如下说法: 说真话是一种义务,如果人们无条件地并且处处采纳这个道德原理,它就会使任何社会成为不可能。对此,我们从一位德国哲学家自这个原理得出的非常直接的结论中得到了证明,他走得如此之远,并且断言:如果一个凶犯问我们,我们那被其追杀的朋友是否躲在我们家中,对该凶犯说谎也会是一种犯罪。 法国哲学家在第124页以如下方式反驳这个原理: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义务的概念与法权的概念不可分割。一种义务是在一个存在者那里与另一个存在者的法权相符合的东西。在不存在任何法权的地方,就不存在任何义务。因此,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但只是针对对真话有一种法权的人。但是,没有人对伤害别人的真话拥有法权。 在这里,首要的错误就在于这个命题:“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但只是针对对真话有一种法权的人。” 首先要注意,“对真话有一种法权”这个表述是个没有意义的词。人们毋宁必须说:人对他自己的真诚,亦即在他的人格中对主观的真话有一种法权。因为客观上对真话有一种法权,就会等于是说:一般而言就“我的”和“你的”来说,一个被给予的命题是真的还是假的,取决于他的意志;这就会是一种奇怪的逻辑。 现在第一个问题是:人在他不能回避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场合里,是否有权限(法权)不真诚。第二个问题是:他是不是完全有责任在一种不义的强制迫使他作出的某个陈述中不真诚,以便防止一个威胁着他的、对他或者对一个他者的犯罪行为。 人们不能够回避的陈述中的真诚,是人对每个人的形式义务,不管由此是给他还是给一个他者带来多么大的坏处;而且尽管我在伪造陈述时并没有对以不义的方式迫使我作出陈述的人行事不义,但我毕竟通过这样一种由此也(虽然不是在法学家的意义上)能够被称为说谎的伪造而在一般而言的义务的最根本部分上行事不义,也就是说,我在事情取决于我的时候使得陈述(声明)一般而言没有获得任何信任,因而也使得所有建立在契约之上的法权被取消,丧失其力量;这是一般而言的人性所遭受的不义。 因此,说谎在仅仅被定义为有意对另一个人作出不真的声明时,并不需要补充说,它必然伤害一个他者;就像法学家为定义它所要求的那样(说谎是损害另一个人的谎言)。因为它在任何时候都在伤害一个他者,即便不是另一个人,但毕竟是一般而言的人性,因为它使得法权的源泉变得不可用。 但是,这种好心的说谎也可能由于一种偶然而变成可按民法来惩罚的;不过,仅仅由于偶然而逃避惩罚的东西,也能够按照外在的法律被判为不义。也就是说,如果你以一次说谎阻止了一个现在要去凶杀的人的行动,则你对由此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要负法律责任。但是,如果你严守真诚,则公共的正义不能对你有所指摘;不管无法预见的后果会是什么。毕竟有可能的是,在你真诚地用“是”来回答凶犯他所攻击的人是否在家的问题之后,这个人不被察觉地走出去了,就这样没有落入凶犯的手中,因而行动就不会发生;但是,如果你说谎,说他不在家,而且他确实(尽管你不知道)走出去了,凶犯在他离开时遇到了他,并且对他实施行动,则你有理由作为此人死亡的肇事者而被起诉。因为如果你尽自己所知说真话,则也许凶犯在家中搜寻自己的敌人时会受到路过的邻居们的攻击而行动被阻止。因此,谁说谎,不管他这时心肠多么好,都必须为由此产生的后果负责,甚至是在民事法庭前负责,并为此受到惩罚,不管这些后果多么无法预见,因为真诚是一种必须被视为一切能够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义务之基础的义务,哪怕人们只是允许对它有一丁点儿例外,都将使它的法则动摇和失效。 因此,这是一个神圣的、无条件地颁布命令的、不能通过任何习俗来限制的理性诫命:在一切说明中都要真诚(正直)。 在这里,贡斯当先生关于对这样一些严厉而且据说迷失在不能实行的理念之中的、但由此而是应予谴责的原理的叱骂所作的评论,是好意的,同时是正确的。——“每次(他在第123页下面说),当一个被证明为真的原理显得无法运用时,其原因都在于,我们不了解包含着运用手段的中间原理。”他(在第121页)提出平等学说来作为构成社会链条的第一环:“(第122页)因为没有一个人不能通过这样一些法律来约束,他一起参与了一些法律的形成。在一个结合紧密的社会中,这个原理可以直接运用,而且并不为了成为通常的原理而需要任何中间原理。但是,在一个人口十分众多的社会里,人们就必须还为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原理附加上一个新的原理。这个中间原理就是:个别的人都能够或者以自己的人格或者通过代理人参与法律的形成。谁要把前一个原理运用于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不为此采用中间原理,就肯定会造成这个社会的堕落。然而,仅仅见证了立法者的无知或者笨拙的这种状况,不会证明任何东西来反对原理。”——他在第125页的结束语是,“因此,一个被承认为真的原理必须永不被背离,无论在这里存在的危险多么显著”(不过,善良的人由于无条件的真诚原理给社会带来的危险而自己背离了它,因为他不能发现用来防止这种危险的任何中间原理,而且这里也确实插不进任何中间原理)。 如果人们想保留这里所提及的人格的名字,则“法国哲学家”把某人由于说出自己不能回避其承认的真话而伤害另一个人的行动与他行事不义的行动混为一谈了。陈述的真诚伤害家中的居住者,这纯属偶然,而不是一个自由行为(在法学的意义上)。因为从他要求另一个人应当为他的好处而说谎的法权中,会得出一种与一切合法性相冲突的要求。但是,每个人不仅有一种法权,而且甚至有一种极严格的义务在陈述中真诚,哪怕这种真诚会伤害他自己或者他人。因此,他真正说来并没有借此伤害由此受难的人,而是偶然引起了这种伤害。因为既然真诚(在他一度必须说话时)是无条件的义务,每个人在这一点上都根本不是自由地选择的。——因此,“德国哲学家”将不把“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但只是针对对真话有一种法权的人”这个命题接受为自己的原理:首先是由于该命题不清晰的程式,因为真话并不是财富,能够肯定一个人对之有法权,却否认其他人对之有法权;但尤其是由于真诚的义务(这里惟一说的就是这种义务)并不在人们对之有这种义务,或者人们对之也能够宣布放弃义务的人格之间作出区分,而是由于它是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有效的无条件的义务。 而今,为了从一种法权形而上学(它抽去了一切经验条件)达到一个政治的原理(它把这些概念运用于经验场合),并凭借这个原理达到依照普遍的法权原则对政治的一个课题的解决,哲学家将给出:1.一个公理,亦即一个无可争议的确定的命题,它直接产生自外部法权的定义(按照普遍的法律任何一个人的自由与每个人的自由协调一致);2.一个公设,即外部公共法律的公设,作为所有人按照平等原则联合起来的意志,没有平等就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3.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得在一个如此庞大的社会中还按照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保持和睦(亦即凭借一种代议制),这就将是政治的一个原理,政治的活动和秩序如今将获得从人的经验认识得出,仅仅以法权管理的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合目的地建立为目的的法令。——法权永远不必适应政治,但政治却必须任何时候都适应法权。 作者说:“一个被承认为真的(我补充:先天地被承认为真的,因而无可争议的)原理必须永不被背离,无论在这里存在的危险多么显著。”只是人们在这里必须理解的不是伤害的危险,而是一般而言行事不义的危险。如果我使完全无条件的,并且在陈述中构成至上法权条件的真诚义务成为一个有条件的,还从属于其他考虑的义务,并且即便我由于某次说谎事实上没有对任何人行事不义,却毕竟侵犯了在所有一般而言必不可免的陈述上的法权原则(在形式上行事不义,尽管不是实际上行事不义),就会发生后一种情况;这比对某一个人行事不义更加糟糕,因为这样一种行为并不那么总是以主体中的一个原理为前提条件的。 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对他提出的质问,即他在自己现在应当作出的陈述中是不是愿意真诚,并不是已经由于借此对他表示的怀疑而感到不满,而是请求允许自己想一想可能的例外,这个人就是一个说谎者了(潜在地),因为他表明自己并不承认真诚是义务自身,而是为自己保留对一个规则的例外,而这个规则就其本质而言是不能有例外的,因为它在这种例外中完全与自身相矛盾。 一切法权实践的原理都必须包含着严格的真实性,而且这里所说的中间原理只能包含它们(按照政治的规则)运用于出现的事例的进一步规定,但绝不能包含着它们的例外,因为这些例外毁掉了普遍性,而他们只是因为普遍性才享有原理之名的。
2023-07-10 19:51:191

康德为何终身未娶

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 年4 月 22 日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 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 (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 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 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 年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 年才晋升为教授。1781 年开始, 9 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这就是著名的康德三大批判哲学.。1804 年2 月12 日病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康德墓碑上的悼词,是对其哲学生涯的最精辟概括. 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 康德终生未娶,对于他为什么不结婚,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爱情是人的需要的理想化,而婚姻是人的满足的现实化.当我们需要女人的时候,那时我们或许很年轻,对异性的仰慕是我们成长的开始.青春期是我们爱与性生长的季节,可是在这个季节中我们却是无立无助的,我们依赖着我们的父辈生活,我们不能为我们的爱情买单.恋爱的成熟标志不在于我们是否成年,而在于我们是否独立.如果你可以独立供养你所爱的女孩,那怕你是十四岁或更小,那样的恋爱也不可视为早恋,同样是值得我们称颂的;反之,如果我们过了耳立之年,依然依靠我们的父辈生活,那样的恋爱未免不是一种早恋.不能在物质上给予自己的爱人以幸福,那这般幸福便不能长久.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理想不过度到现实,那理想终究是虚无缥缈的.青春期后,爱情的渴望与我们年龄的岁数成反比,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年轻时他渴望爱情却不能承受,年老时他可以承受却不再需要爱情.如果你想尽早拥有爱情,你就应该早自食其力,做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男人. 2 楼 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生理的必然也是生活的所然:"男人如果没有女人便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而女人没有男人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女人对男人来说是生活的调味品,男人对女人来说生理的补充剂;女人丰富男人的生活,男人滋润女人的生理.爱情于男人是一种生活的润滑剂,它对男人的事业是一种伟大的推动力,对异性的仰慕归根到底是所有其他激情的基础.;爱情于女人是一种生理的调节杆,它对女人的身心是一种伟大的治疗物,对异性的追迷归根到底是性本能的变形.爱不是上天的赠予,而是大地的赠予.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它接触孤寂,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色的神秘缩影,这就是女人的爱情缘源. 女人被男人所爱,不仅仅在于女人的美貌也在于她的温柔和善良.女人不懂使命是应当和责任,她做某件事情完全是凭借她的直觉和爱好,女性不守规则,但上帝却给了女人的心灵注入了温柔,善良和同情心,赋予她们通情达理的细腻情感,然而你却不能要求她们做出牺牲和自我节制.女人不仅拥有美丽也拥有智慧,只是女人的智慧与男人的智慧不同:女人的智慧是美好的,男人的智慧是深沉的,而这些只不过是崇高的另一种形式.女人靠美貌赢得男人的暧昧和喜欢,女人用美貌去争取爱情,女人的美丽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象征;男人靠智慧和魅力赢得女人的青睐和喜欢,男人用智慧去追寻爱情,男人的智慧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象征.因此,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她丑陋;对男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愚蠢.幸福的婚姻是对慎重择偶的一种奖赏,婚姻不过是不同性别的两个人为了有可能享有对方的激情而结合,也就是说婚姻就是异性之间为了相互利用而彼此让与.既然婚姻是如此的卑劣交换,那还不如不结婚. 他选择了道德放弃了需要;他选择了孤独放弃了享乐;他选择了智慧放弃了庸俗. 康德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其实也只有几个词:唯心、内在、先验、绝对。特别明显的一个表现,是他对道德的论述:世界是存在着一种超出人类感知能力的绝对道德的。这个论述,不但从根本上拯救了世俗宗教、杀死了唯理性宗教的上帝,而且也拯救了如我一般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在过去,每当我提到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和绝对道德、绝对真理主义者的时候,别人都会马上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道德,凭什么就一定是我们以及民众的道德呢?在推行你所谓道德的时候,怎么能保证不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呢?"为了作出回答,我总会把问题绕到"最高的道德都包括对他人生活方式的无视"。可是这种脑筋急转弯式的回答不但经不起实践的推敲、而且也蕴藏着"怙恶不悛"的隐忧。但在康德这里,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有这么一种道德,它是先验的、绝对的,没有人能真正把握它,但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它的信徒。于是,妄自阐释道德的行为会很快败露,因为世上只有这一种绝对的道德。道德得到了解放,理想也成为了一个真正可以追逐的存在。于是,一切理想主义的价值观也获得了新生。首先应该被人们注意到的,是理想主义的爱情观。这个话题我比较感兴趣,而且康德在《论》一书的第三节也有阐述,所以就首先把它拿出来放在台面上,看看" 康德式爱情"的表现究竟是什么。 首先,作为一个适龄的年轻人,你一定要明白你生活中遇到的人可以而且只可以分为三种:其中5%是和你的品性、道德、知识构成大体相等的;5%是与你处处相反、站在对立面上的;剩下的90%,和你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抵触的地方。正确的人际关系应是:面对和你敌对的那5%,在他们攻击你、损害到你利益的时候,你要勇敢的反抗;而当他们只是和你意见相左、并无实际厉害冲tu 的时候你要学会无视他们的存在。中间的90%,一般不会真正伤害到你,所以你应该对他们友善、谦和,但不要试图过多介入他们的生活,特别不要试图让他们成为和你一样的人。那既不可能,也不人道。对他们,适当的无视也是必要的。真正对你很重要的,只有那与你相似的5%。你们沟通畅快、互相理解,同性成为挚友,异性则具备发生爱情的可能。让我们从这种可能性入手,开始进入正题:理想zhuyi 的爱情究竟如何开始?你在不断与人接触中,会在那 "亲近的5%"中发现一位与众不同的异性:他/她谈吐不俗、品行端正,更重要的是,浑身散发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敬意,是你们关系的第一位媒婆。初次面对他/她的时候,你会脸红心跳、舌头打结。 但一旦你们开口谈话,这种敬畏马上就会转变为平和的善意,你们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像你想像的那般困难--因为你们本来就是十分相似的人。适度的敬意和顺畅的沟通,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下,一切有关"爱情" 这一字眼底下的人类活动(无论是优美的还是崇高的。后者自不必说,前者会在感召之下披上一层高尚的羽衣),都将井然有序地在你们二人间发生,直到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 婚后的生活,是优美感归于沉寂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两人间崇高的感情更为显著了。所以当女方容颜渐逝、男方苍老疲钝之后,婚姻实际已经完全建构在高尚的绝对道德之上了。此时的爱情,实则是更为稳固的了!
2023-07-10 19:51:281

康德认为什么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康德之所以是世界上公认的哲学大师,不但因为他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承前启后,还在于他在探索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意志的道德选择——为自己立法。康德关心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问题。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整个康德的哲学核心。康德生活于18世纪,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历史性的巨人对康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创立经典力学的牛顿,他揭示了整个世界处于引力场中,处于必然性之中的真理性命题。另一个就是契约论的完善者卢梭。契约论经霍布斯奠基,洛克的发展,由卢梭对其进行了完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近现代民主政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成立国家社会都需要经过契约,卢梭的学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改变了自然世界的景观,那么卢梭可以说是改变了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而他们的学说却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着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着否定必然。”康德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康德的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么”这个千古的哲学问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意义?恐怕没有。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赋予世界以意义。二者互相结合,这就是康德的哲学。康德哲学是由三大批判组成的,认识论是基础,目的是伦理学,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目的。在他看来,人在世界上的优先地位,并不是由知识所决定的,而是由道德所决定的。就是人为什么比动物优越的所在。人比动物优越,不是人有知识,也不是人有意识和理性,而是人有道德。在此意义上说,伦理学高于认识论。把道德和认识进行比较,认识不能离开经验,但道德必须要脱离经验,他说的是一种经验性存在。什么叫经验性存在?他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遵循必然性支配。人作为生物体,你必须符合生物体的一般生存原则,在社会当中生活,要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则。但是康德认为,道德并不产生于经验性存在当中,道德行为必须脱离开经验。道德是不以人的经验性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康德认为,道德就是目的性对必然性的压迫。人在社会现实中要遵循必然性支配(存在法则社会规则),本身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对必然性的否定,用目的性否定必然性。如跳下楼梯救小孩,跳下去就在摔死的可能,这具有必然性,但救小孩是你的目的,你必须这样做。所以,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幸福,幸福是人们在现实当中的满足,道德是痛苦,是牺牲。具体怎样来阐述道德呢?①绝对律令。指人之所以能够完成道德行为必须遵守的准则。命令——应当,绝对——遵循这样的准则是无条件的。你的道德行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如,早上上班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为了领导表扬。如果是为了领导表扬,这就不是道德行为了。绝对律令有三条:第一条,不管你做什么事,总应当做到使你的意识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性立法原理。什么是道德行为?就是你做这件事,能不能普遍化实行(普遍的立法原则)。如果能普遍实行,你就做,否则,就不能做。针对这一条,他举了四个例子。他说,我答应了你一件事,结果没去办,食言了,这个是不是道德行为?关于“食言”这个问题,你就问一下,这个能不能普遍化,能不能人人都可以这样,结果不行,这就不是道德行为,是不道德的。还比如,自杀,能不能普遍化?肯定不能,所以,也不是道德行为。第二条,无论是你自己或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人的工具化就是人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听命于外在力量的支配,工具化可以生存,但没有道德,道德是法如己出,自己给自己立法。如捐款行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行为,不能强迫。把人当目的,而不是工具,这就是自由。康德对自由是比较推崇的。他说,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有道德行为可言,只有自由,叫道德。第三条,自律,自由,至善。康德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应的,道德是对幸福的否定,但是有个问题,你说有德之人没有福,在康德看来,这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德与幸福结合在一起,有德之人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道德行为,我获得了幸福。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结合在一起就是至善。至善在此岸世界没有,只有在彼岸世界。你做好事没好报,下辈子有好报,死后在彼岸世界就会幸福。怎样使至善实现呢?至善有两个设定条件,有两个东西必须存在:一个是上帝存在,二一个是灵魂论。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保守性。上帝是什么?灵魂不死是什么意思?这其实说明了康德道德的理想性。康德认为,道德的理想性对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国,就是宗教。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康德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后,他的一位仆人看了就哭。康德问他哭什么?仆人说,大师呀,我们老百姓还得有神,有上帝,没有上帝我们怎么办?谁来救我们?康德噢了一声,似有所悟,说是的,老百姓应该有精神的寄托,应该有宗教,应该有上帝,所以他就写出来了。宗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有神学的意义,他的提法本身就是对宗教的不尊重,设定上帝,是为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和理论。康德对宗教不以为然,他不认为人有原罪,对宗教仪式不感兴趣,很少去教堂。
2023-07-10 19:51:351

康德所谓的三种形式判断指的是哪些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相似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话,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终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最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2023-07-10 19:51:572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是什么

1纯粹理性批判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2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文章内容不代表公众号观点,留言评论文章,参与批评、讨论。底层菜单哲学琴音、Freedom、睡前故事收录哲学人物、时代听风、千歌诗选等栏目。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千歌哲学公众号,点击底层菜单,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2023-07-10 19:52:071

关于怎样看懂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伟大的哲学体系,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让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外,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柏拉图以来年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能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呢?实际上人只能感知物体的某些特性,例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对物体也就无从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他从属特性,例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道: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那么,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呢?因此,只有在人的头脑中,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才是可能存在的。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确实存在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即又该怎么办?在康德以前,哲学家简单地把这个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上帝愿意这样安排。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给彻底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认为,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呢?康德将这一思维方式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在哥白尼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都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认为,我们所处的地球在围绕着其他星球转。 康德给哲学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其实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与时间。存在于时间与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却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纯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将其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构架在这些原则之上的。 《纯粹理性批判》是研究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回答的是伦理学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简单地解释,康德告诉人类:我们尽自己的义务。但是,什么叫做“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命令”:“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律。”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限制,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在道德方面具有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话,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终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最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力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2023-07-10 19:52:303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 A.怀疑主义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正确答案:BCD
2023-07-10 19:52:371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是分析美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主要是分析美的。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
2023-07-10 19:52:441

纵观康德的“三大批判”,下面说法符合康德观点的是?

纵观康德的“三大批判”,下面说法符合康德观点的是? A.在知识问题上,康德关心的是知识和知识对象的先验条件。B.在伦理问题上,探讨的是道德准则的先验性C.在审美判断上,强调了美感的先验性。D.在判断力批判上,建立了近代最完善的先验美学体系。正确答案:ABD
2023-07-10 19:52:581

以下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辩证理性批判》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三大批判:  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2023-07-10 19:53:253

谁读过康德的三大批判?能说一下读后感吗,我想读,因为有人推荐,说读了胜过所有的书。

康德三大批判得知:1.人脉可以了解到什么?2.人们能做些?3.人们的寄望是什么?这三个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上帝不存在,(其实是他不了解上帝的意义,认为上帝是一个生物),他认为的理性,是个体的认识,不代表物种的全部,当然,那是是康德的认识论。康德那个时代,还是空中楼阁式的臆想理论,是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思考。是他的个人本质需要。神所显示的自身,不是常人所理解那样,或者所谓的神,只是一种统称,单常人总是以为那是一种生物。…康德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神明的,但我们认为那是康德使用的一种素材而已…但是,理性是康德追求了一生自以为掌握却始终没有了解到的东西,最终无可奈何,只能自圆其说推向了神论----上帝,可笑他根本不了解上帝的含义(上帝是生物?呵呵了!),康德和很多人一样,或者也包括我,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无法跳出“我认为是这样”这种困局。但是,无论如何,康德到底还是希望能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7-10 19:53:591

下列关于康德三大批判的描述,正确的是()。

===揭示了一种暗示目的性的秩序===对美的分析非常深刻===揭示了心灵具有秩序
2023-07-10 19:54:061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是分析美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判断力批判》是分析美学的。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话,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终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最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写了三本重要的书: 《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
2023-07-10 19:54:141

谁能给我讲一下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核心思想

康德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我能知道什么? 一个理论问题,由传统形而上学回答我应当做什么?一个实践问题,由伦理学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一个既是理论又是实践的问题,由宗教学回答三个问题归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由人类学回答体系组成部分 心灵的全部能力 认识能力 先天原理 应用于 解决问题《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能力 知性 规律性 自然 我能知道什么?《判断力批判》 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能力 判断力 合目的性 艺术 连接知行和理性的桥梁<实践理性批判> 欲求能力 理性 最后目的 自由 我应当做什么?
2023-07-10 19:54:322

康德美学思想体现在哪部著作中?

美学思想体现在《判断力批判》中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德语发音:[u026au02c8mau02d0nuu032feu02d0l u02c8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2023-07-10 19:54:391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吗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2023-07-10 19:55:013

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哪个版本比较好吗?

个人倾向于李秋零的译本,如果有能力可以选择著作全集9卷本。邓晓芒的也不错,两个版本可以参考着看。至于蓝公武等早期版本可能不太适合现在读了,而且学界引用中译本时越来越少地引用早期译本了。现在论文引用的趋势是引用原文,如果有能力学学德语哈哈~最后,纯批的单行本我喜欢李秋零的,主要是排版比邓晓芒的要好很多,有美感。据说李秋零还要出有详尽注释的三大批判,值得关注。邓晓芒的“纯批句读”有点贵,反映一般。
2023-07-10 19:55:231

康德 黑格尔 这些德国古典哲学家介绍!!

有没有其他的介绍?
2023-07-10 19:55:301

《纯粹理性批判》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纯粹理性批判》([德] 康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8_l5tcDJApSMQLrwCVd9g 密码:8z75书名:纯粹理性批判作者:[德] 康德译者:邓晓芒 译豆瓣评分:9.7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3页数:582内容简介: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作者简介: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当过插队知青和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杨祖陶,1927年生。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听、洪谦诸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著有<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欧洲哲学史稿》《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译著有《精神哲学》《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
2023-07-10 19:55:371

想提高哲学思维 可以看什么相关的系统的书籍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是什么?》迈克尔.达米特《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黑格尔:《小逻辑》、《精神现象学》杜威:《我们如何思维》、《评价理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同一与差异》胡塞尔:《现象学》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德里达:《书写与差异》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哲学笔记》 《道德经》《庄子》《易经》王充《论衡》熊十力:《体用论》
2023-07-10 19:56:361

康德有结婚的吗?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是唯心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开启者,在西方思想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一句流传了很久的话,身为一个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并没有结过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婚姻观,相反,对于婚姻观他有着很强的个人观点。   康德一直过著很刻板的生活,终身未娶的他,一天只吃一顿饭,深入简出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得享受生活,他有着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打牌,听戏或者听音乐会。他每天都邀请朋友一起吃饭并讨论一些学术上的话题。   他的爱情始于凯塞林克伯爵夫人,他暗恋着这位夫人的时候,身份是该夫人的儿子的私人老师。伯爵夫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寡妇,为了能够多看她一眼,他每天都准时去给伯爵的儿子上课,后来这位夫人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康德为此很伤心,他辞掉了工作。暗恋失败的他开始致力于自己热爱的哲学事业,并且开始形成自我的婚姻观。   康德很早就知道爱情给人带来的 *** 与欢愉维持的时间是有限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的,最后冷却变质后,两人之间的信任就会转换为亲情,也只有这样,夫妻之间的感情才能长久。这样的爱情虽然在 *** 消磨殆尽后,就只剩下亲情,却也是平凡的,同时很值得人细细体味。   康德一生未娶,关于这方面的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再不需要她了”。这句名言也就代表了康德的婚姻观。   康德简介   哲学家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生于公元1724年的4月22日,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近代西方哲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他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其他流派。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诚派的教徒,虔诚派非常强调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从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诚派的影响。上学后,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学其实就是对虔诚派的一种反动。1740年康德进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毕业,毕业后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镇当家庭教师。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的他,思想渐渐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1770年,康德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授的职位,当上教授后,康德十年来都没有发表文章,而是在潜心致学。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康德被称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因为是他迪奥和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所以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哲学理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他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是无法理解世界的。康德的这个理论是结合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陆的理性主义的成果,对度过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在框架上的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语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好扩谓语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大多都是后验命题,但是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也就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些事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的领域的,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是存在这样的调和性的概念的,所谓调和性的概念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就是实践理性,若是将它类推在审美中,就变为了批判力。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这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领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无解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而判断力批判主要回答的是我们可以抱有怎样的希望。   
2023-07-10 19:56:431

研究康德看哪些书比较好?

首先精读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次阅读一下国内邓晓芒教授曹俊峰先生李明辉教授等康德研究专家的论述。再次看看朱光潜写的《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判断力批判》的论述。
2023-07-10 19:57:094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是哪个国家的哲学家

1、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2、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之一,其主要思想涵盖哲学、宗教、天文、政治学等各个领域。①哲学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②宗教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③伦理学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④天文学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⑤政治构想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2023-07-10 19:57:282

为什么说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总结

因为,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界定。通过康德对作为人的最重要本质__人类理性的觉醒 ,启蒙不仅仅是理性的觉醒,感性启蒙是理性启蒙的前奏。中世纪后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感性欲望的觉醒和宗教改革时期个人主义的张扬。历史从来都不是断裂的,所以以十七世纪笛卡儿的理性之光,被称为“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的十八世纪的理性确立的表现,即理性的方法基础、理性的道德维度和理性的批判本质。启蒙是不断的,理性是批判的。确立了辩证理性!所以现当代学人对启蒙的反思,并得出“不断启蒙”的结论。在1784年发表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康德以一种赞颂的语气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在《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不久, 德国思想界就莱辛生前可能信奉斯宾诺莎哲学有过一场著名的“关于泛神论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后来集中到对理性主义的批评和反批评上。反对理性主义的雅可比和维护理性主义的门德尔松都试图从康德那里得到理论上的支持。虽然康德并不完全赞同门德尔松的观点,但他更不能接受的是雅可比的反理性主义立场。在与雅可比的思想分歧中,康德表明了他仍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在《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包括《单纯理性范围的宗教》以及康德晚年写作的一些论历史、政治、法律问题的著述中,康德一直坚持了“理性、自由、历史进步”的启蒙信念,在新的思想基础上巩固了对理性力量的信赖。
2023-07-10 19:57:372

初中生能读懂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水平?

既然本书是讨论生涯,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问题,我们无法避开“人是什么”这个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的话题,所以笔者希望从这个康德所提出的人生认识问题入手,为读者展开一幅“人生意义的全景图”,启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和内心感悟,最终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
2023-07-10 19:57:461

1.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和他们的著作! 2.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主张开明的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和平等,支持社会改革。代表作《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2.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提出法制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君主立宪思想。代表作《论法的精神》。3.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忏悔录》。4.康德信仰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者。“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代表作品: 《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1.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② 提倡人类平等。③ 反对封建礼教。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2.顾炎武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3.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坚持“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有欲斯有理的伦理思想。《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4.黄宗羲认为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是“民主”精神的启蒙。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2023-07-10 19:57:532

康德的详细资料

康德啊!Kant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 - 1804 〖德国〗 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2023-07-10 19:58:121

哪位辛苦分享个by纯粹理性批判小说的免费网盘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KBdHL_eB-PTsw_V2QJRBg 提取码:hewu《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2023-07-10 19:58:191

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谢林、费尔巴哈、费西林等人的作品

黑格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分为,现象学的形而上学,辩证法的认识论,以及法哲学和精神历史哲学,他生前想编纂一部哲学全书,后来因为战争和疾病,没有完成就死去,只留下了一个《哲学全书纲要》 《精神现象学》,这本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入门书籍,是必读书籍《逻辑学》 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两本,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书籍《法哲学原理》 是黑格尔法哲学的代表书籍《历史哲学》这本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代表书籍,很有意思,读着不觉得枯燥《哲学史讲演录》是他的大学哲学史课程讲稿编辑而成的哲学史书籍,记述了到他为止的哲学家以及其思想,并带有大量黑格尔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看习惯了罗素版和伍尔夫版的哲学史书籍,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很有看头,提供不同的思路康德三大批判是康德的最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另外还有《永久和平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另外还有大量的论文,不一一列举了叔本华最关键的一本书,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著作《论视觉与颜色》是他的认识论著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他的大学毕业论文《论意志的自由》和《人生的智慧》《悲观论全集》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非常好看,语言优美而深刻谢林伟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和浪漫主义运动大师,一生著述不多,但是论文和讲演非常丰富最好看最精彩的是他的一篇论文《哲学与宗教》其他的著作有《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2023-07-10 19:5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