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夷陵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进攻东吴孙权,气势不俗。孙权不愿和解,只好向曹魏称臣,并派陆逊率领军队作战。七八个月的对峙后,陆逊在夷陵一举击败蜀汉军。夷陵之战使蜀汉大失实力,继关羽失荆州后又遭挫败。
结果:
夷陵之战中,刘备军战败惨重,阵亡人数众多,《傅子》所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人,只有刘备侥幸存活。在白帝城的时候,吴将潘璋、徐盛等人建议继续追击,扩大胜果。
但是,刘备收拢散兵,也赵云的后军来援,这时陆逊所驻扎的永安驻军人数接近两万,他已经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因此停止了追击,主动撤兵。
而且,他很顾忌曹魏方面趁机袭击后方。九月,曹魏果然来攻打吴,但由于陆逊早有准备,魏军最终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因恼羞成怒、感到惨败,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去世。夷陵之战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
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相关推荐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概况: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曹丕于220年(汉延康元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于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刘备称帝3个月后,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奋起应战。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他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2023-07-11 02:11:541
夷陵之战简介50之内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于是刘备令士兵驻守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争。扩展资料: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2023-07-11 02:13:034
什么叫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孙权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2023-07-11 02:15:115
夷陵之战的经过
夷陵之战的经过夷陵之战又叫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起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替关羽报仇,他立即挥军东征,气势雄壮,东吴国君孙权立即命令陆逊率军迎战,陆逊运用以逸待劳的策略,阻止了蜀军的攻势,并在222年八月在彝陵地区击败了蜀军。公元221年7月,刘备带领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经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作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溃了吴军李异、刘阿的部队,占领了秭归。为了防止曹魏趁机袭击,刘备派遣黄权将军驻扎在长江北岸,并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共同作战。孙权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奋起应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五万人前往前线与蜀军对峙;与此同时,孙权派使者向曹丕表示臣服并修好,以避免同时与两国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和地形等条件的仔细分析,他指出刘备的兵力强大,地势高峻,锐气正盛,求胜之心十分强烈,吴军应该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等待时机来破敌。他耐心地说服了吴军,使他们放弃了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状态,遏制蜀军的继续推进,并集中兵力,准备伺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将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公元222年正月,蜀汉水军吴班、陈式进入夷陵地区,驻扎在长江两岸;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自率领主力军从秭归进抵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经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遭到吴军的扼阻和防御,蜀军的东进势头暂时停顿,蜀军不得不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设置几十个营寨,以巩固自己的阵地。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派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扎在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的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是陆逊深知孙桓深得士众的心,夷道的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就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消耗兵力的行为。从公元222年正月到公元222年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公元222年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2023-07-11 02:15:361
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的简介100~150字
夷陵之战的简介是: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影响: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2023-07-11 02:17:023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夷陵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223年。这场战役的起因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领土争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场战役的起因。一、夷陵之战背景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是两个重要的政治势力。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两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争端。而夷陵地区就是两国之间的争议地区之一。蜀汉认为这个地区是自己的领土,而东吴则主张自己对这个地区的主权。二、蜀汉进攻东吴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蜀汉决定向东吴进攻。刘备派遣了大将关羽率领军队攻打夷陵地区,并要求东吴出兵支援。然而,孙权并没有出兵支援,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三、东吴的反应孙权对于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反应。他一方面想要避免与蜀汉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又担心蜀汉会趁机进攻自己的领土。最终,他决定采取妥协的态度,派遣陆逊前往夷陵地区进行调解。四、夷陵之战爆发在陆逊的调解下,关羽同意撤军并放弃了对夷陵地区的主张。然而,关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个地区的关注,他继续派遣部下在夷陵地区进行巡逻和防守。这引起了东吴的不满和担忧,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爆发。五、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中,蜀汉军队虽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陆逊的出色指挥和东吴军队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被击败了。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夷陵地区的主权,也削弱了他的军事实力和地位。总之,夷陵之战的起因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领土争端。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的领土争端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领袖之间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023-07-11 02:17:201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
战役简介: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孙权,刘备 指挥官:陆逊,刘备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战役背景 曹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和孙权也建立了两个国家。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大败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战役起因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2023-07-11 02:18:111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集结五万大军伐吴,其中一万左右是少数民族。蜀军攻入吴境前期一路过关斩将打的很顺利,但是陆逊指挥吴军后,蜀军却无法进军。结果蜀军被吴军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为什么会先胜后败?陆逊为什么先败后胜?刘备方失败原因总结:1、利欲熏心,急于争夺被吴国武力夺回的荆州五郡,起兵太过意气用事。关羽在襄樊战役败北后,吴国夺回了荆州南部地区,关羽本人被俘后亦被处死在临沮。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手足情义更重于君臣情义,这个是私人方面,荆州对蜀国至关重要。隆重对中就有利用荆州、益州扩展东西南北路线计划,荆州丢失蜀国只剩下益州本土。但是荆州不是刘备所有,赤壁之战孙刘取胜,刘备因实力弱小,向孙权提出借用南郡。既然是借用,就要有还期,这是借贷关系基本的常理,刘备却因占领汉中后实力增强,不打算将荆州还给东吴,吴国武力夺取这里也可以理解,吴国也要生存,败盟可理解。而刘备在攻打汉中时,已经还给了吴国三个郡,只剩下南郡、公安等地还在蜀国名下。余下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是应该考虑哪头重哪头轻,吴国会不会应该就此满足了。刘备因为自己的实力增强违背当初的借贷协议,这就给吴国攻打蜀国的机会了很正常。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应该考虑与吴国恢复同盟,因为荆州是吴国的西大门,必须关上。汉中是蜀国的北大门,也必须要控制在己方手里,这个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刘备该懂。但是他却反其道而行,对内不听劝阻,对外不顾魏国的威胁,公然起兵入侵吴国本土。名不正言不顺兴兵是不义之举,就算为关羽报仇为口号,那也说不过去,关羽是谁啊,是蜀国的官员,并不是吴、蜀两国的局外人,刘备因为关羽同盟友关系恶劣导致失败。而去兴兵大力伐吴,这就说明蜀国只可以打人。别人却不能惹蜀国,这样是不讲理的。这就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开头,没有开头也就没了过程,更没结果。2、士兵疲惫,士兵战斗力严重下降,作战成果不理想。未能体谅士兵感受。蜀军多数人是刘备在荆州带到益州的,经过益州、汉中几年战争,这些士兵明显疲惫。蜀军的士兵已经对战争厌倦了,何况是为了关羽报仇,这些人对为谁报仇完全没意愿,迫于无奈才跟随刘备出征,士兵在这样的心理情况下,作战时基本比吴军差一大截了。3、离心离德,内部成员未能统一战线。单方面出兵,势单力孤。刘备在关羽被杀时就打算起兵伐吴,但是被赵云、诸葛亮等文臣武将劝阻后没有出兵。内部主要大臣与自己站在了相反的战线,刘备应该三思,要考虑出兵伐吴带来的后果。刘备却全然否决了内部成员的意愿,这里有些权利控的意思,最后刘备只能独自行动。由于时间比较急,刘备甚至没能组建一个参谋团,带上一部分将军,谋士几乎没带去。带个黄权还要防御魏国偷袭,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难,何况前线战场处处遇到阻击呢?4、轻视对手,过于自信,未加分析敌将实力,对敌方防备不足,被钻空子。刘备攻入吴国边境时很顺利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呈现出骄兵的态势,越发不可收拾。陆逊来到战场,刘备应该想到偷袭荆州有陆逊参与,可是他也小瞧了陆逊,没有防备。刘备与关羽有着同样的心理,认为吴国除了周瑜就没人了,吴国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按照这样的心理,没有不败的可能,何况陆逊的兵力也是5万左右,与蜀军兵力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兵力差距没有,就要看自身能力了,明显陆逊胜过刘备太多太多。5、固执己见,战争局势对己方恶化,未能及时改变作战方式,调整兵力部署。蜀军进攻夷陵前夕,谋士马良看出了陆逊不是战败撤退,而是引诱蜀军深入吴国腹地。刘备却完全否认了这点,刘备的观念还是认为陆逊被打的无力反击,所以才会撤退的。陆逊撤到夷陵后就不再撤退了,刘备认为陆逊是不敢撤退了,过了夷陵就是长江防线。战争几个月后刘备吃亏了,吴军不出战,蜀军无法继续推进,这时他还不想着换战术。这样就为吴军准备反攻腾出时间了,陆逊是人不是神,也要克制敌人的阵型才能取胜。6、兵力分散,营寨部署失误,没有准备退路,导致己方进入万劫不复之地。刘备在夷陵地区几个月没能前进一步,这时的蜀军可没有开始攻打吴国时那股冲劲了。天气炎热这起码有35度以上,刘备就把兵力分配到各区域的山林地区,结营围困吴军。自己率领的主力进入山林地带避暑,打算与吴军长期作战,但是进入山林后果他没想。兵力分散一旦吴军发起突击,刘备都没有时间集结兵力反扑,再有吴国用火攻怎么办?这些刘备都没有顾虑,如果有顾虑会作出对应的防备,明显没有,陆逊军团却有准备。陆逊发现蜀军进入山林,就准备好火攻取胜的计划了,而且吴军方面可谓是万事俱备。陆逊利用火攻,烧毁了蜀军主力营寨,放火烧敌其实档次最低,但是效果却是最好的。遇到洪水、火灾谁敢说自己不会躲避,但是蜀军躲避的效果是混乱,不是有秩序避火。曹丕听说刘备这样的方式作战,说出了其中的弊端,根本没有几百里结营作战的道理。陆逊方胜利原因:1、内外统一,上下同心同德,全力配合,目的只有一个,击退蜀军。蜀军前期攻入吴国边境,吴国争取议和,但是没能成功,派遣陆逊出战是内部的意见。陆逊没有后顾之忧,将领完全服从领导。齐心协力对付刘备,这种优越的条件没的比。2、军事才能,双方主帅作战方式不同,吴军统帅部署更胜一筹。蜀军被时时克制。陆逊到了战场便观察蜀军的作战部署,防御部署得当,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牵制蜀军。蜀军主帅出现战术分析的失误,陆逊也正好利用这点把敌人的士气消磨掉,防守无误。3、天时地利,吴军本土作战,蜀军外来敌人,双方优劣程度天上地下无法比拟。吴国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这个优势被蜀军忽视了,吴国对外有魏国做声援盟友。对内君臣一心,而蜀国是千里迢迢作战,没等出征内部已经意见不统一了,先输一阵,地利蜀国在吴国边境地区虽然占领着险要地势,但是随着陆逊撤退,蜀军优势就没了。蜀军跟着吴军到夷陵是进入了吴军的地盘,先前的部署已经被打乱,重新部署没条件。有利地形被吴军抢占,刘备剩下的只有山林地带。天时蜀军赶上了炎热的夏季被暴晒。益州虽然比荆州天气更热,但是益州是本土,水源起码比在夷陵地区多,蜀军缺水源。没有水源这样的战争想打胜困难重重。陆逊敢把刘备带到夷陵腹地,心里是有底气的。总结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吴国取胜,兵力损失不到万人,城池土地没损失。虽然消耗资源过多,但是战争需要没有办法的事,比起蜀军的损失,吴国等于完胜了。蜀国种种原因由胜利方转成失败方,并且蜀国彻底失去荆州,参战主要将领多数阵亡。兵力损失三万以上。防御魏国的黄权被迫投降魏国。蜀国资源损耗惨重,比吴国还多。蜀国由强盛转入衰败,多年后才被恢复,但是无法与蜀国占领汉中时的实力相比较了。2023-07-11 02:18:171
夷陵之战是指哪场战役?
猇亭之战一般称之为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大举攻吴,想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同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10多万蜀汉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为先锋带领4万多人,攻取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部,夺取秭归。刘备又派大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派马良去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摩柯的支持。面对蜀汉大军压境,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辖制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往前线,迎击蜀汉军队。同时东吴避免腹背受敌,与曹魏修好。陆逊正确分析形式,避开蜀汉大军锐气,果断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占领有利地势,集中兵力伺机决战。公元222年,蜀汉大将吴班、陈式带领水军攻入夷陵地区,驻兵长江两岸。刘备亲自率主力抵达猇亭,安营扎寨。此时,蜀汉大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坚守要地不出,蜀汉大军无奈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建营。为了迫使陆逊出战,刘备派人围攻夷道。陆逊力排众议,坚守不救。两军相峙了六个月,刘备为了速战速决,多次派人阵前挑战,但陆逊都不予理睬。蜀军将士逐渐失去了斗志。天气炎热,刘备无奈把军营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蜀汉大军深入敌境,后勤保障困难。而且刘备在扎营时,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从而给陆逊以可乘之机。陆逊见到蜀军士气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队试探性的进行进攻。此次进攻虽然没有成效,但却使陆逊想到用火攻破敌的办法。陆逊命吴军士兵携带茅草,乘夜突袭,顺风点火。天气炎热,火势猛烈,蜀军内部大乱。陆逊乘势反攻,迫使蜀军向西后撤。吴国大将朱然率领5000精兵击败蜀军前锋,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率部猛攻蜀汉军冯习所率军队,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驻守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反攻。吴军很快击破蜀军40多座营寨,并且切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以及武陵部族首领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刘备战败,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又歼灭蜀军数万人。此时,蜀军已经全线溃败,死伤逃散大部。刘备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一病不起。扩展资料: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战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而这场战争后的次年刘备的死亡使得蜀汉在一次的雪上加霜,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据悉,夷陵之战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2023-07-11 02:22:311
什么是三国夷陵之战
什么是三国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备协商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刘备并未归还,这就为两国交恶埋下了祸根。后来东吴都督吕蒙在陆逊的帮助下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刘备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举大兵讨伐东吴(演义中为75万,实际上只有数万),孙权遣使求和,刘备并未同意。后来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杀害,之后二人投奔东吴。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公元221年7月,蜀军对吴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东吴大都督陆逊初期采取了战略撤退,后两军相持于夷陵地区。直到公元222年六月,陆逊一直坚守不出,刘备则在巫峡、建平至夷陵的数百里战线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当时时值六月,天气酷热,刘备令水军舍弃战船转移到陆地上,并把军营设立于树林茂密处,依溪傍涧,屯兵修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样的军事部署为陆逊提供了可乘之机,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当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蜀军军营都是用木栅制成,周围是茂密的树木,一旦起火必然是烧成一片。后来陆逊夜袭刘备营寨,顺风放火,刘备军营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被杀得大败,刘备不得已退往白帝城。2023-07-11 02:22:461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发起夷陵之战的原因是孙权杀了关羽,拿走了荆州,为了给关羽报仇和收回荆州,所发起的战争。根本的原因还是东吴与蜀汉争夺荆州的归属权,在刘备称帝后,就让人大肆造船,准备向孙权复仇。刘备为了收服荆州是为了能够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当时刘备在汉中一战,打败了曹操,于是在汉中自立为王。而刘备的实力也到达了一个顶峰,而刘备所拥有的领土也有实力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有机会实现一统的。而关羽为了帮助自己的大哥刘备,主动出击发动北伐,刚开始关羽把襄樊两城团团围住,困住了曹仁……,就连曹操派来的援军也被关羽打败,收了曹操的四千兵马,外加活抓于禁和斩杀庞德,当时关羽一战成名,顿时名声四起,让整个华夏都了解了关羽。就连曹操都不敢与关羽对抗,心生畏惧都想要搬迁,生怕关羽杀过来。可是好景不长,在关羽出关北伐时,有意和孙权合作一起铲除曹操,可是关羽嫌孙权太磨叽,刚刚又打了胜仗,这让关羽无比的骄傲,有点不屑和孙权合作。于是孙权大怒,调转枪头对向了关羽,选择和曹操联手对抗关羽,这时的关羽并不了解危险已经来临,自己的老营(荆州)被孙权派去的吕蒙偷袭,导致荆州失守。在曹操军队压向关羽时,被孙权偷袭,没有办法回荆州,又被吕蒙设计。关羽本来出关时就没有多少兵力,在加上襄樊两城一战,也损失了不少,随后又被追杀,更是没有了多少兵力。被吕蒙一搞,更是没有了多少人,最后的关羽与自己的儿子都斩杀。关羽一死,这让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联盟破碎。当时关羽看守的几座城池都被拿走,这一损失不仅让刘备损失了关羽,现在也没有了实力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而诸葛亮的计划也变成了一堆废纸,再也没有了价值可言。随后刘备称帝,为了复仇向东吴发起了进攻,可是结果并不是很好,刘备惨败,这场战役后刘备就恶疾缠身,最后病死,这让蜀国更是寸步难行。要是刘备在夷陵战争能够胜利,最好的结果就是刘备可以吞并孙权的领土,从此三分天下变成两分天下。但是以刘备现有的实力,想要吞并东吴,有点不太现实,因为孙权跟士族联系密切,刘备虽然很好,但是当地的人更喜欢孙权,所以刘备很难打下东吴。要么就是刘备带兵拿下之前丢失的领土,不在跟孙权计较,两人继续联盟,共同抵抗曹操。你想刘备怎么可能放下仇恨,跟孙权握手言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备战胜了孙权,但是又没有实力吞并孙权,也许有机会可以跟孙权平分荆州。但是想要达到这样的结果,肯定需要一些条件,就是夷陵之战刘备必须获胜,而孙权也同意平分荆州。就算刘备不能收服荆州,也可以为以后实现《隆中对》做好准备。2023-07-11 02:23:391
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征,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成功的战例。 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理由,出兵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另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通过仔细分析后,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扼守要地、坚决不出战。直到六月正值酷暑,两军仍然僵持不下,蜀军将士逐渐有些斗志涣散了。刘备只好把军营转移到了陆地上,准备屯兵休整。看到蜀军士气沮丧,陆逊决定反击。他即刻命令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导致蜀军大乱,被迫西退。刘备见全线崩溃,最终逃往了永安城。此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这场战役之后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2023-07-11 02:24:301
夷陵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孙吴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蜀汉的惨败导致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此战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 曹丕于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军。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夷陵之战相关图片(9张)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战役情况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 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夷陵之战 [1]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编辑本段战术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也是输得最彻底的一战。夷陵之战双方的参战兵力约为:刘备军4万,陆逊军5万,陆逊军约占上风。但陆逊以文官带兵,手下将领对其的信服程度很低,相互配合度也差,如果真的决战的话刘备可说胜算更大,所以陆逊采取坚守,甚至对被刘备军包围,有全军覆没之险的友军也拒不增援。 刘备军力有限,不可能对拥有优势兵力且有地利的敌人展开主动攻 一代英才陆伯言 击,如果无限期的僵持下去对兵力处于劣势的己方也十分不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陆逊主动出战,并在决战中击溃陆逊主力,并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出荆州,逼迫孙权求和。三国时期总共有三次类似的情况,全发生在刘备这边身上,第一次是刘备入川时,张任在雒城坚守,庞统使计用自己做饵,引诱张任出战,最后活捉张任攻克雒城,但做饵的庞统运气不好,在阵前中了流矢而送命,可算得上得不偿失;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血本无归;第三次是诸葛亮最后的北伐,但不管诸葛亮怎么引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最后诸葛亮病死军中。 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战,最开始用的计有些小儿科,派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带八千精兵埋伏于后,结果陆逊根本不为所动。不得已下刘备采用了极其大胆的战术,扎下四十多个军营,把兵力分散,摆下长蛇阵,如果陆逊出击任何一营的话,利用己军的机动性迅速把兵力集中,与其进行决战。陆逊当时在东吴内部都默默无闻,刘备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击溃指挥松散的东吴军队充满了信心。但陆逊却是个让天下人大跌眼镜的军事奇才,很快便发现了刘备的意图并有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陆逊派出部分兵力对刘备军营进行攻击,结果被迅速集结的刘备军打得大败。东吴诸将都认为陆逊这是在白耗兵力,不料陆逊却凭借这一次试探进攻找到了刘备的命门,也就是那条长蛇的七寸。刘备军队要集结,刘备本人肯定会亲自调动指挥,陆逊通过细作的打探,很容易就找到发出那些挑动命令的军营所在,那也就是刘备的主营了。陆逊迅速动员全军,集中力量突击刘备的主营,并使用了火攻。如果刘备面对的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的名将,在主营遭到攻击时一定会像曹操在赤壁时一样全军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的部署会被陆逊这样的无名小辈识破,他更愿意相信这是陆逊瞎撞撞上的,仍按原计划集结全军,准备决战。陆逊当然不会让刘备把军队集结起来,全力攻打刘备主营,并对其他军营也同时发起攻势(他兵力足够),刘备终于坚持不住,放弃了在原地集结部队的计划,全军败退,将军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阵亡。 刘备此时仍不愿意承认自己输给了后生陆逊,想在马鞍山重新集结败兵,与陆逊再次决战,但陆逊率领士气高涨的东吴军队没有给刘备任何喘息之机,很快追了上来,两军在马鞍山大战。刘备军士气已经低靡,而且在撤退时已丢失了绝大多数军械,兵力也处于劣势,最后全军崩溃,刘备借夜色逃脱战线,刘备军全军覆没,阵亡万人以上。 刘备一生败战无数,但极少有全军覆没的,夷陵之战却输得干干净净,原因只有一个,轻敌。如果他不轻视陆逊也就不会用十分冒险的连营之计,也不会在陆逊攻击自己的致命缺点时仍坚持作战,更不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还妄图反败为胜,最后毁掉自己一世英名。 编辑本段战役分析 夷陵之战 [2]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不顾臣僚反对,决定进攻东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前军四万人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初战告捷,随即占领秭归。翌年正月,蜀水军屯驻夷陵,占领长江两岸。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所统军队向前推进,连营数百里,前锋屯驻夷道(今湖北宜都)和猇亭。陆逊据守有利地形,坚持以逸待劳,采取防御方针,不与蜀军决战。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阵斩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将领;蜀将杜路、刘宁等纷纷投降。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附近的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准备集结残部,又遭吴军包围。 夷陵之战 [3]蜀军最后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忧愤而死。 蜀军约有70万大军(正史益州人口不足百万人,进攻方起码约1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编辑本段三国志 正说三国:确立三足鼎立的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军北方并将兵锋指向关中、凉州一带,而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三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因此结束。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东)之后,已经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极大威胁。 同时,刘备发任的荆州最高指挥官关羽对孙权出言不逊,惹得孙权震怒,发誓要夺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孙权抓住有利时机和曹操达成短期的军事同盟,并且起用吕蒙为大将,迅速完成对荆州刘控区的占领。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也因此开始准备东征,只是由于称交工作尚未完成而迟迟没有动兵。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草草完成称帝、封臣等活动之后,不顾赵云、秦宓等人的劝阻,仓促下令开始东征。在部署上,刘备以白帝城(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作为本阵,以江州(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作为后援基地(由赵云负责),沿着长江三峡推进,前军大约有四五万人。刘备以冯习为大督,负责前军各项工作;又令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将领为别督,接受冯飞节制;同时命令黄权总督江北诸军防备曹魏,吴班、陈式总督水军联合东下。刘备自己则亲率中军为诸军接应。 从战略部署上看,刘备明显犯有不少低级错误。首先,沿三峡步步推进本身就不明智,因为这就等于使自己的优势兵力无法集中,反而像长蛇一样一字摆开,很容易让敌人从中路突破;其次,所指派的将领(特别是前部大督和先锋)大多属于无名之辈,不但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反而会坚定敌方斗志;其三,将江南和江北两个战区分开,并且缺少接应,一旦某个战区失利,另一个战区就很难独自作战,甚至连回军都不可能;其四,没有营建有利的外交环境,随时可能遭到曹魏进攻,所以不但马超、魏延等名将无法调离北方防线,还必须分兵防魏。 刘备不断派人找吴军主力决战,陆逊概不理睬,仍然坚壁固守。刘备无奈,加之天气闷热,便命令军队从巫峡建营直至夷陵界首,凡五十余营、四五百里。刘备本意是通过连营来固守已经到手的高地,以便更好地应付陆逊的持久战术,设想是美妙的,但是他犯兵家之大忌而出此险着,实在是太轻敌了。此时的陆逊早就只待时机进行全面反攻了。 第三阶段(222年闰六月至阴历八月):蜀汉军由于战线过长和沿途布防,前线军队大约只有不到4万,加上刘备连营数百里,更是分散了兵力。闰六月,陆逊用火攻展开了吴军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灭了蜀汉的军锋,斩杀汉军先锋张南。 随后,朱然、韩当等将领和防守夷道的吴军孙桓部相配合,对汉军进行两面夹击。朱然先切断汉军退路,刘备慌忙逃命,结果被潘璋在涿乡(夷陵以西)痛杀一阵,遭到重大损失,史称涿乡歼灭战。刘备经此一役,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仓皇中率领残部向江北的黄权部靠近,并且在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据守,试图抵挡吴军反攻。但吴军诸将的英勇冲锋使汉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散而逃,刘备只得退缩到秭归,准备收拾残部。 然而陆逊不给刘备任何机会,乘胜追击,主力直指秭归,吴军孙桓部则插入夔道(三峡夔巫角南岸一带),切断了汉军的归路。刘备听得这些消息后,立马像前半辈子常做的那样弃军而逃,汉军遭到全歼,辎重也损失无数。吴军继续他们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一直“送”刘备到白帝城下。此时,赵云率部入援白帝城,陆逊也担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鼎足三分之局。2023-07-11 02:24:371
夷陵之战 (221年 - 222年)
夷陵之战 (221年 - 222年)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8月夷陵一带打败蜀军。2023-07-11 02:24:441
刘备死前最后一战:夷陵之战是怎样打的
说夷陵之战刘备的败局,得先说到赤壁之战。当年赤壁一战,周瑜用计一把火烧掉了曹军七十万大军,曹操狼狈出逃,败走华容道。多年以后陆逊也是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七十万大军。刘备苦心孤诣二十年的的人马就这样被烧没了。这就是夷陵之战,三国时刘备死前的最后一战。那么这一场夷陵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 火烧连营 1、刘备军队驻扎在彝陵,老将黄忠中埋伏阵亡,好象是不祥之兆。 2、刘备领陆军、黄权领水军总共8路大军进攻猇亭,吴军败,甘宁被杀。刘备军队占领猇亭。 从地图可以看出来,猇亭与彝陵被长江所隔离,刘备的军队虽然占领了猇亭,但是实际上也等于被长江断了退路了。 3、潘章、糜芳、傅士仁、马忠被杀,从根本上断绝了两家和议的可能性。 4、陆逊、徐盛、丁奉奉命到猇亭战场与韩当、周泰合作,陆逊为统帅。此时彝陵被孙恒所占领 5、陆逊不派军队救援被围攻的孙恒,也不出战。刘备把军队移于林木阴密之处,终于上了陆逊的当了,刘备轻敌。 6、吴人善于火攻,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猇亭一把火却烧尽了蜀国的气数。 7、得赵云搭救,刘备退到白帝城。孙权不得于降魏。 8、曹仁趁机进攻濡须口,濡须口守将朱桓死守成功;曹真、夏侯尚进攻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曹军大败。魏、蜀、吴三家均停止交战。 9、刘备托孤,一代枭雄归西。 简短的历史记载了一代枭雄刘备的落幕,三分的地图之上,蜀国渐渐沉寂下来,再也没有机会完成刘皇叔恢复汉室的梦想了。夷陵之战既是刘备死前的最后一战,也成了蜀国丧钟的开始。2023-07-11 02:27:511
如何评价夷陵之战
1、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章武元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3、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4、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2023-07-11 02:33:161
刘备夷陵之战输得有多惨呢?
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转效果,很多人夸张了蜀汉的兵力,说有20万之从,而东吴只有7万左右,从而显现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后人的考证下 ,当时蜀汉刘备自已亲率了4万人的兵力,然后还联络了西南少数部族蛮夷,共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合计才五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只有五万人左右,两军实力其实相差不大。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人数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主动攻击的一方,蜀军前期的军心振奋,来势汹汹,锐不可挡,这样的气势对速战速决类的战役很是受用,只可惜,东吴派出的陆逊,英明果断,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结合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采取正面迎敌的策略。而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在开始战争过了大半年后,双方才有交战。而到此时,蜀军已是长途跋涉,军心早已涣散,更可惜的是他们的将领刘备并没有陆逊一样的军事才能,败局已定,几乎全军覆灭。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元气大伤,经丞相诸葛亮领导休养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复,可见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输的有多惨,败得有多重。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挟威而来,军心振奋,气势热烈,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战役的结果却是如此反转,可见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占得天时,人和,地利的全面优势,首先,出师之名不正,以报兄弟之仇陷国家于战争中,这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胸怀,也许有人说,刘备不仅仅是报关羽被杀之仇,他是想借这个名,重新夺回荆州,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太过重要了,不管怎样,刘备出师之名不正,而且,面对刚刚称帝的蜀汉,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未充实,这样的国内储备不足以支持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日旷持久的战役。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时,刘备没有听取大家的意义,在战争开始,赵云,诸葛亮都曾劝谏过刘备不要打这场战,可他们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从一开始,群臣反对的战役就没有好的结局。而且在战役指挥上,刘备也算不上军事才能卓著,并犯了兵家大忌,让军中的营帐连绵四百理驻扎,这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全灭蜀军提供了机会。2023-07-11 02:33:354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
夷陵之战是蜀国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在那之前,刘备有荆,川两州的士族地主支持,顺利的接受了原属刘璋的部队,加上诸葛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主力,蜀汉拥有一支极其具有威慑力的军队,而且得益于荆蜀的地利,蜀军可以凭借天险,以很少的兵力进行防守。汉中争夺战后,曹魏实质上已经不可能从川北打开魏蜀对峙的僵局了。机动兵力占优势的蜀军可以从东西两面钳击曹魏。正如隆中对所说“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所以,刘备攻吴,不是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打。从战略全局看,荆州实在太重要了。没有荆州,蜀国只有益州一隅之地,更显的国小民寡。丢失了荆州,失去了长江上游对东吴的压迫,也失去了东线抵御曹魏的长江天险。蜀国在东线就只有江州了。刘备的判断没有错,与其等到将来困死,不如趁东吴在荆人心未定,大将新死,士卒损耗未能得到补充之时,举全国之兵夺回荆州。 可是刘备本人的打仗水平实在有限的可以,陆逊说他“前后行军,败多成少”,那已经很给他面子了,他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出色表现,那要归功于法正的辅助(刘备军的参谋长,先是庞统,后是法正,诸葛亮是在北伐时,才掌握军权的)。果然不出陆逊所料,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但放弃战争初期的水陆并进战术,还把自己的营帐拉成一条长线,并且不使用石料,只是砍伐木材扎营。最终,陆逊的放火分队顺利完胜蜀军。 夷陵之战初期,蜀军打的很顺利,大军分为三部,北方的黄权部负责警戒魏国,支援中路,水军出奉节,包抄巫县吴军主力的后路,中路陆军主力,沿三峡一路突进,分头出击,令吴军顾此失彼,最终在两巫一线,被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蜀军咬住,受到重创,大将甘宁战死,残部在后路已被切断的情况下,巧妙的沿秭归——夷陵之间的蜀军间隙撤往潇亭:北方的黄权似乎太过注意荆北吴军的动向了。 旗开得胜后,蜀军士气高涨,水陆并进,吴军虽然节节抵抗,但是毫无作用,开战5个月以后,整个长江西线就只剩陆逊部所在的潇亭了。 吴军方面,陆逊根据客观战况,制定了固守待机的方案,他在潇亭接受了败退的吴军,并利用天险顽强的阻击住了气势大盛的蜀军。到6月中,南下夷道企图包抄潇亭的蜀军一部被孙桓打断了攻势,吴军潘漳部出当阳,牵制黄权部,并做出攻击蜀军后方的态势,虽然潘漳后来战死,不过他功不可漠。 战争的中期,刘备在夷道方向攻击受挫,潇亭方面又打不开缺口,便在北方做手脚,他集中一部精锐,消灭了潘漳的骚扰,并在整条战线上向潇亭施压。可是在当阳,麦城方向受阻于朱然。而潇亭的坚持不退反而成为了吴军整条战线的突出部,后方的兵源不断到达,吴军现在的态势就象蜷缩的眼镜蛇,随时可以向蜀军反击。 刘备在这时犯了错误。他受回了夷道方面给孙桓很大压力的蜀军,令吴军可以轻松的缓解战线压力,集中兵力进行反击。他也放弃了兵力占优势时的起头并进战术,集中主力与潇亭,夷陵方向与吴军决战。若客观的考虑,刘备此举是为了保障后方,并没有大错。但是这正是陆逊所希望的。 战争的后期,由于吴军在占劣势的情况下,遏止住了蜀军凶猛的攻击,士气上已经较数月攻击未果的蜀军为优了,加上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很短。可以集中兵力于一线。反观蜀军,后勤方面受到骚扰,即使赵云进行了清荡,还是见效成微,加上天气,士气等因素,他们已经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 于是吴军按照陆逊的计划开始了反击,中路实行火攻,火烧连营700里。水军出江陵,截断黄权的退路,南方的朱然包抄刘备后路(可惜了)。孙权率领总预备队策应全局。毕其全功于一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蜀军中路溃败,吴军一路追杀,最终被赵云阻击住,刘备托孤白帝,撒手人寰。蜀汉“数年经营,数方精英毁于一旦”将领战死无数,连马良也战死,可见蜀国人才损失的惊人程度。2023-07-11 02:34:081
夷陵之战,刘备与孙权的伤亡情况与被斩将领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夷陵之战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战争结果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战役评论胜败原因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历代评价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2023-07-11 02:35:351
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2023-07-11 02:35:432
夷陵之战刘备用了多少兵力
总兵力大约是五万人。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扩展资料战争结果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2023-07-11 02:36:103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呢?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场。公元221年七月,因东吴背信弃义从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战死,张飞间接死亡,悲愤之下的汉昭烈帝刘备决定出兵攻打东吴,但在陆逊指挥应战下,吴军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那刘备到底是怎么输的呢,到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我觉得刘备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首先来说内部原因即刘备军自身的原因。第一,刘备军伐吴时兵力并不占优势。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而东吴只有区区五万军队,但在陆逊火烧连营下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蜀国随即衰败下去。但根据史实来看的话,刘备当时并没有七十万军队那么多,一切都是《三国演义》中过于夸大了刘备军的实力,总之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约8万人,战后蜀国国力衰退。第二,当时手下缺乏猛将良谋,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能看到,刘备夷陵之战时时并没有什么出名的武将谋士。当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中,张飞关羽已死,黄忠在之前的战斗中战死,因为在伐吴之前赵云曾向刘备建议不要征伐吴国,结果被刘备用来监押粮草,说白了就是留在后方不用;马超在镇守西羌那边,威信较高,不能擅离,魏延此时是汉中太守,责任也重大,不能随便随军出征,所以在武将方面只有张苞关兴等年轻小将。而谋士方面,庞统在入蜀时战死落凤坡,法正病死,而黄权也被刘备派去防守魏军,最著名的诸葛亮也要处理内政无法随同出站,故良谋也没有。在这样没有猛将良谋的情况,失败也是可以预见到的。第三,刘备伐吴并不得人心,刘备伐吴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发动这场战争的,比如赵云和诸葛亮就是持反对态度的,但诸葛亮死劝,不管用,赵云劝谏,也不管用,刘备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蜀国逐渐走向衰败,同时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第四,刘备军轻视对手,刘备攻入吴国边境时很顺利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呈现出骄兵的态势,越发不可收拾。陆逊初战不利后连续退却,刘备、冯习等人滋生了轻敌心理,最终付出血的代价,刘备连营七百里,隐于树林之中, 手下黄权对刘备说:“敌人一旦用火攻 便会一败涂地。”刘备不听,导致了 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刘备竟毫无防备。2023-07-11 02:36:254
三国演义中之战起因,过程,结果夷陵600字概括
夷陵之战是由于吴国为了夺取荆州,而用计谋杀害了刘备义弟的关羽,反贼又杀死张飞,刘备想起桃园结义之情,不听诸葛亮的话,并且让诸葛亮守成都,亲自御驾亲征,来灭掉东吴,替关,张报仇。孙权听说后很慌张,派人求和并一律送还荆州,刘备屡次不答应。孙权只好收集身经百战的老将迎战,但是被刘备军的猛将杀得大败,兵败将忙。黄忠由于中了埋伏,中箭而死,刘备发誓更要灭了东吴!东吴兵败,人心下降,杀害关,张的仇人都被杀害。刘备不死心,更要灭了东吴,在夷陵下寨。此时东吴经过辩论,派出了陆逊为都督。起初众将不服陆逊,后来看见陆逊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陆逊看见刘备下寨犯了兵家大忌,决定用火攻,当夜便去刘备军放火,果然放火烧了七百里,刘备兵败将忙,险些丧命,退回白帝城,这是刘备打的最后一战了。2023-07-11 02:37:224
夷陵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11 02:37:401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以发动着刘备的失败告终!刘备为何会失败?依我看原因不过2点:一:刘备大意轻敌二:陆逊指挥若定先说一,刘备连营七百里,隐于树林之中,手下黄权对刘备说:“敌人一旦用火攻便会一败涂地。”刘备不听,导致了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刘备竟毫无防备。二是陆逊指挥沉着,有备无患,刘备顺江南下行军700里,却被陆逊死死堵住在夷陵,导致士气低落最后丧失斗志,才一触即溃。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首先,夷陵之战不是蜀汉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对于整个蜀汉战略计划来讲,这场战争是一定要打,荆州一定要拿回来。至于普遍说这场战争是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而发动的一场意气战争,这恐怕是小说家言,非一个政治家的想法。荆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作战略规划时也已经说得很清楚:“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很明显说明了,蜀汉今后是要保有荆州和益州两州之地,等北方的曹魏政权出现什么大乱,就兵分两路,一路由汉中出兵,越过秦岭,夺取长安。一路由荆州北上,兵锋直指京都洛阳等重地。这样就能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而由于关羽的骄傲自负,至使荆州被东吴偷袭,落入他人之手。蜀汉就仅剩益州一州之地,更显得国疲民弱了,随时都有可能被消灭的危险。而且刘备也明白,单靠一路兵马出秦川,是不可能消灭曹魏的,益州本来就是一个进去容易出来难的地方,它打防御战容易,要想出兵攻击人家,那是很困难的,这点从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祈山而不得寸土就可以看出来了。终于在公元221年7月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也就是史称的夷陵之站或者是猇亭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是以刘备大败而告终。首先,刘备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荆州陷落,关羽被俘斩首,这对刘备来说是重大的损失。按理来说,刘备这时应该要沉下心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厉兵秣马,以图进行反击才是。他不,公元221年4月刘备匆忙称帝。6月开始调兵遣将,7月御驾亲征东吴。出征前夕,刘备命驻守阆中的张飞赶去江州(现重庆市)与他会合,可张飞还没来得及出发,自己本人就被部下杀了,并将其首级送往东吴。张飞的死对刘备军来说又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现在刘备这边的战将是什么情况呢,所谓的五虎将,关羽、张飞、黄忠都已经不在了。(注:黄忠是病死的)赵云不受信任,因为赵云是反对刘备发动这场战争的,被安排在后方押运粮草。魏延、马超要驻守北边,以防曹魏和西羌一族。谋臣方面,庞统早就不在了,法正也病死,就剩诸葛亮,但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走不开。所以这场战争刘备军队方面文武两边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这场战争刘备首先就是出师不利,将帅乏人。蜀汉大军一路东征,军队水陆并进,一路过关斩将,连胜东吴大小战役数十场,连东吴猛将甘宁也死在战斗中。可军队来到夷陵这地方就被东吴大将陆逊给堵住了。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因为陆逊深知,夷陵,乃国之咽喉,若失去夷陵,不单是失去一个地方,还会使整个荆州战线进入危机。此时,蜀汉军队从章武元年秋出征到此,已经有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了,战线长以及补给不便。陆逊就依险而守,在各处隘口严密布防。使得蜀汉大军裹足不前。由一开始的盛兵,成了现在的疲兵。而此时的陆逊仍然不主动出击,也不应战,说明了陆逊要的不是小胜,他要的是大获全胜。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时消息传都魏国,魏国君主曹丕笑刘备不会带兵打仗,哪有结营七百里而据敌的?而且是依山傍林,倘若火攻,怎么解救?的确,陆逊也看准了刘备所犯的错误,认为终于时机到了,章武二年6月夏,陆逊下令东吴军队齐集夷道猇亭这地方,开始对蜀汉进行全线反击。当时陆逊下令军士每人手拿火把,杀进蜀营就放火。当时蜀军大乱,刘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反攻更是手足无猝,吴军顺风放火,蜀营顿时烧成火海一片,吴军个个放火,人人杀敌,一口气连拔蜀汉40座军营。蜀汉军队全线崩溃。根本无力还攻,刘备也只得在众将的死保下仓皇逃窜,吴军各路兵马一路追杀蜀汉败军,迫使其西撤。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夷陵一战,刘备败在自己的大意轻敌,不察地利,舍船就步。把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陆逊胜在了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忍辱负重。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成功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2023-07-11 02:37:503
刘备在夷陵之战损失多少将领和军队?
【三国演义】里说 备亲率70万大军伐吴.吴国军队区区5万。但是经陆逊火烧连营后 刘备70万大军也是灰飞烟灭。三国局势发生逆转,原本蜀国在夷陵之战之前 军事 经济都不输于魏国。战后经济迅速衰败,连吴国也不如了。三国演义中刘备所带领的70W大军也所剩无几。估计也只剩下几W人。【三国志】 根据史实。其实刘备当初并非拥有70万军队。70万大军也只是夸大。即使是三国鼎盛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未曾拥有70万大军。 史书记载说 吴军尽歼蜀军8万。而史书也明确记载吴军当时只有5万人马与之相抗。因此蜀军估计也8万左右,大概有10万左右。三国演义中70万大军纯属虚构的,因为当时魏国才佣兵30余万人,蜀国20余万 吴国10余万人,怎么可能突然多出那么多。总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约8万人(史书有相关记载),战后蜀国国力衰退。2023-07-11 02:38:051
三国志陈寿怎样写夷陵之战
《三国志:先主传》: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2023-07-11 02:38:131
刘备夷陵之战有多少兵马
刘备夷陵之战没有70万人。如果刘备真有70万人的部队那就可以直接统一三国了,当时刘备连10万的兵力都没有。其实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共只带了5万兵力,其中五奚蛮夷还占了一万左右,而孙权这边大概也是5万左右的兵马,所以这场战役双方的人数是旗鼓相当的,谁的战术能更胜一筹谁就能掌握最后的主动权。夷陵之战的分析其实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孙权派吕蒙偷袭关羽还抢夺了荆州。这下子算是彻底激怒了刘备,刘备称帝以后首先就要拿东吴开刀。一方面是为关羽报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块土地。刚开始刘备在行军路上打的陆逊部队节节败退。还以为自己是掌握了主动权,实际上这是陆逊的计谋就是想诱敌深入,然后把刘备大军困在高山峻岭的山地,然后双方开始打相持战。这里有点像后来诸葛亮北伐碰到了司马懿,任诸葛亮怎么激将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刘备也是想办法激怒陆逊,但是陆逊根本不搭理刘备,也不主动进攻,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蜀军的斗志等待反攻的机会。2023-07-11 02:38:201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求答案
演义说法,不足为信。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刘备带兵不会超过10万,一说仅7万,东吴动用的总兵力7~8万左右。说战争首先就要说道和势。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一开始就错了,当时篡汉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刘备继汉统,应该伐曹丕才对。道义上输了第一招。诸葛亮、赵云等重要将领都劝阻刘备,刘备一意孤行,内部出现分化。刘备的军队大多是蜀人,离开蜀地作战一者不熟悉,二者不太愿意,只有少部分原荆州士兵。出征前先折了尚书令法正、车骑将军张飞,士气受挫。孙权部下众志成城守卫疆土,而且近得荆州,破关羽,士气高涨,大势上输了第二招。第三,刘备东征必须有足够部队留守蜀地,孙权可以全师抵御。兵力上输了第三招。第四,上一次大战--汉中之战中刘备的重要谋士及将领法正、魏延、张飞、马超等均无法参战,这次带出去的大部分是新收来的人,孙权部下都是能征惯战的老臣,人事上输了第四招。第五,刘备不懂兵法深入重地,吴人在本土作战,地利上输了第五招。第六,刘备内无良谋,本人不懂兵法,孙权部下能人辈出,谋略深远,谋略上输了第六招。2023-07-11 02:38:371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如何是诸葛亮率军,最终的结果会怎样?蜀国当年从建国时的巅峰实力到后来的没落,有一个很关键的战役让它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场战役就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当时的背景是刘备为了关羽报仇,于是便亲自挂帅,出兵东吴。三国志中是这样介绍的“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那么,以当时蜀吴的实力对比,蜀国能够灭掉吴国吗?事实上,是不可行的。虽然吴国在三国历史中的描述远远不及魏和蜀,但是毕竟是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的励精图治而发展起来的,综合实力摆在那边。从人口上分析,吴国是蜀国的两倍;从军队士卒上分析,吴国士兵也是蜀国士兵的两倍,在古代,打仗是非常看重数量的,毕竟冷兵器时代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肉搏战;在从地理环境上分析,吴国的地盘要大于蜀国。而且又拥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这一点上吴国属地和蜀国之地是很类似的,蜀国连绵的山脉也成就了它易守难攻的特点,既然都是注重防守的两国,那么想要进攻吴国,也绝非易事;最后从战略上分析,隆中对的政策一直是要和东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先灭魏,再取物,这样才能得天下。分析以上种种,蜀国想要灭吴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当年伐吴的诸葛亮,留守成都的是刘备,那么情况一定会发生反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战中,司马懿每次都是落败,他对诸葛亮心里是十分恐惧的,而陆逊的军事才能又远远不及司马懿,所以当年领兵的如果是诸葛亮,陆逊必然没有任何法子抵抗蜀军的进攻。而诸葛亮一生做事沉稳,在他的指挥下,想要拿回被东吴窃取的荆州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是吴国之大,成都之远,很容易出现和北伐一样的问题,就是东征大军的粮饷问题,所以,灭吴是难事,夺回荆州,为关羽出一口恶气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也不用付出夷陵之战损兵折将的惨败。在诸葛亮的经营下,荆州的实力一定会异常强大,对他后期的北伐能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只可惜,当年是刘备亲率大军东征!2023-07-11 02:38:441
夷陵之战时间地点
"官渡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2023-07-11 02:40:451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孙权刘备血战,曹丕为什么不偷袭蜀汉曹丕想看热闹,但他连孙权都不想做。 更不用说越过秦岭打刘备了。三足鼎立、三国争霸,这就是一个博弈死局。所以,别无他途,必须互相向死掐。 所以,一有机会曹丕绝不会学习宋襄公讲仁义之战。 他之所以不袭击蜀汉,是因为局面不容,时机不成熟。1.夷陵之战前,曹军已经元气大伤这个看时间就可以了。公元217年到219年,曹刘汉中之战,打了两年,曹操被刘备赶出汉中。 公元219年下半年,在曹刘襄樊之战中,关羽不仅带荆州兵包围樊城,淹七军,擒杀庞德,降服于禁,而且光是俘虏就抓到了三万多人。曹操准备迁都,就是不准都城。 因为真的做不到。 随后,因孙权发动突袭,解除襄樊危局。 从217年到219年,曹操集团屡战屡败,军心士气早已荡然无存。 因此,曹丕受禅称帝后,最想要的就是和平。最想看的是孙刘互相掐。只有这样,曹丕才能理顺内政,恢复国力。 所以,他真的不想折腾蜀汉,刘备此时还没有主动惹怒他。倒不如说孙权趁着曹丕当皇帝的机会,接收了曹魏南郡五县五千户百姓,所以要打也要打孙权。 但是孙权态度很好呢。 如果曹丕挖鸟巢,他会给你自动扶梯。 你一叫帝,他就叫臣。 孙权为了舒服地照顾曹丕,并表现出忠诚,孙权又送他质子。把长子孙登送到洛阳当人质。 所以,此时曹孙两家正值蜜月期。2.曹丕的主要任务是坐稳皇帝然后,就是公元221年开打的夷陵之战。公元222年,孙权主动向曹丕“诉苦”说刘备来打我了,而曹丕回信《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孙权去揍刘备、多杀敌。所以,夷陵之战,曹魏虽然没动手,却在道义上支持了孙权,就是鼓励孙权放手一搏,该干就干。实际上,也给了一个保证,就是你孙权放心打仗,我绝不偷袭你。这个时候,曹魏可以攻打蜀汉啊,这才像个盟友的样子。人家打你小弟,你也得做做样子。攻击蜀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出兵荆州,帮着孙权打刘备。这种傻事,曹丕肯定不会干。原因太简单了,现在是蜀汉据益州,荆州全丢了,刘备就是去荆州抢地盘。这时候曹魏出兵,他能抢谁,除了帮着孙权打仗,他啥也抢不着。因为荆州在孙权手中,总不能刚给了保证,就抢孙权吧。另一个是出兵汉中,偷袭刘备的后路。刘备之所以敢去打东吴,肯定就防着曹魏偷袭了,诸葛亮就在后方没动。还有就是汉中与关中之间的秦岭,真得不好走,没有几年的筹备,曹魏就别想汉中的事。而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从曹操开始,曹氏集团的主要精力就已经转向了内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接下来七八年的时间里,曹操打遍了北方,只是打遍了,并未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然后,就是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打输了,而且输得很惨。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氏集团就是一致对内,对外基本不打大仗。即便打大仗,也不敢往死里打。因为曹操得平定内部的各方势力。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然后接着曹丕篡位。内部秩序被曹操收拾的差不多了,但是篡位之后肯定又招惹新的麻烦。曹丕称帝的当年秋天,将军梅敷就带着南阳郡五县的百姓投降东吴了。所以,曹魏称帝,肯定在内部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波澜得平,秩序得建、功业还得逞。曹丕称帝后,排斥异己、巩固势力,还要安抚士族、休养生息。公元222年2月,又通使西域,建戊己校尉。所以,曹丕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真得不可能在关中组织一个重兵集团,去折腾刘备的汉中。而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刘备和孙权打得惨一点、久一点,越惨越好、越久越好,而自己就是坐山观虎斗。3.孙权挑战了曹丕的皇帝威信,所以必须得教训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可以说孙权拿到了全部的好处。虽然没有称帝,他一直装孙子,但好处都被他占了。刘备丢了荆州,孙权一寸不落、照单全收。南阳郡五县百姓,孙权也是一人不落、照单全收。然后是夷陵之战,一年时间就打得刘备全军覆没。而且夷陵之战点到为止,进攻吴国的刘备大军,被赶跑后,孙权也不穷追猛打。然后,孙刘开始通使,要改善双边关系。所以,此时的孙权既与曹丕这个皇帝交好,又缓和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因此,孙权已经没啥可怕的了。于是,之前答应好的,派长子孙登入洛阳为质这件事,孙权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孙权觉得这没啥,我虽然不派质子,但还尊你当皇帝不就行了。再说,自家儿子谁不心疼,千里迢迢给你送到洛阳,吃你家饭、喝你家酒,这不是添麻烦吗?孙权想得简单,但曹丕可不这么想。曹丕认为孙权这是背信弃义,答应好的事情,说反悔就反悔。而且孙权背信弃义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皇帝,你这叫抗旨。为了土地能忍、为了百姓能忍,但为了皇帝的威严,这事不能忍。所以,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举兵伐吴。但是,曹丕跟他老爹曹操一个结果,攻到长江边就打不过去了,北方军队水土不服、又赶上了疫疾。孙权这时候继续装孙子,不失时机地赶紧服软、继续称臣,所以魏吴双方再一次握手言和了。孙刘夷陵之战,曹丕不仅不想出兵孙权,也不想出兵刘备。原因就是自217年以来,曹魏这边就没打过什么胜仗。而之所以没打过什么胜仗,是因为曹氏集团的重心在巩固内部。曹魏称帝之后,巩固内部的重心,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继续加强。所以,曹丕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讨伐孙权,是夷陵之战后的事情,讨伐的原因是孙权挑战了皇帝权威,所以必须得惩戒一下。但是,三方均势已经形成,特别是东吴,这时候正处鼎盛,所以也只是打一打而已。2023-07-11 02:40:521
夷陵之战的故事300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11 02:42:351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历史背景是什么
夷陵之战是怎样爆发的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曹丕于220年(汉延康元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于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刘备称帝3个月后,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奋起应战。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他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2023-07-11 02:42:531
夷陵之战简介50之内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于是刘备令士兵驻守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_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争。扩展资料: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_亭之战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2023-07-11 02:44:241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2023-07-11 02:44:331
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
夷陵之战是 三国 时期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吴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防御改为进攻,策略运用之精妙令人赞叹!它的结果也导致了三国分立曹魏独大的局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 成功 战例,。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 决定 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而孙权本来想求和,但没成功,于是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所以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此后的6个月,梁军相持不决,刘备想速战速决,就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 命令 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 当然,结果是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元气大伤。但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夷陵之战的 历史 评价 在夷陵之战中,多亏于陆逊擅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沉得住气,后发制人,巧用火攻,终于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 军事 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而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上,他又不擅于观察地形,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没有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 办法 ,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如果说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吴军的一把火,则烧毁了蜀汉的希望,此后不管孔明再怎么辛苦,都没有使蜀汉重振旗鼓。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却是三分 天下 的重要工具,蜀汉受到削弱,从而促成了吴蜀之间实力的平衡,使得曹魏独大,而此后吴蜀均无力单独面对曹魏,联盟成为了历史必然的走向。 夷陵之战过程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反攻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猜你喜欢: 1. 潼关之战的经过及结果 2. 赤壁之战有哪些主要人物都叫什么名字 3. 汉中之战简介 4. 东晋渭水之战 5. 三国的荆州之争是怎样的2023-07-11 02:44:391
夷陵之战是谁发动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孙吴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蜀汉的惨败导致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此战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 曹丕于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军。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夷陵之战相关图片(9张)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战役情况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 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夷陵之战 [1]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编辑本段战术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也是输得最彻底的一战。夷陵之战双方的参战兵力约为:刘备军4万,陆逊军5万,陆逊军约占上风。但陆逊以文官带兵,手下将领对其的信服程度很低,相互配合度也差,如果真的决战的话刘备可说胜算更大,所以陆逊采取坚守,甚至对被刘备军包围,有全军覆没之险的友军也拒不增援。 刘备军力有限,不可能对拥有优势兵力且有地利的敌人展开主动攻 一代英才陆伯言 击,如果无限期的僵持下去对兵力处于劣势的己方也十分不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陆逊主动出战,并在决战中击溃陆逊主力,并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出荆州,逼迫孙权求和。三国时期总共有三次类似的情况,全发生在刘备这边身上,第一次是刘备入川时,张任在雒城坚守,庞统使计用自己做饵,引诱张任出战,最后活捉张任攻克雒城,但做饵的庞统运气不好,在阵前中了流矢而送命,可算得上得不偿失;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血本无归;第三次是诸葛亮最后的北伐,但不管诸葛亮怎么引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最后诸葛亮病死军中。 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战,最开始用的计有些小儿科,派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带八千精兵埋伏于后,结果陆逊根本不为所动。不得已下刘备采用了极其大胆的战术,扎下四十多个军营,把兵力分散,摆下长蛇阵,如果陆逊出击任何一营的话,利用己军的机动性迅速把兵力集中,与其进行决战。陆逊当时在东吴内部都默默无闻,刘备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击溃指挥松散的东吴军队充满了信心。但陆逊却是个让天下人大跌眼镜的军事奇才,很快便发现了刘备的意图并有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陆逊派出部分兵力对刘备军营进行攻击,结果被迅速集结的刘备军打得大败。东吴诸将都认为陆逊这是在白耗兵力,不料陆逊却凭借这一次试探进攻找到了刘备的命门,也就是那条长蛇的七寸。刘备军队要集结,刘备本人肯定会亲自调动指挥,陆逊通过细作的打探,很容易就找到发出那些挑动命令的军营所在,那也就是刘备的主营了。陆逊迅速动员全军,集中力量突击刘备的主营,并使用了火攻。如果刘备面对的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的名将,在主营遭到攻击时一定会像曹操在赤壁时一样全军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的部署会被陆逊这样的无名小辈识破,他更愿意相信这是陆逊瞎撞撞上的,仍按原计划集结全军,准备决战。陆逊当然不会让刘备把军队集结起来,全力攻打刘备主营,并对其他军营也同时发起攻势(他兵力足够),刘备终于坚持不住,放弃了在原地集结部队的计划,全军败退,将军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阵亡。 刘备此时仍不愿意承认自己输给了后生陆逊,想在马鞍山重新集结败兵,与陆逊再次决战,但陆逊率领士气高涨的东吴军队没有给刘备任何喘息之机,很快追了上来,两军在马鞍山大战。刘备军士气已经低靡,而且在撤退时已丢失了绝大多数军械,兵力也处于劣势,最后全军崩溃,刘备借夜色逃脱战线,刘备军全军覆没,阵亡万人以上。 刘备一生败战无数,但极少有全军覆没的,夷陵之战却输得干干净净,原因只有一个,轻敌。如果他不轻视陆逊也就不会用十分冒险的连营之计,也不会在陆逊攻击自己的致命缺点时仍坚持作战,更不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还妄图反败为胜,最后毁掉自己一世英名。 编辑本段战役分析 夷陵之战 [2]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不顾臣僚反对,决定进攻东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前军四万人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初战告捷,随即占领秭归。翌年正月,蜀水军屯驻夷陵,占领长江两岸。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所统军队向前推进,连营数百里,前锋屯驻夷道(今湖北宜都)和猇亭。陆逊据守有利地形,坚持以逸待劳,采取防御方针,不与蜀军决战。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阵斩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将领;蜀将杜路、刘宁等纷纷投降。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附近的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准备集结残部,又遭吴军包围。 夷陵之战 [3]蜀军最后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忧愤而死。 蜀军约有70万大军(正史益州人口不足百万人,进攻方起码约1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编辑本段三国志 正说三国:确立三足鼎立的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军北方并将兵锋指向关中、凉州一带,而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三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因此结束。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东)之后,已经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极大威胁。 同时,刘备发任的荆州最高指挥官关羽对孙权出言不逊,惹得孙权震怒,发誓要夺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孙权抓住有利时机和曹操达成短期的军事同盟,并且起用吕蒙为大将,迅速完成对荆州刘控区的占领。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也因此开始准备东征,只是由于称交工作尚未完成而迟迟没有动兵。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草草完成称帝、封臣等活动之后,不顾赵云、秦宓等人的劝阻,仓促下令开始东征。在部署上,刘备以白帝城(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作为本阵,以江州(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作为后援基地(由赵云负责),沿着长江三峡推进,前军大约有四五万人。刘备以冯习为大督,负责前军各项工作;又令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将领为别督,接受冯飞节制;同时命令黄权总督江北诸军防备曹魏,吴班、陈式总督水军联合东下。刘备自己则亲率中军为诸军接应。 从战略部署上看,刘备明显犯有不少低级错误。首先,沿三峡步步推进本身就不明智,因为这就等于使自己的优势兵力无法集中,反而像长蛇一样一字摆开,很容易让敌人从中路突破;其次,所指派的将领(特别是前部大督和先锋)大多属于无名之辈,不但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反而会坚定敌方斗志;其三,将江南和江北两个战区分开,并且缺少接应,一旦某个战区失利,另一个战区就很难独自作战,甚至连回军都不可能;其四,没有营建有利的外交环境,随时可能遭到曹魏进攻,所以不但马超、魏延等名将无法调离北方防线,还必须分兵防魏。 刘备不断派人找吴军主力决战,陆逊概不理睬,仍然坚壁固守。刘备无奈,加之天气闷热,便命令军队从巫峡建营直至夷陵界首,凡五十余营、四五百里。刘备本意是通过连营来固守已经到手的高地,以便更好地应付陆逊的持久战术,设想是美妙的,但是他犯兵家之大忌而出此险着,实在是太轻敌了。此时的陆逊早就只待时机进行全面反攻了。 第三阶段(222年闰六月至阴历八月):蜀汉军由于战线过长和沿途布防,前线军队大约只有不到4万,加上刘备连营数百里,更是分散了兵力。闰六月,陆逊用火攻展开了吴军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灭了蜀汉的军锋,斩杀汉军先锋张南。 随后,朱然、韩当等将领和防守夷道的吴军孙桓部相配合,对汉军进行两面夹击。朱然先切断汉军退路,刘备慌忙逃命,结果被潘璋在涿乡(夷陵以西)痛杀一阵,遭到重大损失,史称涿乡歼灭战。刘备经此一役,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仓皇中率领残部向江北的黄权部靠近,并且在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据守,试图抵挡吴军反攻。但吴军诸将的英勇冲锋使汉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散而逃,刘备只得退缩到秭归,准备收拾残部。 然而陆逊不给刘备任何机会,乘胜追击,主力直指秭归,吴军孙桓部则插入夔道(三峡夔巫角南岸一带),切断了汉军的归路。刘备听得这些消息后,立马像前半辈子常做的那样弃军而逃,汉军遭到全歼,辎重也损失无数。吴军继续他们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一直“送”刘备到白帝城下。此时,赵云率部入援白帝城,陆逊也担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鼎足三分之局。2023-07-11 02:44:471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曹丕于220年(汉延康元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于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刘备称帝3个月后,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奋起应战。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他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2023-07-11 02:44:531
夷陵之战的简述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2023-07-11 02:46:091
什么是三国夷陵之战
什么是三国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备协商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刘备并未归还,这就为两国交恶埋下了祸根。后来东吴都督吕蒙在陆逊的帮助下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刘备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举大兵讨伐东吴(演义中为75万,实际上只有数万),孙权遣使求和,刘备并未同意。后来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杀害,之后二人投奔东吴。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公元221年7月,蜀军对吴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东吴大都督陆逊初期采取了战略撤退,后两军相持于夷陵地区。直到公元222年六月,陆逊一直坚守不出,刘备则在巫峡、建平至夷陵的数百里战线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当时时值六月,天气酷热,刘备令水军舍弃战船转移到陆地上,并把军营设立于树林茂密处,依溪傍涧,屯兵修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样的军事部署为陆逊提供了可乘之机,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当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蜀军军营都是用木栅制成,周围是茂密的树木,一旦起火必然是烧成一片。后来陆逊夜袭刘备营寨,顺风放火,刘备军营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被杀得大败,刘备不得已退往白帝城。2023-07-11 02:46:151
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夷陵之战是刘备和陆逊打的。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该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战役原因: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他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需要夺回荆州,但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导致战役失败。2023-07-11 02:49:241
夷陵之战的故事梗概20字
夷陵之战的故事300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内模战役,是中国古代容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三国演义中借东风、三气周瑜、单骑救主、夷陵之战、白帝托孤、喝断当阳桥的故事梗概(不多于100字) 借东风;赤壁之战抄,诸葛亮开坛求东风,用火烧曹操。三气周瑜;周瑜多次要用计加害诸葛亮,结果每次都被诸葛亮识破,所以周瑜郁郁而终。单骑救主;曹操征伐刘备,刘禅落入曹军的包围中,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军,救出少主。夷陵之战;关羽被孙权杀害,刘备起兵征伐东吴,东吴大将陆逊斗智不都勇,结果大败刘备。白帝托孤;刘征伐孙权失败,到达白帝城,刘备死前将蜀国以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喝断当阳桥;曹操征伐刘备,刘备逃过当阳桥,张飞在当阳桥前索战,曹操手下竟无一人敢应战,张飞大喝一声当阳桥断。 猇亭之战的故事梗概 猇亭之战一般称之为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大举攻吴,想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 同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10多万蜀汉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为先锋带领4万多人,攻取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部,夺取秭归。刘备又派大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派马良去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摩柯的支持。 面对蜀汉大军压境,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辖制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往前线,迎击蜀汉军队。 同时东吴避免腹背受敌,与曹魏修好。陆逊正确分析形式,避开蜀汉大军锐气,果断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占领有利地势,集中兵力伺机决战。 公元222年,蜀汉大将吴班、陈式带领水军攻入夷陵地区,驻兵长江两岸。刘备亲自率主力抵达猇亭,安营扎寨。此时,蜀汉大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坚守要地不出,蜀汉大军无奈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建营。 为了迫使陆逊出战,刘备派人围攻夷道。陆逊力排众议,坚守不救。两军相峙了六个月,刘备为了速战速决,多次派人阵前挑战,但陆逊都不予理睬。 蜀军将士逐渐失去了斗志。天气炎热,刘备无奈把军营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蜀汉大军深入敌境,后勤保障困难。而且刘备在扎营时,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从而给陆逊以可乘之机。 陆逊见到蜀军士气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队试探性的进行进攻。此次进攻虽然没有成效,但却使陆逊想到用火攻破敌的办法。 陆逊命吴军士兵携带茅草,乘夜突袭,顺风点火。天气炎热,火势猛烈,蜀军内部大乱。陆逊乘势反攻,迫使蜀军向西后撤。 吴国大将朱然率领5000精兵击败蜀军前锋,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率部猛攻蜀汉军冯习所率军队,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 驻守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反攻。吴军很快击破蜀军40多座营寨,并且切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以及武陵部族首领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 刘备战败,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又歼灭蜀军数万人。此时,蜀军已经全线溃败,死伤逃散大部。刘备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一病不起。 (3)夷陵之战的故事梗概20字扩展阅读: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战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而这场战争后的次年刘备的死亡使得蜀汉在一次的雪上加霜,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据悉,夷陵之战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2023-07-11 02:49:411
夷陵之战发生时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因此时间为221.7-222.82023-07-11 02:50:332
三国时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 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转效果,很多人夸张了蜀汉的兵力,说有20万之从,而东吴只有7万左右,从而显现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后人的考证下 ,当时蜀汉刘备自已亲率了4万人的兵力,然后还联络了西南少数部族蛮夷,共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合计才五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只有五万人左右,两军实力其实相差不大。 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人数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主动攻击的一方,蜀军前期的军心振奋,来势汹汹,锐不可挡,这样的气势对速战速决类的战役很是受用,只可惜,东吴派出的陆逊,英明果断,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结合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采取正面迎敌的策略。而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在开始战争过了大半年后,双方才有交战。而到此时,蜀军已是长途跋涉,军心早已涣散,更可惜的是他们的将领刘备并没有陆逊一样的军事才能,败局已定,几乎全军覆灭。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当时刘备为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孙权还派使者求和,消极备战,不想刘备心意坚决,怒气兴盛,大感压力,果断任命当时还是新人的陆逊担当东吴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大都督。 《三国演义》陆逊剧照 事后证明,这个人选是多么正确,陆逊的高超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是展露无遗,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军威日盛的蜀汉大军,陆逊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对策,避免两军直接接触,这在前期很好的保存了实力,而且面对蜀方的三番四次的营前挑衅,都闭门不战,狠狠的打击了蜀军的军心,双方前期驻扎在长江两岸,分江对峙。 而后,陆逊观察军情,后退江岸二百里,放弃对自己不利的驻守地形,蜀军趁势追击,深入到吴地崇山峻岭安营扎寨,在等待和东吴开战的半年时间内,蜀军的军心已不像刚开始那样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军中纪律开始涣散,人心不稳,而且刘备也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军事将领,他错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盲目自信,更犯军家大忌,把蜀军的战营连绵四百里扎在水溪边,这直接导致了陆逊发现全歼蜀汉大军的突破点,他命人准备火把和茅草,在当时的下风口点燃的蜀军的营寨,大火借助风力,把连绵四百里的战营全烧了,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只能败逃,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军师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的7月持续到222年8月,主动进攻的蜀汉大军由国主刘备亲率,东吴被动应战,在陆逊的指挥下,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最后扭转战局,大败刘备,让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 刘备连营及逃亡图 当时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攻打东吴夺取荆州,遭到了蜀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还有谏臣苦劝无效,被刘备训斥下狱,丞相诸葛亮也有劝谏,赵云也附议,意思是说,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窃取国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汉和东吴的共同敌人,在公仇未报的情况下,先报私仇,是不合大体的,也不是一个君主应该有的胸怀,但是刘备不听,一心怒气要给结义兄弟报仇,不管蜀汉刚刚立国不久,百姓未安,家国未平,这未他攻打东吴失败埋下了伏笔。 后人推测,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战争动机大家都反对,当时蜀汉有名望的大臣都有异议,刘备不免恼火,把反对的大臣打发到别处去了,赵云在后方督办粮草,张飞是和刘备同仇敌忾的,结果一心想要报仇,加紧操练士兵,让本来颇有怨言的下属,心生恨意,刺杀张飞,投奔到东吴去了,张飞的死又给刘备心里添了把火。刘备无人可选,无人可带,只能带支持自己的将领出征,而军师人选,诸葛亮已表明反对意见,而且他还要驻守成都,事关重大,并不是合适人选,至于法正,却也在出征前逝世,挑无可挑,没有合适的军师随军,而刘备自己不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也是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刘备夷陵之战 夷陵这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发生,是蜀汉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三国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余维持数十年,而经此战役,蜀汉国内元气大伤,次年,刘备就逝世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继位,蜀国的命运开始步入漂摇不定,多灾多难的时期。 《三国演义》剧照 刘备作为夷陵之战的发动者,对这场战役的失败要负首要责任,在他不听蜀臣劝谏下,不顾国家大义,以一已私恨,陷国家于战争灾难之中,愤然发动对东吴的攻击,还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率军亲征,不怕战争失败,自己被俘或者战死的可能性吗?真是任性的君主,蜀国的百姓看来也是心碎了。 在战争前期,出师之名不正,不足以正军威,战争开始了,又没有搞清战局,不熟悉地形,驻扎在长江边的崇山峻岭,还把军营在河道边连绵数百公里,蜀军本来是冒着炎暑行军到吴地,结果长途跋涉后,还不能速战速决,军心士气,溃散严重,在吴地驻扎了大半年,也没有和东吴的军队正面接触几次,尽管一再派将领在东吴帐前骂阵挑衅,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持续的消耗蜀汉的锐气,打击对方的信心。到最后,蜀汉大军军备松懈,才让陆逊找到火烧连营的机会,让蜀汉大军措手不及,刘备在逃亡中还想继续反击,却不想军队损失惨重,重要的将领都已折损过半,自己能逃回蜀地已是不易,继续在离东吴和蜀汉边界二百里处驻扎,想要整顿反击。 夷陵之战甘宁被谁所杀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夷陵之战中的甘宁之死,是这样的写的“夷陵之战时,甘宁带病出征,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拔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意思是在夷陵之战中,甘宁是带病出征,在交战中遇到沙摩柯大军,被沙摩柯射中头部后,他带着箭走到富池口的一棵树下,坐着死去了。 《三国演义》甘宁剧照 大家都知道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绎小说,并不能当作历史史传来考究。真实的历史中,甘宁何人也,他年少成名,少有痞性,喜欢游侠侠盗之事,纠集一帮狐朋狗友,专事抢夺地方过往商队,自已平时爱好锦衣华食,人称锦帆贼。虽然当过贼,但并不妨碍日后他官运亨通,18岁时在蜀地当过郡丞,但后来因不受刘表和黄祖的重用,而后率部投奔孙权,才开始崭露头角,声名渐盛,在蜀时期,还干过一件糊涂事,就是曾经射杀过凌操,凌操乃凌统之父,就凭这点,甘宁在蜀军也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投奔到东吴算是明智之举。甘宁武艺了得,算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对抗曹操的几场战役中,战绩卓著,勇猛非常,令孙权十分满意,对此,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还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这样的夸赞甘宁的话,可见他在东吴一众将领里的超群地位。 那甘宁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真实历史已无从考证,在《三国志》里只有一句“宁卒”,可见应该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态吧。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元气大伤,经丞相诸葛亮领导休养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复,可见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输的有多惨,败得有多重。 《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挟威而来,军心振奋,气势热烈,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战役的结果却是如此反转,可见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占得天时,人和,地利的全面优势,首先,出师之名不正,以报兄弟之仇陷国家于战争中,这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胸怀,也许有人说,刘备不仅仅是报关羽被杀之仇,他是想借这个名,重新夺回荆州,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太过重要了,不管怎样,刘备出师之名不正,而且,面对刚刚称帝的蜀汉,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未充实,这样的国内储备不足以支持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日旷持久的战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时,刘备没有听取大家的意义,在战争开始,赵云,诸葛亮都曾劝谏过刘备不要打这场战,可他们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从一开始,群臣反对的战役就没有好的结局。而且在战役指挥上,刘备也算不上军事才能卓著,并犯了兵家大忌,让军中的营帐连绵四百理驻扎,这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全灭蜀军提供了机会。2023-07-11 02:50:391
请问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啊?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孙吴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蜀汉的惨败导致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此战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 曹丕于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军。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夷陵之战相关图片(9张)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战役情况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 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夷陵之战 [1]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编辑本段战术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也是输得最彻底的一战。夷陵之战双方的参战兵力约为:刘备军4万,陆逊军5万,陆逊军约占上风。但陆逊以文官带兵,手下将领对其的信服程度很低,相互配合度也差,如果真的决战的话刘备可说胜算更大,所以陆逊采取坚守,甚至对被刘备军包围,有全军覆没之险的友军也拒不增援。 刘备军力有限,不可能对拥有优势兵力且有地利的敌人展开主动攻 一代英才陆伯言 击,如果无限期的僵持下去对兵力处于劣势的己方也十分不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陆逊主动出战,并在决战中击溃陆逊主力,并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出荆州,逼迫孙权求和。三国时期总共有三次类似的情况,全发生在刘备这边身上,第一次是刘备入川时,张任在雒城坚守,庞统使计用自己做饵,引诱张任出战,最后活捉张任攻克雒城,但做饵的庞统运气不好,在阵前中了流矢而送命,可算得上得不偿失;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血本无归;第三次是诸葛亮最后的北伐,但不管诸葛亮怎么引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最后诸葛亮病死军中。 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战,最开始用的计有些小儿科,派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带八千精兵埋伏于后,结果陆逊根本不为所动。不得已下刘备采用了极其大胆的战术,扎下四十多个军营,把兵力分散,摆下长蛇阵,如果陆逊出击任何一营的话,利用己军的机动性迅速把兵力集中,与其进行决战。陆逊当时在东吴内部都默默无闻,刘备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击溃指挥松散的东吴军队充满了信心。但陆逊却是个让天下人大跌眼镜的军事奇才,很快便发现了刘备的意图并有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陆逊派出部分兵力对刘备军营进行攻击,结果被迅速集结的刘备军打得大败。东吴诸将都认为陆逊这是在白耗兵力,不料陆逊却凭借这一次试探进攻找到了刘备的命门,也就是那条长蛇的七寸。刘备军队要集结,刘备本人肯定会亲自调动指挥,陆逊通过细作的打探,很容易就找到发出那些挑动命令的军营所在,那也就是刘备的主营了。陆逊迅速动员全军,集中力量突击刘备的主营,并使用了火攻。如果刘备面对的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的名将,在主营遭到攻击时一定会像曹操在赤壁时一样全军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的部署会被陆逊这样的无名小辈识破,他更愿意相信这是陆逊瞎撞撞上的,仍按原计划集结全军,准备决战。陆逊当然不会让刘备把军队集结起来,全力攻打刘备主营,并对其他军营也同时发起攻势(他兵力足够),刘备终于坚持不住,放弃了在原地集结部队的计划,全军败退,将军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阵亡。 刘备此时仍不愿意承认自己输给了后生陆逊,想在马鞍山重新集结败兵,与陆逊再次决战,但陆逊率领士气高涨的东吴军队没有给刘备任何喘息之机,很快追了上来,两军在马鞍山大战。刘备军士气已经低靡,而且在撤退时已丢失了绝大多数军械,兵力也处于劣势,最后全军崩溃,刘备借夜色逃脱战线,刘备军全军覆没,阵亡万人以上。 刘备一生败战无数,但极少有全军覆没的,夷陵之战却输得干干净净,原因只有一个,轻敌。如果他不轻视陆逊也就不会用十分冒险的连营之计,也不会在陆逊攻击自己的致命缺点时仍坚持作战,更不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还妄图反败为胜,最后毁掉自己一世英名。 编辑本段战役分析 夷陵之战 [2]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不顾臣僚反对,决定进攻东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前军四万人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初战告捷,随即占领秭归。翌年正月,蜀水军屯驻夷陵,占领长江两岸。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所统军队向前推进,连营数百里,前锋屯驻夷道(今湖北宜都)和猇亭。陆逊据守有利地形,坚持以逸待劳,采取防御方针,不与蜀军决战。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阵斩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将领;蜀将杜路、刘宁等纷纷投降。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附近的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准备集结残部,又遭吴军包围。 夷陵之战 [3]蜀军最后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忧愤而死。 蜀军约有70万大军(正史益州人口不足百万人,进攻方起码约1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编辑本段三国志 正说三国:确立三足鼎立的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军北方并将兵锋指向关中、凉州一带,而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三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因此结束。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东)之后,已经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极大威胁。 同时,刘备发任的荆州最高指挥官关羽对孙权出言不逊,惹得孙权震怒,发誓要夺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孙权抓住有利时机和曹操达成短期的军事同盟,并且起用吕蒙为大将,迅速完成对荆州刘控区的占领。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也因此开始准备东征,只是由于称交工作尚未完成而迟迟没有动兵。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草草完成称帝、封臣等活动之后,不顾赵云、秦宓等人的劝阻,仓促下令开始东征。在部署上,刘备以白帝城(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作为本阵,以江州(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作为后援基地(由赵云负责),沿着长江三峡推进,前军大约有四五万人。刘备以冯习为大督,负责前军各项工作;又令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将领为别督,接受冯飞节制;同时命令黄权总督江北诸军防备曹魏,吴班、陈式总督水军联合东下。刘备自己则亲率中军为诸军接应。 从战略部署上看,刘备明显犯有不少低级错误。首先,沿三峡步步推进本身就不明智,因为这就等于使自己的优势兵力无法集中,反而像长蛇一样一字摆开,很容易让敌人从中路突破;其次,所指派的将领(特别是前部大督和先锋)大多属于无名之辈,不但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反而会坚定敌方斗志;其三,将江南和江北两个战区分开,并且缺少接应,一旦某个战区失利,另一个战区就很难独自作战,甚至连回军都不可能;其四,没有营建有利的外交环境,随时可能遭到曹魏进攻,所以不但马超、魏延等名将无法调离北方防线,还必须分兵防魏。 刘备不断派人找吴军主力决战,陆逊概不理睬,仍然坚壁固守。刘备无奈,加之天气闷热,便命令军队从巫峡建营直至夷陵界首,凡五十余营、四五百里。刘备本意是通过连营来固守已经到手的高地,以便更好地应付陆逊的持久战术,设想是美妙的,但是他犯兵家之大忌而出此险着,实在是太轻敌了。此时的陆逊早就只待时机进行全面反攻了。 第三阶段(222年闰六月至阴历八月):蜀汉军由于战线过长和沿途布防,前线军队大约只有不到4万,加上刘备连营数百里,更是分散了兵力。闰六月,陆逊用火攻展开了吴军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灭了蜀汉的军锋,斩杀汉军先锋张南。 随后,朱然、韩当等将领和防守夷道的吴军孙桓部相配合,对汉军进行两面夹击。朱然先切断汉军退路,刘备慌忙逃命,结果被潘璋在涿乡(夷陵以西)痛杀一阵,遭到重大损失,史称涿乡歼灭战。刘备经此一役,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仓皇中率领残部向江北的黄权部靠近,并且在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据守,试图抵挡吴军反攻。但吴军诸将的英勇冲锋使汉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散而逃,刘备只得退缩到秭归,准备收拾残部。 然而陆逊不给刘备任何机会,乘胜追击,主力直指秭归,吴军孙桓部则插入夔道(三峡夔巫角南岸一带),切断了汉军的归路。刘备听得这些消息后,立马像前半辈子常做的那样弃军而逃,汉军遭到全歼,辎重也损失无数。吴军继续他们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一直“送”刘备到白帝城下。此时,赵云率部入援白帝城,陆逊也担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鼎足三分之局。2023-07-11 02:50:461
什么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023-07-11 02:50:532
夷陵之战的经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 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1]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2023-07-11 02:51:121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一、夷陵之战背景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是两个重要的政治势力。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两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争端。而夷陵地区就是两国之间的争议地区之一。蜀汉认为这个地区是自己的领土,而东吴则主张自己对这个地区的主权。二、蜀汉进攻东吴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蜀汉决定向东吴进攻。刘备派遣了大将关羽率领军队攻打夷陵地区,并要求东吴出兵支援。然而,孙权并没有出兵支援,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三、东吴的反应孙权对于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反应。他一方面想要避免与蜀汉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又担心蜀汉会趁机进攻自己的领土。最终,他决定采取妥协的态度,派遣陆逊前往夷陵地区进行调解。四、夷陵之战爆发在陆逊的调解下,关羽同意撤军并放弃了对夷陵地区的主张。然而,关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个地区的关注,他继续派遣部下在夷陵地区进行巡逻和防守。这引起了东吴的不满和担忧,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爆发。五、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中,蜀汉军队虽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陆逊的出色指挥和东吴军队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被击败了。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夷陵地区的主权,也削弱了他的军事实力和地位。总之,夷陵之战的起因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领土争端。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的领土争端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领袖之间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023-07-11 02:51:191
三国夷陵之战简介
三国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备协商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刘备并未归还,这就为两国交恶埋下了祸根。后来东吴都督吕蒙在陆逊的帮助下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刘备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举大兵讨伐东吴(演义中为75万,实际上只有数万),孙权遣使求和,刘备并未同意。后来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两人所杀害,之后二人投奔东吴。这件事更加的坚定了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公元221年7月,蜀军对吴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东吴大都督陆逊初期采取了战略撤退,后两军相持于夷陵地区。直到公元222年六月,陆逊一直坚守不出,刘备则在巫峡、建平至夷陵的数百里战线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当时时值六月,天气酷热,刘备令水军舍弃战船转移到陆地上,并把军营设立于树林茂密处,依溪傍涧,屯兵修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样的军事部署为陆逊提供了可乘之机,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当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蜀军军营都是用木栅制成,周围是茂密的树木,一旦起火必然是烧成一片。后来陆逊夜袭刘备营寨,顺风放火,刘备军营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被杀得大败,刘备不得已退往白帝城。2023-07-11 02:5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