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ra
-
傅雷
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幻灭》;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朱生豪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毕业后于1933年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从24岁起,以宏大的气魄、坚韧的毅力,经数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含戏剧31种)。他英年早逝,只度过了32个春秋。而他所译莎剧《全集》由世界书局出版后,轰动文坛,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
朱生豪的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译文。
叶君健
叶君健(1914—1999),中国第一个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历任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
《安徒生童话》现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丹麦报纸有评论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文中认为“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为此,丹麦女王曾隆重授给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唯一先例。
- 莫妮卡住了
-
英译汉:1)朱生豪,莎士比亚文集;2)江枫,雪莱诗集;3)董乐山,《西行漫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
汉译英;1)许渊冲,中国古典诗词英译;2)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英译;3)葛浩文(美国),莫言小说;
法译汉:1)傅雷,巴尔扎克小说;2)王道乾,杜拉斯小说;
俄译汉:1)草婴,托尔斯泰小说;2)查良铮,普希金诗集;
日译汉:1)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2)林少华,村上春树小说;
德译汉:1)朱光潜,《小逻辑》等;2)绿原,《浮士德》
希腊语译汉:罗念生,《伊索寓言》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
意大利语译汉:吕同六,《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
西班牙语译汉:杨绛,堂吉诃德;
丹麦语译汉:林桦,安徒生童话;
梵文译汉:季羡林,罗摩衍那。
- 阿啵呲嘚
-
萧乾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作家,同时,又是卓有成就的记者、编辑和翻译家。
傅雷(1908-1966)上海市南汇人,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梅绍武翻译作品包括约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任性的凯琴姑娘———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选》和奥尼尔的剧本等。
季羡林 中国翻译协会近日授予9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安徽路人假
-
季羡林、梅绍武一楼的前两位已经仙逝了
- 床单格子
-
1、北岛
2005年,北岛出版了“诗歌传记”《时间的玫瑰》。书中不仅介绍了20世纪九大诗人的生平还用自己与其他译者的译作进行了对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的翻译一如他的诗歌,从不使用佶屈聱牙的字眼,更不玩弄华丽的文字游戏,依然是朴素的语言,一贯的冷峻的派头。
2、李继宏
李继宏,生于1980年,祖籍广东,现居上海,翻译家。出版有百万级畅销译著《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神对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小王子》《维纳斯的诞生》等,译著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3、潘帕
译者,主要翻译作品《芒果街的小屋》、《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神谕之夜》、《圣诞忆旧集》
4、马爱农、马爱新
这是一对姐妹花译者,也是马清槐先生的两位孙女。合作翻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苏农(曹苏玲 马爱农)译
《哈利·波特与密室》 马爱新译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郑须弥译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马爱新译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马爱新 马爱农 蔡文译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马爱新 马爱农 译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马爱新 马爱农 译
5、刘姿君
翻译《白夜行》、《幻夜》
6、范晔
范晔,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马尔克斯授权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的译者。还译有西语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塞尔努达、阿莱克桑德雷、希梅内斯等人的诗作,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小说等。
7、田德望老先生
中国著名翻译文学作家。他翻译的瑞士作家凯勒的作品《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小说堪称德语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范本。田德望毕生研究但丁,是国内最著名的但丁研究专家。1986年退休以后,他集中精力翻译但丁的《神曲》,并在临终前几个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后一部《天国篇》的定稿,历时18年译出了但丁用15年写成的《神曲》。1994年,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获得了中国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彩虹”翻译奖,而且获得了意大利文学遗产部的国家翻译奖。为了表彰他在但丁研究中的杰出成就,意大利总统于1999年接见了田德望,并授予他意大利“总统一级骑士勋章”。 2000年10月6日田德望病逝于北京。
8、草婴
草婴,原名盛峻峰,俄罗斯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镇海。南通农学院肄业。他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推荐
有关葛浩文曾经翻过的汉语文学作品的作者
有关葛浩文翻译的作品主要有《红高粱》、《呼兰河传》、《河岸》、《玩的就是心跳》、《一句顶一万句》、《骆驼祥子》、《第四病室》、《富萍》、《流逝》、《米》等。葛浩文简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去世时恩赐祭葬赠刑部右侍郎,从祀名宦乡贤。葛浩爱国爱民,直言敢谏,坦荡荡当为一代贤臣。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文学的特征是:可以表达感情,增长知识,诠释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感情的结晶,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文学体现心量,历史体现知量(识量),哲学体现智量。文学体现心量,指的是文学体现丰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说是诗量、“气”量、歌哭量、泪水量。2023-07-11 09:11:511
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作品吗
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作品。葛浩文出生于美国加州长滩市,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河岸》。葛浩文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中国台湾学习汉语,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莫言、萧红、杨绛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其获得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基金奖和几乎所有的翻译奖项。翻译作品有《生死疲劳》《酒国》等。葛浩文与莫言:葛浩文说过:最早读到的莫言的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我很惊讶,也很喜欢,其中的爱与恨很能打动人。我就写信给莫言,莫言回信说很高兴我能翻译他的小说。后来,我又读到《红高粱》,没看几页,我就坐不住了,马上跟莫言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觉得做为他的第一本与英语读者见面的作品,《红高粱》会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我先翻译了《红高粱》,然后是《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还有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我喜欢它们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 《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作品;《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我可以如数家珍,我正在翻译《蛙》。2023-07-11 09:12:181
葛浩文先生翻译过雷雨吗
翻译过。作者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懂《雷雨》作品,在1933年12月27日qing葛浩文先生翻译过《雷雨》,已严谨的翻译态度,力求用近战的语言技巧传达原文的内在含义。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2023-07-11 09:12:451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主要有《红高粱》、《呼兰河传》、《河岸》、《玩的就是心跳》、《一句顶一万句》、《骆驼祥子》、《第四病室》、《富萍》、《流逝》、《米》等。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葛浩文简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2023-07-11 09:12:531
葛浩文翻译了哪些作品
葛浩文翻译了哪些作品如下:葛浩文是美国圣母大学讲座教授,从事中国文学翻译30年,已经翻译了巴金、莫言、苏童、白先勇等知名华文作家的作品约40多部。他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比喻为一个凳子,光有文本、有读者这两条腿还不稳,还要有第三条腿——由一个中间人用另外一种语言介绍给读者。葛浩文教授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2018年9月下旬,我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有幸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伉俪重逢,老友相见,不亦乐乎。活动期间,葛浩文和林丽君与上外的师生做了一次对谈,我有幸见证了那天的盛况,报告厅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只得在门口站着听了半天。现在,我有幸获得了葛浩文伉俪的授权,在此发表他们的对谈稿《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们关于当代文学翻译的精彩论述。谢谢他们的信任。众所周知,葛浩文和林丽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者和推广者,厥功甚伟。他们合作翻译了《青衣》《玉米》《推拿》《我不是潘金莲》《荒人手记》等作品,质量上乘,读者广泛。两人所采用的合作翻译的方式颇具“古风”,亦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当下学界热议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出去”,好像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我始终以为,为数不少的讨论都尚未触及这个议题真正复杂的面向。2023-07-11 09:13:091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在哪能看到
在亚马逊网站上查询葛浩文或者HowardGoldblatt,读者就能查到由他翻译的40余种小说、传记和作品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证明亚马逊网站上查询葛浩文或者HowardGoldblatt,读者就能查到由他翻译的40余种小说、传记和作品集,这些作品来自大约25位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当代作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百科星图葛浩文的著作论中国文学《论中国文学》一书是葛浩文所著的文论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葛浩文随笔《葛浩文随笔》是201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葛浩文。萧红传《萧红传》是2011年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葛浩文。该书主要叙述萧红那令人叹惋、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23-07-11 09:13:361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哪部最好看
您的问题是葛浩文翻译的哪部作品比较好看?翻译的《红高粱家族》比较好看。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外国网站上的评价非常高,很受读者欢迎。《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3-07-11 09:13:421
略谈翻译为什么不是一个人的著作
2018年9月下旬,我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有幸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伉俪重逢,老友相见,不亦乐乎。活动期间,葛浩文和林丽君与上外的师生做了一次对谈,我有幸见证了那天的盛况,报告厅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只得在门口站着听了半天。现在,我有幸获得了葛浩文伉俪的授权,在此发表他们的对谈稿《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们关于当代文学翻译的精彩论述。谢谢他们的信任。众所周知,葛浩文和林丽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者和推广者,厥功甚伟。他们合作翻译了《青衣》《玉米》《推拿》《我不是潘金莲》《荒人手记》等作品,质量上乘,读者广泛。两人所采用的合作翻译的方式颇具“古风”,亦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当下学界热议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出去”,好像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我始终以为,为数不少的讨论都尚未触及这个议题真正复杂的面向。事实上,我们必须警惕“走出去”的提法中所暗含的那种绝对的主从关系,亦即意义由传播的“发起者”到“接受者”的单向传递关系。这不仅预设了某种标准化的“正确”解释或答案,更将大量影响译本传播的要素,尤其是外语读者的“误读”摈弃于考量之外,这无疑固化了对于中国文学的阅读方式,而使得跨语际、跨文化的交流困难重重,在这方面,我想我们在过去的对外翻译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教训。借用伯明翰学派诸君有关文化“回路”(Circuit of Culture)的观察,我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之旅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络,涉及从书写到再现,从生产到消费,从身份(认同)到规制的方方面面。“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其指向当然不仅仅是葛、林二人的合译事业,而更是这样一种复杂多样的翻译实践。本文虽是形式松散的对谈稿,但文章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至少包含了以下三方面。首先是一个译本从接手到付梓的完整工作流程。据他们介绍,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多份功能不同的“草稿”,每一份稿件的“责任人”、目标和翻译方式都不一样。例如,第一稿通常由林丽君负责,“主要着眼小说文义的传达,不纠结于表达方式,修辞的细节问题”;第三稿则是二人共同完成的,由“葛浩文朗读英文译稿,我(林丽君)则一字一句地跟原文进行核对”;第四稿由葛浩文主笔,将原文放在一边,而“把重心移向读者”,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阅读习惯;而到了第五稿,则是书稿上交出版社后根据编辑的意见再进行的修改,之后经由排印编辑等,直到第七稿方才能有出版的可能。由此可见,一个译本的产生绝非由译者一人把控,它的最终成型——甚至直到封面的选择——都是各种价值、需求、身份乃至“误读”间相互影响和博弈的结果。其次是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出版的种种制度因素,包括文学代理制度在文本选择上的作用,出版的主要渠道——商业出版社与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差异等,这些在过去研究中隐而不彰的中间环节,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译本的生产,某些时刻甚至操持着“生杀大权”,这显然也是生产与消费,价值与流通交汇联结的时刻,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再次是他们二位介绍对于合译方式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翻译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何与作者和出版社交流,以及如何借助资料室和网络。毫无疑问,这些过程又都在译本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因而用他们的话来说,“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多方的合作,包括作者、译者、文学代理人、编辑、读者和互联网这些主动和被动的参与者”。这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翻译文本的译介学研究,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林丽君(左) 葛浩文(右)林丽君:一部作品翻译出版是许多人合作的成果,合译只是这个团队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我们还是从合译谈起。首先,我们简要描述一下合译时的做法和分工,然后介绍一些翻译学者不常涉及但对于中国小说翻译和出版同样重要的环节。在接到出版社或作者的翻译委托,并签订合同确定了交稿日期之后,我先来译第一稿,这一稿主要着眼于小说文义的传达,不纠结于表达方式,修辞的细节问题。小说的长短不一,但第一稿一般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通常我每天要完成的一定工作量,以便能够按时译完。第一稿完成后我交给葛浩文,由他对照中文原文进行修改,这是第二稿。第二稿完成后,我们一同进行第三稿的工作,葛浩文朗读英文译稿,我则一字一句地跟原文进行核对。在这个阶段,我们商讨更准确传神的用词,并借助同义字典找到一个我们两人都满意的词汇。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译者会大声朗读他们的译文,但我们觉得这个做法很有效。有的时候,一个词或一种表达方式书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听起来不顺,这在小说人物的对话中尤为明显。只有在大声读出来以后,我们才容易发现不恰当的词语或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汇。这也是我们确定要向作者请教哪些问题的阶段。有些疑难部分在我们两人反复讨论后仍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有些则是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此时我们会列出一个疑问清单。然后开始第四稿,这一稿主要由葛浩文完成,他从头到尾阅读译文,看看风格和逻辑是否一致,并做进一步的修饰润色。与此同时,请教作者的问题也得到了回复,如果是直白的回答,可以立即修改;如果回复得不够清楚,便需要时间讨论,通常还会有新的问题请教作者。在这个阶段,会把原文放在一边,除非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查阅确认。某种程度上来说,前三稿强调忠实于原文,努力传达原作的艺术效果;第四稿则把重心转移到读者,让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对再次请教的问题回复之后,我们进行最后的修改,如果已经与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有关合同等等,稍后再谈),就将第四稿送到编辑手中。编辑阅读译稿,提出建议,然后送回给我们。我们一起翻阅译稿,回应编辑的意见和疑问,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予以解释。英美出版社的编辑一般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习俗也比较陌生,即便有的编辑对中国有所了解,他们也是以读者为中心,更关注读者对译本的可能反应。有经验的编辑会考虑英文读者对某个文化信息或文学典故的理解接受程度,以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葛浩文:许多学者都曾提起,译者有作者、出版社、读者等多个主人,都要一一照应。在译稿的编辑阶段,译者很容易发现他们要“服侍”的主人不止一个,但我们会质疑甚至反对编辑一味英语化的改动,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协商过程。译稿再次送回给编辑,编辑看了我们的意见和解释,有时会列出更多的或其他的问题,将译稿再送回给我们。顺利的话,第五稿完成后我们和出版社对翻译能达成协议。第五稿确定后,译稿将送到排印编辑那儿,他负责校对文字,确保译文前后统一。这是第六稿,排印编辑在这一稿中也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疑问,返回后我们一并处理。第七稿就差不多可以出版了,如果一切顺利,译稿送到印刷商那儿,印出清样我们再通读一遍。出了清样以后就不能做大的改动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改,只要不改变页码和段落的长度就行。最后一步是封面设计。很多出版社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当然,出版社可能会不考虑我们的建议,而我们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也可能拒绝接受他们设计的封面。比如在二十年前,我和丽君合作翻译朱天文的《荒人手记》,我们非常坚决地反对第一个封面设计,因为设计者使用的是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图。你可能会以为出版社敲定了封面之后,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些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会让我们找图书推介人写推荐语,也就是印在封底上的话,通常都是名人写的。只有在拿到书后才算大功告成。我们期待书出来以后会有评论,是好是坏很难说,不过通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好的要多一些。评论者有时会提到翻译,不过这种情况不多,有时甚至会说作者的语言十分优美,当然我们要问这到底是谁的语言。林丽君:现在你们可以理解翻译出版一本中文小说,是一个如何漫长、繁复的过程。就比如一对年轻人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你可以说译者扮演中文小说英译和出版的媒人、接生婆和奶妈。两人合译费事费力,可能你们会问:为什么还要合译?一个人翻译不是更快吗?的确,一个人翻译,做两稿或三稿可能就足够了,效率更高。但合译也有它不可否认的优势。首先,两人可以随时讨论商榷,推敲出最佳用词,而一个人翻译只能靠他或她自己的理解。其次,我们难免都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和固定的表达方式,多一个译者会有不同用语和风格。举一个例子:翻译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时(为了和法译本一致,英文书名为Moon Opera,因为该小说英文版的出版社编辑是在读了法译本后决定购买版权的),第一句话“乔炳璋参加这次宴会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就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糊涂”从字面上讲,可以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或事物的情况。就前者来说,我们可以用“muddled”或“befuddled”来表示;就后者来讲,我们可以用“messy”来对应。对于“账”这个中文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英语单词是accounts(账目)或bill(账单)。如果这两个词指的是乔的心理状态,那么英文应该翻成:Qiao Bingzheng was completely muddled-headed when he attended the banquet,or was completely befuddled by the party。如果指情况状态,对应的翻译可以是:It was a totally messy account for Qiao Bingzhang to attend the banquet,或者It was a totally messy bill as Qiao Bingzhang attended this banquet。但这几个译文都说不通,不管是这句话本身还是放在下文当中都让人不知所云。2023-07-11 09:13:551
生死疲劳英译本有几版
生死疲劳英译本有1版。译者HowardGoldblatt,《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所写,只有一版,其翻译严谨且讲究,往往置身于小说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将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以西方思维模式传达出来。2023-07-11 09:14:191
葛浩文翻译《我的帝王生涯》用了哪个时间版本
葛浩文翻译《我的帝王生涯》用了2005年的时间版本。葛浩文六十七岁时译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英文版面世(出版社Hyperion,英译名My Life as Emperor)。《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糅和写实手法和现代的技巧创作的历史小说。2023-07-11 09:14:26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是那本?
莫言是凭借《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andother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Wickeri和Duncan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Literature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Literature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个剧本构成,属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极富有萨特式样的荒诞派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尾以一个“九幕话剧”《蛙》结束故事,新颖奇特,并且这个话剧的内容也是对前面的故事情节的有力补充,通过几个场景来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批判,引人入胜。这部小说一反莫言作品语言不加节制的特点,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小说写作匠心独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2023-07-11 09:14:341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哪几部作品?
1、莫言以“魔幻乡土中国”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等。2、莫言获奖的消息在中国乃至世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波。他的作品很多,可一直到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才为人广泛了解。除作家和作品外,莫言作品的译者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普通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葛浩文、陈安娜等译者的名字浮出水面,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对他们赞誉有加,他们也是推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家的有功之臣。3、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2023-07-11 09:14:421
莫言是凭借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蛙》吗
莫言是凭借《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2023-07-11 09:14:501
外国人起中文名推荐
外国人起中文名推荐介绍如下:(1)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those who say it can not be done,,should not interrupt those doing it ”(那些没能力把事做成的人,就不要妨碍那些做事的了),这句话出自爱尔兰的大作家萧伯纳。等会儿,你们有没有和小编一样的疑惑?咦,这个名字一看就是中国人呀,然鹅,他是爱尔兰人,他以前曾经被邀请来和鲁迅等人见面会谈,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应该是乔治·伯纳·萧,但是中国人会称呼他为萧伯纳,被叫习惯了,真的误以为他是中国人!这个名字放在中文名字感觉比一般名字还洋气!(2)伊万卡 ivanka trump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没错,就是川普的大女儿伊万卡,中国网友都知道伊万卡全家都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看来,对于名字的研究也是有一定造诣。这个名字采取单词“ivanka”的谐音,进行音译,既保持了原名的原汁原味,同时又结合了中国风格。一听就感觉是一个很有钱的名字“一张万卡啊!”很好,非常好,体现中国勤劳百姓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也是一位中国问题观察分析家哦,他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史领域,真的可以叫他“头号中国通”了!这个名字确实很有中国特色,不过不要联想到小哥费玉清呀,人家不是唱千里之外的费玉清啊,人家是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啊。(4)赛珍珠 pearl s. buck这个名字学过美国历史的应该不陌生吧,赛珍珠是著名的美国女权,人权活动家,她出生后跟着作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据说有18年左右,自小在中国生活的赛珍珠,对中文的造诣颇深,对镇江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珍珠”这两字是翻译自她名字中的“pearl”一词,保留英文原名的本来意思,同时,珍珠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是一种珍贵的宝石,也象征着高贵,美好的东西,寓意健康,富有,纯洁,从史至今都被人们所喜爱。(5)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哈哈,一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点错了文章呢,这不是中国古风小说里美少年的大名嘛!男主角一般都一定要一个略带神秘的姓氏,比如宇文......又或者慕容.......但是,宇文所安可不是古风小说里的名字,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从小就对是个感兴趣,一直专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的诗歌有着极其强烈的热爱之情。这个名字来自妻子田晓菲的笔名“宇文秋水”,是一个十分有韵味的中国古风名字。(6)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也是莫言作品英文译者的得奖者,也是英文世界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葛浩文这个名字采用音译的方法“howard ”这个单词谐音可以念“浩文”(要带有一点洋味地念~),“goldblatt”这个单词有一半的发音有“葛”的读音,而且取字也是十分的讲究,因为中国人向来是把姓放在前面,而歪果仁则相反,所以译过来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7)洪博培 jon huntsman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翻译的水平真的是越来越溜了,这个“洪博培”真的是很有中国味道了,博,表示博学多才,培表示培养教育,给植物或者墙堤等的根基垒土,更有典故“培屋后墙也”,表示值得信赖,依靠。洪培博是一位美国商人,外交官兼政治家,他之前也做过驻华大使和新加坡大使,是一位中国通,可以讲很流利的中文哦。(8)费雯丽 vivien leigh这个名字真的是一听就是美女的名字了,和中国风格完全相符,他是一位英国电影和舞台剧演员,出生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大吉岭,她于1935年出演了自己的丝印部影片《欣欣向荣》,同时“雯丽”这两个字则是典型的具有女性柔美气质的名字,展现了女性特征。2023-07-11 09:15:071
读外国小说,译者比作者还重要
董桥先生学贯中西,多次谈到英语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我觉得一个作家很需要懂一两种外语。因为你多懂一种语言就等于书房多开了一扇窗户,让你看到外头的景象;再多一种就再多一个窗户。看人家多了回来看你自己,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也不是说不懂外语的人就写不好,有的人天分很高。可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一步一步修成的作家,多懂一门外语真的是一个财富,他对环境、社会、世界等等的看法都会不一样。我应该承认我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来的。”在梁文道的《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中,董桥先生再次提到了英语是中国作家最需要的东西,精通英语才能走进人家的世界,感觉到那种脉搏,所以他认为这是香港文化工作者相比大陆学者的优势和便利。 其实不仅仅是作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幸运的,可以原汁原味地领略到语言自身的节奏和美感。伍尔夫在《普通读者》这本自选散文集中,写了大量的关于法语、希腊语作家的书评,她阅读的全是原版书,使她的评论更加鲜明生动,在展现出高超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后,仍然接近原作的本质。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伍尔夫这样具备高度文化修养的“普通读者”,顺畅流利地读懂和理解外国作品依然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课题,更多的时候要借助专业人士的翻译,对读者而言,译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作者。 宋石男《十三亿种活法》一书中,有篇谈莫言获奖的文章——《诺奖下的莫言与当代中国》,认为莫言获诺奖除了自身的实力水准和鲜明的中国元素,翻译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写道:“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他并非逐字逐句翻译,甚至不是逐段翻译,而是整体rewrite,差不多等于编译。已故翻译家杨宪益的妻子戴乃迭曾说,‘葛浩文的译笔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氏对莫言作品的翻译,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其语言,流畅了其叙事,而保留了故事的穿透力。莫言获奖,翻译居功至伟。” 考虑翻译的要素是重要的,也是很关键的,毕竟诺奖委员会的成员看的是英译本而不是中文本,存在文字上的接受度和欣赏度。长篇小说靠连续紧凑的情节贯穿全场,但语言风格是否鲜明顺畅也起到决定作用,决定了读者的第一感受。《百年孤独》在中国销售百万,影响力甚至超出了作者的预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译者范晔老师超脱幽默、平实凝练的文字功力,传神精准的描绘出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脉络,更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鲜活跳动、生机勃勃的语言律动。 每个人都有既定的阅读习惯,对文字面孔有自己的喜好偏爱,有的喜欢像范晓萱一样的娃娃脸,有的喜欢像崔永元一样斜睨冷笑的世情脸,邂逅气味相投的译者,下意识的会有莫名泛涌的喜悦和激动。比如《黑暗塔》这样的长卷小说,七部卷就是由七位译者分别完成的,体现的尤为明显。 故事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的,但文法风格却不尽相同。第二卷《三张牌》的译者是文敏,第七卷《黑暗塔》的译者是于是,我对这两位就非常偏爱,文笔更加美感和细腻,不疾不徐,细节展开的非常到位,激发了很多字面之外的遐思,像传感器一样,生动但又很自然,能够领会出故事的深意和韵味。正好那段时间也在读于是的散文集《慌城孤读》,一开始并没太关注译者,只是本能的觉得有种舒服和熟悉的味道,看到专门解读黑暗塔的长散记,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明晰和透彻。后来看了一个关于《黑暗塔》的专访,受访人恰是文敏和于是,她俩对斯蒂芬·金是有人格上偏爱的,对应到文字上就是有纯粹的艺术感悟力,传递出的感情既动态华丽也绵密理智,极为耐读。被誉为“天才小说家”奥布莱特的首部长篇小说《老虎的妻子》登陆后,译者于是,因为是她的翻译,所以想看想读。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邂逅某个作者、某个译者具有偶然性,我们无法直接阅读外文书籍,是从另一个人的转换版本间接地欣赏,不可能像镜子成像般地一一对应,译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成书版本,优秀的译者不但精通外文,更应该是驾驭本国语言、精通本国文字智慧的大家,由此才能起到桥梁的传递作用,让普通的阅读者感受到文字冰山下埋藏的共通理念和普世价值。 林文月先生翻译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十三夜》这几部重要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语言凝练,行云流水。关于翻译她有过这样一段解读和告白:“翻译者与一般读者不同之处在于,他必须非常认真地阅读原著,不能放过一字一句,以及那些字字句句所显现出来的氛围。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科学的说明性文字的翻译,翻译者不仅要译出那些文字所含的内容,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得注意那些文字是如何被书写出来的。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文章趣味不同,译者要有极高的敏感度去辨别其间的差别才是。因为译者对原著的责任,已不是仅止于欣赏感动的层面,而是要透过那一字一句的迻译,让不谙原文的读者也能像自己当初那样欣赏和感动,所以翻译者必得是一个最认真和敏感的读者。由于长期持续地认真阅读和翻译,我会觉得自己与原著的作者冥冥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默契或了解。在我翻译《源氏物语》的那一段时间,有时夜深人静,独自在书房里斟酌着那些缠绕费解的词句,会觉得紫式部好似就站在我的椅子背后,同情地看着我。” 林先生的作品包含着对作者的敬重和疼惜,为了真实传神地在本国读者面前再现作者原意不惜付出自己最大的心力,更包含着对文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译者和作者一样,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作为普通读者,能遇到这样的译者,实乃一件幸事。2023-07-11 09:15:341
葛浩文的人物评价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正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汉英、英汉翻译的人来说,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向翻译大师拜师学艺——认真对照原作比读翻译大师的翻译作品。就汉英翻译而言,当今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葛浩文(孙会军语) 。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的葛浩文先生,用汉语写的《萧红传》新近获得“萧红文学奖”。他赴哈尔滨领奖,途经香港先到了上海。因他刚刚译完上海旅美作家贝拉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长篇小说《魔咒钢琴》,特地借此机会踏访犹太人当年在上海生活的旧址,好对译稿作最后的修订。葛浩文熟悉中国文学,因为他翻译过大量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数量之多海外汉学家中无人可比。他与很多中国新老作家不仅熟悉,而且亲如家人。有的作家到美国后就索性吃住在他家。但他为何如此低调,不愿轻易在公开场合评述他们的作品或文学成就呢?从表层看,是他不愿因此而得罪一些中国作家,从深层看与中国作家的心态有关。联想到近年来德国汉学家顾彬因他的“垃圾说”而引发中国文坛持久争论不休的“地震”;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因经常放出谁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口风,从而使得被他“钦点”的作家或一夜走红,或身价倍增……而任何一位中国学者或评论家的观点,几乎都不可能产生如此冲击力和“一言九鼎”的效果。由此,我觉得中国作家是不是太在乎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评判了?对他们的观点,作为“他山之石”、一家之言,我们不妨听之,给予必要的尊重,但如果将之奉为圭臬,那就极不正常了。2023-07-11 09:15:411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
莫言《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四十一炮》《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爆炸》《变》《蛙》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染布匠的女儿》《萧红短篇小说选集》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米》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王安忆《富萍》巴金《第四病室》老舍《骆驼祥子》 贾平凹《浮躁》 阿来《尘埃落定》《格萨尔王》李锐《旧址》 张炜《古船》刘恒《黑的雪》《苍河白日梦》 张洁《沉重的翅膀》白先勇《孽子》 杨绛《干校六记》毕飞宇《推拿》《青衣》《玉米》 虹影《饥饿的女儿》老鬼《血色黄昏》 李昂《杀夫》姜戎《狼图腾》 朱天文《荒人手记》朱天心《古都》 陈若曦《尹县长》古华《贞女》 英培安《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 王祯和《玫瑰玫瑰我爱你》 艾蓓《红藤绿度母》李永平《吉陵春秋》 春树《北京娃娃》黄春明《苹果的滋味》《溺死一只老猫》2023-07-11 09:16:141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2023-07-11 09:16:441
葛浩文名字好不好算命
葛gé15画浩hào11画文wén4画 92分 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三才配置:【土土土】吉凶分析:【吉】命格简批:【成功运佳,可以达到希望的目的,并得平安之境遇,惟在数理凶时难免不足和苦难若为妇女,或不重贞操。】其人生性硬滞,往往表现为阴郁,对人易亲热也易疏远,有离合无常的特点。此配置成功运佳,并得平安之境遇。女性有此数,不重视贞操观念。 (吉)1、总论:运势平凡,平安之配置,障碍较少但成功也较迟,又因不能机变活用,财运只能缓缓而来,如能积极奋斗,可加速成功发展,晚景有不安之兆。天运五行属木时一生劳苦不安。2、性格:个性不太活泼,作事较迟钝,且缺乏通融性又不干脆,不耐吃苦烦重的工作,有眼高手低的倾向,容易放弃好机会,总格数29、39划时,辛勤中得财。3、意志:意志坚定,但缺乏果断力,耐性不佳,处事有虎头蛇尾之象。4、事业:如为薪水阶级或从事较稳定的生意适合,与投机事业或意外之财无缘。5、家庭:生活平顺,家内和睦,大致幸福。人格二十五划时夫妻多争吵。6、婚姻:男娶健康平和之妻,婚后和睦相处;女嫁温和固执之夫,婚后也能圆满。7、子女:男孩多于女孩,个个健康活泼又有责任感,与父母能同心协力。8、社交:社交能力和人缘平凡,为人老实而安份守法,做事较为消极,容易受骗破财或有失身兆。9、精神:有知足而乐观的个性,但有因人为因素招惹麻烦、受骗而烦闷之事。10、财运:财运不佳,只能平稳过日,物质享受较缺乏。11、健康:易患泌尿系统、胃肠、妇人病等。12、老运:诸事劳碌但功少,心境忧烦,不太得意,可靠贤孝子女。对基础运的影响:性格稍有迟钝,稳重,易亲近也易离开,成功虽然较迟,但总体上是幸福的。 (吉)2023-07-11 09:16:511
ufeff无人问津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义】: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读音】:wu ren wen jīn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例句】: 1.任何粉刺和糖类之间的联系早已无人问津。 2.许多都市里的旧房子无人问津。 3.多年的战争使得喀布尔处于绝望之中,无人问津。 4.海盗、贫穷和毁灭:索马里摘得了无人问津的奖项 5.由于地产市场价格高昂,一般澳大利亚人越发无人问津该市场。 6.中央电视台也有一个搜索引擎,但是几乎无人问津。 7.银行的利益将得到照应,而民众的利益却无人问津。 8.过去是别人追着他们,如今他们却发现自己无人问津了。 9.曾经享誉于世的学校、图书馆、剧场旅馆和音乐剧场现在无人问津。 10.如果由于升级导致你的排名下降,无人问津,你或许会迁怒于谷歌。 11.但最佳投资时机是近期回报令人失望和该资产类别几乎无人问津的时候。 12.而在中国雄心勃勃的金融中心上海,上月也有一宗土地拍卖无人问津。 13.没有用处的物种无人问津,一些「害虫」甚至被不惜一切代价地毁灭。 14.工资下限提升了无技艺工人的工资,增加了服务的费用,以至于无人问津。 15.受雇的一名外部审计员的调查结果全被「塞在柜子里,无人问津」。 16.我们不想重复许多美国学校走过的道路,在这些学校,进化论根本无人问津。 17.应该记住,罗斯福在奥萨沃托米演讲之后输掉了选举,政党分裂,无人问津。 18.美国西部地区到处都是过去那些废弃的城市,它们被人遗忘,早已无人问津。 19.而且,要是奥巴马对内的计划无人问津,那么他对外的信誉必然也会大打折扣。 20.中国作家在海外几乎无人问津,因此,葛浩文会把自己的翻译版权免费送给小出版社。2023-07-11 09:16:581
萧红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民国女神的?
建国后到八十年代,萧红是文学史上那个进步的左翼青年女作家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鲁迅,当她问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列举了茅盾、丁玲、张天翼、田军(萧军)等人,又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六年后,萧红于香港匆匆辞世,战争和疾病没有给她留下足够的时间“接替丁玲”。 不过,即便上天假萧红以时日,鲁迅的这一预言也终将落空。和丁玲不同,萧红很少直接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她被纳入左翼阵营,多是基于她与左翼作家的关系:她的爱人、朋友、导师,都属于这一阵营。萧红早期的创作,从主题上而言,关注底层,呈现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死生挣扎,当然符合1930年代左翼文坛的期望。但即使如此,萧红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仍带给左翼批评家们不少困惑和遗憾。胡风在肯定《生死场》的同时,也强调萧红的弱点,一是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二是人物性格不够突出;三是语法句法太过特别。换言之,就是萧红的创作主题不够突出,缺乏典型人物,语言不够精确,前两点恰恰是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最为看重的东西。 对于读者而言,萧红的个性化写作确实容易让人无所适从。梅志回忆当时读萧红的小说,感动喜欢之余,总觉得她的小说不连贯也不完整,不像小说的写法。这说法大概可以代表许多人初读萧红时的感受,《生死场》之后,萧红并没有依照左翼文坛的要求来改变自己,她对此的回应是:“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作,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在民族战争兴起的1930年代,左翼文坛的中心词必然是政治、救亡、阶级、宣传、群众……而萧红却在纷飞战火中从《生死场》走向更为诗意、更为个性化、散文化的《呼兰河传》。难怪在抗战期间,批评家要指责萧红的创作消极、苦闷、与抗战无关。可以想见,这样的萧红,多半会与丁玲“擦肩而过”。 虽然未能取代丁玲成为左翼阵营中最有分量的女作家,但在建国之后的文学史写作中,萧红毫无疑义地被纳入左翼作家的进步阵营并受到肯定。她的作品中,最符合左翼文学标准的《生死场》被视为其代表作,而《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名作此时则遭受冷遇。至于她的《马伯乐》,从诞生至八十年代初,长达四十年间,只有一篇评论。 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萧红除了是文学史上那个进步的左翼青年女作家,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萧红的名字最容易和她描写“火烧云”的一段文字联系,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呼兰河传》。自1950年代初,这一片段便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完《呼兰河传》后,曾拜访萧红笔下的龙王庙,那是1980年,龙王庙还是呼兰河的一所小学校所在,他在一个班上讲了几句话后准备离开,一个小朋友走来把他有多处磨损的课本递给葛浩文看,里头正有“火烧云”一文,这课本葛浩文一直保存至今。 从九十年代始,身为“女性作家”的萧红突然引起关注 1938年,聂绀弩在与萧红分别时,做了个飞的姿势,并用手指着天空。这动作缘自两人几天前的一场对话,聂绀弩鼓励萧红像大鹏金翅鸟高飞,萧红却回答:“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也有她的友人曾说过,萧红这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个女人。 自1990年代初起,身为“女性作家”的萧红突然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萧红的“女性”身份与其写作之间的关联。1989年,大陆学者孟悦和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中,将《生死场》解读为发自女性的历史诘问和审判,并认为至《呼兰河传》时期,萧红的女性主体思想已然成熟。对于学界而言,从女性写作、女性立场、女性主义等方面,重新阐释萧红成为热门,这一研究热潮持续到2002年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出版达一 *** 。刘禾对《生死场》基于某种女性主义立场的精彩解读,展示了男性文学批评如何抹煞了萧红对主流话语的颠覆。 对萧红的女性身份的解读确实重塑了一个萧红,她的文字、她的家庭、她的情感、她的命运,在这一视角的关照下都有了新的解释,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女性视角的萧红解读,也许萧红自己并不会满意,毕竟,她在文学上的“野心”还不在此,她曾经为萧军、端木蕻良将他们的创作放在自己的之上而感到愤愤;也曾和友人谈起自己想要超越鲁迅,创作出比《阿Q正传》更了不起的小说。恰如她自己所说:“‘人生"并没有分别着男人或女人的。” 与学界的萧红研究热相反,1990年代熟悉萧红的普通读者却似呈减少之势。批评家摩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询问在座学生有多少人看过萧红,发现举手者寥寥。摩罗觉得“这正说明萧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大家的距离确实大了一点,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来关心萧红讲座的人肯定大部分都读过她的小说。“出现这一状况,或许与1980年代渐渐兴起的新的文学评判标准有关。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经过“重写”的现代文学史选择在“搁置”或“淡化”政治标准,突出“艺术”。此前备受冷遇的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出口转内销”的成为热门作家,而左翼作家的创作则受到质疑。引发这一“转变”的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偏偏“遗忘”了萧红,“萧红的长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极具真实感,艺术成就比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高”,是他这本文学史留给萧红的仅有的评语。 事实上,在写作这本书后不久,夏志清便在《中译本序》中补充说明自己对萧红的疏忽是个错误,并在此后提到“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尽管如此,萧红仍然错过了这一次重写文学史带动的阅读热潮,在林贤治看来,和在左翼文学阵营中被低估了一样,萧红又一次成为这轮文学思潮的牺牲品。 但不可否认地是,从九十年代始,萧红在文学上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理解,她创作中那些个性鲜明、曾被视为不合时宜的作品如《呼兰河传》,渐渐被推上现代文学经典的位置;而在张爱玲红遍两岸三地并被推为民国女作家第一人的同时,萧红的魅力则在较为小众和文艺的阅读圈中悄悄扩散。 民国热兴起后,萧红感情世界的复杂暧昧及相关史料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萧红热” “萧红热”的出现,多少有些突然。 2011年,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论文资料的出版,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同年,为纪念萧红而拍摄的电影《萧红》关机。2013年,这部电影选在三八节上映,虽然是标准的“冷门片”,上映前还是做了些宣传工作,宣传热点之一便是“文学洛神”萧红的浪漫情史——一她如何“点燃了六个男人”。 在此前后,“民国女性”已然成为阅读时尚之一。不论是因“绿茶婊”一词而躺枪的林徽因;还是被视为“最后的闺秀”的合肥四姊妹;或是张爱玲遗作陆续出版引发的阅读热潮;在“民国范儿”、民国教材、民国史等更大范围的“民国热”带动之下,民国女子们的才情和感情共同成为“八卦”的对象,而萧红的一生,恰恰不缺少这类“谈资”。 身为女性的萧红,感情世界的复杂暧昧,和相关史料的缺失,为这一轮萧红热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宋佳版《萧红》中萧红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之间的情爱关系本就充满戏剧感,再加上电影中对萧红与鲁迅关系充满暧昧的“表述”,使得萧红的私生活俨然成为消费热点。 事实上,在对萧红的言说、书写中,相关的质疑和猜度一直存在。就鲁迅和萧红的关系而言,在1980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中,着重于肯定鲁迅对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指点或精神层面的感召,多将其两人情谊定位为“师生”关系。而此后,对两者关系的阐释则更为复杂。余杰在其文章中声称自己怀疑鲁迅和萧红的情感超越师生,“还有别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虹影也在其中篇小说《归来的女人》中以文学的方式对两人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所持的依据也多来自萧红对鲁迅的回忆和许广平等人回忆中的“蛛丝马迹”。 也正是在这一轮萧红热中,对萧红私生活的不满与斥责之声越来越大,张耀杰在《民国红粉》中直接用“智商极高而情商极低”总结萧红,并称之为“命贱”;端木赐香则宣称要“扒开萧红的洋葱皮”,认为萧红“只有叛逆的心与放纵的欲,就是没有自立的技能与自尊的身心”;靳以的女儿章小东,对《南方周末》记者称自己羡慕萧红的文笔,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妈妈,我非常鄙视她”,因为萧红曾在无奈中放弃自己的孩子。 不知萧红面对这些来自后辈,来自同性的道德谴责,会作何感想,倒是她的丈夫端木蕻良在1990年代初,看到时人对萧红生活和作品的贬低时,曾做出回应:那些“自以为清洁”、“眼皮向上高举的人”,他们的“牙如剑,齿如刀,在吞灭地上的困苦人和世间的穷乏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别人看低了,这都是徒劳的。” 端木的意思很明白,萧红的困苦与穷乏,却成了那些自以为清洁的人看低她的资本。 萧红的身影或将永远有人摹画 女性、革命、自由、爱情,叛逆、逃亡、寂寞、温暖……,每一个词放在萧红身上都别有意味。葛浩文曾说我们很难对萧红在中国20世纪文坛地位下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断语,但她至少留下了三本或更多传世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有了这些,萧红的身影或将永远有人摹画。 而关于她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一则是: 林斤澜回忆文革中自己下放农场,被派到果园守夜,摸黑闲聊,说及三十年代的女作家,文采数萧红第一。有人斟酌,历数女作家。骆宾基大声喝问:男作家又怎样?气势仿佛兴师动众。林斤澜回答男作家排名已定,鲁郭茅巴老曹。“骆宾基倒吸一口气憋住,喉间犹有喘息”。 我觉得,骆宾基的不甘,也正是萧红一生的不甘。2023-07-11 09:17:041
急急急!求莫言作品《红高粱》葛浩文英译版!十万分感谢!!!
Ancient calendar 1939 the ninth in August, my father the bandits for a little more than fourteen years.He later gained a world reputation with the legendary hero I Zhanao command team to gum flat road ambush Japanese car team.Grandma"s jacket, send them to the village.I commander said: "stand."Grandma stand.Grandma say to my father: "Dou Guan, listen to your Godfather."Father said nothing, he looked at grandma tall body, smelling the grandma"s jacket in out hot flavor, suddenly feel chilly, he fought a battle, stomach gululu ring a.I commander pat father"s head, said: "go, dry.2023-07-11 09:17:121
萧红主要经历
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_莹(一说为:张_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中文名:萧红外文名:XiaoHong别名:张_莹,张秀环,悄吟,玲玲,田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出生日期:1911年6月1日(宣统三年)逝世日期:1942年1月22日(民国三十一年)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未毕业)主要成就: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本名改为张_莹。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1920年(民国九年),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为萧红小学)女生班读初小。1924年(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后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第六中学、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文学创作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两人,一起住在观象一路1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4月,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李明武)、舒群见面,后又回到上海,此时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萧红、萧军不顾危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萧红、萧军撤往武汉,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烽、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两人在武汉结婚。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萧红称孩子头天夜里抽风而死。产后萧红回到重庆,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因病去世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文学特点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语言特点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思想特质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即便是在抗战救亡时期,她也拒绝使小说直通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主张,这也是萧红能成为优秀作家的重要前提。萧红创作之初确实接受了左翼文学的影响,有着些许左翼文学激进的色彩,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层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其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女权主义思想日渐成熟。但是,萧红的创作与流行的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又有着很大差异,她的阶级观念不但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她的《生死场》依然有直逼人心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说话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人物评价总体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名家点评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蕻良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端木蕻良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以上信息来源)情感纠葛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汪恩甲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萧军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松花江决堤,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被问及当年与萧红相处时,他提及“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并亲口承认“打过萧红”。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蕻良性情阴柔,他还曾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蕻良仍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但是,端木蕻良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有人谴责端木蕻良在萧红生命攸关的时刻离开萧红,但据后来的端木夫人钟耀群所解释,端木蕻良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和药物,并寻找尚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1987年,端木蕻良曾到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写下“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词。骆宾基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帮助了同为东北流亡作家的骆宾基。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骆宾基打算撤离香港,但当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蕻良和萧红辞行时,端木蕻良却问他能否暂留香港协助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慨然允诺。根据骆宾基的记载,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萧红病逝的44天中,他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至于骆宾基跟萧红之间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终表示否认。亲属成员(以上信息来源)个人作品(作品信息来源)后世纪念墓址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剩余骨灰葬于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1957年8月15日,经中日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倡议,萧红迁葬悼念仪式在广州市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追悼会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月1日,延安文艺界举行萧红追悼会,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切悼念萧红。萧红故居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端午节开放,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萧红纪念馆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毗邻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萧红诞辰75周年),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萧红画像1997年,香港客居作家高旅将珍藏的一副萧红女士画像捐赠给香港的中央图书馆。此画为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先生根据萧红早年照片摹绘,还有诗人聂绀弩先生吊诗六首,由诗人陈迩冬先生书写,另有聂绀弩眉题诗成一立轴,帧集书法、诗词、绘画三绝于一身。高旅先生自1964年珍藏此画,因希望此画能长期保存常年陈列,而萧红曾居香港且在港病故,与香港有一段文学因缘,决定无条件捐赠给香港。艺术形象2023-07-11 09:17:181
NO.65《蛙》莫言
前言:前段时间的小说翻译课上,严老师偶然间讲了一些关于小说《蛙》中的语言特色以及相关的翻译方法,一下子激起了我对于这部小说的好奇,而恰巧多抓鱼上在推这本书。于是,立刻下单,买来拜读。 正文: 莫言凭借着小说《蛙》,通过葛浩文翻译,最终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以一个乡村女医生(文中“我”的堂姑姑)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思中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史,传达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呈现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完整展现莫言文学王国的丰富奥妙。——摘自书中的序 《蛙》的书名来自1958年一条新闻:“男女行房前生吞十四只蝌蚪便可避孕。”有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荒唐,但在当时,此法竟大为盛行。这成为莫言写这本书的灵感,一开始书的题目叫《蝌蚪丸》,2007年,才把书名改成了《蛙》。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是《蛙》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疑惑。但当我看到作者是莫言,便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读过莫言的书都知道,书的题目往往是一个世俗的名字,可当你读完之后,世俗的名字背后体现深刻的寓意。 故事起源于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到“我”(蝌蚪)的故乡与当地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在结识了“我”的姑姑之后,杉谷义人鼓励当地文学爱好者以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作品。“我”便以书信的方式写给杉谷义人。文中以虚构的蝌蚪为主人公“我”,小说以作为乡村产科大夫的姑姑拉开序幕。作为当地第一个产科大夫,姑姑接生了几千个小生命,救活了无数个因难产而有生命危险的产妇。但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后,”姑姑“成了抓计生的干部。“姑姑”的工作重心变成了计划生育的执行者,有一些产妇在企图超生的时候,任她们东躲西藏,上天下地,却仍然被精明果断的“姑姑”找了出来强制引产。这些人中包括“我”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怀胎七月的她在引产过程中大出血,一尸两命。还有那个企图逃跑的快要生产小侏儒王胆,在被追逐的过程中早产而死。而到了老年阶段,“姑姑”为“我”牵线找到了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她也是一名产科医生及计生干部。没有生育能力又非常喜欢孩子的小狮子,最后选择了偷偷的找人代孕,“姑姑”还是那个亲手为“代孕”女子接生的大夫。而那个“代孕”的苦命被火灾毁容女子,正是导致小侏儒王胆早产的小女儿。2023-07-11 09:17:251
中国的哪个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23-07-11 09:17:357
叶子作品
叶子作品如下所示:(1)《去苏家店追寻春天》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的,如果你在忙碌的工作中错过了欣赏杏花桃花的开放。杏花不要着急,趁着五一假期,你就一路向北,开启你的追春之旅。苏家店沿途的风景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塞北的雪(2)《我爱你,塞北的雪》一路美景一路情,看雪压青松挺且直,看杏树枝头梨花白,看小灌木上憨憨的熊猫态,看休闲的长椅沙发软。看远山连绵起伏江山秀。叶子图片【作者简介】叶子,原名曾建华,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承德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散文学会会员等。2023-07-11 09:18:441
ufeff明哲保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释义】: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读音】:ming zhe bǎo shēn 【近义词】:洁身自好 【反义词】:同流合污 【例句】: 1.德国正在成为一个明哲保身的强国? 2.明哲保身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之一。 3.明哲保身、痛风治疗蛋白作为食品,应该尽量避免你. 4.我们要明哲保身,不损人,不说粗鲁的话。 5.你想明哲保身?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 6.一看见那张小脸,我们就把明哲保身的金科玉律统统打破了。 7.换句话说,若能在中国压抑的政治体制下明哲保身,就能赢得全世界的掌声。 8.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希望明哲保身,以免被欧元区和美国的问题波及。 9.这是德拉吉走出的大胆而巧妙的一步,或许也是眼下最有利于他明哲保身的一步。 10.如果恶霸注意到你躲着他们,他们不会把这当作明哲保身,而是当作一种懦弱的行为; 11.中国经济的激增,没有使当地的电子行业在低价竞争中受到打击,反而在衰退的全球市场里明哲保身。 12.现在,欧元区即使面临危机,但仍尝试对自身进行重组,而且每个国家都思考,到底是出手相助还是明哲保身。 13.虽然来去辩论是由手机厂商和癌症研究团体最好是明哲保身. 14.在这个思维方式很可能促使你冒更大的风险,做出更大的赌博,而不再明哲保身只能得到成功! 15.杨和西姆斯认为莫言明哲保身,葛浩文却看出,莫言的作品中贯穿着对中国 *** 的批评,这种批评很微妙,也很世故。 16.在这个思维方式很可能促使你冒更大的风险,做出更大的赌博,而不再仅是明哲保身收获成功! 17.我们身为官员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明哲保身,避免道出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2023-07-11 09:19:251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靠)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它既不是我们近代以来起步晚的数理化,也不是当代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因为这些我们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但文学,我们不比他们差,唯一被误解的当属我们民族独立的文化,因为与西方价值有着不同,加之翻译变味,我国的文学很难打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文学。 第一个,具有划时代,破天荒的意义。同时第一个也是艰难的开拓者,就像鲁迅,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家,第一个,对于鲁迅来说,那是率先吃螃蟹的人,其中五味杂陈自然有个中咀嚼,滋味不用说是难以名状的,非一般酷暑熬、寒彻骨不足以抵达的精神和肌体双苦旅。 对于莫言更是一样,他先中国其他文豪获奖,正是大手笔,高文采的集中呈现。而在我们眼中,莫言获奖是因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蛙》,其实不然,长篇小说《蛙》确实为莫言带来了巨大荣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莫言凭借《蛙》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那么莫言是不是靠《红高粱》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知道莫言,大多数是因为《红高粱》。而《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成为真正的文人的标志,算得上是莫言走向文坛的“入场券”,当然了也是这部《红高粱家族》让莫言声名显赫。在当代中国文坛之上,莫言最先出名的小说《红高粱》也成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开始注意到莫言,并致力翻译他的作品。在葛浩文眼中,他是高度欣赏莫言,同时在瑞典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看来,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几年后莫言完成了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也是这部小说距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近一步。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写的是天堂村民与供销社等部门的矛盾。1988年之前,天堂县鼓励百姓种植蒜薹致富,结果大面积种植后,来年遭遇了供大于求,导致蒜薹滞销。小说开篇就写道,村落到处充满蒜薹的恶臭,气息刺鼻,令人作呕。田野满是堆放的蒜薹,再加之天堂县一系列的伪操作,成千上万的村民群情激愤,一场场暴力事件及当地部门以暴制暴的摧毁,使得悲剧发生。 葛浩文专注翻译了这部小说,而且还悄悄“动”了手脚,将小说的结尾稍做修改,从而这部悲剧变成了平剧,不喜不悲。更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也是这样的倾向使得《天堂蒜薹之歌》更吻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文学评选标准。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西方对莫言的众多小说,重点解读了三部,其中《天堂蒜薹之歌》就是其中之一,在诺贝尔奖的官网上还特别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并且从1988年创作之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语言销往欧美多个国家。 为此长篇小说《蛙》仅在国内就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张祎、刘震云、毕飞宇等当代数得上的大作家一同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走出国门更是受到西方欢迎。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上,一般很少仅以一部作品就给作家如此大的荣耀,当然除了海明威这等在历史特别有分量的作家,仅以一部《老人与海》就担当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另外《生死疲劳》有一股极为神秘和新颖的文字结构,让人联想到2006年土耳其诺奖获得者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帕穆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三大中心文学巨匠之一,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久居世界文坛,而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完全可以和之相提并论,同时莫言的这部小说还获得了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除了《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生死疲劳》这三部被西方重点翻译并解读的小说外,莫言的《丰乳肥臀》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这是一部论厚重感,堪比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作品。所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靠的是包括《蛙》、《酒国》、《四十一炮》、《檀香刑》等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篇小说的合力而成。 不仅是我们熟知的《蛙》或是早就出名的《红高粱》,而是以《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多部小说。 中国文学行坚驶难,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古代文学璀璨夺目,在鲁迅等现当代文豪的开辟下,当代文人继承前人意志,在并不被看好的碎片化文学当下,依旧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像以莫言、贾平凹为首当代文人,再加之阎连科、北岛、残雪等实力派在世界舞台正日益发挥着时代弄潮儿的角色,尽管诺贝尔文学奖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相信以这些作家的实力,不久的未来再度拿下这个毁誉参半的诺贝尔奖应该是绰绰有余。 最后你认为莫言获奖的小说是哪一部,这些小说你都知道吗,中国作家未来再度拿下诺奖的可能性有多高呢?谁会是下一个,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欢迎讨论!2023-07-11 09:20:461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谁?
《呼兰河传》,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1940年完稿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分为7章,由茅盾作序。《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发表经过根据现有资料,《呼兰河传》大约开始写于1937年12月。1937年抗日战争淞沪会战爆发后,萧红、萧军等作家逃离上海来到内陆武汉,期间萧红在武昌小金龙巷写就第一和第二章。随着抗日战争的扩大化以及萧红自身的各种遭遇,这一期间小说创作几乎停滞。1940年1月,萧红抵达香港,同年8月《呼兰河传》的创作得以继续,并于12月20日完稿。《呼兰河传》首先于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1941年5月30日,《呼兰河传》首次经由桂林上海杂志出版公司出版。之后陆续有1943年6月桂林河山出版版本、1947年上海寰星书店出版版本、1954年5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版本、1979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版本以及1998年哈尔滨出版社版本。小说的英文译本于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译,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Tales of Hulan River)。2023-07-11 09:20:521
狼图腾英文版的介绍
《狼图腾》英文版(Wolf Totem),作者姜戎,译者葛浩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发行。这是一部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的重新认识,由于历史的厚重和不可再现,本书成为了这个时代享用不尽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该书在中国大陆发行300余万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种奖项几十余种。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个国家和地区发行。2023-07-11 09:21:051
红高粱的作品影响
《红高粱》电影于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红高粱》电视剧女主角周迅获第21届上海电视节颁发的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1987年11月,香港出版《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香港作家西西负责编选的第一辑就推出了莫言的《红高粱》。1993年,维京出版社出版了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翻译的《红高粱》。葛浩文被中美媒体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有评论称,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翻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深入西方。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因将莫言作品译成瑞典语而为中国读者熟知。陈安娜坦在书店里看到了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就尝试翻译。后来她用瑞典语陆续翻译出版了《红高粱家族》等。正是因为有这几部莫言重要作品的瑞典语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才将莫言锁定为2012年文学奖得主。1989年,日本翻译家井口晃翻译出版了《红高粱》,1990年又出版了《红高粱》(续)。2014年10月23日,莫言《红高粱家族》的爱沙尼亚语版也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举行了首发。莫言和他的《红高粱》还影响到很多作家。作家麦家说,1986年,中国内地刚开始接触拉美文学,家族叙事和魔幻主义成为文学青年心中文学创新的样板;“人的解放”,成为他们这代人新的价值观……莫言的《红高粱》在这些方面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他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红高粱》让小说家毕飞宇相信“小说家的器官原来是长在小说里的,同样,小说原来是长在小说家身上的”。2023-07-11 09:21:211
有哪些翻译家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了外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大地上更是人才济济,不但有许多杰出的翻译大家把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开阔中国人民的眼界,更有许多优秀的知名翻译家,将中华文化外译,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下面列举几位杰出的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他的夫人戴乃迭女士系英国人。但是,她十分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夫妻伉俪合作,翻译了多部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故事》《鲁迅选集》《呐喊》《彷徨》等,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许渊冲 许渊冲是一位有名的翻译家,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多年,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受央视邀请,参加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也是由于他为中华文化外译做出巨大贡献。2014年,他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而他也是第一位获得如此荣耀的亚洲翻译家。他的译作包括中英法等语种,翻译成就集中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他现在虽然已经90多岁,但仍然坚持翻译,实在是一位值得敬佩的翻译大家。张培基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也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教授。他主编了多部英语教材,印刷次数上百万次,为高校教学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此外,他主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4册,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优美的英文,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听到中国声音。葛浩文葛浩文原名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他被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甚至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莫言的多部作品都由其翻译的。2012年,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离不开葛浩文的巨大贡献。赵彦春赵彦春教授的最新译作《英韵三字经》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英韵三字经》,风格独特,以英文“三词格”翻译中华经典《三字经》。他不仅做到了在三词形式上的吻合,也兼顾了原著的形式美。同时,在音节和押韵方面做的十分到位。据悉,《英韵三字经》第13个英译版本。它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做出巨大贡献。此外,他还英译了许多经典汉语歌曲,也被有名的歌唱家演唱。这些翻译大家的经典译著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经常被作为高校翻译教学的辅助教材,也是业界教师与学生用作科研的必修材料。每次读这些经典译著,都能有新的体会。他们对中华文。化外译的贡献不可磨灭,也是后人很难超越的。微信公众号:夏夜星空梦 欢迎大家关注,这位有颜有趣又有料的翻译女。2023-07-11 09:21:342
饥饿的女儿的作品点评
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评论家刘再复《饥饿的女儿》属于中国,属于地地道道的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特别是它所表现的那种几乎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的生长方式,令我一望即感亲切。——评论家李洁非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翻译家葛浩文这是一本美丽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书,是我们不曾看到的那一部分中国的史诗,绝对的让人着迷。——英国著名作家玛丽·维斯利对那些有现代中国的动荡中幸存下来的一代,虹影写出了有力的证词:他们之所以幸存,只靠着坚韧。这是一本让人心都掀起来的书。——英国书评家卡门·卡莉尔此书有十九世纪小说名著的所有成分――非婚生、贫困、无望的爱情――却是扣人心弦的自传,把我们带到现代中国的最核心处。——英国书评家安东尼娅·弗雷泽一本了不起的杰作:它把私人的与公众的结合起来,又把公众的与精神的结合起来。——瑞典《松德斯瓦尔斯日报》这是一部强劲有力的作品,读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美国《纽约时报》虹影的叙述,其坚韧,其想象力,其幻异能力,使人着迷。——美国《洛杉矶时报》2023-07-11 09:22:521
萧红是怎么死的(31岁的萧红在香港逝世)
文/贾冬婷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也因此被长期忽略。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也被人长久窥视。如香港作家小思所说,“她在那个时代,烽火漫天,居无定处,爱国爱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她又是爱得极切的人,正因如此,她受伤也愈深。命中注定,她爱上的男人,都最懂伤她。我常常想,论文写不出萧红,还是写个爱情小说来得贴切。”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也认为,萧红的情感和作品不可分割。他说,“萧红确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她这些感情,在她生活上,固然是她的悲剧根源之一,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竟是最具撼动力的一面。” 1930年,19岁的萧红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了选择,她逃离了家庭,逃离了婚姻,也逃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从此,“漂泊”成了她短暂人生戏剧的主题。 时光拉回到1930年夏天,萧红即将初中毕业——那个时代,女孩子能读到中学已属少见,于是,家人希望她像周围同龄女孩子一样,尽早把婚结了。 早在1925年,14岁的萧红在家里的安排下,与哈尔滨西郊顾乡屯的汪家定了亲。汪家是当地的一户地主,与张家也算门当户对。未婚夫汪恩甲,曾在小学做过代课教员。据见过他的萧红的长辈亲属回忆,汪恩甲个子挺高,长得也不错。虽然当时萧红还在读初一,但定亲的事情在同学中也比较普遍。萧红的中学同学徐淑娟回忆:“我们哈女中学生的未婚夫大都在哈工大、法大读书,按那时的社会风气,这叫天造地设、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两人交往期间,汪恩甲又报名进入法政大学的预科班读书,而且两人的关系起初似乎还不错,汪家经常派人去学校把萧红接到家里去过星期天或节假日。萧红的同学回忆,汪恩甲来过女中,“乃莹还给他织过毛衣”。 然而,萧红从小城呼兰进入华洋杂处的大都市哈尔滨,在哈尔滨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求学三年后,其眼界和目标已经不同了。当时的东省特别区首届行政长官朱庆澜,就是“东特女一中”的创办人。他的办学理念十分现代,聘请了不少有理念、有见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教书。从萧红和同学们后来的回忆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渴望新知识的少女们产生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这样一所学校,学费也不是一般人家承担得起的,萧红所在的班上,就有花旗银行买办的女儿、督办的女儿,还有缠过足又放足的大家闺秀。据萧红的一位同学回忆,萧红那时开始在校报上发表一些散文和诗,用了笔名“悄吟”,她解释,“悄悄地吟咏嘛”。另一方面,在读书期间,萧红参加过几次校外学生运动,也结识了不少新派的知识男性,其中多数是在北京读书的东北籍青年,他们启发了萧红到北京求学深造的愿望。她慢慢感知到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未知世界的魅力,那个世界也许并不明朗,但充满诱惑。 于是,1930年的夏天,萧红逃婚去了北平,做了“出走的娜拉”。萧红和她们当时已经在读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鲁迅《伤逝》一类作品了,她们也都怂恿她出走。 关于萧红第一次去北京的情形,后来也有很多说法。在萧红生命最后阶段朝夕陪伴于左右的骆宾基,1946年出版了一本《萧红小传》。书中所写,萧红提到她当年出走的勇气,来自于一位“李姓青年”——一个“豪气而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人物”,“那个青年在爱慕她,也是当时她所感到的”。据《萧红小传》,也是这个“李姓青年”带她到的北京,她当时似乎还做着与“李姓青年”未来的梦,甚至把自己当成他未来的妻子。可是等她到了北京李姓青年的家,发现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时,才知道真实的状况。 就像那道“易卜生难题”——娜拉出走是容易的,但是,她走后怎样?鲁迅曾对此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说娜拉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寒冷、饥饿和穷困中的萧红也注定逃不脱这样的命运,她回来了。回到家的萧红立即被家里软禁起来,她再一次找机会逃到哈尔滨,但这一次,她彻底与家庭决裂了,跨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与家庭决裂的萧红在哈尔滨贫困交加,曾和父亲张廷举在街头相遇,但双方冷眼相对而过。很多资料都证实,萧红在哈尔滨流浪的时候,实在饥冻难耐,便到哈尔滨的亲姑姑家求援。可当他们打开门一看是萧红时,就立即关上门,把她拒绝在寒天冻地的街头。 后来,萧红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向现实低了头。在走投无路下,萧红又与汪恩甲联系上,住在东兴顺旅馆同居。现在仍保留的东兴顺旅馆位于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是一座俄式建筑,在当时应算得上是一家有档次的旅馆。“九一八”以后,商客锐减,住宿业很不景气,加之汪家与张家在当地都算是有一定名望的家族,这样萧红和汪恩甲才有可能以赊账的形式住进来。住了半年多时间,他们欠下食宿费达400多块钱。 ▲萧红与汪恩甲同居的东兴顺旅馆 有一天汪恩甲说要回家取钱,离开了东兴顺。最初,已经怀孕的萧红还天真地盼望着他再次出现,可是一直不见他踪影。一个多月后,萧红渐渐绝望,而旅馆老板也失去耐心,把她换到走廊尽头装杂物的黑屋子,严加看管。 这群青年人中,有一位刚到哈尔滨不久的25岁青年刘鸿霖,他后来的笔名是我们所熟悉的“萧军”。这一年,萧军为《国际协报》撰写一些零星小稿,借以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一次,老斐委托萧军跑一趟,给求救的萧红送几本文学书。于是,萧军在一个接近黄昏的时刻,来到了东兴顺旅馆。这是1932年7月13日,萧军后来用文字很详细记述了他们第一面的情况:房间里霉气冲鼻,当时被软禁在小旅馆里的萧红惊恐不安,面色苍白,而且看上去不久就要临产了。萧军本来要送完几本书就走的,直到他“无意间把散落在床上的几张信纸顺手拿过来看了一下”,上面的画和字,以及旁边萧红随手写的小诗把他吸引住了。 若干年后,萧军坦率地跟女儿萧耘谈起了这段感情。萧军把两人的相识归结为“偶然”,诸多的偶然中,最重要的偶然便是读了这首诗:“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就是这一首小诗,让眼前落魄的萧红成了他眼里“最美丽的女人”,他决定“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来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 这年8月的哈尔滨,雨水格外多。8日夜间,松花江大堤全线溃决,洪水肆无忌惮地涌入哈尔滨市区。道外十几条街道水高四尺,成了可以行船的人工运河。人们纷纷逃难。东兴顺旅馆也一片狼藉。旅馆老板忙于逃命,自然无暇顾及这个欠下巨额费用的女人了。 萧红等不及老斐他们要趁乱来营救的安排,挺着大肚子,从窗台跨了出去,上了一艘救济船,最后找到了萧军临时借住的老斐的家。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或许倾覆了一个城池只为成就一个人的爱情。萧军与萧红的爱情故事,也有几分类似的味道。松花江的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个城市,却成就了萧红、萧军的恋情。 ▲萧红与萧军 从东兴顺旅馆逃出来的萧红,在裴家客厅里安置下来。1932年8月底,萧红在市立医院的三等产妇室生下了一个女孩儿。这个小生命注定是不被欢迎的,她很快被送给道里公园看门的老头。在别人家住久了,裴家开始对萧红有了意见,1932年11月,萧红拖着产后孱弱的身体,与萧军住进俄国人开的欧罗巴旅馆顶层的一间狭小房屋,后来又搬到道里中央大街西侧的商市街25号,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萧红后来在《商市街》中,不厌其烦地记下来这些时光,有共患难的快乐。“只要他在我身边,饿也不难忍了,肚痛也轻了。” ▲哈尔滨中央大街(黄宇 摄) 二萧在哈尔滨的这段日子,像是普契尼《波西米亚人》里那群流浪艺术家一样,贫苦、快乐。他们有时去游泳,有时去划船,有时去溜冰……他们在哈尔滨的朋友杨范后来回忆,有一次在白俄很多的中国大街上,她见到了二萧。“萧军脖子上系了个黑蝴蝶结,手里拿了个三角琴,边走边弹,萧红穿着花短褂,下着一条女中学生通常穿的黑裙子,脚上却蹬了双萧军的尖头皮鞋,看上去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边走边唱,就像流浪艺人一样。” 30年代的哈尔滨,有着日本统治、俄化社会、中国土地的背景,也让萧红受到有形无形的压迫。可以说,这也是萧红对自己、对世界最迷惑的阶段,身份未明,位置未定。而“九一八”是一个契机,给东北造成了苦难,改变了东北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些作家的命运。后来形成了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东北作家群”,就是因为他们在东北亲眼目睹了灾难,亲身感受到做亡国奴的痛苦,在哈尔滨或者沈阳起步,到了以鲁迅为中心的上海发表了相关题材的作品,使内地的人知道了东北的生活。 萧红和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典型代表。在哈尔滨,因为和一些热爱文学的青年接触,萧红在文学上的能力得到挖掘,她开始在报纸发表文章,这对当时在写作上还缺乏自信的萧红是个极大鼓舞。1933年底,在舒群等友人的帮助下,她和萧军共同出版了《跋涉》,初露锋芒。 不久,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跋涉》被查禁。他们在哈尔滨的朋友、中共党员舒群“与组织恢复关系”,落户青岛,向二萧发出邀请。1934年6月11日,萧红与萧军去往青岛。这一次告别,萧红再也没能踏上自己故乡的这片黑土地。 二萧到青岛后,在山顶上住的一幢公寓,可透过窗子观赏两边海洋的景色,到报社走路只要一刻钟。此段生活比在哈尔滨悠闲得多,乐观的气氛逐渐取代了昔日沮丧的情绪。美国学者葛浩文写道:““比较起来,萧红只有在青岛的短短五六个月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这句话令人心酸,也是实情。也就是在青岛这段短暂的安宁,萧红在操持家务之余,写了她第一部小说《麦场》——即后来在胡风的建议下改成的《生死场》:“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一年她仅仅23岁。 在青岛的安定是短暂的。不久,舒群与其爱人先后被捕,报社也停办。两人不得不寻找下一个漂泊处。在朋友建议下,1934年10月初,像当时很多崇拜大师的文学青年一样,萧军也试着写了封信给鲁迅。比其他文学青年运气好的是,这样一个几乎是冒昩的举动,竟然打动了鲁迅先生。10月9日,他们就收到鲁迅的回信,继而和朋友们陷入到一片狂喜中。信里的每一句话他们都能倒背如流,正如萧军在半个多世纪后回忆里所说,这一封信于他们有如“一纸护身符录”似的意义。 1934年11月2日,萧红、萧军与梅林一行三人到达上海,租住在拉都路北端杂货店二楼的亭子间里。在萧军的不断要求下,11月30日,萧军、萧红在北四川路的一咖啡室内,第一次见到了鲁迅与许广平。许广平后来回忆萧红:“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 ▲萧红与许广平(右) 随着与鲁迅一家交往的增多,他们的家搬得离鲁迅越来越近。1936年,索性搬到了鲁迅在大陆新村居所附近的北四川路。萧红自己说,从那时起,一连好几个月“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萧红几乎成了鲁迅家人一样,而根本不是客人。在文坛上,二萧与鲁迅“同仇敌忾”,也深得鲁迅的信任——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鲁迅先生此时已是生命的最后阶段。 为什么鲁迅和这两个贸然投奔的青年走得这么近?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分析,有几个原因。“首先是鲁迅对于青年的态度,总是做着‘愿英俊出于中国"的梦。他对从沦陷区来的遭难的人,第一时间先有一个同情的反应。所以萧军、萧红写信向鲁迅求援的时候,鲁迅的反应是很积极的。作为东北人的二萧,是特别愿意把心掏出来给你的那种,这跟南方青年那种书生气甚至有点矫揉造作是不一样的。鲁迅就喜欢这种坦诚的,他说哪怕你是魑魅魍魉,也把自己的灵魂露出来好。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二萧本身的才气,他们展露出写作上的才能。 ▲鲁迅博物馆馆长王锡荣(黄宇 摄) 萧红说:“只有鲁迅才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鲁迅去世后,萧红写了长达一万多字的《回忆鲁迅先生》,写了两人交往的很多细节。萧红这篇文章当时遭到萧军的嘲笑,在他看来,这篇文字过于平淡和琐碎,和鲁迅先生的伟大不相称。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比如开头即是这样的鲜活:“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在祖父带走了童年的“温暖”和“爱”之后,萧红又在鲁迅先生这里找回了。她在鲁迅身上找到了她多年寻求的梦想特质——睿智和热忱,这是一个理想父亲的典型,鲁迅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这个角色。 在萧红31岁即将病逝香港时,她不要求埋葬在任何一个和她相爱过的男人身边,也不要求回到家乡,唯愿葬在鲁迅先生坟墓旁。她说:“死后要葬在鲁迅先生墓旁,现在办不到,将来要为我办。” 如果你是文化爱好者,想要提升文化鉴赏力,积累创作素材;如果你是困惑的青年人,想要从名人的故事中,获得人生启示;如果你喜欢钱钟书,沈从文,萧红,张爱玲,并且愿意和王劲松,宋佳,海清一起来解读大师的思想,那么欢迎你来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 成为大师第一季》2023-07-11 09:23:041
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他翻译的中国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最多,其二是因为他的译著很是严谨,在海内外深受欢迎,影响巨大; 二、具体解释: 1、简介这个人 :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2、翻译特点: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3、翻译过的名家: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2023-07-11 09:23:221
葛浩文的关于莫言
葛浩文:我最早读到的莫言的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我很惊讶,也很喜欢,其中的爱与恨很能打动人。我就写信给莫言,莫言回信说很高兴我能翻译他的小说。后来,我又读到《红高粱》,没看几页,我就坐不住了,马上跟莫言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觉得做为他的第一本与英语读者见面的作品,《红高粱》会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我先翻译了《红高粱》,然后是《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还有一本中短篇小说集。 葛浩文: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我喜欢它们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 《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作品;《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我可以如数家珍,我正在翻译《蛙》。 葛浩文:当我阅读莫言的作品时,我时常会想到狄更斯(我知道他不是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鲜明道义核心的鸿篇巨制,大胆、浓烈、意象化而又强有力。与其作品相似的还有威廉·弗尔曼[注:当代美国作家]的《欧洲中心》[Europe Central暂译名],莫言的《红高梁》系列拥有同样的宏大历史叙述,他的《天堂蒜薹之歌》也同样表达了对强权者兽行的猛烈抨击。当然,还有那些莫言自己也比较喜欢的作家:现代主义的福克纳、魔幻现实主义的加西亚·马尔科斯,还有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也别忘了另外一个“老派人物”:以市井狸语冷嘲热讽著称 的拉伯雷[法国16世纪作家]。2023-07-11 09:23:291
狼图腾英文版的译者简介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2023-07-11 09:23:411
《尘埃落定》有没有英译本?
有。是由美国的汉学家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你可以循着这个名字去找书。看这则新闻吧:另外的一些信息,可以看下面的新闻: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8-03/12/content_6528946.htm2023-07-11 09:24:021
中国著名翻译家
英译汉:1)朱生豪,莎士比亚文集;2)江枫,雪莱诗集;3)董乐山,《西行漫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汉译英;1)许渊冲,中国古典诗词英译;2)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英译;3)葛浩文(美国),莫言小说;法译汉:1)傅雷,巴尔扎克小说;2)王道乾,杜拉斯小说;俄译汉:1)草婴,托尔斯泰小说;2)查良铮,普希金诗集;日译汉:1)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2)林少华,村上春树小说;德译汉:1)朱光潜,《小逻辑》等;2)绿原,《浮士德》希腊语译汉:罗念生,《伊索寓言》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意大利语译汉:吕同六,《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西班牙语译汉:杨绛,堂吉诃德;丹麦语译汉:林桦,安徒生童话;梵文译汉:季羡林,罗摩衍那。2023-07-11 09:24:111
今天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家?
英译汉:1)朱生豪,莎士比亚文集;2)江枫,雪莱诗集;3)董乐山,《西行漫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汉译英;1)许渊冲,中国古典诗词英译;2)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英译;3)葛浩文(美国),莫言小说;法译汉:1)傅雷,巴尔扎克小说;2)王道乾,杜拉斯小说;俄译汉:1)草婴,托尔斯泰小说;2)查良铮,普希金诗集;日译汉:1)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2)林少华,村上春树小说;德译汉:1)朱光潜,《小逻辑》等;2)绿原,《浮士德》希腊语译汉:罗念生,《伊索寓言》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意大利语译汉:吕同六,《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西班牙语译汉:杨绛,堂吉诃德;丹麦语译汉:林桦,安徒生童话;梵文译汉:季羡林,罗摩衍那。2023-07-11 09:24:191
狼图腾英文版的《狼图腾》英文版:让世界感受狼的精神
3月13日下午,《狼图腾》英文版在故宫御膳房全球首发。新闻出版署的部分领导,《狼图腾》英文版翻译、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等出席了本次首发式。(以下为本次首发式实录)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安波舜: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能够在凝聚五千年文化的故宫御膳房召开英文版《狼图腾》的首发式,感慨万千。中国的明朝第二代皇帝修建故宫的时候,中国还是相当的开放,产生过郑和下南洋的壮举;但到了清朝坐镇故宫的时候,又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文明进程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几乎停顿。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英文版的《狼图腾》能够在这里举行首发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的出口的不仅有牛仔裤、皮鞋和袜子,还有文化产品,还有活跃在书中的几十匹草原狼,作为一个出版者和该书的责任编辑,我十分的荣幸。在此,我代表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的同事,衷心的感谢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长江出版集团的领导,对我们出版产品“走出去”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更感谢企鹅出版集团对《狼图腾》的一见钟情,并把这种爱,推向世界的文化舞台。我由衷要感谢的是,《狼图腾》的翻译者葛浩文先生。葛先生是中国读者和文化界熟悉的老朋友,他20多年来,先后翻译过我国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的中国文坛,提起葛先生,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尤其是在翻译《狼图腾》的过程中,他深厚的中英文的学者功底,和对小说艺术的独到见解,使英文版的《狼图腾》增色不少,流畅和生动很多,不仅得到英文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曼氏亚洲文学奖评委们的青睐。我作为一个小说编辑,对葛先生的辛勤劳动和艺术智慧,再次的表示感谢。《狼图腾》中文版出版四年来,共计发行240万册。至今还高居在畅销书榜。销售海外版权26个语种和国家,已经出版的有英文版、法文版、荷兰语版、意大利语版、日文版、韩文版、越南语版,陆续出版的有德语、俄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斯堪维迪亚语、芬兰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希腊语和匈牙利语等。对于这么多国家和语种争先恐后地购买翻译《狼图腾》,是极为罕见的一种出版现象。欣喜之余,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的时代和国家的影响力,感谢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东风。最后预祝英文版《狼图腾》在中国在全球发行成功,也希望大家重读一遍《狼图腾》,让我们共同感受狼的团队精神和独立、自由和尊严,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为保护美丽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祈祷祝福。谢谢大家!葛浩文:大家好。我今天能够在汉人的龙图腾的大本营说几句蒙古人的图腾狼,感到非常荣幸。感谢长江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我也感到不好意思:第一,我不是作者,这不是我的经历,也不是我的故事,但让我来代表他,闽南语有句话是:没有鱼,虾也可以。我就当虾吧。《狼图腾》的翻译有很多人,让我来代表,我就既来之,则安之吧。我是生长在大都市的美国佬,从小就怕狼,狼群更可怕。听说二战时德国的特种兵就是狼群。看了这本书后,我还是怕狼,但我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更多,崇拜他们的生命力,对自然环境的贡献之大。中国眼前的好作家很多,好作品更多,可这些作品在国外行销有很大问题,因为总赶不上中国的电影。问题在行销,在读者,不在作者。中国图书在美国的情况在改良,看着中国,中国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现象,我们也注意文化上的现象。我翻译小说,感觉中国的小说一天比一天好。《狼图腾》是一本很特殊的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国家已经出版了翻译版,是很大突破。我希望英文版也是个突破,希望读者对内蒙古、对中国的问题有新的认识。《狼图腾》的故事很强,异国人是关心异国文化的。书中体现的第一是大自然,环保的破坏、生态的破坏。我们应该追寻其中的原因;第二,文化的冲突,汉人、蒙人的冲突,现在这是全球很大的问题,书上没说怎么解决,但能让读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感谢长江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译著,我希望这个翻译对得起作者,对得起书,对得起我的英文读者。周海伦:我很荣幸今天能来这么美的地方说这么好的话题。《狼图腾》这本书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三年前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权,是我们公司的第一个工作,这三年来时间很长,但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工作,也是企业很看重的工作。另外书中的故事是国际性的,包括环保、民族关系等。西方读者看后会感到新鲜。今天很荣幸在中国发行,3月27日我们在全球发行。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合作司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有重大变化,国际出版界很重视。我们对外文翻译表示支持。产品、渠道等方面借鉴国内外的资源,长江出版集团做出了不少成绩,《狼图腾》的成功是合作出版的结果。我们鼓励企业探索“走出去”的道路。周百义:三年前,我们在北京和企鹅集团举行了签约仪式,三年后在故宫举行英文版的首发式,这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我作为长江出版集团的一员感谢企鹅集团,感谢亚洲文学奖的评委,感谢姜戎。我们能把这本书推向全世界,得益于每个人的支持。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目前还不够显著,但我们相信通过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计划,会让全世界的朋友了解变化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2008年,中国要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周海伦想借这本书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让全世界的读者在这本书里了解中国文化。我在此预祝这本书的发行能达到企鹅出版集团的目标。评委:曼氏亚洲文学奖也叫曼氏BOOK文学奖,目的是把亚洲的文学推向英文国家。评委一共三位,我代表另两位评委来讲话很荣幸。作为第一届文学奖的评委,我们希望找到非常优秀的作品,看到《狼图腾》时我们惊喜若狂。虽然三个评委来自三个国家,彼此没有交流,但我们把评选结果放在一起时我们发现我们选的第一名都是《狼图腾》。这本书是一个原创小说,是令人惊喜的小说,展现了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全世界都关心的话题。就像葛浩文说的,谈论了人与自然、不同文化之前的关系。我坚信这本书在英语世界里的发行会畅销很多年,就像今天的太阳一样,阳光明媚,照耀着我们的首发式。非常恭喜姜戎先生、葛浩文先生,这本书太好了,非常感谢长江出版社与企鹅出版社的合作,把这本书带到全世界。书中主人公原型:不敢说是杨克的原型,只是有点影子。这本书有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真实,那样的生活是我们不能都经历的,第二,它是一种文化,古老的文明打动了我们,第三,这种环境不被别人了解,800年前,蒙古与世界曾有文化交流,而现在国际上又了解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草原牧民朋友代表——小说里天鹅湖畔一村的村长:今天来到这里非常荣幸。我们牧民听说了这件事都很高兴。我们也在保护《狼图腾》故地的生活环境。记者:问葛浩文先生,您下一部会翻译什么书?问长江文艺出版社(blog)的领导,有没有影视改编的意向?葛浩文:刚出了莫言的《生死疲劳》,另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张炜的《古船》。安波舜:我们正在做工作,几年前,出版半年后影视版权就卖给了紫金城影视公司,目前很多艺术形态的公司都在和我们联系。记者:问葛浩文先生,您小时候是怕狼的,您译完这本书对狼的感觉有变化吗?您对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有没有超越原创之处?葛浩文:我没见过狼,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听说过的狼印象不好。翻译过程对我来说是例外。我看了三章五章时就决定边读边译,我想读者想感到的惊讶的情感,我翻的时候也要感到。比如杨克看到天鹅湖的感触,我想到了我小时看到美景的感触。超过原著的地方我没有这么大的才气,我还是尊重原著的。我没有看完后再译,是想把感情放进去。作者也是学历史的,我没流过血,但他流的泪我还是流过的。记者:译者的受众在外国的读者。您怎样把蒙古的文化更好的传达给自己的读者?问国家出版社署的领导,中国好多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在国外的翻译状况,产生的影响如何?葛浩文:我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我没去蒙古,也当过中国人,我看书时看到几十年以前的内蒙古,以文本为主,把作者写的感情译出来。周海伦:国外市场中,《狼图腾》正在发行,我们还不知道结果。姜戎先生已经接受了几十个国外媒体的采访,葛浩文先生也在回答媒体提问。我们还会做一些电视短片,各国人都会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我们出版之前就知道了这本书,评价很好,这个判断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营销和推广,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者之间的评价。总署领导: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鼓励出版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走出去”。今天我们参加这个活动,主要想法是:这本书是以商业模式运作出去的产品。前几年,政府的政策是做出了出版计划,近年工作力度在加大,但也强调市场运作的方式。我们接触出版企业的同行,《红楼梦》(红楼梦吧)西方人知道的不多,如果直接翻译出去,人们对这本书不了解,也就不会有影响力,我们设想可以借用中国古代男女恋爱方式这种话题来传达。走出去不可能不挣钱,宣传方式是我们要考虑的,以后的调研工作还要加强。记者:问葛浩文先生,中国电影在西方得到一定认可,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是满足了西方人的猎奇心理,您认为《狼图腾》会不会也这样?您译过中国人的很多作品,您能否看出中国作品的进步?姜戎不是专业作家,有评论认为50年代生人的作家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变化的,您怎么看?葛浩文:我是外来的和尚,我只能回答你美国读者的现状。我对电影也不是专家,我对小说的评价也是个人喜好。美国有点脑筋的读者都喜欢看好小说,他们认为好小说都是英语写的,不必要看译书,但如今美国人也是向外看的,看全球作品的。《狼图腾》很好,《青衣》(青衣吧)在英国已经有反响了,这样有反响的作品多了,中国的好事情就来了。记者:问葛浩文先生,听说在翻译过程中,您有增删,是这样吗?出于什么考虑?葛浩文:是编辑部有所删除。导言我就没有译。编辑部说读者要看的是小说内容,这些社科方面的文献就不用译了。我征求了作者的同意,就这样删了。文字上应该不算增加,中国三个字可能英文变成了一句话,但内容没有增加。记者:书要拍成电影吗?安波舜:听说紫禁城电影公司正在协商,目前进展不详。记者:问葛浩文先生,您翻译过程中,觉得中国的作品与国外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点,哪些东西是西方读者感兴趣的?葛浩文:各有春秋。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但翻译后这个特点就取消了。技巧有相当的区别,所以有一段时间,中国作家受西方莫克小说影响,不是写坏了,而是没写自己的东西,当然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2023-07-11 09:24:251
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是谁
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2023-07-11 09:24:404
萧红:“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第一次读到她的文,立马就喜欢上了,笔头轻盈,情绪柔软,既感性又精准妥帖,还有淡淡的诗意,情不自禁地就融在了她絮叨的世界里。直叹这是怎样的一位奇女子,有这么厉害的功力。很早就想读她的传记,这次读到葛浩文的《萧红传》,总算是了了一件心事。一口气读罢,放下,过些天又翻了几页,叹息不已。准备为她记下些什么。 1930年,萧红拿到初中三年毕业证后,父亲将她终身许配给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而那个唯一疼爱她的祖父撒手西归。她决定逃婚,离开了家乡,去了哈尔滨。 她曾在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这样回忆祖父: 不久,她与女中教书的李姓青年同居,几个月后,她发现恋人竟然还有太太和孩子,她苦恼不已,一个人搬出,在小旅馆租了一间小房间,怀着身孕。半年过去,山穷水尽,她向《国际协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投了求救的通讯。编辑和萧军替她偿还了欠旅馆600多元的外债,把她送去医院,萧军天天去看她。她生下的女孩送给别人了。 据描述,萧军生得短小身材,国字脸,目光锐利,弯弓眉,性格粗暴,常酗酒、口角、打斗。 他们在一起了五年,也有相互扶持的快乐时光,在此期间,萧红写了不少作品,她的写作大部分可说是受了萧军的影响和鼓动。但萧军的性情急躁,最后竟惯于在有人面前揭露她的弱点,且对她时而拳打脚踢。萧红忍无可忍。 1937年她与端木蕻良相识,这是个仰慕她的人,萧红名气比他大,因此她在与端木之间的关系上占了上风。他们迅速在第二年的5月举行婚礼。胡风提议新郎新娘谈谈恋爱经过时,萧红说: 事实上,这位新伴侣并没有让萧红满意,她和友人抱怨说端木是个“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的。”她的不满并不是只针对他一人而已,她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女人的世界,感到非常心酸,她写道, 白朗说,“萧红是个神经质的聪明人。”萧红自己说,“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我的心会被淹死的,我知道这是不对,我时时在批判着自己,但这是情感,我批判不了。” 与她一见如故的丁玲写道, 1940年,萧红抵达香港,41年春,病情加重,而她正打算另写一篇长篇小说: 而身体不允许,她已知复原无望,除了听天由命外,偶尔也发发“愤怒”:“我本来还想写些东西,可是我知道,我就要离开你们了,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你们难过什么呢?人,谁有不死的呢?总要有死的那一天,你们能活到八十岁吗?生活的这样,身体又这样虚,死,算什么呢?我很坦然的。”她终以喉瘤炎、肺病、虚弱等症逝世,年仅三十。 一位评者说,萧红“不以诗名,别具诗心”,觉得很是妥帖。 可叹才气逼人,花期太短,她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和她的理想追求相去甚远。 可以想到的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阅读她那诗样的行文吧。2023-07-11 09:24:521
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下面我整理了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供你阅读参考。 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如下: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莫言日本演讲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莫言创作特色: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5年底,张洁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动时,被问到1985年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发生,张洁回答:“要说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张洁形容《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2023-07-11 09:25:111
《尘埃落定》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出版社是哪家啊?中国有英文版的吗?
尘埃落定的英译本Red Poppies由著名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翻译。出版社是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February 12, 2002),亚马逊上又此书的信息链接:http://www.amazon.com/Red-Poppies/dp/B000VI55AQ/ref=sr_1_3?ie=UTF8&s=books&qid=1237619160&sr=8-32023-07-11 09:25:231
红高粱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一)《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二)《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三)《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扩展资料《红高粱》电影于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红高粱》电视剧女主角周迅获第21届上海电视节颁发的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1987年11月,香港出版《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香港作家西西负责编选的第一辑就推出了莫言的《红高粱》。1993年,维京出版社出版了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翻译的《红高粱》。1989年,日本翻译家井口晃翻译出版了《红高粱》,1990年又出版了《红高粱》(续)。2014年10月23日,莫言《红高粱家族》的爱沙尼亚语版也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举行了首发。2018年9月,《红高粱》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高粱 (莫言创作长篇小说)2023-07-11 09:25:301
莫言为什么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无外乎自身综合素养之优秀,获奖作品拥有好的翻译者和作品本身具有的历史价值。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作品《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讲述了中国近60年生育史的作品,它以浓厚的乡村气息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中国一大国策。而作为作家的莫言是以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多年来文学修养用了十年的时间,不断地修正这个故事才获得了这个奖项,足可以说明自身综合素质之优秀。诺贝尔文学奖是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是由外国人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一部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乡土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树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少不了的是它要有桥梁进行连接。故此,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莫言的作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莫言发展:2020年2月,长诗《饺子歌》在《北京文学》第二期发表,引发热议;3月,《人民文学》发表长篇古体诗《鲸海红叶歌》;7月31日,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融入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引起热烈反响;11月,长诗《饺子歌》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特别奖;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1。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6月,莫言《一斗阁笔记》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特别奖;8月,以朗读者的身份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三季》。2023-07-11 09:26:021
当代翻译大家有哪些?
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2023-07-11 09:27:271
有没有写萧红的书,比如说萧红传什么的。
有没有写萧红的书,比如说萧红传什么的。答:很多。到现在为止,在黑龙江省的萧红故居收藏的“萧红传记”,大约有39种。而杨会的论文《体验与旁观》则说“有关萧红的传记现在已经出了很多本,据有关研究者统计已经达到70多部”。笔者统计到的萧红传记名单如下:骆宾基的《萧红传》、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1979年译成中文在香港出版,1980年在台湾再版;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肖凤的《萧红传》(1980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心的《落红萧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秋石的《萧红与萧军》(学林出版社,1999-12月出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丁言昭的《爱路跋涉:萧红传》(业强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丁言昭的《萧红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1993年9月)、丁言昭的《萧萧落红情依依——萧红的情与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情与爱丛书,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03-01日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网友通称《人鸟低飞》,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台湾谢霜天的《梦回呼兰河》、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曹革成的《我的婶婶萧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1-1日出版)、林贤治《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3-01)、郭玉斌的《萧红:漂泊的诗化象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1日出版)、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1980年著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身世考》(2004年3月,哈尔滨出版社)、章海宁的《萧红作品及研究索引》和《萧红年谱》。章海宁主编了新版《萧红全集》、主编了“萧红研究丛书”。(文学评论:萧红传记知多少,一个活于第二次的萧红[王泽生] 作者:王泽生,2009年5月24日)另外,朱云乔的《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年5月)2023-07-11 09:27:351
斋号趣谈·郑存
斋号趣谈·郑存 郑存(1928~ ),笔名中流,吉林永吉人。作家、诗人。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学院。历任东北《林业工人报》《春风》 文艺杂志社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组联室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等。著有诗集《北国诗絮》《燃烧的爱》《枫叶》等,散文集《爱的花苞》。诗集《中流诗歌精选》 曾被译成外文在斯里兰卡出版。 主要书斋号有: 中流砥柱斋。 中流砥柱斋 郑存对上世纪30年代进步刊物《中流》十分钟爱。《中流》文艺半月刊1936年创刊于上海,由黎烈文主编,主要刊载短篇作品,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主要撰稿人有鲁迅、茅盾、巴金、张天翼等。1945年郑存在东北大学读书时,从同学处借到几本《中流》杂志手抄本,看得入神,从此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创作的道路。为寄寓对《中流》的钟爱之情和对鲁迅、茅盾、巴金等前辈作家的敬仰之情,郑存就以 “中流”作为笔名。 他原来一直只有笔名,而无斋名。1981年6月底,郑存专程到北京迎接著名老作家萧军赴哈尔滨参加中国左翼女作家萧红70岁诞辰纪念会,期间郑存向萧军介绍了 “中流”笔名的来龙去脉,萧军听后欣然为他取斋名 “中流砥柱”,并当即挥毫题额。以后,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也为他题写斋名。郑存在中流砥柱斋写下许多激扬文字,其诗集曾多次获奖。在此斋中,他曾接待过日本著名女作家、电影《望乡》的作者山崎朋子,法国汉学家高达彩夫妇,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葛浩文等外国友人。 中流砥柱 郑存在书斋中2023-07-11 09:2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