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黍离之悲意思是什么

2023-07-11 17:28:42
共1条回复
出投笔记

黍离:《诗经》篇名;悲: 怜悯 。指对 国家 残破, 今非昔比 的哀叹。 成语出处: 《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 彷徨 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成语例句: 担心自己的生前会遭逢“ 黍离之悲的近义词: 禾黍之悲 对故国破败的哀伤。 宋 岳珂 《桯史·赵良嗣随军诗》:“一旦决去,视宗国颠覆,殊无禾黍之悲,反吟咏 禾黍之伤 对昔日宫室胜景如今已成为庄稼地而发出的慨叹。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上·丘墟之象》 成语语法: 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相关推荐

黍离之悲是指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释义】形容家国破败不堪,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用法】作宾语;用于感伤等。【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造句:1、只是万万没想到当初那娇柔女子,今日也是个人物了,早知道当初便该将你一齐送入轮回之路早日超度,也可免受黍离之悲叛情之痛。2、张炎、王沂孙等人抒发的是宋社既屋的亡国之痛、遗民故老的黍离之悲,这种情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之上。3、我想,凡是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愿见到“黍离之悲”这种情景的出现。4、徘徊在半边街上,缕缕黍离之悲紧锁眉头。5、他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什么是黍离之悲。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黍离之悲
2023-07-11 13:04:101

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1、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2、出处: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见《白石道人歌曲》。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3、释义:淳熙十六日到日,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了城就四面看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的悲伤啊。扩展资料1、感情色彩:中性成语2、成语用法:作宾语;用于感伤等3、近义词:(1)禾黍之悲: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出处:宋·岳珂《桯史·赵良嗣随军诗》:“一旦决去,视宗国颠覆,殊无禾黍之悲,反吟咏以志喜。”释义:一旦决定离开,根据国家颠覆,没有一点国破家亡的悲伤,反吟咏以志喜。(2)禾黍之伤: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出处: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丘墟之象》:“后巢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砾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释义:后来成群的匪寇进入京城,京城被焚烧殆尽,全部为瓦砾狐兔洞了。路过的游人有国破家亡的悲伤。
2023-07-11 13:04:213

黍离之悲的三层含义(黍离之悲三层含义原因)

1、黍离之悲的三层含义。 2、黍离之悲的意蕴。 3、黍离之悲的理解含义。 4、黍离之悲是什么之悲。1.黍离之悲的含义是感伤国势衰亡。 2.希望天佑东周。 3.怀念故土盛世。 4.出自于《诗经》,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5.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6.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7.《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8.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0.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12.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5.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16.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1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8.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04:521

黍离之悲指的是什么,由来?谢谢

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全诗就不作重述了。该诗写出了作者徘徊于黍地不愿离去的心情,用以形容扬州遭兵焚后的状况,抒发了作者对已故祖国的悲痛之情,其意同于黍离之悲。 黍,谷类植物。离离,茂盛状。言周王室被犬戎所灭后,宫庑废弃,杂草丛生。
2023-07-11 13:05:021

谁知道有关黍离之悲的诗句?

  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黍离》是《诗经》中非常著名的篇目,主要写了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时,看见当年的宗庙宫室已被夷为平地,遍地黍稷妒满目荒凉的景象,于是十分忧伤彷徨,写下了这首诗,感叹周室的兴衰。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对故国繁华已逝的痛苦哀叹,在诗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显得尤为苍凉。  宋代的的姜夔写了一首《扬州慢》,被千岩老人萧德藻评价为“有黍离之悲也”,也就是说它们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的场景,不是和“彼黍离离”的情景颇为相似么?“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心”被严重毁坏的城池,被战火烧锝干枯的大树,这些原本应该没有思维的事物,在这里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战争的罪恶。惨烈的战争过后,当初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样萧条悲凉的景色在诗人的心中该是怎样一种感觉?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若是今天再次来到扬州,也定会感到万分吃惊。纵然有无比高超的作诗技巧和过人的才情,也难以表达出此时此刻的心情吧!是啊,经历战火的洗礼早已面目全非的扬州,无论是谁看到了都会哑口失言。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恰恰能引起读者巨大的共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之为谁生!”  二十四桥,月影,红药,无声地诉说着山河残破的凄凉。  《黍离》和《扬州慢》同是抒发家国之悲的作品,两者都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悠悠情思,把这种伤今怀古的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无限哀伤,因此两首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为人津津乐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05:353

“黍离之悲”这个典故出处在哪?

出 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2023-07-11 13:05:541

黍离之悲意思是什么

黍离之悲的意思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是一种深切的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2023-07-11 13:06:001

抒发黍离之悲的作品

  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黍离》是《诗经》中非常著名的篇目,主要写了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时,看见当年的宗庙宫室已被夷为平地,遍地黍稷妒满目荒凉的景象,于是十分忧伤彷徨,写下了这首诗,感叹周室的兴衰。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对故国繁华已逝的痛苦哀叹,在诗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显得尤为苍凉。  宋代的的姜夔写了一首《扬州慢》,被千岩老人萧德藻评价为“有黍离之悲也”,也就是说它们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的场景,不是和“彼黍离离”的情景颇为相似么?“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心”被严重毁坏的城池,被战火烧锝干枯的大树,这些原本应该没有思维的事物,在这里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战争的罪恶。惨烈的战争过后,当初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样萧条悲凉的景色在诗人的心中该是怎样一种感觉?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若是今天再次来到扬州,也定会感到万分吃惊。纵然有无比高超的作诗技巧和过人的才情,也难以表达出此时此刻的心情吧!是啊,经历战火的洗礼早已面目全非的扬州,无论是谁看到了都会哑口失言。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恰恰能引起读者巨大的共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之为谁生!”  二十四桥,月影,红药,无声地诉说着山河残破的凄凉。  《黍离》和《扬州慢》同是抒发家国之悲的作品,两者都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悠悠情思,把这种伤今怀古的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无限哀伤,因此两首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为人津津乐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06:081

黍离之悲表达的思想感情

  《黍离》是一首著名的忧时伤世的诗歌: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2023-07-11 13:06:351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特别是一个“厌”字,把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庸,敌人的罪恶,作者的感慨,都融合在一起,具体形象而又深刻概括。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论。末韵三句,在视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听觉方面着笔,渲染气氛。“清角”写出兵荒马乱,边声不忍闻。“寒”字点明节令,对应小序中的“至日”,同时又暗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都在空城”的“空”字,对应“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这三句重在写今,但今中有昔,回环往复,丝丝入扣,使凄凉倍见,更易触动“怆然”的情怀。词的下片九句,分四层抒发触目的《黍离》之悲。首韵二句,运用杜牧故事拓开词境。“俊赏”写过去,“须惊”写现在。由昔到今,怀昔是为了伤今。昔日扬州的繁华,曾有许多词人骚客歌咏过它,并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曾吸引过许多风流才子到此冶游,并留下不少奇闻逸事。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事和诗最传人口。所以词中设想:如果杜牧还活着,他若重游扬州,看到眼前的惨状,必定大为吃惊。这里借杜牧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抒发深深的感慨。次韵三句,以杜牧《赠别》和《遣怀》二诗的句意,指出即使象杜牧那样善于状物抒情的名家,即使用他那写“豆蔻”词的精微劲,写“青楼”诗的好才华,也难写尽这萧索冷落的情景和哀时伤乱的情怀。前韵“重到须惊”是写不忍看,此韵“难赋深情”又推进一层,写不忍言。三韵二句再折回写实景。全词以昔日繁华皆不复见立意,这里突然出现“二十四桥仍在”,使词意跌宕,引人注目。它暗暗点出景物依旧,世事已非,使人顿生桥在而时变的惆怅。唐人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过去扬州的月色也颇富诗意,而今却变成寒气逼人的“冷月”,倒影在冬天的流水之中,无声无息,沉寂凄凉,再次渲染了词中的悲剧气氛。末韵二句以诘问收束,感情沉痛,哀怨无限。过去“扬州芍药甲天下”(王观《扬州芍药谱》),但花不知人间的盛衰巨变,只是自开自谢,自生自灭。这便进一步慨叹了“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强化了破败之惨,黍离之悲,完成了全词主旨的抒发,同时又荡出余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姜夔在其《白石道人诗说》中曾提出诗歌要“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扬州慢》可以说也是实现他这种艺术主张的名作。这首词情景俱佳,意境兼胜。上片主要是写惨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但作者在写惨景中包孕着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写了惨景。寄情思于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其次是运用典实,寄慨遥深。词中用杜牧诗和事有七处之多,但作者不是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借杜牧的史实对比今昔之异,反衬“难赋”之苦,表达沉痛之情。从而突出说明目睹故国劫后惨景所引起的悲情,实在难以描绘。再次表现在多种感觉,妙合无垠。词从“少驻”开篇,写到观景;从眼中所见,写到耳中所闻;从眼见耳闻,写到心中所思所想。在具体的叙写中,又有“废池乔木”的形象,有“空城”、“清角”的音响,有冷月之无声,有寒波之荡漾。有声,有形,有动,有静,浑然一体,感触多端,有效地表达了思想,深化了主题。姜夔的词,多有小序,它常为理解词意提供线索,如本词小序就交待了写作时间、原因、内容、题旨等,而且小序本身文笔生动自然,饶有意趣,与词相配,互为补充,一散一韵,相得益彰。可见,小序并非可有可无,实是构成全词完整艺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宋人张炎曾把这首《扬州慢》和秦观的《满庭芳》(晓色云开)同誉为情韵兼胜的作品。其实,秦观词回忆“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只是个人身世之感和寂寞无聊之情;而姜夔此词感怀家国,哀时伤乱。从这一点上说,此词比秦词要胜过一筹。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中“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诸句,也是以艳语写哀情,似不能责备为“与黍离之悲的严肃旨意,不相配合”。当然,这首词感叹之意多,激昂之情少,其中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陈亮等的豪情满纸的爱国壮词相比,自然是一支深沉凄怆的哀曲。“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张炎《词源》卷下)“二十四桥”三句,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先著、程洪《词洁》卷四)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起数语意不深,而措辞却独有千古,愈味愈出。“自胡马窥江去后”数语,写兵燹之后情景,任他千百言,总无此韵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古雅精炼,突过清真。(陈廷焯《云韶集》评)
2023-07-11 13:06:421

列举一篇具有“黍离之悲”的诗词。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2023-07-11 13:06:513

诗词赏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注释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的都会。   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有感而发。    赏析二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赏析四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怀》诗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馆。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他在扬州的荒唐生活的。现在有些词学家指出,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评解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借以自述心情。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风流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赏析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2023-07-11 13:06:571

黍离中那一句作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黍离之悲,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当年繁华的宫殿坍塌埋没于荒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表达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其中‘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表达亡国
2023-07-11 13:07:201

请问诗经·黍离全诗是什么意思啊?

《诗经·黍离》全诗及译文如下:原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诗歌赏析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来。见到宗庙宫殿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在艺术上,诗歌取象简明,以描摹人物心理神情见长。以禾黍渲染萧瑟凄凉景象,寄寓王朝兴灭之思,人世沧桑之感,情景交融。后世“黍离之悲”这一成语,用以指对故国的怀念,表示国破家亡的悲伤,源出于此。
2023-07-11 13:07:281

谈谈你对黍离之思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是对历史盛衰、国家兴亡的悲悼。在本诗中,周朝大夫怀念败亡了的宗周王朝,因见故国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而生出悲悼之情。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雒邑,国势就此一蹶不振。曾经是各诸侯之王室,是繁华的宫殿,现在面对满目的黍稷,东周王朝的士大夫,自然对那繁华昌盛的宗周故都怀有无限眷念之情,不禁心中悲怆不已。这种由茂盛的黍离而生出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就称之为“黍离之悲”,其实质在于“亡国之痛”。后来人们就以“黍离之悲”为成语,表达故国哀思、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也就有了特定的美学含义。也正由于这首诗歌的流传,“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中成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
2023-07-11 13:07:421

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 翻译是怎样的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023-07-11 13:08:061

禾黍之悲什么意思?禾黍之悲怎么读?

禾黍之悲什么意思?禾黍之悲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hé shǔ zhī bēi,简 拼:hszb 成语解释:对故国破败的哀伤。 宋 岳珂 《桯史·赵良嗣随军诗》:“一旦决去,视宗国颠覆,殊无禾黍之悲,反吟咏以志喜。”参见“ 禾黍 ”。 成语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序:“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 成语例句:时代两更,星霜四易,爱新觉罗之政权早失,自无故宫 注音:ㄏㄜˊ ㄕㄨˇ ㄓㄧ ㄅㄟ 禾黍之悲的近义词:黍离之悲 黍离:《诗经》篇名;悲:怜悯。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禾黍之伤 对昔日宫室胜景如今已成为庄稼地而发出的慨叹。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上·丘墟之象》 成语语法: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2023-07-11 13:08:131

黍离什么意思

【成语】: 麦秀黍离【拼音】: mài xiù shǔ lí【解释】: 哀伤亡国之辞。【出处】: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举例造句】: 诗多残山剩水之思,麦秀黍离之感。
2023-07-11 13:08:204

黍离之悲的三层含义

三层含义:怀念故土盛世;感伤国势衰亡;希望天佑东周。
2023-07-11 13:08:471

“黍离之悲”这个典故出处在哪?

出 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2023-07-11 13:08:566

“黍藜之悲”是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周大夫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被颠覆,悲伤作【黍离】。人们把发自心底、失落的悲哀称‘黍离之悲"。
2023-07-11 13:09:112

寓骚雅于冲淡的宋词黍离之悲

寓骚雅于冲淡的黍离之悲 在南宋中后期词坛,史达祖可称姜夔的羽翼,周密、张炎和王沂孙等受姜夔白石词的影响也很大,他们同属于骚雅派词人。 史达祖(约1162—约1201),字邦卿,号梅溪,原籍开封,但寓居杭州。他曾漂泊于扬州和荆楚,做过幕僚,庆元年间做权相韩侂胄的堂吏,职掌文书。开禧北伐失败后,韩侂胄被诛杀,他也被黥面流放,降志辱身,其为人在当时已被人诟病。后人于史达祖的人品或有鄙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史达祖为“乡愿”,但对其《梅溪词》里的咏物词很赞赏,以为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如《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羽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题为“咏燕”,但通篇所写不着一“燕”字,却能把春燕描写得如在目前翻飞,活灵活现,盖遗其形迹而摹其神态,体物工巧而不留滞于物表,写作手法是比较高明的。史达祖的咏物词以描写见长,用工丽的白描传达婉妙的心情,笔调轻盈绰约,故造语轻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确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周密(约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苹洲、萧斋,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先世济南人,其曾祖南渡后定居吴兴,遂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在南宋末年尝为临安府幕属,当过义乌令,国亡家破后寓居杭州,拒不仕元。他的草窗词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者为多,往往融入了黍离之悲,所以能尽洗靡曼,独标清丽。其工丽精巧、善于咏物处,与吴文英梦窗词的骚雅意趣相近,当时并称“二窗”。不过,周密的草窗词颇多沉咽凄楚之音,如《玉京秋》: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闻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厓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 前一首为周密写离情的代表作,以凄凉景色表离愁别恨,善于藉景言情,用葱茜之色显示绵渺之思。后一首是草窗词的压卷之作,主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以抚今念昔的形式,寄托家国之恨和身世飘零之感,把兴亡的悲愤寓于景物描写中,间有凄厉之音而倍感凄恻。 王沂孙(约1231—约1291),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基本上是在吴越一带生活,晚年曾任庆元路学正,有《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传世。王沂孙的词,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时时流露出一种伤时感事的情绪来,但又非常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如《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漫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描绘一弯新月初升时的情景,由月亮的盈亏引起金瓯已缺难补的感慨,于吟咏中似乎带出一种亡国人的悲愤,令人觉得别有寄托。再如《齐天乐·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抓住秋蝉的习性特征进行刻画,抒写“铜仙铅泪似洗”的哀伤,有切身之感,无刻意争奇之意,写得不动声色,却自然哀婉绝伦。这种哀怨隐忍的骚雅之作,有时比悲歌慷慨感人还深,因为悲歌可以尽量发泄,饮恨的 *** 会终身难以忘怀。要之,王沂孙的咏物词既能写出所歌咏对象的形神特征,又长于抒情,有隐喻的特质,其托意、隶事处,能以意贯穿而浑化无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炎(1248—约1323),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先世为西秦(今陕西凤翔)人,自其六世祖张浚迁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就世为杭州人了。他出身世代官宦家庭,少时从父学词,后得声律之学于杨瓒,与周密、王沂孙为词友。入元后曾北上大都,前后在燕蓟十一年,后失意而归,晚年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作客,最终归隐西湖,在清苦困顿中离开人世。张炎作词追求清空骚雅,笔墨疏淡而意趣高远,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咏物之作上,如《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语调幽淡,意境悠远,善于寓情于景、寄意于物。历经事变后,张炎形成了作词尚寄托,藏悲伤于浓红淡绿中的写法,词风清疏、凄咽,多黍离之悲。如《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张炎早期的词留存下来的不多,主要作品是入元以后所作,“黍离之悲”便成为了基本主题,在深婉雅净、清丽疏朗的风格中,染上了枯木夕阳般的清冷灰暗色彩。如《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再如《高阳台》: 古木迷鸦,虚堂起燕,欢游转眼惊心。南圃东窗,酸风扫尽芳尘。鬓貂飞入平原草,最可怜、浑是秋阴。夜沉沉。不信归魂,不到花深。吹箫踏叶寻幽去,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故园已是愁如许,抚残碑、却又伤今。更关情。秋水人家,斜照西泠。 心情沉痛,凄咽者多多,此乃时代使之然。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新兴散曲的时代了,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宋骚雅词派的创作经验。他在《词源》中推举姜夔“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词风,明白词的声调格律有必须守和不必守的地方,关键在于要有清空骚雅的意趣和韵味。 宋末元初值得一提的词人,还有自号“竹山”的蒋捷(约1245—约1310),他与张炎、王沂孙、周密被清人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其《竹山词》在四家里最有自然之趣而不受词律的束缚。他的隽婉之作未脱离姜夔、吴文英一派的影响,炼字精审,音调协畅,有骚雅意趣;但他时有豪气词,则是在有意效仿辛弃疾了。写作方法和风格的多样性,是蒋捷竹山词的长处,尤其是他的令词写得清丽秀逸,在晚宋词坛上尤显杰出。如《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类抒情小词,构思精巧,风格清新,以自然明快见长,写得很灵活。他用经过提炼的口语作为文学语言,表达轻灵之思和缠绵之情,细腻而深刻,多隽永的骚雅韵味。
2023-07-11 13:09:181

关于“黍离之悲”的诗歌

  李煜是个善于抒发亡国之恨的人,他的诗歌比较符合,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一题温庭筠作)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  云一〔纟呙〕,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衷”中换邑)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氵宛〕。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  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闲没个安排处。  (一题李冠作)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梦长君不知。  (一题温庭筠作)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一题邓肃作)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  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  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又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又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  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又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在花枝。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以下缺十二字)  又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又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又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23-07-11 13:09:522

蜀离之悲出自哪首诗词?

黍离之悲 《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记得采纳啊
2023-07-11 13:10:231

《断魂枪》的黎黍之悲是什么

“黍离之悲”悲的是过去,为曾经的繁华的失去而伤心,为当时的荒凉破落而悲痛,为过去悲痛就是在为失去悲痛。时间具有单向一维性,至少现在没法改变的自然现象。失去的不会再现,错过的不能再来。泰戈尔曾说过,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如果一个人正面对人生的挫折,面对巨大的悲痛,胜过“黍离之悲”,在喊过叫过骂过哭过狂过之后,不必纠缠在这些纷乱如麻的过往之中。放下过去,面对现在,规划未来,收拾心情,重新上路。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就是人生组成部分,遇到了就坦然面对。当然,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人类世界也一样。地分南北,人各有志,文化不同,性情不同。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名利士人
2023-07-11 13:10:301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常言: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可以看出对国破家亡悲痛,及离别故土亲人思念哀伤之意。
2023-07-11 13:10:372

被后世称之为黍离之悲的是哪部作品?

黍离之悲bai,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du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zhi经》“王风”,历来被dao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2023-07-11 13:10:441

黍离的情感是悲叹农桑,感慨民生之艰为什么错呢?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 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10:531

黍离的诗词黍离的诗词是什么

黍离的诗词有:《秋兴·禾黍离离雨满村》《邯郸丛台·禾黍离离露一丘》。黍离的诗词有:《西湖杂诗·梅花亦作黍离看》《归新安·十年故国黍离离》。拼音是:shǔlí。注音是:ㄕㄨˇㄌ一_。结构是:黍(上中下结构)离(上下结构)。黍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诗经.王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一说此为行役者伤时之诗。首章二句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引证解释⒈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_宗周也。引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_周室之颠覆,_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宋柴望《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明张煌言《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三、国语词典《诗经.王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一说此为行役者伤时之诗。首章二句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关于黍离的诗句西风满地黍离离禾黍离离禾黍离离雨满村关于黍离的成语禾黍故宫杀鸡为黍麦秀黍离黍秀宫庭黍油麦秀离离矗矗关于黍离的词语以戈舂黍黍离之悲禾黍故宫黍离麦秀鸡黍之交故宫离黍黍秀宫庭黍油麦秀鸡黍深盟鸡黍之膳关于黍离的造句1、玉虚一愣,随即深吸一口气,将方才的黍离之悲渐渐敛去,道“少侠果然快人快语。2、黍离百无聊赖的往前走着,旅游鞋踩在满是青苔的石板上,没有声音。3、张炎、王沂孙等人抒发的是宋社既屋的亡国之痛、遗民故老的黍离之悲,这种情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之上。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5、徘徊在半边街上,缕缕黍离之悲紧锁眉头。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黍离的详细信息
2023-07-11 13:11:121

千家诗五绝《耿湋·秋日》诗词赏析

千家诗五绝《耿湋·秋日》诗词赏析 耿湋〔一〕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二〕。 古道少人行〔三〕,秋风动禾黍〔四〕。 〔一〕耿: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登宝应元年(763)进士第,历任大理寺司法、左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耿诗不事雕琢,而风格自成一家,诗集为《耿诗集》。 〔二〕忧来:一作“愁来”。 〔三〕古道:古老的道路。一说指古代崇尚的节操风义。 〔四〕禾黍:谷子、小米之类农作物。这里暗用典故。《诗经·王风·黍离》载,周幽王遭犬戎之难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大夫行役,经过宗庙宫室,满眼禾黍,大为感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之悲或禾黍之悲也就成了凭吊兴亡感慨的代名词。 【点评】诗歌通过描绘秋日城乡荒凉衰败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悯时伤乱的感情。
2023-07-11 13:11:191

《扬州慢》抒发了作者黍离之悲。这个黍离是什么意思啊?

《诗经》里有一首《黍离》,写作者徘徊于黍地不愿离去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已故祖国的悲痛之情。《扬州慢》抒发了同一情感,所以“黍离”就是对祖国的担忧之感。
2023-07-11 13:11:261

泊秦淮翻译全文

泊秦淮翻译全文如下: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
2023-07-11 13:11:342

“黍离之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 shǔ lí zhī bēi)成语。意思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出 处《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举 例《扬州慢》表达了作者姜夔的黍离之悲。《思旧赋》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即取国破家亡之意。--------向子期《乌衣巷》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的黍离之悲。
2023-07-11 13:12:112

黍离之悲是啥意思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1、黍离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ǔ lí zhī bēi,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2、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12:181

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黍离之悲何人哉。
2023-07-11 13:12:272

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是啥意思

1、黍离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ǔ lí zhī bēi,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2、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12:331

黍离之悲意思是什么

黍离之悲意思是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读音为shǔ lí zhī bēi,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近义词:禾黍之伤成语发音:hé shǔ zhī shāng。成语解释: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成语出处: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丘墟之象》:“后巢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砾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
2023-07-11 13:12:401

后世用“黍离之悲”指什么

后世用“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读音】:shǔ lí zhī bēi【出处】:《诗·王风·黍离》【解析】:《王风·黍离》说的是某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引用】:三国 魏 曹植 《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 殷墟;黍离之悲,信哉 周 室。”【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23-07-11 13:12:531

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答题不易,麻烦点下右上角【满意】以兹鼓励,谢谢!!
2023-07-11 13:13:034

黍离之悲意思是什么

题库内容:黍离:《诗经》篇名;悲: 怜悯 。指对 国家 残破, 今非昔比 的哀叹。 成语出处: 《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 彷徨 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成语例句: 担心自己的生前会遭逢“ 黍离之悲的近义词: 禾黍之悲 对故国破败的哀伤。 宋 岳珂 《桯史·赵良嗣随军诗》:“一旦决去,视宗国颠覆,殊无禾黍之悲,反吟咏 禾黍之伤 对昔日宫室胜景如今已成为庄稼地而发出的慨叹。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上·丘墟之象》 成语语法: 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2023-07-11 13:13:191

黍离之悲的三层含义

黍离之悲的三层含义是感伤国势衰亡,发出今不如昔的哀叹;希望天佑东周;怀念故土盛世。出自《王风·黍离》。全文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文章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例句:《乌衣巷》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的黍离之悲。
2023-07-11 13:13:251

黍离之悲什么意思?

“黍离之悲”:是一种深切的亡国之痛,是一种凝聚了国仇家恨和遗民沉郁悲怆的情志与血泪斑斑控诉的“黍离情结”。“黍离”被赋予了“亡国之痛”的特定美学内涵。
2023-07-11 13:13:333

黍离之悲的含义

黍离之悲”:是一种深切的亡国之痛,是一种凝聚了国仇家恨和遗民沉郁悲怆的情志与血泪斑斑控诉的“黍离情结”。“黍离”被赋予了“亡国之痛”的特定美学内涵。
2023-07-11 13:13:541

黍离之悲作为名词解释,(急) 老师要我们解释 “黍离之悲”.

《黍离》(王风)是一首著名的忧时伤世的诗歌: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据传说,这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是一种深切的亡国之痛,是一种凝聚了国仇家恨和遗民沉郁悲怆的情志与血泪斑斑控诉的“黍离情结”.“黍离”被赋予了“亡国之痛”的特定美学内涵.
2023-07-11 13:14:001

黍离之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黍离之悲”:是一种深切的亡国之痛,是一种凝聚了国仇家恨和遗民沉郁悲怆的情志与血泪斑斑控诉的“黍离情结”.“黍离”被赋予了“亡国之痛”的特定美学内涵.
2023-07-11 13:14:102

“黍离之悲”这个典故出处在哪?

出 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2023-07-11 13:14:181

详味词意殆亦碧山黍离之悲也这句话与哪一位文人相关

“详味词意,殆亦碧山黍离之悲也”这句话与王沂孙相关,是对《齐天乐·蝉》的赏析。托物喻意,意调凄怆,形象幽渺,是一首乱世悲歌,作者借咏蝉为名,抒写家国这恨。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词中数用宫廷遗事,显然寄托着黍离之悲和家国之恨。全词围着蝉的特性特征展开叙写,运用比喻象征各种手段,舍貌取神,空灵缥缈,韵味隽永。
2023-07-11 13:14:251

《扬州慢》展现了作者的悲情,其中的蜀黎是什么意思?

黍离:黍子一行行。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见《白石道人歌曲》。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原文如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如下: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扩展资料:关于《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可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若要弄明白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作为京畿之地,其从容大度的尊贵之气、朴素雅致的平民之风、平王东迁王室衰微的无奈和悲怨交织在一起,形成独具风尚的文化心理。此诗若如《毛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因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故化而为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王风·黍离
2023-07-11 13:14:336

黍离之悲指的是什么,由来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2023-07-11 13:14:521

"黍离之悲"表达的思想感情

《黍离》(王风)是一首著名的忧时伤世的诗歌: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据传说,这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2023-07-11 13:1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