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2014年,极富个性的全才导演韦斯·安德森推出了自己迄今为止评价最高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由奥地利犹太籍作家茨威格的诸多作品“拼凑”而来的影片,带有安德森极富个性的荒诞不羁与黑色幽默风格,通过略显繁杂的四层嵌套的结构,讲述了充满欧洲人文情怀的奇特故事。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开头,无名作家光临了一家名为“布达佩斯”的饭店,主人穆斯塔法为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在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穆斯塔法不过是一介门童,被饭店的主人古斯塔沃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这位致力于满足客人一切欲望的称职的管理者,赢得了D夫人的赏识和爱慕,弥留之际,D夫人送给古斯塔沃一幅名贵的画作《苹果男孩》,然而,这一举动惹怒了D夫人的儿子迪米特里,于是,古斯塔沃带着穆斯塔法携画离开,不想却卷入战争与权利的纠葛之中。
亮点一:星光璀璨的演出阵容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演出阵容可谓星光夺目。
导演安德森请到《辛德勒的名单》中饰演变态指挥官的拉尔夫·费因斯主演,因在《奇异博士》中饰演古一法师而被广大观众记住的古典美人蒂尔达·斯文顿饰演了年逾古稀的D夫人。
此外,主演过《搏击俱乐部》的爱德华·诺顿、永远优雅帅气的英国男影星裘德·洛、主演过《英国病人》的威廉·达福,都以客串的方式出演了本片。
亮点二:极富个性的导演
提起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不得不提他编剧、摄像、配乐上的全才本事。极富个性的他在2018年上映的《犬之岛》中,以拿手的象征主义手法广获赞誉,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多项提名。
而他的另一部定格动画长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是广大影迷耳熟能详的精品佳作。他的《月升王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盛赞。
充满睿智的安德森,在作品中从来不乏黑色幽默与象征、隐喻,能够轻松驾驭复杂的性格和嵌套的场景,从中抒发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和精神诉求。
亮点三:极富隐喻的细节
《布达佩斯大饭店》用行云流水的节奏讲述了一个层层嵌套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在这个充满离经叛道意味的故事中,观众看到了荒谬而真实的历史,以及逐渐远去的人文精神。
本片的时间背景选在了上世纪30年代,那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们纷纷抛弃了旧有的道德和观念,拥抱工业化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人文关怀被商业利益抛之脑后。
男主古斯塔沃精明、富有、世俗,可以左右逢源却很有操守,隐喻了那个时代的犹太人。D夫人赠送给他的那副充满了宗教意味的名画《苹果男孩》,暗示着犹太人的精神遗产。
被权贵与军人恐吓和裹挟,受到了生命威胁的古斯塔沃,不得不带着名画踏上逃亡之路,这暗示了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一些欧洲国家和纳粹德国歧视和排挤。
列车上,带着ZZ领章的军人与古斯塔沃发成冲突,为了保护名画和得意门生,古斯塔沃被军人打死,暴尸荒野。这暗示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
特别是影片最后,持有不同武器的人抢夺名画,暗示了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之间为了利益尔虞我诈、明枪暗箭,意在争夺世界的主导权。
将一个逃亡故事,拍得如此离奇而荒诞,这并非韦斯·安德森的主观故意。他用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成人童话,讲述了不堪回首的历史,向逝去的人文情怀说再见。
- tt白
-
这是一部令人惊诧的电影。这部作品亮点在于总能将复古的基调以梦幻般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论是镜头的精巧调度,还是色彩灯光卓然不凡的掌控,都能达到如此地暗合电影本身,使极致的古典浪漫主义弥散于作品之中。
它是一座上世纪欧洲宛若画卷般令人迷醉的饭店,绚丽斑斓的复古与唯美是这里的基色,如梦如幻的光影映画中,荒诞不乏幽默的快节奏,犹如一颗甜蜜却难腻的糖果,百转千回间却在最后品味到了现实的战争与种族主义的苦涩。
《布达佩斯大饭店》既在不经意间令人喜不自禁,也在不经意间感悟着战争年代里的悲情。
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位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所有者的发家致富之路。一个名为零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大富翁,在年轻时,决定从最好的饭店的最低层做起,也就是门童,幸运的他被主管发现了,带在身边,成为亲信。
而这位主管是一位时刻要喷香水的男人,他的目标永远是那些有钱的,金发的,人老珠黄的女人,他哄她们开心,成为她们共同的情人。
本来一切都是平静的,突然有一天,他的其中一位情人去世了,遗嘱中把一副名画留给了他。但是,其家属不同意,于是他们两决定把画偷来卖掉。被发现后,展开了一系列逃亡之旅。在此期间,零始终尽一切可能,完全听从他主管的意思,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且还收获了自己美满的爱情。
影片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个因为战争而褪了色的欧洲古典文化风貌,这得益于导演韦斯·安德森过人的天赋。
如今的许多电影会把重点放在一些更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上面,例如怎样谋杀的,怎样处理上尸体的,而《布达佩斯大饭店》显然另辟蹊径,它花了许多时间去讲述可能在如今的我们根本不会去注意也不会去做的一些细节。
初看此片,认为这是一部被局限发生在饭店里人与人间浅显的喜剧,之后则又满是欢笑充满趣味的悬疑历险,但在最后方才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真挚,当一个文明时代因为战争而消亡,近乎疯狂的种族主义泯灭了人性。
布达佩斯大饭在电影中实质是象征着欧罗巴最后的精神文明家园,当酒店挂满隐喻纳粹的SS旗帜之时,也象征着这个时代最后的崩裂,这就如同《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师1900选择与破败的邮轮一起死去,因为他属于这里,电影的最后于我留下的便是这种最真挚的感动和深思。
- 北营
-
《布达佩斯大饭店》上映于2014年,目前豆瓣排名第86。电影基本上讲述了“为了少奋斗二十年的古斯塔沃,为了继承富婆遗产”而发生的一系列奇妙又令人唏嘘的故事。
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在镜头里无处不在的对称美感。
可以说《布达佩斯大饭店》是整个电影史上对称画面最多,对称美学运用的最好的电影。无论是背景的布局,还是道具的摆放,镜头里呈现出来都是绝对的对称。
甚至在主角古斯塔沃在监狱里的那场戏,还安排了两列人一左一右地坐在他的身后。虽然这种刻意的安排看上去有些奇怪,却衍生出一种荒诞的幽默感,这也是电影在坚守这一风格的见证。
电影里演员的咖位也是出乎意料得高。
列举一下《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些作为配角,却极其出名的演员吧——
《超脱》、《钢琴家》的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在电影里扮演迪米特里。
曾出演了《燃眉追击》、《蜘蛛侠》等一系列好莱坞工业大片,也是去年《海王》里维科的扮演者威廉·达福,在电影里扮演乔普林。
《大侦探福尔摩斯》里,与唐尼合作,扮演华生的裘德·洛,是电影开头的那个作家。
《搏击俱乐部》的主演爱德华·诺顿,是火车上的警官亨科斯。
这些演员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扮演的都不是主要角色,有些甚至只是一闪而过,以至于看电影时总有一种“找熟脸”的感觉。
电影用多线叙事结构的方式,回忆了主角古斯塔沃和零传奇的一生,展现了在战争之后荡然无存的欧洲风情。无论是角色的性格,还是画面里的风景,电影都是在追忆那个已经逝去的欧洲。也正因如此,零才会买下布达佩斯大饭店,来保留他与古斯塔沃先生和与已故的欧洲,最后一丝联系。
- 莫妮卡住了
-
拍的很好,很有历史意义。《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亮点在于它的气质。
一部电影的气质,其实很难说清楚,但可以感受得到。色调,情节,对白,光线,场面调度,演员的角色演绎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凸显出风格,也形成了这部影片的气质。
王家卫的电影里,多数透露出的是文艺,暧昧,缠绵不休的气质。比如《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欲说还休,《春光乍泄》里何宝荣和黎耀辉的缠绵悱恻。
而姜文的电影里,凌厉霸气的风格反倒映衬了导演的强硬气质。从《一步之遥》《让子弹飞》的荒诞深刻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意识流,再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幻象起伏,姜文的强硬艺术气质就在于忠于自己,不妥协于观众。
那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是美国个人风格明显的导演之一。喜欢漫画式表达的导演,让这部电影的风格也不同于其它,所以这部电影首先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影片中的人物设定,作家,贵妇,总管等等,都是让观众有一种遥望感觉的人,而由于时间的距离,现实生活中空间的隔离,就又产生了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衣冠楚楚,满是绅士风度的男主角。
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讲述的是饭店礼宾员古斯塔夫在这个大饭店里的传奇经历和中间穿插的故事。用当时看门人的视角讲述,非线性叙事,故事结构的庞大与跨度,都给人感觉气势宏伟。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隐喻,据说也是丰富深刻,茨威格本身就是一个擅长讽喻的作家,而这部电影,亦行其道。而有深度的电影质量都不低。
总之,《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中的贵族,满满的贵族气质。有时你会觉得它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就像贵族也只是个人一样。但更多的时候,会用仰视羡艳的态度看待,会啧啧称奇,会念念不忘。
一部电影,有王家卫般高超的艺术手段,有姜文大气凌厉的风格,艺术大片气质,尽显其中。
- CarieVinne
-
我相信也许有很多人会看不懂《布达佩斯大饭店》,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里面的每一帧画面都非常的精致,整部影片的色彩、构图以及演员表演都十分的不错。它以战争(德国纳粹)为背景,讲述的是布达佩斯这个著名的大饭店的经理古斯塔夫和他最信任的门童zero之间的传奇故事。
本片以一位作家的口吻,去讲述他听来的故事,这位作家影射的是茨威格。作家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休息,听zero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他的故事分为“古斯塔夫”、“D夫人”、“19号检察署”、“遗嘱副刊”等五个方面,这五个部分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古斯塔夫非常喜欢寂寞空虚有钱的金发老女人,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富翁,在他交好的D夫人的葬礼上,他偷走了本就属于他的那幅《苹果和男孩》,这幅画价值连城,他也因此被D夫人的儿子追杀,进了19号监狱。
但是他和zero联手,通过阿加莎做的完美的甜品中得到了越狱的工具,成功逃脱,但是最后依旧因为战争而死,独留zero一个人继承大饭店,大饭店也因为经营日渐衰退,最后沦为公有财产。
这部影片亮点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越狱以及去雪山山顶找D夫人的管家瑟奇洗清嫌疑的过程。
越狱这场戏是在精妙,看得人很过瘾。他们先是让阿加莎把甜品做成扁平状,这样可以逃脱监狱的检查,然后日夜开始挖地洞,接着度过层层关卡,搞笑的是,其中的老大竟然死了,独留四个人最后逃脱。
古斯塔夫逃脱后,首先想到的是要喷古龙香水,最后通过自己强大的朋友圈坐上了回去的火车。
而寻找管家瑟奇时,这时通过一个个NPC的指引,加剧了本片的悬疑感和刺激感,在雪山滑雪的那段戏,堪称本片经典,杀手也不得善终,落入雪山底下。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隐藏的非常好的讽刺战争和纳粹的影片,不管是台词以及片中军队、警察的服装都反映了这一点,而电影中精致的建筑、服装设计都符合了当时欧洲文艺时期的风貌,非常值得欣赏。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豆瓣高分的电影,口碑很好,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非常赞!其亮点在于结局对人物的刻画部分十分精彩。
刚开始看预告片和简介的时候,还以为电影是一个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
结果发现电影原来是有情节的,于是当成一部侦探剧看了下去;结果发现情节上面是有主题的,于是当成文艺片接着看下去;最后发现不但有文艺,还有政治,还有历史,还有文化,端的是一部有境界、有层次,满足信达雅的电影。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直接在影院哭成泪人。
为什么呢?就好像一个小情小爱小清新的故事,开头你以为格局很小,就是主人公被卷入一场遗产纷争,有点悬疑,有点喜剧,有点黑色幽默。
然后你发现两个主人公之间有超越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友情,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主人公还有自己的爱情,就觉得很温馨;然后发现在这个小情小爱的故事背后,政治和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其上,一点一点吞噬掉人类的的文明和人情。
最后有了一个高潮和喜剧结尾,你以为像《七十二房客》那样,皆大欢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结果Jude Law多问了一句“最后呢?”发现你以为永远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短暂,小团圆的结局根本抵不过大时代的悲剧。
该片的结构分析,也不是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者乱入结构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乐一样,这个结构具有极强的中、东欧洲风格,因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这种影响。
故事的情节看似阿加莎式的遗产谋杀,实际是对战争的反思。但与茨威格的悲观主义不同,安德森是个耐心的乐观主义,在影片最后他把那座巨大红色酒店留给了受惊战争之苦的难民服务生零。并且让零一辈子的相信爱情一瞬间的永恒。
只有他,还孤独地活在这座曾经名贵云集、高朋满座的布达佩斯饭店中,住在电梯不到的楼顶仆人的房间中,不过是为了怀念亡妻那短暂且幸福的时光。
导演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实在太显眼了,在《月升王国》中就领教过,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看起来都分外眼熟。
与以往一样,安德森的世界就像是最宏伟最精致玩偶的房子;难以置信的拍摄地点,内饰和老式的磨砂喷漆背景,精致到吹毛求疵的道具,卡通插画一样的色调,固定机位拍摄带有韵律的画面切换,像在给我们有节奏得读一本童话故事。
它使观众感觉像巨人在弯腰佩服一个极好的精细的小宇宙。好像把镜头拉到一厘米的具体,仿佛每一片雪花都是工工整整的六角晶片。
于是我再一次衷心感叹,能看到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人生总是幸运的。
- 安徽路人假
-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韦斯安德森导演在2014年的一部优秀力作,沿袭了他一贯的画面美学风格,对称构图、色彩鲜艳、人物个性鲜明,叙事幽默又讽刺,视觉效果美的如同梦境的成人童话却饱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亮点就是它特别的剧情结构方式。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海报拍摄极少的采用了绿幕搭景的麻烦方式,作为话题级别的电影,很多人还要为了住这个“大饭店”到布达佩斯去。
《布达佩斯》的导演Wes Anderson其实早有“前科”,上一部作品《月亮升起之王国》就以同样的形式惊艳了影评人和观众:一水暖色调的视觉呈现和一律工整追求对称的构图。人们不禁开玩笑:强迫症患者的福音来了,他的作品就是为处女座而生的啊!
不要被电影的名字误导,所谓的“布达佩斯”其实和匈牙利没有什么关系,电影的取景地在德国小镇格尔茨利,致敬的是奥地利文学大师茨威格,而大饭店中的道具和布景灵感则来源于法国、捷克和瑞士。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因此,谈及他的电影触及故事层面没什么意思,夸张的人物形象让电影漫画感十足,去推敲情节的逻辑简直是不解风情。
而那些缤纷的色彩、精致的布景、鲜明的平衡美学偏好……比梦还要艳丽,怪不得《Apartamento》从家居设计的角度来访问韦斯·安德森,其主编Marco Velardi说:“你可以把安德森视为一位室内设计师都毫不为过。”
人们一直对他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启发了他的创作。他的人生情趣来自于漫画的影响,如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z)的《史努比》(Peanuts)对他的《天才一族》和《青春年少》的影响。
他向法国摄影家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学习取景美学,《穿越大吉岭》是向传奇印度电影人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致敬。
如今,他用《布达佩斯大饭店》来向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致敬,一个东欧的作家的逃离,也写尽了老欧洲的精准的华丽与“人道主义的最后之光”。
当然,做“室内设计”也成了重中之重,他的电影常常是长镜头,或者镜头定格,把人物居中于画面中,而这时候的人物背后的家装,变成了画面的中心。
观众顺其自然地把视线从人物延伸到这些本来并非是主角的布景上去——毫无意外地,一切依然是悦目的,你甚至不用把画面定格下来细致领略,安德森已经帮你留足了足够的时间。
似乎是为向巅峰再进发,韦斯·安德森为《布达佩斯大饭店》所设置的布景则更为登峰造极,为了完善电影中出现的细节,他还邀请了著名平面设计师Annie Atkins来担任影片的首席平面设计师。
Annie的工作是,负责一切电影内出现的平面元素:片头、海报设计、情节里出现的信函以及酒店里要出现的一切酒店用品要素。
使用俯视视角来呈现桌面上的物体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例如书本或文档。这种手法有效地提供或增加了喜感,所有作品都以一个慢镜头收尾。
外表斯文优雅的Wes Anderson生于1969年5月1日,是个非典型的金牛座,非典型的哲学系毕业生,以及非典型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人。
- u投在线
-
《布达佩斯大饭店》在韦斯·安德森的作品序列里是最高水平,值得观看。亮点是:影片从四重时空与讲述方式以及画幅的迷人结构,主体故事全景描绘了欧洲战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辉煌,作为见证者的Zero对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怀旧感,以及对老电影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运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费因斯的精妙表演与卡司,安德森迈入大师门槛。
看预告片以为电影是一个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结果发现电影原来是有情节的,于是当成一部侦探剧看了下去;结果发现情节上面是有主题的,于是当成文艺片接着看下去;最后发现不但有文艺,还有政治,还有历史,还有文化,端的是一部有境界、有层次,满足信达雅的电影。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直接在影院哭成泪人。
根据茨威格的观点,这是一个时代的灭亡,人类最后的文明的消失,更像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辞官隐居、穷困潦倒的文人们,写下《陶庵梦忆》,做着怀念故国的梦。只有他,还孤独地活在这座曾经名贵云集、高朋满座的布达佩斯饭店中,住在电梯不到的楼顶仆人的房间中,不过是为了怀念亡妻那短暂且幸福的时光。
门房先生越狱那段,恶搞了翻法国新浪潮经典电影Le Trou,特别是“商量越狱,凿洞和锯铁窗”等几段的翻拍,简直太恶搞前作了。门房先生两次为Zero在列车里的抗争,第一次彩色,第二次预告死亡则变成了黑色,以及Zero的一翻感言,6分似在致敬辛德勒的名单。
- 北有云溪
-
这是一部令人惊诧,很经典的电影。亮点有整个画幅完美切换和丰富色彩运用。
电影开始,一股浓厚的欧罗巴古典风情便充斥其间。被世人淡忘的老电影拍摄手法的运用,却丝毫没有一种违和感。影片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个因为战争而褪了色的欧洲古典文化风貌,这得益于导演的天赋。其作品总能将复古的基调以梦幻般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论是镜头的精巧调度,还是色彩灯光卓然不凡的掌控,都能达到如此地暗合电影本身,使极致的古典浪漫主义弥散于作品之中。
整部电影除了向大师致敬就是在隐喻。如果说简单的把它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更像是纪录片,文艺片。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变换的画幅。安德森此次分别采用了的画面比例进行拍摄,显而易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时代感。
《布》是安德森所有作品中格局最大的,从1932到1968,横跨欧洲半个世纪,甚至前所未有地在叙事上采用了两条时间线,而对于安德森这样一个对画面精益求精到病态的导演来说,光用字幕配合布景的改变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改变画幅成了他的新招数。
该片又一大亮点是色彩。色彩在电影中被称为“运动着的音乐”,作为电影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视觉表现符号,色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气氛渲染以及人物心理刻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电影色彩体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同的审美体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所使用的粉、黄、红、蓝、黑、白、紫等基调色,或温馨明快,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沉静,或纯洁神圣,无一不传达着导演安德森的创作情感,观众的情感也随着基调色的变换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
- Chen
-
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对称构图、饱满色调、典雅梦幻、框式画面,这一切构成了独到的韦氏美学,影迷们一直对此津津乐道。虽然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但布达佩斯大饭店身为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见证着整个欧洲的动荡和转变,旧时代的欧洲被摧毁被取代,留下的只剩华美废墟而已。
首先,本片在叙事方式上层层嵌套颇有亮点。开场时一个女孩翻开一本书,而该书的作者回忆年轻时在酒店遇见了讲故事的老人,老人缓缓描述自己尘封在记忆里的画面,这样的四层嵌套让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更有遥远之意,与本片荒诞不经的基调甚为符合。
其次,韦斯·安德森擅用镜头语言表达出喜剧效果,连续快速转换画面,人物行动具有很强目的性且动机单一,于是在平实克制展现情节发展的同时,又狠狠玩了一把冷幽默,让人物行为自然而然显得滑稽。这样的喜剧效果才能让观众会心一笑且毫不尴尬。
很多人说《布达佩斯大饭店》表达出对欧洲文明之光衰弱的暗讽,对贵族品格衰败的哀叹,这一点确实和美国作家茨威格作品里暗含的时代痛点相似。而在中国,我能想到白先勇的《台北人》,想到他的《游园惊梦》,旧时代的人始终怀念过去,不愿也不敢承认转变。可悲可叹,可历史洪荒,终究还是会过去。
- gitcloud
-
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最大的亮点就是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宛如俄罗斯套娃。依次揭开,掏出一个如万花筒斑斓的昨日世界,单线故事情节串起性格迥异的众多出场人物。场景切换如同梦境接力。现实与虚幻交织,严肃与荒诞同存,甜美和苦涩共生。整体观感相当有趣又十分充实。
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读者能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无脑刺激。
因此文艺创作人员们能把一个故事讲简洁明快了,就尽量不搞复杂,观众也没那个耐性,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量已经超越长镜头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缭乱高大上的音画。
才满足得了观众的胃口了,而这就好比饮鸩止渴,阀值调高了,技术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没有了灵魂,只有靠技术来包装,电影院就难以再座得满了。
然而本剧导演却不厌其烦的耗费那么多胶片,使用那么多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即是在勇敢地缅怀我们已经丢失的传统和习惯。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很难满足于咖啡和下午茶。
导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后再坐下来好好讲这个故事。不过大腕们参演哪怕是一分钟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师才看得到这样大师级著作的潜力,哪怕奖杯难分,只要为其献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师对话,就足以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