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毛简介家族最长寿的人

2023-07-13 02:01:13
TAG: 家族
共1条回复
clc1

众所周知,毛泽东只有三个侄子,一个是毛泽民的儿子毛元信;一个是毛泽覃的儿子何鲁成。毛既是的侄子,又是侄子。他的母亲是贺怡,贺子珍的妹妹。另一个侄子,毛楚雄,毛泽覃和周文南之子,1927年9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卒于19岁。毛泽东是家里的老大,毛泽民是老二,毛泽覃是老三。毛泽东有几个堂兄弟,其中一个是武汉市测绘院党委第一书记毛。毛的祖父毛是的父亲毛顺生的堂兄弟,毛的父亲是的堂兄弟。毛在参加革命时,经常听长辈们讲毛泽东叔叔的故事。年轻时,他教育全家都要干革命,把弟弟妹妹们一个个接出来,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对年轻的毛产生了极大的思想震撼。听了毛泽东的报告后投身革命。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领导农民运动,毛玉菊和毛积极参加。次年,年轻的毛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邻近的中国湘乡县担任共青团第十三支部书记。他积极带领青年、少年团员帮助农会站岗,赢得了农会干部的好评。1927年1月6日,毛泽东到韶山冲视察农民运动。毛率领韶山一、二乡的儿童团员加入农会成员的行列,迎接的到来。在毛针祠堂的欢迎会上,毛听了关于农民运动“很好”的感人讲话。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解释了旧社会的不合理性,呼吁所有人团结起来,粉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他慷慨激昂地说:“如果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就再也不回来见我的父老乡亲了!”毛叔叔的讲话深深打动了姚远,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1929年春,毛到韶山毛氏第一学校当小学教师。同年10月的一天,地下党员李德时突然来到他家,送来一封密函,原来是毛泽民叔叔从上海寄来的。这封信是写给毛的祖父毛和叔叔毛玉菊的,用药水写成的书。当李德勇用他带来的显影药水涂上后,字就露出来了。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第一,毛泽民想了解国民党没收其家产的情况,他想告诉他的哥哥毛泽东;第二,上海正需要人,于是任命毛和他的弟弟到上海工作。当时,毛的祖父不希望他离开韶山,并多次劝阻他。但是,毛对革命十分向往,决心很大,于是他带着毛悄悄离开了韶山。到达上海几天后,毛泽民叔叔和他的家人带着毛和毛到达天津。当时党中央在天津设立了秘密印刷厂。在叔叔毛泽民的直接领导下,毛把分配到秘密印刷厂当学徒。今年秋天,毛泽东的大哥毛泽民派人把他接到天津,让他参加中共北方局印刷厂的秘密印刷工作。那年12月的一天,对毛来说是姚远难忘的一天。在他的叔叔毛泽民和钱希均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童年的革命理想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九三一年初,奉命去上海接毛。他一方面还在从事党的秘密印刷,印刷各种革命理论书籍和抗日宣传材料,另一方面又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多次破坏,环境恶化。1936年,毛和夫人胡觉民离开上海,回到韶山,在毛氏宗亲第二学校教小学。这里,在co下

由于沪上形势危急,毛亲赴武汉,向董报告韶山情况,并联系地下党员邹祖培到韶山,恢复党组织关系。2008年10月,毛、等四人到达延安。在延安窑洞里,毛姚远见到了日夜思念他的叔叔毛泽东。我对毛泽东的两个侄子和两个堂兄弟的到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与他们一一握手,详细询问了韶山的许多情况,还谈到了第一次革命时期韶山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韶山党支部成立时的五名党员。谈到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为革命牺牲的韶山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毛,毛泽东感慨地说:“一个农民出身的同志,这么努力学习、工作,直到成为党的省委委员,很不容易。”在延安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的毛姚远去了延安,不久被组织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3月,毛毕业后,被调到中央军委书记处当军官,与何培源、柴铸、华明一起。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记录毛泽东的讲话和报告以及抄写手稿。毛很高兴能在他叔叔身边工作和生活。毛泽东经常鼓励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针对毛在处理同志关系上缺乏策略,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团结党内意见不同的同志。党外要有统一战线,党内同志也要有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话使毛很受教育,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他很注意团结好同志。毛对的进步和成长感到非常高兴。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亲自给毛玉菊写信,说:“姚远等人在这里很好。”1938年秋,经批准,八路军总政治部将毛调到设立印刷厂。毛耀随即前往Xi、武汉等地采购印刷设备,招募工人。回到延安后,他创办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任所长。后调任八路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军工科科长、军工局第一兵工厂厂长。毛的妻子胡觉民也曾在印刷厂、总后勤部、兵工厂等单位工作过。在此期间,他们多次访问毛泽东。1945年6月,毛报名参加八路军359旅南支队第二梯队。出发前,毛拜访了姚远并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亲切地鼓励侄儿到斗争前线去锻炼,并对他说:“这次你将随军队南下湖南,在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如果有机会回韶山,见到家乡的长辈,代我向他们问好。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的革命一定会胜利,一定会成功,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革命就一定会胜利和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诉家乡父老,大家要团结起来,要有这个信心。”毛泽东的话为毛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坚定了他革命必胜的信念。支队第二梯队南进河南时,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根据党中央指示,部队调往东北,毛任大连市公安局局长兼中共大连市委常委。1949年3月,毛命令从辽宁旅进入灌南,并到达天津。后来,毛和胡觉民有一次去北平,在香山的双清别墅里,毛见到了他在那里待了近4年的叔叔。毛泽东很高兴见到他们,并亲切地与他们谈论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毛泽东问他们离开延安后的工作情况,并恳切地说:“现在全国形势很好,整个南方即将解放。

在那些地方,也有民主党派和开明进步人士。我们应该团结他们,共同努力,并得到他们的帮助。知道南方地域辽阔,我们派过去接手的干部很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把新区的工作做好。”和毛的这次长谈使他深受教育和启发,并对他今后在南方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与告别后,毛和回到天津,然后率领1000多名干部南下。一九四九年九月,毛和等人到达湖南。在湖南,毛先后担任长沙市副市长、衡阳军管委副主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湘南区委常委。在衡阳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毛牢记的教导,紧紧依靠当地干部、民主党派和与市委、市政府关系密切的人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遭受严重破坏、经济萧条的旧衡阳建设成了一个面貌发生初步变化的新衡阳。1953年初,毛调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第二年秋天,他被调到轻工业部办公厅。后来,毛先后担任青岛第二橡胶厂厂长、化学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部党组成员。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多次去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还在京接见了毛的父亲毛、叔叔毛玉菊、妻子胡觉民、儿子和二哥毛元祥。在见到的情况下,毛认为是最幸运的侄子。只要提前通知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并且毛泽东能抽出时间,他就能访问毛泽东。每次见到毛泽东,对他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毛泽东的风度和高尚的情操都感染和教育了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见证了三次群众往返。1957年9月,毛调任武汉测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次年9月,毛泽东视察了鄂、皖等省。9月12日晚7时,毛泽东来到武汉大学体育馆,与附近四所大学的师生见面。当时,毛泽东身着白衬衫灰裤子,在《东方红》庄严响亮的音乐声中,由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大学等学校领导陪同。在主席台上,毛泽东同毛和姚远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这是毛和的唯一合影,弥足珍贵。采访时,毛泽东不停地向人挥手,从台中走到左边,就这样来回走了三次。最后,他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向大家挥手告别。这次会议不仅留下了有关院校校史的光辉记录,也给所有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毛泽东高大的形象和慈祥的面容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回忆起这次愉快的会面,毛曾深情地写下一首诗:今不回韶庐人,久记教诲。武大公迎曾合影,天下享客。此后,毛一直在武汉市测绘院党委工作,直至1987年底退休。毛尧已经多次回到韶山。2006年10月,95岁高龄的他仍兴致勃勃地回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和滴水洞。毛老人深情地对随行人员说:“毛泽东主席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对我的教育很深。他对我的谆谆教诲我记忆犹新,并将永远铭记在心。”毛退休后,仍坚持读书、读报、写诗。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现任政协主席余曾专程去看望毛和老毛

毛;1912年10月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0月在天津党地下印刷厂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他到上海从事秘密印刷工作。1936年秋,他回到韶山开展农会工作。1937年12月,赴延安抗大学习。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所长、党支部书记,中央军委后勤部政治部军工科科长、党支部书记,政治部直属党委委员,八路军第一兵工厂厂长,359旅717团供应部政委。1945年11月后,任大连物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大连市委委员。1949年4月后,历任大队南方干部大队大队长,湖南省衡阳市委书记、市长,湘南区委常委,湖南省工业厅厅长,青岛第二国营橡胶总厂厂长,青岛市委委员,化工部办公厅主任,部党组成员。1957年10月,任武汉测绘院党委第一书记。1987年12月退休,享受副部长待遇。

相关推荐

毛顺生和毛宜昌是同一个人吗

您要问的是毛顺生和毛贻昌是同一个人吗,是。毛顺生原名毛贻昌,湖南湘潭人,号良弼,湖南湘潭人。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15日,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
2023-07-12 15:33:121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出去求学,父亲却哭了,他给父亲磕了三个头

后来的很多人看了这番话以后,都认为: 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专制自私吝啬,是一个对孩子缺乏父爱的父亲。 现在的很多书和影视剧也是这么进行表现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的父亲虽然对他很严厉,但严厉的背后,是深沉的大爱。 毛泽东的父亲 毛顺生 生于1870年,当时他的父亲 毛恩普 希望家业在儿子手里昌盛起来,于是给他取名为 “贻昌” ,他也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长大、万事如意,于是又以 “顺生” 作为儿子的字。 毛恩普原有15亩田地,他又借债添置田地,债是越借越多,田地一点也没增多,反而家里的田地被典当出去,家里也越来越困难。 所以毛恩普希望毛顺生能够早点当家,在他10岁时就给她娶了一个大他3岁的童养媳 文七妹 ,在他15岁时,他和妻子正式“圆房成婚”,毛顺生17岁时,毛恩普就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了他,让他当起了家。 毛顺生当家以后,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在田间地头,除了耕种农田,还喂养猪牛,上山砍柴,张网捕鱼。但即使他天天拼了老命干,家里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好转。 在1893年和1896年,文七妹先后为毛顺生生下了儿子 毛泽东 和 毛泽民 , 他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了,他见从家里出去当兵的人,回来以后都过得不错,他也决定去当兵, 于是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娘家,自己出去参加了湘军。 大约在1901年左右,在外当兵多年的毛顺生回到了韶山冲,随后将寄养在娘家的妻儿接了回来,在外的这几年既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锻炼了他勇武的精神,他还靠着自己当兵攒下的钱还完了家里的债务,赎回了田产。 大约到了1904年,毛顺生已拥有15亩田,每年可收60担谷,除掉家里消耗的35担外,还多出25担,他把节余的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后挑到集市去卖。碾剩的米糠,又用来喂养架子猪,等到架子猪长大后,又把架子猪赶到集市去出售,他的家业很快越做越大。 在生意做起来以后,毛顺生还开始发行了自己的股票 “毛顺义堂” ,把邻里乡亲的余钱收集起来,以期增值;发给雇用者使用,则作为工资,可以暂时代替银两;发给生意同行,又成为定金,或者物值。 家业越来越大,毛顺生不得不经常请长工或短工,但他也不让自己的儿子闲着,毛泽东曾回忆说自己6岁时就被要求下地干活了。 但年幼的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书,毛顺生觉得他看书会影响干活,父子俩经常因此发生矛盾。 有一天毛泽东中午没回去吃午饭,毛顺生出去找他,发现他在一个古墓旁看书,他非常生气,对儿子说: “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 但毛泽东却表示,自己已经挑了十五担肥了,是把活干完以后才看书的,毛顺生于是走到田里看,发现确实如此,也就不再说他了。 毛泽东9岁时,毛顺生终于决定送他进私塾读书,据说他曾经为了一片山林与人发生纠纷,明明自己有理,却说不出来,对方书读的多,引经据典,结果把无理说成有理,结果山林最终被判给了人家,所以他在经济状况好转以后,把儿子也送去上学,希望他以后能为自己争口气。 1904年,毛顺生乘着堂弟 毛菊生 的生活困难,以低价买下了他家的7亩水田,文七妹和毛泽东极力反对,但他却说: “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 这让毛泽东非常反感,他觉得父亲只顾赚钱,完全不顾手足之情。 在毛泽东13岁时,父子俩再次爆发了一次大的冲突,有一次毛顺生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却当着客人的面骂毛泽东懒而无用,这让毛泽东非常生气,他骂了父亲,然后跑出了家,毛顺生一边追一边继续骂,毛泽东根本不听,一气跑到池塘边。 面对气势汹汹的父亲,毛泽东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里。这把毛顺生给镇住了,但他坚持要毛泽东磕头认错,毛泽东则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自己,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这才结束。 不过毛顺生却继续让毛泽东上私塾,尽管这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他仍然坚持,尽管他的出发点和毛泽东并不一样,但作为一个父亲,这说明他还是深爱儿子的。 但随着毛泽东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叛逆,毛顺生想着如果让他早点成家,应该就会好很多, 于是在他14岁那年,毛顺生作主给他娶了 罗氏 为妻,他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泽东的心。 但毛泽东后来却回忆说: “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罗氏嫁到毛家以后,20岁就病逝了。 毛顺生不顾毛泽东的意愿,为他包办婚姻固然不对,但父亲为子娶妻,选择门当户对、身体健壮、善操家务的儿媳,以期家业兴旺,添丁增口,享天伦之乐的良苦用心仍然是值得称赞的。 在毛泽东16岁的时候,毛顺生与自己族兄 毛槐林 说好,让儿子到他在距韶山70多里的湘潭城开设的一家米店当学徒,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因为他自己就是靠做生意发家的,让儿子去米店学好做生意,回来以后也能守住这份家业。 但毛泽东却想继续求学,他找来了自己的舅父文玉瑞、文玉钦、表兄王季范、都是毛麓钟、母亲文七妹帮他说话,毛顺生成了“光杆司令”,他也不得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1910年,毛泽东终于如愿,他要离开韶山,去湘乡的东山学校上学了,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改写了一首日本维新志士 西乡隆盛 的诗送给父亲: 临行时,毛顺生带着一家人来送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对他说: “三伢子,装好的辣子带了没有?你是头一回出远门,在外面要莫吃冷的,莫喝凉的,要注意加衣服哟!” 毛顺生也对儿子说: “石三,你在外面要呷饱饭,钱用完了给我来信就是,我会送来的。” 毛泽东感动地说: “爹、娘,莫远送了,我走了。” 刚走没几步,帮毛泽东挑行李的毛泽民扯了一下他的衣角,对他说: “哥,爹哭了!” 毛泽东缓缓转过身,发现父亲的脸上淌着泪水,他的眼眶也湿了,他跑了回来,对着父亲跪下,又磕了三个响头,说:“爹,你放心吧,我会争气的……” 从此以后,毛泽东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不仅回避了和父亲的矛盾,他还格外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于韶山,享年53岁。母亲病逝时,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二日。 妻子的去世对毛顺生打击非常大,他苍老了许多,毛泽东于是将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段时间,父子间原本紧张的关系,早已云消雾散,得以缓解,毛顺生也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1919年12月,为了驱逐在湖南的军阀 张敬尧 ,毛泽东率领请愿团奔赴北京。但他走后不久,毛顺生便患上了急性伤寒病,于1920年1月23日去世,享年50岁。 毛泽东当时因为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无法脱身回去为父亲奔丧,直到7月他才回到长沙,这时父亲已经下葬半年了,他祭拜了父亲的灵位,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他对弟弟毛泽民和弟媳王淑兰说: “父母双亲大人的后事全是你们料理的,特别是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患伤寒病死的,棺木还是从唐家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 在韶山有一座 “韶麓桥” ,修建于1919年上半年,而且在韶山嘴的石崖上立有一块长1米、宽0.6米的“韶麓桥碑”,记录了当时修桥所捐款的7个集体和8名个人, 其中,毛顺生捐了4块银洋,居个人捐款数的第三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而且毛顺生还参加了修桥的劳动,从他的身上,能看到旧中国的农民身上那种克己奉公的美德。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怀着对家乡故土和安息于九泉之下父母的怀念之情,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第二天清晨,他就来到父母合葬的墓前进行祭扫,他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病,却都过早去世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然后他他恭恭敬敬地把一束翠柏松枝做成的花圈摆放在父母坟头,并深情地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回去的路上,毛泽东对随行的 罗瑞卿 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2023-07-12 15:33:191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出去求学,母亲含泪说:我的儿子要干大事的

毛泽东的母亲叫 文七妹 ,这个名字由斯诺用英语记音,再译成中文时,被译成了好听的 “文其美” 。 1867年,文七妹出生于距韶山冲20余里的湘乡县四都 唐家坨 (后改为棠佳阁)的一个小康农民家庭。她的祖父去世得很早,留下了4个子女给祖母 贺氏 抚养。 贺氏一个人将四个子女含辛茹苦养大,并带着他们创下了一份家业, 等到文七妹长大时,家里已经有了140亩田和一栋由青砖盖的瓦房。 1880年,贺氏已经86岁了,她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想选择一块好的墓地, 文家人都听说韶山冲的风水很好,很适合作为墓地,但韶山冲的人是肯定不会把地让给外姓人的。于是文家人想出了一个“联姻”的办法。 文七妹的父亲文芝仪将13岁的文七妹嫁给了韶山冲农民 毛恩普 的儿子 毛顺生 ,以此为条件换去贺氏的墓地, 当时毛顺生才10岁,所以文七妹嫁过去先当童养媳。 毛家到毛恩普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不仅把家里的田都典当了出去,而且还借了很多债,文七妹在娘家时,老老少少在一起其乐融融,但到了夫家以后却要过苦日子,她非常不适应,每次文芝仪过来看她时,她都哭着闹着要回娘家去。 但慢慢地,文七妹开始感受到毛家的温暖,毛顺生是独子,父母觉得亏欠儿媳,像疼爱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着她,而毛顺生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对她也是十分依赖信任。文七妹也适应了毛家的生活,她尽力侍奉老人,操持家务,也不再抱怨了。 在她18岁时,她和毛顺生正式“圆房成婚”。 文七妹大约在20岁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后来她生下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同样的命运,这给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变得郁郁寡欢。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了毛泽东, 她在高兴的同时也很害怕,她把刚出生的毛泽东抱到石观音庙叩拜神灵,并给他取小名为 “石头” ,寓意好养好长。因毛泽东排行第三,家人就叫他 “石三” ,文七妹则称他为 “石三伢子” 。 毛泽东稍微长大一些后,文七妹又让他认七舅母为干娘,因为七舅母家的孩子多,她希望毛泽东能够沾到她的福, 健康 地成长。 1896年,文七妹又生下了儿子 毛泽民 , 毛顺生觉得这样过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决定出去当兵,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都送到了娘家寄养。 毛泽东在文家度过了几年幸福快乐的时光,外祖母也非常疼爱他,而且一大家子人都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在文家,毛泽东还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大约在1901年,毛顺生从军队回了家,他把妻子和孩子又接了回来, 几年的走南闯北增长了他的见识,也使他有了一些积蓄,他很快还清了外债,家境也好了起来。 但逐渐长大的毛泽东却开始和父亲发生了矛盾,他后来曾回忆说: 但好在母亲文七妹一直在呵护和支持着毛泽东,他才有了敢于和父亲争执和对抗的底气,毛泽东后来曾开玩笑说: 文七妹乐善好施的品德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深,毛泽东在读私塾时,因为离家里很远,他都是把午饭带到学校去吃。但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同学因为家里穷,中午只能饿肚子时,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了那个同学吃。 晚上回家以后,毛泽东因为中午没吃饱,所以直奔厨房又吃了很多饭。文七妹以为是带的饭不够吃,于是第二天换了一个大碗给他带饭,但他晚上回来后依然又跑到厨房吃东西。 文七妹于是问儿子怎么回事,毛泽东如实给她说了,文七妹听了以后不仅没责备他,反而夸他做得对,从此以后,她每天都给毛泽东准备两份饭,让他带给同学吃。 毛泽东在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以后,1910年,毛顺生想要安排他到湘潭的一个亲戚的米店里当学徒,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可以让儿子提前接触一下如何做生意,好在以后接自己的班。 但毛泽东却对做生意丝毫不感兴趣,他还是想继续上学,在这个问题上,文七妹非常支持毛泽东,她不仅和儿子一起劝毛顺生,还找来了很多娘家的亲戚帮她说话,在他们的劝说下,毛顺生不得不同意了让毛泽东继续上学。 这一年,17岁的毛泽东终于要离开韶山,去湘乡的 东山学校 上学了。临行前,毛顺生、文七妹带着一家人来送他。 文七妹非常舍不得儿子,她含着眼泪说: “三伢子,装好的辣子带了没有?你是头一回出远门,在外面要莫吃冷的,莫喝凉的,要注意加衣服哟!” 毛泽东让爹娘都别送了,文七妹又深情地说: “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将来是要干大事的!” 毛泽东在外求学时,非常思念在家的父母,他经常给家里写信,在毕业工作以后,还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 1918年秋天,文七妹患上了结核性淋巴炎,此时在外的毛泽东专门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他的七舅和八舅,并嘱咐他们按照这个疗法进行诊治,如果还是不能好,就等秋收以后,让弟弟毛泽民送母亲到省城来看病。 第二年春天,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在接到母亲病重的信后,立刻赶回家,他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住在了好友蔡和森的家里,自己则亲侍汤药,没日没夜地照顾母亲。 毛泽东还和两个弟弟还搀扶着老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文七妹的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 但文七妹只住了20多天,就执意要回韶山冲,毛泽东也只好同意了。 1919年10月,毛泽东正在长沙忙于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活动时,收到了母亲病危的家信,当他赶回韶山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 毛泽东悲痛不已,他为母亲彻夜守灵,并忍痛写下了 《祭母文》 ,讲述母亲的高风亮节和爱子深情: 毛泽东还专门为母亲写了一副挽联: 后来毛泽东在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说: “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1921年、1925年和1927年,毛泽东曾三次回到韶山冲,为父母扫墓。 1959年6月25日,他再次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看到家乡已是物是人非,他心生无数感慨,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第二天黎明,毛泽东就早早起来,来到了父母坟前垂首凭吊,他接过工作人员采来的几束野花,献在父母坟前,然后深深鞠了一躬,他深情地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回去的路上,毛泽东又对随行的 罗瑞卿 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对少年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3年, 杨成武 将军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深有感触地说: “伟大的父母养育了伟大的毛泽东!”
2023-07-12 15:33:251

毛顺生的身高

毛顺生身高1.78米。毛顺生是风华正茂剧里的人物,《风华正茂毛顺生》由中国著名演员刘佩琦扮演。刘佩琦身高1.78米。
2023-07-12 15:33:322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毛主席一生特别喜爱读书。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抓紧时间来刻苦读书,坚持读书,有时甚至会废寝忘食。一生中,毛主席读过的书数不胜数,有中国的,外国的,近代的,古代的……毛主席还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1949年还随身携带着。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一直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主要内容 要短!!! 闹街中安心读书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讲了毛主席十分喜爱读书,他不顾一切的读书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写梗概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 *** 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 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在菜市场上都能集中精力读书 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聚精会神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梗概 韶山出了个 *** 一代伟人 *** 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 *** 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 *** 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 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 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 *** ",字润之。 *** 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 *** 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 *** 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 *** 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 *** 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 *** 、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 *** 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 *** 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 *** 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答案 :thn21./Article/wu/13589.
2023-07-12 15:33:391

毛泽东的妹妹,死的时候二十四岁

1929年8月20日,陈淑元带着毛泽建的“儿子”前去看望毛泽建。陈淑元心里明白,毛泽元的日子不多了,临死时看不到自己的儿子,兴许是她最大的遗憾。 看到遍体鳞伤的毛泽建,陈淑元留下了泪。 最让陈淑元悲痛的是,看到这个孩子,毛泽建又亲又抱,脸上露出了母亲慈祥的笑容。 天底下,没有哪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子。 注:陈淑元:毛泽建丈夫陈芬的姐姐;毛泽建:毛泽东的妹妹。这位小孩叫“艰生”,真正的艰生已经夭折了。她是陈淑元从老乡那里借来的孩子。 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二十四岁,在衡山城南门马庙坪英勇就义。 临死的时候,她口中的 “将革命进行到底!” 响彻了九州。古老民族,将因为这位英雄而愈发璀璨。 监狱让毛泽建痛不欲生,毛泽建要把监狱坐穿。 “站在你面前的是毛泽东的妹妹,陈芬的妻子,要杀要砍,何必哆嗦!” 毛泽建朝着无底洞的黑暗怒吼道。 在监狱中,毛泽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折磨:抽皮、压杠子、拔指甲·········敌人不可能会让毛泽建轻易地死去,在毛泽建的口中绝对可以掘出特大情报,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妹妹。 毛泽建是好样的!她没有向敌人透露半字。出于文人的天性,看到空白的纸她都想点缀一下。她用流血的手指在纸上工工整整的写下了四个大字: “誓死为党!” 敌人气炸了,面对这样一位铁娘子,该使的招数都用尽了。没多久,敌人就决定杀掉她。 1929年8月20日,平淡无奇的一天,将因为英雄的就义而耀眼夺目。 “将革命进行到底!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建的嗓子喊哑了,她死时内心是否还有不甘? 我想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她的小艰生已经死了,她不知道。 毛泽建与丈夫陈芬被捕的时间是1928年初夏。再一次突围中他们夫妻二人没有突围出去,双双被捕时已经是身负重伤了。 这个时候的毛泽建已经有八个月的身孕了,她的身子经受不住折腾。 陈芬和毛泽建的手被敌人反绑,不得动弹。陈芬深情地唱起了《国际歌》, 这是对信仰的礼赞,又是对妻子的爱慕与不舍。 歌声此起彼伏,他们都累得不省人事了。 丈夫陈芬比毛泽建死得早! 丈夫陈芬死时仅仅二十五岁,敌人为了震慑共产党人,将他的头颅挂在耒阳示众三天。 得知丈夫就义的毛泽建当场昏了过去,此般断肠世人未必都懂。 没过多久,井冈山来了一支部队,袭击了耒阳县团防局和夏塘铺挨户团,救出了毛泽建与陈淑元等人。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陈淑元就是陈芬的姐姐。 在撤退中,他们一行人遭到了敌人的追击。这时的毛泽建已近临产,再也动弹不得了。为了不拖累部队,毛泽建主动提出隐藏在夏塘铺一位孤老婆婆家里。 没过几天,小艰生出生了,是个男孩。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孩子由于吃不到奶,仅仅活了几个月就夭折了。 “艰生”,寄托了毛泽建对这个孩子无限的希冀。 由于孩子的哭声,毛泽建与陈淑元再次被捕。好在,陈淑元并没有暴露身份。这次被捕,毛泽建再也出不来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 ··················· 三、 毛泽建这个名字还是毛泽东亲自为自己的妹妹取得,当时正值菊花盛开,父母还为她取下乳名“菊妹子”。 菊妹子并不是毛泽东的亲妹妹,她的父亲是毛泽东的嫡堂叔。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菊妹子像普通大众一样在苦海中挣扎。 在菊妹子六岁那年,毛顺生心疼她,就收养了她。 在毛顺生没有收养菊妹子之前,她每天都要到山上砍柴,砍完柴之后就要去要饭。 菊妹子坚强得很! 面对强盗抢劫,即便是被打得鼻青脸肿她都没有吭一声。 在毛家,菊妹子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毛家家大业大,毛顺生又是那样的勤劳能干。 毛顺生没有女儿,面对这样一个虎里虎气的女儿,毛顺生甭提有多高兴了。 毛顺生变得忙手忙脚,文七妹更是嘴上乐开了花。 命运彷佛刻意折磨毛泽建,没过多久文七妹就去世了。毛顺生也因为过度的思念,随着也去了。 菊妹子又回到了东茅堂,此时的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母亲亲手将毛泽建送到湖南杨林做童养媳! 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在杨林婆婆待她不好!尽管每天累的腰杆都弯了,婆婆还是会打骂她。 有一天晚上,菊妹子在洗锅的时候,突然头昏眼花,额头撞到了锅边,顿时鲜血不断涌出。而此时,她的婆婆非但没有帮她止血,反而将她的头往热锅上烫,痛得她昏倒过去。正因如此,她的额头留下一道永恒的疤痕。 在深渊的边缘,还是自己的哥哥毛泽东救了她。 去学习!毛泽东回到韶山对菊妹子说道: “别做童养媳了,跟我去长沙读书。” “哥哥到哪里我就去哪里!” 菊妹子人聪明,不到两年就学完了所有的课程。 1923年春天,有何叔衡的介绍,毛泽建入党了,从此打开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1925年春天,毛泽建认识了自己一生的归属--陈芬。像白雪公主与王子一样,两人开启了甜蜜的爱恋。 毛泽建很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写成“毛泽剑”,陈芬问她为什么? 毛泽建笑着答道: “我喜欢利剑。它锋利无比,使敌人望而生畏,革命者就要像利剑一样,在同敌人冲杀时,所向披靡”。 这般血腥女子,亘古无二! 如果1928年3月没有叛徒出卖,毛泽建与陈芬的身份不会暴露,他们就不会慷慨就义,兴许他们会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 呜呼!死者为大,逝者已逝,让我们缅怀她吧!
2023-07-12 15:33:471

毛泽东回忆父亲毛顺生:从一开始的愤恨与不解,到后来深受其影响

1936年,在陕北保安,毛泽东与国际友人斯诺回忆自己的童年,当谈及父亲毛顺生时,让这位国际友人颇感诧异,毛泽东当时愤愤不平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童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父亲拥有如此大的怨言,以致多年以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本文将为你细细道来。 家庭背景 今人在研读伟人的时候,避免不了神话其根源,苦苦寻觅家族,想要给对方安排一个名气响亮的先祖。在人们的过往印象里,伟人成就的背后必然有先天因素可以追寻。然而,翻开近代伟人毛泽东的家谱,可能会使学家们感到尴尬与难为,因为伟人的家谱实在太过于平淡,基本没有猛料可抓。 查阅资料,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元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由江西搬迁至云南,落户在云南澜沧卫。等到明朝建立以后,为了生计,毛太华审时度势走上了参军之路,后因战功卓著,在明朝洪武十四年以军官身份进驻湖南。 后在湘地生育两子,分别取名为清一、清四,等到年纪稍长,两子在湖南湘潭相继成家立业,从此叶落韶山。 虽祖上有为官者,但由毛泽东这辈人往上追溯五代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官老爷,进士举人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说,毛泽东本人在后来一直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倒也贴切的很。 话说回来,毛泽东祖上虽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家境也算厚实,只是到了祖父辈这一代人,家道开始中落。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性格懦弱可欺,为人敦厚老实,没有机警的经商头脑,祖上唯一留有的田地,也被迫典当给了别人,日子可谓过的异常寒酸。 等到了毛泽东父亲毛顺生这一代,性格才变得刚毅。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毛顺生年仅17岁时,便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虽然很努力打拼,但后来终因交友不善,被人蒙骗,钱不仅没有赚到,还落下一身债务。为了生计,毛顺生最后只得背井离乡,出门寻找赚钱的营生。 好在上天眷顾,毛顺生后来参加了湘军,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积累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创业的资本,加上灵活的头脑,家境开始逐渐好转。 这也是后来毛泽东能够在贫困年代,读得起书的原因。 毛氏族谱的如此平淡,让研究毛泽东的史学家们心有不甘,他们苦苦寻觅,最终在一份县志上取得突破。书中记载,在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戴炯的举人,被毛氏族人邀请到村寨重修族谱,戴炯一来到此地,就被眼前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先生感慨之余,信笔写道 :“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使人与地俱传矣……” 未曾想到,多年以后,戴举人当年的预言竟然成真。156年之后,1893年12月26日,一代旷世奇才在韶山诞生了。 这个传言先不讨论真假,至少已经为毛泽东的出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家中喜添男丁,毛家后续有人,按理来说应该是件全家值得欢庆的大喜事,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伴随着毛泽东的出生,毛父并没有表现出多大欢乐,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愁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早在毛泽东出生之前,其母亲已经生育过两胎,只不过很不幸,都未及成年便夭亡了。 在讲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山村,接二连三的发生这等灾祸,由不得毛泽东的父母心惊肉跳,生怕这个孩子不能平安长大。 于是毛母文素勤整日烧香拜佛,企图上苍保佑。这份担心直到毛泽东满一周岁后,家人看到这个孩子长得生龙活虎,体格很是健壮,这才让父母揪着的心放下。 毛泽东的出生,不仅让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变得欢快,也给父亲毛顺生带来了财运。 毛顺生刚从外边返乡的时候,因为手里资金有限,只得从小买卖开始做起。即使很是勤劳,千省万省,每年所剩余额还是微不足道,仅勉强能够维持家庭生计。 待到毛泽东出生以后,父亲毛顺生的财运开始好转,在毛顺生的苦心经营之下,家境日渐好转,赚取的钱财,不仅可以维持每年的生计,还可以有多余的资金赎回祖上当初典当的产业。 毛家人几代的穷酸命运,在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这里开始转变。这让毛泽东一家人得以在韶山扬眉吐气,有了足够的资本立足在这里。 在毛泽东出生两年之后,母亲又生下了弟弟毛泽民。顺着儿子的日渐增多,更加激起了毛顺生的斗志。在农业时代,人多力量大,每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家里多了个劳动力,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据后来的毛泽东回忆: “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有45亩田地。”我的父亲毛顺生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个中农。后来,他又用手中的钱买了7亩田地。后来随着小弟出生,父亲又加大了资产投入,家里变得富裕。 一家人,终于不再为生计而发愁。 有钱之后,毛顺生不仅修房添地,还雇起了长短工,前后不过十年间,毛家一跃成了村里的富户。 父子矛盾 生长在富裕人家,不再为衣食担忧,还能每天在学堂里读书,在今天看来很容易实现,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显得难能可贵,所幸毛泽东便生活在这有饭吃、有书读的好环境里。 按理来说,他应该是非常幸福的。 然而,在后来毛泽东的个人回忆中,却并非如此。 在毛泽东与斯诺的聊天中,言辞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年少的毛泽东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和压抑。 这一切和父亲毛顺生的暴戾,脱不了干系。 提起对父亲的记忆,毛泽东毫不避讳地说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对父亲充满了愤恨。” 那究竟父亲毛顺生对少年毛泽东做什么,让他对父亲产生这样大的不满呢? 据毛本人回忆, 他和父亲的最大矛盾点,主要集中在读书上。 当年,父亲毛顺生选择让他去私塾读书,是希望让他能够通读经史,以便将来能够为自己打官司。 父亲毛顺生之所以对诉讼耿耿于怀,源于自己早年间就吃了没文化的亏,让一个占了自己便宜的无良奸商,却因为口齿伶俐而赢了官司。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够饱读私塾,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年少的毛泽东对于这些枯燥的经书根本提不起来兴趣,他的兴趣点多是多读一些引人入胜的“闲书”。 对少年的毛泽东而言,和枯燥的经书相比,《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书,对他更具有吸引力。 随着在课堂上,毛泽东一次次被老师抓到他在看其他的书籍,后来老师叫来了家长,毛父不仅“痛诉”了少年毛泽东的离经叛道。 很多时候更是直接上来对其拳打脚踢,这样一来,父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据毛泽东本人后来回忆,那天,自己被父亲暴揍一顿以后,愤愤不满的他选择离家出走,那一年他才十岁。 因为害怕父亲继续施暴,他不敢回家,只得朝着县城的方向走去。然而不幸半道迷路了,一直在外流浪了三天。 所幸,他最终被家人找到了。 毛泽东的这次离家出走,也是吓坏了一家人,找回儿子的毛顺生再也不敢对儿子动粗,脾气和性格相较于以往也温和了许多。这次无声的抵抗,也在少年毛泽东尝到了胜利的甜头,自己的反抗终于迎来了转机。 除了在读书上,父子两人有较大的分歧,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因为父亲的蛮狠苛刻,和生活中过于吝啬抠门,也让毛泽东心中颇为不满,在少年毛泽东看来,父亲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 他看不到我闲着,不是让我去记账,就是让我到田间地头去忙农活。他性情异常暴躁,时常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他虽然很富有,但却吝啬异常,平时连一文钱都不愿给我们,给我们吃的也是最差的伙食。每月中旬是他对雇工们最慷慨的日子,雇工们在这一天得以吃到鸡蛋。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们,既没有鸡蛋,更没有肉。”毛泽东后来如此回忆道。 父亲的如此冷酷,给儿时的毛泽东留下了阴影。以致多年以后,谈起父亲,毛泽东都表现出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 此外,毛氏父子两人在对待穷人的态度上,也有着天壤之别。 在毛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贫穷,多半是懒惰和命运不济在作祟,这种人自然不值得同情与怜悯。而在这点上,毛泽东和母亲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一致认为生活中那些弱势群体,值得被同情与善待。尤其在灾荒之年,母亲常常施舍食物给穷人的举动,这让少年毛泽东记忆颇深。 但母亲的施舍只能在父亲不在场的时候实行,一旦父亲在,他是不允许母亲这样做的。家中不止一次,因为母亲发善心给穷人食物,而被父亲斥责。 正因为敬仰母亲的善举,少年毛泽东时常站在母亲这边,和父亲争吵。 “一次,有个农户答应把自家喂养的猪卖给毛顺生,并且那家人也收了毛泽东家给的订金,并画了押。”可谁知道,仅仅过了几天,猪肉涨价,这样算下来农户要少买好几块钱。 后来,父亲毛顺生让毛泽东前去收猪,这时农户就对他诉苦,说:“自己的猪肉卖便宜了,这少的几块钱对于你们富裕人家可能不算什么,但确实我们几个月的油盐钱呀。” 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后,毛泽东二话没说,就当场推了这桩买卖。回到家后,看到生意没做成,知道事情真相的父亲,大骂毛泽东,说他是个败家子,尽做亏本的买卖。 血气方刚的毛泽东面对咄咄逼人的父亲,也直接回怼过去,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 另外,毛泽东与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最让少年毛泽东厌烦的,是父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别人设定人生轨道。 很多时候,父亲毛顺生几杯酒下肚后,就向儿子们诉说衷肠,将自己的宏伟蓝图强行嫁接到儿子毛泽东身上。 他时常拍打着儿子的肩膀说道:“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料理自己的生意了。”要么就是“再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让润莲接替你哥,去田里管事。”想当年你爷爷留给我一个烂摊子,后来也是凭借着爹爹的辛苦劳作,才有了咱们家这个基业。今后,只要咱们爷三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咱毛家必是百亩良田,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到那时,我再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也就死而无憾了。 少年毛泽东在听到父亲美好的憧憬后,表现出一副不屑,对于贪恋钱财的土财主,少年毛泽东更是厌恶透顶。那时候的他,早已经被演义小说所吸引,满脑子幻想的都是梁山好汉,纵横捭略的政治风云人物。 尽管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格格不入,是因为观点和立场的不同,然而实际分析来看,真正导致父子两不合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两人性迥异的性格所造成的。 毛父在性格上更加强硬,甚至有点专横跋扈,做事喜欢一意孤行,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他总是一副大家长的模样,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说话做事都是老子第一,吩咐安排的事情,子女妻儿必须坚决执行。 而少年毛泽东则属于性格倔强,绝不允许别人安排自己,在他的骨子里天生有一种叛逆心理,别人越是阻拦反对他,本人越是坚持完成它。在少年毛泽东看来,他坚持事物的真理,即使别人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恐吓,他也依然会坚持自己的真理,绝不会动摇。 父子两这种麦芒对针尖的性格,注定了父子两人会有一场巨大的冲突发生。 据毛泽东回忆: 1906年冬至这一天,父亲毛顺生宴请亲朋,让13岁的毛泽东负责招待客人。而他不愿意做这些事,惹得父亲毛顺生大骂他懒惰无用,为人子不孝。自尊心受到践踏的毛泽东直接和父亲怼了起来,当着客人的面直接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出孝子。”毛顺生被儿子这番话气坏了,直接上手要揍他。 毛泽东见势跑到自家门前的小池塘,扬言父亲敢靠前,自己就直接跳入河里。父亲是知道毛泽东的性格的,把他逼急了这个孩子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最后毛顺生只能妥协。父子两的这场战争算是暂时停息。 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道理: 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而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与对父亲的不满态度相比起来,少年毛泽东对母亲却是一往情深。每当回忆起母亲,他总说:“我母亲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 在给同学的书信中,毛泽东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崇敬,他说 :“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 对于长子毛泽东,母亲对他也有着特殊的偏爱。每当父子两发生争执的时候,母亲总是坚定地站在儿子这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尽管父子两的关系总是剑拔弩张,但毛母一直希望父子两能够握手言和,她总是私下里传递互相之间的好话,竭尽全力弥合父子两的间隙。 对此,毛泽东时常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家庭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他家分为两个党派:一党是他的父亲,是执政党;他和母亲、弟弟组成的是反对党,当然有时雇工也包括在内。毛回忆说,可是反对党的成员也不总是坚持统一战线,母亲时常在中间充当“糅合剂”的作用。当孩子们表现出 情感 上的反叛,或者公然翻开推翻执政党的策略时,都会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总是在为这个家庭的和谐付出自己的努力。 也正是在母亲的极力调和之下,父子两的关系才逐渐得以缓和,很多时候,在母亲的规劝下,少年毛泽东对于父亲的蛮横无理,也多选择忍让的态度。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父亲的冷酷态度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它使我变得更加勤快,更仔细的做好父亲安排的工作,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责罚。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少年毛泽东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很多时候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以离家出走,投河自尽为要挟,但总体上来说,他还是不想与父亲彻底闹翻。他所极力争取的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和尊重。 最生动得例子就是后来毛泽东向他的老朋友斯诺回忆道 :“从对父亲的反抗中让他知道,如果公开反对父亲,争取自己的权益,父亲多半会软下来,如果自己温顺服从,很多时候换来的不是父亲的谅解与原谅,而是父亲更加残酷的打骂。” 虽然,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少年毛泽东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典型的抗父爱母, 但纵观伟人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性格方面,毛泽东的性格则受父亲的影响更大。 比方说,父亲毛顺生勤劳执著,做事果断刚毅,对待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总是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做事理性务实,脚踏实地……这点毛泽东的性格特点。甚至是父亲的刚愎、独断、固执都在儿子身上,烙下了深深地印迹。 当然,与父亲的冷漠、呆板,甚至是一毛不拔、缺乏情趣不同,毛泽东则是 情感 丰富,更富有诗人的想象力,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理。毛泽东本人是个感性之人,常常会睹物思人,多愁善感。 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折射出了其母的身影。 一位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曾指出:“读毛泽东的诗词,你会觉得他想象超强,思维跳跃,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可你再研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博弈,又发现他精于算计,非常谨慎,极为冷静,不报一丝侥幸,他又是一位超理性的政治家。 令人惊奇的是,这反差极大的两面性格,却在毛泽东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兼容。”
2023-07-12 15:33:531

青年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毛泽东17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在父亲每天要看的账簿里写下了一首诗: 毛泽东带上雨伞和自己简单的行李,从此踏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个男孩的成长总是在与父亲的冲突和叛逆中完成的,青年毛泽东也不例外。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读过两年书,当过两年兵,为人精明能干,勤劳俭朴,把一个濒临凋敝的家庭经营得风生水起。 人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永无止境,毛顺生也同样如此,为了节省开支,毛泽东在6岁时,父亲就让他去放羊、放牛,在饮食上也是非常节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点肉。 毛泽东8岁时,父亲送他去私塾读书。 去私塾读书,毛顺生并非是为了孩子考秀才、中状元、光耀门楣,作为一个深山大凹里的农民,他也不敢作此奢望。毛顺生送孩子去读书只是为了好帮他记账。 因此,毛泽东刚认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记账。毛顺生像一个严格的监工,不让孩子们闲着,只要看到毛泽东看“闲书”,非打即骂。 毛泽东要外出求学,毛顺生说什么也不同意。毛泽东身高体壮,精明能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说什么,父亲也不愿意他外出求学。 毛泽东说: “你可以雇一个长工!” 父亲说:“雇一个长工得多少钱!一个月至少一块银元,哪里来的钱!” 毛泽东说:“我有!” 说完,他从身上掏出了12块银元,递到父亲面前的桌子上。 毛顺生看着高高一摞银元,惊得眼睛瞪得大大的,那意思是:你哪里这么多钱! 青年毛泽东虽然不知道他的明天会怎样,但是他今天的努力一直在为明天的成功做铺垫。他到了长沙,像一块干燥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1916年,毛泽东致信好友萧子升说: 毛泽东的志向不是学问家,但是寻求革命真理,却要从书上开始,博览群书,博古方能通今,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青年毛泽东每天天色微明便起身,晚上熄灯之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一日不辍。 毛泽东青年时所读书目,应当说是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这些阅读给毛泽东的人格修养和智慧积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年毛泽东不是“两耳不闻窗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毛泽东当时在长沙师范读书时,自费订了一份上海和长沙的报纸。 尤其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这本杂志让毛泽东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未来的方向,通过这份杂志,毛泽东很快接触到知识界的主流。 他后来回忆说: 毛泽东在长沙一师5年求学生涯中,总共只用了160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订阅报纸和购买杂志。吝啬的父亲不仅不供给毛泽东书本杂费,还时时威胁要“断供”,因此毛泽东读书之间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他的衣服穿得褪了色,破了洞,也舍不得扔掉,经过缝缝补补继续穿。他盖的土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但毛泽东毫不在意,一心专在救国图存追求真理的求索路上。 因此一师的师生都这样评价毛泽东: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老夫子这话基本上概括了古今成就非凡之业英雄人物早年的遭遇和经历。 历史 就像一面巨大的筛子,它总是把那些成色最好、颗粒最饱满的籽食保留下来,把那些瘪谷劣质淘汰掉。 青年毛泽东物质上的匮乏或许是由于父亲的吝啬,或者说是父亲无法明白儿子的鲲鹏之志造成的,但是青年毛泽东通过古今典籍的阅读,探求精神之路方面则再也不受任何人约束了,因为他坚信,他走的这条路,别人只能是参照物,而无法做出决定。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遍撒“英雄贴”,征集志同道合好友时,此事在长沙乃至湖南轰动很大,但是回应者寥寥无几,据说只有“三个半”人响应。 那“半个”好像指的是李立三。他来访一次毛泽东,交谈一番之后,后来再无音信,因此有“半个”之说。 毛泽东似乎并不以为忤。少人走的地方,肯定是荆棘丛生,坎坷难行,而芸芸众生,特立独行、矢志不移地人本身就少。 毛泽东一方面是“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强其筋骨”。毛泽东在校学习期间,非常热衷于 体育 锻炼。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 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称之为“雨浴”,烈日当空,脱掉衬衣,谓之为“日光浴”。在下霜的日子,他还露天睡觉,甚至到了11月份,他还去寒冷的江水里游泳;寒假之中,他还徒步穿山越岭,爬山绕城,渡江过河。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著文说: 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毛泽东青年时代同样精彩纷呈,壮志凌云。他早年在日记中写道: 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奋发进取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集中呈现和爆发。 虽然伟人长逝,但是他的精神不朽,一定彪炳千秋!
2023-07-12 15:34:001

毛泽东的两位父亲:毛顺生,杨昌济,7天之内相继去世

毛顺生原名毛贻昌,湖南湘潭人。 他的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毛泽东毛主席。毛顺生自幼家贫,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已去参军,从军时,毛顺生接触到了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爱琢磨的他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商方略。 退伍归乡后,他先尝试了大米加工的生意,没想到很快就赚到了一大笔钱。他将赚来的钱拿出来加大了大米加工厂的规模,还购置了大量的良田,眼见着生意越做越大。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毛家成了当地富甲一方的小地主。 从军的经历让他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生逢乱世他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财富来保得家人的一生平安。 他希望儿子毛泽东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留在家乡发展实业经济。 然而从小志存高远的毛泽东却并不认同父亲的想法。 毛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受封建时期“君臣父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多,从小对毛泽东的管教非常严格。 从6岁起就要求他每天拔草放牛,每天忙得不得片刻闲暇,念书识字后还得帮助父亲记账。 一个小地主家的儿子居然每天跟长工吃住在一起,在当时那个阶层分明的 社会 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毛顺生一生勤勉,所以最不能容忍孩子懒惰。每次一看到孩子在闲玩,就要严厉地批评。 父亲的种种专横行为让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的不理解,因此跟父亲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从小因反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没少挨板子。 幼年时,有一次在学堂里,因为与同学起了争执,毛泽东被老师用戒尺教训了一番。 放学回到家后,他把此事跟爸爸哭诉,本以为父亲会偏袒自己的儿子,为孩子讨个公道,却不料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顿打骂。 毛泽东的心里实在是愤愤难平,当天夜里他便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了。 整整三天,毛顺生把整个村子翻了个遍,却依旧没看到儿子的身影,一家人又气又急。第三天的晚上,终于在山沟深处找到了他。 这一次毛顺生没有抬手便打,而是心疼地说: “你这孩子脾气也太大了,不就说了你几句嘛,你居然躲在外面整整三天,你让一家人都要急死了。你身上冷不冷,饿不饿,快跟爸回家去。 今后你要听话,不要再吓唬家里人了。” 说着他也顾不上山里的阵阵寒风,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了儿子的身上,一路背着他回了家。 到家后,母亲早已备好了热乎的饭菜。一家人看到他回来了,都忍不住默默地流泪。从那之后父亲就很少在责打他。 普天之下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很多时候作为父亲的毛顺生,不知道要怎么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1910年应毛泽东的苦苦哀求,父亲同意了让他去湖南湘乡县立东山小学读书,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受到了康有为等人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 毛顺生没怎么念过书,可以说其实是大字不识几个。他实在是不理解儿子整天挂在嘴边的“自由”和“民主”是何物。 在毛泽东20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 面对父亲包办的婚姻,毛泽东的内心十分反感,他从来没有承认过罗氏这个妻子,也不愿意与罗氏同居。父亲给他安排的上学、成家、立业,被他全盘否决了。自此父子二人便渐行渐远了。 1911年震古烁今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毛泽东投笔从戎,加入了湖南新军。消息传到了家乡,父亲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样的乱世里,他更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苟全性命于乱世。 少年便参军的他太了解战场上个人力量的微小。但是面对孩子一心希望拯救中国的热情时,他却不知道该如何规劝毛泽东。 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呢? 一个男孩想要变成一个男人,都必须要翻越父亲这座大山。但是当他们真的翻越过去之后,再回头时却发现父亲已经垂垂老矣。 一个年迈的老者,满含着热泪,期盼着少年时就出外求学的孩子可以早日回家。 在毛顺生50岁大寿那天,终于等到孩子回家了。 此刻已经长大成人的毛泽东已经可以理解父亲当年的所作所为。他还特意出资给父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寿宴。父子俩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针尖对麦芒了。 庆寿结束后,毛泽东又要赶往长沙去求学,临走时毛顺生去送他。 一个回头,毛泽东看到平时不苟言笑,对自己异常严厉的父亲此刻居然泪流满面。不觉间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他突然快步地跑到父亲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头。 起身后,他拥抱着略显佝偻的父亲, “孩子不孝,让您担心了。” 这一刻他终于与自己的父亲和解了。父亲因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自己不同,所以总是会强行给自己安排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父亲就像一座大山,他希望自己可以承担所有的重责,让自己的孩子活得轻松安然。但是从小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却注定无法在父亲的树荫下,苟全性命于乱世。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50岁。 父亲去世时,因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毛泽东未能回家奔丧,连给父亲葬礼的挽联都是让别人题写的。这件事也成了这位伟人一生中永远的痛。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应该就是主席心中再也无法见到父亲的痛苦吧。 杨昌济又名杨怀中,湖南长沙人。 少年时期曾留学于日本和英国,是一位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大学者。尤其是对西方的“民主”制度非常的推崇。曾支持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康、梁失败后他又支持了陈独秀的《新青年》。 1954年,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痛心疾首地写下了《告学生》一文,文中他号召广大青年学子要敢说敢做,要勇为天下先。就是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才有了我们后来的国家领袖毛泽东。 两人的相识得从1913年说起,那一年毛泽东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就读,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杨昌济老师。 杨昌济曾在日记里这样说: “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一直以来立志要栽大木拄长天的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栋梁。此后的数年里,毛泽东在他的影响下树立了奋斗、向上的积极观念,这也就是日后我们所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18年,杨昌济被调任到了北京大学,担任北大哲学系的教授。 来到北大就职后,他就建议蔡元培蔡公让他的学生毛泽东来北大图书馆工作。北大是《新青年》的大本营,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当时的北大在广大学子的心中是一个学术和文化的圣地。 当得知自己可以去北大工作的时候,毛泽东喜出望外,连夜就收拾行囊赶赴北大。来到这里后他先后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先进的仁人志士。年轻时期的毛泽东潇洒帅气又饱读诗书,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后来在老师的撮合下他们结为了夫妻。 杨昌济也就变成了毛主席的另外一位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何况现在还是自己的岳父。毛主席与杨昌济的 情感 变得更加的深厚,自幼离开父亲,远赴他乡求学的他对这位“父亲”充满了感激。 回顾毛主席的思想,其中有很多的理论都能在杨昌济的思想中找到影子。 毛主席告诉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实就是杨昌济所崇尚的“知行合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跟杨昌济所提倡的乐观、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于北京病逝,逝世前他仍不忘将毛泽东托付给好友章士钊 。 在给好友的信中他是这样评价毛主席的 “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救国者必是毛泽东,这句话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他对毛主席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老人病逝后,作为女婿的毛泽东出席了老人的葬礼。 从小与父亲不和的毛泽东,在这短短的7天内一下子失去了两位父亲。此等打击实在是令人心痛。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面对此时已经伤痕累累的旧中国,毛泽东无法将自己置于这丧父的悲痛中来,他只得强忍悲痛,寄心于革命。为了救万民于水火而舍小家为大家。 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功不可没,在毛主席成长的道路上,两位“父亲”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正是在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才有了我们的伟人毛主席。
2023-07-12 15:34:06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哪里?

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原文如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译文如下: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词句注释如下:1.西乡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2.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4.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扩展资料: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2023-07-12 15:34:131

1950年,韶山冲不知道怎么划分伟人的成分?主席:按政策办事

1949年,我党终于将反动势力基本肃清, 建立了独立主权国家 ,国内百废待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土地改革 ,广大贫农分得土地,人们终于稳定下来,不用受战争之苦,又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方便安排生产,政府出面为全国所有农民家庭的划分阶级成分。根据其家庭情况,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等,然而其中一个家庭却难倒了众人,那就是我们毛伟人的家庭,毛伟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他家庭是分不开的,毛伟人得知后立刻批复: 按政策办事绝不特殊。 毛伟人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父亲叫毛贻昌,字顺生,母亲叫文素勤,二人都是平凡的农民,但是对毛伟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身上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观念也相对先进。提起毛伟人就能想到他优秀的文学作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多少朗朗上口的词句,都和毛伟人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分不开的关系。父亲身上那种意志坚强、勤劳勇敢、一往无前、不怕苦难的优秀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少年毛伟人, 父亲母亲虽然都是朴实平凡的农民,却培养出了优秀、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毛伟人。 毛伟人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 祖父毛翼臣和祖母刘氏一共生了三个孩子,父亲毛顺生和两个姑姑,一家五口只有几亩薄田,荒年恶月,收成不好,一家五口过得并不富裕,祖父也经营不善,常常掩面叹息,父亲毛顺生看在眼里,又是家中独子,只能默默帮父亲承担。 毛顺生十岁时,娶了同乡的文家女儿做妻子,娶妻成年后的毛顺生承担起了家中的重负,朴实的他和妻子起早贪黑,种田养家,还养猪捕鱼贴补家用。虽然夫妻二人每天辛辛苦苦,但是养活这个几口之家还是略显吃力,外债难以还清。 他还算精明强干,只能另谋出路。 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很多子弟参军,获得了大量银饷,回到自己的家乡买房置地,毛顺生也动心了, 毅然踏上了从军之路 ,成为了清政府的雇佣兵。毛顺生跟随着军队走南闯北,虽然没有当上什么大官,但得到的军饷不少,在韶山乡民们看来是相当可观的一笔钱。 “衣锦还乡” 的毛顺生还清了外债,顶着乡民们艳羡的目光,开始经营自己的小日子。走南闯北见识过大风浪的毛顺生有了自己的一套经营之道,放弃了原来靠天吃饭的农田, 开始盘算起其他生计 。他发现谷米加工过后更之前,于是他将谷米碾成大米,拿到集市上去卖。 就这样积少成多,手头的积蓄越来越多,家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地产丰富,还雇工打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夫妻二人唯一的心病就是没有孩子,前两个儿子都早夭了,终于生下了第三胎就是毛伟人,为了让他茁壮成长,二人将他送到娘家养活。 年幼的孩子终于茁壮成长, 祖父父亲都对孩子疼爱有加, 后来又生下泽民、泽覃两个儿子。毛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里也算是富甲一方,毛伟人作为家里的长子,也早早地承担家中的事务,父亲教他算术,起初要决定送他去米店当学徒,但是当时孩子求学心切。 于是父亲同意他前往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也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毛伟人的 母亲文素勤 也对他影响重大,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淳朴勤劳,非常疼爱她,和邻里乡亲相处融洽,为人十分亲厚。毛伟人为母亲写过 《祭母文》 ,可以看出他对于母亲的深厚 情感 。 父亲的倔强和爽气,母亲的温润谦和共同塑造了少年毛伟人, 父母家庭的影响对他以后的成就奠定的良好的基础。1993年,杨成武看着毛伟人父母的遗像发出感叹,是多么伟大的父母才造就了这么伟大的英雄,真是令人敬佩啊。 对于父母,毛伟人十分敬重。 关于他敬重母亲的史迹,已广为人知,毛伟人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父亲逝世时,毛伟人正带领湖南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 毛泽民最了解兄长对父亲的深情,特请毛伟人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毛伟人作泣父灵联。终于在半年后,毛伟人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韶山祭拜父母,他向弟弟了解情况,十分愧疚自己没能在父亲跟前尽孝。 1950年冬季,毛伟人派毛岸青回到了韶山见了土改工作队,转达了毛伟人的嘱咐: 毛家人不能参与分田、所有家产上缴给当地政府,家庭成分划分实事求是,按政策办事,一视同仁,绝对不能徇私枉法。 韶山乡土改工作队 的干部对于毛伟人家庭成分起初并没有明确意见,中央领导也没有下达明确的指示,人民群众也没有上报,而且作为革命家庭,毛家已经付出了太多了,牺牲了五个子女。 土改工作队召集了多次村民集体讨论会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认为:一是毛伟人家无人在家务农或作工,无法划分成分。二是当时毛家欠佃户佃金和外债过多,早已无租可收,不存在剥削。 三是毛伟人不仅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伟大的一生,将家产全部上缴,自己的六个至亲还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革命的光荣,毛家真的付出了太多。根据当时的政策, 毛家其实已经不能按照一般的家庭去划分阶级成分了。 通过小小的事情就能看出他的公平公正,和大家一视同仁, 毛伟人虽然贵为我们的当家人,但是他一直秉公办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就特殊安排,不愧是我们的开国英雄。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三大改造到五年计划,是他领导我们走向了光明的未来,也是他带领我国人民摆脱殖民,摆脱侵略 ,建立独立主权,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023-07-12 15:34:421

邻居从小给毛泽东放哨,建国后给儿子求工作,毛主席如何回应?

1952年的深秋,在湖南省湘潭市的韶山乡韶山村有个叫上屋场的地方。在它西侧有一间茅草屋,一位老人正在门前徘徊,不时地停下来看向远方,似乎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 老人已经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了。走累了就坐在门槛上,抽着烟袋,思绪万千。 “毛大爷,您的信!!” 老人听到这声呼喊,激动万分。赶忙起身后,用兴奋到颤抖的双手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了这封信。 等邮递员走后,他如获至宝一般,小心翼翼拆开了信封。思索片刻之后,他下定了决心,无论这封信带来的结果是怎样的,他都会欣然接受。他喊来自己的儿子,让儿子一字一句地读给自己听: “毛爱桂叔叔: 你的来信早已收到。多年不见,甚为高兴。要你儿子出来搞一点随时随意的工作,我亦十分高兴。可向所属当地机关申请。 毛泽东 1952年10月10日 ” 听完这封信的内容老人哭了,这是喜极而泣的泪水。有了这封信,儿子毛泽林的工作就有了着落,一家人的日子也就有了奔头。 而这位老人就是信中提到的毛爱桂先生,写这封信的人正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韶山的亲朋好友得知他当了国家主席,纷纷找毛主席安排工作、解决读书问题或者其他困难,但是, 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 。韶山曾流传着: “毛主席难求!” 然而毛主席却 史无前例 地给这位毛爱桂先生 “开了后门” 。 那么,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叔叔的毛爱桂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千丝万缕?又为什么能让毛主席为了他而破例? 要想了解到这一事情的真相,不得不从他二位的不解之缘讲起。 毛爱桂的祖父叫做毛祖富。也许是命运捉弄人,他虽然名字里带了个富贵的意思,可自己家几代都是穷人,早年便迫于生计将自家的几间屋子卖了一半给了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 后来毛泽东一家便迁居到了这里,和毛爱桂一家成了邻居。 毛爱桂从祖父毛祖富、父亲毛恩苞到自己,三代与毛泽东一家为邻居。 后来毛泽东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茅草房翻新成了瓦房,毛爱桂家依旧住在毛泽东旧居西头几间茅草房里,与毛泽东家共用一个堂屋。 两家人的关系很好,孩子们也经常在一起玩,可以称得上是世交了。 毛爱桂的母亲肖母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时常互相照顾,一起下地干农活,关系很好。这也就注定了毛泽东和毛爱桂后来的缘分。 有一次,文七妹生病了,患上了淋巴结核,身上长了很多脓疮。家里没有其他人能照顾文七妹,肖母知道后,亲自来给文七妹擦拭身体,还帮着照顾毛泽东兄弟几个,一直到文七妹康复。 后来毛主席没有拒绝毛爱桂的请求大概也是为了还肖母的恩情吧。 1920年1月23日,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去世了 ,而此时的毛泽东还在北京处理政务。在当年,交通条件有限,毛泽东也因此没能及时返家, 他父亲的后事大多也都由毛爱桂一家帮忙料理。 毛爱桂的父亲毛竹平同样走得早。在他去世后,毛爱桂一家彻底没了顶梁柱,孤儿寡母迫于生计,便与毛泽东一家商量,要将剩下的茅草屋也卖给毛泽东家。 正逢毛泽东回家探亲,却发现邻居家的孤儿寡母正准备收拾行李,迫于生计卖了祖屋,而买主正是自家弟弟时,连忙阻止了邻居和家人。 毛泽东又拿出了一笔钱送给毛爱桂家,这才让毛爱桂家不至于沦落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地步,从而渡过了难关。 当时的毛泽东已接受了先进的共产主义、 社会 主义思想的洗礼 ,心中已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 这样让穷人家流离失所的举动,是毛泽东决看不下去的。毛泽东这次回来正是为了将无产阶级先进的革命新思想传播给家乡的亲朋好友们。 毛爱桂的哥哥毛爱堂生于1895年,和毛泽东是“青梅竹马”。 毛泽东这次的慷慨解囊,也让他成为最早接受新思想的一员。 而毛爱堂与毛泽东的交往,也促成了毛爱桂与毛泽东的相识。 此时正是1925年, 毛泽东带着妻子杨开慧 回到老家,正试图在韶山秘密开展农民运动。 为了商量具体该怎么向乡亲们叙说,毛泽东想了个好办法——找了几位和自己关系亲近、又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亲友,聚在一起 “搓麻将” 。 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和李耿侯等人也在此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从此成立了 。最早接受新思想的毛爱堂自然也在其中。 毛爱桂这时才 11岁 ,常常跟着哥哥到处跑。虽然他不明白几个大哥哥在干什么,但是毛泽东看到了毛爱桂的机灵劲。  在一个跟平常一样的日子里,毛泽东摸着毛爱桂的头说:“爱桂叔叔,你想不想帮我和你哥哥做一件事?” 毛爱桂眨着懵懂的大眼睛,问道:“什么事?” 毛泽东严肃地说:“我和你哥哥在屋里说话的时候,你就站在屋外,看到有陌生人来,如果是饭点你就喊‘ 吃饭了" ,不是饭点你就喊 ‘打山歌" ,你晓得打山歌吗?” 毛爱桂认为这是一个类似于捉迷藏的 游戏 ,立马来了精神说道:“晓得晓得。” 就这样 毛爱桂担任起了放哨的任务,成为了一个“小哨兵” 。在毛爱桂放哨期间,毛泽东等人的秘密会议从来没有被敌人发现,毛爱桂这个 “小哨兵” 可以说是相当称职了。 不久,毛泽东他们为了传播新思想便办起了农民夜校。大哥也要求毛爱桂去听。不光是毛爱桂这样的小孩子,还有不少长辈也参加了夜校,最终成为了毛泽东掀起农民运动的火种。 随后,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前往广州参加大革命。毛爱堂也追随毛泽东背井离乡,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 毛爱堂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直到在长征途中下落不明。 自此毛爱桂再也没有了哥哥的消息,也数十年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毛泽东所种下的革命火种却正在韶山这片土地上生机盎然地成长着。 除了毛爱桂的哥哥参加了革命,其他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毛泽东。 毛爱桂还有一个姐姐叫毛春秀 ,和毛泽东是同年生人。自从毛春秀嫁到 李澍村 家后,李家就成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工作期间回韶山的一个歇脚点了。 其中 李澍村的弟弟李远知、李澍林也都参加了革命 。 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 1940年在永义亭附近的思三高小读书,毛春秀就负责料理他的日常用品和衣物,并把党组织寄来的救济金转交给 毛楚雄的外婆周陈轩 。 大革命时期,毛爱桂的母亲也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便报名参加了当时的革命工作,还当了 韶山第三乡的妇女主任 。 被国民党迫害,颠沛流离,眼睛受伤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许克祥 得到了情报——毛泽东在韶山老家。许克祥立即带兵抓捕毛泽东。 毛泽东得到了消息,在临走前嘱咐毛爱桂一家赶紧收拾东西离开,避免受到牵连。肖母见状急急忙忙收拾了点衣物就带着孩子离开家了。 没过多久钱就花完了,只能和孩子靠捡垃圾勉强不饿死。由于营养不良,毛爱桂支撑不住得了一场大病。 自此,眼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看东西都模糊不清,但是暂时还能正常生活。 到1930年,韶山的风头慢慢弱了,毛爱桂一家才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回到了家乡。毛爱桂娶了媳妇,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本该过着属于自己平凡生活的毛爱桂,却一直有件心事未了——那就是哥哥毛爱堂的下落。 1949年8月9日,湘潭迎来和平解放 ,这里是 革命的摇篮,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 ,韶山人民怀揣着无比激动的热情,在街上载歌载舞,欢庆解放。 毛爱桂也激动的热泪盈眶,革命胜利了,毛泽东成了毛主席,闹革命的哥哥也该回家了。 然而,等了一年,也没看到毛爱堂的身影。 给毛主席写信,打听哥哥消息 这一年,湖南遇上春耕大旱。毛主席怕百姓过得不好,就让 毛岸英借给外祖母杨老太太过寿 之机回湖南省亲。 在岸英离开北京的时候,毛主席特意嘱咐: “一定要回乡去看看老家的邻居毛爱桂,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可以帮扶一下。” 5月19日,毛岸英带着主席的嘱咐来到与韶山冲一山之隔的张旭冲,拜访了毛爱桂一家。毛岸英看到毛爱桂的眼睛几乎要失明了,十分困难,家里的伙食很差,十分难过,就掏出一叠钱给毛爱桂,并且安慰他说: “土改分到田后以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毛爱桂感激之余,依然惦记着自己杳无音信的哥哥,便拜托毛岸英帮忙打听毛爱堂的下落。毛岸英此时有工作在身,但对他很是很同情,便鼓励他给毛主席写信寻求困难上的帮助。 毛爱桂别无他法,只好找人代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毛主席。他没有讲生活上的困难,只是打听哥哥毛爱堂的下落。 毛主席的回信,毛爱堂的下落 信寄出后,毛爱桂的心里还是没底的。毕竟现在的毛泽东不再是自己的邻居了,而是新中国的国家主席。他日理万机能不能看到自己这封信?看到了又还会记得自己这个邻居吗? “毛大爷,您的信!北京来的!” 事实是毛主席非但没忘记他,更没忘记他们家对自己家的恩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奉献。 很快毛主席在收到信后,让人经过了一番调查,最后得出结果,并亲自写了一封回信: “爱桂先生: 来信收到。令兄爱堂于1926年参加北伐军,在广东曾见过一面,以后即未见过。 有人说已牺牲了,极为可惜。这是为国牺牲的,是光荣的。” 看到这封信,毛爱桂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20多年没有音信,他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有了结果。但毛主席的信证实了这一结果,还是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失声痛哭起来。 他打心底里感谢毛主席了却了他多年的心事,也感谢毛主席没有忘记他这个平凡的人。 之后在毛主席帮助下毛爱堂也被追为烈士。 这封回信也让毛爱桂与毛主席在20多年后重新建立起了“情缘”。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新中国成立后,打着乡亲父老、亲朋好友为名义给毛主席写求职信的人不在少数,无一例外地都被主席婉拒。 毛爱桂当然知道求毛主席难,可他现在的生活更难。 家里原本就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如今自己身患残疾,眼睛快要失明,唯一的顶梁柱就要倒塌,家人又该如何生存? 在想到毛岸英上次对自己说的话,需要困难上的帮助都可以写信给毛主席,他心中就多了几分底气,认为可以一试。便再次找人帮忙给主席写了一封为儿子求职的信: “我是毛竹平之子毛爱桂,家里六人吃茶饭,就我一人劳动。我眼睛又不好,只有一点亮,没钱医治。其实,有钱治好的话,我还是可以参加劳动的,免得增加国家的负担……我有一个儿子,已有14岁了,读过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我想培养他出来为国家做点事情,可惜没有能力。感谢你老人家的关怀,如果有机会学习,你介绍他出去学习几年好吗?” 当毛主席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抽着香烟,眉头紧锁,心里也犯起了难…… 毛主席一向秉承大公无私的原则,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 “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老蒋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官了,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 毛泽东曾收到过一封来自于 杨开智 的信。希望毛主席能帮他打听一下女儿的消息;而另一方面,他请求毛主席为他在北京找一份工作。 杨开智是毛主席的“大舅哥”,在妹妹 杨开慧 壮烈牺牲后,杨开智和 妻子李崇德 不顾自身安危,救出了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女儿杨展,也在1941年壮烈牺牲。 而毛主席的回信中,告知了他女儿杨展的死讯后,却以 “不要让政府为难” 为由拒绝了在北京为杨开智找工作的要求。 除了杨开智以外, 曾在韶山农民运动掩护毛泽东脱险的毛泽东表兄文运昌 也两次请求过毛泽东的帮助。毛主席却说: “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不仅仅是杨开智、文运昌两个人,就连亲近如毛泽东的 堂弟毛泽连、名士如李淑 ,都曾向毛泽东提出“托关系”的请求,然而都被毛泽东拒绝了。 毛主席自己的 表兄文涧泉 想要新袍子、坐飞机时,也被毛主席委婉地劝阻了。 可以说毛主席因公废私的作风,惹来了不少亲戚朋友的“怨声载道”。如果这次破例,之前被拒绝的人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毛主席坐在沙发上,思绪回到了幼时与毛爱桂一家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了毛爱桂一家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以及毛岸英曾对他讲述的毛爱桂一家的困难…… 反复斟酌后,毛主席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写下了文章开篇毛爱桂收到的那封信。 “主席难求!” 已经是韶山传开的话头,当毛爱桂看到那封信的时候自己也不敢相信毛主席居然会为他破了先例。整个韶山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毛爱桂赶紧拿着信找到当地机关的负责人,负责人了解了情况后给毛爱桂的儿子毛泽林找了一份差不多的工作—— 在株洲市烟酒公司当服务员工作,让毛爱桂一家得以生活 。 毛泽林去做服务员,并不是什么能够大富大贵的工作,也与他自身的能力学识相称,更能解当时毛爱桂一家的燃眉之急。 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违背毛主席反对“走后门”、“打秋风”的原则。 自从上次之后,毛主席不仅仅注意到毛爱桂一家的工作问题,还关心着毛爱桂的眼疾。 没过多久,毛主席亲自安排工作人员带毛爱桂到湘潭医院治疗眼疾。 毛爱桂在湘潭医院治疗了四个月后还进行了转院治疗,转到了长沙的一家眼科医院,一待就是7个多月。眼疾有了很大的好转,能够看清东西了。 将近一年的治疗,让毛爱桂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他多次询问工作人员自己治病的钱怎么办?最后,相关人员实在拗不过他,就告诉他实话: “医疗费是毛主席垫付的,让你安心养病,这都是他应该做的。” 毛爱桂听到这,忍不住说: “我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大好事,能和毛主席做邻居,毛主席对我们一家实在是太好了。” 毛主席后来还从北京寄来4张厚厚的布料,让毛爱桂在医院养病期间做成衣服保暖。 1955年,毛主席来信邀请毛爱桂到北京叙旧。“终于能见到毛主席了!!”毛爱桂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 毛爱桂到了北京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两人一见面就握住了对方的手,很是激动。 听到毛主席对这个年龄比自己小21岁的人叫叔叔,旁边的人都很是疑惑。毛爱桂骄傲地说: “我们韶山人不讲年龄,讲辈分,我比毛主席大一辈,毛主席当然得叫我叔叔了。” 原来按照韶山的族牒排字顺序是,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毛主席是‘泽"字辈,毛爱桂是‘贻"字辈 。算得上是毛主席的长辈。 就这样,毛爱桂在北京待了足足一个月。在毛爱桂离开的前一天,毛主席还让自己的 秘书田家英 送给毛爱桂200元钱,以及毛春秀300元。 毛爱桂死活不肯收,田家英对毛爱桂说: “这些钱都是主席的稿费,包括你们来回的花销,这是主席的一片心意。” 毛爱桂这才勉强收下了。 毛主席1959年回到了韶山老家探望父老乡亲。毛爱桂也赶来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主席询问了他近来的生活后说: “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写信给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的。” 宴会敬酒时,毛泽东对他说: “你的眼睛不好,能干就干,不能干就不要干,要是劳累过度,眼睛又不好,再上医院治疗就难了!” 毛主席对毛爱桂的“偏爱”,也让周边的乡亲父老无比羡慕,就戏称毛爱桂是 “天下第一邻居” 。 其实不仅仅只是毛爱桂得到过毛主席的帮助, 陈昌、罗哲、杨子佳等烈士 的亲属,皆受过毛主席的照顾。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有太多像毛爱桂这样的革命家庭,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当中,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牺牲与贡献。他们不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
2023-07-12 15:34:491

毛顺生的爸爸是谁??

  毛顺生是毛贻昌(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的字。毛贻昌的父亲叫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
2023-07-12 15:34:583

毛泽东伟人故事

一、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二、求知不求钱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三、数荐不纳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要周恩来筹备建立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先生们。不久文史馆就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校长符定一被聘为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一起被聘为副馆长,一批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很显然,当时毛泽东建立文史馆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是国家养士的地方。可以领工资,又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有许多人心向往之。这个时候,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当时的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情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四、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五、抢板凳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2023-07-12 15:35:086

觉醒年代毛顺生是谁演的

《觉醒年代》里好像没有出现毛顺生这个人物吧?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023-07-12 15:35:291

有谁知道毛主席父母生日时辰。

母:毛文氏186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的一个富裕农家父:毛顺生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毛主席的母亲文氏是湘乡人,文氏在家中排行老七,别人都叫她文七妹。因为文氏家的祖坟在韶山,为了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有个落脚的地方,文氏的父亲就将文七妹嫁到韶山,嫁给了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文氏比毛顺生大三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在当地毛顺生家里条件还算是可以的。在文氏生下毛泽东的前一天晚上,毛顺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飞龙翘首东望,迟迟不肯离去。在1893年12月26日一个漆黑的夜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代伟人诞生了。毛泽东从小接到外婆家,在外婆家的山后有一块非常像人形的巨石,人们称为石观音,他外婆便把他带到石观音面前,拜为干娘,以保佑他茁壮成长,石儿伢子由此而来了。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个很精明的生意人,他对父亲的做法非常反感,所以时常顶撞父亲。有一次,他父亲将其生意上的朋友,请到家中做客,叫毛泽东招待一下,但毛泽东死命不从,便逃出家门,其父亲毛顺生追出来,毛泽东便跑到池塘边威胁父亲:“如果再逼我,就跳下去”,毛顺生当时非常担心,因为两个大儿子夭折了,害怕再失去一个,只好作罢。毛主席是非常孝顺他母亲的,有一次跟父亲斗气,一连十几天没跟父亲说话,母亲见不过劝他,给他父亲跪下认错,毛泽东跪下说:“母亲,这只腿是为你而跪的。”
2023-07-12 15:35:351

《七绝:呈父亲》全诗解析是什么?

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誓言不还,表示决心之大。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人生理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扩展资料《呈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秋天创作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尽管毛泽东说他不废婉约,但纵观他的诗词无不豪情万丈,大气磅礴,英姿勃发,志存高远,这首诗也不例外。1910年春,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师从堂伯父毛麓钟(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新思想教育,经毛麓钟推介,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创作这首《呈父亲》的时候,毛泽东年仅16岁。那年秋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一心要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顺生希望毛泽东将来能继业发家。此时,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年少有为、胸怀大志的毛泽东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局限于此,他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更大的梦想。毛泽东借助亲戚和同族长者,说服了父亲,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根据前人的诗略加修改,写成了这首诗献给父亲。因为账簿是他父亲每天必须看的,毛泽东便将写好的诗抄在一张纸上,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面。毛顺生看到了这首诗后告诉了大家,这件事就流传了下来。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毛泽东这首七绝《呈父亲》表达了他从小要做一番大事的决心和勇气,也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在当时,能够说服父亲,冲破传统观念,立志走出家乡,成就人生梦想的举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这首《呈父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07-12 15:35:442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侯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仅任中央临时政府苏维埃主席,前往长汀养病。当时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住了三四个月之久,这是毛泽东7次到长汀中停留最久的一次,并在长汀留下许多故事,也和一口“老古井”结下了情缘。 老古井就在长汀卧龙山山脚,清澈见底的水井,旁边就是福音医院休养所。“知道吗,这井可有故事了。”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诉我们,在疗养期间,毛泽东每天早上都和周围群众一起到老古井取水洗脸、洗衣服。当他发现老古井因长年没有清洗,水有些脏时,他亲自带领警卫员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干干净净。水干净了,来打水的群众越来越多,毛泽东常在老古井旁和群众聊天,了解社情民意。通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发现汀州苏维埃政府只注重扩大红军,而忽略了群众的生活疾苦等问题,他不顾身体有病,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卧室里,秉灯夜烛起草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打听汀州老古井现在还有没有水,叶飞询问了长汀县政府后回复毛泽东:长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围群众还在使用这口井。毛泽东听后欣慰地笑了。 长征途中主席让士兵骑他的马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映林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多呢百度有
2023-07-12 15:35:596

请问大家:毛主席的父母 ,毛顺生和文氏的生卒月日,大家谁知道呢?

文七妹(1867—1919 ),湖南湘乡棠佳阁人,18岁时与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结婚。毛母为人心地温厚,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人的尊敬。1919年,毛母患腮腺炎,当时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可是由于其他病症并发,毛母还是于1919 年10月5 日,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葬韶山南岸,与夫同坟。毛泽东的父亲,名毛贻昌(1870—1920),字顺生,号良弼。湖南湘潭人。一生务农,兼做贩运谷米、 生猪生意。15岁时与湘乡县文芝仪(文锦薰)之女文七妹完婚。16岁时曾外出当兵。退伍后回乡务农。一生勤俭,生财有道。
2023-07-12 15:36:142

毛顺生有几个孩子,?

五个
2023-07-12 15:36:322

毛主席从小怎么样?

您好!毛泽东从小就勇于“离经叛道”,特别是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毛顺生经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有时甚至加以体罚。对父亲的专横,母亲主张用温和的方法来对付,毛泽东则主张公开斗争。他经常据理反驳父亲。比如,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所说的“父慈子孝”,用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肯定比你干的活更多。毛泽东回忆道:“在我们家里,辩论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大约13岁的时候,我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当着他们面争论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都提出来了。我父亲坚持要我道歉并磕头认错。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只脚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变本加厉地打骂我。”毛泽东认为他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只能是自招失败。“我越来越恨他,我们建立了一条真正的统一战线来反对他。同时,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毛泽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毛泽东的父亲并不信佛,这使她很伤心。她和毛泽东曾多次试图说服毛顺生信佛,结果毫无效果。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毛顺生对神的态度。有一天,他出门去收一些钱款,路上遇见一只老虎,老虎突然遇见人,立刻逃跑了。事后他对这个奇迹般的脱险思考了很多,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冒犯了神明。从此,他对佛教比较尊重了,间或也烧些香。然而,毛泽东对神的态度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由于读书越来越多,渐渐不信神了,毛顺生则对儿子不信神的行为并不干涉。毛泽东对父亲毛顺生的评价,褒贬各半,客观公正,并不因为毛顺生是自己的父亲而有所忌讳,只讲好的一面,不讲不好的一面,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毛泽东一反传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作法,为人们树立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榜样。在回忆中,毛泽东既同情父亲年轻时的穷困生活,赞扬父亲为脱贫致富而作的艰辛努力,又批评父亲为富不仁,对穷人缺乏同情心;既对父亲的严厉、苛刻表示了不满,又如实地承认这种严厉曾促使他勤快工作,仔细记账,有利他的进步成才;既坦陈父亲给他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又由衷地表示永远怀念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充分肯定他们的养育之恩。毛泽东的评价既有原则性和辩证性,又充满人情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2023-07-12 15:36:532

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关于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有:1、少年毛泽东上私塾1900年,毛泽东刚满7岁,开始在韶山南岸读私塾。1904年,转学于韶山关公桥私塾。1905年春至1906年夏,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读书。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私塾。后因父亲种田需要帮手,这年秋天起辍学在家务农。他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很高,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记得很熟,许多人物事例能够随时用来观察和比喻生活。对这6年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后来概括为“六年孔夫子”。6年私塾为毛泽东打下了较深厚的古文功底。2、剪辫子表决心1911年4月,清政府为了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从民族资产阶级手里收回,以出让给帝国主义,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湖南学生界尤为激烈,倡言罢课,开会演说。毛泽东即是其中的一员。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毅然剪掉头上的辫子,并且说服他的朋友和同学也剪掉,以表示反抗清朝的决心。3、被同学誉为“时事通”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正是清王朝刚刚覆灭,共和初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毛泽东特别关注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天天阅读省内外各种报刊。他把三分之一的钱用来订报、买书、买杂志,除了自己订阅报刊和到学校阅报室阅览外,还经常向人借阅报刊。面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人们一般都议论纷纷,常常困惑不解,然而毛泽东却看得清楚,而且还能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鞭辟入里。他还经常就一些重大的时事问题,如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而不能抵抗,青年对救国的责任等,向同学们发表演讲。因此,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4、倡导体育锻炼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毛泽东除悉心学术研究、关心时事、向社会学习等之外,还特别重视体格锻炼,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心力与体力全面发展。在担任一师学友会总务以后,他更加积极倡导体育锻炼,并主持开展各种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同时注意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毛泽东不单是重视体育的宣传者,而且是热心的实行者。他最喜好的锻炼体格的方法有:野游、爬山、露宿、风浴、雨浴、游泳、冷水浴。青年毛泽东对锻炼体格的重视,表明他当时就已认识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5、第一次到北京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到达北京。在京之初,主要是会同蔡和森等人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9月底,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不仅解决了必须的生活费用,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刊,使毛泽东从中吸收了许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为他提供了结识名流学者的便利条件。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还与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等人有了交往。在工作之余,他还时常到北京大学去旁听,并加入了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文学研究会。
2023-07-12 15:37:003

毛主席生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还是阳历十二月二十六

毛主席生日是阳历十二月二十六,农历是冬月十九。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父亲名毛贻昌,字毛顺生。幼年毛泽东受其母亲文素勤(文七妹)影响很大。毛泽东虽为家中老大,但是其母之前有两次的胎儿夭折经历,故毛泽东幼年时,其母带毛泽东在后山拜滴水洞山石为干亲,并按当地习俗取小名为“石三伢子”。
2023-07-12 15:37:152

《毛泽东的故事》简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2023-07-12 15:37:473

毛泽东父母是谁?

父亲:毛贻昌面前:文素勤父母是农民阶级。毛贻昌毛泽东的父亲,生于1870年10月15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岁九月廿一),卒于1920年1月23日(民国九年己未岁十二月初三),字顺生,号良弼,湖南湘潭人。15岁时,毛贻昌与湘乡县文芝仪(文锦薰)之女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称的“文其美”,又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完婚。扩展资料毛家祖上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年老移居湖南湘乡县。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这里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处,地处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环抱,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从此,毛氏宗族在这里垦荒务农。到毛泽东这一辈,已传二十代,大约五百年了。毛贻昌的父亲毛恩普(字翼臣)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毛贻昌
2023-07-12 15:38:184

太平天国失败后那些金银珠宝都去了哪里?

曾国藩的湘军有句顺口溜:“打破南京发洋财!”南京被湘军攻破时,洪秀全服毒自杀。清军攻城总指挥曾国荃对湘军下令,将南京屠城,杀光抢光(抢金银财宝和美女),然后放把大火烧光(湘军放火烧南京是为了遮掩其公开抢劫的屠城行为)。只有极少部分天京建筑物没被烧。曾国荃抢的金银财宝,从南京运回湖南老家,装满几十船。曾国荃回湖南老家后,买田当了大地主,并扩建曾家豪宅。湘军各级将领们,都在屠城时,抢了许多金银财宝。南京太平军的金银财宝,都到了湘军手里,被湘军私分。而曾国藩则在报给清廷的捷报里撒谎,说江宁(南京)被湘军攻破后,什么金银珠宝都没发现。慈禧老佛爷也拿湘军没办法,因为当时清廷给湘军军饷拨付不足,暗中许可湘军有权设卡收费,并许可湘军破城后屠城并“大索三日”(公开抢劫三天)。再比如,曾国藩死后,老湘军后期,韶山农民毛顺生家里穷,毛顺生和到韶山上屋场周围上文氏祖坟的文家,和找个上坟歇脚地方的文家文七妹文素勤结婚后,欠一屁股债,毛顺生就参加湘军当兵一年多,复员时带回许多银元,毛顺生还清了以前因结婚欠的老债,还买了十多亩地,然后才生了三伢子。可见,当湘军还是很有油水的。当年曾国藩规定,湘军兵饷是绿营兵的三倍,而且攻破太平天国城池后屠城,许可“大索三日”,就是允许湘军破城后杀光男人,抢光金银财宝和美女(为妻妾),可公开抢三天。考虑到当时湘军在作战时,也是常常靠攻破城以后的掠夺来提升士气,攻打天京时虽然规定库银不准掠夺,但是士兵们和领军的将领们未必收得住手脚,很有可能是被湘军上下瓜分殆尽。曾国藩和曾国荃心里也有数,不过法不责众,此事也不好追究,也只能上报一无所获,清廷也不愿意节外生枝,此事就这么过去了。
2023-07-12 15:38:315

名人立志故事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此诗作于1910年,时年作者17岁。 2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4 沈钧儒有一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他立戒清淡,惜时如金。5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6 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一例。他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电工学的基础。此外,还有磁致光效应等多项重大发现。但这位被恩格斯誉为“到现在为止的最大电学家”,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他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识字。后来又自学了电学、力学和化学知识。他立志要投身于科学事业,给赫赫有名的戴维教授写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这时,法拉第是一个装订图书的学徒工。试问,没有这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法拉第能跨入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吗?--------------------------------------------------------------------------------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受深重灾难,遭受帝国主义多次的侵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社会动荡不宁,人民群众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如何救国救民,改造国家和社会?成为摆在求进步的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伟大人格和伟大业绩,是伟大的时代熔炉锻造出来的。毛泽 东童年的反抗虽是自发的,却也是时代要求突破农村宗法伦理网罗和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反映。毛泽东早年投身革命,长期处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党建军的前列,长期肩负领导核心的重任,他是一位创建党、国家和军队的最伟大的创业者,这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自然,也同他自身的素质、天赋、刻苦锻炼,勇于实践,深谙国情,精通马列,博古通今,文武兼备,既有无畏的革命胆略,又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即清朝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南上屋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年)精力充沛、性子暴烈。16岁时外出当兵,退伍后回到韶山在家务农兼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攒积下一点钱,赎回典出去的土地,后来又积累钱买了7亩水田,雇了一个长工,他自己做贩谷子的生意,本钱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个财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毛顺生勤劳倔强,精明干炼,脾气粗暴,对毛泽东管的很严厉,时而打骂训斥,并训练儿子双手打算盘,熟悉田间劳动,期望儿子能继承家业,学会经商。毛泽东的个性受他父亲性格的影响,也很倔强。他从小反抗父亲的打骂、体罚和专横。比如,他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父慈子孝”,也就是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他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定会比你干的活更多。 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叫儿子出来殷勤待客。毛泽东非常厌恶这一套繁文缛节,不愿奉迎。他父亲当着客人骂他“懒而无用”。于是,两人当众争吵起来,他父亲更加恼怒,要动手打人,他愤而出走。毛顺生也气势汹汹地追赶,一边骂,一边令他回头。他便跑到池塘边,恫吓他父亲说:“如果你再追近一些,我就投水。”由于以强抗顽,他父亲只好“妥协”了。从此,毛泽东萌发敢于反叛的意识。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1] 毛泽东特别反对他父亲的刻薄和自私行为。毛顺生有个堂弟毛菊生,家境十分穷困,不得不将赖以活命的7亩田出卖。毛顺生要买进这7亩田,遭到儿子毛泽东和妻子文氏的反对。毛泽东认为这种只顾自己发财,不管他人死活和不尽兄弟情义的自私行为是极不道德的。虽然他们的反对没有效果,却增加了毛泽东的不满情绪,由家庭延伸到旧社会的制度。这件事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多次与堂弟谈及。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2]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其美(1867—1919年)是湘乡县唐家坨人。她的性情完全不一样,善良敦厚,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在村子里很受尊敬。文其美长着一幅中国妇女所羡慕的梨子型脸盘。毛泽东长得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父亲,并在小时深受他母亲言行的影响。因而,毛泽东在小时候就像他母亲一样,乐于助人,关心乡邻的疾苦。在韶山一带,至今还传颂着许多他们母子周济贫苦的动人故事。毛泽东对他母亲这种同情贫弱,兼爱众生的风范,十分敬佩。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病故,他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他守在母亲灵前,在悲痛中,席地而坐,写出了一篇哀恸的《祭母文》。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3]高度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当时,毛泽东还含泪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毛泽东从慈母那里继承了善良、敦厚的天性,从严父那里接受了倔强的个性,不同的气质,在毛泽东的身上重叠组合,成了他性格的最初雏形。 毛泽东6岁开始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放牛、割草、锄草,很勤快、扎实,特别是在13岁至15岁停学的日子里,他整天在地里和长工一起劳动。这样,自幼养成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的习惯。也因为他是农家子弟,从小受劳动锻炼,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爱农民,了解农民,尊重农民,同情劳苦大众,为穷苦人抱不平;支持穷苦人民起来造反,不失农民的本色。至今韶山一带还流传着他这方面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年秋收季节,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都忙着抢收晒在坪里的谷子,他却跑到一家佃户大娘那里帮着抢收,然后才去帮父亲抢收,致使自己家快要晒干的稻谷又被淋湿,并被雨水冲走一些。对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冬日的一天,他去上学,路遇一个穷苦青年,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打颤。他和这个青年谈了几句话后,就脱下自己一件夹衣送给了他。1910年,本地的哥老会同地主发生冲突,他对造反的农民寄予深切同情,将被斩首的铁匠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辛亥革命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残酷镇压。毛泽东得知这一事件,与同学们讨论了许多天,为他们遭到镇压而愤愤不平。这件事震撼着少年毛泽东的心,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并觉得非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可。几十年后,他还深有感慨地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4]。这种为穷苦农民抱不平的朴素反抗精神,后来逐步升华为立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成为推动毛泽东投身革命的重要动力。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多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和粮被关进监狱后活活折磨死的……,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幸福的人。”[5]这表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在韶山6年私塾,读了“孔夫子的书”。他从小好学,勤思,特别聪颖,除了读《论语》、《孟子》、《春秋》、《左传》和《史记》、《汉书》等经史书籍外,还阅读一些被视为“杂书”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精忠传》、《隋唐演义》等民间流传的小说,熟记其中的人物故事,倾心于造反的下层“贱民”那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汉。这些书对他后来革命活动尤其是军事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后来回忆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大概很大。”[6]6年私塾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毛泽东身上最初积淀时期。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他还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孔孟儒学对毛泽东的思想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他后来还经常借鉴孔孟言论来阐述他的观点。1917年8月,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7],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8]这也表明,他那时仍在指望有孔孟式的圣人出来救世。 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账外,还坚持自学,经常在小油灯下读书至深夜。一次,从他表兄文运昌处,借了11本书,内有《盛世危言》等新书,大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盛世危言》的作者是清末改良主义者郑观应。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方的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并批评当时中国顽固派的泥古不化,甘心愚陋,以受制于人,指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不从事本国政治改革,是“遗其体而求其用”,“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主张变革以御外侮,要求设立议院,广办学校,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实行“商战”以抵制侵略,挽回权利。这本书使毛泽东第一次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开始忧虑国家的现状和前途。与此同时,他还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特别是读了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文集,使毛泽东深为叹服。1936年,他回忆说:“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9]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打算送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 少年毛泽东通过劳动和读书的实践,使他的思想开始由同情劳苦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朴素感情向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他后来回忆说,《盛世危言》这本书,进一步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有感于“国家的安危,不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头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乡隆盛青年时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把改写好的诗,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此诗后来一直由文运昌珍藏着。 走出乡关求学,从此离开了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韶山冲,来到当年的一所新学堂,这可说是毛泽东人生历程的第一个转折。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 在东山小学,他还在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的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迦德邻女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当年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0]毛泽东怀有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深受他的启蒙老师杨昌济的立志修身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杨昌济,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共10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当时改名怀中。1913年他学成归国,任教于湖南高师和第一师范,1918年应聘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在《论语类钞》第一编“立志”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条,就讲道:“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夺矣。”“人属于一社会,则当为其社会谋利益。若己身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有冲突之时,则当以其身之利益为社会之牺牲。虽然,牺牲己之利益可也,牺牲己之主义不可也。不肯抛弃自己之主义,即匹夫不可夺志之说也。”[11]杨昌济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要立大志,要有崇高的理想和改造社会、国家的伟大抱负,做一个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他特别喜欢毛泽东。1915年4月5日,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务农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即曾国藩)、梁任公之例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过兵半年,亦有趣之履历也。”[12]他还称毛泽东和蔡和森为“当代英才”。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得意的门生,自然会受到杨的熏陶。他十分敬仰杨昌济的学问和品德,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与蔡和森、陈昌林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在星期天到杨昌济老师家去聆教,或讨论立志做人的道理,或纵谈天下大事。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有志青年,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强调“要立一理想,以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13]。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14]还说,他的政治思想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这里说的“政治思想”,即立志救国救民,改造旧世界,亦即他当时讲的宏伟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为劳苦大众主中国大地之“沉浮”。 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就有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宏伟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寻求真理。
2023-07-12 15:39:2412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什么意思?

您好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句话是表达个人奋斗状态和精神境界的名句。具体意思是:年轻人发誓要走出乡村,没有取得名利就绝不回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从孩儿立志出乡关这个开头可以看出,诗人的心中憧憬着一个更宽广、更有发展机会的世界,他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表达了进取心和追求。说明他不满足于过常规的生活,向往外面更广阔、更有挑战性的广大世界,积极向上。然后“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句话说明了他不仅要出去,还要在外面获得成功。他暗示自己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名望,并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管结局如何也不会轻言放弃。​这种难以言表的自我肯定和家国情怀的融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自己人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执着的,不易被时间、环境等挫折所动摇,体现了莫失莫忘的人生信念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能激励人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跨越前方的困难和坎坷,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地。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2023-07-12 15:39:511

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去世时21岁,建国后主席为她破例做了一件事

引言 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无论是在建设事业上还是为人品质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人,而在为人处世上,原则性也是毛主席一生都在自我要求的标准。私事公事他都不会让其触碰到自己的底线,而他的底线就有不愿意擅自使用特权,不以公谋私这一条。对天下事如此,对自家人更是毫不含糊,“不搞特殊化”也成为他一度教 育儿 女的重要家训。 01 在早些困难的时候,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因为长期没吃上东西导致营养跟不上生病,当时部队里的卫生护士长心疼李讷给了她两块饼干,被毛主席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可想而知毛主席对自己的原则有多坚定。可就是这么坚定的毛主席也有为一个人破例过一次,这个人跟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罗一秀有关。 在大家对毛主席妻子的认识上,相对于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三位,罗一秀算是籍籍无名的一位妻子了。有一些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其实不然,毛主席在认识第二任妻子杨开慧之前就和罗一秀结婚了。那时候的毛主席还没参加革命,所以很多关于这段婚姻甚至是罗一秀的资料都没有过多的记载。 02 清末年时期,国民思想的封建程度还很高,绝大多数儿女的婚姻大都是给父母包办了,而毛主席和罗一秀的婚姻也成为那时候的常态之一。那时候的毛主席还是个少年,心怀远方志在四方,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父亲却不同意,毛顺生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希望毛泽东老实在家待着务农,两人僵持不下,最终父亲想通过与罗一秀这段婚姻来束缚住儿子。 那时候的罗一秀比毛主席大四岁,但毛家考虑到都是当地人比较了解而且门当户对的,加上罗一秀表现得也很勤劳俭朴,人长得丰满体面还有文化,毛家人就对这个儿媳妇很满意了。虽然毛主席一开始对罗一秀并没有什么感觉,但他也没有表现得很失礼。而且看到罗一秀夜以继日地给自己家辛苦操劳,孝顺父母,毛主席的内心就有着怜悯之意。虽然两人的相处不是很亲密,但也没有生疏僵硬。 03 但可惜的是,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在结婚后的第三年,罗一秀便病逝了,享年21岁。而在罗一秀去世之后,毛主席也终于说服了父亲让自己去外出游学。虽然毛主席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往事,可在他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有愧于罗一秀,对妻子有愧,对妻子的家人也同样过意不去,也正因如此,建国后毛主席才破了一次例。 在妻子去世后的时间里,毛主席一回到老家都会去看望慰问老丈人,建国后有一次,罗一秀的亲哥哥托人给毛主席带一份求职信,希望毛主席可以给他在北京谋一份好工作。毛主席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很为难,这虽然用不上什么权力,但和自己一贯作风有差,来回斟酌反复挣扎后,最终在北京给他找了一份小工作。 结语 毛主席的一生有着四段婚姻,在这四位妻子里面,毛主席亏欠最多的人就是罗一秀,有着夫妻之名,妻子照顾着家长里短,作为丈夫却没有给到她应有的呵护和疼爱,最终还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怎么想心里都会过意不去。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唯一的一次破例,为了弥补对罗一秀的亏欠,这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念旧的人有情怀,伟人的情怀更甚,平凡而又伟大才最真实。
2023-07-12 15:40:071

他比我大15岁,他陪我过生日,突然抱我,还亲我额头手心,和我十指相

抱你亲你只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正常的生理反映,看得出他比较顾家的。你还是不要害他了,离开他吧,真正属于你的就在你转身后
2023-07-12 15:40:188

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

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毛顺生从贫农到富农的逆袭故事对子女教育和孩子有那些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收获那,虽然没听过,但是肯定很励志,值得学习,方便的话可以在这里说出来,我可以帮你转发。
2023-07-12 15:40:361

中国最好的祖坟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住在此的人,家庭兴旺、发财,后代富贵、显达。古代的帝王,诸侯死后,家人一般会给他选个风水好地,颐养天年,造福后代。你知道中国最好的祖坟风水宝地在哪吗?一起来看下。这则故事比较传奇,说湖南有一位着名的命相学家名叫“不过五”,他每说一句话不过五个字,性格高傲。有一年湖南大旱,盗贼如毛,他在饥寒交迫之下,晕倒地上,被毛同志父亲毛顺生救起,毛顺生好心劝他去逃难,并准备一些路费给他。在送他上路时,「不过五」先生大为感动,于是将他多年找得的一块佳穴告诉了毛顺生。“不过五”说:这座山像一个女子奔向月亮,灵气十足,如果在八月十五中秋晚上,嫦娥头顶冒着月亮灵气的刹那,将祖先骨骸放进去,天地会为之一震,你的儿子当中定有一个成为开国之君。不过那个受恩宠的儿子,一生的命运就会立刻有转变,他的命中注定先苦后甜,青少年时要受尽痛苦,但必有成功的一天。后来毛顺生果如他言,把毛同志祖父的骨骸葬到了嫦娥奔月的穴上,孕育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君毛同志。这些传说当然都有附会穿凿之处,不过我们亲往毛氏祖父坟前看过,此穴确是一个奇穴,风水之学自有它自我一套完整的理论。
2023-07-12 15:40:431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1、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1942年年底,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他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合计后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2、有轿车不坐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3、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寻思半天也没想起来。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同志新同志是谁?他才知道是毛岸英。可他又奇怪:毛主席的儿子怎么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那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4、毛泽东宴请陈嘉庚,主菜是邻居送来的一只鸡1940年初夏,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带着海外华人捐助的财物回国支援抗战。先到重庆,受到国民党一掷千金的“热情款待”。却让他的心里大不以为然,抗战那么艰苦,重庆竟然还这么奢华。后来陈嘉庚又辗转来到延安,毛泽东就在杨家岭自己的窑洞前摆了小桌招待他。从坡下自己的小菜畦里拔来新鲜青菜,主菜是邻居大嫂送来的一只鸡,这顿饭却让吃过见过大世面的陈嘉庚大为感动。他正是通过这顿平时很难吃得上的饭菜,看到了革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5、毛泽东待人接物坦然随意,敢在记者斯诺面前捉虱子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记述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当时陕北高原上的气候还有点凉,但窑洞外面的阳光倒很温暖,毛泽东就和他对坐在小院的太阳地儿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次长谈。 几乎没有什么客套,毛泽东就进入正题,谈话直截了当,又生动多智。随着他的谈兴越来越旺,身上开始发热,便不经意地解开了裤腰带,一边说着话,一边将手伸进裤腰里捉虱子。捉到吸满了血的虱子,就用指甲挤破,啪啪作声。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极其自然,就像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动作,能给谈话助兴,还可以加强话里的意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明网-陕北札记:周恩来的曲臂 毛泽东在斯诺面前捉虱子
2023-07-12 15:40:536

关于捉泥鳅的小故事

1. 以捉泥鳅为题要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写一篇作文 捉泥鳅抄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袭许多令我开心高兴 的事,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 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回家,看到田边有许多的小泥鳅,我心里 一亮,点子来了,对她说:“我们来比赛捉泥鳅,看谁捉的泥鳅多,好吗?”“比就比,谁怕谁。”她笑了笑说,我卷起袖子说了句“开始”。就捉起泥鳅,我先用手捉,可是泥鳅 太滑,从我手上逃掉了,我望了望××,看见她用一个小碗在捞泥鳅,不一会儿她捞到了一条小泥鳅,我有点不服气,就学她的样,也拿起小碗捞,可怎么也捞不到,我气坏了,想起了,爸爸说了 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静下心来,拿起小碗,蹲在田埂上,等泥鳅过来,过了一会,一只肥肥的泥鳅朝我这里游了过来。我用小碗捞了一下,正好那只胖泥鳅落到我的碗里,我兴奋极了,连忙拿给小红看,可是××的碗里有几只比我更大的泥鳅,我原本还想去捉,但是已经很晚 了,我只好认输。虽然我输了,但是我尝到了,捉泥鳅的辛苦。我决定以后不再浪费食物。 看着夕阳西下,我心里喜滋滋的,因为我不仅看到了夕阳的美,还明的了一个道理:我们遇到事情应该冷静。 2. 适合大班的儿歌有哪些 1、《猴子荡秋千》 一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两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三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 四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五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这么多的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 2、《一家人》 大拇指是爸爸,爸爸是司机,开汽车,嘀嘀嘀;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刷刷刷;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砰砰砰;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个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咚东咚。 3、《卷白菜》 卷、卷、卷白菜,卷完了白菜我剥白菜;剥、剥、剥白菜,剥完了白菜我洗白菜;洗、洗、洗白菜,洗完了白菜我切白菜;切、切、切白菜,切完了白菜我炒白菜;炒、炒、炒白菜,炒完了白菜我吃白菜——啊……呜! 4、《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右手是石头,胖胖脸胖胖脸(握拳贴小脸两边)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左手是剪刀右手是剪刀,小白免小白免(做小免)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左手是布右手是布,小螃蟹小螃蟹(手心对前胸两大拇指靠一起、另外的四个指头只是前面弯曲一下)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左手是石头右手是剪刀,小蜗牛小蜗牛(石头放剪刀上面)。 5、《五根手指》 一根手指点点,两根手指弯弯,三根手指叉叉,四根手指汪汪,五根手指喵!喵!喵! 6、《手指兄弟》 兄弟十个分两组(十指伸展手心向外),生来个子有高低(翻动两手手心向内)。老大长得最粗壮(两手伸拇指),老二生来有主意(两手伸食指)。老三长得个子大(两手伸中指),老四生来没出息(两手伸无名指)。 老五别看个子小(两手伸小拇指),拉起勾来有本事(两手小指互勾)。老大碰碰头(两手大拇指相碰),老二碰碰脸(两手食指相碰)。老三老四弯弯腰(两手中指上下运动),老五伸伸腿(两手小指伸展运动)。大家拍手把歌唱。 7、《手指变变变》 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 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 8、《手指出门》 一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到大石头,摔个大跟头;两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老奶奶,扶着慢慢走;三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红绿灯,停下不忙走;四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解放军,向他挥挥手;五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大坏蛋,一把抓住他。 9、《手指兄弟》 一个手指点点点(伸出一个手指点宝宝) ,两个手指敲敲敲(伸出两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敲), 三个手指捏捏捏(伸出三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捏) ,四个手指挠挠挠(伸出四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挠) 。 五个手指拍拍拍(两个手对拍) ,五个兄弟爬上山(从宝宝的下身做爬山状), 几里古噜滚下来(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挠) 。 10、《手指一家人》 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唱大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 儿歌 (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是民歌的一种,全国各地都有。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 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有独唱或对唱,如公认的全球第一儿歌《一闪一闪小星星》。儿歌中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也有作家创作的诗歌;近年“彭野新儿歌”很有时代感;另有梁静茹的歌命名为《儿歌》。 (2)关于捉泥鳅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儿歌分类: 儿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儿歌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游戏儿歌是一种以娱乐为主的儿歌,简单易懂,琅琅上口,贴近生活。相比较而言,教诲儿歌更偏重教育引导,因此又称作启发益智儿歌。 此外,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可以看做游戏类儿歌的雏形。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 按照产生时间或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古代的童谣和现代的儿歌。童谣即是古代的儿歌,只是古代的童谣流传到,大多没有曲调了,只剩下了歌词。按照演唱语言,儿歌可以分为国语儿歌、客家童谣、粤语童谣、英语儿歌等。 国语儿歌大多是现代作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等等;客家童谣广泛流传于客家地区,以客家话形式传唱,如影响了每一个客家儿童童年的《月光光》;英语儿歌即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儿歌,我们比较熟悉的如《Jingle Bells》等等。 国学儿歌是从古诗词和成语典故中提炼创作的儿歌,如《古意新曲》国学儿歌是由交运集团所属7个单位与交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文化产品。 《古意新曲》国学儿歌不仅仅是儿歌,更是在新时代新常态下打造的家庭歌曲。通过校车上学唱的学生带动其他家庭成员,分工演唱歌曲中的各个角色,从而让“国学儿歌”变为“和谐家庭之歌”。 在学唱合唱过程中,《古意新曲》也让家庭更和睦,孩子更幸福,并且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资料:网络-儿歌 3. 适合小孩子听的歌曲 邮递马车 4. *** 的故事有哪些 一、1947年, *** 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有天,进入田次湾, *** 与十几个工作人员被安排在一小窑洞里住。 房东大嫂感到过意不去,一再解释:“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 笑着回答:“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大嫂说话中有三个“了”, *** 风趣回敬了三个“了”,逗得大嫂和同志们都哈哈大笑了。 二、新中国成立不久,名画家齐白石画了一幅画,是一棵生长茂盛的李树,树枝上落着五只形态各异的鸟,生意盎然,十分有趣。 有一天, *** 、郭沫若和齐白石一起看这幅画。郭沫若想要这幅画,就说:“这画上有我的名字。”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名字叫“尚武”,画上画了五只小鸟,“上五”与“尚武”谐音。 *** 忙说:“且慢!有本人的名字写在上面。”郭沫若、齐白石仔细看,都说画上根本没有主席的大名。 *** 这时不慌不忙地问郭沫若:“你看画上的是什么树?”郭答:“李子树。”“树长得茂盛吗?”“茂盛!”“李树长得很茂盛,这不是敝人的名讳吗?”郭沫若乐得直拍双手,笑道:“妙哉!妙哉!”齐白石听得一头雾水,不解其意。郭沫若向他解释:1947年3月, *** 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胜”与“盛”谐音。 三、50年代末,有一个 *** 让猫吃辣椒的故事在上海广泛流传。传说毛给 *** 和周恩来出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刘的办法是硬塞,周的办法是先让猫饿三天,然后将辣椒裹在肉里面骗猫吃下。毛对此二者都不以为然,他开出的办法是将辣椒涂在猫的 *** 上,猫会自己去舔,而且会为能舔干净而兴奋不已。 四、 *** 像母亲一样周济贫穷的乡亲,尽力帮助他能帮助的人,与父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私塾读书时,中午都是自带午饭的。有一天,当 *** 发现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里穷,没有带午饭。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分一半给黑皮伢子吃。以后, *** 每天吃午饭时,都叫上黑皮伢子,两人一起吃,自己却饿着肚子等到晚上放学回家再狼吞虎咽一顿。 渐渐地,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这个小小变化,就将饭盒换了一个大的。但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依然还要大吃,好像午饭没吃一样。母亲对儿子饭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问 *** :“你上学读书怎么比在家干活还吃得多呀?” *** 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自己的秘密。母亲知道原委后,慈爱地说:“石三伢子,你做得对,只是你不该瞒着我,应该早点跟我说,我好给你多带点饭,省得两个人都吃不饱,不能饿坏了身子呀!”此后,母亲天天给 *** 带上两份饭。 五、1955 年6 月19 日晚, *** 回到长沙。6 月20 日上午,他参加了湖南省委会议,并找地市委书记10人座谈,主题都是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省委负责人周小舟、周惠、谭余保、胡继宗等,到停在大 铺的专列上,向 *** 详细汇报了湖南农业合作化兴起的情况,取得的初步经验和产生的问题。 因大雨初晴,在列车上谈话,感到非常闷热, *** 忽然提出要到湘江去游泳。周小舟看到湘江水位猛涨,水质混浊,担心 *** 游泳有困难,一方面请 *** 的老同学周世钊劝 *** 不去游泳,或改期游泳,另一方面要公安厅负责同志立即调动船只和省体委的游泳队员陪同游泳,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周世钊对 *** 说:“湘江水涨,江面又宽又深,游泳也不方便。”“你不要说外行话!庄子不是说过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来当然越要便利些,你怎么反说不便呢?” *** 深知周世钊文史知识丰富,故引经据典,阐述江宽水深更好游泳的道理。 *** 下了决心的事,谁也说服不了他。上午10 时, *** 从长沙七码头乘船至猴子石下水,游到对面河西牌楼口北面登岸,历时一个多小时。 5. 捉泥鳅儿歌编造童话故事 1.听童话,写童话。先由教师或口述能力强的学生口述一个童话故事,然后由全班学生写下来。 2.看图画,编童话。开始编时,大都选多幅图构成一组,可以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凭单幅图编童话,故事的情节要通过创造性想象来构思。 3 .看实物,编童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某一实物,抓住实物的特点加以想象,编写童话。 4.联系生活实际编童话。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编写童话,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美丑,让学生受到教育。 5.结合课文编童话。教师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编童话。结合的方法有“扩”、“改”、“仿”、“借”四种。结合课文编 童话,既有利于读,又有利于写。 6.按提纲编童话。教师出示一个童话作文提纲,让学生编童话。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7.提供开头编童话。教师只讲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然后学生自由开展想象,把故事编下去。 8.根据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两个物体或者两个词语编童话。教师向学生提供两个毫不相干的物体或词语,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在它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从而编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9.听音响编童话。教师向学生提供两种以上的音响,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把与这些声音有关的东西、动物或人编进一个童话故事里。 10.根据题目编童话。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题目;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围绕童话故事的中心,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编童话。 6.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这篇短文赞扬了毛主席()作者选取了()()()()四个方面材料来写,使短文中心更加明确 工作中、出差、日常生活、书的种类和数量 7. 捉泥鳅幼儿舞蹈怎么编怎么排 怎么样才能跳出一个故事。。。 建议你去网上搜一下视频,根据情况适当修改 8. *** 的小故事有吗‘;;"【 一代伟人 *** 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 *** 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 *** 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 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 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 *** ",字润之。 *** 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 *** 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 *** 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 *** 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 *** 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 *** 、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 *** 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 *** 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 *** 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 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 *** 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 *** 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 *** 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 *** 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 *** 落不得床!”
2023-07-12 15:41:311

毛泽东的父母是谁?简单介绍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86265.html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2023-07-12 15:41:383

毛顺生的爸爸是谁??

你好!毛顺生是毛贻昌(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的字。毛贻昌的父亲叫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如有疑问,请追问。
2023-07-12 15:41:441

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徒步游学: 读"无字书"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一个多月时间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后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一师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毛泽东和肖子升开还穿着草鞋短褂到照像馆归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艺谋小时候的故事下面是访问张妈妈的录音整理。 艺谋的名字是我父亲给起的。我爸想了又想,拿一张红纸条,写了三个字:张诒谋。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诒者勋也。我父亲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成就。因为这名字,艺谋上学后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由于“诒”字不好写,有人把他的名字写成张治谋,有人写成张冶谋,还有同学跟他开玩笑,叫他张阴谋,他一气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现在的“艺谋”。 生了艺谋,我在家照顾了他一年。一年以后我考取了医科大学。他爸工资很低。我一上大学,还要用他的钱,家里头钱就比较紧张,境况也越来越不好。 艺谋小时候很可怜,穿的是补丁衣服和我婆婆给他做的布底鞋,我都不记得我给过他零花钱,能吃上饭就行了。 艺谋6岁上的幼儿园,每天我送他去,有时候他不想去,我就背上他,哄着他。他自己现在都能记得。 后来家境越来越不行。他爸爸的工资不高,才六十几块。我毕业以后拿的工资也才五十九块五,拿了好多年。1954年我生了老二,1957年我又生了老三。生活的艰
2023-07-12 15:41:553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2008-09-26 18:28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B] ---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而编讲 根据毛以平编著的《少年毛泽东》编写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你们听过《东方红》这首歌吗?你们听过《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吗?我不会唱歌,更不会唱流行歌曲。但是,今天在讲故事之前,为了让大家了解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物,我首先给大家把这两首歌儿唱一唱,歌词是这样的: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同学们!这两首歌,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曾经唱遍全中国,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这两首歌,每天都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告诉我们毛泽东是谁,毛泽东是多么伟大;也告诉我们共产党多么伟大,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毛泽东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毛泽东的名字也传遍了全世界。正像歌词里说的,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毛主席不是神,他也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不愧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历尽千辛万苦,才推翻旧社会,搬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使亿万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110周年诞辰。为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学习毛主席的伟大精神,我在这里讲几个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虽然只是几个片断,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毛主席从小就立志改造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傍样。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2023-07-12 15:42:033

毛泽东的故事

常征途中主席让士兵骑他的马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映林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07-12 15:42:122

毛泽东的故事

1、陈嘉庚赠送两辆“福特”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自己的专用轿车。早在延安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出于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敬仰和爱戴,专程将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送给中共中央。党中央有关部门在研究如何使用这两辆车时,大多数人都主张给毛主席配一辆,主席知道后立即表示坚决反对。后来,毛主席到底没要专车,一辆配给了指挥作战的朱老总,另一辆则给了年岁较大的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等“五老”使用。当然,由于当时延安仅有这两辆轿车,因此,偶尔也会被毛主席或其他中央领导人紧急调用。 这两辆车还演绎了毛泽东与张思德一段鲜为人知的感情故事。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第二年春,组织选派他到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也就是在毛主席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这可把张思德乐坏了,下决心要“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 枣园是毛主席在延安的住所,张思德在这里全心全意站岗放哨。每次毛主席外出开会,他总是提前把枪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等在车边。“福特”牌轿车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还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为了安全,每次外出,张思德都站在踏板上。有一次,毛主席拍着张思德的肩膀说:“小张,以后别站这儿,就坐车里,外面有危险的!” 2、乘坐美式吉普进入北平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今北京)迁移时,毛主席坐的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美式军用吉普车。毛主席坐着吉普车进入北平,并且乘坐它在西苑机场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这种吉普车用今天的眼光看,会觉得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和行驶无关的零件和装饰:见棱见角的车身,所有的外观线条尽量取直,车辆的离地间隙大,车辆的高度又很低,驾驶者端坐在座椅上,高高在上地驾驶车辆,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就像坐在家门口最高一级木台阶上一样”。该车连门都没有,只是在通常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方向盘看上去极简陋,四根辐条就是铁圆条,仪表也只有最必要的。刮雨器是手动的,有一个手摇的曲柄,边开车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前桥前突,从侧面看,前轮在车辆的最前端,车身也很短,后排的乘员显得比较局促,乘坐舒适性很差。可折叠的车篷只能象征性地遮风蔽雨……可是,这种简陋的汽车当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用品了。 图为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于40年代生产的专供中央领导人乘座的高级防弹轿吉斯110,此车是1950年斯大林送给毛主席的三部吉斯110中的一部,目前此车才行驶了4万公里 3、斯大林馈赠防弹“吉斯” 毛主席拥有专车还是在建国后,这辆车目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层中央大厅陈列着。在毛主席进入北平后,他乘坐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他马上批示有关部门,将当时苏联制造的最先进的“吉斯-0”、“吉斯-5”等一批高级轿车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所以,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位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乘坐的都是苏联产的“吉斯”防弹保险轿车。这种车有8个缸,耗油量相当大。 毛泽东的专车是一辆黑色防弹“吉斯”,这辆车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坐过,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时,洞悉不测,返抵北京丰台后,正是这辆“吉斯”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万寿路住所。这辆车是跟随毛主席时间最长的专车,可是,有谁会相信,毛主席乘坐的这辆高级轿车内竟然没有空调设备! 毛主席身高体胖,尤其爱出汗。一到夏天,车里如蒸笼一样,为保证安全,车窗不能随意打开,为降低车内温度,只好在车子前排与后座的间隙,放上一个盛冰块的盆子,以此调节车内温度。毛主席从没有对这种土办法感到不满,或提出什么要求。车内的冰盆就这样伴随他度过了十几个炎炎夏日,直到1966年,首批中国自产的20辆“大红旗”轿车才替换了中央领导人乘坐的苏联车。 故事: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2023-07-12 15:42:213

《七绝.呈父亲 》分析?诗的意境

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誓言不还,表示决心之大。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人生理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扩展资料《呈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秋天创作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尽管毛泽东说他不废婉约,但纵观他的诗词无不豪情万丈,大气磅礴,英姿勃发,志存高远,这首诗也不例外。1910年春,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师从堂伯父毛麓钟(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新思想教育,经毛麓钟推介,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创作这首《呈父亲》的时候,毛泽东年仅16岁。那年秋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一心要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顺生希望毛泽东将来能继业发家。此时,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年少有为、胸怀大志的毛泽东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局限于此,他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更大的梦想。毛泽东借助亲戚和同族长者,说服了父亲,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根据前人的诗略加修改,写成了这首诗献给父亲。因为账簿是他父亲每天必须看的,毛泽东便将写好的诗抄在一张纸上,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面。毛顺生看到了这首诗后告诉了大家,这件事就流传了下来。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毛泽东这首七绝《呈父亲》表达了他从小要做一番大事的决心和勇气,也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在当时,能够说服父亲,冲破传统观念,立志走出家乡,成就人生梦想的举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这首《呈父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07-12 15:42:303

毛主席生活的故事有哪些?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仅任中央临时政府苏维埃主席,前往长汀养病。当时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住了三四个月之久,这是毛泽东7次到长汀中停留最久的一次,并在长汀留下许多故事,也和一口“老古井”结下了情缘。 老古井就在长汀卧龙山山脚,清澈见底的水井,旁边就是福音医院休养所。“知道吗,这井可有故事了。”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诉我们,在疗养期间,毛泽东每天早上都和周围群众一起到老古井取水洗脸、洗衣服。当他发现老古井因长年没有清洗,水有些脏时,他亲自带领警卫员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干干净净。水干净了,来打水的群众越来越多,毛泽东常在老古井旁和群众聊天,了解社情民意。通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发现汀州苏维埃政府只注重扩大红军,而忽略了群众的生活疾苦等问题,他不顾身体有病,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卧室里,秉灯夜烛起草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打听汀州老古井现在还有没有水,叶飞询问了长汀县政府后回复毛泽东:长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围群众还在使用这口井。毛泽东听后欣慰地笑了。 长征途中主席让士兵骑他的马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映林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07-12 15:42:383

谁有毛主席的故事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徒步游学: 读"无字书"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一个多月时间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后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一师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毛泽东和肖子升开还穿着草鞋短褂到照像馆归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07-12 15:42:451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不知行不行,希望能帮到你!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回答者:新星心欣 - 秀才 三级 1-5 15:00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毛泽东主席从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8岁上学后,他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都要放牛,做零碎活。13岁至15岁的时候,他停学在家,整日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助爸爸记帐,因为当时,他是全家识字最多的人。 毛泽东是一个劳动能手。他种田不怕多流汗水,人家锄两遍地,他锄三遍;平时走在田间,见草就拔。因此,他种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自己又在山坡下开了一块菜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他把菜园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直像一座花园。他还自己喂牛、喂猪。一有空,就用铁梳(su)子给牛梳毛,使牛身上不长虱(shi)子。他把牛圈和猪舍打扫得很整洁,所以,他喂的牛和猪,从来不生病。 毛泽东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放牛时,还经常组织大家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这样孩子们都愿意和毛泽东一起放牛,牛放得好,玩得也高兴。 在劳动中,毛泽东从来都是踏踏实实,不偷懒取巧。一次,父亲让毛泽东和他弟弟到田里去摘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豆稀,摘起来当然容易,面积也显得宽。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他一颗一颗地摘着,用了很长时间,才摘了一小块地。父亲来了,站在地头,随便看了一眼,就称赞弟弟而责备哥哥。毛泽东没有吱声,把篮子拿给父亲看,父亲知道自己批评错了,笑了,不说话了
2023-07-12 15:43:063

伟人的故事,不少于1000字

、枣园是毛主席在延安的住所,张思德在这里全心全意站岗放哨。每次毛主席外出开会,他总是提前把枪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等在车边。“福特”牌轿车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还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为了安全,每次外出,张思德都站在踏板上。有一次,毛主席拍着张思德的肩膀说:“小张,以后别站这儿,就坐车里,外面有危险的!” 2、乘坐美式吉普进入北平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今北京)迁移时,毛主席坐的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美式军用吉普车。毛主席坐着吉普车进入北平,并且乘坐它在西苑机场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这种吉普车用今天的眼光看,会觉得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和行驶无关的零件和装饰:见棱见角的车身,所有的外观线条尽量取直,车辆的离地间隙大,车辆的高度又很低,驾驶者端坐在座椅上,高高在上地驾驶车辆,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就像坐在家门口最高一级木台阶上一样”。该车连门都没有,只是在通常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方向盘看上去极简陋,四根辐条就是铁圆条,仪表也只有最必要的。刮雨器是手动的,有一个手摇的曲柄,边开车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前桥前突,从侧面看,前轮在车辆的最前端,车身也很短,后排的乘员显得比较局促,乘坐舒适性很差。可折叠的车篷只能象征性地遮风蔽雨……可是,这种简陋的汽车当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用品了。 图为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于40年代生产的专供中央领导人乘座的高级防弹轿吉斯110,此车是1950年斯大林送给毛主席的三部吉斯110中的一部,目前此车才行驶了4万公里 3、斯大林馈赠防弹“吉斯” 毛主席拥有专车还是在建国后,这辆车目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层中央大厅陈列着。在毛主席进入北平后,他乘坐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他马上批示有关部门,将当时苏联制造的最先进的“吉斯-0”、“吉斯-5”等一批高级轿车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所以,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位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乘坐的都是苏联产的“吉斯”防弹保险轿车。这种车有8个缸,耗油量相当大。 毛泽东的专车是一辆黑色防弹“吉斯”,这辆车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坐过,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时,洞悉不测,返抵北京丰台后,正是这辆“吉斯”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万寿路住所。这辆车是跟随毛主席时间最长的专车,可是,有谁会相信,毛主席乘坐的这辆高级轿车内竟然没有空调设备! 毛主席身高体胖,尤其爱出汗。一到夏天,车里如蒸笼一样,为保证安全,车窗不能随意打开,为降低车内温度,只好在车子前排与后座的间隙,放上一个盛冰块的盆子,以此调节车内温度。毛主席从没有对这种土办法感到不满,或提出什么要求。车内的冰盆就这样伴随他度过了十几个炎炎夏日,直到1966年,首批中国自产的20辆“大红旗”轿车才替换了中央领导人乘坐的苏联车。 故事: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2023-07-12 15:43:187

像林肯一样出身卑微或长相难看但成功的伟人的小故事。(最好多几个,每个故事字数不多于50个字。)

毛泽东小时侯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2023-07-12 15:43:461

毛泽东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2023-07-12 15:44:056

说一个西游记的故事,短一点,要快

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徒步游学: 读"无字书"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2023-07-12 15:44:232

孩儿立志出乡关中学不成名誓不还是何意思?

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原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么创作背景又何呢?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胸怀天下,走出乡关,志不在此而在民族。因为求学和自己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矛盾,但他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励志走出家乡去探寻真理。表达了毛泽东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的心志
2023-07-12 15:44:291

毛泽东的故事有哪些? 要简单的 1件就行了 要很感人的哦!!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2023-07-12 15:4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