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创业36条军规的专业书评

2023-07-13 02:12:49
共2条回复
CPS小天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1Y3CtoQCyLkHnRMkG7mKg

提取码:001v

孙陶然详解《创业36条军规》。拉卡拉控股董事长孙陶然先生结合二十余年成功创业经历,用108讲从不同视角重新详解《创业36条军规》。创业者在造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被逐一解答,讲述创业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把经过复盘得出的实战感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每个人。如果你正在酝酿创业,你将对创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如果你正在渴望升职进阶,能为你提供管理技巧与智慧。如果你正在创业路上,能让你未来少走点弯路。

课程目录:

孙陶然:给梦想者的“路书”

创业成功需要十年么?

你的创业机会成本有多大?

创业和打工的差别有多大?

创业者要准备好过非人的生活

你的创业理由正确吗?

.....

CarieVinne

36位名人联袂点评、推荐——

蔡文胜 天使投资人 4399游戏董事长

王利芬 优米网创始人、总编辑

王树彤 敦煌网创始人、CEO

周鸿祎 360安全卫士董事长

王兵 鼎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鑫 北京暴风网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 ceo

刘苏里 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坤灵 台湾创业投资公会产业顾问及前富鑫国际合伙人

刘东华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

黄健翔 体育评论员,节目主持人,数字媒体《时尚最体育》杂志创始人

毕胜 乐淘 网创始人、CEO

乔健 联想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SVP Human Resources, Lenovo

雷军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金山软件董事长;天使投资人。

曹凤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总编辑

杜子建 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微力无边》作者

曲向东 北京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信东 《创富志》主编、原《新财富》主编

刘松琳 聚成股份董事长

查立 起点创投/干龙创投创始合伙人

盛发强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袁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飞马旅 创始人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朱立南 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

李善友 中欧兼任教授,创业与投资中心主任,酷6网创始人

王冉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俞永福 优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蒋宇飞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申音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 电商社总编辑 、前《创业家》主编

何振红 u226a中国企业家u226b杂志社社长

吴声 京东商城高级副总裁

薛蛮子 著名天使投资人

羊东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

张颖 经纬创投(北京)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管理合伙人

王志东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

李国庆 当当网CEO

相关推荐

瓦尔登湖

这周笫二个模块学习"人类的境况",刘苏里老师匠心的把《瓦尔登湖》作为第一课。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此书是美国自然文学的发端,超验主义的经典作品。作为人类历史上极富个性、诗意和哲学的一场生活实验,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 梭罗是个真英雄,在大地上劳作,基于大地思考,在大地上书写,生命归于大地。 书中记叙了梭罗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静,引人深思。 之所以成就梭罗,源于他出身的文化底色,源于亲朋多元的影响,更源于他自身独特的思维特质和思想历程。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摈弃了家人为他安排好的工作,开始了他大地漫游者的漂泊生涯。当命运之神牵引他来到美丽的瓦尔登湖时,他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心灵的皈依。 作家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里说过:"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冥冥之中也许也注定了梭罗与瓦尔登湖之间的一份缘分。 梭罗在湖边生活,仔细记录,统计生活成本,自己盖房子,种地。当他一颗心完全沉浸于纯净的大自然之中,他甚至能"听到湖上冰块的咳嗽声。"。他沉迷于求知、写作、探索大自然,过检朴生活,自给自足。象庄子一样神行自敛,物我两忘。 梭罗的简朴,就是通过简化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获得和保持心灵的自由和独立。他在那个物质并不丰盛的年代,就提出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他的远见。 学者萧功秦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人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亨受,平时谈话不外乎房子、汽车、票子,在世俗生活中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而欧美人,虽也很关心物质生活,可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物质生活如何好不怎么关注。他们.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也不羡慕别人的标配,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的私人定制。 美国埃默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1%的美好的人与事上。 人到极致,唯有素与简。
2023-07-12 16:09:121

岛上书店——每个人心中的小岛书店

在艾丽丝岛上仅有的书店,一个倔强固执的鳏夫,却带给整个岛温情的感受。我们会孤独而找不到出口,会迷惑而找不到方向,会自私而找不到爱的方式,会平凡而找不到自我。然后在没有光亮的内心世界继续迷失,以至最终忽略掉生活的美好和自己的意志。 而这岛上仅有的小岛书店,就像那一点火光,照亮每个人心中最温柔的部分,让岛上的人们在原有的生活中有一点不一样,像书中那句,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个上镇。 这是A.J.F.和前妻最初来艾丽丝岛开书店的原因,虽然A.J.F.有时会比较偏执于自己固有的喜好,而且性格上有些执拗顽固,且不自知地有隐藏自己情感之处,这造成了与阿米莉娅第一次相见的不愉快。但就是在第一次见面时阿米莉娅的推荐《迟暮花开》被A.J.F.有偏见地果断否定,却在日后照顾养女玛雅无意翻看时爱上。并截取一断被朋友在婚礼上朗读。 在抚养玛雅之后,在爱上阿米莉娅之后,在与岛上居民建立更强联系之后,A.J.F.开始变得没有那么乖张和羞涩,开始变得包容和体贴。他的爱深沉而宁静,从不花哨,就像一双温暖坚实的大手,牵你走过可能的风雨。关于爱 当阿米莉娅对A.J.F.说,她与男友之所以分手,是因为他们的谈话,让她想起跟一个人心意相通、分享激情有多么重要。 褪去欲望、激情、需索与面具,站在灵魂面前,我们无处可逃,面对自己,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爱与被爱。于是懂了,付出与索取也并非易事。 阿米莉娅在A.J.F.生病时的那句:“我以前喜乐这个头脑,我现在也喜欢这个头脑!这是个非常好的头脑。” 道出了阿米莉娅和A.J.F.爱情的本质,如果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那么让我们驻足的,就是深层次的交流,这当然需要对等有大脑和彼此的认同。 这说来轻巧,得来不易,所以阿米莉娅一直收藏着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这是个隐喻。 在书中,我们看到爱与被爱的能力,是需要,更是一种能力。 关于书 阅读是一扇无形的门,打开一个你未知的世界。如这岛上,闭塞而保守,交通亦不便利。阅读却让你的视野更宽广,学会宽容和忍耐。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另一面的自己,并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连接。对于书,获取知识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的是提升你的内核,如果你还拥有漂亮的驱壳,那么你将更加与众不同。 但正如A.J.F.所说:“不过我觉得我后来的反应也说明了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记住,玛雅: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兴趣点和感悟,你不能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追忆我的似水年华》有很深的体会,当然也无法想象一个优雅的中年人在看青春文学。阅读和任何事情一样,都有个递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过去岁月看过的现在看来幼稚的东西,这就像我们曾经做的傻事,没有当时的自己,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另一方面,阅读不应该仅仅是寻求共鸣,很多时候,需要寻求惊喜,就是一种探索的感觉,对未知的探索,对无知的填充。仅寻求共鸣,容易偏激,当你视野开阔,就懂得大气。 台湾作家齐邦媛说,我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体面,像个读书人。 从容,不迫,绝非易事,但我想,阅读,或能解掉一部分困惑。关于书店 现在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和线上购书的便利和经济,让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但就像书中说的,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个上镇,猫的天空之城创始人徐涛也说,一个城市一定要有书店。独立书店的存在不仅仅是情怀,更是人心中灯塔式的存在。但情怀永远让位于商业,扩大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是坚持做这件事的人在想的。北京万圣书园刘苏里说,他一直在探索独立书店极限业景在哪儿。 每个爱书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查令十字街84号,台湾有诚品,广州有方所,但愿你的城市,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标。有了它,这城市和你,变得有点不一样。关于电子书 A.J.F.的母亲说:“最快变老的方式,就是在技术上落伍。”但A.J.F.却认为,这会导致多少个世纪充满活力的文学文化粗暴而快速地衰落。 讽刺的是,在A.J.F.最后的时光,由于行动不便,他靠电子阅读器阅读,而不能抗拒和抵触。 不管是对于纸质书的情结、文化或是习惯,使我们极力反对电子阅读这种方式,但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谁都无力逆行。 2016年,浙江《今日早报》停刊,上海《外滩画刊》停止发行纸质版,人民日报社的《京华时报》休刊。如果说有私心,那就祈祷纸质书存在时间再久一点,够我在余生想要看的书都可以以纸质书的形式存在。编外:关于爱的情景 A.J.F.的前妻姐与警察第一次约会时,前妻姐提出应该做爱,警察说,如果那意味着我没有机会跟你第二次约会,那我就不想了。 欧美人恋爱思维和我们差异很大,我们总觉得白皮肤的异国人性爱观念开放,其实我倒觉得相反。性体验较早,并不一定是坏事儿,这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好过于禁锢太久而儿戏似的结合。而当他们面临真正的约会和婚姻时,态度是认真负责的。最近看过一个报道,说他们相亲约会,如果看上对方,也要等三天,三天后如果还有联系对方的感觉,才说明不是冲动和荷尔蒙作用,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我觉得这非常好。我们受挫太多,或许正是我们没有区分好性和爱。 还好,虽然第一次约会就发生了关系,但A.J.F.前妻姐和警察是认真约会了。第二天早上她先醒。“我去给你做早餐。”她说。他迷迷糊糊地点头,然后她吻了一下他剃过的头。 这画面,温暖而踏实,更胜荡气回肠式的剧情。看到的是爱,和最温馨的世俗。与子若如此,足矣。编外:关于翻译 这本书曾排在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但中文版翻译得很生硬,基本直译过来,读起来鉴赏性不高。 印象深刻的是英文as usually,竟直接翻译成像通常一样,出现在文中对话中,这在汉语表达中是没有的,太过chinglish。这感觉就像我们早年看的外文片,配得做作的中文音。 这造成很多人看不进去,云里雾里。吸引我看下去的,是这本书本身的故事性。 译文都存在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个人认为主题不特别深入的小说在翻译上其实可以灵活一些。但中国不是有句古语么,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其实也不是挑毛病,就是一点点个人看法。 “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我们会迷惑,会迷失,会有不自主的时候,会有不情愿的存在。通过阅读,进入深层次的你,那个无畏、从容和坚持的你。 但愿你和孤单决裂。
2023-07-12 16:09:251

刘苏里的介绍

刘苏里,生于1960年,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1993年10月,刘苏里创办北京万圣书园,从此万圣成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作为万圣书园经营者,刘苏里的另一个身份是声名远播的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2023-07-12 16:09:311

新华书店禁止看书:10岁孩子因看书未买被撵出

新华书店作为人们购书首选实体店本来应该是读书的乐园,人们在其中挑书看书和谐舒适,然而却有新华书店禁止看书还将孩子赶走实在是让人心寒。 “新华书店是卖书的地方,图书馆是看孩子的地方,新华书店不是看孩子的地方”…网友爆料:呼伦贝尔一新华书店,10岁孩子因看书未买被撵出!店员说:这是新华书店,不是你看书的地方,不买书就出去!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书店倒闭潮愈演愈烈,传统书店的生存陷入僵局。我们的生活是否不再需要街角书店的灯光,传统书店何去何从,引起中国社会广泛热议。 当传统书店遇到现代网络 “30天就倒闭”是一家书店的名字,位于深圳华侨城OCT创意园南区,是第一家开业就是为了关门的书店。 望着挂在门口“欢迎光临,促进倒闭”标语牌,书店创办人坚果说,开这一家书店,其实是一次为期30天的行为艺术。30天里,每日招募一位新店长,尝试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设置一个聊天主题,最终探寻30种书店趣味。 坚果是亲眼目睹了一个朋友书店的倒闭后,开始关注民营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 “现在很多书店倒闭了,甚至都没人记得它存在过。与其被动倒闭,不如主动倒闭。”坚果说,他想通过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实体书店生存状态的思考。 2010年3月,以打造中国高端民营书店为己任的北京“第三极”书局仅仅经营3年半就偃旗息鼓;2011年6月2日,位于北京大学南门地下室的“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挂出了“内部整顿”的牌子,至今没有恢复营业;2011年8月,成都大印象书局关门;2011年9月香港书店退出广州;万圣书园18周年店庆时,创办人刘苏里曾用“活着就是奇迹”调侃自己的幸存。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书店被清仓。 有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国倒闭的民营书店有一万多家。过去10年间,超五成民营书店先后倒闭。 在海外,传统书店的衰落也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蔓延。2011年7月22日,拥有40年历史的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Borders连锁书店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申请破产;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也宣布2009年至2010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 “30天就倒闭”书店不大,四十多平方米,主营人文社科类书籍。一本名为《自由在高处》的书,被关在鸟笼里,高高挂在书店里。 负责进货的阿木说,书店销售好得出乎他们的想象。每天都能卖一百多本,每日销售额二三千元,最高一天突破五千。而在坚果看来,许多人走进这个“假书店”,实际走进的是一个文化事件,走进现实生活的一个例外。书卖得越多,越是讽刺。 “如果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不是在创意园这样的环境,没有媒体曝光和30个店长的多渠道传播,在这个时代,一家小小书店怎能有如此高的人气。”他说。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人们的阅读行为早已不再依赖书籍而存在。互联网丰富的下载资源让人们足不出户,花费很少,甚至无须费用就得到了想看的东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特别在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中表现明显。 “美国Borders连锁书店的陨落正是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下载电子书,或者网购图书的结果。”《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面对实体书店的倒闭,很多人都表示了惋惜之情。但一转身,他们就又到网上去买书了。”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产品经理刘宏说,“现在到书店的人,看的多,买的少。” 网络书店品种齐全,购买方式便捷的优点令传统实体书店望尘莫及。以亚马逊中国为例,图书多达300万种,很多小众图书或是原版进口书籍囊括其中。网络书店24小时营业,送货上门的服务也为上班族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
2023-07-12 16:09:441

写作需要读历史吗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作文 您好 一、 在成长阶段,我们身边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爱好的人,有的爱天文,有的爱地理,有的爱音乐……而我却对历史情有独钟,无比热爱。 我爱学历史,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我从小就对历史无比的热爱,这就是最大的特点。幼童时就开始读有关于历史的书,听爷爷说:“历史这门课程,非常神秘,非常奥妙,需要很深的探究才可以成功,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学家,只有足够的历史知识,才可以成为一个经验丰厚的史学家。” 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历史,每一天都不放松对这门知识的学习,从中我学到了祖国的光辉历史,还知道了祖国的艰难岁月,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我们的祖国的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还经历过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的过去,出现过像汉武大帝与康熙大帝这样的圣贤之君,同样也出现过丢下江山,把江山和人民扔给凶残的敌人,任列强宰割,自己躲起来过着逍遥日子的咸丰皇帝皇帝。也有一心维新变法立志强国、救国、救民的光绪皇帝。可惜,由于他没有掌握实权,最终遗憾告终,含恨而死。许许多多的忠臣奸臣,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各种角色,留下了众多的不解之谜。 只有我们“爱”历史、“学”历史、“懂”历史,才能把这些有趣的历史未解之谜一个一个正确的解开。 二、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整部人类历史是用一支悲凉的笔所写成:杀戮、瘟疫、饥饿、贫穷……”!我没能完全读懂卡耐基先生的意思,也许在这里只能算是断章取义. 说到历史,我们第一反应都会想到中学时期学习的中国、世界古近现代史;我也会.说到学习历史的作用,我们首先会认为是增长了自己的见闻感识,以此作为我们交谈时的一个资本或者是应对时的一种策略;我也是.学习了历史,我们都想满足个人的自重感,不管是交谈还是传教,都在为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而努力.越来越少的人会从历史的车辙中体验人性冷暖,继而有所悟、有所用.现在的年轻人,我大抵将他们分为两类人:“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当然,这样划分,不止是以他的财产经济状况为依据,还会以由经济地位带来的社会地位以及附带产生的心理优劣势作为界线.穷人和富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已.幸福?谈到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还够不上幸福,即使你在别人的眼中已经足够阔绰、安逸. 你不妨去看看,现在的“穷人”的孩子,或者更确切地说,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在20岁前都是学生这一角色),总会有对现实的不满,认为世事不公,压力渐增,奋斗就似苦海.我也会有.更别去比作古代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了.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当你感到心情沮丧时,请去读一读历史吧,将自己的眼光延伸到千年之外,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烦恼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因为“整部人类历史是用一支悲凉的笔所写成:杀戮、瘟疫、饥饿、贫穷……”.我们能安安静静地生活——没有杀戮弥漫,没有瘟疫频发,没有饥肠辘辘,没有穷困潦倒——难道真的要去期待乱世出英雄的机会出现吗? 相比于“穷人”的孩子来说,富家公子们更有必要去读一读历史了.我一直坚信,一个人若要取得成功,获取认可,就必须经历过挫折再爬起身.大学时期,教学楼课室总会有很多名言警句激励着我们,初次见到有一幅字写得不错——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许是兴趣使然(字写得不错),每次我都会去端详一阵.是的,我们必须承认,“富人”的孩子无论从出世还是经历,他们都可算是见多识广,起点相对要高,而这往往也是他们最终可能失败的起缘.读一读历史,看一看前辈们用心谱写的辛酸血泪史,降低自己的起点.慎重自己的定位,不要对别人有太高的期望,脚踏实地,也许会更好一点. 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历史,是在初中时候,当时是说中国历史,老师总把中国古代史从黑板的最左边画到最右边,呈一条波峰波谷间隔的波浪线,每一个朝代都有兴与衰,如此更替.而每一个朝代的开始都是由一些伟大的人物创造出来的.这些人,应该可以称为成功人士,他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贫穷或者挫折,并最终开辟辉煌,明太祖朱元璋尤为如此.同时,一个朝代的灭亡,也正是因为“富人”的孩子没有读好历史,最终成就了另一个“穷人”的孩子.外国的修鞋匠、小学徒等等“穷人”成就伟大事业的也不乏其人. 前段时间,读到我们现代的语言大师冯巩先生,冯国璋嫡孙,他的成功史.一个本该“富人”的孩子,怎么走过自己的“穷人”时光,再走向“富人阶层”,并最终取得辉煌. 历史,我们要谨记“整部人类历史是用一支悲凉的笔所写成:杀戮、瘟疫、饥饿、贫穷……”,历史的作用就是这样简单. 写作是否一定要有想象力 读哪些书,有利于文学创作 冰心、鲁迅的都还不错,另外,我个人推荐一下《读者》,这本书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喜欢看的,她每周都买,她可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语文老师哦!(不仅是作诗,还是写作.)说真的,这本书我买过几本,觉得里面选的文章都挺好的,你可以买来看看.(杂志店都有卖的) 最好能比较广泛的阅读,散文 、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历史、哲学作品 多读经典作品,经典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 多读名家作品,水准有保证 还有一点,你的阅读偏好会决定你的写作方向 比如你喜欢读散文,可能比较擅长写散文 所以你要想写散文,就多读些散文.大陆作家里余秋雨的散文不错,总体说来台湾作家的散文普遍比大陆作家的好读 如果你想写小说,就多读点小说 很多人都说练笔重要,我倒觉得阅读更甚练笔,多读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下笔如有神,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写作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累积薄发 他告诉我们怎样读历史 近30年来,柏杨以其国民性批判《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巨大反响。 2009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将首次在大陆出齐。前不久,数位专家对于柏杨的通俗历史写作,以及本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柏杨先生告诉我们怎样读历史 王学泰:我读过他的《中国人史纲》,还有这个《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笔,柏杨不单纯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话文,而是把一个枯燥的,我们现代人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非常流畅的白话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说似的,读起来非常有兴趣。 刘苏里: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使这么大劲用于中国历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狱之灾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受,很难想象仅仅是通过读这种文字就能够获得那么切身的感受。我个人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了解历史、读历史、喜欢历史,包括对柏杨东西的喜欢,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生命本身的展开跟历史当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门外看戏也好,还是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会油然而生。 柏杨先生用力于历史是与他想挖掘中国文化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今天读历史,做历史写作,还有多少人能够像柏杨先生当年那样对历史发奋。这个作品当中所蕴含着柏杨先生几近生死的体验和对中国文化几近生死的体验。 我们喜欢历史,读历史,从历史当中想得到什么东西,柏杨先生是能够给我们启发的。 《丑陋的中国人》和《纪事本末》之间的关系,恰好在两点上可以有对应的参考。 一方面就是说,《纪事本末》展开了丑陋中国人更加细致的那一面,整个《纪事本末》当中我读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尔虞我诈的故事,勾心斗角的故事,互相杀戮的故事,强占地盘,合纵连横,这一拨取代另一拨,这种丑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是这样,西方历史上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启发就是说,我们祖先的历史尽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到今天,人这个物种在进步,包括中国人也在进步,以至今天,我们可以在传媒上面讨论自由问题,民主问题,自由 *** 问题等等。 我想柏杨先生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从血腥的历史当中看到,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曾经就是那样一个德行,同时又不能灰心,我们经过一千几百年,因为柏杨先生这本书写到一千年,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使我们从征伐恶斗当中走过来,建立一种比较清明的制度,这就是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感受。 雷颐:我记得最开始知道柏杨还是20多年前他的《丑陋中国人》,那么火,好几个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后社会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想象。 前两年有一个出版商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畅销,他们就让我写了序,结果没想到就畅销了。柏杨的书实际上是想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负面的东西,叫劣根性也好,酱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反对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还激烈,但是为什么没有他那么大的效果,是因为没有他的历史积淀厚。 柏杨先生读历史是在监狱里用生命读出来的,有过生死的考验,这个地方读出来的历史和纯学者读出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对历史的体验体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过学者,学者写出来往往是一堆的术语,而他是浓缩了生命的体验。 柏杨先生的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是说学术著作才有深刻的见解,有很多小说,甚至对历史的见解透彻超过学术著作,柏杨先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用自己生命体验写的历史著作。 我觉得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新传统 张鸣:其实我不是太有资格说他的东西,80年代《丑陋的中国人》我也看了,我老觉得畅销挺怪的,我看这个东西想起鲁迅了,鲁迅我挺熟的,文革的时候没有书看,他的书我都看烂了,鲁迅的批判传统,反思国民性,以及柏杨的批判传统,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一样的道理,鲁迅的时候传统文化没有被破坏,柏杨在台湾社会也是一样,就是这个传统文化还在,社会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这种批判是很重要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经历很长的很特殊的时期,1949年以后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被彻底颠覆了,形成一个新传统,这个新传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实际上是一个留下了一些非常恶劣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我们推崇柏杨,把我们的传统说得一无是处,当时我感觉特别怪,所以我并不喜欢柏杨,今天也是一样,我觉得中国人正应该反思的是新传统,但是现在又开始复古了。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让我想起几位老先生,一位是林汉达先生,我知道柏杨之前就读过《中华两千年》和《东周列国故事新编》那是正经写中国历史的,非常白话,相当口语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个对儿童的历史启蒙是很有益处的,把历史写成林汉达这样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他通俗,而且是有学问的。 不是说读了一点东西就乱发挥,我尽可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和思想,尽可能给你展示我认为的历史,这个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往往历史变成一个噱头,变成一个搞笑的东西,现在反而像林汉达这样的东西没什么人看了。 现在我们都是讲阴谋论,你去迎合这个东西,这。 作文“历史不只是历史” 知道《明朝那些事儿》是在豆瓣网上。 现在已经习惯了先看书评、再去书店翻阅、买下书、读书这个四部曲流程。前些天每每撞见《明》的身影,不由得产生了兴趣。虽然是历史系出身,文科学习的磨砺使得我对历史有所偏好,但毕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去甚远,渐渐地也远离了那些金戈铁马、汉唐盛世。生活中太多的杂事纷扰和干扰诱惑,很难让人定下心来细细评读一本书。书橱里的《全球通史》《万历十五年》尽管比死板的学院教科书好些,但对心境的要求依然甚高,故而沉睡1年有余。 但是《明》和他们不同,真的可以称作“好读”的历史,“老百姓”可以读的历史。用了不到5天就看完了全书,久违了的畅快阅读的体会。 初翻《明》,觉得是和易中天《品三国》类似的通俗史书,语言通俗,用现世的眼光、学科来看待分析过去的历史,并有相对较新的观点。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明》。易中天更侧重于“品”,他并没有完整地按照时间序列叙述罗列史事,而是在品读某个人物时穿插举例。我觉得《品》更像议论文,而《明》则是小说+说明文+议论文+?,《明》的文体让我联想到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却有大段大段的说明、议论以及散文化的心理描写,读来颇为过瘾。就像某个朋友评论的,《明》很擅长描写战争片段,精炼的短句、煽动的语言但又不失逻辑,营造一种紧迫的气氛,勾起人的阅读欲望,恨不得一气读完。《明》另一个比《品》好的地方在于平易近人,虽然《品》也谈不上高傲,但还是有着教授说书的感觉,而《明》的语言更加亲切,彷佛一个老朋友在和你地聊天,那些直白的网络化的语句让人感觉颇为轻松。 这种杂糅文体+生动语言的特点,不但《品》没有,更不用说那些板着面孔的史书了。 也许有人会说,《明》的某些史实有错误、分析也不够严密等等。我想他们忘了很重要的一点,《明》本身就不是历史教科书,它无意去与那些厚厚的砖块书比数据、比严谨。但是,它的对象却比严肃的教科书和历史读物要广的多,不光历史研究爱好者,所有喜欢阅读的、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都可以轻松翻阅,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我想都不会遇到什么阅读障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明》实在了不起。 说到阅读受众的广泛性,我联想到当初普及电脑时的一个例子。当时的电脑教学书一开篇就是2进制换算等基础的理论知识。当时我就对此不屑一顾,这就像让每个看电视的人先学电路知识一样可笑。对大部人而言,他们只要会操作即可,搞这些莫明其妙的“基础”培训,除了浪费资源、浪费大家的时间之外,没任何益处。(当然,潜心想钻研电脑的技术爱好者除外)这种人为太高入门知识门槛的另一个坏处是在人民大众中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电脑是很高深的、高精尖的,一般人不容易掌握,得小心伺候。这种傻瓜做法遗毒至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有“电脑恐惧症”,说起“电脑”就满脸的神秘感和尊敬感。其实,对只要求会操作的人而言,电脑真的很简单,即使是说到安装拆卸,也只不过是类似玩具积木的拼合组装而已,不是吗? 书籍也是同样的道理。历史学家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应该不会超过万分之一,即使加上有相当研究的历史爱好者,这个比例相信也不会太高。但奇怪的是,一方面有人说现今的人们不爱读正经书,一方面出的书却又那么严肃,故意不让人亲近,悖论。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时间的时间去艰辛苦读、那么浓的兴趣去深究历史。一本书,只要用通俗的语言去展示精彩的史事,使得众多沉浮于“愚乐”当中的平民百姓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阅读的 *** ,那么它的意义就远远胜过所谓的长篇大论、鸿篇巨制了。 当然,降低历史的神秘感不能等同于“戏说”那些玩意儿,找来几个帅哥靓女披上古代的衣服,胡编乱造些可笑的闹剧、整几出三角恋,那是纯粹的搞笑或者无聊。 好的读物,应该在知识性和可读性上达到平衡。在这一点上,《明》做到了。 说了那么多《明》的好坏,回过来来找找碴。《明》中有关吏治、制度的生动性明显比不上战争、政治斗争那几块,毕竟,书的篇幅就那么多,要详细论述和分析制度,得有详细的数据、例子才行。这一方面,我觉得可以补充阅读吴思的《潜规则》,以前曾经火过。其中的事例大量出自明清两代,读完《明》之后我就开始读《潜》。虽然是在手机屏幕上读电子版,但真的很有意思。 很多《明》的拥趸建议把《明》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我举双手赞同。似乎张爱玲在少年时有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在厚厚的故纸堆中长眠,只有在好奇的少年脑中,才会短暂地鲜活的复活片刻。 我们呼唤鲜活的历史。 读历史专业好不好,自己不太适合当老师,读历史还能干什么,求指点 我自己就是历史系的,虽然我学的是考古,但是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历史是很有用处的。 大话不说,学历史你可以掌握朝代更替,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似乎你认为这一点对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着眼于特殊时期你就会发现其作用。你还可以知道很多的历史典故,如果你将来从事文学,文秘或是其他有关写作方面的工作,这将对你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强有力的历史故事不仅能证明你的观点,而且还能使你的智慧一下子迸发,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自己的那种自信也就油然而生。 其实你的问题主要是从你将来的工作方面考虑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当初我也有这种想法,但是自从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还是坚信我自己的选择,毕竟自己的路自己走。 还是坚持你自己的梦想吧!。 为什么读历史 任何一个有历史的民族,都会学习研究历史,因为历史就是民族生长史,包括本民族和外国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要学习研究它: 1、温故知新。名人说过“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研究学习历史可以使民族发展少走弯路,发扬优秀传统,捐弃糟粕内容。 2、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增强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3、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国家民族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研究,我们得出他“功在千秋,罪在当代”的结论。 4、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5、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中华民族会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 6、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来的好处。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历史,读什么历史书 在历史之中,散落着各种各样的钥匙,有的钥匙是打开伟大之门的,有的钥匙是打开财富之门的,有的钥匙是打开艺术之门的,有的钥匙是打开文学之门的,有的钥匙是打开幸福之门的……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众多的钥匙之中,找到属于自己孩子的那把,如此而已。 这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历史的第一点原因:读历史的孩子有志向,读历史的父母不焦虑。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是真实发生过。它只记录名垂青史的人,能够留下历史痕迹的人物和事件,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象,也是我们有可能超越的肩头所在。这就是智慧。 什么是智慧,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说孩子们学习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是掌握知识的话。那么,学习历史,则可以把人类时期所有的结晶汲取到自己身上。 很多在历史上做出杰出乃至伟大贡献的人都提及,他们的进步只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够了一下——如果我们不知道过去有些什么样的巨人,不知道巨人的站法,我们如何才能站在其肩头呢? 这就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历史的第二点原因:读历史的孩子有格局,读历史的孩子有智慧。 历史很有意思,能够载入史册的无非两种人:大能量的好人和大能量的恶人。历史还能够记录的是,是大好人和大恶人的最后的下场,以及他的“身前身后名”。历史可以不说一句评价,就让孩子明了什么叫大是大非。 就以演讲和写作的表达来说吧,我们都知道肚里空空人,头脑也产生不了什么东西,嘴巴里说不出什么东西,手里更是写不出什么东西。那么,对于孩子而言,自己的生活积累还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多读读历史,就是非常好的文化营养。 其实,就此而言,历史不仅仅可以帮助孩子能说善写,还对于他将来选择事业,说服他人、影响社会、影响世界都至关重要。 这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历史的第三点原因:读历史的孩子心灵高贵,读历史的孩子有内涵。
2023-07-12 16:09:541

问答:心流与高峰体验【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问答:心流与高峰体验转述师:宝木武志红这节课是我们专栏的问答时间,我先来和你谈一个知识点,再来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就是心流与高峰体验。我坦白说,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我影响极大,而马斯洛对我的影响就很小。一个原因可能是,马斯洛采用的归纳性研究,我个人觉得好像不实用。也许对于一些远离了自我实现之路的人来说,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描绘实在是激动人心,但容许我自恋地说一句,我虽然有犹豫,但一直都走在成为自己的这条路上,所以并没太觉得马斯洛的理论激动人心。还有一个原因是,马斯洛没有特别好地指出一条路来,自我实现的确是非常棒的事情,可如果我已经偏离得太厉害,我怎么才能回去呢?高峰体验确实很迷人,但它好像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所提出的“心流”一说就非常不同,它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概念。首先要说一下,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这本书,是极为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强烈向你推荐。得到专栏刘苏里老师的“名家大课”中,就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老师对《心流》这本书进行了解读,万维钢老师也多次在他的“精英日课”专栏中中提到这本书。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最终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的体验与高峰体验有关系,高峰体验就是级别很高的心流体验。之所以用“心流”这个词,是因为很多被调查者说,当这种美妙的体验发生时,就像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我用我们专栏一直讲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一下我所理解的心流的逻辑:心流就是生命力的无阻碍流动。 生命力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攻击性,它的无阻碍流动,需要通过两关:一是在自我虚弱时,展现生命力,而不必担心被报复;二是自我强大后,展现生命力,而不必担心伤害别人。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一个容器内修炼生命力的流动,而容器有多重含义,自我是容器,关系是容器,你在做的事情是容器,家也是容器。总之,生命力是被容之物,而它的存在被确认,需要一个稳定的容器。 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心流发生规律就是,找一个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稳定地投入其中,并且要有挑战,就是所做的事情,有时会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然后不断努力,并不断接受到正反馈——就是你的努力有效,那么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现了。 心流出现时,人会有忘我感,也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并会有合一感。 更简单的概括就是:在一个稳定的容器内,表达你的攻击性,而它不断被确认为生能量,当整体上被确认为生能量后,就可以酣畅流动了。容器可理解为“你”,攻击性可理解为“我”,那更简单的概括是:“我”的存在被“你”允许。 单元问答 @路过此地 武老师,匮乏认识、匮乏需要和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它们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吗?比如去参加一项运动,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想增强自己的体质,但同时又能高峰体验这项运动,这是匮乏需要和存在价值的融合吗?匮乏需要和存在价值是不是一种切割呢?武志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本单元内容讲得太简单,以至于匮乏需要好像被否定了一样,但是这的确是一种切割。事实上,我们常常是因为匮乏而开始,而最终体验到高峰体验。可以说,最初我是因为死能量的折磨,而去投入一件事情中,想增强自己,最终我体验到我的生能量的确增强了,当我不再那么担心生死问题时,我体验到了存在。@有价值的信息 第七条清新隽永的鉴赏力应该是最高境界最难实现吧?人的性格应该具有多变性,这十四条在自我实现者是一直保持还是一种主导呢?武志红马斯洛总结的这十四条特征,并非是所有自我实现者都有的。即便是高峰体验,在马斯洛看来,有些自我实现者一样没有体验到,而一些非自我实现者却体验到了。这是归纳研究的必然结果。通常,这类研究会这样说,如果这些共同特征中你具备了多数,就是这类人群了。例如,如果你看心理疾病的诊断手册的话,你会看到例如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多少条,假设是9条,而你具备其中的5条,那你就是强迫症患者了。再具体回到你的问题,清新隽永的鉴赏力肯定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体验到合一。所谓鉴赏力,只是一个人能看到其他存在的一个副产品。@安安 宽容但又嫉恶如仇中的宽容,可以理解,就是这种人高度敏锐洞察他人的脆弱,也就是内心充分的善意,具备高度的宽容;那么如何理解他们同时对人性中的恶又有高度敏感和抵触?武志红王阳明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能洞见所有人性,同时嫉恶如仇,他有一首诗对此有非常好的表达: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深切懂得,在最深的源头上是“无善无恶”,但人要“知善知恶”,而且还要“为善去恶”,最终“我心光明”。@请输入昵称 为了让自己准确又充分的认识现实,除了尽可能多的走向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没有可能我和现实接触之后,看到的还是自己的自恋呢?武志红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的确,能看清楚“你”,这是一切的根本。可是,如何才能看清楚“你”呢?我喜欢鲁米的道路,就是去爱。如果只是在智识上努力,那么无论你的智识多么了不起,都不行,一个人必须把自己扔出去,深深地和这个世界碰撞,去构建最深刻的关系,这才行。@何秋志 武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你说匮乏认知的人,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认识现象,但那些成就感很高的人想象力却很丰富,比如马云,马斯克等等,这两者看起来很矛盾?武志红陷入匮乏认知的人,他的想象都是为小我服务的,都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但是进入存在认知的人,他的想象是对真实存在的洞见。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Fish 像王阳明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无所谓高峰体验了呢?而是时时能活在自主自由的感受中呢?高峰体验只是一种达到成功巅峰的状态吗?还是要根据动机和感受去评判,体验到自我突破、超越自我般忽然顿悟的感觉才算呢? 例如,如果我每天都做到自己和自己比较进步了一点点,对于这个过程我意识到一个巨大成果的时候可能会有高峰体验,但如果我每天有意识地轻松去做,那种每天专注一小部分进步的碎片时间里,我感受到专注于活在当下的体验算不算活在当下呢?也就是说专注体验过程的积累,而非最终结果成绩的那一刻,算不算让自己每天都有高峰时刻,也就无所谓高峰体验了呢?武志红我觉得你这样的质疑,切中了马斯洛理论的缺憾,他描绘了一种至高境界,但没有说出,如何才能走到那里,而且因为这个缺憾,的确像是把匮乏认知与存在认知给对立起来了,所以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说”,就是非常完整的理论,不仅描绘了很好的境界,也指出了如何走到那里。就以攀登珠峰为例,如果真是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这一点,那必定是经历了大量的练习,不断在锤炼自己的力量,最终学习到控制各种因素,而实现攀登珠峰这个目标,这样的话,甚至在攀登珠峰之前,就已经会有心流体验了,而攀登上珠峰那一刻,应该就会有高峰体验。@红莲赤炎 粗略看来自主者性格好像更为被动,而非自主者性格却更为主动。社会关系中,主动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如何将这两者进行区分?其中的关键不同又是什么呢?武志红自主人格并非是被动,而是他们臣服于真实存在,并且,这种臣服并不伤害他们的行动力。非自主人格中,被动人格更加常见,例如那些被习得性无助征服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而且像是被敌意力量给控制了,于是干脆就不努力了。非自主人格中,也的确有很多超努力的人,但只要他们还只是试着把世界纳入到自己头脑的秩序中,那么这份努力,效率必然低,因为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存在,就会缺乏创造力。↓ 本单元内容回顾预告:自我实现自由01 |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自由02 |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自由03 | 怎样回归自主加餐:高峰体验留言精选青岛罗刚 217 赞 武老师好,同学们六一快乐! 除了做自己喜欢、能掌控的事情可能产生心流以外,可能还有一种方式可以体会到心流,那就是放下执着、进入类似解脱的状态。 所谓解脱的状态,就是感觉逍遥自在。此时,意识中的内容不再重要,一切都变得平常,没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也没有任何令人震撼的经验,就是处于一种自然平和的状态,以至于我们已经处于之中而不自知。 简单来说,你的心一旦变得自由,不执着、不担忧、也不关注任何事物,全然地活在当下,那一刻你就是解脱的,你就处于心流之中。 无欲、无望、无忧、无虑,只有当下的体验。 2018年6月1日泽隆 170 赞 就拿我跟喜欢的女生出来吃饭为例。如果我全想着如何追到她,往往会被自己的头脑束缚着。而如果这时候敞开心扉,与她的真我碰撞,哪怕最后没有追到,都会得到高峰体验。在我眼里,她是她而不是我想象的她。 2018年6月1日
2023-07-12 16:10:001

《工作DNA》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工作DNA》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4XettzVoNK7D-iVWzEN-A?pwd=ekvr 提取码:ekvr简介:风靡台湾的工作圣经,职场生涯的良师益友。鸟、骆驼与鲸鱼的故事,8年再版18次。工作的人,是三种动物鸟: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从一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谈起,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怎样寻找一个心爱的工作,爱情与第一个工作。骆驼:进入中层干部的时候。贵人是怎么出现的。鲸鱼:成为决策者的时候。大亨的十二个信条,下台的品位。郝明义,轮椅上的大家
2023-07-12 16:10:072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念的水位》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1 《观念的水位》是她近年来的专栏和随笔集,之所以要集结成册出版,还是出于作者对于启迪民智、传递心得的迫切需求。 刘瑜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梁文道评价她的文字是替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作者环顾四周,发现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育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西方极右话语否定“平等”之价值,将自身设置为精英然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 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的骄矜说“不”。这本书以一种不艰深不晦涩的讲述,传递着作者对于民智启迪的决心。 刘瑜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上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的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蒙蔽理性的擦拭。 那么作者是如何对蒙蔽的理性进行擦拭的呢?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 在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的体验上,你我或许都有着这样的经历,打开豆瓣,亦或是点击当当、卓越准备补充精神食粮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瞬间不知所措的茫然。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阅读噩梦,当在阅读一部非常艰深晦涩的经典著作时,寸步难行。大多时候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只能翻四页这种体验,好像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 类似的阅读体验,刘瑜经历过许多,每每都有大声质问作者的冲动。后来细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自己读的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她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她好在哪里,一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仅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的讲道:“其实福柯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以至于刘瑜有段时间很偏激的相信,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这句话当然过于傲慢,更准确的表达方式说则是: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她,而是她真的能帮助你认识所处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暂时还不够去读懂她,要么是她真的也没什么。 所以刘瑜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 这个转变还基于一个认识:大多数哲学与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那个时代缺乏大规模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的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的读书历程,是一个不断从经典下降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论证的历程。不是说经典失去了其吸引力,或者我们停止阅读经典 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不是的重返经典并从中获益,并且吸引我们去重读经典的,是问题意识的箭头,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例如,作者这样谈到,她以前若是关心“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可能去读马克思、卢梭和施密特,而现在可能去读关于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投票率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研究等书籍、文章甚至新闻报道。 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他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然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虽宏大但浮空的论断要有力的许多。 类似的,我的阅读体验也是,从大型的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各个亚组分析之间的差异,从而探索发现最佳效益风险比人群,合理个体化用药。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好书? 所以我们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有什么神明。 真正的好书,都向着证伪敞开,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才能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她的.玷污。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2 读完刘瑜先生的观念的水位,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观念·此处”一栏中,与书同名的一篇《观念的水位》。 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社会变革应当是水涨船高的过程。读完此篇,不禁让我立刻联想到国内今年的女权运动。 在起初,我并不明白为何女权的势力如爆炸般的膨胀,似乎是我国的女性地位已被压榨已久。但作为一名温和的平权主义者,读完观念的水位这一设定,让我找到了些头绪。究竟是女性的确被更严重地物化歧视,还是广大人民中,观念的水位出现了落差?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从臭名昭著的“中华田园女权”开始分析。田园女权,又称伪女权,女利主义。她们擅长用逻辑不通的诡辩进行煽动民众,哭诉女性地位低下,不被尊重。她们运用何种手段暂且不提,但是维护女性权益这一点似乎还是符合时代的政治正确,也正是因此,她们站在观念水位的至高处,从而战而不败。 而当今被曝光多次,堪称女权之敌的一个群体,他们叫做滴滴司机。近几个月的犯罪不断确实是事实。这些司机,显然普遍学历不高,观念未必跟上时代,在网络上发言权很低,鱼龙混杂。就在几日前,女权主义者又针对一起性质严重的案件,曝光多个滴滴司机群聊内容,加以愤怒的言辞诉苦捍权,田园女权趁此在一旁进行无差别人身攻击。在包括我的旁人看到,第一反应自然是惋惜,而对于部分偏激言论也无力反驳,谁都不想与女权势力作对,稍有不慎便会拉低自己观念的水位。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者迫切希望一场社会变革,只是唯欠的一场东风却迟迟不能盼来。民众的观念似乎也已经到位,再不济,想必也没人敢公开发声支持大男子主义,那这场理想中的变革,还缺些什么?纵然社会的怒火释放给施害者,可这似乎改变不了既成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滴滴平台赔偿了事,下架顺风车,未必能杜绝潜在的犯罪,悲剧的根源,究竟是对性别的歧视,还是其他? 在我看来,这些事情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男性欺负女性,而是强者欺负弱者。我们看到司机欺负乘客,我们更应看到,是平台在欺负乘客。如果不是因为滴滴现在基本垄断了网约车市场,他们又怎么敢在空姐出事之后依然一切照旧?为什么把当司机的门槛放的如此之低,为什么? 我们发声,根本不仅仅是在维护基本的权利,而是在控诉被纵容的人性,以及被资本侵蚀的人性。女权主义者没有推动实际的变革,但又想让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滴滴平台正是因此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施加不可抗的暴力。只要人人都在用滴滴,滴滴平台就不愿耗费重资进行大型整改,十几条人命对于资本家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而潜在的罪犯也就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喘息。观念的水位又何以阻挡这种势力呢?仅靠观念,阻止不了被资本家割宰,没有群众站起来反抗,仅靠网络舆论,再高的观念水位也都无济于事。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3 要读到一个作者的书并不容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被介绍的时候就会去读,还要看机缘巧合。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刘苏里得到专栏的《名家大课》,第一本经典就是《多元政体》,由刘瑜导读,我第一次有点明白了不同政体的优劣;第二次被介绍到刘瑜,是在2018年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嘉宾提及她的《观念的水位》,并且赞赏有加。直到2018年底跨年在机遇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节期间读完,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要评价完全没有能力,本文记录此书中我印象深刻,对我有触动和帮助的几个地方。本书是作者为《南方周末》等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聋发聩,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角度独特,语言犀利,隐喻和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大呼过瘾。 观念的水位 观念用水位来比喻,非常形象,水涨船高。不要老是说,过去怎样,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了。观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会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来船的吃水线,则船迟早就会进水。一个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观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会搁浅。无论搁浅,还是进水,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读完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为什么人要虐自己?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快餐和鸡汤文字?为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一笔财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来,你会选择哪种?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她想要表达的是有选择的权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不是父母所有的为子女的好,子女都会买账,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国家生活的民众也是如此,他们需要选择的自由。 从经典到经验 去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读经典第一次产生了困惑,因为我一直都是读经典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可是去年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样的经典吗,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懂,即便我花了时间,事实上为了要领读其中一个章节,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虽然受益匪浅,但我心生困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点让我大受启发:“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 不能同意太多,带着经验和问题意识出发的读书态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道理,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证可以告诉别人的道理。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不是能一口气看完的那种,连看几篇就要停下来,不然浑身总有一种血液充斥的焦灼感,甚至于感到用力过猛。因为都是随笔,更多的是思考的吉光片羽,欲言又止,偶尔作者笔锋一闪,让人寒意阵阵。 认识刘瑜,是因为之前看过她写的一篇杂文,读完立刻心生敬意,同时惊异于一个女人能对政治、民主有如此深刻尖利的认识,不是柔声细语,也不是高声呐喊,是气沉丹田,字字掷地有声的对社会,对人性的审问。一个理性的女人是很可怕的,因为她能够比男人看到事物更深刻的一面。 “观念”是某一时期形成的固化在人脑中的思维模式,它如同“本性”一样难移。顽固如此,终还是要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起进化演变。这便是观念的水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缓缓上涨。当下中国人的各种观念,不是处于这个极端,便是那个极端。广阔的中间地带人迹罕至。观念的水位,何时突破这个过渡时代,谁也无法预测。 刘瑜却说,她感到乐观。这也是为什么看完此书,除了尖锐,理智,犀利,我却更觉得她幽默亲切,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她从不用生涩隐晦的文字去诠释精英视角。看到有人评价说她是文字里“夹枪带棒”的小清新,我颇以为评价的很准确。 书中提到一句西方谚语:Think out side the box。我想刘瑜就是这样始终在追求盒子之外的思想与世界,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找到一扇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窗户;一条通向自由通向民主的道路。她论法制与民主的关系,阐述权利制衡的重要性;她谈论历史,说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她认为司法的独立,不仅要独立于政府,也是独立于民愤;她举例英国的言论自由,即使帝国从老虎变成了家猫,而言论自由从耳边的苍蝇变成老鹰,政府也从不剥夺民众的质疑自由;她认为拒绝乌托邦与追求它一样需要勇气。 她主要是在讲民主。会为了一个观点而满足得意畅快呼喊、会那么容易愤怒生气忧愁,但同样热血。热血就是责任心,就是在见识多种人生、领略各家风采之后从容微笑着,不悲观不逃避,有着自己的生活重心。 所说的“开茅塞、除鄙见”指的大概就是此类书了。《观念的水位》里,没有大而空泛的“德先生”与“赛先生”、“自由”与“民主”,有的是“给理想一点时间”、“黑暗消失之前”,没有道学先生的伪善和让人生畏的严厉措辞,有的是“恶之平庸”、“善的理由”。 外行人不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什么才真正适合中国。但只要有作者这样的存在,这样的表达,这样来展现她所期望的世界。便不需争辩是非黑白,在像她一样的众人的絮絮叨叨下,时间之下,自然会显现,平衡下的道路。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5 《送你一颗子弹》是朋友让我推荐书时我心里推荐排行榜的佼佼者,看刘瑜的书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但是在这其中都会忍不住被她带动着去辩证性思考一些问题,收获颇丰。所以在网易蜗牛上看到有这本《观念的水位》,就立刻加入了书桌,细细读了起来。这本书读了很久,也记录了很多,我试着能不能把其中的感悟和收获都理清楚。 《观念的水位》,在看这本书之前去豆瓣搜了一下评分,瞥了一眼评价,位列前面的有好几位评价给了1星或者2星。其中不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觉得刘瑜作为学者,这本书的出发点有点太低了,这大概是另一位学者或者对民主对政治有点研究了解的同学,这点我没有发言权,但针对我这样的受众,我恰恰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开智的作用。第二种声音是,“在刘瑜这样的人眼里,欧美的屎都是香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也想过,也和达先生讨论过。达先生常说我,看问题的时候容易没有立场。我说,我不是没有立场,我是觉得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出发我忍不住会有带着苛刻的眼光去看立场,所以会觉得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立场,所以哪个都不值得我支持。举个例子,手机等智能科技的发展养成了一批低头族,所以手机这种智能的发展是好的吗?于是会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倡导丢掉手机,回归丛林。 但是工科生如我,心里又有一个小人在呐喊着,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呢,你们怎么就不看了呢,你们这不就是高晓松说的没有一以贯之价值观的那种人吗?但是,后来我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观点之后想通了。诚然,没有一个观念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立场是经得起重复推敲的,但是还是需要有像刘瑜这样始终坚持宣扬一个立场的人,即使我们知道她的立场也并不是严谨的经得起层层推敲的。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需要有这么一类人来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观点看问题,把历史大方向再往回拉一点,而历史正是这么一步步螺旋式上升发展的。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民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选举,但是如刘瑜所说,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点滴改良乃至水滴石穿。然而我们国内最缺的恰恰是对民主的关注,更别说对政治的巡逻促成改良。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6 在睡前、等班车和坐飞机的间隙,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跨度,终于读完了刘瑜的新作《观念的水位》,和她上次的《民主的细节》一样,每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从现实的案例出发,来剖析或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基本上是这几年她给各杂志和报刊写专栏的合集,看完这本书,确实有的地方有点跳跃性,而且时效性好像已经过去了,不过很多的话还是很能让人思索,关于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关于自由,关于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等等,适合心静的时候再复读一次,接着《民主的细节》,继续顺着刘瑜的叙述,找到我们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7 5年以后,在出差往返的飞机上重读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相对于《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有关于政治的论述,也有关于阅读和观影的感受,甚至有一篇几乎可以称之为给曾经呆过的剑桥的一封情书,文字丰富又可爱。 再次重读,感觉似乎自己观念的水位有所提升,会更加包容和辩证地看到面对的现实状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都是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游戏,如同活生生的《西部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对人云亦云的警觉,对绝对真理的困惑和追问,希望自己思想观念的水位线不会下降,能够保持成为可以看到皇帝新装那个小孩的勇气!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篇8 《观念的水位》是刘瑜近年的专栏和随笔集,涉及到国内国外的时政和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的杂论。经过她嘎嘣脆的犀利直接后,一些道理和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 读完《观念的水位》,我的水位应该涨了一点点。刘瑜好像一位医生,手里拿着 中国的X光片分析,然后又不断展示分析一堆东欧、俄罗斯、拉美、中东的变革的病历,顺道还捋一捋美英。看看国外,再把脉把脉国内,回顾过去,再端详端详国内,对比之下,民主、法制、变革、素质等等观念,就慢慢清晰起来了。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 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 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 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2023-07-12 16:11:041

快乐,是个错觉!

我们平时所思所想的东西,很可能都是错觉。 佛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苦”。人生是在受苦,这个意思被人各种发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世界故意让我们受苦,我们活着就是被世界惩罚吗?还是说苦不苦跟人的修为有关,如果你是个觉悟者就可以不感到苦?比如我听说过一个说法,说你之所以觉得苦,是因为你过于*执着*!如果你不那么执着,就不会那么苦。 我们知道佛经最早都是用梵语写成的,但是纯正的梵语现在已经失传了。今天传承佛经的语言只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其中这个巴利语是中古印度的雅利安语,跟梵语非常相近,可能最符合佛陀原本的说法。巴利语可以直接用英文字母书写,西方佛学也比较认可巴利语的佛经。“苦”的巴利语,是 dukkha。英文中对 dukkha 的正统翻译,是“suffering”,正好对应中文的“苦”。 但是,有人考证,dukkha 在巴利语中的意思,也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unsatisfactoriness)。 这就很有意思了。也许佛陀的意思是说我们的“ 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 苦就是不满足,我们借助进化心理学来尝试解释。进化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人既然是进化的产物,进化必然给我们的心理打上了一些烙印。《生命3.0》这本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 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 —— 要吃饭,要找到性伴侣生孩子,而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存权和生育权, 我们还要打败竞争对手,还要获得声望。 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生物,也许有的人就想看看大自然的风景,享受岁月静好,对传播基因没兴趣,那怎么办呢?自然选择怎么才能让我们*乐意*去做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呢?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这很容易理解,我们做这些事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什么针对基因传播的计算,纯粹是为了快乐才去做。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这一点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是它很重要。如果我们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希望”你把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你得不断努力才行! 第三,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这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这还是不行。大脑必须永不放弃,永远追求快乐才行。 也就是说, 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得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必须这么设定,我们才能持续不断地去为了传播基因而奋斗。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局面非常可悲。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正所谓“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 这是一个无间道! 现在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这个机制。有人用猴子做实验,在笼子里挂一盏灯,只要灯一亮,实验者就会给猴子提供几滴果汁。猴子很喜欢果汁。科学家密切观察猴子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的情况。分泌多巴胺,就说明大脑正在经历快乐。 一开始,是果汁进入猴子嘴中之后,猴子大脑才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个情况很明显,是果汁使猴子快乐。 但是实验重复多次之后,猴子就掌握规律了,他知道灯一亮就会有果汁。这时候科学家发现,在灯亮以后、果汁还没给的这个瞬间中,猴子大脑就已经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对果汁的*预期*,就已经让猴子快乐了。 再到后来,亮灯导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多,而果汁带来的多巴胺越来越少。似乎猴子全部的快乐都在对果汁的预期之中,真正喝到了果汁,反而不怎么快乐了。 咱们想想,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在做某个事情之前,我们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猴子和我们体会到真的快乐了吗? 刘苏里老师解读的《心流》里面说,快乐与幸福,是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心流》的作者认为: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 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 ,其目的无关个人利益。进食的快乐是为确保身体得到充足营养,性爱的快乐则是鼓励生殖的手段,它们实用的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人生是在受苦! 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2023-07-12 16:11:101

《科场现形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科场现形记》(郑也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j7KLZRJyeaxXQU0QZLdog 提取码: 8ekt书名:科场现形记作者:郑也夫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1页数:496内容简介:※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作者简介:郑也夫作者自述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作者主要作品《吾国教育病理》,2013《科场现形记》,2013《语镜子》,2013《双城记》,2013《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沙葬》,2011《神似祖先》,2009《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抵抗通吃》,2007《知识分子研究》,2004《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被动吸烟者说》,2004《城市社会学》,2002《信任论》,2001《忘却的纪念》,1998《世界杯断想》,1998《游戏人生》,1997《走出囚徒困境》,1995《代价论》,1995《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2023-07-12 16:11:171

万圣书园的由来含义

在咖啡厅中有幅“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的画,万圣书园的主人刘苏里解释了它的由来和含义:“这句话是郑愁予的诗,那幅画是沈公沈昌文,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阁楼上的光》中的插图。美国绘画作家Shel Silverstein的《A Light in the Attic》是一部脍炙人口、发行量极大的作品。作品的第一张图就是‘阁楼上的光",配的诗是:‘阁楼上亮着一盏灯。虽然屋内漆黑,大门深锁,我可以看见闪闪烁烁的灯,我明白那是什么。阁楼上亮着一盏灯。我从屋外瞧见那灯火,而我知道你人在屋内……正在望着我。"我太太焕萍极喜欢这意境,在万圣为《读书》杂志举办的二十五周年回顾特展上,她拷贝改造了《阁楼上的光》中的两幅画,并旁注了‘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作为展览中某个单元的主题题目。当时反映就很好,撤展后,这幅被她改造的画就一直摆在醒客。前一句,我想她取用‘行业"一词,一定指的就是卖书这件事,但经她‘改造",成了人人喜欢的‘名句"。”
2023-07-12 16:11:421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徐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gr9mZX2iwLPN1Ok1_W-8w 提取码:g3sf书名: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作者:徐贲豆瓣评分:8.4出版社: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页数:372内容简介: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的反抗,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以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来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如极权或威权),而是体现在,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徐贲【媒体及学者评论】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简介: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2023-07-12 16:12:021

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

万圣书园16年的历史中历经3次搬迁。最早位于北京西北三环中国人民大学附近。1994年三环路改造,万圣被迫迁址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巷内。2001年,成府老街再遭拆迁,万圣第三次搬迁至现在的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楼下。借迁址之机,万圣书园在店内开设了一间“醒客咖啡厅”(Thinker"s Cafe Bar),咖啡厅营业面积近400平米,其纯正的饮品和优雅的氛围已成为大学教授、学术思想家、工商界精英以及外国学者经常聚会的场所。刘苏里这样描述醒客与万圣之间的互动,“到我们这里买书的人很多彼此认识,而书店没有呆着说话的地方,醒客则提供了闲聊的场所。很多买书人有这样的毛病,买来的书立即要翻翻,而挑书已经够累了,如果能踏踏实实地来壶茶,来杯咖啡,听着音乐翻着书,岂不惬意?还有万圣常年举办一些跟书有关的活动,醒客也提供了一个文化界交流的场所。”
2023-07-12 16:12:301

闲握他山玉静读彼岸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没有详尽的出处。引文:闲握他山玉,静读彼岸书。岁末图书评选,其旨无非在此:甄选几本好书,推介给读者,待他日有闲,且去找来读上一读。而其中,译著尤为我们所重。因其是用以攻玉的他山之书,藉由这些译著,或可感受到我们的个体生命和所处时代的强烈精神诉求,从而和众多的本土之书一起,共同绘制出中国当下的思想文化地貌。几经甄选,经由余中先、陈众议、杨念群、俞晓群、马勇、刀尔登、何怀宏、陈晓明、周濂、刘苏里、杨早、郑勇、胡洪侠、周志强、萧三郎、李英强、张明扬等诸位学者、先生的推荐,以及凤凰网读书频道几位编辑的推敲,现奉上这份“2013凤凰网年度译著”书单,供君参考。......
2023-07-12 16:13:202

观察: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2009年,我曾预计,互联网冲击下的实体书店,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没有任何特色的中小书店,其次是大型书店(连锁和单体),再次是网络书店,最后是专业独立书店。但我不认为实体书店会最终消亡。 ” 简单几行字,透露出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焦虑。像其他零售实体一样,实体书店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存在的理由在哪里?”记得前段时间 我自1994年起就在美国生活 ,而且一直是读文科博士,在历史系教书,大概属于买书较多的那部分人了。有一次国内一位读者问我美国的书店是什么样,我竟答不上来。像我这种人都不去书店,还有多少人会去呢?过去在耶鲁读书,去的唯一一家就是耶鲁书店。后来这家被连锁书店里的巨无霸邦诺(Barnes&Noble)挤掉了,引起了师生们的不少抗议。但是,如今邦诺又被亚马逊等网上书店挤得风雨飘摇,乃至前耶鲁书店的经营者们开始同情起吃掉自己的邦诺了。在他们看来,大家作为一个物种正在灭绝。 中美国情不同。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中国未必会重复。鲍德斯的破产,源于经营上的一系列失策,但和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有关。亚马逊崛起后,邦诺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网上营销 ,算是免得一死。鲍德斯则未能作出敏锐的反应。接下来是图书的数字化。亚马逊推出了Kindle,邦诺立即跟牌,推出了Nook。鲍德斯则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显得有些过时。输了这两轮,基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其实,即使是邦诺,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其网上销售和电子图书都被亚马逊压过一头。 中国的实体书店境遇也许略好。这大概是因为电子图书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知识产权不完备的局限。电子图书盗版起来成本比普通图书要低,一般的出版社和作者对把图书电子化非常怀疑。事实上,像当当、卓越等销售网,也远还没有开发出Kindle那样的电子阅读器。所以,刘苏里先生坚信,只要办出特色,实体书店还是能够存活的。 不错,实体书店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到书本身,且有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但这挡不住读者来书店熏陶一下后,拿出手机直接网上订购。况且,网售也可以很有文化氛围。比如亚马逊,甚至可以当研究工具 ,因为其索引编得非常好,你找一本书,可以顺藤摸瓜地把相关著作都收集齐备。在此之上,亚马逊有大量读者的书评,有些相当有水准,有时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出来发言。这样,购书过程就像参加了个文化沙龙。这种兴奋,在那些静悄悄的书店是见不到的。
2023-07-12 16:13:271

观察: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2009年,我曾预计,互联网冲击下的实体书店,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没有任何特色的中小书店,其次是大型书店(连锁和单体),再次是网络书店,最后是专业独立书店。但我不认为实体书店会最终消亡。 ” 简单几行字,透露出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焦虑。像其他零售实体一样,实体书店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存在的理由在哪里?”记得前段时间 我自1994年起就在美国生活 ,而且一直是读文科博士,在历史系教书,大概属于买书较多的那部分人了。有一次国内一位读者问我美国的书店是什么样,我竟答不上来。像我这种人都不去书店,还有多少人会去呢?过去在耶鲁读书,去的唯一一家就是耶鲁书店。后来这家被连锁书店里的巨无霸邦诺(Barnes&Noble)挤掉了,引起了师生们的不少抗议。但是,如今邦诺又被亚马逊等网上书店挤得风雨飘摇,乃至前耶鲁书店的经营者们开始同情起吃掉自己的邦诺了。在他们看来,大家作为一个物种正在灭绝。 中美国情不同。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中国未必会重复。鲍德斯的破产,源于经营上的一系列失策,但和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有关。亚马逊崛起后,邦诺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网上营销 ,算是免得一死。鲍德斯则未能作出敏锐的反应。接下来是图书的数字化。亚马逊推出了Kindle,邦诺立即跟牌,推出了Nook。鲍德斯则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显得有些过时。输了这两轮,基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其实,即使是邦诺,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其网上销售和电子图书都被亚马逊压过一头。 中国的实体书店境遇也许略好。这大概是因为电子图书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知识产权不完备的局限。电子图书盗版起来成本比普通图书要低,一般的出版社和作者对把图书电子化非常怀疑。事实上,像当当、卓越等销售网,也远还没有开发出Kindle那样的电子阅读器。所以,刘苏里先生坚信,只要办出特色,实体书店还是能够存活的。 不错,实体书店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到书本身,且有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但这挡不住读者来书店熏陶一下后,拿出手机直接网上订购。况且,网售也可以很有文化氛围。比如亚马逊,甚至可以当研究工具 ,因为其索引编得非常好,你找一本书,可以顺藤摸瓜地把相关著作都收集齐备。在此之上,亚马逊有大量读者的书评,有些相当有水准,有时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出来发言。这样,购书过程就像参加了个文化沙龙。这种兴奋,在那些静悄悄的书店是见不到的。
2023-07-12 16:13:331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郭建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ZLTsuoaypZqTplBxZwssQ 提取码:oe3m书名: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作者:郭建龙豆瓣评分:8.0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9页数:456内容简介:以技术化方式,读懂中央帝国两千余年军事战略的演化。读懂了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就读懂了中国何以过去,何以现在。【内容简介】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 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编辑推荐】1. 本书的一大创新:本书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全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朝代的大战略。2. 以地理因素为基础,讲述历次战争成败的原因中国人分析战争时总会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但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恒久不变的地理因素。作者有意避开了古代军事理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将地理因素作为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揭示其决定战争发生和战争走向的重大影响力,并试图总结其中的普遍规律。3. 继《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之后,本册为郭建龙“帝国密码三部曲”收官之作《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畅销10万册,豆瓣评分8.5分,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榜好书”、“2017中国最美书店周主题书单·12本人文好书推荐”、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马勇、梁小民等学者的“2017年书单”。《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豆瓣评分8.7分,入选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8年度好书”、2018年10月“华文好书榜”。本册书不仅延续了前两册的全局视角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前两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有力的补充,也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备受读者期待。4. 多位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等一致推荐葛剑雄/林达/马勇/骆玉明/刘苏里/余世存/俞敏洪/李鸿谷/陈志武/李淼/吴晓波 盛赞推荐作者简介: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之《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以及“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中央帝国的财政 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2023-07-12 16:14:071

独立书店的定义是什么?

独立书店,在传统书店中独树一格,特点有三:无所依附,人文关照,持之以恒。2013年一个标榜“玩的酷靠得住”的95后女孩杨雨晖“走访100家独立书店计划”使渐渐远离人们焦点的独立书店重回舆论热点。在图书零售店分类中,独立书店自成一格,与其它形态各异的图书零售卖场几分天下。我理解的独立书店,应具备三点特质:一是无所依附,二是人文观照,三是持之以恒。三足鼎立,无往不胜。(刘苏里:独立书店,因其独立所以能活)将三点进一步翻译,便是独立形态,独立品格,独立操作。“独立书店,因其独立所以能活”,此之谓也。三点成犄角之势,缺一不可。一曰“形态”。形态上,独立书店往往独处一地,鲜与其它商业为临;即使开办多家,空间上各有特色,每每有独创之举,匠心所在。千篇一律,非乃独立本色。一曰“品格”。独立书店之独立,品格要素至关重要。何谓独立书店之品格?有真诚之理念,有虔敬之信仰。理念、信仰皆分真假,有表有里。说一套做一套,自不必说。说了做不到,不如不说。说十分只做到三分,非真也,半真半假也。等等,等等。独立书店从业者最须检讨的,就是自己说出来和做出来之间有多少距离。找出差距,缺什么补什么。所谓“人文关照”,正是基于上述两点的表里如一,才可以使从业者遇到重大困局时,虽命若悬丝,仍可重生。一曰“操作”。从两点切入理解“操作”:一是规范,一是从容。
2023-07-12 16:14:213

《《正见:佛陀的证悟》隆重再版》txt全集下载

《正见:佛陀的证悟》隆重再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正见:佛陀的证悟》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出版:中国书籍出版社★ 一本书道破佛学见地的核心★ 五年来畅销不衰的佛学经典★ 胡因梦、李连杰作序推荐●名人推荐:书中最大的理念是在讲,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些人虽然穿着僧袍,但言行在他看来却并不符合佛教徒的标准,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佛教这个名字,却像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般在活着。——赖声川 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你可以当作佛教入门书,当作人生进阶课本,当作宗教哲学读物,当作优美的随笔作品,当作简明易懂的学术著作来读。——刘苏里 万圣书园总经理佛法的书读了不少,唯独这本,让我觉悟了佛法的真谛,写得清澈、明了、公允。一下子想到了金克木先生那句“书读完了”。——读者王立●内容简介这本看似简单的书,传达的却是佛法的核心教导——佛教的四法印,并引导你贯穿在个人思维、心态和生活中。作者所涉……
2023-07-12 16:15:092

读者中一篇文章读后感

《读者》是文道近两年来发表在香港媒体的部分专栏文章的合集,虽然书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我曾读过的,但因在这个集子里,有了类别和前后文章的参照,再加上整本书平和踏实的调子,有些竟也读出些不同。      “我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一个结业书店的老板,后来已经走到了连流动电话费都付不起的地步,大年二十八独自在拥挤狭小的货仓清理藏货,被意外坠下的书籍层层叠叠地压住,死去。几天之后,开始有臭味传出,但左右邻户尚不能确定它的来源。再过十天,气味渐浓,才有人破门而入,发现他的遗体埋在书堆之下。   朋友立刻想起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我们都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角是个处理废纸的工人,三十五年来每天要压毁无数书籍文献,外表肮脏的他竟然在这三十五年里饱览群书,遍读遭到极权政府禁制的经典,成了一个学问极大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是走进压纸机里,抱着心爱的诺瓦利斯,让机器里的沉重书籍渐渐压向自己的肋骨……”   ——《喧嚣城市里的孤独》      初读这段文字时,看到的除了悲哀就是绝望了。然在《读者》中重读如上却发现感受居然有些不同。因了这书的宁静,作为读者的我,心态也就安静平和了。于是发现无论是罗志华还是赫拉巴尔笔下的汉嘉,他们的离去都不再只是一幕悲剧,毕竟是和自己的挚爱一起,更何况或许他们真的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了最后的真理(引自《过于喧嚣的孤独》)”呢。      这篇《喧嚣城市里的孤独》收录在“不正常读者”之下。除了被跌落的书压死的书店老板罗志华,还有“在文学研究全是理论天下的今天。。。。。。当其他行家在努力读懂吓人的术语的时候”,“泡在图书馆里泡旧报纸”的陈子善;“不看面子不讲关系”,拒绝“保赚不陪的全国畅销书”的万圣老板刘苏里;“致力研究香港新诗的历史,考掘失落的片段,搜寻绝版的书籍刊物”的“无名诗人”陈智德,这些“不正常读者”虽偶尔让人觉得有些小小的悲情,但那任性的骄傲却明亮而温暖。      关于《读者》,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在聒噪的今天作为媒体人能安静踏实已实属不易,于是原本只是做到一个正常媒体人该做的梁文道俨然成了文化明星,被套上各种光环。尽管媒体一向的嗜血成性导致媒体人的浮躁已是必然,但生性乐观的我还是期待媒体人,至少部分媒体人能如《读者》中的梁文道般认真踏实,先做读者再做作者,先阅读思考再分析评论。若真如此,媒体大概才不会只是宣传和赚钱的工具,也才能真正承担起所谓的社会责任吧。愿以此与同行共勉。
2023-07-12 16:15:191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去书店了?

诗人严彬编了一本书叫《北京书店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1月版),原来约稿的时候差点推脱了。我是个外地人,去北京的次数掰着指头都数过来,虽然每次都去逛书店,但是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一看。拜访有名的书店没有几个,买书也没多少,所以觉得没有资格说北京的书店。看看成书里的文章作者,解玺璋、沈昌文、俞晓群、止庵、许知远、刘苏里、绿茶等等,都是京城里有名的读书人,他们笔下的北京书店应该是别有一番心得。我印象里的北京书店,首屈一指当然是刘苏里的万圣书园,我只去过一次。那一次也是印象不好――不是因为书不好,更不是因为书店不好,而是相反,因为书太好,书店太大。如果是像新华书店那样的书店,就算有一栋楼的书,我也不稀罕,因为知道其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实在太少了,根本构不成任何心理压力。但是在万圣书园,第一次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威胁――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渴求的书,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想买的书,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一排排,一架架,高耸入屋顶。就仿佛博尔赫斯笔下的宇宙图书馆,看不到边界,看不到尽头,知识第一次以无边海洋方式击中了我。这么多的书,我穷尽一生,又能够读多少呢,想到这里,望着一排排书架,片刻有种绝望的眩晕,知识的威胁。万圣书园的存在,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的渺小,知识的浩瀚无垠,而我们的阅读极力抓住的只是宇宙图书馆中的一个瞬间。任何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这是它的本质,这是对苏格拉底那句“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最好呼应。我给《北京书店印象》写的文章名字是“淘书无乐趣”,话是有点夸大了,不是淘书无乐趣,而是淘书无处可淘了。淘书当然是淘旧书,但就算是旧书大家也都去了孔夫子抢拍和网购,想买新书的也很少去书店,几大网店的折扣也诱人,当然是不二选择。也许正因为这种网店的冲击,让书店成为了每个城市里都岌岌可危的高危文化地标,一片正在消逝的文化风景。既然现在已经是全球化时代了,书业的凋零自然也是一种全球现象。读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中华书局2015年10月版),写到很多日本的旧书店,同样步履维艰。书中有一篇提到她去拜会一家专门搜集中国方面图书的津田书店,老板夫人正好是北京人,极是爽快周到。原来他们的生意也非常有限,也基本都靠网店支持。再就是一年三次的古本祭,还有各地的古本即卖会。北京来的夫人说:“做旧书生意固然也有赚钱的法子,不过我们懒,只做自己喜欢的范围,也不勉强。早些年国内书画还没热起来的时候,圈内有朋友建议低价收一些,说过几年保管儿赚。先生就不愿意,只说不感兴趣的事儿,再赚也不乐意做。我们就守着这么间店,每个月交房贷、吃喝用度,加上女儿学习的费用,也够用。”因为“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嘛。”推荐这本关于京都旧书店的书,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和国内旧书店的发展进行一个对照,一个是因为苏枕书写到了很多旧书和人的故事。作为日本历史文化名城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衢的众多旧书店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苏枕书以游学之便,记录书店的故事和那些可亲可爱的人情,感知岁月的流转在京都古书店留下的印迹。此外,书中穿插诸多关于京都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读起来也是很享受。读书人都知道这回事:读书当然没有买书多,而写书自然也没有读书多。近期多美国小说家安?帕奇特的随笔《剧院里最好的座位》(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其中有句话就印象很深,她说,我认为,在文学上给我们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喜爱什么,而是在我们心态特别开放的时期,恰好阅读了什么。我们买了很多书,放在家里书架上,大多数都是沉默无言的,他们存在的最大作用一个是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想读某本书的可以随时读到。福楼拜那句话说得不错: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大多数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转而收藏书籍,以炫耀他们的书房。说得我都心虚了。
2023-07-12 16:15:261

北京特色书店有哪些

  图书是精神产品,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它主要靠书店这条流通渠道来推广。从书籍的本质出发,书店的功能可概括为: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同时,书店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那么北京的特色书店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特色书店有哪些   单向街图书馆   从圆明园的小院搬到了繁华的蓝色港湾,又搬到了年轻人聚集地的朝北大悦城,单向街的味道依然没有变。坐在窗边安静的看会儿书,时常还会有一些讲座。可以享受免费的无线上网。这里白色的装修风格,明亮,也不局促,适合对心灵来一次洗涤。他们这样评价自己的:“现在很难找到一家像单向街一样,在一个自由开放、绿树环抱的场所读书,能与顶级作家、编辑、导演、音乐人一起交流的环境。”坐在这里享受一杯咖啡,享受一本喜欢的书,享受阅读的快乐。   地址: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4楼(青年路口)   电话:85528651   老书虫   说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一家微型图书馆还是一家可阅读的咖啡馆,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阅读,还可心无旁骛地吃饭,各种简餐美食和书一样让人欣然首肯,只是冷冷的不够温暖的服务态度尚需提高。位置颇好,格调足够安静,在三里屯酒吧街里一个闹中取静的幽闭之处,外面初看就是一个大仓库,艺术气质让人想起798。环顾四周都是以英文书为主的外文书籍,大部分都是英文原版,所以来这里的客人80%都是老外。店藏据说已达到16000册,来自不同的英语国家,关于中国、关于历史地理、关于文化。店内专门划分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装潢、氛围和文化气息都艺术另类,适合看书、上网聊天、喝咖啡、吃简单西餐、自备电脑加班、独处、消磨时光、发呆、等人。   地址:朝阳区南三里屯路4号楼(工体路口)   电话:65869507   蓝羊书坊(水磨新区店)   从清华西门向北200米,一个不易发现的巷子里,隐藏着一家叫做“BLUE GOAT BOOKS & CAFE”(蓝羊书坊)的书店。不同于大型连锁书店,蓝羊书坊属于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主要经营文艺类的图书、杂志、碟片,同时还兼有咖啡屋的功能。蓝羊书坊以经营文艺类图书为主,有很多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东西。推开木制大门,从种在天井里的一棵柿子树下走过,挂着红帘子的正厢房就是咖啡馆,侧面厢房是一个小书吧。这里时常举办电影放映活动,大家一起喝咖啡、看电影,之后还可以就电影发表几句。   地址:海淀区水磨新区3号(清华西门北)   电话:62655069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书店特色: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现实版,在民族文化宫对面的胡同里幽幽地开了二十一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一层为半地下,四面都是书,中间有一圈桌椅,可以坐下来看。二层为茶馆,可以喝茶谈天。气质清冷,来的人不多,但都有质有量,尤其严肃知识分子居多,非常具中国当代作家们的精神和氛围。这里的书主要为人文社科、学术、世界名著等文人气息浓重的图书。还可找到好多年前难得的老旧版本,80年代从装帧设计到内容都唯美的书或90年代初的一些适合收藏的精品出版图书这里都有。   地址: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0号   电话:66013204   时尚廊书店   从世贸天街时尚大厦电梯上去二层,出来左拐就可以看到现代感十足,却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时尚廊。一踏入书店,你就会立刻被室内波浪形的墙面设计所吸引。书店的整体设计出自台湾著名设计师之手,大到色调、布局,小到灯光、音响,无不体现出书店的高雅和品位。书店前厅两边是高达天花板的波浪形书架,层层摆放着精美的书籍,入口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错落有致的书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落地玻璃旁的白色沙发,挂满玻璃杯的吧台u2026u2026在阳光慵懒的`午后,点一杯咖啡,捧一本好书,坐在窗边细细品尝,实在是人生一件美事。   地址:世贸天阶北街时尚大厦二层L214时尚廊   电话:65871998   醒客咖啡   万圣书园16年的历史中历经3次搬迁。最早位于北京西北三环中国人民大学附近。1994年三环路改造,万圣被迫迁址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巷内。2001年,成府老街再遭拆迁,万圣第三次搬迁至现在的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楼下。借迁址之机,万圣书园在店内开设了一间“醒客咖啡厅”(Thinkeru2019s Cafe Bar),咖啡厅营业面积近400平米,其纯正的饮品和优雅的氛围已成为大学教授、学术思想家、工商界精英以及外国学者经常聚会的场所。刘苏里这样描述醒客与万圣之间的互动,“到我们这里买书的人很多彼此认识,而书店没有呆着说话的地方,醒客则提供了闲聊的场所。很多买书人有这样的毛病,买来的书立即要翻翻,而挑书已经够累了,如果能踏踏实实地来壶茶,来杯咖啡,听着音乐翻着书,岂不惬意?还有万圣常年举办一些跟书有关的活动,醒客也提供了一个文化界交流的场所。”   地址:海淀区成府路蓝旗营教师家属楼5号楼
2023-07-12 16:15:321

明知他人超生而本人不承认超计划生育咋办?

计划生育本来就是官家收钱的恶政,早该废除了萧瀚:【一个转播了半个世纪的谎言:中国贫穷是因人口多造成的】中国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为55名。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几乎都比中国富裕,欧洲国家更是如此。亚洲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比中国富裕得多,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却是最贫穷地区。显然,将中国问题怪罪于人口太多,是巨大的谎言。@向瑞芳: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他们被国策剥夺了幸福生活的权利,有点连去养老院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没有子女签字。图片是一位丧子的父亲封陈了5年的儿子生前没啃完的馒头。 我是北京一个妇产科医生,做过很多堕胎引产手术。从没不安过。直到2006年一天,给一个已经八个月的产妇引产,照例朝仔宫内注射了有毒药剂,胎儿死去。再引产。我无意中看见胎儿一只小手手心捏着一块肉。那是孩子剧痛中从自己身上用指甲抠下来的。我当即崩溃,后辞职。胎儿,虽未成形,但已有灵性。 刘苏里:高人指点:有司早有废除一对夫妻只许生一个孩子政策之议,但屡遭强力狙击。原因无它,利益使然。原来超生一个,罚款1-5万元不等,城乡均2.5万上下。国人每年新婚者800-900万对,城乡超生年均200-300万个孩子,多少钱?500-750亿。“废除?钱你出?”默然。心里一句:“叉你老M!”@洪晃ilook:寻租寻到毁灭中华香火。 //@袁莉wsj:那天还在说,这应该是相对容易改变的政策,因为利益关系较小。看来真是应了那句话,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哪敢往那么黑想啊。 //@旁观者马勇:哪位知道这么多罚款都去哪儿了?请参考这些文章:计划生育的前世今生刘忠良:中国人口问题二十问应对人口危机,必须有政策改变——共识网专访易富贤 计划生育导致了高就业压力……计划生育对中国无功于当代,有害于千秋……假如1973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人口增速最多与泰国同步,那么中国现在也只有15.2亿左右,人口结构将大为改善,我们的经济实力和潜力就会大幅提高。
2023-07-12 16:15:413

有哪些能帮你在职场中成长的书?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沃伦巴菲特到现在每天都一直保持着最少5-6小时的阅读,越在是忙的时候,越要通过读书来成长。那么关于职场中成长的书有哪些呢?实在太多了!我就介绍几本我自己读过觉得最好的吧1.《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古典老师的一本书,对于我们是思维有很大的影响。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我们需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不敢去挑战,不敢去尝试。所以,当我觉得对职业感到困惑了,倦了,我就会翻看这本书,通常看完之后都会给我带来满满的能量和想法。基本上,我是把它当做一本充电书来看的。2.《致加西亚的信》很多时候,我们接到老板的任务,总会觉得这个老板实在是太不讲道理了,这样的任务怎么可能完成呢,这分明是刁难人嘛!我什么资源都没有,时间又怎么短,谁做得到啊!如果你经常这样想,那你非常需要看一看这本书。其实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叫罗文的小伙子接到了一个任务,把一封信送给一个叫加西亚的人,关于收件人的信息几乎没有其他的,连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就这样,他居然还是把信送到了。所以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而是给自己找方法。3.《精力管理》老板给的任务这么多,怎么会有时间完成?每天都要加班,我觉得我都把自己卖给公司了,就这样老板居然还不知道感激,还觉得我做得不够好!再这样下去,老娘不干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是的话,或许你要先思考,是不是自己的精力管理做得不够好。有些人每天看起来好像工作时间很长,但更多的是在磨洋工,而有些看起来好像工作轻轻松松,但却都即使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这本书一定是你需要的。好的精力管理会让你事半功倍。
2023-07-12 16:15:5010

怎样读中国历史?

王学泰:我读过他的《中国人史纲》,还有这个《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笔,柏杨不单纯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话文,而是把一个枯燥的,我们现代人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非常流畅的白话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说似的,读起来非常有兴趣。  刘苏里: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使这么大劲用于中国历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狱之灾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受,很难想象仅仅是通过读这种文字就能够获得那么切身的感受。我个人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了解历史、读历史、喜欢历史,包括对柏杨东西的喜欢,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生命本身的展开跟历史当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门外看戏也好,还是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会油然而生。  柏杨先生用力于历史是与他想挖掘中国文化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读历史,做历史写作,还有多少人能够像柏杨先生当年那样对历史发奋。这个作品当中所蕴含着柏杨先生几近生死的体验和对中国文化几近生死的体验。我们喜欢历史,读历史,从历史当中想得到什么东西,柏杨先生是能够给我们启发的。  《丑陋的中国人》和《纪事本末》之间的关系,恰好在两点上可以有对应的参考。一方面就是说,《纪事本末》展开了丑陋中国人更加细致的那一面,整个《纪事本末》当中我读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尔虞我诈的故事,勾心斗角的故事,互相杀戮的故事,强占地盘,合纵连横,这一拨取代另一拨,这种丑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是这样,西方历史上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启发就是说,我们祖先的历史尽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到今天,人这个物种在进步,包括中国人也在进步,以至今天,我们可以在传媒上面讨论自由问题,民主问题,自由宪政问题等等。  我想柏杨先生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从血腥的历史当中看到,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曾经就是那样一个德行,同时又不能灰心,我们经过一千几百年,因为柏杨先生这本书写到一千年,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使我们从征伐恶斗当中走过来,建立一种比较清明的制度,这就是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感受。  雷颐:我记得最开始知道柏杨还是20多年前他的《丑陋中国人》,那么火,好几个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后社会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想象。  前两年有一个出版商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畅销,他们就让我写了序,结果没想到就畅销了。柏杨的书实际上是想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负面的东西,叫劣根性也好,酱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反对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还激烈,但是为什么没有他那么大的效果,是因为没有他的历史积淀厚。  柏杨先生读历史是在监狱里用生命读出来的,有过生死的考验,这个地方读出来的历史和纯学者读出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对历史的体验体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过学者,学者写出来往往是一堆的术语,而他是浓缩了生命的体验。  柏杨先生的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是说学术著作才有深刻的见解,有很多小说,甚至对历史的见解透彻超过学术著作,柏杨先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用自己生命体验写的历史著作。
2023-07-12 16:19:411

北京的书店!

读易洞书房(华贸店)小文艺气质的休闲时光书店特色:这家书店容易让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想起静安区的渡口书店,同样都是小而精致、以人文类的图书为主,但这家书店在小文艺气质的装潢上更胜一筹。走到门口,你就能看到近期读书会的公告,定期的读书活动增加了这里的成熟文化气息。闲暇无事,约上数人围坐在一起,选本好书,品茶、读书,很有围炉促膝之感。这里也会经常举办文化学术类活动。特别推荐:湖蓝色面,藤椅白沙发,最适合一个懒懒的下午和一个懒懒的小资知识分子。历史气息和文艺腔调并重的古董家具,清新简约的白格子书架上面,是一排排关于文学、艺术、人文、哲学类的图书。落地台灯与发人遐思的和煦的灯光,黄色的向日葵和各种养眼绿植,洒落斜斜阳光的大窗户,充满了足足的书卷气。在靠窗的藤椅上坐下,随便拈起一本什么书,叫一杯咖啡或红茶,即刻就能享受一次有质有量的阅读。读易洞鼓励所有客人借阅图书,不需要会员卡即可借阅,押金为书的价格。限制时间为两周归还,不限制书的数目,收取所借图书价格的三分之一为借阅费用。可借阅图书包括文学艺术小说等,杂志和港版类图书不借阅。周一休,周二至周日14:00到22:30可前来。目前读易洞提供咖啡、茶、果汁,一次性消费300元即可成为会员,或累计消费1000元,茶水即可打9折优惠。会员储值卡从1000元开始储值,消费茶水即可打8.5折优惠。朝阳区建国路89号华贸公寓五号楼103,营业时间:14:00—22:30(6530 5675)蓝羊书坊文艺电影爱好者的地下集散地书店特色:从清华西门向北200米,一个不易发现的巷子里,有着醒目黄底招牌的蓝羊书坊经常让人一通好找。但对于热爱文艺电影的人,这里的几间阴暗厢房就是最美妙的天堂。蓝羊书坊以经营文艺类图书为主,有很多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东西。推开木制大门,从种在天井里的一棵柿子树下走过,挂着红帘子的正厢房就是咖啡馆,侧面厢房是一个小书吧。这里时常举办电影放映活动,大家一起喝咖啡、看电影,之后还可以就电影发表几句。特别推荐:这里除了经营一些电影和文艺类书籍杂志外,还有许多市面上很难找到的文艺电影碟片(7元一张)和著名导演作品集套盒。碟片数量并不庞大,更新频率也不是很快,一一翻检过来差不多需要花费20分钟,但是总能发现惊喜。分类仔细不说,许多碟片还带有店主写的相关介绍,诚意实在让人感动。经常有清华大学的师生来此,一番哄闹后席卷走大批碟片书籍。占据小半面墙的黑白明信片架也很值得一看,《祖与占》的剧照、安迪·沃霍尔、辛尼·奥康纳……文艺青年的偶像在这些明信片(3元一张)里差不多都有出现。海淀区水磨新区3号,清华西门向北200米,经过加油站,马路右边第二个胡同内,营业时间:10:30—24:00(6265 5069 )单向街图书馆(圆明园店)每周一次和名人对话的机会书店特色:对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来说,这里是近距离接触名人并与之交谈的最佳去处。由许知远等知名媒体人创办的单向街书店,自2006年起每周末都会举办开放性免费沙龙,邀请各领域名人过来做讲座、签售或是演唱会宣传,与读者做最近距离互动。林夕、陈丹青、赖声川等等都是其座上宾。特别推荐:春末夏初是单向街最好的时光。在这个时节踏入单向街位于圆明园的总店,迎接你的是布满绿色藤蔓的灰色砖墙、郁郁葱葱的柿子树和一声不响从你脚边溜走的小猫。院子里,玻璃面的茶几倒映着天光云影,蝙蝠形躺椅在大好的阳光下伸开双臂,音响里放着清新又迷幻的Club 8的专辑。这院子是许知远当年喝着喜力听着许巍感叹人生快乐之易得的院子,那柿子树是西川读诗会达到高潮时一个听众兴奋不已一蹿而上的柿子树。狭长的店面里,连阳光都是静谧的,空气中布满淡淡的油墨和灰尘的气息。一整面墙摆放着和店面同样长度的高大书架,另一侧则是供读者休息阅读无线上网的沙发和茶几。在这样的好季节里,建议你带本书到他们的院子里坐一坐,远离喧嚣,尽情享受自然和书籍给你带来的喜悦与宁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店内未经结款的书是不允许带到院子里的。海淀区中关村北路圆明园东门停车场内,营业时间:10:00—21:00(6257 0357 )交流聚会型书店书虫吃喝间享受英文图书书店特色:说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一家微型图书馆还是一家可阅读的咖啡馆,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阅读,还可心无旁骛地吃饭,各种简餐美食和书一样让人欣然首肯,只是冷冷的不够温暖的服务态度尚需提高。位置颇好,格调足够安静,在三里屯酒吧街里一个闹中取静的幽闭之处,外面初看就是一个大仓库,艺术气质让人想起798。环顾四周都是以英文书为主的外文书籍,大部分都是英文原版,所以来这里的客人80%都是老外。店藏据说已达到16000册,来自不同的英语国家,关于中国、关于历史地理、关于文化。店内专门划分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装潢、氛围和文化气息都艺术另类,适合看书、上网聊天、喝咖啡、吃简单西餐、自备电脑加班、独处、消磨时光、发呆、等人。特别推荐:这里也可以算是一个锻炼口语和交读友的地方,少见的以英语为主导的休闲空间,集图书馆、书店、餐吧、咖啡馆和酒吧为一体的休闲之处。一个人来看累了就吃,吃完了随便和身边的读友聊上几句,志趣相投便惺惺相惜,话不投机也可一笑了之,继续看书或者上网,老板的个人藏书是很多读友的兴趣之一。目前老书虫会定期组织小型音乐会、作者讲座、书籍签售、诗歌之夜和讨论聚会等各色活动。大红沙发旁的落地灯下恍惚的书的影子和光很有欧洲文艺沙龙的味道。办理借书证,半年期会费大概是人民币200元;全年期会费人民币300元。还可包办私人派对、员工聚会、午餐以及外送。朝阳区三里屯南街4号楼,工体路口(6586 9507)雨枫书馆与女性有关的心灵书店书店特色:就算是偶然路过这家书店,看到门前牌子上深紫色的“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的话语,你恐怕也会停下脚步。雨枫是一家会员制的女性专营书店,不仅展售的图书都是女性主题的书,在店堂布置、顾客服务等方面也处处显露出温馨婉约的女性气质。小小巧巧的店门,白色围栏,足够书卷气的招牌,店内是深深浅浅的暧昧贤淑的紫色调。足够柔软和足够精细的布置,彻头彻尾的女人味儿,一个男人到了这里肯定会有点周身不自在。这里有足够大量的针对女性阅读的图书:写给女人的书、女人需要看的书、女人写的书。包括文学、艺术、电影、女性心理、美容、消费类等;另有专门的女性专柜,国内和国外女性作者的书架都分类明确。特别推荐:因为是女性书店,所以女人便多。没事时可以蜷卧在软而亲人的紫色大沙发上,在悠扬的乐声和斯斯的空调声中,随意地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来读。读到动情之处,自然可以和身边的女性朋友唏嘘感慨几句,因此遇到读友概率便高。还有儿童阅读空间,妈妈们可以带宝贝一起来,坐在紫色的垫子上,有随意横斜的毛绒玩具和可爱的书随意享用。最里面还有一个电影放映室,周末的时候可以看怀旧的或者最新的小电影。一帮子性情中人可以开诗会,评论刚才的电影。目前交年费380元即可成为雨枫书馆会员,在校本科生优惠价年费318元。会员看新书不收费的,一次性可借阅3本书,不限次数,不限时间。VIP会员卡目前每人638元,但近期因物价上涨可能会提价。VIP会员一次性可借阅5本书两张碟,家里如有小朋友可赠送书童卡(儿童卡)。会员专区内可阅读、上网,不收费用,免费供应柠檬水,其他饮料和超市价位相当。放映厅看电影所有人都免费,可容纳20—30人。海淀区成府路69号避风塘旁,营业时间10:00—23:00(6270 1928)休闲阅读型书店东八时区创意交流读书社区书店特色:Timezone 8在2003年前还是回民食堂,之后才成为“东八区书吧”。红色的军工厂厂房里是浓郁的艺术氛围,主营三大类书籍:摄影类、建筑类和中国艺术类,有中英文合版,90% 以上的都是纯进口的英文版——这也是书店的一大特色。除了这三大类图书外,店中还有电影类的、平面设计类的书,都非常专业。满架的最新摄影、设计和建筑类书籍,包括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摄影、画册、外文杂志,与国外几乎同步;除中国当代艺术,其余都是原版图书,另这里可以代订国外原版图书。特别推荐:咖啡厅、露天小院、五星级厨师掌勺的西餐厅是东八区的另一半风景,总体可概括为一个受欢迎的、以书、食物、饮品和本地创意交流活动为目的社区,餐厅可提供独特的菜品设计或参与定期双语艺术讲座和图书发布会。餐厅提供每位40-90元人民币价格的精心烹调美食。每一个月店里会更换一次新书,店主人说这是为了保证店对客人的新鲜度。书店每周二放映艺术类电影,每星期六晚上组织新书发布会和艺术家座谈,并全部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艺术好者。咖啡厅里著名的意大利咖啡受人称赞。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工厂内400米左手红色平房(8456 0336)光合作用书房(水木店)社会新鲜人的充电好去处书店特色:对于刚工作的、又不厌恶小资情调的年轻白领,光合作用是最好的去处。这里全年空气中都飘动着bosa nova风情的音乐,书籍的挑选偏重热门却也绝不流俗。对于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社会技能、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年轻人,这里肯定有书适合。特别推荐:光合作用水木店位于绝不缺乏青春荷尔蒙的五道口。这座分为上下两层的店面本身就是个绝妙的混合体:一二层之间的台阶通向售卖波希米亚风格女装的服饰店,二楼隔着走廊还有一家安静的酒吧,更不要提香甜的奶油味弥漫了整个二楼的悦读时光咖啡馆,这一切都像是在宣示着青春的五道口绝不会冷清。这里最棒之处在于一层主要售卖杂志、畅销书和创意集市产品,并且如台北的诚品书店那样全年24小时无休,是寂寞的都市夜归人寻找温暖与光明、消磨掉整个无聊长夜的好去处。在这里,一次性购物满380元或一年内小票累计满500元可办理会员卡,享受购书9折的优惠;二层的悦读时光咖啡馆有小台灯、沙发、留言册和无线网络。华灯初上的傍晚,一个人来到这里,点上一杯“茉莉香片”,看着窗外对面配合着小野丽莎的弹唱如梦幻般驶过的城铁,可以体味到城市夜空中“流动的圣节”。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1号楼,营业时间:09:00—24:00(8286 3032)正儿八经找书的地方【、‘万圣书园书店界的google书店特色: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google;如果你有什么找不到的文化方面的书,那就去万圣书园吧。极具地标气质的万圣书园距离谷歌中国的总部只有200米的距离,但在这里你却找不到任何一本理科或计算机方面的书。可是如果要找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书,你算是来对了地方,这家藏宝洞一样的书店满坑满谷全是书,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最刁钻学者的全部要求。特别推荐:这里将书的分类管理做到极致,虽然四处都是书,却不会让读者有在图书大厦逛到头昏脑涨也找不到想要的书的经历。来过几次的顾客一般都知道这里的书怎么分类,大概清楚什么书在什么架子上,到了书店即使不借助店员帮忙也可以很快地自己找到想要的书,简直像是书店界的google。而且在你拿到想买的书的附近,总能发现一两本没想起来要买或之前不知道的同类型书,往往读后会发现它们同样十分符合你的胃口。所以对于希望在某一领域扩展知识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这里是最好的去处。万圣的醒客咖啡厅也是个很棒的去处,宽敞、昏暗、清静,可以无线上网且饮料好喝。四五只非常乖的小猫在周围轻盈地蹦来跳去。在醒客,总能不经意遇见某个知名读书人或者店主刘苏里本人在这里高声谈笑。这里也非常有读书的气氛,拿着刚从万圣买来的书坐在这里,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下去,不知不觉就能看下去小半本,和在家里拿起书翻一两页就丢开的散漫心情完全不同。海淀区成府路123号,营业时间:书店10:00—22:00,醒客咖啡10:00—24:00(6276 8755)涵芬楼古藏书楼寻文史书籍书店特色: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过了新东安商场继续往北大概1000米处,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满店图书。一栋风格清爽的灰白色小楼,店名牌匾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营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店面敞亮、格调高雅,上架图书总计4万余种,主要包括工具类图书及人文社科类图书,涉及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地理与旅游、语言学、文学、教育、新闻与传媒、古代典籍、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同时开辟有商务版的‘精品图书专区。特别推荐: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它的创立可远溯到1904年。其时,戊戌维新人物、翰林出身的张元济主理商务印书馆的编务,在编辑工作中,苦于找不到好的善本,遂创设涵芬楼,取含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1909年,正式以涵芬楼命名。涵芬楼从收集善本古籍开始,继而中外图书兼收。很安静,十分整洁有序,楼下有商务三联和中华书局的专门柜台。店内工作人员也都很敬业。这里没有特设的会议室,全年下来平均每个月有讲座三次,偏文化类,去前最好电话咨询。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8511 7603)三味书屋正统严肃的学者气息书店特色: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现实版,在民族文化宫对面的胡同里幽幽地开了二十一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一层为半地下,四面都是书,中间有一圈桌椅,可以坐下来看。二层为茶馆,可以喝茶谈天。气质清冷,来的人不多,但都有质有量,尤其严肃知识分子居多,非常具中国当代作家们的精神和氛围。这里的书主要为人文社科、学术、世界名著等文人气息浓重的图书。还可找到好多年前难得的老旧版本,80年代从装帧设计到内容都唯美的书或90年代初的一些适合收藏的精品出版图书这里都有。特别推荐:带着怀旧的情绪来这里就对了,买畅销书的读者不会想到这里来。三味书屋只提供给你耐得住时间考验和耐得住品味的书、反复琢磨都放不下的书。据说当时的书店能够面世颇费了很多周折,书店创办人李世强、刘元生夫妇几经周折寻找资金,作家陈明、丁玲夫妇、肖军和很多学者朋友均在资金上鼎力相助。作家签售、接待外国访问团、音乐会、学术研讨会,这里真正有质量的活动非常多。这里来过美国副总统、各国大使、独立制片人、导演等,也会有来自唐山的皮影戏老艺人在临时布置的舞台上边唱边演。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万言海在书店举办了首次同性恋问题讨论会,第一次自由撰稿人集会也在这里举行。每周两次,音乐会或是作家签售、座谈。21年来,除了停业的某些时候,一直没间断过。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60号读书人的书吧体验柏邦妮(女编剧)书吃了那声音读易洞很小的门脸,写着BOOK FUN。门口有近日读书会的手写告示。进去了,小小的,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在刷洗咖啡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看见她的脸。她忙她的,我闲我的。坐下来,看书,有正想买的书,有想看但是买不起的画册,有各种珍贵的港版书和台版书,小众文艺青年杂志,也有轻小说,悦目,不费脑筋。音乐很淡,淡到感觉不到。再走进去一层,才发现别有洞天:书架自然隔绝出的小空间,可遮挡,但又不隔绝。有供躺卧舒散阅读的墨蓝沙发;有可供上网的小阁楼,供着一台寂寞的苹果电脑;有可供对谈的双人组,一只水族箱充当屏风,有俏皮金红小丑鱼。门口有一堆好看的白纸线装本子卖,不同封面,都叫“走神”。出来了,才发现,它不叫书店,叫书房。真的,有的书店像旅行团,贪婪而热烈,总是妄图塞给我太多不加选择的讯息。可是讯息,不等于眼界。有的书店像教堂,高大而森严,叫人不得不膜拜名著的精装封面和烫金大字和灰尘。但是有时,经典不等于品位。书房不一样,书房不仅仅是一个寄放书籍的空间,它提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间,还有一段时间,走神其实专注的时间。它精心,谨慎,有选择而无痕迹,随心而生又恰当应分。它亲切,熨帖,近人情。它养你的心,养你的气。黎宁春(“三月空间”画廊负责人)我的阅读地图平时我喜欢在家里读书。买书我常常去三联书店,我会花很多时间慢慢翻阅、浏览、挑选。国内这样整体氛围很好的书店太少了。为了图快捷和便宜,我也会在卓越网上购书,但是每当想到如果大家都网上买书,我们身边的书店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还是力所能及地去书店购书,即使有些贵。艺术画册还是798的书摊比较值,非常好的画册在欧洲要花两三倍的价格,这里很便宜就可以到手,超值。适合读书的书吧我觉得书虫不错,但是去那里主要是休闲聚友、上网聊天,也许大家都喜欢有书同在的氛围?那里的客人比较国际化,书目比较杂,一些国外杂志和各国旅游类书籍可供参考。东八时区书店前几年的艺术类书比较多,很多朋友习惯了在书店里站着阅读,现在书店缩减了一半的空间给餐厅,应该因为餐饮的利润远大过书吧?这里氛围还好,只是外间餐厅与咖啡并用,通常很吵。另外,厨房的油烟味萦绕有点扫兴。
2023-07-12 16:19:502

我们会因为收入分配的改革而获益吗?怎么获益?

这雷打了很多年了,这雨早晚要下的!该下不下会憋成大雷暴和洪灾的!对老百姓的意义分两说着。一说改革成功了,意义在于老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增多了,可以将潜在的消费愿望尤其是刚需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二说改革失败了,意义在于老百姓又被忽悠和欺骗了一回,国内的矛盾更一步激化,日本某些媒体说的十年之内中国会内乱和分裂就有可能变为现实!我们的工资肯定是会增长的,可能幅度还不会低。但是物价不要涨的更猛,否则百姓更是凄苦!真正实现获益的方式是这样的:1、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提高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内需体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2、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3、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重建社会的倾塌了的道德大厦,让人民过的真正幸福起来!4、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用创新来发展科技,用科技引领生产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5、具体的操作会按北京精神的内涵“爱国、厚德、包容、创新!”来具体运作。总体说来,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轮回!我们是带着很多的问题进入到这一个阶段的,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改革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阶段式上升的过程!
2023-07-12 16:20:003

《工作DNA》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工作DNA》(郝明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Ztiy_jgkx0Noo1J6nhlzg 提取码:81g9书名:工作DNA作者:郝明义豆瓣评分:7.8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1页数:264内容简介:★风靡台湾的工作圣经,职场生涯的良师益友。★鸟、骆驼与鲸鱼的故事,8年再版18次。★蔡志忠、几米、冯仓、李多钰、许知远、刘苏里鼎力推荐。工作的人,是三种动物鸟: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从一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谈起,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怎样寻找一个心爱的工作,爱情与第一个工作。骆驼:进入中层干部的时候。贵人是怎么出现的。鲸鱼:成为决策者的时候。大亨的十二个信条,下台的品位。郝明义,轮椅上的大家从小,他患了小儿麻痹症,被指定只能做一些静态的工作;大学毕业时,他和朋友办了家公司,只是为了给他喜欢的女孩子一个工作;再后来,公司倒闭了;再再后来,他的脊椎严重扭曲变形,医生告知他:最好不要再上班,尽量做一些趴着工作的事情……1956年,他出生于韩国;1978年,他从台大商学系毕业,次年进入出版业,历任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创立大块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任台湾商务印务馆总经理兼总编辑;2001年,创立“网络与书”;现任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网络与书”发行人。他是台湾最具个人魅力的出版人之一;他引进了昆德拉、村上春树、卡尔维诺;他打造出了《相约星期二》、《情商EQ》等超级畅销书;他掀起了蔡志忠、朱德庸、几米等漫画绘本的阅读热潮;他是出版业的标竿,更是工作人的典范。“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还不如把生命浓缩于尽情地冲刺。”他一直都在抗拒“只能做一些静态职业”的宿命;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语言与能力——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2023-07-12 16:20:181

《科场现形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科场现形记》(郑也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4zTLa0jxAG-sJpRJ4lW8A 提取码: sjs9书名:科场现形记作者:郑也夫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1页数:496内容简介:※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作者简介:郑也夫作者自述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作者主要作品《吾国教育病理》,2013《科场现形记》,2013《语镜子》,2013《双城记》,2013《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沙葬》,2011《神似祖先》,2009《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抵抗通吃》,2007《知识分子研究》,2004《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被动吸烟者说》,2004《城市社会学》,2002《信任论》,2001《忘却的纪念》,1998《世界杯断想》,1998《游戏人生》,1997《走出囚徒困境》,1995《代价论》,1995《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2023-07-12 16:20:431

《科场现形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科场现形记》(郑也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F11ySMLR6G-_fB30XxOA?pwd=5jne 提取码: 5jne书名:科场现形记作者:郑也夫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1页数:496内容简介:※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作者简介:郑也夫作者自述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作者主要作品《吾国教育病理》,2013《科场现形记》,2013《语镜子》,2013《双城记》,2013《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沙葬》,2011《神似祖先》,2009《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抵抗通吃》,2007《知识分子研究》,2004《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被动吸烟者说》,2004《城市社会学》,2002《信任论》,2001《忘却的纪念》,1998《世界杯断想》,1998《游戏人生》,1997《走出囚徒困境》,1995《代价论》,1995《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2023-07-12 16:20:551

《基因传(精装版)众生之源》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基因传(精装版)》([美]悉达多·穆克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wWy0xhAHtep_q2DM6BvdA 提取码:ulse书名:基因传(精装版)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译者:马向涛豆瓣评分:8.6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4页数:620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让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2010年,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历史,出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但是这本书不反映癌症病变之前生命的常态。如果癌症是人类身体发生病变之后的魔鬼,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之前维系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作者在癌症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才能深刻领悟其内在机制,于是,在探究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作者创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著作——《基因传》。《癌症传》讲的是生命的病态,《基因传》讲的是生命的常态,因此《基因传》可以被视为《癌症传》的前传。——中信出版集团u2022见识城邦(《基因传》出版者)《基因传》不仅是一部翔实记述(基因)科学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在21世纪面向未来的宣言。——马向涛(《基因传》译者)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见识丛书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u2022克里斯蒂安《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u2022R. 麦克尼尔《见识丛书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u2022霍布斯鲍姆《见识丛书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u2022霍布斯鲍姆《见识丛书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u2022霍布斯鲍姆《见识丛书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u2022霍布斯鲍姆《见识丛书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u2022D. 科斯塔《见识丛书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u2022埃默森《见识丛书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u2022布罗代尔《见识丛书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u2022穆克吉《见识丛书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u2022柯克伦 [美]亨利u2022哈本丁《见识丛书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u2022迪克《见识丛书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u2022W. 克罗斯比《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u2022巴尔赞《见识丛书15:瘟疫与人》[美]威廉u2022麦克尼尔《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u2022麦克尼尔《见识丛书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u2022麦克米金《见识丛书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u2022伍顿《见识丛书19:内战,一部观念史》[美] 大卫u2022阿米蒂奇《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u2022L. 凯利《见识丛书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以]赫拉利u2022尤瓦尔……后续新品,敬请关注……【读《基因传》的N个理由:】1. 不是所有写基因的书你都能读得懂。2.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和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息息相关,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新的答案。3.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基因的发现,让我们终于无限接近这些大问题的真实答案。4. 这本书写了3000年来人类对生命遗传迭代奥秘的探索。5. 为什么人人相似却又千差万别?生命的演化过程里,是什么在背后决定着这一切?这个问题困扰人类几千年,从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人类始终探索。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基因,终于找到了破解生命奥秘的钥匙。6. 整本书写了240位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a. 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惊心动魄,如大片一样精彩。b. 纳粹德国利用“优生学”理论,让集中营成了世人心中永恒的伤疤。c. 你以为科学家之间都应该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实,他们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记斗争。d. 一个在学校里表现“良好”的美国小女孩,却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一起被认定为“智障人士”。e. 你以为你是女人,我以为我是男人,但基因说,我们可能都错了。7. 基因是没有情感的,《基因传》是有温度的。8. 如果非找一本类似的作品,就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吧,《人类简史》用崭新的大历史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手法,重述了人类从起源到今天的故事,《基因传》也从宏大的视野和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用极讲究的叙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讲了个通透。9. 之前写基因的书也不少,但都零零散散的,从来没有像穆克吉这样完整系统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基因传》是一部知识密度极高的佳作。10. 这不是生硬的科普书,作者同时把政治、历史、人性、伦理、道德等议题穿插在里边,是一部有厚度的作品。11. 好看,真的好看,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科学家们抓住片段的线索和证据,一个一个攻破基因难题,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12.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完整地了解基因的全部知识,关于基因,看这本就够了。13. 印度裔美国医生,这样的身份,让作者的写作别具一格。14. 穆克吉的前一部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普利策奖,他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15. 未来,这本书关系所有人的未来!基因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这些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好处,可以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基因时代正在到来。但是,基因也涉及智力差异、种族歧视、伦理、道德,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论,制造了种族屠杀的灾难。人类已经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影响基因的功能,从而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权力支配它们并且确保安全呢?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而谁又会成为它的牺牲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也许将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16. 穆克吉很帅,嗯!究其根本,人类不过是携带基因的载体与表达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源泉,而我们就像是风驰电掣的赛马,在转瞬间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它们的组成与世间的善恶无关。同时也不会受到人情冷暖的影响。我们只是这些遗传物质最终的表现形式。——村上春树《1Q84》【名家推荐】《纽约时报》畅销书,2016年度精英阅读书单《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2016年度书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部2016年度值得一读的科技、科学类图书比尔u2022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郝景芳 (童行计划创始人,《北京折叠》作者)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李开复(创新工场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清晨(医生、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心外传奇》作者)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知名学者)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尹烨(华大基因CEO,生命科学科普节目《天方烨谈》主创)张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只有医生知道》作者)安东尼u2022多尔(普利策奖得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保罗u2022伯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雷德u2022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玛丽亚u2022拉莫斯(Maria Ramos,英国巴莱克银行南非子公司CEO)联袂推荐!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带领我们穿越基因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穆克吉还是一个优雅的、会讲故事的人。——比尔u2022盖茨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人工智能,另一个是基因科技。基因的发现、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类有机会无限接近生命秘密的真相。穆克吉医生的《基因传》来得正是时候,完整梳理了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讲述了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故事,以及基因技术对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边界的触碰,和他的前一部作品《癌症传》一样,丰满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对基因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正在到来的基因时代,有更多的可能让人类克服疾病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再听天由命。——李开复(创新工场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基因的发现和发展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将深刻影响我们人类社会的走向。穆克吉是集医生、学者、科普作家于一身的印度裔美国人,他一方面掌握关于基因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作家的身份,把深奥难懂的知识以文学笔法呈现出来,有故事,有情节,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我推荐这本书,不仅在于它的确好,而且在于它的意义。尤瓦尔u2022赫拉利在红遍全球的《未来简史》中指出,人类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两门科学,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被称为基因工程。这门科学现在已用于制药、基因检测和基因重组。运用基因科学,我们能挽救人的生命,消除祖上遗传而来的缺陷,这不是使人类未来更美好吗?要了解基因科学的未来,一定要了解它的过去与今天,读《基因传》的意义就在于此。——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作者在远古的遐思、技术的进步与科学家个人命运的沉浮之间来回切换,收放自如,大开大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广袤幽深的历史长卷,是近年来不容忽视的科普佳作。——李清晨(医生、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心外传奇》作者)穆克吉是一位宝贵的既能做研究又能写作的医生,他让深奥的医学概念不再晦涩难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基因和遗传学的美妙。希望《基因传》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基因技术,这是现代医学史上了不起的一笔。——张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只有医生知道》作者)所有人都知道,基因科技对人类很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神奇的结果,看不到发生的过程。读这本《基因传》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如曲径通幽,不仅能看到新发现带来的曙光,也能看到曙光被幽暗的密林遮蔽,而最后重新见到突破密林的光芒,让人更理解科学探索的兴奋。——郝景芳(童行计划创始人,《北京折叠》作者)从第一个站起来的类人猿,到科技加身的现代人,我们从未停止对自身的好奇,对祖源的探究。基因是塑造人类的根本,我们对它的了解却不足百年。《基因传》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基因科学发展史展开描述,故事性强,情感丰富,鲜活地展现遗传规律与基因的发现过程,启发人类思考未来之路。真正威胁人类未来安危的不是科技脱缰的可能性,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如何选择。康德说过两样让人惊奇和敬畏的事,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学无止境的探索终将令惊奇不再,惟愿人类对道德的敬畏之心永不改变。——尹烨(华大基因CEO,生命科学科普节目《天方烨谈》主创)这不是一本仅介绍生物技术和常识的读物,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下,从基因这个独特视角,重新阐释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和博弈。——大象公会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生,都把治病看作处理好症状,有平稳的生命体征即可。了解基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拓展自己的职业边界。《基因传》的作者悉达多 u2022 穆克吉博士,因为有着肿瘤临床与研究的“双重”经历,他的文字,让临床医生可以从亲切的角度,了解这个领域的内容。——丁香园如果你热爱散文,这本书刚好合你胃口,如果你想明白关于基因编码的事情——不是达到一个基因学博士的水平,但是足够在饭桌上就这个话题掌控全局——那这本书适合你。这本书能让你思考,但同时又能让你回避思考的重负。——Saurabh Jha(医学科普作家,皇家外科医生)这部作品也许可以被视为数千年来罕见的惊心动魄的侦探小说,而包括亚里士多德、孟德尔以及弗朗西斯u2022柯林斯在内的各位学者均为探究生命的奥秘做出了贡献。作为《众症之王:癌症传》的姊妹篇,《基因传》不仅继承了气势磅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成为超越前者的经典。如果你期望了解人类的现在与未来,那么这本书就是不可或缺的佳作。——安东尼u2022多尔(普利策奖得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2010年,悉达多u2022穆克吉医生曾经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让读者为之陶醉,而现在看起来这不过是《基因传》正式登场之前的热身,他将本书打造成为集科学、历史以及自传为一身的史诗般作品,其广度与深度堪比文学名著《失乐园》。——《纽约时报》(基因的)故事曾被人们用诸多不同的方式细致地描述过,但这次,穆克吉以一种罕见的宏伟视野讲述了这部(基因的)新历史。——《纽约时报书评》穆克吉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同时还在秉承医学严谨的前提下以诗歌般的语言彰显了人性中的柔情、脆弱以及光芒。——《华盛顿邮报》在穆克吉浪漫的叙事语境里,他双眼犀利地指向那些矛盾的细节和尚未定论的讽刺之事。这位天才犀利地锁定了化学抽象物中隐埋的情感真理,让你感觉好像成功考过了一门你曾惧怕报名的大学课程,并且,你享受了这过程的每一分钟。——安德鲁u2022所罗门(《正午恶魔》作者),《华盛顿邮报》《基因传》是一部承前启后的生命科学思想史,作者以缜密的逻辑诠释了当代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今日美国》《基因传》不仅描绘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壮美蓝图,同时也对传统人类概念提出了道德与哲学挑战。——保罗u2022伯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这部在现代格局下激进而又具有争议性且有亲和力的著作,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阅读它,装备好自己,来迎接未来的到来。——布莱恩u2022艾波雅(《如何长生不老》作者),《周日泰晤士报》他(穆克吉)对(基因的)历史脉络的厘清、引人入胜的讲述,是他雄心壮志的彰显,也是其不容磨灭的成就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中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可信的、生动的调查。——《卫报》这是一部囊括了复杂思想的巨作……中文写作细致,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可以说是所有科学革命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注定会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观察者》《基因传》探讨了一个永恒而复杂的主题。实际上,它与我们每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作者让它与我们更加接近,更加扣人心弦。——马克u2022海登(《深夜小狗的神秘习题》作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悉达多u2022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和与血细胞有关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时代》杂志称其为“1923年以来有影响力的100本英语书之一”。2016年,《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译者简介】马向涛,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科肿瘤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翻译了《基因传》《肿瘤临床试验》等专著,曾经荣获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奖章。马向涛博士是北京市海淀区医疗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主任,同时还兼任《肿瘤防治研究》与《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曾在《中华医学杂志》《癌症》《医学与哲学》等数十种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马向涛博士致力于医学人文传播与健康知识科普,现在与家人生活在北京。(微信号:DRXIANGTAO,欢迎交流讨论。)
2023-07-12 16:21:071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朝鲜战争》([美]约瑟夫·古尔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5vFOuAUy4J86N5d4nLgcg 密码:sya6书名:朝鲜战争作者:[美]约瑟夫·古尔登译者:于滨豆瓣评分:7.7出版社: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7-8页数:784内容简介:来自“五角大楼加密文件”的朝鲜战争真相!上世纪90年代“内部发行”图书,军史研究权威著作20多年后公开出版,原班译者重新校订,增补文字逾5万字全景式写法,提供了政治、战略、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流畅易读,精彩纷呈,像故事书一样好看的军事史精装典藏版 全新上市,更完美的阅读体验文化名人刘苏里推荐,“这是近十几年来,有关朝鲜战争中文公开出版物中难得的可读文献,于中国大陆读者来说,此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可称为未曾透露的真相”。《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作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美国政方和军方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书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极具可读性和启示性。古尔登的大书,是近十几年来有关朝鲜战争中文公开出版物难得的可读文献。它记述了南北朝鲜两个政权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斯大林苏俄的算计,中美(联合国)交恶的起源,关键战役的来龙去脉……着墨最多的,是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决策和停战和谈的极尽详细的内幕。作品提供了一次检讨朝鲜战争之于中国的经验和教训的机会,多了一个做历史-政治审视的视角。书中披露美国军政两界对待与中国新政权兵戎相见的态度,尤其值得关注。于中国大陆读者,此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可称为“未曾透露的真相”。——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苏里作者简介:约瑟夫·古尔登(Joseph Goulden),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古尔登在《朝鲜战争》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The Best Years:1945-1950)中涵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V-J Days)到朝鲜战争的历史,被美国最权威的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选为力荐读物。另一著作《超级律师》(The Superlawyers)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周之久。译者简介:于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现任美国文博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访问学者,兼上海美国学会资深研究员、北京《外交观察》季刊策划。有中、英文学术著作6本,论文百余篇。谈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学者。多年从事翻译出版、媒体、科技管理等工作,在美国生活工作20多年。翻译校订的其他图书还包括《李普曼传》(与于滨等合译)、《硅谷优势》、《硅谷百年史》等。蒋伟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信息和档案研究生院。曾担任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流处处长、中国驻印度和尼日利亚使馆文化参赞。
2023-07-12 16:21:202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赵汀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_KXdku0u1A8LZ74qrkDhw 密码:4kr5书名: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作者:赵汀阳译者:张万申豆瓣评分:8.3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6-1页数:232内容简介: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偶会,深入讨论各自国家改革与全球化时代政治权力变迁等问题。德布雷回顾了他亲历的20世纪风云,阐述了对革命喧嚣之后的深刻思辨:革命早非世界主流,新世纪中权力的隐性转移才是重要问题。赵汀阳点出中国 三千年变革史的重要节点,指出应对狂热的革命保持理性的警惕。近读赵先生的新作,充满了阅读快感。其中谈及革命变迁与政治权力等等精彩内容,向各位朋友推荐分享。——刘苏里对我来说,赵汀阳的魅力在于,他始终能够用最炫的方式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这种创造力至今仍让我赞佩不已。——周濂赵汀阳是我们中国的哲学家。雷吉斯u2022德布雷是切u2022格瓦拉的老战友,也是一个哲学家,但是当年一起进森林打过游击队的,很生猛。一个哲学家打游击队,搞的像毛主席一样。两位的对话很有意思。赵汀阳先生还是对革命很有保留的:革命虽然是个创造性的行动,但却是形势所迫的顺应行动,而不应该是主动故意的变革。德布雷说今天大部分的国家连改良主义都说不上,变成了庸庸碌碌的管理者。他认为如果没有了鼓舞人心的乌托邦和信念,我们社会就会无聊无趣,趋于腐烂,当然革命不能够真的改变一切,但也不要放弃乌托邦的理想。从这里面看到一个法国老左派跟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在革命问题上面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分别是很早就有,到现在仍然如此。——梁文道作者简介:雷吉斯u2022德布雷:著名革命家切u2022格瓦拉的战友,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作家、哲学家、媒介学家,在法国已出版多部影响颇大的作品。赵汀阳: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长城学者。著有《天下体系》、《论可能生活》、《坏世界研究》、《第一哲学的支点》等。译者简介:张万申:经济学家,法国凤凰银行前行长,赵汀阳与德布雷的共同好友。
2023-07-12 16:21:441

观察: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2009年,我曾预计,互联网冲击下的实体书店,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没有任何特色的中小书店,其次是大型书店(连锁和单体),再次是网络书店,最后是专业独立书店。但我不认为实体书店会最终消亡。 ” 简单几行字,透露出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焦虑。像其他零售实体一样,实体书店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存在的理由在哪里?”记得前段时间 我自1994年起就在美国生活 ,而且一直是读文科博士,在历史系教书,大概属于买书较多的那部分人了。有一次国内一位读者问我美国的书店是什么样,我竟答不上来。像我这种人都不去书店,还有多少人会去呢?过去在耶鲁读书,去的唯一一家就是耶鲁书店。后来这家被连锁书店里的巨无霸邦诺(Barnes&Noble)挤掉了,引起了师生们的不少抗议。但是,如今邦诺又被亚马逊等网上书店挤得风雨飘摇,乃至前耶鲁书店的经营者们开始同情起吃掉自己的邦诺了。在他们看来,大家作为一个物种正在灭绝。 中美国情不同。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中国未必会重复。鲍德斯的破产,源于经营上的一系列失策,但和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有关。亚马逊崛起后,邦诺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网上营销 ,算是免得一死。鲍德斯则未能作出敏锐的反应。接下来是图书的数字化。亚马逊推出了Kindle,邦诺立即跟牌,推出了Nook。鲍德斯则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显得有些过时。输了这两轮,基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其实,即使是邦诺,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其网上销售和电子图书都被亚马逊压过一头。 中国的实体书店境遇也许略好。这大概是因为电子图书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知识产权不完备的局限。电子图书盗版起来成本比普通图书要低,一般的出版社和作者对把图书电子化非常怀疑。事实上,像当当、卓越等销售网,也远还没有开发出Kindle那样的电子阅读器。所以,刘苏里先生坚信,只要办出特色,实体书店还是能够存活的。 不错,实体书店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到书本身,且有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但这挡不住读者来书店熏陶一下后,拿出手机直接网上订购。况且,网售也可以很有文化氛围。比如亚马逊,甚至可以当研究工具 ,因为其索引编得非常好,你找一本书,可以顺藤摸瓜地把相关著作都收集齐备。在此之上,亚马逊有大量读者的书评,有些相当有水准,有时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出来发言。这样,购书过程就像参加了个文化沙龙。这种兴奋,在那些静悄悄的书店是见不到的。
2023-07-12 16:22:451

怎样读中国历史?

王学泰:我读过他的《中国人史纲》,还有这个《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笔,柏杨不单纯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话文,而是把一个枯燥的,我们现代人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非常流畅的白话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说似的,读起来非常有兴趣。  刘苏里: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使这么大劲用于中国历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狱之灾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受,很难想象仅仅是通过读这种文字就能够获得那么切身的感受。我个人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了解历史、读历史、喜欢历史,包括对柏杨东西的喜欢,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生命本身的展开跟历史当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门外看戏也好,还是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会油然而生。  柏杨先生用力于历史是与他想挖掘中国文化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读历史,做历史写作,还有多少人能够像柏杨先生当年那样对历史发奋。这个作品当中所蕴含着柏杨先生几近生死的体验和对中国文化几近生死的体验。我们喜欢历史,读历史,从历史当中想得到什么东西,柏杨先生是能够给我们启发的。  《丑陋的中国人》和《纪事本末》之间的关系,恰好在两点上可以有对应的参考。一方面就是说,《纪事本末》展开了丑陋中国人更加细致的那一面,整个《纪事本末》当中我读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尔虞我诈的故事,勾心斗角的故事,互相杀戮的故事,强占地盘,合纵连横,这一拨取代另一拨,这种丑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是这样,西方历史上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启发就是说,我们祖先的历史尽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到今天,人这个物种在进步,包括中国人也在进步,以至今天,我们可以在传媒上面讨论自由问题,民主问题,自由宪政问题等等。  我想柏杨先生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从血腥的历史当中看到,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曾经就是那样一个德行,同时又不能灰心,我们经过一千几百年,因为柏杨先生这本书写到一千年,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使我们从征伐恶斗当中走过来,建立一种比较清明的制度,这就是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感受。  雷颐:我记得最开始知道柏杨还是20多年前他的《丑陋中国人》,那么火,好几个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后社会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想象。  前两年有一个出版商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畅销,他们就让我写了序,结果没想到就畅销了。柏杨的书实际上是想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负面的东西,叫劣根性也好,酱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反对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还激烈,但是为什么没有他那么大的效果,是因为没有他的历史积淀厚。  柏杨先生读历史是在监狱里用生命读出来的,有过生死的考验,这个地方读出来的历史和纯学者读出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对历史的体验体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过学者,学者写出来往往是一堆的术语,而他是浓缩了生命的体验。  柏杨先生的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是说学术著作才有深刻的见解,有很多小说,甚至对历史的见解透彻超过学术著作,柏杨先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用自己生命体验写的历史著作。
2023-07-12 16:22:551

裂变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裂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裂变:看得见的未来》,是一本谈互联网未来的书。这本书讲“看得见的未来”。“看得见”,是这本书的第一大特色。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互联网的未来,是发生在今天的明天。今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明天是从今天成长出来的。因此只要看一看发生在今天的、代表未来的新生事物,我们就可以实实在在“看见”未来。此外,“看得见的”,代表了对事物的一种感性的把握。不存在脱离现象的本质,洞悉互联网的本质,不一定非要抽象推理。这本书写得非常感性化,充满故事,适合悦读。我不认识《裂变:看得见的未来》的作者醒客(陈世鸿),但与醒客却有缘。第一次见到醒客一词,是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15年前,正是由万圣书园的刘苏里和甘崎牵线,我写出了国内第一本从经济角度谈互联网未来的书。当时,只有少数技术人员能上互联网。记得甘崎当时给我提出的要求,就是尽量通俗,最好像小说那么生动,好让没上过网的人也能明白什么是互联网。说实在的,我做得不……
2023-07-12 16:23:042

萧瀚的社会评价

学者评价贺卫方:贺卫方眼中的萧瀚遍读文史杂书,视野开阔,不就法论法,愿意思考;有一些多愁善感,常发时代人文精神没落的感慨。贺卫方觉得他追求人格完美近乎“洁癖”。何海波:“他对于一些事情有自己的坚持,而且一定会付诸实践。”何海波,萧瀚的天台同乡兼校友、现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也曾受托做萧瀚的思想工作,告诫他遵守学校相关规则,但“劝不动”。友人说他有时很执拗。在北大求学时,某知名法理学教授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选读”必修课,他因为“没按标准答案作题”而挂科,第二年法学院改革此课,由多位老师一起上,他才交作业过关了事。研究生毕业时,他感慨:“确实,北大不好进。可是,北大真好出。”金锦萍:在他的研究生同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金锦萍眼里,这位同学时不时能冒出几句很美的话,“我们都开玩笑地说他是吊书袋子的”。每次朋友见面,萧瀚总会谈及自己近期看过的书和电影,发现什么新观点,还会马上打电话与朋友分享。萧瀚的酒量不大,特别喜欢聊天,话题总离不开国家大事、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经常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金锦萍说,萧瀚关注现实,富有责任感,虽然观点不见得完全客观,“有时有点偏激,但立场中立是肯定的”。学生评价stone:萧老师就是一个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老师,尽管他的学识丰厚得让我瞠目,但我更欣赏的还是他的人格与品质。他追求自由,甚至给人一种散漫的错觉,这被老师戏称为“闲云野鹤”。正是这种性格,老师多了不少麻烦与苦恼,他为这个社会的言论限制愤慨,为这个社会的诸多不公正而鸣不平,为毫无话语权可言的弱势群体说话。可我想说的是,其实,他一点也不“闲”,更谈不上“野”。神、文、史、哲、科、艺等等,他哪一样不懂,甚至在有些领域可以用精深来形容。试想,若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怎么能达到如此博学之境界?!从“封建”的滥用到罪己诏的详细解说,从“谥号”的由来到甲骨文的严密考证,每一个知识点,无不受用。一个法科专业的老师,居然对历史的研究如此精深,也不知要让多少史学出身的人惭愧,更不知将要迎来多少秉持正义之人的钦佩?!yoyobb:我有次因为之前说了论文初稿是第二天前交但是我弄丢了老师的邮箱,无奈怀着忐忑的心情厚着脸皮晚上11点多发信息给他,其实都没有报他会回信息的希望(他之前已经给过我们邮箱了)可是他竟然回信息过来了,那一刻真的很激动。。。。 还有平时交流之类,他都是十分十分的可亲,没有一点架子。。其他评价“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萧瀚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异类”,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个体的权利看得很重,而自我道德要求超乎常人。“他发出声音,和不与人争,同样都势不可挡。”网友:虽然萧瀚老师会让许多官员讨厌,虽然他有时会被认为幼稚、理想化、矫情、爱出风头甚至激进,但是他的坚持,他犀利背后的温和他的操守在当下的中国很难得,也让人很敬重。“当一个人及其思想明明正确时,却得不到这个社会的理解,甚至遭到恶毒的攻击时,那于他本人,更于这个社会,是种悲哀!”
2023-07-12 16:23:231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

关于读书,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过去我们读书,并不分功利与非功利。俗话说“开卷有益”,“益”是泛泛而言,并无特别实际的意义。现在如果还讲这话,“益”就成了很具体,很直接的了。功利性读书现在并非没有,譬如要考研,得看什么书;要考律师,得看什么书;要炒股票,得看什么书,等等。但是我们说的“读书”,“抽点时间读读书”的“读书”,并非指的这个;是指非功利性读书。这才是现在所缺乏的。或许要问,干吗要非功利性地读书呢。《庄子》讲过一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读书乃是为的求知。人能容足这块地方,好比是有直接用处的知识,为此读书就是功利性的;除此之外都是没有直接用处的知识,为此读书就是非功利性的。但是后者乃是前者的基础。问题就出在这儿。我们只考虑脚底下这块地方,其他地方都不要了;如果这样,今后可就走不了路了。我觉得这回的活动应该多强调一下这个关系。我们做杂志的,做报纸的,也应该把这个事情讲清楚。古人用过“十年寒窗苦”来形容读书生涯,也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我折磨,但读书读到这样苦,更大原因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日的金榜提名。这样读书,哪里谈得上乐趣?真正摆脱了功利目的的读书,才会有愉悦可言。多年前我曾听北大教授陈平原有过一番话:看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不要只看他家里的藏书有多少。有很多人,只看自己本专业的书,专业之外无兴趣也无涉猎,这样的人,家里的专业书再多,也算不上读书人。只有那种摆脱工作需求压力、仅仅是满足自己对世界的求知好奇,对人类的基本文明有着了解之愿的人,才是读书人。  当然,并非只是读一本本印刷出来的纸质书才叫读书。古人读的是竖排的繁体字的竹简和线装书,今天我们读的是印在纸上的电子排版的用简化汉字白话文写成的书。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的精神财富有了多种的存贮方式,许多精神产品,成为影像和声音,可以比文字凝集得更丰富真切。我期望看到将来人们手捧电子书的情形,但我相信,即使是这种阅读中,人类千百年来的读书传统中的精髓,是不会变的。  还有一点,并非读深刻的大部头的书才叫读书。读书是让人变得更有趣味,而不是更乏味刻板,读书是让人变得更聪明而富有活力,而不是变成无用也不解人间烟火的呆鸟书生。这次的书单中,我们特意推了一本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的新著《有味》,不是冲着他的名气,而是他的生活乐趣。用万圣书园的刘苏里的话来说,“《有味》的主题,比之书名,有味的多。”同样的理由,我们这里还推了一本《心灵种种》,虽然是老书再版,但实在写得有意思,却又一直不太见人提起,相信每个读上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后悔。
2023-07-12 16:23:376

醒客张是谁

是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的妻子。
2023-07-12 16:23:541

关于比较文学的

《文学散步》------------简 介------------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假问题”。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采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采,孰非幸事?------------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采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这当然不是正规的做法。但我以为,这本书或许对一般流行的意见或套语,有澄清的作用,也可能是对文学概论这一门学科做尝试性的革命。我希望提出与现在一般的文学概论在性质、目的及写作方法上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其他各门学问进步的方法,通过方法及问题的反省,而造成该学科的大地震、大突破,往前推进。我这本书,只是小地震,所以称为‘散步"。这样的‘散步",也显示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在很少外力支援下辛苦的思索历程。现在把此历程呈现出来,虽不见得有什么大风景,然或许也有一些小花小草、小的好意见,足供大家参考。”——龚鹏程《文学散步·后记》------------文学知识的性质------------ 《文学散步》选摘: 1.文学知识的性质 一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并不能掩盖他不懂文学。我曾见过一位声韵学名家,用研究《广韵》的方式去研读东坡诗,先正襟危坐,以毛笔圈点苏诗及注本,然后归纳整理其用韵,分题分韵,用毛笔抄缮一遍,日日讽诵。所以,他认为自己对苏诗极熟,偶尔诗兴大发,又自诩做诗甚有苏味。但一位长辈却问我说:“天下什么事不好做,他为什么偏要去做诗呢?”如果一个人,真是天生的“钝根”,那我们无话可说;然而,大多的情形却来自不了解文学知识的性质,误以为拥有了其他的知识,也就当然能够了解文学,忽略了要跨越异质的知识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他们必须确实地知道,艺术上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来自命题或推论,也不来自事实或经验,而只在于我们心中唤起的某种“生命的价值”。所谓文学的知识,就是为了成就这种艺术表现的意义或价值而建构的。因此,在文学的知识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作者的人品如何、属于何派何党、是否反映社会、是否指控现实、是否为真人实事……而是作品文字、意象、观点、人物、气氛、风格等问题。以诗来说,一位合格的读者自应熟谙各种“诗法”,明白各种风格类型,了解各种诗歌作品、诗史的知识,才不至于把“寒灯思旧事”的寒灯当做主语,而还要洋洋得意,自诩新解。 近代许多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实在是欠缺文学细胞的僵尸,在非文学知识的大量填塞与凌迟、奸污之下,似乎它想保持人的身份和价值都很困难,更别提什么凌波仙子的绰约风貌了。故而,所谓充实知识,第一要务就是沉潜到文学里,汲取文学的知识,并借此体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命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但不能不以此来劝勉行步在文学道路上的旅人。 2.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对于意义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必有一定的意图想要藉着作品传达给读者,但读者通过作品去掌握、去认识到的意义,往往与作者赋予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例如,台湾有首《补破网》的歌谣,原先只是作者抒发失恋情怀的哀叹,后来却被视为替渔民仗义执言的呼声。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被张惠言解释为“感士不遇”。晏殊、欧阳修的词,被王国维解释成人生三境界。这些解释,就连解释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文学作品之能解者,尚且如此,那些原本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释,也不需要给予确定之解说的,更是“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周济语)。何者方为作者之意,的确也难说得很。 假若文学欣赏,是以追探并吻合作者的初衷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活动就只好说是一种猜谜。而且,千百年来,无数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结果,又大部分是已确定没猜中或不知道猜中了没有。这岂不令人沮丧吗? 3.文学有什么用 曾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对曰:“亲爱的夫人,在这一点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4.哲学在文学之中 自早期王国维把我国元剧《窦娥冤》、《赵氏孤儿》当做足以媲美西方的伟大悲剧之后,许多学者即套用“悲剧”一词来诠释中国文学。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生观照底下,悲剧是无所存身的。中国人根本缺乏对死之憧憬,中国文学亦罕有人性幽暗底层原始罪欲的刻画。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说得好:“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来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痛苦与个人主义的悲剧明显属于西方所有,这种观念和所暗示的人生观,是受希腊影响的。” 5.文学与科学 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一位尊贵美丽的女孩,站在天光下,风姿绰约,就是她存在最好的证明。强拉一位毛发森然的彪形大汉来,说她必须具有彪形大汉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人若非愚蠢,定是癫痫。至于问那文学的创造者(作家)是否疯狂或行为不检,也像讨论宙斯是否犯过强奸罪一样,与其作品无甚关联。 …… 可是,没有认知意义就是无意义吗?《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初读它时,未必能了解或理会历史事实,即使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贾府,我们读来还是要痛哭叹息的,还是有真实的意义感觉的。所以,才有人会因读《西厢记》而悟道。这个真实的意义感受,就是科学知识里所不讲的人生具体的真实。 从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觑破了这层奥秘,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哲学性,因为诗所处理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实际事件,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人生。认知的历史对象永远是个别的、外延的,文学则揭示普遍而具体的事物(类似黑格尔所说的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文学家若抛弃了原有的职事,而竟去追求外延的、历史的、认知意义的事件,就会像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那样,硬把红楼故事镶进曹雪芹的生平里,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学世界塑造成一册按事编列的账簿。戕害文学生命,莫此为甚了。------------欣赏的困难------------
2023-07-12 16:24:044

内娱中有哪些四川籍的歌手?

以下是一些来自四川的知名歌手,他们在内地娱乐圈有一定的影响力:1. 张学友:张学友,祖籍四川重庆,是华语乐坛的知名男歌手,以其多才多艺、出色的演唱实力和广泛的音乐风格而闻名。2. 邓紫棋:邓紫棋,出生于四川绵阳,是一位流行女歌手和创作人,她的音乐作品融合了流行、R&B、电子和嘻哈等不同风格。3. 杨坤:杨坤,出生于四川自贡,是一位实力派男歌手和音乐制作人,他的音乐涵盖了流行、摇滚、民谣等多个领域。4. 邓福如:邓福如,祖籍四川南充,是一位著名女歌手和演员,她的音乐作品横跨了流行、摇滚、民谣和电子等多种风格。5. 林忆莲:林忆莲,出生于四川广元,是一位华语流行女歌手,以其甜美的嗓音和情感丰富的演唱风格而备受喜爱。这只是一小部分来自四川的歌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歌手也值得一提。
2023-07-12 16:24:128

图书发行业

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11月正式发行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 19:44 出版参考 (出版参考 记者 香江波)12月4日上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民营书业暨国际书业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会上,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振省介绍了《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有关情况。会议由科研所所长助理魏玉山主持,相关研究人员和中国书籍出版社的负责同志,以及民营书业的代表志鸿教育集团董事长任志鸿、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出席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了望周刊、文汇报、新京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记者到会采访。“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由科研所在2003年年初提出的。一年多来,课题组通过此类座谈讨论、个别采访、实地考察、官民对话、网上采集、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调研,于8月份,撰写出版了课题报告。该书汇集了“中国民营书业发展论坛”期间发言者的讲稿及个案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分析等课题调研成果,以《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为名,于11月正式发行。这一报告从民营书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经营优势、历史作用、主要问题、发展前景六个方面阐述了民营书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根源性,以及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它对于政府制定关于民营书业的发展政策及民营书业经营者制定经营策略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书业迅速壮大。民营书业发行网点数目已经远远超过国有图书网点数,其在全国图书市场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成为我国图书发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有图书发行业相比,民营书业最大的优势是体制方面具有的特点。大多数民营书业企业产权明晰,在经营中讲究效率,追求效益,经营势头良好。但研究进一步表明,民营书业体制方面的特点,本质上还在于其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关系要素之间的距离较近、作用直接,因而生产关系能有效地反作用于生产力范畴中人的要素,从而获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较好比例。 研究同时也指出,由于对民营书业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还存在一定的歧视,民营书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比较分散、管理水平低,以及存在社会信誉较差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为加快民营书业的发展,报告首先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列举如下: ——使民营资本享受与新华书店同等的“国民待遇”; ——设立中小书店发展资金,扶持小型图书网点建设; ——选择一两个规模大、公信度高的民营书报刊发行企业,作为全国书报刊发行改革的试点单位,从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民营发行业自身也要在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其已具备与选题编辑加工相适应的条件,承认其合法性。 ——加强对民营书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该项成果的主要特点:(1)使用权威的统计数字,进行了必要的量化分析;报告中使用了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与发行司2002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从规模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对比分析;(2)研究人员站在一定的高度,对问题进行深度加工,保证了其质量与份量。在分析民营书业的经营优势时,研究表明,优势的本质并非是私有制,而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作用空间的科学性;(3)该成果符合科研所为出版管理与出版业生产发展服务的服务宗旨。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06年9月1日) 书商网 为成功举办“2006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社长论坛”,今年5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向各科技出版社发放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调查表》153份,共收回有效调查表56份,回收率为36.6%。其中中央各部委所属科技出版社反馈29份,占总反馈调查表的52%;地方科技出版社反馈17份,占30%;大学出版社反馈10份,占18%。据对部分未反馈调查表的出版社电话询问表明,相当多的社信息化管理仅是发行的初步管理,少数社信息化未实施。从反馈调查表的56家出版社规模来看,在岗员工数在100人以下的有24家,占42.9%;100~300人的有16家,占28.6%;300人以上的有16家,占28.6%。从2005年出版码洋来看(有效数据为44家),5000万元以下的有18家,占40.9%;5000万元~1亿元的有10家,占22.7%;1亿元~3亿元的有11家,占25%;3亿元以上的5家,占11.4%。 由于反馈调查表的出版社总体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故本调查表结果较为乐观。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1. 信息化机构在56家出版社中,有39家已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占69.6%;有45家拥有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高层领导,占80.4%;有39家已设立CIO(信息主管),占69.6%;有46家拥有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占82.1%;各出版社平均拥有技术人员5.8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出版社对信息化工作比较重视,有一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保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出版社发展战略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仍然有30.4%的出版社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近1/5的出版社没有专职的技术人员。 2.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情况(1)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45家出版社累计投入资金共2.79亿元,平均每家累计投入619.8万元。投入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有11家,占24.4%;投入在50万元~100万元的有8家,占17.8%;投入在100万元~500万元的有14家,占31.1%;投入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有6家,占13.3%;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占13.3%,它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上述6家出版社累计资金投入为2.1亿元,占总数的75.3%(图1)。(2)从资金预算来看,每年有固定IT预算的出版社27家,占总数56家出版社的48.2%;投入占出版社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的有15家,占总数的26.8%。(3)从2005年资金投入来看,当年投入资金平均为165万元(有效数据为45家)。其中,投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7家,占15.6%;投入在50万元以下的有21家,占46.7%;投入在50万元~100万元的有9家,占20%;投入在100万元~300万元的有6家,占13.3%;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家,占4.4%,它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4)从资金投入方式来看(有效数据为55家),属于“提出需求,立项投入”的有37家,占67.3%;“有预算,持续投入"的有15家,占27.3%;“基本不投入”的有3家,占5.5%。(5)从2003年至2005年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变动情况来看(有效数据为36家),2004年比2003年增加投入的有14家,占38.9%;投入持平的有15家,占41.7%;投入减少的有7家,占19.4%;2005年比2004年投入增加的有25家,占69.4%;持平7家,占19.4%;减少4家,占11.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社普遍给予信息化建设以相当的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建设,一些大社、名社甚至斥资数千万元直至亿元规模。但是总体来说,出版社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相对较少,总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42.2%。近两三年,出版社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工作,2005年有近70%的出版社比上年增加了投入,大大超过2004年比2003年增加的比例。 3. 信息系统建设情况(1) 网络建设已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出版社有54家,占96.4%;所有出版社都已联入互联网(Internet)。(2) 网站建设有54家出版社已建立了网站,占96.4%。出版社利用网站开展了以下业务:发布信息(49家,占90.7%)、网上销售(35家,占64.8%)、客户联系(35家,占64.8%)、洽谈业务(12家,占22.2%)、增值服务(12家,占22.2%)、网上支付(6家,占11.1%)、网上采购(5家,占9.3%)和其他业务(5家,占9.3%)。(3) 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表1)从表1来看,出版社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是发行和财务管理,所有出版社都建立了发行与库房管理系统,96.4%的出版社已建或者在建财务管理系统。其次是编辑业务管理系统、印制管理系统和企业门户网站,76.7%的出版社已建或在建编辑系统,71.4%的出版社已建或在建印制系统,71.4%的出版社已建或在建门户网站。第三个层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已建或在建比例分别是:42.8%、35.7%、32.1%、30.3%、26.8%。内容管理和协同编辑系统则明显处于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已建或在建的比例分别只有17.8%、7.2%。 表1 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信息化项目 已建 在建 拟建 无打算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编辑业务管理系统 39 69.6 4 7.1 11 19.6 1 1.8 印制管理系统 37 66.1 3 5.3 10 17.9 1 1.8 发行与库房管理系统 55 98.2 1 1.8 财务管理系统 52 92.8 2 3.6 2 3.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1 19.6 6 10.7 20 35.7 9 16.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3 23.2 5 8.9 22 39.3 7 12.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18 32.1 6 10.7 21 37.5 5 8.9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11 19.6 9 16.1 20 35.7 7 12.5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12 21.4 3 5.4 19 33.9 12 21.4 协同编辑系统 2 3.6 2 3.6 22 39.3 15 26.8 内容管理系统 4 7.1 6 10.7 20 35.7 13 23.2 企业门户网站 36 64.3 4 7.1 5 8.9 2 3.6 注:有些所反馈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调查表》此项数据填写得不完整,因此表中出版社总数不一定是56家。本调查报告中以下数据统计表同此。 上述四个层次也如实反映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编、印、发、财务系统的建设,开始向OA、CRM、HR、CM等高级阶段迈进,从这些系统的拟建比例(约35%)可以看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4) 系统间数据集成数据完全集成的15家(有效数据为50家),占30%;部分数据集成的27家,占54%;数据没有集成的8家,占16%。 二、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制约因素 1. 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论及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因素时,一把手工程、管理规范、全员参与配合、数据与流程的标准化被列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技术的先进性、战略数据规划、IT系统规划、经验丰富的软件厂商,再次是自身IT技术人才、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IT制度、管理咨询的引入。 2. 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列举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因素时,行业标准规范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行业发展规模和出版体制,再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和主管单位。在列举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因素时,排在前三位的是领导信息意识、整体管理水平、传统工作习惯;其次是资金短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技术人才储备和IT管理制度。 3. 出版行业管理部门在推进出版社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从出版社的反馈可以看出,出版社最希望得到行业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其次是制定行业标准,排名第三位的是给予资金支持,第四是建立示范工程。 4. 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在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过程中,对软件商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的2家(有效数据55家),占3.6%;表示“满意”的39家,占70.9%;“不满意”的13家,占23.6%;“非常不满意”1家,占1.8%。“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为74.5%,可见多数出版社对软件商的服务还是满意的,但仍有四分之一的出版社表示不满意。32家出版社提出了不满意的具体原因,有22家认为“软件服务商(项目咨询)顾问服务响应时间太长,不能尽快解决问题”,占68.8%;15家认为“软件服务商(项目咨询)顾问对业务的理解比较差,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需求”,占46.9%;12家出版社认为“软件服务商(项目咨询)顾问流动大,服务质量缺乏保障”,占37.5%;6家认为是“软件服务商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和专职的售后服务顾问”,占18.8%;5家认为“各个IT公司之间对客户的问题扯皮现象严重,互相推卸责任”,占15.6%。 5. 对重点投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在56家出版社中,认为重点投资信息化建设对出版社的发展起“技术保障”作用的有34家,占60.7%;认为起“主要动力”作用的21家,占37.5%;认为“无所谓”的有1家,占1.8%。 三、 信息化绩效评价1. 出版社信息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上,出版社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工作效率、信息集成度、核心竞争力、信息共享度、人员素质、成本核算等六个指标。 2. 出版社信息化成功的主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出版社认为判定出版社信息化成功的主要标志依次为: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在出版社得以普遍使用和制度创新与管理能力提高。 3. 对本社信息化成效的满意度评价8家出版社表示“满意”,占15.1%(有效数据为53家);29家表示“较满意”,占54.7%;13家表示“不满意”,占24.5%;3家表示“不好说”,占5.7%。“满意”和“较满意”之和为69.8%。 4. 出版社信息化效益的重点表现(表2) 表2 出版社信息化效益的重点表现表现 降低产品库存 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营销费用 拓展销售渠道 缩短图书制作周期 增加选题的有效性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图书质量 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明显提高管理水平 规范业务流程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升经营决策水平 提高综合竞争力 第一位 6 6 1 2 2 2 13 11 3 9 第二位 3 4 6 1 2 1 1 2 7 9 15 1 第三位 2 6 3 6 2 1 1 1 2 3 9 9 小计 11 16 10 9 6 3 2 2 4 23 29 18 13 注:表中数字为出版社数量。 调查结果表明,出版社信息化效益重点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规范业务流程、明显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经营决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库存、降低营销费用、拓展销售渠道、缩短图书制作周期和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四、 加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配合“2006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社长论坛”,在发放本调查表的同时,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联席会和《科技与出版》杂志社的部分成员考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电力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还电话采访了许多出版社的信息主管社长和信息部门主任,大家在进一步加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出版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出版社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出版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出版社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营造重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搞好宏观调控,加强对出版社信息化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作好综合协调和政策引导。建议出台有关法规和政策,规范出版社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要强调出版社的信息化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实现由“政府推进”到“政策引导、市场推动”的转变过程。标准化工作是政府、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责。标准化是一切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与技术规范,才能把新闻出版各个行业内的信息与信息系统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创造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新闻出版行业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目前行业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信息化标准的缺位相关,因此,必须加强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逐步形成一套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实用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体系。有关部门应在行业内选择一些信息化建设做得突出的出版社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先导辐射作用,探索和总结出一条更加切合出版行业的信息化道路,推进行业及出版社信息化建设。 2. 出版社领导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出版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本社的信息化建设给予切实的支持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领导带头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出版社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和支持是信息化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同时,领导的信息化意识在制约出版社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因素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协会、媒体、信息主管等有关各方都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出版社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向数字出版社的转型,出版社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强,出版社高层领导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在出版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本社的信息化建设给予切切实实的支持,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头支持”。 3. 建立信息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快出版社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固然首先要有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但出版社如果没有一支业务、技术、管理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仍然难以成功。人才的缺乏正是造成很多出版社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出版社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投入不足,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大大制约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应该建立信息技术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基金,支持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推广,多提供一些技术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对于那些既熟悉出版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特殊专业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要关心技术人员的职称问题,使他们无工作后顾之忧。 4.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保障是出版社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很多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不成功,资金短缺是重要因素。随着出版社及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化和完善,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问题日益突出,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和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出版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正是需要出版社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调查结果也显示,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成为直接决定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从出版社来讲,应该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费用列入出版社年度预算。从长远发展考虑,有关部门应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出版社投入信息化建设,甚至借助外资、外企、外力进行信息化建设。 5. 出版社应形成提高管理水平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绝对不只是IT技术的应用问题,也不只是财务管理问题,而是对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出版社来说,管理信息化涉及编、印、发、财务等诸多环节,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业务人员,是全局工作而不是局部工作。出版社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管理模式转变和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而一个传统出版社要改变其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往往会遇到很大阻力,这也往往成为信息化实施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出版社目前的发展现状是管理水平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因此,应坚持以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创新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解决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管理的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最佳的发展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带动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刘成勇:商务印书馆;钱飒飒、周:《科技与出版》杂志社)
2023-07-12 16:24:351

历史延续下来形成的传统和规则,与今天的问题可能是同构的.不是那么简单地"带着今天的问题看历史",而

所以请问你想问什么?
2023-07-12 16:25:051

安徽境内的一种剧毒蛇叫什么名字 土灰色的

土公蛇 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小型毒蛇,剧毒,与眼镜蛇不相上下。中 文 名:长江短尾蝮,俗名别名:七寸子,学名叫:土球子蝮蛇,一般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长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杂有黑斑。头背具对称的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两纵行圆斑。
2023-07-12 16:13:491

历史长沙保卫战是否真的有李本忠这歌人.

在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中的李本忠并没有历史原型,而是因剧情需要虚构出来的人物。李本忠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他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现实的出处,他所拥有的血性和情感是万千战士都拥有的。
2023-07-12 16:13:555

农村七寸蛇有毒吗

有毒。七寸蛇也叫土公蛇是蝮蛇的别名,是中国分布较广的小型毒蛇,剧毒。与眼镜蛇不相上下;别名长江短尾蝮、七寸子,学名土球子蝮蛇,一般体长60~70厘米。土公蛇虽然只是一种小型蛇,但是它的毒性很强。跟其它的蛇类一样,土公蛇也存在冬眠的现象,它在捕食阶段喜欢吃鼠类、蜥蜴、蛙、鱼,甚至是蛇等动物,是一种很凶猛的捕食者。
2023-07-12 16:13:582

仿写荷叶母亲的作文,必须结构一样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啊,你是露珠,我是小草,心灵枯涸时,除了你,谁是为我送来滋润的源泉。母亲啊,你是大气,我是地球,灾难来临时,除了你,谁是我在茫茫宇宙中的保护伞。母亲啊,你是泥土,我是花草,当我在太阳下炙烤时,除了你,谁还能滋润我干涸的心灵。母亲啊,你是流水,我是鱼儿,当干旱来临时,除了你,谁还能为我提供一个安定的家。母亲啊,你是避风港,我是小船,狂风暴雨来临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大海中的依靠。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冷风中的温暖。母亲啊,你是土壤,我是芽儿,天上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能让我健康地成长。母亲啊,你是锋刺,我是玫瑰,身边的危险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软弱无助时的坚强。母亲啊,你是瓜壳,我是瓜仁,外面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土地里的保护师。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树苗,自然的风雪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严冬中的温暖。母亲啊,你是港湾,我是小船,心中的波涛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可以依靠的地方。母亲啊,你是轻风,我是蒲公英,凉爽的秋天来了,除了你,谁是为我播下种子的希望。母亲啊,你是横梁,我是房屋,强大的台风来了,除了你,谁是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柱。母亲啊,你是一把钥匙,我是一扇门,你关上我的邪恶,打开我的善良,如果没有你,我将永远活在黑暗。
2023-07-12 16:13:591

行尸走肉格伦是怎么死的?

以下均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哦^_^ 基于漫画,死的是格伦。。剧集跟漫画有部分改动,无论人物塑造、情节都有所不同。所以不一定按漫画走。。。但,我还是觉得是格伦^_^。。 在场的几个人:格伦、罗西塔、弩哥、刀女、亚伯汉姆、玛姬、瑞克、萨沙、亚伦、卡尔、尤金。 为什么是格伦呢。首先,格伦跟在场大部分关系都不错,基本上每个人对格伦都是认可、接纳、信任的,不像尤金、亚伦等人,跟其他人交集并不多,瑞克对格伦也是最为信任的,这在以前的剧情有体现,瑞克对格伦、弩哥、刀女的在乎程度比其他伙伴要高。 而且,格伦的妻子玛姬在场,这是重点,作为尼根要杀一儆百,必然要挑一个能够引起共鸣,能够让剩下人一辈子都记得住的人,那这个人必然要与其他人的牵绊值要高,而且在至亲面前被杀,震慑力也是比一般人要大。因为尼根可能对在场的人不了解,所以剧集里也明显加入了格伦想要阻止尼根杀玛姬的剧情,这一方面让尼根动怒,虽然他嘴上说第一次放过格伦,但……这不可能哦!另一方面,尼根也知道了这小子的老婆在这里。 其实尼根也想杀卡尔,因为卡尔是首领瑞克的儿子,但尼根的表情很明显,他的笑容也说明他自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杀了卡尔,势必让瑞克一心要复仇,这对于尼根不可取,尼根是要杀一儆百,是要他们给他打工。 尼根杀的那个是个“汉子”,这里“汉子”的含义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猛男,所以不一定就是亚伯汉姆。虽然亚伯汉姆在漫画里死在僵尸围城时,但不代表他就会死在这里。 对于顺序、阴影的观察,有人认为是尤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顺序本身,镜头不是按顺序一个个显示的,是存在跳跃,而阴影这些,拍摄角度不同都会不同,况且存在一些穿帮镜头之类的。再来,漫画里尤金在后期很有用,他是负责研制各种武器弹药的,所以他有活下去的必要。剧集虽然有改动,但整体还是按照漫画走的,就像安德瑞亚漫画里是一直活着甚至和瑞克在一起了,剧集却让她死在州长时期,但替换的是弩哥,前期作为远程攻击者,后期萨沙作为了狙击者,而瑞克的感情也落在了刀女身上,所以剧集改动也会相应替补一些必要的人与剧情,好让整个故事按原貌的大致走下去。而基于这一点,希斯在漫画中就是替代了死去的格伦成为收集者的代表,而剧集中希斯也刚刚登场,这样格伦也存在了替补者。 剧情中已经出现了耶稣与神之国的骑兵,这势必将剧情想着最后三大城镇共建社区发展。而作为其中之一山顶镇的首领玛姬,为了让她能够承担这份众任,在之前玛姬一直跟着戴安娜学习,而且也因此戴安娜对瑞克等人的印象改观起到作用。再来,玛姬的短发造型也是后期作为首领的干练造型。重点是玛姬之所以成为一个首领,最大的原因是格伦的死,这对她的震慑才转变为一种强大的动力,而且玛姬怀孕了,格伦也算是完成任务后继有人了。 所以,总体感觉,剧集还是会按照漫画中一样,尼根将格伦活活打死。。哈哈,个人见解,其实我也是超爱格伦的。。
2023-07-12 16:13:431

google云端硬盘我最近使用的别人看得见吗

需要登录谷歌账户的。设置、账户、添加账户、谷歌账户、添加账户以后才可以使用的。如果是安卓4。3 在系统设置----高级设置-----账户中添加谷歌账户。使用谷歌的东西是必须有谷歌账户的存在的。但是很多的手机现在是没有谷歌服务框架的,这时候就需要刷机解决或者单刷谷歌服务框架。刷完以后登录就有了。
2023-07-12 16:13:421

请问这是什么蛇?有毒吗?

土公蛇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小型毒蛇,中 文 名:长江短尾蝮,俗名别名:七寸子,学名叫:土球子蝮蛇,毒性就比响尾小一点(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在武汉曾有人说有咬后出现死亡状况,全身土色,无杂色,像一个树枝,小指一样大小,只有15厘米左右长,见到人后,也是一点也不动,江苏称之为:毒灰蛇,部分摄为全身米黄,我们叫“米蛇”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是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蝮蛇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它种原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楼主,这是土公蛇
2023-07-12 16: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