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张志远的成就及荣誉

2023-07-13 03:16:13
TAG: 张志远
共1条回复
可可科科

张志远同志长期从事高校管理、物理学和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在物理学和工程力学领域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学术造诣。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塑性工程学报》、《油气田地面工程》、《水电能源科学》、《工程设计学报》、《大学物理》、《四川大学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重点项目2项,院级重点项目5项。作为主研人员参研了16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863攻关项目、联合国伊拉克项目等重大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仅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而且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实际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热学》的建设工作,参与院级精品课程《力学》的建设,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达州市科技进步奖、院教学成果奖等共5项。

首届学院教学名师,院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

相关推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修改后再审一般要多久

1-3个月。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修改后再审,审稿周期一般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4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3-07-12 19:51:5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会给稿费吗

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只要投稿成功,发行成功的话,就会收到稿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主管单位为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审稿时间为1-3个月。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数学文摘、CA化学文摘(美)、Pж(AJ)文摘杂志(俄)、国家图书馆馆藏、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期刊)、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
2023-07-12 19:52:0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的杂志简介

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开本: 大16开ISSN:1001-8395CN: 51-1295/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8 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2023-07-12 19:52: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北大核心期刊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因子为:0.406,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2023-07-12 19:52:2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期刊什么类B类还是C类?

这个要看你们单位自己的规定所谓的ABC类,是你们单位,根据省里的规定,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是按照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把国内外的刊物划分为A、B、C类(有的地方称为一类、二类、三类),和你们研究领域最合适的,就是A类,其次的是B类,再次是C类。刊物的目录,只有你们单位的人事处有,其他地方的规定,对你们来说,是无效的。
2023-07-12 19:52:3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三审是终审么

这个期刊复审是主编审,三审是外审,我去年有一个稿子就是三审被毙,但退稿意见又很让人不服气:说没有创新,真是无耻的退稿意见
2023-07-12 19:52:4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三审是终审么

这个期刊复审是主编审,三审是外审,我去年有一个稿子就是三审被毙,但退稿意见又很让人不服气:说没有创新,真是无耻的退稿意见
2023-07-12 19:52:4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什么打不开?

1、服务器终端故障。2、网站关闭。3、病毒入侵。4、软件缺失。5、没交网费。
2023-07-12 19:52:562

王雪梅的近期论著

1、《从商人对1906年〈破产律〉的批评看清末的社会法律环境》,《四川大学学报》2006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2、《论清末的商法调查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3、王雪梅;“清末民初商事立法对商事习惯的认识与态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4、王雪梅:“从清代行会到民国同业公会行规的变化:以习惯法的视角”,《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高校版)。5、《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公司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6、2001年,在《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上发表《近代中国早期的海外旅游》;7、2002年,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上发表《论清代成都地区的旅游休闲活动及其影响》;8、2003年,在《天府新论》2003年第1期上发表《发展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对策建议》;9、在《四川旅游》2003年第1期上发表《我省高等教育与旅游人才的培养》;10、2003年11月,在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四川旅游发展论坛”上,提交论文《对高等教育与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一些想法》,入选并被集结出版;11、2004年,在《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上发表《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12、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上发表《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
2023-07-12 19:53:031

沈从文笔下为什么出现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

早期的沈从文作品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他的小说的价值判断上。其中影响较大,是苏雪林的那篇《沈从文论》(载(文学)第三卷第三期,1934年),把沈从文称为“文体作家”,从她的口气看来,对沈从文的作品似乎并不看好,她把沈从文的艺术特征概括为三点“第一是能制造一种特殊的风格”,“第二是句法短崤简练”,“第三是造语新奇”。 早期对沈从文的作品评价比较中肯和到位的,是李健吾,在他那本著名评论集子《咀华集》中,有一篇文章,题为《<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其中写道:“可爱!这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另一个特征。他所有的人物全可爱”,“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先生在画画,不在雕刻;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心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李健吾先生大概是除作者自己外,第一个发现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的人。虽然没有做全面深刻的分析,但是当时的情况下,沈从文能够有这样知音,应该知足。另外,在同一篇文章中,李健吾先生还第一次把《边城》和《八骏图》,拿到了一起对照来看,认为《八骏图》是在嘲讽,却不是《边城》的主调。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城市和乡村两个世界,仅仅局限于对其小说效果的论述上。 而要追溯沈先生作品描写人性美的评论,最早恐怕要落到他的那几篇自述性质的题记上,他在《边城》题记中说:“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在后来的《习作选集代序》中,说的更加明白,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大概是对沈从文小说“描写人性”的最早定位。而作者自己的说法,大概是对小说主题正确理解最好材料了,因此这几段话,也成了其后关于“沈从文小说思想主题”的论述者,必引的材料。 关于城乡的对照描写,沈从文刚开始似乎就有一种自觉,在《边城》题记中,他说:“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便是以后的《长河》,可见此时的沈从文是一个自觉的作家。到了《长河》,他很快从他的《边城》牧歌情调中醒来,处处充满了城乡对照的痕迹,具有五四启蒙特征。在《长河》题记,他说: 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 我们容易看出沈从文在《长河》中,把城乡二元对照的自觉。而其后的关于此方面的评论,大抵以此为基础。 从建国到70年代末,国内沈从文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此时,沈从文却在香港和国外被发现。 1961年,夏志清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参考复旦大学的大陆版)出版,其中为沈从文开了个单章,对沈从文的人性描写不乏批评之词:“照理说,他既往来于湖南、贵州和四川之间,他对苗人生活习俗的认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但这种认识是缺乏人类学根据的,不够深入,因此沈从文把土著美化了”,说他完全“耽溺于理想主义的境界”。但是总体上,他对这种人性描写基本持一种客观的评价态度,他指出“他(沈从文)认为人类若要追求更高的美德,非得保留如动物一样的原始纯良天性不可”,接着夏志清在他的文章中对沈从文的小说《会明》、《萧萧》、《三三》、《边城》、《生》、《夜》、《大小阮》、《静》等等小说进行了分析,可以说是对沈从文小说世界的一个全面发现。会明同情心,萧萧的“纯洁无邪,事事对人信任”,这都是夏志清对沈从文人性美的部分的发现。他评价说:“天真未凿,但很快将要迈入成年社会的少女;陷入穷途绝境,但仍然肯定生命价值的老头子——这都是沈从文用来代表人类纯真感情和在这浇漓世界中一种不妥协的美的象征”,“沈从文对人类纯真的情感与完整人格的肯定,无疑是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批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夏志清在论述沈的作品时,同时选取了沈写城市(《夜》、《大小阮》、《静》)和乡村(《会明》、《三三》、《萧萧》、《边城》)两种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风格各异,成就和艺术水平各异,极具代表性,开创了把沈从文的城乡两种题材小说并置论述的先河。 70年代,较有影响的,是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这个对沈从文颇为推崇的美国人,把沈从文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的这本著作中,是以沈从文的作品为主线的,所以不免加入对其作品的评判,其中也不乏对于人性美描写的评述,如他说:“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不会说谎,不会作伪。他们喜欢善意的捉弄,却不使用卑鄙的手段,特别是客人——他们对城市中盛行的那一套手法毫无瓜葛”,又说:“这个写法就把乡下人写得理想化了些,虽然其中也有真理的内涵”。这些都完全说出了沈从文笔下人性美的内容,只是并没有作具体论述。同时他也认为这种人性美好的描写,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描写,现实中是很难有的。并且他还引入了“都市人手段”与之对立,有了城乡二元对立视角。但是作为一个传记作家,其重心仍然在于作家本身上。到了80年代至今,是沈从文研究遍地开花的时代。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开始从各个角度阐述,这里只说明关于人性美和城乡二元对照模式的部分。对于沈从文小说人性美描写作较全面阐述的是吴立昌。在他的《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7月《文艺论丛》第17辑,转引自《沈从文研究资料》)这篇文章中,他选取了《边城》、《牛》、《会明》、《连长》、《柏子》等一系列沈从文湘西题材的作品,从爱、生命力等角度来说明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美,如他说: 《边城》的人性美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沈从文赞美的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爱”,但是他又并未将这些“爱”滥施于人。在《边城》题记中,他开宗明义的声言:“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 而接下来,他正是从这几种人来论述他们的“爱”以及在这种“爱”所表现的人性美的。接着他又提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往往是以曲生命的赞歌”。他说: 生命,对于人类来说,无非指人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人的本性即蕴含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中。所以首先生命存在,才谈得上人性。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同他对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分不开,他以泛神论观点,认为大自然无不具有神性。他是将自然予以人格化,其神性实即人性。大自然里凡生命的欢呼,在他看来无不具有一种人性的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吴立昌先生,一直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沈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以及这种人性美的具体体现。难为可贵的是,他在文章的倒数第二部分,提出了沈作品中人性美的社会内容。他说: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多数是具有社会内容的,并不是完全存在于作家的主观意想之中。作家往往把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置于同丑恶黑暗的现实产生的矛盾里,从而使作品获得不同程度的现实意义 提出了人性美并不是孤立存在这一观点,这对于后来把其城市题材小说引入乡土小说有重要意义。这是八十年代刚开始就写的一篇文章,由此可见,进入八十年代,沈从文研究便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但是从人性角度切入论述沈从文的作品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后来的作品也便都是在其基础上,或是单论某篇文章,或是从某些作品出发对一些人性美的现象的进行简单罗列了事。始终未能获得深入。之后,许多论述者都企图从人性美的角度来阐述沈的作品。斐毅然从自然、人性、美的角度来阐述沈的小说《雨后》,写出了《自然人性 美——沈从文<雨后>赏析》,把沈从文《雨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之美结合起来写。王文捷《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2004年9月)也是从自然的角度来阐述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美。赵连文《淳朴的人性美——浅谈<边城>的思想倾向》(载学术交流1996年第一期),也是从人性美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边城》的思想倾向。通过对《边城》中翠翠、老船夫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做了描写之后,他说:“《边城》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健康的影响,美的艺术享受,达到了寓教于乐。”又认为:“《边城》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意义。”这些都是从人性分析中得出的较为新的东西。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赵金钟从和谐的角度阐释沈从文的作品,在《沈从文的“和谐社会”——《边城》和谐意味的诗性分析》中,他认为:“沈从文的‘和谐社会"包括三个部分:和谐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生命形式”,他是从和谐出发,把人性之美赋予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的梁玉金,《人性美和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契合与背离——阅读《边城》时,造成“椟”对“珠”的价值掩盖的原因》,这是一个较为新的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边城》时过分地关注人性美,而忽视了人性美与传统文化内涵相背离时,隐藏在人性美下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对边城中人物命运的内在决定性作用,无意识地用“椟” 掩盖“珠”的价值,忽略了对‘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的理性思考”。这里引入了人性美与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山东师范大学文学毕研强《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新论》(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3期),文章从人性在“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美与健全人性的关系中”、“人性在美与合理的关系中”三种关系框架中考察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描写,没有脱离对人性的阐释,但不再遵循从作品角度来说明人性之美,他企图把人性之美置于自然、社会等体系来考察,以探求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保昌《在美与真之间———老庄诗学悖论与沈从文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学术交流》,2003年8月总第113期第8期),提出了城乡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概念,他把《边城》到《长河》,看作一种美到真的过渡,从这个角度出发,他的叙述重心放在了《长河》为何没有达到《边城》的艺术价值上。虽然稍稍谈到了人性之美,但是中心却是在论述《边城》和《长河》的美与真的问题上。作者在文中通过美与真,城乡二元对立论述,并把问题中心集中在了《边城》和《长河》的真美问题上。 蓝棣之的那本专著《现代文学记经典:症候式分析》中论及沈从文的《边城》时,运用其独特的分析方法,抓住翠翠“不见过世面”,“纯乡下女孩”,这一特殊“症候”,来阐释《边城》,认为其构造了一种自然的,与世俗无关的生活方式,提出《边城》之“边缘颠覆中心意义”,而翠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有一讲是讲《边城》的,也提出了“理想化的翠翠和理想化的边城”的观点,把《边城》中翠翠和世界,作为一种脱离世俗,理想的境界来看待,他说:“《边城》体现了人世间的美好,在大自然熏陶下的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人性美(人自身的美好)”,他在这里把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美好分开来看,与其把翠翠和边城这两个意象分开来论述是分不开的,翠翠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而边城则体现人情之美。之后的关于人性美的阐释,是多而杂的,有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也有创新的,也有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论文。但是只要提到沈从文的湘西题材作品的主题问题,似乎有了一种把他的作品和人性美描写联系在一起的自觉。而对于沈从文城乡二元对立的论述。在赵园的那篇《沈从文构筑的 “湘西世界”》(载1986年《文学评论》第6期)中,他说: 这儿有两个“互相参照的世界”,两种文化相互发明,没一种后面都隐藏着另一种:“城市文化”使“湘西文化”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湘西文化”则使“城市文化”真正呈现出病态。寻找和发现“对立物”,也可能成为一种审美创造的动力的吧这是较早准确的把沈从文的小说认为具有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一篇。并且他还论述了“体现着文化批判倾向的湘西”这一命题。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以后也出现了一系列论述湘西世界或者都市世界的论文。但大抵也是相同的套路。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李俊国《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他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 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文章中通过一系列都市小说的论述,举出了一系列都市小说中的病态表现。同时也认为通过了“城乡互参模式”的对照,更加突出了都市的病态,从而具有了强烈的都是文化批评意识。 然而大部分的论述文章,皆是从城市小说或乡村小说入手,以探求互相参照的系统,在论述的同时,不自觉的引入对立的世界,以相互参考,这几乎成了论述沈从文小说的套路。如吴福辉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论及沈从文时,就说:沈从文放佛有两套笔墨,能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调转过来观察商业化的都市的时候,便不禁的露出讽刺的尖刺来。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事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 吴福辉在这里把沈的都市小说定性为其乡村小说的附庸,取消了其都市小说的独立意义,其实就是站在乡村主体的眼光上来反观都市小说的。大多数作者还是站在二者互参的眼光上来考虑。王继志《沈从文乡村题材小说及其创作意蕴》(南京社会科学院,1992.6,第52期)他说:“沈从文的小说就力图从乡村和都市两个方面描绘出他所经验过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生景象”,很明显的是,他在阐述乡村小说的同时,引入了都市小说这个参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尹变英《城里人的故事—论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文中说:“相比于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那些如国画一般淡雅而清晰的影象, 都市故事中的任何人都那么模糊如一片影子”,他也在论述都市小说时引入了乡村小说这个参照物。 沈从文的小说论述是多而杂的,文章也是多于牛毛,良莠不齐。这里只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述,归纳以作综述,因为要对多于牛毛的文章作全面综述,恐怕非短短篇幅所能解决,何况有些文章皆人云亦云。
2023-07-12 19:53:171

中国有没有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杂志?

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回答不易,如有帮助记得采纳!
2023-07-12 19:53:371

梅传强的工作简历

1989年7月~现在,一直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其间,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6月,获刑法专业硕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主持省(部、市)级重点课题2项,主研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庆市、四川省等重点课题5项,主持校级重点课题2项,已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9部,其中,主编6部,独著2部;在《现代法学》、《法学评论》、《犯罪与改造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政法学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中,有1项获国家社科二等奖(合作项目),有2项获省(部)级三等奖,有1项获中国犯罪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有2项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2003年,荣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首批人员”;2005年,荣获“重庆市第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2023-07-12 19:53:431

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的相关作品

1、《读李白诗札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期2、 《姚合杂考》//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3、 《李白流夜郎赦归湘汉行迹考辩》//天府新论1989、5期4、 《全唐诗姚合集重出诗斟辨》//古籍整理//1991、35、 《杜诗旧注榷证》//杜甫研究学刊1992、3期6、 《“武功体”价值新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期7、 《太白个性之多民族基因》//祁连学刊//1993、2期8、 〈马戴诗注〉《若干人名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3期9、 《生命之树在艺苑常绿》//书友//1993(总第47期)10、 《李白与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1、 《剑南春与传统养生文化》//巴蜀风//1994、1期12、 《姚合若干生平问题的考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期13、 《马戴交游考》//文教资料//1995、2期14、 《全唐文》与《李白诸集校读志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专辑(李白研究论丛第三辑)15、 《许浑卒年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汉语言文学专辑16、 评《卢照邻集笺注》//中国文学研究//1996、3期17、 《杜甫研究学会第九届年会学术综述》//杜甫研究学刊//1996、3期(合作)18、 《写出一个时代的羌人风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期19、 《饮茶与道德文化情结》//巴蜀风//1996、4期20、 《张籍与白居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期21、 《全唐文》补辑杜甫赋甄辨//杜甫研究学刊//1997、2期22、 《姚合年谱》//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专辑23、 不囿陈说,别具特色—论《唐宋诗举要》选诗标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5期24、 《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杜甫研究学刊//1999、2期25、 走出羌寨神山,走向现代文明---论叶星光的小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期26、 物我交融,关爱生命---论张善云的科普旅游散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期27、 羌族青年诗人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1期28、 杜甫《前殿中侍御史文》读解//杜甫研究学刊2000、1期29、 《唐宋诗举要》选杜诗略论//中国杜甫学会《杜甫研究论丛》第2辑//香港出版社2000、30、 杨慎《升庵诗话》论李杜评析//东方诗话学会第二届国际发表大会论文集//香港浸会大学//2001、1月31、 《新时期杜甫研究断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3期32、 杜甫《谴愤》诗说//乐山师院学报//2001、5期33、 《升庵诗话》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2、1期34、 《罗庸先生唐代文学史研究述略》//唐代文学论丛200235、 《罗庸先生论唐代的三种新文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期36、 “杜陵诗境在,寂寞古今情”——杜甫与张问陶37、 评《宋人别集叙录》//(《书品》2002、3)
2023-07-12 19:53:551

西蜀词坛的发展状况

五代时之西蜀(含前蜀、后蜀),有国共计不到四十年.其文学成就可堪称道者,仅词一种而已.千百年来,以《花间集》为标志的西蜀词,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被视为"颓靡"之音.比如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即谓花间词人是: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浊流,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州词派.似乎西蜀词毫无可取,在词史上无地位可言.人们对西蜀词抨击得最厉者是其内容之"颓靡",但西蜀词中"颓靡"者又到底有几首呢?如果我们把西蜀词中"颓靡"者,同北宋欧阳修、柳永等人所写之"颓靡"者相比较,谁个又更颓靡一些呢?可以这样说,西蜀词中除极少数作品,表现了作者病态的心理外,绝大多数词应属表现健康的至少是无害的情爱.即便西蜀词在内容上一无可取,又是否意味着西蜀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毫无地位可言呢?恐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我们把西蜀词放在词的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文拟就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问题,略陈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一、西蜀词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文人词,欧阳炯《花间集序》又称之为"诗客曲子词".从词的初创期唐代来看,词的作者多为乐工,士大夫只是偶而为之.尽管今天所能见到的乐工词不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乐工当是词的主要作者,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即为明证.文人词今见于《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下同)者共计956首,但所收之作,不少都是齐言体,很难说就一定是词.如果除去这部分齐言体的作品,以及易静以《望江南》词调写成的兵书《兵部望江南》五百首,则唐代真正可视为文人词者,也不过二、三百首.有唐几三百年,仅有文人词二、三百首,可见词在唐代,还未被文人所重视.文人只是偶而兴之所到,才涉足词的创作,这同唐诗的繁荣兴盛,恰成鲜明的对照,反差十分强烈.故整个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冷落的状况,当然更说不上形成所谓流派.温庭筠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的词作,既可视为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的过渡期,也可视为词由初创期向成熟期转变的过渡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温庭筠时代,并没有形成众多的成熟的文人词作者繁星满天的局面.词发展到西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由唐代为数不多的文人零星的创作,向西蜀大量制作"诗客曲子词",的转变.西蜀词,应包括西蜀人,流寓西蜀之人和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这三部分人所写的词.《全唐五代词》列入前蜀之词人有王衍、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牛希济、尹鹗:李殉、毛文锡、庾传素、魏承班十一人,列入后蜀之词人有顾复、韩琮、鹿虔戾、阎选、毛熙震、孟昶、花蕊夫人、欧阳炯、欧阳彬、刘保又、许岷、文珏十二人,合计二十三家.笔者以为,除以上二十三家外,还应将列入荆南之孙光宪,视为西蜀词人.孙光宪属于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孙光宪为陵州仁寿郡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人.据庄学君《孙光宪生平及其著述》(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一文考证,孙光宪生年大约在公元895年略晚,三十岁前,曾任前蜀陵州判官,约于前蜀灭亡之公元925年出川为荆州高季兴之掌书记.素以才学自负的孙光宪离蜀之前,即应是词家里手,并广有影响,故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的《花间集》,才将其词作收入六十二首,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占第一位的温庭筠的六十六首.孙光宪为西蜀词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果将其摒斥于西蜀词人之外,既是对其本人的不公,也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这样,西蜀词人共计二十四家,现存词合计515首.及花蕊夫人《采桑子》半阕,李殉失调名词之断句一句,西蜀文人词创作之丰,远非唐代文人词所能比.以上所述是把西蜀文人词,从纵向同唐文人词比较,现在再从横向把西蜀文人词,同五代时其他文人词加以比较.西蜀词在五代词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据《全唐五代词》,整个五代,今存词共803首(《全唐五代词》漏收《花间集》张泌《浣溪沙》[枕障熏炉]一首).北方之梁、唐、晋、汉、周和南方的吴、荆南、吴越八国,共存词不过73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整个五代,实际上只是西蜀和南唐才形成两个文人词的创作集团.西蜀词今存词515首.南唐词却仅有214首,数量不及西蜀词之半.尽管总体上南唐词的成就略高于西蜀,但其创作数量却无法同西蜀词抗衡.更为重要的是,西蜀词的创作年代要早于南唐词.今之西蜀词,大半都收入我国最早的词集,赵崇祚编的《花间集》.《花间集》收入西蜀词人词作共305首,约占西蜀词总数515首的三分之二.据欧阳炯《花间集序》,《花间集》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当前、后蜀的词作者已经形成一个创作集团时,南唐方建国三年,而南唐词作成就最高的李煜年方三岁,冯延巳也未成名.此诚如陈匪石《声执》卷下所云:《花间集》为最古之总集,皆唐五代词.……所录诸家,与前、后蜀不相关者,唐惟温庭筠、皇甫松,五代惟和凝、张泌、孙光宪.其外十有三人,非仕于蜀,即生于蜀.……考花问结集,依欧阳炯序,为后蜀广政三年,即南唐升元四年,冯(延巳)方为李■齐王府书记,其名未著.这样,西蜀词人在温庭筠的影响下,在短短的不到四十年的历史中,即以词人众多、词作丰赡的崭新面貌出现于词坛.从西蜀词人开始,文人词取代了乐工词,占据了词作的舞台,文人作词已不再是偶而涉足,而是把词这一歌曲形式,变为一种文学形式自觉地加以运用,为词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一席.二、使词这一文体完成了由初创期向成熟期的转变词在温庭筠以前,属于词的初创期.这一时期,无论是词体的确立,词调的稳定,词的艺术表现等,都不成熟.所谓词体问题,实际上是说到底什么才叫词呢?这们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解决.按照郑振铎先生的说法:词和诗并不是子母的关系.词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这新声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诗体来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的句法,万难控御一切的新声,故崭新的长短句便不得不应运而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一章在郑先生看来,凡是可歌的新声均可视为词.依据这一观点,则《竹枝》、《杨柳枝》一类五、七言的作品,均可视为词.但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说》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根据王力先生对词的解释,则《竹枝》、《杨柳枝》一类五、七言齐言体的作品,则不能算是词.这种在词的定义上的歧见,是由于词在其初创期不成熟性所造成的.词在其初创期以及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即可歌.但在唐代,可歌者不一定都是词,乐府、绝句、舞曲、民歌均可歌.是时可歌者,齐言与长短句并存,诗、词之分疆并不严密.故此,任半塘先生于《唐声诗》一著中,主张以"声诗"这一概念,来概括这类可歌之作品.他于《唐声诗》上编之《弁言》中,曾指出唐圭璋先生等编辑的《全宋词》收词之不当,云:两宋接近唐、五代,文化启承繁密,诗、词虽因乐分,而总体关系难割.审其"严辨"结果,有体异而并未辨者,有虽辨而并不严者,有辨则严而行则不严者.全集之中,不但诗、词、曲三体同见,仍然丛脞不纯.其虽取唐代诗调以为准则者,亦或明或昧,自相刺谬,显然便是问题.半塘先生这一见解,实属精到公允之见.今以《全唐五代词》为例,所收唐人作品中,就有《织锦曲》、《踏歌词》、《杨柳枝》、《绿珠怨》、《水调歌》、《桃花行》、《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苏摩遮》、《乐世词》、《山鹧鸪》、《阿那曲》、《一斛珠》、《丽人曲》、《阳关曲》、《清平调》、《结袜子》、《六州歌头》、《■乃曲》、《拜新月》、《竹枝》、《桃花曲》、《状江南》、《步虚词》、《还京乐》、《江南春》、《宛转曲》、《古钗叹》、《纥那曲》、《浪淘沙》、《抛球乐》、《急乐世》、《柘枝词》、《离别难》、《风归云》、《南歌子》、《剑器词》、《白鼻骗》、《难忘曲》、《罗■曲》、《忆汉月》、《甘州歌》、《金缕曲》、《何满子》、《氐州第一》、《雨淋铃》、《胡渭州》、《春莺啭》、《怨回纥》、《玉楼春》、《水调词》等五十调为五、七言齐言体.此外,又有若干首六言齐言体,无论是这些齐言体,或是余下的长短句,都很难断定其是否真正为词.故视为词者,收入词集;视其为乐府者,收入乐府集;视其为诗者,又收入诗集.这种情况,完全是词在其初创期这一特殊条件下所决定的.词至晚唐之温庭筠,由于他具有"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能力,遂对词体的确立奠定了一个坚定的基础.温庭筠现存词六十六首(此依施蛰存说,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所编《词学研究论文集》施蛰存之《读温飞卿词扎记》一文),共用十八个曲调,仅《杨柳枝》一个调为七言齐言体.词至西蜀,大不同于其初创期.今仍以《全唐五代词》所收为准,在西蜀二十四家词人中,共使用了《浣溪沙》等七十七调,其中仅《木兰花》、《杨柳枝》、《玉楼春》、《醉公子》四调四体为五、七言齐言体.这种状况说明,词的一个重要属性在西蜀时已基本形成,即词为长短句,而非齐言体.西蜀词人以后,极少有人再写五、七言齐言体.从词调来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格律,也大体上于西蜀即确定了下来.当然,词调格律的最终定型应是北宋大晟词人周邦彦.从词的艺术表现来看,其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词的文学语言.在词的初创期,出自乐工之手的词作,语言粗糙无文,诚如欧阳炯《花间集序》所云:"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言之不文",即指乐工词缺乏文采,俚俗气特重.例如敦煌曲子词《望江南》中的两首: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这类作品,有如顺口溜,显得鄙俚无华.同时,乐工词在下语用字上也往往欠准确.沈义父于《乐府指迷》曾指出乐工词这一缺陷,云: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市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甚至咏月却说雨,咏春却说秋.西蜀词则不然,词作者已由乐工,变成了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或较高地位,在文学上有较高修养的文人.欧阳炯把西蜀词称之为"诗客曲子词",用以区别乐工之曲子词.西蜀词人吸收乐工词和温庭筠词的语言优点,把词之初创期接近口语的乐工词,改造成以书面语言为主,并吸收民间有表现力的俗语,读起来既不艰深,又不粗俗,基本准确生动,雅俗并重的文学语言.此外,西蜀词在谋篇布局,设色选声、情景交融等技法上,也已成熟.这样,"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别是一家"的词这种文学形式,便是西蜀时已经成熟.从此,这种成熟的文学形式经南唐词人的进一步拓展,至两宋即形成中天丽日下群芳吐艳的鼎盛局面.西蜀词在这方面对词的贡献,实在不容抹杀.三、树立了婉约词派的正宗地位.把词分为婉约词与豪放词,最早可追溯到明人张■.张■在《诗余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张■所说的"体",指的是风格,他把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所谓风格,是指成熟的作家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艺术风貌.我国学者对风格及风格的基本类型早有研究.最早对基本风格类型分类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把文学的基本风格类型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唐之皎然在《诗式》中,则把诗的基本风格类型分为"高"、"逸"等十九种.稍后于皎然之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又把诗的基本风格类型分为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种.到了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姚鼐,则化繁为简,把文学的基本风格类型只分为两种,曰"阳刚",曰"阴柔".张■把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种基本风格类型.婉约者相当于姚鼐所云之阴柔,豪放者相当于姚鼐所云之阳刚.把风格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的两分法,能使读者对最为典型的作品看得很清楚.何为阴柔阳刚,何为婉约,何为豪放.但对一些刚柔相济的作品,则无法将其风格归类,这是两分法的局限.但这种两分法施之于词,大体上能把绝大多数词作归入两大基本类型.既然词可划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基本风格类型,则又有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之说.所谓流派,是指文学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群.把词分为婉约词与豪放词派两大流派者,当是清初之王士祯.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二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自王士祯作是论后,遂为学界所接受.鲜有持异议者,故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遂成定论.时至今世,吴世昌先生在《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上著文,一反众说,完全否定有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之分,说:"笼统说来,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词的都源于"花间",……所以我们如果说,五代北宋没有词派,比硬指某人属于某派,更符合历史事实"(《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此论一出,影响极大.然追随者似不多,直至1988年,才有李家欣之《论宋词无婉约、豪放两派》一文(见《江汉论坛》1988年第2期),力排"词学界以婉约、豪放两派论词"之谬说,力主"几乎所有的词人都是婉约词的作者"这一新论.到底有无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之分,这本是无须论证的客观存在.从苏轼始,到南宋初期之张元干、岳飞、赵鼎、李纲、张孝祥,一再到南宋中期之辛弃疾、陈亮、刘过、陆游等,其作品风貌之不同于花间、尊前、晏、欧、柳、秦,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苏、辛等人的词作中确有一种不同于花间、尊前、晏、欧、柳、秦等人的风貌,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苏、辛豪放词派的存在呢?由于本文论述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豪放词非词之正宗,其前提是承认有婉约与豪放两派.如果这一前提不能成立,则所论都是建立在半空中之楼阁.故此偏离正题,略陈己见,然非本文所论主旨,在此略为表态,而未作深入论述,若以后时有闲暇,当另文论述.词既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别,遂生正、变之争.但通观历代学者,谈正、变并不都同婉约、豪放两派有关,其内涵不尽相同.比如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谈正、变时就这样写道: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取艳,六朝■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矣,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王世贞区别词之正、变的标准,是他在《艺苑卮言》说的另一段话:词须婉转绵丽,浅至儇俏,挟春月烟花于闺■内奏之,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乃为贵耳.王世贞区别正、变的标准是"婉转绵丽,浅至儇俏"八个字,合于这八个字,则为词之正宗,不合此八个字,则为变体.所以,他将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的词作视为变体,由此可见.王世贞论词之正、变,是同婉约、豪放二者无关.把词分为婉约、豪放两种风格,并以婉约为正宗者,仍是明人张■.他说:"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诗余图谱·凡例》).到了清代,王士祯正式把婉约词派视为正,而把豪放词派视为变,说: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语其正则■、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盛,高、史其大成也;语其变,则眉山导其源,至稼轩、放翁而尽变,陈、刘其余波也.--《倚声前集序》很明显,王士祯分词之正、变,是就两个流派而言他把从李碌、李煜,到李清照、秦观、高观国、史达祖一派婉约词人,视为词之正宗,把从苏轼到辛弃疾、陆游、陈亮、刘过一派豪放词人,视为词之变体.须指出的是,古人论词之正、变,带有严重的倾向色彩.尊为正宗者,则视为词之典范、楷模.本文论词之正、变,非为褒此贬彼,扬婉约而抑豪放,目的是要指出婉约、豪放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到底是那种风格那个流派更代表词的发展主流.所谓正宗与变体,虽同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特质有关,但更取决于词在其发展过程中,谁个更代表词的发展主流.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到底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是词的发展主流,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前已言及,词在其初创期,基本上为乐工所专有,文人只是偶而涉足.大量作词的文人当属温庭筠.温庭筠首先在男女情爱、相思离别这类题材作深入的开拓.温庭筠的词作,是文人婉约词泛起的第一朵浪花.文入婉约词掀起的第一个浪潮,即为西属词人作家群.西蜀词的出现,标志着婉约风格的正式形成.文人婉约词掀起的第二个浪潮,应属南唐二主、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作家群.词至两宋,即形成婉约词的汪洋浩渺的大海奇观,带来了文人婉约词的全面繁荣.二百年来,西蜀词所形成的婉约词风,始终是词的主流.晏、欧、柳、秦、李、姜、高、史诸公,无不受西蜀词的影响.尽管宋代的婉约词人在意蕴、题材、艺术技巧等方面较之西蜀词有新的开拓,但其风貌仍未能脱离西蜀词所确立的"词为艳科"这一轨迹.只是到了苏轼,婉约词的一统天下才发生变化,豪放词才逐步在词苑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对此,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卷一曾指出,"北宋词,沿五代之旧".于卷八又指出,"唐五代小词,皆以婉约为宗".即以否定宋词有豪放派的吴世昌先生也认为西蜀词所形成的"花间作风"为词之"标准"、"正宗"、"正则"、"尺度"云:在北宋人看来,《花问集》是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和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词家以能上逮花间为正则,花间作风成为衡量北秉词人作品的尺度,大家如欧、范、二晏、张、贺、秦、赵令畴、周,其词作莫不如此.--《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吴世昌先生既以"花间作风"为"正宗"、"正则",则说明有"非正宗"、"非正则"的什么词的存在.反过来,我们从评论豪放词的论者话中,也可以看出,婉约词是词的发展主流.比如胡寅在《题酒边词》中就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均指婉约词的风格.从前蜀建国之公元907年,到苏轼创作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公元1075年,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则应为婉约词的一统天下才是.只是到了苏轼,才使词出现了新的风貌.陈师道在批评苏轼词时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夭下之工,要非本色"(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后山诗话》).所谓"本色",意同"正宗".陈师道以为苏轼之豪放词"非本色",其意当然指其词为非正宗.今之一些学者,根据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不承认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诚然,反映晚唐五代社会生活的敦煌曲子词在题材上比较广阔,举凡游子思归、官场失意、高山大川、边塞景色、帝王气象、林下情趣、文韬武功、羽化登仙等题材均可入词,"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王重民《敦煌曲子词·叙录》).但据此即得出婉约词非词之正宗这一结论,却十分失当.盛唐以后,为满足士大夫娱乐的需要,达官贵人之家广蓄声伎之习十分普遍,即以中唐以倡导道统著名的韩愈而言,也有二侍女,"合弹琵琶筝"(张籍《祭退之》).而民间的秦楼楚馆,更是鳞次栉比.对这种状况欧阳炯之《花间集序》说得十分清楚:"有唐以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我们很难想象,歌妓舍弃相思离别、伤春悲秋这类题材,而去高歌帝王渴慕良将,方士企求登仙这类曲子,会受到寄情声色的人们的普遍欢迎.我们只能认为,敦煌曲子词只是保存下来的唐五代词的一小部份,并不是唐五代词的全部.即便是在唐代,以男女风情为主的所谓艳科的词作,仍是词的主流、正宗.退一步说,即便西蜀以前词作题材的确十分广阔,各种题材平分秋色,婉约词并非词之正宗、主流,但词发展到西蜀,"诗客曲子词"的文人作者已崛起于词坛,并专在婉约方面着力,使男女艳情、相思离别这类题材得以充分表现,并在深度上又加以开拓,从而树立了婉约词的正宗地位,并影响到词全部历史,这难道不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西蜀词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使词这一文体由初创期进入成熟期,并树立了婉约词在词史上的正宗地位.这种地位,非晏、欧、柳、秦辈所能比,开创豪放词派之苏轼庶几当之.
2023-07-12 19:54:111

司马相如故里位于何处

近十多年来,四川省的一些学者对司马相如故里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目前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这些成果中,邓郁章《司马相如与蓬安》、司马研《王培荀的司马相如“实今之蓬州人”说考论》、侯柯芳《司马相如爵里质疑》等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司马相如的故里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1年,赵正铭、邓郁章主编的《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搜集了专题论文、书信交流、媒体报道、调查走访、文献资料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不少学者的努力,司马相如故里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成都乃相如最后落藉之地的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界所接受。如刘南平、班秀萍在《司马相如“原始情结”论》中写到:“关于司马相如的籍贯,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说是现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古相如县)锦屏镇。成都为司马相如最后的落籍之地。”两人在《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内司马相如研究综述》中写到:《史记》司马相如本传说他是“蜀郡成都人”,即今之四川成都人。但是,近几年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特别是主持编修新县志的研究者,如邓郁章等根据大量文献记载重申司马相如的籍贯是现今四川省南充市的蓬安县(古相如县)锦屏镇。代表性文献有:赵正铭、邓郁章主编的《相如故里在蓬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四川师范学院司马研的论文《王培荀的司马相如“实今之蓬州人”说考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经过几年来的进一步研究,得出的补充结论是成都为司马相如最后的落籍之地。代表性文献有:房锐,邓郁章著《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再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邓郁章所著的《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探讨》,杨曦《“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 综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具有综述意义。这是四川蓬安一说相如故里在此的证据,民间还有一说就是在河南,但是河南从未拿出证据。
2023-07-12 19:54:181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同样变法求强,为什么日本成功,中国惨败?

因为中国的政治集权制度根深蒂固,戊戌变法无法彻底改变,所以,导致中国惨败。
2023-07-12 19:54:266

日本在中国侵略时有那些事件

甲午战争是远远超过侵台之役的一场大规模的日本侵华战争,有的历史学者把它与1937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列为同一级别,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而将后者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研究是比较有基础的,近20年来又取得明显进展,出版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论文从揭示日本在战前的侵华活动、战争准备,剖析战争的起因,到研究《马关条约》及其重要条款等等,涉及这一战争过程中许许多多的问题,如陆方、宋德玲的《甲午战前日本侵华活动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傅玉能的《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晋阳学刊》1987年第4期)、郑瑞侠的《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舆论及情报准备》(《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金基凤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郭惠青的《试论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刘亚夫、赫崇旺的《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浅析》(《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5期)、南昌龙的《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中的阴谋活动》(《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3 期)、丁名楠的《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2期)、李文海、康沛竹的《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张浩的《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军事历史》1995年第3期)、韩行芳的《甲午旅顺大屠杀有关问题浅探》(《辽宁师大学报》1990年第5期)、孙克复的《旅顺大屠杀惨案新证》(《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关捷的《日军旅顺大屠杀新论》(《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崔王的《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潘家德的《试论中日<马关条约>赔款的影响》(《四川师院学报》1992年第5期)、张英莉的《甲午战后赔款与日本的“战后经营",》(《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1 期)、戚其章的《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赵福超、白陀碧的《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第6 期)、王文英的《试论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政治和国民意识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等等。1984年在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1994年在同一地点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都提出大量论文,会后分别结集为《甲午战争90周年纪念论文集》(戚其章主编,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和《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戚其章、王如绘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里面都有若干文章较多地论述日本的侵略。有的专门研究甲午战争史的学者出版过个人论集,主要有孙克复的《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辽宁大学科研处1984年出版)、戚其章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及其姊妹篇《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重要的甲午战争史专著有孙克复、关捷著《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甲午战争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二人主编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孙克复著《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4本书可以说构成一套辽宁学者编著的甲午战争全史。继此之后,山东的戚其章出版了《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及《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两者构成另一部甲午战争全史,这部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甲午战争成果的结晶,也代表了当前我国研究甲午战争史的整体水平。 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但谈这场战争决不能仅谈中日,还必须谈到朝鲜,朝鲜是甲午战争一个重要因素:战争是因朝鲜而起的,在朝鲜爆发的,然后又有一些激烈的战斗是在朝鲜土地上进行的,结束战争的条约第一款就是关于朝鲜,如此等等,可以说朝鲜是甲午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一些论文阐述这方面的问题,如南昌龙的《甲午战争与朝鲜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张恒礼的《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安徽史学》1993年第2 期)、张振鹍的《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此文收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一书时题目改为《甲午战争一一一场东亚地区性战争》)等。与此有关还出版了两本专著,即戴逸、杨东梁、华立著《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及王如绘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前者涉及面较宽,后者在主要利用中文资料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朝鲜因素,是一部颇见功力之作。朝鲜之所以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根源于中国与朝鲜间长期存在的“宗藩关系”,这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但迄今对中国学者多少还是一个禁区,在各种论著中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倒是一位韩国留学生金在善的一篇硕士论文《甲午战争以前中朝宗藩关系和中朝日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第1期),简要而无所回避地研究了这个问题。 甲午战争的结局对中国、日本及整个远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日关系、欧美列强与中国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在远东的相互关系的新调整。有的学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调整了对华策略,丁名楠的《甲午战争到日俄战前日本对俄决战“国策”指导下的侵华策略》(《东岳论丛》 1981年第5期)论述了此时日本对清政府及清统治者的种种“亲善”及拉拢等活动。 关于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对中国的侵略的研究,有王魁喜的《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穆景元的《日俄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始末》(《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等等。 甲午战争后十年日本在我国领土上掀起了一场对俄国的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相互争夺中国的土地和利权、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战争以前,日本与俄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和朝鲜(所谓“满鲜问题”)发生尖锐矛盾;战争以后,日本大力巩固并发展在东三省南部的势力(所谓“满洲经营,,),并走向与俄国勾结以共同抵制美国。对这一段复杂变幻的国际关系中日本侵华的种种活动,学者们从多方面进行了考察、探索,如研究日俄战争前及战争中的情况的有关勋夏、万安中的《试论日俄战争前俄日对中国的争霸》(《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董小川的《“满鲜互换主义”试析》(《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刘永祥的《试论日俄战争中日本对华谋略》(《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张志强的《日俄奉天会战对沈阳之劫掠述实》(《辽宁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马赫的《日俄战争及其争夺抚顺煤矿的真相》(《社会科学通讯》1983年第4期)。赵云鹏的《关于<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的若干问题》(《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揭示日本在对俄战争胜利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东三省事宜条约》的情况及订约后日本的种种违约侵权行为。关于日本在东三省南部的侵略扩张,有王贵忠的《中日安奉铁路交涉》(《沈阳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 4期)、王永涛、李莉的《安奉铁路交涉始末》(《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3期)、佟静的《略述中日安奉铁路纠纷之始末》(《社会科学辑刊》1994 年第4期)、高永一的《“间岛问题”的始末》(《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关于日本为巩固、发展在东三省南部的势力而发生的对美斗争、对俄勾结,有陶文钊的《日美在中国东北的争夺(1905-1910)》;(《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石楠的《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余绳武的《关于第三次日俄密约》(《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王学良的(《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时中美与日俄间的政治斗争》(《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等。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顷刻间清王朝被推翻。这时,由日本在华浪人出面,在军部一些激进侵华分子的支持下策划“满蒙独立”,王树才《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首次尝试一一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4期)对这件事做了详细的探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得到“天赐良机”在中国推行大侵夺,由此出现了4年多日本在华势力的大膨胀。这期间的主要事件有:出兵山东,与德国交战(这是日俄战争10年后又一次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战争),夺取利权;提出“21条要求",;以对华借款及订立军事协定以控制中国。这些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论著,有周武、陈先春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史林》1992年第3期)、黄尊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1914年日军在山东的不法行为述论》(同上,1995年第6期)、《1914- 1922年日本在山东的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同上,1994年第6期)、宋志勇的《1914-1922年日本在山东的军政殖民统治》(《抗日战争研究》 1998年第1期)、黄尊严、王涛的《日德胶澳之战与中日“行军区域”问题交涉》(《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米庆余的《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 的背景》(《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郎维成的《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二十一条要求》(《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崔丕的《也谈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龚炳南的《“二十一条”最后通碟的时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赵映林的《绝密的<二十一条>是谁泄露的》(《民国春秋》1993年第3期)、章伯锋的《西原借款”与日皖勾结》(《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裴长洪的《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同上1982年第5期)、《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赵占伟的《论西原借款在日本对华侵略中的特殊作用》(《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李永昌的《关于1918-21年中日“共同防敌”问题》(《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 年第2期)、张惠芝的《浅析<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出笼和实施》(《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等。一战期间日本侵华的许多活动都是通过同皖系军阀的勾结而实现的,日本与皖系军阀的关系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勾结的典型。关于这个问题,章伯锋写过专文《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后来又发表专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对双方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论述。 关于“田中奏折”的真伪。随着日本学术界基本上否定田中奏折的存在,中国史学界有人就此展开了讨论。发表了一些文章,大多辑入《田中奏折探隐集》(刘建业、高殿芳主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中还辑录了蔡智堪、王家祯以及台湾、日本学者的一些文章)。另外还有云章的《田中奏折确有其事》(《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沈予的《关于<田中奏折>若干问题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等。中国学者们大多肯定田中奏折的真实性。笔者对这个问题未做过专门研究,不敢妄评孰是孰非,但总觉得蔡智堪所说打入日本皇室书库抄录田中奏折的情节有点玄乎。也许这个问题要等皇室书库对外开放才能真正解决。 关于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及制造济南“五三”惨案,有查建瑜的《济南惨案史料辨正》(《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徐梁伯的《日本出兵山东的动因初探》(《江海学刊》1985年第6期)、李家振的《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人数浅见》(《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李家振、郭墨兰的《济南惨案述论》(《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等;专著有李家振的《济南‘渗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 “九一八”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二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第二个大热点。近20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此事件的文章之多难以统计,文章的内容从这次日本侵华事件的前因到后果,旁及有关人物的研究,几乎包罗无遗,如胡正邦的《论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进攻一一九一八事件的由来及其后果》(《思想战线》1983年第4期)、高二音的《“九·一八”事变发生论》(《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林和生的《略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山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杨小红的《论皇姑屯炸车案与“九·一八”事变的因果关系》(《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史桂芳的《“满蒙危机”论与九一八事变》(《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4期)、包奕诚的《论日本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董谦、林谷良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何华国的《浅析“九一八”事件的经济背景》(《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王玉平的《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变》(《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黄耀慧的《中村间谍案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第3期》、任永祥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郎维成的《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穆景元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锦州及辽西地区始末》(《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 1期)、尹正萍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罪加一等》(《军事史林》1995年第9期)、孔经纬、王连忠、孙建华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奉系官僚资本的侵掠》(《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曹必宏的《“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强掠东北海关述略》(《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王珊的《石原莞尔的侵华思想渊源》(《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赵东辉的《“石原构想”探析》(《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汪澎澜的《日本民间右翼团体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活动述要》(同上1997年第4期)等等。1991年的“‘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中辑录了大量有关“九·一八”日本侵华的文章。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专著,80年代有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著《“九·一八” 事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刘庭华的《“九·一八”事变研究》(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1991年“九·一八”事变60 周年之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型《“九·一八”事变丛书》(包括资料书),共六部,即林声主编的《“九·一八”事变图志》,马越山著《“九·一八”事变实录》,谭译主编的《“九·一八”抗战史》,顾明义、张德良、杨洪范、赵春阳主编的《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九·一八”事变档案史料精编》,辽宁省档案馆及辽宁社会科学院编的《“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与中国东北一一满铁秘档选编》。同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赵冬晖著《“九·一八”国难史》。另有郭大钧、张北根著《勿忘“九·一八”一一柳条湖事件前前后后》(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出版。“毋忘国耻历史丛书”之一) 等。 与“九·一八”密切相关的是“一二八”。关于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的研究,有毕永正的《上海“一二八”事变起因新探》(《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1期)、翁三新的《“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线一一日僧事件”真相》(《上海党史》1992年第1期)、陆伟的《日本在沪资产阶级与一二八事变》(《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等。许多研究“九·一八”的论著都连带涉及对“一二八”的研究。 “九·一八”以后,日本对华侵略有两个发展:一是占领我国东北,组建伪满洲国;一是由关外向关内推进,阴谋分离华北。伪满洲国的存在实际上是日本对东北殖民统治的一种形式,正如同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的直接统治是另一种殖民统治形式。本文不拟具体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情况,只想指出:已出版的有关伪满史专著中比较有分量的有两本,一是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合著《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1991年大连出版社修订本),一是解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已编辑出版两本《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第二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各收录有关论文30多篇。1996年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委会创办了一个学术刊物《东北沦陷史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的野蛮侵略和残酷的殖民统治,此刊物已出版多期,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成果并不断提供有关的学术信息。 日本由关外向关内的扩张,以1933年侵占热河、发动长城之战为始,逼订《塘沽协定》;进而以冀察为重点,策动华北“自治",,订立所谓“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制造华北特殊化,等等。关于这一系列侵略活动的研究,有张雅丽的《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世界历史》 1988年第5期)、张洪祥的(《塘沽协定>与冀东匪祸》(《党史资料与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刘国新的(《塘沽协定>与“华北自治运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封汉章的《略论“华北自治运动”的起点》(《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邵云瑞、李文荣的《关于“何梅协定”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熊宗仁的《“何梅协定”之辨析》(《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郑玉纯的《从 “华北五省自治”策划到“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始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5期)、封汉章的《试论日本“华北分治”策略的形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姚洪卓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分离活动》(《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3期)、刘国新的《七· 七事变前日本的“内蒙工作”及其失败》(《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单冠初的《日本帝国主义是策划侵绥事件的主凶》(《上海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前面提到的《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论文集中收录了若干篇有关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策及活动的文章。关于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马仲廉的《“九·一八” 到“七·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出版),主要叙述抗击日本的侵略;张篷舟主编的《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1932-1982年)》第一卷 (1932-1934年)、第二卷(1935-193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大事记散述这6年间的日本侵华情况。 以“七·七”事变发端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三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史研究的第三大热点但这方面研究情况的介绍不属本文的任务。 近代史上70多年间的日本对华侵略触及两国关系的各个领域,经济侵略与掠夺是一个重要方面。近2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相当的成果,约略概括有如杜询诚的《旧中国的中日合办企业》(《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日本在旧中国投资的几个特点》(同上1984年第7期)、朱婷的《论近代日本对华纺织资本输出》(《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5期)、郑会欣的《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黄明华的《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李秀石的《日本对我国东北经济侵略和掠夺政策的变迁及其实施》(《史林》 1986年第2期)、郑文云的《略论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经济的特点》(《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刘万东的《1905-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傅波的《抚顺煤矿案中日交涉始末》(《抚顺社会科学》1986年第1-4期)、桑润生的《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张传杰、孙静丽的《日本对中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世界历史》 1996年第6期)、饶野的《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鸭绿江右岸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宋承荣、张庆山的《日本殖民渔业对旅大水产资源的独霸和掠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高乐才的《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试点”移民及其失败》(《东北师大学报》 1997年第6期)、张丽波的《简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入侵》(《东北地方史研究)1992年第1期)、冯敏、蓝海的《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求是学刊》1997年第1期)、邓鹏的《日本“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始末》(《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11期)、黄耀慧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移民侵略一一以科右前旗哈拉黑乡为例》(《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邵会吉的《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东铁路”始末》(《历史教学》1988年第9期)、郭洪茂的《日本收买中东铁路浅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熊达云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经济扩张》(《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王同起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姚洪卓的《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纺织工业的兼并》(《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郑会欣的《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对华北走私问题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丁则勤、王美秀的《论华北事变前后的冀东走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张祖国的《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在冀东地区的走私贸易》(《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苏智良的《日本在近代上海的经济侵略活动初探》(《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车维汉的《日本八蟠制铁所侵掠大冶铁矿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等等。与大量的论文相比,日本经济侵华方面的专著太少了,杜询诚的《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不中。 说到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们不能不想到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本应是一个经济机构,但它自1906年成立之日起其活动很快就超出铁路及经济的范围,它在日本侵华中作用太大了,自然成为学者们着力研究的对象。近20年来这方面的论文可举出阎伯纬的《历史上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述》(《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苏崇民的《满铁史概述》(《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庞慧茹、高雪松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张祖国的《满铁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尉常英的《略述“满铁抚顺附属地”的形成》(《抚顺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孙乃伟的《略述满铁奉天附属地的建立》(《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第1期)、张树纯的《“七七事变”前满铁对华北的侵略活动概述》(《天津档案史料》1997年第1期)、杨韶明的《满铁初期的调查机关及其活动概述》(《东北沦陷史研究》 1997年第4期)、祁建民的《满铁经济调查会: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智囊”》(《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刘永祥的《满铁情报调查机构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高乐才的《满铁调查课的性质及其侵华活动》(《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崔艳明的《满铁调查与日本全面侵华》(《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等。
2023-07-12 19:54:572

陈望衡的学术成果

1. 美化你的生活(合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年。2. 艺苑谈美, 重庆出版社,1985。3. 艺术美(与张涵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 黑格尔美学论稿(与李丕显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5. 美学王国探秘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6. 艺术创作之谜 红旗出版社,1989年。7. 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8. 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9. 心灵的冲突与和谐——伦理与审美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 科技美学原理(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11. 山水美与心理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收入《山水美论》合订本)。12. 龙腾凤翥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13. 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4. 艺术设计美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5.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6. 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17. 诡异奇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 上海美术出版社,2002年。18. 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24. 境外谈美,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25.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26.交游风月--山水美学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7. 妩媚山水,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占筮与哲理--周易蕴玄机》香港中华书局1993(台湾易名为《命运与密码:奇特的易经哲理》风雪时代出版社出版)。2.《增广贤文Wisdom in Chinese Proverbs》(中英文,与李晓湘合著)[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1995。3.《天地入沉吟》 [新加坡]热带出版社,1995。4.《当代中国美学》(英文,Contemorary Chinese Aesthetics)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布洛克编选,纽约出版,1995。收入陈望衡论文两篇:《自然美概念比较研究》(Comparative conceps of Natural Beauty)《审美的本质》(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5.《孔子的故事》(中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6.《CONFUCIUS Life of Great Humanist》(英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7.《CHINESE BRONZES : Ferocious Beauty》(英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8.《道的启示--老子的智慧真谛》(中文、英文)新加坡亚太出版社,2005。9.《论语的启示》(中文、英文)新加坡亚太出版社,2005。 1.自然至美论,河北学刊,2005,1。2.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学术术月刊,2005,3。人大复印资料·美学,73.从“道”到“境界”----成中英关于“道”的诠释的美学启迪,人大复印资料·美学,4.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023-07-12 19:55:041

陈国英的教授

陈国英,女,1957年生,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84年底从北京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调到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任教。四川省人民政府督学、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学会教学与实验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与心理统计、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实验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专著);参编和合著有《心理教育》、《中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学教学心理学》、《行为塑造与矫正》等专著和教材。承担省部级课题17项,发表论文12篇,作为西南地区负责人组织修订心理测验量表3套。获省政府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教育厅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1.高中生升学就业倾向的综合评价系统研究,2004年立项,四川省教育厅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课题负责人,已结项,成果已获奖。2.四川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构建,2007年立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主研,在研。3.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2006年立项,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项目,主研,已结题,成果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库。4.建设教学科研型高校,2005年立项,四川省教育厅高教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列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主研,结题。5.四川教育学院好又多商学院产学合作办学效益个案研究,2006年立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主研,在研。6.全面推行学分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2007年立项,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重点项目,主研,在研。7.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女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7年委托项目,主研,在研。8.三项棋类活动进课堂与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2006年立项,四川省教育厅200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课题,主研,在研。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化考试的探索性研究,2006年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考试科学专项重点课题,主研,在研。10. 陈国英,一位非常热心,善良的阿姨,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非常将心比心的老师,是一位很会做菜曾获过第四届人才厨师的奖赏,冠军。 1.高中生升学就业倾向的实证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独立完成),获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心理自我调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独立完成)。3.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4.城市化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应然性转变,《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 1.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型校长培训模式建构及实践)。5人获奖,第三获奖人。2.2006年,获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高中学生升学就业倾向的实证研究),独立获奖。3.2004年获四川省自考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授予“四川省自学考试20周年先进工作者”称号。4.2006-2007年度四川省自学考试命题工作优秀管理者。
2023-07-12 19:55:191

力之的学术著作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2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1997.83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4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1997.45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1997.46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1998.27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4、5合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49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410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1998.511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12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999.113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4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115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1999.116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317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518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519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1999.112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199.1221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2000.122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123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12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2000.225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2000.226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227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428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29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30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2000.531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2001.332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633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435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136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2002.237《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38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239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2002.440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2002.341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2003.145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2003.446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48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49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150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2004.351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2005.152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2005.354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55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2005.556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57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58 《艺文类聚》汪绍楹先生校语商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9 关于《艺文类聚》引书文之无序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二 见:端木黎明.宋永培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98-108。60 关于“事具……”所涉引文之略详诸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三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1 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 《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62 《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2023-07-12 19:55:321

王川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选》,独著,20万字,西藏昌都地区方志委员会刊行,2001年1月;3、《拉萨河畔六十日——拉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独著,23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4、《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合著,副主编,20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6、《学界泰斗——陈寅恪》,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二)论文(凡未注明者均为独著)1、《清代昌都三岩地区政事拾遗》,《西藏研究》2000年4期,第55—61页。全文收入:①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总编室主编《昌都地区论文选》,2001年4月,第93—108页;②“中国西藏信息网”和“西藏网”两个中文简体网站均全文转载2、《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2000年4期,第82—90页(全文收入:①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明清史》2000年第4期第74—82页全文转载;②中国“新青年”网全文转载;- 2003-12-17);3、《史学家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岭南学报》(香港岭南大学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第297—313页(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评价了该文的观点,刘文又4、《民国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的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西藏研究》2001年1期,第85—90页;5、《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第23—31页;6、《陈寅恪、冼玉清的纯阳观之游》,《岭南文史》2003年1期;7、《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文史杂志》2003年3期;8、《陈寅恪与岭南花木》,《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6月15日51K 2005-1-18 及“国学网”等数个网站全文转载);9、《“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关于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合作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02年4月;10、《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198—118页;11、《“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第27—32页;12、《清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第43—51页全文转载);13、《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14、《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69页;15、《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第146—148页;16、《研究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北京)2004年第1期第63页;17、《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拉萨)2004年第1期第44—48、60页(①人大复印资料F7《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67—71页全文转载;②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全文转载见18、《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北京)2004年第2期第113—114页(中国藏学网全文转载,见19、《藏区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114页;20、《民国三十六年西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4年第3期第23—27页;21、《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略》,《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80—84页(教育部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摘录主要观点);22、《谈蕃说胡 更上一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评议》,《西北民族研究》(兰州)2004年第3期第115—119页;23、《陈寅恪与伯希和》,载《文汇报》(香港)2004年6月8日(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简报有报道,24、《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合著,第二作者)2004年第4期第51—59页。25、《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档案》(南京)2004年2004年,第4期,第54—59页26、《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107—113页;27、《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8、《陈寅恪与藏学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5年第1期第18—23页。
2023-07-12 19:55:571

国内知名的历史刊物

国内的历史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19:56:136

哪些学报是核心期刊

一下是 社会科学类的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19:56:282

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一社会现象 要涉及一些学术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文史哲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1、社会科学 12、社会科学战线 13、江苏社会科学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河北学刊 17、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浙江学刊 19、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浙江社会科学 21、天津社会科学22、社会科学研究 2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5、求是学刊 26、人文杂志 27、江西社会科学 28、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0、学习与探索 31、江汉论坛 3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南京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求索 36、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南京社会科学 41、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甘肃社会科学 44、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 5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 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5、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 57、东岳论丛 58、东南学术 59、学海 60、学术论坛6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6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3、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4、探索 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7、齐鲁学刊 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 74、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6、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 82、探索与争鸣 8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6、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7、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8、高校理论战线 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2、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3、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 100、云南社会科学 101、社会科学家 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9、江淮论坛 110、北京社会科学 111、前沿 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14、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6、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17、宁夏社会科学 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 120、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19:56:432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1,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双原子分子离子XY+势能函数的变分,中国科学G辑,vol.33,5:439-447(2003);2,刘国跃,孙卫国,冯灏,Studies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of Diatomic Molecular Ion XY+ with variational method,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2004, 47(2).154 ~164,SCI收录;3,刘国跃,孙卫国,冯灏,部分卤素双原子分子激发态的势能函数,物理化学学报,vol.19,4:293-296(2003),SCI收录;4,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尹 辉,用ECM方法研究N2分子部分激发态的势能函数,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下同),2004,vol.21(2).255~259;5,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双原子分子离子SiC-激发态A2P的势能函数的变分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vol.23(5).342~946;6,刘国跃,孙卫国,冯灏,用双原子分子离子XY+的能量自洽法研究卤素氢化物离子HX+(X = F,Cl,Br,I)基态的势能函数,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24(1).57~62;7,刘国跃,卢孟春,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粘滞系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期;8,刘国跃,碰撞问题的几何解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理),2000年7期;9,刘国跃,固体非谐振热学性质的统计解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6期;10,刘国跃,平衡态下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的狭义相对论效应,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5期;11,蔡凤云,蒋刚,等,The collision strengths of electron-impact excitation of Mg5+,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vol.23(2).343~347;12,吴英,晶体PSCST:VO2+的EPR谱及光吸收谱的理论研究,波谱学杂志,2007,613,吴英等,Schr&ouml;dinger方程向经典力学的过渡,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14,何 键,途刚,姚勇,施振刚,金属小粒子磁场下的电子热容特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vol.30(2).277~280;15,陈 璞,铁乳胶室Σeγ∽1014eV簇事例的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 vol.20(4),68~72;中日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23-07-12 19:56:521

贾敏的主要作品

先后任过《法律基础》、《国际经济法》、《合同法》、《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发表了《曹魏时期以肉刑代替死刑之争》(《文史杂志》, 1998年第4期)、《论我国死刑的限制适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9年)、《论一人公司》(《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论人权保障与死刑的适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00年第1 期)、《论期货犯罪》(《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民主政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作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和《设立中公司合同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等论文。
2023-07-12 19:57:061

杨晓红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果类型 成果名称 刊物/项目级别 作者排序 发表/完成时间 1 论文 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 《旅游学刊》 权威核心B 独立完成 2008年10月第10期 2 论文 旅游景区对游客的保护义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9月第5期 3 论文 立约定金诸问题探讨 《中国市场》 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2月第5期 4 论文 社会补偿体制下的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 《集团经济研究》 核心 独立完成 2007年12月第12期 5 论文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判例及功能解析 《中国市场》 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9月第35期 6 论文 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演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独立完成 2007年9月第9期 7 论文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四川师大法律评论》 独立完成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8 论文 浅析我国宪法司法适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独立完成 2004年 9 论文 公司法人机关民事责任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独立完成 2002年 10 论文 试论企业法人终止 《北方论丛》2001年5月青年学者专辑 独立完成 2001年 11 论文 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和补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第一作者 2001年 12 论文 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独立完成 2000年 13 教材 经济法概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1995年9月 14 项目 论侵权行为法与社会保险法的协调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负责人 2005—2007年已完成 15 项目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负责人 2008年在研 16 项目 宜宾市兴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5已完成 17 项目 宜宾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研究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5已完成 18 项目 宜宾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8在研 19 项目批准号LY08-26 民法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主持人 2008——2009在研 20 项目批准号09XJA82000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主持人 2009在研 21   民法安全保障义务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影响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一作者 2010年3期
2023-07-12 19:57:561

袁济喜的代表性论文

近五年主要论文目录《走向现代的传统美学》,收入《百年美学》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传统美育与美学研究的激活》,《文学前沿》,第三辑,2001年。《美育与人格关注》,《民族艺术》,2001年第1辑。《论传统美学与当代人文建设》,《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1年第11期)。《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论“兴”的组合界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论儒家审美人格的生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2年第9期)。《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天赋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3期)。《论宗白华的魏晋美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光明日报》,2003年7月29日,(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8期)。《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诗兴鉴赏与中华文艺精神》,《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诗兴活动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从“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2期)。《郭象与魏晋美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论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特质》,《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与学术史瞻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2年第6期)。《体大周正综赅有方》,《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与六朝文士的演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文学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超验意义》,《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化》,《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023-07-12 19:58:081

杨钊的教育科研

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文学及巴蜀文化讲授的主要课程有:(1)“中国文学史”(先秦至汉魏六朝),专业课,周4学时,2002至2006级中文本专科360人;(2)“中国文学史”(先秦至唐代),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3至2004广电新闻本科80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2002级中文10人教学实习,指导2002级中文8人、2003级中文8人的毕业论文,指导2004级中文10人学年学位论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二篇:《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文献资料的运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独著);《语文新课程考试要新在哪里》,《语文建设》,2004年3期(第二作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4项:“《左传》《国语》用《诗》研究”, 重庆市教委2004年人文社科项目,一年,主研; “吴芳吉与现代新诗研究”, 重庆市社科规划办2003年科研课题,一年,参研;“吴芳洁研究”,重庆市教委2004年人文社科项目,一年,参研;“张佳胤与明代巴蜀文学”,重庆文理学院2007年校级重点资助课题,一年,主持。发表论文主要有:《论〈左传〉“诗以言志”之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独著);《〈左传〉与“诗以言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独著);《脱略礼度 放浪形骸——明代戏剧中杨慎形象论》,《四川戏剧》2007年第6期(独著);《杨慎张家胤交游考》,《北方论丛》2008年第3期(独著);《吴芳吉吴宓文学交游》,《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独著)。
2023-07-12 19:58:211

李宗桂的主要研究论文:

1、《公民意识整体崛起》,《南方日报》2011年1月2日第007版。2、《多元趋势下的世界文化变局》,《人民论坛》2010年第7期。3、《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4、《广东文化发展30年的省思》,《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究竟何为“文化自觉”》,《解放日报》2009年2月9日第010版。6、《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和民族精神的自我挺立——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7、《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8、《“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9、《国学与时代精神》,《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10、《主持人语:现代化之旅的传统文化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11、《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Z1期。12、《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13、《国际惯例与民族文化尊严》,《人民论坛》2007年第3期。14、《和谐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传统》,《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15、《弘扬岭南文化特色 促进文化大省建设》,《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1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17、《“文化学”建设与文化现代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8、《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社会科学论坛>记者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19、《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杂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0、《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21、《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22、《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2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24、《“广东人精神”漫谈》,《粤海风》2003年第3期。25、《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若干难题》,《文史哲》2003年第2期。26、《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27、《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下)》,《学术界》2002年第2期。28、《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学术界》2002年第1期。29、《再谈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以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的活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30、《<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31、《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刍议》,《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2、《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33、《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34、《初级阶段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35、《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36、《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人民论坛》2000年第3期。37、《董仲舒理想论的文化阐释》,《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38、《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39、《以今释古化难为易──读<文白对照十三经>和<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40、《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从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谈起》,《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41、《一代启蒙学者的心路历程》,《史林》1997年第2期。42、《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谈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43、《广东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44、《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45、《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46、《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47、《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学术研究》1994年第1期。48、《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流变》,《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49、《思想家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50、《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51、《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52、《评中魂西体的文化重构论》,《湖湘论坛》1993年第3期。53、《儒学与中国现代思潮》,《求索》1993年第2期。54、《论董仲舒奉天法古的维新原则》,《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55、《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模式和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56、《改革开放与价值嬗变》,《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57、《评“彻底重建”的文化观》,《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58、《试析海外的全盘西化论》,《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6期。59、《试析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思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60、《董仲舒人性论析要》,《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61、《评现代中国的文化重构论》,《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62、《论董仲舒整体直观的经验思维方式》,《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63、《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哲学动态》1992年第8期。64、《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65、《论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66、《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思潮》,《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67、《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68、《试论当代中国的活文化》,《开放时代》1992年第3期。69、《新儒学的形上追求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研究》1992年第3期。70、《董仲舒道德论的文化剖析》,《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71、《论董仲舒的文化贡献》,《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72、《董仲舒义利观揭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73、《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74、《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75、《论君主专制国家的成熟》,《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76、《拓展价值领域 提高人民素质》,《开放时代》1991年第2期。77、《论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78、《评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兼谈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79、《评海峡两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80、《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81、《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82、《现代儒学大师牟宗三谈中国文化》,《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83、《论中国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思想战线》1989年第2期。84、《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哲学研究》1989年第3期。85、《论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86、《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略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87、《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88、《海外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文化思想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89、《“现代新儒家”辨义》,《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5期。90、《儒道对立互补之比较》,《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91、《论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天府新论》1988年第4期。92、《驳“中国无哲学”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93、《简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第5期。94、《孔子研究方法我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5期。95、《秦汉之际社会思潮简论》,《浙江学刊》1987年第6期。96、《秦汉医学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97、《从秦汉社会历史发展看董仲舒思想的积极意义》,《河北学刊》1986年第5期。98、《相似理论、协同学与董仲舒的哲学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99、《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8期。100、《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101、《简论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作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102、《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103、《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利用和改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104、《“即”字释义辨误一例》,《辞书研究》1984年第4期。105、《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106、《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孔子天命观》,《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107、《试论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2023-07-12 19:58:401

王辉斌的著作及评论索引

1、《唐代诗人咏湖北》,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2、《李白史迹考索》,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3、《唐人生卒年录》,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4、《杜甫研究丛稿》,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5、《李白求是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四大奇书研究》,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7、《孟浩然研究》,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8、《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独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9、《唐代诗人探赜》,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0、《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1、《唐宋词史论稿》,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12、《先唐诗人考论》,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3、《王维新考论》,独著,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4、《孟浩然大辞典》(主编),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5、《唐代文学探论》,独著,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16、《唐后乐府诗史》,独著,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17、《宋金元诗通论》,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8、《杜甫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9、《孟浩然研究论丛》(主编),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20、《商周逸诗辑考》,独著,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1、《王辉斌学记》,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2、《李白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3年出版。 1、《李白诗中之“龙山”考》/《天府新论》1986年1期。2、《李白蜀中行踪杂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1期。3、《李白与王昌龄交游考索》/《天府新论》1986年4期。4、《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5、《莫愁本事说略》/《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6、《<蜀道难>探索——兼论李白一入长安待居的时间与游踪》/《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3月出版。7、《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12期。8、《孟浩然入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5期。9、《陆文学交游考略》/《天府新论》1988年3期。10、《陈子昂死因新探》/《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出版。11、《陈子昂死因及雪狱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12、《<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13、《<金瓶梅>研究四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6期。14、《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3期。15、《<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考>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8期。16、《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17、《袁氏兄弟与〈金瓶梅〉抄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1期。18、《陈子昂北征与〈西还〉诗作年新考》/《陈子昂研究论集》第二集,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3月出版。19、《〈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三)/《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20、《李白究竟在何地奉诏入京》/《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21、《〈西游记〉祖本新探》/《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3期。22、《李白〈苦雨〉诗再考订——兼及三入长安说的证据问题》/《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合集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23、《李商隐卒年新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24、《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4年2期。25、《杜甫诗歌:中国古代学者诗的范本——以其近体诗为研究的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6、《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7、《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又载《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12期。28、《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1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29、《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0、《李白在四川思想究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1、《刘禹锡妻室考辨》/《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2期。32、《建国以来李白研究述要》/《齐鲁学刊》1995年3期。33、《再论〈西游记〉祖本为〈西游释厄传〉——对吴圣昔〈商榷〉一文的质疑/《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34、《李白在安徽研究综述》/《中国李白研究》1995年、1996年集合刊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35、《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天府新论》1996年6期。36、《建国以来杜甫生平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37、《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38、《明末清初小说批评的特色与成就》/《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39、《关于〈西游记〉祖本的再讨论——对吴圣昔〈评〉文辨驳》/《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1期。40、《杜甫之父杜闲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41、《杜甫出生地考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3期。42、《艺术转型: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2期。43、《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44、《再谈李白〈九日龙山饮》/《李白与马鞍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4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考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46、《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2期。47、《王维早期行事探究》/《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3期。48、《三谈李白〈九日龙山饮〉〉——与郁贤皓、李子龙二文商榷》/《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49、《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50、《李白家世之谜破译》/《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1期。51、《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52、《王维开元行踪求是》/《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53、《李孟交游详考》/《千年诗魂,蜀道李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54、《词起源于中唐诗客论》/《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6期。55、《唐宋词分派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56、《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57、《柳永生平订正》/《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5期。58、《王维转官吴越考略》/《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5期。59、《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5期。60、《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6期。61、《论王维的乐府诗》∕《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5期。62、《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与人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6期。63、《晋宋人物白石词——南宋“骚雅词派”系列研究之二》∕《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2期。64、《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65、《周邦彦“清真雅词”论》∕《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6、《论英雄词人的“变调”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7、《长安为花间词始地探论》∕《唐代文学研究》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68、《宋代女词人词作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5期。69、《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4期。70、《周邦彦与南宋词人》∕《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2期。71、《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6期。72、《〈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73、《三曹雅好乐府的原因及其乐府情结述论》∕《乐府学》总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74、《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黄山书社2008年10月出版。75、《“稼轩体”与“稼轩风”辨识》∕《辛弃疾研究论丛》,山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76、《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3期。77、《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江淮论坛》2009年2期。78、《金元诗歌的变唐特色与成就》∕《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2期。79、《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与特色》∕《长江学术》2009年3期。80、《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4期。81、《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4期。82、《李白赠内诗述论》∕《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黄山书社2009年12月出版。83、《论张祜与唐代题咏诗——兼论张祜的佛教诗》∕《华夏文化论丛》总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84、《蔡邕蔡邕生平与创作年表》∕《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卷,总第55——56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85、《宋金元奉使诗探论》∕《江淮论坛》2010年2期。86、《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2期。87、《大唐题咏诗创作第一人:论张祜的题咏诗》∕《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5期。88、《〈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期。89、《元初三大诗人群体的乐府诗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90、《〈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4期。91、《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向与特点》∕《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2、《唐后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3、《辽金时期的乐府诗述论》∕《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4期。94、《论明代的竹枝词创作》∕《天府新论》2010年5期。95、《也说王维开元天宝间的行迹——<王维开元天宝间行迹考>一文评析》∕《学术界》2010年12期。96、《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97、《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1期。98、《论宋代的“吴体”创作与特点》》(与人合作)∕《长江学术》2011年2期。99、《论元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期。100、《论宋金元的杂体诗创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5期。101、《岂能如此“释疑”——略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文化学刊》2011年5期。102、《明代的拟古乐府创作及其褒贬之争》∕《阅江学刊》2011年5期。103、《论唐代的佛境风物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104、《元初的“宋金遗老”及其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1期。105、《清代的海外竹枝词及其文化使命》∕《阅江学刊》2012年1期。106、《宋代诗人周紫芝及其诗歌综合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1期。107、《再谈杜甫的婚姻问题——简评<杜甫妻室问题辨正式>一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期。108、《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略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一文》∕《学术界》2012年5期。109、《论元代的诗派及其宗唐复古倾向》∕《江淮论坛》2012年4期。110、《论乐府与歌行的关系》∕《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8期。111、《汪象旭与“西湖文人集团”——<西游记>祖本为大略堂本再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1112、《历代孟王优劣论简述》》∕《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0辑(2004年)。113、《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3辑(2010年)。114、《“前乐府”及其在先秦的创作》∕《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5、《唐代诗人的乐府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6、《明清时期“水浒传序”述论》∕《聊城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7、《论“前乐府”的批评》∕《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8、《蔡邕与<琴操〉及其题解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9、《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阅江学刊》2013年3期。120、《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1、《唐代新乐府诗派的批评理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2、《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古乐府观》∕《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5期。123、《陶渊明未曾交游谢灵运原因探考》∕《栗里论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124、《夏商周“乐府”考论》∕《学术论坛》2013年8期。125、《金代诗人的乐府观与乐府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6期。126、《刘次庄<乐府集〉及其题解批评》∕《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7、《胡震亨的“唐代乐府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8、《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批评》(与人合作)∕《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9、《王世贞<艺苑卮言>的乐府诗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期。130、《周紫芝新乐府观述论》∕《阅江学刊》2014年2期。131、《左克明及其<古乐府>的题解批评》∕《学术论坛》2014年3期。132、《徐献忠与<乐府原>考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1、《还诗人的历史真实于当代——王辉斌的李白研究述评》(马若冰)/《绵阳师专学报》1996年年1期。2、《略谈王辉斌的杜甫研究》(魏天民)/《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年4期。3、《从“知人”到“论世”的全过程探索——王辉斌教授的唐诗研究述评》(沈小川)/《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7年年2期。4、《评<杜甫研究丛稿>》(龙建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5、《评<李白求是录>》(张春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6、《一部极富学术个性的专著——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房日晰)/《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1期。7、《多元求是、创见迭出——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赵海菱)/《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3期。8、《王辉斌与孟浩然研究》(魏延晖、赵英华)/《襄樊日报》2002年12月24日4版。9、《笃实谨严、博雅精详——评王辉斌教授<四大奇书研究>》(徐兴菊)/《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3期。10、《李白研究的又一新著——王辉斌教授<李白求是录>评介》(阮堂明)/《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3期。11、《唐诗个案研究中的力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文师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12、《孟浩然研究的拓新与集成——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李云琦)/《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3、《孟浩然研究的丰硕成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周相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4、《<李白求是录>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5、《<杜甫研究丛稿>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6、《视角独特、新见迭出——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崔际银)/《唐都学刊》2004年6期。17、《洞幽烛微、创见迭出——评王辉斌<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萧兰英)/《荷泽学院学报》2005年4期。18、《唐代文学研究的四部曲——评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孙微)/《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9、《<唐代诗人探赜>》(李德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0、《耕耘在唐宋文学领域的新收获——评王辉斌先生<唐宋词史论稿>》(徐燕婷)/《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期。21、《评王辉斌先生<唐代诗人探赜>》(李园)/《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22、《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平议》(沈文凡、周菲菲)/《云梦学刊》2007年3期。23、《评〈唐代诗人探赜〉》(陈才智)/《中国文学年鉴》2006年版,中国文学年鉴出版社2007年出版。24、《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欧明俊)/《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4期。25、《新出词籍介绍·唐宋词史论稿》(彭国忠)/《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6、《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评议>》(孟修祥)/《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2期。27、《探幽发微、补苴罅漏的<先唐诗人考论>》(杨栩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28、《评<王维新考论>》(黄震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9、《<孟浩然大辞典>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新伟)/《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0期。30、《评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兼及作者三十年的治学之路》(吴中胜、史元梁)/《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4期。31、《评<唐宋词史论稿>》(欧明俊)/《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年辑,武汉出版社2009年出版。32、《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探论>评议》(孟修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0期。33、《求新求是,精益求精—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陈冠明、黄晓静)/《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6期。34、《开拓疆域 填补空白—评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高新伟)/《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4期。35、《乐府诗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苗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三峡论坛》2011年5期。36、《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述评》(萧晓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37、《<孟浩然研究论丛>序》(傅璇琮)/《孟浩然研究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8月出版。38、《<王辉斌学记>序》(傅璇琮)/《阅江学刊》2012年3期。39、《关于唐后乐府诗的发展、范畴及规律性特点——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苗菁)/《乐府学》第7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40、《评<杜甫研究新探>》(吴振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2年辑,又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41、《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评议》(汪超)∕《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0——2011年辑,又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42、《商周逸诗辑考的开拓意义及其学术价值——王辉斌教授<商周逸诗辑考>述评》(沈文凡、林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4、《<商周逸诗辑考>的学术启示》(傅璇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5日,又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网”,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中国社会科学战线网”转载。45、《唐后乐府诗史的原创研究——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傅璇琮)∕《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2月29日,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46、《汉宋之学结合的结晶——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马连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7、47、《王辉斌教授<李白研究新探>出版》(姬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
2023-07-12 19:58:521

法律核心期刊是指哪些?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些刊物可以直接从邮局订阅,也可以到图书馆查看。
2023-07-12 19:59:052

2012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包括哪些?

2011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学术月刊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江海学刊13.文史哲1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社会科学研究18.学术研究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天津社会科学21.社会科学2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浙江社会科学24.江苏社会科学25.社会科学战线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浙江学刊28.求是学刊2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1.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2.学习与探索33.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5.人文杂志36.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南京社会科学38.中州学刊39.广东社会科学40.东南学术41.甘肃社会科学42.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3.学海44.江汉论坛4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0.江西社会科学51.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国外社会科学5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4.思想战线5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56.山东社会科学57.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9.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0.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5.学术界66.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7.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8.探索与争鸣69.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3.学术论坛7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5.东岳论丛76.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7.社会科学辑刊78.学术交流79.河南社会科学8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83.云南社会科学84.北方论丛8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0.东疆学刊9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92.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湖北社会科学9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齐鲁学刊98.高校理论战线99.北京社会科学100.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2.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3.贵州社会科学10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社会科学家1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9.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湖南社会科学1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学习与实践113.内蒙古社会科学114.广西社会科学115.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天府新论117.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8.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19.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19:59:123

张丽莉的主要科研成果

1、《Monotone Method for First Order Period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 and Periodic Solutions of Func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Journal Memoirs on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Mathematical Physics》28(2003),75-88发表;2、《Monotone Method for Second Order Period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nd Periodic Solutions of Delay Difference Equations》,《Applications Analysis》82(2003), 215-229发表;3、《Existence Theor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Solutions to Semipositone Discrete Dirichle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with Singular Dependent Nonlinearities》,《J. Applied Math. Stochastic Analysis 》16:1(2003), 19-31发表;4、《Existence Theor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Solutions to Singular Positone Discrete Dirichle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to the One-Dimension p-Laplacian》,《Archivum Mathematicum》40(2004), 367-381发表;5、《Optimal Existence Theor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Positive Solutions to Fourth-order Period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Nonlinear Analysis》7(2006), 841-852发表;6、《二阶时滞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正解》,《数学学报》2003年第二期发表7、《带不可微项的减少导映照记值次数的Newton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发表;8、《非自治时滞微分方程单重周期正解的存在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5(2007),177-181发表;9、《关于高等数学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316-317发表;10、《非线性四阶周期边值问题的最优正解》,《数学物理学报》(2009)11、《非自治时滞微分方程多重周期正解的存在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信息系统工程》4(2010)13、《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信息系统工程》9(2010) 高等数学(经济类),高校教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4月,编者
2023-07-12 19:59:201

罗宁的论著目录

1. 《传奇荟萃,聊斋先河——牛僧孺《玄怪录》选读》(与祝尚书教授合著),中华书局,2003年2. 《汉唐小说观念论稿》,巴蜀书社,2009年3. 《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4. 小说与稗官,《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6期5. 读《叶净能诗》,《新国学》第四卷,巴蜀书社2002年6. 论《殷芸小说》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说观念,《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1期7. 中国古代的两种小说概念,《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2期8. 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9. 《南部新书》需要校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4年4期10.《南岳夫人内传》、《南岳魏夫人传》考,《新国学》第五卷,巴蜀书社2005年11. 论五代宋初的「伪典小说」,《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12. 从语词小说到文类小说—解读《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序,《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4期13. 论文传的产生与演变,《新国学》第六卷,巴蜀书社2006年14. 陆长源及著述考论,《唐五代文化论稿》,巴蜀书社2006年15. 文谷及其《备忘小抄》考论,《唐五代文化论稿》,巴蜀书社2006年16. 唐代《八仙传》考,《宗教学研究》2006年3期17.《庐陵官下记》辑考,《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8. 百岩禅师(怀晖)事迹及史料考辨,《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19. 处常子《续本事诗》辑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5期20. 汉待诏考,《新国学》第七卷,巴蜀书社2008年21. 制异名新说、应文房之用——论伪典小说的性质与成因,《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2期22. 潘远《纪闻谭》辑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2期23.《赵贞吉诗文集注》斟补,《语文知识》2008年4期24.《俳谐集》与《谐噱录》考辨(附《谐噱录》校证),《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五辑,巴蜀书社2008年25. 明代伪典小说五种初探,《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1期26. 论《南部新书》对整理唐代小说文献的价值,《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2期27. 张询古《五代新说》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2期28. 两种文言小说书目补正,《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2009年29. 论传记传叙之名称及相关概念——兼评《八代传叙文学述论》,《新国学》第八卷,巴蜀书社2010年30.《贞陵遗事》、《续贞陵遗事》辑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2期31. 中华书局本《旧唐书》校读札记,《华西语文学刊》第2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32.《邺侯家传》与《邺侯外传》考,《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期33. 唐代景龙二年游幸佛寺应制诗述论,《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4.《龙城录》是伪典小说,《文学与文化》2011年1期
2023-07-12 19:59:3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修改后再审一般要多久

1-3个月。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修改后再审,审稿周期一般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4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3-07-12 19:59:5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会给稿费吗

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只要投稿成功,发行成功的话,就会收到稿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主管单位为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审稿时间为1-3个月。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数学文摘、CA化学文摘(美)、Pж(AJ)文摘杂志(俄)、国家图书馆馆藏、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期刊)、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
2023-07-12 20:00:031

国内那些期刊杂志比较权威!算是顶级的?自然科学类!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2023-07-12 20:00:131

哪些综合类核心期刊偏向于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

一些高等院校学报的社会科学版,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20:00:212

祁伟研究论著的介绍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 2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1997.8 3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 4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1997.4 5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1997.4 6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1998.2 7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4、5合 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4 9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10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1998.5 11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12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999.1 13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14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1 15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1999.1 16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3 17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5 18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5 19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1999.11 2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199.12 21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2000.1 22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1 23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1 2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2000.2 25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2000.2 26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2 27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4 28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9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30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2000.5 31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2001.3 32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6 33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5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6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2002.2 37《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 38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2 39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2002.4 40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2002.3 41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 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 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 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2003.1 45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2003.4 46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 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48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9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1 50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2004.3 51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2005.1 52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3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2005.3 54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5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2005.5 56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7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 58《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2023-07-12 20:00:531

美学 核心期刊有哪些

没有专门的美学栏啊,给你社会科学类的吧: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学术月刊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社会科学12.社会科学战线13.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浙江学刊19.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浙江社会科学21.天津社会科学22.社会科学研究2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5.求是学刊26.人文杂志27.江西社会科学28.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江汉论坛3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求索36.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中州学刊40.南京社会科学41.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44.思想战线45.山东社会科学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7.社会科学辑刊4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学术界5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广东社会科学53.国外社会科学 5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55.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60.学术论坛6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广西社会科学74.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6.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8.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 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4.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 高校理论战线89.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0.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2.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3.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6.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8.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 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5.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8.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07-12 20:01:131

刘文勇的成果情况

(一)学术著作1.专著《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巴蜀书社,2006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论讲疏》,巴蜀书社,2011年。2.合著或参撰著作《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比较文学学科史》,巴蜀书社,2010年。(二)主要论文《魏晋南北朝“文论高峰说”献疑》,《文艺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文论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真相被遮蔽:中国古代文论在二十世纪的命运》,《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文学自觉说商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汉儒“美刺解诗”的思想史价值》,《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卑之无甚高论:儒家对文学的思考重心与特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儒家价值与儒家风骨论》,《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楚化与儒化--阐释汉代文学思想的一个框架》,《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为天下而教化:儒家教化说之精神再检讨》,《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曹魏政治与<典论·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儒家“怨而不怒”理论再评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古学还他古学:史家视野中的老子之学及其相关性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中国文论:“接着讲”及其困境》,《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国文论界的焦虑症》,《当代文坛》2012年第4期。《汉赋文化属性探议》,《广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礼乐与中和文化观新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王充及其文章观重估》,《殷都学刊》2011年第4期。合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
2023-07-12 20:01:201

急求关于写张爱玲"缺失的情爱”论文的参考文献.

周芳芸,《曹七巧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周芳芸,《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鲁建平,《母性的陨落——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探析》陈慧茹,《母性的沦丧与异化——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探析》,太原大学学报缺失的情爱,一要从当时十里洋场的特殊社会背景去分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使得女性不得不以出卖青春、爱情、肉体等方式获得生存,有人心甘情愿做了金丝雀,如《沉香屑》里的葛薇龙,《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二是要从性压抑问题上去探讨女性所受的屈辱,《金锁记》里曹七巧是一个从被人食、到食人,再到自食的典型。还可以讲张爱玲塑造的女性形象与现代文学其他的形象作比较。
2023-07-12 20:01:482

徐希平的个人作品

1、 《艺术与长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 《羌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8月版(合著)。(国家85重点课题)3、 《高尚的天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1998年再版。台湾修订版。4、 《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版。(合著)(四川省95重点课题)5、 《笳吹弦颂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古代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月。 1、 《姚合杂考》//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2、 《读李白诗札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期3、 《李白流夜郎赦归湘汉行迹考辩》//天府新论1989、5期4、 《全唐诗姚合集重出诗斟辨》//古籍整理//1991、35、 《杜诗旧注榷证》//杜甫研究学刊1992、3期6、 《“武功体”价值新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期7、 《太白个性之多民族基因》//祁连学刊//1993、2期8、 〈马戴诗注〉《若干人名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3期9、 《生命之树在艺苑常绿》//书友//1993(总第47期)10、 《李白与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1、 《剑南春与传统养生文化》//巴蜀风//1994、1期12、 《姚合若干生平问题的考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期13、 《马戴交游考》//文教资料//1995、2期14、 《全唐文》与《李白诸集校读志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专辑(李白研究论丛第三辑)15、 《许浑卒年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汉语言文学专辑16、 评《卢照邻集笺注》//中国文学研究//1996、3期17、 《杜甫研究学会第九届年会学术综述》//杜甫研究学刊//1996、3期(合作)18、 《写出一个时代的羌人风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期19、 《饮茶与道德文化情结》//巴蜀风//1996、4期20、 《张籍与白居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期21、 《全唐文》补辑杜甫赋甄辨//杜甫研究学刊//1997、2期22、 《姚合年谱》//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专辑23、 不囿陈说,别具特色—论《唐宋诗举要》选诗标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5期24、 《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杜甫研究学刊//1999、2期25、 走出羌寨神山,走向现代文明---论叶星光的小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期26、 物我交融,关爱生命---论张善云的科普旅游散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期27、 羌族青年诗人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1期28、 杜甫《前殿中侍御史……文》读解//杜甫研究学刊2000、1期29、 《唐宋诗举要》选杜诗略论//中国杜甫学会《杜甫研究论丛》第2辑//香港出版社2000、30、 杨慎《升庵诗话》论李杜评析//东方诗话学会第二届国际发表大会论文集//香港浸会大学//2001、1月31、 《新时期杜甫研究断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3期32、 杜甫《谴愤》诗说//乐山师院学报//2001、5期33、 《升庵诗话》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2、1期34、 《罗庸先生唐代文学史研究述略》//唐代文学论丛200235、 《罗庸先生论唐代的三种新文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期36、 “杜陵诗境在,寂寞古今情”——杜甫与张问陶37、 评《宋人别集叙录》//(《书品》2002、3) 1、 《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辞典》//四川少儿出版社//1989、、2、 《中学古代文言诗文助读》//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93、 《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4、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成都出版社//1992、5、 《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7月6、 《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7、 《中国文学五千年》(辽金元分册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8、 《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月
2023-07-12 20:01:551

吴俊的教育科研

吴俊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美育理论、西方文论研究,近年来,结合工作实际成功地开发出“修辞美学”、“语文美育”等新的研究领域,完成了贵州省教育厅立项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借代的两个作用》(《修辞学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围城>幽默手法初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比喻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借代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移就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夸张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浅谈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贵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钱钟书对莱辛<拉奥孔>的超载》(《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美学解读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拟人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等30余篇论文、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国重要刊物转载,多篇荣获省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著作有《词语手册》(合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多功能字词手册》(合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古诗精华》(合著,巴蜀书社2000年版)、《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贵州省首届“高校科研论坛”优秀成果推介一等奖)。现为中国修辞学会会员,西南修辞学会会员,贵州美学学会理事。
2023-07-12 20:02:121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核心人物

党委书记:王泽兵党委副书记:杨俊院长:孔令翠副院长:金黛莱、黄桂平、曹曦颖副处级调研员:何德 1)嵇 敏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任院长,1954年10月生,现任外语学院、文学院硕士导师、国家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四川师大女性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的唯一中国学者。 获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十佳”(文科前五名)、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政府 “中国西部论坛”优秀奖。嵇敏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获硕士学位。获国家留学基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等校从事美国文学和女性学研究。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演讲如:“第二届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并主持分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国际研讨会”、“第十九届美国全国女性学研究年会”;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新时期中国女作家比较研究”;“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口语水平测试研讨会”;“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年会”等。于2001年、2004年承办了两届“中美女性学国际研讨会”。回国以来承担多项国家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现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第一批课题等研究项目。学术代表作有1.荒野中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论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2.“书写《紫色》”; 3.“托妮?莫里森的《天堂》”; 4.“当代中国女作家评析:形象与主题”(台湾学生书局);5“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美国批评传统”载《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女性研究丛书)6.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Writers: from the Zhiqing Generation to the Hotdog Generation”( 加州大学(柏克莱));7. Reading Wom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8.《今日西藏行》等。研究专长:英语教学与理论、美国文学、中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少数民族女性。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2)肖明翰男,四川自贡市人,1951年生,1977年毕业于四川师大外语系,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 美国俄亥俄大学英文系,专攻英美文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四川 师大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文学、福克纳以及乔叟等方面的研究;衔后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国家教委基金课题,二项省教委社科基金课题。已出版专著3部,论 文50多篇和一些译著译文。《大家族的没落》是国内第一部对中外二位重要文学家进行系统 的比较研究的著作,而《福克纳研究》则是国内第一部对福克纳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 的专著。两部著作都获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现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3)孙恺祥男,1945年生,民进四川省委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任院长。长期在高校任教,讲授过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熟悉英美文学、语言学、 文艺理论、翻译理论、教学法等。出版学术译著六部,发表论文若干,译著《弗洛伊德论创 造力与无意识》为首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入选作品,《呼啸山庄》一书获四川文学翻译二等奖(1996年)。4)蒙雪琴女,1958年9月生,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为四川师大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但对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及外贸英语也有研究。发表有中英文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如: 《论〈红字〉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人际观》 (外国文学,2003,4), 《诗人“神般的创造者”——谈伊丽莎白时代精神在文艺美学中的表现》,(西北师大学报,2003,4)。编著有:供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精读教材:《综合大学英语》第四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商务英语书面用语》,天地出版社2001出版,承担有省教委社科基金研究课题。5)尹世寅男,生于1950年9月8日,汉族。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中心学术委员、研究员,西南—西北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考试专家顾问组成员,四川省省级中小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员。2006年到英国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进修。长期以来在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担任英教本科、成教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了科研论文和专著多篇/部。2001年科研论文《两个九义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比较》获西南——西北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第8届学术年会优秀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2003年主编四川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新课标培训教材《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英语教学实施指南》;2004年主编《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推荐使用课程资源”;同年完成国家级科研重点课题《外语特色学校与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研究》。6)张 叉男,1965年生,四川省盐亭县人,文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任副院长、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分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明清小说研究》、《东方丛刊》、《当代文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33篇,计36.4万字。独立承担并完成四川省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1个、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1个。负责在研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项目1个、四川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1个。与他人共同承担在研国家基础教育研究项目1个、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科研项目1个、四川师范大学重大科研课题1个、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2个。参研四川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2个。出版专著1部,计32.9万字。与他人合作出版译著1部,完成相关章节译文5万字。四川省精品课程《英语精读》主讲教师之一。1995年获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工作奖,2000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学会会员。7)孔令翠男,原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四川省英语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院学科建设(含新专业申报)、师资、人事、安全、财务、外事等,负责学院教师发展团队建设与教师教育团队建设,。[1]一直战斗在大学外语教学第一线,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他教研活动的主要对象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主编了一批教材,取得了包括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丰硕的教研成果。他学术造诣较高,承担了一批较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学术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并且十分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023-07-12 20:02:291

王川的学术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近现代藏区及其毗邻地区的社会经济史、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国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研究员主持)等多项,从1997年来数次进入各地藏区,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在《民族研究》、《民国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宗教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广西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史研究》》、《历史教学》、《学术研究》、《民国档案》、《海交史研究》、《香港岭南学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神秘的宗教》(广州出版社1997年)、《拉萨河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西藏昌都――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合著,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南海神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藏昌都地区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论著8种。新著《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即将出版。论文《藏区枢纽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获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2003年度一等奖;论文《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获2004年四川民族学会三等奖;合编专著《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主编为四川大学冉光荣教授,合著,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获2004年四川省二等奖(联合获得)。)、《西藏昌都地区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获四川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育厅“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2023-07-12 20:02:571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其它成果

英汉比喻喻体的趋同性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3)爱情的琥珀:情爱的生灵——《荆棘鸟》中梅吉与拉尔夫的性爱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ISSN1672-366X 2008(01)一个“不可捉摸”的网--伊丽莎白·乔利作品“另类”主题初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5)一个“不可捉摸”的网--伊丽莎白·乔利作品“另类”主题初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5)“错过”之美——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家ISSN1006-4044 2008(06)倔强的“情人”——评析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的艺术特色 电影文学ISSN0495-5692 2008(14)“彝族文化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探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 1674-0297 2008(04)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多元文化课程“彝族文化旅游英语”教材开发的有机整合 《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1007-7030 2008 (3)试探英语阅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心理及阅读课堂教学设计 《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ISSN1673-1883 2008(8)外语教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探讨ISSN1009-9298 2008(03)外语教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探索ISSN1009-9298 2008(04)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ISSN 1004-3926 2008.06论宋词的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实践——以《江城子》的两个译本为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2-5379 2008(03)汉英文化中的面子及礼貌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ISSN1000-5757 2008(07)SPSS软件在成绩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云南财贸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ISSN 1672-4755 2008(02)英语精读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学方案的实验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ISSN1000-5757 2008.8艺术类学生的英语个性化学习研究 科教文汇(下旬刊) ISSN 1672-7894 2008(09)打破沉默,倾诉心声——评澳大利亚土著作家萨莉·摩根的《我的位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2)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eacher Feedback to Student Writing in EFL Journal of Culture &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SN 1549-571X 2008(05)大学英语教学心理互动的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ISSN 1004-3926 2008(11)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素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ISSN1000-5757 2008.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教师角色的期待 中国电力教育ISSN 1007-0079 2008.1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ISSN1004-3926 CN51-1671/C Vol.29 No.11 2008年11月总第207期译者忠实对象的多元互动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4)试论多译本读者的“理解困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ISSN1004-8502 2008(S1)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初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语言与想象力----解读克里斯蒂娜.斯特德, 外语学刊 2008.7英语精读课堂合作学习质量探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3-1999 2008(01)英语精读“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 ISSN1004-6577 2008(02)英语精读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成人教育 ISSN1004-6577 2008(10)英语精读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学方案的实验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ISSN1000-5757 2008(08)高校英语精读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 中国成人教育 ISSN1004-6577 2008(16)灿如星辰 淡若初荷 当代电视 ISSN 1000-8977 2008(01)对影视剧片名翻译地域文化差异的思考 电影文学ISSN0495-5692 2008(13)论金融翻译中的金融安全意识问题 西南金融 ISSN1009-4350 2008(03)论金融文献的特点与翻译 时代文学(下半月) ISSN 1005-4677 2008(07)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职业时空 2008(7)“这”“那”类的预指现象 山东文学 2008(7)法律翻译与法律意识 理论与改革 2008(5)中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标准与上海中小学英语课程校准综述 山花 2008(10)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八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职业时空 ISSN1672-8963 2008(07)爱伦·坡短篇小说“丽姬娅”的不可靠叙述 世界文学评论 ISSN 2008(01)唐传奇的异国丰姿---再品《源氏物语》 中国教育科学学报 2008(10)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性思维应用于大学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科技信息ISSN1671-1580 2008(08)从认知视角分析“母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ISSN1001-9960 2008(06)基于CSSCI认知语言学2000——2006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教学与思政心理研究人文社科版) ISSN 1004-3926 2008.06从象似性角度分析英汉结构差异 科技信息 ISSN1001-9960 2008(28)日本的祭祀道具 日语知识 ISSN1002-5243 2008(09)《“序、破、急”的汉日词义探讨》 《时代文学》 2008年11月(下半月)总第144期从学生角度谈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ISSN 1004-8502 2008(05)笔端蕴秀 彰显青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12)浅谈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与市场 ISSN1006-8554 2008(05)在表象的背后——多丽丝·莱辛和她的《相互之间》 名作欣赏 ISSN1006-0189 2008(11)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理性与感性的痛苦纠缠——《荆棘鸟》爱情主角命运悲剧解读 作家ISSN1006-4044 2008(02)是什么让普通人也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对小说《按钮,按钮》的现代性解读 文教资料 ISSN1004-8359 2008(25)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最大的悲剧——对《红字》主人公悲剧命运新解读 文教资料 ISSN1004-8359 2008(10)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休吉》的主题分析 作家ISSN1006-4044 2008(20)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解读艾达·坎布雷特的创作历程 作家ISSN1006-4044 2008(08)19C末20C初澳洲殖民时期伟大而大胆的女性作家—艾达·坎布雷特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12言语交际的控制实质与方式 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ISBN978-7-5601-3829-9 2008(3)从课程设计角度反思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 网络财富 ISSN 1672-5441 2008(10)超越禁忌的女权主义作家——解读简·德万尼小说中的性 时代文学(下半月) ISSN 1005-4677 2008(06)日汉敬语体系的比较——从语法表现和使用意识的角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ISSN1003-3831 2008(01)多丽丝·皮金顿的《沿着防兔篱笆》之解读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对语用迁移作用的重新思考 Sino-USEnglish Teaching 2008(7)英语修辞格的语言美探析 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4On Repetition and Its Rhetorical Functions in English Functions in English Journal of Culture &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SN 1549-571X 2008.8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的棋手----评述澳洲土著女作家凯斯.沃克的创作生涯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下半月>ISSN 1671-0703 2008(10)“实现我自己的平静”—评澳大利亚女作家巴巴拉.汗拉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4)从镜像阶段到成熟女性—析《The Frangipani Gardens》中路.芒德认知女性社会地位的过程 山花(下半月)ISSN0559-7218 2008(12)从关联理论看话题突转幽默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3-1999 2008(04)埃莉诺·达克的创作之路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4)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另类致敬――评小说《时时刻刻》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4)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ISSN1000-5757 2008(01)培养学生听说谢交际能力策略探索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瑞奇“快照”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2)利用课堂讲授培养英文写作意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ISSN1671-489X 2008(13)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 中国市场 ISSN1005-6432 2008(39)中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上海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综述 山 花 ISSN0559-7218 2008(10)反思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ISSN1673-9795 2008(26)时间维度上情景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 教学与管理 ISSN1004-5872 2008(18)元认知策略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时代文学(下半月) ISSN 1005-4677 2008(03)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导报ISSN1674-098X 2008(36)略论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ISSN1673-9795 2008(31)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师德师风 《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教育卷 2008年(4)学分制下地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ISSN 1004-3926 39600英文广告语言特色浅析 科教文汇(中旬刊) ISSN 1672-7894 2008(06)辨析「越える」「越す」「凌ぐ」 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ISBN 978-7-5601-3829-9 39600及物性动词-小品词结构的语序问题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4)对CSSCI收录的三所师范高校语言文学论文的定量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教育教学与思政心理研究人文社科版) ISSN 1004-3926 2008.06从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看“眼睛”的词义延伸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ISSN 1009-8666 2008(02)标新立异永远是文学的精神景观——从《卡迪什》看艾伦·金斯伯格诗歌的创新精神 名作欣赏 ISSN1006-0189 2008(10)女性 人性——浅析《风暴眼》女主人翁亨特太太的个性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 1672-8505 2008(01)Mahony"s Personality and His Tragedy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155167 39722
2023-07-12 20:03:331

易兰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1、《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西方史学通史》第5卷《近代时期》(下)19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1、《论湖南古代居民的变迁》,《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2、《论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异同——兼论兰克史学的定性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3、《论先秦时期儒、道社会理想异同》,《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4、《荀子的社会理想及其局限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5、《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6、《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7、《兰克史学之东传及其中国回响》,《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8、《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9、《纯粹理性的元批判——论哈曼的浪漫主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023-07-12 20:03:461

王川的教育科研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藏区的民间宗教与信仰研究》、省部级科研课题《陈寅恪研究》等多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国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研究员主持)、《早期进藏汉族及其后裔对西藏近现代社会的影响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研究员主持)等多项,从1997年来10余次进入全国各地藏区,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并应邀到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讲学或参加学术研讨会。  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思想战线》、《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史研究》、《学术研究》、《民国档案》、《华学》、《海交史研究》、《香港岭南学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公开出版或内部印刷《神秘的宗教》(广州出版社1997年)、《拉萨河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西藏昌都――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合著,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南海神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与赵心愚教授、秦和平教授合著,巴蜀书社2006年)等论著10余种。  论文《藏区枢纽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获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2003年度一等奖;论文《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获2004年四川民族学会三等奖;合编专著《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获2005年四川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联合获得)。
2023-07-12 20:0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