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1902年:正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江东区红砂村。原名洪伦修,字子常,常用笔名还有林曼青、林荫南、李铁郎等。
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曾参加学生运动。
1925年:沙基惨案发生后,做了大量组织和宣传工作。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到国民党中央海外部任干事,编辑《海外周刊》。
1927年:遭反动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同年冬抵达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流亡》,该书1928年4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恢复了组织关系,任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党小组长。5月,发起成立文学团体“我们社”,长篇小说《前线》由晓山书店出版。同年9月,长篇小说《转变》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和7名常委之一。当年下半年起,他担任过江苏省委宣传部、沪西区委的工作。除创作外,他还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我的童年》(193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1931)、《赌徒》(1933)。
1933年:奉调到北平中共中央驻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工作,7月26日因叛徒告密被捕,被秘密押送南京。
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洪灵菲(1902-1934),原名洪伦修,广东潮安人。曾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从事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党海外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新加坡、暹罗(泰国)。后回上海参加革命工作,组织文学团体“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1930年担任左联常委。1933年在北平工作时期被捕,次年惨遭杀害。有中篇《前线》、《流亡》、《转变》、《大海》以及短篇集《归家》、《气力出卖者》等。其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思想、生活和爱情。
洪灵菲(1902—1934),男,原名洪伦修,又名树森,笔名洪素佛、李铁朗、林曼青、林荫南等,广东潮安人。1902年出生。父亲是落第秀才,后转学中医,家境清贫。1911年洪灵菲进入乡村私塾读书。家中仅有二三间小破屋,十分嘈杂拥挤,他便常常溜到屋顶上去看书,村里人都称他为书呆子。
1918年,洪灵菲考入潮安县金山中学,1922年,升学到广州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是郁达夫先生钟爱的高材生。
大革命时期,洪灵菲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在共产党员许苏魂的影响和帮助下,1924年洪灵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从广东高师毕业后到国民党海外部工作,领导群众反帝斗争。
1927年4月15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反革命事变,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萧楚女就在这天被捕杀害,洪灵菲也被敌人通缉,被迫逃往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在海外的几个月,洪灵菲白天则流浪街头,夜晚则栖身公馆墙角,备尝艰辛。但是,洪灵菲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转而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对革命仍然充满坚定的信心。1927年7月,洪灵菲回国,来到上海,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担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并与戴平万、杜国庠等人成立“我们社”,主编《我们》月刊。从1927年夏至1930年春,短短几年时间,洪灵菲创作了《流亡》、《前线》、《转变》、《大海》、《归家》等200万字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0年2月16日,洪灵菲、鲁迅、冯雪峰、夏衍、柔石等12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人物集会,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洪灵菲和鲁迅、田汉、夏衍等7人当选为常务委员.洪灵菲是最年轻的常委。“左联”成立后,革命文化蓬勃发展。1931年,国民党发动了严酷的文化压迫,许多书籍刊物遭查禁,《我们》月刊也在其中。洪灵菲再次遭通缉,被迫转入地下,以多种笔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继续开展斗争。九一八以后,全国反帝大同盟成立,洪灵菲担任中共党团书记。他办了不少工人夜校,亲自主持,亲自讲课。在与工人群众的接触中,洪灵菲变得更加稳健,更加沉着,从一个革命气质的诗人,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933年春,党组织将洪灵菲调往北平,担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处处长。7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洪灵菲被国民党宪兵三团蒋孝先部逮捕,不久解来南京。1934年夏,他英勇就义。
1901年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6 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正在广东潮安金山中学读书的洪灵菲,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爱好写旧体诗,是学校文坛上的活跃人物。1922年,他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广东大学)英文科学习,后转入国文系。在此期间,洪灵菲结识了一位共产党员许苏魂,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正遇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制造“沙基惨案”,洪灵菲四处奔走,发动广大学生反对帝国主义惨杀中国人民的暴行。许苏魂根据对他的长期考察,于1926年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洪灵菲在该年6月发表的文章《到革命的战线上去》,已表明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
1926年8月,洪灵菲从广东大学毕业。当时正是国共合作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参加了广州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并担任了《海外周刊》的编辑。他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用手中的笔写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
1927年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广州。《中央日报》和广州《民国日报》刊登逮捕洪灵菲的通缉令,他不得不逃离广州,先到香港,后独身一人到了南洋。
洪灵菲先后到了南洋的新加坡、暹罗(今泰国)等地,做过苦力,也曾流浪街头,备尝海外游子的辛酸痛苦。
1927年冬,洪灵菲结束了他海外的流亡生活,到了上海,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洪灵菲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以后,立即开始了新的斗争。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除了担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第三街道的党小组长外,他和戴平万、林伯修等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我们社”,还通过大学时的老师郁达夫,结识了蒋光慈、钱杏郫、孟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了洪灵菲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从1927年冬至1930年春,他写出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有《流亡》、《前线》、《转变》、《归家》、《气力出卖者》、《家信》、《大海》、《两部失恋故事》等。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译著。这些,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宝贵财富。
洪灵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他为发展和壮大左翼文化运动而作出的努力。
1929年秋,党指示在创造社、太阳社中的共产党员要促进革命作家的团结,与鲁迅一道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洪灵菲积极和进步作家联络,消除内部隔阂,尽可能地扩大进步作家联盟。1930年2月16日,洪灵菲出席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12人集会,酝酿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洪灵菲、鲁迅、夏衍、冯乃超、田汉、郑伯奇当选为常务委员,组成了“左联”的领导核心。“左联”的成立,“标志了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艺事业领导的加强”。
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及其当局加紧了对左翼文化工作者的迫害。先是洪灵菲等人办的《我们》月刊被查禁,接着是许多进步文化社团被解散,国民党当局又一次通缉洪灵菲,迫使洪灵菲转入地下。
1933年2月,党组织将他调往北平,担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处处长(即秘书长)。1933年7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洪灵菲被蒋介石派驻北平的宪兵三团在宣武门外李大钊烈士侄女的家中逮捕。旋即解来南京。1934年夏壮烈牺牲。
出身贫寒人家热爱读书
1902年正月,广东省潮安县江东区洪砂村的一户人家,第三个男孩降生了。这户人家的主人叫洪舜臣,这个男孩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洪灵菲。洪灵菲乳名洪树森,学名洪伦修,而洪灵菲是他的笔名,以笔名而传世,正标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洪家祖上世代务农,到洪灵菲祖父一代才攒下几亩田产的家业,便有意培养洪舜臣读书,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博取功名。谁知洪舜臣时运不济,最后连秀才也没考上,先靠教私塾为生,后来改为行医,靠乡亲们凑钱,在潮州城开了一家名叫荣春堂的药店,家境才稍稍安稳了些。
洪灵菲出生时,稍通八字的洪舜臣一算,认定这个儿子是“短命仔”、“讨债鬼”。随着洪灵菲的长大,洪舜臣越来越觉得儿子的面相正如八字所说,耳垂薄、下颌尖,“没有福气”,甚至连写字也“净是骨头,没有肉”,看着洪灵菲愈发不顺眼。在洪灵菲的心目中,父亲留下的几乎都是严厉有加的可怕面目,这在他的小说《流亡》、《转变》等作品都有体现,书中主人公的父亲都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呈现出令人憎恶的面孔。
9岁时,洪灵菲进私塾读书。到了1915年,荣春堂在潮州城小有名气了,家庭经济宽裕,父亲把他带到城里上小学,成为城南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当中,对洪灵菲影响最大的是国文老师戴贞素。戴贞素学问渊博,书法、诗词俱佳,15岁就中了秀才,并且受到新潮流的熏染。戴贞素有个儿子叫戴平万,与洪灵菲同班,两人很处得来,就常邀洪灵菲到他家去。在戴贞素的影响下,洪灵菲也喜欢上了唐诗,到小学毕业时旧体诗已写得不错了。
1918年,洪灵菲小学毕业。父亲打算让他中止学业,到店里去帮忙,但在他再三的要求下,父亲终于同意他继续读中学。那年秋天,他成了金山中学的学生。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发生在千里之外的运动也波及到了遥远的潮州古城,带来了《新青年》、《新潮》、《新生活》等刊物。那正是洪灵菲求知最旺盛的时期,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吸收,使他逐渐萌生了对自由平等的社会的朦胧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