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历史上,有名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蕙去世,她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2023-07-13 12:19:38
TAG: 历史
共1条回复
clc1

马增蕙老师,单弦演唱艺术名家、单弦牌子曲名家、有名单弦表演艺术家、曲艺名家、曲艺大师、有名的说唱单弦演员、被人们称为“单弦皇后”、一代鼓曲名家、老艺术家、丈夫谢凌霄、歌手谢东的母亲、昨日2月4号,马增蕙先生去世。

话说2010年5月,在著名曲艺弦师白奉霖的九十岁寿宴上七十四岁的马增蕙正式拜白奉霖为师,马增蕙说,虽然她一直受到白奉霖先生的教导,但从没有正式拜师,这次总算了却了一桩夙愿。

马增蕙的曲艺表演生涯已经有几十多年了,当时10年是六十多年了,她曾先后拜师十多位,这在曲艺行当里是很少见的,她的师傅既有胡宝钧、石慧儒、白奉霖等曲艺名家,也有声乐老师、著名票友,还有谢添这位著名导演,用她的话来说,她要博采众家之长,来丰富她的单弦艺术。她小时候老站在台口看唱单弦的,她就学啊、爱啊,从心里爱啊,对它有这个感情。单弦曲目《一盆饭》创作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由话剧导演杜澎创作唱词,马增蕙演唱,这是现代单弦曲目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一盆饭》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丝毫没有标语口号,但是写的那叫深,生活气息那叫浓,那个词真迷人,写得真好。八达岭下一山村,这个山村名叫向阳屯,向阳屯有百户人家、紧靠山村。马增蕙说,《一盆饭》不仅唱词好,唱腔也别具特点,这唱腔是由白奉霖给她设计的,当她第一次听到唱腔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是到最后饮甜水,就这三字,不忘淘(挖)井人,就这一句要按一般的唱也就这么唱,“饮甜水不忘挖井人",他们不是了,他们到这,“饮甜水不能忘掉挖井人",就这个饮甜水,他这个哑声啊,饮甜水,特别后头毛主席,“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开千年铁锁链”,就这个唱腔,当时他们给她说这个腔的时候,他的感觉啊,在身上的体会就是起了鸡皮疙瘩了,就那样了。《一盆饭》一经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当时的人们也几乎有十年没有听过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单弦曲目了,这个作品马增蕙一直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演出过多少次了。单弦,也叫单弦牌子曲、八角鼓,顾名思义演员在演唱时要使用三弦和八角鼓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来源于清代宫廷,最初流行于京城的八旗子弟间。这个单弦的一般的创作都来源于八旗子弟,他创作的这个内容啊,都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往往都是诗词歌赋,富有极大的文学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单弦曾红极一时,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慧儒、阚泽良等名家把单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单弦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在传统的单弦演唱方式中,弹三弦的弦师一般不会参与演唱,而马增蕙演唱的《打箩筐》就打破了陈规。这其实还是马增蕙的另一位老师著名导演谢添的主意。1979年,谢添导演执导了戏曲喜剧电影《七品芝麻官》,由著名豫剧丑角牛得草主演,影片轻松幽默,其“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经典台词曾风靡一时,受到这个电影中的喜剧元素的启发,马增蕙找到了谢添导演。唱这个《打箩筐》,最初啊他(谢添)还觉得这么坐着听,到后来往前挪椅子,再后来就是她看得出来两眼非常认真,唱完以后他一鼓掌,他就开始给她说,开始然后到了县官跟衙役要打交道了,这就是他给创作的,而且让伴奏站起来了,伴奏去演衙役,这时候她就不当这个县官了,她下来她也当衙役,衙役都讲究叫头儿,她说白头儿,怎么着马头儿,这底下观众反应就大。

弦师与马增蕙一唱一和,如对口相声一般,这种诙谐的方式深受观众喜爱。1981年单弦曲目《打箩筐》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获得了一等奖。说起马增蕙的单弦艺术生涯也是颇有些传奇色彩,其实马增蕙出生在一个表演西河大鼓的世家,她的父亲马连登和二姐马增芬是马派西河大鼓的创始人,马增蕙从小学习的也是西河大鼓。父母对她学艺的要求非常严格,那时马增蕙还是个孩子,贪玩的她最怕的就是家里来客人。她最怕来客人,她在外面正玩好好的,就一听一叫她,一喊她,她就心里一跳,她说坏了,玩好好的叫我回去,准是。她精神没准备啊,那个孩子嘛,到了家一瞧果不其然,什么来的同行啊,她叫师叔、师大爷、师爷啊,什么师姑、师奶奶啊。来,唱一段让奶奶听听,什么辈叫什么辈我给听听,要不她大哥弹弦,要不她爸爸弹弦,打鼓就唱,脑子还不知道唱什么,那么也得唱,想起一句来了,《霸王别姬》,哪儿唱的下来啊,你要是演出我头了还得排练呢,这现在没有啊,上去叫你就得唱去,这一唱、再一害怕,再一紧张,没法这词都对啊,那准得忘啊,忘了、唱半截,哆里哆嗦撂那了,这时候客人走了,她妈妈把门一关,一插门,抄起来家法,这个家法是什么呢,也许是掸东西的掸子,也许是掸鞋的掸子把子、笤帚疙瘩,这就是家法,这就开始了,自个儿也明白为什么挨揍,唱错了、忘词了,这就告诉你,不许忘、忘就打。

在旧 社会 学艺的孩子挨点打,似乎是家常便饭,然而在马增蕙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事深深地伤了她的心,那是1948年的一天,马增蕙第一次到戏院里演出。在上学的时候,这个旧 社会 还不能说我们家是作艺的,不能说,被人瞧不起,这叫什么、下九流,突然就有一天,她还印象深、礼拜六,礼拜六的晚上,晚上她姐姐马增芬她在这个天津群英大戏院演出,天天演,她妈(妈)说,去,带她票一段,那意思让她实践、在舞台上实践,礼拜六了嘛,真带着去了,穿上大褂唱这个《霸王别姬》,唱着唱着,底下声还挺大,有人喊这不是马增玲嘛,她那时候叫马增玲、天津人,她就一愣,那个台上看台底下看不出来什么,也没理会。礼拜一上学去,这个班上可就热闹了,整个一沸腾,哎呦她一进去,唱啊,你是那天看你来,在群英大戏院你唱的那什么,就沸腾了。面对同学们的取笑,马增蕙有些承受不住,她选择了退学,为了讨生活,马增蕙跟着家里人一起继续表演西河大鼓。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大力发展文艺事业,艺人的 社会 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许多艺人逐步进入到各级文艺演出团体,马增蕙也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有一位相声演员现在是老前辈,叫侯一尘,过去跟马三立相声老前辈搭档的侯先生侯一尘串门,跟她爸爸聊天,聊天呢,这侯先生问,咱们三姑娘干吗呢,三姑娘就是她,她现在哪儿唱,唱什么,西河大鼓。这聊着聊着,参加工作吧,上哪儿、北京啊,这样就随着侯先生就到了北京了,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曲艺实验工作团。马增蕙进入的曲艺实验工作团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兼有理论研究、创作演出和艺术教育三重任务的综合性戏曲机构,十五岁的马增蕙来到这里没多久,就得到了一个令她惊喜万分的机遇。这时候呢,组织就跟她商量,说你能不能改改行啊,她说行啊,您说改什么,单弦行吗,嘿、正合她意啊、如愿以偿啊、从心里高兴。虽然从小学的是西河大鼓,但是马增蕙一直都十分喜爱单弦这种曲艺形式,改行单弦着实合了马增蕙的心意,凭着自己有西河大鼓的表演功底,没多久马增蕙就上台表演了单弦,她唱的是新创作的单弦曲目《城乡乐》,这第一次表演单弦,她便赢得了一个挑帘红。哎呀,这观众那热烈掌声啊,她这个又搭上年纪,又是小姑娘、嗓子又冲,又善于说的时候放得开,“王老汉过了麦秋,刮了刮胡子、又剃了剃头”,真的,雷鸣般的掌声,她都傻了。凭借演唱《城乡乐》等新编的单弦曲目,马增蕙一下子唱出了名气,在他们团里都是第一个、第一场就是她,团长派节目就是一头一尾都要火场,都要受欢迎的节目,这样就渐渐的呀,使得自己啊,有点找不着北了,就傲了,这个傲到这个程度啊,从单弦角度,什么哪位流派啊,单弦的流派啊,满不论,不往心里去,就觉得,你反正你来,你在台上咱俩比比,你唱,都到这程度了,目空一切。就在马增蕙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位单弦名家的演出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天津曲艺团到北京演出、公演,他们那时候有一个好风气,就是团与团之间的交流,互相观摩、学习,第一场是单弦,这场单弦是单弦名家叫石慧儒,她把马增蕙她唱哭了,《杜十娘》把她唱哭了,《鞭打芦花》唱得她辛(心)酸,《游春》给她带到意境去了,就是春天的景色。第二就是她的这个曲牌,唱的那么婉转优美;第三个就是传统节目大受欢迎,唱完以后就是返场,唱《风雨归舟》、《松月绕》、《雨打桃花笑》,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还不想让她下台,她坐在台底下认认真真地看,失眠了,思想可是千变万化,她就觉得你这三段会不会,不会,不会传统啊,唱的几个岔曲、返场你会不会,不会,这些个曲牌你会不会,不会。石慧儒演唱的传统曲目,让马增蕙终于意识到不会单弦传统曲目,自己的表演再受欢迎,也终究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她拜石慧儒为师,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传统单弦曲目和技法,这也为日后她能表演出《一盆饭》、《打箩筐》等单弦作品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 据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王振元、王再望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名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传统书目非常丰富,大书如《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小段如《小姑贤》、《兰桥会》等。此外,近年来还拥有不少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2023-07-13 10:57:331

西河大鼓是什么?

中国曲艺曲种。又称“西河调”,“河间大鼓”。起源于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华北、华东、东北、西北部分地区。由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冀中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演变发展而成。清道光年间,高阳县艺人马三峰等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曲调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并将伴奏小三弦和木板改为大三弦和铁板,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其后又不断发展,并出现多种流派。表演形式为一人说唱,左手敲击两块月牙形铜片,右手缶书鼓,另有伴奏者弹奏大三弦,有时加入四胡。基本曲调有头板、二板、三板等。西河大鼓有说有唱,中、长篇书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短段以唱为主。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传统书目长篇有《杨家将》、《呼家将》、《响马传》等150余部,短篇小段有《闹天宫》、《岳飞墓》、《小姑贤》等370余篇。现代题材长篇书有《白毛女》等,短篇有《邱少云》等。
2023-07-13 10:57:421

什么是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至民国初年,有更多的艺人来到天津,代表人物有史振林、王振元、王再堂、郝英吉等。这时,它的名称尚未统一,有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木板大鼓等称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登台演出。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初入津阶段主要以说唱长篇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随编随唱的“淌水”唱法比较普遍,唱腔并不讲究。在津既久,艺人们认识到必须改善唱腔与唱法以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于是努力发展各自的优长,革新唱腔音乐。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北口”一支以其节奏明快、曲调华丽流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南口、小北口的艺人也纷纷靠拢过来,直至北口唱法成为该曲种的主流。三十年代,赵玉峰、朱大官(化麟)和一批青年女艺人如焦秀兰、焦秀云、王艳芬、马增芬等都在津享名。赵玉峰、马增芬的流派艺术也在津形成。从艺人员有多家,如马家——马连登、增芬、增芳、增昆;郝家——郝英吉、庆轩、艳霞、艳芳、还有田荫亭兄弟、常起震夫妇等。 西河大鼓曲目丰富多彩,内容也很广泛,中、长篇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一百五十余部,小段、书帽有《绕口令》、《闹天宫》、《小姑贤》等三百七十多篇。西河大鼓的流派及代表人物有:朱(化麟)派、王(根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四十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专攻演唱短段落的马派。他们的演唱流传于北京、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七十年代以来,杨雅琴、郝秀杰等青年演员对西河大鼓的唱腔、唱法也都有不同的创新。●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头板是一眼三板,4/4节拍;二板是一板一眼,2/4节拍;三板是有板无眼,1/4节拍。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 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我们现在见到的大致有: 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接,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 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2023-07-13 10:57:511

西河大鼓的介绍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汉族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13 10:57:581

什么是唱词极通俗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大鼓,又名河间大鼓。民国后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它是19世纪末在弦子书与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形成的河北省主要曲种。早期著名艺人马三峄将木板改为梨铧板,把伴奏乐器小三弦改为大三弦,唱腔上也有革新。此后各种流派很多,清末传到东北及山东等地。西河大鼓以说唱长篇书为主,共有八十多部,中篇书六十多部。其中的《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流传最广,人称“三大将”,有“金杨家,银呼家,说不完的老薛家”之说。《薛家将》一书,包括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及续书《薛雷扫北》。《杨家将》一书,原先只有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祖孙三代的故事,后来天津艺人编演了《呼杨合兵》《小五虎》二书,歌颂了杨文广、杨怀玉两代英雄。东北艺人又前填后续,编演了《杨家将前传》;续书还有《杨世翰扫北》《杨金豹下山》《杨再兴寻父》《小将杨满堂》。一共歌颂了杨门十代英雄,连起来可以说上一年。辽阳名艺人石长岭有独家书目六部《春秋》——《左传春秋》《英雄春秋》《关越春秋》《银盒春秋》《走马春秋》《锋剑春秋》。这部书是讲史与神话结合,主要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无盐娘娘钟离春和孙膑三个传奇人物。六部《春秋》连起来也可以说上一年。西河大鼓的长篇大书,早期多为“袍带书”。民国后,赵玉峰、程福田等人向评词艺人学来许多“短打书”,如《大五义》《小五义》《双贞九老十义图》《清烈传》等书。其中,在《小五义》中增加了“三老”“四杰”等人物和“白眉毛徐良学艺”等情节。《响马传》的“书外书”最多,如《秦琼打擂》《罗成卖线》《三全镇》《三省庄》等十八部书。《刘公案》中也能分出来《旋风案》《乌鸦告状》《花狗告状》《审人头》《拿国太》等中篇书目,因此有“说不完的《响马传》,唱不完的《刘公案》”之说。短篇书有二百多段,常唱的有《大闹天宫》《大西厢》《玲珑塔》《鹦哥对诗》等曲目。梅花调唱腔丰富,以冀中语音为主并吸收了许多民歌小调,分成了三板一眼的头板、一板一眼的二板、有板无眼的三板等板式,其中二板的起板、双高、流水板等各有特点。此外还有许多花腔,唱词通俗流畅。不过有的艺人在说唱长篇大书的即兴表演中也有一些水词,故此缪东麟才说它“词句又多鄙俚”。短段都有准词;中篇的“八大棍儿”也是准纲准词,相对文学性较强。艺人的表演技巧较多,有“说、唱、评、颂、弹、击、学、表”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下层听众的欢迎。据西河大鼓界老艺人传闻,仅知清末在沈阳献艺者有第三代艺人张廷瑞(1891—1968),艺名张英勋,是当时号称“百架鹰”的艺人之一。他钻研书艺,达到迷痴的地步,故此得个绰号“张魔怔”。辛亥革命前夕,他来沈阳时,刚刚二十岁。民国后此人去黑龙江献艺,名震江北。缪东霖在《沈阳百咏》一书中有一首竹枝词是:铁板敲来手不停,高烧银烛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风调,人绮金国彻夜听。其注云:“按俗喜听大鼓书梅花调,闺人为甚。每至春秋佳日,花月良辰,富族豪宗竟延之。家小康者,亦或尤而效之,鸣铁击鼓之声,往往彻夜不绝。”这里说的正是打铁板演唱的梅花调大鼓书。刘世英、缪东霖二人的记述,对大鼓,尤其是梅花调,都有贬意,他们听惯了唱词典雅的子弟书,对于以说唱野史为主唱词通俗的梅花调大鼓,都很不顺耳。我们再看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京文盛书房刊行的清音子弟书《绝红柳》中的一段:最讨厌的梅花调,拿着两片铧铁噔噔山响,口内还哼哼。擂皮的鱼鼓声更难入耳。仔细听次崩次崩又次崩。这里还是在极力反对梅花调。尽管当时的文人们都讨厌梅花调,但是许多下层市民却非常喜欢这种专唱长篇大书的梅花调。它语言通俗,唱腔明快,故事曲折,富有传奇性。一般听众并不管它的故事是否符合历史,词句又如何“鄙俚”。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爱好,正像宋代曲坛上流行的两句话:“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曲艺的雅俗之分,正在这里。梅花调在同治年间传入辽宁后,到民国时遍地开花。就像戏曲中的评戏,产生于河北,发展于东北一样。文人的排斥,并不能阻挡它们的发展。郝艳芳演唱西河大鼓到20世纪40年代,东北各地的许多大中小城市都有西河大鼓艺人在茶社献艺。而它没有普及到农村,所以东北广大农村还是东北大鼓艺人的阵地。1925年,西河大鼓“清家门”有著名艺人张士诚、张士德兄弟二人来奉天塔子沟一带献艺,走了“火穴”。第二年他们又把其师程鹤岚老先生请到奉天。程老先生白天说书,晚上传艺。老先生在东北大开山门,广收门徒,其弟子有成士章、田士杰、蔡士俊等人。程鹤岚的师弟杨世友说书时肯卖力气,人称“舍命羊”。他收弟子本应取“士”字,但因“世”与“士”同音,故此改为“福”字,下传“福、起、连、增”四代。“福”字辈艺人有郭福海、邦福来、李福源、赵福源(赵玉峰)、程福田、程福浓六大弟子。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英吉先生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英吉之长子、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郝庆轩先生由于西河大鼓在东北深受听众欢迎,30年代后,许多艺人都纷纷来大连、奉天等地献艺。其中“梅家门”艺人下传“德、庆、田、祥”四代,“庆”字辈艺人李庆海、李庆溪(后改说评书)、赵庆山等均到沈阳等地献过艺。“清家门”艺人“起”字辈的王起仁久居沈阳(后改评书)。除梅清两大门派外,先后来辽宁献艺的还有一雷秉安等人。山东派的“立”字辈艺人有汪立恒、宋立章、张立清等人。其中还有些是全家来沈阳献艺的,如郝英吉带儿子郝庆轩、郝庆国,女儿郝艳春、郝艳芳、郝艳卿;张殿山带儿子张树会、张树岭,女儿张香亭、张香君、张香兰、张香玉;王福义带儿子王来君、王来鑫、王来银,女儿王香桂,均在沈阳定居。此外,也有少数奉天大鼓艺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如聂田盛、徐正侠等人。西河大鼓名艺人有“三杆大旗”与“黑白二丫头”。郝派西河大鼓传人、郝家五姊妹合影。前排自左至右:郝艳芳(老四)、郝艳珍(老些小门派艺人,如“南口派”大)、郝艳春(老二);后排自左至右:郝艳的“秉”字辈艺人有程秉权、卿(老五)、郝艳霞(老三)赵玉峰(1883—1972)艺名赵福源,河北河间县人。自幼随其兄赵双印学艺,后拜师杨世友为师。年轻时在北京献艺,偷学过群福庆的评书《施公案》,又把潘诚立的评书《三侠五义》移植成鼓书,开西河大鼓说唱“短打书”的先河。他还把“鼓皇大王”刘宝全的京韵大鼓唱法融会到西河大鼓之中。民国初年,在沈阳献艺时,得到评书名家梁殿之的指点,艺技大进。他还向高福安学过京剧武功并运用到说书表演中,形成了说、唱、表、做融为一体的赵派鼓书艺术。在天津献艺时,他与程福田、黄福财三人被称为“西河大鼓的三杆大旗”。1927年前后,他在天津收下朱飞云、田起山、张起武、李起照四大弟子,人称“云山雾罩”。解放后他到东北各地行艺,唱过《渔夫恨》等新曲目。1956年参加鞍山曲艺团,晚年以教学为主,有弟子黄起彬。单田芳、刘兰芳等均受其教益。程福田(1904—1940)河北静海县人。其父程凤来光绪时曾进宫为太监说书。他与其兄程福麟,其弟程福浓都拜杨世友为师。他说唱俱佳,擅说《大五义》《小五义》等书。他说的《小五义》一书中,增加了“三老”“四杰”等人物及“白眉毛徐良学艺”等情节。1933年到大连,两年后来沈阳献艺,名震关东。可惜英年早逝。黄福财(1909—1951)河北大成县人,西河大鼓名家,杨世友的弟子,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成名,40年代初到东北沈阳等地献艺。解放后定居鞍山。他会的书很多,说过《五代残唐》《杨家将》《大八义》《镇冤塔》《明英烈》《燕王扫北》《双贞九老十义图》等书。其子黄秉刚得其真传,后成为著名评书艺人。王香桂(1916—1979)女,河北霸县人。曲艺世家,其父王福义,其兄王莱君、王莱鑫、王莱银均为鼓书艺人。王香桂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刘福轩为师,十四岁登台即红,人称“白丫头”。她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鲜明,嗓音洪亮,道白尤佳。说书语言巧、情节细、人物活,是东北书曲界公认的女艺人中的第一名角。她在沈阳会宾轩茶社演出时,茶社为她高搭松枝牌楼,用霓虹灯做广告,报刊上也有不少评论。她说过《杨家将》《呼家将》《明英烈》等书。1955年去哈尔滨定居。1958年参加过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其子单田芳后来成为著名评书演员。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弦师不足,有许多西河大鼓男演员改说评书。到解放后,只有程福浓还坚持唱西河大鼓,“文革”后复出,也改说评书。女演员中郝艳芳,在新中国成立后,名气最高,曾当选为中国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
2023-07-13 10:58:121

西河大鼓辈分我想知道西河大鼓。是怎样排辈分的?就是排到下一辈是什么什么字的那种?

西河大鼓名字由来:发源于天津子牙河西边,故名西河大鼓。此前一度叫“梅花调”,因为重名改名西河大鼓。派别门户:四门:梅、清、胡、赵。梅: 瑞-春-德-庆-田-祥清:程鹤岚、杨世友-士/福-起-连-增。胡、赵:这两门在东北艺人很少,从略。各代名艺人:清家门:程鹤岚、杨世友为师兄弟。程鹤岚,雅号“通天教主”。鼓曲教育家,有弟子;张士诚、张士德、咸士章、田士杰、蔡士俊等。其中二张外号为:“大狗熊”、“二狗熊”。杨世友,外号“舍命杨”。弟子避讳,改“士”为“福”。二字同辈。福:这一门有六个名艺人(郭福海、邦福兰、李福兴、赵福源、程福田、程福浓),其中赵玉峰(赵福源)(1883-1972)、程福田(1904-1940)、与木板派的黄福财(1909-1951)并称为西河大鼓“三杆大旗”。起:王起仁、王起胜(田连元的老师)、耿起树(马连登的老师)、张起荣(金文声的老师)等。尤其要说的一点,田连元的老师王起胜,也是相声演员王佩元的父亲。连:据说至少有42个吧。有名的马连登、田连元、赵连甲、朱连清等,还有老艺人金文声,也是连字的。梅家门:就说一下与主题有关的“庆”字。庆:李庆溪、赵庆山(赵连甲的父亲)、田庆瑞(田连元的父亲)、李庆海(单田芳的老师)。李庆溪与单田芳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东北唱西河女艺人,名声最响亮的有黑丫头(张香亭)、白丫头(王香桂)二人。张香亭是李庆海的妻子,而王香桂则是单田芳的母亲。不过一个是梅家门,一个是清家门。单田芳师从李庆海,属于梅家门;田连元师从王起胜,属于清家门。单田芳的父母亲都是西河大鼓艺人,其本人先念书后下海;田连元,三代都是鼓书艺人。田锡贵-田庆瑞-田连元。田连元的夫人刘彩芹也是西河名家,《小八义》为代表作。
2023-07-13 10:58:412

西河大鼓的发展历程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间是西河大鼓的主要发源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北京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 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西河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的“弦子书”和“单鼓板”。“弦子书”源于“鼓子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冀中农村十分流行,艺人怀抱弦索或三弦,自弹自唱,说白相间。 “单鼓板”又名木板大鼓,源于“词话”。据传,清代乾隆年间,保定府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三人,将“弦子书”和“单鼓板”合档同台,鼓、板、弦三者并用,民间艺人纷纷效法,遂在冀中流行起来。 西河大鼓滥觞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首创艺人当推马三峰。马三峰(生卒年月不详),本名马瑞合,浑号三疯子,高阳县人。师承河间木板大鼓艺人白玉福。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巩固完善了木板大鼓与弦子书合二为一,鼓板弦乐并用的伴奏体制,又将小三弦改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扩大音域。将木质简板换成钢质月芽板,改进了音质。同时,还将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扩充为头板、二板、三板等板式,又将皮簧、梆子、老调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乐融人大鼓的唱腔,创立了双高、反腔、紧五句、一马三涧等新曲调。从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态。这一演唱体制,后被其门徒朱化麟(1866—1941,浑号大官)、王振元(1853—1917,浑号毛贲,雄县人)、王再堂(1865~1942,浑号转眼王,雄县人)继承和发展,使西河大鼓逐渐发育成熟,其中朱化麟的贡献似乎更大些。他在行艺过程中,广泛收集当地民歌小调,并学习武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经验。以此为基础,将马三峰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强化,使之更加规范。朱化麟的艺术风格追求“帅”、“巧”、“俏”,行内称之为“朱派”。而王振元的艺术风格则以嗓音洪亮、气度豪迈著称,行内称之为“王派”。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自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河大鼓进入兴旺时期,涌现了一批诸如李德全(1869~1932年,原名李丕炳,大城县人)、王云峰(1869—1937年,定兴人)、魏聚奎(1875~1946年,清苑县人)、赵玉峰(1894~1971年,艺名赵双合,河间市人)、蔡宝光(1898~1976年,高碑店市人)等颇负盛名、各具特色的演员。李德全原坐科弦子书,后发现西河大鼓的长处而改唱西河大鼓。在行艺中,他首创了二板尾腔,规范了常用曲调,从而创立了西河大鼓之“北口”,行内称之为“李派”。王云峰的特点是“俗”,即书词通俗、书理易解、书道好记,颇受市民阶层欢迎。魏聚奎的艺术风格是质朴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减真挚。赵玉峰则因曾深交评书艺人梁殿元,结识京剧武生高福安,得以将评书之“扣子”和京剧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颇合京津时尚,被行内誉为“赵派”。蔡宝光既学“朱派”之巧,又学“王派”之冲,遂成自家风格,一时名声鹤起,在保定一带影响极大。 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境内日伪盘踞的“沦陷区”以及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曲艺艺人生计艰难,书坛风气委靡,书目内容庸俗,一些女艺人更受尽了非人的凌辱。此时期,西河大鼓在城市中已跌人极其悲惨的低谷。与沦陷区和国统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曲艺艺术颇受重视,成为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冀中、冀西解放区的西河大鼓艺人如王魁武、王尊三、李国春等,利用西河大鼓作为战斗武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西河大鼓获得新生。西河大鼓作为艺人最众、书目最多、流布最广的曲种。西河大鼓艺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说新书,唱新词,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少艺人再度出山,重显身手,如王书祥、魏炳山、李成林、郑瑞田、朱孝纯、李全林、高庆恩、李跃德、魏德泉、武英占等名家,重新活跃曲坛。马增芬重返北京曲坛,向名弦师朱孝纯学到许多朱派唱腔,后又与其父马连登合作,创出新兴的马派女腔。王艳芬从北京回归故里保定,参加省曲艺实验队,1957年在河北电台连播《呼家将》,引起哄动效应。此时众多名老演员都收了徒弟,如蠡县的刘德欣,从1949年以后就教徒四十多名,并传徒孙二十余名。刘德欣与王彦顺、刘德三、李宝光四人共收徒二百余名,被行内称为西河大鼓在蠡县的“四大家族”。白建章、涨均平、张小娣、李春田、李小红、陈德照、赵长发等也都是当时的著名演员,其他如马俊英(女)、段少舫(女)、壬连君(女)、赵岚章(女)、赵挂芬(女)、张新艳(女)、宋文章、刘焕章、刘艳琴(女)、王增英、刘素仙(女)、许印春、李连魁、赵连芳、陶艳霞(女)、郭金铃(女)等,也都是这一时期陆续涌现出的西河大鼓优秀演员。为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t河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于1954年7月成立曲艺工作组。1956年对全省民间艺人进行了登记考核,发给职业演出证的三千八百六十多名艺人中西河大鼓演员不下两千名。1959年省内创办曲艺学校,曲种以西河大鼓为主,又培养了一批新人。1960年河北省曲艺工作组、河北省曲艺工作者协会(筹)在省会天津召开了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对西河大鼓的历史和各流派的演唱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使西河大鼓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962年,随着三千多名农村职业艺人被全部下放农村,省曲艺学校的被解散,西河大鼓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传统书目失传。改革开放后,西河大鼓逐渐复苏,西河大鼓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人脱颖而出。 1984年,保定的刘晓梅在农村演出新中篇书《莲花魂》,受到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并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扩大了社会影响。一些世代说书、家学深厚的艺人,如任丘县的刘焕章,沧州的刘风喜等,也都重新活跃起来。 天津曲艺团又有青年演员郝秀洁(郝艳霞之女)、杨雅琴等。杨雅琴专攻短段,郝秀洁则是长书短段兼演,都成为天津观众熟悉的演员。
2023-07-13 10:58:491

西河大鼓有什么特色?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与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以后,数十年间随着艺人的流动,传播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演唱短段的马派,广泛流传于北平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书帽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1937年后,不少西河大鼓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编演的《昝岗惨案》、《减租减息》;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亲骨肉》、《晋察冀小姑娘》等。
2023-07-13 10:59:031

西河大鼓和铁片大鼓的区别

西河大鼓和铁片大鼓是两种唱腔,西河大鼓起源于河北省具有地方韵味,铁片大鼓唱腔接近于京韵大鼓。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其开头腔是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故有“老牛大摔缰”的俗称;“小北口”派的演唱风格,溶入借鉴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文书”,唱中加叙;“南口”派的唱腔婉转悠扬,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除板腔体唱腔外,“南口”派还有一些曲牌体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两种,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驴》、《小黑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
2023-07-13 10:59:121

西河大鼓的艺术特色

西河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表演方式十分简单,演员左手持两片钢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鼓板配合击打,为演唱按节,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伴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一人说唱,称“单口”;二人合演,称“对口”。伴奏乐器,起初主要是大三弦。后来,有的演出团队为了增加音乐效果,又加了四胡、扬琴、琵琶等。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唱段”两类。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书目基本是中长篇。长篇书又名“蔓子活儿”,往往连续演唱数月。中篇书又名“巴棍儿”,一般可以连演10余场。中篇书大都是实口实词,创作时间比较早,艺术水平比较高。唱段是通篇歌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唱词大约100—200句。它表现的只是故事的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另有“书帽儿”,又名“小巴札儿”,唱词仅数十行,多系笑话儿、巧说之类。一般用它在正书开演之前“垫场”。 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头板是一眼三板,4/4节拍;二板是一板一眼,2/4节拍;三板是有板无眼,1/4节拍。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 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后来见到的大致有: 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接,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 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西河大鼓唱短段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支架。说大书者略有不同,演员面前摆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矮架书鼓,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桌后有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西河大鼓有它的基本腔调,一般的结构为头板——二板——三板。头板速度缓慢,节奏变化不多,一板三眼,只用于全唱段的开始,或抒情写景或介绍和交待故事梗概。二板也叫流水板,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平稳、流畅。一板一眼,基本是平铺直叙、按字行腔,有时加用花腔。三板由二板蜕化而来,也是一板一眼,没有花腔,常用在一个唱段的高潮或结尾,能制造紧张的气氛。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要,还创造有多种曲调和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双高调”,多用于二板之中,可描绘景色,曲调比较低沉、压抑;“海底捞月”,用于表现喜怒等激动情绪或某些曲调的结尾;“窜板”,表现紧张、危急的情节。 当地的西河大鼓艺人“祖传三代”板鼓说唱,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把祖传的曲艺传承下来,演出释文(唱词)可以阐述人的一生,即从母亲怀孕开始,讲述出生、成人、结婚成家、祝寿等,一直到亡故为止,另外还有宣扬善事,歌颂人民生活,教育人们热爱生活、多做善事等内容。唱词语言为河南方言,曲调比较自由,据传授人讲,板鼓说唱曲调跟河南旱船表演中演唱的曲调相似,由于传授人不能说明曲调名称,故不能尽述。板鼓说唱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舞台表演流动不大,但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也较优美。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清朝道光年间,河间府的艺人在木版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革,将伴奏乐器小三弦和木版改为大三弦、四胡和铜板,初叫“犁铧片”、“梅花调”,光绪年间定名为西河大鼓。曲调分头板、二板、三板,唱词一般是7字句和10字句,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演员1人站唱,自击鼓板,有三弦、四胡伴奏,使说、唱、作、伴奏配合得当,中间分为几个回头。 西河大鼓的唱腔发展,首先需要把西河整体唱腔划分成两个种类:一个是西河本体唱腔,包括“起腔”以及“上把位”、“中把位” 、“下把位”、“甩腔”等 ,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基本调子发展来的,代表了西河的原始本体部分。它们的板式(节拍)形式有头板(4/4拍)、二板(2/4拍 ))、三板(3/4拍)。其中二板形式的“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唱腔习称为“流水板” 。另一个范围指“一马三涧”、“双高”、“梆子穗”等等花腔,它们其中主要的部分是西河大鼓唱腔里最初所没有的,是艺人们为了丰富西河唱腔、增加唱腔的色彩性,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唱腔中摄取,又在长期实践中融合在西河中的;也有一部分是从西河内部变化发展出来的,但由于明显的华彩性而划归在花腔里。这两类唱腔比较起来,前一类是西河的主体唱腔,它们构成西河大鼓的主躯干。研究西河大鼓唱腔是如何在板腔体这一特定结构下发展的,也主要是针对前一种情况。 田荫亭(1915~1997),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著名书画家。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省河间卧佛堂乡河西村。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风华婉转,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田蕴章、田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田荫亭幼年随父(士杰)习学西河大鼓,十岁入津城,以说唱谋生。十八岁拜西河大鼓泰斗赵玉峰先生为师,技艺大进,加之天赐佳喉,直至八旬,黄钟不倒。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后,曾获津门曲荟最高奖——优秀奖。至中年,其西河大鼓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说、唱、做、念臻于完美,创词编曲无一不佳,弟子数十人,再传弟子多不胜数,优秀门人有河北省曲协副主席段少舫、曲艺家赵连甲等。 赵玉峰,生于1895,河间北皇亲庄人,西河大鼓“赵派”艺术的创始人,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鞍山市政协委员。赵玉峰自11岁随堂兄学唱西河大鼓,18岁后曾两次进京学艺。他学习刻苦,善于独创,取百家之长、姐妹艺术之精华,将西河大鼓的乡音土调改为京韵京白,杂揉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在发掘袍带书和短打书上提高西河大鼓的表演技巧,遂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故称“赵派”。  “赵派”是西河大鼓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后流传到京、津及东北等地。“赵派”的艺术特点:行腔浑厚、健美,说唱并重、字硬韵圆,节奏明快,唱作合谐,苍劲质朴,表演时发挥内在情感,讲究手眼身法,合作自如,成功地将戏剧的刀马、袍带等身段、功架移植于说书之中,使说、唱、做紧密结合来塑造人物,表达书情,主张吸取其它曲种的随腔和衬腔伴奏法以及打、轧指法,用以增强乐感、节奏感。解放前,演出的曲目主要有《包公案》、《隋唐演义》、《杨家将》等。  建国后,在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任教师兼演员,改编过《渔夫恨》、《烈火金钢》等曲目,受到好评。1960年赴天津参加西河大鼓经验交流大会,并到北京传艺。有传记《鼓艺生涯五十年》。其弟子很多,享有盛誉的有田荫亭、刘兰芳等。  1973年底,赵玉峰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英吉是河北省高阳县人,曾先后师从于王殿邦及马小疯子(艺名)。王、马二人均属“南口”西河的第二代,而马小疯子是“北口”西河创始人马三峰的儿子,兼受其父影响。这样,郝英吉既是“南口”西河的第三代,又兼得“北口”要领。当时西河大鼓作为刚刚崛起的曲种,不但以其新颖而产生魅力,且具有广阔的进一步充实、润饰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一些有见地的艺人便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形成新的个人风格,遂在西河大鼓领域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流派纷呈的局面。郝英吉也是诸多创新者之一,他在“南口”“北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演唱之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郝派,在当时各路劲旅中具备了鼎足之实力。  郝英吉主工长篇鼓书,他的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善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表演上不仅说、唱俱佳,而且采用口技等手法,使表演有声有色,感染力极强。在唱腔方面,以花腔花调多而著称。他不拘泥于老腔老调,常创造性地运用“二黄大反腔”、“十三咳”、“大悲腔”等华彩腔调,使书段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演唱《汾河湾》时,一曲“大悲腔”,把柳氏悲伤绝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台下便有观众立起,泪流满面地说“让她找我来!”——竟到了如此忘情的地步。他拿手的“双高”和“刀刀痛”两段唱腔,也每次演出都令人叫绝不已。对此,不少文字资料有所记载。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少录音条件,没有留下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后人的传唱中略窥其一斑。  郝派西河的传承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其家族中。以郝英吉为第一代,郝家先后有三代人从事西河大鼓艺术。第二代中的郝庆轩、郝庆国、郝艳春、郝艳霞、郝艳卿都是直接在父亲的严格传授下成才,陆续成为颇负盛名的演员和弦师的。  郝英吉,艺术生涯的前半段是在乡间,后半段进入城市,先在天津,后到沈阳。这一流向同西河大鼓产生、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西河大鼓在冀中农村产生,成熟后涌入天津这座繁华的水陆码头城市,然后又传往东北、西北各地。可以说郝英吉当时受到这股潮流所裹挟,把自己的艺术活动从乡村转向了城市;也可以说,正是由于郝英吉这样的一批艺人,才使西河大鼓跻身于城市市民的欣赏圈。郝派第二代基本上是在沈阳成长起来的,他们演出的足迹遍布东北各大城市。之后,其中的一枝郝艳霞三十岁后转回出生地天津,正值其艺术成熟期,很快便成为津门曲坛上的名伶。郝艳霞不但把郝派西河带到了天津,还将自己的女儿郝秀洁培养成为郝派的第三代传人。
2023-07-13 10:59:271

西河大鼓的传承谱系

西河大鼓在演唱过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个支系。北口,流行于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代表人物为马三峰(安新县段村人)、朱大官(文安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南口,流行于高阳、博野一带,代表人物为马瑞景弟子。经过几代说书艺人的演艺和改进,博采众艺之长,西河大鼓的结构更加严谨规矩,同时又演化出许多新唱腔,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性和表现力。 西河大鼓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赵(玉峰)、朱(化麟)、王(振元)、马(连登、增芬)、季(德全)等流派,为西河大鼓的艺术发展开创了新路。“赵派”西河大鼓在北方广大城乡有一定影响,唱腔多借哼音,字郎韵圆,刚劲华丽,表白层次清晰,情理细腻,身段、架功动作借鉴于戏曲,又源于生活而创作运用,说、唱、作程式得当,形成独特的表演方法,鲜明的艺术风格。。
2023-07-13 10:59:531

大家好,我想向大家了解关于西河大鼓的资料,最好是资料越全越好,如果有关于西河大鼓的论文,或是网址也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历史溯源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据艺人传说,早年在河北省中部就流传着演员以小三弦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和演员只敲击鼓板演唱的"单鼓板",至乾隆中期保定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等,将弦子书与单鼓板结合一起,搭伴演出,形成以演员敲击鼓板,由另一人弹小三弦伴奏的演出形式,形成早期的木板大鼓,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说书"形式。很快在冀中地区得到普及。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多年来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建国后大多数西河大鼓演员仍在茶社书馆以说长篇书为主,只是偶尔在参加各种会演时演唱短段曲目,如郝艳霞、田荫亭、艳桂荣、王田霞等。"文革"以后,天津曲艺团又有青年演员郝秀洁(郝艳霞之女)、杨雅琴等。杨雅琴专攻短段,郝秀洁则是长书短段兼演,都成为天津观众熟悉的演员。 艺术特色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与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以后,数十年间随着艺人的流动,传播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演唱短段的马派,广泛流传于北平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 150余部,小段书帽 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1937年后,不少西河大鼓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编演的《昝岗惨案》、《减租减息》;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亲骨肉》、《晋察冀小姑娘》等。 传承意义 西河大鼓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流行地群众的喜爱,出现过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贲(王振元)、王再堂(转眼王)、张双来、郝英吉、赵玉峰、马连登、王书祥、李全林、马增芬、王艳芬、段少舫等著名艺人,以及《响马传》、《呼家将》、《薛家将》、《刘公案》、《施公案》、《前后七国》、《小两口争灯》等经典节目。 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13 11:00:073

唱西河大鼓用那种鼓板好

二板比较好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说短篇爱。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彭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三种板式有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 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1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 二板的唱狄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悲腔、反腔、走腔、拉腔等等之类的。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口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劳动人3的思想感情愿望
2023-07-13 11:00:201

快板西河大鼓绕口令有什么不同

快板西河大鼓绕口令不同1之处1、绕口令,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民间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2、快板有两个意思,一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年被称为数来宝、顺口溜、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的,另一个意思是是表演快板的演员手里拿的竹板,是一种乐器。
2023-07-13 11:00:315

西河大鼓的传承保护

20世纪中后期以后,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各地也加大了对西河大鼓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保护力度。河北省河间市自2009年7月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活动,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长远规划,拨出专项资金,西河大鼓项目传承人为辅导老师,精心编写印制传承教材,购买了培训器材,并在学校挑选、招收适龄传承学员进行传授。 2010年12月27日上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传承人——盲人孙万祥开门收徒,正式收付增泰、张增荣、张增爽、白增晨为徒,为西河大鼓的弘扬传承迈出了重要一步。他采用“口递”方式教授学生,所授学生都颇有成绩,均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中,河北省群艺馆的伍振英和河间市文化馆的张领娣同为西河大鼓传承人。伍振英、张领娣都是西河大鼓名家,且张领娣已娴熟得将朱派、赵派唱腔结合,并各取所长,创造了新唱腔。为传承西河大鼓艺术,伍振英已开始收张立静为徒。
2023-07-13 11:00:471

西河大鼓的几个重要流派

西河大鼓的流派及代表人物有:朱(化麟)派、王(根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四十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专攻演唱短段落的马派。他们的演唱流传于北京、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七十年代以来,杨雅琴、郝秀杰等青年演员对西河大鼓的唱腔、唱法也都有不同的创新。
2023-07-13 11:01:011

西河大鼓的内容曲目

西河大鼓内容以民间故事、历史通俗演义、通俗小说为主。在书目上主要有长篇(蔓子活)、中篇(巴绲儿)、短篇鼓词(小段)、书帽(小巴掌),其中长篇和中篇边说边唱,小段只唱不说。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书帽 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传统书目异常丰富,中长篇鼓书有《封神演义》、《薛家将》、《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贤》、《兰桥会》等数百个。反映现代题材的中长篇鼓书有《地道战》、《林海雪原》等。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1937年后,不少西河大鼓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编演的《昝岗惨案》、《减租减息》;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亲骨肉》、《晋察冀小姑娘》等。
2023-07-13 11:01:091

郭德纲西河大鼓《灞桥挑袍》台词

西河大鼓《灞桥挑袍》郭德纲演出本秋色残凋,金乌萧条。寿亭侯挂印封金,辞曹操,出许昌。吩咐一声众军校:来呀,皇嫂的车辇要慢慢的摇。趁着这秋分霜降,天气早,金风阵阵,透某的征袍。保皇嫂直奔阳关道,耳听得身背后,这人声马嘶嚎。关夫子马上尊皇嫂,休流泪来,免心焦。哪怕他曹营千员将,难比我青龙偃月刀。回头看:黄罗伞罩定了曹丞相,八员大将就似虎彪。孟德说:见华翰,方知晓,却为何将军你要辞曹。云长闻听蚕眉皱,尊了声丞相是你听着:相当初,屯土山降操约了三誓,所因为皇嫂无处住着。斩颜良,诛文丑,我立功报效,今日里河北寻兄走一遭。丞相的恩德,云长全记,改日里狭路相逢,我再把你来饶。这位圣贤爷,桥前立饮三杯酒。青龙刀刀尖斜挑大红袍,摔杯催马扬长去。曹孟德手扶着灞桥泪嚎啕,可叹我曹应营千员将,谁比得,有勇有谋的将英豪。圣贤爷,五关连斩六员将;黄河岸,刀劈秦琪命要了。弟兄相逢古城会战赤壁,义薄云天在华容就放了曹操。
2023-07-13 11:01:231

西河大鼓九里山

西河大鼓 九里山九里山,霸王被困在重围。只落得,进则无路,退则无归。在八卦阵中,伤兵损将,雄心不退。不料想,粮草已断,死活难违。无奈何,将行营扎至在山洼内。当此是,鸟雀入林惹天黑。众三军,他们单衣无帐身受罪。一个个,弃甲撇戈在陆地成堆。眼望着,散乱的营盘人人伤心他们怎么能够不后悔。汉军已近,无法挽回。楚霸王,自恃相看勇猛无畏。目空四海,为所欲为。他把那,韩信当作了无能辈。他把那,张良当作了叔代则忘国不回。他听到,纷纷的良言头一位。这才是大势已去,真是火到了临危。楚霸王,怒气攻心坐在帐内。灯光下,虞姬捧献酒三杯。楚项羽,心不在焉食而无味。说虞姬免礼回座相陪。我虞姬,满腹的惆怅,面容憔悴。身体疲倦,意冷心灰。楚霸王,叹息一声,婉言劝慰。说虞姬你随朕吃尽大亏。担惊害怕受连累。
2023-07-13 11:01:302

鼓词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书帽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史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汉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1937年后,不少西河大鼓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编演的《昝岗惨案》、《减租减息》;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亲骨肉》《晋察冀小姑娘》等。建国后,曲艺工作者又记录、整理了不少西河大鼓优秀中篇和长篇大书的主要片段,如《三全镇》《调寇》《八百破十万》等,并创作、改编了反映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2023-07-13 11:01:481

西河大鼓风雨归舟唱词

“过山林、狂风如吼、冷嗖嗖,堪可的大雨临了头。望江天,电掣雷鸣一阵阵的风雷骤。获金鳞,渔翁摆桨荡归舟。唰啦啦,风遍山川摇草木,也辨不出个镇店与林丘。(我也)顾不得,(在)绿柳村头得鱼换酒。遥望见那一只小舟儿,悠荡荡、荡悠悠,悠悠荡荡、荡荡悠悠,恰好似那一叶儿漂漂在水面浮。这才好容易(呀),戽鱼曳缆忙登了岸,哎 !我猛回头,见一个贪午睡的小牧童儿 ,他在那雨地里啼哭 ,(他是)光景去找牛。”(据骆玉笙京韵大鼓《风雨归舟》录音整理)曲词叠用长句,又反复使用重叠词 ,如“冷嗖嗖” 、“一阵阵” 、“唰啦啦”、“一叶儿漂漂”,在“悠荡荡、荡悠悠、悠悠荡荡、荡荡悠悠”一组句子中,用两个字的不同位置组合与重复,产生双声、叠韵交替反复的效果。
2023-07-13 11:02:021

李庆忠西河大鼓是哪里人

李庆忠西河大鼓是蠡县人。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2023-07-13 11:02:091

西河大鼓在天津的名演员代表人物?

陈凤云,著名西河大鼓演员。代表作品《薛家将》《杨家将》主要成就西河大鼓长书演说师承左田凤、田荫亭。她幼年拜左田凤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后拜入田荫亭门下继续深造,她的表演感情真挚,演唱韵味醇厚,说表生动自然,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位说书大将。
2023-07-13 11:02:162

西河大鼓偷年糕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河大鼓偷年糕讲的是大年三十儿媳妇偷吃年糕的故事。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2023-07-13 11:02:411

(西河大鼓演员郑燕简历

郑燕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河大鼓演员之一,她是西河大鼓第六代、"朱派"第五代、"艳派"的正宗传人,同时也是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燕15岁学西河大鼓,师从献县的老艺人毕金荣,学艺三年,后又在天津拜名家艳桂荣为师,继续深造五年。郑燕为西河大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她以高超、精湛的表演艺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自己赢得了“中国曲协德艺双馨”的荣誉,并为西河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奔忙、辛勤演出。既在京、津、冀等大城市的著名戏院、剧场、茶楼演出,也在乡村的俱乐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为百姓献艺,每年巡回演出300多场。扩展资料:西河大鼓演员李淑珍简历:李淑珍,女,西河大鼓演员。河北省沧县人。1978年,16岁的李淑珍拜在民间老艺人马俊庭门下学唱西河大鼓,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不怕吃苦的劲头儿,2年后她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家乡沧县文化馆的曲艺队,开始了自己10年的“说唱”生涯。李淑珍说,1978年至1988年这10年,特别是1984年调入省曲艺团之后,是她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10年间,年轻的李淑珍和搭档“送书下乡”,数不清跑了多少乡村城寨、唱了多少回的大鼓,也数不清拿回了多少锦旗、获得了多少荣誉。
2023-07-13 11:02:482

西河大鼓《剑阁闻铃》说的是什么故事?

《剑阁闻铃》故事剑阁: 要塞,今四川剑阁县北剑门关。闻铃: 听到“剑阁”上的“檐铃”响。《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京韵大鼓《剑阁闻铃》1·《剑阁闻铃》是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老先生的代表作。2·西河大鼓没有《剑阁闻铃》曲目。京韵大鼓《剑阁闻铃》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BD%A3%B8%F3%CE%C5%C1%E5&t=2
2023-07-13 11:03:033

瓦桥关西南方是什么大鼓

西河大鼓。瓦桥关西南方是指的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是西河大鼓,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2023-07-13 11:03:171

西河大鼓与评书的关系

怎么说呢,这是两个曲种,没啥实际联系,但是,早年间,鼓书门儿,和评书门儿,差不多是一家。田连元田老前辈,以前就是西河门儿的,单田芳也是西河门儿出身,刘兰芳是东北大鼓门儿的,书目也有相通的,如马连登老先生的《忠义响马传》,连丽如连老前辈的《大隋唐》,就是汲取了马派《忠义响马传》的册子和陈荫荣陈老祖宗的《兴唐传》两家之长,再加上自家的路子而成的。
2023-07-13 11:03:451

郭德纲在相声里唱的戏曲是什么

郭德纲在相声里唱的戏曲是《西河大鼓-灞桥挑袍》,唱词如下:西河大鼓发源于河北省河间地带,名家辈出什么田派,燕派,马派,郝派,非常多今儿您听听我这胡派的,什么叫胡派呢胡唱,这个,张老师呢 确实不错什么都能弹。啊,也就是我们这合作时间挺长了现在逮我这谦儿呢,逮的还挺准我争取这次把他撂在外头,啊这段是三国演义的一个片段一个西河的小段儿,美髯公,灞桥挑袍秋色残凋,金乌萧条,寿亭侯,挂印封金辞曹操,出许昌,吩咐一声众军校:来呀皇嫂的车辇要慢慢的摇,趁着这,秋分霜降天气早,金风阵阵,透某的征袍耳听得身背后,这人声马嘶嚎关夫子马上尊皇嫂,休流泪来,免心焦哪怕他曹营千员将,难比我青龙偃月刀扩展资料《灞桥挑袍》故事情节曹操厚待关羽,赐宴赠马,关羽从汝南归来,知刘备去向,决意辞曹寻兄,曹操、张辽皆有意回避不见。关羽不得已,乃挂印封金。留柬告辞,保护甘、糜二夫人上路出许都。曹操知关羽去志不可夺,率众将送行,至灞陵桥,见关羽横刀立于桥上,赠以锦袍。关羽恐其有诈,以刀挑袍,扬长而去。
2023-07-13 11:03:546

玲珑塔原唱是谁?

《玲珑塔》绕口令完整版原唱是马增芬。玲珑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西河大鼓中的名段,传统西河大鼓,原唱马增芬,刘慧琴版本尤为经典,,后也有多人传唱。马增芬五岁随父马连登学艺,七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擅唱短段,与其父共创西河大鼓“马派”唱腔。擅演曲目有《薛家将》《花唱绕口令》《江竹筠》《一分钱一两米》等。其父马连登系著名评书演员。其兄弟姐妹还有马增锟、马增蕙、马增祥。表演形式: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13 11:04:181

单田芳是师傅是谁

 单田芳的师傅共有三位:李庆海、赵玉峰、杨田荣。其中对其影响最大是后面两位老师。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但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  赵玉峰(1894一1971),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艺名赵双合,河北河间人。幼年流落天津,初学京韵大鼓,后改学小北口西河大鼓。11岁开始卖艺,青年时已崭露头角。他的演出活动多在天津、北京、沈阳、抚顺等地,颇负盛名。他一生虚心好学,努力探求,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他擅长的传统书目有《三侠五义》、《隋唐》、《包公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积极编演现代题材的书目如《烈火金钢》等。弟子有田荫亭、赵书棋、马增芬、刘兰芳、王印权等。  杨田荣(1920一1982),1920年生,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会员,曲协辽宁分会理事。杨田荣自幼学艺,本来是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后来到鞍山市说书,以擅长说新书闻名曲坛。杨田荣的新评书艺术,引起了社会和评书界的强烈反响。50年代末,《人民日报》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他开创新评书道路的事迹,被誉为中国曲坛上的“新书红旗”。
2023-07-13 11:04:321

唱一段说一段的是哪种大鼓书

西河大鼓,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属于鼓曲类曲种,分"说书"、"唱段"两类。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根据地域不同分为河洛大鼓、胶东大鼓、庐州大鼓、广西大鼓等,其中在小编家乡流行的就是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 西河大鼓滥觞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创始人马三峰,师承河间木板大鼓艺人白玉福。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巩固完善乐器、声调、唱腔等工艺,完善了木板大鼓,从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态。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因为天津人叫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且在河两岸发展的尤为繁华,后改为西河大鼓。
2023-07-13 11:04:391

西河大鼓打一数字

0。因为西湖大鼓表示鼓鼓的平面形状就是一个圆形,形状与0字十分相似,所以西河大鼓打一数字是0。数字,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2023-07-13 11:04:461

名家层出不穷的东北大鼓是什么?

清代以来,在沈阳流传的各种大鼓中,东北大鼓与西河大鼓两个曲种影响最大。要说东北大鼓,还得先从“弦子书”讲起。弦子书又叫“一人班”。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中记述的“一人班”是:手处口,两相应。打家伙,手乱动。二黄梆,生旦净。乐不拘,世俗称。从这段记述看,“一人班”是一个人自己打家伙,学唱二黄、梆子戏的生旦净各种角色的唱段。所以,弦子书俗称“一人班”。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盛京文盛书房刊行的清音子弟书《绝红柳》中有:“一人班弦子书他腿上绑着两块板。接骨断筋的架式(势),还捆着一根犯法绳。满把撸的弦子弹的总是老八谱,嗓子别(憋)的红头仗(涨)脸恰似出恭。”这也说明“一人班”就是弦子书。弦子书又叫弦子果,一人操三弦演唱,桌角上有两块板,有绳牵动,另一头绑在艺人腿上,可击打节奏。这个曲种以说唱中篇曲目为主。有《回龙传》《刘公案》《回杯记》等几十个曲目。学大鼓书的青少年已故东北大鼓弦师张洁朴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曾到奉天献艺,对后来的奉天大鼓影响很大。早期奉天大鼓艺人车德宝、赵壁、王德生、蒋瑞都说过弦子书。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一书中所记的“大鼓”是:讲通套,说的妙。大鼓书,梅花调。慢西城,拔高帽。如狼嚎,似鬼叫。鼓皮紧,使劲造。胡说瞎闹。“梅花调”是西河大鼓初名,“慢西城”本为曲牌名称,当时奉天的文人就用此名来称呼刚刚产生不久的本地大鼓,就是后来的东北大鼓。光绪四年(1878年)缪东霖的《陪京杂述》中记述:“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评词,次慢西城,又其次为大鼓梅花调,文既荒唐,词句又多鄙俚。”民国初年奉天教育司审定的新唱本缪东霖是清末翰林,他把子弟书列为一等说书,评词即评书为二等说书,把慢西城、梅花调列为三四等说书。这些文人,听惯了雅曲子弟书,最看不起梅花调。刘世英说慢西城艺人表演“如狼嚎,似鬼叫”,是嫌弃刚进城的屯大鼓土气,演唱时大喊大叫。缪东霖说梅花调“文既荒唐,词句又多鄙俚”。但是下层群众都非常喜欢听从直隶(河北)传来的这种大鼓。因为艺人善说长篇大书的野史传奇,情节曲折,故事热闹,唱词通俗,一听就懂。这正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慢西城(东北大鼓)与梅花调(西河大鼓)两种大鼓同聚东北大地,艺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相互排斥,自以为是。两行鼓曲艺人不断争夺听众,到后来更加激烈。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艺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到奉天献艺收徒,后来弦子书吸收了当地的土调,演变为奉天大鼓。二是原为辽西农村的屯大鼓,后来被艺人带进了城,形成了奉天大鼓。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将原先东北的盛京特别行政区划分为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刚刚创办一年左右的《盛京时报》,把在奉天形成的地方大鼓取名为奉天大鼓,经常在报上登刊奉天及周边几县大鼓艺人的活动消息及评论。从此,奉天大鼓这一曲种名称便得到了艺人与听众的承认。1929年奉天省改名辽宁省后,奉天大鼓也一度改名为辽宁大鼓。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才定名为东北大鼓。表现唱堂会的明代刻本清末民初,奉天大鼓极为盛行。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头二十年,是奉天大鼓的黄金时代,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听奉天大鼓。东北各地,名家辈出。奉天大鼓原先在奉天省内有三大派,传到吉、黑两省后,发展形成了以奉天(沈阳)为中心,包括中、西、南、东、北各方的五大艺术流派。奉派大鼓,以奉天为中心,包括了周边的开原、铁岭、新民、辽中、辽阳、鞍山、抚顺、本溪各市县。演员以唱短段为主,也兼唱中长篇书,唱腔委婉缠绵。善于演唱《忆真妃》《黛玉悲秋》等爱情段。代表艺人主要有车德宝、门振邦、霍树棠,女演员金蝴蝶、刘问霞、朱玺珍、王桂影、陈香兰等。弦师有贺宝升、贺福全,人称“二贺”。西城调以锦州为中心,南城调以营口为中心,东城调以原吉林省会吉林市为中心,江北派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东北大鼓的五大流派,遍及东北三省,也传到了天津、北京、河南与内蒙古等地。东北大鼓早期分为“梅、清、胡、赵”四大门户。每门下传十个字,一个字是一辈。各门各代新入门的弟子都要按排字起艺名。一至四代,多为清朝艺人;五代与六代,多为民国时艺人;第七代后则是新中国艺人。实际上,后来的许多艺人也没有完全遵守旧规,按字取名。此外,有的门户还有一些分支,另传几个字。因此,就有一些同门两支的艺人。早在清末宣统年间,奉天大鼓艺人王玉琳就赴天津献艺,收徒马宝山,久占天津。1930年,傅凌阁带七个女儿傅凤云、傅紫云、傅翠云、傅佳云、傅慧云、傅小云、傅艳云进北平(北京),傅家班在北平献艺长达两年之久。1945年后又有萧云和、萧金荣父女在北平献艺多年。霍树棠、那月朋等在1948年也一度去北平献艺。在河南省开封市,1930年前后有奉天大鼓女艺人红牡丹、绿牡丹二人。在内蒙古的东部,清末有民间艺人杨传基、傅斌、陈星光等,民国初年有女艺人陶梅、方卉萍等,他们都扩大了东北大鼓在各地的影响。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国头二十年是奉天大鼓的黄金时代。前边说过,1914年3月30日,奉天教育司创办的奉天评词鼓书研究社毕业的鼓书艺人有三十四人,绝大多数为奉天大鼓艺人。这次考试,名列鼓书榜首的王宪章(1854—1932),艺名王福顺,二十岁时,在当地就与于七齐名,有“南于七,北宪章”之说。光绪六年(1880年),到东北献艺,民国后,他常上大帅府唱堂会,得到了张作霖与五姨太的赏识。他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创办了奉天大鼓学校(又称大鼓学会),年过花甲的王宪章自任校长。虽然他本人是平谷调大鼓艺人,但是学生学的并不全是平谷调,也有不少人是学习奉天大鼓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及热河省。次年强行建立了伪满洲国,已经改名三年多的辽宁省,又改回叫奉天省,辽宁大鼓也改回奉天大鼓旧名。奉天大鼓艺人举步维艰,到处受气,有许多艺人在茶馆说书唱曲,都挨过伪警察、汉奸的打骂,伪警察还常常“飞帖打桌”,隔几天就送来一张帖子,不是他家老人过生日,就是他的孩子满月、庆百日,都得拿钱去送礼,否则就得被找借口赶出茶馆。有许多辽宁的艺人全家都闯江湖,上黑龙江省北大荒去献艺求生。到20世纪30年代末,奉天大鼓艺人的生存越来越难,奉天大鼓艺人过去专唱短段,分为子弟书、三国段、草段(通俗唱词)三类。前民国时,在沈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爱听唱词典雅的子弟书,而如今听众大都是城市平民,他们听不懂像唐诗宋词的子弟书段,听三国段,也要看过小说《三国演义》后才有兴趣,只能听听《小拜年》之类的草段。因此出现了“子不如三,三不如草”(即“子弟书”不如“三国段”,“三国段”不如“草段”)的现象。奉天大鼓艺人会说的长篇大书不多,主要是“袍带书”“花袍带”“短打书”三类。袍带书是讲史书,如《大隋唐》等;花袍带是指以女将为主,有小将到处招亲和敌我双方神怪斗法等情节的野史传奇书,如《樊梨花》《天门阵》等书;“短打书”是公案侠义类。由于当时评书界的《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武侠书盛行,有的“海青腿”(外行)晚上看小说,白天就去说,也有听众爱听。因此,奉天大鼓书目中一时出现了“袍不如花,花不如打”(“袍带书”不如“花袍带”,“花袍带”不如“短打书”)的问题,听众见少,艺人收入太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不少艺人也开始学说武侠书,或自编大书,怎么热闹怎么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物资匮乏,经济极为困难,东北人民缺衣少食,书曲艺人也更加困苦,都盼日本帝国主义早点完蛋,伪满洲国早点垮台。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后,奉天大鼓定名为东北大鼓(只有辽宁省还一度叫过辽宁大鼓)。清末民初,东北大鼓名家辈出。“西城调”名艺人在光绪年间有辽西的程焕章等人,民国后有宋修仁等人。“南城调”名艺人,有营口的梁福吉,号称“关东第一大鼓”。光绪年间,他曾进京入宫为皇上表演《鲁达除霸》。民国后有辽阳的窦桂山(他与沈阳的王明山、李明山、朱俊山合称“四大名山”)与徐香九等人。下面记述的是久占沈阳的东北大鼓代表艺人。金蝴蝶(1875—1895)第一代女艺人,她是营口市名艺人梁福吉的女弟子。随丈夫王维恒来沈阳献艺,色艺双绝,名震一方。不料被看守东陵的姚远山(人称姚殃子)强行霸去,受尽凌辱,含恨而死,年仅二十岁。子弟书《阔大烟叹》描写了一位北京阔少,成天吃喝玩乐吸大烟,到处游山玩水,听书看戏。此曲写他到沈阳,见到了沈阳第一个“女大鼓”艺人金蝴蝶,唱词中写道:这日来到奉天省,住在得胜(德盛)大南关。叫个说书女大鼓,说的廷秀打赵昂(男)。王二姐思想那位张廷秀,好像真的一样般。此人名叫金蝴蝶,全城人等知的全。从上面唱词中可以看出,这位北京来的阔少爷,是把“女大鼓”叫到旅馆住所来演唱的,说的是《回杯记》中王二姐思夫,张廷秀私访的故事。车德宝(1862—1935)沈阳人。《沈阳十县简志》中说他是“奉调小口大鼓艺人”,传说他的演出风格是“传统的规矩一派:并着步,站着唱,目不斜视”。演唱特点是:嘴皮子功夫硬,有底气;鼓正、板正、句句求真,耐人寻味。他既能唱小段儿,也能唱长篇;又会弹弦,还会说评书。1912年他带头演唱过《上学堂》《早婚害》等新曲目,晚年说评书《百鸟朝凤》。有弟子多人,其中吉林市的任玉明(任占魁)后来是“东城调”创始人之一。民国后成名的沈阳东北大鼓名艺人,主要有以下几位:霍树棠(1902—1973)原名霍润南,辽宁省北镇县人,幼年家贫,十四岁在家乡拜冯景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十六岁登台献艺。他嗓音宽厚甜润,并善于兼收并蓄,广学百家。少年时学的是家乡“西城土调”,后来吸收“南城调”唱腔。进沈阳演出之后,又吸收“奉调”唱腔,此后便一直演唱奉调。霍树棠在表演上,第一个破除演员目不斜视、手不乱动的清规戒律,做到“稳中有动,动中有静”,能够生动地表现节目内容。他演唱的“三国段”,气魄雄伟,铿锵悦耳,人送绰号“火车头”。1928年被艺人们选为“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副会长。40年代初,应邀在电影《玉渊情侣》中演唱了《赵子龙赶船》,成为第一个上银幕的东北大鼓演员。他演唱的拿手段是“三国段”,如《斩华雄》《虎牢关》《凤仪亭》等,并演唱子弟书,如《忆真妃》《青楼遗恨》《锦水祠》《望儿楼》等。长篇大书,有《马潜龙走国》《彩云球》《粉妆楼》等。30年代,多次在电台和茶社演唱。据说灌制唱片的曲目有《南北和》《百年长恨》《全德报》《绕口令》《蝴蝶梦》《大烟叹》《四郎探母》《白门楼》。1949年3月,当选为沈阳市艺曲协会副会长,带头演唱新曲。新中国初期霍树棠到部队慰问演出,三弦琴师为贺宝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演唱现代曲目。1958年他表演的《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同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60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及辽宁省政协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收徒江玉洁、刘兰芳。“文革”中他受到迫害,病倒多年,还念念不忘东北大鼓。1972年曾求艺友写一段《杨子荣打虎上山》,说:“病好后,我还要唱。”他有“三国段”录音与《三国故事鼓词选》一书传世。霍家后人仍有坚持唱东北大鼓的。如他的女儿霍桂兰自幼随父学艺,1952年登台,1959年加入沈阳市曲艺团。1962年改行到工厂,仍常参加业余演出。他的长孙霍大顺少年时得到祖父亲传,次孙霍志航师从贺福全,弹一手好弦。兄弟二人,20世纪80年代后,搭档献艺,近年来,常在庙会、公园为群众演出,还多次走上荧屏,受到了专家的关注。“奉天鼓王”刘问霞演唱,其妹刘丽霞伴奏刘问霞(1900—1944)女,山东省沾化人,清末随父到奉天投亲。十六岁拜艺人刘连甲为师学唱东北大鼓,专工短段,擅长演唱子弟书段《黛玉悲秋》《宝玉探病》《黛玉望月》等“红楼”段,成为“女大鼓”中的佼佼者。刘问霞成名之前,曾在铁岭“闯宅门子”,有一位老艺人陶文宝,慧眼识真才,向她传艺,还资助她进沈阳,一炮打响。她突破东北大鼓“目不斜视”的老规矩,“女大鼓”们纷纷效仿。从此,她一直在奉天凝香榭、鸿泰轩、万泉等茶社唱“大轴”。为了得到名家指点,她设“免费茶座”,请奉天名士马二琴等人常年听她演唱,不但不收费,而且虚心求教。马二琴常在各报上发表评论刘问霞书艺的文章。刘问霞还经常到子弟书作家缪东麟家去唱堂会,缪是清末翰林,对她帮助极大。她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水平,先免费演唱三天,然后再拿包银。1924年,当时在哈尔滨工作的书法家沈延毅先生,久闻刘问霞大名,特意乘火车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看了一场刘问霞演唱的子弟书段《糜氏托孤》,果然字正腔圆,名不虚传。沈当场赋诗一首:“小榭凉亭四面风,荷花初绽俗尘空。英雄儿女伤心史,都付韩娥一笑中。”把她比作春秋时的名歌手韩娥。1931年,刘问霞到天津演出,誉满津门,被称为奉天大鼓的“鼓界大王”。刘问霞嗓音清脆,表演稳重大方,声情并茂,长于借助表情动作抒情达意。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红娘下书》《大西厢》《刘金定观星》《小拜年》《宝玉探病》等六张唱片(弦师赵精一、琴师王瑾塘)。《盛京时报》1931年1月8日七版,载有《古书场的姐妹花》一文,评论说:“刘问霞演唱之《黛玉望月》,抑郁悲凉,缠绵委曲。其嘱咐紫娟、雪雁一段,不忍卒听,而问霞也将有不忍卒歌之情。”民国二十二年曾应邀去朝鲜新义州灌制唱片。1944年遭敌伪迫害,含恨而死。刘问霞的唱段,曾被编入中国音乐学院教材。当年刘问霞灌制的唱片 朱玺珍(1913—1978)沈阳人,自幼拜鼓曲艺人于秀山为师学唱东北大鼓。九岁登台,一下唱红,人称“九岁红”。当时她梳着两条小辫儿,一走一颤,天真活泼,观众亲切地称她为“朱小辫儿”。她歌喉婉转,字句清晰,嗓音洪而不放,高而不暴,低而不靡,细而不涩,抑扬得法,顿挫咸宜。表演顾盼神飞,惟妙惟肖。擅长演唱子弟书曲目《黛玉望月》《双玉听琴》《黛玉悲秋》《忆真妃》《糜氏托孤》等短篇。1931年,她进关到天津演出,得到京韵大鼓“鼓王”刘宝全和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的指点,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的唱腔,丰富了东北大鼓的音乐,书艺大有长进,达到唱腔、表演、鼓板浑然一体,被誉为“三绝”。各家演出海报,纷纷写出“辽宁大鼓鼓皇朱玺珍”。从此,“鼓皇”的称誉传遍了关内外。1936年胜利唱片公司以高价为她演唱的《密建游宫》《宝玉哭黛玉》《黛玉葬花》等曲灌制了唱片。20世纪40年代初,天津著名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艺名小彩舞),曾向朱玺珍学习过《剑阁闻铃》(即《忆真妃》)。60年代初,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得知其家庭困难,曾予以救济。晚年贫病交加,病故于沈阳郊区。她临终前告诉亲属:“我死后把鼓、板、键子都放入棺材之中。”由此可见朱玺珍一生也没忘记东北大鼓。当年朱玺珍灌制的唱片那月朋(1919—)黑龙江人。在那氏姐妹中排行第二,与姐姐那月邻、三妹那月辉、四妹那月华、五妹那月娥,幼年同拜萧云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十二岁登台,颇得好评。1931年到沈阳献艺。擅长演唱《樊金定骂城》《双玉听琴》和《白帝城》等子弟书段。1941年春,与姐姐那月邻、著名男演员霍树棠一道应邀去长春,他们不仅在电台演唱播放,还到长春各茶社演出。他们演出的都是“三国段”,霍树棠演唱《古城会》,那月邻演唱《芦花荡》,那月朋演唱《甘露寺》。三弦伴奏于景堂,四胡伴奏白连生。场场客满,座无虚席,轰动长春。当时的报纸曾发表了演出消息和评论文章。霍大顺(后排左二)一家看望老艺人那月朋(前排左二)那月朋不仅书艺高超,而且鼓套子(书曲演员在乐队间奏中打的鼓点)打得十分精彩。她的鼓套子音美、韵足、传神,能巧妙地表现东北大鼓各种曲牌。在书场演出,她打过一通鼓就能叫来“满堂彩”。1945年,那月朋与“鼓王”刘问霞的五妹刘丽霞一道再次应邀去长春专门表演鼓套子。两个鼓棒同举同落,配合默契,鼓点叮咚,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给她俩伴奏的是赫赫有名的琴师贺宝升,四胡伴奏是于景堂和于增厚(外号“于老五”)。那月朋与刘丽霞二人共同表演了十五分钟,受到热烈欢迎。1949年3月,她参加了沈阳市艺协东北大鼓组。2006年八十七岁高龄时,还口述曲目数十段。1946年出版的钱公来著《辽沈小记》一书中说:“入民国后,张作霖任奉天北路巡防营统领,军幕常携鼓书艺人刘德。张剿匪安边,宿营饮宴,每召部属非刘德打鼓说书不可,当时张营、哨营、管带、稽查、蓝旗皆为此后改编二十七师之干部,亦即后来东北各省之封疆重吏如孙烈臣、汤玉麟、张景惠、张作相等,皆习闻刘德说书而悦者也,刘德之奏艺也渊渊伐鼓。宛如大将登坛,号令三军,似歌非唱,何异虎啸龙吟,无怪四座抑气,草莽吞声也。刘常说的书目,如《宁武关》演一门忠烈;《全德报》演落魄英雄;《战长沙》演黄忠不老;《草船借箭》演诸葛多谋;《黛玉悲秋》怜孤女;《青楼遗恨》悼名妓,皆其最善(擅)长者。”由此可见刘德书艺之高。在奉军中,还有辽阳人邢立亭(生卒年不详)。他原为奉军五十三旅稽查,由票友下海,1921年前后,于奉天大西门里鸿泰轩茶社献艺。擅长演唱《糜氏托孤》等“三国段”。钱公来在《辽海小记》中称他:“鼓音清脆,宛如聚雨疾风,引吭高歌,又如晴空霹雳,声震屋瓦。”邢立亭还善于声音化装,唱什么人用什么嗓音,听众可以从他的唱腔中分出生、旦、净、丑来。如演唱《宋江坐楼》,唱阎婆惜用小嗓,唱宋江则用大嗓,闻其声如见其人。邢立亭为人仗义,他常帮助艺友排忧解难,深受同行的称赞。左甸禹(生卒年不详)字占春,开原县人,家住城里左家胡同。曾于沈阳小西门里石头市鸿泰轩茶社演出。左家是开原县的富户。左甸禹自幼喜爱东北大鼓。庚子年(1900年)后,家道衰落,他由玩票而下海演唱东北大鼓。钱公来著《辽海小记》记载:“自请弦师,招朋引类,居恒家学唱。亦复自备轿车,自带弦师,出城充票友,应堂会。当日城乡人家,婚丧宴集,能起动左大爷甸禹鼓书玩票为无上风光。”他每每于“开场白”(艺人称为“定神话”)中引用时人的讽世诗或自己撰写小诗,针砭时弊,深受群众欢迎。如他在演唱甲午海战的《大东沟战役》时,定场诗是:中原何故打东洋,(东洋指日本)定老无能左太刚。(指钦差定群与奉天翼长左宝贵)假作聪明两只鹿,(指两翼长瑞禄)虚张声势一根糖。(指钦差唐矮子)善能退兵山东宋,(指淮军老将宋庆)永不出头塞北常。(指黑龙江将军长顺)逞勇总称依大帅,(指盛京将军依克唐阿)讲和难拗李鸿章。(李是清廷政府中堂)这首诗中赞美了爱国将领,嘲笑了无能的官员,代表了当时的民心。在东北大鼓众多弦师中,贺宝升与贺福全齐名,人称“沈阳二贺”。贺宝升(1898—1961)辽宁省新民县人。十二岁正式拜盲人邢某为师学弹三弦。出徒后,开始在沈阳为东北大鼓名家傅翠云伴奏。后又为王桂影伴奏,曾多次同王桂影到大帅府为张作霖演唱。在与王桂影合作的九年时间里,走遍了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鼓界大王刘问霞灌制的《小拜年》《宝玉探病》《刘金定观星》等唱片,都是贺宝升伴奏,他还帮助刘问霞改进了东北大鼓的唱腔。以后又为刘问霞的两个妹妹——刘丽霞、刘妙霞伴奏,前后十余年。贺宝升熟悉东北大鼓各个流派,不论演员在台上有什么微妙的变化,他都能随和适应。50年代后曾为霍树棠、那月朋、郑奇珍等鼓曲名家伴奏。贺福全(1906—1982)沈阳人。十五岁拜东北大鼓艺人陈连升为师学艺。贺福全不满足于“只会唱不会弹”,他自己苦心钻研,同时学习三弦。三年学徒期满,贺福全不仅是一位能独自演唱的演员,还是一位“工于弹,耳音好,手音准”的好弦师。十八岁开始以卖艺为生浪迹四方,走遍东北各地。二十五岁时被东北大鼓名家刘问霞聘为公余茶社“坐弦”(即茶社固定弦师)。并与刘问霞一道,多次到电台演唱,颇受听众欢迎。刘问霞去世后,又为霍树棠、严丽华等演员伴奏。解放后参加沈阳曲艺团。七十五岁高龄时,依然有求必应,为诸多东北大鼓演员伴奏。他的弟子有梁国军、霍志航(学三弦)、霍志玲(女)、霍志坚(学四胡)。有遗稿改编本东北大鼓《新儿女英雄传》。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的著名演员,主要有沈阳的郑奇珍、江玉杰,鞍山的孙慧文、刘兰芳(后改说评书),抚顺的严丽华,海城的国桂荣,锦州的陈青远和他的女儿陈丽君、陈丽杰(后均改说评书)。新中国出版的东北大鼓鼓词选东北大鼓的曲目与书目。短篇传统曲目约有二百段左右(今有一百五十多段),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和“草段”(通俗鼓词)三类。“子弟书段”中,《忆真妃》《香楼遗恨》《黛玉悲秋》等爱情段子流传最广。“三国段”大多数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片断,也有的源于三国戏与三国人物传说,其中关公段最多。“草段”中《小拜年》《王二姐思夫》《夜宿花亭》《游西湖》等曲目广为流传。许多曲目都来自清末沈阳程记书房、会文山房刻印的子弟书、鼓词唱本,也有少数是民国后文人与艺人编写的曲目。民国初年,奉天市教育司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倡移风易俗,就组织编写了古今唱本一百二十种,供艺人演唱。其中有新编历史故事段,也有许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新曲目,被称为“改良大鼓”。奉天大鼓《紫罗袍》唱片在历史曲目中,多为宣传爱国主义的唱本,如《火牛阵》《花木兰》《甘州城》(杨门女将故事)、《梁红玉》《崖山泪》(南宋亡国,君臣投海自尽的故事)等作品。现代曲目,题材很广。有宣传辛亥革命的《民国成》《共和魂》;倡导民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的《新国民》《从军乐》《义勇少年》《民国捐》《上学堂》;有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实业的《谈地说天》《地球谈》《破迷信》《斗风鉴》《蚕桑谈》《田家乐》《渔家乐》《牧牛谈》《崇俭方》;有宣传移风易俗,反对尘俗恶性的《剪辫子》《天足乐》《小脚泪》《早婚害》《烟鬼叹》《赌棍叹》等。其中许多唱本都被奉天大鼓(东北大鼓)艺人采用,成为世代相传的保留曲目。现有艺人口述本为证。伪满时期,奉天东都石印公司翻印出版过上百种小唱本,主要是传统鼓词、子弟书曲目。奉天大鼓艺人张青林、李青泉都在偏僻山村演唱过自编的《还我河山》《卢沟桥事变》等现代曲目,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出一些文化干部来到东北。同年11月初,东北书店在沈阳成立,1946年转移到哈尔滨,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又迁回。东北书店在东北解放战争时
2023-07-13 11:04:571

王艳芬西河大鼓赵五娘唱词,谁知道?

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115发来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50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
2023-07-13 11:06:062

郭德纲在相声里唱的戏曲是什么

郭德纲在相声里唱的戏曲是《西河大鼓-灞桥挑袍》。郭德纲,男,1973年1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相声演员,曲艺演员,电影、电视剧演员,主持人。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期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2005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06年于解放军歌剧院举办德云社相声专场,同年于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德云社省亲相声专场,创下连续25次返场纪录。演艺经历1981年,开始正式学习相声,三年后,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之后演说《杨家将》、《张广泰回家》、《隋唐》等相声段子。1989年,拜时任红桥区文化馆馆长、作家杨志刚为师学相声,学习了《九艺闹公堂》、《打灯谜》、《八扇屏》、《大保镖》、《吃元宵》等传统相声段子。1995年,郭德纲开始闯荡北京,对外称白全福的徒孙,杨志刚的徒弟。1996年,郭德纲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范振钰合作过一次;后在《美食故事》担任主持人兼编导。创办德云社。2000年,开始了与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的合作,也与于谦开始合作。2002年,与于谦开始搭档,又曾与张永久、王世勇、杨进明合作。2003年,主持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2004年10月,拜相声大师侯耀文为师。2005年,加盟其师父侯耀文的铁路文工团;之后主持安徽卫视《剧风行动》,并客串连续剧《地下交通站》食客这一角色。2006年,主持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又和于谦出演电视剧《北平小姐》;之后又在电影《第601个电话》客串出租车司机这一角色。12月,又与于谦、李菁和高峰三人拜民间艺人金文声为师,分别得名郭增福、于增禄、李增寿和高增喜。2010年,主持天津卫视主持综艺节目《今夜有戏》;并和于谦、崔奕主演天津卫视古装喜剧《清官巧断家务事》;又与于谦,姜超,史妍主演续集《郭县令轶事》;后在电视剧《幸福的旅程》饰演曹德祥;又与姜超,汪芫,蔡明,于谦主演情景喜剧《鸡毛蒜皮没小事2》。
2023-07-13 11:06:154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如下:以《玲珑塔》选段为例: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五百年前,清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都有法名。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把儿,六徒弟名叫把儿葫芦蹦。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名字就叫做倒随风。老师傅教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蹦葫芦把儿会打鼓,把儿葫芦蹦会念经。随风倒他会扫地,这个倒随风他会点灯。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这个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把儿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把儿的鼓,蹦葫芦把儿他念不了把儿葫芦蹦的经。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那个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叫他罚跪到天明。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七个金铃,二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一层。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十一个木鱼十一盏灯。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鱼十三盏灯。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2023-07-13 11:06:481

西河大鼓的主要板式有哪些?

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头板是一眼三板,4/4节拍;二板是一板一眼,2/4节拍;三板是有板无眼,1/4节拍。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我们现在见到的大致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接,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2023-07-13 11:07:041

陶阳西河大鼓水平如何

陶阳西河大鼓水平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陶阳第一次登台小园子是07年唱西河大鼓《灞桥挑袍》,结果是满堂彩。陶阳的相声,包袱不多,干净。陶阳很温柔,刚的时候是观众在他表演的时候捣乱,瞎搭茬,乱刨活。陶阳长得乖,性格好懂事,观众自然会多捧。德云社郭德纲疼陶阳,陶阳是神童之名。
2023-07-13 11:07:111

通常说的 大鼓 是什么戏剧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至民国初年,有更多的艺人来到天津,代表人物有史振林、王振元、王再堂、郝英吉等。这时,它的名称尚未统一,有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大鼓书、西河调、木板大鼓等称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登台演出。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西河大鼓初入津阶段主要以说唱长篇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随编随唱的“淌水”唱法比较普遍,唱腔并不讲究。在津既久,艺人们认识到必须改善唱腔与唱法以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于是努力发展各自的优长,革新唱腔音乐。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北口”一支以其节奏明快、曲调华丽流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南口、小北口的艺人也纷纷靠拢过来,直至北口唱法成为该曲种的主流。三十年代,赵玉峰、朱大官(化麟)和一批青年女艺人如焦秀兰、焦秀云、王艳芬、马增芬等都在津享名。赵玉峰、马增芬的流派艺术也在津形成。从艺人员有多家,如马家——马连登、增芬、增芳、增昆;郝家——郝英吉、庆轩、艳霞、艳芳、还有田荫亭兄弟、常起震夫妇等。
2023-07-13 11:07:212

绕口令:西河大鼓

  高高山上到有一位老僧,身穿着衲头几千层。   你要问老僧年纪有多么大,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澄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个顶个的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随风。   八个徒弟,学会了八中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棒会打鼓,棒葫芦蹦会念经。随风倒他会扫地,这倒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青头愣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棒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棒的鼓,蹦葫芦棒他念不了棒葫芦蹦的经。   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起儿,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
2023-07-13 11:07:271

马增芬表演的西河大鼓绕口令 玲珑塔的词

绕口令 玲珑塔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 若问老僧的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清一澄,一共四千五百冬。 老僧倒有八个徒弟,八个徒弟,都有法名。 大徒弟名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叫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崩□轳把,六徒弟名叫把□轳崩, 七徒弟名叫风随化,八徒弟他的名字就叫化随风。 老师父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奇能。 青头愣会打罄,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儿会吹管,点儿三僧会捧笙, 崩□轳把会打鼓,把□轳崩会念经。 风随化会扫地,化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父叫他们换一换,要想换过来不可能。 这个愣头青就打不了青头愣的磬, 那个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就吹不了这个僧三点的管, 僧三点就捧不了那个点三僧的笙, 把□轳崩就打不了崩□轳把的鼓, 崩□轳把就念不了那把□轳崩的经, 这个化随风就扫不了风随化的地, 那个风随化就点不了化随风的灯。 结果是,磬儿破、钟儿坏、管儿裂、笙儿倒、 鼓儿破、经儿碎、地儿乱、摔了灯。 老师父一见就有了气,是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看著八个徒弟要挨打,从外面来了五位云游僧, 他们共凑僧人十三位,一到后院数玲珑。 后院倒有个玲珑塔,一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 谁要是数的过来玲珑塔,谁就是那个大师兄; 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就叫他夜间罚跪到天明。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 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落鱼子一盏灯。 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隔过两层数三层,三张高桌十二条腿, 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 三个木落鱼子三盏灯。 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 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落鱼子五盏灯。 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七层,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 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 七个木落鱼子七盏灯。 七个金铃,二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 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落鱼子九盏灯。 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十一层,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 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 十一个木落鱼子十一盏灯。 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到顶十三层,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 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落鱼子十三盏灯。 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往回数,那个十二层,十二张高桌四十八条腿, 十二个和尚十二本经。十二个铙钹十二口磬, 十二个木落鱼子十二盏灯。 十二个金铃,四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十层, 十张高桌四十条腿,十个和尚十本经。 十个铙钹十口磬,十个木落鱼子十盏灯。 十个金铃,四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八层,八张高桌三十二条腿, 八个和尚八本经。八个铙钹八口磬, 八个木落鱼子八盏灯。 八个金铃,三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六层, 六张高桌二十四条腿,六个和尚六本经。 六个铙钹六口磬,六个木落鱼子六盏灯。 六个金铃,二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四层, 四张高桌十六条腿,四个和尚四本经。 四个铙钹四口磬,四个木落鱼子四盏灯。 四个金铃,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二层, 两张高桌八条腿,两个和尚两本经。 两个铙钹两口磬,两个木落鱼子两盏灯。 两个金铃,整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僧人数罢了玲珑塔。抬头看,满天星。地上看,有个坑。 坑里看,冻著冰。冰上看,有一棵松。 松上看,落著鹰。屋里看,一老僧。 僧前看,一本经。经前看,点著灯。 墙上看,钉著钉。钉上看,挂著弓。 看著看著,眯了眼,西北乾天,刮大风。说大风,好大的风。 刮散了满天星,刮平了地上坑, 刮化了坑里冰,刮倒了冰上松, 刮飞了松上鹰,刮走了一老僧, 刮翻了僧前经,刮灭了经前灯, 刮掉了墙上钉,刮崩了钉上弓。 霎时间,只刮得,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 僧走、经翻、灯灭、钉掉、弓崩,这麼一段绕口令。
2023-07-13 11:07:361

玲珑塔原唱是谁?

《玲珑塔》绕口令完整版原唱是马增芬。玲珑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西河大鼓中的名段,传统西河大鼓,原唱马增芬,刘慧琴版本尤为经典,,后也有多人传唱。马增芬五岁随父马连登学艺,七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擅唱短段,与其父共创西河大鼓“马派”唱腔。擅演曲目有《薛家将》《花唱绕口令》《江竹筠》《一分钱一两米》等。其父马连登系著名评书演员。其兄弟姐妹还有马增锟、马增蕙、马增祥。表演形式: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13 11:07:541

民间曲艺形式有哪些

  五音大鼓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据了解,五音大鼓是京郊密云民间独有的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由五人演出,主要乐器有瓦琴、打琴、三弦、四胡、大鼓五件乐器,这些乐器有的可追溯至唐代。唱书人根据演唱内容更换曲调。旋律悦耳动听。五音大鼓在密云蔡家洼村已经传承四代,现在全国仅有密云这五位五音大鼓艺人了。  大鼓与鼓书是中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兼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数十个曲目。  其表演形式大多为:1人自击鼓、板,1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基本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说,中、长篇则有唱有说。人们往往称唱短篇为唱大鼓,唱中、长篇为唱大鼓书。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曲目基本属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庄荫棠、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经常演唱的只有三十多段。  ☆ 骆玉笙与《剑阁闻铃》  骆玉笙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在“刘派”基础上,又集“白派”、“少白派”之长,充分运用和发挥她那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尤其是带有一种自然悦耳的颤音,创造形成了令人喜爱的“骆派”京韵大鼓。她长于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誉为“金嗓歌王”。  《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先是山东大鼓艺人演唱),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骆玉笙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颖的鼓套,悦耳的丝弦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当唱到“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一段时,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骆派”演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与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 《煤山恨》  我所听的西河大鼓曲目很少,不过一两段历史小品,好象《灞桥挑袍》,《姜太公卖面》一类曲目,有些英雄气短,有些诙谐生活,《煤山恨》算是最严肃的作品。段子主要描写了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有道无福的崇祯爷如何度过人生最后的时间。从交出国玺,赐死皇后,亲手杀死女儿,到最后自尽于煤山之上。从头至尾气氛都凝结沉重,特别是周国母接过宝剑时,有一腔十三咳,哀戚至极,有离家亡国的绝望和悲壮。演出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  [乐亭大鼓(铁片大鼓)]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
2023-07-13 11:08:104

德云社西河弟子是什么意思

德云社西河大鼓门的弟子。郭德纲不止有相声还有西河大鼓等各种戏。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扩展资料:西河大鼓表演形式:西河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表演方式十分简单,演员左手持两片钢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鼓板配合击打,为演唱按节,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伴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一人说唱,称“单口”;二人合演,称“对口”。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唱段”两类。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书目基本是中长篇。长篇书又名“蔓子活儿”,往往连续演唱数月。中篇书又名“巴棍儿”,一般可以连演10余场。中篇书大都是实口实词,创作时间比较早,艺术水平比较高。唱段是通篇歌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唱词大约100—200句。它表现的只是故事的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另有“书帽儿”,又名“小巴札儿”,唱词仅数十行,多系笑话儿、巧说之类。一般用它在正书开演之前“垫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河大鼓
2023-07-13 11:08:173

《玲珑塔》绕口令完整版原唱是谁?

原唱是马增芬。马增芬,女,1921年出生于北京,西河大鼓演员。五岁随父马连登学艺,七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擅唱短段,与其父共创西河大鼓“马派”唱腔。擅演曲目有《薛家将》《花唱绕口令》《江竹筠》《一分钱一两米》等。其父马连登系著名评书演员。其兄弟姐妹还有马增锟、马增蕙、马增祥。人物经历曲艺表演艺术家马增芬于1921年出生于北京南苑一个穷苦的家庭,3岁时父亲在贫困中死去,后随改嫁的母亲一起到了马家。这以后,开始向马连登先生学艺,注定了她从事曲艺艺术的一生。几十年中,马连登既是她的慈父,又是严师,更是共同切磋艺术,创立“马派西河”的合作者。马增芬天资聪慧,不但自幼学唱西河大鼓,而且学习弹三弦。5岁时开始跟随父亲马连登先生在天津撂地演唱西河大鼓,同时还兼为马老先生三弦伴奏。7岁时,在天津大观楼首次登台演唱西河大鼓而走红出名。11岁、12岁时,便在律京唐及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表演界小有名气。她超凡的艺术才能、娴熟的表演技巧,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17岁那年,她以超群的艺术功力首次成功地灌制了她的首张个人唱片《玲珑塔》,至今这脍炙人口的唱段仍为人们赞叹。
2023-07-13 11:08:451

既是郭德纲徒弟又是姜昆面前红人,在相声界左右逢源,高晓攀如何做到的?

高晓攀非常的聪明机智,他懂得郭德纲和姜昆的爱好以及禁忌,因此能够在相声界做到左右逢源。在中国的相声表演演艺圈内,姜昆和郭德纲两人并不对付。可以说他们两个人代表了相声界内的两个不同的流派,并且存在着多处的利益冲突。而姜昆本人也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嘲讽郭德纲,有人品问题,而郭德纲则在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上讽刺姜昆是小人和太监。但是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既是德云社的弟子,也是姜昆面前的红人,他既能够得到郭德纲的宠爱,也能够在姜昆面前左右逢源,他就是高晓攀。一、高晓攀是德云社中的西河大鼓门的徒弟。因为德云社中的徒弟众多并且分支也比较复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德云社中的弟子都可以称为郭德纲的徒弟。但是高晓攀因为师从金文声、赵麟童,所以可以算作是郭德纲正儿八经的嫡出弟子。而高晓攀早在岳云鹏等大弟子进入德云社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了德云社之中,所以在郭德纲面前,他既是德云社老人,也是最为宠爱的徒弟之一。二、高晓攀非常的有才华并且机智。高晓攀在相声界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自己支持的对象,他一直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就连自己旗下的几个演员全部跳槽到了德云社,他也没有明确做出抗议或者是愤怒,而郭德纲则对此有所亏欠,所以就算高晓攀和姜坤有来往,郭德纲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在面对姜昆时,高晓攀也能够做到有求必应并且不争夺利益和名声,甚至在他参加综艺节目时,姜昆也能够亲自到现场为他加油助阵。三、高晓攀有着容人的海量,并且在相声界辈分颇高。就算自己旗下的人全部跳槽到郭德纲当中,姜昆对自己颐指气使,姜昆都能够微笑应对,并且做到不生气、不发怒。在朋友对自己寻求帮助时,他也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而这也是他受姜昆和郭德纲所欣赏的地方。因为高晓攀进行相声表演的年龄较早,并且在相声表演方面颇具天赋,所以在相声表演的圈子里,他算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了,每一个相声演员都必须对他持以尊重和认可的态度。无论怎么说,高晓攀能够在郭德纲和姜昆这一对死对头当中做到左右逢源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的聪明机智以及才华能力。
2023-07-13 11:09:006

关于京东大鼓 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 河西大鼓的问题

京东大鼓是天津河北地区的,京韵大鼓是北京和天津的,梅花大鼓在天津地区的,不是河西是西河大鼓,主要分布在河北河间,保定地区,
2023-07-13 11:09:471

玲珑塔,塔玲珑绕口令 全文是什么啊?

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 一个金钟,整四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 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 三个金钟,十二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 五个金钟,二十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 七个金钟,二十八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 九个金钟,三十六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一层。 十一张高桌条四十四条腿,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 十一个木鱼盏灯。十一个金钟,四十四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 十三个木鱼盏灯。十三个金钟,五十二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二层。 十二张高桌四十八条腿,十二个和尚十二本经,十二个铙钹十二口磬, 十二个木鱼十二盏灯。十二个金钟,四十八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十层。 十张高桌四十条腿,十个和尚十本经,十个铙钹十口磬,十个木鱼十盏灯。 十个金钟,四十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八层。 八张高桌三十二条腿,八个和尚八本经,八个铙钹八口磬, 八个木鱼八盏灯。八个金钟,三十二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六层。 六张高桌二十四条腿,六个和尚六本经,六个铙钹六口磬, 六个木鱼六盏灯。六个金钟,二十四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四层。 四张高桌十六条腿,四个和尚四本经,四个铙钹四口磬, 四个木鱼四盏灯。四个金钟,十六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两层。 两张高桌八条腿,两个和尚两本经,两个铙钹两口磬, 两个木鱼两盏灯。两个金钟,整八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僧人正数玲珑塔,抬起头来看分明: 天上看,满天星。地上看,有个坑。 坑上看,冻着冰。冰上看,长着松。 松上看,落着鹰。山前看,一老僧。 僧前看,一本经。屋里看,点着灯。 墙上看,钉着钉。钉上看,挂着弓。 看着看着花了眼,可不好了,西北乾天起了大风。 说大风,好大的风,十个人见了九个人惊。 刮散了,满天星。刮平了,地上坑。 刮化了,坑上冰。刮倒了,冰上松。 刮飞了,松上鹰。刮跑了,一老僧。 刮碎了,一本经。刮灭了,屋里灯。 刮掉了,墙上钉。刮翻了,钉上弓。
2023-07-13 11:09:5812

《玲珑塔》绕口令完整版原唱是谁?

《玲珑塔》绕口令完整版原唱是马增芬。玲珑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西河大鼓中的名段,传统西河大鼓,原唱马增芬,刘慧琴版本尤为经典,,后也有多人传唱。马增芬五岁随父马连登学艺,七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擅唱短段,与其父共创西河大鼓“马派”唱腔。擅演曲目有《薛家将》《花唱绕口令》《江竹筠》《一分钱一两米》等。其父马连登系著名评书演员。其兄弟姐妹还有马增锟、马增蕙、马增祥。表演形式: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7-13 1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