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湘教版

2023-07-13 17:46:44
TAG: 电子
共2条回复
小菜G的建站之路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meira

我有你需要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电子课本,现免费上传给你。若打不开,请下载安装“FoxitReader”既“福昕阅读器”软件就可以正常打开和阅读。请不要忘记点击采纳哈!

相关推荐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 其它 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 高一地理 的知识点具体的 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 种植 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 热点 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内容, 学习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 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么备考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 地理学习方法 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紧抓考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备考的依据,可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是搞好综合备考的重要一环。 紧扣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3-07-13 17:02:041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案

  导语: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必修三的教案。欢迎阅读!    篇一: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3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04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   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篇二: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2023-07-13 17:02:131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 种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 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3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 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4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 发电 、旅游 、供水、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5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3-07-13 17:02:191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 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2 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措施 :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 教育 。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3 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 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劳动力丰富 ④ 种植 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采用各种 方法 恢复土壤肥力,有 饲养 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①优良的天然草场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 混合 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4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解析自然灾害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2023-07-13 17:02:281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

学习不能只喊 口号 ,而应该付出实际行动。要在学习的几个实际环节中下功夫,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1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2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 文化 、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 措施 :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3 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 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阿尔金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脉 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 雨水 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 种植 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2023-07-13 17:02:351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概括

在学习上不肯钻研的人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在事业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三知识点概括,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概括1 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 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概括2 1.中国的商业: 〈1〉商品和贸易: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贸易。 〈2〉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商业中心的形成,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出条件,便于商品集散。所以,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能便利的东部地区。上海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 〈3〉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出商品以农矿等到初级产品为主,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到80%以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等。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有: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主要外贸口岸有沿海的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以及边境城镇。 2.旅游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等特点。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四川的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台湾日月潭、杭州西湖、吉林白头山、福建武夷山等。 〈2〉古代 文化 艺术宝藏:万里长城、西安的泰陵兵马俑、北京故宫、德的避暑山庄、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古窟的壁画、拉萨的布达拉宫等。 〈3〉革命纪念地:湖南韶山_故居、井岗山、延安等 〈4〉民族风情:壮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概括3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我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 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 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秋分 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 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 立春 (2月4日)、 立夏 、 立秋 、 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 冬雪雪冬小 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概括相关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3-07-13 17:02:421

河北高中地理必修三什么时候学

高二下学期。河北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二下学期学。河北,简称“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石家庄。位于中国华北地区。
2023-07-13 17:02:481

新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是人文还是自然

新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主要内容为国家安全,属于人文地理。
2023-07-13 17:02:571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地理必修三的内容分为五章,但核心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即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生态建设、区域经济还是资源开发,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来阐述的。因此,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对于学习必修三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下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特别提示: 手机版保存图片或电脑版在点击并拖动图片至新窗口,均为高清大图,方便阅读。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的全部内容,供广大文科考生复习做参考。更多关于高考地理的相关知识请查看高考地理频道,该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地理知识点等内容。
2023-07-13 17:03:031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笔记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1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判断依据: 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结合课本图4-1-1,判断棉花、原始森林、清洁汽油、山上的岩石、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 台风、地震、闪电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是自然资源呢?——认知能力、科技水平 3.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如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你认为我国自然资源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量多、水分多;西北干旱区光照强、风力大,西南湿润区光照少、生物种类多。 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①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②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影响,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地带性规律,并且是不平衡的。 ③不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由地质条件决定具有地质规律。 有色金属————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岩浆岩分布地区; 煤和石油——————沉积岩地区 (1)、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2)、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发展科技 挖掘潜力 谨慎开发 能源 :常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生物能等;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三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要性: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你知道哪些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分类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岩石圈); 气象灾害:台风、沙尘暴、洪水、干旱、寒潮等(大气圈);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物入侵等(生物圈);水文灾害:、涝渍、风暴潮等(水圈)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1、物质来源:流域内有大量易于搬运的固体破碎物质。2、地形地貌:有坡度较大的沟谷。 3、水源:数量大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汇聚的水。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砍滥发 自然灾害的危害 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岸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洪水溢出,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是洪灾。 如何判断是洪水还是洪灾? 洪水只有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才能称为洪灾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 流域的汇水速度:土壤含水率;地面坡度;植被覆盖率 河道的排水速度:河谷顺直程度;河谷通畅程度 ;纵向坡度 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诱发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1、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 2、大规模围湖造田:减弱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 3、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洪水致灾的影响因素:洪灾的受灾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有关 人口越密集——致灾越大 ; 经济越发达———— 损失越重 三、洪灾的防治 措施 主要的工程措施:1、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洪水调蓄能力, 2、修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3、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4、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主要的非工程措施 1、加强认识,提高防灾意识;2、加强森林管理,减少水土流失;3、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计划;4、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主动防灾、抗灾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的变化 ②、海陆分布的变化 ③、地形的变化 ④、人类活动 2、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 ①、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距今22亿年以来)——特点:冰期和间冰期交替 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近几千年来)——特点: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 ③、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百余年来)——特点:波动上升,当前升温加速 从地质时期看,气候总体表现为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周期为10万 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原因:①自然原因:当前气候正处于间冰期; ②人为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化合物) 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2.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幅度预测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09 ~0.88米。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①、海水入侵、淹没土地、土地盐碱化;?②、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洪涝灾害增加;③、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和航道功能受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降水增加;②、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加强而变得更加干燥;③、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①、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可逆转);②、部分物种易患病,生产率低;脆弱物种灭绝风险增加;③、二氧化碳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①、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②?、改变某些病毒传染媒介的范围,改变病菌滋生环境,增加传染病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主要措施: ①,培养新种;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③、建设防岸侵蚀工程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地理如何做课堂笔记 ★ 学霸高三文科学习笔记 ★ 高三文综复习方法 ★ 关于高三学习经验总结2019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 ★ 高三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 高中地理复习的四大策略与四大方法
2023-07-13 17:03:131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2023-07-13 17:03:36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人文地理环境的出现,意味着地理环境发展到了成熟的程度。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和体例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 课文:文字和图像 读图思考 思考案例 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   4.内容结构 课标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图略)   三、说教学建议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编写者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每周两节课,中考30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全凭考前死记硬背得分。他们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山东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他们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编排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的;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的命题来概述的。在案例选取上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3.教材教学与开展学生评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学以上问题和挑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 经验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把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对比来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一章之前,首先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大概的了解。在后面的中国案例分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做到“点”“面”结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 “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如: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只要他们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产业的转移。这样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业的迁入。   3.在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引用新疆农业这一案例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略)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要想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1,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组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记会出现困难   高二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本节重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 区域差异及差异原因   2、考察区域发展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掌握概括区域特征和比较差异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是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4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法: 课前预习 、做出课堂笔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1、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学生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4、准备好制作所用素材。   5教课流程   我的说课流程分为:新知导入----新知探究----新知巩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分成两个课时   A首先我会在在ppt上放几张关于区域的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其次我会在在书上画出区域的定义,在给与解释说明,再在书上画出区域的四个特征,让同学小组讨论哪些区域是有界的,哪些区域是无界的,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区域的理解。   B在ppt上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不同风土人情由此导入下一个知识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发展方式也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有什么差异,各自给区域环境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启发学生从气候等方向思考,然后用表格的方式给不同因素归类(归位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类)   再启发同学们从两大类分别讨论对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再用表格的形式分类表达   C然后给同学们几个问题,巩固同学课堂所学,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课后解决:除了今天讲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2023-07-13 17:04:061

地理必修三是高几

高中地理有三本必修教材,一般来说必修一、必修二在高中一年级学习完,必修三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选修教材有各地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进行选择。内陆地区的省份多选择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沿海的省份可能选择海洋地理等。
2023-07-13 17:04:241

浙江高中地理必修三什么时候学

高二上学期。浙江高中地理必修三会在高二上学期进行学习。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2023-07-13 17:04:311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主要特点特点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2023-07-13 17:04:411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习题答案

p7。 1 表中四个地区,A地区城市水平最高,因为A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最发达。AB两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因为这两个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较高。C.D两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这两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比较高。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为该地区地域产业值比重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完)······对不起,太多了,没办法一一答来,第二题有是有表格的,又长。哈哈,我本来不是买湘教版的,买错了。我要买人教的,哈哈,刚好看到你的问题就顺便看看能不能帮帮你的了。 我上次也上网狂查,都查的不是那么的确切。你可以到百度文库里去找找。不过我找的有点难,你试试吧!
2023-07-13 17:04:501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地理(七上)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下..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1.2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 炎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气温高;干旱地区广;气候类型成南北对称分布。 丰饶的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发展的经济: 1.3 美洲: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移民与经济: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 1310万
2023-07-13 17:05:013

想问下关于湿地类型的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三的)

一、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意义: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3、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美国主要农业带: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2023-07-13 17:05:194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封面上的地方是哪里

你好,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封面是我国的三峡水库,必修三讲的是区域地理,侧重对地理分区的介绍。必修二封面是上海浦东,讲诉的是经济地理。必修一封面是我国西南的自然风景,主要讲诉的是自然地理。
2023-07-13 17:05:533

高中地理必修三什么时候学?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是放在高二上学期的,而且针对文科生,理科生基本不开设的。
2023-07-13 17:06:033

高中的地理、政治、历史都有几本书 包括必修和选修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本,选修各个学校不一定,1-3本不等,我们学校两本,但是要学区域地理,是没有课本的高中政治必修四本,选修也不一定,不过政治通常讲不完,所以一般学一本。高中历史必修三本,选修通常一本
2023-07-13 17:06:122

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页的活动题的答案详解

1、我国北方冬季相对南方更加寒冷漫长,因此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较强(其他因素:历史人文因素)2、北方冬季更加寒冷,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夏季湿热漫长,民居墙体轻薄,利于夏季通风透气3、我国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加,民居屋顶坡度加大,利于排水;另外越向南,对保温要求逐渐降低,对通风纳凉的要求逐渐增加,因此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023-07-13 17:06:381

请问在哪可以买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新新学案?

你去淘宝搜索,可以买到
2023-07-13 17:06:451

高中区域地理学什么

就是各个区域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农业,工业,等等。
2023-07-13 17:06:532

高中地理必修三 南水北调怎么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2023-07-13 17:07:023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高中地理必修三)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如珠江三角洲的玩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如美国通用公司在中国上海建立分公司,中国的奇瑞在伊拉克设厂等。 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各类非贸易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加剧,面临着较大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压力。为了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部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但是,不少企业在转入地却碰到了诸如招工困难、零部件采购困难、物流成本较高和配套服务欠缺等问题,导致产业转移的进程受到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企业的区位转移决策究竟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区域政策工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国外学者较早就对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因素给予了理论关注。
2023-07-13 17:07:143

高中地理必修3的期末卷我急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北高南低  B. 气候北干南湿  C. 北部以畜牧业为主,南部以种植业为主  D. 新兴工业区分布在北部  2.以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水陆交通便利  C. 靠近消费市场 D. 铁矿石储量丰富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4.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在飞机或卫星上对地物进行感知,获取信息的系统  B.是地图的延伸  C.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D.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并回答5~6问题。  5.A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比F地区优越的是( )  A.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  B.交通运输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大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 )  A.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同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D.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7~9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8.“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9.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阅读下列文字资料,回答10~12题。  10.造成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高的影响降水少  B.落基山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山间盆地干旱少雨  C.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  11.使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著名农业区是解决了当地自然条件中最不利的( )  A.光照条件 B.灌溉水源 C.恶劣气候 D.地形高耸  12.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读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的工业分布与工业部门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面13—15小题:  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  13.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其形成的能源条件叙述是( )  A.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多样 B.本地区有便利水运交通条件  C.发展成为发达的重工业基地 D.能源利用和工业技术先进  14.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比较,新增的工业部门具有特点是( )  A.仍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部门为主  B.新能源工业处于大幅度衰落的状态  C.形成以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工业为主  D.能源工业的发展仍以当地能源资源为主  15.鲁尔区中电子、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是( )  A.大量煤炭工业的减少促进电子、汽车工业发展  B.政府大量增加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C.大量发展和更新工业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D.政府的政策大力鼓励电子、汽车等工业的发展  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16—18小题。  16.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 )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 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17.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18.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 ② 荆江河段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 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请根据下图,回答19~21题。  19.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  A.北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北部和中部地区  20.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  21.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  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下图为我国某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答22~24题。  2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23.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24.本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  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25~26题。  25.“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铁路 D.管道  26.“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27.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  A.纺织 B.食品 C.飞机制造 D.钢铁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题。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广东、山东、安徽、  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  广东26% 上海35%、广东28%江苏20%  28.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场的开放程度  29.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30.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从降水和气温特点看,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暖温带 D.亚热带  32.该区是我国重要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先进的技术水平 D.低廉的土地价格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图,回答33~34题。  33.关于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B.我国城市分布受的气候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C.我国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D.我国城市分布受经济的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34.我国最东部(东经130度以东)和最西部(东经90度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B.最东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35—36小题:  35.下列有关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  B.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 水电  C.中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  D.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36.有关输入地区的正确说法有( )  A.输入地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B.输入地区均有发达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优良的海港  C.输入地区主要能源不足,发展工业所必须的其他资源配套较好  D.输入地区已初步形成我国的城市群(带)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7~38题。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稠密 B.气候高温多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38.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39.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管线东西跨度大,沿管线自然景观大致呈经度地带性变化  B.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使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D.有利于减轻能源运输对交通造成的的压力  40.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下列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  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  D.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三、综合题(共25分)  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图:填出图中英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然区:A ; B ;  (2)图中A与B之间大致以 为界。  (3)C流域的中游经常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该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  1956年 30% 3.33万公顷 850毫米 23摄氏度 2% 0 1亿吨  1975年 5% 4.47万公顷 680毫米 30摄氏度 12% 3 0.875亿吨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43.读下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长江三峡河段,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库之一。三峡工程于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计划2003年开始通航,首期发电,2009年全部竣工,总工期长12年。  (1)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西陵峡的三斗坪处,即图上字母_____________处。  (2)三峡地区最丰富的两种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工程建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应运而生,试列举其名称。(至少二种)  44.读我国甲、乙、丙三地区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地区 甲 乙 丙  海拔(米) 3658 505 7  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厘米2u2022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时数(小时)  年平均气温(℃)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气温(℃)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气温(℃)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湿润区  年均降水量(mm) 453.9 976 1400.7  所在农业区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草地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所在农业区  主要农作物  (年日照时数): A.1239.2 B.1970.6 C.3005.3  (一月平均气温):A.-2.3 B.3.6 C.5.6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叶等  (2)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图1和图2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3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2)在图2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3)根据图3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  。  (4)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我国在引进外资企业时要注意重视环境保护走___________  的道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C.2.D. 3.C.4.B.5.C.6.A.7.C.8.A.9.B.10.A.  11.B.12.B.13.A.14.C.15.C.16.C.17.D.18.D.19.C.  20.C.21.B.22.A.23.A.24.C.25.D.26.B.27.D.28.B.29.C.  30.A.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31.A D.32.B D.33.A B.34.A D.35.CD.36.AD.37.AB.38.CD.39.AD.40.BD  三、综合题(共25分)  41.(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1分) 青藏高原区(1分)  (2)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1分)  (3)水土流失(1分) 土质疏松,暴雨集中(1分)  42.(1)(每空0.5分,共2分)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3分)  43.(1);A;(1分)  (2)水能;旅游;(2分)  (3)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1分);  (4)水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业;旅游业等(1分)。  44.(1)自上而下依次为:CAB(1分) ACB(1分) BAC(1分)  (2)甲: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1分)  (3)丙: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1分)  45.(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分)  (2)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分)  (3)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2分)  (4)可持续发展(1分)
2023-07-13 17:07:361

急急急!高中地理一共几本书?必修和选修的都算上!

共10本。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扩展资料:高中地理要求规定:1、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3、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
2023-07-13 17:07:465

高中地理必修三湖南出版社封面图片是哪儿?就是一座雪山,一片草原,几坐欧式建筑的

是德国的楚格峰,楚格峰(德语:Zugspitze),海拔2962米,属于阿尔卑斯山脉,是德国的最高山峰。后一张和第一张拍的季节不一样,角度不一样但是景色是相同的
2023-07-13 17:08:142

高中地理必修三遇到地理信息技术题怎样区分GIS和RS

LZ您好这种概念性的问题应该类比来记,就会简单很多...RS是空中摄影,遥感技术.是经由高空卫星或者航空飞机上摄像机/相机,进行摄像或者拍照的.所以他的作用就是获取信息,相当于我们用眼睛看到东西.而GIS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所以他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看到了东西,图像变为电信号传进你大脑,你大脑反应"啊我看到的是什么",这样的过程!因而实际问某个设备或者过程是属于RS还是GIS,那么你看看那个设备起了什么作用.譬如摄像机会思考吗?!所以他只是RS系统里的一部分,而将摄像机拍的东西汇总,分析,那么就要交给GIS
2023-07-13 17:08:401

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结构与地域的关系?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甚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GDP的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45.8:37.2。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同时又要推进城市化,自然对投资有更多的依赖。另外,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按国际标准,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GDP的地区结构:地区差异扩大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以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为平稳。从1978年开始,上述三大地带所占的比重逐渐发生了变化,东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西部在1990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三大地带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9:24:17。 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三大地带在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1978年以前,各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1978年开始,东部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长又快于西部。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9024元,不同地带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参考资料: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http://wenku.baidu.com/view/e1f571bfc77da26925c5b037.html ;中国产业结构:http://baike.baidu.com/view/4502686.htm
2023-07-13 17:08:501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 反思 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 教育 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 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   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 学习态度 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二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面对今年高考“文综”的成绩,既有喜悦又有失落。下面,结合 高三地理 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他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李老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a、b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 方法 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 总结 );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 学习方法 ,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_ 年的高考试题地理首次达到100分,与历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 思维方式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四   通过多年的 高二地理 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 公司法 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 想象力 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相关 文章 : 1. 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2.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3.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4.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反思 5.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总结 6. 高中地理教学课后反思 7.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8.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随笔 9.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10.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2023-07-13 17:09:081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 高二地理 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 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文化 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 措施 : (1)国际社会倡导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AB住宅付租能力BC工业付租能力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2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3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 ★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选修二 ★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 高二地理知识点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复习
2023-07-13 17:09:141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几本书?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三本书。必修一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必修二的内容是人文地理,必修三的内容是区域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23-07-13 17:09:232

请问高中地理必修三新新学案在哪能买到?

去大型的书店或者在网上购买,但我更支持在书店购买,网上的质量没保证
2023-07-13 17:09:301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九十四页南水北调怎么调的答案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汉江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引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2023-07-13 17:09:391

高中地理必修三里面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即从不同分区中概括地理空间上的共性。以下为提纲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  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  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 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 遥感技术(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 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  1、 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  三维视图、多媒体)。  3、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  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 数字地球  1、 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  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  的综合应用。  2、 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 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 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 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2023-07-13 17:10:012

急求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复习提纲

一、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意义: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3、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美国主要农业带: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2023-07-13 17:10:122

高中地理归纳 看图片

  这是我班主任高考前给我资料~本人是读地理的刚高考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望采纳。
2023-07-13 17:10:215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都要在高一修完吗?

一般会把必修一必修二学完,并学习2-3个单元的必修三,高二为小高考,上学期开始把必修三教完,会考班进度紧张,学完就复习,高考史地班就讲的比较慢。重点都在必修一必修二,因为其他地区选书不一,但都有必修一和二所以教研员会把必修一二作为重点
2023-07-13 17:10:403

高中地理一共有几个必修和选修

我是课改区。一共三本必修,选修一本。必修一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也就是太阳的直射,运动,地方时的计算。冷锋暖风的移动,影响。气旋的运动和影响。寒暖流的分布等。必修二开始是人文地理,就只是讲一些日常的知识。比如地形,人口分别,什么是城市化。产业分布,转移。交通运输工具,比较等。选修看你老师怎么选。有旅游,环境等
2023-07-13 17:10:512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你直接看书的首页就可以上面就有非常详细
2023-07-13 17:11:001

高中地理一共有几个必修和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三本,选修各个学校不一定,1-3本不等,我们学校两本,但是要学区域地理,是没有课本的高中政治必修四本,选修也不一定,不过政治通常讲不完,所以一般学一本。高中历史必修三本,选修通常一本
2023-07-13 17:11:091

地理必修有几本??

高中必修是三本。高一学两本,必修一主要讲地球自转,洋流,寒暖流。必修二和必修三讲商品谷物农业,河流。城市化等。理科班就学必修一到三,共三本。文科班要选修的估计要5本左右。
2023-07-13 17:11:171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几本书?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三本书。它们分别是: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扩展资料:学习地理有如下的重点内容:地理基本概念: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地理
2023-07-13 17:11:302

高中地理有哪几块内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理信息将技术  1.自然地理:太阳系,如小行星带的位置,关于登月测日等一系列的时间  地球的运动,如公转自传,四季时间地方时,尤其时间的计算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地图,如比例尺,等高线  地球上的大气,如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图,各种风的形成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植被的关系等如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我国和南亚的不同),降水量  地球上的水,如土壤中个成分比例图(就是水合其他成分的那个图名字记不得了),河流补给类型,洋流的分布,海洋的水温及研读分布,直布罗陀海峡  地球上的陆地,如化石,山脊山谷成因及代表地方如我国的华山是断层中的地垒,六大板块,,洋流如洋流的分布和一些图书的洋流及与杨柳有关的如渔场啊气候啊植被啊的关系等  2.人文地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如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能源消费构成  农业生产活动,如粮食作物分布,各个主要地区及国家的作物分布如美国作物带的分布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和人为)我国农产品  工业生产活动,如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工业区形成因素(形成条件衰落原因发展条件),各个场频先关之间的联系如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五大湖,鲁尔区等,我国几大工业区  人口与城市,如对于生育死亡因素的影响,世界百万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城市道路模式如同心圆模式及代表城市,城市星辰原因如华盛顿是因为军事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交通运输点线面,交通图铁路为主,几大航线,石油航线 ,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及所属国家)世界贸易的格局  人类文化与旅游,如我国世界文化名录,世界文化划分及概述,宗教  环境,环境污染海洋的污染尤其原油泄露问题,土地荒漠化,臭氧和酸雨 ,可持续发展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如主要组织如北约,世界地理分区政区图  3. 世界地理:世界地形,之最,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比较,地形图等高线,海底地形,个大陆主要分区及分区上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如北美洲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两国的重要工业区及分布情况周边资源状况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农作物带、植被气候类型等  4.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民族,地形,气候,主要黑酷和湖泊,由南到北由东倒西的气候环境植被的差异,主要工业区,土地资源的治理和开发 ,南水北调,水土流失的治理,铁路图,景区,地方的综合开发治理,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利用  5.GPS和GIS
2023-07-13 17:11:554

高中地理分为几个部分

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以及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主要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主要是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2023-07-13 17:12:17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几最难?

其实没有最难之说。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也就是必修一二内容在区域内的综合应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大部分同学会觉得比较难,涉及天体的运行及其影响,还有各种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初中的地理基础挺重要的。不过只要正确理解了就很简单了。(建议:学习时可以自己深入拓展一点,但是要知道地理方面很多事情都还是尚有争论的,每个人理解不同,不必深钻,毕竟考试时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必修二(人文地理)内容比较散,很多小的知识点,这里想建议的是识记地理知识(无论是哪方面的)一定要多结合图,不管是地图、过程图、状态图、联系图等等,要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因为地理研究对象——地球 就是一副很大的美丽图画哈~~(建议:平时多拓展,多了解一些国家,知道各个大洲比较主要的国家,某种资源哪个国家最丰富等等,会觉得很有趣的哦) 必修三(区域地理)是学习对前两册知识的应用,会以某个区域形成过程的分析为例,介绍不同区域的分析方法(河流、湿地、城市、商品粮基地等等),并根据区域特点分析区域发展方式。一定要总结方法。(建议:培养区域意识,同类区域之间多比较,因为即使是同类还是存在区别的,及时总结区域特点分析方法、区域发展方式或发展方向、区域发展问题的对策等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是很有意思的课程哦
2023-07-13 17:12:308

高中哪一本地理最难

其实没有最难之说。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也就是必修一二内容在区域内的综合应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大部分同学会觉得比较难,涉及天体的运行及其影响,还有各种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初中的地理基础挺重要的。不过只要正确理解了就很简单了。(建议:学习时可以自己深入拓展一点,但是要知道地理方面很多事情都还是尚有争论的,每个人理解不同,不必深钻,毕竟考试时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必修二(人文地理)内容比较散,很多小的知识点,这里想建议的是识记地理知识(无论是哪方面的)一定要多结合图,不管是地图、过程图、状态图、联系图等等,要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因为地理研究对象——地球 就是一副很大的美丽图画哈~~(建议:平时多拓展,多了解一些国家,知道各个大洲比较主要的国家,某种资源哪个国家最丰富等等,会觉得很有趣的哦) 必修三(区域地理)是学习对前两册知识的应用,会以某个区域形成过程的分析为例,介绍不同区域的分析方法(河流、湿地、城市、商品粮基地等等),并根据区域特点分析区域发展方式。一定要总结方法。(建议:培养区域意识,同类区域之间多比较,因为即使是同类还是存在区别的,及时总结区域特点分析方法、区域发展方式或发展方向、区域发展问题的对策等等)
2023-07-13 17:12:4915

地理高中哪一册开始学计算的

地理高中必修三开始学计算的一共三本必修,选修一本。必修一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也就是太阳的直射,运动,地方时的计算。冷锋暖风的移动,影响。气旋的运动和影响。寒暖流的分布等。必修二开始是人文地理,就只是讲一些日常的知识。比如地形,人口分别,什么是城市化。产业分布,转移。交通运输工具,比较等。选修看你老师怎么选。有旅游,环境等
2023-07-13 17:1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