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谁有陈寅恪的资料

2023-07-14 05:32:41
TAG: 资料
共4条回复
LuckySXyd

  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安徽路人假

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渡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都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

[编辑]

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集》

再也不做站长了

陈寅恪(1890~1969)

中国历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父陈三立,光绪年间进士,晚清著名诗人。1902年赴日本求学,后因病回国。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达10余年之久。1925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英国牛津大学担任教授。1952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培育出大批人才。其谨严的治学态度和待人坦诚的品格,深受中外学术界敬重。

图片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后经修订分别辑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中。专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1993年4月,《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出版,收集了至今可见的陈寅恪50余年的诗作,并将其夫人唐篔诗收为附录。

出投笔记

有多厉害呢?

读经书的时候要求:字字正解.

背书的速度和正确度和电脑差不多^^^

相关推荐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chén yín kè]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023-07-13 23:40:101

陈寅恪的读音陈寅恪的读音是什么

陈寅恪的读音是:chényínkè。陈寅恪的拼音是:chényínkè。注音是:ㄔㄣ_一ㄣ_ㄎㄜ_。结构是:陈(左右结构)寅(上下结构)恪(左右结构)。陈寅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关于陈寅恪的诗词《减字木兰花·夜诵山谷词,率拈小调寄陈寅恪广州》《读陈寅恪先生《阜昌》诗敬步原韵》《读《吴宓与陈寅恪》怀雨僧师》关于陈寅恪的成语陈言务去恪尽职守寅吃卯粮新陈代谢陈规陋习水陆毕陈恪守不渝斗柄回寅子丑寅卯椎锋陷陈关于陈寅恪的词语恪守成宪寅忧夕惕寅支卯粮子丑寅卯斗柄回寅寅吃卯粮陈规陋习恪守不渝水陆毕陈陈言务去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陈寅恪的详细信息
2023-07-13 23:40:16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40:231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到底该怎么读?

普通话读作:chén yín kè。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相当一部分人读作“què”;但查古今词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大都只注“kè”音,有的还特别注明它的原形字是“愙”。据记载“恪”读què,不仅仅是陈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京津地区的人也大都读此音。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称其好友俞明震就写作“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陈衍当然知道字是“恪士”,写成“确士”是由于“恪”与“确”同音。“客”有kè和qiè两读音;“愘”有kè和qià两读音,“愙”字从“客”得声,京津地区的人也就依此读成què,而“恪”是“愙”的俗体字,自然也就可以读成què了。扩展资料恪,读作kè。汉字基本字义是恭敬,谨慎:如:恪遵,恪守,恪慎。而恪读què这个读音,则是来自方言话,陈寅恪的亲朋好友都将陈寅恪的恪读作què,而不是kè,缘由正是因为这是一种方言读音,而在普通话发音中恪确实读作kè。《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因此当恪涉及到人名时,读作què亦不算错误的读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恪
2023-07-13 23:41:152

陈寅恪 拼音怎么读?

chén yín què ,但读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一般人都读"ke",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que"。有学者根据杨步伟、赵元任《忆寅恪》一文中的记载,认为赵元任先生指出"陈先生自己读‘恪"为ke"。事实是否如此,根据近年一些新出史料,可以廓清这一问题。
2023-07-13 23:41:285

陈寅恪的名字该怎么读?

应该读chén yín què ,但读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一般人都读"ke",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que"。有学者根据杨步伟、赵元任《忆寅恪》一文中的记载,认为赵元任先生指出"陈先生自己读‘恪"为ke"。事实是否如此,根据近年一些新出史料,可以廓清这一问题。 笔者曾见过陈先生的学生、助手如季羡林、王永兴、石泉、李涵、胡守为诸教授,他们都念"que",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e"。中大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念陈先生名字时把"恪"念成"ke"时,陈夫人唐晓莹还纠正说"恪"字要念"que"。杨步伟、赵元任刚开始记陈先生的英文名字时记作"Y.C.Chen",后来看到陈先生自己用的拼法时才改写作"Yinko Tschen",可见他们平时与陈先生交往时也念"que"。中山大学历史系程美宝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查阅到一些有关陈寅恪教授的档案,中有胡适用英文写给牛津大学推荐陈寅恪任教的信件,信的 开头就是"Professor Ying—ch"iuh Chen......"(陈寅恪教授);伦敦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教授颜慈(Perceval Yetts)致牛津大学的信件也称"Professor Chen Yinchieh",并且说明""Chen Yinchieh"的写法,是以往通讯中的写法"。所以——起码在口语上念陈先生名字时"恪"念"que"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陈先生的学生王永兴教授曾解释,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其六世祖始由闽入赣,落户义宁。客家人习惯"恪"读 "que"。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e"。少数辞典曾收入这个读音,如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e),亦读如却(即que)。" 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e课,旧读que却)。1985年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则明确规定:"恪"统读为ke。这当然是国家认定的标准读法,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口语上读到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时按照习惯仍读"que"。 至于陈先生认可的"陈寅恪"的英文拼法应该就如杨步伟、赵元任所记的"Yinko Tschen",事实上他的两篇英文论文的署名都是"Tschen Yinkoh",(虽然这两篇论文都是别人翻译的,但陈先生曾过目认可。)1940年5月陈寅恪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也是"Tschen Yin Koh"。 在牛津档案中有一份关于陈教授的简介,其第一句称"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比较喜欢他的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 Yin—koh) "(原文是英文);杭立武致牛津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称:"我并不能够通过你向剑桥大学提供有关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更详细的资料(他自己喜欢用的姓名的罗马拼音是"Tchen Yinkoh")。"(原文是英文)这都很明白地说明"恪"字的读音问题,证明深通语言学的陈寅恪先生也认为"恪"字的标准读音应为"ke",但因为乡音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口语中读到陈先生的名字时则习惯念"que"。
2023-07-13 23:41:4310

北大国学导师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 chényínkè一般来说读这个音,不过看看下面: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2023-07-13 23:42:136

陈寅恪怎么读

chen yan ke
2023-07-13 23:42:272

陈寅恪怎么读

陈: [chen] 寅 [yín] 恪 [kè] 可以读同音汉字:陈银克~有什么要求可以追问我或私信我~有问题可以把鼠标移动到我头像可以看见:求助知友,点击即可~满意的话请点击左下角【采纳为满意答案】
2023-07-13 23:42:452

陈寅恪的恪读音

què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为了纪念陈寅恪先生,都把kè故意念成què。恪,读作kè。汉字基本字义是恭敬,谨慎:如:恪遵,恪守,恪慎。què音见于人名: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è,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è)儿”)扩展资料“恪”在宋代编纂的韵书《广韵》是“苦各切”,这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叫“反切”。根据这个反切折合成今天的北京音是kè,因此,“恪”的规范读音是kè已成为学界的一致看法。可是只有一个反切的“恪”字为什么还有一个què的读音呢?这应该看作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个特例。“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今俗作恪”。所以,“恪”是“愙”的俗体字,表示恭敬义,字从“客”得声。而“客”在北京除了读kè,还另有一口语音qiè(《汉语方音字汇》25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山西太原和山东德州等地也念qiè,这个音大概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此外,从“愙”派生出来的一个“愘”字,除了读kè,另有一个qià音(《集韵》:丘驾切)。“恪”读què,不仅仅是陈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京津地区的人也大都读此音。清末学者吴大澄,号愙斋,所著《愙斋集古录》,京津一带就说“què斋”。陈寅恪的表叔俞明震,字恪士。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称其好友俞明震就写作“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陈衍当然知道俞的字是“恪士”,写成“确士”是由于“恪”与“确”同音。“客”有kè和qiè两读音;“愘”有kè和qià两读音,“愙”字从“客”得声,京津地区的人也就依此读成què,而“恪”是“愙”的俗体字,自然也就可以读成què了。由此可见,“恪”念成què并非误读,有口语事实为依据;《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恪
2023-07-13 23:42:532

陈寅恪的恪正确读音是什么?

恪,读作kè。汉字基本字义是恭敬,谨慎:如:恪遵,恪守,恪慎。陈寅恪,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人物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43:061

陈寅恪que还是ke?

陈寅恪是kè。“恪”字古今无què音。按古“恪”字训义为恭敬,而“寅”字亦为恭敬之义,那么“寅恪”二字以同义连属为名,用意显然。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这“旧读”之说不知何据。部首笔画:部外笔画: 6。总笔画: 9。五笔86: ntkg。五笔98: ntkg。仓颉: pher。四角号码: 97064郑码: urj。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06A。字形结构:汉字首尾分解: 忄各 汉字部件分解: 忄夂口。笔顺编号: 442354251。笔顺读写: 捺捺竖撇折捺竖折横。基本字义:恭敬,谨慎:~遵。~守。~慎。异体字:愘愙。
2023-07-13 23:43:262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念啊?

据说,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陈先生告诉他“ 恪 ”应读ke音,他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另一个版本是读què,据说,陈先生本人就说过此字读què(传说而已,羌无实证),所以他的夫人、女儿、助手、学生都如是读。这些都是口耳相传的说法,叫人莫衷一是了。
2023-07-13 23:43:495

陈寅恪的恪是念ke 还是que

名字读音,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yín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ko】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确”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为了纪念陈寅恪先生,都把kè故意念成què。
2023-07-13 23:44:049

陈寅恪中的恪怎么读

陈寅恪的恪读为què。陈寅恪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景星学社社员,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著作。què不是“恪”的正确读音,但有口语事实为依据,《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陈寅恪的名言:1、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2、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3、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4、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斫头。5、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6、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7、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8、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9、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10、大学精神的本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23-07-13 23:44:181

陈寅恪潮汕话怎么读

陈部首:阝笔划:7潮州发音:文读音:ting5 dang5寅部首:宀笔划:11潮州发音:文读音:ing5愙部首:忄笔划:9潮州发音:文读音:kag4
2023-07-13 23:45:011

请问陈寅恪的恪字是念ke还是que呀,求高手解释,越详细越好

旧读que(四声),现在普通话规定统读ke(四声)也没有什么因果,因为以前都那么读,古代注音又是以汉字注音,而这个汉字的音又未必有注,于是就存在一个类似于,你得证明你妈是你妈,你才能证明你是你妈儿子的尴尬。现在你想证明你是你妈儿子还有户口,古代用于注音的汉字到底怎么读,只能说是基于群众达成的共识。以前也没有这个字音误的矛盾,自然也没有为什么读que(四声)的典故了。而近代普通话规定也是一种类似于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的东西是有典故的,比如三徙教一说你就知道是孟母的故事。有的东西没有典故,尤其是官方规定,它只是作为一种统一,方便人民使用,你总不能去问秦始皇,为啥燕国的一丈,跟秦国的一丈不一样吧?既然注音难确定,又没有典故,我们如何知道当时大家约定俗成的发音呢?论发音专业性来说,咱们现在肯是播音系的同学,而以前必定就是说书的这一类了。反正就现在来说,不管北京也好,客家这一片也好,知名的,有年岁的评书演员你问他怎么读这个字,他一准问你是不是读人名,如果你说是,他铁定跟你说读que(四声)他们也不是不学现在的拼音,也不是说不知道这个字现在读ke(四声)。他们只是觉得一个字音的变更没什么,但是读人名的时候他们任然会读que(四声)因为读后者有点改人名字侮辱人的味道。让人中国在每个时候都有其官话,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也总是会有所改变,等到这一代老人去世以后,顶多也就有一两辈功底扎实认真的弟子还记得这茬,再过一阵子,小辈里没准就有名字读ke的名人或小说了,那么这一辈的名人也许人家的父辈就是读ke的。那么这种尊讳做法也就多此一举了。
2023-07-13 23:45:095

陈寅恪怎样读自己的名字?

chen ying que
2023-07-13 23:45:343

"陈寅恪"的后两个字怎么读呀?

  "陈寅恪"的后两个字读“yín kè ”。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2023-07-13 23:45:4215

陈寅恪为什么读que

“恪” 1·汉语词典:kè 2·康熙字典:“广韵”苦各切;“正韵”克各切 3·详细
2023-07-13 23:46:161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到底是读陈寅“客”(ke)还是陈寅“鹊”(que),我打字的时候打的是陈寅鹊,客不行

你要读的话,都可以,而且关于陈寅恪读音的故事有多个版本。你可以参考这个帖子,够详细了——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9860&highlight=%E9%99%88%E5%AF%85%E6%81%AA
2023-07-13 23:46:295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读que还是ke

恪字通常发音是KE,但是陈寅恪在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把名字恪说成是QUE,这是因为方言发音如此.所有认识和接触过陈寅恪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发音是QUE. 例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是陈寅恪的学生,他就知道上述名字发音,陈寅恪周围的人们都是这么称呼的.笔者在布鲁塞尔曾向一位老朋友推荐一本关于吴宓和陈寅恪的书,她马上说恪字发音应当是QUE,这位朋友的父亲周传儒教授二十年代末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学生,陈氏的名字耳熟能详,她也早就听说过,正如无数熟识陈寅恪的人一样. (终极回答,陈寅恪是客家人,他说的方言是客家话,某客家人说,恪是读que)
2023-07-13 23:47:064

为什么陈寅恪名字里的恪要念que?

不应该读[què]。在姓名中的多音字,我们基本的定音方法叫做“名从主人”,即根据姓名的主人或取名人的解释来定音。根据现有材料,陈寅恪生前自己说过自己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读[kè],这个读法应该受到尊重。事实上,没有证据显示“恪”是一个多音字。恪,《广韵》苦各切,入铎,溪,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成[kè]很正常。南方很多地方保留了入声,可能有的地方这个入声加入了细音介音并发生腭化,读得有点儿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què],但是我们在讲普通话的时候这样读是没有理据的,而如果用方言读,那这三个字的读法肯定跟汉语拼音[chén yín què]差异很大,完全是不伦不类的读法,又不符合破读习惯,可以说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没有依据,没有这样乱读的意义的。各方言区出的名人都不少,名字里带入声字的随便一数就一大把,要都这么随便读,谁还听得懂嘛。
2023-07-13 23:47:151

“陈寅恪”的“恪”为什么读que?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么?

恪,现代汉语注音为ke,旧读是否为que不得而知。按理说,读作ke就可以了;但陈先生的学生们,如季羡林先生等,据说都读作que。这就有点问题了,一则陈先生是名人,不能把他的名字都读错了;二则季先生等也是名人,并且是陈先生的嫡传弟子,照理是不可能错的。那么是否就该读作que呢?本来么,既然有上述原因在,我们就读que吧。但陈先生自己终究读作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的弟子读que,他可能也读que吧。(有人撰文指出,陈先生自己从来没有读过que。)不过,陈先生自己署的西文名字是Yin Koh Tschen或Chen Yin Koh,这是有案可查的。Koh与ke相近,可见陈先生本人对“恪”念ke还是认同的。
2023-07-13 23:47:291

“恪”字怎么读呀

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人习惯"恪"读 "que"。国家认定的标准读法"恪"统读为ke,但因为乡音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口语中读到陈先生的名字时则习惯念"que"。陈先生的学生、助手如季羡林、王永兴、石泉、李涵、胡守为诸教授,他们都念"que",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e"。"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记先生的话语!
2023-07-13 23:47:393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的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恪”字念“kè”,虽有“què”音传世,但其来源纷杂不清,处于对陈先生的尊重仍当以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准。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联经出版,1997年。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李敖,《谁要来台湾?》,收在《笑傲五十年》俞大维等,《谈陈寅恪》,传记文学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湾东大图书出版,1998年。高阳,《清末四公子》,皇冠出版社,1983年11月01日。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时英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7762832。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陈寅恪:《与妹书》,1923年8月《学衡》第20期,收入《陈寅恪书信集》
2023-07-13 23:48:312

寅、恪、眭、鼐、晗--这几个字怎么读

寅 读音为 yin 第二声 同音字有:银吟淫眭 读音为 sui 第一声 同音字有:虽尿荽鼐 读音为 nai 第四声 同音字有:奈耐佴晗 读音为 han 第二声 同音字有:含寒汗这时我发现,曹文在对“恪”在京津地区有kè、què两读的认定 上,在对陈寅恪先生本人对异读的态度的理解上,和拙文并无根本性的不同。连说陈先生本人签名中的恪用koh标音,h表示入声,也是从拙文引去的。 那么,不同在哪里呢?首先在于拙文是从语音演变的角度切入的,曹文是从文白异读的角度切入的。也就是说,拙文更注意于历时方面的问题,曹文更注意于共时方面的问题。于是就显得我们之间的讨论,不像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我以为,文白异读的产生,其实正是语音演变造成的。这点,放在下面再来说。由于切入点不同,我们之间对下面两个问题的认识相左:①曹文认为鉴于陈寅恪先生的情况,还是读què为好,拙文则认为,在正式的场合应该按规范读kè。其他的人,如果名字中有“恪”,也当然以读kè为典要。②曹文认为,“恪”的变音què是符合语音演变的规律的,拙文则认为是一种规律的例外,是一种特例。 这里关系到两个问题:①对音变的认识和研究,②对音变的整理和规范。 音变是否都是符合规律的?有没有规律之外的例外?我想,这个答案早就有了。当然有例外。 现在谈到广切韵系统中的牙喉音部分字在今天读成j/q/x声母的颚化问题。这个颚化,是依据一、二、三、四等和开、合口而有所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不规整的状态。这在拙文中已经说明了,此处不赘。 牙喉音的一等字,就规律而言,未见颚化。这个事实是否真实?我以为是真实的。“恪”是一等字。这是否真实?我以为是。那么,结论只能是:“恪”读成què是不符合规律的,是规律的例外。曹先生如果不这样看,请举例说明。实际上,我也在努力寻求其他一等字颚化的例子。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客”条提到明代天启年间北京“客”字已颚化读如“茄”外,还提到“《元史》怯烈氏或作克烈”,克是溪母一等字,这会不会是“克”字颚化的证据呢(如果这样,实在不可思议了)?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会不会是“怯”字尚未颚化的证据呢?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克烈部族的音是Kereyid,这就证明,其时连三等字的“怯”也没有颚化呢。用“客”读qiě来证明“恪”读què是符合规律的,这是举证不能。因为“客”是个二等字,与一等的“恪”隔了一层。拙文中对此和其他的论据都已经作了很详细的分析了。曹文似乎根本就不看。我们讨论问题,只能从学理出发,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别的什么出发。不能说什么名人已经认定是什么就是定论。如果要用二等字的颚化来证明一等字也可以颚化,那北京话中有一个更切近的例子,就是“壳”字,这个字,在北京话中有三个音:ké/què/qiào,其中的què虽然在1963年废除了,但它确实存在过,也许至今北京也还有人在使用,这用来证明“恪”的ké/què两音不是更为直截了当吗?但是,这在本质上和用“客”来证明是一样的,是举证不能。 拙文用了相当多的文字讨论“恪”为什么会发生例外读成què,用了王士元先生的词汇扩散理论。归根结底,是它的音韵位置不太明确,它有个异体字作“愘”,而“愘”是二等字,这大概就是使它颚化的重要原因了。这种假设是否合理,当然可以讨论。但是,这和曹文轻松地用文白异读来简单推断是不一样的,不在一个逻辑平面上。 既然曹文认为从文白异读的角度切入便很容易说明问题,那我也就跟进吧。 文白异读作为平面的描写,当然不太难,但是要研究为什么会有白读,研究白读在变化的原因,却是很艰难的事。 曹文似乎对文白异读的性质有理解上的误差,他简单地以为“文白读都符合语音发展规律”,这就太缺乏音韵学上的常识了。如果这样简单,那么,那些研究文白异读的学者还能称为专家吗?就拿曹文所举的例子来说,“轴zhú/zhóu”两音中,现在的词典中已经将文读zhú取消,只剩下白读的zhóu,而白读却又增加了zhòu音(如压轴戏),白读为什么要产生,白读为什么要赶走文读?这个白读为什么又衍生新的白读?而类似的“熟shú/shóu”,却为什么文白两读都还存在?也没有产生新的白读?这两个字在广切韵系统中,音韵位置除了声母有澄和禅之别外,其他完全相同。曹先生能将这其中的规律给我们显示一二吗?实际上,我们如果不承认有规律之外的特例,许多语音变化是无法解释的。北京话中的文白异读,集中在广切韵系统中的入声字。现在主流的看法是,白读是由文读衍生的。但问题还不少。 曹文以为鉴于陈寅恪先生的特殊情况,“读kè,有违大家特别是国学界的习惯”,应该读què,因此,必须突破原先的普通话的规范。这是我不能认同的。 即使按照名从主人的习惯,迄今也找不到陈先生说“恪”读què的实证。相反,除了用“koh”之外,陈先生致傅斯年的第76通信中,签名为“ChenYinKe”(见《陈寅恪集·书信集》页119,三联书店2001年版)。这个签名,正和他对毕树棠先生强调自己的名字读ke一致(见黄延复先生文《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2007-03-23《中华读书报》)。这就是用国语音了,也就是北京音的文读。另外,1938年10月4日由杭立武为陈寅恪申请剑桥中文教授事致大学中国委员会的函件和附件中,两次强调“陈寅恪(ChenYinchieh)先生比较喜欢他的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YinKoh"”(见程美宝女士《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罗马拼音“chieh”,按照当时使用的威妥玛式拼音,是读qiè的,读què就要写成chueh了。看起来,当时将陈先生的名讳读作qiè倒是更普遍些。但不管如何,这个材料充分说明,陈先生本人并不认同qiè、què之类的读音。 陈先生是江西义宁人,义宁是今天的修水,修水的吴应瑜先生(《义宁陈氏五杰》的撰稿人)在电话中告诉我:修水有土话,也有客家话,这两种话在读“恪”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都念ko(入声),折合成普通话,那就是kè。他还告诉我,曾在南京图书馆工作的陈寅恪的胞弟陈方恪,在所填的登记表中,特地在“恪”旁注上注音符号“ㄎㄛ”(相当于汉语拼音的ko。见潘益民先生《陈方恪先生编年辑事》图版)。总不能同一个谱派而兄弟异读吧?
2023-07-13 23:48:5212

历史名人名字读音之争,你支持哪种观点?

历史名人名字读音之争最著名的要署陈寅恪先生了,但是两种读法我全都支持,因为我觉得争论读音没有意义。陈寅恪先生早年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后游历多国,但是只学知识,不拿学位。所以归国后的陈寅恪没有一个正式学位,即便如此,他还是被聘为清华教授。在抗战时期,陈先生辗转香港等地,还染上了眼疾,即便没有安定的生活,他却还是坚持做学问。抗战胜利后,他安居岭南,面对中科院的邀请也不为所动。晚年的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了巨著《柳如是别传》,书中的很多引用文献都是老先生背着说出的。最终老先生在岭南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大家对陈寅恪的恪字读音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认为应该读que,这是因为陈先生的老家在江西,地方客家人读的话就是读这个音。另外一些人要读原本的读音ke,因为这是陈寅恪先生本人的读法,在陈先生的英文信件中,署名明显是一个ke音。但是陈先生本人却对自己名字的读法不以为意,在一次与朋友的谈话中陈先生明确表达了,大家怎么读都可以。我认为争论读音没有意义是因为陈先生呕心沥血作的学问大多无人问津,人们只纠结于这些细微的小事。除了晚年以诗证史的新思路,陈寅恪先生在魏晋隋唐史方面颇有建树,有很多文章值得一读。当我们在讨论一个学者时却没有讨论他的学问,这难道不悲哀吗?最近有出版社违背的陈先生的意志,将他写的书出了简体横排版本,这个行为是否正确暂且不提,但这无疑减少了我们的阅读阻力,我们或许可以翻开陈寅恪先生的书去看看,而不是讨论无意义的读音。
2023-07-13 23:49:193

吴王李恪的恪读什么

  kè或者què都可以。  【què音】见于人名: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è,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è)儿”)  “恪”念成què并非误读,有口语事实为依据;《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  因现在大众普遍读此音,我们坚持在公共场合尊重汉语规范,读“kè”。在私下交流,可顺自己习惯而定。尊重语言习惯,促进汉语健康成长。恪(què),系方言正化,即本是方言读音,由于涉及名人名字,约定俗成则作姓名时què音亦不算错。
2023-07-13 23:49:442

唐太宗三子李恪的恪念什么是Ke还是que ?

念que,虽然字典上“恪”字只有一个读音ke,但是在用作人名时读作que。就像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那个“恪”字就读作que,陈先生的学生季羡林先生也说过那个字确实读作que。
2023-07-13 23:49:538

陈寅恪妻子名字怎么读

唐筼筼ufeff[yún] 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tall bamboo poles grown along the river]。如:筼筜(陕西洋县筼筜谷所产之竹);筼房(竹房);筼簦(有长柄的竹笠);筼筼笋(大竹笋)唐筼(1898——1969),陈寅恪的夫人,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其祖父唐景崧是同治四年的进士,为官多年,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中法战争时慷慨请缨,因功擢升,后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屡建功勋,获清廷“四品衔”、“二品秩”和“加赏花翎”的赏赐,是位爱国将领。 唐筼自小读书,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她的一生默默地消融在丈夫的光环里。 陈唐结婚甚晚,于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时年三十有八,唐筼亦三十。1969年11月21日逝世。
2023-07-13 23:50:092

陈寅恪的具体资料

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3-07-13 23:50:183

贾平凹怎么读?

贾平凹,这几个字的读音是:“jiǎ píng wā”,贾平凹之所以读“贾平wa”,原因也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贾平凹自己这么读,他曾写过文章说过自己的名字来源,小时候母亲叫他“平娃”,他长大后写成“平凹”,读音还是按照“平娃”读。贾平凹这么读当然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凹”字在地名上确实可以读“wa”,比如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太行山上有一个景区就叫“张家凹”,云南省宜良县则有一个村子叫“万家凹”,旁边有个景区叫“万家凹生态公园”,在这些地方,“凹”都读“wa”音。“贾平凹”怎么读2009年曾有人在网站上向教育部询问“凹”字的正确读音,教育部网站编辑在回复中回答道:“凹”字读“ao”,如“凹陷”,在某些地名中读“wa”。因此,贾平凹读“贾平wa”不仅尊重了作家本人的意愿,读音也是有章可循的,并不属于贾平凹本人凭空造读音。在文学历史上,和贾平凹名字读音有相似争论的还有史学大家、古典文学大家陈寅恪,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他的名字都会读“陈寅ke”,但陈寅恪本人、亲属、助手以及很多朋友如季羡林等人都读“陈寅que”,于是陈寅恪的名字到底该怎么读也成了一个历史及文学话题。
2023-07-13 23:50:341

著名现代文学家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怎么死的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陈寅恪简介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创造了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之路上里程碑似的影响,研究院秉持着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国学人才为宗旨,大胆引用西学来建设中国的文化。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聘请了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在研究殷商史上著有成效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毕业远渡重洋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而这最晚到任的第四位导师就是陈寅恪。虽然当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名声并不及前三位导师的名满天下,但他的才学很快令其在清华园里名声大噪。一位兼顾幽默与博学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陈寅恪便将如此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清华园的讲堂上,陈寅恪如此称呼他的学生,“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话怎讲呢,因为当时四位导师中梁启超是冠有南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则在晚清末期担任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先生,故而如今清华园里的学子不正是与康有为有师徒关系,与晚清皇帝有同窗之名了吗?陈寅恪的课堂在风趣幽默之余,他的广博学识也令学生醉心其中,甚至连清华的教授也来旁听他的课,众人皆称其为“活字典”。陈寅恪作品陈寅恪晚年从开堂布学转为著书立作,将其毕生所学尽数倾注于史学研究之中,但当时,陈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几近失明的状况,创作条件极为艰辛,在其妻子唐筲、学生黄萱的帮助下,日夜为其朗读材料,并誊录其所述,共整理了上万卷的书稿,工程极其浩大。陈寅恪作品最艰辛的时期莫过于文革期间,陈寅恪与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难与折磨之下,仍未放弃研究史学,只恨不过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加之生活条件的恶劣,陈寅恪的一生都在学术研究中度过,临终也未曾歇笔。陈寅恪对于中国隋唐历史的贡献是难以泯灭的,他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通过切身实地的考察,撰述了两部举世名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开创了属于他的研究典范,在中古研究学中,注意到了对文化种族的关注与家族的关注,克服了众多研究学者绕不开的课题。陈寅恪开创独有的历史剖析方法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历史构成要素来分析隋唐制度,并且上溯到汉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古历史衍变的过程,并对唐代历史作出了堪称典范的论述。陈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以论及元稹与白居易的诗作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八章,约十六万字,该书特色为以诗证史,剖茧抽丝,愈辩愈明,从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唐世风、习俗、政治等诸多要素入手,窥得中唐社会的真实面貌。陈寅恪评价陈寅恪对于中国隋唐历史的贡献是难以泯灭的,他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通过切身实地的考察,撰述了两部举世名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开创了属于他的研究典范,在中古研究学中,注意到了对文化种族的关注与家族的关注,克服了众多研究学者绕不开的课题。陈寅恪评价《中国剑桥史》在国际汉学界具有深刻的影响,书中对陈寅恪的介绍表现了超乎寻常的褒奖,“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对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贡献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实际与严谨,令人不得不信服。”牛津大学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其汉学专业的教授,并在此后数年虚位以待,以表聘任陈寅恪的诚心,他们认为陈先生数得上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中国学者,如此的认可已摒弃了国籍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当然陈寅恪不仅在国际上极富盛名,作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倾慕陈寅恪才学的人之中不乏当时已声名在外的知名学者教授,当时同样作为国学导师的梁启超便称颂陈寅恪道:“我梁某即便是著作等身,但也不及陈先生寥寥数语所涵盖的内容有价值。”而历史学家傅斯年对陈寅恪的评价更能高度评价其博学通识,论其才学近三百年无人能与之相比。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原版定稿于1995年,2010年经过第二次修订,添加了许多为迎合21世纪思想观念的内容,1996年一经出版,便万人空巷,当时的人们对清华四大导师的生平有太多的好奇,在此之前,解放后的中国对文学的态度几近残忍,经历一场文革,对于中国文学界而言莫过于灭顶之灾,那么解放至今,这些国学大师是如何坚持过来的,他们的思想是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人们皆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该书的作者陆键东在数千卷陈寅恪资料的基础上,还原了特殊时期下一位国学大师的悲剧结局,并且在其中刻画了一副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作者的笔端,我们了解到陈寅恪自身所发散的强大文化磁场,吸引着那段敏感时期的众多优秀知识分子仍以他为标杆,“教授中的教授”并非谬赞,还是其所富含的学识与品格的真实写照,在陈寅恪晚年生活中先后出场的陈序经、吴宓、梁方仲这些早已初露荷尖的学者,也有黄萱、冼玉清、高守真这些未能在学界站稳根基的名字,他们皆受到陈寅恪品格的影响与熏陶,在当时迷茫的一代中,能找到人生的指向灯。因此《陈寅恪的最后20年》并非是陈寅恪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中国特殊时期对文化层面上造成的伤害,它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结晶,其中包含了作者与作者所记录的诸多学者的回忆与情感,是凝聚了几代文学者精神的失乐园。陈寅恪墓陈寅恪墓所在地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及其妻子唐筲的永眠之地迁移到此处,众所周知,陈寅恪唐筲父夫妻二人与1969年相继离世,但却时隔4年,几经周转才葬于此地,这中间又是多番曲折。陈寅恪墓原本依照陈寅恪先生生前遗愿,是将其葬于父亲陈三立之墓旁侧,于杭州西湖,但因陈寅恪去世仍是文革期间,他的女儿难以完成其夙愿,只能供厝在家。直至80年代初期,陈寅恪的大女儿陈流求联络多方故人相助,望达成其父遗愿,虽然有高层人士相助,但迎葬陈寅恪之事仍旧一拖再拖,之后西南联大校友会等组织也出面相助,但也没有结果。杭州有关部门遂颁布文件,声称西湖风景区不能建墓,迁墓西湖之事从此无望。陈流求琢磨着祖父陈三立曾经于庐山松门别墅生活了四年,若是能将父亲迁葬与此,也算了却心愿。但松门别墅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观难以改动,更别提出现新的墓葬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2003年,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到庐山植物园例行检查,与当时的植物园园长郑翔谈及陈寅恪老先生的生后事,颇有感慨,郑翔立刻回复到:“植物园是中科院直属单位,不划分为风景区,故而可葬先生。”机缘巧合之下,植物园方面与陈氏姐妹商讨后,将迎葬陈先生夫妇骨灰视为植物园的光荣,选址施工,事无巨细皆安排妥当,最后选择良时入土为安。劝君莫谈陈寅恪陈寅恪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所涉及的文学层面并不大众所熟知,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陈寅恪热”顺势而生,一系列关于陈寅恪生平轶事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众视野之内,如此泛滥的情境不知多文学界是福是祸,更多的学者声明陈寅恪的学术不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保证高层学术的严肃性势在必行,因而“劝君莫谈陈寅恪”之说风生水起,此话的涵义是指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就不要将陈寅恪所代表的文学视为通俗文化,为众人所谈论。劝君莫谈陈寅恪当然陈寅恪并非一般文化人,他与金庸等诸多文学创作者,为大众文化所服务,他所研究的范畴偏门又古奥,对此感兴趣的人实为少数,自然能理解期间奥秘更是屈指可数,哪里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人物,他与一切故作噱头的作家毫无契合点,更甚至他与钱钟书也是不同的,钱先生虽然与陈先生同样博通古今,融汇中西,性情也属淡泊名利不好张扬,但是好歹钱先生还写过《围城》,这本小说还被拍摄成为电视剧,成为了大众传媒趋之若鹜的对象,也算走下了文学的神探,走向亲民路线了。骆余名教授曾发表言论说:“陈寅恪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而面对如今人人都谈及陈寅恪以期附庸风雅,只能如易中天所言“劝君莫谈陈寅恪”。
2023-07-13 23:50:50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的读音是:chén yín kè。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023-07-13 23:51:081

陈寅恪的拼音狐陈寅恪的拼音是什么

陈寅恪的读音是:chényínkè。陈寅恪的拼音是:chényínkè。注音是:ㄔㄣ_一ㄣ_ㄎㄜ_。结构是:陈(左右结构)寅(上下结构)恪(左右结构)。陈寅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关于陈寅恪的诗词《读陈寅恪先生《阜昌》诗敬步原韵》《减字木兰花·夜诵山谷词,率拈小调寄陈寅恪广州》《纪念陈寅恪先生,和遗诗原韵》关于陈寅恪的成语陈规陋习陈陈相因新陈代谢恪守不渝椎锋陷陈子丑寅卯水陆毕陈恪守成宪恪尽职守寅吃卯粮关于陈寅恪的词语寅忧夕惕陈规陋习水陆毕陈寅支卯粮恪守不渝恪尽职守恪守成宪子丑寅卯寅吃卯粮恪守成式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陈寅恪的详细信息
2023-07-13 23:51:20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的读音是:chén yín kè。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023-07-13 23:51:27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51:39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读音是:chén 、yín 、kè
2023-07-13 23:51:551

陈寅恪的读音?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52:071

陈寅恪读音怎么读?

陈yin第二声ke第四声寅虎的yin恪守职责的ke
2023-07-13 23:52:22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读音:chén yín kè,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chén yín què"。),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023-07-13 23:52:463

陈寅恪怎么读,怎么写?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52:521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53:181

陈、寅、恪三个字怎么读?

陈、寅、恪三个字读音是:chén 、yín 、kè
2023-07-13 23:53:331

陈寅恪为什么读que?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2023-07-13 23:53:461

陈寅恪先生怎么读?

“que”这个读音是方言。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e”,但国语普通话标准中是没有“que”这个音的。陈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的叫法。陈寅恪,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其成就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3-07-13 23:54:132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鹊吗?

在陈寅恪的名字中读“却”的音。但字典里没有这个读音。
2023-07-13 23:54:262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的名字发音及其简介?

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后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以史论文,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理论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寅恪的代表作有《论中国近三百年社会的变迁》、《新史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等。他还曾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伯陵,号独山,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教育家和政治人物。他的著作深入浅出,文采斐然,被誉为“文化大师”、“学者之典范”。陈寅恪的代表作有《论中国近三百年社会的变迁》、《新史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等。他还曾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2023-07-13 23:54:331

陈寅恪中的恪怎么读?

陈寅恪中的恪读作què。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扩展资料陈寅恪人物生平: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寅恪
2023-07-13 23:5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