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美国人用的是国际音标还是KK音标

2023-07-14 06:12:36
共1条回复
meira

美国人用的是KK音标,K.K.音标也是国际音标的一种。

美式音标所使用的符号均从国际音标符号(IPA)而来,作者Kenyon与Knott将其中适用于美式英语的符号截取出来,再加上美音特有的儿音, 变成了美式英语的K.K.音标。日常生活中美国人也会使用韦伯字典,也会学习韦氏音标,

美国传统词典的标音方法属于重拼法(Respelling),就是照一个字的念法把该字重新拼成一般常见易读的拼法。AHD就是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缩写,其音标即美国传统词典音标。



扩展资料:

学习音标技巧:

1、多看,从视频中掌握正确的口型和发音技巧,网上有很多相关的视频教学,美式音标的学习也很多。

2、多听,下载相关音标学习的软件,在里面找到相关的美式音标学习,反复听单词示范发音。

3、多练,在看视频和听发音的时候,要跟着一起练习,一部分软件中能跟读,并且能给出分数,判断音标的发音是否正确。

4、寻找发音规律,比如在读音标中遇到有带“:”符号的音标时,就需要在原音标发音的基础上进行延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式音标

相关推荐

韦伯字典怎么样?

额,韦氏啦。。。恩,蛮不错的,让你真正知道外国人说英语的方式。
2023-07-14 02:10:102

美国英语当今最权威词典是哪部?

韦伯字典。Merriam Webster:韦伯字典官方网站是世界上最好的专业词典,世界全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韦式字典是指以” Merriam-Webster” 为商标的一系列字典,通常简写为(M-W)。韦式字典是美国人自己出的字典,在权威性方面相当于中国的新华字典。韦式字典对单词的英文解释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单词的精确含义,同时避免受一些中文释义的误导。
2023-07-14 02:10:193

风琴式防护罩的名词来源

韦伯字典对风琴式防护罩的定义如下:一种通过空气的管型物体,延伸意义为对伸缩体防护的设备。在日本风琴式防护罩称为“蛇腹” (jabara=snake+bara=belly),类似于蛇移动时通过伸缩的腹部。扩张和收缩时风琴式防护罩的主要特点,人是一种聪明的动物,从通过双脚走路到使用各种交通工具代步,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同样通过蛇的运动发现了这一可借鉴的经验。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过去的历史,并且收缩的产品命名了风琴式防护罩(蛇腹),我们仍需要继续思考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改进。
2023-07-14 02:10:261

练习美式英语听力网站或电台有哪些?

1、练习听力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http://www.npr.org/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BROWSE TOPICS”下面的“News”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Listen Now”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英国广播公司BBC:http://news.bbc.co.uk/特点:标准英式英语。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Video and Audio”,再选择视频短片。2、练习发音韦伯字典:http://www.m-w.com/特点:世界全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Search”,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3、记忆单词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http://www.51mokao.com/Users/Use ... &type=languages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建议:在“各类语言”页面中搜索标签“记忆练习”,然后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4、练习阅读路透社:http://www.reuters.com/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Google英译中来翻译。5、翻译Google中译英: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 ... &tl=zh-CN#zh-CN|en|Google英译中: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 ... =en&tl=zh-CN#en|zh-CN|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练习包括两种练习:学生学习课文后,为了加深理解记忆而进行的习题练习和工人士兵等人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的实践技巧练习 .如: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练习开车床,练习电焊,练习炒菜,练习大刀、练习射击、练习队形。
2023-07-14 02:10:411

美国学生学习英语都用什么字典啊

韦伯字典,但是很难,一般是看不懂的,就是注释都看不懂。还是看牛津吧,如果你想学的特好,也得有几年的积淀才行啊。
2023-07-14 02:10:514

年轻人为什么成功学的书不能看?

韦伯字典是这样定义成功的:物质财产的积累,权力或者声望地位的获得,诸如此类。“如果人们知道某人或其公司获得了成功,他们几乎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人或者公司具有各种正面品质,做出了各种正当行为。”于是,与成功学相关的书籍,要么是成功人士的自传宣言,要么是剖析“成功人士究竟如何成功”的深层机制,总逃不开“成功人士”这一特定群体。对成功的向往虽是人类一直以来从未停歇的理想,成功学的出现却是晚近之事。成功学大师们仅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将众多先哲先贤花费了几千年尚未寻得答案的问题,简化为一套浅显易懂的教条理论。很多成功学大师会在书中建构各种模型,并在模型的推广使用与必然成功之间建立定式。但“模型是思想的坟墓”。一旦人们认为成功有捷径可循,就会耽于“逐渐死去”的思想而不自知,甚至嘲笑不随波逐流的“异类”。成功学大师的书籍和小说没有本质区别。像小说一样,这些书籍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建立在作者和/或成功人士(共同)建构的奇幻神话之上,其共同特点是:浅显易懂,趣味盎然,线性化的人生,以偏概全,单纯的对错评判,无端的臆想,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等等。它更像是文笔拙劣、构思陈旧的文学作品,连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成不变的大团圆——英雄毫无意外地获得胜利,不听大师忠告的坏孩子最终咎由自取。
2023-07-14 02:11:0114

韦伯字典网不能发声的原因?

有几个可能,1、你需要搜索的单词,它这个字典里没有收录,所以也不会有读音2、如果是所有的单词都这样,那么可能是ActiveX控件出的问题。查看一下浏览器控件,重新注册一下或修复一下后看看
2023-07-14 02:11:261

韦伯字典网无法发音的原因。

运行ActiveX控件,如果没有安装可以下一个安装上,如果安装了还不能正常运行,那就修复一下IE浏览器
2023-07-14 02:11:331

aircraft的复数是什么?

Aircraft(飞机/飞行器)的复数形式就是aircraft。很多人在使用复数形式时常常直接在单词后面加上s,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看起来还很荒谬。  请看例句:  Boeing delivered three now aircraft.  波音交付了三架新飞机。  类似的情况还有:  hovercraft (气垫船)  space craft (宇宙飞船)  除了以raft为后缀的单词,还有很多类似的单词,其复数形式均不加s,下面是  Angry Editor的中国朋友经常使用错误的三个单词:  ① advice(忠告、建议)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不应该是advices)  你能给我提点建议吗?  ② effort (努力、支持)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efforts也可以,但是用effort比较自然。)  感谢你的大力支持。  ③ information(信息、资料)  He collected together al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case.(information后面千万不要加s)
2023-07-14 02:11:437

3岁宝宝看英文动画片一年半,从零基础到自如交流ufeff!

大家好,我是安娜爸爸。 很多朋友可能对安娜快速实现英文母语化感到挺好奇的。其实呢,我只是认真的坚持给孩子播放他喜欢的全英文动画片,有些人不太相信,所以我详细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的心得,并且希望各位朋友在给孩子们做英语启蒙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有些朋友一定对英文启蒙非常了解,但是也有小部分朋友只是出于好奇心,对从婴幼儿时期,就猛抓孩子的英语启蒙不是很理解,所以我先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关于启蒙的时间: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英语启蒙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抓,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有谁知道?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个6岁小孩,被精神有问题的父亲从小就关在一个房间6年,等警方把他解救出来的时候,他的语言还停留在婴幼儿幼儿的阶段不会讲话,在经过福利院的安排下,她上了小学一年级,经过1年的时间呢,总算赶上了同年龄小朋友说话的水平。 另外一个极端案例: 也是在美国,小女孩被关13年,解救出来之后送到语言学家学习语言,希望能帮助她说话,然而经过了几年(大概3年)的努力,她还是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一辈子讲的都是一些颠三倒四的不正常的呀呀的话。你们也可以在网上查到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例。 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妈妈也运用了“看动画片给孩子塑造英文环境”这个方法,分别是3岁,6岁,9岁。其中最小的孩子在看了1年之后呢,可以非常熟练的说一些简单的日常英文,6岁差一点,最大9岁的孩子呢,相对两个小的,英语母语化运用的能力最弱。 还有研究表明,那些在12岁之前移民到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从语言思维以及口音等各方面来看,都和当地英语母语的人相差无几,而在12岁之后的人,语言发展层次不齐,大部分就相对落后一点了。 上面这几个例子,说明了0-12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语言学习关键期,任何语言都可以在0-12岁这个语言关键期内习得成母语。比如说有些人喜欢看日本动漫,看久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会说日语。 还有一个例子,可能你们有些人都听说过,俄罗斯的一个4岁小女孩,她爸妈发现这娃2岁的时候对语言有异常的兴趣之后,在2年内陆续请了6个不同语言的老师“教”她学习,等她4岁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含俄语在内的7种语言,包括中文。 所以,我们从上面几个例子种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孩子的英语母语化的启蒙,应该是“越小开始越好,越有利,对家长来说,也最省心”。 二:关于启蒙的方法: 看动画片学习英文这件事情,我是偶然情况下发现有这么一个方法。怎么发现的呢?现在回想,差点是掉入了第一个坑:先自己学好了英文,再教孩子英文。你们是否有相同想法呢? 很多家长抱着学成了之后自己可以用地道的英文教孩子的目的,自己重新学习英文。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作为普通人的你也许只有3分钟热度,很有可能学了一个月左右,就没有精力再继续下去了,一来工作很忙,二是下班回家之后还要带娃,非常累,逐渐的就不愿意再继续了。先不说自己的Chinglish会不会误导孩子,你摸索了几年之后,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都要过去了。 第一次想到让孩子看动画片学习英语,我和你们之中大部分人差不多,对这种方法将信将疑,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从女儿一岁半时,开始给她读英文绘本,另外从2016年3月份开始(那个时候安娜是3周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给他看2集全英文的粉红小猪。很多家长觉得看动画片到处都有,还是免费的,干嘛要花钱请人指导呢。 后来,我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和芒果TV上给孩子看英文原版的超级飞侠和汪汪队,但是孩子总是会优先选择中文动画片。怎么办呢?最后,我下了一个决定,把电视机的网络断掉,然后用硬盘插到电视机播放全英文节目,孩子再也没有办法看中文动画片了,就这一个动作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因为我意识到英文动画片最大的敌人就是中文动画片,你干掉了孩子学英语最大的敌人,你说这个动作重不重要。 我断网的初始目的其实仅仅是为了取代电视上的有些暴力镜头的动画片,比如熊出没,喜羊羊等。 等我准备好了这些全英文动画片给娃开始看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幼儿英语启蒙,不,现在的我们做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启蒙,而是英语母语化,其实并不仅仅是给孩子代替幼稚的国产动画片而已。从专业一点的角度上来说,给孩子看全英文的动画片,实际上就是在做“可理解性的场景输入”。 什么叫做“可理解性的输入”呢?就是一个英文场景,有语言,有画面,看了之后可以明白这个场景中的语言的意思。 一般我们成年人看的影视节目,画面和语言有时候会有时差,比如说,讲的台词,其实是指的其他时间或者场景的画面,那这样的情况,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电视中说的语言的,因为这是不可理解性输入。 所以有些在电影院中播放的那些迪士尼出版的动画片,对幼儿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换种说法:假设我们带着2岁的宝宝去电影院看意义深刻一点的动画片,哪怕是用中文说的,幼儿理解力也不够,不明白台词的意思。 所以对于选择哪些原版节目给婴幼儿看,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什么节目都可以看。选择不当的话,就是在浪费他们的语言关键期。 我给安娜看的原版视频有泡泡孔雀鱼、米奇妙妙屋、海底小纵队、小猪佩奇等原版节目,这些都是Here and Now的场景,中文意思就是“此时此景”,就是画面中发生的事情和台词,都是同步的,和大人们看的电视剧或者青少年看的动画片不一样。 可理解性输入,除了通过英文原版节目,还有一些家庭输入,比如说: 韦伯字典的创始人,从小家族成员每一个人对韦伯说不同的语言,到5-6岁的时候能说4种不同的语言。 刘烨的孩子诺伊会法语,因为妈妈是法国人,并且每年也会抽一段时间带回法国住,沉浸在法语环境中。 李小鹏的孩子奥利会英语,因为妈妈是美籍华人,经常是妈妈对他说英语。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喜欢和安娜一起玩的小男孩,他们家里从小和他说日语,所以这个小朋友的日语也很棒。 上面是通过家庭成员和孩子对话交流之后形成的语言输入,造就双语者甚至多语者,所谓的双语者,是不需要通过翻译,直接能说出两门语言的人。 题外话:其实很多人都是双语者,比如会普通话,又会一门方言,普通话和方言之中,我们是不用翻译的,这种情况就是双语者。 另外一种双语者呢,从小就把孩子放到双语的环境中,比如去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等,这样也可以练就双语大脑。 不过呢,一年好几十万,有些人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进双语学校。3年幼儿园,5-6年小学,这样算下来,孩子练就双语大脑后,都已经花了好几百万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这好几百万,干啥不好呢,对吧。 那另外有人说了,国际学校上不起,不过我可以送孩子去英语培训机构呀,那里有外教,教出来的,肯定是纯正的英语呀。 那这就进入了第二个误区:把希望寄托在外教机构。 安娜上过英语机构吗?回答是只是试听过,去培训机构上课的原因也非常非常简单,希望和外国人交流验证自己方法的优越性。 实地考察和试听了十几个机构,总结下来,90%以上的机构形式雷同,10%形式比较新颖。 今年2017年暑假每次去试听的时候,机构给出的结论就是,可以跳级上难度更高的课,不用从基础课程开始上,有试听课的外教评价,安娜是他们见过的英语水平最好的,也有老师评价,安娜是Chinese American,还误以为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等等各种比较令人意想不到的评价。 在别人惊讶的反馈中,其实我们自己知道,安娜的英文基础是哪里来的。都是从电视节目中看过来的。从2016年2月份开始看英文节目,到2017年的8月底,每天输入时间2-4小时,平均每天3小时的话,1年下来也有1000多个小时了。所以,在外教试听课上表现出比其他小朋友更好的水平,也不足为奇。 想来幸好安娜比较配合,主要时她很喜欢这些动画片,每天都要逼着我给她放动画片,我发自地觉得这样的坚持太容易了。每天就一个简单动作,打开电视机播放孩子喜欢的英文原版节目,这样家长很轻松,我也不需要和她用英文对话,看完了就完了,就好比是孩子的每日娱乐项目。 在每天不断的输入“英文场景”的情况下,积累到一定的时间之后,自己就开始有输出内容了。 所以在和外教交流的时候,这些英文场景能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将种在脑子里面的英文场景全部应用出来。 那如果没有英语基础的小朋友去全外教英语机构行不行? 答案当然是行的,不过效果一般,我身边有太多的例子,就不举例了。效果一般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般外教机构,每周1到2节课,平均45~90分钟,这样的周输入量是不够的。孩子需要有800小时左右的输入才会逐渐有输出,在此之前都是语言沉默期。假设机构每周上课45分钟到1.5小时,要达到1000小时的可理解性场景输入的话,要666周,即12到24年,嗯,这个数字是不是特别可怕? 还有,如果送娃去全外教英语机构的话,在娃几岁的时候送去比较好呢? 反正我是在安娜3周岁的时候送过一次去试听,效果极差无比,一来去机构的小朋友一般都至少在3周岁以上了,我们送去试听的时候太小,注意力根本就没有办法集中!而且年龄段不一样的小朋友的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大一点的孩子也不会想和这么小的小朋友互动,一起玩,总之效果不太好。 安娜上试听课的时候,我见过很多一起上试听课的小朋友,年龄大概都在4到5周岁,这个时候孩子的中文已经非常牢固了,有些上课的小朋友甚至已经对英文产生排斥了,他们错过了英语语言环境塑造的最佳时期种的黄金段(0到4周岁),这种情况下,想要孩子非常轻松的进行英语母语化,难度系数高一点了。 英语外教机构光靠每周1到2次上课的话,英文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总结一下:外教课可以上,不要是以强大的英文场景输入为前提,这样上的外教课,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外教的作用,不浪费钱。否则就是花了10倍的钱,收获了1/10的效果。 你们可能会说,因为他是英文老师的孩子英语肯定好,所以孩子的英文才这么好。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进入第三个误区:英文老师的孩子的英文,肯定好。 按照某英文机构的老师自爆,她的小孩子英文一般,甚至很差。虽然她从小就教孩子英文,但是用教的是成人的方法去教孩子英文。 英文老师怎么教英语的?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经历过的,基本上都是讲解单词,讲语法。而这些对于小小孩子,记住了有用吗?没有用,哪怕记住了,他们也无法直接应用到各种场景中。 孩子的语言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呢?语言习得动用的是孩子头脑中的程序式记忆,又称技能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举例:会游泳,是程序式记忆,只有经过亲自下水,才能学会的技能。而小孩子学习英文也是一样的,只有习得了,实际应用了,才会记住。光背单词有啥用,无法运用,孩子根本就说不出来。 有朋友说孩子中文都不懂,这么早启蒙英文太早了吧,3岁开始就可以了吧,言下之意,就是要先学会中文,然后学英文。 其实,这就进入了第四个误区:先学中文后再学英文,大脑中文系统太过强大,英文系统植入相对困难。 前面我提到,我带安娜上各种英文机构的试听课的时候,发现有好多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会出现对英文排斥的想象,其实就是孩子的中文掌握的太强势了,需要在他们大脑中植入另一种陌生语言的时候,会相当困难。 这有点类似于,一台电脑已经存在了一个操作系统,再装另外一个操作系统的时候,会比较困难,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呢,不要以为学习一门外语,一定要先学好中文,通过中文在去学习英文,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对语言的解码能力,他们比我想象中的远远要厉害的多。 第五个误区:家庭英文环境,需要家长用英文和孩子交流来创造。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双语者就是长时间的英文输入,那我们家长只要每天在家做英文对话就行了。 听起来貌似很有道理的,比如: 刘烨的孩子诺伊,李小鹏的孩子奥利,都是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外语,可是你不要忘记了,他们说外语是因为那本身就是人家的母语,比我们这样的英语非母语的家长要好太多。 通过跟孩子讲英语来创造语言环境,不但辛苦效果也不好。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英文环境的塑造,大部分是指通过英文原版影音节目的形式,来给孩子输入英文的可理解性输入。 第六个误区:一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看电视对孩子的想象能力会造成束缚。 你要明白,以前电视机是显像管的,厚的要死的,的确对眼睛不好。但是现在的电视一般都是液晶屏的。 并且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长短,是靠家长来约束的,并不是任由小孩子喜欢,想看多少时间就多少时间,这个习惯的养成是要靠家长的自律性,这点特别特别重要。 另外,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而言,看电视并不会造成对孩子想象力的束缚。因为想象力是要靠优质内容的不断输入,经过孩子大脑的加工之后才会形成的一种能力。如果没有优质输入的话,哪来优秀的想象力? 第七个误区:一边看英文动画片,一边翻译。 有朋友问过这种情况,当时我的回答是,最好不要翻译。因为给孩子看的英文动画片,这些节目本身就是“可理解性”输入。 给孩子一边看原版英文动画片一般翻译,这种翻译思维是很致命的,这相当于给他一个拐杖,一旦有了这根拐杖之后,那以后他们永远都离不开这跟拐杖了。请相信宝宝的天生解码母语能力。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当的节目给他观看。 另外,孩子有一个阶段会特别喜欢重复的东西,喜欢看自己已经知道内容的节目,碰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更换他们要看的节目。这个时候,他们是在重新解码并且深入理解将英文植入大脑的最好时候。 反之,要是碰到孩子不喜欢看动画片,这个家长要准备几十个节目,一个一个试看,最终找出孩子当下最喜欢的。 第八个误区:启蒙不需要看电视,只要磨耳朵,读绘本。 我在安娜一岁半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听英文歌磨耳朵,可是听了2年,也没有见她学会什么歌。也不蹦单词,更说不了句子。后来才知道,这些听英文儿歌无法作用有限,最多只能让孩子对英文没有那么排斥而已。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读绘本,是读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样翻译,不过绘本这种静态的画面和语音,远远没有像动画片那样有情节感,孩子兴趣一直不大。 所以读绘本相对看动画片来说,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小的。 简而言之,用读英文绘本的这种形式做启蒙,要想形成英语母语化很难,这个是不推荐的。 好了,以上几点,就是我这几年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2023-07-14 02:12:061

在西方最早提出 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原题:西方最早提出课程概念的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苏格拉的D.赫尔巴特答案是:B.斯宾塞
2023-07-14 02:12:262

美国人用的是国际音标还是KK音标

美国人用的是KK音标,K.K.音标也是国际音标的一种。美式音标所使用的符号均从国际音标符号(IPA)而来,作者Kenyon与Knott将其中适用于美式英语的符号截取出来,再加上美音特有的儿音, 变成了美式英语的K.K.音标。日常生活中美国人也会使用韦伯字典,也会学习韦氏音标,美国传统词典的标音方法属于重拼法(Respelling),就是照一个字的念法把该字重新拼成一般常见易读的拼法。AHD就是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缩写,其音标即美国传统词典音标。扩展资料:学习音标技巧:1、多看,从视频中掌握正确的口型和发音技巧,网上有很多相关的视频教学,美式音标的学习也很多。2、多听,下载相关音标学习的软件,在里面找到相关的美式音标学习,反复听单词示范发音。3、多练,在看视频和听发音的时候,要跟着一起练习,一部分软件中能跟读,并且能给出分数,判断音标的发音是否正确。4、寻找发音规律,比如在读音标中遇到有带“:”符号的音标时,就需要在原音标发音的基础上进行延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式音标
2023-07-14 02:12:496

如何利用电脑自学英语

  计算机,俗称电脑,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利用电脑自学英语的方法,供大家参阅!   利用电脑自学英语的方法:如何利用电脑网络学习英语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电脑辅助语言学习(CALL)得到进一步的应用,通常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来辅助英语学习,但利用因特网学习英语同其他的手段相比,它有许多优点,如:信息量大, 因特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交互性强,使用电脑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知识更新快,网络上的语言,同实际的语言发展同步;趣味性强,电脑软件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辅助我们学习英语,在因特网上,我们通过下面这些方法辅助我们学习英语   1. 访问英语学习网页:   有些网页提供了各方面大量的英语学习信息和资料,象听、说、读、写、语法、测试、背景知识等,这些资料,包括一些声象资料都可以下载下来,下面推荐三个国外英语学习网页,   1) http://eleaston.com/english.html   2) http://www.eslcafe.com   3) http://www.aitech.ac.jp/~iteslj/   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网页,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如:雅虎(Yahoo),你可以键入象:"TESL", "ESL", "TEFL", "EFL", "English learning",“English Study", "Distance learning"等单词和短语进行搜索,你会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和资料。   2. 参加网上的在线英语学习你好:   通过网上的英语学习你好,交流学习英语方面的经验,询问学习英语中碰到的问题。现推荐一个国内新闻讨论组的服务器。1) 济南万千 news.webking.com.cn 首先设置好新闻服务器,然后从讨论组中找到谈英语学习的你好。你可以看到大家在网上正在讨论的英语学习问题,通过向你好发送电子邮件,你可以发表你的意见,也可以提出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有人会给予答复。   3. 利用电子邮件参加英语学习讨论组:   这种方法和在线新闻讨论组形式差不多,但这种方法更经济,而缺点是没有前一种答复问题快。因特网上有许多英语学习讨论组,象英语精读讨论组、科技英语讨论组、英语写作讨论组、在华英语外教英语教学讨论组、亚洲人讨论英语学习和教学讨论组等,现推荐三个国外讨论组,   1)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讨论组,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listserv@cunyvm.cuny.edu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 TESL-L 你的名,你的姓   2) 英语学习爱好者讨论组,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Majordomo@coe.missouri.edu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English-L。   3) 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办的英语学习讨论组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Majordomo@lists.bbc.co.uk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BBC-ELT。   不同专题讨论组的订阅方法有所不同,当你发出预订这些专题讨论组的电子邮件后,一般你会收到两封信,一封是你被通知成功地加入到讨论组里,另一封信是说明该组的目的、使用方法以及主管人和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有的需要让你发一封按它要求的回信,有的让你读该组的章程和规定。你同意后,发回一封有你署名的邮件。这里笔者要说明一下,有两个重要地址,一个是发给全体专题讨论组成员的地址,该地址可以提出问题和就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你的观点, 如果该组有1千人的话,这1千人都能看到你的问题和观点。还有一个地址是发给该组主管人的,如你有什么技术问题或想退出该组,可以发给该地址,一定不要发错。   4. 参加电子布告栏系统(BBS)英语学习讨论:   电子布告栏就象一块大公告板,你可以把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粘贴到上面,有人会作出答复,现推荐一个   电子布告板,搜狐(Souhu)BBS "英语论坛”进入搜虎论坛网页http://forum.sohu.com/forum/index.html,首先进行用户注册,要求你起一个名字,设一个密码,并要求你填一些其他有关内容,如:通信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等,然后进入布告栏。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电子布告栏系统,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你可以键入“BBS"进行搜索。   5. 在网上交国外笔友:   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因特网上有很多交笔友的网页,在这些网页上,你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人打出的征友广告,你可以选择你要交的朋友,你也可以打出你自己的征友广告,很快你会收到同你交友的邮件,现推荐三个交笔友的网址:   1).http://www.wfi.fr/volterre/keypals.html   2). http://deil2.lang.uiuc.edu/penpals/   3) http://www.linguistic-funland.com/addapal.html   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交友网址,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你可以键入“penpal"和"keypal" 进行搜索,你会找到更多的网址。   6. 免费订阅英语学习杂志:   因特网上有许多免费的英语学习杂志和定期发给你的有关英语学习方面的电子邮件。现推荐几个免费的电子邮件杂志,   1. 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vu47-request@burger.forfree.at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vu47 和你的电子邮件地址,每周发给你一封有学习英语词汇、短语和语法内容的电子邮件。   2. 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trivia@mailbits.com 你就会每天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对英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表达形式做解释说明或说出来历和典故。   3. 你可以发一封电子邮件给此地址: up-to-date-idioms-subscribe@onelist.com 你就会每个工作日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每次教你一个美国成语,给予解释并举例。   4. 国内的免费电子邮件杂志“英文天地”,请发电子邮件给该地址:list@soim.com 主题上写:subscribe English 每周收到三封有关英语学习的电子邮件。   7. 利用因特网上的聊天室(chat room)进行英语方面的交流学习。现推荐雅虎聊天室,进入雅虎网页http://events.yahoo.com/netevent/Chat_Rooms/ 首先进行入室注册,要求你起一个名字,设一个密码,并要求你填一些其他内容,如:通信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等,然后进入聊天室。还有你可以下载网上寻呼(ICQ)软件并注册并得到你自己的ICQ号,你可试一试随机聊天,你可以随意找到你想谈的人。随后如果你想同某人直接用麦克风谈话,你下载Buddyphone即可。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聊天室,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你可以键入“chat"进行搜索。   8. 利用因特网可以查寻各方面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因特网上有许多查寻系统,如:字典,百科全书,图书馆等。现推荐几个查寻系统。   1) http://www.m-w.com/dictionary 在线英英Mreeiam Webster字典。   2) http://www.ipl.org/ 网上公共图书馆。   3) http://clever.net/cam/encyclopedia.html 网上百科全书。   4) http://www.chinadaily.com.cn/highlights/language/index.html 帮你翻译字典中查不到的汉译英的表达形式。   学习英语需要一个英语环境,但是我们不可能经常和英语是母语的人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因特网可以说从空间上拉近了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给世界上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交流的机会,利用网络学习英语可弥补一般方法的不足,这必将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本文发表在1999.10《光明日报》上,略有改动。)   利用电脑自学英语的方法:自己有电脑想学英语的注意啦   1、 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pr"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NPR ) 。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   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 BROWSE TOPICS ”下面的“ News ”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 Listen Now ”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BBC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ews.bbc"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BBC ) 。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   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 Video and Audio ”,再选择视频短片。   2 、练习阅读   路透社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reuters, news"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路透社网 ) 。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   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 Google 英译中来翻译。   3 、词汇记忆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我要模考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我要模考网 ) 。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   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左右,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   4 、单词发音   韦伯字典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merriam-webster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韦伯字典网 ) 。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 Search ”,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   5 、翻译   Google 翻译网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Google 翻译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Google 翻译网 ) 。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   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
2023-07-14 02:13:421

综合课程的提出者

⑴ 简述综合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 *** 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拓展资料 综合课程之所以在各国中小学普遍使用,是因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整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个特点:一是系统或核心统整部分、要素的过程;二是这种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种统摄、凝聚的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虽然有“联合”意义上的综合,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综合,它追求的是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完美的结合,使之一体化。 综合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结构的几个要素的整合,综合课程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科、社会和学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综合课程总是以追求这几个要素的完美整合为最终目标。综合课程的整合体现于相关学科或知识的整合,课程理论的整合,学生、教师及教材的整合。, 2.整体性。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赫尔巴持的统觉理论。统觉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力不是绝对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联系中发展理解力。因此、从整体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更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融合的课程中,也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中。 结构化的课程中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结构性课程体系是综合了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求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课程结构要素的统一和儿童认识的统一,同时又是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统一,是学习主体和情景的统一。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综合课程本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以及课程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信息能通畅地交流。开放性是综合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改变了学科课程封闭性的缺陷,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开放性使得综合课程能及时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综合课程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贴近生活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发课程,给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 4.灵活性。灵活性是开放性派生出来的,是指综合课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及时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灵活性首先体现在结构化课程的联系上。“由于构成结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或课程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却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5.适应性。综合课程的适应性是指结构化了的课程体系依据主体的人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综合课程适应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和初中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识。 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⑵ 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杰特。 ⑶ 综合课程理论代表的代表人物是谁 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综合化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理论论证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①]①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德性或意志。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教材不利于以德性或意志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形成,教材应以德性或意志为核心彼此关联起来,即是说要以儿童的“思想圈”为出发点,选择相关的教材学习,从而使新的观念群不断同化于已有的观念群之中,最终指向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这就是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 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T.Ziller)、赖因(w.Rein)等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齐勒主张把宗教性、道德性教材,即他所谓的“意念教材”(Gesinnungsstoff)作为统合所有学科的中心点,由此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道德性和宗教性的陶冶,在这一点上,与赫尔巴特是完全一样的。不过齐勒也作出了发展赫尔巴特理论的积极尝试。我们知道,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找到了把所有学科综合起来的根据——以德性陶冶为目的,以道德知识为一切教材的核心,从而实现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客观性统合”(教材逻辑的统合)。但是,怎样把“客观性统合”与儿童的人格整体关联起来(“主观性统合”),从而实现两种统合的统一?赫尔巴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齐勒通过倡导“文化史阶段说”(Kulturgeschichtliche Stufen)作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在“文化史阶段说”看来,个人的发展复演了种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把人生发展的阶段与种族文化发展的阶段对应起来,以整合所有学科内容。这就是齐勒的“中心统合法”。 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沦”深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课程应从儿童自我出发,根据各种能力所固有的法则去发展人类本性所固有的能力,借助德性的形成,和谐地、均衡地实现种种能力的发展。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同样以儿童自我为出发点,但赫尔巴特的“自我”已不是裴斯泰洛齐的“内在的自我冲动”了。在赫尔巴特看来,情感和意志不过是从表象或观念的力学关系所产生的衍生状态。离开了作为意识内容的表象或观念就没有自我。自我的统一在于意识的统一,意识的统一在于其内容——表象的统一。因此,课程的综合本质上是知识的综合——以道德知识为核心,把一切教材加以逻辑地关联整合。 但是,同样是裴斯泰洛齐的理论,却发展出了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综合课程理论,这就是“经验综合课程”。“经验综合课程”的理念和操作模式集中体现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运动以及在1920年至1930年发展至高峰的美国的“活动课程”运动。“经验综合课程”以末分化的整体的儿童为核心整合学科,既然儿童是未分化的,教学也必须是未分化的、综合的,教师不必事先准备好教案,而要根据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随机应变决定题材,在这里,乡土的事物、儿童的直觉与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儿童的即时性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构成了课程整合的核心。 ⑷ 什么是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指是综合几个有关联的学科,使之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比如,把物理、地理、地理等几个学科合并为理科。 综合课程可以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四种课程: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以及核心课程。 (4)综合课程的提出者扩展阅读: 一、综合课程的优点 1、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 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研究对象 1、学科本位 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融合为地理学。 2、社会本位 以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组织和编排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的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 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前面所讲的“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 网络-综合课程 ⑸ ""课程目标""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通用的。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家。 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论》一书中鲍比特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以后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强调,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学目标。泰勒认为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一般来讲,“内容”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行为”则往往是被忽视的方面。所以泰勒对教学目标理论的贡献正在于他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教学目标。 泰勒的学生布卢姆和他的合作者们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通用的)。布卢姆于1956年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学习领域》,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学习领域》,哈罗于1972年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他们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其中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技能目标包括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沟通。布卢姆等人认为:第一,应当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因为制定教学目标是为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和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去表述教学的理想、愿望。只有具体的、外显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用一个公式表示的话,那就是:“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量问题”。第二,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目标应当由简单到复杂按序排列,后一类目标建立在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之上。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的话,那就是:“A式行为类 →AB式行为类→ABC式行为类”。第三,目标分类学是超学科内容的。不论哪一门学科、一个年级,都可以把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与此同时,马杰在他的关于行为目标的经典性著作“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1962年出版)也提出了教学目标的构成,他认为,教学目标必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第二,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第三,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无论是布卢姆还是马杰他们都要求教学目标具有外显性、具体的可操作性、明确的可评价性。1986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被介绍到我国,并在中小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目标的概念被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 ⑹ 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综合化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理论论证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①]①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德性或意志。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教材不利于以德性或意志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形成,教材应以德性或意志为核心彼此关联起来,即是说要以儿童的“思想圈”为出发点,选择相关的教材学习,从而使新的观念群不断同化于已有的观念群之中,最终指向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这就是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 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T.Ziller)、赖因(w.Rein)等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齐勒主张把宗教性、道德性教材,即他所谓的“意念教材”(Gesinnungsstoff)作为统合所有学科的中心点,由此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道德性和宗教性的陶冶,在这一点上,与赫尔巴特是完全一样的。不过齐勒也作出了发展赫尔巴特理论的积极尝试。我们知道,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找到了把所有学科综合起来的根据——以德性陶冶为目的,以道德知识为一切教材的核心,从而实现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客观性统合”(教材逻辑的统合)。但是,怎样把“客观性统合”与儿童的人格整体关联起来(“主观性统合”),从而实现两种统合的统一?赫尔巴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齐勒通过倡导“文化史阶段说”(Kulturgeschichtliche Stufen)作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在“文化史阶段说”看来,个人的发展复演了种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把人生发展的阶段与种族文化发展的阶段对应起来,以整合所有学科内容。这就是齐勒的“中心统合法”。 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沦”深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课程应从儿童自我出发,根据各种能力所固有的法则去发展人类本性所固有的能力,借助德性的形成,和谐地、均衡地实现种种能力的发展。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同样以儿童自我为出发点,但赫尔巴特的“自我”已不是裴斯泰洛齐的“内在的自我冲动”了。在赫尔巴特看来,情感和意志不过是从表象或观念的力学关系所产生的衍生状态。离开了作为意识内容的表象或观念就没有自我。自我的统一在于意识的统一,意识的统一在于其内容——表象的统一。因此,课程的综合本质上是知识的综合——以道德知识为核心,把一切教材加以逻辑地关联整合。 但是,同样是裴斯泰洛齐的理论,却发展出了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综合课程理论,这就是“经验综合课程”。“经验综合课程”的理念和操作模式集中体现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运动以及在1920年至1930年发展至高峰的美国的“活动课程”运动。“经验综合课程”以末分化的整体的儿童为核心整合学科,既然儿童是未分化的,教学也必须是未分化的、综合的,教师不必事先准备好教案,而要根据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随机应变决定题材,在这里,乡土的事物、儿童的直觉与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儿童的即时性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构成了课程整合的核心。 望采纳 ⑺ 综合课程的历史起源 综合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是针对学科课程只向回学生传授知识,不能解决答实际问题,脱离乡土的实际生活,忽视人的情感等心灵世界的种种缺陷提出的一种课程类型。它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后来,在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组成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到二战前,综合课程理论进行了10年的广泛讨论,并付诸实践。80年代在美国出现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不同形式。60年代以来,英国出现了“统合教学日”,即儿童在具备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教具的环境中,自由的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综合性的课题研究的形式引进日课。日本80年代出现了合科指导的思想,注重儿童自身的主动探究,打破学科界限,他们现行的综合理科即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的实践。综合课程在我国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广东等地已有了实验性的实施研究。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⑻ 在西方最早提出 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这一概念的是斯宾塞。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8)综合课程的提出者扩展阅读: 斯宾塞的影响力 1、著作 他一生的著作吸引很多读者。1869年,他更可以依靠著作的收入维生。他的著作被翻译了多国语言的版本,譬如: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俄罗斯语、日语、中文,并在欧洲北美等地得了很多荣誉。 2、理论 他的哲学证明了对政治保守派是有用的,不单是对社会阶级架构的应用,也包括社会公义概念,当中强调对本性及行为的个体责任。斯宾塞支持“平等自由定律”,这是自由意志论的基本的原则。在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下,每个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而做事。 很多美国高等法庭的裁判官面对 *** 劳资惯例出现限制的时候都根据这个原则来下定论。但是不只保守派利用斯宾塞的理论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很多社会学家都套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阶级战争。无 *** 主义者把它应用在个体自主的信念上。
2023-07-14 02:13:491

课程即活动

A. 怎样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拓展资料 一、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是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在 *** 和反应之间,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习惯体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还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美国许多着名的传记作家分析名人的传记后得出结论:几乎没有一位名人在儿童早期未曾获得良好的教养。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该培养的,这才是根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幼儿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 其中,健康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在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时,以”三餐一点加午休“为实践载体来落实《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餐活动我们会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好进餐活动的基础。首先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从这七个方面做准备: 1、准备轻音乐。(如:班得瑞音乐)进餐时放轻音乐,营造高雅、轻松的气氛。 2、准备适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学、利于孩子吃得文明,进餐时盘子碗能够同时使用,锻炼孩子用盘子吃菜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科学进餐。(如:学会了干的食物和流质食物同时吃或根据需要吃) 3、积极向上的教师状态(语言、表情、心理、行为)。教师动作轻、语言柔和,语言起到积极的作用,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4、物品要定置摆放。桌椅是否宽敞利于孩子进餐,进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备到位,固定位置摆放。 5、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6、合理的人员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使教育内容更充实、有效、全面,其他教师做好盛饭添饭和环境卫生的维护。 7、教师和幼儿要成为环境的维护者。教师及时擦桌面、扫地面,引导孩子不撒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教师的保育意识 在过去,一提到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大家就会认为是打扫卫生,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务的机械劳动。通过园级培训,现场提问,年级每天的督促检查,每周的班会交流。经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落实,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儿吃喝拉撒睡的同时,是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有更多交流时机的过程,是给予孩子母亲般爱的过程,更是给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保育孩子由被动的机械式劳动,转化为真诚的充满爱的表达。 三、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师不光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首先在”三餐一点加午休“上,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过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还没吃完。“”老师要打扫卫生了,你到那边吃去。“”快躺下,看谁还没睡着。“等类似于这样的催促孩子,让孩子心里常产生一种不够稳定和愉悦的心情。现在,教师通过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把三餐一点加午休当课程来实施,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吃饭睡觉对幼儿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的三餐一点加午休期间,营造安静、轻松、愉悦的环境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其次,在一日活动的其他教育环节,教师首先做到,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由。教师的语言要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做到不在群体幼儿面前批评某一幼儿。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单独查明原因,正面引导。对特殊幼儿做典型案例,做到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四、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层级的管理职能 在我园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级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过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个单线走的过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用主题课程统领全部的教育内容,在日核心经验的落实下,达到人人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使教育教学是全班教师共同实施的过程。班主任从过去的主要管理班务,转变到班主任具有培训指导本班教师的能力,具有全盘把握和协调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调动和促使本班教师有团队精神的能力,具有带动本班教师落实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级主任从过去的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和被动管理,转变到具有大局意识的管理者,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形成横向互动,三个年级主任之间又形成了纵向互动。 五、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儿园的课程应在三教或两教一保共同协作下开展,其中,班主任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班级在形成周、日活动计划时,是平行班共同研讨的过程,日核心经验又是三教共同研讨的过程,班主任能做到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达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时时有教研。这样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所有课程能相互渗透补充达到教育内容浑然一体的探讨空间,是达到人人对课程了解的时机,是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是课程不因人员问题正常进行的途径。 六、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实现了大型活动进课程 六一活动几乎是每所幼儿园上半年的中心工作,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指定好活动形式及内容,幼儿是被动的实施。我园将”六一“活动以主题的形式,按年龄段做出符合幼儿年龄的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每天的活动赋予教育意义,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将活动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谁的节日?你想怎样庆祝节日等活动。让六一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因六一而快乐,成为了这次主题的真实写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一日生活皆课程“过程中的几点收益和感悟,我们坚信”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科学性,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进一步的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的乐园,还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B. 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学习者经验取向的课程内容实质是一种认知的课程内容取向,这种取向对课程回内容的本质有了新答的理解,对学习者个体的背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只有被学习者内化了的教学经验才作为课程内容.由于最终的课程内容需要经历学习者的重构,教师必须对学习者施加正向的干预,同时警惕负向的课程内容出现. C. 如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1.课程即学科知识 把课程界定为学科知识,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及欧洲中世纪的课程都是分门别类的科目。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的各门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①。《中国大网络全书》也认为课程即学科,它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②。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但这个定义本身也存在缺陷。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课程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③;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类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④另一种课程定义为预期的学习结果,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们认为,课程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要求把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如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⑤,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⑥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过于强调课程目标和计划,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也即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 *** 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这种课程定义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提升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但这种定义的课程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且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课程定义的纷繁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对于课程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课程定义的科学化,只能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逐渐接近完美和圆满,任何关于课程的新的定义,不可能是对于课程定义探讨的终结。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辨析,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D. 课程生成游戏,即课程先导式 教师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指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为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儿童创造丰富有意义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儿童学习和发展。 E. 课程即活动这句话是否正确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活动:活动是指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 所以,这路过是错误的。课程不是活动。 F. 课程即教材是谁说的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2.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3.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G. 课程即教学科目这句话对吗 对。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对于不同的版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可能意味着不权同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作一番简单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课程,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 (7)课程即活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学校的网站内,会有每一门课程的简单介绍,还会有课程安排的内容,大家可以将感兴趣的专业集中起来,这样更方便大家进行选择。 而且可以更好的更具自己目前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只有逐层升入,才可以更好的将课程完整的学好,从而可以对未来的学习更有帮助。 如果大家想要使用AP或 A level考试的分数来兑换学分,一定要提前申请,这样大家可以更快的进入课程的学习,开始选课,有更多的选择。 H. 游戏生成课程,即游戏先导式 教师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即使地组织与引导儿童展开相应版的学权习活动,帮助儿童扩展、丰富或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得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2023-07-14 02:13:591

我的名字有一个仪字,求一个英文名,我是天蝎座女生

Elanie [,i:"lein]伊莱恩(依莲),源于法语,意思是“耀眼的光”。
2023-07-14 02:14:087

教材和课程的关系

⑴ 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版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权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⑵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是何关系它们在课程中各起何 课程方案是学校或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计划,课程标准是该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的教材。 ⑶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 1.教材来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自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3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4。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5.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⑷ 教材与课程的关系式教材包括课程 教材与课程的关系式教材包括课程 这句话不对,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版, 是阐述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专用书籍,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简单说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和表现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⑸ 教材和课本有什么区别 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 课本只是基中的一种方式,教材包括了课本。 ⑹ 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三者有什么关系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⑺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就是学科 。我们习惯于从日常意义上把课程理解为一门门具体的学科,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某一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成为我们非常典型而普遍的对课程的基本认识。 学科与课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课程史上,要素主义的课程观就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学科中心主义。对于大多数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支持者来说,“课程就是学科”完全是一种学术意义的课程认识。但是,,“课程就是学科”以简单而粗糙的理解表达了课程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确实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重要课程形态之一,也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每时每刻必须面对的;学科门类、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等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进入课程中,使课程体现出一种分科的特质和品格。然而课程与学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不仅仅是学科,也不止于学科。 仔细分析,这里的“学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学科”的理解。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方式和表意符号,相对于课程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它并不依赖于课程而是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因此从课程的角度来认识学科,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是否进入课程和如何进入课程却必须遵循课程组织和设计的内在逻辑。小学阶段的课程不开设物理、化学,但物理、化学独立于课程仍然存在。也就是说按照课程的逻辑作为学科的“物理”与“化学”不出现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到了初中,物理与化学出现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这是“是否进人课程”的问题。初中的物理、化学,既可以作为分科课程单独设置,也可以作为综合课程设置为“科学”,而到了高中则分科设置。同时无论是初中的物理、化学还是高中的物理、化学,成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要根据课程的需要与逻辑进行重组,即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知识重组,以便适合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是已进入课程的“学科”的理解,即具体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也即通常所说的学科课程。从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角度看,分科固然可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种思路,但并不是惟一的思路,学科课程固然是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惟一的部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既可以分科设置,也可以综合设置,而无论是分科设置还是综合设置,都需要学科、活动、环境等课程因素的参与。事实上,即使是在十分典型的分科课程体系之下,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类和课程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科性的课程,也有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学术性的课程,也有实践性、生活性的课程;既有显性的课程,也有隐性的课程,特定的学校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课程。从课程实施与操作的角度看,无论是分科特征非常明显的学科课程还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与实施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是一种积极的课程文化与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当我们把课程作为一种学科来认识时,就会忽视甚至抹杀课程的这种本质特征。 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科,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有紧密的联系。解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一直是一种典型的分科课程体系,基本上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分科设置、分科教学与分科评价,不断地强化各门学科之间的界线,使中小学教师只看到局部的学科,看不到整体的课程,学科意识过强,课程意识较弱,学科教学能力很强,课程实施能力较弱。由此而形成“课程就是学科”的认识,是不足为奇的。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理论界和改革实践中都喊出了学科、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新的课程口号,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一时成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概念,使人们对课程的理解超越了“课程就是学科”的认识框架,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进步和质的飞跃。 课程就是教材 。在我们所习惯的日常意义中, “课程就是教材”也是一种普遍的课程认识,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课程认识。“课程就是学科”,国外有这样的理解,中国也有;但“课程就是教材”,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本土理解。其实,从“课程就是学科”,非常容易推出“课程就是教材”的命题;而对“课程就是教材”,也同样可以进行延伸与扩展:把课程实施理解为根据教材教学,把课程改革定位于教材编写,校本课程的建设就是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与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材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常常使用的是一种狭义的教材概念,即教材指教科书。学校教育制度下的分科课程体系,尤其是主干学科或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教材 ( 教科书 ) 成为教学大纲的重要载体,教材 ( 教科书 ) 成为课程实施的惟一蓝本。相应地由“学科中心""就引申出“教材中心”,或者“教科书中心”。解放后我国七次课程改革,基本都是围绕着教材建设来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编写一套新的教材,却忽视了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制订。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课程理解和认识。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来看,首先需要厘定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教材,最后才是教材的审定与选用。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中,课程标准是一个核心,决定教材的是课程标准,它将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具体化,同时成为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基本的、统一的、法定的,而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可以是多样化的、放开的、市场化的。.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种国家行为,教材的编制是一种社会 ( 市场 ) 行为,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则是一种学校行为。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教材时,比教材更上位、更重要、更核心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就无法进入我们的课程概念
2023-07-14 02:14:251

 广义信息论中对信息的理解及信息的定义

在广义信息论中,人们对信息的含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即作为通信的信息、运算的内容和人类感知的来源。下面作些简单的说明:1.作为消息传递的信息信息作为通信的消息来理解,在这种意义下,信息是人们在通信时要告诉对方的某种内容。这种狭义信息论中的信息概念是一致的。信息的传递可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前者如捎口信、写书信、拍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打旗语、吹军号、发口令、喊号子、打拍子、讲话等。后者如地质人员观察地质现象。信息的传递还可以在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之间进行,前者如发送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通信,后者如地质找矿中物探仪器接收地下地质体发出的信息。人与机器之间的传递信息最明显的例子是人使用电子计算机时向计算机输入命令及计算机用各种输出方式告诉操作者计算或处理的结果。信息的传递有的是单向的,有的则是双向的。吹军号是单向的,打电话则是双向的;磁法勘探中磁力仪观测地质体的磁场是单向的;电法勘探中自然电流法的电位计观测地质体的自然电场是单向的;各种交流电法先向地下发送给定的形式及频率的一次电磁场,再接受地下地质体对一次电磁场的反应而发出的二次电磁场,这时通信是双向的。仪器先发出信息后接收信息,地下地质体则先接收信息后发出信息,即在这个通信系统中,仪器既是信源又是信宿,而地下地质体既是信宿又是信源。信息作为通信的消息来理解时,要注意消息和信息的区别,即信息是消息中信宿事先未知的那部分。如果信源发给信宿的消息,信宿已经知道其全部内容,则此消息不含信息。或者通俗地说老消息不含信息。2.用于运算和处理的信息在这种意义下,信息是人们进行运算和处理所需要的条件、内容和结果,并常常表现为数字、数据、图表和曲线等。比如,试金炉的温度计的读数提供炉内温度的信息,尺寸的数据给出一个地质体大小长短的信息,天平砝码的数字给出被称样品质量的信息,地质报告书中各种各样的曲线图则给出不同参量之间的关系的信息等。因此,信息可理解为这些数据和曲线图的内容,而数据和曲线则是信息的形式,用于运算和处理。在信息运算和处理方面,最强有力的工具是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由巴鲁士(Gladeon Barues)将军在美国宾州大学启动,重30t,由17486个真空管做成,占满一个10m×16m的大房间,造价45万美元。它是为军队计算火炮弹道轨迹用的,取名电子数据积分计算机(ENICA),数据传输速度100kHz。1971年英特(Intel)公司的4004微处理器诞生,其尺寸不大于小孩的手指甲,却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因而在1976年于Jobs(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家的车库里诞生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简称微机,一般用PC表示。最近,英特公司制成的Pentium Pro微处理器则集中了550万个晶体管。微处理器是微机的心脏,其运行速度大致是每18个月翻一番,目前可达160MHz,比其祖先快10万倍,而成本却只有原来的1/10。因此,微机很快发展成为家用多媒体电脑,大有每户必备一台的趋势。计算机的推广及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大发展,它不仅可以作大数据量的快速运算,而且在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代替一部分人的脑力劳动(在逻辑思维方面及自动控制方面等)。机器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计算机则将人部分地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人类美好的前景。3.作为感知来源的信息在这种意义下,是指信息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来源。这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从外界取得有用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归纳和处理,得到关于外部世界在给定条件下存在的实际情况的知识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并把这种行动作用于外部世界,达到改造外部世界和利用外部世界的目的。因此,信息是人类积累知识的来源,而人类的知识库(图书、文献及资料、档案等)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越是高级,它摄取和利用信息的本领也越高超,一个找矿人员的水平越高,他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要求越迫切。下面叙述信息的定义。由于信息论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人们研究及利用信息论的具体目的不同,因而对信息的理解不同,加之信息论还处在发展阶段,故目前对信息尚缺乏一个公认的具权威的定义。为了说明这点,下面列举一些。《辞海》: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美国《韦伯字典》: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英国《牛津字典》: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日本《广辞苑》:信息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信息学漫谈》[2]:信息是关于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它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而被摄取、存储、处理和变换。《信息与社会》[3]: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概要》[4]:信息一般泛指包含于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内容。维纳: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据说,现在关于信息的定义有几十种。从上面所举八个定义看来,一个合适的定义可能是:信息一般泛指包含于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图表、信号、图书、档案等形式之中的对接收信息的人来说尚不知道的内容。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两点,第一是把图书和档案列入到信源中,认为图书和档案中蕴藏着大量信息,这点在以后会详细叙述;第二是把所谓“新”限定于“接收信息的人尚不知道”,而其他人则可能早已知道。例如一本有关信息论的书,对已通晓信息论的人来说,不具任何新东西,但对不知道信息论的人来说,则处处是新内容。我相信,随着人们对信息论的深入研究,一个确切的信息定义将会出现,这个定义,不仅能确切说明信息的性质,而且能为信息度量提供基础。
2023-07-14 02:14:331

学习英语的看、写、听最好的方法有那些

1、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npr",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NPR)。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BROWSE TOPICS”下面的“News”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Listen Now”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BBC(请大家在百度搜索"news.bbc",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BBC)。特点:标准英式英语。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Video and Audio”,再选择视频短片。2、练习阅读路透社(请大家在百度搜索"reuters, news",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路透社网)。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Google英译中来翻译。3、词汇记忆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请大家在百度搜索"我要模考网"或者”51mokao”,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我要模考网)。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建议:在“各类语言”页面中搜索标签“记忆练习”,然后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4、单词发音 韦伯字典(请大家在百度搜索"merriam-webster",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韦伯字典网)。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Search”,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5、翻译 Google翻译网(请大家在百度搜索"Google翻译网",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Google翻译网)。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我觉得都不错的,嘻嘻
2023-07-14 02:14:424

知道软件上缺少课程怎么办?

这种你可以就是自己主动加入一些课程就可以了,因为有的时候要是我们就是这种课程一般来说,都是可以直接加一些我们的这个课程的,就可以了。或者是教务处那里也是可以的。下面是关于课程的扩展资料。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内涵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2023-07-14 02:14:525

什么软件可以提高英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英语也是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坚持,离不开毅力,如果除了How are you这些简单的对答,其他的交流对话都不会,那么就失去了英语的价值,失去了过去付出的时间和汗水,我学英语二十多年,身为英语老师的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英语的感受,希望多交流,影响给更多的人。一、听力部分:泛听美剧+精听新闻英语听力怎么提升?多听、多模仿、多说,没有其他捷径可选,但是方法却有很多种选择。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最快的提高方法,就是直接和外国人练。本人在美国当翻译时,口语一开始把I like it very much总是说成I very like it,中式思维太顽固了,想要彻底改变洋泾浜英语,告别Chinglish,就要麻烦外国人帮忙纠错了,推荐一个比较好的在线外教一对一用英语的平台,1.怎么练听力?泛听美剧练听力的不二之选,就是听英美剧,推荐几部今年最新的英美剧给大家:《Line of Duty重任在肩》:悬疑类英剧,警察界的无间道, 剧情扣人心弦,供词精彩。《The Crown王冠》:讲述女王和丘吉尔的故事,台词敏锐、场景华丽出彩、历史真实厚重。《Planet Earth II地球脉动2》:BBC自然类纪录片精品,最高清拍摄,前瞻性思维学英语。《Stranger Things怪奇物语》:口碑超高美剧,印第安纳州的男孩神秘消失,烧脑必看。想要提高英语,究竟应该怎么看美剧?(1)选择发音标准的做教材,避免印度、日本和法国,先看中英双语字幕把剧情走一遍;(2)关掉字幕,每句话反复听懂,做影子练习(shadow-exercise),让耳朵适应英语发音;(3)选择感兴趣的,把不懂的词句摘抄下来,定期复习,注意连读、弱读、省读的部分。2.怎么提高听力反应?精听英语新闻提高听力的方法有很多,建议中级水平的美音听众,把慢速VOA(美国政府喉舌)的新闻一词一句写下来,听不出来的使用“听音查词法”在Google和维基百科上查找生词。立场偏右派的CNN,风格比较轻松,但语速较快,高水平的听众可以尝试复述,锻炼口语能力,多阅读CNN、纽约时报的外刊杂志。世界上最多人收听的广播电台是BBC(代表英国政府),发音纯正平缓,用词严谨工整,建议大家利用BBC泛听,积累词汇,坚持长期听写,必有所获。二、口语部分:语言环境+纠正发音口语在考试、求职、交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平时我们花在口语的时间是不够的,我朋友说他第一次到外企面试,经理一句:Tell me about yourself就把他吓得不轻,我发现很多人的口语在发音、流利程度、语法上,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口语怎么学、怎么用?1.一张嘴,你的发音纯正吗?我们发音有几个困难点,比如咬舌银the/δ/,元音o,短促的鼻音//等,略读、连读这些都要注意,推荐大家遇到不会读的单词时,使用韦伯字典或者柯林斯词典来掌握音标发音规则。2.口语怎么练?平时可以看美剧练发音,一开始可能语速比较快,听多了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重点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学会抑扬顿挫的感觉,还可以在剧本中背诵比较地道的俚语、生活化的句型等,比如看到这句:Have you got that report ready yet? The boss is having kittens! (你的报告准备好了么?老板非常紧张)在这里kittens就不是小猫的意思了。推荐一个可以看美剧练发音的APP,强大发音评分和纠正功能,非常好用:三、阅读部分:泛读材料+积累词汇阅读,应该是听说读写四项中耗时最长的一个,尤其在当今追求高效快速的时代,很少人会捧着外文书仔细阅读,那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吗?1.不必逐字逐句,速读领会大意速读中的方法有点像汉语中的“一目十行”,先拿一支笔,或者用手指,一行一行遮挡,形成注视焦点,对于连词and、介词of、冠词a等我们可以快速跳过,只读关键词,阅读完后,试着跟朋友谈论所读的内容,或者自己跟自己用英文复述一遍。找一处安静的地方,阅读以下作品:《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生词越看越少,越看越入迷,难度逐级递增,强烈推荐。《Game of Thrones权力的游戏》全新写法开拓视角,精炼生动,沉浸式强,完爆美剧。《Flipped怦然心动》男孩与女孩的视角交错进行,读时经常笑出声来,画面感强。2.秒杀单词量,只需要三步:单词不要孤立去背,而是连着句子一起背,记忆又牢又快,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机把需要背的句子录音,然后集中时间听写,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在线字典具有发音、图像记忆等功能:四、写作部分:结构合理+语法得当1.写作的开头结尾要符合整体结构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开头能够增色不少,比如引出名人名言:As a saying goes,“God helps those help themselves”,还可以换同义句复述题目,稍作让步(举出别人反对质疑的观点),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头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也是加分的方法。如何让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如何使内容丰富多样?(1)引用例子,像in terms of ,to be more specific,a number of writers都是常用的承接词,如果想前呼后应,可以使用therefore,nevertheless,in such situation等,描述数据可以使用respectively,chronologically等等。(2)写作结尾可以再次重述观点,可以提出令人担忧的负面后果,增强说服力,还可以提出问题给读者们思考,常用的结尾表达有in conclusion,to summarize,in the final analysis等等。2.语法方面本人是学英语的,拥有3G一对一英语学习资源,这里推荐给大家,喜欢的可以免费下载哦~基础词汇新东方雅思红宝书雅思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无老师镇魂单词打印版,轻松搞定阅读词汇李笑来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PDF语法资源朗文英语语法(初中高)三册+强化练习训练原版语法书籍 Fun with Grammar PDF新东方151个一学就会的英文语法规则PDF躺着就能学语法高清PDF+MP3高生笔记本材:牛津高材生的英语语法笔记本听力提高资源BBC、VOA、 CNN新闻听力300篇Lrc+Mp3BBC新闻听力音频文本MP3汇总CNN News在线学习英文听力音频MP3汇总Step By Step3000英语听力入门1-4(学生用书 教师用书)全8本听见英国新东方纯正英音听力原文+翻译+答案躺着学英语:听力从零到满分口语提高资源英语口语8000句共177页 PDF下载英语口语8000句MP3下载直捷英语 Direct English全套视频+PDF国际音标视频教学真人讲解英语口音纠正课程晨读英语美文100篇PDF疯狂英语系列新东方系列阅读提高资源牛津书虫英汉对照电子书(38本全)云盘美国教育部指定儿童阅读辅导读物:苏斯博士动画电影集通过翻译学英语英文疑难详解100篇《经济学人》文章中英文对照牛津通识读本阅读胜经--平行阅读法写作提高资源美国少儿初级写作练习及作业75本资源PDF刘洪波雅思写作真经讲义+视频讲解托福写作经典教材Win TOEFL Writing新东方新托福考试专项进阶-写作全三套音频mp3+PDFBEC高级写作应试指南电子书下载人邮出版社TOEFL写作/口语论证论据素材大全电子版PDF让你在雅思口语和写作考试中更像Native Speaker
2023-07-14 02:15:233

没完没了,英语怎么说

你好!没完没了endless 英[u02c8endlu0259s] 美[u02c8u025bndlu026as] adj. 没完没了的; 无尽的,无边的; 永久的; 环形的,无端的; [例句]They turned into an endless street他们转入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街道。
2023-07-14 02:15:304

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风险的基本含义“风险”一词既是一个通俗的日常用语,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用语。尽管目前国际上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定义,但各种看法的核心基本一致。总结国内外各权威人士和机构对风险的定义,有下面一些看法[109、110、214、186~206]:(1)在韦伯字典中,“风险是面临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2)Wilson等在1987年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论文,将风险的本质描述为“不确定性”,定义为“期望值”。(3)Smith(1996)定义为“风险是某一灾害发生的概率”。(4)Maskrey(1989)定义为“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5)Tobin和Montz(1997)定义为“风险是某一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期望损失的积”。(6)Deyle(1998)的定义是“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发生后果规模的结合”。(7)Hurst(1998)则定义为“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的概率与结果的描述”。(8)联合国人道事务部公布的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的区域和给定的时间内,某一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起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笔者认为,假设某滑坡可能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既不造成生命伤亡也没有财产损失,显然该滑坡事故产生的风险为零。因此,上述前三种定义“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的概率”是不准确的。若认为“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那仅仅是一个事后的损失评估,也不能称为“风险”,因此,Maskrey(1989)对风险的定义也不全面。上述(5)~(8)的定义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结合起来,比较合理。因此,笔者认同联合国人道事务部公布的定义,即“风险是在一定的区域和给定的时间内,某一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起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二、风险的表达如用“风险度”表示风险大小,根据地质环境事故发生的条件、规律及作者的经验,地质环境风险可用下列3种数学表达式来概括:(1)风险度=事故发生概率×造成的损失。笔者以为,这种计算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不同风险的大小,对于可以用概率计算或预测出的地质环境事故的风险是适用的。(2)风险度=事故发生危险度×造成的损失。这里的“危险度或危险性”是一个不含有危害或损失含义的名词,相当于环境事故的“易发性”。笔者以为,由于许多事故(如许多情况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是无法计算或预测出其发生的概率的,而只能根据专业知识和地质条件对发生的危险性(度)进行评估。因此,这类风险可以用“风险度=事故发生危险度×造成的损失”来表示,结果也可用来比较风险大小。(3)风险度=事故发生可能性与造成的损失之组合。笔者以为,简单用乘积的方式来表达以至计算风险,尤其是地质灾害或环境地质问题等事故带来的风险并以其结果来比较风险大小,要特别谨慎。假如滑坡A与滑坡B,A发生的概率为0.5%,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亿元,人员伤亡为1000人;B发生的概率为50%,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0万元,人员伤亡为10人。A、B风险度均为损失50万,伤亡5人,能说二者的风险一样大吗?恐怕难说(因为0.5%不是小概率事件)。因此,用“风险度=事故发生可能性与造成的损失之组合”来表示地质环境风险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里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以是计算出的“概率”,也可以为“事故发生的危险度”。因此,根据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事故发生及其造成危害性,笔者更倾向于用“风险度=事故发生可能性与造成的危害之组合”来描述地质环境风险。三、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地质环境风险是由地质环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P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所组成的概念。假设地质环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兼有概率或危险性的含义)为P(x);这个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称为“风险后果”D(x),风险则可表征为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式(8-1-1)中,x为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事故。一般地,一个实际环境事故是由若干独立事件组合起来的,则这个环境事故的风险R(x)为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或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或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由此,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任务就是:求出其R(x)(即P(x),D(x))。按照上面两式,分别计算出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危险性(度)P(x),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或损失D(x),再计算风险R(x),这是比较经典的基础方法。这是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四、基本内容和技术路线1.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很多,很复杂,可用图8-1-1来表明。2.技术路线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如图8-1-2所示。
2023-07-14 02:15:401

英语的羽毛球为什么叫做“shuttlecock”,而“badminton”为什么不正规,不属于球类运动呢?

shuttlecock,是指 羽毛球运动里面用的那个 球 ,就是那个用羽毛做的,被在天上打来打去的东西。badminton,是羽毛球运动的官方名词,意思就是羽毛球运动,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地名,是羽毛球的发祥地。不太明白你的不正规是什么意思,奥运会里 羽毛球 项目也叫 badminton ,所以很正规啊。
2023-07-14 02:15:503

英语Lightroom怎么翻译?

lightroom:the chamber in a lighthouse that contains lamp 这个是我在韦伯字典查到的,但是感觉好像不是很经常用。另一个就是软件名,我给你看图片。
2023-07-14 02:15:574

英语中,既然有国际音标,为何很多英语国家,根本不吃那一套?

我来给楼主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说到底是由于英语本身的性质和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导致的。所谓的音标,就是和我们汉语的拼音差不多,是在初级阶段用来帮助学习英语的人正确拼读英语单词的,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有国际音标和韦氏音标两种。但是问题就出在“正确”这两个字上了,到底什么是正确,什么又是不正确呢?这是没有一定的界限的。一、英语本身性质的影响我们知道,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方言。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发音习惯,这种习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方言。那么对于同样的语句,用不同的方言讲就会阻碍人们的交流。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种通读的发音规则来克服这种交流障碍,在国外是音标,在中国就是拼音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方言也可以有自己的拼音,比如现在就有人发明了上海话拼音。所以,在拼音两个字前,我们还应该加三个字,叫做普通话拼音。中国人或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之所以普遍认同普通话拼音,就是因为它是官话的标准发音。中国的方言众多,而且许多中国的方言不但打破了发音的音节,还打破了每个音节的音素,所以有些方言虽然讲的是汉语,但我们可以完全听不懂,比如粤语之于北方人。所以,普通话的存在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大家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顺畅地交流。但英语显然不是这样,他是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的一个分枝,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方言读法,只打破发音的音节以及改变了个别音素的发音方式,对于绝大部分音素来说是不发生改变的。所以,即使从不同英语国家来的人呆在一起只会感觉到对方的英语听起来有一些别扭,但绝不会同不懂。所以,对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而言,音标没有那么重要。二、文化习惯的影响楼主可以试想一下小时候学汉语的过程,你是先会拼音呢还是先会讲话?当然是先会讲话了。所以,不论拼音还是音标,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特别是母语)的学习者来讲,最初语言环境的熏陶,已经完全可以让你掌握不同单词的发音方法了,音标的存在只是给你总结一下通用的发音规律,没有音标完全也可以学会语言,只不过有了音标就更快。但是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有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主流口音,比如美式口音、英式口音、澳洲口音、印度口音等等,它们已经不只是一种方言了,而是经过多方面改变之后形成的不同英语文化,这一点在各自的俚语中体现的最明显。就发音问题而言,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每个地区、民族或国家都习惯于认同自己的发音方式,一般不会改变,甚至引以为豪,举个例子,在美国,纽约地区的发音被认为是比较标准的美式英语,但美国前总统布什是德州来的,他一辈子都坚持德州口音,即使被其他人嘲笑乡巴佬,他也不愿意改变。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学习所谓的国际音标,因为国际音标与他们平时使用英语的习惯有很多出入之处,过度纠正反而连话也不会说了。比如大多数英国口音的人在快速对话的时候,都会把某些单词中的T省去,比如letter或later,直接读成le er或la er,虽然保留了T的停顿但是隐藏了其发音,而这样的发音在国际音标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所以,世世代代这样讲话的人又怎么可能去鸟所谓的发音规则呢,他们对交流的要求是舒服、有效、方便,完全按照国际音标来反而不像自己了。纯手打,望采纳!^-^
2023-07-14 02:16:165

英语词汇学

形素”是“语素”的最早的称谓。   “语素”这一术语来自于西方语言中的morpheme一词,而汉语语法中引用这一概念,曾有过三个译名:形素,词素,语素。名称不同,其所指的内涵实际上也有所不同。最早称作“形素”,是指一个词内的形态成分,跟表示实在意义的义素(semanteme)相对;后来称为“词素”,是指一个词的组成部分,不管它所表示的意义是虚还是实;现在称为“语素”,是指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法单位。语素也叫词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所以汉字既表示读音,也表示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字是表词的构意的文字。汉字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 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重叠。 记录多音语素的每个汉字,例如“踟”,“躇”“咖”,“啡”,只有形体和读音,而没有意义(“踟躇”“咖啡”才有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不关于语素、词素、字素如同国人所谓的“词”(对应于英文“WORD”)的概念一样,国人所谓的“语素”、“词素”的概念均源西文。对英文,就是对应"MORPHEME"一词。英文中“MORPHEME”在“语(SPEAKING)”中和在“词(WORD)”中都是一样的。没见到英语学界将"MORPHEME"分为"MORPHEME FOR SPEAKING"和"MORPHEME FOR WORD"两种的。换句话说,在英文中,没有“ORAL MORPHEME” 和 “WORD MORPHEME” 的区别。那么,学西方学来的“语素”或“词素”这概念,现在被认为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了,需要用“语素”和“词素”分别表示,则要么是学错了,要么是中国化了(即和“MORPHEME”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学错了,即“语素”和“词素”其实就是一回事。这时大家不懂,有争议,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比如,我们学了人家的“WORD”的概念,起了个名叫“词”。结果,中国人(包括专家教授等)对如何划分“词”这个连英文国家小学生都知道、都分得清的问题,争吵不休,并且多年没有多少长进。现在对“语素”和“词素”争吵不休,并且争吵多年没有多少长进也会很正常。如果是中国化了,即“语素”和“词素”就是不一样,已经和英文“MORPHEME”没关系了。这时大家还不懂,有争议,则这里的根子大概在“词”上。如果中国人(包括专家教授等)对如何划分“词”都搞不定,你再让中国人(包括专家教授等)去分清一个字或字组是不是 构成“词”的“词素” 和/或 “语素”,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是中国化了,即“语素”和“词素”就是不一样,则为了和“词素”相对应,作为必要的基础,我们还应该定义“字素”的概念。类似于定义“词素”(即:“词素是构成词的成分,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构词单位”),我们有必要定义“字素”的概念,即:“字素是构成字的成分,在涵义上不能再分的构字单位”,如“氵”、“亻”、“木”等等。根据上一段中的定义,我们便有了这样一个关系:字素构成字,字构成词素,词素构成词;字可能是词,也可能不是词。附英文韦伯字典对“MORPHEME“一词的解释:过这样的字数量不多,不反映汉字的本质,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2023-07-14 02:16:331

opposite不同词性的用法

opposite prep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 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 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表示位置)在…的对面; 在旁边, 接着; 与…在一排例:The post office is opposite (to) the station. 邮局在车站的对面。(表示方式)与…联合主演He has played opposite her in many productions.他与她联合主演了许多影片。adj形容词.做句子的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和状态的)1、对面的例:I think the picture would look better on the opposite wall.我认为这张画挂在对面的墙上会好看些。2、相反的, 对立的We hold the opposite opinions.我们持相反的意见。n名词:做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对立面, 对立物, 相反的人[事物]例:The chief of the group has gone over to the opposite.那个组织的头头归降了对方。副词 adv.:作句子的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在对面地 如:in the opposite place,position 例: They don"t live on this side of the road,they live opposite. 他们不住在马路这边,他们住在那边。
2023-07-14 02:16:412

课程的定义

施良方,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著名的课程论学者。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经典著作有:《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在此重录施先生生前关于课程定义的研究文章,以示敬意,并深深怀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作一番简单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课程,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依我们看来,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我们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程定义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可,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它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换言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人所讲的课程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该定义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课程定义的方式。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他用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u2022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说他只是提及课程,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意思还是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study),又称学程。这一解释在英文字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国牛津字典,还是美国韦伯字典,甚至一些教育专业字典(如《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上对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然而,在当代课程文献中,这种界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修正,甚至还有人对课程一词的拉丁文词源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眼点会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因为每个人都会从眼前大量事物中寻找其意义,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发现其起因,想象并创设自己未来各种可能的方向。换言之,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重新认识。由于只有在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人际互动是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得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可见,甚至连选择课程的哪一个词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事实上,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辨析,确实会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翻开各类教育专著,极少有不提及课程的。但对课程的界定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这些定义的一种合适的方式是考察这些作者如何使用这个术语的,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取向,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归纳起来,课程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事实上,西方的学校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科,逐渐建立起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这一定义在人们头脑中之根深蒂固,只要让几位中小学教师或校长描述一下何谓课程,便可略见一斑了。然而,只关注教学科目,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这些维度。其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现在一些省市在课程改革中,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是不周全的。(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2023-07-14 02:16:492

找朗读英语单词的网站

装个 中英文朗读专家 吧,什么网站都可以读,用来学英语太方便喽“中英文朗读专家”是一款可以朗读任何中英文文本的语音朗读软件。由于采用了剪贴板监视功能,所有能够拷贝进剪贴板的文本,都能通过此款软件来流畅的朗读,与其他软件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因此,无论您通过Internet Explorer上网浏览,还是通过Acrobat Reader阅读文献资料,中英文朗读专家都能毫不犹豫的给您朗读出来。而且,由于本软件内置了“能说会道 XP”成熟、优异的中英文双语内核,具备高度智能化的中英文识别与朗读能力,无论您正阅读的是中文武侠小说,还是英语新闻,或是同时包含中英文内容的科技资料,您都可以放心的交给中英文朗读专家朗读。与此同时,“中英文朗读专家”具备“朗读、暂停、停止、快进、快退、重复”的超强朗读控制功能,让朗读过程随您而动,自由自在,而“中英文朗读专家”所特有的“屏幕字幕”功能,不光让您随时了解朗读内容,更可让您感受到看电影般的新奇体验,令您一见倾心。另外,按键发音功能还可以在您进行文字输入的同时,将字母、汉字即时朗读出来,增加了文字录入的乐趣,提高了准确性。
2023-07-14 02:16:563

不属于课程计划范围的是

Ⅰ 教学计划最后是不是要写教学进度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容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Ⅱ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 3、课程计划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5、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安排方法 1、要认清现实情况,根据自身是否能达到任务的目标,而定好计划,一般紧急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注意这点,以免导致无法完成安排任务.。 2、首先安排整体,然后整体安排具体计划。 3、整体安排上要清晰明确,在细节上要精细。 4、在安排课程时最好用纸笔记录,以免忘记某项任务而全局崩溃。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Ⅲ 课程计划包含哪些内容 我这来里给你提供企业计划书的规则(一般源计划书中须涉及的内容和提纲)和一份企业计划书的样文 给你提供的非常全面,如有不清,可以参照给你提供的网站看看:) 企业计划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包括: 1、科技项目及产品的市场需求。 2、科技项目及产品的先进性,优势和独到之处。 3、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 4、专利与知识产权。 5、产品的规格,标准及应用范围。 6、科技项目及产品的改进与发展。 7、销售手段及渠道。 8、企业发展战略及步骤,包括近期,中期及远期目标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计划。 9、企业管理水平及架构,特别是总经理、财务管理、技术总管、技术总管和营销总管业务水平。 10、公司财务状况和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 11、投资回报及盈利预测。 12、风险的分析和预测。 企业计划书提纲 1、摘要 2、产品和服务简介 3、市场调查与竞争分析 4、业务计划 ● 实施时间表和预测 ● 营销计划 ● 设计与开发计划 ● 生产及运作计划 5、财务分析 ● 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 ● 财务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6、组织结构,股东构成及管理队伍 7、建议 参考资料:yankao.info Ⅳ 教师招聘考试课程计划是什么 课程计划 1、含义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 2、构成 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教学科目的设置 它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校要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 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通俗的说,它就是我们在学校具体上课的时候先上哪门学科,再上什么学科,通常我们在上午都是上主课,因为早上精力、注意力相对而言都是最好的。 (3)课时分配 它包括了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也就是说它是指每门课一学期下来他要上多少节课。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它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期、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他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对于我们的课程计划,它的概念以及构成必须要掌握,是我们重要考点,当然,这样原则就能不看嘛?当然不是,原则你还是得了解,但是重点放在前面两个。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 A.教学科目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这题的答案是A.教学科目设置,这是要靠大家记住的,我们上面也说过的。 Ⅳ 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不属于课程计划范围的是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实行学科课程的条件下,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科的计划,或只是学科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主张对教学计划的结构实行改革。 除了教学以外,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发展体力和增进健康的活动、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也应列入教学计划,在工具课和一般科学知识课、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普通教育课和职业教育课之间应相互渗透。 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只有必修课而无选修课的单一结构不能适应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和知识多样性的要求,适当增设选修课,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一些选修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必修课。 为了防止学生负担过重,须控制教材的份量和难度,控制教学时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学科和活动的特点,也可适当改变每节课均为40分钟(或45、50分钟)的固定课时制,试验活动课时制。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81年 3月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表1)、1981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表2、 表3) 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表4)。 编订教学计划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有关的科学家、教育实际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干部共同研究编订教学计划,将会提高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见课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学计划 Ⅵ 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三者有什么关系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Ⅶ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教学进度属于课程计划的范围吗 科尔伯格理论中,“好孩子”属于哪个阶段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过程。教学进度属于课程计划的范畴。 科尔伯格提出了儿回童的道德水平是按照不答同的阶段发展的,一共有6个阶段,后面的阶段兼容前面的阶段。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6个阶段如下: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这是一个更高级的未来阶段) 特别注明,科尔伯格的观点中,前5个阶段都是实证过的,描述的都是事实,最后一个阶段是理想的阶段,还属于思想描述,无法实证。 Ⅷ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实施,不属于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的是 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教材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但有时为了教学内容的专连贯或学生更属好地掌握部分知识,会临时改变教学进度或更改教学计划,将某一教学内容延迟课时或减少课时,有时也会打乱教学顺序,将后面的教学内容提前讲。 Ⅸ 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2023-07-14 02:17:141

如果把学习通的课程都要交给别人刷的话后台老师会知道吗?

不会的,老师一般来说也不会这么无聊去看你的这个设备登陆情况啥的,所以你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会被发现啥的,这个是不用担心的,老师他们都是不会管的,除非就是你用了作弊系统啥的,可能会被检测出来。下面是学习通的补充,你可以看看。超星学习通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用户可以在超星学习通上自助完成图书馆藏书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图书馆资讯浏览,学习学校课程,进行小组讨论,查看本校通讯录,同时拥有电子图书,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学习服务[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是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023-07-14 02:17:223

练习美式英语听力网站或电台有哪些?

1、练习听力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http://www.npr.org/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BROWSE TOPICS”下面的“News”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Listen Now”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英国广播公司BBC:http://news.bbc.co.uk/特点:标准英式英语。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Video and Audio”,再选择视频短片。2、练习发音韦伯字典:http://www.m-w.com/特点:世界全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Search”,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3、记忆单词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http://www.51mokao.com/Users/Use ... &type=languages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建议:在“各类语言”页面中搜索标签“记忆练习”,然后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4、练习阅读路透社:http://www.reuters.com/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Google英译中来翻译。5、翻译Google中译英: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 ... &tl=zh-CN#zh-CN|en|Google英译中: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 ... =en&tl=zh-CN#en|zh-CN|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练习包括两种练习:学生学习课文后,为了加深理解记忆而进行的习题练习和工人士兵等人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的实践技巧练习 .如: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练习开车床,练习电焊,练习炒菜,练习大刀、练习射击、练习队形。
2023-07-14 02:17:311

关于英语的网站

1、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 http://www.npr.org/特点:标准美式英语。 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BROWSE TOPICS”下面的“News”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Listen Now”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BBC: http://news.bbc.co.uk/特点:标准英式英语。 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Video and Audio”,再选择视频短片。 2、练习发音 韦伯字典: http://www.m-w.com/特点:世界全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Search”,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 3、记忆单词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http://www.51mokao.com/Users/UserPosts.aspx?id=373&type=languages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 建议:在“各类语言”页面中搜索标签“记忆练习”,然后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 4、练习阅读 路透社: http://www.reuters.com/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 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Google英译中来翻译。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2023-07-14 02:17:531

课程的西方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023-07-14 02:18:001

最好的英语学习网站?

希望对你有用1、 练习听力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pr”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NPR )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 BROWSE TOPICS ”下面的“ News ”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 Listen Now ”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BBC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ews.bbc”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BBC )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 Video and Audio ”,再选择视频短片。2 、练习阅读路透社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reuters, news”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路透社网 )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 Google 英译中来翻译。3 、词汇记忆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我要模考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我要模考网 )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左右,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4 、单词发音韦伯字典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merriam-webster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韦伯字典网 )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 Search ”,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5 、翻译Google 翻译网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Google 翻译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Google 翻译网 )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
2023-07-14 02:18:162

最先提出课程这个名词的教育学家是谁呀?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2023-07-14 02:18:221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023-07-14 02:18:291

急求:怎么练习教师英语口语??

1、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BROWSE TOPICS”下面的“News”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Listen Now”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BBC次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Video and Audio”,再选择视频短片。 2、口语练习免费口语等级测试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建议:练习网站,注册登录后,你就可以开始口语练习之旅了,网站有很多课程供你选择学习。3、练习阅读路透社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Google英译中来翻译。4、词汇记忆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建议:在“各类语言”页面中搜索标签“记忆练习”,然后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5、单词发音韦伯字典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Search”,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6、翻译Google翻译网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
2023-07-14 02:18:502

课程即教材是谁说的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二、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2.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3.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2023-07-14 02:19:091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课程包括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课程包括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基本观点: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后,提倡发现法学习。布鲁纳很多思想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精神,对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足:如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致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将学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这门学科的专家;同时在处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关系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鲁纳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的课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3-07-14 02:19:151

英语怎样才能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本人基础差

如果楼主是英专的话,推荐以下:1、 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pr"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NPR ) 。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 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 BROWSE TOPICS ”下面的“ News ”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 Listen Now ”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BBC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ews.bbc"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BBC ) 。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 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 Video and Audio ”,再选择视频短片。 2 、练习阅读 路透社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reuters, news"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路透社网 ) 。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 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 Google 英译中来翻译。 3 、词汇记忆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我要模考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我要模考网 ) 。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 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左右,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 4 、单词发音 韦伯字典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merriam-webster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韦伯字典网 ) 。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 Search ”,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 5 、翻译 Google 翻译网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Google 翻译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Google 翻译网 ) 。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 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如果想要看电影学习口语的话,可以去这里找找看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86424307&owner=254760756 当然需要背单词撒,这是最基础的,但也不需要死记硬背,记得时候在平时,轻松记忆。。。
2023-07-14 02:20:023

孩子当上课代表,怎么跟老师表达一下谢意

这个没必要给老师表达谢意啊!这个就是你孩子的能力上去了嘛,如果必须要表达谢意,也只能口头上说一声谢谢老师,你如果其他方式表达谢意的话,就属于这个不正之风了,对你孩子还是有影响的,至少老师他不会说,你孩子上了课代表就要让你们感谢。
2023-07-14 02:20:117

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 )

程文本有三种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023-07-14 02:20:261

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023-07-14 02:20:461

单双周是怎么分的

一年365天52周,第1周就是单周 第2周就是双周,以此类推。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西方: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2023-07-14 02:20:5712

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三者有什么关系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拓展资料: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2023-07-14 02:21:524

免费学习英语语法的好网址

1、 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pr"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NPR ) 。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 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 BROWSE TOPICS ”下面的“ News ”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 Listen Now ”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BBC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ews.bbc"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BBC ) 。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 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 Video and Audio ”,再选择视频短片。 2 、练习阅读 路透社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reuters, news"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路透社网 ) 。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 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 Google 英译中来翻译。 3 、词汇记忆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我要模考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我要模考网 ) 。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 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左右,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 4 、单词发音 韦伯字典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merriam-webster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韦伯字典网 ) 。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 Search ”,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 5 、翻译 Google 翻译网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Google 翻译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Google 翻译网 ) 。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 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
2023-07-14 02:22:394

怎样学好英语

口语方面,得多听多读多练,听歌听广播看原版电影和周围的人用英语对话都是不错的方式,如果有一两个外国朋友就更好了。 阅读与写作方面,建议多看看China Daily,平时也练练笔,写个英文日记什么的也可以。 网上练习的话,相关网站可以搜索1、 练习听力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pr"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NPR ) 。 特点:标准美式英语。 建议:每天花三十分钟左右,反复听英语广播,这是听力过关的必经之路。点击网页中左边“ BROWSE TOPICS ”下面的“ News ”选项。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新闻链接,点开“ Listen Now ”左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然后反复听该新闻的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 BBC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news.bbc"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BBC ) 。 特点:标准英式英语。 建议:点击网页中左边选项中的“ Video and Audio ”,再选择视频短片。2 、练习阅读 路透社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reuters, news"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路透社网 ) 。 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文章都为标准英语,多阅读对于写作也很有帮助。 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选一篇自己有兴趣的文章阅读,以泛读为主。对于生词的发音,可以用韦伯字典网站查发音。对于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可以用 Google 英译中来翻译。3 、词汇记忆 我要模考网词汇练习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我要模考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我要模考网 ) 。 特点:在线词汇练习,不枯燥,效率高,在答案页面上还可以听单词发音。 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左右,选一组词汇,反复练习,直到做到全对为止。对于发音没把握的单词,在对答案时要记得查听一下该单词的发音。放松心情,把练习当作游戏来做可能效率会更高。 4 、单词发音 韦伯字典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merriam-webster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韦伯字典网 ) 。 特点:世界权威词典,发音绝对标准,对于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建议:在网页中间的输入框中输入你要听发音的单词,然后点击“ Search ”,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再点击单词旁边的红色小喇叭图标就可以听到发音了。5 、翻译 Google 翻译网 ( 请大家在百度搜索 " Google 翻译网 " ,搜索结果的首条就是 Google 翻译网 ) 。 特点:方便,实用。单词、句子都可以翻译。 建议:主要用来翻译单词、词组、和短句。长句的翻译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加以分析和判别。总之,别光说不练,最后耽误的是自己。
2023-07-14 02:22:4913

什么是神话?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虽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见《北山经》、《海外经》、《大荒北经》),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灌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而行(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发生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增加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注:见《博物志》,但《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国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经图赞》“奇肱国赞”云:“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是《博物志》本据《山海经》,而今本经文逸之。),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认为最能解决问题的。从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耒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制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而在神话传说中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这就是神话的积极意义。
2023-07-14 02:2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