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精密机械的话可以报北理北航哈工大
光工的话可以报北航或者本校
长春理工的光学工程也是全国前十,光电类的名校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考研招生院校(详细)
文中带“B”为有博士点院校,"Y"为有研究生院,“Z”为自主划线,“*”为211工程院校,“#”为985工程院校
北京:
清华大学 B Y Z * #
北京工业大学 B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Y Z * #
北京理工大学 B Y Z * #
北京科技大学 B Y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B Y *
中国石油大学 B Y *
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B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B Y Z * #
华东理工大学 BY*
上海理工大学 B
上海大学 B*
上海材料研究所
天津与河北:
南开大学 B Y Z * #
天津大学 B Y Z * #
天津科技大学 B
河北大学 B
河北工业大学 B *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B
军械工程学院 B
江苏:
苏州大学 B *
东南大学 B Y Z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Y *
南京理工大学 B Y *
中国矿业大学 B Y *
南京邮电大学 B
河海大学 B Y *
南京林业大学 B
江苏大学 B
解放军理工大学B
浙江:
浙江大学 B Y Z *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B
中国计量学院
东北三省:
辽宁大学 B *
大连理工大学 B Y Z * #
沈阳工业大学 B
东北大学 B Y Z * #
吉林大学 B Y Z * #
长春理工大学 B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B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Y Z * #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Y *
大庆石油学院 B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B
两湖:
武汉大学 B Y Z * #
华中科技大学 B Y Z * #
武汉理工大学 B *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B Y Z *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B Y * #
两广:
华南理工大学 B Y Z * #
广东工业大学 B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 Y Z * #
合肥工业大学B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B
福建:
厦门大学 B Y Z * #
华侨大学B
福州大学 B *
江西:
南昌大学 B *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B*
河南理工大学 B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B
四川与重庆:
重庆大学 B Y Z * #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后勤工程学院 B
四川大学 B Y Z * #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B Y Z * #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B
西华大学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B
山东:
山东大学 B Y Z * #
山东科技大学B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B Y *
青岛科技大学 B
山东理工大学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B
山西:
中北大学B
太原理工大学B*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B Y Z * #
西北工业大学B Y Z * #
西安理工大学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B Y *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B
西安石油大学
国家授时中心B
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 B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 B
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16所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空军工程大学 B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B
云南甘肃:
昆明理工大学 B
兰州理工大学 B
兰州交通大学 B
相关推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王自法先后担任所长(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孙柏涛。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2023-07-14 15:00:13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单位简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曾更名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8年改为现名。)成立于1954年,是中央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有完整的研究专业方向和齐全的实验设备,人才队伍雄厚、图书资料齐全,与国外数十个研究机构有合作与交流关系,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所内学术交流活跃、气氛浓厚,在国内外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培养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 建所五十多年来,成为我国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共获科研方面奖励312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部省级14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了20多部国家级规范和行业标准(法规)的制定。每年承担国家下达课题近百项,其它部委、厂矿企业横向开发课题百余项,发表百余篇论文,编写百余篇研究报告。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上述6个专业以及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07-14 15:00:26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考研复试专业课程有哪些
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往年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仅作参考)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结合我所一志愿及调剂各专业考生初试情况,制定如下办法: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在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复试小组负责。成员有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和纪检委员。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复试小组组长按本办法组织复试工作,纪检委员监督复试过程。 2.复试成绩基本要求 ①一志愿考生复试基本要求 一志愿报考我所结构工程专业考生初试成绩要求总分不低于300分且外语成绩不低于43分,其他专业考生初试成绩须达到国家B类地区最低复试要求。 ②调剂考生复试基本要求 各专业调剂考生根据其毕业院校、初试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及专业缺额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复试名单。 3.复试考生从符合我所资格审查条件的考生(含第二志愿考生)中确定,由招生办公室确定名单。按下式计算总成绩: 总成绩=(初试总分/4)×0.1+复试成绩×0.4+(外语和数学初试成绩之和/2)×0.4+重点院校加分=初试总分×0.025+复试成绩×0.4+外语和数学初试成绩之和×0.2+重点院校加分 4. 复试内容为外语(听说、朗读、翻译)、数学及专业基础知识、治学态度及心理测试等。 5. 复试采用百分制,按以下五方面评定成绩,思维、概念、基础知识、知识面、外语(听说、朗读、翻译)。根据考生的复试情况分别评分,满意(90分左右)、比较满意(80分左右)、一般(70分左右)、不满意(50分以下),并按下式计算复试得分: 复试得分=思维分×0.15+概念分×0.20+基础知识分×0.20+知识面分×0.20+外语分×0.15 +心理测试×0.10 复试小组的最终评分按算术平均值计算,并经复试小组综合评议后确定考生的复试成绩。 6. 拟录取原则: ①若第一志愿合格生源未达到报考专业招生计划数,参加复试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复试成绩及格则直接进入拟录取名单。其中复试要求笔试的考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须分别达到及格要求。 ②对报考专业为地质、地球物理、地理信息、计算机、数学专业方向的考生根据复试总成绩按特殊专业计划循序录取。 ③其它参加复试的调剂考生按总成绩根据报考专业计划循序录取。 7. 复试小组成员要公平、公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认真准备考题,积极提问,严肃评分。牵涉泄密者,要严厉追究责任。二、参考书目复试主要是围绕专业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可能会对你的英语水平进行简单测试,比如英语对话等既然是围绕专业提问,所以建议你还是研读并复习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方面的内容:《材料力学》 刘鸿文 高教出版社或孙训方《结构力学》 上下册 清华大学或天大或大工或高教出版社2023-07-14 15:00:39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拥有地震模拟、强震动观测、土动力学、伪动力学、岩石力学、材料力学、仪器研制等门类齐全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全国唯一自行研制的三向六自由度5米×5米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国内最大的地震模拟实验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5月,完成了伪动力实验室的土建工程,该实验室长42米,宽24米,高27.5米,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其规模居全国同类实验室之首。 伪动力实验装置的土建工程由反台座和反力墙、实验室扩建二部分组成与加力系统、测量系统、计算与监测系统共同构成,反力墙和反力台座的规模和试验能力将居国内之首。就反力墙高度而言,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的伪动力试验装置。两个互相垂直的反力墙,可以开展结构和部件的二维伪动力试验研究;长反力墙长达34米,可以进行长大结构的多点加力试验。另外,伪动力实验装置与大型地震模拟台将共同位于同一实验大厅,可以开展结构抗震的综合研究,如桩—土和土—结构相互作、竖向加力的恒位移和恒力控制等方面的研究。2023-07-14 15:00:47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国际交流
多年来,工程力学研究所努力与国际地震工程界进行合作与交流。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代表团和科学家的来访,也向国外派出了许多代表团和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习进修、参加会议、开展工作研究和讲学。近年来,和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的6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亚太地震工程中心联网”。2006年我所与美国、日本、意大利、马其顿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人员开展了合作与交流,接待来华讲学、合作研究、访问的专家学者37人次。派出人员赴国外参加合作研究、讲学、考察、参加国际会议45人次。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16人次在所内作学术报告,交流科技成果,促进了我所科技事业的发展。2006年5月,为促进中美地震工程及相关领域年青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加深相互的沟通与理解,中美地震工程年青学者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美国Buffalo大学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筹办,邀请国内来自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等的三十多位年青学者与美方代表进行交流。2006年7月,为促进中意两国地震工程领域深化合作,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中意一日专题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共同举办,来自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罗马大学的4位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为了开展我所与美国地震工程模拟网络(NEES)项目的国际合作与研究,我所邀请NEES项目主任乔伊·波斯克(Joy Pauschke)博士于2006年8月26日至2006年9月11日来华访问,并赴北京、哈尔滨、陕西和云南进行了参观与考察。Joy Pauschke在哈尔滨访问期间就我所与NEES项目的合作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与探讨,并就NEES项目给我所研究人员与学生做了精彩的报告。在北京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就NEES项目的资金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王自法所长还与Joy Pauschke一同到访NEES驻北京办事处,为进一步推动NEES-CHINA在中国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挂靠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名义申办的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08年10月13-17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以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等国家部委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3100余篇,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谢礼立院士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自法担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胡春峰和齐霄斋担任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全所140名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大会,谢礼立院士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孙柏涛、李小军等多名研究员应邀作大会或分会场报告主持人。2023-07-14 15:00:591
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怎么样?待遇怎么样?明白人帮助回答一下!非常感谢!!
楼上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哦,我亲戚在那个地方,我来说一下我知道的情况。这地方在哈尔滨学府路上,原来叫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算得上标准的清水衙门。工资很低,一千多块,不过其他待遇不错,过年放半个月假。比较清闲,当然,生活也会过得比较清苦一些了。2023-07-14 15:01:12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
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1. 研究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海英 王自法 王家行 孙柏涛 孙景江 齐霄斋张令心 张敏政 李小军 李山有 杨学山 周正华周雍年 林均岐 胡聿贤 赵纪生 赵振东 袁晓铭贾相玉 郭 迅 郭恩栋 景立平 温瑞智 谢礼立廖振鹏熊立红戴君武李玉亭(编审) 钟南萍(编审)2. 客座研究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海平 朱世龙 吴建春 欧进萍 金 星 陶夏新 崔 杰薄景山2023-07-14 15:01:19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接收非211院校的调剂生吗?
可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接收非211院校的调剂生。2016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考研接受调剂的通知二、2016年我所调剂需求专业调剂需求专业: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工程管理三、调剂程序1、请调剂考生预报名,登录http://tiaoji.iem.cn或http://222.171.249.11,注册调剂用户。2、在调剂志愿栏选择调剂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单位代码:85406。3、录入相关调剂信息,其中招生导师简介可登录http://www.iem.ac.cn网站查询。4、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管理平台”调剂功能开通后,请登录http://yz.chsi.com.cn,进行正式调剂报名。5、待全国招生录取工作会议结束后,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划定的复试分数线,即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能参加复试者(免收复试费,复试期间提供免费用餐),我们会以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另行通知。6、复试方案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后,通过我所官网研究生招生栏目向考生公布。7、我所将根据考生综合成绩确定待录取考生,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确认。在规定时间内未履行相关手续的考生,视自动放弃处理。2023-07-14 15:01:323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就业怎么样
一般般,几乎没找不到工作的,但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想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也难。大部分人工作找在东北,想去其它地方关键就看自己个人的能力了。硕士找工作,专业比学校重要,学校比导师重要,对博士来讲后面两个位置可以就具体情况倒一下。这个研究所实力最强的专业是防灾,但工作找的最好的专业和补助最多的专业是结构。2023-07-14 15:01:391
能问一问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跟中科院有关系吗?感觉没有名气,以后会不会不承认
其前身曾经是中科院工力所,现主要对地震工程研究及防护等。由于中国地震局下属的原因(地震预报遥遥无期,基本都是震后跟踪监测,提供救灾服务。目前世界水平也就这样),名气不会太大,某些项目成果相对较易得但有潜在风险,在中国国情下不会撤编,经费也应较充裕,实际上国民经济也必须有这一类科研,搞好了实际贡献很大,但扬名不易。如近期大地震,建筑震塌了的要追究一系列责任人,而那些未倒的却无人问津,似乎是应该的。这也是这些科研人员的悲哀吧。2023-07-14 15:01:462
哈工大的研究生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哪个好一些?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学制是3年哈工大学制2年2哈工大是985,211在学校里了利用的资源更多些(食堂,体育场馆,氛围)3在哈工大读博或者就业都会更多些4每年地震局都要从哈工大调剂很多2023-07-14 15:02:04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好考吗?
不是很难,比较冷门,但是实力很强.毕业后去向: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等等.2023-07-14 15:02:11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工作好找吗
博士相对来说,找工作比较好找,学历高。工程力学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一点,还有最好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好找工作。但是北京有好多工程力学更好的学校啊。例如北理工就比较不错,北航,当然清华和北大是最好的了。矿大的也可以,地震局也不错。就业方向:1.研究所 2.大学教员 3.机械CAD制作 4.工厂等希望帮到你2023-07-14 15:02:195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生的毕业证上写的是什么单位?求告知
就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3-07-14 15:02:33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好考吗?
这个研究所性价比超高的。而且很少有人考,一般都是招调剂生的。研一上课的时候就是在哈工大上的。楼主完全可以考虑2023-07-14 15:02:402
韩林海为什么去广西大学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4月20日先后下发通知,聘任韩林海同志为广西大学校长,任广西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赵跃宇同志不再担任广西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韩林海曾先后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福州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工作,2020年9月任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兼)。韩林海资料:据公开简历,韩林海生于1967年10月,1985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89年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1993年博士毕业后,韩林海先后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于199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韩林海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作,历任研究员、组合结构研究室主任,1999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韩林海任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开始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韩林海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开始任土木工程系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所长,2010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2017年任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2020年8月卸任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职务。2020年9月,韩林海调任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兼),至此番调整。2023-07-14 15:02:481
20中70中宣庆163中学哪个好
宣庆中学特色比较明显。哈尔滨市第163中学,始建于1980年,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1971人。学校先后获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授予的“以学习求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国家“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在黑龙江社会信誉百姓评价活动中获“黑龙江人民满意的金牌形象使者”称号。地处学府云集之地: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学院等知名学府就坐落在学校附近,周边环绕着哈尔滨市图书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院所,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2023-07-14 15:03:032
王兰民的介绍
王兰民,男,生于1960年3月14日,籍贯陕西蒲城,工学博士,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2023-07-14 15:03:091
这些中文引用文献翻译成英文
Hu Jianxin. Tension, Tang Guangwu,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of seismic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in liquefiable field [J]. world bridge, 2008 (1): 14-17.. (in Chinese): 11Wang Qing Qiao, Xiao Wei, Wang Junjie. The bridge pil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J].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2009, 4 167-173.Li Yurun. Transverse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foundation in liquefiable soil [D].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006.Qi Chunxiang. During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sands soil pile interaction on p-y curve [D]. Tianjin University, 2008.Ling Xianchang, Tang Liang.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piles in liquefiable ground in progress model of p-y curve analysis in mechanical [J]. 2010, 40 250-262.Xianchang Ling, Wang Chen, Wang Zhiqiang, et al. Free ground liquefaction.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3, 23 138 - 14363Zhang Jianmin, Wang Gang. Analysis of the foundation of large post 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of pile - soil interaction is considered.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44 429 - 432Yuan Xiaoming, Li Yurun, sun Rui.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pile foundation in liquefiable soil under seismic cyclic ground motio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8, 103 - 11076Xianchang Ling, Tang Liang, Gao Xia. Bridge Piles in liquefiable ground acceleration vibration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8,40 1546 - 1551Tang Liang, Ling Xianchang, Xu Peng Ju, et al. Liquefiable ground high cap pile soil bridge structure interaction vibration test China [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0, 23 (4): 51-57.Qian Deling, Zhang Zehan, Dai Qiquan, et al. Liquefied high-rise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 dynamic response [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test on 2015, 34 (12): 2572-2579.Su Lei Ling, Xianchang, Tang Liang, et al. Liquefiable ground bridge of pile foundation dynamic testing of vibration respon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J]. 2015, V.35 (2): 186-191.Zhang Xinlei, Wang Zhihua, Xu Zhenwei, et al. Dynamic model test of dynamicresponse of pile groups under large displacement condition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6, 33 (5): 150-156. (in Chinese)Yang Runlin, Qiao Chunming, ZHANG, Xiao-yu,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study on seismic response of pile foundation in liquefiable ground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14 (1): 131-137. (in Chinese)Kong Desen, Li Chunjie, Ling Xianchang, et al. Journal of liquefied soil pile group - soil - structure interaction seismic shaking table test on [J].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 33 (S2): 143-149.48:Wang Kai, Qian Deling. Study on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pile soil superstructure in liquefiable field [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4 (11): 1687-1691.49 :for Xu Peng, Hu Qingli, Ling Xianchang. Journal of soil liquefaction single seismic pile soil bridge 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test study of [J].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0 (S2): 327-332.2023-07-14 15:03:223
孙锐的介绍
孙锐,女,1972年2月出生于哈尔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7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研究,包括: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液化判别和危害性、软弱土大变形、地基基础抗震、土工测试技术、土-结相互作用、岩土减灾新技术等。负责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2项、黑龙江省青年科学技术专项资金1项以及地震学联合基金和哈尔滨市青年基金等项目。共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和EI收录2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已毕业3名。2023-07-14 15:03:292
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将落户天津吗?
2018年8月9日,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设施将建设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5年。其建成后将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等重大工程越来越多。这些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对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提出迫切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研究员说,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搞清工程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提升其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是最根本措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建设可望对我国工程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为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有效试验平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由于规模较小或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其他多种灾害荷载的作用),已经不能满足一旦地震时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建设尺寸和载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动台台阵试验装置。该设施建成后,可大幅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其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交叉。2023-07-14 15:03:561
地震预警的应用案例
旧金山地震提前10秒被预测 未来可提前50秒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北部地区发生6.0级地震。此次地震为当地25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至少170人受伤,旧金山地震发生10秒前,美国伯克利地震学实验室的一个地震警报系统成功探测到了这次地震,并向地震学家发出了预警。 尽管该实验室开发的这一实验地震警告系统还处于演示阶段,仅向一小部分测试用户推送信息,但该系统提前探测到了24日的地震,并向实验室人员发出警告。提前10秒钟发布地震预警,可以让人们有时间进行躲避,从而减少在地震中受伤或死亡的风险。科学界希望这一系统最多可在地震来临前50秒向民众发布地震预警。 首都圈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也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区域。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介绍,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应用了该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该技术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来自中国地震局等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研发的,经过大量汶川余震检验而逐渐完善与成熟,形成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 中国首次实现微博自动发布地震预警信息2013年1月5日13时6分14秒四川绵竹(N31.7,E104.1)发生3.0级地震,发送本信息时(13时6分23秒)地震横波还有15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0.0度。此次微博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是由电脑自动发送,该预警信息在通过微博发送的同时,也通过计算机、手机、专用预警接收服务器、电视等实时同步发布。此次地震预警信息是由在汶川区域布设的预警试验网发出,目前,仅四川境内,仪器已覆盖了包括汶川、青川、都江堰、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广大地震多发区域。中国首家预警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研制地震预警技术;在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单位专家的帮助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且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其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从2010年底开始,研究所已经先后在2万余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见下图一】(包含18个县市,覆盖了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三省交界区域)布设了预警试验网络【见图二】,自2011年4月15日起,已经对试验区域内发生的110次余震实现了预警,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参试人员先收到预警短信,然后才感觉到地震(在四川省地震局台站管理中心、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单位都安装了接收终端,并进行了实时录像)。图一汶川试验区域图 图中方框表明地震监测设备布设区域,其中的小圆点表示监测设备。图二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展示平台。该平台展示了台站监控(左上屏)、实时数据流(左下屏)、预警警报窗口(右上屏)、烈度速报输出(右下屏)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网 覆盖约6.5亿人2013年初中国地震局提出用五年时间建设具有5000余台地震预警监测仪的中国地震预警网。 2014年10月20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在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应急办、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及其他市县地震部门等支持下,中国25个省市部分区域已建成5010个地震预警台站,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覆盖约6.5亿人,是世界最大预警网。 该预警网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技术在吸收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地震预警技术并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经过汶川大量余震试验完善而形成的,其关键技术指标(盲区半径、响应时间、误报率)世界领先,是国内目前唯一已服务民众和工程的地震预警技术。 目前,该地震预警系统已连续预警景谷6.6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芦山7级强震等18破坏性地震,无误报和漏报。同时已逐步在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高铁、化工、地铁、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中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由此,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2023-07-14 15:04:171
哈尔滨地铁的历史沿革
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把谋划地铁的任务交给电车总公司,成立了地铁筹备办公室。筹备办收集地铁信息,邀请专家调查论证。1995年决策层意见不统一:优先建设地铁,还是优先发展松花江北岸?后者占了上风,地铁筹建就此搁置。1998年,哈尔滨市再次成立地铁办公室,并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建设地铁项目,得到的回复是:全国所有的地铁项目一律停止审批。2001年,国家对基础建设投资有所松动,5月,完成了《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最终报告》,并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评审。2001年06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完成了《利用既有“7381”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估报告》。2002年,国家发改委规定GDP在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资格申报。哈尔滨市符合条件,开始系统制定地铁近期10年和远期10年的建设规划。2003年,哈尔滨市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地铁建设规划,10月,哈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组织完成了《哈尔滨市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建设规划》,年底通过了“中咨”公司和建设部的评审。2003年11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完成了《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报告》。2004年04月11日,国务院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做出决定,因为经济形势过热,全国地铁项目一律暂缓上报。10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2005年初,哈尔滨市将地铁规划再次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完成,5月进行了专家咨询评审,在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后,又上报到国务院。2005年06月30日,国务院正式审批了哈尔滨地铁工程近期10年规划。至此,哈尔滨地铁工程终于迈出了最为重要和艰难的一步。2006年03月,国家发改委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月底,完成了总体设计的正式文本。2007年07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正式批复。2008年04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2008年05月31日,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工程站点拆迁开始;6月末,地铁沿线地质勘察测绘完成。哈尔滨地铁工程已由前期的筹备性阶段转入到工程建设的实施性阶段。2008年09月28日,哈尔滨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一期工程自西向东,横贯城市中心区,全长14.33公里,建设期4年。按照国家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市确定近期轨道交通建设期限为10年,规划期内完成1号线城市中心段和3号环线工程,总里程45.53公里,投资163亿元。2011年1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一期大部分已竣工,预计2013年通车。2012年5月,一号线一期最后一个开建的车站 —— 博物馆站开始主体施工。2012年8月,一号线一期工程除博物馆站以外的所有车站完成主体施工。2012年10月,一号线一期工程全线洞通。2012年10月14日,第一辆地铁列车(0102)进入太平桥车辆段。2012年12月12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完成冷滑测试。2012年12月18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全线送电。2012年12月19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热滑实验成功。2012年12月30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试通车。2013年1月9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空载试运行。2013年4月,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动态调试。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一期列车模拟载客,一号线指挥调度中心投入使用。2014年9月26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博物馆站开通运营。2014年9月27日,哈尔滨地铁集团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龙视地铁传媒频道开播。2015年4月24日、4月27日,绿地集团地铁投资产业就哈尔滨地铁6号线、9号线,与哈尔滨市政府签约。2015年7月4日,哈尔滨地铁1号线已安全运营647天,迎来第1亿个乘客。 2015年8月1日,哈尔滨地铁全面实行安检,一号线全线十八座车站共设置三十七个安检点。 2015年9月9日,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完成土建。2023-07-14 15:04:31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壳应力所,地球物理所,工程工程力学所,哪个好一点?急求!!!
都是饿不死也撑不着的铁饭碗。你的下一代是拼爹的一代,你拿什么跟别人的爹拼?言归正传,除了地震局,哪里都还好。只要一有地震,肯定都指责你们,预测不准。2023-07-14 15:04:442
什么大学有道桥专业的研究生
招收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包括: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天津: 、天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上海: 同济大学 江苏: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2023-07-14 15:04:54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是双一流吗
不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宗旨和业务范围是“研究地震工程,促进防震减灾,不是双一流。“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缩写。这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另一项国家战略。2023-07-14 15:05:00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放假不
放假。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也是有假期的,寒暑假时间与本科、硕士是一样的。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2023-07-14 15:05:07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王自法先后担任所长(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孙柏涛。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2023-07-14 15:05:14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哪个城市?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地址是: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1952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开始筹建。1954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中国国内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调整为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主要开展强震动观测、工程地震、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扩展资料:和外界合作根据2017年4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是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和亚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会的秘书处挂靠单位。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多年来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韩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3-07-14 15:05:49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与国外数十个研究机构有合作与交流关系,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培养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建所以来,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各分支学科都是我国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博士生导师43人,高级科技人员100余人。有土木工程博士一级学位点; 6个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个土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9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等。2023-07-14 15:06:05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王自法教授。 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现任所长。 改革后,机关由原有的9个处办,调整为两办两部:所务办公室、科技发展部、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党群和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个,组建为7个: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同时设有科技杂志社、图书馆、财务室等科研辅助部门。黑龙江国振建筑工程研究院、仪器厂、后勤管理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了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将在北京燕郊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开工兴建。 为了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了哈尔滨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向科技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改革,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向建立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2023-07-14 15:06:194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王自法教授。 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现任所长。 改革后,机关由原有的9个处办,调整为两办两部:所务办公室、科技发展部、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党群和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个,组建为7个: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同时设有科技杂志社、图书馆、财务室等科研辅助部门。黑龙江国振建筑工程研究院、仪器厂、后勤管理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了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将在北京燕郊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开工兴建。 为了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了哈尔滨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向科技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改革,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向建立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2023-07-14 15:06:26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一个字:牛。两个字:很牛。三个字:真很牛。四个字:真的很牛。五个字:的确是很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与国外数十个研究机构有合作与交流关系,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培养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建所以来,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各分支学科都是我国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博士生导师43人,高级科技人员100余人。有土木工程博士一级学位点; 6个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个土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9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等。建所五十多年来,成为我国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共获科研方面奖励312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部省级14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了20多部国家级规范和行业标准(法规)的制定。每年承担国家下达课题近百项,其它部委、厂矿企业横向开发课题百余项,发表百余篇论文,编写百余篇研究报告。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上述6个专业以及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王自法先后担任所长(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孙柏涛。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科研队伍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2023-07-14 15:06:34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在哪里上课
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98年4月,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是直属于中国地震局的中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学研究机构。2023-07-14 15:06:47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怎么样?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下设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科研水平据全国领先地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与国外数十个研究机构有合作与交流关系,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培养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建所以来,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各分支学科都是我国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博士生导师43人,高级科技人员100余人。有土木工程博士一级学位点; 6个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个土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9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等。2023-07-14 15:06:543
有谁知道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吗?那边研究生怎么样?
不是内行*(简介)*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王自法教授。 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现任所长。 改革后,机关由原有的9个处办,调整为两办两部:所务办公室、科技发展部、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党群和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个,组建为7个: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同时设有科技杂志社、图书馆、财务室等科研辅助部门。黑龙江国振建筑工程研究院、仪器厂、后勤管理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了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将在北京燕郊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开工兴建。 为了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了哈尔滨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向科技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改革,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向建立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2023-07-14 15:07:133
地震局直属科研单位有哪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还有一个高等院校——防灾科技学院2023-07-14 15:07:201
哈工大的研究生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哪个好一些?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学制是3年哈工大学制2年2哈工大是985,211在学校里了利用的资源更多些(食堂,体育场馆,氛围)3在哈工大读博或者就业都会更多些4每年地震局都要从哈工大调剂很多2023-07-14 15:07:26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哪位导师是做隧道的?
郭恩栋郭迅林均岐刘如山毛晨曦孟庆利收集不易,求好评2023-07-14 15:07:331
全国研究所的名单有吗?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军医进修学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航天710所)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防化研究院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空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分院北京化工研究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分院中国轻工总会环境保护研究所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八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01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6所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煤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化工研究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40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9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2023-07-14 15:07:431
帮我查查关于哈尔滨地震局的资料
哈尔滨地震局现在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原名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曾更名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8年改为现名。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49431号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 电话:0451-86652389希望能帮得上你!~2023-07-14 15:07:501
赵直的地震局研究员
赵直,男,1963年4月出生,籍贯河北,硕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党群与人力资源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85年天津大学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1988年工程力学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工学硕士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曾担任建筑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开发部副主任,计划财务处处长,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主任。主要从事震害预测、抗震鉴定、防震减灾、震害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主持、负责或主要参加科研、开发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九五”重点项目一级课题1项,二级课题2项,三级课题3项;负责三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30余篇。多年从事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工作。“八五”期间,开展了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研究。“九五”期间,在中国地震局“九五” 重点项目“防震减灾示范的方法研究”中,主持天津、泉州等示范区的建、构筑物的易损性分析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各示范区的具体情况,逐栋给出了震害预测结果,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评价,进而对示范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进行了评价,为示范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赴山东、山西等地讲授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及损失估计方法。该震害预测及损失评估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已有几十个城市使用这一方法进行了震害损失预测,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23-07-14 15:08:08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好考吗?
工程力学这个专业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必须一直读下去: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了博士还有博士后。大家的认识基本就是:工程力学是纯理论性的东西,你学的目的就是教别人。在我没有进入这个专业之前,我也很迷茫,担心将来的就业情况。其实有这种感觉的人也不只是我一个,记得硕士生复试的时候,老师问完学生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问的时候,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工程力学的就业前景和待遇怎么样?”。尽管老师当时就指出,工程力学不仅仅是纯力学,还和工程问题相结合,将来的工作也还可以,但是大家都不太相信。现在我也快毕业了,我就结合我们班的就业情况,说一说工程力学的就业情况吧。当然,由于我们学校本身是一所教育部下属的工科院校。目前已经就业的情况,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有:1 学校和科研单位选择研究所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大多数是航空集团下属的研究所。这种单位的工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是比较安稳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去学校当老师的相对少一些,主要是由于目前硕士生的扩招,学校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也随之提高。2 继续读博这也是很多工程力学硕士生的选择。而且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继续在南航读博,除了南航的工程力学实力比较雄厚原因之外,导师因素和本身对硕士课题比较了解也是一个原因。由于硕士期间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有利于博士期间展开研究。这一部分人将来博士毕业基本上是去学校当老师。3 国防单位很大原因是南航在本科的时候招收了国防生,这些国防生读完了硕士就去部队工作了。4 外企一些人进了外企,比如三星、爱默生、福特等等。这些单位做的工作包括有限元计算,优化,软件开发等等。这种单位待遇相对好一些,当然劳动强度也高。5 其他除了以上这些去向,还有人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到和本科专业相关的单位,比如就有本科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同学毕业后去建筑设计研究院。因此,工程力学的就业面是比较广的。但是,如果要找个好工作还是比较难的,这里所谓的“好”综合了单位、待遇、工作地点等因素。我的体会就是,如果你除了有比较扎实的力学知识,还有别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就比较有优势。具体可以到这个网站去看看,应该能找到你要的信息。 http://www.91mba.net2023-07-14 15:08:201
各位学哥学姐前辈 有谁知道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好考吗 最低分多少?竞争压力怎么样 谢谢啦
工力所还是比较好考的,一般过线就可以了吧,竞争压力不怎么大吧,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是工力所毕业的,我校也有不少考工力所的。2023-07-14 15:08:283
工程力学考研选择什么学校?或者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这两所怎么样?仅供参考!祝你成功!2023-07-14 15:08:363
杨学山的介绍
中共党员,1950年12月出生,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测量仪器研究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2023-07-14 15:08:431
15考研,本科山东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想考工力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力所在哈尔滨,主要偏结构抗震还有地震学其实我很不建议学土木的去这个所,因为未来就业并不如你想象的好,他的学生主要是就业在研究所,但是现在目前这类机构的待遇在混不到一定级别的时候会很低这个所的联系方式我也没有,可以在网上查2023-07-14 15:08:561
谢礼立的人物简介
谢礼立,男,汉族,1938年3月10日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7年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教授现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等。又是中国强震观测和分析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谢礼立教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150余篇(部)。代表性著作有:《强震观测与分析》《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数字减灾系统的研究》《中国抗震设计样板规范》》《基于控制地震人员伤亡的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工程的新世纪挑战》和《地震工程的基本任务及其传统与非传统研究领域》等。2023-07-14 15:09:031
吉林松源又地震了 最近怎么了
2018年1月4日20时21分07秒,在松原市前郭县平凤乡附近(东经123.65度,北纬45.29度)发生了4.3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此次地震,震感明显,无人员伤亡,震中区少量房屋出现裂缝,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地震发生后,松原市地震局第一时间与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专家紧急视频会商震情,研判意见为:前郭县4.3级地震是2017年7月23日松原宁江4.9级地震的余震,震区附近前兆观测数据没有新的异常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近期震中区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发生有感地震的可能。地震发生后,松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连夜赶到震中地区,深入村屯查看灾情,走访受灾群众,科学指导防震救灾工作。1月5日上午,松原市召开专题调度会,进一步研究部署震后相关工作。受邀来松原市参加防震减灾规划研讨会的原防灾科技学院院长薄景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一凡、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主任郭迅等十多位专家,也在地震发生后赶赴震中地区,对震情进行了分析研判。“松原历史上为地震多发区。此次地震震感强的原因是震源浅,建议市民不要惊慌。”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迅“请广大松原人民放心,松原地下岩层平缓,不具备发生很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松原市防震减灾工作起步早、基础好、水平高,是目前吉林省唯一完成活断层探测和震害预测项目的城市。”如果发生地震,怎样防震避险?地震发生前,应合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悬挂物,防止倾倒、掉落伤人。准备好逃生应急物品。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应就近躲避,震后撤离,及时关闭水、电、火,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在平房里,应利用震动的几秒钟跑出室外,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子下、床下、坚固家具旁。在室外时,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广告牌、路灯等。地震预报只能由政府发布,不要听信地震谣言。尤其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更加不可信。来源:松原发布网页链接2023-07-14 15:09:151
刘恢先的人物履历
幼年时在家受父教。1923年,入江西南昌第二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3年,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兼助理研究员。1934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伊利诺大学。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在湘桂、叙昆、黔桂、平汉等铁路任工程师,在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授。1947年,再次赴美,在阿曼—惠特尼公司任工程师,后在伦斯勒理工大学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2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到哈尔滨创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1954年,刘恢先负责筹建起了中国第一所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刘恢先与同事们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工程结构、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材料检验和地基土壤检验做了大量工作,并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奖励。与此同时,工程力学研究所把抗震研究作为重要任务,刘恢先把大半生的心血倾注于地震工程研究领域。1956年,当选为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主任委员。1959年,刘恢先组织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案)。1961年,刘恢先主持编出了我国第二部抗震设计规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后来编制法规性抗震规范的基础。1980年,美国传记协会将他正式选入《国际名人录》。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3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委 。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黑龙江省主任委员,并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92年6月24日,刘恢先在哈尔滨逝世,终年80岁。鉴于刘恢先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1989年美国传记协会将他正式选入《国际名人录》,行内人士将其与美国的豪纳斯、日本的武藤清并列,称之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 。刘恢先历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刘恢先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刘恢先还担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学报主编。2023-07-14 15: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