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夔是什么意思

2023-07-14 20:08:03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夔的意思是:1、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 2、夔州,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

详细释义:〈名〉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 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夔州,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奉节县。

造句:

1、座椅上铺有青色夔龙锦垫,与下面暗紫色波斯绒毯上的绯色牡丹相映,华贵又雅致,一看便知是新铺上去的,应该不会有人来撤换。

2、这块玉牌呈长方形,上端穿孔,孔端两面刻划相同的夔龙纹,正面浅浮雕风景人物,一位玉面书生正在竹下吟风弄月,给人一种“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3、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

4、通体以雷纹衬地,另饰有圆涡纹、回首夔纹、蕉叶纹、兽纹。

5、自下到上分为多个纹饰区,每区均以饕餮纹、对称夔纹和鸟纹为主纹,其间填以减地云雷纹,造成主纹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6、 高台下两边摆着雕饰有夔纹的大玉鼎,升腾着淡青色的香烟,随风飘散,袅袅地缭绕着,似乎要去溶入云端一般。

7、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相关推荐

夔纹的解释夔纹的解释是什么

夔纹的词语解释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夔纹的词语解释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拼音是:kuíwé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夔纹的成语不齿于人掌上观纹伯道无儿纹丝不动罗纹结角不名一钱簟纹如水断发纹身纹风不动关于夔纹的词语断发纹身纹丝不动簟纹如水不名一钱一夔已足一夔自足罗纹结角反掌观纹伯道无儿夔龙礼乐关于夔纹的造句1、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金错夔纹铜豆,通体金错变形的夔纹、垂叶纹、三角云纹。2、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3、自下到上分为多个纹饰区,每区均以饕餮纹、对称夔纹和鸟纹为主纹,其间填以减地云雷纹,造成主纹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4、高台下两边摆着雕饰有夔纹的大玉鼎,升腾着淡青色的香烟,随风飘散,袅袅地缭绕着,似乎要去溶入云端一般。5、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08:161

夔龙纹的来历与意义

夔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山海经》中描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关于夔的形状说法不一,各版本的《山海经》中,夔均作牛形,因此又称之为夔牛。但在《山海经》体系之外,夔除了牛形还有龙形之说,青铜器及玉器中常见夔龙纹便是例证。一般说的夔龙有两种意思:1、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用来比喻辅弼良臣。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青铜器上的纹饰中,凡是粗大的蜿蜒形身躯的动物,都可归为龙类,称为龙纹,龙纹也常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后人将青铜器上表现为一足、类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引用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这种形象的纹饰称为夔龙纹或龙纹。夔纹的寓意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夔纹最开始流行于商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模仿青铜器,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2023-07-14 19:08:231

夔纹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图案?

夔纹是我国古代图案,表现的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用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2023-07-14 19:08:441

夔龙纹寓意及装饰用途(夔龙纹的象征意义)

1、夔龙的寓意是辅弼良臣,象征王权和神权。 2、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后世用夔龙来比喻辅弼良臣。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3、夔纹最开始流行于商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模仿青铜器,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2023-07-14 19:08:511

我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夔纹有什么象征意义?

饕餮纹和夔纹又象征着什么呢?它们为什么比龙凤纹更受当时人们的重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无与其相应的文字。“饕餮”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左秋明所著《左传》,其中有:“缙云民有不才子,贪于饮食,首于货贿,侵欲崇侈,不知盈厌,聚敛积宝,不知其极……谓之饕餮。”战国时《吕氏春秋》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夔”一词最早在《庄子·秋水》中有:“夔谓舷目,吾以一足踔而行。”又有:“夔,神也,如龙一足。”这些文字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把饕餮和鼎联系在一起,当1000多年后宋代的金石学家们研究这些文字时,很自然地把青铜器上这种有首无身的兽面纹称作饕餮,把那如龙一足的动物纹称作夔纹,这种称谓的本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细观饕餮纹,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但绝大部分是由两个相向对称的夔纹组合而成,即两个侧视的夔纹合并成一个正面直视的饕餮纹。对动物纹样的这种表现形式,在青铜器上随处可见,如商代名器“龙虎尊”其主体纹饰虎纹就是由两个侧视的虎身共有一个正面直视的虎头。由此或许可以推断,饕餮纹正是夔纹所表现的这种神秘想像动物的头部正面特写,或者这两种纹样在当时设计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对同一类想像动物的不同表现。在青铜纹样中通常对动物纹作侧身影像式表现,几乎全部将四足动物表现为二足,二足动物表现为一足,这样的表现形式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才开始改变,因此纹样中一足的表现实际应为二足。我们不妨大胆地认为,所谓饕餮纹和夔纹所表现的想像动物是和龙凤一样的原始图腾,或者就是龙图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奴隶社会是以宗教、战争、吞并、残杀为基本特征的,那个时代赋予这些图腾的使命除了具有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外,还必须具有神秘威吓的力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夔纹正是以其怪异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这种神秘的威力。
2023-07-14 19:09:061

夔龙纹和回形纹的区别。

1、纹路不同回形纹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夔龙纹是夔形纹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2、用途不同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回形纹是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原始纹饰。3、起始时间不同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云雷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2023-07-14 19:09:152

青铜器上夔纹是什么?

夔纹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常见于商代纹饰中。特征为一角、一足、张口、卷尾,一般多描绘其侧面。变化形象很多,如两头夔纹、蕉叶夔纹、三角夔纹、蟠夔纹等,以适应不同部位的装饰。
2023-07-14 19:09:361

kuíWén夔字义kuí(1)ㄎㄨㄟˊ(2)〔~~〕敬谨恐惧的样子。(3)〔~立〕肃立。(4)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郑码:UAOR,U:5914,GBK:D9E7笔画数:21,部首:夂,丷,笔顺编号:431325111212151534354详细注解:(1)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aone-leggedmonsterinfable]。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2)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musicaloffical]。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3)夔州[Kuiprefecture],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2023-07-14 19:09:421

夔纹 怎么读

kuí Wén 夔字义 kuí (1) ㄎㄨㄟˊ (2) 〔~~〕敬谨恐惧的样子。 (3) 〔~立〕肃立。 (4)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 郑码:UAOR,U:5914,GBK:D9E7 笔画数:21, 部首:夂,丷, 笔顺编号:431325111212151534354 详细注解: (1)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a one-legged monster in fable]。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2) 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musical offical]。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 (3) 夔州 [Kui prefecture],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2023-07-14 19:09:511

夔纹是青铜器上的纹饰。夔纹篆是什么?

爱好刻印或熟悉中国印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在篆刻印文的诸多书体或字型中,有一种被称之为“鸟虫书”的古代篆书字体,以之入印的,则被称之为“鸟虫篆印”。它赋于高度抽象化的篆书以鸟、虫、鱼等动物形象,廓大或扩充了印章文字的图案意味,以满足人们在实用之余对篆刻玺印图案美的欣赏需求。从而,反映了古代印人为突破以传统篆书为主导的古玺印印文成式,开拓新的玺印印文,丰富与光大篆刻艺术,所作的探索与努力。可惜,纵观两千多年来的篆刻史,类似的创意、出新为数不多,被认可并传之后世的则更少。有鉴于此,有人将广泛见之于商周青铜彝器上的夔龙纹、云雷纹等纹饰特征,与传统篆书相参差,并力臻“形与义合”,开拓篆刻印文新路径,为篆刻艺术,提供了一种既不囿于前人、又饶具古篆意趣的新款玺印印文:夔纹篆,及取之入印的夔纹篆印。约而言之,所谓“夔纹篆印”,就是在保持古玺印印文篆书构架的基础上,用凸显夔龙纹、云雷纹等纹饰特征的笔划,改造或替代原来相对规范的篆书笔划,再依循传统篆刻的布局变形、笔画处理、刀法笔意刻印成象。具体附例见左(例一至例八)。从作品可以看出,“夔纹篆印”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其一,制式古朴,造型神秘。由于是有意识地采用原先仅见之于商周青铜器具上的夔龙、云雷等典型纹饰造型,入字、入印,“夔龙篆印”虽为印坛新物,但其笔划风范、艺术面目,仍为数千年前商周艺术造型旧有的形象,故较之其他以规范篆书入印的传统印作,造型雅正、形象森严,制式古朴、苍茫浑成,有着很强的历史感与商周艺术的神秘意味,即赋“新物”以旧意,所标示的先秦艺术风采与时代特征,自然也更突出、更大气。从而,与欣赏者潜意识中的“古朴雅正”、“沧桑神秘”等既有体验,达成细节上的暗合,产生共震和鸣,予欣赏者以新的艺术体验与审美愉悦。其二,笔墨入印,气象脱俗。把存世古印中易见的“鸟虫篆”、“悬针篆”乃至后来的“九叠文”篆印代表作,和附例“夔纹篆印”两相比较,放在一起观赏,不难看出,它们所采纳的文字虽同为玺印别体,但后者对印文笔划与字形的处理,与前者则明显不同。概括说来,即前者之失,或纤弱取巧,或拘泥单一,或笔势做作,或因循模拟,而后者力避前者缺陷,独出机杼、富于变化,讲究笔墨,意味盎然。特别是在追求篆刻线条的笔墨效果上,“夔纹篆印”的作者匠心独运、突破俗套,有意把原本单薄的笔划作块面化处理,使印文的篆刻线条向书法线条靠拢,彰显印面笔墨的浑厚感。其三,和谐圆融,凸显印趣。细读张文康先生首创的“夔纹篆印”,还可以发现,作者不仅将其见之于《古玺印评改》上深厚的学养与精深的见识,运用于该类印作的经营布置中,还把他对古代文字、青铜纹饰周至邃密的把握与匠心巧思,具体运用于每一方“夔纹篆印”的安排设计上。如一方印面中,大、小篆共存,朱白文合用;甚至一方印面的一个文字中,阳刻中见阴线,阴刻中含阳线。有时,为求印面结构均衡、合于欣赏,对印文构架大胆挪位之余,更辅以“添头加足”的笔划变形------在确立“印味”古雅醇正的前提下,力求作品疏密对比、虚实相生,达成“书由图入,印由图出”的境界。“夔纹篆印”作为印坛新物,尚有待继续完善,更需要海内外方家同行见仁见智的批评指正。尽管如此,其“始作俑者”为繁荣与丰富篆刻艺术,力避印坛陈规、打破前人窠臼,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与精神,令人钦佩,值得提倡。“夔纹篆印”作品,所着力追求与体现的强烈的艺术意识、装饰趣味、精致古雅的沧桑美,则不失为印学史上一次有益的尝试。
2023-07-14 19:10:011

夔龙纹的解释夔龙纹的解释是什么

夔龙纹的词语解释是: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纹的词语解释是: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拼音是:kuílóngwé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龙(独体结构)纹(左右结构)。注音是:ㄎㄨㄟ_ㄌㄨㄥ_ㄨㄣ_。夔龙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古钟鼎_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_殷代_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二、网络解释夔龙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关于夔龙纹的成语簟纹如水杖化龙罗纹结角断发纹身纹风不动掌上观纹纹丝不动关于夔龙纹的词语纹丝没动一夔已足一夔自足簟纹如水断发纹身罗纹结角纹丝不动杖化龙夔龙礼乐纹风不动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龙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0:191

龙纹的夔龙

(kuí lónɡ wén)古钟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补充: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夔如龙有一足”。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
2023-07-14 19:10:261

中国古代纹饰有哪些种类?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2.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夔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3.凤鸟纹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4.蟠螭纹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5.蟠虺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6.云雷纹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7.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8.重环纹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9.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10.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11.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12.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13.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14.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15.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16.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17.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2023-07-14 19:11:131

青铜器上的纹样有哪些?

青铜器上的纹样,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主要有动物纹(饕餮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象纹、鱼纹、蝉纹、龟纹、蛇纹、兔纹、犀纹、鹿纹、虎纹、蚕纹、蟾蜍纹等)、人物纹(宴乐、狩猎、战斗、采桑、人面、羽人、竞渡等)、几何纹(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纹、重环纹、方格纹、窃曲纹、卷云纹、乳钉纹、波形雷纹、绳纹、弦纹、圈带纹、粟纹等)。青铜器的纹样同陶器纹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比陶器更丰富。构成形式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式样。制作技法多为陶模翻铸或镶嵌及刀刻,个别也有漆画和上彩的。
2023-07-14 19:11:231

【古玉器纹饰】古玉器纹饰及其意义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准是非常必要的。 龙纹: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从商、周乃至今日,夔纹在玉雕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兴盛期是在战国和汉代。到了西汉,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头上有了双角,与夔纹有了区别。在隋唐时期,龙纹的嘴角和腿部均特别长,尾部似蛇。宋代,其形态与唐代一样,爪子很臃肿,下颚开始上翘。元代,飘拂著的毛发出现,腿部亦有了“露盘露骨”的纹饰。在明代中晚期,盘骨演变为在腿上全部拉线, 头上毛发上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形状的五个爪子。清代,龙头毛发横生,锯齿形状的腮出现,尾部有秋叶形装置等等。 蟠螭纹: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 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见到。兽面纹在各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变与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一致。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 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 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2023-07-14 19:11:301

夔的简体字

夔没有简体字。夔,汉语二级字。 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经·大荒经》。相传为尧、舜时代的国家乐官。传至商代及西周时期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形象多为无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经常会释有夔纹。外形像夔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异兽说许为讹传,《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如下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可辨.
2023-07-14 19:11:381

为什么商朝的青铜器喜欢用饕餮纹、夔纹等,显得威严怪异?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 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张光直先生同样认为"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但他认为这些动物纹样不是为了威吓,而是为了与神沟通。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人们对神灵充满敬畏之心,乞求神灵,取悦神灵,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师有着极高的地位,巫师阶层也就成为最初的帝王统治阶层。祭祀是巫师的特权,也是沟通人、神,使人间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环节。巫师们利用青铜器上的动物们与神灵交流,因此这些怪异动物纹样也就代表着神秘和权力。
2023-07-14 19:12:352

汉代玉夔纹韘形佩有什么特点?

汉代玉夔纹韘形佩,长12.3厘米,宽3.6厘米。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古代动物玉器中,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2023-07-14 19:12:441

夔龙纹的意思夔龙纹的意思是什么

夔龙纹的词语解释是: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纹的词语解释是: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结构是:夔(上下结构)龙(独体结构)纹(左右结构)。注音是:ㄎㄨㄟ_ㄌㄨㄥ_ㄨㄣ_。拼音是:kuílóngwén。夔龙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古钟鼎_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_殷代_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二、网络解释夔龙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关于夔龙纹的成语断发纹身罗纹结角纹丝不动掌上观纹簟纹如水杖化龙纹风不动关于夔龙纹的词语断发纹身簟纹如水杖化龙反掌观纹一夔自足纹丝没动纹丝不动掌上观纹纹风不动罗纹结角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龙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2:501

夔龙纹的读音夔龙纹的读音是什么

夔龙纹的读音是:kuílóngwén。夔龙纹的拼音是:kuílóngwén。注音是:ㄎㄨㄟ_ㄌㄨㄥ_ㄨㄣ_。结构是:夔(上下结构)龙(独体结构)纹(左右结构)。夔龙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二、引证解释⒈古钟鼎_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_殷代_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三、网络解释夔龙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关于夔龙纹的成语纹风不动掌上观纹簟纹如水罗纹结角纹丝不动杖化龙断发纹身关于夔龙纹的词语一条龙一夔已足一夔自足夔龙礼乐杖化龙罗纹结角簟纹如水断发纹身反掌观纹纹风不动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龙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3:031

中国纹样的目录

动物篇龙纹凤凰纹凤纹·孔雀纹禽鸟纹象纹·骆驼纹马纹牛纹羊纹异兽纹四神纹猫纹·兔纹·猪纹·狗纹虎纹狮纹鹿纹蟾-蛙纹鱼纹蝴蝶纹·蝙蝠纹吉祥纹蟠夔纹蟠螭纹象鼻纹两头夔纹窃曲纹窃曲目纹云凤纹花边夔龙夔纹两头虬纹斜格玉兔锦虬纹八宝纹花边番莲凤纹花边舞蝶纹花边花草篇宝相花宝相花及牡丹花牡丹花桃花百合花山茶花天竹、腊梅及什花秋葵花海棠花芙蓉花什花石榴花桂花·山茶花·玉簪花菊花蝴蝶花彩花如意牡丹番莲緾枝莲花緾枝牡丹芝草牡丹龟背牡丹纹百花卷草纹建筑篇建筑纹样青铜器篇青铜器纹样景泰蓝篇景泰蓝纹样瓷器篇陶瓷纹样瓷器纹样杂项篇刻玉纹样石刻纹样瓦当纹样飞天纹样吉祥图案玺印图案汉洗纹样木雕纹样独立纹样角花纹样带形连续纹样参考文献
2023-07-14 19:13:101

夔纹禁的解释夔纹禁的解释是什么

夔纹禁的词语解释是: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夔纹禁的词语解释是: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拼音是:kuíwénjì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禁(上下结构)。夔纹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夔纹禁的成语纹丝不动断发纹身罗纹结角簟纹如水例直禁简禁暴诛乱掌上观纹纹风不动关于夔纹禁的词语簟纹如水反掌观纹禁暴诛乱纹丝没动一夔已足断发纹身纹风不动一夔自足纹丝不动罗纹结角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禁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3:251

夔龙的古器纹路

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2023-07-14 19:13:321

夔龙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夔龙的寓意是辅弼良臣,象征王权和神权。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后世用夔龙来比喻辅弼良臣。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夔纹最开始流行于商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模仿青铜器,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龙的寓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山东曲阜孔子庙的盘云龙石柱、故宫龙床等都是历史上皇权的标记。
2023-07-14 19:13:591

商代青铜器流行纹式

  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现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   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   夔纹龙纹装饰地位:   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凤鸟纹   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   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   商青铜器上凤鸟纹。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   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乳钉纹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   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   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编辑本段宗教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与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而变迁,是中国奴隶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   奴隶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仰仗自然的恩泽而生存,同时又在无情残酷的自然现象面前,对各种不可知的物象产生了敬畏的观念及神秘的认识。人们在这种观念认识支配下,构造了“万物有灵”的形象世界。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出了神力兼并万物的倾向,以权力强化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事事占卜,事事问神,用青铜礼器来供奉神灵,祭祀社稷、祖先,为酒为醴,载歌载舞,“致其敬于鬼神”(《礼记·运动》)。因此宗教和礼法的神圣化,导致青铜艺术造型及纹饰的神秘意味。   青铜器纹饰与原始宗教青铜器纹饰作为神人关系的中介物的图像标志,具有符号的意义,能够为同一社会集团的成员和本集团的祖先神以及所崇拜的诸鬼神仙灵所认同。所认同之物可以是具有图腾性质的物象也可以是人们所崇拜的动物神。   图腾标记   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龙纹、夔龙纹、凤纹、蝉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由演变成、夔龙、纹、、龙纹、夔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凤纹同属具有图腾学渊源的纹饰,始于商,而盛行于周。这与凤鸣岐山而周兴似乎一致。凤纹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因此,凤纹在青铜器中最为飘逸美丽的纹饰。   神灵崇拜   青铜器纹饰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饕餮纹,饕餮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于是,有首无身,便成了饕餮纹的一个特征。关于饕餮有各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类心中,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精灵,其中有的是人的命运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专与人类捣乱的妖魔鬼怪。上古人类将种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灾祸都归与妖魔作怪。驱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活动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细密的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整体面貌以对称的狰狞兽面象征王权威严,是商末青铜器的代表作。   驱神辟邪   在商周的纹饰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辟邪。这种用图腾动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与魔的斗争,又曲折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虎食人卣,铜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此卣形制复杂,显示铸造的高超技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话;也可以说是人兽相拥,人为作法巫师;还有的认为虎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装饰作用   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2023-07-14 19:14:261

古代器物上有几种重要纹饰?

中国古代在器物,如陶器、瓷器、岩石、金属玉器和竹木等上刻的图案、符号、部件、器型、岩画和遗迹上的图案等,都称为纹饰。其实,纹饰可以说是绘画的衍生物,图案多用谐音寓意。下面介绍古代器物上的几种重要纹饰。云雷纹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是我国使用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纹样变化最复杂的纹样之一。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一般出现在环形装饰带和大面积的“地子”上。青铜器上密集排布的“云纹”和“雷纹”,就像一串串连贯而成的“云”字和“雷”字。一般认为“云雷纹”起源于自然物象纹,即古代先民对云和雷的细腻观察,是对自然现象的摹仿,暗含人们对云和雷的崇拜与敬畏。商晚期三羊罍,主题纹饰为饕餮纹,地纹为云雷纹。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一种主导纹饰,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反映了南方民族对云雷的一种崇拜。兽纹说到兽纹,大家就会想起兽纹装,没错,这是一种模仿野兽体表纹理特征的服饰文化,从衣服到鞋子围巾和配饰,都曾出现兽纹。发展到现在,兽纹除了传统的豹纹外还有斑马纹蛇纹等,由单调的黑白色演化成绚丽的彩色,很受明星们追捧。青铜器上(商周)的兽面纹当然,兽纹还指古人使用器具上刻画的各种以兽类为形象的装饰纹饰。多数出现于青铜器,其他的如彩陶、铜镜等。夔纹“夔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自宋代出现“夔纹”以来,这类纹饰就因《说文解字》中“夔,神魖也,如龙一足”而被认为与神异类动物龙有关。图案一般指其张口、卷尾时的侧面形象,不过,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经常用在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上。玉器上也常见雕琢有夔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其中,商的夔身短,一般是单独纹;而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2023-07-14 19:14:361

“夔”怎么读?

夔kuí〔夔夔〕敬谨恐惧的样子。〔夔立〕肃立。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结果来源于:http://tool.httpcn.com/Html/Zi/23/PWPWXVAZILUYRNCQIL.shtml]
2023-07-14 19:16:093

商代青铜器进入了一个怎样的阶段?

商代是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它的建立结束了夏末的纷乱局面,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500多年,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商朝早期指公元前16世纪至前15世纪中叶这一阶段,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二里冈包含上下两层堆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综合各地商代早期青铜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平盘等,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而成的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商代早期的方鼎巨大,容器部分做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部都是狭而长的形式。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商代早期的青铜觚、樽、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十字形大孔,比如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十字形都成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如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发现过这种实例。同时,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这一时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也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矮颈且不设提梁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展现了二里冈时期青铜文化特点。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如樽、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铜器装饰,从整体而言有着简单质朴的作风,多是单层没有底纹,常见的饕餮纹常是两个相对的夔纹所组成,并且常以圈带纹作为饕餮纹上下的界线。有的兽面纹更简单,仅在扉棱两侧各铸出一圆点代表饕餮的眼,扉棱代表兽面的鼻。也有的将夔做成同向的格局,特别突出夔的眼目。这时还有单以夔纹为饰的,如黄陂盘龙发现的钺,钺体两侧和上端均饰夔纹。另外还有云雷纹、圆涡纹、乳丁纹、直行弦纹和人字形弦纹、鱼纹、龟纹、虎纹、蛇纹等。同时,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但其实这时铭文已有萌芽。郑州白家庄发现的一件铜罍,肩部饰有3个龟形图案,该图案应是“A”字,是氏族徽号。另外还有一件铜鬲,鬲上有一“亘”铭,应是罕见的商代前期的青铜器铭文。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至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至13.64%之间,含铅量在0.1%至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从一些完整墓葬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看,出现了不同种类器物的相互组合,这种组合常常形成一定的规律与模式,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俗和一定的礼治意义。商代中期是指公元前1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3世纪这一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中期作品在殷墟文化一期的如小屯墓所发现的部分青铜器。但这类器物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其他地区的却比殷墟的更为典型、更为精美。商代中期青铜器除了生产工具和兵器外,容器的种类比早期有所增加,主要有鼎、鬲、斝、爵、觚、樽、盉、壶、瓿、卣、罍、盘、簋、豆等。爵尾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前所未见的。斝除空椎状足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鼓出,平底已少见。早期出现的宽肩大口樽,此时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如造型厚重雄伟的阜南龙虎樽和兽面纹樽是商代早期从未出现的。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还有瓿这类器形,如藁城的兽面纹瓿。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高度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以巨型兽面纹罍为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十”字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的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一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立,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商代早期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商代中期出现用云雷纹衬底的复层纹饰,其设计和雕刻之复杂精细,是早期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浮雕兽面纹也开始出现,但一般都比较圆浑,不似商晚期那般硬朗锐利。有的器体上开始用扉棱装饰,显得凝重雄伟。商代中期的铭文没有太大的发展,也是处于萌芽阶段,一般器物也没有铭文,但是在个别器上发现铸有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杜岭方鼎是商代中期昀大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饪食。和商代后期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方鼎造型相比,杜岭方鼎腹部过深,足相对较短,显得庄严感不足,耳和口沿也太单薄,尚有外范接合不严、部分纹饰有重叠的缺点。杜岭方鼎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另一件稍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鼎是古代烹煮、盛放肉食之器,早在8000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当时作为一种日用炊具,用以煮饭。但其真正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昀负盛名,它被视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商代晚期指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昀为发达,样式和种类也比中期的丰富得多,在艺术装饰方面呈现出高峰,与青铜礼器的高度发展一致。有鸟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以多种物象或作为主纹或作为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多达10多种动物纹。商代晚期前段兽面纹中间的鼻准线,有的不接触下阑底线,兽吻常连成整体而中间不隔开;后段的兽面纹往往由于兽鼻尖通到下阑底线而被分割成为两个部分。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纹饰的主体采用浮雕的现象很普通,同时采用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更加细腻丰富。有的浮雕表现出几个层次,而且一个层次做成一面高的坡形,这种层叠式的浮雕被称为“三层花”。商晚期青铜器纹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巅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比如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呈半人半神形象,反映了商代巫风盛炽的状况。巫师的职责乃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幅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相符。头像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眼球突出,内开大孔。鼻梁修长,翼肥蒜状,两孔较小。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上竖方管,旁安两耳,顶插双角。顶上圆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装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着其贯通天地之功能。还有发现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的禾大人面纹方鼎,通高38厘米,口长29厘米,宽23厘米。是唯一用真实人面作为装饰的铜器。禾大人面纹方鼎长方形体、两直耳、4柱足。四角有较高的扉棱。整体颜色碧绿,器身外表四周饰形象相同的半浮雕的半人半兽的“超人”。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躯干因器物平面表现的局限而隐去。鼎腹内壁铸“禾大”两字铭文。此鼎器形雄伟,在装饰上又以人面为饰,更为独例。人面的形象极为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青铜器精品。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为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禾大人面方鼎以4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人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也有人认为,这种人面纹浮雕大概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对应了古代文献中黄帝有四面的描述;也有人说,鼎内空间正好可安放一个人头,人面纹方鼎的4个“人面”,反映了古代“猎头”和祭祀时使用首级的风俗。总之,这个图像既不能纯粹归入人,也不能完全归为兽,姑称之为“半人半兽”。半人半兽是我国史前图腾中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现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结。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无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与动物的器官,《山海经》一书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们的形象描述。传说中半人半兽的形象,是兽的形体与人的智慧的结合。因此,昀原始的半人半兽可能是某种族群传说中的祖先,也可能是某个部族的英雄,可以托名为真实的或传说的“历史人物”,也可能是凝聚了某种部族精神寄托的凭空创造出来的“文化英雄”。人面方鼎表现的这个半人半兽,无疑是这个神系中的一位。人面方鼎铸造的时代,已是有国家的文明时代,图腾只是祖先留下的一个文化遗产或精神主宰而已,它到底见证、纪念了什么?从艺术形式上看,禾大人面方鼎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4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器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禾大人面纹方鼎虽然配置了角爪,但都是象征性的,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人的形象也和真人一般,与青面獠牙、半人半兽的人面纹饰相比,不但不显得可怕,还能给人以肃穆崇高的美感。商代晚期的铭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以人体形象的文字为例,头部常做粗圆点,腿部呈下跪形状,这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字形的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也不齐整,竖画虽然基本上成列,但横画却不成排。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但其中一些深刻的内涵仍是人们无法确知的。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朝晚期的重要事情、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其中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以及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仍然所知甚少。商代晚期又发明了分铸法,即将青铜器分成多个部件,分别制出内范与外范,在铸主件时将铸件嵌入泥范中铸接合成。昀适合制作体积较大、器形复杂的青铜器,如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中昀重要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米,口长1.1米,口宽0.78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为复制补上,下有4根圆柱形鼎足,是世界上发现的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4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3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也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这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上和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个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而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鸮樽,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通高0.459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樽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樽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两字。四羊方樽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0.52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0.58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樽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樽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樽腹部及圈足上。樽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樽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樽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樽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樽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四羊方樽的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据分析,四羊方樽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樽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青铜方樽中,四羊方樽形体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樽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还有一件羊父丁方鼎,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4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3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器内壁上有铭文一行4字:“做父丁羊”。即“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羊成为青铜重器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商代国都所在的河南安阳小屯发现大量祭祀坑,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时期有一关于商王室对武丁祭祀的材料中说:“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材料中说:“十五羊”、“五十羊”,可见羊作为祭祀的牺牲用量很大。羊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我国古代一种独角怪兽獬豸也被认为与羊有关,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独角兽表示法律与公正。小臣艅犀樽制作年代约在帝乙、帝辛时期。据考证,我国古代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当时广泛分布着犀牛和其他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大型生物。据小臣艅犀樽推测,殷商人是见过犀牛的,否则不可能造出如此写实的作品。而且古生物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安阳殷墟、浙江河姆渡、广西南宁、河南淅川下王岗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犀骨的存在。此外,商代甲骨文中所称“兕”即为犀牛。至东周时代,长江流域仍生存着大量的犀牛。小臣艅犀樽器高25厘米,器口开于背部,盖已失。整体造型为双角犀牛形象,几乎为圆球形,胖乎乎的,由4条粗壮的短腿支撑,憨态可掬;它的头部前伸,两只圆睁的小眼,透着机敏与可爱;大嘴微张,就像是得意的微笑;两只夸张的大耳朵竖在头的两侧,好像在好奇地倾听着周围的声响。小臣艅犀樽滚圆敦实、憨厚可爱的造型完全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犀牛原本沉稳、威严的印象,让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丝滑稽和幽默。周身光洁不施纹饰。体积感很强,表现出犀牛蹒跚行进的动态,显得纯朴稚拙,妙趣横生。犀牛自身躯体庞大笨重的感觉与作为容器的实用功能要求自然和谐一致。它表现出了商代艺术工匠在观察自然和提炼概括生活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小臣艅犀樽有铭文4行27字:“丁巳,王省夔京,王锡小臣夔贝,隹王来征人方。隹王十祀又五?日。”铭文记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关这次战争也见于殷墟卜辞。夷方是当时商朝封地外围的许多方国部落中的一个。这些方国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则称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诸侯相对抗,双方经常发生战争。铭文中还记载了商王赏赐小臣裓夔贝。小臣裓的职务为奴隶总管,能得到商王的赏赐而感到很荣耀,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为纪念。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2023-07-14 19:16:191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希望能帮到大家! 夔纹: 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 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 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 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 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 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 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 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 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2023-07-14 19:16:271

青铜器纹饰有何象征意义

龙纹: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寓意着吉祥、尊贵和守护,龙文化是中国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象征之一。山纹:是青铜器上状如山形的花纹,山表示坚定不移、养物生长,山纹寓意着绵延不断、事业永固。云纹:气势磅礴充满生机,寓意着高升和如意,云纹应用广泛,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被认为是云纹的最早期形态。 1、龙纹: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寓意着吉祥、尊贵和守护,龙文化是中国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象征之一。 2、山纹:是青铜器上状如山形的花纹,山表示坚定不移、养物生长,山纹寓意着绵延不断、事业永固。 3、云纹:气势磅礴充满生机,寓意着高升和如意,云纹应用广泛,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被认为是云纹的最早期形态。 4、火纹:寓意着光明、神圣和威严,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的前程、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火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自然力量,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畏。 5、蟠螭纹:寓意着富贵和力量,青铜器上常见装饰纹样之一,多为朱文应用。螭是汉族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气势磅礴,形态美观。 6、饕餮纹:饕餮纹代表智慧与精神意志,象征着内涵与特征,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 7、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2023-07-14 19:16:361

西周夔纹铜禁具体资料

  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几案,属于承尊器,多为铜质,存世品很少。已发现最早的铜禁为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周人所谓的“禁”,可能有禁戒饮酒的意思。郑玄的解释是“名之为禁者, 因为酒戒也。”据金文和古代文献记载,周初曾经厉行禁酒,可能是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众实行禁酒的考虑, 当时的统治者就把置放酒具的器座命名为禁。  这件西周铜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器型为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四面饰有夔纹,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此纹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这件夔纹铜禁面上有三个椭圆形的孔,主要用作放置尊、卣、觚之类的酒器,前后壁各有十六个长方孔,左右壁各有四个长方孔。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目前传世的西周铜禁仅两件,另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件是中国出土铜禁中体形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国青铜禁的珍贵实物资料。  当然,西周夔纹铜禁的价值不仅在于稀少,还在于曲折的流传经历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当时担任陕西省地方军阀党玉琨长期盘踞在陕西凤翔、宝鸡地区一带,而这里恰恰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1925年,党玉琨便开始召集民工及其部队在宝鸡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宝活动。仅八个月便盗挖出土了约1500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西周夔纹铜禁。北伐战争爆发不久,党玉琨在宝鸡大肆盗宝,聚敛财物,势力逐渐扩大,很快就引起了冯玉祥的注意。加上盗挖古墓的过程中,党玉琨等人残酷欺压百姓,作恶多端,引致天怒人怨,民愤四起,更使冯玉祥感到必先除之而后快。因而便派担任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出征凤翔,党玉琨在凤翔东城墙下被击毙。这批文物便落到宋哲元手中,为了安全起见,宋哲元将这些文物辗转运到了天津英租界他的寓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于是这些文物全部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好在宋家以请客、送礼等手段从日本人手中要回了部分被扣押的文物,其中也包括这件夔纹铜禁。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宋家将夔纹铜禁等大件文物藏在了房子的夹道中,使其免遭于难,使这件孤品得以幸存。西周夔纹铜禁,在天津隐匿了四十余年,直到1968年,才由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发现。当专家发现它时,闻名全国的稀世珍宝——西周夔纹铜禁已被砸成了碎片,据说有的残片还被当作废品卖掉了。天津的文物工作者不辞辛苦努力寻找,终于在天津电解铜厂的废料中找得了残片。1972年5月,天津市将这些国宝碎片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请专家对其进行修复,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工作最终使其完好如初,再现了昔日的风采。  来源: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0-02/21/content_12191.htm
2023-07-14 19:16:491

夔纹的读音夔纹的读音是什么

夔纹的读音是:kuíwén。夔纹的拼音是:kuíwé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关于夔纹的成语罗纹结角断发纹身纹丝不动伯道无儿不名一钱掌上观纹不齿于人簟纹如水纹风不动关于夔纹的词语纹丝不动伯道无儿不齿于人罗纹结角不名一钱断发纹身掌上观纹反掌观纹夔龙礼乐簟纹如水关于夔纹的造句1、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2、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3、高台下两边摆着雕饰有夔纹的大玉鼎,升腾着淡青色的香烟,随风飘散,袅袅地缭绕着,似乎要去溶入云端一般。4、孙一偷眼看去,巫?脚下踏着夔纹的绿色光圈,依旧以施法状态随夏耕追击,保持一段距离飞过去。5、自下到上分为多个纹饰区,每区均以饕餮纹、对称夔纹和鸟纹为主纹,其间填以减地云雷纹,造成主纹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7:071

夔纹的拼音狐夔纹的拼音是什么

夔纹的读音是:kuíwén。夔纹的拼音是:kuíwé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关于夔纹的成语纹风不动纹丝不动掌上观纹不名一钱伯道无儿罗纹结角断发纹身不齿于人簟纹如水关于夔纹的词语簟纹如水反掌观纹断发纹身纹风不动一夔已足不齿于人一夔自足掌上观纹罗纹结角纹丝没动关于夔纹的造句1、孙一偷眼看去,巫?脚下踏着夔纹的绿色光圈,依旧以施法状态随夏耕追击,保持一段距离飞过去。2、高台下两边摆着雕饰有夔纹的大玉鼎,升腾着淡青色的香烟,随风飘散,袅袅地缭绕着,似乎要去溶入云端一般。3、通体以雷纹衬地,另饰有圆涡纹、回首夔纹、蕉叶纹、兽纹。4、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5、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7:141

夔纹的意思夔纹的意思是什么

夔纹的词语解释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夔纹的词语解释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拼音是:kuíwén。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夔纹的成语伯道无儿簟纹如水不齿于人不名一钱纹丝不动罗纹结角断发纹身纹风不动掌上观纹关于夔纹的词语不名一钱夔龙礼乐簟纹如水一夔自足掌上观纹伯道无儿罗纹结角断发纹身纹丝没动纹风不动关于夔纹的造句1、通体以雷纹衬地,另饰有圆涡纹、回首夔纹、蕉叶纹、兽纹。2、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金错夔纹铜豆,通体金错变形的夔纹、垂叶纹、三角云纹。3、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4、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5、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7:211

夔纹的结构夔纹的结构是什么

夔纹的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夔纹的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拼音是:kuíwén。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关于夔纹的成语断发纹身伯道无儿罗纹结角不齿于人不名一钱纹丝不动掌上观纹簟纹如水纹风不动关于夔纹的词语纹丝不动掌上观纹断发纹身不齿于人夔龙礼乐反掌观纹一夔已足纹丝没动不名一钱罗纹结角关于夔纹的造句1、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2、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3、孙一偷眼看去,巫?脚下踏着夔纹的绿色光圈,依旧以施法状态随夏耕追击,保持一段距离飞过去。4、龙纹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5、高台下两边摆着雕饰有夔纹的大玉鼎,升腾着淡青色的香烟,随风飘散,袅袅地缭绕着,似乎要去溶入云端一般。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7:271

夔纹的造句夔纹的造句是什么

夔纹的造句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金错夔纹铜豆,通体金错变形的夔纹、垂叶纹、三角云纹。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夔纹的造句有: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金错夔纹铜豆,通体金错变形的夔纹、垂叶纹、三角云纹。拼音是:kuíwén。结构是: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关于夔纹的成语罗纹结角掌上观纹纹风不动纹丝不动断发纹身伯道无儿不名一钱簟纹如水不齿于人关于夔纹的词语纹丝没动断发纹身一夔自足罗纹结角纹风不动不名一钱纹丝不动簟纹如水伯道无儿夔龙礼乐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17:341

夔纹的介绍

夔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夔是汉族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2023-07-14 19:17:411

夔纹的简介

图案表现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2023-07-14 19:17:531

夔龙纹和回形纹的区别。

1、纹路不同回形纹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夔龙纹是夔形纹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2、用途不同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回形纹是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原始纹饰。3、起始时间不同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云雷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2023-07-14 19:18:081

夔龙纹寓意及装饰用途 夔龙纹寓意及装饰用途是什么

1、夔龙的寓意是辅弼良臣,象征王权和神权。 2、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后世用夔龙来比喻辅弼良臣。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3、夔纹最开始流行于商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模仿青铜器,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2023-07-14 19:18:151

商周青铜器纹样的类别及用途

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4.风鸟是他们的图腾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1.兽面纹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兽面纹的特点: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2.夔纹、龙纹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夔纹龙纹装饰地位: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3.凤鸟纹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商青铜器上凤鸟纹。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5.涡纹(火纹)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6.乳钉纹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7.蚕纹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8.蝉纹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9.虎纹(食人纹)虎口大张,并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10.牛纹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2023-07-14 19:18:241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2023-07-14 19:18:536

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名称和特点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2023-07-14 19:19:221

《夔有一足》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夔有一足》原文译文如下: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注释: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这篇文言文选自战国韩非所著的《韩非子》。相关史料记载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2023-07-14 19:19:281

青铜器的种类及纹样

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4.凤鸟是他们的图腾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1.兽面纹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兽面纹的特点: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2.夔纹、龙纹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夔纹龙纹装饰地位: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3.凤鸟纹青铜觥,此凤鸟纹大,而商朝凤鸟纹小,尾短。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商青铜器上凤鸟纹。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5.涡纹(火纹)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6.乳钉纹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7.蚕纹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8.蝉纹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9.虎纹(食人纹)虎口大张,并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10.牛纹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2023-07-14 19:20:131

夔龙纹的拼音狐夔龙纹的拼音是什么

夔龙纹的读音是:kuílóngwén。夔龙纹的拼音是:kuílóngwén。注音是:ㄎㄨㄟ_ㄌㄨㄥ_ㄨㄣ_。结构是:夔(上下结构)龙(独体结构)纹(左右结构)。夔龙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二、引证解释⒈古钟鼎_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_殷代_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三、网络解释夔龙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关于夔龙纹的成语掌上观纹断发纹身杖化龙纹风不动簟纹如水纹丝不动罗纹结角关于夔龙纹的词语一夔已足纹丝不动一夔自足反掌观纹簟纹如水断发纹身罗纹结角纹风不动夔龙礼乐纹丝没动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龙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20:191

青铜礼器的花纹体系是什么

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现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   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   夔纹龙纹装饰地位:   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凤鸟纹   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   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   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乳钉纹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   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   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2023-07-14 19:20:282

夔龙纹的成语夔龙纹的成语是什么

夔龙纹的成语有:断发纹身,杖化龙,纹丝不动。夔龙纹的成语有:纹风不动,簟纹如水,纹丝不动。2:注音是、ㄎㄨㄟ_ㄌㄨㄥ_ㄨㄣ_。3:结构是、夔(上下结构)龙(独体结构)纹(左右结构)。4:拼音是、kuílóngwén。夔龙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二、引证解释⒈古钟鼎_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_殷代_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三、网络解释夔龙纹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关于夔龙纹的词语罗纹结角反掌观纹夔龙礼乐一夔自足掌上观纹一条龙杖化龙纹风不动断发纹身纹丝不动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夔龙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20:351

蟠夔纹的读音蟠夔纹的读音是什么

蟠夔纹的读音是:pánkuíwén。蟠夔纹的拼音是:pánkuíwén。结构是:蟠(左右结构)夔(上下结构)纹(左右结构)。注音是:ㄆㄢ_ㄎㄨㄟ_ㄨㄣ_。蟠夔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二、引证解释⒈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三、国语词典夔,像龙形的独脚兽。蟠夔纹指古代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屈曲缠绕的装饰花样。四、网络解释蟠夔纹蟠夔纹拼音:pánkuíwén注音:ㄆㄢ_ㄎㄨㄟ_ㄨㄣ_解释: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关于蟠夔纹的成语罗纹结角龙蟠虎伏蟠天际地纹风不动纹丝不动掌上观纹断发纹身簟纹如水关于蟠夔纹的词语一夔已足纹风不动纹丝没动一夔自足极天蟠地蟠天际地纹丝不动夔龙礼乐罗纹结角掌上观纹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蟠夔纹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19:20:411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特点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2023-07-14 19: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