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人生的智慧》——不要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2023-07-15 07:10:28
共1条回复
真颛

很多人把叔本华成为男神,很多人说他是超级悲观主义者,但这本书我觉得不算悲观,只是说出了实情。全书我最有感慨的是这句:

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这句很关键,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快乐的的,但如果有一点点痛苦,我们就会很烦恼,比如父母健康、自己健康、工作顺利、夫妻和睦,但如果小孩子感冒发烧好 几天不吃饭,那我们就会很难过很痛苦,有的妈妈还会偷偷抹眼泪。或者一切都好,就工作中有一个烦恼,或没完成业绩,或被老板骂,但那一点点的痛苦就会让我们觉得很天空或世界很灰暗。这也是我起这个标题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很好,很幸福,不要被一点点的磕绊影响到心情。

喜欢叔本华的人都说这本书,句句都是经典,每个段落都发人深思。从人生阶段来看,我们20多岁关注的事物、30多岁关注的事情.、40多岁看问题的角度,这些都会改变,年龄不同,角度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这本书写作于叔本华60多岁时,书中很长的篇幅探讨了年龄对人的影响,或者说欲望,年轻时追逐欲望,而年老时更容易看清世界,但却容易变的无聊。

记得有句俗语是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原来这也是至理名言。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在7岁长至最大的体积,然后我们就一直在认知阶段,童年时期对事物有了既定类型,长大过程中是逐步完善,但本质上却不会变了。这么说来,家庭太关键了,所以人的性格都跟父母有很大相似之处,我不知道这是基因,还是因为从小的教育!!!!

最后还是来几句摘录:

1.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的见解;

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3.极端的例子往往能最清晰地说明事情;

4.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的自豪感(之前在《影响力》一书中也谈到“认同感”,这种自豪就来自对社会对民族的认同);

5.无事可干的时候,难以保持平静——这个大多数人都比较难做到,尤其是现在社会,无聊就拿起手机,不能好好的冥想;

6.说话不要加重语气——这算生活哲学了,因为加重语气就代表着你要去说服别人;

7.命运负责洗牌和派牌,而我们只负责出牌——叔本华认为有三种力:智力、力量和运气。运气还是最关键的。

8.避免痛苦比得到快乐更重要。

相关推荐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另类的三个观点: 一、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理性人生不应该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应该是减少痛苦,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就是幸福,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欲望,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他追求的人生欲望成正比。人对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1.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大致明白自己应该重新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低头工作的同时也要看看远方的目标。活在当下忘记过去。不确定会不会发生,我不确定什么时间会发生的,就当做永远不要发生,对未来的筹划,也可以避免错误。2.怎样看待他人?第一个是预见能力,第二是宽恕能力,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寻找共同利益,友好的合作。二、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物质的享受虽然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幸福,但是要有一个理智的享受,是由财富的相对数量决定的。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追逐财富,地位,名誉。可以参考渔夫的故事。叔本华把人简单粗暴的分为穷人和富人,作为穷人应该鄙视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缺钱的痛苦会更加剧烈,所以叔本华建议穷人储蓄。富人,如果同时具有财富和高级的精神禀赋,那是上天的双重恩赐,用自己的财富从事慈善事业,造福人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禀赋的,则会引向人生的另一个极端:无聊,百无聊赖。三、享受孤独,是快乐的源泉。只有享受孤独,获得内心的平静。在个性,才气,好恶方面才能无拘无束的发挥,才可完全成为自己,人生第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自己拥有的越多,需要从那里别人那里获得的越少。人要不断的自我赋能,放弃不适当的欲望。
2023-07-15 00:20:461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这是伟大哲人叔本华的巅峰杰作,迷茫者的灯塔之书,被誉为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翻开本书,彻底读懂“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本书能帮助我们在茫茫人世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坦然无畏、宠辱不惊,幸福度过一生。作者简介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国但泽,双鱼座。父亲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21岁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响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2023-07-15 00:20:54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为意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其家产万惯,但不得志,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其著作《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他成名。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在法兰克福病逝。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关于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而进行的叙述。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有的东西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人生的智慧就如何让人感到幸福这一基础,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本章节类似于总论,将他认为决定人命运的内容分为,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 后续章节按照基本的划分,千丝万缕的进行相关的阐述。 第二章 人的自身,将人的自身所拥有的,比如健康、力量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健康方面提出了愉快情绪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其它作家所著名言…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对财富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对人的影响。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阅读书籍是需要一定的思考的,这样边思考边看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观点、处世态度的产生。特别是关于哲学的书籍,速度会更慢,因为它在磨合或撕碎过往即有的认知。 希望能在一个月之内,搞定这本书。 诗词分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023-07-15 00:21:07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句话,告诉你幸福很简单,如醍醐灌顶!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生的智慧》写于1850年,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是一本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通过此书,你将彻底读懂什么是人生,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如何宠辱不惊地幸福度过一生。 《人生的幸福》一书中的精辟论述很多,读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5句话,来一起体会大师的智慧。 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叔本华认为,沉溺在感官快乐中的人,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表面上很快乐,实际上离快乐很远。因为,每一次感官快乐过后,都是无比的空虚,只有靠更多的感官刺激来补偿,造成更大空虚,和幸福背道而驰。叔本华批判了当时纨绔子弟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生活。中国哲学家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来东西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共同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叔本华认为,幸福不可能从别处得到,只能求之于自身。人们对财产、地位 、荣誉等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的过多追求,反而带来了不幸。限制欲望,降低期望值是明智的。因为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人内心的快乐是自己意欲的产物。 笔者读到这里,深有感触。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幸福在“别人家”,自己总是不幸的——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学习好,老公不如别人会赚钱,老婆不如别人漂亮贤惠......殊不知,幸福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内心充盈的人,上天赐予的一切都会觉得幸福;而将幸福全部寄托于身外之物的人,即使自己拥有金山银山都还在整天抱怨。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的钟摆理论是叔本华的标签,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无聊,匮乏产生痛苦,富足产生无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的精神空虚,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只能在“痛苦-无聊”的钟摆中晃荡。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他以玩纸牌为例,说明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来打发时间,结果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摆脱这种困扰,一个人精神世界决定了他获取幸福的能力。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 健康 状况。 叔本华认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他指出,人生智慧首要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哪怕很细微,也可以感受到,快乐却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遭受太多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幸福的人生了。所以叔本华非常强调身心 健康 ,身心 健康 是压倒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 健康 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运。他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金钱、晋升、声望,甚至为了肉欲而献出自己的 健康 。”不得不佩服叔本华对幸福的深刻认识,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以为追求所谓的快乐就是幸福,却不知道减少痛苦就是幸福。 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将来的担忧,让我们将现在美好时光拒之门外,或者糟蹋了它,是非常愚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上班路上疾走,这时,另外一个问路人拦住了他,问他为何这么匆忙。青年说他在寻找幸福。之后,青年几乎每天上班路上都碰到那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当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变成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时,那个人问他是否还在寻找幸福,当他回答完后,他才知道这个问路人其实就是幸福之神。原来他一辈子找寻的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他天天上班的路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天都在为未来焦虑,为没有达到目标在悔恨过去,却忘记了那些沿途的风景,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一花一草,柴米油盐中。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帮助人们开启智慧钥匙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既是智慧的启迪,也是心灵的滋润。
2023-07-15 00:21:14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荣誉与地位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是叔本华畅销书《人生的智慧》的精华本。据说叔本华因此书获得了荣誉和名声。一生享受孤独的叔本华在晚年得到了最高的荣耀,虽然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狗,但众人的尊敬和赞誉,使得这位大师可以安享晚年。(下文简称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狗名字叫“宇宙精神”,暗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表明了两位大师多年的恩怨情仇。很明显黑格尔的荣誉在那时代更大,据说叔本华和黑格尔同时开课,学生都去黑格尔那上课了。作者认为这种流行哲学,世俗哲学是可怕和悲哀的,是否因此引起反思,不得而知。 在本书第五部分,“地位与荣誉的本质”,试图识别这种表象。而这部分的理论来源在另一本书里。 斯宾莎诺想到了石头在空中飞行的必然规律,他希望把这个必然规律变成人类特殊意志活的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我把这唯一的必然规律给意义所带来的内在本质看作先决条件。在人类身上,这就叫作性格,对于石头来说这就叫作性质,但两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直接认识它,这就叫意志。在石头中,意志最不容易被看到,因为客观性质最少;在人类身上,最容易被看见,因为客观性最多。——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实际叔本华的理论在其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已经阐释清楚了。但几乎没有读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种妥协和发展,读者开始多了。尼采把这本书和《红与黑》,《罪与罚》并列为最喜爱的书之一。但读者依据是有专业素养的哲学人士。《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再次妥协和接地气的作品,可是理论来源还是以上两本书,一以贯之。 用石头作比喻,一个石头在自由落体,如果石头有意志,那它一定认为自己在自由飞翔。如果这个石头是人呢? 现在我们说因为地球引力作用,石头必须自由落体。而谁也不能保证,没有另外一个宇宙力量,是我们不得不觉得石头在自由落体,而不是石头的自由飞翔。在此事没有定论前,石头在想自己是自由飞翔不是f更加美好吗?石头可以决定自己飞翔的姿势和角度,甚至发出什么声音,这个就是个性吗? 如果排除这些可能性,而一味说只是说自由落地,难道不是很恶俗吗?犹如一个人一样,起点的是母亲,终点是墓地,不也都是注定的吗? 但是我们可以决定到墓地的路径,时间,方式,这不是个性呢?决定这个个性的是不是意志呢? 我们用意志的观念来理解荣誉和地位。叔本华本来觉得没有必要写出来,但是个性的不同决定了有的人可以理解他的博士论文;有的人可以理解他的哲学书籍;有的人需要更加有趣的,智慧的,具体的,通俗的表达。这样的表达甚至可以带来荣誉和地位,叔本华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悟到了这点,并实践之。 荣誉是虚妄的,但人人去追求,并总在讨论怎么追求。而是有时候不知道追求的目的,甚至违反了目的。 这很像现在流行的原理垃圾人定律。但其实还是针对荣誉的认识。荣誉可能来源于认同,但绝不是所有人的认同。有些人始终会是敌人和陌生人。荣誉需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公正,公开。骑士荣誉可能符合以上规则,但实际上却是强权就是荣誉的代称。 荣誉让人迷失,决斗,卢梭还鼓励的暗杀,都是漠视生命的表现。这是意志,但却用错了地方。个性让人自由选择,但不能逾越道德和规律。 终于,叔本华用这本书取得了荣誉,但他没有通过决斗,没有通过暗杀。也许他想过,但他终于相通了,只有通过智慧才是唯一的途径。他分享了很多年,希望更多人看到。
2023-07-15 00:21:21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读

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原,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对于一个肤浅、头脑庸俗的人来说,却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就像共同构成水的氧和氢。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个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对应的区别。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一个外在富有、但内在贫乏的富家子弟来到这个世界,会徒劳地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补偿内在的不足;他渴望从外部得到一切,这情形就好比试图以少女的汗水去强健自己体魄的老朽之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由此导致了外在财富的贫乏。名誉、名望、地位等全由他人的意见构成。每人都可以争取得到名誉,亦即清白的名声;但社会地位,则只有服务国家政府的人才能染指;至于显赫的名望就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得到。在所有这些当中,名誉是弥足珍贵的;显赫的名望则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价值至昂的东西,那是天之骄子才能得到的金羊毛。第二章 人的自身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色彩。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一个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郁闷”型的人会因为“不好”的结果而感到悲哀和烦躁,对好的结果也提不起高兴劲儿。“愉快”型的人却不会为不幸的结果悲哀和烦恼,但对事物的好结果却会深感高兴。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拼命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体之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人的三种生理基本能力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在一些国家,这类快乐获得首肯,这类活动甚至成为全民性的娱乐。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第三类为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卓越的感觉力使我们有能力享受到属于认知的,亦即所谓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要使一个凡夫俗子对某事物产生热切的关注,唯一的办法就是刺激他的意欲,并以此提起他对这事物的切身兴趣。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在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为能享有精神生活,人们必须具备某种真正充裕有余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充裕有余的能力,才能有资格从事并不服务于意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活动。虽然我的哲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惠,但它却使我避免了许多的损失。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亚里士多德把探究哲学的生活称为最幸福的生活闲暇很快就成了普通大众的包袱。没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在一般的情况下,那些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比较不那么害怕贫困,因此更加倾向于奢侈豪华。从根本上来说,一文不名地来到这个世界反而更好。尤其这个人没有显赫高贵的出身,但却具备了一定的才能。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正确评估自己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源自人类本性的愚蠢,生发了三根主要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人类精神思想的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优秀的思想者的出现——他们感受到了这些作品发出的呼唤,并使这些作品获得了威望。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事实上名誉都是预先给予每一个人的名声只是一种次要之物,它只不过是成绩贡献的映象、表征、回音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因为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耀排场的渴求和争取带来了巨大的不幸。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我们最终获得的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追求的——这最终获得的东西甚至比当初所追求之物还要好。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每一小时、每一天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亦即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只有事后的结果才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如何和为什么。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至于互相干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因为随着这一范围圈子的扩大,我们的愿望、恐惧、担忧也就相应增加。感受到欢乐还是痛苦,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意识的内涵。纯粹的思想智力活动,与实际生活相比较,能给具备这方面思想能力的人带来更多的欢乐;实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变幻不定,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的心旌摇动和精神折磨。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一切涉及痛苦和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牢想象力的闸门。考虑和处理事情时,做到同样干脆利索,切忌纠缠不清。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我们的生存根本上就是动荡不安的,因此,完全的静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过着双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员。我们行动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图像,而应该是考虑清楚的概念。身体的健康价值无比,它构成了我们幸福的最首要和最关键的要素。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要在人群当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不管这种个性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情方面同声相应抑或大相径庭,会在人们的谈话中非常轻易和迅速地显示出来,哪怕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得到。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爱他。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除了对他们自己以外,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到兴趣。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无论这一人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样的糖果浆做成。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就犹如万花筒里面的画面,每次转动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但其实,我们的眼前就只是那同一个万花筒而已。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我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作出的重大举措和迈出的主要步伐,与其说是遵循我们对于何为对错的清楚认识,不如说是遵循某种内在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本能,它源自我们本质的最深处。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方向变化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人力、金钱和忍受烦琐、不便以及减少自己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发生不幸的可能性。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人们泛称为命运的事情却通常都是自己做出的蠢事。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在童年期,我们更多地是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一切事物在被观照时都是愉悦的,但在具体存在时,却是可怕的。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的舞台布景;而到了老年期,我们则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视同样的布景装饰。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这样,他发现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视事物,客观地对待它们。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到了人生后半部分的人,却看到了刺绣品的背面。刺绣品的背面并不那么美丽,但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使人明白看到刺绣品的总体针线。40岁以后,才会在言谈之中显示其明显优势,成熟的年龄和丰富的阅历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人只是在年轻时期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老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人生前40年提供了正文,而随后30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耄耋之年的根本特征就是希望破灭,幻象消失了——而在这之前幻象赋予生活一种魅力,激励我们展开活动、追求。随着岁数的增加,我们所有的活力都在消失,这情形确实够悲惨的;但这又是势所必然,甚至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老年人就会很难作好准备迎接死亡。
2023-07-15 00:21:281

读懂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能帮你处理人生大部分的烦恼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晚年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探讨的都是贴近世俗生活的事情: 健康 、财富、地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等等。 其中,对于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追寻幸福,叔本华提出了很多有启迪性的建议。有一些建议,不管你处于什么阶级什么阶段,都是适用的。 叔本华有个著名的钟摆理论。 我们都想要幸福快乐的人生,而叔本华却告诫人们,人生的底色就是悲苦的。 在他看来,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刹那,人们是幸福的。但如果此时新的欲望还没有产生,那么人很快就会陷入“无聊”状态,一旦新的欲望产生,就又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又忙于为了实现第二个欲望而筹划。 看似悲观,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大多数人的确摆脱不了这个理论。 大部分人要消耗很多生命精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奔波。一旦物质富足生活安逸,却又被无聊困扰。 前几天和朋友聚餐,其中一个是做房产中介的。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他辞职创业,先后开了四家房产中介公司,生活实现了初步的财富自由。 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很有奔头,可他却说,感觉生活有些无聊,似乎提不起什么劲头来。 朋友们都觉得不理解,我觉得他就是事业稳定了,一时还没有新的目标欲望,陷入了“无聊”阶段。这种时候,就需要制定新的目标,或是培养新的兴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精神疆域。 叔本华强调人生基调的痛苦,并非让人消极而悲观的生活,恰恰是在引导人们,对生活要有理性清醒的认知,对痛苦也不要惧怕,学会平和地去追求幸福。 叔本华十分推崇孤独状态,他认为大多数人的社交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庸俗的社交只会消耗人的时间精力。从这个层面上,他说“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不多。” 叔本华的观点看起来有些偏颇,但对于当下这个过度强调社交的时代,却有警醒作用。如今,各种成功学畅销书教人拓展人脉,培养口才和交际手段,就连早教机构都放大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开发。 似乎人人都应该是交际高手,似乎热衷社交成为成功的标配。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狂热的偏见。 即便是为了人脉资源,社交本身的作用也被夸大了。有些阅历的人,都会发现, 真正的有效社交,是建立在可以资源互换或者价值互补的基础上的。 缺少了这些,就算你八面玲珑,也无法维系高质量的社交资源。 而从情绪层面来看更是如此,社交带来的纵情短暂而靠不住。再有趣的灵魂,也拯救不了一个匮乏的灵魂,只有自身精神富足,才容易从容快乐。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说, “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 即便特立独行如叔本华,也在强调 健康 的重要性。 他告诫人们, “幸福十之八九都有赖于 健康 。”“不管是利益、升迁、学问还是名气,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应当为 健康 让路才是。”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当我们身强力壮安然无恙时,往往会忽略这点。反而将其他一切都排身体之前,因而付出规律的作息, 健康 的饮食,良好的心态。 幸运的,在身体垮掉之前意识到 健康 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身 健康 。 而也有很多不幸的人,还没得到外在的名利之前,已经掏空了身体,毁坏了 健康 。 在普遍焦虑的时代, 很多最基本的人性需求,都成了奢侈品,比如 健康 的饮食,比如好的睡眠 。 尤其是渐渐步入中年之后,我更加体会到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努力让自己践行这个忠告。 叔本华这个论点一针见血,尤其是在当下。很多时候,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陷入虚荣和焦虑之中。 看综艺节目,伊能静不停地问婆婆:“妈,你觉得昊子到底爱不爱我?”当婆婆给出毫不迟疑的肯定答案时,伊能静列举了一连串秦昊对自己的好。最后她很不甘心地告诉婆婆,秦昊就是不会表达爱,她甚至让婆婆告诉秦昊要学着表达。 还有很多的细节,让我觉得,她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不停地讨要着,希望老公不停地说爱她。她希望他对她的爱,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听到。 似乎她要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个被大家认可,被大家看得到的爱情。 尽管她嘴上说着不在意网友对她目前婚姻的评价,其实她太过在意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她有“表演型人格障碍”。 也许这和她早年失去父亲又早早出道养家的经历有关,那种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阴影一直烙印在她内心深处,即便现在有了温馨的婚姻家庭, 依然需要从外人的认可中寻求平静 。 生活中很多麻烦困扰,源自于这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引起的焦虑。 其实,除了有数的亲人好友,谁又真正关心你呢。 将做事的标尺放在那些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人手中,是一种既愚蠢又软弱的做法。 对于财富的欲望,叔本华这句格言总结的很到位。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以偏概全。他首先肯定了财富的重要性,并论证了贫穷的弊端。 那么对于财富的欲望,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 所以,还是要了解自己最真实最强烈的欲望,尽自己所能来完成这部分愿景。同时,要懂得克制其他的欲望。 成年人的世界,每天都在做选择。能接得住什么选择,能放得下什么欲望,直接关系着将来的生活质量。 叔本华有句名言: 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 。 也许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面具戴上。但幸福与否的秘密,却是在我们摘掉所有面具之后,独自面对自我时才能找到的答案。 让我们在这些醒世良言中,时常自省体悟,找到自己最平衡从容的处世状态,向幸福靠近。
2023-07-15 00:21:411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集成了叔本华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思考,有点像外国版的“菜根谭”。虽然很多内容都是鸡汤,外文书籍译文看起来也有些啰嗦,但却有意料外的收获——作者对社交有独到的认识,对独处、不善交际等“内向”特质十分赞赏,更新了我的看法,使我能更多的接受自己和很多类似的人。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平庸之人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伏尔泰说:“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面对那些傻瓜、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当然,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感觉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到达一个舞场,但举目所见都是跛足瘸腿的人——他又能与谁共舞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40岁以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圈子越大,焦虑越大。例如盲人并非不幸福,他们大多有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 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者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宝贝朋友断绝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如果一个人以为通过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思想就能博得社交人群的欢迎,那么他就的确是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大智若愚!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至为值得,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 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 占星术就是把天体的运行与人的悲惨自我拉上关系,并且把天空中星体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 在官场上,庸人们对自己的劣势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反倒成了优势。因为只有他们可以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能深至九十度,公开把拙劣的文字作品捧为巨著。歌德说过,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缺乏个人能引以为豪的素质。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 睡眠是我们预借的一小段死亡,以此恢复和更新被一天所耗尽了的生命。睡眠是死亡暂时收取的借贷利息,而死亡本身就是对全部债务的支付。偿还的利息越高,偿还得越频繁,那么,死亡所要求的最后支付日期就越迟。 作者还认为健康和外貌具有关联,其对长相的看法是: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健康第一,深有同感,往往心情低落伴随的是身体的疲惫或不适,调整好身体状态、睡个好觉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外貌的确是一个人健康状态的反映,健康=美。 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一个体力或智力异常突出的人,如果从事的是平庸的工作,终其一生都会郁郁不得志。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看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并最终得以完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快乐。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撰写一篇文章,甚至从事某种手工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 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并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财富自由是宝贵的,它能把人从大众苦役中解放出来。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例如,身体健康的状态是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意识到某个部位,就是它出了问题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追求幸福的正确方式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享乐。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在于其开心事有多少,而在于其烦恼有多少。 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人们经常失去才会珍惜。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2023-07-15 00:21:54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精选(三)

摘自:《人生的智慧》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8-10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正如一个人背负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所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觉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及其他的不好之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它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挑剔别人缺点差错的人其实在改进着自己。所以,倾向和习惯于在私下默默留意和刻薄挑剔别人的外在行为、别人不论做过的抑或不曾做过的事情的人也因此在改进和完善着自己。因为这种人起码有足够的正义,或者足够的骄傲和虚荣心去避免做出他们经常如此严厉、苛刻地批评的事情。对于那些容忍别人的人来说,相反的说法照样成立。 一个人自身的拥有越多,对世俗常规的安排就越感到不满,他也就越希望退出世俗人群的圈子。世俗如此安排是因为这样的事实:在这个贫穷和匮乏的世界,应付匮乏和需求的手段无论在何处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也是压倒一切的。 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朋的海蛇那样,要么只是一种传说,要么只存在于另外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到底为何者。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份。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把这些联系冠以友谊之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远胜那些泛泛之交。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时机就是当我们告诉他恰逢某样不幸的时候。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表情,在类似这种时候,一般我们称之为朋友的人甚至掩饰不住脸上一丝满意的笑容。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个人的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朋友间分隔太远和长时间互不见面都会有损朋友之间的友情,尽管我们并不那么乐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久不相见,甚至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关切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理性,甚至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惯性的作用。但对那些我们朝夕相见的人,哪怕那只是我们宠爱的动物,我们都能够保持强烈和深切的兴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并且,这种憎恨和反感因为这一原因而变得更加强烈:感觉这些情绪的人找不出理由抱怨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他们甚至必须把这些原因掩藏起来,不让自己知道。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对方身上观察和感觉到了某种智力上的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方肯定也在同等程度上观察和感觉到自己在智力上的劣势。这是他在私下里、对此并不清楚意识到的情形下得出的结论。 所以,格拉西安的话说得相当正确“: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 。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并且,一个本性庸俗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对立面时,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而秘密煽起这股情绪的就是他的嫉妒。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虚荣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感更甚于其他的快乐,但获得这种快感的途径只能是把自己与别人作一番比较。对于人来说,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莫过于精神思想素质,因为人正是基于这方面的优势才优于动物。因此,假如把自己这一方面确凿无疑的优势显示出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面前这样做,那就是一种极端鲁莽、冒失的行为。这样人们就会受到刺激去寻求报复,就会伺机侮辱这个冒犯者。因为通过给人以侮辱就可以离开思想智力的领域而进入意欲的地盘,而在意欲这方面,人们都是相同的。所以,在社会上,地位和财富可以期望获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精神的优势却永远不可以期望得到这种待遇。有幸碰到的最好情形无非就是精神思想的优势遭到别人的漠视;假如情况不是这样,那么,优越的精神思想就会被视为一种无礼和冒犯,或者,人们就会认为这种优越精神的拥有者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取得他们拥有的天赋,现在他们竟以此炫耀了!为此原因,众人私下里都存心以某样方式羞辱这种人一番。大家都等待着下手的时机。就算采用最谦卑的举止行为也难以成功地使众人原谅自己在思想智力上的优势。 相比之下,表现出低劣的精神思想确实是值得推荐的行为,因为正如温暖使我们的身体舒服,同样,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对于我们的精神也是惬意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出于天性靠近会给他带来这种优越感觉的物体,犹如他本能地走向阳光或挨近一个火炉一样。那么,这样的物体,对男人而言,就是精神思想素质明显低劣的人;对于女人,就是相貌不如自己的人。当然,向我们所见的人明白显示我们的不足之处,是很需要一番工夫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貌还过的去的姑娘是多么友好热情地欢迎一个相貌丑陋难看的姑娘啊!对男人来说,身体的优势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跟一个比自己矮小的人站在一起会比跟一个比我们高大的人在一块更加让人舒服。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因此原因,无论拥有哪一类型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异素质,都会使自己孤立起来。人们憎恨他人这方面的优势,避之唯恐不及。为了找出这样做的辩护借口,人们就把种种缺点、恶行加之于这个拥有突出思想的人的身上。相貌之于女人也发挥同样的作用。长相很美的女子永远找不到同性的朋友,甚至连普通的女伴都找不到。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由于我们宁愿相信别人,而不是自己去作考察、发现的工夫和保持警觉;自私,是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事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仍然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相比之下,对于别人的不信任,我们不应感到愤怒,因为这种不信任包含了对诚实的敬意,亦即是说,包含了这一真心的看法:诚实是十分稀有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得不怀疑诚实是否存在了。 礼貌就是我们订下的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这样一来,我们的缺陷就不会轻易暴露出来,这对大家彼此都有好处。保持礼貌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此,不礼貌的言行就是愚蠢的了。 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予则是聪明的做法。 蜡在本质上是坚硬和易脆的,但稍加温暖就会变得柔软,人们就可以把它捏成随意喜欢的形状。同样,运用礼貌和友好,甚至使一个执拗和敌视他人的人也变得顺从和与人方便。所以,礼貌之于人就犹如温暖之于蜡。当然,一旦礼貌要求我们必须向所有人显示最大的关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又不配受到如此的关注,那么,保持礼貌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任务。这样,我们就必须装出一副对他人很感兴趣的样子,而事实上,如果用不着理会他们,我们的心情就会愉快得多。如何把礼貌和自傲结合起来是一件极其讲究技巧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曾夸张地重视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并因此怀有一种不相称的高傲;而与此同时又清楚知道每一个人心中对于他人的惯常想法和评判,那么,我们就不会对他人的侮辱感到怒不可遏.侮辱其实就是轻视别人的表示。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一般常规的礼貌只是一副张开笑脸的面具,所以当别人偶尔挪动或者片刻收起他们的面具时,我们可不要大惊小怪。 判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我们都不应以别人为榜样,因为各人所处的位置、境况、关系都不相同,各人性格的差异也会使人们对事情的处理沾上某些不同的色彩 我们不应该驳斥别人的意见,而应该记住,如果试图使一个人放弃他的看法中的种种荒谬之处,那么,我们就算有玛土撒拉的寿命,也不会完成任务。另外,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我们碰巧听到别人说出的荒谬言论开始让我们生气,我们就要想象这只是一部喜剧中的两个愚人之间的对话。这一事实久经证明:谁来到这个世上,一本正经地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教育人们,那么,如果他能全身而退就已经是万幸的了。 就算我们有充分的权利称赞自己,我们也不能受到诱惑真的这样做。因为虚荣心是那样的寻常,而人的真才实干却又是那样的不寻常,所以,一旦我们显得在称赞自己哪怕我们只是间接地称赞自己人们就会一百对一地打赌: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是虚荣心作怪,我们缺乏足够的常识认清所说的话是多么可笑。 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曾说出口的话语,而不是经由说过的话来显示我们的见解。选择前者是聪明的,而采用后者则是虚荣心使然。我们经常都有做出这两者的机会,但我们通常为求得到瞬间的快意而选择后者,不惜舍弃前者所带给我们的永久的好处。 某些在别的方面并不曾显示出丝毫洞察力的人,却可以是研究别人私事的专家。尽管这些人对于普遍的真理无法感知和不感兴趣,但是对于那些单个的真相他们却是充满热忱的。有鉴于此,所有教导处世智慧的大师们都热切地以多方的论证建议人们沉默寡言。 在言词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既不智和危险,又可笑和流于俗套。所以,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我们越能成功地避免由话语和表情上表示愤怒,就越能成功地通过行动把它表现出来。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说话不要加重语气。这一条世故的古老遗训旨在让别人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发掘我们说话的含意,因为常人的理解力是迟缓的,在他们明白我们说话的含意之前,我们已经把话说完了。但如果说话时加重语气,那就等于我们在诉诸别人的感情,这样,事情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对不少人我们可以态度礼貌、声调友好地说出真正无礼的话语而又避免遭受直接的危险。 每个人都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人们并不是在抽象思想中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原则。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领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认识到事情是不可避免和必然地发生这一真理以后,心灵会感受到抚慰和安静。谁要是深切、完全地明白到这一真理,就会首先作出自己份内的努力;而对于自己必须忍受的痛苦也会甘愿承受。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我们在每天交往中碰到的琐细烦扰,他人趾高气扬的态度和不当举止,别人的不足挂齿的冒犯对于这些,我们应像带角的西格弗里德那样,亦即是说,我们应该不为所动,更加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我们应视这些东西为前进路上的小石子,做到麻木不仁,把它们随脚踢开。我们确实不能认真去回想和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最危险和可怕的是人的狡猾,而不是人的暴怒。确实,人的头脑是比狮子的利爪还要厉害的武器。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众所周知,不幸和灾祸如果由众人共同承受,就会减轻许多。人们好像把无聊也看作是某种的不幸和灾祸了,所以,他们聚在一起,目的就是患难与共,一齐无聊。正如人们对生命的爱其实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人们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归根到底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渴望。它并不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喜爱,而是出自于对孤独的恐惧。因为,与其说人们主动寻求他人的愉快陪伴,毋宁说他们在躲避孤独带来的凄凉和压抑,躲避自己单调乏味的思想意识。为此原因,我们不得不接纳糟糕的人群,容忍与他们打交道所必然带来的压抑、窘迫。但如果对于这些不便之处的厌恶占了上风,并由此形成了独处的习惯,磨炼了自己承受孤独时候的感觉和印象的能力,那么,孤独就再也无法产生上述的效果。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独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会渴求人群的陪伴;因为对人群的需要毕竟不是一种直接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现在也习惯了独处的种种令人愉快的好处呢。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亦即我们知识的真正内容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所作的直观把握。但是获得这样的一种直观认识只能经由我们的自身,任何方式的灌输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的智力,一如我们的道德,并不来自于外在,它源自我们自身的本质深处。没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把一个天生的蠢人培养成一个有头脑的人。 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紧抱着这一个假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像成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忧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期,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 成熟的年龄和丰富的阅历在许多方面无法跟高出一筹的精神智力相匹敌,但是,前者却始终不能被后者所取代。年龄和阅历能使资质平平的大众在面对具有卓越精神智力的人时,获得某种的平衡弥补,前提是后者还处于年轻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相信自己在怀念着某一处遥远的地方,但其实,我们只是怀念着我们在年轻、活泼的时候在那地方所度过的时间。时间戴上空间的面具欺骗了我们,我们只要到那地方一游,就会清楚我们受骗了。 在青年时自以为了解的事情,到了老年才真正为我们所认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老年的确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此时的知识经过反复多方面的思考变得真正连贯和统一起来。但在青年时代,我们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一个人只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对生活获得一个完整、连贯的表象认识,因为到了老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他尤其不会像其他人那样,以刚刚入世的眼光看视生活,他的审视角度是离世的。这样,他就尤其能够全面认清楚生活的虚无本质。 到了老年,我们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的快感乐趣而感到有所抱怨。因为每种快感的产生都只是一种需求的缓解。因为需求的消失而导致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 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所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的精神错乱之中。所以只有在情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理智。几乎所有降临在人们头上的、或者威胁着人们的不幸和灾祸都是由这一魔鬼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 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相比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切欢娱的内涵。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净的认识。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无。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别。人们到了此时才对一切事物的虚无,对这世上的繁荣、喜气后面的空洞、乏味有了直接、真正和坚定的确信,虚幻的画像消除了。他们不再错误地认为,在这世上,除了免受身体和精神之苦以后所享受到的那种幸福以外,在某一王宫或者茅棚还栖身着另一种更特别的幸福。根据世人的价值标准而定的那些伟大或者渺小,尊贵或者卑微,对于这些老者而言,它们之间其实再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使老年人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平静心境。怀着这种心境,他们面带微笑地从高处俯瞰这一虚幻的世界。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尽管人们不遗余力地装饰、美化生活,但透过那些廉价、耀眼的灯饰,人生仍旧呈现了它那贫瘠不堪的面目;无论人们如何为生活着色、打扮,人生从本质上而言,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衡量它的真正价值的方法只能是视乎它缺少痛苦的程度,而不是它是否欠缺欢娱,更不是通过生活中的奢华场面。 老年期确实把我们带进孤独,原因显而易见。但无聊并不必然地伴随着这种孤独,无聊只是必然地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潜力。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弱,但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总会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正如上面所说的,通过经验、认识、实践和反思,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精确的见解。他们的判断力更加敏锐,事物的相互间的连接变得更加清晰;对事情人们有了越发全面的总体概览。我们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们累积了的知识,不失时机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在各个方面进行的内在自我修养和陶冶持续不断,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给予了我们满足和奖赏。由于这些活动,上文谈论的老人的精神力衰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补偿。
2023-07-15 00:22:13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推荐100本书之第2本)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以简单的语言,所写成的一部并不简单的书,这书为普通大众而写,阐述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人生的智慧》,这书名本身就已经是够吸引人的了。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竭尽全力在生活中寻觅幸福的人类,面对伟大思想家这部深入浅出教导如何获得幸福的书,又有谁会不感兴趣呢? 叔本华书中所说的,“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个人感觉说得很有哲理! 1、幸福在哪里? 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罗斯就曾在他的著作里为他的一个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 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 2、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 因此,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 例如,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 正是归因于他们理解事物的禀赋,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在其描绘中,都带有某种韵味。呆笨的人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历,而不是羡慕诗人所具有的伟大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足以化平凡无奇为伟大和优美。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3、人的意识作用 对于人来说,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事情总是直接存在和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所以,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构成是首要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意识比呈现在意识中的物象、形态更为重要。因此,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来自外在的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使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一点缺乏充足的认识;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却首先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4、人的健康和自身作用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为我们的个性持久不变,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在发挥着作用;自身个性不会被剥夺,我们自身的价值,可以说是绝对的。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人的自身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不过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所以,很多的有钱人感觉并不快乐,因为这些不快乐的有钱人缺乏真正的精神思想的熏陶,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不眠不休、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已有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这种人尽管终其一生都板着一副严肃、煞有介事的面孔,但他们的生活仍然是愚不可及的,与其他许多傻乎乎的人生没有什么两样。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无聊——它源自上述的精神贫乏和空虚。一个外在富有、但内在贫乏的富家子弟来到这个世界,会徒劳地试图用自身内在的贫乏由此导致了外在财富的贫乏。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这一点我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了。一个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色彩。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这一点适用于人们从物质事物中获取的乐趣,而享受精神上的乐趣则更是如此。 一个人的自身是什么,他的自身拥有到底为何,简而言之,他的个性及其价值,才唯一直接与他的幸福有关。进一步而言,只有感觉意识的构成才是恒久保持的,人的个性每时每刻都持续地发挥着作用;相比较而言,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东西都永远只是暂时地、偶尔地产生作用,并且它们都受制于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因为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但我们的自身构成却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和改善这一类的好处,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身外的财产、荣誉。 5、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如果要判断这个人是否幸福,那我们就必须问一问自己:这个人是否轻松愉快?如果他心情愉快,那么,他是年轻抑或年老,腰板挺直抑或腰弯背驼,家财万贯抑或一贫如洗——这些对他而言,都是无关重要的:反正他就是幸福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翻开了一本旧书,赫然入目的是这样一句话:“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了,但我却一直无法把它忘记,因为这句话包含着朴素的真理,虽然这老生常谈说得夸张了点。 因此,当愉快心情到来之时,我们应该敞开大门欢迎它的到来,因为它的到来永远不会不合时宜。 但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做:我们经常会犹豫不决地接受愉快的心情——我们想先弄清楚我们的高兴和满足是否确有根据。又或者,我们担心在严肃盘算和认真操劳之际,高兴的心情会打扰了我们。其实,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好处仍是一个未知数。相比之下,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 由此可见,我们应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我们应该着重获得和保持身体健康——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 6、人生的真正痛苦是什么? 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人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体之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但闲暇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他们的闲暇也就是阿里奥斯托[插图]所说的“一无所知者的无聊”。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他人对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最关键的就是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用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或者,就像奥立弗·高尔斯密[插图]的诗句说的: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旅行者》。一个人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他在自己的身上就越能够找到乐趣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说得无比正确: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条件就是拥有独立和闲暇。因此,这种人会乐意以俭朴和节制换取上述二者。如果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必须依赖快乐的外在源泉,那他们就更应该这样做。因此,对职位、金钱、世人的赞许和垂青等诸如此类的指望,终究不会把这种人诱入歧途,牺牲自己以迎合人们卑微的目的或者低下的趣味。有机会的话,他就会像贺拉斯在写给默斯那斯的信中所建议的那样做。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歌德就是这样做了。但我的守护神却明确地指引我走向与此相反的方向。 与这些说法不谋而合的是,亚里士多德把探究哲学的生活称为最幸福的生活。他在《政治学》里所说的话也与我们的讨论相关;他说:“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 以上只是叔本华这本书中前两章的精华,后面几章写得更加精妙,喜欢的读者可以仔细研究。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你是我读书的巨大动力!
2023-07-15 00:22:261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一读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一)

1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63岁发表的作品《附录与补遗》上卷的后半部分,由于智慧冷俏、禅意隽永,很快单独出版,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本书中,年逾花甲的叔本华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和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创立了悲欣交集的独立人生哲学。 作品问世160多年来,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畅销不衰,影响了无数感怀人生幸福与苦难的人。叔本华不缺著名的追随者: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哲学家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是他的粉丝。 17岁时,他的父亲意外去世,让叔本华同感人生悲苦。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保障他不必靠哲学谋生,可以为哲学而生。叔本华认为,人生面对两大敌人,贫困窘迫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真实的人生五味俱全,真正的人生智慧也必然五味俱全。叔本华关于人生的巧妙说法,宛如五彩宝石,在不同读者的心里,会反射出不同的光芒和感慨。 叔本华自视极高,鄙视芸芸众生,更鄙视上流社会,他生命的最后27年在法兰克福独自索居,没有职业 ,没有家庭,没有知交,散步时与狗为伴。不过,他坚信自己必得身后之名,潜心著述,把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升华为人生哲学。 《人生智慧箴言》是叔本华的警世之言,也是他孤芳自赏的告白。在这本书里,他以他哲学诗人的独特风格,讲理透彻,行文意象奇峻,近乎散文诗。说它是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也不为过。对于阅历丰富的人更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感叹经典的力量,字字珠玑,常常让人掩卷回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思维精华,可以帮助我们扫清心灵污垢,涤荡心胸,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一样,都是以生命的真诚在书写,这也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 2 叔本华认为:人固有一死,但命运各异,究其根底,无非在以下于三个属性: 这本书用了一半的篇幅,对这三个属性进行一一分析。 他认为,人的一生尽管外部环境时刻在变,但每个人的性格始终相同,一生就相当于一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每个人都掩藏在他的意识中,隐蔽在他的皮肤之下,直接生活于他自身之内,因此很难从外面帮助他。 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幸福,是由他的个性决定的。一个人的心力,决定了他获得高级享受的能力。 心力薄弱,外在努力统统无济于事,不论是他人的帮助,还是命运的垂青,都无法让他超越局限,他只能享受平凡无奇的人生的快乐。自始至终,他依赖的是感官享受,亲密快乐的家庭生活,庸俗的社交,粗鄙的娱乐。 获得精神享受,主要依靠心力。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命运可以变好,而内心丰富的人,对命运并无多求。 对于我们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客体。例如:饥饿是最好的厨师,老叟漠视少年眼中的女神。健康尤其重要,健康的乞丐比生病的国王要幸福。 身体的健康,是任何品阶和财富都无法代替的。因为:全身健康,身体组织舒适有序,因而性情安详开朗;身体健康能够带来理智清晰活跃,敏锐正确;还可以让意志既节制又温柔,因而有良知。 聪明才智之士,即使与世隔绝,也能凭借自己的思想和幻想怡悦心神。蠢笨愚笨之人,即使走马灯一样忙于社交、看戏、游玩、娱乐,也逃脱不了锥心痛骨的无聊。 卓尔不群、心灵出众,时刻享受自己的个性,会觉得大众所追求的享乐大多是累赘。就像苏格拉底在市场见到琳琅满目的奢侈品,说道:吾不需之物,何其多也。 所以,与其处心积虑地发财,不如保持健康,培养能力。钱财过多,对我们的贡献微薄。最高级的享受,是精神享受。 内心空虚,意识苍白,精神贫困,驱使人们参加社交聚会,然而参与聚会的人,正是他们的同类一一原因是,同类相投。众人一起纵口腹之欲,遂耳目之欢,千方百计、寻欢作乐,最终堕落放纵。 究其根源,正是内心空虚,精神贫困的无聊。他们来到人世间,外富而内贫,想从身外获得一切,企图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内心的丰富,当然会徒劳无功。 (未完待续)
2023-07-15 00:22:331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2021-08-08

第一章 生命的划分 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 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我们所处的世界。 世界是相同的,每个人却大异其趣;有人觉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有的人却觉得生趣盎然,极具意义。 每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变成另一个人。 生命就像是在一个题目上发挥不同的内容,人和人绝不可能超出他的个性。 令别人喜欢自己,不论用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 性格决定看法,看法左右情绪。 第二章 什么是人格 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事情本身是苦还是甜,而应该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强度如何。 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更重要。 世事有利就有弊,有弊也必有利。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遭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缺常常不能如愿。 做某事,做好最坏结果的打算,然后放手一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悔就好。 人生就像一副钟摆 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生命呈现两种状态,那就是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痛苦与厌倦在两种状态里都是对立的。 人由于内在内心的空洞,寻求外在的娱乐享受。心灵财富越多越丰富,内心空虚的机会就越小。 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就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以人,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人孤独时,需委身于自己,内在财富的多寡便显露出来,才华横溢之人,虽身处荒原,亦不会感到寂寞。人只有独居和从众两种选择。 平常人只想着如何去“消磨”时光,有才华的人却“利用”时光。 人生来孤独,在任何事情当中,人最后必须,也仅能求助于自己。《行行复行行,能为己寻觅》 幸福就在自足。所有其他的幸福来源,本质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如过眼云烟,随机缘而定;也都时常无法把握,所以在极得意的情况下,也可能轻易丧失,这是人生不可避免之事。人需依靠自身,因为唯有自己才是长久伴随我们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自己是唯一纯正和持久幸福的源泉。 将幸福的重心放在自身,不因外界的欲念和幻想改变位置。 终其一生,每时每刻都能成为自己。 第三章 人能拥有什么 好还是不好,相对而论。金钱的好是绝对的,金钱不但能具体满足一个特殊需要,而且能抽象地满足一切。若是有一笔足以自给的财富,该把它当做抵御可能遭遇的不幸和祸患的保障,而不是享乐。 生于穷苦的人有着坚定而丰富的信心,她们不相信命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头脑,也信赖心灵;贫穷不是无底的黑暗,摔倒后还可以再爬起来。 第四章 地位 无需对他人的看法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自身。 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筑在全体的本质上,身体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要素,其次是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任何人的首要存在和真实存在条件都藏在他自身的发肤中,不是在别人对他德卡发里。 我们置于他人意见之上的价值以及我们经常为博取他人欢心而做的努力,与我们合理希望获得的成果不能平衡,前者是我们能力以外的东西。 越是随意恶语伤人的,越是可怜和令人嘲笑的。 名声与价值的关系就好似身体与影子的关系,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即使最强壮的手臂也不能给轻如羽毛的东西一点冲力,因为后者自身没有启发动力的机关,所以不能奋力前进击中目标,很快磨尽最后一点能量就掉落下来。 唯有直接且存在于自身的东西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因为此种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他人所剥夺。所以,伟大的头脑与心灵才是值得追求并且可以增进幸福的东西。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一切的存在与活动都是由于意志本身,不但有着经验的内容,也有着本体的意义。 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生的幸福与痛苦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而是痛苦。 人生是这样短促,而时间却又那样无限,我们既不能了解它的过去,也无从推知它的未来。 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之中。 第六章 人性 人的道德基于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又基于人的道德。 勇敢将是一种坚忍;同时,由于它使我们忍耐和自制,所以,通过坚忍的媒介,勇敢至少接近德行。 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首先是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以最大的自由突破公理和正义的约束。 人们在匆忙中爱,却在悠闲时憎恨。 人生不断痛苦地煎熬,想在别人的身上产生痛苦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就是生活的意志。
2023-07-15 00:22:391

摘录《人生的智慧》

近日负能量满满,故摘抄《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一文的金句: 1.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 注解:人的各种感觉、欲望、想法是由人的认知引起的,外界环境只是触发,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例如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在于内部不同。 2.个人都受到他自身意识的限制,他们无法跨越这些限制,就好像无法穿过他们的皮肤一样。 注:个人受到大脑意识的局限,一个人很难以超越其局限性。 3.没有人能够超越自我的个性。 4。对于人也是这样,衡量他能获得的快乐的方法,取决于他先前的个性。 注:说明找到自我个性的重要性。快乐取决于自身个性上。 5.]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那么有一点很明确,我们的幸福极大程度是基于我们是什么,基于我们的个性,而命运通常只是影响了我们有什么(财产)以及我们的名声。 6、相对于客观因素来说,生命中的主观因素对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才是无比重要的。 7、决定我们生活幸福的应该最先考虑的也是必须的因素,就是我们是什么-我们的个性。我们的个性不会因命运的变化而变化,会从我们身上夺走。 8、我们能力所及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尽我们的全力,去利用自己的个人天赋,因此我们要遵循这一要求,让这些天赋起到真正的作用,要努力让我们的天赋物尽其用,而不要去顾虑其他;最终,我们选择职业、地位、生活的方式等方面时,都要力求最适合于我们的发展。 9、更悲剧的情况可能是:一个具有高超智慧的人无法运用和发展他的智慧,而是寻求那些不需要智慧的工作,譬如体力劳动这类以他的力量难以支撑的工作。 10、所以很明显,更明智的选择是将精力放在维护我们的健康和培养我们的能力上,而非过于注重财富的积累。 11、财富这一词语的严格意义包含过剩的、多余的意思,它对我们的幸福起不了多大作用。我们所占有的财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对于我们的幸福只能产生很小的影响力。 12、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什么,这是幸福的首要元素。 13、相对于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说,“一个人是什么”对于他的快乐才更为重要的。一个人是什么,一个人内心拥有的自我,永远是最重要的。 14、人格和它引起的一切,是影响我们幸福和快乐的即时的、直接的、唯一的因素。至于其他的因素,都是一种媒介,或者是间接因素,其影响都是中性的或者不起作用。 15、亚里士多德说:“长久的不是财富,而是性格。”因为相同的原因,我们可以承受住来自外界的一切不幸,但是却无法忍受源于自我内心的不幸。因为运气总会改变,但是性格不会。 16、健康的身体中拥有健康的心情,这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 17、如果你总是笑,那么你是幸福的;如果你总是哭,那么你是不幸的。 18、我们追求幸福的所有努力,其首要目标,就是保护和培养这种愉悦与快乐的感觉。 19、 当一个内心阴沉的人出现神经病态的情绪,或者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时,这种消极的倾向会达到一个极限,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不适感最终产生出个体致命的弱点。因此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它实际上可能是由最微小琐碎的不愉快所致致的。甚至当这种倾向到了最糟糕的程度,可能不会因为特定的事件引发,一个人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仅仅是因为他那永恒的不快乐,之后他就冷漠果断地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20、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就是痛苦和沉闷。生活大致上就表现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断摇摆。苦难的环境和贫穷会产生痛苦;然而,当一个人足够富有的时候,他又会觉得沉闷。(到P24) 先抄这么多,他这本书的金句和带有特性的个人见解,实在太多了,对于以后的写作来说,是一本属于金句和可借鉴的句子较多的书。 以后可以慢慢再翻阅增加金句。暂时不掉进对全书句子的理解中,否则无法一览全貌,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这本书和叔本华本人。 PS: 说实话,此刻在心情不好,郁闷而情绪低迷时,读一读叔本华的文字还真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抚和宽慰。完全是膜拜的状态。但是之前于清醒和理智时,读他的文字就会觉得是一种叔氐悲观中带点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是一种对他人生的理解和带一部分怀疑观点的倾向。 所以看,同一本书,不同的心境读出的感受也不一样!
2023-07-15 00:22:461

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

本周正在读的书籍是《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华。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哲学书,适合放在床头慢读细品,每一句话都非常富有哲理性。 作者介绍: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叔本华的母亲约翰·特罗西娜·叔本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嫁给了年长她许多的叔本华的父亲。这场婚姻对于他母亲来说似乎并不是很幸福。 他母亲很有文艺天赋。写了不少浪漫的爱情小说。叔本华从小就与母亲不投缘,他也感觉不到母亲对他有什么母爱。父亲自杀身亡后,母亲得到了解脱,然后全身心投入喂马的社交沙龙。 叔本华自小就跟随父母周游列国,在上大学之前从15岁到17岁专门游历了欧洲国家。叔本华在哥廷根念大学的第1、2年里,学习了物理学、矿物学,自然历史、植物学也旁听了,生理学,天文学,气象学,人种学,法学等课程。他留下了笔记本,密密麻麻写完了对课程的肯定否定质疑感想,广泛深入的知识为他以后成为哲学家铺垫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叔本华掌握了7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1833年6月,45岁的叔本华在法兰克福安顿下来,直至72岁去世。 金句分享及感想: 1、人生真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我已决定要花费这一生去琢磨和探究这一糟糕透顶的人生。——叔本华2、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第一: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第三: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3、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是与他自己的想法,感觉,活动直接相关。感想: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每个人的自身个性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只是与他自己的想法,感觉,活动直接相关。我们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4、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感想: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困于自己的意识,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当中。那我们怎样突破自己的意识呢?唯有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层面。 5、一个人可能得到多少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的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感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世界丰富了,那么物质的匮乏也不会带来太多的烦恼。反之如果精神世界匮乏,再多的物质也带来不了永久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去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提高自己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修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领略高级快乐。 6、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感想:获得幸福是一种个人能力,有的人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获得幸福。有的人很富有,但是依然感觉到不幸福。 7、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首先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 8、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完全孤身一人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呆滞麻木的人,接连不断的变换着聚会叹气,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9、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10、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思想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没有对事物的某些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有能力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11、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思想修养要来劲千百倍,而完全确切的是人的自身,对人的幸福而言,比人所拥有的财富重要的多。12、我们看到很多人蚂蚁式的不眠不休,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已有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因此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物毫无感知,人生最高的乐趣,精神思想方面的乐趣是他们无法领略的。
2023-07-15 00:22:531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第4、5、6章 [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 [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 [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 [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 [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 [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 [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 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 [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 [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 [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 [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 [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 [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 [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 [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 [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 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 [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 [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 [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 [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 [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 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 [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 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 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 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34]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偏爱。 [35]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 它像只恶鹰吞噬着活生生的你!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 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靡菲斯特《浮士德》 [36]不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塞涅卡《论愤怒》 [37]每一天都是某一短暂的生命:早上起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 [38]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歌德:《浮士德》 [39]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的人:只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40]我们不能无条件的放任自流,完全表现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是需要掩藏起来的。 [41]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恶习及其他让人厌恶之处。 [42]我们给予自己各种自由,也同样让别人有各种自由。——贺拉斯 [43]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保持沉默,那我的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这秘密的囚徒。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阿拉伯谚语 [44]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45](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沉着和宁静。——贺拉斯 [46]老人们啊,很多就像已经死亡 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幕,第5景 [47]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2023-07-15 00:23:001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哪个版本的译本最准确?

李连江译《人生智慧箴言》最好。这个译本是得到了德国叔本华协会支持的。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在叔本华哲学爱好者圈子里的口碑很好,但这个译本有一些严重的错误,甚至连书名也译错了。此书的德文原名是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Aphorismen是箴言,zu相当于英语的to,Lebensweisheit是人生智慧,整个书名直译为汉语就是《通往人生智慧的箴言》,显然李连江的译法更准确。介绍《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2023-07-15 00:23:081

人生的智慧讲的什么?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只活一次。过去的都随风而逝。不能反悔,不能重来。还记得第一次读时的醍醐灌顶。再不需要读什么心灵鸡汤了,这一本就够了。本书涵盖了人如何能幸福,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关于人生,最好的答案就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
2023-07-15 00:24:13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常有。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不如意常有。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4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欲望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2023-07-15 00:24:471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第1、2、3章 [1]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 [2]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 [3]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 [4]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以及阵发性的过度愉快和挥之不去的忧郁。那么因为天才的条件就是超常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文学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5]“郁闷”型的人,亦即阴沉和忧心忡忡的人,虽然总的来说比无忧无虑、快乐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却因此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的人,总是担心最坏的结果,因此做足防范措施,与那些总是赋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和大好前景的人来比,不会那么经常地失算与栽跟斗。 [6]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思想深邃、远大的话,甚至会选择独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会导致一个人不喜与他人交往。 [7]愚蠢的人饱受无聊之苦。——塞涅卡 [8]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耶稣·西拉克 [9]因此,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10]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11]没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闲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塞涅卡:《书信》 [12]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的礼物,其他别的一切好处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还真有其他别的好处的话,通常只会变成某种负担。 [13]在这里我不会不提及这样一类人:由于仅仅具备了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思想上的需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所说的“菲利斯特人”(Philister)。这是德语特有的词语,源自德国的大学生生活。后来这一名称有了更高一层的含义,虽然它与原来的意思依然相似。“菲利斯特人”指的是“缪斯的孩子”恰恰相反的意思,即“被文艺女神抛弃的人”。 [14]由于菲利斯特人没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会寻求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而不是精神上的需要的人。因此,在他们对别人的诸多要求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别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头脑思想。当他看见别人具有突出的头脑思想时,反而只会引起菲利斯特人的反感,甚至憎恨。因为他们有某种难以忍受的自卑感,以及某种隐蔽的嫉妒——这种嫉妒,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甚至对自己也是这样。 [15]菲利斯特人的巨大痛苦就在于任何观念性的东西都无法给他们带来愉快。 [16]拥有卓越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一个确切的不便之处,就是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也伴随着他的智慧而增强了;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17]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18]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似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某种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最终赚到可观的金钱,那他十有八九会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以恒久不变的本金,以此赚取的金钱只是本金的利息而已。这样,他就不会把挣来的一部分金钱积累成为固定长久的本金,而是把挣来的钱随手花掉。这样,他们通常最终会陷入贫困,因为如果他们的才能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例如,几乎所有从事优美艺术的人都属于这一类情况,那么他们就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又或者,因为他们挣钱的本事,依赖某种环境和各种某种风气,而这种环境、风气随后消失了——这样,他们的钱财收入也就停止了。 [19]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却把贫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以某种方式意外获得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把财富用来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把钱财耗尽,他们仍然像以前没钱的时候那样生活下去,并且还免除了一样烦恼哩! [20]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伏尔泰 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却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上述为人处世的艺术。或许他们具有某些才能,但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才能与平凡庸俗、低三下四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他们会看到身居比自己更高位置的人的平庸和低劣之处。此外,如果他们还遭受别人的侮辱和种种令人愤慨的事情,他们就会变得倔强、难以驾驭或者害怕、茫然。这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办法。 [21]在局促狭窄的屋子里,无从施展力量,要站起身子已经非常困难。——尤维纳利斯 第4、5、6章[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 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彼特拉克《十四行诗》[34]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偏爱。[35]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只恶鹰吞噬着活生生的你!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靡菲斯特《浮士德》[36]不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塞涅卡《论愤怒》[37]每一天都是某一短暂的生命:早上起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38]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歌德:《浮士德》[39]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的人:只是露出其中的一面。[40]我们不能无条件的放任自流,完全表现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是需要掩藏起来的。[41]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恶习及其他让人厌恶之处。[42]我们给予自己各种自由,也同样让别人有各种自由。——贺拉斯[43]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如果保持沉默,那我的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这秘密的囚徒。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阿拉伯谚语[44]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45](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沉着和宁静。——贺拉斯[46]老人们啊,很多就像已经死亡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幕,第5景[47]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2023-07-15 00:25:071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不要再说我可能读不懂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高深哲学感吓住了我,一直觉得肯定晦涩难懂,不曾想着去读。却原来如此接近生活本色,相当接地气,就像那些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儒雅,越平易近人一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简直就是春风般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只母鸡,无数鸡汤就是从这只鸡身上取的一鳞半爪熬的。读书还是要读经典!可惜我语言功力不够,只能说写得真tm太好了! 越活越感觉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罗素说宇宙是不可知的,我们短暂一生那点知识实在是可怜,即使整个人类对宇宙存在的认知也是可笑的。叔本华的论断之一也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则共存亡。不是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一个目标满足了,我们又有新的欲求,每个人都有这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这就是生命的意志,世界是我的意志,就像爬山,以为爬上了山顶,眼前却又出现了另一座山峰,所以,叔本华说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不断审视自己,锲而不舍地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这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即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是否在意自己在他人评价中的地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甚至远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骄傲,只有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人才会抓住那些千百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 30岁时的叔本华就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63岁之前的他一直默默无闻,上课只有几个学生去听课,出书只能卖出去几百本,好在他家庭富裕,不靠做文谋生,可以一直过隐遁的生活。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得永生!
2023-07-15 00:25:141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这句话引自叔本华的哪本书?

你好,这是叔本华著名的钟摆理论,出自他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对这句话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 【1】*该书一般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目前国内翻译最为贴切的版本是韦启昌先生译的。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韦启昌先生对叔本华最根本的、在这本书里重复出现的“意欲”一词作出简单的解释。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我们这个存在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多样的现象世界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客体化。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亦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着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中文对德语的意欲(wille)的翻译就是“意志”。但韦启昌先生认为,“意志”一词在中文里是与人的认知,亦即与人为的具体目的、决定和计划有关的心理状态,和“毅力”一类的词同一种类,但叔本华概念中的"wille”,其现象却是盲目,没有目的的欲望、意愿、恐惧等,与认知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意欲实为更加精确、贴切的中文译词。 【2】原文如下:“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而内在的或者说属于主体的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对立关系则基于以下这一事实: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精神的迟钝一般是和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2023-07-15 00:25:494

叔本华看过老子吗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19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标志着他思想发展的顶点。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败北而辞职。尽管他的哲学受到同代人的冷落,但他仍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其哲学体系直到1853年为人重视。
2023-07-15 00:26:045

如何评价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2023-07-15 00:26:192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的哲学幸福论

世人皆说叔本华,是一名悲观主义者,我以为,他写的书也必然充满了阴暗,可翻开这本书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引起自己的不适,反倒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甚至感同身受。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后来发疯自杀。他的母亲,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母亲在世时,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和。父亲死后,他和母亲关系决裂,靠着父亲的遗产生活,并投身于哲学,一个人度过了余生。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原因,应该是导致,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成吧。我觉得,叔本华的悲观,实质上是对群体的悲观,他在书中描述群体,都在用“愚蠢、傻瓜、庸俗、伪善”等字眼,这些词语,足以看出他对群体的愤恨。 他认为一个人,只能从孤独和庸俗中,做出选择,优秀的人,会选择孤独,而庸俗的人,则会选择合群。如果一个人喜欢上了独处,并且拥有优秀人格的话,那他就能够获得幸福。 或许你觉得他的思想有些片面,但细细思考,就会觉得他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去年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畅销书《乌合之众》,书中就提到:身处群体中,便会让人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且个体一旦进入某个群体,他的智力水平,也会立即出现下降。 群体会轻易被各种情绪煽动,缺乏理智。只有当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思考,理清自己的思维。还有,身处群体中,免不了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合群,而合群的代价,则是抛弃一部分自我,如此想来,独处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叔本华在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划分为三类: 一.人的人性:包括健康、相貌、品行、智慧等。 二.人拥有什么外在条件:拥有的金钱,或者其他外在的物品等。 三.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名声、地位等。 叔本华觉得,命运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影响到,他的财产和名誉。而想要依靠改变命运,就会永远无法获得幸福,因为影响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人格品质。一个人能够坚定自身的品质,就证明他是一个拥有思想的人,只有思想,是不会被人夺走的,因此拥有思想力量的人,才能永久获得快乐。 如果一个人拥有优秀的品质、原则和良知,他还可以抵抗欲望的诱惑,那么,即使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个人也会通过自己的思想,获得快乐。那些通过社交,旅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获得的短暂快乐,其本质只是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欲望会永无止境。 叔本华说:“有了健康,任何事情都是获得快乐的源头。”健康很重要,只有拥有它,你才能去追求其它事项。提起健康状况,大部分人都只能想到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心灵上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经常心情抑郁,面色阴沉,同样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叔本华把生活方式,归为三种,一种是“庸人的生活”,另一种是“个人的生活”,最后一种是“智者的生活”。庸人的生活,他们会试图在自身以外的事物上,寻找快乐,为了摆脱生活的无聊和沉闷,去寻找各种激情;个人的生活,他们会投身到业余爱好和学科中,例如历史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用爱好来取悦自己。 最后一种,智者的生活,被称为“天赋”。他们不是通过表面的追求,去认识自我,而是深入探究,去表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例如哲学、诗歌、音乐等,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当作一种使命,把自己的全部重心,都放在这项使命中。 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能让其生活更加富足,但对幸福无用。许多富有的人,每天奔波在各种场合,拥有大把的金钱、各种消遣时间的娱乐方式,可这些,只能让他们获得短暂的感官享受。当快乐过后,独自一人时,一切只剩下了焦虑和厌倦,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和知识支撑。 人们产生的所有焦虑,都可以总结成一个原因,就是“别人所说的话语”,我们总是喜欢,把其他人评价自己的话,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参考。歌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将自己生命的基础,建立在别人的喜爱之上,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活着。 自我的存在价值,除了自己可以评判之外,其他人无法为你提出客观意见。叔本华把这种“依靠别人活着”的行为,称之为“虚荣”。凡事迎合别人的看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你为了表面上的脸面,去抑制自己的自尊,到头来,反倒让自己持续痛苦的傻瓜行为。 当你渴望从社交中,获得快乐的同时,也会让你失去了自由。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本质,就是相互忍让,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像的人,所以为了能够融入群体,就必须学会舍弃一部分自我。最后,接触到的人越多,你也就变得越无趣。 叔本华说:“流氓总是善于交际,孤独是困苦的,但千万不要变得庸俗,因为你会觉得到处都是绝路。”在他看来,想要幸福,就是学会承受孤独,这也是拥有优秀品质的人的特点,一个接受不了孤独的人,最终会迷失在人群中,丢失了自己。 我想,无论一个人喜欢合群也好,不合群也罢,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在这个世界,就算选择不合群,也无法与所有人断绝来往,我们更无须把自己完全封闭,而是去选择性的交往值得的人。不过,人生漫漫,我们应该提前明白,没有人会一生陪伴在自己左右,总有一天,你要选择独自面对孤独。学会从独处中,获得幸福,这应该是所有人都要培养的能力。
2023-07-15 00:26:38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通过对人性内心关注和探索,深入浅出的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正确引导着我们如何去做一名人生的智者。   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我们每天面对工作的繁琐,发现有时会干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总感觉沉不下心,担心完不成任务。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的不易,总喜欢与他人的名誉、地位和名声作比较,来衡量自己到底成功与否。   这些杂念难免会使我们产生压力,并总是活在他人的言论之中不能自拔,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究其原因都是失去了自我内心的本真。   我们不应再他人的眼光中飘摇不定,唯有活在当下,专注于现有的一点一滴,才是取得愉悦的真正秘诀。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在紧张的工作中能够自我缓解疲劳;在追求完美和极致中懂得理性让步;在失落的情绪中能够及时摆正心态。试着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去不断消除万般忧愁,真正感知生活的乐趣。   做一个知性随和的人。一个知性随和的人,必定拥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他的生活是轻松有趣的,但也是谦虚谨慎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保持好奇心,对人生哲学有所积累,有所感悟;他需要我们拥有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用宽厚感恩之心去发现世间美好有趣的一面;他需要我们每天“慎独自省”,时刻检讨自己的善与恶、对与错,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实属不易,有道是:“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其乐;一个冥顽不灵的人,即使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为人处世,应不限于眼前,不困于未来,不过分计较得失,从容不迫,方能走的更远。   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我们都知道“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当下有的人因为怕担责变得不担当,不作为,出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工作因循守旧。   这种过度的从众行为十分容易导致我们变得盲从和怯懦,如果希望工作有起色、有成绩,就必须具备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敲响好奇之门,把积极能干的形象展现给他人。   正如文中所说: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琢磨人生,管理人生的智慧,让你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生活中的美好正在等待着被你发现。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读后感·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2023-07-15 00:26:591

叔本华有哪些作品?

叔本华著作有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视觉与颜色》、《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等具体如下: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从上面作品中分离出来的书籍包括:《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人生的智慧》、《生存空虚说》、《叔本华论说文集》、《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人生哲学》。扩展资料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瑟·叔本华
2023-07-15 00:27:073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137个笔记

序>> 真正的哲学家所探求的永远是明了、清晰,达到像瑞士澄清的湖水一般,湖水的安谧才使得极为澄清的淤水产生极大的深度,澄清的湖水恰好显示出湖的深度,混浊迅疾的山洪是不能显示出深度的。相反,那些假哲学家所使用的词汇,并不像达里兰德一样地隐藏思想,而是在掩盖自己的缺陷:没有思想。这样一来,就能让读者来担负不了解假哲学家所谓思想系统的责任。读者之所以看不懂假哲学家的思想系统,实际上是由于假哲学家自己的思想不清楚。 就是不成体系,没有水平,就不要出来害人,要不然读者就报警了。 >> 人生向来有一种向外攻击和获得权力的倾向,每个人只要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有这种倾向。这种人性表现在人类历史的政治方面,自始至终就是权力政治。 所以是普遍性了,即使是再内向或者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人,本心都一样。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第一章 生命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那就是自外界得来的幸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这种划分除数量外,实际上没有指出什么。据我观察,人的命运中的根本不同点,可以分为三类: 来自心灵的是高级的 >> 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是使我们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我们整个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们不满足,直接的源泉也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来说,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而已。 看外界角度不同 >> 对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某种情景只不过是一种可笑的冲突,忧郁的人却把它当作悲剧,但在恬淡的人看来又毫无意义。>> 明白一点说,每一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而变成另一个人。 >> 因为事物的存在或发生,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而且只是为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事物。在大部分情况中,意识素质的重要性远超过形成意识内容的外在环境。 给予的快乐,哪怕是讲个笑话,超出他的认知,你俩就都懵逼了 >> 我们努力使自己所宠爱的对象快乐,必须就着那个对象的性质和限定在它所能感受的范围以内。 >>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就是他的感官嗜好,他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时光。教育也不能扩大这类凡夫俗子的精神价值。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际上就是他的心灵,虽然我们在年轻时不了解这一点,事实上却是如此。 哲学也不乏鸡汤 >>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赋予或代替的。谁又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 >>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就比我们所能占有的任何其他事物更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想中,也其乐无穷。>> 苏格拉底看到许多奢侈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道: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还真多! >> 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基本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哲学也讲玄学 >> 一个人的命运自出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活动里开展自己,我们的生命像行星一样,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在什么样的位置。请看古代的女巫和先知们如何断言人不能逃脱自己生命的道路,也不能借时间的任何力量改变自己生命的道路。>> 维护健康和培育心灵,比只知聚集财富要聪明得多,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疏忽为生活获得必需的供给。 >> 满足外,一切财富的占有,就对幸福一词的适当意义来说,影响是较小的。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因为保存财富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 >> 然而,人乐于使自己富有远超过让自己获得文化,虽然人的文化对幸福的影响远超过财富对幸福的影响,人还是不断地追求财富 马斯洛需求理论咋说来着 >> 使别人喜欢自己,不论出于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第二章 什么是人格 >> 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 >> 人自身的福祉,如高贵的天性、精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壮的体魄,简而言之,是幸福的第一要素。 >> 至于如何维护健康,也无须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绪,也不要太抑制自己,经常进行户外运动、进行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就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就是依赖体内各种器官的不停操作,操作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分也影响了全身。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本身就是运动。 >>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也的确是生命的本质。有机体的每个部分都一刻不停地迅速运动着。比如,心脏在一收一张间有力不息地跳动,每跳二十八次,就把所有的血液由动脉运到静脉再分布到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中;肺像个蒸汽引擎无休止地膨胀、收缩;内脏也总在蠕动工作着;各种腺体不断地吸收养分再分泌激素;甚至大脑也随着脉搏的跳动和我们的呼吸而运动着。>> 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云烟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还重要。 小时候就常常不理解,为什么欢愉之后内心会空虚,原来这货早都悟出来了。 >> 知识的迟钝是心灵空虚的主要原因,唯有经常兴致勃勃地注意观察外界的细微事物,方能除去许多人脸上流露的空虚。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这就好比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空下来的心灵。而所寻求的事物又大多类似,试看人们依赖的消遣方式,他们的社交娱乐和谈话的内容,不都是千篇一律吗?再看有多少人在阶前闲聊、在窗前凝视屋外。 >>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的受容力、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 牛羊结群而据,猛兽总是独处。 >> 智者在跟他的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间后,就会退隐,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人,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这些都是高度自律人生的目标 >> 然而大部分人在闲暇时刻里,得到些什么呢?除了感官享乐和浪费外,只有厌倦与无聊。这样度过的闲暇真是毫无价值。阿里奥斯托说:“无知的人的闲暇是多么可悲啊,而如何享受闲暇实是现代人的最大问题。平常人只想着如何去‘消磨"时光,有才华的人却‘利用"时光。”>> 行行复行行,能为己寻觅 >>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自己是唯一纯正和持久的幸福的源泉。 >> 第一类是满足“生命力”而得的快乐,代表生命力的食、饮、消化、休息和睡眠;在世界的某部分,这种基本快乐是典型的,几乎人人都要得到这种快乐。第二类是满足“体力”而得的快乐,此种快乐可以从散步、奔跑、角斗、舞蹈、击剑、骑马以及类似的体育运动中得到,有时甚至可以在军旅生涯和战争里消耗过剩的体力。第三类是满足“怡情”而得的快乐,诸如在观察、思考、感受、诗与文化地体会音乐、学习、阅读、沉思、发明以及自哲学等中获得的快乐。 >> 另一幅景象,所呈现的是一个富有高度心灵能力的人,他思想丰富,生命充实而有意义,一旦得以自主,立即献身于有价值、有趣味对象的追求,所以他自身含有最高贵的快乐源泉。诸如对自然的观察、对人世的思索、对历史上伟大成就的领会和了解,深刻透彻地明白伟大业绩的意义,这些是此类人独具的才能,这些是他们所需要的唯一外界激励的来源。 >> “菲利斯丁”性格的特征是枯燥无味又气质滞钝,活像动物。 第三章 人能拥有什么 欲望无穷 >> 当我们无力增加财富,又企求不断增长权利时,不满之情就产生了。 所以说,拥有的财富不能超越自己的认知。否则,凭运气赚来的钱,终会凭实力败出去。 >> 若有一笔足以自给的财富,他就该把这笔财富当作抵御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而不应把这笔财富当作在世上寻欢作乐的许可证,甚至以为钱财本当如此花销良好家境,拥有良好教育。尤其关于财商。 >> 生长于良好环境里的人通常比凭运气致富的暴发户更为节省和小心盘算未来。>> 无数的人当他们有钱时,把金钱拿来购买暂时的解放,以求不受烦闷感的压迫,到头来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又贫困了。 是呀,所以谁不想实现财务自由。 >> 生而有足够财产可以过活的人,通常有一颗独立的心,他们不习惯于同流合污;也不会奴颜媚骨,哀怜乞食;深感认同 >> 他们甚至还想追求一点才性,虽然他们应该晓得这种高洁的才性远不是世俗谄媚的对手;>> “如果你的贫穷大过才气,你是很难有成就的。”这话适用于演艺和文学界,但绝不适用于政治圈及社会的野心。 第四章 地位 >> 由于人性奇特的弱点,我们经常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加反省,就可知道,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的幸福。 哈哈,这货。 >> 除此以外,他人的意识与我们一点不相关;尤其当我们认清了大众的思想是何等无知浅薄,他们的观念是多么狭隘,情操是如何低贱,意见是怎样偏颇,错误是何其多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更不相干了倒也是 >> 这样,我们就真的不在乎他人的意见了。只要我们有机会认清自古以来多少伟人曾遭受蠢人的蔑视,就会晓得,在乎别人怎么说实在是太尊敬别人了。>> 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要素,其次重要的是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 >> 要知道任何人的首要存在和真实存在的条件都是藏在他自身的发肤中,不是在别人对他的看法里;个人生活的现实情况,例如健康状态、气质、能力、收入、妻子、儿女、朋友等,对幸福的影响将大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千百倍;如果不能及早认清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就晦暗了 人非圣贤,孰能不在乎。 >> 我们每做一件事,首先会想“别人会怎么讲”;人生中几乎有一半的麻烦与困扰就是来自我们对此项结果的焦虑;这种焦虑存在于自尊心中,人们对它也因日久麻痹而没有感觉了。我们弄虚作假以及装模作样都是源于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焦虑。如果没有了这种焦虑,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奢侈了。>> 我们所有的焦虑、困扰、苦恼、麻烦、奋发努力几乎大部分都起因于担心别人会怎么说;在这方面,我们的愚蠢与那些可怜的犯人并没有两样。羡慕和仇恨经常也源于相似的原因。 >> 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 哈哈,还是不知道为好。 >> 所以,一个人如果完全知道了人家在背后怎么说他,他会烦死的。>> 荣誉并没有直接的价值,它只有间接价值。 >> 退休的生活有助于心灵的平和,就是由于我们离开了长久受人注视的生活,不需再时时刻刻顾忌到他人的评语;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归返到本性”上生活了。 >> 值得做的事都是难做的事。 >> 骄傲与虚荣有下列不同:骄傲是确信自己在某一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隐秘地希望自己终将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体认。虚荣是人希望通过外在间接地获得这种体认。 >> 官位纯粹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严格地说,它只是一件虚伪的外套;目的在于索取人为的尊敬,而有关身份的所有事情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 成为社会中的有用分子,必须做两件事情: (一)完成人之为人的根本责任; (二)完成个人在此世界中的特殊地位所应尽的职责。 >> 谈到官方的荣誉,一些人的普遍意见是,一个人担任某种官职,实际上就必须具有执行任务的必要条件。比较大和比较重要的职务是肩负国家的责任,如果官职越高,影响力越大,一般人就认为,他必须在道德和理智上更应该具有适合该职务的条件。因此官位越高,他所得的荣誉也就越大,例如头衔、等阶和他人对他的卑躬屈膝行为,都是在表示这一点的。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官阶,包含着他应该有的某种程度的荣誉。 >> 男人占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诸如良好的体形和理智能力,女人们为了围攻男人和控制男人,以及分沾男人所具有的美好事物,她们就不得不聚在一起搞统一阵线。 >> 越是随意恶语伤人的,越是可怜的和令人嘲笑的。 >> 品质恶劣的人就喜欢侮辱别人,这几乎是一种定律, >> 我相信具有荣誉的人是能忍受别人的侮辱的。 >> 遭人打击,在某种情况下也许会使人愤怒及采取立即的报复,但并无关于荣誉。 >> 被人掴了一记耳光,他们认为只不过是一记耳光,一个没什么了不起的肉体上的伤害而已。而近代人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是悲剧的一种题材。如果法国国会某人挨了一记耳光,它的回响也许要从欧洲这一端传到那一端。 >> 一般人的荣誉目的,在于与人能平和交往,因为我们无条件尊重别人的权利,我们就值得别人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骑士的荣誉则是不顾一切地使我们产生恐惧,因而使我们不得不因为恐惧而折服。 >>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两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在立功的道路中,具有一颗伟大心灵是他的主要的条件;而立言则需一个伟大的头脑。 >>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云烟,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短暂的时间;然而一部才华横溢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泉源,可历千秋万岁而长新。 >>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逐渐消失和变形,人们逐渐不再关心,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它凝化成石,留传后世。著作本身就是不朽的,一旦写为书篇,便可永久存在 >>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它并不肇始于偶然的机运,主要依靠立言者的品德和学问,并且可以永垂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作,而且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立言所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 著作是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受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 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 要知道人真正能够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就是那些与他气味相投的东西。枯燥的人喜欢无味的作品,普通人也爱看普通的文章,观念混乱的人只欣赏思路不清的著作;没有头脑的人所看的也必是空无一物的书籍。 >> 肤浅愚蠢的人从来就不晓得生命的意义, 他们只知用肉眼而不知用心眼, 因为善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东西, 所以他们就只有赞美那些老生常谈的事物。 >> 每逢有杰出的事件出现,不论是哪一方面的杰出,伪君子和其他大众都会联合起来排斥甚至压制它。连那些本身已有薄名的人也不喜欢新的声誉人物产生,因为别人成功的光辉会将他掷入黑暗。所以歌德宣称,假使我们需要依赖他人的赞赏而活的话,就不如不要了;别人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要,也不得不根本忽视你的存在! >> 再者,一部作品,读者的多寡正与作者的名声大小成正比,于是苦写学问著作的人想要获得名望,要比通俗小说家来得困难。而最困难的就是哲学作品,因为它们的目标晦涩,内容又没有用处。所以他们只能吸引同一层次的人工作。 世人若被名利累,万事皆可成蹉跎。 >> 从我以上所说的,我们不难看出,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没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所以谚语云:“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追求躲避它的人。”这只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 名声仅是人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当别人变得与他同样有名时,他原有的名望无形中便给“比下去”了。唯有直接且存于自身的东西才具有绝对的价值 >> 伟大的头脑与心灵是值得追求而且可以增进幸福的东西,至于因此而得的名声却只是次要的事。 >> 别人,是寄存我们真正幸福的最坏处所,也许可能寄存想象的幸福在他人身上,但真正的幸福必须存在于自己之中。 >> 本身的优良本性对自己十分重要,对他人则不太重要,所以,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紧要,他人意见仅处于附属的地位。 >> 真正的名声是死后方得的名声,虽然他没有亲自领受,他却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拥有赢得名声的伟大品质,又有机会充分发展,还有闲暇做他想做的事,献身于他喜爱的研究。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 凡是觉得自己有坚实的智能和正确的判断力,可是却缺乏高度心智能力的人,就不要畏惧苦读,因为凭它的帮助可以把你提升到一般仅知其所见的大众之上,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 要了解一切活动的根源——意志,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每个人只要闭目内证,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无休止地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都是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 水一泻千里,悠悠不断地流着,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原,汇入浪涛千古的大海,看来似乎没有遭遇什么阻挡 人在根源性上与痛苦同根源,只是因为灾难更容易让人铭心刻骨罢了。 >> 我们常易忘却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痛苦的遭遇却很少有人能忘记,这就证明人在根性上原是与痛苦同在的。死亡从来离我们不远。 >>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背后偷偷地、不断用鞭子抽打着我们,与其说我们是在过日子,不如说我们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真像一根燃烧的蜡烛,不到快燃烧完的时候,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要化为灰烬。苦难之于人犹如对树枝的修剪。 >> 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痛苦对人也有它的用处。这就像若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裂一样,人若没有艰难和不幸,一切的需要都能满足,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人事事顺遂,不劳即收获,傲慢和妄自尊大不使自己爆炸,也会使自己的生命膨胀。一味任性的结果,最后会让人变成疯子。因此,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年少总以为人生是一盒巧克力,长大发现,是盒巧克力没错,可惜是批量生产的。 >>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遐思未来的人生,这就像儿童坐在戏院里兴高采烈地等待拉开帷幕上演戏剧一样。当我们不知道实际要发生的究竟是什么时,这时我们实在是幸福的。然而成人似可预见到有时一些小孩好像无知的囚犯一样,虽不是被判死刑,却不知判决的意义是什么。然而每个人都希望活到老,人人都在今天人生不好,明天又比今天坏的状况中,一直到在整个最坏的人生中打转。>> 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即使在任何情况下,所接触的事物还能忍受,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一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 >>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他们回想早年的人生,就像朝日初升一样,对未来充满玫瑰色的乐观情绪,原来所希望和想象的是那样多,结果所得到的却又是那样少。 >> 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着,他就不得不活着,就是这样,人生实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猛烈而深厚的情感。然而,在目的上人和动物的结果却又相同,都是依据健康和性本能的满足。 >>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就会发现,人为了增加自己的快乐,就刻意地增加快乐的花样和需要的压力,而人本来和其他动物一样,并没有更大的困难来满足自己的快乐,花样和压力加大,困难也就随之加大,各式各样的东西,也就是认为对自己的存在所必要的东西就都产生了。 除了上述种种寻求快乐的花样外,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寻求快乐,结果也全是痛苦,这也是由人反省的能力所生的一种结果,而这种快乐超过了他的一切价值,那就是野心、荣誉和羞耻心,也就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采取各种形式,有时甚至是奇特的形式,努力来达成这些目的。而这些又不是在有形的快乐与痛苦中。 >> 说真的,人除与其他动物具有共同快乐的源泉外,人还有所谓心灵的快乐。心灵的快乐也是有着许多等级的,诸如漫无目的说笑或闲谈到最高的理智成就。但这种快乐也有它痛苦的一面,那就是与它紧随在一起的烦恼。烦恼是其他动物所不知的一种痛苦的形式,至少在它们的自然状态中是如此的。只有极少数的家养动物,有烦恼的些微痕迹,而烦恼在人却全然变成一种灾害。 >> 《性爱的形而上学基础》 不完美造就完美 >> 有两件事情使我们不可能相信这个世界是由全知、全善、全能的神所做出的成功工作。 第一,世界上到处充满着不幸。 第二,神的最高的产品——人,显然是不完满的,这真是一种可笑的讽刺。>> 人所处的世界,所处的地位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就应该有悲悯心。悲己也悲人,悲人也就是悲己,由之容忍、忍耐、慈善、自制,就自然地应与个人同在。 宣扬佛学追求 >> 要彻底解决人生的不平和痛苦,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习佛教的禅定。从而使自己进入涅槃世界,这才是人生最正确的方向,最应该走的方向。 第六章 人性 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 >> 佛教所谓的根本罪恶有四:欲望、怠惰、嗔怒和贪欲。 >> 中国人把主要德行区分为五种:仁、义、礼、智、信。基督教的德行是神学的,非主要的,共有三种:信、爱、望。 人要靠意志力约束自己动物本能 >> 当肉体的快乐引诱一个人背离正道时,他的肉欲——他身上所包含的动物部分——该负责任。 >> 感官上短暂的快乐,已变成对金钱深思熟虑的贪求。这种对金钱的贪求,像贪求金钱所表示的目的物一样,在性质上是象征性的,也是无法消灭的。 >> 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及早知道,自己所处的世界原是一个伪装的世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不会了解和忍受许多事情,甚至对这些事情完全感到迷惑。 >> 但是人性中最坏的特点是幸灾乐祸,是对别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幸灾乐祸。 >> 凡有妒羡的地方就有憎恨,同时,更不要错把任何妒羡的人当作朋友。 >> 但是现在我们要看看人生的不幸,而当我们看到人生的不幸也为这不幸的情景而感到恐惧时,就要回头再看看人类的邪恶。 点评 认为好看 断断续续看完的,比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著作要通俗一些。里面对人生的感悟和提炼出来的哲理,大部分我个人深以为然,因此也做了不少笔记。话说回来,只有哲学家才敢起这么大的标题吧,放给一般人就叫《关于人生,我的一点感悟》就不错了。
2023-07-15 00:27:40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句话,告诉你幸福很简单,如醍醐灌顶!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生的智慧》写于1850年,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是一本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通过此书,你将彻底读懂什么是人生,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如何宠辱不惊地幸福度过一生。 《人生的幸福》一书中的精辟论述很多,读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5句话,来一起体会大师的智慧。 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叔本华认为,沉溺在感官快乐中的人,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表面上很快乐,实际上离快乐很远。因为,每一次感官快乐过后,都是无比的空虚,只有靠更多的感官刺激来补偿,造成更大空虚,和幸福背道而驰。叔本华批判了当时纨绔子弟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生活。中国哲学家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来东西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共同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叔本华认为,幸福不可能从别处得到,只能求之于自身。人们对财产、地位 、荣誉等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的过多追求,反而带来了不幸。限制欲望,降低期望值是明智的。因为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人内心的快乐是自己意欲的产物。 笔者读到这里,深有感触。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幸福在“别人家”,自己总是不幸的——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学习好,老公不如别人会赚钱,老婆不如别人漂亮贤惠......殊不知,幸福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内心充盈的人,上天赐予的一切都会觉得幸福;而将幸福全部寄托于身外之物的人,即使自己拥有金山银山都还在整天抱怨。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的钟摆理论是叔本华的标签,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无聊,匮乏产生痛苦,富足产生无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的精神空虚,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只能在“痛苦-无聊”的钟摆中晃荡。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他以玩纸牌为例,说明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来打发时间,结果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摆脱这种困扰,一个人精神世界决定了他获取幸福的能力。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 健康 状况。 叔本华认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他指出,人生智慧首要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哪怕很细微,也可以感受到,快乐却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遭受太多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幸福的人生了。所以叔本华非常强调身心 健康 ,身心 健康 是压倒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 健康 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运。他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金钱、晋升、声望,甚至为了肉欲而献出自己的 健康 。”不得不佩服叔本华对幸福的深刻认识,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以为追求所谓的快乐就是幸福,却不知道减少痛苦就是幸福。 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将来的担忧,让我们将现在美好时光拒之门外,或者糟蹋了它,是非常愚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上班路上疾走,这时,另外一个问路人拦住了他,问他为何这么匆忙。青年说他在寻找幸福。之后,青年几乎每天上班路上都碰到那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当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变成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时,那个人问他是否还在寻找幸福,当他回答完后,他才知道这个问路人其实就是幸福之神。原来他一辈子找寻的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他天天上班的路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天都在为未来焦虑,为没有达到目标在悔恨过去,却忘记了那些沿途的风景,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一花一草,柴米油盐中。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帮助人们开启智慧钥匙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既是智慧的启迪,也是心灵的滋润。
2023-07-15 00:28:04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的度过一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世界是我的意志 ,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种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在世界舞台上我们不过是个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焦虑。 人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个性,财富或命运通常只是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或是别人以为我们有什么。 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段之间激烈或温和的来回摇摆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 ,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而烦恼着 ,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 而那些经历的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发现它们曾经真的存在过。
2023-07-15 00:28:181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fWmS5HswuIAOopGXDLtPA 提取码:syng书名:人生的智慧作者:[德]叔本华译者:韦启昌豆瓣评分:9.1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11页数:275内容简介:《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真正的幸福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书后附有叔本华的生平轶事和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该书自2001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此次译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更加符合叔本华的原意。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译出的全译本。作者简介:叔本华(Schopenhauer,Arthur,1788-1860)生于但泽,被称“悲观主义哲学家”。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2023-07-15 00:28:452

如何评价《人生的智慧》这本书?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也常常借书拿回宿舍,我喜欢看书,觉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有莫大的帮助,希望我推荐的书也可以帮助到大家。一、《人生的智慧》书里有句话:“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这句话时刻点醒着我的一生,叔本华先生真正地写出了“人生的智慧”。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在低落时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哲学的角度充分告诉我:该如何尽量避免、减轻痛苦的活着。不仅如此,叔本华先生还说过:“这本书,我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它读起来没有难度,利于大家去理解。看此书的时候,我感觉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好像就是专门为我定制,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现状,还能看到未来。不信的同学可以先看上一遍,看完后你会发现,对同类型的书突然提不起兴趣。总之,《人生的智慧》值得一看,它那特殊的魔力会告诉你:看的过程,思想就像从地面一下飘到了天空,让你享受其中。
2023-07-15 00:29:091

《人生的智慧》:跨越170年的智慧宝藏,句句点破人生真谛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我们一生都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然而,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幸福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很多人可能至死都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然而,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的一部分,这是一部关于幸福的哲学理论,教导世人如何避开世俗的烦恼和痛苦,尽量愉快的度过一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书中关于幸福的哲学论点都来源于叔本华对人的本质特征的深入思考,让人不得不信服。在书中,我看到了幸福人生的三束智慧之光。01奔赴星辰大海,不忘脚下风景。 书中一个关于人生智慧的重要论点是要关注现在和将来两者之间的恰到好处的平衡,即处理好现在与将来的时空关系。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挫折和逆境。当我们匆匆赶路,埋头努力,却发现现实总会事与愿违,计划总有落空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应该郁郁寡欢,不要为了将来不确定的事情而过度操心伤神,而应该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在当下。学会享受赶路的过程,当你全力以赴时,路上风景无处不在。把每一天都视为各自分开的一段生命。在努力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足屡实地,学会自省和复盘,更多关注奋斗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总结每一次失误背后的经验教训,才能拓宽有限的生命,看到更美的风景。02独处是沙漠里的绿洲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你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人生总是被各种烦恼缠绕,然而正如俗语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的乐趣,静下心来享受阅读、思考、写作带给我们的乐趣,就自然而然的避开了很多世俗的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和通透。同时,独处也是汲取书中能量,开阔眼界,促进深思的最好方式。03生命在于运动,人生在于修行。 正如我们的生理生命在于不停的运动,同样,我们的内在精神生活也永远需要从事活动、或通过思想、或通过做事。生理生命的运动不难理解,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关注健身等,健康的体魄永远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同样,内在精神也需要“动”起来,保持思考的习惯,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创作,坚持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大到通过努力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小到阅读一本书,完成一篇写作,都会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和满满的幸福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不要在本该身体和精神“动”起来的年华却选择了贪图安逸,不劳而获,做依靠他人的寄生虫。《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沉下心来,开始更多的去关注自己和发挥自己的内在价值,在奔赴星辰大海时不忘脚下风景,在绝望困苦的沙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步履不停,磨砺和修炼自己,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人生。
2023-07-15 00:29:161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简介

叔本华是人类发展中闪耀的恒星,他的思想不应该被玷污和抹黑,他的理念永远值得人们去深深思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叔本华人物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物生平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叔本华简介,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不赞同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叔本华简介,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这也正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这两篇是为不同科学院而作的有奖征文,第一篇获得了挪威皇家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没有获得丹麦皇家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被常人所认为的自私,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在常人看来相悖更让他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 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管家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的睡着了。 叔本华名言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 叔本华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 叔本华 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 —— 叔本华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叔本华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叔本华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 叔本华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 叔本华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 叔本华 叔本华论说文集 《叔本华论说文集》系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关于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思想的较为通俗易懂的七组文章,分别为人生智慧、劝诫与格言、宗教对话及其他、论文学艺术、悲观论集、论人的本性、争论的技艺等。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 这就说明为什麼人的根深柢固嫉妒心性难以消除,不但如此,人还常小心翼翼的掩饰自己的嫉妒心性。 本书是叔本华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於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辑中对部分内容做了删节及注解,是了解叔本华哲学的首选佳作。 人物评价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他早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指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指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为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总之,叔本华是人类发展中闪耀的恒星,他的思想不应该被玷污和抹黑,他的理念永远值得人们去深深思索。 看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简介的人还看了: 1.哲学家叔本华是谁 2.叔本华的简介 3.叔本华的故事 4.周末励志语录 5.做时间的主人名言 6.叔本华英文名言
2023-07-15 00:29:231

人生的智慧算原著吗

人生的智慧算原著。《人性的智慧》作者是叔本华。亚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还认为,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会显示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因为只有闲暇使人能够有机会把握和支配自身。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因此要找到精神寄托,尽量避免无聊。
2023-07-15 00:29:42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和《人生智慧箴言》的区别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和巜人生智慧箴言》的区别,巜人生的智慧》在论述上有别于后者,观点着重点不同。
2023-07-15 00:29:501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篇二: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篇三: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篇四: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致于互相干扰。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不要心存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这是由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构成所决定的。   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伏尔泰曾经相当美妙地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上,“从永恒的一面看视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   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本质、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篇五: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
2023-07-15 00:30:231

趣谈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无聊

叔本华说: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更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原来是这样啊,我有些似是而非,但我还是点点头,我不想让人知道我其实不太懂,有点丢人。梅兰芳说:“输不可怕,丢人最可怕!我必须要提些问题以显示我的高明。我问:我有些无聊,也有些痛苦,它们并不是在两端,而是纠结在一起,这是为何?叔本华说:那是因为你的两端相距很短。你的钟摆像一个电子表,这一秒痛苦,下一秒无聊。知道你的两端为什么这么短吗?因为你的境界太低,你的痛苦、你的无聊大都基于你个人的生理需求。说穿了,你就是一个俗人!我问:我很无聊,但并没有得到什么满足啊。你不是说因为满足而无聊吗?叔本华说:你已经得到满足了,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你们俗人大多如此。试问如果你没饭吃没衣穿没地住,你还会这么无聊地按遥控器换台吗?你的无聊正是来自这些满足,而你的痛苦则更显而易见了,比如说一个漂亮女人。我说:大师果然是大师! 真的所有人都逃不过痛苦和无聊这两端吗?似乎有些人活得挺滋润啊,比如那些明星们。叔本华说:你错了!大错特错!你认为那些人活得滋润,是以你自己的欲望来衡量的,而那些人的欲望你又怎么能了解呢?只要有欲望,只要欲望没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痛苦,比如那些明星,可能没得奖,可能会过气,可能有流言,可能有艳照。这种痛苦并非撕心裂肺,可能只是些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抑郁了。当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了,一样会无聊,因为不管是明星还是高官,如果没了欲望,一样是个俗人,吃喝拉撒,一样无聊,于是自然有新的欲望,比如明星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比如高官想做个好官,这些都是欲望。不管是画画,还是唱歌,还是拍电影,还是所谓的这些那些所谓的艺术,还是什么博客播客堂客,起因都不过是无聊二字,因为无聊所以做这些事,然后给我们这些无聊的人看,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无聊的人看,就更无聊了。我问:怎么样才能不痛苦不无聊呢?叔本华笑了,很迷人的样子,说:只有像我一样。我问:做个哲学家吗?叔本华又笑了,摇摇头说:做个死人。你一定要记住: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无聊。动物也许会痛苦,但绝对不会无聊。你是个人,所以你感到无聊就对了,说明你是个很正常的人。否则你就是个禽兽!如果你连痛苦也没有,那你就禽兽不如!这一刻,我哭了,有些热泪盈眶。原来我是个正常的人,我一直以为我很变态呢!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我该怎么做呢?叔本华又笑了,三笑留情,说:该吃吃,该喝喝,该睡觉睡觉,该痛苦痛苦,该无聊无聊。我想了想,还是问了最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我必须要问:叔本华,你贵姓?
2023-07-15 00:30:351

人生唯有智慧与力量值得追求出自哪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人生追求幸福的方法,是减少痛苦。内容节选,人生唯有智慧与力量值得追求,这个世界上,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以人是有意志的动物为前提,解释了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叔本华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
2023-07-15 00:30:421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摘抄9

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由此看来,人们在彼此相见时首要询问对方的健康状况,并祝愿对方身体健康的做法也就不是没有根据的了,因为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的确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我们更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天才的条件就是具备超越常人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西塞罗在讲述下面这句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时,他所指的肯定也是上述那段话:“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天才人物都是忧郁的。”我在这里对人的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它因人而异——所作的考察,莎士比亚曾经异常优美地加以描述: 大自然造就了奇特的人, 一些人总是眯缝着眼睛,大声笑着, 就像看见苏格兰风笛手的鹦鹉; 也有一些人阴沉着面孔,笑不露齿, 虽然奈斯特发誓那笑话的确值得一笑。 ——《威尼斯商人》
2023-07-15 00:30:491

叔本华经典语录

  亚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叔本华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叔本华经典语录1   1、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2、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5、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6、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7、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0、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1、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2、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1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1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5、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6、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17、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8、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19、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20、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22、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23、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24、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25、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26、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27、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28、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29、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30、因为热情依靠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把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认为对个人也有价值,所以在达到种族的目的之后,造化的骗术必然消失。个体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种族欺骗的对象。   31、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32、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33、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34、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叔本华经典语录2   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 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 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9、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0、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1、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2、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3、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4、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人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5、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6、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7、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8、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9、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在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才会被视为生活的目标,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上的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1、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2、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3、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4、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5、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6、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大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恩怨,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7、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8、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9、常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 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一般来说,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 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 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 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 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0、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1、It is difficult t find happiness within neself, but it is ipssible t find it anwhere else.   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幸福很难,但在别处则不可能找到幸福。——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2.对下面这一朴素道理的认识,会对增进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3、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是丰富,那么他对他的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4、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5、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6、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7、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8、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39、——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0、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1、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2、“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3、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 现的并没有两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4、在圣经《旧约》里,贤哲们的说法同样令人莫衷一是:“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越有智慧,就越烦恼。”在这里,我不会忽略提及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由于仅仅具备了那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智力上的要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的“菲利斯坦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3-07-15 00:30:561

读书笔记:幸福,有时候是相对而言——(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自于自身,不仅来自于个人的身体健康,还与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幸福,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要求各不相同。 残疾人饱尝了残疾之苦,有时候还不可避免地遭受他人异样的目光。所以,对于残疾人来说,也许身体健全就是一种幸福。 有些人长年被病魔缠身,三天两头或隔一段时间就要受到疾病的折磨。对于这些人来说,或许摆脱疾病便是一种幸福。 有些人生活很贫苦,每天都为生活急于奔波、日夜操劳,生活质量还是得不到改善。也许,对他们来说,能够吃饱穿暖便是一种幸福。 也有一些人,做着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觉得那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 所以,幸福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觉得的幸福都不太一样。 或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些人感觉到的幸福也不一样。就像我,平常,自己身体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时,总是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芝麻小事所烦、所累,很难做到事事顺心。所以,我认为没有烦心事,就是莫大的幸福。 可是,有一段时间,牙齿疼得厉害,疼到无法入眠。好不容易借助疼痛药入睡后,又因为过了药效而疼痛到醒。那种被疼痛反复地折磨简直让我想一头撞在墙上,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牙疼不是病,但疼起来真要命。 那时觉不能睡,饭不能吃,无论怎么做都分散不了注意力,才羡慕起身体健康、毫无病痛的人,此时,觉得人生健健康康便是幸福。 叔本华也在《人生的智慧》中说:“在所有的幸福中,健康所带来幸福要胜过其他任何幸福。” 所谓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不会无聊,开心、快乐地享受当下。 有时候,幸福是相对而言的,你享受的样子就是幸福。
2023-07-15 00:31:15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

  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物,有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那么人生的智慧是什么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读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为什么孤独。   除了叔本华,康德、贾科莫·莱帕尔德(Giacomo Leopardi,1798-1836,意大利著名诗人、哲学家)、音乐家贝多芬等,他们的一生也是孤独的。而这一类孤独的人拥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广的精神世界。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流传于世的名句。   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因何而孤独?   “孤独”一词的意思,在这里是少与人有亲密的关系,包括原生家庭里的亲密关系以及成年后新组建家庭的亲密关系,以及亲密的友谊。“孤独”也意味着远离人群,离群索居。他孤独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智商太高、博爱、不懂人情世故、谈忧不谈喜。以下我将分别说明。    一、 智商太高   A.惹人妒忌惹人厌。   B.过于理性,没有人情味。   极少有人愿意承认比别人低人一等,因为这意味着自我价值的贬低,不符合人性。世界上也少有像刘皇叔一样,能容得下智慧谋略高于自己的诸葛亮,以及侠义善战高于自己的关羽张飞。有太多的过人之处的人,不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喜爱,这容易让他们远离人群。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都有天赋异禀的达芬奇设想出超越自己时代500年的直升机,据说他或他的弟子还藏起了好些发明的设计手稿,是怕当时的社会无法接受这些极其超前的设计理念而毁灭手稿。   叔本华对大自然、世事、人生的深度见解,来自于他的天才理解力与洞察力,以及他的博学和亲身经历。叔本华掌握了拉丁语、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7种语言。他在哥廷根大学的头两年里,学习了物理学、矿物学、自然历史、植物学,也旁听了生理学、天文学、人种学、气象学和法学的讲课,他的听课笔记写满了他的肯定、否定与疑问。   达芬奇、牛顿、叔本华、爱因斯坦,都是智商极高的人。而好运的是爱因斯坦活在了有诺贝尔奖的更好的年代,得到了众人的喜爱。   有才、有能、有贤者必招人妒——《左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破解: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智商高的人过于理性,脑洞特大,谈论的话题常常非常抽象,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无太大联系。于是和普通人常常聊不到一块去。而且过多趋于理性的解释已经挤压了情绪存在的空间,比较难与一般人建立情绪连接,情感连接度低。   在一般人眼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掉下来了,当时谁会想为什么它会掉下来,又关整个太阳系什么事,还有怎么会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引力呢?理论的发现通常都以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智商做前提。爱因斯坦说:“逻辑把你从A带到B,而想象力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科学家如此,哲学家也如此,他们的天赋异禀使他们容易在眼界、思维和远见上远离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   智商高的人容易倾向于从理性角度解释任何事情,解析、分析研究再归纳。别人眼里看到的一个是金发碧眼大美女,并因此引起愉悦的情绪,而智商高的人看来可能就是——这属于尼安德特人或克罗马农人的后代,女性,她身上可能还有因数次的欧洲大迁徙而含有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甚至某些亚洲人的基因;与亚洲人种相比,她平均体温更高,肠胃更容易适应乳糖,鼻梁更高以适应更寒冷的气候……美感和它引起的愉悦——已被解析得荡然无存了,更别说因为共同的愉悦情绪而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连接了。    二、 博爱   哲学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话题。叔本华的这一本哲学著作,包含了哲学语境下的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学,具有严谨的推理逻辑,也有处事的实用主义,是一本既出世又入世的书。尽管因为他个人成长和经历的限制(比如因他与母亲的关系而对女性进行贬低)、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关于寿命一段的观点,与《未来简史》中的人类将来寿命将达150岁的愿景和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关系改变的设想有所冲突),书中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偏颇,但哲学家看透了事物发展的道理,明白对人类整体的爱才是最崇高的,因而使他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爱被摊薄了。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生活期间,在他经常去的英国餐厅用餐时会摆出一枚金币,并陈述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如果餐厅里的军官们谈一些除女人、金钱、地位之外的严肃话题,他就将金币捐出用于教育用途,以鼓励人们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通过哲学家希望写作,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母爱的缺乏,很可能让叔本华无法给予一种对于个人的爱,而从实现更大使命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此我就不赘述叔本华的生平及他的原生家庭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叔本华从大学时就清楚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感令他努力学习以积累写作的素材,刻苦写作。    三、不懂人情世故不讨喜   正如在这本书中所写的,拥有巨大精神力量或某种天才的人,通常不谙于人情世故。在世人眼中,这种人就是怪才、怪杰。这类人也正是叔本华给自己的写照。   现实有很多虚伪世故,比如繁文缛节,比如虚于委蛇,比如15到19世纪欧洲王公贵族戴的假发和脸上的脂粉。哲学家能穿透普通人的文化知觉与由之引起的情绪,看透这些人情世故背后的残酷真相,自然觉得,遵循这些人的社会属性中的虚伪世故是多此一举的。而在占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就变成了不懂人情世故。   叔本华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但泽非常富有的商人。叔本华没有子承父业从商,而是从文,不需要为生计而被迫学习人情世故。   繁文缛节——用以区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满足他们所认为的自己应得的社会地位的虚荣。   犬儒主义哲学家弟欧根尼对来访的亚历山大大帝非但没有行礼,还蛮不在乎地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本人还是旁观的群众都觉得,这个家伙怎么那么不知好歹呢?其实行礼就是对皇帝社会地位的承认。(实际上,弟欧根尼在不在乎自己与亚历山大的社会地位差距并不会对这位大帝的实际影响力产生影响,而弟欧根尼也不在乎满足在场者对这一社会地位差距确认的心理需求。)   虚于委蛇——别人拒绝你,又要顾及你的感受,所以说了很多好听却不能执行的假大空话,而实际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拒绝你。   王公贵族的假发和脂粉——为保持高高在上者美好优雅的形象,从心理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避免展示因衰老得到的、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秃头、白发、脱发以及老人斑。这就跟一个提着十万块的包的女人蔑视一个提一千块的包的女人的原理,是一样的。   文化知觉——每个群居的人一出生就被教会并内化了特定的社会行为准则。比如你可能觉得胖≈不美,而在唐朝的中国和现代的汤加,胖是很美的;又比如一个人因夸耀自己智商150而不得人喜欢,因为人们普遍被教育要谦虚低调(实际上无论是否夸耀或是否谦虚,都不会对他的智商达到150这一事实有所改变)。哲学家的思维本就与一般人有异,也常会招致一般人误解。于是谈话容易令双方都不愉快。   基于以上,从自身修炼来说,如果遇到行为怪异、或待人接物比较笨拙、或那些言行举止不讨喜的人,我们可以首先思考一下:   1.世界是多样性的,是不是因为我阅人太少,少见多怪?   2.是不是不符合俗成的角色设定或我的设想的人,就是不好?   3.眼前这一个人是不是在某方面相当过人?   剥离文化知觉与由此产生的情绪后,我们可以更理智地看待问题。    四、揭露残酷真相,谈忧不谈喜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然而残酷真相就是生活苦比乐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世界观有可能来自于他童年时随父母游历欧洲而亲眼目睹的人间悲苦,但未必尽然。因为意大利的贾科莫·莱帕尔德同样生长于富贵之家,少年时未历经或目睹人间疾苦,却在其思想、作品中充满可以被视为悲观主义的思想。因此熠林觉得哲学家有悲观主义倾向,这不是个案。)哲学家戳破生活五彩斑斓的幻像泡泡,告诉你这个世界很残酷,人越到老越孤独[这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艺术家提香的著名作品《人生三阶段(The Three Stages of Man)》中已即有所体现];告诉你你智商120就是不如150高,等等。普通人和哲学家谈话觉得有被泼凉水的感觉,哲学家对陪笑和虚话又不在行,久而久之,越来越少的人愿与哲学家聊天了。   毕竟生活已经很不容易,又何必再常常来个冷水浴呢?不如享受一下春天的柔风媚阳,喝杯热茶吃件蛋糕,为自己多加一点糖。(破解:中国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另外,叔本华这本书中也建议了获得幸福的方法之一——约束自己的欲望。毕竟这世上的一切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一根脚毛都带不走,只有记忆和体验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很少谈及所拥有的,却常将所缺的挂在嘴边。”——阿图尔·叔本华。约束欲望,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方法之一。   即便如此,哲学家用他们的孤独时光、深广的精神和心智,以及高超智商和博大眼光,为整个人类群体带来了精神领导的力量和指导,与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一样,值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三)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四)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五)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一读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喜欢得不得了。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站在时代的最顶端。这样他才能看的更远,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我在读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总结的6点个人感悟。    一、穷人痛苦,富人无聊   叔本华认为,穷人痛苦,富人无聊,是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时所面对的两大问题。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也开始逐渐增加。无聊的人会生出许多无聊的事,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所谓温饱思淫欲,正在变为一种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吃饱了总得找点事做吧,不然太无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标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二、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叔本华认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即帕斯卡尔所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学会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呆在房间里。   对于人生幸福,叔本华指出,决定普通人命运的根本在于3个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产、车、固定资产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些话告诉我们,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并不属于人的本性。   一个人精神丰富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因为他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三、耐得住寂寞,学会独处   叔本华说,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他的原话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   坏人容易形成团伙,小势力,伟大的人卓尔不群。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的一个小镇住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叔本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四、愚蠢人打发时间,聪明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对此,叔本华很明确的提出:“人生,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他说:“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气质。因为这种人坚信,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五、按照自己天性发展的人能获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表明了一点,即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获得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的自身拥有才能够在我们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为持久。   对此,歌德也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六、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叔本华认为,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才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说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这种美好消失时,我们才后悔没有珍惜人生每个被它闪耀的瞬间。我们不能因为触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万物属无常,有生便有灭,好好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生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摊泥,浮上来的随波逐流,在这沉浮间,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还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为过眼云烟,未来的还无法揣测,只有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华用他一生的哲学所学和体验之智慧,让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最先到来。
2023-07-15 00:31:281

读书笔记:精神世界富足的人更易获得幸福感——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一个人是否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他的内在素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第一个弟子门采多鲁斯曾说过:“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过外部给予的幸福感。 所以说一个人幸福与否,或者感到幸福的程度主要来自于精神世界以及拥有的能力等等。 而个人精神世界越富足,就会更注重心灵上的满足,对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就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从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的来源。 不会因攀比而比不上别人感到痛苦,不会因升职加薪失败而失落,不会因个人得失而闷闷不乐,更不会有自寻烦恼之说。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说:“很多人认为象牙、大理石等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但至少我不会因为没有这些东西而烦恼。” 古今中外,不为身外之物烦恼的名人大有所在。 陶渊明不在乎功名利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乎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内心的平静。所以,他把茅庐建在了人少、偏僻的地方,虽然生活物质不充裕,但内心却是极其的满足。 一个内在富足的人在远离喧闹的人群后,独处时,可以很轻易地在自己多彩的精神世界中流连忘返,享受精神快乐。 所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认知,扩宽各个领域知识边界,不断开阔视野,使自己不再那么狭隘,告别内心贫乏及精神空虚,让精神层面内涵更加丰富,不失为获得幸福感的一个好途径。 使从寻找外界刺激的快乐上升到心灵上的、精神层面的快乐,也让自己的幸福感上升一个档次。 与其追求财富和物质上的满足,以寻得快乐幸福,还不如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能让人得到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2023-07-15 00:31:341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啥意思?

要么随波逐流、泯然众人,像大多数人一样普普通通。要么遗世独立、鹤立鸡群,成为不被理解的少数人。出自于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志趣高雅的人在世上难找到知音孤芳自赏,而庸俗不堪的人往往抱成一团嬉笑怒骂。孤独的含义大概就是在庸俗为主流的社会难觅知音,无人赏识的意思。《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作者简介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国但泽,双鱼座。父亲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21岁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响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声名鹊起。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1809年初,21岁的叔本华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72岁,叔本华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叔本华死后,其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2023-07-15 00:31:501

叔本华最伟大的一句话

1、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叔本华 2、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即哲学上的外行。--叔本华 3、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叔本华 4、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叔本华 5、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 6、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叔本华 7、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叔本华 8、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叔本华 9、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10、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叔本华 11、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华 12、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叔本华 13、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叔本华 14、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5、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叔本华 16、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7、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叔本华 18、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9、越是内心里有欠缺,他越是希望在别人眼里被看作幸运儿。--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0、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叔本华 21、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叔本华 22、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3、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叔本华 24、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叔本华 25、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26、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27、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务必持续适当的距离过活——叔本华 28、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务必持续适当的距离过活。——叔本华 29、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叔本华《读书与书籍》 30、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叔本华 31、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叔本华 32、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3-07-15 00:32:061

叔本华有哪些作品?

《人生的智慧》《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究竟有何不同——聆听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论说文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生存空虚说》
2023-07-15 00:32:232

直面人生苦难的智者:叔本华和尼采

说到十九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探讨重心不是古老的本体论,就是随后开始重视的认识论。本体论关心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认识论关心知识的结构、本质、来源以及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但是为以往所有哲学家所忽视的,恰恰是关乎人性,关乎人的现世幸福的“人的问题”。 那么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史中,是哪位哲学家第一个重点涉及到”人的问题”呢?第一个既深入严肃,又大胆地思考“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与死、世界对人的意义、爱情与婚姻、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弱点、人的孤独、烦恼、恐惧、贪欲、焦虑、空虚、嫉妒、憎恨、争斗、暴力等的根源等等)、揭示人生种种真相、直面人生苦难的哲学家,非叔本华莫属。 叔本华1788年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的一个银行家家庭,父亲是成功的商人,在叔本华17岁那年溺水身亡,有人猜测他是因疯狂投水自杀,母亲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但是和自负并且铁石心肠的母亲隔阂很深。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母亲把他从楼上推到楼下,导致两者最终关系破裂。但是父亲的遗产,足以让他生活得优裕从容。如果一味沉湎于物质享受,没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他将沦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好在叔本华在少年时,就有成为人文学者的志向,遗产的继承更是为他敞开了追求理想之门。物质上的保障,使得他不用再为衣食住行操劳奔波,忧心苦恼,由此他获得了更充分的闲暇,这些可供沉思冥想的闲暇,对思想者来说是必不可少。 在1809年满21岁那年,叔本华在哥廷根大学获得旁听资格,他的兴趣由开始的自然科学,转向语言学和哲学。1811年叔本华又到创办不到两年的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期间常常听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费希特的讲演,但是他对费希特的讲演颇有反感,学生常同老师进行争辩。1812年后,叔本华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原理的四重根》。获得博学位后,他从1814年起,花了四年的时间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经周折在1819年出版后,没有多少人对这本杰作感兴趣,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内,总共只卖出了150部。1820年,当他在柏林大学担任“额外讲师”后,故意和当时的学术权威黑格尔在同一时间开课,结果黑格尔的讲堂听众满座,而他的课堂门可罗雀,听众不超过3个学生,他的著作更是长期以来问津者寥寥。至于叔本华的突然走红,声名鹊起,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叔本华十分不屑像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那样的经院哲学家,认为他们是在不遗余力地装腔作势,沽名钓誉。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诡辩论”,他称黑格尔的哲学是“官方哲学”,使整个德国知识界的心灵和大脑腐败。这些经院哲学家们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无视天下芸芸众生的苦难,只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学术权威。盲目的大众们,则偏好倾听调戏灵魂的虚伪浮夸之词和甜言蜜语,他们“很容易接受权威和名声,不容易接受实实在在的真理”,叔本华厌恶把说谎当成学术的作派,他偏要把人生的真实画布展示给世人,但是他却一生敬重康德,相信这位同样属于经院哲学,奠定了科学、道德和审美基础理念,在认识论上进行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大师的学说。康德的“物自体”即“自在之物”,给了他关于世界本原的启示,在叔本华的思想中,“自在之物”就是绵延不绝的生命意志。他的终生不娶,或多或少也受到康德的终生不娶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他用意志来说明世界和人的本质,把世界归结为生命意志的客体化,并进一步把生命意志归结为无目的的冲动和挣扎。于是,意志脱离了目的,完全丧失了理性的性质”。所谓的理性,不管多么复杂和深奥,都仅仅是为非理性也就是意志服务的工具。人的意志包括原始欲望、冲动和情感等,它们才是在暗中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才是人固有的本质。比如他认为:“苦扰悲辛是贯穿几乎所有人生活的命运”,“苦恼是人生的本质”,“幸福只是欲望的暂时满足”,痛苦和快乐相比之下,人生痛苦的总量要大于快乐。他所举的事例之一是:“一只动物正大嚼猎物,则食肉者和被食者的感受孰强孰弱?”并且:“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只野兽,只要机会合适,就会咆哮狂怒,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对于人间能否像有些浅薄的理想主义者所构想的那样,被改造成天堂这个问题,叔本华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人一有欲望即能够满足,问题随之而来:人该如何填补生活,该如何打发时间?设想一下:人类迁徙到某个世外桃源,那里万物自由生长,烤熟的火鸡飞来飞去,相爱的人一眼就找到对方,并且安安稳稳长相厮守,那么,一些人会无聊至死或者上吊自杀,一些人会挑起争端,互相杀戮。这样他们就会人为地制造苦难,比大自然施加给我们的苦难更多”。尽管话说得夸张,但其中对于人的盲目意志的揭露,对于人性弱点的洞察,不得不让人叹服。反观那些建成人间天堂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以地狱般的悲剧收场。 既然在叔本华看来,按照欲望满足与否,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那么物质财富并非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重视物质财富固然比离开物质基础空谈理想要来得明智和务实,但叔本华认为幸福不能从外在的事物中觅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在于心灵的丰富、平静和安宁,人的幸福又取决于他对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仅仅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并不能带给人持久的幸福。那些一生下来,万事都由父母安排好,自己又没有理想和追求的纨绔子弟,少有一生是充实幸福的。即使那些经过艰苦打拼致富,满足了人生低层次欲望的人,也有不少因没有更高的、自我实现层面上的追求,陷入精神上的空虚无聊,最终因寻找不到人生意义而沉沦,这也说明叔本华思想的深刻之处。 关于内在的健康智识与外在的财富,关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于幸福的影响,叔本华则在著作《人生的智慧》中说:“一种儒雅乐观的气质,一个完美健硕的身体,一个智慧明晰的头脑,一种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一种谦逊的绅士风范,还有良知——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特权,是财富不可弥补亦不可替代的”。 实际上这种既接地气,又十分精准和深刻的思想,很多和思想家本人的出生和经历相关。回过头来看,叔本华早年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家庭的不幸和亲情的缺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结论上,最终使得他在对人性的思考中,一方面发现了被世俗社会虚伪道德掩盖的许多人性真相,另一方面,他在揭露真相的同时,比较纠结于人性中的阴暗和消极面,无意之中忽略了对于人性中正面和优点的揭示和肯定。如果他朝另外一方面思考的话,应该也能发现人性中还有积极向上、渴望超越自我、利他以及自我牺牲的一面(他本人不正是不屑于现世的名利,牺牲庸人们眼中的幸福,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真知的不懈求索之中)吗?因为这方面的缺陷,他最终得出的对人生苦难的拯救方案就有失于消极。尽管跟后来的尼采一样,叔本华也主张艺术可以拯救人生,但是他对生命意志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如果想要获得幸福,最好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意志,最终赞成东方佛教中的禁欲主义。 关于叔本华思想的更加详细的叙述,推荐参阅其本人的著作《人生的智慧》以及阎嘉著的《洞悉人生苦难的智者:叔本华》一书。相比之下,曾经在思想上深受其影响的尼采要积极许多,尼采尽管也赞同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说法,钦佩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完全认可“悲剧是人生的基本命题”,但他给出的拯救方案,却显得异乎寻常地积极并进取。 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国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当他出生时,叔本华尚且在世。尼采父亲是牧师,在他5岁时不幸病故。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它处,然后生活在家中一群信教的女人中间。这对他后来的思想比如“上帝死了”、“强力意志”、“价值重估”、“成为你自己”、“语词的化石”、“永恒轮回”、“末人与超人”等的形成都有不小的影响。在尼采的学生时代,有次偶尔在旧书店中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一口气读完欣喜若狂,觉得这部著作就像特意为他而写。在叔本华和当时的歌剧大师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在1872年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宣告了他从此走上和叔本华同样的“不合时宜”并且“离经叛道”的道路。 但是尼采在拯救人生的方案上,比叔本华要显得入世、积极和乐观。比如尼采认为:“人生的真相是有缺陷、不尽如人意的,生存本身没有充足理由,若要把悲观厌世转化为充盈的有意义的生活,也只有通过艺术才可以。因此,为人生作审美的辩护,是实现人生惟一可取的选择”。尼采要人们勇于超越自身,“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平淡的生活,往往是最危险的”。尼采认为:“自由在于创造,创造在于评价”,在人自己杀死了上帝之后,人的价值就在于其超越性。“你们的光荣不是你们从何处来而是向何处去”。尼采用审美来赋予本来无意义的人生以最高的意义,由此他在《悲剧的诞生》中推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希腊悲剧是由日神阿波罗精神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抗与调和而产生,并以酒神精神为主导。日神精神象征理性,象征赋予世界和人生美丽外观的精神本能。“使人沉浸在事物的外观美之中,也可以说沉浸在梦之中,忘掉可怕的真理”。酒神精神则象征激情和冒险,代表生命力的蓬勃恣肆,是回归原始力量状态的生存体验。仔细回想一下,人生不也正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时刻交织斗争的矛盾体吗?如果说,科学来自人对于理性和秩序的追求,那么艺术则主要是起源于酒神精神。“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悲剧则是艺术最高境界。尼采认为“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尼采进一步把悲剧提升到审美的最高境界,用强健生命对于世界上力量之物的反抗,用审美个体的牺牲,作为对强盛生命力和生命意志的肯定,凸显出人生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他又说:“爱与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就是甘愿赴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更高级的哲人喜欢独处,并不是他喜欢孤独,而是他周围没有同类而已”。 当然,尼采思想的精彩不限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命,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科学和伦理的人生态度”、用酒神精神解除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人的自我超越和创造,还有他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末人与超人”之说等。从总体上说,尼采哲学的本意是肯定生命本身,造就一种刚毅果决、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人生。但是尼采哲学有不少负面的作用,比如他对上帝断然的否定,消解了一些人对于彼岸世界的敬畏,有害于社会的信仰和秩序,无助于提升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他的超人思想后来又被德国法西斯利用,但是剥夺他人的自由似乎不是天性热爱自由的他的本意,他对德国当时的反犹苗头深恶痛绝,并且是非国家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谱系,在陈鼓应的《悲剧哲学家尼采》以及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中,有较为详尽的解读。 不管是叔本华还是随后的尼采,他们思想的珍贵之处在于为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奠定了基础。现代生命哲学、深层心理学、社会学和现代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也都是从他们对人的非理性领域的思考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我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制度设计和法制建设也参考了他们对人性的揭示。在现代社会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中,也处处可以见到他们思想留下的印迹。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不是蒙昧社会中原始的纯粹非理性,而是在理性对理性本身进行反思和甄别基础上的非理性,是理性的非理性,属于理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缺乏基本理性知识的人,难以全面领悟他们的非理性思想,就比如要懂得量子力学,首先需要掌握经典物理,想理解掌握更加抽象的高等数学,首先需要精通高中数学和解析几何学。 由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开始的非理性哲学思潮,也催生了以后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哲学。演变到今天,就是混杂着上述各种思潮的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精神。而且,在叔本华回答了“人是什么”,尼采回答了“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两个问题之后,有更多的智者给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可以减轻人生苦难的处方。 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人们暂时忘却世界还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的话,生活在其中的人已经和叔本华尼采时代的人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天才的使命是探索世界、宇宙、人与生活的本质,揭示事物的真相,那么芸芸众生,则更容易被琳琅满目的物质所诱惑和遮蔽,为有声有色的尘世生活所陶醉,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人的意志对人的行为的强大作用。在世界经济繁荣、不少后发国家急起直追、经济发展硕果累累的当今,愈来愈丰富的物质为人性中众多的弱点的宣泄提供了出口和可能,而且人性弱点本身似乎又可以被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所遮掩。不少人在眼花缭乱、不断刺激欲望的物质海洋中,在网络狂轰乱炸的信息浪潮中,在视听闻嗅品触的狂欢中,暂时忘却了盛世背后依然存在的苦难,忽略了个体生命根基的空洞,转移了对孤独的体验和感受。大部分人都在一本正经地陶醉于名目繁多的商品,追逐不断推陈出新的物质财富,都在为不断提升的物化攀比目标而辛勤奔波。他们在对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的争取中,获得了暂时的满足和享受,在一个接着一个肤浅的满足和享受中,淡忘麻醉人生的根本烦恼。有心人只要仔细回想,都能承认以下现象:不停地流行新款的家用生活电器,不断花样翻新家庭装潢,促销季节商场打折此起彼伏,吸引了兴旺的人丁,餐厅门口食客们排长队候座,双十一网上促销销量爆棚,成交量屡创新高。斗音、快手、网红、综艺和追星族流行,每逢节假日,不少高速公路上私车排成长龙,自驾游既突出自我又享受自由。每逢国内外著名公司推出新款的手机,都会被不少消费者视为一桩盛事。新款的游戏推出,则吸引着众多游戏迷的眼球。人们更会为支付宝开奖中了10元或28元红包欣喜若狂,似乎获得了人生有价值的嘉奖。相比那些深奥丰富的思想、对人性和自我的审视,现实功利的诱惑似乎要强烈许多。 另外,现代社会法制的建全,科学的社会游戏规则的建立,加上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的普及种种,使得人们懂得从旧时代的零和博弈,逐渐转向开放、分工、竞争、合作、交换和双赢,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就不像叔本华和尼采的时代那样,异常地激烈凶险并你死我活。加上现代化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开发、建设和应用,缩短了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对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城市风景的欣赏更加便利,人们接受各种不同思想、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这些都及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心胸,拓宽了众人的眼界,刷新了大众原本封闭的三观。由此,叔本华的某些判断,似乎已经被繁复的现代生活,被强制性的现代游戏规则所纠正,毕竟他的思考来自于物质条件尚显匮乏的旧时代,不管他本人在当时如何的衣食无忧,但是周围人群的艰难困苦氛围,也会影响到他对于人生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而尼采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因为涉及到对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审美,更少依赖于他那个时代的有限物质条件,反而更容易被所有时代中的、少数有艺术天赋和强盛生命力的人,借用来作为反抗人生虚无的处方。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有着他那个时代的局限,在某一方面的用力过度、偏激和片面似乎成为很多哲学先知的通病,其中比较平和且面面俱到的要数康德,但是康德只有一位。所以迄今为止,世界上并没有万能的真理,更没有无所不能,可以包办一切的神圣。不同的思想和哲学,都有着其特定条件下的个体崇拜者,都有其最适合的,不同性格、出身与阅历的人群。有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理性强于感性的人,往往更偏向于接纳历史上形而上的理性哲学家的思想;那些感性胜于理性、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往往更容易跟叔本华和尼采那样更少学究气、直面人生问题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产生共鸣。但是不管苦难是人生的底色,还是幸福常常转瞬即逝,人终究需要抛弃部分小我,去肯定广义的生命本身才是精神上升的正道。理想的人生,是将自己的生命和遍布于宇宙的天道、智慧、科学和美相关联,像尼采主张的那样,以大地主人的姿态,刚毅果决地进取,开拓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人生之路,这样一来,人就不会经常遭遇空虚的袭击,也不会频繁地受到迷茫的侵扰,心头就会驻扎着牢固的人生意义,并且人也将时刻处于只争朝夕,永葆生命活力的积极进取状态。
2023-07-15 00:33:231

叔本华说,年轻人太会来事,说明本性平庸!(黑白先生)

翻开《叔本华人生哲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把我惊到了: “如果一个人少年老成,诸练世故;如果他很快便掌握交际之术并进入 社会 ,仿佛早已成竹在胸,那么,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并非是什么好兆头。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庸俗粗鄙之辈。” 许多人将单纯、善良视为“傻”,而将圆滑世故视为“精”,事实上是概念性错误。单纯、善良是品行问题,而“傻”是智商问题。对于学习智力正常的人,如果给人的感觉是“单纯”、“憨厚”,那是因为他的世界观厌恶虚伪和算计,而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叔本华的意思是,年轻人过早的处事圆滑,会失去探究世界的好奇心而流于世俗,结果限制了自己的成就。 说到处事圆滑,我就会想起当今很流行的一个词“油腻”男。是这样定义的: 1、在78年至68年出生的男士,若再扩大一点范围就是82年至68年。2、手上带串。3、头顶头发稀疏。4、保温杯加枸杞。5、鼻毛成撮外露。6、拿秋裤当睡衣。7、听草原歌曲。我就想问问在家穿秋裤怎么就油腻了呢,大概是人到了中年,火力少了,不抗冻了吧。 油腻男,其实一种心态。 具有以下特征:贪、俗、放弃自己、装、懒。 如何改变:与年轻人为伍,保持好奇心,坚持自我,坚持自己思想的先进性,不被世俗同流合污的一股傲骨。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写道:一个人的交际有多么庸俗,他的精神就有多么贫乏与平庸。因为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u200b 因为平庸时代里,大众有如一群一群的羊群,看似先锋 时尚 ,甚至形成一般又一般“时代潮流”,似乎汹涌澎湃,波澜壮阔,但终究冲不过时代的堤坝。只有孤独,才是生命赋予你最美好的礼物。没有孤独的人生,只是活在空虚之中。只有孤独,才会让你静下心来思考,才会让你明白,真正的人生意义。 成功者往往是偏执狂,其实这种不为大众左右的行为方式在普通人眼里是偏执,实质上是坚持自我。不过人成功后、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合群,呵呵,因为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年轻的时候,不该什么都不想,也不能想太多。想得太多会毁了你,我相信这话…… 成功路上最心酸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挡得住诱惑,受得起打击,禁得住非议!所以,趁现在还年轻,趁我们还未堕落成油腻男,就应该远离世俗,不狠狠的逼自己拼一把,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2023-07-15 00:33:291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这句话引自叔本华的哪本书?

这是叔本华著名的钟摆理论,出自他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对这句话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1】*该书一般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目前国内翻译最...
2023-07-15 00:33:361

叔本华简介_叔本华人生哲学_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叔本华 -生平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于但泽(Danzig)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叔本华简介,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叔本华 -学术成果简介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叔本华简介,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叔本华 -作品介绍 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 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 叔本华 -名言 1.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2.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3.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4.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5.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6.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7.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8.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9.所有的爱恋 *** ,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 *** 之中。 10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11.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12.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13.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 14.人生就是一场苦难。 1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6.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7.哲学的起点是死亡。 18.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19.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20.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 *** 。 21.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22.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23.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24.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叔本华 -影响和评价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 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 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 *** 诗人: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 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 体系博大、思虑精纯的哲学名家不少,但是文笔清畅、引人入胜的却不多见。对于一般读者,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大师永远像一座墙峭堑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壮观,可惜警卫严密,不得其门而入。这样的大师,也许体系太大,也许思路太玄,也许只顾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动听,总之好处难以句摘。所以翻开任何谚语名言的词典,叔本华被人引述的次数远比培根、尼采、罗素、桑塔耶纳一类哲人为少。叔本华正属于这澄明透彻易于句摘的一类。他虽然不以文采斐然取胜,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净,语气坚定,读来令人眼明气畅,对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无限神往。
2023-07-15 00: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