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
相关推荐
扒马褂是现场发挥吗?
《扒马褂》的演员演出的台词必然有事先的精心准备,反复斟酌遣词用句,以达到最佳的讽刺效果。因此不是整体架构上不是现场发挥的,但也存在个别一两句的现挂。相声《扒马褂》是“清门”相声的代表作,大概成型于清末民初。讽刺的是游手好闲、为有钱人吹吹拍拍的帮闲。《扒马褂》中,圆谎的是腻缝,撒谎的是逗哏,追问谎言的是捧哏。而《扒马褂》对相声技巧的要求较高,使用了相声中的高难技巧——“扑盲子”。“扑盲子”是指,“表现在心慌意乱或心中无底的状况下还要强词夺理,在叙述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虽闪烁其词仍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况”的技巧,其精要在于“反熟为生”。扩展资料:《扒马褂》里的少爷秧子信口开河,撒了大谎,驾秧子的为了些微之利,极尽阿谀奉承、巧言令色之能事。有人说:《扒马褂》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宣扬市民哲学,而是批判市民哲学。少爷秧子说的谎言,如风把井刮跑了,烤鸭子飞啦,是根据笑话集《新镌笑林广记》里的《圆谎》改编而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扒马褂2023-07-15 01:09:051
相声行业有哪些“行话”?
说到相声行话,一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相声专业术语,比如逗哏、捧哏、腻缝、包袱、垫话、贯口、柳活、一头沉、子母哏之类的,这种术语是可以放到台上对着观众说的,观众明白最好,不明白也没事。估计现在只要经常听相声的观众,对这些术语也没有不懂的,笔者也就不多聊了。 还有一种是不适合观众知道的行话,也就是切口、黑话,一般称之为“春典”,这个可以多聊聊。 一、春典的由来 春典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有“唇典”的说法,也有“北春南典”的说法,当然,相声行业也管自己叫“春”,相声的行话可不就是“春典”了嘛。 实际上,春典的由来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玩意本来就是隐秘性的东西,口口相传还密不外露,没法追究最初的由来,肯定是江湖黑话转化来的,这是没跑的。所以你不用纠结春典到底是怎么来的,总之一句话,这玩意来自于江湖的角落,是江湖上最隐秘的东西之一。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春典并不是相声行业所独有的东西,基本上各个古老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经常跑码头的那帮生意人都会这个,比如卖药的、算卦的、变戏法的、练把式卖艺的、说评书的、唱戏的甚至于招摇撞骗偷东西的,他们都会春典,虽然在说法上会略有不同(口口相传没有统一教材),但整体上是互通的。 据说理发行业骂人喜欢说“月百中”(音译),这就是春典,翻译过来是“二百五”的意思。 不过,春典之外,也有一些地方性的黑话和土话,有些用词和春典类似,有些则不同。比如东北土匪黑话和春典就不太一样,像杨子荣在威虎山里说的那些好像就“正晌午时说话”和春典类似,其他的什么“么哈么哈”之类的应该是东北当地胡子黑话。如果到了南方比如西南云贵川一带,袍哥之间的黑话又和北方流行的春典不同。 有些北京土话,有时候也会被当成春典,比如“套瓷”“挑费”之类的。有些北京土话则和春典类似或者干脆是从春典用过来的,比如北京摇滚圈儿里流行的“果食”“库果”“苍果”“尖果”“盘儿”之类的,这些其实都是春典,后来被当成北京土话了。 二、为什么会产生春典? 一方面是为了避讳一些词语,比如生意人比较忌讳的“八大快”(梦、桥、虎、龙、蛇、兔、塔、牙),这几个字每天午时前不能说,但紧急时刻不说不行怎么办呢?比如牙疼找郎中,你怎么说呢?这时候就可以用春典代替,牙就是“柴”,卖药的郎中(挑柴吊汉的)也是江湖中人,一听就明白。 第二是江湖隐秘交流使用,不让外行人知道。比如这边正在棚子里说相声,外边下雨了,同行过来通报当然不能直接说下雨,那样观众就开闸(全跑)了,你就可以用“摆金”代替,下雪就叫“摆银”,刮风叫“摆丢了”,打雷叫“鞭轰儿”。 总之,春典最大的用处就是避讳外行,尤其是避讳观众或顾客,不能让外行和顾客听见行业内的秘密。比如相声讲究“把点开春”,有时候逗哏一看台下的观众心中就有数今天说哪一段儿,但不能明着告诉捧哏,这时候就该用相声行话了,比如《黄鹤楼》叫“楼腿子”,《地理图》叫“跑梁子”等。 当然,在生活中有些不雅词汇也可以用春典代替,比如“抛山”,你猜这是啥意思? 此外,有些相声艺人骂人也用春典,比如“念攒儿”(缺心眼或傻子),“念招点”(瞎子),还有“空子”(外行)之类的。 总之,春典的诞生一方面和行业保护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欺骗顾客关联,所以长期以来在江湖行业内是一种心照不宣不能示人的东西,属于江湖的隐秘角落。 三、现代 社会 中春典的运用 在现代 社会 ,春典已经基本丧失了原始的作用,越来越变成一种调侃的工具,对于春典,有些相声艺人非常反感,比如孟凡贵就说年轻人不应该学这种“炉灰渣子”。但也有些相声艺人反而喜欢“吊坎儿”,不回避也不宣传,就当一种口语化表达了。 比如马志明曾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来了一句“台下尽是瓢把儿跟翅子”,郭德纲在综艺节目上也整一句“顶不顶”和“磨蔓儿”之类的,如果放在旧 社会 ,他们的师父看他们在外人面前“吊坎儿”一定会收拾他们的,因为江湖行业有规矩,春典是不能在外人面前显摆的。但现在没有人管这个,相声艺人们也就不管不顾了。 刘文步去世的时候,曹云金发了一个社交动态说“相声界最尖局的双簧没了”,“尖局”就是典型的春典,当然他没有师父,更没有人管他。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春典慢慢地也就变成一种日常交流用语了,比如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火了”、“大腕儿(大蔓儿)”、“盘儿亮”(漂亮)、“夹磨”(训练)、“蹿稀”(害怕)、“雷子”(警察叔叔)、“耳目”(打听事儿)、“柳儿”(唱)、“墨刻”(教条)等等。 最后,来一个比较经典的春典吧,天津曲艺团孙福海的名段儿,他给下乡演出的相声演员们开会,就说了十二个字:勤走穴,嗨治杵,撅搬山,念戏果。 如此言简意赅,堪称春典的使用典范。 相声表演中的行话,俗称相声的专业用语,主要有以下几个行话:一,贯口,就是快速清晰地语言表演很多段,如报菜名,地理图等 二,扑盲子,就看似不挨着,天一脚地一句说,但有看不出破绽,有点像本山徒弟周云鹏的表演等 三,摆知,就拜师收徒弟。 四,柳活儿,歌柳活和戏柳活 五,倒口,模仿各地方言 六,刨底,就是悬念和包袱,这需要智慧的配合。 七,空码,就是指没有师承的演员。 其他双簧,垫场话,荤话等等 很多行话都在现代演绎中淘汰了。必定用发展的眼光看,创新才是唯一而持续发展的出路,但愿相声的发展给广大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快乐。第一节 “参军戏”的由来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和《赵书》。《乐府杂录》载云: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 《太平御览》引《赵书》载云: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着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关于“参军戏”的起源,颇多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汉代是否有“参军”这个官职?王国维《古剧脚色考》注云:“或谓后汉未有参军官,故段说不足信。案司马彪《续汉志》虽无参军一官,然《宋书·百官志》则谓‘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则和帝时或已有此官,亦未可知。”《宋书·百官志》的记载近似孤证,所以不少人对后汉有无参军这个官职仍持怀疑态度。其实,作为官职的“参军”和作为艺术的“参军戏”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不能互相取代,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即使后汉有“参军”这个官职,也不见得就有“参军戏”。二是“参军戏”究竟始于何时?从上面引的史料来看,一是后汉,一是《赵书》说。《乐府杂录》中说的“后为参军,误也”,当指“参军戏”,而不是“参军”这个官职。意思是说:如果把后汉石耽受伶人戏弄当作“参军戏”,那就错了。周贻白《中国戏剧史》指出:“《乐府杂录》‘起于后汉"实误。其所主张‘开元中李仙鹤授同正参军"一说,较为有据。《赵书》虽不知撰于何时,但石勒称帝在公元三百三十年,唐开元为公元七百十三年至七百三十三年,相距近四百年,《赵书》之撰作,似不至在开元之后,故‘参军戏"这一形式的来源,宁从周延一说。”这种见解是有代表性的。 “参军戏”在唐代盛极一时,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兹引数端如下: 赵璘《因话录》载云: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范摅《云溪友议》载云: (元稹)廉问浙东……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姚宽《西溪丛语》引《吴史》载云: 徐知训怙威骄淫,调谑王,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称参军,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 《新五代史·吴世家》载云: 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 《北齐书·尉景传》载云: (尉景)转冀州刺史,又大纳贿,发夫猎,死者三百人。厍狄干与景在神武坐,请作御史中尉。神武曰:“何意下求卑官?”干曰:“欲捉尉景!”神武大笑,令优者石董桶戏之。董桶剥景衣,曰:“公剥百姓,董桶何为不剥公?”神武诫景曰:“可以无贪也。” 《乐府杂录》载云: 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泰、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 上述记载可见“参军戏”盛况之一斑。 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是唐代著名的“参军戏”艺人。任半塘《唐戏弄》中载云: 黄幡绰——幡绰优名也。才艺品德为盛唐第一优人,宜亦唐五代优伶中之第一人!开元间,善弄参军戏,每寓匡谏。玄宗悦之,曾假以绯衣。平日侍从,亦常假戏谑,警悟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与庄宗时诸伶之妒贤害能、罪恶滔天者,适成反比。安禄山叛,陷京。玄宗自蜀返,宥之。死葬昆山,或即其乡里欤?传优语十四条,又轶闻十二条,均见编末附载。按据附载传说,黄曾在河中府逍遥楼上书《霓裳》谱,或疑黄是河中人。 张野狐——野狐亦优名。与幡绰同时,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及箜篌。曾从玄宗入蜀,受《雨淋铃》曲;返,于望京楼下奏之……据此,野狐或原名徽。《陈书》一八七以野狐为“俳优之善者”。 李仙鹤——仙鹤亦优名。开元中,善弄参军戏,玄宗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陆羽所撰参军戏本中,有云“韶州参军”,盖由此。崔记曲名内有《仙鹤子》,疑即仙鹤所作;不然,或为仙鹤而作。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参军戏”艺人具有如下特点:一、常常活动于宫廷之上,献艺于帝王面前。二、内容以嘲讽为主,属于“优谏”之列,有时能起到一般人难以起到的微妙作用。三、形式灵活,富有幽默感。相声专用术语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 搞笑 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09:181
为什么周云鹏在笑傲江湖上结巴?
这是一种表演形式。周云鹏在笑傲江湖的表演,郭德纲定义为扑盲子,其实,东北对于这种表演形式早有固定叫法 “怯口”,有人说周云鹏就是创始人,其独创性我持保留意见,但是周云鹏对于怯口发挥和造诣的确让人惊叹。另外,丫蛋的表演形式也是这样的。2023-07-15 01:09:261
在相声演员的大家庭中,闫月明都有哪些故事?
阎月明算是曲艺世家出身,父亲是西河大鼓名家阎临玉(也有说拜的是竹板书门户)。阎月明从小就接受曲艺熏陶,而且当兵的时候就表演评书和相声。毕竟父亲是西河门里人,阎月明虽然唱不了大鼓,但说几段大鼓白还是没问题。再者阎月明应该算相声天赋挺高的,使活的尺寸火候都特别好。再加上阎老师相好,老实巴交憨态可掬,往台上一站就喜庆,而且扮演受气包的角色都不用演,直接杵那里就有七八分。在部队的时候,阎月明还跟王刚合作了七年,两人相声评书两门抱,后来王刚提前红了被调入央视。而阎月明再次跟老搭档合作,就到了九十年代《综艺大观》节目组中,这也是倪萍在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档主持节目。阎月明因为没有相声门里的师承,说白了就是海青,所以搭档也一直没有固定,跟诸多大腕儿,比如高英培王平李金斗石富宽赵伟洲都合作过,而且群口活居多,阎月明老师还因此得了一个雅号“群口大王”。据阎老师自己说,他相声表演有一个坚持,就是尽量演自己创作的节目,至少也要参与创作才行。因为他本身就是以创作为主业,表演为副业,而创作者为自己量身定制段子,塑造角色会更加得心应手。这点阎月明确实做得很好,他虽然表演的段子不算很多,但每一段都是水准极高,而且角色匹配度也很高。比如阎月明用传统相声《扒马褂》改编的《好好好》(也叫《开水煮活鱼》),跟高英培李金斗唐爱国孟凡贵这些门里出身的专业演员比起来,阎月明不但丝毫不逊色,反而在扑盲子这一段表演中,比其他几位的尺寸都好得多。尤其是表现焦虑、没话找话、拼命想辙的情绪,用结巴的形式予以呈现,虽然看似毫无逻辑,其实是“认真的胡说八道”,完美展示了这种表演技法的精髓。再配合他的身上跟表情,几乎做到了一句话就能逗乐观众一次。个人觉得,即使在诸多《扒马褂》经典版本中,能够把扑盲子演到阎月明这种水准的也不多。阎月明创作并参演的另一段经典群口《跑题》,个人觉得这是可以跟《五官争功》相媲美的传世佳作。既有密集的包袱,还跟时尚元素相结合,讽刺了机关单位人浮于事,大搞形式主义的会议丑态。当年何迟先生的《开会迷》也有类似的主题,但《跑题》更深入了一些,而且在创作和表演难度上也更高,跑题的话题必须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之后还得在支出去几里地之后,演员还得自己找补回来。这个段子不但在春晚上大受欢迎,而且在海外也大受追捧,阎月明凭着《跑题》得到了美帝华人评春晚一等奖。跟赵伟洲合作的几段对口,阎月明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远胜杨少华,比刘伟也丝毫不差。比如《聘文书》这个段子,阎月明塑造一个老实巴交,但又贪小便宜,面对土大款云山雾罩的时候,既无奈又要给他纠错,而且还要憋住不敢嘲笑他,而且还要在情绪上有一个递进,从刚开始得心应手的纠错,到后来忍无可忍直到爆发(底包袱),这种情绪非常难拿捏,但阎月明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不但自己把角色塑造得很完美,还让赵伟洲的狗气得到最大程序发挥。反观杨少华版本,老头儿没完没了的抖机灵,只顾自己痛快不管赵伟洲会不会卡住,经常莫名其妙的把剧情阻断,害得赵伟洲只能自己往回圆。而且基本没有把角色慢慢被整崩溃的感觉演出来,底包袱的时候莫名其妙就垮了。人缘好、活好、能演又能创作,阎月明老师可以算是相声界少有的全才,在2007年,苏明杰代拉师弟仪式,让阎月明拜了高英培门下,结束了老爷子的海青身份。2023-07-15 01:09:344
什么是包袱?相声里的术语都什么意思?
相声专用术语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15.“荤口”——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37.“活”——段子38.一块"活"——一个段子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43.“下挂”——重新整理44.“皮厚”——不容易懂45.“皮薄”——容易懂46.“码前”——快一点47.“码后”——慢一点48.“格念”——别说了49.“杵头”——钱50.“抛杵”——给钱51.“杵门子”——要钱52.“对托”——正合适53.“黄调”——不搭调54.“念嘬”——不好55.“使相”——面部表情56.“夯头”——嗓子57.“圆粘”——招徕观众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59.“泥啦”——效果不好60.“出蛊”——发生问题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63.“攒儿亮”——心里明白64.“对儿春”——对口相声65.“单春”——单口相声66.“海”——大,多67.“蹶”——小,少68.“硬买卖”——挣钱多69.“册子”——台词本子70.“醒攒儿”——觉悟了71.“稀溜纲”——逗趣的话72.“疃春”——相声73.“咧瓢”——笑啦74.“瘟”——平淡,效果不好75.“起堂”——观众走了76.“盘儿尖”——面孔漂亮77.“撇苏儿”——哭78.“瓤”——饿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10:134
盲字组词
盲字组词如下:夜盲、盲棋、盲目、盲肠、脱盲、盲井、盲字、半文盲、文盲、色盲、科盲、盲干、盲动、盲人、雀盲眼、盲从、盲肠炎、盲文、扫盲、雪盲、群盲摸象、有眼如盲、盲降、盲妁、盲进、瞎天盲地、盲子、盲冥、盲目崇拜、扑盲子、盲女、盲圣、摸盲盲、有目如盲、盲点、盲翁扪籥、明盲、盲风、盲盲、盲词、盲云、盲左、盲者失杖、盲人瞎马、盲文读物、盲风、盲鳗、路盲、盲打、盲人识日、盲婚、盲者得镜、盲审、舌盲孔、盲心、盲人扪烛、盲史、盲陋、盲洋、昏盲、盲废、捉盲盲、病入膏盲、盲谷、晦盲否塞、盲瞀、盲风澁雨、盲目乐观、冥行盲索、盲动主义、盲孔、盲伥、盲书、盲杖、盲拍、盲眼、盲流子、盲聩。含盲字成语:求道于盲、盲者得镜、盲人瞎马、盲人摸象、盲人把烛、冥行盲索、盲风怪云、盲风怪雨、盲翁扪籥、盲风妒雨、盲翁扪钥、盲风暴雨、盲人说象、盲人骑瞎马、盲人扪烛、盲风涩雨、盲风晦雨、晦盲否塞、怪雨盲风、众盲摸象、有眼如盲、问道于盲。盲拼音:máng,笔画数:8画,部首:目。2023-07-15 01:11:121
孔云龙听到有人骂自己,上去就是一拳,对方却是拳击教练,结果怎样?
孔云龙一次在外面吃宵夜,邻桌原本是聊着天,他们也是会聊,正巧说到德云社,又说哪儿哪儿不好什么的,吐槽了好几句。孔云龙挥拳借着酒醉,冲到人家桌上,直接就是一拳过去。看到孔云龙这样,他们也直接一拳还了回来。这一拳可不比孔云龙那花拳绣腿的一拳,孔云龙摔在地上,半晌没爬起来。对方是专业的拳击手孔云龙出手的,是他们的教练。难怪他这么惨,直接被一拳ko到爬不起来。孔云龙在《欢乐喜剧人》表演的相声怎么样孔云龙的表演也比较夸张,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用力过猛”了,全场都在声嘶力竭的喊,再加上无厘头的撒泼打滚,让人看得真是累。郭德纲在点评其他相声演员的时候经常说,说相声就是聊天,以拉家常的方式慢慢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来。一般相声段子一定要经过压活才能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一段相声的上台表演是需要过程的,先要写出来排练,排练中修改和整理,然后要在院子里演出看现场的反馈,根据反馈的好与坏再去修改然后表演修改在表演修改,通常一个段子真的能成熟的演出需要很长时间的压活才能呈现得很精彩!孔云龙为什么叫孔老楞孔云龙在郭德纲老师2021跨年相声专场上和郭德纲于谦两位老师表演了一段相声《扒马褂》,其中有一段唱到瓦蓝蓝的天上飞老楞,我在东北眺望北京,把郭于二位老师整懵了,现场包袱反响很好,笑声一片,孔云龙更因此一战封神(表演了这么多年扒马褂,唯有孔云龙能把郭于二位老师说到忘词,于谦于大爷不要马褂了,郭老师想把徒弟倒给于老师),而孔云龙也只此有了一个孔老楞的爱称。孔云龙的《扒马褂》真的那么好吗话说德云社的《扒马褂》,在孔云龙之前,能撑上台面的基本没有。孔版动了大手术。不能不说是近几年的《扒马褂》当中,最有新意的一次。除开结构上比较牵强,其他攒的都比较成功,当然,效果上也相当可以。传统的《扒马褂》基本属于人保活的范畴,难点在于扑盲子的劲头。这段新《扒马褂》经过拆洗之后,弱化了后两番的扑盲子,插进刨着使的环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2023-07-15 01:11:326
继《李焕英》后,贾玲再出新作,男主让网友直呼高手,他是谁?
他就是在综艺节目中走红的周云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喜剧演员,我觉得这个演员的未来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希望他能继续加油,在喜剧行业有着自己的一番天地。据说周云鹏将在《依兰爱情故事》中出演男主角。《依兰爱情故事》有消息称,贾玲另一部电影已经在拍摄当中,它的名字叫做《依兰爱情故事》;据悉,该影片是以歌曲《依兰爱情故事》改编而成的歌曲,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主要讲述小镇出身的商业大鳄常海因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平行世界,回到小镇与自己的初恋依兰过上了柴米油盐的生活。该影片除了贾玲是主演外,男主也是大家的一位老熟人,就是通过《笑傲江湖》而出名的周云鹏,凭借独特的口才和脱口秀风格当时让观众也是爆笑连连,其次是卢鑫,他也是相声领域的一名演员,虽然喜剧天赋和能力不输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但论演技来说,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贾玲贾玲,原名贾裕玲。1982年4月29日出生于湖北襄阳,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喜剧女演员,师从冯巩。2003年获《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相声一等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三届相声大赛专业组二等奖,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江苏卫视春晚,还参演了《摆渡人》、《万万没想到》等电影作品。贾玲,从小她心怀一个遥不可及的演员梦,但她自小家境贫寒,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为了贾玲的演员梦,她的姐姐主动放弃了高考,把机会让给了贾玲。生活是不会亏待认真努力的人的,只要心中有方向,就勇敢去奔跑。挫折困难都在所难免,只要坚持努力,就会看到希望。贾玲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周云鹏周云鹏的表演方式在东北二人转里叫做“怯口”,在相声里叫做“扑盲子”。其主要表达方式,就是在连续的、看似胡言乱语的言语中,突然穿插一个笑点。郭德纲曾评价这种表演,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不然,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写下来,没有我们看上去那么随意。如果在影片中出演,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周云鹏的表现,非常的让人期待啊。结语希望贾玲和周云鹏能为我们带来优秀的作品,两位优秀的喜剧演员,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是什么样的,真是让人太期待了。2023-07-15 01:13:055
郭德纲打造了德云社金字招牌,他是挽救了相声,还是糟蹋了相声艺术?
上个世纪的赵本山,将小品推向了顶峰,也将民众的快乐,释放到了无穷大的倍数。而与此同时,一度在电视上风光无限、一时无俩的相声,灰溜溜的躲到了边上,让出了主位。不知道这是谁的功劳,还是谁的罪过啊。老一辈儿的相声大师,已经离开了我们,而新的相声优秀人才没有出现。我们原来以为相声的基本功,说学逗唱,仅仅是字面上的简单含义平时我们身边嘴贫一些,脸皮厚一些,讲话能逗乐人的,脑瓜反应比较快的,都有当相声演员的潜在素质。当然,最好是大胖脸,笑嘻嘻的,因为大胖脸上的喜剧因素多一些,说话声调,也俏声俏气的,就更有味儿了。而平日在生活里多留点心,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揣摩和总结能力,略强一些就可以了。对于曲艺界的某些领导,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新作品,总以为他是工作忙,可以理解。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他肚子里没东西,没学问,没学识,设计不出来新段子。直到出了一个郭德纲,我们才知道相声的背后,其实富含着那么多的底蕴说:原来需要将“报菜名”、“背地名”、“百家姓”等等念叨得口齿清晰、抑扬顿挫了,才算过关。学:对京评梆昆、大鼓黄梅戏等其它门类的学习掌握,烂熟于心,原来都要归结到这个“学”里面来。逗:是各种哏、包袱制作的表演方式吗?什么子母哏、伦理哏,什么腿子活,什么(周云鹏体现出来的)“扑盲子”,是不是都在这里头,内行的朋友请多指点。唱:哦,唱“太平歌词”才是唱呀。朱绍文先生是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他对相声做了系统的归纳,将大众语言里,可制作包袱的种种模式,分条理顺,让后辈弟子,有了参照学习的范本。至今,唯有德云社的堂口,才供奉着祖师爷的牌位。尊师重道,只有德云社做到了,这是不是相声界的遗憾呢?在小品的高潮过去之后,异军突起的德云社,为我们带来了长久不息的笑声,感染了普通大众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放松,人们平淡的生活中需要欢笑声。所以,相对于小品,能够低成本、快节奏、制作简单的相声,成了普通大众日常不愿放弃的快乐甜点、快乐豆。500人以下的小剧场,每年大约可以演出3000次左右。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每年也在数百场。看看大型商演里边儿,满坑满谷的欢乐人群,就可知道,人们对相声是有多么的需要。而忙碌着的各地人群,也可以在手机上点开小视频,忙里偷闲的欣赏上一段,哈哈一笑。郭德纲统计过,他在各类节目里面。上演过的段子,远远超过了600段而德云社培养出来的年轻弟子们,都已成才。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才能,也让人喜出望外。张云雷的唱,孟鹤堂的舞,将很多年轻人,从游戏中、从玩乐中拽到了剧场里。张鹤伦的闹、岳云鹏的贱,让人们讲心花怒放的快乐,肆意地释放了出来。德云社在北京有8个小剧场,在长春、哈尔滨,澳大利亚墨尔本,有自己的德云分社。但这远远不够,大众对快乐的所求是没有止境的。郭德纲不仅已经收徒400多位了,同时还有创办的、培育相声新人的学校这样看来大众可以放心的,德云社还会火上很多很久。尽管一路走来,德云社有很多不足,年轻的学员也时常犯一些错误,但看在德云社让相声重新火爆的功劳上,那些不停苛求德云社的人,真的想问问你们是何居心。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早晚,人类会有一门学科——“笑的学问”美学也是从无到有的,人们现在都常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也不缺少欢笑,而人们也苛求更多的欢笑。相声的出现,让我们懂得了,欢笑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也是有套路,有规律可循的。郭德纲是救了相声真心希望诞生了相声这门儿语言艺术品类的国度,能把相声学的“笑的学问”,像朱绍文那样归纳出来,公开传授。一直在台上贡献相声新段子的德云社,占据了相声主市场,嘻嘻哈哈赶来的千万大众,是相声消费的主体。那么,谁是主流,市场已经在不语中证实了。从这些角度看,郭德纲是救了相声,还是损害了相声呢。2023-07-15 01:14:194
相声的行话有哪些?
相声行话:一,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二,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三,包袱:相声中的笑料。四,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五,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六,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诸如《报菜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七,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八,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九,扑盲子:指表演起来没准词儿,有很大的随意性。十,空码儿(海清):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没有师承都叫海清。2023-07-15 01:15:251
少帅里的土匪二当家谁演的
“周云鹏演的,和演大表哥的是同一个人,最最搞笑的是,少帅的少年时代演员是周思羽,现实中周思羽就是周云鹏的儿子,所以吗,儿子和老爸同一个女人(柳岩)”。周云鹏,原名周滨,1982年4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中国内地男演员。2003年,他在沈阳拜二人转艺人尤勇为师,学艺一年。2005年,成为长春东北风剧场的一名演员;之后,周云鹏被赵本山收为徒弟,成为赵本山的第39位弟子。2008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2012年,参演都市喜剧《不是钱的事》。2014年,参演年代战争剧《少帅》。2016年,参加东方卫视原创喜剧真人秀节目《笑傲江湖第三季》的比赛,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季军。2017年,主演喜剧电影《龙虾刑警》;同年,在喜剧电影《地球人都不知道》中饰演男主角大春。人物评价周云鹏基本功过硬,表演诙谐幽默、模仿逼真。他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实力排名也不在小沈阳、宋小宝之下。在观众眼里,周云鹏浑身是戏、饶有风趣,他也因此被称作为“剧场之王”。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周云鹏的激情脱口秀带动了全场的氛围,深受观众和评委的赞赏;周云鹏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却有着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他的表演整段全都是“结结巴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全,这和相声中的“扑盲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插科打诨,实际上却体现了其深厚的台词功底和表现力。2023-07-15 01:15:322
相声是一种传统曲艺的文言文怎么说?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23-07-15 01:15:492
请问相声技巧有哪些?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引自马克思《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例如,许多戏剧、电影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皇后》的叫板想起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通过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对话不仅体现于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于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曲。“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扩展资料:发展历史:早期发展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2023-07-15 01:15:586
喜剧演员周云鹏,关于他你如何评价?
一句话:搞笑他是认真的。喜欢他风格的人会特别喜欢他,不喜欢他风格的人会特别讨厌。周云鹏作品差周云鹏,原名周滨,1982年4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沉阳市辽中区,中国内地男演员。2003年,他在沉阳拜二人转艺人尤勇为师,学艺一年。2005年,成为长春东北风剧场的一名演员;之后,周云鹏被赵本山收为徒弟。首先我本人是不大能理解周云鹏的那些东北笑点的,不是说东北的喜剧好看只是我个人不喜欢周云鹏而已,所以最开始看欢乐喜剧人对于周云鹏这种搞笑只靠吼的验机方式不是很喜欢可以说是完全无感。他和别的喜剧演员不太一样,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他在节目中的把控能力都很高。尤其是表演风格和现在任何一个喜剧演员都不一样。越到后面越觉得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差,三观不正,作品内吸引力,照顾父亲做手术就旷工三天导致70w亏损,要注意这是旷工不是请假,而且还感动老板得到原谅??你要说请假没有被通过但依然为了照顾父亲不去上班我都还能理解,毕竟自己的父亲比工作要重要,但是三天了电话都没有一个,老板就活该损失吗?你弱势你有理了就?周云鹏的喜剧风格周云鹏的喜剧风格,看似颠三倒四,没个准谱儿,其实想要弄好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需要有生活经验,还要求有过人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力,缺一不可。这就为喜剧创作增加了很多难度,天赋不够或者努力不够,搞不好就会造成高开低走,因为灵感枯竭,挠破头也创作不出来,或者质量比不上之前的作品。后来喜剧人舞台上的小品,就很一般了,没有把扑盲子运用到表演,为了搞笑而搞笑,当然,不排除对他的期待值高的原因。而后来演员舞台上的小品,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他的演技不好,没有人物。如果想持续发展,要么继续扑盲子,通过节目的不断创新和观点的深挖来提升,一招鲜吃遍天;要么打破自己,突破舒适圈,把扑盲子最为点缀,那是锦上添花了。创作能力跟不上所以就不大喜欢他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成为喜剧演员了,说是师从本山大叔,依稀记得是本山大叔的第39位徒弟,也依靠著本山大叔的资源出演了不少影视作品,不过都没有啥反响,喜剧也是需要天赋的!感觉周云鹏天赋一般,或者说是舞台表现力一般,节目效果在我看来不咋样。周云鹏的表现力很强,表演也很放的开,个人认为,如果他能开拓一下自己的表演风格,好好的运用多种喜剧技巧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加上师傅赵本山先生的支持,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周云鹏选择这种很高级的喜剧形式,结果创作能力跟不上,造成高开低走,开局王炸,后面基本没啥作品了,没有好的作品,人气就没了,渐渐被人遗忘。我个人确实不喜欢,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能有些人会喜欢他的表演吧2023-07-15 01:16:185
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背景音乐大全 笑傲江湖3插曲大全介绍
期待深久的《笑傲江湖》第三季如期开播啦。笑傲江湖第三季的首播深受广大网友的关注,《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节目中也是看点十足~~那么问题来了,在精彩的《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中,许多网友们也颇为好奇该期中有哪些好听的背景音乐和插曲呢?《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中开场的时候的歌曲是什么?一同来科普下吧~!!!期待满满~~ 《笑傲江湖》开场的时候的歌曲是《DANZAKUDURO》。 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的插曲背景音乐开场的时候的歌曲是什么 郭德纲带上面具的时候的歌曲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袖珍男孩孟樊淼出场的时候的歌曲是《少年英雄小哪吒》。 黑马选手“奇招”震全场首期节目宋丹丹就想颁冠军 节目录制之前,三位观察员冯小刚、郭德纲、宋丹丹一直担心因为已经录制了两季,到了第三季将很难挖掘到新的喜剧能人,但没想到周云鹏的出场,不仅让宋丹丹激动地直接为其封冠“你就是我们这届的冠军!” 更让平时很难取悦的冯小刚也大赞“三届他都是冠军!”看着身边两位好友如此兴奋,郭德纲又来开涮“你演完之后他们两位都控制不住了,可见你的钱花对地方了。” 别看小个子的周云鹏其貌不扬,但他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却一下震惊了全场。虽然整段表演全都是“结结巴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全,但据说这种名为“怯口”的表演形式,是周云鹏融合了传统曲艺和自我创新的一种新喜剧形式,结合各种笑料段子在其中,一句话未停就已让全场笑翻。 表演完毕,连行家郭德纲都肃然起敬,表示这一周云鹏自称“这是跟着儿子学话学来的”的表演方式,其实和相声中的“扑盲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插科打诨,其实没有深厚的台词功底和表现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而这位周云鹏究竟是何来历,一下就让三位观察员都甘心情愿想要“内定”冠军?刚上来就是这样的高手,后面还有哪些世外高人会登场?这季的《笑傲江湖》真的是了不得了。 春晚腹语王刘成首复出郭德纲自曝藏小金库 “哈喽,大家好”,只听人声,未见人动,来自中国台湾的腹语表演艺术家刘成带着大鸟“空空”来到了《笑傲江湖》的舞台,令现场的观众大呼意外。 春晚上,这位腹语王就凭借《空空大拜年》的精彩表演,为全国观众所熟知,巧合的是,那届春晚恰好是由冯小刚执导。作为一位成名的喜剧高手,显然不用再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么,刘成又为何来到《笑傲江湖》? 原来,春晚之后,一炮而红的刘成却遭遇了一次意外,险些影响到了他的艺术生涯。在家中休养两年之后,他才恢复元气,选择《笑傲江湖》的平台复出。不过,尽管销声匿迹了两年,但他的腹语表演却依然逗得观众笑得喘不过气。 看着出神入化的腹语表演,连郭德纲也坐不住上台,和刘成一起搭档献出了一段表演,而在这段表演中,向来擅长“作弄”人的郭德纲却无奈被刘成作弄,化身超级玛丽之后,不仅曝出“我绝对没有藏小金库在床底下”的秘闻,还大胆“勾搭”起小女生。在腹语大师的操纵下,郭老师险些被“玩坏”,而刘成究竟有什么本事,让郭老师如此“释放真我”?2023-07-15 01:17:391
德云社相声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烧饼现在怎么样了?
德云社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烧饼现在怎么样了?一句话总结:祖师爷赏饭,但本身把工作踹了烧饼本名朱建峰,姓名朱云峰,因为童年一脸大麻子,也是大园盘脸,看起来好似油酥烧饼一样,因而郭德纲的相声给他取了这一别名。结果本名和姓名都没拉响,绰号反而变为他的序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全德云社相声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就是烧饼。相声小品设计理念烧饼相声设计理念最广泛性的呈现,就是得扒马褂,粉丝能够 把这版本信息吹上天,因为够热闹压力够多,但让相声小品粉丝们来评价,一文不值还得赔本。因为简直可笑至极,垫话各式各样乱支,东一钻头西一大棒没有主题元素,游戏角色也乱七八糟,游戏角色一个都没立起来。三十几分钟才被郭德纲的相声硬拽入活,开始了圆谎环节,而圆谎环节的扑盲子阶段,各式各样重囗味压力,糖尿病人包桨什么的,连郭德纲的相声听了都皱眉头,但这类就是烧饼日常常在剧院和演出表演的头等大事,而他的粉丝就爱这类东西。德云社相声被加强监管后,重囗味压力少了,但他那种疯狂二人转的状况,依然没法更改,很有可能未来也就这样了祖师爷赏的饭,被烧饼一脚踹翻在地,接着跑去端二人转的工作中了。客观因素上他就不适合相声原来是胖,本来能喜气点,但是本身丑。看到就并并不是很讨喜,岳云鹏也胖,但是那一个大屁股脸很细嫩光滑,互相配合上搞怪的表情,喜剧效果就更强了。现如今油酥烧饼瘦身减肥了,但是对相声小品演出没什么特别是在大的帮助。看到很肥,很凶但是能多讲两个梗。本身咽喉很糙,哑。不适合相声小品演出,不能让人听听。但是这一点来觉得要不就是本身挺聪明的,或者郭老师点拔得好。干脆把缺陷发展趋向成特性。说一个毛毛躁躁,打打闹闹的相声小品。让人到繁华里把相声小品听完后。这在德云社相声是头一份,门路竟然使他走出来。限制终究不高,毫无疑问做不了大伙儿。可是低限都不低。跟别的的同门对比,能出类拔萃证实这歪门邪道也是有销售市场,不只是跟了老师傅年分久,的确学得了本事。他的相声小品不一定是最好是笑的,可是一定是最繁华的。一场商业演出里,使他垫场暖场最好不过了。这的确也是他在商业演出里的精准定位,每一次全是第一对儿出去的。繁华了当场,又让后边出去的人说得更细致的相声小品有一个差距。观众们感观会更好。创作能力听过他改良的《打灯谜》挺新鲜嗓音条件不好,学唱方面甚至一些人物模仿都会受限。但这不是致命的,发挥好了甚至可以成为招牌特点。(单田芳也是破锣嗓子,相声演员也有嗓音条件不出众的)认真的听了烧饼的作品以后,我发现他在节奏把握和舞台掌控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再加上其创作的很多包袱都很新颖是跳出了相声界的那种新颖,在大部分德云社演员那里都见不到的包袱,听着特别解渴,所以只要能静下心来听烧饼的作品,都会有丝丝入扣,意犹未尽的感觉。最致命的是风格,火急火燎的太闹腾,这样听起来就感觉聒噪。开箱时云字科的弟子都上哪去了,为什么没有一位出席开箱典礼呢?特别是儿徒烧饼,开箱基本上都有他啊,其实是因为烧饼参加综艺去了,这么一说很多人可能就不好奇了,因为一半的综艺中好像都有德云社的成员参加,怎么形容呢?就应该属于是遍地开花那种烧饼参加的是《追光吧,哥哥》,就像是男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他们是要比赛,然后以获胜者的身份才能出道,那是正儿八经的爱豆。2023-07-15 01:18:275
如何评价德云社的烧饼?
作为有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烧饼朱云峰是我很喜欢的相声演员。我觉得这个小孩在台上的风格独树一帜, 搞笑 能力不俗,而且非常有活力,总是能语出惊人。虽然长得不如张云雷,郭麒麟,但是相声的基本功很扎实!现在的名气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是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大家知道,烧饼是郭德纲的儿徒。自幼喜爱相声。据说父母很支持烧饼,把东北的房子卖了经济上支持的烧饼来到北京闯荡。小的时候,烧饼是郭德纲最能闯祸的徒弟,调皮捣蛋的能力可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烧饼在接受鲁豫采访的时候,感慨良多的说自己来到德云社后才知道,不光是学校会请家长! 作为德云社最闹腾的逗哏,烧饼和碎嘴子曹鹤阳搭档说相声已经很多年头了,他俩的组合叫做饼四。饼四 自出道以来,饼四组合就非常受郭德纲的器重,原因除了烧饼是一直追随师父不变心的儿徒外,两人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烧饼和曹鹤阳性格外向,喜好交朋友,喜欢开玩笑,闹起来跟师父没大没小的,但是在心理上又非常尊敬师父,有事时,他们往往也是冲在最前方的人。所以,郭德纲格外看重他们,给了他们不少的资源。如今,饼四组合在德云社里算是第二梯队的小角儿,每年跟随师父参加国内外商演、自己带队参加商演的场次在整个德云社都数得上。 作为郭德纲的儿徒,郭德纲给烧饼的资源,可以说甚至多过了少爷郭麒麟。可是,烧饼却只是小火,未曾大火。很多人都说,是烧饼不争气,同时,也把一些邪火撒在了搭档小四的身上,说作为捧哏,小四不但没有拉住烧饼,有时飞得甚至比烧饼还高,若是烧饼换个搭档,肯定能大火!饼四 说实话,烧饼的先天条件不算好,早年间颜值不高,嗓音不亮,甚至有观众说,一听到烧饼出声就脑瓜疼。再加上舞台风格比较活泼,很多人根本没办法好好听饼四的相声,只觉得闹腾。尤其严重的是,烧饼来北京多年,说话依旧带着东北味儿。不是说东北味儿不好,只是说相声,就得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口齿要清楚,要把嘴里的每一个字都递到观众耳朵里,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烧饼在这点上确实差了点。再说曹鹤阳,相比较于烧饼,科班出身的曹鹤阳个人素质好多了。长相斯文,一笑还有两个酒窝,很招观众喜欢,口齿也清楚,台上口音基本没有。进入德云社后,为了苦练功夫,还曾经对着新闻联播练活儿,主持人说一句,他给捧一句,练就了话不落地的本事。饼四组合就是这样,虽然很多人嫌他们闹腾,可饼四还是有很多忠实听众。纵然小四有时候确实比烧饼更放飞,但是整体来说,小四都是能拉住烧饼的。因为你无法想象,除了小四,还有谁能控制住烧饼?烧饼的特质,决定了他的节目必定是热闹的,如果换一个比较稳重的捧哏,你能想象到那种场景吗?一头热,一头冷,那不是更难受?所以说,小四是最适合烧饼的。小四的活泼,带动了舞台的热闹气氛,不会让烧饼的闹腾显得那么突兀,小四的稳重,是台上那根拉着烧饼的绳儿,是定住整个节目的主心骨。他们出去商演,票依然卖的不错,这就行了不是吗?你要是非说他们是沾了德云社的光,那我就没办法反驳了,人家师父郭德纲都没说啥,都愿意用自己的招牌护着自己的徒弟,你个外人说这些有用吗?饼四 如今,饼四双双荣升奶爸,两人在舞台上也越来越稳重了。大家有时间其实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听听饼四的节目,俩人自小学艺,功底是绝对没问题的,抛开固有成见,我相信你会喜欢上这对儿活泼的演员。奶爸饼四 即使仍旧不喜欢也没关系,观众们不必太过于苛求演员,也不必于太苛求自己。喜欢谁就看谁,不喜欢不看不就行了,跟谁较劲都是跟自己较劲,何必呢?喜欢传统的,多看看高栾,喜欢逗乐的,多看看郭于,喜欢萌贱的,多看看岳越,喜欢听唱的,多看看九辫,喜欢养眼的,多看看堂良,若是喜欢热闹的,就看看饼四吧!反正德云社里,总有一款组合是你喜欢的!借用一句郭班主的话:你要是指着相声教你什么人生哲理,你还是洗洗睡吧! 一句话总结:祖师爷赏饭,但自己把饭碗踹了。 烧饼本名朱建峰,艺名朱云峰,因为小时候满脸麻子,又是大圆盘脸,看起来就像烧饼一样,所以郭德纲给他取了这个雅号。 结果本名和艺名都没叫响,绰号反而成了他的代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全德云社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就是烧饼。 烧饼是有曲艺底子的,他早年跟着来宝刚学过快板,来宝刚的师父是高凤山,现在想一想烧饼如果正式拜了来宝刚,那他就跟于谦是叔伯师兄弟了。 不过来宝刚教烧饼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太好,加上烧饼从小就特别淘,老爷子不太hold的住,估计也没教的特别瓷实,或者说真功夫没传给他。所以烧饼会打板,但水平比较一般,不过跟他那个彻底不会的师父郭德纲比起来,还是强那么一些的。 其实有快板底子,对于学相声是很大的优势,快板可以训练演员的节奏感和语速,以及喷口(吐字发音)。快板学得好的,相声起步也不会次,比如少帮主李菁,虽然他那种慢节奏的捧哏很多人不喜欢,但论水平的话,李菁现在也能排在德云社前五。 所以烧饼起点是很高的,早年他跟栾云平搭档过,众所周知栾云平是四门功课一门都没有,让他捧哏要让包袱响是很难的,但少年时候的烧饼竟然还发挥不错,虽说不出彩吧,但也有那么几个亮点。所以说烧饼属于祖师爷赏饭的人,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郭德纲强行喂饭。 后来烧饼虽然也不算特别出彩,但底子还是好,比岳云鹏这种野路子强得多,加上形象也比较讨喜,脑子快现挂也多,总的来说是很有希望的新人。 顺道说一下,给烧饼教活的主要是曹云金,因为郭德纲在0506年开始爆红后,基本上很少回德云社后台专门教徒弟了,所有教学工作都是曹云金李菁跟高峰负责。烧饼一般人管不住,而他比较服曹云金,所以两人感情也深。后来差点跟着曹云金跑路也是这个原因,现在看烧饼表忠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曹云金欺骗了年幼无知的他,其实烧饼跟曹云金也就五岁的差距,而且他走人的时候已经二十岁,年幼无知个鬼。 而成年后的烧饼为什么越来越垮呢,关键也是2010年的大动荡,几个主心骨走了,留下一帮缺胳膊少腿的。烧饼因为有出走的前科,所以急于想跟师父表忠心,而且也想力争一个台柱子的名额,于是一个暴走的相声演员慢慢向观众走来。 烧饼不光是自己垮,还把本来特别规矩,文质彬彬的曹鹤阳也带跑偏了。曹鹤阳正经曲艺院校坐科的学生,早些年量活稳得一批,但跟烧饼搭档后,不但没拦住烧饼的暴走,自己也跟着垮了。 风格定型后烧饼的风格就是一个字,怎么闹怎么来,小哥两在舞台上就是撒欢,各种现挂包袱乱扔,正活是什么都无所谓,入不入活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把那些下三路包袱都抖弄出来,那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相声里面讲究“把点开活”,也就是面对什么受众,就使什么样的活。烧饼相声里面那些问题,我相信德云社的前辈一定跟他提过,但他就是改不了,有可能是不愿意改,但更大可能是受众已经定型,大家就是为了看他折腾来的,所以这种舞台格局一形成,烧饼的相声上限也就被无限拉低了。 烧饼相声风格最典型的展示,就是2016版本的扒马褂,粉丝能把这个版本吹上天,因为够热闹包袱够多,但让相声观众来评价,一文不值还得赔钱。因为实在太不像样,垫话各种乱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主题,人物关系也乱七八糟,角色一个都没立起来。三十几分钟才被郭德纲硬拽入活,开始了圆谎环节,而圆谎环节的扑盲子阶段,各种重口味包袱,糖尿病包浆什么的,连郭德纲听了都皱眉头,但这些就是烧饼日常在小剧场和商演的重头戏,而他的粉丝就爱这些玩意儿。 这几年烧饼还是老样子,虽然去年德云社被加强监管后,重口味包袱少了,但他那种疯狂二人转的状态,依然改不了,估计今后也就这样了。 祖师爷赏的饭,被烧饼一脚踹翻在地,然后跑去端二人转的饭碗了。 德云社目前最火的相声演员当然要数岳云鹏了,他那贱贱的表情和 搞笑 的动作逗乐了很多观看他表演的观众,自从曹云金、何云伟等人离开德云社以后,郭德纲就倾尽资源热捧岳云鹏,论资历和能力岳云鹏在德云社相声演员里不算好的,可以说是倒数的,郭德纲之所以选择捧岳云鹏恰恰是由于之前的选人机制给了他惨痛教训。在此之前郭德纲挑选后台演员基本是根据这个人的天赋、相声功底如何来定的,结果发现到头来学到了能耐都背叛他自立门户了。所以自打那以后郭德纲选人机制开始转变,逐步重视学院的忠诚度。此时又笨又能吃的岳云鹏成为了郭德纲的最佳人选,所以岳云鹏在郭德纲运作之下火了起来,如果单凭岳云鹏自己去打拼这辈子也就在后台擦桌子了,长得太丑、相声功底一般,吃的又多,那都是德云社管理层都想开除的员工。岳云鹏也没有辜负郭德纲的期待,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了德云社的新晋台柱子,电影、相声、综艺节目邀约不断。郭德纲深知后台不可能靠几个现有的大腕能撑起来的,他必须选择合适的机会把后台合适的演员都捧红了,此时他的儿徒朱建峰成为了一个人选。朱建峰打小就跟着郭德纲学习相声,吃住都跟着郭德纲,打小长得特别丑,满脸麻子所以起个外号叫“烧饼”,就这么慢慢的都传开了。他和郭德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从小和师傅吃住在一起,拜师的时候郭德纲穷的叮当响,一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相互见证了德云社郭德纲经历的那些苦难。烧饼从小在郭德纲言传身教下基本功扎实,表演从容自然。但是烧饼这几年虽然德云社力捧,就是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到岳云鹏那种火爆的程度。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第一、烧饼长得确实挺丑,现在虽然减肥成功,之前那胖的时候简直没法看,现在练了一身的肌肉,还是不能掩盖形象稍微差点的现实。 第二、观众普遍反映烧饼的相声太闹哄了,有时候吵吵的你都头疼,有时候那股劲感觉使过了。他的台风没有岳云鹏那么稳健,嬉闹程度那么恰到好处。也没有岳云鹏那么轻松自然地互动。 第三、烧饼最致命的就是他的嗓子不行,太粗犷太沙哑,基本就没听到过他唱歌,岳云鹏、张云雷这些年轻相声演员个个都是好嗓子。总之烧饼要想达到岳云鹏那种火爆程度还需继续努力,不断去寻找和探讨更加适合自己和适合观众的表演风格,慢慢的也会火起来,整容是不太现实了,只能是不断创作经典作品来为自己加分,逐步让观众通过作品认可和欣赏你。 以前觉着烧饼和曹鹤洋这一对儿,虽然活儿不算尖,但是节目真诚。烧饼的确闹了些,好在小四儿也还稳的住。 比如《三节拜花巷》,虽然闹腾,但是演员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节目之中,并且真诚的把自己展现给观众,而且很(敢)放的开,这个很好。 很符合年轻人的朝气,不像有些年轻演员故作沉稳。 ﹌﹌﹌﹌﹌﹌﹌﹌﹌﹌﹌﹌﹌﹌﹌﹌﹌﹌﹌﹌﹌﹌ 当时认为过个几年,小二位的活儿会更好一些。 谁知几年之后,使起活儿来还是这样,丝毫不见进展。估计是忙着减肥健身去了?愈演愈烈的是,小四儿被彻底带偏,跟着后边一胡搅蛮缠。 捧逗一起折腾到南天门,闹的忘乎所以、不知所云、没有底线,那就太可怕了。 也记不清哪一场了(记起来了我也不会说,不推荐大家去看),是烧饼、曹鹤洋和于谦老师的群口。 这段节目,我着实不愿意承认它是相声。 整篇全部是损人、对骂(至少前边是这样,后边看不下去了没看),“胎盘”、“羊水”的张口就来,说的谦哥儿在旁边听的都直挂脸,实在恶心的很。 这种没有底线的包袱,我实在不能够理解,也很接受不了。 如果老舍先生、老侯大师见到这个节目,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想法? ﹌﹌﹌﹌﹌﹌﹌﹌﹌﹌﹌﹌﹌﹌﹌﹌﹌﹌﹌﹌﹌﹌ 所幸这几年倒是在往回掰。 但是受以前表演方式的“毒害”太深,表演的时候放不开,总是端着,变成了“演”相声。 在舞台上的感觉,和以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话说回来,愿意改就是好事儿,慢慢来吧。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不能急。 对这一对儿的感觉,也就这么多吧。 最后,嗓子是硬伤呐…… 以上…… 烧饼,德云社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徒弟,也是郭德纲最爱的徒弟之一,据说郭德纲演出的水杯是由烧饼保管的,郭德纲最近也是在舞台上叫烧饼我的儿啊。 在德云社烧饼是和曹鹤阳一起搭档演出的,经常看他俩的演出,感觉挺好的。相声功底还是没问题的,喜欢他俩的都知道,在节目中他的现挂是很厉害的。而且在众多捧逗之间他俩是挺特别的,可以说逗哏的和捧哏的话差不多。以此经常被网友称之为进攻型捧哏的。 整体感觉烧饼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人。在这所指的创新不是相声节目的创新,而是相声表演形式的创新,从他俩互相进攻能稍微感觉的到。 我觉得烧饼也是一个乐于改变自己的相声演员,都知道以前的烧饼可是很胖的,在和郭麒麟一起减肥之后才是现在的样子,因此也得到了健身达人的一个小称号。 烧饼的嗓子可谓是硬伤啊嗓音条件让好多人都接受不了。所谓的破锣嗓子也就是这样了。所以很少听到烧饼在节目里唱。好多网友都说他俩的相声有点噪。其实喜欢他俩的正是认为这是他俩的特点。 我觉得烧饼是一位善于改变的相声演员。结合其基本功。我觉得未来还是可期的。 能得到郭老板的宠爱,肯定有他的理由!支持烧饼!好孩子!继续努力加油! 软软绵绵的不酥,挺聪明的,反应快,那那都好,就相声一般般。 没有风格、没有特点,更没有像样儿的相声作品,总是闹哄哄的拿着自己人没轻没重的砸,每个段子基本上谈不上是相声作品……希望能早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德云社最强的是哪个大家心知肚明,烧饼不适合说相声,语速太快,失去了相声的根本2023-07-15 01:20:081
周云鹏第一次去笑傲江湖3是什么时候???
周云鹏第一次去笑傲江湖3是第一期。周云鹏的出场,不仅让宋丹丹激动地直接为其封冠“你就是我们这届的冠军!”更让平时很难取悦的冯小刚也大赞“三届他都是冠军!”看着身边两位好友如此兴奋,郭德纲又来开涮“你演完之后他们两位都控制不住了,可见你的钱花对地方了。”周云鹏其貌不扬,但他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却一下震惊了全场。虽然整段表演全都是“结结巴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全,但据说这种名为“怯口”的表演形式,是周云鹏融合了传统曲艺和自我创新的一种新喜剧形式,结合各种笑料段子在其中,一句话未停就已让全场笑翻。郭德纲肃然起敬,表示这一周云鹏自称“这是跟着儿子学话学来的”的表演方式,其实和相声中的 “扑盲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插科打诨,其实没有深厚的台词功底和表现力,是根本做不到的。扩展资料:周云鹏出名背后故事《笑傲江湖》第三季首期节目登场的脱口秀演员周云鹏受到了众多网友瞩目,在冯小刚、郭德纲、宋丹丹钦点冠军背后,有网友扒出周云鹏的另一个身份,是宋小宝的师弟,虽然才能上出众,实力排名不在小沈阳、宋小宝之下,但多年来周云鹏却未受力捧。虽然南方观众对周云鹏并不熟知,但周云鹏却是东北响当当的人物。不仅是东北风剧场的名角,连丫蛋春晚的表演形式都是跟周云鹏所学。看宋小宝师兄弟们近年活动频繁,大部分都是依靠师父铺路。不仅带着小沈阳、丫蛋上春晚,而且利用自己的品牌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带红了王小利(刘能)等人。并推宋小宝参与了多档电视节目,最后靠《欢乐喜剧人》走红。再看周云鹏,只分别在2008年、2012年时,参与演出了两部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关东大先生》、《不是钱的事》,而且是在其中为小沈阳搭戏,担当配角。相比之下,可见其师并未在周云鹏身上多下投注。论实力,周云鹏绝对不再其他人之下,但周云鹏却一直独独不受捧。据传一是因为性格比较好强,令赵本山决定让周云鹏多加磨练,打磨个性。二是因为周云鹏婚姻生变,虽然师父再三拦阻,却依然已离婚收场,这让其师大为痛心。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笑傲江湖第三季周云鹏实为宋小宝师弟 多年未得到力捧2023-07-15 01:20:163
德云社的烧饼,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一句话总结:祖师爷赏饭,但自己把饭碗踹了。烧饼本名朱建峰,艺名朱云峰,因为小时候满脸麻子,又是大圆盘脸,看起来就像烧饼一样,所以郭德纲给他取了这个雅号。结果本名和艺名都没叫响,绰号反而成了他的代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全德云社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就是烧饼。烧饼是有曲艺底子的,他早年跟着来宝刚学过快板,来宝刚的师父是高凤山,现在想一想烧饼如果正式拜了来宝刚,那他就跟于谦是叔伯师兄弟了。不过来宝刚教烧饼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太好,加上烧饼从小就特别淘,老爷子不太hold得住,估计也没教的特别瓷实,或者说真功夫没传给他。所以烧饼会打板,但水平比较一般,不过跟他那个彻底不会的师父郭德纲比起来,还是强那么一些的。其实有快板底子,对于学相声是很大的优势,快板可以训练演员的节奏感和语速,以及喷口(吐字发音)。快板学得好的,相声起步也不会次,比如李菁,虽然他那种慢节奏的捧哏很多人不喜欢,但论水平的话,李菁也能排在德云社前五。所以烧饼起点是很高的,早年他跟栾云平搭档过,众所周知栾云平是四门功课一门都没有,让他捧哏要让包袱响是很难的,但少年时候的烧饼竟然还发挥不错,虽说不出彩吧,但也有那么几个亮点。所以说烧饼属于祖师爷赏饭的人,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郭德纲强行喂饭。后来烧饼虽然也不算特别出彩,但底子还是好,比岳云鹏这种野路子强得多,加上形象也比较讨喜,脑子快现挂也多,总的来说是很有希望的新人。顺道说一下,给烧饼教活的主要是曹云金,因为郭德纲在0506年开始爆红后,基本上很少回德云社后台专门教徒弟了,所有教学工作都是曹云金李菁跟高峰负责。烧饼一般人管不住,而他比较服曹云金,所以两人感情也深。后来差点跟着曹云金跑路也是这个原因,现在看烧饼表忠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曹云金欺骗了年幼无知的他,其实烧饼跟曹云金也就五岁的差距,而且他走人的时候已经二十岁,年幼无知个鬼。而成年后的烧饼为什么越来越垮呢,关键也是2010年的大动荡,几个主心骨走了,留下一帮缺胳膊少腿的。烧饼因为有出走的前科,所以急于想跟师父表忠心,而且也想力争一个台柱子的名额,于是一个暴走的相声演员慢慢向观众走来。烧饼不光是自己垮,还把本来特别规矩,文质彬彬的曹鹤阳也带跑偏了。曹鹤阳正经曲艺院校坐科的学生,早些年量活稳得一批,但跟烧饼搭档后,不但没拦住烧饼的暴走,自己也跟着垮了。风格定型后烧饼的风格就是一个字,怎么闹怎么来,小哥两在舞台上就是撒欢,各种现挂包袱乱扔,正活是什么都无所谓,入不入活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把那些下三路包袱都抖弄出来,那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相声里面讲究“把点开活”,也就是面对什么受众,就使什么样的活。烧饼相声里面那些问题,我相信德云社的前辈一定跟他提过,但他就是改不了,有可能是不愿意改,但更大可能是受众已经定型,大家就是为了看他折腾来的,所以这种舞台格局一形成,烧饼的相声上限也就被无限拉低了。烧饼相声风格最典型的展示,就是2016版本的扒马褂,粉丝能把这个版本吹上天,因为够热闹包袱够多,但让相声观众来评价,一文不值还得赔钱。因为实在太不像样,垫话各种乱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主题,人物关系也乱七八糟,角色一个都没立起来。三十几分钟才被郭德纲硬拽入活,开始了圆谎环节,而圆谎环节的扑盲子阶段,各种重口味包袱,糖尿病包浆什么的,连郭德纲听了都皱眉头,但这些就是烧饼日常在小剧场和商演的重头戏,而他的粉丝就爱这些玩意儿。这几年烧饼还是老样子,虽然去年德云社被加强监管后,重口味包袱少了,但他那种疯狂二人转的状态,依然改不了,估计今后也就这样了。祖师爷赏的饭,被烧饼一脚踹翻在地,然后跑去端二人转的饭碗了。2023-07-15 01:20:335
周云鹏喜剧人牵着马第几季出场的
第三季。周云鹏喜剧人牵着马在第三季参赛选手周云鹏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他牵着“三哥”那个塑料的玩具小马,在“送你送到小村外”的歌声中欢快地出场。在《笑傲江湖》第三季中,周云鹏也奉献了一个新的喜剧形象。周云鹏有独特的“扑盲子”技术,他将喜剧故事的起承转合,浓缩在“支支吾吾”的含混语句里。2023-07-15 01:22:321
周云鹏笑傲江湖第几名
第三名。周云鹏基本功过硬,表演诙谐幽默、模仿逼真。他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实力排名也不在小沈阳、宋小宝之下。在观众眼里,周云鹏浑身是戏、饶有风趣,他也因此被称作为“剧场之王”。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周云鹏的激情脱口秀带动了全场的氛围,深受观众和评委的赞赏;周云鹏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却有着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他的表演整段全都是“结结巴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全,这和相声中的“扑盲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插科打诨,实际上却体现了其深厚的台词功底和表现力。此外,在电影《龙虾刑警》中,周云鹏也有着精彩的表演。剧情简介该节目聚集了中国具有天分的喜剧表演者,一起来创造中国高级的喜剧舞台。第三季由宋丹丹、冯小刚、郭德纲担任观察员,最终卢鑫、张玉浩获得总冠军。2023-07-15 01:22:391
贾冰会是赵本山的徒弟吗?
我觉得贾冰不是赵本山的徒弟,贾冰的出现使沉寂已久的喜剧舞台焕发了一些活力,打破了赵本山之后没有喜剧的尴尬局面。能够从郭德纲那里得到这样评价的演员他是第一个。我们可能不仅仅被郭德纲的称赞所说服,但是在喜剧舞台上,许多喜剧演员纷纷称赞贾冰,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贾冰的才华。在贾冰出现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之前,很少有观众认识他,没人会想到,贾冰已经是喜剧舞台上的老手。他是《笑声传奇》第一季的冠军,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他目前是浙江曲艺协会副主席。他还在其他比赛和项目中获得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奖项。 38岁的贾冰摘下无数光环,以“欢乐喜剧人”的新人身份出现,他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多年来,喜剧慢慢地改变了它的味道,喜剧已经成为悲剧的集锦。每一个喜剧演员都在采取情感路线,通过耸人听闻的方式赢得观众的眼泪,并获得晋升资格。有些人真的疯了,但有些人尴尬得我忍不住唱了一首歌:“感动天,感动地,怎么感动不了你”?很难被自己的作品感动,更不用说观众了!他的小品不仅仅是为了好玩,不像周云鹏的扑盲子。他的小品都具有社会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异常现象具有讽刺意味。归根结底,艺术作品反映和揭露生活。就像赵本山永无止境的表演一样,都是有目的的、有主题的。这是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并不从事改编或交叉。几乎所有这些都是工作场所的家庭生活,与我们关系密切。使贾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的尖锐和细节。所以我觉得贾冰不是赵本山的徒弟,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哦。2023-07-15 01:22:566
相声界的十大秘密分别是哪些秘密?
相声界的十大秘密分别如下:1、祖宗是谁?马三立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2、马派相声马氏相声,第一代马诚方,善说《水浒》,自成一派。第二代马恩禄自幼在天桥随父作艺,并拜在春长隆门下学相声后又跟随恩绪,取艺名“马德禄”成为有名的“相声八德”之一。第三代马桂元师承“万人迷”李德钖。马三立师承周德山。马四立师承郭瑞林。第四代马敬伯师承侯一尘。马志明师承朱阔泉,他的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风格,如今马家第五代有马六甲,马小川两位从事相声行业。3、我不会投你票!从2008年起,马志明成为天津文化局的“高评委”。整个天津的艺文界凡评高级职称,都需“高评委”投票。每次评职称前,马家的电话就成了热线,没什么往来的人也请求“今晚上您家看看去”。马志明的典型答复是:“你要来也行,什么贵你买点什么,我不会投你票!”4、相声界的弥勒佛常宝霆,白全福搭档情深。晚年白全福耳聋,虽然可以凭经验继续上演老活,但却难以上新,有人多次劝常换个搭档,常一概否决,其云“相声是白三哥的命,这么做哪行?”白去世,常悲怆非常,曾云我的心走了,从此之后,绝少演出。5、看热闹就行某届相声大赛,侯耀文任评委,有人问曰“这不都是瞎搞?台上胡说八道,都不是相声啊。”侯笑曰“让他们瞎折腾吧,他们这么整,会说相声的就永远饿不死。”6、赵世忠的现挂德云社十年大庆,请出赵世忠先生为曹云金捧哏《学四省》,因先生年龄,地位,辈分等原因,砍头疮包头时白布没有勒紧,中途表演时掉了下来,老先生立地抓了个哏:你看,我这砍头疮是不好了??满堂爆笑。其实,是曹云金打结的地方不对,传统使这个活,都在耳后打结,而曹在头顶。7、马三爷的恩怨有次演出,李伯祥倒二,马三爷攒底。但李的活使得有些大,而且耍得很开,到三爷登台时,时间已晚,大概在晚间十点左右了,观众因晚无车回家,纷纷离席。有一次演出,正好少马爷倒二,李伯祥攒底。少马爷来了以牙还牙,如法炮制,李伯祥自然心里也不舒服。据说二人为此大吵,险些动手。8、侯宝林的遗言侯宝林大师遗言:“相声的事好办,甭着急,50年后,相声保准还有!只要有了场合、观众、段子、音响、情绪这十个字,相声准错不了!”9、相声要创新建国初,提倡老演员说新段子,据说当年有一段新编的京韵大鼓《抗美援朝》。开头云“毛泽东驾坐在金銮殿,文武大臣站两班,周恩来出班忙启奏,启奏我主要听言。”10、九艺闹公堂《闹公堂》由传至京津后,经过武魁海的整理改编并首演成功。成为相声柳活的代表节目,因为对演员要求较高,少有人演。武的弟子魏文亮继承,其表演中学唱京剧、歌曲、莲花烙、卖药糖、拉洋片、跑旱船、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数来宝九种曲艺形式,惟妙惟肖。郭德纲今年也有演出,但是火爆有余,滋味不足。2023-07-15 01:23:3414
什么是相声里的“柳活”?
"柳活"———学唱的段子 包括学京戏和各种地方戏,传统曲艺和歌曲2023-07-15 01:27:295
扑盲子的词语扑盲子的词语是什么
扑盲子的词语有:掀天扑地,异香扑鼻,盲人说象。扑盲子的词语有:异香扑鼻,望风扑影,颠扑不磨。2:拼音是、pūmángzǐ。3:结构是、扑(左右结构)盲(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扑盲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就是没准词儿。关于扑盲子的成语盲人瞎马盲人摸象扑地掀天望风扑影盲人说象颠扑不破扑满之败颠扑不磨盲人扪烛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扑盲子的详细信息2023-07-15 01:27:481
吊坎儿的部分术语大全: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2.“吊坎儿 ”——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23.“唱哏”——即”柳活”。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候“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32.“抠溜”——即数来宝。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37.“活”——段子38.一块活——一个段子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42.包袱——笑料43.“下挂”——重新整理44.“皮厚”——不容易懂45.“皮薄”——容易懂46.“码前”——快一点47.“码后”——慢一点48.“格念”——别说了49.“杵头”——钱50.“抛杵”——给钱51.“杵门子”——要钱52.“对托”——正合适53.“黄调”——不搭调54.“念嘬”——不好55.“使相”——面部表情56.“夯头”——嗓子57.“圆粘”——招徕观众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59.“泥啦”——效果不好60.“出蛊”——发生问题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63.“攒儿亮”——心里明白64.“对儿春”——对口相声65.“单春”——单口相声66.“海”——大,多67.“蹶”——小,少68.“硬买卖”——挣钱多69.“册子”——台词本子70.“醒攒儿”——觉悟了71.“稀溜纲”——逗趣的话72.“疃春”——相声73.“咧瓢”——笑啦74.“瘟”——平淡,效果不好75.“起堂”——观众走了76.“盘儿尖”——面孔漂亮77.“撇苏儿”——哭78.“瓤”——饿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27:571
相声专业术语有哪些?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2、“吊坎儿”:又叫春点,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2023-07-15 01:28:221
相声基础知识题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28:423
有关相声的术语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28:523
相声中:“包袱” 的含义
简单的说:“包袱” 的含义就是相声中的笑料.相声中的其他术语: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29:025
相声的行话有哪些?
相声行话:一,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二,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三,包袱:相声中的笑料。四,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五,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六,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诸如《报菜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七,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八,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九,扑盲子:指表演起来没准词儿,有很大的随意性。十,空码儿(海清):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没有师承都叫海清。2023-07-15 01:29:204
盲这个字怎么组词
盲组词如下:1、“盲”字在开头的组词。盲人骑瞎马、盲翁扪钥、盲鳗、盲蛇、盲瞀、盲翁、盲眡、盲眇、盲雨、盲瞽、盲聩、盲盲、盲臣、盲谷、盲打、盲降、盲目、盲肠、盲心、盲文、盲求、盲昧、盲明、盲棋、盲杖。2、“盲”字在结尾的组词。求道于盲、雀盲、乐盲、路盲、盲盲、聋盲、鸡盲、雪盲、色盲、文盲、晦盲、昼盲、明盲、昏盲、视盲、夜盲、法盲、扫盲、有眼如盲、发盲、半文盲、病入膏盲、问道于盲。3、“盲”字在中间的组词。夜盲症、众盲摸象、青盲散、雀盲眼、晦盲否塞、怪雨盲风、舌盲孔、夜盲眼、群盲摸象、扑盲子、肠盲囊、瞎天盲地、导盲器、以盲辨色、冥行盲索、导盲犬。4、包含“盲”字的成语大全。有眼如盲、盲风怪雨、盲人扪烛、晦盲否塞、盲风妬雨、冥行盲索、盲盲眼无珠、盲风涩雨、盲瞽之言、盲人骑瞎马、怪雨盲风、有目如盲、盲翁扪籥、盲者失杖、盲人瞎马、众盲摸象、盲者得镜、盲风怪云、盲翁扪钥、求道于盲、以盲辨色、群盲摸象。2023-07-15 01:30:481
相声的资料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 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秦朝末年,俳优演员优旃为秦二世胡亥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为了把长城重新漆一遍,将要 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劳役和赋税,大臣们都阿谀奉迎,谁也不敢谏阻。优旃通过自己的表演,把 胡亥说得失声大笑,继而又恼羞成怒。 唐代时的相声叫“弄参军”,由于这种表演相声的演员常是军营中的幕僚,故称“弄参军”。 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分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 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嬉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可 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宋代的群口相声很时兴。宋高宗十二年,杭州会试,宰相秦桧的儿子及两个侄儿都被取,无人 敢揭其弊。而相声艺人扮成几个考生,用幽默的谈话,叙述韩信取关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讽刺 了秦桧的三个子侄。 清朝同治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 偶有用地方方言的。 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 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 城里、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表演工具有醒子(醒目,)、扇子、手绢三样。 基本功用: 醒子——单口相声开场敲击醒子,用来提醒观众,引人注意。 扇子——天热的时候扇扇。 手绢——擦汗。 但是三样东西在舞台上又有着其它的作用。 醒子——是一个小道具,用处并不是很大,但是听过相声《夸住宅》,就会知道,逗哏演员用醒子比作捧哏演员家里的房子,捧哏演员说“这是房子吗?这不是蛐蛐过笼吗?”因此是使活的需要。 扇子——用处较多,在演员的手中,扇子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刃全在扇子上。同时扇子也是烟枪、烟袋、鼓槌、喇叭等等等等,扇子几乎可以扮演舞台所有需要的道具。 手绢——用来化妆,包在头上,男的就是女的了。《学四省》中,包在同上,用来表明捧哏演员的砍头疮。是为了丑化演员而达到喜剧效果的一种装扮工具。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 近几年来,为了改变相声创作、演出不景气的局面,各种形式的相声改革应运而生。吉它相声、迪斯科相声、歌舞相声、乃至于男女相声、侏儒相声,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力气却唯独忽视了“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这个根本性的命题,因此也就必定不能取得成功。忽视了语言在相声艺术中的重要性,也就背离了相声艺术的审美特性。 然而,“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这条定义又是不够准确的,它的外延过于宽泛,并不能很好地划分相声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在曲艺艺术中,评书、快书等同样是语言艺术,唱曲类曲艺无非是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戏剧艺术、电影艺术、声乐艺术中都有语言艺术的成份,就连文学也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语言艺术。如果不能划清相声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基本界限,我们就难以进一步深入认识相声艺术的本质特征。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相声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比较独特的。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其中绝大部分曲种,无论是只说不唱的评书、评话、快书,还是只唱不说的唱曲类曲种,或是有说有唱的鼓书、弹词,它们的内容都在于叙述一个故事,唯独以相声为代表的少数几个曲种(还有上海的独角戏,闽南及台湾的答嘴鼓等)是个例外。 作为喜剧艺术形式之一的相声,它既不象小说、评书等叙事艺术那样主要以叙述、描写等手法反映生活,也不象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那样主要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形象地反映生活,而是主要通过对话议论、谈论生活。 相声作为对话艺术,它具有与各种叙事艺术、表演艺术迥然不同的特点,现分述如下: 一、相声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艺术,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在叙事艺术中, 人物的对话不能脱离情节的制约, 而在相声中,情节的作用远不如在叙事艺术中那样重要。在相声中,情节是为组织包袱服务的,而包袱又是由对话构成的。在对话时脱离谈论对象和话题讲述一个故事是无法令人理解的,因而也是不允许的。 与此相反,相声中的情节却可以是时隐时现 、若断若续,甚至是若有若无的。 在有些相声中,甚至可以根本不需要情节,只借助于对话的魅力,即能组织包袱,直接揭露矛盾,表现主题。 相应地,观众听相声也并不醉心于情节的复杂曲折,而是要了解表演者对问题 、事件所持的立场、观点,所发表的意见。这些观点、意见主要通过对话来表达。 相声中的人物形象也不苛求完整丰满,而往往是只去描绘其言谈话语,并通过这些言谈话语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意识、立场观点、性格气质。相声中的人物同情节一样,是组织包袱的工具,因此,人物往往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物性格在许多相声中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夸张的,变形的,并不呈现为一个完整、真实的形象。在有些相声中则没有人物形象。 相声的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垫话”、”正活”、“攒底”等各部分之间在情节上有时并没有紧密联系,只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加以维系。在相声中,内容的变化往往不是体现在情节的推进上面,而是体现在话题的转换上面。 总之,对相声艺术来说, 叙事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与情节结构都不占要地位。 相声最重视的是包袱,而包袱又是由对话构成的。随便翻开一篇相声作品,你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谈话语。当然,这些对话并干是从生活中照搬来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艺术加工。 二、 相声的包袱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构成的。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 “(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语言……、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 (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 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我们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 我们知道,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引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 (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 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例如,许多戏剧、电影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 “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 他把 《遇皇后》 的叫板想起来了 :‘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 通过人物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对话不仅体现在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在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逗”是抓哏逗笑,“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相声表演不能为学而学,为唱而唱。相声演员用方言所说的话,仍需达到对话的目的;所唱的歌曲和戏曲,或是作为对话中的论据,或是通过改唱歌词表达对话的内容。目前有些“柳话”(即以学唱歌曲、戏曲为主的相声)相声表演实际上变成了听众点唱音乐会,虽然也能取得剧场效果,但是却违背了相声作为对话艺术的本质。这种“为唱而唱”的创作倾向是不可取的。 三、相声演员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 相声演员既不是象评书及其它曲艺演员那样主要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表演,也不象戏剧演员那样以剧中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相声演员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对话性(即问答式)的语言。在子母哏类型舱相声中,这一点比较明显。其实,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逗哏和捧哏的演员同样是在进行对话。逗哏演员的话语在内容上虽然确实有叙述的成份,但在形式上仍然表现为与捧眼演员之间的对话;在这里,叙述的内容只能作为答话说出来,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对话环境去讲故事。 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始终是一个对话者,而不是行动者(英语中“演员”一词为“actor”,也可硬译为“行动者”)。相声演员主要靠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依靠外部形象和形体动作。 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一特点与相声的特殊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相声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我演我”的本色表演(见卢昌王《关于曲艺表演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曲艺艺艺术论丛》第九辑76页),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虚拟式的表演。(见薛宝锟《笑的艺术》第64~65页)但无论如何,相声演员的形体动作只是为使对话更生动形象而采用的辅助手段,这些动作不象戏剧中的动作那样重要和完整。 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虽不多,但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捧哏演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作为“相声是对话的艺术”这一命题“人证”。 在相声的几个类型中,群口相声是在对口相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的,它将对口相声中的双边的对话转变为多边的对话;并且具有某些戏剧的成份。 单口相声的情况比较特殊。单口相声是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对此,专家们曾发表过精辟的意见。 冯不异提出;“在曲艺的诸多曲种中,有一种单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但求谏果回甘,却不一定那么有头有尾,它的体制不同于短篇的话本、故事、笑话,也不同于对口相声,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口头文学体裁。”(引自《继承传统,丰富提高》载《曲艺》1986年第5期)。 王行之认为:“把单口相声直接并入中短篇小说这一艺术门类,未必确当,但是,因为它们同属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单口相声又有不少独到之处。”(引自《小说家的益友——或“劲敌”》载《中国曲艺论集》第280页) 李凤琪也曾指出:“单口相声以故事性见长,其中也有偏重说理的,即所谓‘议论型",这种相声容易空洞、枯燥、很难写,新作中几乎绝迹。” (引自《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刊载于《曲艺》1986年第5期) 看来,专家们比较—致地认为单口相声是一种喜剧性的叙事艺术。单口相声就其形式而言不是对话艺术,但是,它与传统的叙事艺术(评书、故事等)相比又产生了许多变异。例如,单口相声在内容上侧重于反映人物之间的对话, 并且主要依靠对话构成包袱、塑造形象。 由于单口相声创作中包袱的组织要受情节、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单口相声创作的难度很大。故事型的单口相声创作近年来已近于绝迹;议论型的单口相声则由于在内容与形式之问存在着不易克服的矛盾,而让位于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从单口相声脱胎而来的,但是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艺术生命绎久不衰。这与它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和谐有很大关系。简单地说,对口相声的主要内容是对话,它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对话,二者之间是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四、 对话不仅体现在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 ,而且体现在欣赏过程中 。相声作为一门舞台艺术(目前基本如此),它的表演与欣赏在时空上是统一的。相声与其它舞台艺术一样 ,存在着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问题。 众所周知,相声是一门最擅长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艺术,相声演出所产生的剧场效果,往往是其它舞台艺术无法企及的。除了喜剧性内容的原因之外,相声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话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叙事艺术中,创作者自信有力量穿透孤立的事件,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赋予其因果联接的次序,从而构成故事虚构的情节和历史,并将这些内容灌输给观众。在这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观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在叙事艺术中,由富有穿透力的情节构成了—个有头有尾、线性发展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不允许来自外部的干扰。在戏剧艺术中,有第四堵墙的理论。它要求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矗立起一道假设的墙,这堵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带有间接的性质。 相声艺术则有很大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相声的欣赏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声表演采取直接面向观众的方式,“第四堵墙”在相声表演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相声的欣赏过程 ,观众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与演员进行对话 ,却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许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的观点,捧哏演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声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双向的,十分密切的。这一特点是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话的形式分不开的。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由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相声与观众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它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幽默,表达了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精神,并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揭露和讽刺。相声以其精湛的生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 总而言之,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 ,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 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黑格尔认为“内容即具有形式于其自身”,内容与形式是对立面的统一:“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转到形式。” (见黑格尔《小逻辑》第286—287页)从这一命题出发,我们可以把相声称之为“对话式的喜剧艺术”,或者叫作“喜剧性的对话艺术”。正如“戏剧:动作的艺术”这一命题也不排斥剧中人物的对话一样,“相声:对话的艺术”这一命题也不排斥演员的形体动作、对话中的叙事成份以及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提出相声是对话的艺术,只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相声这—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规定性的本质,而不是要割断相声与其它喜剧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声:对话的艺术”这一命题看似简单,其实,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相声艺术的基础和破译许多相声之谜的密码。例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相声是市民社会的产物,但是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英国学者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写道,“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是长长的青藤上的一朵鲜花。城市这个演戏场内包容的人物的多样性使对话成为可能。”(见《城市发展史》第88页)这段话对我国的相声艺术的起源可说是一个绝妙的旁证。由此。2023-07-15 01:31:082
谁有经典绕口令?
版本1: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南边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提拉着鳎目的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拿鳎目换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还是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版本2:喇嘛与哑巴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喇嘛回家炖獭犸;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以下是相关:^_^扁担与板凳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化肥会挥发。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黑化肥发灰挥发会发黑。 某人说:切,最强的是这个: 今天开始玩舌头:看看你的舌头等级。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飞;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 6、超凡入圣: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飞;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 为讳飞花化为灰。 7、天外飞仙:黑化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回飞;灰化灰黑化肥会会 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回化为灰。2023-07-15 01:31:1812
相声的有关术语有哪些?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撂地” 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 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 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挑笼子” 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掌旋” 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铺垫 顾名思义,不用多说了吧? 刨底 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贯口 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一头沉"即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 "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 "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柳活儿 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扑盲子 意思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吊坎儿 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空码儿 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皮儿薄 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一头沉 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信史”始于咸丰年 相声源于民间,在溯源的研究上,常攀扯《史记·滑稽列传》、变文的讲唱、唐参军戏、隔壁戏等剧曲种或史料,以显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事实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来自北京城天桥的一大帮民间艺人齐聚颐和园宫门外,西太后看了表演,封赏其中杰出者八人为“天桥八大怪”;穷不怕、醋溺高、弦子李、赵瘸子、傻王、万人迷、胡胡周、愣李三。民间艺人得执政者封赏,是封建时代“出头”的契机,这些人的事迹这才有了记述。 “八大怪”之首穷不怕,本名朱绍文,是说相声的,也是相声行共尊的“祖师爷”。关于穷不怕的出身,有说是咸丰年间的秀才;比较确定的资料,说是戏班的丑角演员,因戏班解散流落街头,他手执响板,在街头、市场、庙会“撂地摆摊”,说唱故事,越来越受欢迎。穷不怕的行为在如今看来,是“街头艺人”,在当时,是“吃张口饭的”。 并没有人随着相声的发展历程写书立传,相声源流及原理的研究是1980年以后才发生的。相声的“信史”,从咸丰元年(1850)算起,至今才短短一个半世纪。所依据的资料,一则来自田野调查,老艺人口述;其他则是从有限的笔记、杂说中推敲出来的。推敲中,又为穷不怕找到一位“师父”张三禄,从此相声行有所谓的“师承八代”之说,在此简录八代的代表性人物: 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徐有禄——焦德海、李德锡(小万人迷)——张寿臣、常连安、郭启儒、马三立——刘宝瑞、赵佩如、常宝(小蘑菇)、侯宝林——马季、牛群、唐杰忠、侯跃文——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 师徒最初的形成,是生命依存的关系。知名度高的艺人,在演出时,围观者众,得赏较多,依附在现场的小乞丐也多,大乞丐与其全部驱赶,不如收纳心腹,结为势力。后来出现心仪者,愿随侍在侧,从学技艺;所谓“从学”,行话叫“偷”,师父并不传授一招半式,而是从学者朝夕跟随,耳濡目染,再凭自身的天赋领会。当代的师徒关系多为带艺投师,年轻的演员已具备条件,甚至有不错的知名度,再投名师门下,结成一家,浪漫的意味远大过实务的学习。 相声从街头艺人或高或低的谋生技艺,成为大众娱乐,进而精致化,成为表演艺术的一门。从“表演空间”的变化来看,可以说相声的发展历经“地摊期”、“茶馆期”和“剧场期”。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前辈相声演员魏龙豪、吴兆南,年轻的时候都是“少爷”,当年都是观众。来台后凭借表演相声,联络袍泽感情,以解乡愁,日后随媒体的发达,将相声推向全面的娱乐,这是时代给予的契机。魏龙豪本名魏苏,为了寻找战时失去联络的弟弟,以其名为艺名;魏先生终身不曾拜师。吴兆南在香港拜侯宝林为师,是1982年的事,吴先生当时已年近六十,且早就名震天下,拜师,是浪漫,是尊重传统之意。 “柳活儿”张嘴唱 相声不像传统戏曲,有所谓“手、眼、身、步、法”的固定身体程序可依循,相声表演的走位,尤其是引用戏曲表演入段的肢体动作,传统术语称之为“腿子活儿”。“唱戏的腿儿,说相声的嘴儿。”说相声的要唱戏了,岂不得动动腿吗? “柳活儿”的技术与“腿子活儿”常相提并论,指“张嘴唱”。中国地方戏曲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柳活儿”的“柳”字未必指的便是山东柳子戏,它广义地被指涉为唱的技术。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技术模式;而发源自北京的相声,一玩“柳活儿”、“腿子活儿”,很自然地会附庸于京剧,或拖它下水,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以仿真、讽刺京剧作品、名角儿为内容的段子。 “柳活儿”、“腿子活儿”的练习与表演,牵涉演员对多重剧种、曲种的造诣,有跨行的难度,这对从前的演员来说,不太构成麻烦,因为戏曲是从前的流行音乐,大家都朗朗上口。对现代人,尤其是业余爱好者而言,就成了相当的困扰,很多人干脆就不碰这个部分,把这两门技术给偏废掉了。 也有人以现代流行歌曲入活儿,来解读“柳活儿”,其中也有仿真名歌星的嗓音⒍骶钫摺5蠹胰允恰把瓢统蕴涝玻睦镉惺保娴亓私庀嗌酥帘硌菹嗌蝗谌胍坏阆肺抖刹怀伞?/p> 太平歌词是一种说中带唱、击板为节的有韵说书,原是“丐歌”的一种,相声这行共尊的祖师爷穷不怕,当年演出“沙书”,便是手里握沙撒字,口中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四字,还是西太后老佛爷御赐的呢。祖师爷的绝活儿,后来被相声演员视为练习“柳活儿”的基本功。根据我实习后的心得:练唱的目的,除了声带的锻炼和戏曲形式的体验外,更要紧的,是在节奏感、韵律感方面作广义的理解,演员不可以不具备这些条件。太平歌词的口诀是“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句话值得玩味,要心领神会。 贯口怯口逗笑之功 语言是相声表演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辈们提及“语言艺术”时,我想他们是在强调勤练嘴上功夫的必要,并非在下定义。所谓“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这是外界对相声演员最无情无义的误解,好像只要两片嘴皮,劈里啪啦很能说,就能说相声了?实乃大谬。可惜的是,也有业余爱好者以此错误观念糟蹋自己,这就无怪乎遭人轻视了。 传统相声强调了几项嘴上技术:一是“贯口活儿”。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贯”就是一贯,将很多字符串起来,经过技巧加工,说出来产生快、脆的效果及旋律与韵味,相当于绕口令、俏皮话、数来宝是也。传统相声或偶一为之,也有整段都建立在“贯口”的基础上,如《报菜名》、《倭瓜镖》、《八扇屏》都是大贯口的经典,字句精准、完全落实,表演者强记词语,呼吸合拍,一捧一逗,句句高叠,像是二重唱一般。 再者是“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幅员辽阔、地理区隔是形成中国方言多变的主因,口音的差别,造成的心理隔阂也与山竞高。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南腔北调》、《戏剧与方言》是最成功的段子。 “相声”一词,指北京一地所形成的逗笑曲艺,但并非他处没有;上海有“滑稽戏”、“独脚戏”,福建、台湾有“答嘴鼓”。它们并非完全相同,但之间的差异确实也不大,都是以各自的本地母语发展出来,以说为基本形式的逗趣表演。另有一门与相声同步发展的表演艺术双簧:一人在桌前对嘴,比画作状,称为“撒头卖相”或“发头卖相”;另一人躲在桌后,仿真各种说话、声音,称为“横竖嗓音”。我们可以将这视为“相”、“声”的拆解与重组再现。 “说”“学”“逗”“唱”的“学”字诀,在狭隘的解释下,可说是对声音或语言形式的模仿,或口技。这是技术面,是硬功、外功;但对相声的认知若是到此为止,则是画地自限。广义的学,指对性格及人生的仿真,是内功,练的是“气”、“质”。怪声怪调也许好笑,但永远比不上发乎于内的幽默。 哼哈二将捧与逗 中国人看重成双成对的关系,在文化及小说、戏曲的传统中,常有成对的搭档:《封神榜》里的哼哈二将,《杨家将》的焦赞、孟良,《包公案》的王朝、马汉,乃至千里眼顺风耳、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皆是天生一对。或许正是此种潜在心理原因,使得二人搭档的对口相声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表形式。 对口相声“使活儿的”又称为“逗哏的”,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指主讲的那个人;相对的,帮腔的人称为“量活儿的”,又叫“捧哏的”。在“一头沉”的表演形式下,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而在“子母哏”形式下,二人便成了等重。 传统理解捧、逗二人,常视为一智一愚,且将主讲人视为智者,帮腔的视为愚者。智者口出惊人之语,玩弄愚者。但我们不妨检查一下:所谓智者,其实常发谬论,愚者虽有正确知识,却在脑筋反应太慢的情况下被耍得团团转。所以,一智一愚的说法,在观念中已包含了讽刺意味。想想看,若智者舌灿莲花,传述的又是正确观念,那么他就成了一位成功的老师,不是相声演员。 又有一句口诀说“三分逗,七分捧”,与戏分轻重的认知恰好背道而驰,从台词多寡来看,主讲的占掉大多数,帮腔的只是在一旁嗯嗯哎哎地搭话,顶多再问个问题,何以说他“七分”呢? 相声表演的节奏感至为重要,聊天是平常事,人人都会,凭什么有两个人能站出来,在众人面前表演聊天?因为他们聊得好听。说穿了,相声艺术就是经过精密加工的聊天,加工手段便是语言的音乐化。简单点说:逗哏的像是一首歌,语言是音符,捧哏的便是小节。连串的音符没有限制,就没有“呼吸”,不但残害听者的耳朵,迟早也得自乱阵脚。捧哏的搭腔,为逗哏美妙的串串音符做好了规划,使得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平述与高潮的对比增强,不再只是寻常聊天。更何况还有“相”——肢体、表情、定位、情绪的展演——没有节奏加工,岂不是要乱了套? 捧哏的所掌握的不只是逗哏的节奏,更是舞台与观众之间产生呼应关系的桥梁。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捧哏的即观众派上台去的代表,他为观众发问,也为观众拿捏出呼吸与笑声的尺寸;所以“量活儿”的“量”,是度量,表演的度量者所须具备的条件是冷静与直觉,而此种条件,惟经验中可以探得。传统的相声艺人,逗哏者往往较捧哏者年轻,捧哏者是资深前辈,甚至是逗哏者的师父。 除了资历的深浅,执行捧或逗的演员的基本条件也各有差异,如面型、胖瘦、身高、嗓音,乃至态度、个性,一个原本捧的演员,换个搭档或许就得逗,而相声演员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或依赖最适合的“另一半”,能达到“砣不离秤”的境界,实为难得。 传统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根据对口相声捧逗关系位置,我们看见逗哏演员的全身,而捧哏演员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什么原因使然?相声原本只有户外演出,进入剧场后,话题常绕着“戏”打转,名作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等,说到哪儿,演到哪儿。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这样,两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捧、逗,加入第三个演员就成了群口相声,这位介入捧逗之间的第三者,叫“泥(ni)缝儿的”,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当群口相声的表演人数超过三人以上,往往是一群逗哏的,绕着一位泥缝儿的打转,他的功能也相当于捧哏。2023-07-15 01:31:532
哪位大家能介绍一下相声界的行话?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撂地” 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 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 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挑笼子” 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掌旋” 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铺垫 顾名思义,不用多说了吧? 刨底 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贯口 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一头沉"即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 "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 "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柳活儿 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扑盲子 意思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吊坎儿 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空码儿 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皮儿薄 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一头沉 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信史”始于咸丰年 相声源于民间,在溯源的研究上,常攀扯《史记·滑稽列传》、变文的讲唱、唐参军戏、隔壁戏等剧曲种或史料,以显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事实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来自北京城天桥的一大帮民间艺人齐聚颐和园宫门外,西太后看了表演,封赏其中杰出者八人为“天桥八大怪”;穷不怕、醋溺高、弦子李、赵瘸子、傻王、万人迷、胡胡周、愣李三。民间艺人得执政者封赏,是封建时代“出头”的契机,这些人的事迹这才有了记述。 “八大怪”之首穷不怕,本名朱绍文,是说相声的,也是相声行共尊的“祖师爷”。关于穷不怕的出身,有说是咸丰年间的秀才;比较确定的资料,说是戏班的丑角演员,因戏班解散流落街头,他手执响板,在街头、市场、庙会“撂地摆摊”,说唱故事,越来越受欢迎。穷不怕的行为在如今看来,是“街头艺人”,在当时,是“吃张口饭的”。 并没有人随着相声的发展历程写书立传,相声源流及原理的研究是1980年以后才发生的。相声的“信史”,从咸丰元年(1850)算起,至今才短短一个半世纪。所依据的资料,一则来自田野调查,老艺人口述;其他则是从有限的笔记、杂说中推敲出来的。推敲中,又为穷不怕找到一位“师父”张三禄,从此相声行有所谓的“师承八代”之说,在此简录八代的代表性人物: 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徐有禄——焦德海、李德锡(小万人迷)——张寿臣、常连安、郭启儒、马三立——刘宝瑞、赵佩如、常宝(小蘑菇)、侯宝林——马季、牛群、唐杰忠、侯跃文——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 师徒最初的形成,是生命依存的关系。知名度高的艺人,在演出时,围观者众,得赏较多,依附在现场的小乞丐也多,大乞丐与其全部驱赶,不如收纳心腹,结为势力。后来出现心仪者,愿随侍在侧,从学技艺;所谓“从学”,行话叫“偷”,师父并不传授一招半式,而是从学者朝夕跟随,耳濡目染,再凭自身的天赋领会。当代的师徒关系多为带艺投师,年轻的演员已具备条件,甚至有不错的知名度,再投名师门下,结成一家,浪漫的意味远大过实务的学习。 相声从街头艺人或高或低的谋生技艺,成为大众娱乐,进而精致化,成为表演艺术的一门。从“表演空间”的变化来看,可以说相声的发展历经“地摊期”、“茶馆期”和“剧场期”。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前辈相声演员魏龙豪、吴兆南,年轻的时候都是“少爷”,当年都是观众。来台后凭借表演相声,联络袍泽感情,以解乡愁,日后随媒体的发达,将相声推向全面的娱乐,这是时代给予的契机。魏龙豪本名魏苏,为了寻找战时失去联络的弟弟,以其名为艺名;魏先生终身不曾拜师。吴兆南在香港拜侯宝林为师,是1982年的事,吴先生当时已年近六十,且早就名震天下,拜师,是浪漫,是尊重传统之意。 “柳活儿”张嘴唱 相声不像传统戏曲,有所谓“手、眼、身、步、法”的固定身体程序可依循,相声表演的走位,尤其是引用戏曲表演入段的肢体动作,传统术语称之为“腿子活儿”。“唱戏的腿儿,说相声的嘴儿。”说相声的要唱戏了,岂不得动动腿吗? “柳活儿”的技术与“腿子活儿”常相提并论,指“张嘴唱”。中国地方戏曲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柳活儿”的“柳”字未必指的便是山东柳子戏,它广义地被指涉为唱的技术。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技术模式;而发源自北京的相声,一玩“柳活儿”、“腿子活儿”,很自然地会附庸于京剧,或拖它下水,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以仿真、讽刺京剧作品、名角儿为内容的段子。 “柳活儿”、“腿子活儿”的练习与表演,牵涉演员对多重剧种、曲种的造诣,有跨行的难度,这对从前的演员来说,不太构成麻烦,因为戏曲是从前的流行音乐,大家都朗朗上口。对现代人,尤其是业余爱好者而言,就成了相当的困扰,很多人干脆就不碰这个部分,把这两门技术给偏废掉了。 也有人以现代流行歌曲入活儿,来解读“柳活儿”,其中也有仿真名歌星的嗓音⒍骶钫摺5蠹胰允恰把瓢统蕴涝玻睦镉惺保娴亓私庀嗌酥帘硌菹嗌蝗谌胍坏阆肺抖刹怀伞?/p> 太平歌词是一种说中带唱、击板为节的有韵说书,原是“丐歌”的一种,相声这行共尊的祖师爷穷不怕,当年演出“沙书”,便是手里握沙撒字,口中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四字,还是西太后老佛爷御赐的呢。祖师爷的绝活儿,后来被相声演员视为练习“柳活儿”的基本功。根据我实习后的心得:练唱的目的,除了声带的锻炼和戏曲形式的体验外,更要紧的,是在节奏感、韵律感方面作广义的理解,演员不可以不具备这些条件。太平歌词的口诀是“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句话值得玩味,要心领神会。 贯口怯口逗笑之功 语言是相声表演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辈们提及“语言艺术”时,我想他们是在强调勤练嘴上功夫的必要,并非在下定义。所谓“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这是外界对相声演员最无情无义的误解,好像只要两片嘴皮,劈里啪啦很能说,就能说相声了?实乃大谬。可惜的是,也有业余爱好者以此错误观念糟蹋自己,这就无怪乎遭人轻视了。 传统相声强调了几项嘴上技术:一是“贯口活儿”。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贯”就是一贯,将很多字符串起来,经过技巧加工,说出来产生快、脆的效果及旋律与韵味,相当于绕口令、俏皮话、数来宝是也。传统相声或偶一为之,也有整段都建立在“贯口”的基础上,如《报菜名》、《倭瓜镖》、《八扇屏》都是大贯口的经典,字句精准、完全落实,表演者强记词语,呼吸合拍,一捧一逗,句句高叠,像是二重唱一般。 再者是“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幅员辽阔、地理区隔是形成中国方言多变的主因,口音的差别,造成的心理隔阂也与山竞高。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南腔北调》、《戏剧与方言》是最成功的段子。 “相声”一词,指北京一地所形成的逗笑曲艺,但并非他处没有;上海有“滑稽戏”、“独脚戏”,福建、台湾有“答嘴鼓”。它们并非完全相同,但之间的差异确实也不大,都是以各自的本地母语发展出来,以说为基本形式的逗趣表演。另有一门与相声同步发展的表演艺术双簧:一人在桌前对嘴,比画作状,称为“撒头卖相”或“发头卖相”;另一人躲在桌后,仿真各种说话、声音,称为“横竖嗓音”。我们可以将这视为“相”、“声”的拆解与重组再现。 “说”“学”“逗”“唱”的“学”字诀,在狭隘的解释下,可说是对声音或语言形式的模仿,或口技。这是技术面,是硬功、外功;但对相声的认知若是到此为止,则是画地自限。广义的学,指对性格及人生的仿真,是内功,练的是“气”、“质”。怪声怪调也许好笑,但永远比不上发乎于内的幽默。 哼哈二将捧与逗 中国人看重成双成对的关系,在文化及小说、戏曲的传统中,常有成对的搭档:《封神榜》里的哼哈二将,《杨家将》的焦赞、孟良,《包公案》的王朝、马汉,乃至千里眼顺风耳、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皆是天生一对。或许正是此种潜在心理原因,使得二人搭档的对口相声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表形式。 对口相声“使活儿的”又称为“逗哏的”,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指主讲的那个人;相对的,帮腔的人称为“量活儿的”,又叫“捧哏的”。在“一头沉”的表演形式下,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而在“子母哏”形式下,二人便成了等重。 传统理解捧、逗二人,常视为一智一愚,且将主讲人视为智者,帮腔的视为愚者。智者口出惊人之语,玩弄愚者。但我们不妨检查一下:所谓智者,其实常发谬论,愚者虽有正确知识,却在脑筋反应太慢的情况下被耍得团团转。所以,一智一愚的说法,在观念中已包含了讽刺意味。想想看,若智者舌灿莲花,传述的又是正确观念,那么他就成了一位成功的老师,不是相声演员。 又有一句口诀说“三分逗,七分捧”,与戏分轻重的认知恰好背道而驰,从台词多寡来看,主讲的占掉大多数,帮腔的只是在一旁嗯嗯哎哎地搭话,顶多再问个问题,何以说他“七分”呢? 相声表演的节奏感至为重要,聊天是平常事,人人都会,凭什么有两个人能站出来,在众人面前表演聊天?因为他们聊得好听。说穿了,相声艺术就是经过精密加工的聊天,加工手段便是语言的音乐化。简单点说:逗哏的像是一首歌,语言是音符,捧哏的便是小节。连串的音符没有限制,就没有“呼吸”,不但残害听者的耳朵,迟早也得自乱阵脚。捧哏的搭腔,为逗哏美妙的串串音符做好了规划,使得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平述与高潮的对比增强,不再只是寻常聊天。更何况还有“相”——肢体、表情、定位、情绪的展演——没有节奏加工,岂不是要乱了套? 捧哏的所掌握的不只是逗哏的节奏,更是舞台与观众之间产生呼应关系的桥梁。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捧哏的即观众派上台去的代表,他为观众发问,也为观众拿捏出呼吸与笑声的尺寸;所以“量活儿”的“量”,是度量,表演的度量者所须具备的条件是冷静与直觉,而此种条件,惟经验中可以探得。传统的相声艺人,逗哏者往往较捧哏者年轻,捧哏者是资深前辈,甚至是逗哏者的师父。 除了资历的深浅,执行捧或逗的演员的基本条件也各有差异,如面型、胖瘦、身高、嗓音,乃至态度、个性,一个原本捧的演员,换个搭档或许就得逗,而相声演员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或依赖最适合的“另一半”,能达到“砣不离秤”的境界,实为难得。 传统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根据对口相声捧逗关系位置,我们看见逗哏演员的全身,而捧哏演员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什么原因使然?相声原本只有户外演出,进入剧场后,话题常绕着“戏”打转,名作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等,说到哪儿,演到哪儿。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这样,两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捧、逗,加入第三个演员就成了群口相声,这位介入捧逗之间的第三者,叫“泥(ni)缝儿的”,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当群口相声的表演人数超过三人以上,往往是一群逗哏的,绕着一位泥缝儿的打转,他的功能也相当于捧哏。参考资料:bbs.tingxs.com/2023-07-15 01:32:033
扑盲子的读音扑盲子的读音是什么
扑盲子的读音是:pūmángzǐ。扑盲子的拼音是:pūmángzǐ。结构是:扑(左右结构)盲(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扑盲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就是没准词儿。关于扑盲子的成语盲人扪烛盲人摸象扑满之败颠扑不磨盲人瞎马盲人说象望风扑影颠扑不破扑地掀天关于扑盲子的词语众盲摸象扑地掀天猛虎扑食盲人瞎马异香扑鼻颠扑不磨扑满之败掀天扑地盲人摸象飞蛾扑火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扑盲子的详细信息2023-07-15 01:32:211
扑盲子的成语扑盲子的成语是什么
扑盲子的成语有:盲人摸象,颠扑不破,扑满之败。扑盲子的成语有:扑满之败,望风扑影,盲人瞎马。2:拼音是、pūmángzǐ。3:结构是、扑(左右结构)盲(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扑盲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就是没准词儿。关于扑盲子的词语望风扑影扑满之败众盲摸象异香扑鼻盲人瞎马扑地掀天盲人摸象盲人扪烛盲人说象猛虎扑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扑盲子的详细信息2023-07-15 01:32:281
扑盲子的结构扑盲子的结构是什么
扑盲子的结构是:扑(左右结构)盲(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扑盲子的结构是:扑(左右结构)盲(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拼音是:pūmángzǐ。扑盲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就是没准词儿。关于扑盲子的成语望风扑影盲人瞎马颠扑不磨颠扑不破盲人摸象扑地掀天扑满之败盲人说象盲人扪烛关于扑盲子的词语异香扑鼻扑满之败扑地掀天盲人瞎马盲人说象众盲摸象猛虎扑食盲人摸象颠扑不磨盲人扪烛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扑盲子的详细信息2023-07-15 01:32:341
相声的行话有哪些?
分类: 艺术 >> 相声小品 解析: 楼主你就得着吧!是我春节前才总结出来的。 相声专用术语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 *** 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 *** 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 *** 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32:431
求:相声专业名词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32:523
求相声圈里所有行话
楼主你就得着吧!是我春节前才总结出来的。相声专用术语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37.“活”——段子38.一块"活"——一个段子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43.“下挂”——重新整理44.“皮厚”——不容易懂45.“皮薄”——容易懂46.“码前”——快一点47.“码后”——慢一点48.“格念”——别说了49.“杵头”——钱50.“抛杵”——给钱51.“杵门子”——要钱52.“对托”——正合适53.“黄调”——不搭调54.“念嘬”——不好55.“使相”——面部表情56.“夯头”——嗓子57.“圆粘”——招徕观众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59.“泥啦”——效果不好60.“出蛊”——发生问题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63.“攒儿亮”——心里明白64.“对儿春”——对口相声65.“单春”——单口相声66.“海”——大,多67.“蹶”——小,少68.“硬买卖”——挣钱多69.“册子”——台词本子70.“醒攒儿”——觉悟了71.“稀溜纲”——逗趣的话72.“疃春”——相声73.“咧瓢”——笑啦74.“瘟”——平淡,效果不好75.“起堂”——观众走了76.“盘儿尖”——面孔漂亮77.“撇苏儿”——哭78.“瓤”——饿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33:021
盲的组词
盲组词如下:1、“盲”字在开头的组词。盲人骑瞎马、盲翁扪钥、盲鳗、盲蛇、盲瞀、盲翁、盲眡、盲眇、盲雨、盲瞽、盲聩、盲盲、盲臣、盲谷、盲打、盲降、盲目、盲肠、盲心、盲文、盲求、盲昧、盲明、盲棋、盲杖。2、“盲”字在结尾的组词。求道于盲、雀盲、乐盲、路盲、盲盲、聋盲、鸡盲、雪盲、色盲、文盲、晦盲、昼盲、明盲、昏盲、视盲、夜盲、法盲、扫盲、有眼如盲、发盲、半文盲、病入膏盲、问道于盲。3、“盲”字在中间的组词。夜盲症、众盲摸象、青盲散、雀盲眼、晦盲否塞、怪雨盲风、舌盲孔、夜盲眼、群盲摸象、扑盲子、肠盲囊、瞎天盲地、导盲器、以盲辨色、冥行盲索、导盲犬。4、包含“盲”字的成语大全。有眼如盲、盲风怪雨、盲人扪烛、晦盲否塞、盲风妬雨、冥行盲索、盲盲眼无珠、盲风涩雨、盲瞽之言、盲人骑瞎马、怪雨盲风、有目如盲、盲翁扪籥、盲者失杖、盲人瞎马、众盲摸象、盲者得镜、盲风怪云、盲翁扪钥、求道于盲、以盲辨色、群盲摸象。2023-07-15 01:33:191
欢乐喜剧人演员周什么鹏
周云鹏,原名周滨,1982年4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中国内地男演员。2003年,他在沈阳拜二人转艺人尤勇为师,学艺一年。2005年,成为长春东北风剧场的一名演员;之后,周云鹏被赵本山收为徒弟,成为赵本山的第39位弟子。2008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2012年,参演都市喜剧《不是钱的事》。2014年,参演年代战争剧《少帅》 。2016年,参加东方卫视原创喜剧真人秀节目《笑傲江湖第三季》的比赛,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季军。2017年,主演喜剧电影《龙虾刑警》 ;同年,在喜剧电影《地球人都不知道》中饰演男主角大春。扩展资料2017年1月,参加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与刘小光、张小伟、唐鉴军共同表演小品《最佳合伙人》;3月,参加浙江卫视原创轻喜剧美食真人秀节目《食在囧途》的录制 ;4月,参加东方卫视星素喜剧挑战竞技秀节目《笑声传奇》的录制 ;随后,与袁姗姗、王千源、周游联合主演喜剧电影《龙虾刑警》;同年,与王丹丹搭档主演喜剧电影《地球人都不知道》,在片中饰演男主角大春;此外,他还参加了浙江卫视星素PK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的录制。2023-07-15 01:33:332
如何评价德云社的烧饼?
一句话总结:祖师爷赏饭,但自己把饭碗踹了。 烧饼本名朱建峰,艺名朱云峰,因为小时候满脸麻子,又是大圆盘脸,看起来就像烧饼一样,所以郭德纲给他取了这个雅号。 结果本名和艺名都没叫响,绰号反而成了他的代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全德云社唯一一个不怕摘字的徒弟,就是烧饼。 烧饼是有曲艺底子的,他早年跟着来宝刚学过快板,来宝刚的师父是高凤山,现在想一想烧饼如果正式拜了来宝刚,那他就跟于谦是叔伯师兄弟了。 不过来宝刚教烧饼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太好,加上烧饼从小就特别淘,老爷子不太hold的住,估计也没教的特别瓷实,或者说真功夫没传给他。所以烧饼会打板,但水平比较一般,不过跟他那个彻底不会的师父郭德纲比起来,还是强那么一些的。 其实有快板底子,对于学相声是很大的优势,快板可以训练演员的节奏感和语速,以及喷口(吐字发音)。快板学得好的,相声起步也不会次,比如少帮主李菁,虽然他那种慢节奏的捧哏很多人不喜欢,但论水平的话,李菁现在也能排在德云社前五。 所以烧饼起点是很高的,早年他跟栾云平搭档过,众所周知栾云平是四门功课一门都没有,让他捧哏要让包袱响是很难的,但少年时候的烧饼竟然还发挥不错,虽说不出彩吧,但也有那么几个亮点。所以说烧饼属于祖师爷赏饭的人,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郭德纲强行喂饭。 后来烧饼虽然也不算特别出彩,但底子还是好,比岳云鹏这种野路子强得多,加上形象也比较讨喜,脑子快现挂也多,总的来说是很有希望的新人。 顺道说一下,给烧饼教活的主要是曹云金,因为郭德纲在0506年开始爆红后,基本上很少回德云社后台专门教徒弟了,所有教学工作都是曹云金李菁跟高峰负责。烧饼一般人管不住,而他比较服曹云金,所以两人感情也深。后来差点跟着曹云金跑路也是这个原因,现在看烧饼表忠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曹云金欺骗了年幼无知的他,其实烧饼跟曹云金也就五岁的差距,而且他走人的时候已经二十岁,年幼无知个鬼。 而成年后的烧饼为什么越来越垮呢,关键也是2010年的大动荡,几个主心骨走了,留下一帮缺胳膊少腿的。烧饼因为有出走的前科,所以急于想跟师父表忠心,而且也想力争一个台柱子的名额,于是一个暴走的相声演员慢慢向观众走来。 烧饼不光是自己垮,还把本来特别规矩,文质彬彬的曹鹤阳也带跑偏了。曹鹤阳正经曲艺院校坐科的学生,早些年量活稳得一批,但跟烧饼搭档后,不但没拦住烧饼的暴走,自己也跟着垮了。 风格定型后烧饼的风格就是一个字,怎么闹怎么来,小哥两在舞台上就是撒欢,各种现挂包袱乱扔,正活是什么都无所谓,入不入活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把那些下三路包袱都抖弄出来,那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相声里面讲究“把点开活”,也就是面对什么受众,就使什么样的活。烧饼相声里面那些问题,我相信德云社的前辈一定跟他提过,但他就是改不了,有可能是不愿意改,但更大可能是受众已经定型,大家就是为了看他折腾来的,所以这种舞台格局一形成,烧饼的相声上限也就被无限拉低了。 烧饼相声风格最典型的展示,就是2016版本的扒马褂,粉丝能把这个版本吹上天,因为够热闹包袱够多,但让相声观众来评价,一文不值还得赔钱。因为实在太不像样,垫话各种乱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主题,人物关系也乱七八糟,角色一个都没立起来。三十几分钟才被郭德纲硬拽入活,开始了圆谎环节,而圆谎环节的扑盲子阶段,各种重口味包袱,糖尿病包浆什么的,连郭德纲听了都皱眉头,但这些就是烧饼日常在小剧场和商演的重头戏,而他的粉丝就爱这些玩意儿。 这几年烧饼还是老样子,虽然去年德云社被加强监管后,重口味包袱少了,但他那种疯狂二人转的状态,依然改不了,估计今后也就这样了。 祖师爷赏的饭,被烧饼一脚踹翻在地,然后跑去端二人转的饭碗了。 作为有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烧饼朱云峰是我很喜欢的相声演员。我觉得这个小孩在台上的风格独树一帜, 搞笑 能力不俗,而且非常有活力,总是能语出惊人。虽然长得不如张云雷,郭麒麟,但是相声的基本功很扎实!现在的名气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是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大家知道,烧饼是郭德纲的儿徒。自幼喜爱相声。据说父母很支持烧饼,把东北的房子卖了经济上支持的烧饼来到北京闯荡。小的时候,烧饼是郭德纲最能闯祸的徒弟,调皮捣蛋的能力可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烧饼在接受鲁豫采访的时候,感慨良多的说自己来到德云社后才知道,不光是学校会请家长! 近些年,烧饼的名气蒸蒸日上。但是与郭德纲也闹过退出风波,郭德纲有一次深夜发微博,写道:饼再大也不及锅。某种层面,也许正是含沙射影的说出了烧饼膨胀后,也想退出!但是最后没走了,只是虚惊一场!背后的故事相信也一定不一般!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作为德云社最闹腾的逗哏,烧饼和碎嘴子曹鹤阳搭档说相声已经很多年头了,他俩的组合叫做饼四。饼四 自出道以来,饼四组合就非常受郭德纲的器重,原因除了烧饼是一直追随师父不变心的儿徒外,两人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烧饼和曹鹤阳性格外向,喜好交朋友,喜欢开玩笑,闹起来跟师父没大没小的,但是在心理上又非常尊敬师父,有事时,他们往往也是冲在最前方的人。所以,郭德纲格外看重他们,给了他们不少的资源。如今,饼四组合在德云社里算是第二梯队的小角儿,每年跟随师父参加国内外商演、自己带队参加商演的场次在整个德云社都数得上。 作为郭德纲的儿徒,郭德纲给烧饼的资源,可以说甚至多过了少爷郭麒麟。可是,烧饼却只是小火,未曾大火。很多人都说,是烧饼不争气,同时,也把一些邪火撒在了搭档小四的身上,说作为捧哏,小四不但没有拉住烧饼,有时飞得甚至比烧饼还高,若是烧饼换个搭档,肯定能大火!饼四 说实话,烧饼的先天条件不算好,早年间颜值不高,嗓音不亮,甚至有观众说,一听到烧饼出声就脑瓜疼。再加上舞台风格比较活泼,很多人根本没办法好好听饼四的相声,只觉得闹腾。尤其严重的是,烧饼来北京多年,说话依旧带着东北味儿。不是说东北味儿不好,只是说相声,就得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口齿要清楚,要把嘴里的每一个字都递到观众耳朵里,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烧饼在这点上确实差了点。再说曹鹤阳,相比较于烧饼,科班出身的曹鹤阳个人素质好多了。长相斯文,一笑还有两个酒窝,很招观众喜欢,口齿也清楚,台上口音基本没有。进入德云社后,为了苦练功夫,还曾经对着新闻联播练活儿,主持人说一句,他给捧一句,练就了话不落地的本事。饼四组合就是这样,虽然很多人嫌他们闹腾,可饼四还是有很多忠实听众。纵然小四有时候确实比烧饼更放飞,但是整体来说,小四都是能拉住烧饼的。因为你无法想象,除了小四,还有谁能控制住烧饼?烧饼的特质,决定了他的节目必定是热闹的,如果换一个比较稳重的捧哏,你能想象到那种场景吗?一头热,一头冷,那不是更难受?所以说,小四是最适合烧饼的。小四的活泼,带动了舞台的热闹气氛,不会让烧饼的闹腾显得那么突兀,小四的稳重,是台上那根拉着烧饼的绳儿,是定住整个节目的主心骨。他们出去商演,票依然卖的不错,这就行了不是吗?你要是非说他们是沾了德云社的光,那我就没办法反驳了,人家师父郭德纲都没说啥,都愿意用自己的招牌护着自己的徒弟,你个外人说这些有用吗?饼四 如今,饼四双双荣升奶爸,两人在舞台上也越来越稳重了。大家有时间其实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听听饼四的节目,俩人自小学艺,功底是绝对没问题的,抛开固有成见,我相信你会喜欢上这对儿活泼的演员。奶爸饼四 即使仍旧不喜欢也没关系,观众们不必太过于苛求演员,也不必于太苛求自己。喜欢谁就看谁,不喜欢不看不就行了,跟谁较劲都是跟自己较劲,何必呢?喜欢传统的,多看看高栾,喜欢逗乐的,多看看郭于,喜欢萌贱的,多看看岳越,喜欢听唱的,多看看九辫,喜欢养眼的,多看看堂良,若是喜欢热闹的,就看看饼四吧!反正德云社里,总有一款组合是你喜欢的!借用一句郭班主的话:你要是指着相声教你什么人生哲理,你还是洗洗睡吧! 德云社目前最火的相声演员当然要数岳云鹏了,他那贱贱的表情和 搞笑 的动作逗乐了很多观看他表演的观众,自从曹云金、何云伟等人离开德云社以后,郭德纲就倾尽资源热捧岳云鹏,论资历和能力岳云鹏在德云社相声演员里不算好的,可以说是倒数的,郭德纲之所以选择捧岳云鹏恰恰是由于之前的选人机制给了他惨痛教训。在此之前郭德纲挑选后台演员基本是根据这个人的天赋、相声功底如何来定的,结果发现到头来学到了能耐都背叛他自立门户了。所以自打那以后郭德纲选人机制开始转变,逐步重视学院的忠诚度。此时又笨又能吃的岳云鹏成为了郭德纲的最佳人选,所以岳云鹏在郭德纲运作之下火了起来,如果单凭岳云鹏自己去打拼这辈子也就在后台擦桌子了,长得太丑、相声功底一般,吃的又多,那都是德云社管理层都想开除的员工。岳云鹏也没有辜负郭德纲的期待,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了德云社的新晋台柱子,电影、相声、综艺节目邀约不断。郭德纲深知后台不可能靠几个现有的大腕能撑起来的,他必须选择合适的机会把后台合适的演员都捧红了,此时他的儿徒朱建峰成为了一个人选。朱建峰打小就跟着郭德纲学习相声,吃住都跟着郭德纲,打小长得特别丑,满脸麻子所以起个外号叫“烧饼”,就这么慢慢的都传开了。他和郭德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从小和师傅吃住在一起,拜师的时候郭德纲穷的叮当响,一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相互见证了德云社郭德纲经历的那些苦难。烧饼从小在郭德纲言传身教下基本功扎实,表演从容自然。但是烧饼这几年虽然德云社力捧,就是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到岳云鹏那种火爆的程度。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第一、烧饼长得确实挺丑,现在虽然减肥成功,之前那胖的时候简直没法看,现在练了一身的肌肉,还是不能掩盖形象稍微差点的现实。 第二、观众普遍反映烧饼的相声太闹哄了,有时候吵吵的你都头疼,有时候那股劲感觉使过了。他的台风没有岳云鹏那么稳健,嬉闹程度那么恰到好处。也没有岳云鹏那么轻松自然地互动。 第三、烧饼最致命的就是他的嗓子不行,太粗犷太沙哑,基本就没听到过他唱歌,岳云鹏、张云雷这些年轻相声演员个个都是好嗓子。总之烧饼要想达到岳云鹏那种火爆程度还需继续努力,不断去寻找和探讨更加适合自己和适合观众的表演风格,慢慢的也会火起来,整容是不太现实了,只能是不断创作经典作品来为自己加分,逐步让观众通过作品认可和欣赏你。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烧饼属于祖师爷不赏饭,自己愣抢型的。郭德纲曾说,烧饼长得能把狗吓一跳,其实,烧饼的声音,才是狗最害怕的。高音嘶哑,中音嘶哑,低音没有。德云社中,陶阳嗓子倒仓,恢复得不错。张云雷嗓子倒仓,恢复得也还行。烧饼的嗓子倒仓,忘了恢复了。现在烧饼经常反思自己,小时候有多淘气。可能还是由于性格原因,烧饼总是显得很直,说话很愣。比如,在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中,烧饼竟说出了“沈梦君生不出儿子”这么冲的话。想想岳云鹏和郭麒麟,会这样给自己招灾惹祸吗?烧饼十二岁跟随郭德纲学艺,现在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儿徒了。就算如此,他身上特有的东北二人转的基因,也是挥之不去的。因此,他的相声总是显得格外热闹。当年,他和郭德纲,于谦合说《扒马褂》,老郭被烧饼折腾得就差吞仁丹了,五分钟连说了三次,“你要咬我呀?”不过,烧饼在台上表演,真是卖力气,真是认真啊。他和老四两个,互相拆台,互相调侃,稍微有个不精力不集中,就会出错。如果说相声四个特点,“帅卖怪坏”中,烧饼肯定是占那个“卖”字。 因此,德云社很多大型演出,都是由饼四来开场。这二位的表演,用来调动观众情绪,真是再好不过的。相比之下,今年德云社跨年演出中,堂良二人说的《拴娃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二位明显不在状态。不由得让人怀念起了饼四。烧饼是德云社几位角儿中,粉丝最少的。老郭也在演出中调侃,这位儿徒是收到礼物最少的一位。无论是相貌还是声音,烧饼都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 但烧饼实在。他敢于在《德云斗笑社》中,再次承认十年前曾经犯过的错误。他在《欢乐喜剧人》中表演了《你是我的一道光》。这个向师父郭德纲致敬的作品,确实是感人至深。 和许多人的意见不同,对于这个知恩图报,表演卖力的烧饼,我一直也讨厌不起来。他的相声作品,其实能记起来的并不多。但每次他的表演,还是都愿意看看的。就为了他的认真,就为了他的实在。 以前觉着烧饼和曹鹤洋这一对儿,虽然活儿不算尖,但是节目真诚。烧饼的确闹了些,好在小四儿也还稳的住。 比如《三节拜花巷》,虽然闹腾,但是演员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节目之中,并且真诚的把自己展现给观众,而且很(敢)放的开,这个很好。 很符合年轻人的朝气,不像有些年轻演员故作沉稳。 ﹌﹌﹌﹌﹌﹌﹌﹌﹌﹌﹌﹌﹌﹌﹌﹌﹌﹌﹌﹌﹌﹌ 当时认为过个几年,小二位的活儿会更好一些。 谁知几年之后,使起活儿来还是这样,丝毫不见进展。估计是忙着减肥健身去了?愈演愈烈的是,小四儿被彻底带偏,跟着后边一胡搅蛮缠。 捧逗一起折腾到南天门,闹的忘乎所以、不知所云、没有底线,那就太可怕了。 也记不清哪一场了(记起来了我也不会说,不推荐大家去看),是烧饼、曹鹤洋和于谦老师的群口。 这段节目,我着实不愿意承认它是相声。 整篇全部是损人、对骂(至少前边是这样,后边看不下去了没看),“胎盘”、“羊水”的张口就来,说的谦哥儿在旁边听的都直挂脸,实在恶心的很。 这种没有底线的包袱,我实在不能够理解,也很接受不了。 如果老舍先生、老侯大师见到这个节目,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想法? ﹌﹌﹌﹌﹌﹌﹌﹌﹌﹌﹌﹌﹌﹌﹌﹌﹌﹌﹌﹌﹌﹌ 所幸这几年倒是在往回掰。 但是受以前表演方式的“毒害”太深,表演的时候放不开,总是端着,变成了“演”相声。 在舞台上的感觉,和以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话说回来,愿意改就是好事儿,慢慢来吧。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不能急。 对这一对儿的感觉,也就这么多吧。 最后,嗓子是硬伤呐…… 以上…… 烧饼,德云社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徒弟,也是郭德纲最爱的徒弟之一,据说郭德纲演出的水杯是由烧饼保管的,郭德纲最近也是在舞台上叫烧饼我的儿啊。 在德云社烧饼是和曹鹤阳一起搭档演出的,经常看他俩的演出,感觉挺好的。相声功底还是没问题的,喜欢他俩的都知道,在节目中他的现挂是很厉害的。而且在众多捧逗之间他俩是挺特别的,可以说逗哏的和捧哏的话差不多。以此经常被网友称之为进攻型捧哏的。 整体感觉烧饼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人。在这所指的创新不是相声节目的创新,而是相声表演形式的创新,从他俩互相进攻能稍微感觉的到。 我觉得烧饼也是一个乐于改变自己的相声演员,都知道以前的烧饼可是很胖的,在和郭麒麟一起减肥之后才是现在的样子,因此也得到了健身达人的一个小称号。 烧饼的嗓子可谓是硬伤啊嗓音条件让好多人都接受不了。所谓的破锣嗓子也就是这样了。所以很少听到烧饼在节目里唱。好多网友都说他俩的相声有点噪。其实喜欢他俩的正是认为这是他俩的特点。 我觉得烧饼是一位善于改变的相声演员。结合其基本功。我觉得未来还是可期的。 挺喜欢德云社相声演员烧饼的,虽然他长着极为大众的脸,可他有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追求,烧饼本名朱建峰、艺名朱云峰,是云字科的老郭弟子,朴实自然仗义直言,除了相声的本职岗位他最喜欢的是健身。 1991年5月出生在哈尔滨,从小学习过杂技表演,2004年到的德云社,如今以有16年,刚到北京的时候在天桥乐剧场表演,由于学过杂技,在相声舞台上的表现比较夸张,引得许多观众的眼球和喜爱。 在2009年的6月12日正式拜师郭先生,在2016年的时候在老郭vb中有这麽一句话:“我的儿长大了,目前是德云社五队的队长,经常被同行调侃猪见疯”。就是烧饼的性格敢爱敢恨有着纯粹的直肠子。 烧饼喜欢这个绰号,2018年喜得贵子起名“烧麦”,真的很喜欢也开心 。去年年底烧饼在优酷、东方卫视竟技综艺节目上加盟了《追光吧哥哥》粉丝们很是激动,也让更多喜欢德云社的朋友对烧饼有了更多了解。 烧饼的相声:1、和孟鹤堂一起说的相声“双字意”,2、和闫云达表演的“羊上树”,3、和曹鹤阳说的相声“拴娃娃”“绕口令”“学哑语”“论捧逗”“黄鹤楼”等,都是不错的捧逗演员,支持烧饼,加油! 没有风格、没有特点,更没有像样儿的相声作品,总是闹哄哄的拿着自己人没轻没重的砸,每个段子基本上谈不上是相声作品……希望能早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能得到郭老板的宠爱,肯定有他的理由!支持烧饼!好孩子!继续努力加油!2023-07-15 01:33:481
周云鹏 为什么笑傲江湖上 结巴 重复
这是一种表演形式。周云鹏在笑傲江湖的表演,郭德纲定义为扑盲子,其实,东北对于这种表演形式早有固定叫法 “怯口”,有人说周云鹏就是创始人,其独创性我持保留意见,但是周云鹏对于怯口发挥和造诣的确让人惊叹。另外,丫蛋的表演形式也是这样的。2023-07-15 01:34:083
八扇屏是什么意思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贱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2023-07-15 01:34:195
如何评价周云鹏演技?
业内一直有着喜剧演员转型做演员的例子,最早的是小沈阳,转型的很成功!后来就是沈腾、玛丽、宋小宝他们,听到他们的名字,都知道是喜剧演员。喜剧表演出名的他们进了演艺圈转型做了演员,大家对他们更是熟知了,一路上他们也没有太大的阻力,毕竟实力摆在那里!今年也是喜剧类节目特别多,《笑傲江湖》看的观众居多点,小爱也追喜剧。不过,有个喜剧演员的表演能力让小爱看的很纠结。对,就是周云鹏!也是最近闹翻了《演员的诞生》节目中的一个特例!节目出来也有一段时间了,演员们在台上拼演技,台上一群害死人不偿命“戏精”。像郑爽、任嘉伦、辛芷蕾、刘芸、舒畅等演员的参加小爱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周云鹏一个喜剧演员参加就会显得有些突兀,难道他是想转型?周云鹏和车晓的PK,小爱觉得实在是落差太大,两人在一起没有可比性,周云鹏的表演太有特点,车晓的表演很正,这样说大家应该明白,周云鹏想赢到转型最后得到观众的认可恐怕比跨越万里长城都难。两人的比赛结果是周云鹏赢了,这样的结果太具有包容性,台上支持她的是宋丹丹,为什么?你懂得!台下的章子怡和一些导演都不认可周云鹏式的表演,太有特点以至于严重脱戏。第一轮让周云鹏赢了小爱觉得简直是同情票,后面周云鹏和章子怡的PK,简直被秒杀,结果也是惨不忍睹!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票据落差已经说明了事实。那周云鹏的演技到底如何呢?无非就是:好一般非常好;差、很差、非常差!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周云鹏,第一次在《笑傲江湖》听到周云鹏的脱口秀,就觉得很另类,但听着听着就觉得啥都没有听懂,就是笑是笑了,但笑的很牵强,有点三观被扭曲的但觉,笑的凸点没找到!作为一名平常的观众来评论的话,那就是:这说的是什么?大家别喷我!喜剧演员转型到专业演员本来就难,希望周云鹏可以一帆风顺吧!2023-07-15 01:34:3715
有哪些众所周知的习语来源于唇典?
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上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在三教九流的社会中,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食具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姿态相互辅用,都表达着主、客双方一定的心愿和意图。但这些还很不够,最终仍需要通过隐语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 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 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2023-07-15 01:35:413
怎么给孩子讲文言文
1.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2.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学古文太重要了,近的是高考要求,高中教材50%以上是文言文,不从小积累可不行。远的来说,提高古文修养,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更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关系。 这个问题要回答其实不难,想一下孩子是怎么学白话的?无它,熟悉尔。每天听大人说,自然就学会了,古文学习也一样,孩子每天听,自然就会喜欢了。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买些古文书籍在家里,比如《古文观止》,如果孩子年龄小,还不能自主阅读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听一些音频、视频的内容,耳濡目染。比如说,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三字经》、《笠翁对韵》开始。像凯叔讲故事,就比较适合特别小的孩子,大一点的上学了,可以听听喜马拉雅的王老师诗词赏读,还有北大云舒写的每日一句古诗文,内容都是不错的。 3. 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 一直在思考怎么给tt做古文启蒙,或者说如何学习中国如此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来说,英语启蒙的道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素材也丰富很多,基本上按tt现在的情况,按部就班走下去,肯定是可以看到结果(又快乐又好)的。但古文的启蒙,就难很多。 英语说白了就是一工具而已,和学上海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古文绝对不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要在哲学、行为上影响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体现它的作用的,重要得多,也难得多了。 古文教育摸索的人少,而且就很多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说,我从内心就不认同(比如每天强制读经几个小时等等,这不是《红楼梦》批判的行为么。 而且己所不欲,反正我自己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读书的) 看到一篇颜济宏先生写的亲身体会,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摘抄一些在这里。 文章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作者的女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成绩不好,孩子很吃力没自信,家长很心痛。 小学3年级停学三年,进入贺益得老师的私塾。当时的情况是停下所有的功课来读经典。 后来由于效果好,返回学校读书后又停学1年半,共4年半时间在经典私塾学习。(一)、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上午两节经典诵读,一节书法。 下午继续两节经典诵读。教材是王财贵的《学庸论语》、《孟子》等。 孩子从《论语》开始,每一段每天读20遍,5天读满100遍,然后到老师那里背5-10遍。然后是小段小段连起来加读加背数遍,最后全书连读连背。 过一段时间又回过来复习,慢慢达到终身记忆。 2、论语花了4个月背完,复习两个月。 接下来的《孟子》用了8个月。然后是《老子》、《唐诗三百首》。 逐步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看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及她们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 3、第2次休学(一年半):后来家长让她再停一年学,在三年背诵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和讲解,过好古籍阅读这一关。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 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是把《三国演义》看十遍。 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 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4、如何和现行教育体系衔接: 基本上4年半都在读古文经典,其他的课程都以集中补习的方式进行。 孩子重新进入学校后成绩非常好(越来越好)。 (二)、孩子的反应和变化: 看起来很忙,但内心轻松,因为只需要读、背,没有考试。 只要完成规定的遍数,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还有自信。重新进入学校,从第2学期开始成绩就非常好,人很有自信。 对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学习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虽然没学过,老师也没补过,但她还是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四年半的熏陶,不仅学习状况好了,其性格、心态、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人生志向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经典私塾教育能够纯净孩子的心灵,有远大志向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与社会、与其它人的关系,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宽容、睿智、豁达的处理问题。 一是有纯静的心灵。 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女儿单纯,从她的眼神,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看出来。由于单纯,脑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多,比较于一般孩子,就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投入,并且乐在其中。 现在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就是小孩子越早融入社会就越能适应社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把他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污染。教育的重点首先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再融入到社会,有利于孩子正确把握自己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经典私塾教育激起了女儿崇高的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匡世济民的伟大志向。 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敬仰一切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人、一流的人。 三是有健康的心态。 女儿本性善良,但以前有点使小性子。经典私塾教育使她学会了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进行自我纠正,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提醒,她自己就能把握好。 对别人善于发现优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她总是满怀感恩,对一切弱势者,她都怀着博爱同情的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她能委婉提出意见,使别人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她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使世界没有贫穷、没有丑恶。她胸怀宽广,从不对人斤斤计较,即使有时讲几句过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能自觉的反思自己,觉得。 4. 如何教孩子读古文,绝对经验之谈 1,不要一上来就教孩子读,太生涩。可以用对联,字谜,歇后语,神话故事这些手段和方式先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3,《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让学生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4,《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5,《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6,古文观止》、《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洛阳伽蓝记》、《韩非子》上述五本书在文学性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提供了其中一种视角,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5. 如何给孩子讲古诗词 步骤/方法教孩子吟诵诗歌入情悟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音乐美。 出声诵读,要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形成的节奏,产生了整齐划一的音乐美感。 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步入诗的意境。当然,出声诵读要和低声慢吟结合起来。 注重整合提升感悟。教学中,选取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整合,既能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同一主题作品的整合。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有不少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二是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这样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者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学习陆游的经典古诗《示儿》,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古诗固然是要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与作者对话,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鼓励学生在与人对话、演讲、写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词。 如开展综合实践课,假想有一名沉湎网吧的少年,让学生用古诗词对他进行规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运用。尤其要引导在作文中引用或择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说服力。 诗歌是充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古诗词。2023-07-15 01:0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