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德国纳粹技术是人类史上最高水平。现在的德国技术也是顶级的,不低于美国和俄罗斯的武器装备水准。二战时的德国虽然罪恶滔天,但他们也迸发出了极大地智慧之光,研制出了各种黑科技类的军事武器,即便在70多年后的我们看来,依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首屈一指的当数纳粹钟,死亡之钟。是二战期间纳粹秘密研究的一种反重力装置,它的外形像一口钟,内部有两个反方向旋转的装置,钟的里面充满着一种叫做“Xerum525”的高密度暗红色液体。传说可以实现反重力,也就是说可以不用使用火箭就可以进入太空了,确实比较惊人。另有一种说法“纳粹钟”是个时间机器,可以穿越时空,德国曾经秘密训练了一批超级战士,各个以一当百,准备将他们投送到1940年之前德世界里,借此改变战争局势,弥补一些错误。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也叫列车炮,因为它和火车一样也有轨道,巨炮长约40米,重千余吨,就连炮弹也要好几吨,这型巨炮主要是用来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虽然后来德军没有正面打,而是穿越阿登山区。巨炮虽然威力大,但是转移缓慢,较为笨重,在激烈的战场上很不方便。其中,尤以V-3巨炮最为著名,这巨炮看起来很像输油管道,但是,人不可貌相,炮也如此,据说V-3巨炮要五六百个人一起操作,射程足以从打到伦敦,希特勒曾经希望靠着它把伦敦炸成一片焦土,但是,研究时间较久,一直拖到了纳粹战败!
除此之外还有球形坦克,球形坦克并没有被解密,因为苏联人发现时,其内部已经都被掏空,而资料已经全部焚毁,成了一个科技谜团,但是不得不德国人的创意!
还有卡尔臼炮,这们具备自行推进能力的攻城迫击炮,堪称具备恐怖威慑力。它的大小差不多和一头蓝鲸一样,一发炮弹都有犀牛那么大。在“华沙起义”和“阿登战役”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由于体积过大反而损害了它们的实力。
还有被称为吸血鬼的超级武器红外线瞄准镜,可以使士兵在夜晚进行有效射击的枪械,对于纳粹军队而言是无比重要的。一些“吸血鬼”事实上被用于战争的最后阶段。有报告称,使用该装备的狙击手,甚至连机枪手都占据了对敌优势。
惨烈的战争车轮无意间带动了科技的发展。邪恶的第三帝国狂热地打造着死亡之矛、失之交臂的超级武器、优势人种背后的致命医学、集中营里的恶魔盛宴。智慧之脑成为了罪恶的帮凶。现在的德国技术也是顶级的,不低于美国和俄罗斯的武器装备水准。想一想,如果当时这些黑科技,德国都研制成功的话,世界将会怎么样呢?喜欢历史杂文的朋友赶紧关注我吧,每天不定期更新有趣的历史趣闻。
相关推荐
华沙起义的介绍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因为先前的攻击已经使部队疲劳不堪,在继续进攻造成了更多伤亡后不得不暂停。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2023-07-15 01:20:161
华沙起义是怎么回事情?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二战后期的那个事情 解析: 华沙起义,在苏德战争中也许是最有争议的一点。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8月2日,在红军白俄罗斯战役收尾阶段,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前锋突入波兰,到达华沙远接近地。在原波兰流亡 *** 指挥下,华沙波“国民军”发起起义。华沙市民纷纷响应。德军迅速调重兵镇压。盟军与波兰流亡 *** 要求红军支援。红军虽以国民军起义未与红军联系,时机不当为名,表示不赞成华沙起义,但还是制定了华沙战役计划。并空投支援起义,但不允许盟军利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 9月15日,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攻至华沙近郊普加拉,但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大桥,并以数个精锐坦克师严守河防。此时,国民军仍不同红军联系,红军空投的联络员因无人接应被德军捕获。红军派波兰第一集团军(左翼〕一个师强渡维斯瓦河,在华沙河岸街登陆,建立登陆场。国民军不予配合。几天激战之后,在德军坦克部队突击下,波军只得撤回东岸。 10月中,华沙起义失败。红军表示接纳华沙起义人员,但国民军领导不允许起义者,向红军阵地突围。起义军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民近卫军(左翼〕,撤到维斯瓦河东岸。1945年初,红军发起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华沙起义的悲剧,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苏联认为是波兰地主 *** 为了争夺战后波兰的领导权,要抢在红军前面占领华沙,不顾一切的进行冒险,才导致了失败。西方则认为是斯大林为了控制波兰,故意不支援华沙起义者,才有悲剧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从各种史料来看,有几点事实是可以肯定的。a.国民军发起华沙起义是为了跟苏联争地盘。 从华沙起义中国民军坚决不与红军合作,华沙起义的时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b.苏联对援助华沙起义缺乏积极性。 红军虽然进行了一些支援华沙起义的尝试,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不大情愿的。从红军不断批驳华沙起义的别有用心和不允许盟军使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都可以看出这一点c.红军是进行了对华沙起义的支援的。 虽然很不情愿,但红军还是进行了一些支援起义的尝试的。由于德军的坚强防御才没有奏效。当然,如果领导华沙起义的是波兰左翼,红军也许会更不惜代价一些,但支援还是有的。这并不象西方所说的那样。 事实就是这3条,谁对谁错呢? 应该说,这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没有一个对错的问题。波兰原 *** 是以反苏 *** 著称的,十月革命时,它曾是最积极的干涉者之一,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二战前,宁可被德国占领,也决不让红军通过领土去与德军战斗这时它当然害怕红军单独解放波兰,让它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在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华沙,至于时机合不合适,力量够不够都不顾了。 而苏联早受“波兰地主 *** ”之苦。十月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波兰从红色政权背后插了一刀,甚至占领了基辅。红军好不容易才扭转战局,在华沙战役中又遭惨败。被迫割让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二战红军诸将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军的,许多曾参加苏波战争对这段历史想必记忆犹新。1939年,红军出兵波兰,占据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就是这段历史的继续。而我们在研究二战中苏波关系时也切不可忘记这段历史。否则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 而且,波兰的战略位置对苏联极度重要。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以波兰为跳板进攻俄罗斯的。 试想,红军将领们怎么会愿意让红军付出了60万人的牺牲才解放的波兰落入那样一个 *** 手中呢?正好,你起义根本不和我配合。德军防御又那么牢固,我攻了几次都没攻下来。我为什么要不顾牺牲,为你火中取栗? 在双方这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华沙的悲剧发生了。我们很难说苏波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沙的悲剧中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华沙市民。2023-07-15 01:20:291
华沙起义苏军为何见死不救?华沙起义为何失败?
《浴血华沙》这部电影相信很多喜欢看战争大片的小伙伴们都应该看过了,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华沙起义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的男主在河边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苏联军队的坦克在河对岸了,但是最终结局还是以华沙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终。那么为何苏联军队见死不救呢?起义为何会失败?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当时波兰地下反抗军反抗德国占领军所发起的一次战役。这场著名的战役发生于1944年8月1日,波兰的地下反抗军的目的就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之前,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将华沙解放,以此来免受苏联的控制(毕竟波兰跟俄国人也是世仇了)。 当时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波兰地下抵抗军队拥有50000多名士兵,他们使用了游击战术来对华沙城内的25000多名德国士兵进行打击。整个华沙起义持续了63天,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起义军最终以起义失败而告终。在这次起义的过程中,波兰起义军的士兵阵亡了大约有18000多人,超过25万的华沙平民因为这次起义而死亡,另外有大约25000人受伤。在德军方面,大约17000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 说起华沙起义,可能很多小伙伴们会把华沙起义与华沙犹太人起义搞混,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华沙犹太人起义与华沙起义时完全不相干的两次事件。华沙犹太人起义是在一年前1943年的4月19日爆发的,而且华沙犹太人起义的目的与华沙起义也是不同的,华沙犹太人起义的目的就是宁愿死在华沙里也不愿去集中营,所以便出现了抵抗德国纳粹的情况。 在我们很多人看来,1944年的华沙起义,波兰的地下反抗军一直都没有得到苏联军队的援助与支持。虽说当时苏联红军的部队在1944年的7月29日久已经抵达了维斯瓦河的东岸,但是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反抗军提供任何的帮助。直到华沙起义失败,希特勒下令将整个华沙夷为平地,当整个华沙85%的建筑被摧毁的时候,1945年1月17日苏联军队才将部队开进华沙城区。因为这次华沙起义苏军基本上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在后来很多人都在指责苏联的做法,然而事实上苏联并非没有帮助,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起义军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下下华沙起义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点,华沙起义的时候非常突然,起义军根本就没有提前与苏军进行沟通,就连英美方面军也没有进行沟通,这次起义纯粹就是波兰流亡政府的一次不顾大局的冒险行为。在当时,华沙起义军的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就是听说了西边有刺杀希特勒的事件,然而死没死他根本就不知道。再就是他看到了东部地区苏联军队的乘胜追击,第三帝国的毁灭在即,而且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军队又在快速的向华沙挺进,同时也号召着波兰人民拿起武器对抗法西斯。而这对于波兰的流亡政府来说,苏联以及共产党分子才是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害怕共产党解放波兰超过了对德国第三帝国的恐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起义军将领科莫罗夫斯基等才会选择了贸然发动起义。 第二点就是苏联军队不是没有帮忙,而是根本就没有办法提供支援。因为其本身自己都还在与的军进行交火,自己都与德军打的是热火朝天的,本身自己的弹药也是非常紧缺的,而德军也正式看清了苏军的这一点才会特别放心的去围剿华沙的起义军。然而在当时,苏联仍然是顶着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再尽力进行抢救,波兰的游击队悉数投入了措手不及的起义,伤亡非常惨重。 在白俄罗斯方面的波兰集团军也尝试了强度瓦尔河试图进行增援,结果在德国人的反扑中,六个营被打光了。在英美军方面也在尝试着去帮忙,然而无奈华沙离得实在是太远,只能派出一些飞机投放补给来给予支持。然而事实上,盟军的很多物资都都放到了德国人的阵地上了,反而是苏联的低空强投给了起义军不少的物质支持。 第三点就是,起义军的起义太过于的仓促突然了。刚开始的时候,德军和苏联都没有反应过来,所以导致当时德军一开始被打的措手不及,但是同时苏联肯定也没注意到。等到德军反应过来开始围剿的时候,苏联便开始尝试联系起义军,但是已经迟了。而且在在当时还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在起义爆发前,很多苏联联络员被拒,有的甚至被杀害了或是卖给了德军,而这都是当时起义军占尽了优势,自我感觉良好所造成的,认为德军很快就会被打垮。而这份自信甚至导致了他们都没有去摧毁重要的交通设施,起义者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把自己慢慢的闭上了绝路。而且在当时,科莫罗夫斯基还否定了整个波兰起义的计划,原因是他认为这样会便宜了苏联人,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当时波兰起义军的那些领导们一个个都是些奇葩而已。 在整个华沙起义当中,不仅苏联军队没有见死不救,反而是尽最大能力提供营救,在英美发面军也在最大限度上提供了帮助,那些在华沙的起义民众也是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了帮助与支持。是可惜的是,起义民众摊上了一堆奇葩领导者,整个华沙起义就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阐述了什么叫做:“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 其实简单的来说,老毛子其实表现的很积极,只不过老毛子心里想的是,你要打架之前能不能先跟我说一声?光想着制造声势,搞事情,连个招呼都不打,自己就在那瞎搞,目的还是为了跟我抢功劳,结果呢?还没等到我来,就被人家打的哭爹喊娘的,后来还是我来给你擦屁股,找我救你能不能把态度端正下?能不能表现出点诚意来?2023-07-15 01:20:361
华沙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波兰战役
华沙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波兰战役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波兰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对波兰的占领。关于这次战争的具体情况在华沙起义简介中有详细的记载。这场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944年8月,为了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之前尽快的解放被德国占领的波兰,以免波兰再次被苏联控制,波兰地下军采取游击的方式和德军进行战斗,从开始起义到结束整整持续了63天。但是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波兰地下起义军有一万八千个士兵和25万多个平民死亡。最后起义军不得不向德军投降,起义军的投降宣告了华沙起义的彻底失败。波兰起义失败后,德国领袖希特勒下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因此华沙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毁还,苏联红军一直等到1945年才进入华沙。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德国占领波兰的期间,德军发起了一道彻底粉碎波兰精英的命令,并把波兰最好的地方划为自己的版图。波兰人民在这种高压的迫害下并没有屈服,而是成立了地下军队,与德军开始了游击战争,此时苏联红军也正向波兰方向前进,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害怕波兰再次被控制,就发出了紧急的命令,要求地下军要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夺回华沙并将华沙控制起来,但是结果终究是无法预料的。波兰地下军惨败,不得不向德军投降。从华沙起义简介中可以看出波兰地下军与德军顽强斗争,面对强敌却不甘示弱的革命精神。华沙起义是在二战时期波兰反抗德军的,地点发生在华沙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主要是因为法西斯德军占领波兰,并残忍屠杀,从而波兰人民奋起反抗。那么华沙起义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华沙起义的结果是华沙起义军战败投降,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波兰政权的独立性。在波兰被德军强占之后,波兰人民奋起反抗,但是只凭借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德军是不够的,而当时的苏联红军正好要去攻打德军,本来波兰如果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很有可能把德军赶走的,但是起义军的领袖却怕苏联红军把德军赶走后,会在这里建立苏联政权,从而和他平分波兰政权。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向美国和英国求助,都不愿意去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所以在他们得知苏联红军快要到达华沙的时候,波兰起义军的领袖下出命令,要求军队要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尽快的解放波兰华沙,并控制华沙,于是他们与德军展开了63天的战斗,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失败了,最后不得不向德军投降,波兰起义军投降后德军炸毁了华沙大部分的地方。在华沙起义这场战争中,波兰起义军的领袖因为想要保留政权的唯一性而选择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外敌,最后终于败在了德军的屠刀之下。华沙的大部分地区被摧毁,人民群众也跟着遭到了灭顶之灾。2023-07-15 01:20:561
1944年波兰华沙起义为何会失败?
1944年波兰华沙起义为何会失败?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1944年的波兰华沙起义的事情,因为当时其实苏联已经赶到了波兰了,但是波兰还是起义失败了,很多人就不太理解其中的原因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失败呢?。波兰的地理位置在苏联和德国的中间,所以波兰就命运多舛了,一战后英法为了阻挡德国和苏联的崛起,就让波兰重新复古,二战德国入侵波兰就是标志战争的开始。所以波兰是垫脚石是筹码是旗子,而且波兰亡国不亡国不是它们自己说了算,很大程度是别人说了算。波兰在亡国后,波兰建立了自己的流亡政府叫“救国军”,其目的就是为了反抗德国,然后就是解放华沙和波兰,也能让自己的国家在战后有一定的话语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苏联染指自己的国家。所以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了前后历时63天,斤万波兰战士为国捐躯,也算是二战后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了。当时很多人都在指责苏联这么近当时为什么不救?其实苏联有救的,只是当时战场过于复杂,苏联当时打不赢德军,反而还被德军多次击败,伤亡在3万人左右。一直到了1945年2月,苏联才攻入华沙。那当时华沙起义,波兰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还是波兰的流亡政府太自私了,所以这一次流亡政府就失去了在波兰的主导地位和合法性了。华沙起义说白了,其实就是流亡政府的一次赌博,也没有提前和苏联商量,美英军队也不知道。当时苏联其实也已经很疲惫了。就算知道了,其实支援的效果也不好。其实当时苏联也没有被要求去支援。那是因为流亡政府想在苏军控制华沙之前,自己控制住华沙,但是他们赌失败了,失败了就怪别人苏联没帮忙,所以这个波兰的流亡政府是真的有点问题。所以波兰的这个流亡政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吧,完全就是把波兰人的命不当命的,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了多少毫无智商可言的决定了,无知丑陋,所以他们有今天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怪不了别人。2023-07-15 01:21:521
华沙起义的战役过程
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了。当天15点,大部分店铺都不约而同地自动关了门。16点50分,许多条街道上突然响起了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开来。傍晚20时,通过城里的扩音器系统,德军华沙警备区司令赖纳·施塔格尔中将用德语和波兰语发表了声明:“我宣布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胆敢对德国公民所在建筑开枪者,将立即被从地球上抹掉。”在头几天里,起义军夺取了华沙的一些地区,但在攻击德军的行政机构时,遭到了敌人的顽强反击。敌人不仅守住了各个机关大楼,而且还向城里的许多地区进行扫射。1944年8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警备部队。党卫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和德军控制下的俄罗斯解放军一混成团,将火速赶赴华沙。但在华沙军民的拼死抵抗下,德国守军和援军都损失惨重。克雷布斯在此后的通报中说:“起初即兴式的暴动还能控制,但目前仅靠现有部队已难以镇压了。这一运动正越烧越旺,有波及全国的危险。在城市街区进行的巷战中,我们的损失非常大。”德国的将军们向希特勒汇报说,华沙正在进行激战,叛军的抵抗激烈而顽强。同时德军在内部对特种兵和警察部队发出警告说:“如果俄国人不在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止步,华沙可能将不保。”德国华沙守军指挥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国情报机关报告说,纳粹在城里大肆枪杀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满了尸体。德军在全城进行大搜捕,许多妇女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或监狱。这天晚上,希特勒还亲自打电话询问德军驻华沙部队司令埃里希·冯·巴赫,“华沙上演的大戏”还将持续多久。德军遵照希特勒夷平华沙的命令,开始疯狂地抢劫金银、贵重物品和绘画,炸毁桥梁,摧毁房屋。1944年8月13日,冯·巴赫赶到华沙城,亲临一线坐镇指挥。起义军与德军的阵地犬牙交错,华沙全城混战成一片。德军利用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反击。在重型武器、装甲列车、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起义军的势头被死死压制住了。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说:“叛军的情绪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补给和武器,指挥也很差。这些匪徒从来没有当过兵,指挥官带的标志也五花八门。叛乱分子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生活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几乎找不到,而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据目击者称,叛军内部最近爆发了传染病,人员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8月末,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试图击退位于华沙东北面的德军集群。9月10日,苏军第47集团军和贝尔林指挥的波兰第1集团军联手出击,开始向华沙发动进攻。但有十万之众的德军集群不甘示弱,双方在华沙东部地区展开激战。至9月14日晚,苏军取得一定进展,逼近维斯瓦河。1944年9月16日,波兰第1集团军一部登上了维斯瓦河西岸,而起义军就据守在离河不远的华沙南部和北部。从9月16日至20日,苏军总共有6个加强步兵营突进了华沙。但因维斯瓦河仍掌握在德军手中,苏军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装备运不过河,第1集团军的攻坚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原先和波兰起义部队接洽的联络点无法与波兰人取得联系,他们在接头之前就已经逃回城内了,即使那时他们没受到德军的攻击。到9月23日,波兰部队伤亡惨重,死伤达3764人,不得不后撤。眼看战事毫无结束的可能,起义军的情绪越来越焦灼:盟军的援助在哪里?英国和苏联的增援部队在哪里?起义领导层称,已向苏联正式通知准备发动起义的情况,甚至还“挑明”了起义的起始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波兰流亡政府还提及了莫斯科广播电台1944年7月的广播,节目中曾号召在波兰举行人民起义。而在事实上,这些广播只是一般性地呼吁波兰人和欧洲其他国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国被解放领土上支援红军作战。1944年8月13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篇声明,强调苏联与华沙起义无关,起义方事先没有和苏联商量过。同时在华沙城内,起义军也并不是一块铁板,国家军不仅不信任前来的波兰人民军,而且在城内克扣波兰红色起义武装的补给并且恐吓要处决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做出这类事情实在是令人惋惜。有一种观点认为,起义军在筹备期间曾与克里姆林宫商议过,一个叫康斯坦丁·卡卢金的“苏联特使”就是证据。据说,卡卢金是跳伞进入华沙城的,是苏军派往救国军指挥部的联络官。但据有关文件证实,苏军指挥部根本没有向华沙派遣过这类人员。那么这位“信使”卡卢金又是何许人呢?1944年8月2日,救国军巡逻兵抓获了一个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称是苏联的侦察兵,是红军指挥部委派来华沙与起义军建立联系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卢金,他曾任苏军第337步兵师第1131步兵团团长助理,1942年5月在哈尔科夫城下的战斗中受伤被俘。1942年9月,他自愿参加了伪“俄罗斯解放军”宣传员培训班,结业后便开始了积极的反苏宣传活动,在集中营里鼓动苏联战俘“弃暗投明”。1943年5月,卡卢金在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与波兰工人党(共产党)搭上了关系。1944年7月20日,波兰工人党派他前往华沙,被救国军巡逻兵抓住,押到了华沙地区指挥官安东尼·赫鲁斯采尔上校的指挥部。救国军指挥部对卡卢金的老底是有数的,却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继续与他玩下去:“红军特派员”卡卢金的亮相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救国军已经与苏联红军联系上了,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1944年8月6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决定利用一下这位“特派员”。卡卢金便签发了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请求向波兰首都的起义军提供援助:“致莫斯科,斯大林元帅:1944年8月5日,我与华沙指挥员建立了个人联系。起义民众在与德国鬼子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我审视总体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为加速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除部队的英勇斗志以外,起义军还需要下列东西:自动步枪、弹药、手榴弹和反坦克炮……德国空军正在摧毁城市,炸死和平居民,但英勇的华沙人民相信,您不久就会给予最慷慨的援助。华沙,1944年6月8日,华沙救国军指挥部。卡卢金·康斯坦丁大尉。”科莫罗夫斯基将电报发到了伦敦,请求转发到莫斯科。收到这封奇怪的电报后,莫斯科有关方面深感困惑,不知电报中的卡卢金究竟是什么人。数月之后的1944年9月19日,卡卢金领受救国军的任务穿越前线时,在华沙郊外被苏军抓获。卡卢金在审问中说,他自华沙起义爆发后,因害怕与德国人和波兰工人党有瓜葛而被杀,他在被救国军抓获时便谎称:自己是苏联情报官,是在1944年7月被派到敌后的。卡卢金向审讯人员详细交待了电报一事:“今年8月5日,当着救国军华沙指挥官蒙特上校和其参谋长的面,我草拟了这封发给斯大林的电报……我发往伦敦的电报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人觉得它出自苏军指挥部驻华沙特派员之手。”1944年9月9日,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军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致函德军华沙城南指挥官京特·汉斯·罗尔,表示起义军准备投降,但要保证所有战斗人员的战俘权利,并要其对华沙平民做好安排。罗尔将军承诺确保战俘的全部权利,同意将波兰平民和行政机关疏散到作战区域之外,但必须在9月10日16时前投降。而科莫罗夫斯基还指望德军东线速败,并幻想能坚持到英美的援助到来,便想尽量拖延时间。直到1944年9月27日,见起义军迟迟不肯缴械,德军对起义军占领的城区发动了决定性攻势。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形势下,科莫罗夫斯基拒绝了向进逼而来的苏军靠拢的建议,没有向维斯瓦河对岸突围。9月28日,起义军就放下武器事宜开始与德军举行谈判。1944年10月2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华沙部队司令冯·巴赫签下了投降书。德国各家报纸和电台报道说:“历经许多个星期的激战,这座城市几乎全部被毁。”战斗是那么惨烈,德军士兵古斯塔夫·戴维德哈兹回忆说:“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这里,每一栋房屋都成了战场。”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922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2023-07-15 01:22:441
华沙起义的历史影响
华沙起义打击了德国侵略者,彰显了波兰人民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同时,起义失败也使得波兰起义军及大量平民的伤亡。给东欧名城华沙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德国各家报纸和电台报道说:“历经许多个星期的激战,这座城市几乎全部被毁。”战斗是那么惨烈,德军士兵古斯塔夫·戴维德哈兹回忆说:“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这里,每一栋房屋都成了战场。”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922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2023-07-15 01:22:561
华沙起义期间,华沙是如何被纳粹夷为平地的?
华沙起义是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作为波兰的首都华沙和中国的台儿庄的遭遇大致是相同的。华沙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希特勒的耳中,随即下令要将华沙夷为平地,不留一个活口 。多么残忍的政策,但是在战争面前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公平和善良而言,处于不同的立场,都希望为了自己的国家谋取最大的利益。不得不承认希特勒的军队是强大,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时的华沙起义是波兰为了自己国家尊严最后的抗争,华沙起义中15万人无辜死去。其中最多的都是贫苦百姓,华沙起义的失败导致了整个华沙被夷为平地。现在的华沙仍然是波兰的首都,也恢复了当年的风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大的感慨,曾经一切都是过往云烟,我相信在所有波兰人的心中华沙起义都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勿忘国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记得曾经满城被屠的悲哀。华沙起义中,华沙被夷为平地的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波兰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能力迎战敌人。2023-07-15 01:23:021
华沙起义后,苏联军队为何按兵不动?斯大林为何这样做?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事实上是一名民族主义分子的斯大林看来,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在许多人想当然的认知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然而,这样的说法显然不是绝对的,在处于弱势地位之时,面对共同的强敌,敌人的敌人自然就成为可以互相取暖的朋友。但是,当处于优势之时,敌人的敌人却未必会成为朋友,而很可能也是敌人。华沙起义之后苏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斯大林在经历惨烈的苏联苏德战争之后,最终咬牙挺到最后的苏联,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1944年,在将大部沦陷的国土收复,并大举反攻、将战线推进到波兰境内之后,越打越强的苏联,取得最终对德战争的胜利,已经只是时间问题。1944年1月2日,苏联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开进波兰,并开始迅速攻占大面积被德国占据的波兰领土。同年的7月21日,在已经被苏联红军占领的波兰东南重镇卢布林,一个由波兰共产党、人民党、民主党、社会党等党派组成的波兰全国解放委员会成立,并发表了宣言。二战初德国苏联瓜分波兰波兰全国解放委员会宣称自己是波兰的合法政府,自然而然地,早在被德国闪击之后狼狈逃出波兰、最终流亡到英国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被宣布为非法。很显然,这个由苏联扶持的波兰政府态度是倾向于苏联的。然而,这样的波兰政府显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更不符合位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的利益。从成立的那一刻起,波兰流亡政府对于苏联的态度一直是极为敌视的。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而在大多数时间,波兰一直是被欺负的对象。甚至在二战爆发之初波兰之所以灭亡,除了德国的闪击之外,苏联共同出兵瓜分了波兰,也是波兰迅速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苏联因此,无论基于历史原因还是波兰政府灭亡的缘故,波兰流亡政府都有理由敌视苏联政府。而随着德国的接连失败,二战的胜利即将明朗之时,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逐渐显露出了与苏联的格格不入。波兰流亡政府的这种态度,自然也得到了英美等国的默许和支持。但是,英法虽强,但距离波兰本土却十分遥远,对于波兰本土的影响力更微乎其微,反倒是大军反攻进入波兰的苏联政府,可以给予他扶持的卢布林委员会巨大的支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波兰势必会落入苏联支持的亲苏派手中。面对这种局面,波兰流亡政府决定在波兰首都华沙发动起义,而负责起义的则是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国内家乡军。在波兰流亡政府的设想之中,如果家乡军能抢在苏联攻占华沙之前占领首都,势必会造成波兰流亡政府占领华沙的既定事实,再加上英美等国的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回国掌权将变得十分轻松。华沙起义自然,从决定起义的那一刻起,距离波兰并不遥远的苏联红军,不但没能不会成为波兰起义军的盟友,反而会成为他们竭尽全力提防的对象。而当时波兰起义军发布的传单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传单中,他们甚至有了“布尔什维克兵临华沙,他们宣称自己是波兰人的朋友,这是阴险的谎言”这样的说法,在起义发动之后,极端的波兰起义军甚至杀害了许多参加起义、但是被认为亲苏的波兰人。波兰流亡政府对于苏联的敌视态度,可见一斑。但是,一厢情愿的波兰流亡政府显然大大低估了此时德国人在波兰的实力和战斗意志。更太过小看苏联对于波兰的影响力。起义发动之后,虽然得到了华沙大量波兰人的支持。但是,这支起义军人数十分有限,武器装备更是贫瘠无比,据说,人数在2万到5万之间的波兰军,武器只有1000支步枪、1700余只手枪和300多支自制冲锋枪。这样简陋的武器和毫无训练的军队,根本不可能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的对手。华沙起义镇压华沙起义时,德国人甚至都没有动用驻扎在城市外围,准备应对苏联进攻的野战部队,只动用了华沙城内的武装警察和武装党卫军,就彻底绞杀了波兰流亡政府的这一场一厢情愿的起义。面对这场明显敌视苏联的起义,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也并非无动于衷,事实上在起义开始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多次致电斯大林,呼吁他对于华沙起义军进行支持。并动用了美英国美英军队的空中优势,空投了大量战略物资,试图支持波兰起义军。苏联也的确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在波兰华沙起义期间,苏联红军和德国军队之间的战斗从未停止,苏联也损失了近500辆坦克。但总体而言,斯大林对于这场起义并不感冒,更谈不上积极的援助,原因自然也很简单。苏联红军领导这场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本身就极为敌视苏联,起义时更是公然宣称以苏联为敌,这样的起义却要求苏联给予援助,本身就十分荒唐。更何况,起义一旦成功,即意味着苏联扶持的委员会变得十分尴尬,更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苏联位于波兰的布局。极具战略眼光的斯大林自然不会去援助自己的对手,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儿。相反,将危险和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钢铁同志的一贯狠辣作风。2023-07-15 01:23:141
华沙起义后苏军的按兵不动直接导致起义失败,斯大林当初到底为何要这样做?
在华沙起义后,苏军之所以按兵不动那是因为他们想坐收渔翁之利。他们按兵不动的话,起义军最后被德军消灭,而德军也会因为这一次的战斗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说苏联就是在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失败 。在华沙起义以后,苏军虽然离华沙市非常的近,但是并没有给予援助。一来是因为华沙起义是起义军们的单独行动,还有就是他们的起义行为事先并没有知会过苏军,这也是按兵不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是在起义以后通过百姓们知道了起义的消息,据说在起义期间,苏联方面也曾经给起义军空投了一些军需产品,比如说食品,还有弹药等等,但是对于这件事情的真假并不是很清楚。经常有人说,苏军离的华沙城特别的近,在华沙起义后,苏军已经知道城里发生了变故,但是却没有支援。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华沙起义的领导者是波兰人,苏联方面不愿意让波兰人得势。他们甚至还控制了波兰的首都,这一切都是因为苏联方面想要的只是一个傀儡政府。因为当时有德军在对华沙起义进行压制,而华沙起义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苏联方面就是在等待。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盟军希望华沙起义可以胜利,而苏军却不希望波兰人得势,所以只要他们按兵不动,最后起义军会被消灭,而德军也会因此减弱势力。2023-07-15 01:24:596
华沙起义后,苏军按兵不动导致起义失败,斯大林为何要这样做?
斯大林之所以会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想看着起义军与德国两败俱伤,自己好作首渔翁之利。在当时苏军离华沙市中心非常近,但却并没有派兵援助,虽然曾有一部分苏军自己渡河去援助波兰起义军,最后却全军覆没。在整个华沙起义中,苏联只通过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飞机向华沙空投过食品补给及弹药补给。不过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对于华沙起义仪式上面,苏联的帮助只能是杯水车薪。而根据古德里安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苏联人知道华沙城内发生了战乱,却并没有去支援,反而在维斯瓦河上按兵不动并停止攻势。波兰人认为与伦敦流亡政府是有紧密联系的,他们只接受其相关指示,所以苏联当局并不愿意让这一派波兰人得势。所以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华沙起义真正失败的原因呢,德军在东西两线均受压制,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失败。而此时苏联和盟军考虑的是战后势力的划分,盟军想要借用苏军的机场,就是期望期可以胜利,这样波兰流亡政府就成了正统,但这并不符合苏联的利益。起义军与苏联的战斗,正是苏联想要看到的,只要苏联不插手,那么起义军必然会被德军消灭。但同时又能削减德军的力量,所以苏联方面才会看着他们失败,坐收渔翁之利。华沙不出所料最终失败,战死了1.8万人,等到苏联进入华沙的时候,已经成了一座废墟之城。2023-07-15 01:27:1514
咋看不到华沙起义电影
有啊。浴血华沙、2023-07-15 01:29:102
华沙起义小黑屋多少分钟
17分钟。《华沙起义》是由乔恩阿维奈导演,拉达米切尔、唐纳德萨瑟兰、莉莉索博斯基、汉克阿扎利亚主演的电影。在《华沙起义》电影中,小黑屋出在第17分钟。《华沙起义》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1943年,在忍受了四年灭绝人性的摧残、杀戮之后,有血性的华沙犹太儿女终于揭竿而起,武装对抗德国纳粹的残暴统治的故事。2023-07-15 01:29:171
《浴血华沙》 为什么最后男女主角没有被杀
女主死了,男主并没有死,男主看见女主的尸体,想自杀却被人救起。影片最后,远景中沙洲上孤单单的一个男主的人影,则再次说明了,女主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夜幕下火焰中满目疮痍的华沙,共同定格在对历史的追思中,成为回忆中永远的伤痛。《浴血华沙》(City 44),又译《华沙一九四四》,是由扬·科马萨执导,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Michal 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兰战争片。扩展资料剧情简介: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29:262
华沙起义小黑屋多少秒
38秒。在电影《起义》中在38秒处讲述了2战时期犹太人为了反抗暴力进行的一次武装行动的故事。华沙起义小黑屋38秒。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2023-07-15 01:29:431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那几个时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晚期(1846~1849)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评价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2023-07-15 01:30:021
钢琴家——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的代表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曲家J.S.巴赫,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浪漫派: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罗西尼 弗朗茨·舒伯特 柏辽兹 舒曼 威尔第 李斯特 肖邦 瓦格纳 帕格尼尼 印象派:拉威尔,德彪西现代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2023-07-15 01:30:113
谁能分享下《华沙起义》资源,最好是高清的
百度网盘高清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60nxPVw2y7_ALtqR2yoew?pwd=0a5l 提取码: 0a5l2023-07-15 01:30:181
纳粹唱着军歌踏进大街,被犹太人袭击是什么电影?
是电影华沙起义2023-07-15 01:30:351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1、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第一次尝试管理国家,标志着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向夺取政权的方向努力。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3、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4、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从分散走向团结,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1925年,党发起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揭开中国工人运动新篇章。5、古巴革命胜利历经“七·二六运动”、“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公民抵抗运动、工人联合战线等,建立革命民主公民阵线。1959年古巴摆脱美国的统治而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2023-07-15 01:30:535
浴血华沙女主角演过哪部电影
浴血华沙女主角为Zofia Wichlacz,1995年出生于波兰,她演过的电影如下:1、曾经的母亲当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索菲亚·特基维茨7岁时,她的波兰母亲海伦把她遗弃在阿德莱德的孤儿院。索菲亚永远不会忘记这种母性的背叛行为。如今正值中年,索菲亚审视了她与海伦之间的纠结关系,她发现了海伦奇迹般地从西伯利亚古拉格逃出来的故事,她随后在逆境中生存的故事,以及斯大林和盟国历史性背叛的真相。海伦得了痴呆症,索菲亚必须面对自己心中的魔鬼。她真的认识这个成为她母亲的女人吗?2、和解1945年波兰人民军在原德国集中营中关押德国战俘与阶级敌人,一名新参军的看守爱上了关押在其中的波兰女孩,受其影响最终走向了新生。3、杀人狂这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成。2000年的波兰弗罗茨瓦夫,一名男子被残忍杀害,警方的调查却陷入僵局。三年后,一部名为《杀人狂(Amok)》小说横空出世,小说中的情节和谋杀案的细节竟然惊人地吻合。警方收到匿名举报,警探Jacek立刻介入调查,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4、残影余像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当史达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5、浴血华沙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32:592
在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人际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逐渐成熟,而19世纪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浪漫主义文艺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机会与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如李斯特、密茨凯维支、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密切交往,后又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肖邦经常演奏于贵族沙龙之中。2023-07-15 01:33:571
瓦依达的评论
这部电影一直排在安杰.瓦依达创作年表的首位。他在几年之前拍摄的那部有关制陶业的纪录片只是一个例行作业而已。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那些表情麻木肢体僵硬的陶罐不会引起罗兹电影学院的审查麻烦。瓦依达不属于这些呆滞的成品。事实上,如果将他看作一个制陶人的话,瓦依达更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如何分析政治火候以及意识形态的烘烤焙烧。可惜的是,影片中釉彩浓重的地方都已经被当局敲落了。瓦依达说,“当我看到这部最终的《一代人》时,我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我们努力去实现一些东西,一些本该发生的东西。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电影。”在1950年代的东欧风云里,应该说波兰当局面对瓦依达的表情还算比较晴朗。亚历山大.福特将掌镜的任务移交给瓦依达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多少阻碍。况且,这部电影还是波兰五十周年国庆的献礼片。一按照革命史的叙述规范,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年轻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在共产党员塞库拉的引导下,工厂学徒斯塔奇加入了由杜洛塔直接领导的地下组织人民卫队,从一个单纯的青年转变为一名具有自觉意识的战士。他喜欢充满英雄气质的杜洛塔,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倾吐自己的爱慕,这朵钢铁玫瑰就被纳粹警察带走了。战友牺牲,爱人被捕,斯塔奇转过身擦干眼泪,迎接新一批青年战士。然而,这个悲壮而昂扬的英雄主义叙事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符合政治问卷的选项期待。审查权威将胶片扣压的原因是——《一代人》是一部意识形态电影。这个解释听起来好像非常奇怪,难道1950年代蜷缩于苏联羽翼之下的波兰会不需要意识形态宣教,或者说,会不需要非常明确的意识形态宣教吗?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构成影片张力的元素来自不同向度的双重理想,一方面是在创作上接受了来自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无法抗拒的基于革命叙事的理想主义激情召唤。前者使影片聚焦于占领时期的波兰底层民众,并且确定了一种平缓自然的语调,而后者则构成影片内在的紧张节奏和重音强调。但是,这两种倾向都是对某种官方既定原则的偏斜与悖反。1944年,苏军开进波兰领土,在坦克车到来的同时,意识形态的隐形飞机也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空投于克拉科夫广场。安杰.瓦依达从美术学校毕业之后,就被要求模仿苏联风格进行创作。对于这种没有任何美感与情趣的政治图解,瓦依达深感厌倦和失望。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实际上要求每一个画家都成为神笔马良,根据政治晴雨表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或者依据风云走向而给过去建造的违章建筑安装避雷针和太阳伞。依照这种准则来看,还未曾开始电影创作的画家,安杰.瓦依达同志,已经开始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从罗兹电影学院毕业之后,瓦依达终于有机会表达他对德西卡和罗西里尼的倾慕。《一代人》秉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立场,将一张残破的波兰版图和一群悲苦的华沙民众纳入焦距。这样的背景渲染并没有引起不安,新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错位在于前者关心“现实是什么”,而后者关心的则是“现实应该是什么”。二瓦依达在后来的访谈中透露,引起波兰官方不满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影片中以斯塔奇为核心,包括加西奥和雅采克等人在内的青年英雄群像,另一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有关马克思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场景。来自中央委员会的意见认为,斯塔奇等人并不是任务明确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他们是社会放逐者。而亚历山大.福特支持瓦依达的辩护词则是,“同志们,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都是一致的。”可见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是引起误会,争论的真正焦点还在于影片的思想是否严格地遵守了政治路线的标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提供的依据来看,斯塔奇、塞库拉和杜洛塔无疑是波兰的真正主人,但是对于这些主人的赞美却引起另一些主人的反感。很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历史的,而不是社会的。在影片所讲述的战时抵抗运动时期,波兰境内存在着很多政治组织,以波兰共产党的名义而成立的组织是在苏联境内组建的。苏联政府担心这些没有统一领导的政治组织因为任务不够明确而缺乏能力,进而为敌视苏联的力量所利用。所以,一旦当电影中的英雄具有成为散兵游勇的嫌疑可能时,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当然,真正掌控波兰电影审查的人物可能并不是亲苏分子,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影片上映的1954年虽然正处在斯大林逝世与苏共十二大召开之间,是一个政治空档,可是苏联政府并没有放松对波兰的控制。因为1949年的苏南冲突而刺激的高度敏感尚未消退,后来的波兹南事件的爆发更将这种敏感推向暴怒。接替了斯大林的赫鲁晓夫亲赴华沙,刚下飞机就大声训斥波兰人,“我们为这个国家流了我们的血,而现在他们却在试图把它出卖给美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者,这办不到,绝对办不到。”因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代人》只是让自己英雄戴了一顶理想主义的鸭舌帽,或者穿着裙子骑过一辆旧自行车,就会招致如此之多的麻烦。三尽管在阿尔都塞看来,有着二十余种定义的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的,但是,意识形态的修辞策略却从来都是历史的。借用伊格尔顿的观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处在意识形态的两极意义的场阈之中,“一方面,意识形态有目的,有功能,也有实践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仅仅是一堆幻象,一堆观念,它们已经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对于这种张力也就可以表述为——实践的政治力量借助于某种似乎与现实没有联系的幻象和观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功能。意识形态修辞策略的历史因而成为一条虚线,它追随历史而又创造历史,遵守历史而又乔饰历史。在非常当代而又普遍的理解中,意识形态是与权力嫁接在一起的。它是“权力的迫切需要所产生或扭曲了的一种思想形式”(伊格尔顿语),因此,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意识形态是种种话语策略,对统治权力会感到难堪的现实予以移置、重铸、或欺骗性的解说,为统治权力的自我合法化不遗余力。”(《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藉此来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属一营,但是它与后者却好像是天生就怀有敌意的一对孪生兄弟。对于权力构建中的意识形态而言,不啻是一种令人羞怒的反动力量。对于瓦依达所倾慕的德西卡和柴伐帝尼,主管文化事业的意大利国务次长吉里奥.安德里奥提曾就《温别尔托.D》而在一封公开信中咒骂,“这是对于祖国卑劣无耻的污蔑,而这是一个……具有先进的社会保障的祖国”。这不禁令人想起墨索里尼在1942年观看了维斯康蒂的《对头冤家》之后,如何愤怒地冲出剧院宣称“这不是意大利。”(戴维.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却不会犯这样的历史性错误,它最多只是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存在问题。很不幸的是,《一代人》就在这个微妙的关节上打了一个趔趄。对于1950年代的波兰来说,居于政治中心的权威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神经过敏态度蛮横的斯大林主义。瓦依达对于意大利导演的热爱显然影响了他去参考苏俄电影史的精力。爱森斯坦和他的老师梅耶荷德的教训并没有能够给瓦依达提供足够的参考。塞库拉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启蒙斯塔奇的那一场戏让一部分领导同志感到异常别扭。这个曾经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砸碎锁链而获得整个世界的号召是否适合再度响彻克尔巴阡山脉上空,是一个非常暧昧的问题。然而,瓦依达依然明确地拿它当作武器。这个场景引发的过敏反映是官方发现瓦依达的矛盾根本不是针对着万恶的资本家,而是政府,是政府拿走了剩余价值。很难确证这里的意见是不是指向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但是,一个事实是,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波兰农民在农业集体化的道路面前相当迟疑。如果说这样的推论不足一提的话,那么1956年6月,波兹南市的斯大林机车厂工人所发起的要求增加工资减少赋税的情愿活动又岂是空穴来风?五十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显然无法让人一笑了之。而这部影片的命运,对于瓦依达来说是偶然的,对于政治来说却是必然的。尽管《一代人》具有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但它却并不算不得是一部理想主义的电影。在昂扬而激烈的战斗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挫败感与恐惧感。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和真正的焦虑,它永远无法用精巧的布光技术将现实打扮成乌托邦的模样。 在《一代人》中,斯塔奇和加西奥一起去援助的那场起义发生在1943年的华沙犹太人聚居区。在1月份爆发的抵抗运动暂时停歇之后,4月19日,也就是希特勒生日的前一天,希姆莱率领党卫军再次发起进攻。28天后,起义失败,一万三千多名犹太人牺牲。《下水道》所叙述的则是1944年8月1日爆发的起义。5万名华沙抵抗运动成员持续战斗63天,近2万名士兵和20万波兰平民丧生。10月5日,抵抗组织领导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投降。一美国电影理论家汉德森在《〈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一文中曾经引用了米歇尔.福柯的一个著名论断,“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尽管《下水道》这部影片既不是偏荒部落的古旧传说,也不是现代电影的世俗神话,它甚至在相反的立场上看起来更像是关于历史真实的深切铭刻,但是,对于处在无形的权力监控之下的历史叙述而言,这一论断依然有效。——对于在意识形态中以某种形式复活的历史而言,时间的一维性这个真理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谎话。各种洞若观火的因果假设将时间搞成一锅稀粥。前半年的雨水根本无法决定后半年的收成,有时候还恰恰相反,是午后三点的风向在左右早晨六点的太阳是否应该按时升起。历史成了一种叙述,一种话语的游戏。在1956年的波兰快车道上,瓦依达启动《下水道》的拍摄计划,具有某种逆向行驶的危险。当局并不同意他对这部电影的种种设想,尽管剧本中反映的思想在某些地方与官方立场并无抵牾。《下水道》的拍摄方案被拒绝了。这里并不存在任何技术性的问题,只有原则性的界限。也就是说,有关华沙起义的关键,并不在于选择怎样一种叙述策略,而在于能否选择任何一种叙述策略。华沙起义是不允许被提起的,至少是在1950年代的波兰电影中是不允许被提起的。电影委员会主席里奥纳多.鲍德维奇不同意拍摄《下水道》——这里没有历史元叙述的参照系,只有一座赫然的断桥,它要么被禁止,要么被遗忘。这种遭遇和波兰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战争结束之后,波兰人对苏联政府的控制深恶痛绝。敌视苏联的情绪不仅没有得到缓解,恰恰相反,波兰国民对于时任国防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苏联元帅罗可索夫斯基相当反感。波兹南事件之后,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八中全会,将罗可索夫斯基排除出政治核心,哥穆尔卡被推上第一书记的领导席位。按照瓦依达的话来说,“哥穆尔卡是左翼分子,可至少是我们国家的人,不是从莫斯科派遣到波兰的代理”。这种短暂的兴奋实际上仍然隐蔽在某种紧张状态之下,——就在八中全会召开的当天,赫鲁晓夫就将驻波苏军调遣集结于华沙边地。尽管整体气候并没有改变,但是,瓦依达的《下水道》得以开拍,却应归结于难得的局部晴朗。波兰政局解冻的迹象让瓦依达有机会将斯蒂芬.泽西.斯达文斯基创作的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当然,这本限量发行的小说在改编为剧本的时候,必须接受更为严苛的审查,继而做出某些躲避,妥协和修正。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瓦依达在《下水道》中表现出的长镜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这才是他的第二部电影。在影片的开头部分,配合画外音的介绍,摄影机以不同的移动速度将起义队伍的全体成员逐一扫描。但是,这里所用的群像塑造方法却并没有形成苏联电影中惯见的那种虚假的浮雕风格。这个长镜,大抵已经奠定了全片的基调 ——在一种平缓的带有悲情的语气之中,压抑着一种紧张而急促的气息。这种苍凉的诗意并没有妨害到影片的真实效果。虽然此前准备执导该片的导演安杰依.曼可觉得这部电影不可思议,尤其是在地下拍摄的那一部分里,大量精巧的布光设计将会严重地影响影片的真实性,但是,在瓦依达最后完成的作品中,仍然具有某种纪实风格的糙砺气息。在描写起义对于转入地下前的最后一场战斗时,瓦依达甚至使用了真正的机枪和子弹。在数字技术飞扬跋扈的今天,瓦依达的这种冒险让人震惊和感动。在影片进行到第45分钟的时候,部队进入地下,开始“下水道”部分的描述。诚然,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根本无法实现类似DOGMA95那样的教条,但是,人工光的利用也并非永远都是一种破坏真实的元素。在大多数的场景中,瓦依达的用光技巧都镶嵌在叙事之中。照亮背景和人物的可能是一支手电筒,或者漂浮在某个角落的半截蜡烛,或者是某个人用他紧张不安的手企图划亮的火柴。在叙事而外,一些看似琐屑的技巧实际上还承担了重要的表意功能。在幽暗污浊的下水道里,一明一暗往往具有某种微妙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借助于偶尔的微弱的光线,可以看到下水道中起义士兵的满身污秽。——在影片送往戛纳参展的时候,制作方还担心这些环境因素是否可能引起资产阶级审慎魅力的胃痉挛。在这种环境真实之上,还有另外一重的形象真实。当这些士兵进入下水道之后,他们实际上已经接受了一次荣誉的死亡,其次才是生命的死亡。军人意志被更大的求生本能所包裹,影片在生存的渴望与恐惧之间展开叙述。然而,令人绝望的是,一些人死去,一些人被俘,查德拉中尉在失去了所有部下之后,开枪打死了军士长布里特,回身在次进入没有出路的下水道中。颇有意味的是,有关《下水道》的“真实的”这个形容词短语在美国人那里变成了另一个修饰语,“奇妙的”。好莱坞制片商在法国看到影片后,惊讶于波兰人的“奇思妙想”,邀请该片编剧斯蒂芬.泽西.斯达文斯基赴美工作。真实与奇妙在此发生了一次反讽的嫁接或重叠。再次回到神话与历史的关系之中,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在于它们都是对于经验世界的藐视和破坏;它们同样保持着某种强硬的不容触犯的禁忌。三对于这种禁忌的规避构成了《下水道》的“结构性空白”,或者叫做马歇雷意义上的“缺失”与“沉默”。这一方法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的典范莫如《电影手册》编辑部撰写的长篇论文,《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戴锦华说,这一文章对电影批评带来的启示在于,“它不会满足于文本自身宣称它所表述的,或者从表面上看来它所表述的东西,;它所采取的做法,并非将文本自身封闭起来,尝试寻找其中的‘深度模式",而是关注那些作为文本叙述的前提而存在、却并未出现在文本之中的元素。”在这个角度来看,《下水道》的意义就在于,它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官方档案室中解放出来,当然,瓦依达的工作并不是给华沙起义化妆,而是在1950年代的东欧政治诊疗室中,给这一段经过高位截肢的历史装上一条空荡荡的裤管。也就是说,要在种种监管和审查中顺利通过,影片必须在对伤口保持缄默的同时又不放弃那种悲愤的暗示,因而,影片中的“缺失”与“沉默”就成了解码意识形态编译程序的密钥。瓦依达对于华沙起义的看法是,这场斗争的失败“为斯大林占领波兰提供了方便”。这样的认识与国际关系分析专家们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华沙起义是受到伦敦方面支持的一场运动,在军事上针对德国,而在政治上则针对苏联。但是这种观点在1950年代的波兰是被禁绝的。哥尔穆卡虽然上台了,却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摆脱苏联的掌控。执政不久,他就开始紧缩国内政治,包括对瓦依达所在“盖达尔”小组进行监管。1958年之后,哥穆尔卡领导的波兰再度回到苏联模式。——意识形态的训诫迫使《下水道》在进行历史叙述的时候留下某些断裂的痕迹,在一个表面看来健康完整的文本内部隐忍着某种沉默。众所周知,除了波兰与德国之外,来自伦敦方面和莫斯科方面的政治力量也是左右东欧战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苏联,这个庞大的邻居在相当漫长的时期之内都强行掌握着隔壁的钥匙。影片讲述的1940年代晚期的历史,只要对稍早前的一些事实加以梳理就会发现,苏联是一个绝不比德国更温柔的噩梦。无论是1930年代末期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补充议定书,还是1940年枪杀两万多名狱卒的“卡廷森林事件”,苏联的形象都在波兰人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然而,在影片《下水道》中,有关苏军的镜头却一个都没有出现。实际上,在华沙起义爆发之时,苏联红军已经抵达维斯瓦河流域。1930年代苏德签署的补充议定书中规定,如果波兰政局发生变动,那么苏德之间的势力范围划分将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以及桑河为界。这证明维斯瓦河东岸地区早已在苏联的规划之内。在影片中,黛西曾经提起过这条河的名字。她搀扶着受伤的杰克在下水道中摸索,看到前方的亮光,误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发现那个出口只是通向河流的一条绝路。在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是钢铁的栅栏。这条河显然就是维瓦斯河。影片从洞内的视角近景呈现了两人走向洞口的画面,接着,以洞外的视点反打为栅栏背后的黛西与杰克的近景。其时,杰克仅存奄奄一息,黛西对他说,“我看到了水,还有绿色的草地。”杰克闭着双眼说,“那我们就去那里吧!”但是,镜头并没有按照惯例摇向那块福地。事实上,在这一场景中,多次切换移动的镜头始终没有表现出对岸,那里正是许诺援助起义的苏军驻地。有关黛西的另一处场景,也颇值得深思。她从战区外通过下水道回来,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去找杰克,但是杰克却因为她与查德拉中尉的关系而吃醋。黛西拿出她带来的礼物讨好杰克,——“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真正的英国茶和香烟!”这句台词的用意显然不是在向英国贵族的典雅生活表示崇拜,而在于微妙地暗示伦敦流亡政府在波兰战局中的关系。——马歇雷说,“作品就是为了那些沉默而产生的”。在《下水道》这部影片中,那些沉默的,不曾说出的东西,正像《电影手册》的编辑所言,已经包含在说出的一切之中。关于《下水道》的另一个问题是,当我们把这个历史叙述的文本本身当作历史来看待时,“历史成了一种叙述,一种话语的游戏”这个命题将再次出现。影片上映之后,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银棕榈奖,假如说这里有除了艺术以外的因素存在的话,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冷战思维的影响。但是,同样是这部影片,也在莫斯科电影节上为瓦依达拿到了一项“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奖”——这是否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清算有关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已不是这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是,当我们将这些事实再度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的时候,这些对于“沉默”的不同解读也将携带着游戏的牢笼再度降临——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2023-07-15 01:34:041
肖邦那个年代波兰被沙皇统治的事情是什么样的?肖邦又为什么离开祖国?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2023-07-15 01:34:232
华沙起义成功了吗
华沙起义成功了。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苏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华沙起义的组织者是波兰地下抵抗武装“救国军”,它从属于1939年9月18日晚撤往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波兰起义军之所以选择在那时发起武装暴动,其中一个目的是想用本国武装来解放波兰,不想让苏联红军染指,以避免波兰被苏联赤化。起义的组织者们初衷是,波兰流亡政府赶在红军前头返回华沙,否则“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就会抢先一步(该委员会是1944年7月底由斯大林倡议成立的),在波兰就会出现一个亲苏政权。在苏联联手德国瓜分波兰后,加上的苏波多年恩怨,波兰人已经很难再相信斯大林了。当时,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逼近波兰维斯瓦河,德军被迫向西溃退。到1944年夏季来临前,华沙城已为苏军的囊中之物。1944年夏,救国军司令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向伦敦汇报说:“救国军如果无所作为,波兰人就会一齐倒向共产党一边。”波兰救国军希望获取速胜,以“华沙的自我解放”来阻止苏联的染指。以德军不久就将撤离华沙为前提,救国军指挥部拟订了起义计划:集中兵力攻占华沙几座关键的政府大楼,至少在苏军进入波兰首都12小时前,宣布波兰流亡政府恢复行使权力。2023-07-15 01:34:489
华沙起义是怎么回事情?
华沙起义,在苏德战争中也许是最有争议的一点。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8月2日,在红军白俄罗斯战役收尾阶段,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前锋突入波兰,到达华沙远接近地。在原波兰流亡政府指挥下,华沙波“国民军”发起起义。华沙市民纷纷响应。德军迅速调重兵镇压。盟军与波兰流亡政府要求红军支援。红军虽以国民军起义未与红军联系,时机不当为名,表示不赞成华沙起义,但还是制定了华沙战役计划。并空投支援起义,但不允许盟军利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9月15日,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攻至华沙近郊普加拉,但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大桥,并以数个精锐坦克师严守河防。此时,国民军仍不同红军联系,红军空投的联络员因无人接应被德军捕获。红军派波兰第一集团军(左翼〕一个师强渡维斯瓦河,在华沙河岸街登陆,建立登陆场。国民军不予配合。几天激战之后,在德军坦克部队突击下,波军只得撤回东岸。10月中,华沙起义失败。红军表示接纳华沙起义人员,但国民军领导不允许起义者,向红军阵地突围。起义军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民近卫军(左翼〕,撤到维斯瓦河东岸。1945年初,红军发起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华沙起义的悲剧,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苏联认为是波兰地主政府为了争夺战后波兰的领导权,要抢在红军前面占领华沙,不顾一切的进行冒险,才导致了失败。西方则认为是斯大林为了控制波兰,故意不支援华沙起义者,才有悲剧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从各种史料来看,有几点事实是可以肯定的。a.国民军发起华沙起义是为了跟苏联争地盘。从华沙起义中国民军坚决不与红军合作,华沙起义的时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b.苏联对援助华沙起义缺乏积极性。红军虽然进行了一些支援华沙起义的尝试,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不大情愿的。从红军不断批驳华沙起义的别有用心和不允许盟军使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都可以看出这一点c.红军是进行了对华沙起义的支援的。虽然很不情愿,但红军还是进行了一些支援起义的尝试的。由于德军的坚强防御才没有奏效。当然,如果领导华沙起义的是波兰左翼,红军也许会更不惜代价一些,但支援还是有的。这并不象西方所说的那样。事实就是这3条,谁对谁错呢?应该说,这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没有一个对错的问题。波兰原政府是以反苏反共著称的,十月革命时,它曾是最积极的干涉者之一,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二战前,宁可被德国占领,也决不让红军通过领土去与德军战斗这时它当然害怕红军单独解放波兰,让它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在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华沙,至于时机合不合适,力量够不够都不顾了。而苏联早受“波兰地主政府”之苦。十月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波兰从红色政权背后插了一刀,甚至占领了基辅。红军好不容易才扭转战局,在华沙战役中又遭惨败。被迫割让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二战红军诸将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军的,许多曾参加苏波战争对这段历史想必记忆犹新。1939年,红军出兵波兰,占据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就是这段历史的继续。而我们在研究二战中苏波关系时也切不可忘记这段历史。否则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而且,波兰的战略位置对苏联极度重要。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以波兰为跳板进攻俄罗斯的。试想,红军将领们怎么会愿意让红军付出了60万人的牺牲才解放的波兰落入那样一个政府手中呢?正好,你起义根本不和我配合。德军防御又那么牢固,我攻了几次都没攻下来。我为什么要不顾牺牲,为你火中取栗?在双方这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华沙的悲剧发生了。我们很难说苏波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沙的悲剧中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华沙市民。2023-07-15 01:35:053
华沙起义的失败是否因为苏联人见死不救?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因为先前的攻击已经使部队疲劳不堪,在继续进攻造成了更多伤亡后不得不暂停。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我觉得应该是苏联人见死不救,如果华沙起义成功,那么波兰复国成功,政体相对独立,不利于苏联治理啊。可见,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丘之貉。2023-07-15 01:35:123
华沙起义的结果:华沙起义为什么失败
华沙起义简介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波兰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对波兰的占领。关于这次战争的具体情况在华沙起义简介中有详细的记载。华沙起义图片这场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944年8月,为了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之前尽快的解放被德国占领的波兰,以免波兰再次被苏联控制,波兰地下军采取游击的方式和德军进行战斗,从开始起义到结束整整持续了63天。但是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波兰地下起义军有一万八千个士兵和25万多个平民死亡。最后起义军不得不向德军投降,起义军的投降宣告了华沙起义的彻底失败。波兰起义失败后,德国领袖希特勒下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因此华沙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毁还,苏联红军一直等到1945年才进入华沙。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德国占领波兰的期间,德军发起了一道彻底粉碎波兰精英的命令,并把波兰最好的地方划为自己的版图。波兰人民在这种高压的迫害下并没有屈服,而是成立了地下军队,与德军开始了游击战争,此时苏联红军也正向波兰方向前进,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害怕波兰再次被控制,就发出了紧急的命令,要求地下军要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夺回华沙并将华沙控制起来,但是结果终究是无法预料的。波兰地下军惨败,不得不向德军投降。从华沙起义简介中可以看出波兰地下军与德军顽强斗争,面对强敌却不甘示弱的革命精神。华沙起义失败原因华沙起义是波兰二战时期在华沙反抗德军发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63天,虽然波兰地下军顽强的战斗,但最终却还是失败了。那么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华沙起义图片在德军占领波兰之后,便对社会的精英人士进行捕杀,虽然波兰人面对强敌仍然顽强抵抗,但是由于地下军的领导人迫切的想得到对波兰的独立政权,不希望有其他的政权在波兰存在,于是,当他们得到斯大林令苏联红军前去援助波兰并解救波兰的命令时,他们再也不能平静了。因为波兰当时的地下军领导人怕共产主义把士兵同化,就急切的下令地下军要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尽快的解放华沙并控制华沙。当时波兰的地下军还和英国和美国成了同盟,但是当德军轰炸华沙的时候,作为波兰同盟的英国和美国并没有履行承诺对波兰进行援助。而波兰地下军的领袖不愿意借助苏联红军的帮助,害怕苏联红军在波兰建立政权,以至于要和他们平分波兰的政治统治,因此波兰地下军在听命顽固的领袖下,与独立并且强大的德军进行对战,虽然敌军当时也在和红军进行交战,但是在和波兰的对战中,强大的德军还是把波兰的地下军打败,并让他们投降。从华沙起义失败原因中可以看出,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波兰地下军领袖为了不和苏联平分政权,宁愿独立和德军战斗也不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这才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华沙起义的结果华沙起义是在二战时期波兰反抗德军的,地点发生在华沙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主要是因为法西斯德军占领波兰,并残忍屠杀,从而波兰人民奋起反抗。那么华沙起义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华沙起义图片华沙起义的结果是华沙起义军战败投降,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波兰政权的独立性。在波兰被德军强占之后,波兰人民奋起反抗,但是只凭借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德军是不够的,而当时的苏联红军正好要去攻打德军,本来波兰如果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很有可能把德军赶走的,但是起义军的领袖却怕苏联红军把德军赶走后,会在这里建立苏联政权,从而和他平分波兰政权,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向美国和英国求助,都不愿意去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所以在他们得知苏联红军快要到达华沙的时候,波兰起义军的领袖下出命令,要求军队要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尽快的解放波兰华沙,并控制华沙,于是他们与德军展开了63天的战斗,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失败了,最后不得不向德军投降,波兰起义军投降后德军炸毁了华沙大部分的地方。在华沙起义这场战争中,波兰起义军的领袖因为想要保留政权的唯一性而选择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外敌,最后终于败在了德军的屠刀之下。华沙的大部分地区被摧毁,人民群众也跟着遭到了灭顶之灾。2023-07-15 01:35:202
华沙革命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2023-07-15 01:35:271
浴血华沙男主为什么抛弃女主
因为男主亲眼看着妈妈和弟弟被杀了,难道他还能和女主不顾一切地过幸福的生活吗,为了不连累女主,所以才抛弃。《浴血华沙》(City 44),又译《华沙一九四四》,是由扬·科马萨执导,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Michal 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兰战争片。影片讲述了1944华沙起义期间的爱情、友谊、残酷。剧情简介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35:341
肖邦的资料
肖邦是波兰人啊!2023-07-15 01:35:543
浴血华沙最后那个带口罩的德国军人为什么笑了
那是要强奸女主还有战争的结束,2023-07-15 01:36:263
肖邦资料
肖邦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职业 : 作曲所属地区: 波兰出生地 : 波兰生日 : 1881年3月1日人物介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三、巴黎岁月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四、波兰节奏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钢琴诗人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作品:1.《夜曲》No.12.《夜曲》No.23.《夜曲》No.5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6.《叙事曲》霍洛维兹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9.《夜曲》OP.9-1 傅聪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14.《喜悦》阿劳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23.《夜曲》NO.8 皮尔斯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28.《玛祖卡舞曲》NO.129.《玛祖卡舞曲》NO.3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40.《船歌》 拉罗查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42.《摇篮曲》拉罗查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78.《春天》科尔托79.《寂静的夜》科尔托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82.《第4号夜曲》科尔托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90.《夜曲》No.1 Pires91.《夜曲》No9. Pires92.《夜曲》No13. Pires93.《夜曲》No15. Pires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107.《夜曲》No.8 Barenboim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108.《圆舞曲“小狗”》陈萨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2023-07-15 01:37:114
浴血华沙的剧情简介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37:311
《浴血华沙》 为什么最后男女主角没有被杀
女主死了,男主并没有死,男主看见女主的尸体,想自杀却被人救起。影片最后,远景中沙洲上孤单单的一个男主的人影,则再次说明了,女主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夜幕下火焰中满目疮痍的华沙,共同定格在对历史的追思中,成为回忆中永远的伤痛。《浴血华沙》(City 44),又译《华沙一九四四》,是由扬·科马萨执导,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Michal 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兰战争片。扩展资料剧情简介: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38:212
肖邦 华沙起义失败后写下了
《革命练习曲》。又名《华沙的陷落》。本名为《c小调钢琴练习曲》。作品10第12 。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法国巴黎惊闻祖国起义失败,俄军重占华沙,忧愤难抑,乃作此曲。2023-07-15 01:38:412
肖邦的当时社会情况社会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 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2023-07-15 01:38:551
肖邦的资料
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登台演出,16岁进华沙音乐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很有名。2023-07-15 01:39:079
肖邦的生平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u017b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u015b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u017c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萧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萧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萧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萧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萧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萧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萧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2023-07-15 01:39:409
约瑟夫·克萨维里·埃斯内尔做什么的
约瑟夫·克萨维里·埃斯内尔约瑟夫·克萨维里·埃斯内尔(JózefElsner):1769年6月1日生于西里西亚的格罗德库夫,1854年4月18日卒于华沙。他早年曾在维也纳学医,后弃医从事音乐,去波兰利沃夫市任剧院的乐师并开始音乐创作。1792年他定居波兰,1799—1824年在华沙歌剧院任指挥,同时从事社会音乐活动。他是波兰科学之友协会的成员,又在华沙大学讲授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并于1821年筹建华沙音乐学院,任该院院长。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音乐学院被关闭,埃尔斯纳在剧院附设的歌唱学校任教。1830年在送别肖邦时赠与肖邦一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并谱写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尔斯纳的创作有歌剧32部还有3部交响曲、6部四重奏,以及协奏曲、追思曲、歌曲等。埃尔斯纳的音乐教育活动对波兰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他是肖邦的老师,1826—1829年间曾教肖邦作曲,对肖邦的思想和艺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中文名:约瑟夫·克萨维里·埃斯内尔外文名:JózefElsner别名:JosephKsaviriEsnel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国籍:波兰出生地:西里西亚出生日期:1769年6月1日逝世日期:1854年4月18日职业: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创办人,音乐家、作曲家主要成就:教肖邦作曲创作《即使你远在他乡》《人民起义》等作品筹建华沙音乐学院代表作品:《亚伯拉罕的奉献》《人民起义》《即使你远在他乡》《耶稣基督的苦难》人物生平1769年6月1日生于西里西亚的格罗德库夫,他早年曾在维也纳学医,后弃医从事音乐,去波兰利沃夫市任剧院的乐师并开始音乐创作。1792年他定居波兰。1799—1824年在华沙歌剧院任指挥,同时从事社会音乐活动。他是波兰科学之友协会的成员,又在华沙大学讲授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1821年筹建华沙音乐学院,任该院院长。1830年在送别肖邦时赠与肖邦一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并谱写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音乐学院被关闭,埃尔斯纳在剧院附设的歌唱学校任教。1854年4月18日卒于华沙。人物经历约瑟夫·克萨维里·埃斯内尔是一名作曲家、音乐老师。他是波兰第一位将民间音乐元素编入作品的作曲家之一。1769年6月1日,约瑟夫·埃斯内尔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布雷斯劳附近的奈斯公国赫佐敦·奈斯(内萨公国)格罗特考(格罗德克w),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天主教父母弗兰兹·谢弗·埃尔斯纳。他的母亲来自著名的马茨克家族Galtz,他与波西米亚的捷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JzefElsner最初在布雷斯劳的多米尼加修道院学校、圣马修体育馆和当地的耶稣会学院接受神职教育,但是选择了音乐领域。在1832至37年间,他将为布雷斯劳大教堂创作十九首宗教作品。在布雷斯劳(Wrocaw)完成学业,在Brünn(Brno)担任小提琴家后,1792年,他成为奥地利统治的伦贝格(Lviv/Lww)德国歌剧团的第二卡佩尔梅斯特。在1796,他娶了KlaraAbt,他在一年后去世了。1799年,他和沃伊切赫·博古斯·沃斯基一起去了新东普鲁士(普鲁士统治的波兰),成为主要指挥,先是在德国剧院,然后是在华沙的波兰国家剧院。埃斯内尔前往巴黎、德累斯顿和Posen(波茨纳),在那里他遇见了E.T.A.Hoffmann。他们共同成立了MusikRe源头1805。1802,他娶了第二任妻子KarolinaDrozdowska。由于抱怨他更喜欢德国人,他辞去戏剧工作。在华沙的几十年里,埃斯内尔的名字和家庭生活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埃尔斯纳的种族不应该以19世纪和20世纪的民族认同来评价,因为他继续称自己主要是一个西里西亚人。在1799—1824年,埃斯内尔是华沙国家剧院的主要指挥,在那里他首演了许多歌剧。埃斯内尔也在华沙的LycUm教书,住在卡齐米尔兹宫。埃斯内尔教作曲家伊丽莎白.菲利克斯.多布齐.斯凯和弗雷德里克.肖邦。还有迹象表明,他曾私下指导钢琴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玛丽亚·西马诺夫斯卡。肖邦献给埃尔斯纳,他的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4(1828),是他在埃斯内尔学习期间创作的。1823-29年,作为肖邦的钢琴老师,埃斯内尔教他音乐理论和作曲;《肖邦日记》“肖邦,弗里德里克,三年级学生,惊人的能力,音乐天才。”主要贡献埃尔斯纳创作了许多交响乐、室内乐、独奏和声乐作品,并为舞台演出,包括超过100部宗教作品(群众、祭祀、演说、康塔塔)、8部交响乐、3部协奏曲、3部芭蕾舞曲和38部歌剧。埃尔斯纳的音乐教育活动对波兰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是肖邦的老师,1826—1829年间曾教肖邦作曲,对肖邦的思想和艺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于1821年筹建华沙音乐学院,任该院院长。2023-07-15 01:40:141
1944年是什么革命
对中国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民盟成立,对外国来说是冰岛独立、华沙起义、罗马尼亚起义、奥斯维辛集中营起义、希腊爆发内战、阿尔巴尼亚解放。2023-07-15 01:40:212
请问关于1943年上海的事件
周杰伦歌听多了吧?上海1943年,我就知道汪伪特工头子之一李士群,被谋杀2023-07-15 01:40:304
肖邦一生的五件大事
肖邦的一生 介绍 (祥)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 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 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2023-07-15 01:40:573
历史上的今天8月31日
8月31日大事记1363年8月31日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1422年8月31日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去世,其九个月大的儿子亨利六世成为新国王。1848年8月31日 法国天文台青年数学家勒维列计算出海王星运行轨道1876年8月31日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五世因患有精神病遭废黜,其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任王位。1888年8月31日 开膛手杰克於伦敦犯下第一起凶杀案1907年8月31日 英俄协约签订1916年8月31日 蔡锷东渡日本养病1935年8月31日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1937年8月31日 日本华北方面军成立1939年8月31日 德国 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制造“格勒维茨电台事件”,作为袭击波兰的借口。1941年8月31日 晋察冀边区完成民主大选举1944年8月31日 波兰 华沙起义1944年8月31日 苏联军队占领布加勒斯特1945年8月31日 美国军方吐露原子弹制造内情1947年8月31日 联合国建议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1959年8月31日 中国第一座综合性体育场8月31日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1959年8月31日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它还是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会场和足球决赛场1965年8月31日 联合国宪章修正案生效1980年8月31日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郭跃华、李振恃分获第一届世界杯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1984年8月31日 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8月31日 霍林河南露天矿在内蒙古自治区建成投产1991年8月31日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1991年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1992年8月31日 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1993年8月31日 我国最大海上油田8月31日 绥中36—1油田投产1993年8月31日 中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中国第一座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建设的大型核电站8月31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并网功率为4万5千千瓦。1996年8月31日 车臣和平协议签订1996年8月31日“o-157”大肠杆菌肆虐日本1997年8月31日 马来西亚 吉隆坡 双子楼建成1998年8月31日 windows98中文版发布1998年8月31日 全球股市震荡2007年8月31日 刘翔夺得田径世界锦标赛男子110米栏的冠军2008年8月31日 罗京主持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新闻联播》摘自百度网友,谢谢。2023-07-15 01:41:051
关于二战波兰集中营的电影人都从下水道逃跑了
《下水道》瓦依达《二战三部曲》的第二部,根据波兰爱国人士斯塔文斯基事迹拍摄,他18岁时参加了1939年的华沙之役和1944年的华沙起义。本片故事取自那场63天起义的最后一周,当时纳粹正在搜捕剩余的抵抗战士,而逃亡者希望从下水道逃生,但在黑暗和污浊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每当他们想探出头来确定自己的方位时,纳粹在等着他们。2023-07-15 01:41:111
浴血华沙删减的是什么?
问题一:浴血华沙最后那个带口罩的德国军人为什么笑了 战争快结束了。 问题二:浴血华沙里党卫军戴的面罩是什么,求解答 活性炭 问题三:《浴血华沙》 为什么最后男女主角没有被杀 中国电影喜欢大圆满,坏人死光光,好人都没事 问题四:《浴血华沙》里,男主角更爱哪个女孩儿 没有看过。 问题五:浴血华沙的介绍 《浴血华沙》是由扬u30fb科马萨执导的战争电影,由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故事,友谊、血腥和残酷的1944华沙起义。 问题六:浴血华沙的剧情简介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问题七:浴血华沙女主角演过哪部电影 您好, 浴血华沙的女主角名叫Zofia Wichlacz ,1995 生于波兰. 此女演员成名于 Warsaw "44(2014)(浴血华沙), Once My Mother (2014) (曾是我母亲)和 Taniec *** ierci. Sceny z powstania warszawskiego(2013)(死亡之舞:他只是个孩子).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哦。 望采纳!问题八:浴血华沙怎么有摇控坦克 这是德国在二战时研发的戈利亚遥控坦克 在二战期间,德国人成功地研制出许多遥控爆破车(遥控坦克),算是在炸碉堡。清雷场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德国人造出了好几千辆遥控爆破坦克,在塞瓦斯托波尔,在库尔斯克,在意大利战场,在诺曼底,都可以见到这些“钢铁小爬虫”的踪影。它们堪称是“战场上的敢死队德军研制的遥控爆破坦克,从无线遥控爆破坦克开始,先后研制出B1到B4四种型号。1939年10月,德国军方和波尔格?瓦德公司签订了研制无线遥控爆破车的合同。到1940年初,该公司就研制出全履带式的B1遥控爆破车。有意思的是,它的车体由混凝土块制成,而在车体后部拉一个钢质滚轮,用于扫雷。其战斗全重约1.5吨,共生产了50辆。B2型是B1型的改进型,全重约2.3吨,车体加长,装炸药500千克,发动机的功率增大到49马力。B1型生产了约100辆。B1型和B2型的研制代号为Sdkfz.300特种车辆。令人感兴趣的是,德国人还在B2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水陆两用遥控坦克,命名为“鸭子”。它去掉了混凝土车体,改用金属蒙皮车体,并制成浮箱,再装上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发动机的进、排气管都移至上部。到1941年春,共制成功3辆“鸭子”两栖爆破坦克。看来这只日耳曼“鸭子”还想凫水去爆破盟军的装备和障碍物,不过它并没有用于实战。 B3型遥控爆破车的研制带有试验的性质,生产数量很有限。真正大量生产并用于实战的,当属著名的B4型无线遥控爆破车,研制代号为Sdkfz.301特种车辆。 B4遥控爆破车也称为B4遥控爆破坦克,是一种重型遥控爆破车,分为A、B、C三种型号。各型B4遥控车的生产总数达1139辆。 B4A型为全履带式遥控爆破车,是一种可以由驾驶员操纵,也可以无线遥控的爆破坦克。其战斗全重约3.6吨,驾驶员席位于车体中部左侧,无线电接收机和天线位于驾驶员席之后。其动力装置为49马力的汽油机,每侧有5个大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装500千克炸药的炸药箱,是B4车的威力所在。它不仅可以炸碉堡、清雷场,还可以用来炸坦克。炸药箱为楔形,装在车体前部的斜面甲板上,并用固定销固定,防止它因重力而下滑。B4遥控车达到目的地后,车子停下来,遥控操纵手发出指令,令安全销炸飞,使两个侧臂抬起,炸药箱在重力作用下滑至地面。此时,B4遥控爆破车返回,靠时间引信或无线电指令引爆炸药,完成爆破、扫雷或其它作业。B4A的生产总数为628辆。 为了保护车内的机件和炸药,B4A车上有装甲,最薄处3毫米,最厚处10毫米,后来又对重点部位加装了8毫米的附加装甲。 B4B是B4A的改进型,战斗全重约4吨,天线位置移到驾驶员之前,车内的仪表板位置有所变化。后期生产的B4B型车的履带板加装了橡胶垫块。B4B的生产总数为260辆。 1943年末开始生产B4C型遥控爆破车,其战斗全重增加到5吨,车体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厚度都增大到20毫米,外形更加简洁,动力装置的最大功率增大到78马力,车辆的最大速度达到38千米/小时。炸药箱携带的炸药量仍为500千克。B4C型共生产了305辆。到二战末期,一些B4C改装成54型小型反坦克战车,其上装有88毫米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但这些战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与B4系列遥控爆破车相比,“巨人”系列轻型遥控爆破车生产的数量更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些。在二战中后期,德国人更倾向于发展轻型爆破车,研制代号为Sdkfz.302/303,命名为“巨人”轻型爆破车。 “巨人”家族共分两支。一支是E-Motor,研制代号为Sdkfz.302,由两块12......>>问题九:电影《浴血华沙》中1小时24分开始那首留声机里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30分 v 浴血华沙》中1小时24分开始那首留声问题十:求一部天上下血和肉的电影名字 这样的镜头,波兰电影《浴血华沙》里有,不知是不是你说的那一部2023-07-15 01:41:181
肖邦的问题!有关他写的东兹!
弗列得利克·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藉。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 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 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 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 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像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李斯特谈萧邦】 肖邦 [匈]李斯特 我们要谈的一位大音乐家,远在他死以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坏了;无论他的一部分作品怎样受欢迎我可以预言: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以后,他的作品一定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加深刻的评价。将来的音乐史家们一定会给这位在音乐中表现出稀有的旋律天才的人,给在节奏领域里作了奇迹般发明的人,给非常巧妙地和非常卓绝地扩大了和声织体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将来的音乐史家一定会公平地对待他的成绩: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为管弦乐队所演奏的、为歌剧首席女演员所演唱的许多大型作品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天才是相当深刻的、崇高的,然而主要的是——他的天才的丰富程度足以使他马上在管弦乐的广大领域内占据一个应有的地位。他的乐思的伟大、完美、丰富的程度足以填满豪华的管弦乐法的一切环节。有些书呆子责备肖邦的音乐中缺乏复调音乐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天才,当然不是看他是否是否使用了某些艺术效果。艺术家的天才表现在使他不自禁地歌唱的感情里;崇高是天才的尺度。天才最后用情感和形式的完全统一来表现自己,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开,互为表里,这一个就是另一个发出来的光。肖邦的最美妙的、卓绝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编为管弦乐,这就充分证明了:他可以不费力地把自己的最美妙的充满灵感的的构思用管弦乐队表现出来。如果他从来不用交响乐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构思,那只是因为他不愿意而已。他对自己所采用的形式具有明确的用意,他所用的形式是最符合他的感情的;他对于自己所采用的形式所具有的意识——是一切艺术中天才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023-07-15 01:41:3010
求柏林战役的过程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里最后其中一场战役。大量苏联陆军在东面进攻柏林。这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这场战役终结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杀。德国亦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第5日投降。日期: 1945年4月16日 - 1945年5月2日 地点: 德国柏林 结果: 苏联胜利 参战方德国 苏联,波兰 指挥官德国方面希特勒戈特哈特.海因里希黑尔姆特·魏德林海慕特u2027埃文威廉·蒙克苏联方面朱可夫伊旺·高尼夫华斯里·翟可夫兵力德国方面1,000,000士兵1,500架装甲车3,300架飞机苏联方面2,500,000士兵6,250架装甲车7,500架飞机41,600门火炮背景在1945年开始,由于苏联于1944年8月发动巴格拉基昂行动,所以欧洲东线相对地平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被迫投降并向德国宣战。另外德军损失了布达佩斯和剩余匈牙利的大部分。现在通往波兰平原的门已为苏联红军打开。苏联指挥官们,在华沙起义中袖手旁观之后,终在1945年1月夺取华沙。三日之后, 四个红军方面军组成一道宽阔的前线,由华沙越过纳雷夫河展开攻势。四日后红军成功突破并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进,先后夺取波罗的海三国、格但斯克、东普鲁士和波兹南,最后到达柏林以东60公里,并沿著奥得河集结。2月24日海因里希·希姆莱带领新建的维斯杜拉集团军反攻失败,红军开进波美拉尼亚并清剿奥得河右岸。在南方,德军企图突破红军在布达佩斯的包围失败,布达佩斯于2月13日落入红军手中。希特勒坚持要夺回多瑙河,3月16日计划又再失败。红军在同日反攻,在3月30日进入奥地利境内并于4月13日夺取维也纳 。此后,德军战败只是时间的问题,战争已变成东西方阵营的较量。油料不足, 战机和坦克的生产正显著减少,即使生产出来的质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然而,德军仍然维持其骁勇善战的特质。盟军坚持德国无条件投降,以换取时间让难民在红军到达前逃向西方,但德军仍继续顽强抵抗。阿道夫·希特勒不理其顾问反对,继续留在柏林。盟军初步计划空投伞兵到柏林,但最后取消计划。艾森豪威尔认为无需要为一个战后会落在苏联手中的城市而牺牲,而且执行计划需要大量兵员和补给,不切实际。红军进攻准备工作斯大林不认为盟军会在战后把战前属于苏联的土地归还,因此他要求红军尽快向西方突进,但首要的任务是拿下柏林。因为柏林在战后有很大的战略价值,包括希特勒的核武计划。苏联占领的德国地区就成为了后来的东德。1945年4月9日,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落入红军手中。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得以向西推进至奥得河东岸。在4月首两周,红军作了一个开战以来最快速的前线调动,朱可夫将军把沿著奥得河部署的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集结到希莱高地前,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就代替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沿著奥得河部署。调动进行的时候,防线一度出现一些缺口令一直被困在但泽附近的德军第2集团军得以越过奥得河返回德军控制区。 在南方,科涅夫将军把第一乌克兰方面军防御重点由上西里西亚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三个苏联方面军共有250万人(78,556人属于波兰第一集团军);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41,600辆大炮和迫击炮;3,255辆装有喀秋沙火箭发射器的货车(绰号斯大林风琴)和95,383辆机械化车辆,很多都是由美国制造。3月20日戈特哈特.海因里希将军接替了海因里希·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的指挥官。他是德军其中一位最杰出的防守战术家,上任后立即展开防御工作。他认为红军进攻主力会由奥得河发动并沿著东西行的高速公路进发。他决定放弃以小规模战斗来防御奥得河河岸,反而要求工程兵强化希莱高地的防御工事,希莱高地在奥德河以西17公里,柏林以西90公里,可以俯瞰穿过奥得河的高速公路。他把防在线大部份兵力调到希莱高地防御。德军工程兵在河上游的水库放水把原本已经因为秋季融雪而泛滥的奥得河变成一个沼泽,并在奥得河后方建立三条防线一直到柏林外围。这些地带由反坦克壕沟、反坦克炮台和大量战壕碉堡所组成。奥得河尼斯河的战斗4月16日清晨,战斗以炮击揭幕,数以千计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炮击持续了数天之久。日出前,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越过奥得河展开攻击。同日清早,第一乌克兰方面军也越过尼斯河展开攻击。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虽然军力强大,但它要面对大部份德军和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进攻是个灾难。海因里希已预料到红军进攻,早于红军炮击前已经把第一道防线的兵力彻回。143盏探射灯的灯光是有意让红军认为德军已因为早上的炮击而分散,还能够让德军看清楚红军的编队。而沼泽地亦妨碍了红军的攻势,还暴露在德军炮火之下,红军死伤枕藉。前进缓慢令朱可夫感到挫败,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后备军也投入战斗,到傍晚时,红军前进了大概6公里并取得一些地区,但德军防线仍然原封未动。 南方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的进攻按著计划进行,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希莱高地的战斗预到一些挫折。斯大林告诉他,自己将向高尼夫下达由南方进攻柏林的命令。第二天,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把后方剩下的兵力都投入到战场中。苏联的人海战术彻底失败。4月17日黄昏前,德军的防线依然原封未动。在南方,由费迪南德·舍纳尔将军指挥的中央集团军却未能阻挡南方的攻势。在他北翼的第四装甲团因为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的攻势而往后撤。他却把自己的两个装甲师用来防御南部,而不用来协助第四装甲团。这是是次战斗的转捩点,黄昏后维斯杜拉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的南部已经不能防守,除非他们后撤到与第四装甲团连成一线。因为高尼夫成功突破了舍纳尔的差劲防御,也拉开了海因里希那条出色的防线。4月18日,两个苏联方面军稳步推进,但伤亡仍然很多。黄昏时,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已经推进至第三条防线,也是德军最后一条防线。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夺取了霍斯并准备向郊区进发。4月19日,战斗开始后第四天,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希莱高地的最后防线,往柏林的路线已经畅通无阻。德军第9集团军的残余部队仍然守著希莱高地。德军第4装甲团也有被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包抄的危险,苏联的第3防卫团和第3第4防卫装甲团已经突破了德军第四装甲团转向北联同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往柏林进发。其余的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向西方盟军战线推进。当天后,德军东面战线基本上已经不再存在,剩下来的只是一些被包围的德军反抗。这次战斗红军代价非常大,由4月1日至4月19日损失超过2,807辆坦克,同一时期西线盟军只损失了1,079辆坦克。对柏林的包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红军大炮向柏林中心展开炮击, 一直到柏林投降后才停止。战后苏联指出柏林战役炮击投下的炸药重量比盟军轰炸机投下的总重还要多。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向柏林东及东北部推进。第1乌克兰方面军穿越了北翼德军中央集团军最后一个阵地并经过特博格北部,占据美军马格德堡易北河防线前一大片德国土地。北部斯特丁至施韦特由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占领。4月21日红军第2防卫团向柏林北部推进了50公里,并攻击威诺亨西南方。其他红军部队已经抵达柏林防线外围。苏联计划先包围柏林然后包抄德军第十一集团军。第1波兰集团军一位军官在勃兰登堡门附近战斗德军第5兵团与第9集团军被困霍斯北部,因此由第4装甲团转隶第9集团军,该团仍然守著科特布斯。当第4装甲团成功向北方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作出反击后,希特勒向第9集团军下达死守科特布斯,并向西方设立一条新战线的命令。这样就能够与由南方突围北上的第4装甲团包抄第1乌克兰方面军。他们预计第3装甲团会在南方向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发动攻击,而斯坦纳将军的党卫军第11装甲团会由柏林南下包抄。但斯坦纳将军根本没有足够兵源发动反攻,海因里希向希特勒的参谋表明,如果第9集团军不立即撤退就会被红军包围。他强调往西北撤回柏林已经太迟,一定要往西撤退,如果不获希特勒许可西撤,他就要求解除自己指挥官的职务。4月22日中午的会议,希特勒得知他的计划并无实现而怒不可遏。他宣布战败而自己会留在柏林直到最后一刻然后自杀。为了令希特勒冷静下来,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推测面对美军的第12集团军可以撤回柏林,他认为守在易北河的美军已经不回再向东推进。希特勒捉住这个想法,几小时后禾特·温克将军收到命令,让第12集团军脱离美军战线向东北撤退增援柏林,海因里希也收到向西撤退并与第12集团会合的命令。苏联逐步向胜利迈进。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奥得河东岸设立了桥头堡,并与德军第3装甲团交战。德军第9集团军受到东面猛攻,失去了科特布斯。一支红军装甲先头部队已经集结在柏林东部,另一支已经突破了柏林内围的防御圈。4月23日,苏联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继续收紧包围网,包括切断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向西面推进与企图增援柏林的第12集团军交战。希特勒任命黑尔姆特·魏德林将军为柏林防卫司令官。4月25日,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3装甲团的防线。他们可以顺畅地向西方的英军第21集团军和向北方波罗的海港口施特拉尔松德推进。苏联第5防卫团的第58防卫师在易北河与集结在托尔高附近的美军第69步兵师接壤。柏林战役1945年5月2日魏德林将军(左)与其他被俘德军将领城内由德军和党卫军残余份子、警察、希特勒青年团和国民自卫队防御,国民自卫队由一些一战老兵和曾经参军的人所组成。柏林西部有第20机械化步兵师,北部有第9空降师,东北部有“慕钦堡”装甲师,东南部有党卫军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坦培霍夫机场以东),中心1地区有第18装甲掷弹兵师。德国国会、毛德桥, 亚历山大广场与施潘道(柏林一个区)的哈维尔桥都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党卫军外籍军团的战斗格外激烈,他们都被告知一但被俘就不能再活下去。4月28日海因里希拒绝了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翌日他被解除职务并由库特·斯图登特将军接任。4月30日,红军已经推进至柏林中心。希特勒迎娶了爱娃·布劳恩,服食氰化物后举枪自尽。魏德林将军在5月2日向红军投降。结论战役在一周后结束,德军已经没有士兵和补给再打下去。德军的补给点都位于外防线之外,柏林战役开始不久就被红军夺取了。德军在城内只有几辆坦克,而反坦克手雷发射器大量分配到平民手上,即使有装甲和防护网这些保护,红军仍然损失2,000辆装甲车。红军在城内有20,000至25,000人死亡,整个行动中共85,000人死亡,280,000人受伤。德军共450,000人死亡,包括了平民、受伤或失踪的。根据希特勒的遗嘱,他死后卡尔·邓尼茨上将会接任帝国总统,约瑟夫·戈培尔接任纳粹党党主席。但戈培尔在1945年5月1日自杀,由邓尼茨与盟军相讨投降事宜。德军统帅部和大部份德军在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是日为欧战胜利日,第三帝国正式覆亡。战后柏林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东柏林归入东德(亲苏),西柏林则归入西德(亲西方)。东德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柏林墙分隔东西柏林。2023-07-15 01:41:591
浴血华沙里党卫军戴的面罩是什么,求解答
戴的面罩是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党卫军“迭勒汪格”旅的标志。1、“迭勒汪格”旅是由囚犯、轻微精神病等各种犯罪狂人组成。该旅在东线参加过镇压华沙起义等战斗,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在战斗中强奸所有女人、杀死所有活物,所过之处寸草不生。2、德国陆军也很厌恶该旅的血腥作风,曾经取消其番号,后来因为战事吃紧又恢复其番号。3、由于该旅成员都是各类犯罪暴力分子,为了防止他们违反德国陆军战场纪律,所以都让他们戴上面罩。扩展资料1、迭勒汪格出生于1895年,参加过一战并获得过勋章,战后回国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2、迭勒汪格人品行极为不端,不仅酗酒、暴力,还几次猥亵少女,最终被送进了监狱。3、1940年5月,在希姆莱授意下,迭勒汪格从监狱里网罗了几十个罪犯,训练、挑选后成立了一支“奥宁堡偷猎者特遣队”,最初由“骷髅”旗队(后来的骷髅师)指挥,到1942年,更多的犯人加入到迭勒汪格的队伍里,他的部队升为团级,后升为旅级。2023-07-15 01:42:084
浴血华沙女主角演过哪部电影
浴血华沙女主角为Zofia Wichlacz,1995年出生于波兰,她演过的电影如下:1、曾经的母亲当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索菲亚·特基维茨7岁时,她的波兰母亲海伦把她遗弃在阿德莱德的孤儿院。索菲亚永远不会忘记这种母性的背叛行为。如今正值中年,索菲亚审视了她与海伦之间的纠结关系,她发现了海伦奇迹般地从西伯利亚古拉格逃出来的故事,她随后在逆境中生存的故事,以及斯大林和盟国历史性背叛的真相。海伦得了痴呆症,索菲亚必须面对自己心中的魔鬼。她真的认识这个成为她母亲的女人吗?2、和解1945年波兰人民军在原德国集中营中关押德国战俘与阶级敌人,一名新参军的看守爱上了关押在其中的波兰女孩,受其影响最终走向了新生。3、杀人狂这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成。2000年的波兰弗罗茨瓦夫,一名男子被残忍杀害,警方的调查却陷入僵局。三年后,一部名为《杀人狂(Amok)》小说横空出世,小说中的情节和谋杀案的细节竟然惊人地吻合。警方收到匿名举报,警探Jacek立刻介入调查,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4、残影余像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当史达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_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5、浴血华沙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2023-07-15 01:4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