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三国演义姜维人物分析

2023-07-15 08:14:21
TAG: 人物
共14条回复
一自萧关起战尘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bikbok

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主昏于上(刘禅简直就是个弱智,小时候摔坏了),诸葛亮都没办法,姜维能独撑大局,还能主动出击攻击魏国,足见大才。

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

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钟会

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参见《三国志*姜维传》)

却正:

姜维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孙盛:

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陈寿:

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

何焯:

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

干宝:

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

王鸣盛:

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

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於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裏,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裏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苦撑危局]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於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麼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椒ň褪橇毂稣剑淮蛘袒挂愦陕穑?br/>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麼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麼理由去指责他呢?

蜀汉最后的奋战]

西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徵蜀。这是二十九年来魏国头一次主动进攻,时间是在姜维屯田避祸的两年后。你看,你不攻,对方就来攻了!

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钟会十万大军在姜维五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直趋成都,在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城,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觉得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大军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敌军从后面抄袭的话,损失是很惨重的。隋以百万大军攻伐高丽,因补给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当时高丽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整整损失了三十万!姜维如果要撤军,他后面的十万钟会大军岂会坐视不理,钟会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说姜维真想回守成都的话,他的五万蜀军将一卒不存!

而我觉得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姜维,倒是那个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诸葛瞻虽然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他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时邓艾攻绵竹不过数万人,而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两三万人。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诸葛瞻是个从没正式参战过的新手,正面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人家姜维算的上是久经战阵吧,还不是选择死守,看样学样也应该会了。只要诸葛瞻据险死守,不出数月邓艾

补给肯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东晋的一代豪杰大司马桓温,领四万兵北伐,孤军深入,两次击退前来拦截的前秦军队,直逼长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因军粮不继,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调三万精兵,双方在白鹿原展开激战,桓温败退. .....现在问题也是一样,邓艾孤军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寻求蜀军正面对决。因为是在敌人的国土作战,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强,因为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孙子云:深入则专,就是指这个道理。只要避开这种锐气,等魏军补给不继,再在其回撤时给予致命一击

或者等钟会大军撤退,姜维回撤合兵一处,邓艾不死也难啊!

所以,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应负战败全责的不识姜维,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

首先,请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汉自丞相时代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兵,这一战基本死绝了。蜀汉的军力大损,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陇西的部队了。

其次,魏军进攻汉中时,姜唯虽然在避祸,但是,整个蜀汉的防御体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实权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与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图来个打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结果这个构想被完全打破,魏军凭借国力的优势,在每一个方位都达到了优势兵力,是姜唯不但无法歼敌,而且还差点自己回不来。整个汉中防御体系被彻底击垮。

第三,当时的蜀汉,已经不对汉中守军报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锐部队,已经在董厥的带领下,前往剑阁防守。等邓艾偷袭成功时,诸葛瞻的部队已经是老弱病残了。

最后,邓艾深入重地,自然会就地补给,而且,他即使打不进成都,还可以在背后打姜唯,那将是一场三国时代的法兰西会战。没有了补给,被包围后的剑阁蜀军,可没有敦克尔克给他们撤退啊!

姜唯确实是蜀汉某期出众的军事家,但是面对着优势兵力的魏军,他还是败了

手打的

苏州马小云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苏萦

姜维归顺蜀汉时恰好二十七岁,与诸葛亮当年初出茅庐时的年龄一样;诸葛亮对于收得姜维也十分高兴,称之为“凉州上士”,亲自选定他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并让他去率领一支五六千人的精兵——中虎步兵。姜维倒也确实一心一意地忠于蜀汉,据孙盛《杂记》:姜维之母留居魏国,曾写信来叫他“当归”(即回归祖国);姜维的回答颇具气势:“良田千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在诸葛亮身边工作了六、七年,从恩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诸葛亮逝世之后,姜维继续其未竟的北伐事业,也打过一些相当漂亮的战役,人道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

时人对姜维的评价都比较高,诸葛亮就曾这样说:“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钟会也曾对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又《世语》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同上)

姜维去世后,郤正评论道:“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同上)

就姜维的一生来说,上述评价并不为过。尤其是清素简约的生活作风,可谓深得诸葛亮的真传,在当时来说甚为难得。

姜维的军事才能相当出色,属于三国后期第一流的军事统帅,丝毫不比魏吴两国的将领逊色。他九伐中原,具体战绩是胜三次,败二次,不克而还四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绝非“屡败不止”。虽然北伐战争的成绩不理想,但却不能因此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因为他面对的敌人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都几倍于他,况且他的军事对手(如钟会、邓艾等)也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军事将领。犹为难能可贵的是,姜维历年征战都是在克服重重内部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三国演义》中,“秋风五丈原”之后似乎都是姜维的市面了,其实不然。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政大权悉交蒋琬,之后又有费祎、董允,姜维在此之前并未实际主持军国大事,只是“数率偏军西入”而已。而且他每次兴兵,掌权的费祎总是多方限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的理由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费祎的论调正好是当年曹参的翻版,只是他忘了太平时节自可休养生息,动荡岁月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然,姜维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似乎太过于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去单纯地考虑北伐了。他连年出兵,不恤民力,超过了蜀汉经济所能负担的最大限度。按当时蜀汉户籍,不过二十八万户,约九十四万口,而将士官吏就占了十四万二千人,平均每两户负担一个官兵,那么半数以上的男子就都得去当兵,这在客观上严重削弱了国力。诸葛亮在世时不仅是个军事家,更是大政治家,对经济显然也比姜维内行,这是费祎不放心姜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姜维不仅受上司节制,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远不如其师,大将如张翼等就反对姜维连年兴兵:“自冀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三国志·蜀书·张翼传》)姜维本来就不如诸葛,又得不到其余人的配合,困难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后主对姜维也不怎么信任,宦官黄皓老是进谗言,并与阎宇合谋,一心想除掉姜维;姜维无法可使,只好去沓中避祸。

姜维的九伐中原比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更多一些“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色彩,更多一番悲剧式的慷慨激昂,因此后世才把他视为诸葛亮的传人。实则他们所做努力的实质和结果都无甚区别,只是诸葛亮的自身及外在条件都比姜维要好。

陈寿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这样的论断未免太以成败论英雄了,可能是因为陈寿是谯周学生的缘故吧。这谯周虽然满腹学问,但就会妄谈天象,专门劝人投降,先是劝刘璋降刘备,后又劝刘禅降魏,因此,自然就反对姜维。但是,民间对姜维这位不屈不挠的悲剧英雄还是充满同情的,他死后归葬四川芦山,当地百姓自古祭祀姜维,其影响甚至超过关公。

离开了一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历史条件,去评判他的功过是非实在是很不公正的;只是当今天的我们仍在不公正地评价古人和今人时,我为姜维扼腕叹息!

北营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此9人民间有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莫妮卡住了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此9人民间有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三国志·蜀书十四》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傅子》

▓费祎: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汉晋春秋》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汉晋春秋》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三国志·蜀书十四》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

▓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世语》

▓孙盛: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晋阳秋》

▓裴松之: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魏书四》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孙盛: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晋阳秋》

▓裴松之: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搜神记》

▓常璩: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华阳国志 》

▓王崇: 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以讫,复还拒会,则蜀存亡,未可量也。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捷。筹苄相应,优劣惜哉! 《华阳国志 》

▓郭冲: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郭冲四事》

▓元初史学家胡三省:“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罗贯中·五律·祭姜维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平襄侯祠

潇潇风雨剑门秋,

伯约祠堂亘古留。

生尚设谋诛邓艾,

死当为吏杀谯周。

中原有土都归魏,

左袒无人复为刘。

斗胆尽储亡国恨,

九泉应诉武乡侯。

tt白

诸葛亮死之前,由于他过于耀眼的光芒,姜维并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先是蒋琬,后是费祎主持朝政,而姜维就掌握军事,蒋琬费祎死后,他升任为大将军,已经掌握了蜀汉军务大权,由曹魏一小吏成为蜀汉大将军,蜀汉对其确实不薄,而姜维对蜀汉也是尽忠职守,忠心耿耿。常常有人说姜维用兵过甚,以至蜀汉亡国。我感觉也有这原因,姜维九犯中原,消耗蜀的大量国力,但不进行伐魏就不代表不会灭亡,东吴相比蜀汉一直很少北伐,最后不是还是灭亡了,蜀汉的灭亡是有多方的原因的,实力的明显差距是其主要原因。

事实上,喜欢姜维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在三国游戏里的数据,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玩过吧,武力和智力像姜维这么平衡的也没几个,后三国时期武力姜维可是数一数二的,有一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先不做任何考证,在芸芸众生中,能排第九,可想其武功。

姜维最后的结局也是郁闷,刘禅降魏,姜维也迫不得已投降钟会,之后姜维煽动钟会反魏事败,两人都被乱军所杀。姜维有定国安邦之才,有吞山河的胆识,只可惜时运不济,最终不能得偿所愿,但其对蜀汉的忠心可见天日。

如何。。。其实姜维。觉得一般把。。不是很出色

天线宝宝说害怕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诸葛亮北伐时,曾使计取天水等郡.不料此计竟被天水郡一小官识破,此人便是姜维.诸葛亮极爱其才,用反间计围困姜维,经过其母劝说,姜维投降诸葛.姜维是三国演义中极难得的文武双全之人,深得诸葛亮之喜爱.诸葛生前将平生所学兵法尽皆传授于他,目的是让姜维继承自己复兴汉室的宏伟事业.诸葛亮逝世后,姜维成为了蜀汉的主要人物,挑起了复兴之业的重担,他尽心尽力,即使在遭后主猜忌时也毫不动摇,忍辱负重,为保住蜀汉的领土而付出毕生心血,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姜维沉着冷静,军令严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很多场胜利,即使是面对司马家族的人或邓艾,钟会之辈,也丝毫不畏.后主投降后,姜维仍不放弃,再次对钟会使用反间计,企图联合攻打司马家族,但天意难违,姜维的结局是心痛发作,自刎身亡.这个悲剧让很多人感到痛心.姜维虽然没有完成孔明的遗愿,复兴汉室,但他在蜀汉事业的发展中,却是一个重要人物,和必不可少的贤能之士.因此,姜维也不愧于是诸葛的遗愿的继承人,一个大智大勇的形象.

阿啵呲嘚

支大局,烽火陇川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并任凉州刺史,独立担当在西北边陲抗魏的重任。延熙十年又升为卫将军,位次上卿,与大将军费祎同时录尚书事。时值汶山郡平康县少数民族反叛,被姜维平定。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交界地,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河以西地区交战屡胜。但费祎与之政见不同,多次节制姜维,每次姜维出征兵不过万人,不得长驻,只得获众而还。

费祎去世后,延熙十六年夏,姜维率领数万人马出兵石营,经过董亭,围攻南安。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解围,到达洛门,姜维因粮草不济兵退。第二年,他再次出兵陇西。驻守狄道的李简投降。姜维进一步出兵围攻襄武县,与魏将徐质交战,斩其头,破其军。姜维乘胜追击,迁徙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回蜀。延熙十八年,姜维再次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同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曹魏雍州刺史王经,迫使王经退守狄道,姜维进一步追击,却逢曹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不得不兵退钟题。

延熙十九年春,他受命大将军,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会师上郡,但胡济失约,因此姜维在段谷被邓艾打败,溃不成军。姜维谢罪,引咎自责,自请贬官削职,任后将军,同时代行大将军职事。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诸葛诞在淮南郡反叛,关中部分兵马被分派向东进军平叛。姜维想乘虚向秦川进军,于是又率领数万人马出兵骆谷,径直进兵沈岭。但司马望拒险固守,直到诸葛诞兵败,邓艾回师,姜维仍无法攻取,只得撤回。这段时期,姜维与曹魏军多次激战,互有胜负。北伐秦川,其军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直接威胁到中原,深入敌境的程度非诸葛当年可比。

大河东去,青山不在

景耀五年,姜维与黄皓正面冲突,写信给后主求斩皓。后主反而指责维多管闲事,维恐遭黄皓的暗算,驻军沓中屯粮。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钟会攻蜀兵进汉中,分兵攻打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趋阳安关口。守关副将蒋舒叛敌,主将傅佥战死。钟会见阳安关已克,置二城不顾,亲率魏军主力长驱直进,准备急袭剑阁,直逼成都。姜维心急如焚,迅速摆脱邓艾军的纠缠,向阴平方向撤退。这时诸葛绪军已占领武街和阴平桥头,切断了归路。姜维见状立即调头北上,向诸葛绪侧后方向运动。诸葛绪中计,以为维断其后路,退军北击,姜维率军趁机折返南归,通过阴平桥头顺利撤回,先钟会一步据守剑阁。钟会大军到达后,屡攻不能下,粮尽思退。蜀汉刚开始转危为安时,谁也没料到邓艾突出奇兵,偷渡阴平,越过剑阁天险,降伏江油,攻占涪城,屯兵成都城下,刘禅投降。但姜维不死心,看准了邓艾、钟会不和,进行挑拨,鼓动钟会发动兵变,据蜀叛乱。但曹魏将士不从,群拥而起,杀了钟会、姜维被迫自杀。

姜维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使蜀汉在诸葛死后残喘近三十年。但是在对手发展之时而蜀汉却停止不前,故亡于实力而非无将才。

豆豆staR

姜维 姜伯约

可谓智勇双全,但和孔明比起来就差远了,在有些方面强于邓艾,大败过邓艾三回,姜维背水破大敌,姜维斗阵破邓艾,姜维弃粮胜魏兵。但最后都是刘禅听信谗言下诏召回姜维,以致所有胜利都功亏一篑。此时蜀国内制已无人 蒋琬,费祎都已过世,再加上刘禅十分的庸才,导致姜维总是不得施展自己的报负,总的来说姜维是一个悲情角色,也从侧面表现出汉室已亡。

寸头二姐

武艺高强,相貌俊美!

真颛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此9人民间有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回答者: 大虾饶命啊 - 兵卒 一级 2009-5-30 17:50

武艺高强,相貌俊美!

回答者: 吴明城大王 - 初入江湖 三级 2009-5-31 23:08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三国志·蜀书十四》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傅子》

▓费祎: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汉晋春秋》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汉晋春秋》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三国志·蜀书十四》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

▓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世语》

▓孙盛: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晋阳秋》

▓裴松之: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魏书四》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孙盛: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晋阳秋》

▓裴松之: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三国志·蜀书十四》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三国志·蜀书十四》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搜神记》

▓常璩: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华阳国志 》

▓王崇: 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以讫,复还拒会,则蜀存亡,未可量也。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捷。筹苄相应,优劣惜哉! 《华阳国志 》

▓郭冲: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郭冲四事》

▓元初史学家胡三省:“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罗贯中·五律·祭姜维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平襄侯祠

潇潇风雨剑门秋,

伯约祠堂亘古留。

生尚设谋诛邓艾,

死当为吏杀谯周。

中原有土都归魏,

左袒无人复为刘。

斗胆尽储亡国恨,

九泉应诉武乡侯。

北境漫步

诸葛亮唯一看好的人物啊还收他做徒弟

说武力赵云也夸他也胜不了他

相关推荐

钟会之乱讲了什么事情

钟会之乱讲了什么事情钟会之乱是钟会在新亡的蜀汉的将领姜维的帮助支持下,于264年反对曹魏的一场起事。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占据蜀汉,遂陷害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背景邓艾和钟会都参加了公元263年(景元四年)的魏灭蜀之战,在攻蜀期间彼此衬托,钟会下令经由剑阁进军,邓艾却选择走阴平。姜维为钟会的东面攻势所惊,调所有在阴平的军队去阻止钟会进军。结果,邓艾经由阴平迅速行军,很快抵达成都,使得刘禅投降。在随后对蜀地进行占领时,钟会开始现出傲慢的迹象,自信足以不再居于人下。而受到钟会厚待的姜维联络刘禅,勾画出诱使钟会作乱,削弱魏军,然后杀钟会,夺取军权,再次宣布蜀汉独立的计划。过程陷害邓艾钟会内心怀有叛离之志,姜维已有所察觉,就想促成他的作乱,于是就劝说钟会:“听说您自淮南之战以来,计策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能够昌盛,全依赖您的力量。如今又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百姓颂扬您的功劳,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还想因此安然而归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以保全自己的功名性命呢!”钟会说:“您说的太远了,我不能离开。而且从现在的形势看,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姜维说:“其他的事情凭您的智慧、力量就能做到,用不着我多说了。”从此他们俩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公元264年(咸熙元年),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瓘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再写以使邓艾生疑。钟会派卫瓘先到成都拘捕邓艾,钟会因卫兵力少,想让邓艾杀掉卫瓘,再借此事定邓艾的罪。卫知道他的意图,但又不能抗拒命令,于是在深夜到达成都,传檄文给邓艾所统领的将领,声称:“我奉诏来拘捕邓艾,其余的人一概不予追究;你们投向官军这一边,则如先前平蜀时一样再加爵赏,如胆敢不出,则要诛及三族!”等到鸡鸣时分,诸将都跑到卫这里,只有邓艾帐内之人未来。到早晨,打开营门,卫瓘乘坐使者车,直接进入邓艾帐内;邓艾还躺着未起,于是把邓艾父子抓起来,把邓艾置于囚车中。诸将想要劫持邓艾,就整兵奔向卫的营帐;卫瓘不带卫兵只身出来迎接,又假装书写表章,说将要申明邓艾没有反心。诸将相信了他而未劫持。钟会反叛丙子,钟会到了成都,派人把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已被擒,钟会则独自统领大众,威震西部地区,于是下定决心阴谋反叛。钟会想让姜维率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锋,自己率领大众跟随其后。到长安之后,命令骑兵从陆路走,步兵从水路走,顺流从渭水进入黄河。认为五日即可到达孟津,再与骑兵会合于洛阳,一时之间就能平定天下。
2023-07-15 04:06:441

魏国大将钟会的简介 钟会之乱是怎么回事历史名人

  钟会人物生平简介   钟会字士季,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名武将,太傅钟繇的小儿子,青州刺史钟毓的弟弟。钟会不仅武艺高强,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自幼才华横溢的钟会,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期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 张良 ,又曾为 司马昭 献策阻止了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 嵇康 被杀,便是他的主意。   在景元年间,钟会曾独立支持和协助司马昭的征战蜀国的计划,蜀国灭亡后,他多次大力结交名人名士,沉重打击了邓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在245年,就担任了秘书郎的工作,随后在249年时担任中书侍郎一职。直到254年,曹髦在帝位时,就被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   “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这句话正是陈寿对他的评价。   钟会一生坦荡,自从他有了一定的功绩时,认为自己的功名天下人无人能比,不愿意在屈于人下。于是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假传圣旨,准备谋杀司马昭,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终年40岁。   政治方面的他才华横溢,他在书法上也是有一定工笔的。钟会的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因此,钟会在书法上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张怀瓘曾称他是:“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其次,钟会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善于模仿他人的书法笔记,曾经还伪造过邓艾的书信,使得司马昭心生疑虑将邓艾收押。   钟会之乱是怎么回事   史上有名的“钟会之乱”,当时是在蜀汉将领 姜维 的协助支持下,反对曹魏的一件事。那时的钟会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司马昭,夺取天下。可是,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瓦解了。   在公元263年,邓艾,钟会一起参加了魏灭蜀的战争。他们两个人在攻打蜀国期间相互扶持,彼此衬托,钟会命令由剑阁进军,邓艾选择了走阴平的路。这样的局面吓到了姜维,于是下令调动所有的军队去阻止钟会。结果,邓艾迅速的追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成都。才使得 刘禅 投降。   自从这以后,蜀地被占领,钟会的态度开始出现傲慢狂妄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边人的背叛。深受钟会厚待的姜维暗中联络刘禅,计划诱使钟会作乱,来削弱魏军的战斗力,然后再将钟会杀害,重新夺取政权。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钟会并没有发觉什么,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设计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这场战乱曾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体现。   关于这次的战乱,民国学者吕思勉认为钟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魏国,跟姜维同样是名烈士,还评价钟会是个文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不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说他想要尽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围的。因此钟会也是个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钟会最后是怎么死的   在公元262年,姜维在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失败,而此时蜀国大军并没有回归自己的战区,主要将领也没有回成都汇报工作,而是被姜维带着在甘肃沓中这个地方待了下来。由于连年的征战,蜀汉早已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姜维的下场无外乎成为平民或者被杀。作为军官的钟会,在找到了这个情报之后,立即向司马昭请兵征战蜀国。   也就是在这时,一直以来拥有亲征传统的司马家族,却将三军统帅的位置让给了钟会。后来,钟会很顺利的攻入了蜀国中心,夺得了汉中。于是胜利的信心让他继续前进,开始攻向蜀国的第二道防线。而此时的邓艾杀死 诸葛亮 ,占据了蜀国自立为王。   对于现在的钟会来说面临着重重考验,邓艾已经是60多岁的老将,算是司马家的死党,攻破成都之后,以天子的名义,安抚蜀国百姓和官吏。如果从篡位来说,只要钟会再添油加醋一番后,将邓艾的谋反罪名落实,就可以完全取得了三路大军的控制权,可惜前进的道路是黑暗的,在他的部队里暗藏了四股势力。   与邓艾不同的是,钟会是第一次带兵打仗,没经历过战场上的风雨,面对这四种势力相互交错下已经乱了手脚,加上自己放松了警惕,使他的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中。导致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昭,他不仅没了蜀国还将潜在的隐患杀灭了,还将骚乱中的钟会以及姜维、廖化一干人等杀死。从此一代天才军师,就此陨落。
2023-07-15 04:07:531

灭亡蜀汉后,司马昭心腹钟会起兵反叛,为什么不到3天就失败了呢?

从公年264年正月十六钟会矫曹魏郭皇太后诏书叛逆,到正月十八钟会、姜维丧生于事变,叛变被平复,仅有3天,钟会之乱看上去就如同一场闹剧。那样这一场叛变怎么会那样快就没有成功呢?叛逆失败的原因一是钟会对手上军队的掌控力比较弱。尽管钟会是伐蜀的最高统帅,但这是他第一次领兵出战,工作经历很浅,在将士们心里根本就没有威性可谈,在发兵之初就以残酷军法处决了许褚的儿子许仪,理由是架桥不到位,之后则以军功不到位借口收监了雍州刺史诸葛绪,这使得军内有不少埋怨。何况,官兵亲属都是在大后方,让她们跟随叛逆毫无疑问命中有顾虑,担心后才亲属也会受到波及。二是姜维等并不是真心实意助钟会叛逆。蜀国降将姜维一方与钟会并不是一条心,他仅仅是为了搅乱形势,用意解决魏军重振蜀汉,而姜维也意识到了钟会对属下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因此他建议将中高层之上军人更换。姜维那样建议就是看准了钟会无人可用,那时候能够正大光明地在魏军中2孔插座自已的属下,在魏军中制造混乱。三是司马昭对钟会也放心不下。在亡国蜀国,邓艾被押运走以后,钟会手里的军队数量达到20万,司马昭对于此事当然很放心不下。于是在信件中,司马昭言明会此外派人带领数十万精兵前去汉中,但他却自身则亲身率军驻守在长安,随处向钟会表明自己已经知道了他准备背叛的用意,迫使他匆忙举兵,没多少准备时间。钟会的野心很大,但自身的能力却无法与欲望相符合,他没充分考虑自己在军内的基石欠缺,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一只嫡系部队,身旁大部分名将全是效劳于司马昭,他根本不具有像刘备一样军阀割据独立的条件,因而钟会这一场叛逆注定会不成功。
2023-07-15 04:08:004

钟会造反失败的原因,都有什么?

264年正月十五,钟会率领大军进入蜀汉都城成都,并派人将邓艾押往洛阳。此时,钟会手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余万,而且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昔日的蜀汉名将姜维也成为钟会的座上宾。然而,钟会发动的这场谋反,仅仅维持了三天,就宣告失败,钟会、姜维被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三国时期有三位名将,分别是邓艾、钟会、姜维,他们三人堪称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将领。比如说钟会擅长谋略、算无遗策,司马师称其有“王佐之才”,司马昭更是将钟会称为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张良)。这次的灭蜀军事计划,完全是由钟会部署并且指挥的。邓艾、姜维也是名将,两人长期在关中一带交战,互有胜负。蜀国灭亡后,邓艾居功自傲,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他让钟会将邓艾逮捕。在此期间,钟会也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打算背叛司马昭,举兵叛乱。按理说,以钟会的才智,再加上姜维的帮助,以及手中的二十万精兵,即使不能推翻司马昭,割据川蜀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他为何失败了呢?其一,钟会个人的局限性。钟会这个人长期担任司马师、司马昭的“参谋”,他擅长谋划,但却没少直接在一线指挥,缺乏相应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灭蜀之战是他指挥的,但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恐怕也很难成功。可以说,钟会有张良谋略之才,却不懂韩信用兵之道。其二,姜维投靠钟会另有目的。蜀汉灭亡后,姜维向钟会投降,然而他却另有目的。姜维暗中派人向后主刘禅传递书信,“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的计划是,让钟会杀掉魏国诸将,然后他在杀死钟会,利用钟会谋反的机会,兴兵恢复蜀汉的江山。其三,钟会长期担任参谋职务,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钟会召集诸将,“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然而却没有得到了诸将的支持,可见钟会虽然是主将,但却没有自己的亲信将领。此时,姜维趁机献策,“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钟会犹豫未决之时,那些将领已经发动兵变。其四,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想留居此地。正月十八中午,魏将胡烈和他的儿子擂鼓出门,各路魏军虽然没人统领,但都涌出军营,杀向蜀汉的皇宫。当时钟会正给姜维分发武器,听到外边的鼓噪声后,立即投入战斗。姜维率领亲信与魏军交战,他虽然亲手杀死了五六个人,但毕竟势单力孤,最终被杀。钟会也死于乱军之中,与此同时也有数百将士战死。钟会之乱从正月十六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仅仅维持了三天。钟会、姜维以及邓艾,都在这场动乱中丧命。此后魏军在蜀中杀人劫掠,姜维全家被杀,关羽满门也被庞德之子庞会斩杀。直到几天后,这场动乱才算平息。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2023-07-15 04:08:316

《三国志》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第一种认为,钟会“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还有第三种说法,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钟会原本没想谋反,以他的才智,如果打算叛乱,肯定会第一时间派重兵守住汉中的要塞。当他得知司马昭派兵时,才意识到了危险。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钟会灭蜀有功,引起了钟会政敌的嫉妒,功高震主加深了司马昭的猜疑,才引发钟会之乱。
2023-07-15 04:08:451

魏灭蜀之战的后续是什么

魏灭蜀之战的后续是什么蜀汉被灭后并不是就此完结,魏国内部爆发叛乱,即钟会之乱。邓艾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此时钟会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父子被捕,发往洛阳。收押邓艾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邓艾和钟会都参加了公元263年(景元四年)的魏灭蜀之战,在攻蜀期间彼此衬托,钟会下令经由剑阁进军,邓艾却选择走阴平。姜维为钟会的东面攻势所惊,调所有在阴平的军队去阻止钟会进军。结果,邓艾经由阴平迅速行军,很快抵达成都,使得刘禅投降。在随后对蜀地进行占领时,钟会开始现出傲慢的迹象,自信足以不再居于人下。而受到钟会厚待的姜维联络刘禅,勾画出诱使钟会作乱,削弱魏军,然后杀钟会,夺取军权,再次宣布蜀汉独立的计划。钟会原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又自领十万兵马屯于长安。后来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发动兵变。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乱兵烧杀抢掠,成都城内死丧狼藉。后由卫瓘约束将士,方才平息,至此钟会之乱结束。邓艾本营的将士追上囚车把邓艾救出并迎接回来,卫瓘认为自己与钟会共同陷害邓艾,恐怕他回来会有变乱,就派遣护军田续等人领兵去袭击邓艾,在绵竹西边遇上,于是杀了邓艾父子。当初邓艾进入江油时,田续不往前进,邓艾想杀了他,后来又放了他。卫瓘派遣田续时,对他说:“你可以为江油受的耻辱报仇了”。镇西长史杜预对众人说:“卫瓘是免不了一死了!他身为名士,地位声望很高,但是既没有足以表示美德的言语,又不能用正道驾御下属,他怎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呢?”卫瓘听到后,不等驾车就跑去感谢杜预。杜预是杜恕之子。邓艾其余的儿子在洛阳者被诛杀,又把他的妻子及孙子迁到西城县。钟会的兄长钟毓曾秘密地对司马昭说:“钟会爱玩弄权术,不可过于信任。”及钟会反叛,钟毓已经去世,司马昭思念钟毓的功勋与仁贤,特别宽宥了钟毓之子钟骏、钟辿,官爵如故。钟会之乱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119回中有表现,历史上廖化及关彝并没有参与这场叛乱,三国演义则描写关彝与张翼等人皆在此乱中战死。而姜维也不是因不能完成诸葛亮的统一梦想,加上受了重伤,而拔宝剑自杀,而是与钟会、张翼等战死在叛乱。
2023-07-15 04:09:001

请问263年发生钟会之乱,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当时姜维手握有十余万军队 为什么会被魏国数百人杀掉?

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主要兵分两路,钟会率领主力大军从东路出兵,邓艾率西北雍凉大军从西路进兵,东路钟会声势浩大,蜀汉兵弱将少不能抵抗,姜维抽调了西边防御部队一起合兵剑阁,死守不出,钟会军队兵多势大粮草消耗快,姜维企图拖垮钟会粮草后钟会自然就退兵了。但是消息走漏,邓艾知道了姜维抽调西部防御,机不可失,邓艾决定铤而走险,偷渡阴平。结果成功,由于蜀军都被抽调到剑阁防御钟会,几乎一路畅通无阻直取了成都。蜀亡。死守剑阁数月的姜维率蜀汉主力开城门投降了钟会,姜维和钟会日渐熟悉逐称兄道弟,开始添油加醋说道,钟会功劳甚大却被邓艾捡了便宜,司马氏能有今天,钟会功劳无人能及。如今钟会率魏国主力倾巢而出,姜维率蜀国全部家当死守剑阁,两军合一处,我俩拜把兄弟,一起兵进长安,再水陆两路出击洛阳,天下谁人能挡?钟会经不住诱惑,商量反叛。钟会这人史上记载能力极强,一个人左右了三国后期走势。儿时被称神童,早年做文官,学识渊博精通古今,书法作画堪称一绝,后司马懿去世淮南三叛钟会领军打仗,出谋划策无一失误,领兵打仗无一败绩,除司马昭之外在魏国威望无人能及。邓艾灭蜀时上报给司马昭书信及司马昭的回信,全部被钟会截获,钟会趁机各种模仿笔记偷刻大印陷害邓艾,琴棋书画临摹雕刻样样精通,惊呆了姜维。司马昭也害怕钟会,得知灭蜀后邓艾想反判,司马昭亲领大军进驻长安。钟会知道,这不是冲邓艾来的,是冲自己来的。钟会借监军卫灌之手杀掉邓艾加速反叛。姜维进言说魏将父母妻儿都在北方,他们很难跟你,扶持自己亲信部将和蜀将,其他将领一概坑杀,结果消息走漏,将领们炸了锅,兵卒冲杀钟会大营,乱了套,钟会姜维等被砍死。消息走漏的重要性。。。
2023-07-15 04:11:253

公元263年的钟会之乱最终以失败收场,假设钟会的计划没有外泄,他能够成功吗?

想太多!输定了!钟会人品不行,和司马昭之心一样是路人皆知的事。实际上伐蜀之前,就已经有人说他见利忘义(王元姬),挟术自重(钟毓),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辛宪英)……这些都还是伐蜀前夕的事,往前更鼓捣,我就问嵇康那事你钟会干了什么?!伐蜀过程中,许仪,诸葛绪又怎回事?你当周围人眼瞎么?钟会会被任命伐蜀,原因只有司马昭觉得他能干好,仅此而已。(然而事实上因为姜维的骚操作,最后邓艾成功摘桃,钟会其实啥功劳都木有。身为主将而无寸功请问回家你会怎样?!)所以钟会的败因,是在关键问题上妇人之仁,以及过往表现不佳,让手下尤其是邓艾旧部借由其人品而夜长梦多,而不是什么走漏消息那么简单---姜维希望直接杀了邓艾旧部,钟会则是一直在纠结这些邓艾旧部忠魏,杀了他们自己手下怎么办。这期间负责“走漏消息”的卫瓘,只是额外加速了这一进程罢了。所以也许“不走漏”,钟会及时返回成都之外自己大营,那么他可多活几天,但以他人品,举旗叛变之时他定然离死期不远。
2023-07-15 04:12:141

钟会之乱的评价

西晋史学家陈寿认为钟会“精练策数”,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姜维“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民国学者吕思勉则认为钟会的目的为了复兴魏朝,与想复兴蜀汉姜维同样是烈士,评价说:“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钟会的效忠于魏。姜维的效忠于汉,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两个烈士了。”
2023-07-15 04:12:311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臣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因为权力大了啊,而且魏国对他又不是很好,为什么不篡位夺权呢?手里有权,搏一搏。
2023-07-15 04:12:443

钟会谋反后杜预是怎么幸免的?

这事得看背景,首先钟会谋反案是存疑的,因为除了钟会姜维被杀,之前被囚禁羁押去长安的邓艾父子以及师纂也一同被杀了,不止如此邓艾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事后也被处死了。另一方面钟会哥哥的儿子们,除了当时跟在钟会身边的钟邕,当场被杀死以外,其余的三个钟毅、钟峻、钟辿后来都免死了。这就是长社钟氏的背景决定的。杜预的情况也是一样,他本人是司马昭的妹夫,出生于司马昭的幕僚,京兆杜氏也是名门,他爷爷杜畿就和荀彧共事,他爹杜恕也因为和司马懿的关系亲密,而被曹爽陷害入狱。所以杜预虽然是钟会的部下,却能在成都的兵乱中幸免就一点也不意外了。杜预能在钟会之乱中幸免于难,唯一的原因可能就是,原本他也是司马昭的安排,另外钟会之乱直接的平乱者卫灌,也是司马昭事先安排的监军,杜预在这次兵乱中,曾经告诫自己周围的人不要跟着乱动,大家自守等待事态平息。事后又对当时居功自满不可一世的卫灌,进行了一些颇含深意的劝谏,让他及时收手稳定四川。说到底钟会有没有造反都很可疑,坑杀魏将的流言后来证明是胡烈杜撰的,钟会看到魏兵都来进攻他,当时就显得很无措,还向姜维问该怎么办?姜维也没办法所以就说只能拼命打。当时那些所谓要造反的钟会部下,居然连抵抗的武器都不足,很多人都爬上房揭下皇宫的瓦片,用于投掷进攻的魏军。钟会最后只带了一些亲信绕着宫殿逃命。这一系列情况的反应,怎么都不像一个已经准备造反的人,和叛军正常的表现。再说说预言帝司马昭在伐蜀之前的立下的flag,这其实都是屁话,以钟会当时前后吞并诸葛绪,邓艾兵力的情况,加上姜维的蜀国降卒,凭借钟会姜维二人的能力,想要推翻司马昭大概有困难,割据四川至少是夺取巴蜀还是有机会的。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也都是实力派将领拥兵割据,只要他们真心想反,并不存在司马昭所说的那种幼稚的反作用力。想让军队哗变以无组织,不统一的部下反对军事主官,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所以钟会谋反说到底,很可能就是司马昭事前安排人,去组织实施的一场兵变。而卫灌等也充分利用了钟会伐蜀时的骄横,比如擅自夺取诸葛绪的兵权,杀死虎侯之子许仪这类事,再通过胡烈的坑杀谣言,直接挑起了魏将对钟会的恐惧与疑虑,从而按照计划如事前flag所预言的那样,一举做掉了钟会与邓艾集团的二大实力大佬,为司马氏天下的稳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以杜预当时刚刚顾过命来的处境,竟然可以毫不畏惧的去劝谏卫灌罢手,这其实就是表明他也是司马昭的暗子,所以你卫灌也别继续折腾了,不然你的结果就是钟会等人的下场。卫灌听后当时就怕了,再三感激杜预的提醒。
2023-07-15 04:13:532

钟会如此精明,为何造反仅仅三日就以失败告终?

曹家与司马家都是两个腹黑的大家族,一个篡了大汉的山河,另一个篡了曹魏的山河,这一系列的篡位给底下大臣建立了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典范:人有多斗胆,地有多大产,想要山河很复杂,挽起袖子间接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家的人坐不住,带着一波人预备将司马昭灭掉,可是因为权力相差太远,反到被司马昭灭。司马昭杀了旧主,全部曹魏一片哗然,各类言论屡见不鲜,为了转移中国冲突,司马昭决议发起一场和平。打谁呢?打斗固然得挑软柿子捏,因而司马昭选定了蜀汉政权。公元263年,曹魏十八万雄师由三位统帅率领迫近蜀汉,蜀汉被灭简直成了板上钉钉之事。可是政治是一件十分庞大的工作,有的时分做到适宜比做的最好难。司马昭发起蜀汉政权的缘由也很复杂,第一为了转移冲突,让他从弑君的名声中摆脱出来;第二,司马昭想借着攻击蜀汉政权的西风为本人的政治生活生计中再填上一笔。因而司马昭本来不计划灭掉蜀汉政权,就只是打一打吓一吓。三位统帅中有一名名叫邓艾的将军不懂司马昭的心机,竟然一气呵成拿下了蜀汉国都。这一下可捅破了天,没过多久邓艾就被人揭发谋反,邓艾是否是真的要反我们难以断定,但最初钟会反了!钟会反了也很一般,蜀汉被灭,又有地皮又有戎行,另有司马家与曹家做典范,这么好的时机糜费了会被雷劈,以是钟会反的很坚定。从钟会的经验表上来看,这团体很夺目,可是这么一个夺目的人,造反仅仅三日就以失利了结,这多分歧常理!钟会造反为什么会失利?钟会失利的缘由,与他造反的缘由一样都这么了如指掌。钟会造反能够说是暂时起意,暂时起意必然会呈现各类各样的破绽,有些破绽无伤大雅,有的破绽却足以致命。钟会进入成都后第二天就反了,还装腔作势的拿出一份太后遗诏,打着郭太后的旗号反司马昭。关于魏国将领钟会的处置方法可谓复杂粗犷,将非心腹魏国将领一概关小黑屋,魏国的戎行全由本人心腹接办。钟会既没有花时光说法魏国将领归顺,也没有第一时光把他们杀掉,一名名叫胡烈的魏国将领,就给钟会的造反奇迹整出了个巨大的幺蛾子。胡烈传出音讯,说钟会要将魏国兵士坑杀!魏国兵士一听,为了保命,立即背叛,钟会嫡派众寡不敌,尽数被灭。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不刷牙的好处如果全世界人民,每天少刷一次牙,肯定能省下不少的水和牙膏。我从不刷牙,也是为低碳环保做贡献。口腔里散发出的异味,让贪图我男色的美女们,望而却步。有时我憨憨地笑,露出俩排奶黄奶黄的牙齿。上面沾着一片绿油油的韭菜,几块红色的辣椒皮,要多帅,有多帅。不刷牙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省下时间睡懒觉。人人都觉得俺嘴臭,俺不用开口说话,就能省下时间,专心做事了。
2023-07-15 04:14:013

钟会之乱的演义描写

此乱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119回中有表现,历史上廖化及关彝并没有参与这场叛乱,三国演义则描写关彝与张翼等人皆在此乱中战死。而姜维也不是因不能完成诸葛亮的统一梦想,加上受了重伤,而拔宝剑自杀,而是与钟会、张翼等战死在叛乱。
2023-07-15 04:14:071

曹魏灭蜀有三位统帅,钟会邓艾先后被杀,另外一人命运如何?

曹魏魏灭蜀之战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司马昭为了防止曹魏兵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让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来进攻蜀汉,当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灭蜀大后,钟与邓先后被杀,诸葛绪最后是什么结局呢。在魏灭蜀之战中,诸葛绪切断了姜维的退路,但是,他并没有阻止姜维率军去抵挡钟会。在此背景下,邓艾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不过,诸葛绪因为自己的命令就攻击和牵制姜维,所以他拒绝了邓艾的方案。不久之后,钟会为了扩大兵权,向上面告发了诸葛绪在打仗前畏懦不前,使他被征还洛阳,他的部下都归属钟会。就这样,因为钟会的诬陷,诸葛绪这位统帅就被剥夺了兵权,并回到了曹魏都城洛阳。没有想到,这反而成了诸葛绪的福气,虽然诸葛绪没能分得消灭蜀汉的功劳,但是,却让诸葛绪成功躲避了钟会之乱。也即正是因为远在洛阳,诸葛绪才没有身陷险境。据《三国志 钟会传》注引《百官名》记载:“(诸葛)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也即在钟会之乱被平定后,诸葛绪自然洗脱了自己的冤屈,从而在后来成为了西晋的大臣。此外,诸葛绪的儿子诸葛冲在晋朝为廷尉,孙女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子,诸葛绪的孙子诸葛诠更是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兖州刺史。纵其一生,证明了那一句话,塞翁失马,保人了自己的性命,子孙们都有了很好的成长,相对其他两位统帅,他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2023-07-15 04:14:238

如何看待王布斯回应关于“钟会之乱”的始末?

王布斯认为钟会之乱是自己公司知乎运营发的有这么大的权重在公司舆论正处于风口浪尖的情况下,用公司最重要的老板兼朱一旦创始人的ID去发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其实说的很明白了,矛盾爆发点就是30%利润和802分权。很多打工人,还是太单纯。看到30%利润,就惊呼待遇不错。殊不知,这正是老板对资本狂热的具体表现。在初始阶段,突然爆火的朱一旦让他们看到了短视频的商业潜力。但就像王布斯坦言的,他和朱一旦确实不懂,不明白怎么就火了。这个时候,他就只能依赖于为他开疆辟土的张策。许以重利,无疑是一个成熟老板的长远发展考虑。但同时,随着粉丝数量增长,地盘稳固,对短视频的研究也感觉自有心得。王布斯回应的目的:而对于王布斯来说,他的夺权802,也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冠冕堂皇的是为了全公司着想。他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体面而逐渐的拿下张策那30%利润。等到802运营模式成熟,请来的导演编剧只是拿着死工资+一定的绩效。随后,再以培养新人和照顾张策身体的理由,将朱一旦IP交给多个导演,淡化张策角色,并逐步雪藏,这样其30%成本就会被无限压缩。
2023-07-15 04:15:131

邓艾,钟会,羊祜,杜预这四个人哪个能力最出众?那个人品最好?

邓艾能力最出众,人品都差不多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字士载,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其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又曾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羊流人。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 杜预(222年-285年1月),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2023-07-15 04:15:2810

钟会与邓艾的矛盾

钟会与邓艾二人之间,其实没什么矛盾,之前钟会官职小于邓艾,邓艾又有灭蜀占成都受降刘禅的几件大功,所以就遭到司马昭的忌惮了,而钟会估计被邓艾的功绩刺激到了,多邓艾产生了妒忌。首先要说的是邓艾进入成都后的所作所为是否违制?事实是不违制,是有光武帝时期的邓禹这样的先例可循的,那为什么还会被人告发,这就很大可能出自司马昭的授意,想邓艾有事的真正主因是司马昭,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人。然后在这件事中,指认邓艾行为不轨的都有谁?并只有钟会一个而是三个人,分别是钟会、胡烈、师纂,这三人后来胡烈又参与除掉钟会的行动,那个所谓钟会挖了坑准备埋人的谣言,就是胡烈这货造的谣,事后证明根本没这出,而师纂应该平时性子急没恩德,也在钟会之乱战被有心人借乱杀害,然后胡烈也没有嘚瑟多久,就在西晋初的西北边乱,死在秃发树机能的乱军中,可以说三个告发邓艾的证人,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钟会几个可以说是得到了司马昭的授意,恰逢时机的举报了邓艾行为不轨,但实际邓艾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逾越,反倒是钟会抓捕诸葛绪,夺雍州兵马这种事是违制的,他当时只是假节而不是假节钺,诸葛绪是雍州刺史也有假节在身,无论是官职与军权钟会都不能抓捕,所以钟会实际是贼喊捉贼的典型。然后,钟会与邓艾二人在灭蜀之战中,也没有发生恩怨,邓艾偷渡阴平钟会是支持的,并且派出部下田章配合一起攻打了江由,后来那个奉卫灌命令,杀害邓艾父子的田续,就是田章的部从,所以田章田续都是钟会的部下,不是邓艾的手下。师纂倒是邓艾的部下,但是他也跟着钟会等人一起告发了邓艾,关于这点就很让人生疑,邓艾入主成都后临时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可说是对他很厚重的,师纂与胡烈不同,胡烈自其父胡遵起,就一直是司马懿一派的老部下,他拥护司马氏有渊源,钟会与司马昭是死党,二人可以互相以对方的老头子开玩笑,他接受了司马昭的暗示,或者心有灵犀帮司马昭剪除功高震主的邓艾都合情合理,就是师纂的举报很奇怪,那么从他性急少恩,最后又死无全尸的情况分析,他很大可能就是被人利用的一傻逼。钟会差不多也是一样,他自认为是司马昭的老铁,后来发现司马昭要对付的人,不止一个邓艾,也包括了他这个助力,所以钟会临时也造反了,当然也有很多证据,证明钟会也可能没有造反,他的情况大抵和邓艾一样是冤假错案。为什么当时会乱成这样,这其实很好理解,司马氏以欺诈成事,所以自曹魏初期张辽李典那种哪怕平日有矛盾,战时以及战后能同仇敌忾的官场氛围,到了魏末司马氏摄政后,就基本不再彰显而是秽糜不堪,那个时候的官场与人际,以钻营与陷害他人以使个人进阶为主,不再讲求什么信义忠诚,邓艾钟会不是个案,之前的诸葛诞与乐綝火并,后来灭吴之战时的王浑王濬争功,都是如此,这就是西晋以后的官场风气,是由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打造的那种不讲信义忠诚的社会主流,也是导致最后永嘉之乱国破家亡的根源所在。归根结底钟会没有陷害邓艾的理由,就算钟会与邓艾有矛盾,钟会到底不会致死邓艾,因为邓艾和他钟会一样都是司马氏的部下。但司马昭则不同,当时司马昭只不过时晋公,还不是皇帝,钟会邓艾获得了莫大的灭国之功,论功行赏都加官至三公,司马昭的晋公也就稍微比他们大一头,如果也就是如果,邓艾和钟会权利野心将来膨胀了,就会立刻威胁到他司马氏的利益,所以司马昭有完全的动机与二人的矛盾冲突,所以在成都发生的钟会之乱,实际真正全盘主导的都是司马昭及其党羽,而绝不是钟会或者邓艾二人种的任一个。
2023-07-15 04:16:243

三国中的张翼,真实的历史中是怎么死的?

张翼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先后担任过很多的职位,后来还跟随着诸葛亮、姜维往北征伐。他官至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那么张翼怎么死的呢?张翼最突出的事迹就是曾与姜维争论北伐问题。公元255年,姜维在朝堂上再次提出出兵讨伐魏国,当时只有张翼一人反对姜维的建议,认为当下国家还不够强大,在连年战争下百姓们也相当疲惫,这个情况下不适宜出兵魏国。然而你姜维并没有听取张翼的建议,结果失败!张翼死于公元264年的钟会之乱。公元263年的十月,蜀汉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一地被邓艾打败,而后主刘禅行事动向不明。之后张翼等人就跟随姜维往东行进进入巴东郡,绕道退到广汉郡郪县一带以调查清楚当下的情况。不久后,他们就得到了后主刘禅发布的关于投降的法令,于是姜维、张翼等人只能前往涪县向钟会投降。公元264年的一月,张翼跟随钟会到达成都。之后钟会企图造反夺位,致使成都全城大乱,但钟会的造反并没有成功,最终为魏国军队所镇压。而张翼就死于这场钟会之乱中,被乱兵所杀,一名武力超群、才能极高的名将就这样成为了异常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一个将领的命运有时候也不是能操控在自己的手中,一个将领如此,我们这样的普通来性更是如此,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世事无常!在这样的乱世中,我们能做就是安分守己,尽量迁徙。虽然中国的传统是安土重迁,但是,面对灾祸,我们也应该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你说是不是?
2023-07-15 04:16:5810

魏灭蜀之战介绍

魏灭蜀之战介绍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成都兵少。蜀君臣听闻魏军到来之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坚守于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的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向钟会投降。魏灭蜀之战结束。邓艾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此时钟会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父子被捕,发往洛阳。收押邓艾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钟会原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又自领十万兵马屯于长安。后来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发动兵变。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乱兵烧杀抢掠,成都城内死丧狼藉。后由卫瓘约束将士,方才平息,至此钟会之乱结束。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2023-07-15 04:18:211

三国二十四名将——姜维人物生平 连结羌胡

早期经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连结羌胡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主持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 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姜维于是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樊志起饰演的姜维 延熙二十年(24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 景耀元年(258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于是引兵回成都,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 以身殉国 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军事成就 当初刘备为汉中王,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于是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都立围守,以备强敌。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伐蜀,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驻守在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劝其投降,但遭到拒绝。 而此时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率大军长驱直入。 姜维的军事布置因为朝廷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蒋舒本为武兴督,因为在职期间没什么表现,所以被派往关口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 )。 轶事典故 议谥赵云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刘禅下令对已故开国功臣进行追谥,先后追封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庞统为靖侯。 刘禅下诏说:“赵云当初跟随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绩,多次救我于危难之中,你们商议一下赵云的谥号。”大将军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当初跟随先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遵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应该表彰他的功劳;当阳长坂坡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情谊,能够削金断石;赵云忠诚保卫主上,君主念其功劳大加赏赐;赵云以礼厚待下属,部下为其效命不计较生死;战死的将士因为有赵云这样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赵云的恩情都情愿以死来报答。按照谥法:温和、德才兼备、有爱并且有智慧称为“顺”,有职业操守,有信誉,处理事情不偏不颇称为“平”,克敌制胜,平定祸乱称为“平”,所以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尚在冀县,所以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于钟会。钟会问姜维:“你为什么来迟了?”姜维却神色严正哭着说:“现在来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对此非常惊讶, 非常器重姜维,让姜维继续统领他原来的军队。而姜维却劝钟会拥兵造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自称益州牧。钟会想让姜维率领五万人为先锋讨伐司马昭,而姜维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 但钟会想要杀魏将的事情败漏,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历史评价 姜维画像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 *** 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 “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关平襄侯祠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文学才能 《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人物古迹 平襄楼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南街姜庆祠内。祠祀三国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民国时期乡人曾在此举行“庆坛”活动,故又名姜庆楼。初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为寺观型木结构建筑,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楼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楼高24米,建筑面积202平方米,一楼一底,三重檐歇山顶,楼周围有回廊,斗拱硕大,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维城 剑门关右侧的悬崖绝壁之巅,有一灌木丛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条窄路可通往大剑山。这块丛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数万.是当年姜维居高临下,把守剑门屯兵的“营房”。当地群众叫此地为“营盘嘴”,又叫“姜维城”。后来历代兵家镇守剑门,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有城池、战壕等遗迹。 另,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姜维洞,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姜维井,关内的营盘嘴有姜维苗,以及姜维墓、姜公桥等等。 故道石刻 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姜维进兵所开,蜀汉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蛮夷造反夷反,姜维率兵前往讨伐。姜维入平康 (今黑水县境内)沿杂谷河而上,越朴头山由旧时理番县入黑水大道马场沟而入平康。朴头山姜维故道山崖旁有隋开皇九年会州刺史姜项达重治旧道的《通道记》碑文一通,《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派人重治旧道事。 家族成员 父:姜冏 后裔:姜宝谊,唐高祖李渊将领,右武卫大将军。与宋金刚作战被俘不屈死,追赠左卫大将军。 姜恪,宝谊子,唐高宗时以战功官至左相。
2023-07-15 04:21:491

在三国的后期,扫平了边患,还灭了姜维和钟会的奇才是谁?

看小说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三国演义之中在败走麦城兵败被杀之后,三国之中少很很多武将战场厮杀的武将,到了三国后期战场表现勇猛的更加是少的可怜,如果找三国后期出名的几位名将那应该曹魏的钟会、邓艾及蜀汉的姜维能算上人物。三国之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同一位将领铲除,此人便是卫瓘,说起卫瓘看过三国的应该有些影响,作为曹魏的监军 ,随钟会伐蜀 ,历史之上卫瓘的人生轨迹和小说之中大概类似。卫瓘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仅二十岁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曹魏讨伐蜀汉时候,卫瓘以监军的身份并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代理镇西将军军司,并统兵一千人。平蜀后,邓艾自大而独断专行,钟会与卫瓘密奏大将军司马昭,说邓艾有反状。皇帝下诏,用囚车监禁邓艾入京。钟会使用一石二鸟之计,先派卫瓘以少量兵力先到成都收擒邓艾,企图借邓艾之手将其杀死,再把卫瓘之死作为邓艾谋反的罪证之一。卫瓘心知肚明,但不能拒绝,便去了成都。用计谋拿下邓艾,平蜀后的钟会就有谋反之心,在邓艾被拿下之后就开始与姜维密谋发动兵变,这个时候卫瓘作檄文宣告诸军,各军也已经自动号召,讨伐钟会,钟会率领所有士兵出战,城外诸军将其击败,钟会与姜维被杀,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数日里,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藉, 钟会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 关羽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 之后卫瓘出名才约束诸将,平息钟会之乱。被陷害的邓艾本营的将士想要追上囚车救出邓艾,迎接他回成都,卫瓘自认为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邓艾父子。起初,邓艾进入江油时,田续不敢前进,邓艾想要杀了他,不久又放了他,等到卫瓘派遣田续,对他说:“可以报在江油受辱的仇了。钟会、姜维既死,蜀中叛乱就此平息,本来蒙冤被囚的邓艾父子本应无罪释放。但是卫瓘自认为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邓艾父子。卫瓘以一己之力,用除掉三位盖世名将,真可谓三国后期最奇才。之后因为“克蜀之功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皇后对立,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享年七十二岁
2023-07-15 04:21:565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7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刘禅的七个儿子结局都比较惨。太子刘璿在“钟会之乱”中死于乱兵之手,三子刘琮是病逝,五子刘谌自杀殉国,其他四子跟随刘禅去洛阳后经历了“永嘉之乱”,大概率是被俘杀了。刘禅大家都比较熟悉,刘备之子刘阿斗,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蜀汉时期在位时间最长却也是最窝囊的皇帝,他投降后迁往洛阳象征着蜀汉的正式灭亡。史料记载他的七个儿子结局都不好。长子也是太子的刘璿在蜀汉灭亡后第二年的钟会之乱中被乱兵所杀,时年四十岁。到底是哪方乱兵所杀,是无意杀害还是被某方势力借机蓄谋所杀我们也不得而知了。据史料记载三子刘琮是在蜀汉灭亡前一年因病去世的。如果说刘琮是最正常地死亡,那五子刘谌就是最惨烈地赴死。当时魏军兵临城下,后主刘禅懦弱归降,刘谌靠一人之力无法挽救倾颓之势,宁愿在祖宗灵前壮烈殉国也不愿去当亡国奴。至于其他四个儿子都是跟随刘禅迁去了洛阳,后成为西晋政权的“二王三恪”,分别被封为安定王、新平王、新兴王、上党王,成为政治摆设。在晋怀帝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中,匈奴、羯胡杀害了大部分的洛阳贵族。西晋灭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大概率是被俘杀了,逃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总之,刘禅此人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他的长子和五子要么有君子之风,要么是忠烈之士,还是可敬可佩的,可惜生不逢时。
2023-07-15 04:23:2112

为何在蜀汉灭亡十六年后,魏晋才出兵讨伐东吴呢?

因为魏晋当时正在处于内部的篡位夺权时期,没时间来出兵讨伐东吴,就等了个十六年。
2023-07-15 04:24:194

姜维在蜀汉灭亡后,为何选择策反钟会?

东汉末年分三国,不过,三国并不会一直存在。到了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此战,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选择和钟会合作,从而试图恢复蜀国。那么,问题来了,姜维在蜀汉灭亡后,为何选择策反钟会,他真的有复国的可能吗?一首先,蜀汉灭亡之后,刘禅派人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行至广汉郪县,将自己的符节送给胡烈,又从东道向钟会投降。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礼贤下士,用以安抚蜀地官吏。又结交蒋斌和蒋显,和姜维情好欢甚。十二月二十四日,朝廷下诏,以伐蜀之功劳,册封钟会为司徒(三公之一),并封县侯,食邑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千户。对此,在笔者看来,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之所以选择策反钟会,显然是因为两人一开始就建立了不错的交情。正是二人关系的不断深化,从而为姜维策反钟会提供了机会。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魏灭蜀之战中的曹魏将领中,邓艾等人则没有和姜维拥有什么密切的接触。所以,从姜维的角度来看,不仅会非常突兀,甚至有被邓艾直接上报司马昭的可能,这显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平定蜀汉之后,钟会有谋反之心。他忌惮的只有邓艾。同时邓艾破蜀后居功自傲,承制专事,钟会便密白司马昭说邓艾有反状。同时,卫瓘、胡烈和师纂等人也上书说邓艾有悖逆之举。二到了公元264年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司马昭担心邓艾不服命令,命令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对此,在笔者看来,钟会有谋反的意图,加上另外一位执掌兵权的邓艾已经被装进囚车,这促使姜维只能去和钟会合作了,也即除了钟会之外,姜维并没有其他比较适合的人选了。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钟会既然有谋反的意图,那么,仅仅凭借自己的实力,无疑是难以和司马昭相抗衡的,也即无法实现割据蜀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钟会也需要和姜维合作。对于姜维来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成功挡住了钟会率领的10多万大军,成为让钟会都尊敬的对手。三更为关键的是,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在蜀汉将士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因此,钟会想要获得原先蜀国将士的支持,必然要和姜维进行合作,也即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不仅姜维需要找钟会合作,后者想要在蜀地谋反,同样离不开姜维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姜维坚持归降曹魏,也即站到司马昭这一边的话,那么,考虑到钟会在曹魏将士中的威望相对不足,他的谋反之举,显然是自掘坟墓。对于姜维来说,想要恢复蜀汉,钟会所掌握的10多万大军,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力量。虽然蜀汉原先有10万大军,但是,这10万大军分布在益州各地,加上后主刘禅已经归降了曹魏,这让姜维能够联系的兵马,最多只有数万人。于是,想要恢复蜀汉的话,钟会麾下的10多万大军,无疑是姜维必须借助的力量。当然,如果不能为我所用的话,姜维很可能也会借助钟会之手,以此削弱这10多万大军,避免这些魏国将士在立场上,显然不会偏向到蜀汉这一边。综上,姜维和钟会之间的合作,可以说当时的必然结果了。那么,问题来了,姜维真的有机会恢复蜀汉吗?四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姜维和钟会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姜维实际上是有机会恢复蜀国的。究其原因,显然是钟会不够杀伐果断,或者说钟会的行动不够缜密。蜀汉灭亡之后,钟会于公元264年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她的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可以说,钟会走到这一步,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不过,对于司马昭的心腹胡烈和卫瓘,钟会却没有果断除掉,从而留下了后患。在钟会之乱中,胡烈之子胡渊当时年十八岁,身先士卒,攻杀钟会,名扬远近。而就卫瓘来说,钟会把卫瓘留在身边商量此事,在木片写上“欲杀胡烈等”给卫瓘看,卫瓘不答应,两人便开始互相猜忌。卫瓘去上厕所时,碰到胡烈原本的亲将丘建,便告诉他,要他把消息传到军中。因此,没有及时除掉胡烈、卫瓘等司马昭的亲信,成为钟会兵变失败的重要原因。换而言之,如果钟会能够成功控制局面,不让局面走向失控的话,比如没有提前走漏消息的话,完全有机会在蜀地成功割据一方。虽然当时司马昭已经在关中一带调集大军了,但是,想要再一次从关中攻入到益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姜维完全可以趁着钟会造反这样的机会,联系原先蜀国的将士,从而迅速解决掉钟会,进而以后主刘禅的名义在蜀地起兵。从这一角度来看,姜维的谋划,确实有机会恢复蜀国
2023-07-15 04:25:011

蜀国灭亡,钟会和姜维密谋反魏的计划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

聪明人本应做聪明事,但实际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被权利之欲所牵引,为达目的而不计其后果,就会利令智昏,因而盲动,即使是聪明人也必然做蠢 事。谋略故事钟会先后追随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参谋军机,颇被重用。司马昭曾称赞钟会说:“君真是我的子房。”由于蜀主刘禅昏庸,信任佞臣,大臣见疑,司 马昭决定派钟会伐蜀。司马昭召钟会问:“我想命令你为大将,去伐东吴,可以吗?”钟会说:“主公之意,本意不在伐吴,实是伐蜀,不是 吗?”司马昭大笑说:“你真是我心底的虫子。但如果你要伐蜀,你要用什么办法?”钟会说:“我想主公欲伐蜀,已域图样在此。”司马昭展开地图一看,图中详 细记载了一路安营下寨囤粮积草之处,从何而进,从何而退,一一皆有法度。司马昭心中大喜,说:“真良将!”便令钟会与邓艾二人分领两路大军取蜀。钟会出师,司马昭送于城外十里,邵悌悄悄对司马昭说:“今主公派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我料钟会志大心高,不可使他独掌大权!”司马昭笑着说:“我难道不 知道吗?”邵悌说:“主公既知,何不使个人以为副职!”司马昭说:“所有的人都说不可伐蜀,只有钟会建议伐蜀,是其心不怯,则破蜀必然。蜀既破,则蜀人心 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那样,钟会即有异志,蜀人又怎么能助他呢?至于魏人,得胜思归,更不会跟他造反。”可见司马昭虽 任命钟会伐蜀,但早已做好了另一手准备。钟会兴兵伐蜀,一开始,屡屡得手,后被姜维阻于剑阁,粮将尽正想退兵,却由于邓艾偷度阴平险 道成功,直捣成都,于是,刘禅令姜维投降。蜀国灭亡后,钟会与姜维密谋叛魏。这是二人互相利用,一拍即合;钟会想利用姜维在蜀国的声望与关系,辅佐他割据 西蜀,姜维则想促钟会叛魏而行其兴复蜀汉之计。除去邓艾后,钟会领军进驻成都,尽得邓艾军马,威声大振,钟会对姜维说:“我今日方趁 平生之愿!”姜维便用言语试探他说:“今将军大功已成,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钟会笑说:“君言差矣。我还没到四十岁, 怎么能效仿游手好闲之事呢?”姜维便暗示说:“若不退闲,当早图良策。”姜维摆明是叫他造反,钟会自然心领神会,抚掌大笑说:“伯约知我心也。”二人自此 每日商议大事。正当钟会与姜维谋反时,司马昭先下手了。姜维说:“自古以来,君疑臣则臣必死,难道不见邓艾吗?”钟会说:“我意已决!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也不失作刘备。”于是便召集诸将以郭太后有遗诏令征讨司马昭为名,召集诸将宣布此事,不从者欲尽杀之。由于事不机密,计谋泄漏,诸将起而反抗,钟会、姜维都在乱军中被杀死。智慧点睛聪明是人的一种长处,但聪明也会让人傲了心性,进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 真正聪明的人会使自己的聪明深藏不露,会让别人猜不透他,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自己的聪明。卖弄小聪明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我们 为人处世,还是应该多点脚踏实地、多点实际考虑,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2023-07-15 04:26:291

曹魏名将钟会,造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魏蜀吴三国角逐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将领。钟会就是在曹魏伐蜀过程中涌现的名将。钟会是名士钟繇的儿子,接受曹魏司马昭受命与邓艾等一同攻打蜀国。在拿下成都后,钟会在蜀将姜维挑唆下,发动叛乱。但是钟会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服众,在发动造反之前又不慎走漏了消息,结果钟会和姜维都死在曹魏乱军之中。钟会与邓艾、魏瓘一起出兵攻打蜀国。邓艾出突袭计谋拿下成都,刘禅看大势已去,就命姜维等率部众主动投诚。曹魏大军进驻成都。邓艾被任命为成都守将。钟会其实是个真正的野心家,他联合魏瓘一同上书陷害邓艾。结果邓艾被押解回魏国。钟会的野心是并不甘心臣服于曹魏政权做一个小小的守将。西蜀降将姜维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一直伺机想光复西蜀统治。他看出钟会想割据一方的野心,于是在一旁推波助澜,怂恿钟会在成都起事,自立为王。钟会是临时受命于司马昭带领军队攻打蜀国的。他不同于那些带领部众屡战杀场的将领,可以凭借赫赫战功在军中建立威信,拥有听命于己的亲信武装。因此钟会起兵反叛的根基是不牢靠的。再者,曹魏军队驻扎成都,魏军与蜀军多年交战,积怨已久。蜀将姜维与钟会共谋造反,势必增加魏军内心的仇恨和恐慌。钟会善权谋,但是他在造反前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把曹魏大军中一些把握兵权的官员关入大牢,而这些官员手下都有一些亲信,结果激起兵变,导致钟会造反未成却死在乱军之中。钟会的失败在于他看似手握重兵,其实这只军队并不具备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并没有看清时局就草草起兵,结果兵败如山倒也不足为奇了。
2023-07-15 04:27:054

如果钟会叛变成功,姜维下一步会怎样做,有可能光复蜀国吗?

如果钟会叛变成功,姜维下一步会怎样做,有可能光复蜀国吗?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上,姜维光复蜀国的可能性都很小。咱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司马昭掌了曹魏大权后,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同时也为了得到更多政治上的筹码,方便之后的篡位,决定对外发动一场大仗,他选中的软柿子就是蜀汉。曹魏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多,都认为此时不是伐蜀的最好时机,大将邓艾也一力劝阻,请他等几年再出兵。只有司隶校尉钟会十分支持司马昭的决定,司马昭便任命他为伐蜀的主将。但世事就是那么难以预料,一心伐蜀的钟会被蜀汉大军阻于剑阁,难得寸进;本不支持伐蜀的邓艾却率军三万自阴平道直攻成都,迫使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姜维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此时他在哪里呢?就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呢。得知刘禅已经降魏,姜维和钟会两人都是气不打一处来。对于钟会来说,奔波这一场为的就是立下不世军功,结果被邓艾抢了;对于姜维来说更是难以接受,蜀汉还有那么多生力军,皇帝却投降了!蜀汉将士们知道后都十分气愤,但也只能无奈地降了钟会。没过多久,姜维就发现他似乎还有机会,因为钟会对司马昭并不是那么忠心,而且名利心太强,为了争功竟然陷害灭蜀功劳最大的邓艾。于是姜维撺掇钟会杀了不服从他的魏将,据蜀自立。钟会也有这种念头,和姜维一拍即合,他想让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姜维才不想为他卖命呢,随口敷衍,让他给自己兵将武器。某天他们正在密谋,魏军诸将忽然发动兵变,两人就这样被杀了。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钟会不得人心,他已经杀了一部分魏将,却还有很多人不服他,不愿跟着他造反。就算勉强叛变成功,他也控制不住这支大军。最主要的是,司马昭早就怀疑他有异心,并且已经部署了防备对策。出兵蜀汉之前,有人对司马昭说钟会是个小人,不能让他带兵伐蜀,免得生出事端。司马昭笑着说只有钟会的意见和自己相同,不能不用,他就算有异志也不用担心,因为魏军思归,不会留在蜀地,而蜀军对魏军有恐惧之心,钟会就算想做什么也做不到。事情的发展正如他所料,魏军不愿跟随钟会,人人都在魏国有家有业,谁耐烦跟着他干?而且,司马昭还做了另一手准备。钟会陷害邓艾时,司马昭就觉得他不太对劲,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骑兵一万多人入斜谷,驻扎在离成都不远的地方,还自领十万大军驻守长安,随时可以拿下钟会那点人马。所以,假设钟会成功说服军中将领,士兵们也对他言听计从,姜维依然无法利用他光复蜀国,司马昭又不是死的。另外一方面,姜维想复国,也得看刘禅愿不愿意。刘禅并不是民间传说里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可能不够聪明,却很有自知之明。也许在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时候,刘禅就已经看到了蜀汉的结局。蜀汉不东出,无以争天下,但诸葛亮都没能做到的事,刘禅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蜀汉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发展实力,并祈祷曹魏内部出什么大问题,自己垮台。结果,曹魏的确出了问题,曹家的基业快被司马家篡了,但司马家也不好对付,蜀汉依然难以生存下去。因而刘禅审时度势,主动投降。看清大局的他会愿意再度复立吗?不,他很清楚,就算再立也不长久,何必费那个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他得知姜维反叛后,立刻再下一道命令,让姜维投降,或者急切的向魏军表明自己的态度。没有刘禅的配合,姜维这台戏就唱不下去。如果他掌握了钟会的军队,再加上原有的蜀军,或许能抛开刘禅另立刘备的其他儿子为帝。但真到了那一步,钟会不可能看不出他的真实目的,怎会让他如愿?如果他把钟会杀了,魏军立刻就得大乱。那时别说复国,保命都难,可能还会牵连到刘禅及其他已降的蜀将。事实上,钟会之乱的确死了很多蜀汉将领。
2023-07-15 04:27:398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原因如下:1、钟会看到同伴邓艾被司马昭猜忌,落得个阶下囚的地步,兔死狐悲。魏国灭蜀,最大的两个功臣是钟会和邓艾,两个人一个在前面吸引蜀汉大将军姜维的火力,一个在绕道后方,开辟第二战场。包围两人巧妙配合,才灭了蜀汉,缺了哪一个,都很难灭亡蜀汉。但是在灭蜀后,钟会不满邓艾在成都居功自傲,于是想除掉邓艾。2、钟会不满司马昭架空曹魏。曹魏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曹魏大权一直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先后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当时的曹魏,先后经历曹芳、曹髦、曹奂三个小皇帝,早已名存实亡,皇帝的威严还不如曹操时期的汉献帝刘协。钟会简介:钟会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负责机密事务,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在平定诸葛诞之乱中,钟会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累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务无不参与。景元年间,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将其灭亡。蜀将姜维假意投降,意图复国,钟会与姜维共谋,遂打压原同僚邓艾,并以郭太后遗命之名,起兵于成都,讨伐司马昭。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钟会
2023-07-15 04:28:551

手握重兵的钟会和邓艾,如何被仅一千兵马的卫瓘除掉的?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最后随着曹丕,就刘备和孙权的先后称帝,遂成为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其中三国以蜀国实力最弱,也最先被灭亡。司马氏灭蜀之战充满了传奇色彩,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钟会和邓艾领兵20余万伐蜀,钟会和蜀将姜维在剑阁对峙不下,魏将邓艾率领奇兵绕开剑阁,穿越蜀地700里山川河流,突然出现在蜀国腹地,蜀主刘禅归降邓艾。成功灭亡蜀国的邓艾和钟会自恃功高,欲拥兵自重,钟会更是拥有姜维辅佐,准备直取延津,剑指洛阳,结果二人双双被只统帅一千兵马的监军卫瓘制服这是为何?邓艾之死邓艾攻入成都之后,擅自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颀等各领州郡,并且上书司马昭,以“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为由推迟班师回朝,在蜀地拥兵自重。然而邓艾还没能来得及进行下一步行动,他便被监军卫瓘关入囚车送往洛阳,并在钟会死后,派诸葛绪追赶上邓艾,将其杀死。邓艾之所以失败如此之快,主要有两点原因。1.钟会和邓艾两相制衡早在钟会邓艾离开洛阳的时候,司马昭为防备二人拥兵在外便留了一手——安排他们两相制衡。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名义上邓艾归钟会节制,但二人互不相管。最关键的是,邓艾和钟会都自恃才高,所以面和心不和。魏将诸葛绪兵败,钟会要斩将立威,众将力劝才救下诸葛绪,钟会却说道:“吾奉天子明诏、晋公钧命,特来伐蜀,便是邓艾有罪,亦当斩之!”结果艾大听闻此言后怒道:“吾与汝官品一般,吾久镇边疆,于国多劳,汝安敢妄自尊大耶!”2.将士思归心切邓艾留在蜀地,心中盘算凭借数万兵马和蜀地,进则取关中东指洛阳,退亦不失做刘备第二。于是大摆庆功宴,擅自封官许愿。但是他却忘记了随他入蜀的魏军将士家眷皆在魏国,众军士跟随他出生入死来到蜀地,如今大功告成,众人最希望的就是赶紧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当得知邓艾拥兵自重时,钟会派监军卫瓘去捉拿邓艾,一旦邓艾杀死卫灌,则钟会以平叛为名讨伐邓艾。而卫瓘也很聪明,他刚到成都便向众将士表明奉司马昭之命擒拿邓艾,与其他人无关。所以当卫灌出现在邓艾面前时,他的手下没有一人来阻拦,就这样邓艾被关进了囚车。钟会之死除掉邓艾之后,钟会失去了掣肘,在姜维的鼓动下,他也准备效仿邓艾拥兵自重。钟会和姜维正可谓强强联合,结果也像邓艾一样死在了卫瓘手里,原因有三点。1.司马昭大军在后当钟会和卫灌对付邓艾时,司马昭便带着魏帝曹奂来到了长安,坐镇在钟会的后方,同时派贾充领兵三万出斜谷。钟会的兵马是邓艾的六倍,真的发生交战,可以说是胜券在握,那么司马昭何必坐镇长安,多此一举呢?他对邵悌解释道“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布阵在钟会背后的魏军,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钟会头上,这正是卫灌等人反抗钟会的底气之所在。2.在魏军中立根未稳当初为了制衡久经沙场的邓艾,司马昭特意起用了未曾统过兵的钟会。钟会此前均在魏国担任文职,司马懿受曹爽猜忌,装病数年之后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他,就是因为他久在关陇统兵,在魏军将士中威望很高。而钟会虽然拥兵数十万,但是在魏军中并没有稳固的根基,所以才需要胁迫众将领支持他谋反,这才酿成杀身之祸。3.师出无名,不得军心得知司马昭已经亲自率军来到长安后,钟会明白已经失去了司马昭的信任,便下定决心拥兵自立。姜维建议他打着奉太后遗旨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司马昭。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高平陵之变后魏国军政大权便落入了司马氏手中,通过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的经营,大权传到司马昭时,曹魏俨然已经改姓。众军只知道有司马昭,不知有魏主,就像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并且早在钟会离开洛阳之际,司马昭便准确的预料到了这点: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耳。所以当钟会在元宵节酒会上拿出所谓了太后遗旨时,没有一人附和,反而惶恐不安。最后钟会只得胁迫众将签字画押,并且把他们软禁起来。最后众将被软禁的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卫瓘率军攻入大殿,钟会被乱刀砍死,姜维也选择自尽。至此,拥兵二十余万的邓艾和钟会,一一被卫灌所制服。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不分,分久必合,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氏一统三国的大势如此,卫瓘代表的就是司马昭,大家认为呢?
2023-07-15 04:29:135

三国姜维简介 三国姜维怎么死的

姜维(202-264)本为魏将,青年降蜀后深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赏识,成为其军事方面的传人。姜维好学不倦、朴素清廉,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无人能出其右的最后支柱,尽心尽力北伐二十年,却因成效不彰、耗费国力而招致后世的责难。蜀汉灭亡时,密谋复国失败而被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二、遥遥北伐路(238-262)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今地不详)筑城据险而守,西连羌胡。而郭淮以主力攻击廖化,又让夏侯霸等追姜维于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姜维只好放弃进兵,回头救援廖化。249年正月,魏国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右将军夏侯霸惟恐被牵连,投奔蜀汉。姜维假节,出兵西平,再次北伐。姜维先依曲山(位于陇西郡南部)筑起两座城寨,让牙门将军句安、李歆分兵把守,自己联络羌胡首领质任等进逼魏国西部,一边向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进军,一边围攻南安。此时代郭淮为雍州刺史的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曲山,断绝运粮通道和城外的水源。句安等挑战不应,城中将士困窘交加。姜维闻讯,回军牛头山(即曲山所在山区)解围,陈泰坚守不出,同时秘密派人联络讨伐羌人的郭淮策应。于是郭淮率领部队开赴洮水,拦截姜维的退路。姜维发现魏军计划,紧急撤退,曲山城寨牙门将军句安、李歆计划终于粮尽降魏。姜维初战不胜而退,而在郭淮军中的邓艾认为姜维必定再来,于是屯兵白水(今白龙江,嘉陵江支流,流经沓中)北岸。三日后,姜维派廖化在南岸结营,牵制邓艾。姜维想从下游渡河,突击洮城(应是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而邓艾也算到了这一步,不顾廖化而径赴洮城,使姜维无功而返。几番领军西进后,姜维认为自己已经相当熟悉雍凉西部的情况,而且经过和魏军的几次较量,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打算一边联络羌胡呼应,一边投入更多军力,这样有希望一举占领陇右。但是当时掌握军权的大将军费袆却认为,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完成的北伐,自己与姜维更不会成功,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要抱着佼幸决成败于一举的心理。因此费袆每次都只拨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军队。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于汉寿(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刺杀身亡。少了费祎的阻挠,卫将军姜维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北伐行动。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位于南安郡南部),打算围攻南安,而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进驻洛门(南安与天水之间,今甘肃省武山县东)相拒,姜维粮尽退兵。254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统领全国军队。年初,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献书请降,于是姜维进围襄武,和魏讨蜀护军徐质交锋,斩杀徐质,击败魏军,但是蜀汉荡寇将军张嶷也在该役中战死。姜维乘胜追击,不少州县闻风而降,于是姜维就将其中河关(今青海省循化县东)、狄道、临洮三县(三县皆属雍州陇西郡)的居民迁入西蜀的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东南)、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北)。255年夏,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征西大将军张翼再次出征陇西,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省和政县西),进逼狄道。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要和东面的征西将军陈泰会合夹击姜维。王经初战失利,渡洮水退往西面,再次被姜维截住痛击,王经大败,魏军死者数万,不得已率万余残兵退保狄道城,姜维不顾张翼「见好就收」的劝阻,率部队围城。魏征西将军陈泰得知后,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连夜赶往狄道东南高山上,派很多人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到救兵来了,士气大振。姜维没料到陈泰军来得那么快,不得已马上率部队攻击山上的陈泰军,却被陈泰击退。九月,姜维见围攻不利,又怕被陈泰截断退路,于是主动退往钟提(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驻扎。256年正月,姜维升为大将军。七月,祁山麦熟,姜维率休整后的部队出祁山,发现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提前布防,便回师经董亭进攻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位于南安郡南部)的险要进行抵御,姜维无法攻克,于是和镇西大将军胡济兵分两路,想直接攻击雍凉重镇上邽。但是胡济应到未到,姜维自己率领部分军队,连夜渡过渭水,向东直接沿山道进逼上邽,却在段谷(位于上邽以南)遭遇邓艾狙击,部队被完全击溃,大量士兵阵亡。蜀国上下对姜维这次北伐的失败有很多怨言,而原先已平定的部分陇西郡县也骚动不安,于是姜维引咎自行降职为后将军(一说卫将军),行大将军事。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据点,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魏国方面不得不分拨部分关中(即长安一带)兵东下平乱。姜维想要乘关中空虚进攻秦川(秦朝中心地带,指关中),于是再次率数万人出骆谷,取道沈岭(骆谷北口,今陕西省周至县南)。当时长城(位于沈岭北麓)积存的粮草较多但守兵较少,听说姜维进逼,相当害怕。魏国征西将军、雍凉都督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指挥抵抗姜维,镇西将军邓艾也率军从陇右赶到长城会合。姜维前住芒水(渭水支流,流经沈岭山麓),沿山布下营寨,但司马望和邓艾一直坚守不出。次年,姜维听说诸葛诞败死,于是撤军回到成都,复职为大将军。262年十月,姜维兵出洮阳(今甘肃省临潭县),却在侯和(今甘肃省卓尼县北)被邓艾击败。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客居蜀汉,但十几年 来虽然有胜有负,但是近年的连续作战失利却使得他的威信受到很大挫伤。而在蜀汉朝廷上,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一直想要废除姜维的职务,让阎宇替代。姜维很厌恶黄皓的行为,劝后主刘禅诛杀黄皓,但后主对他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能干什么呢?以往董允看到黄皓就咬牙切齿,我很看不惯他这种做法,你又何必也和他过不去呢?」眼见后主信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党羽很多,姜维开始害怕自己的一番进谏会招来不测之祸,于是就告谢了几句退出。后主随即让黄皓拜见姜维谢罪,姜维趁机说要去沓中屯田种麦,以此避祸。三、魏灭蜀战役(263)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魏灭蜀战役」条。(考证补充尚在进行中)姜维防御汉中的战策与以往的保守方法不同。以往魏延、王平的做法,是以重兵塞住汉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姜维认为这样子无法大破敌人,所以故意大开汉中北方的入口门户,而重兵镇守汉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阳平关(又名阳安关),再屯兵阳平关前的汉、乐二城(注十二),又在外围的汉寿、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等地设围,呼应坚守,以游军袭击攻关不克的敌人。等到敌退之时,诸围军力齐出,力求给敌人最大的损伤。263年,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听说钟会在关中操练军队,有进攻我们的趋势,应该尽早派遣张翼、廖化率部队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迷信鬼巫,鬼巫说魏军会不战而退,于是黄皓就让后主压下姜维的奏报,不让群臣知道。等到钟会大军开向骆谷,邓艾多路进入沓中,蜀汉朝廷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支持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支持汉中地区。(注十三)这时,邓艾已经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接攻击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负责截断姜维前方,金城太守杨欣等前往甘松(位于白水上游,今甘肃省迭部县)狙击,三万魏军和姜维部队在阴平(应指沓中一带)相持不下。不久,由于阳安关口的蒋舒出降、傅佥战死,汉、乐形同孤城,钟会大军遂长驱直入。姜维听说后紧急撤军,在强川口被杨欣等追上而被击败。当姜维得知阴平桥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士兵守住,立即取道孔函谷(白水流经之峡谷,今甘肃省舟曲县)入北道,做出要直击雍州后方的架势,诸葛绪急忙退兵三十里阻截姜维;姜维一听说诸葛绪撤守,马上回军绕过阴平桥头,一日之差,姜维得以从容撤退。姜维退还白水(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后,会合廖化、张翼、董厥的部队,一起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北)驻守,抵挡钟会大军南下。钟会到达剑阁后就写信招降,夸称姜维有文武之德,胸怀大略,远近驰名;姜维并不回信,只是分兵守住各处险要。钟会屡攻不克,再加上魏军补给线太长,粮运不及,不得已开始商讨撤军。而此时邓艾走阴平险道,过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直达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县北),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整兵南下,又在绵竹击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殉国战死,成都震动。十二月,后主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一举占领成都。姜维等人乍知诸葛瞻被击败,有传闻说后主要固守成都待援,又有传闻说后主要向东去东吴避难,也有传闻说要南入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县)。于是姜维就率军从剑阁撤退,经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县)、郪道(今四川省成都市东)来审视传闻的虚实。而这时后主派遣太仆蒋显来传敕令,命姜维军投戈放甲,到涪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无不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悲愤。钟会见到姜维后说:「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投降?」姜维神色严正,流泪说道:「今天来此相见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听了之后很惊讶。四、大胆复国计(264)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邓艾、钟会二士之死」条。蜀军投降后,钟会很器重姜维,对他予以厚待,还将自己的印号节盖都还给姜维等人,并不削去他的军权。两个人出巡时常乘同一辆车,与会时坐同一张席子。钟会对自己的长史杜预说:「将姜维和中土的名士相比,诸葛诞和夏侯玄都及不上他。」而此时姜维心中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发现钟会这个人很有野心,认为可以借助钟会瓦解蜀中的魏军,而使蜀汉复国。姜维一边写密函给后主说:「希望陛下能再忍耐数日的屈辱,我有办法使社稷再度恢复,日月再放光芒。」一边游说钟会说:「将军从淮南平乱以来,计策从未失算,晋王全靠你一人之力,才能完成那么大的功业。如今蜀地已经平定,你的威德传于世间,人民都以你的功劳为高,主君也害怕你的谋略,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打算安然回军么?韩信和文种的下场就在眼前,像他们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因为愚昧的人碰上了昏君吗?这都是利害关系使然啊!如今将军立下大功,成就大德,何不仿效范蠡泛舟太湖隐匿踪迹,功成身退,登峨嵋之岭,从赤松子云游呢?」(注十四)钟会回答说:「你想得太远了,我恐怕做不到,而且现在的情况,或许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姜维说:「若有其它解决办法的话,就全靠你本身能力来处理,应该用不着我来提示了。」于是钟会和姜维之间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不久之后,钟会等诬陷邓艾谋反成立,邓艾被打入囚车,押赴京城。紧接着,钟会在264年正月十五日抵达成都,独统大军,决意谋反。在钟会的计划中,姜维先率五万人为先锋出斜谷,钟会领大军在后,到长安后兵分两路,骑兵沿陆路东进,步兵下渭河顺流向东入黄河,估计五日到孟津(洛阳北方渡口),可与骑兵会合于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攻下洛阳则天下可定。而姜维的意图,则是先怂恿钟会尽杀魏将,然后自己再杀钟会,并将魏兵全数坑杀,迎回后主。但是钟会对姜维杀尽魏将的建议一直犹豫未决。时值魏国郭太后病逝,正月十六日钟会便请齐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汉遗臣,在成都为郭太后发丧,然后拿出自己伪造的「太后遗诏」给在场人士看,内容是要钟会要起兵讨伐司马昭,愿意共同起事者须当场签名。众人一片错愕之中,钟会更命他的亲信代领诸军,把这些官员、将领软禁在成都官署,紧闭城门宫门,严兵看守。但是杀将事机不密,当夜消息走漏。先是钟会商议大事的监军卫瓘脱身,把钟会要杀尽握有兵权的将领的消息告诉钟会的手下丘建,丘建把这消息告诉被软禁的以前上司胡烈,胡烈又设法让手下亲兵把消息传到城外给自己的儿子胡渊,搞得一个晚上城内城外都知道了。于是第二天城外的军队大举登墙涌入城内,姜维率钟会部众力战,手刃五六人后战死,卒年六十三。《魏晋世语》中提到姜维死后身体被剖开,发现胆如斗大。魏兵又争着前去追杀钟会,而钟会还有直属部队数百人跟着他绕殿而走,但最后也通通和钟会一起被蜂拥齐至的魏兵杀死。进城的魏兵在成都四处搜括抢掠,城里死伤惨重,那些现在属于卫瓘的将领,花了几天的时间才终于把乱事平定。许多蜀汉遗臣如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姜维的妻儿等也在乱中被杀。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345-356)初年随部队到达蜀地,见到一些当时的遗老,以及姜维降后给刘禅的密奏,说是假降钟会,然后杀了他恢复蜀汉的领土。可惜这件事最终失败,蜀地的人民至今为之嗟伤不已。」五、后世评论关于姜维的性格,可由《三国志》其它几处人物传记看到不同的面向。〈卷45.杨戏〉记载,257年杨戏姜维出军至芒水,但他心里向来不服姜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姜维外表宽厚但内心忌怨,心里一直过不去,等到还军后,有官员猜着姜维的意思参奏杨戏, 朝廷就把杨戏免职了。而〈卷40.廖立〉写道,廖立因恣意批评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等人而被免官,放逐汶山郡;后来姜维率偏军经过汶山时,还去拜访这位前辈,则显出他有人情味的一面。《三国志》〈卷45.邓芝〉说,邓芝任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部属,俭素不治私产,不与官场人物同流;他对当时台面上人物少有敬重,唯有姜维是他特别赏识的,由此记载显出姜维出众的地位。《魏晋世语》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这句话放在钟会夸赞姜维的招降信之后,虽有溢美之嫌,不过算是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姜维在时人眼中的形象。蜀汉学者郄正曾著述评论姜维,其中说道:「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的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资财,没有妾室,家中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穿着的衣服、出行的车马及日常用品,一点也不奢华繁复,饮食上也很节制,官家所给的俸禄,都是随手用光。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廉高尚,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祈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获得成功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认为姜维这个人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它方面,这是有悖于史家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啊。」但是东晋史家孙盛并不赞成郄正的评价。孙盛说:「世人虽然有百种行径,做万种不一样的事,但是忠孝义节却是百行的冠冕。姜维是魏国人而外奔蜀朝,违魏君徇私利,不可说是『忠』;舍弃老母,不可说是『孝』;加害旧邦魏国,不可说是『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说是『节』;且没有德政而疲累地驱驰人民,身负抵御外侮的任务而使国土失守,又不能说是『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个也没有。魏的叛臣,又是亡蜀的乱相,而郄正却说姜维是人物仪表,真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谦卑,又和强盗分财的义气、因富贵而怕死才投降有什么不一样?」裴松之则针对孙盛的评论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郄正的评论虽然都是讲好话,但始终没说姜维的所有行事可供天下作准则,「一时仪表」之语也只在好学与俭素两件事上。《三国志》姜维本传及《魏略》皆说姜维本无叛心,是受了情势所逼而投降蜀汉;孙盛讥贬的内容中,顶多可以责备姜维舍弃母亲,其它的都太过刻薄,也不能拿来反驳郄正。《晋纪》的作者干宝评价说:姜维身为蜀汉的丞相,国家灭亡主公自缚受辱而没有死节,却死于钟会之乱,真是可惜啊!然而这并非是他本人惜于一死,而是难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古时候的烈士,遇到危急也不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吝惜自己的名节去完成大业,这并非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本来就知道自己已经活不长了,担心自己事业未竟而无法死得其所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姜维这个人有点文才武略,却一心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不考虑实际情况穷兵黩武,最终因为不明敌情,判断计划不周密而遭横死。老子说:「治理大国就像烧小菜(一样马虎不得)。」更何况像蜀汉这样地域极小的国家,怎能屡屡滋扰,使她不得安生呢?
2023-07-15 04:33:021

钟会被谁杀了?魏国大将钟会是怎么死的?

钟会是曹魏的一名大将,同时也是谋士,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也是一名很厉害的书法家。他身在曹魏阵营,联合邓艾帮助攻灭了蜀国,但是却在此之后起了谋反的心思,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只不过最终失败罢了。那么,钟会谋反失败之后,他是怎么死的呢?钟会是被谁杀死的? 钟会,字士季,是三国后期曹魏的重臣,同时,因为父亲钟繇的关系,自幼就能接触到书法,因此,他也是一名书法家。钟会年仅五岁,就被蒋济认为是“非常人也”,长大之后更是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的是玄学。 司马懿为夺取曹魏政权,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此后,钟会由于早年受到司马师的赏识,因此成为他重要的幕僚之一。《世说新语》中有提及,钟会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很可能在年轻时候就有来往,毕竟同为名门公子,有来往也是最正常的。 钟会很大的功绩,来源于灭蜀之战。当时群臣中只有他一个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之后,当司马昭决定行动,钟会自然也就参与其中。钟会与邓艾两个人联合作战,钟会在正面,在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则偷渡阴平杀向皇宫。这样的作战果然有效,蜀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国宣告灭亡。 然而,刘禅是认命了,姜维却并没有,他看得出来钟会有些反叛的心思,毕竟艺高人胆大,钟会才能的确厉害,这也就让他滋生了一些想法。姜维借此机会劝说钟会造反,于是在谋划之下,诬陷邓艾反叛,让司马昭下令把这个自己最忌惮的人抓了起来,这样自己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不过,钟会的最终目标毕竟不是邓艾,而是司马昭。钟会召请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和他的皇后明元郭皇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然而没过几日,在兵变途中,钟会遭遇作乱,姜维和钟会毫无准备,最终被众兵士直接杀死,终年四十岁。
2023-07-15 04:33:091

三国时的成都大屠杀!被遗忘的阿斗投降后蜀汉惨剧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邓艾率大军进攻益州,同年,刘禅在成都不战而降,迎接邓艾大军进城,蜀汉宣告灭亡。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禅的投降是出于“仁心”,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保住了成都百姓的性命,实在是“功德无量”的明智之举,似乎刘禅同学的“大智慧”足以完爆那些“穷兵黩武”的“伟大”人物了。 然而,如果你知道刘禅投降以后成都发生了什么,你恐怕就不会认同这种观点了。 其实对于刘禅投降是“好事”的言论古已有之,最早的记载应该就是《三国志》。 陈寿评价劝刘禅投降的谯周时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谯)周之谋也。” 当时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有三种选择:一、固守成都,等姜维野战主力回援,灭掉邓艾后,再合兵与钟会决战;二、前往南中之地,组建割据政权,当时蜀汉大将霍戈在南中镇守,有一定的实力(所谓“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三、直接投降。 网络配图 刘禅犹豫不决,谯周劝刘禅选择三,刘禅同意,直接投降。 而陈寿评价说谯周对蜀汉有大功,所谓“刘氏无虞”,就是说刘家人没事,“一邦蒙赖”,是说蜀汉全体臣民得以安然无恙。 如果不了解历史,以及后续事情的发展,很多人恐怕都会认同陈寿的这个评语。 但是,如果你问这么一群人,他们一定不会认为刘禅的投降是正确的。 蜀汉大将姜维、张翼、蒋琬的后代蒋斌、蒋显、关羽的后代关彝及全家、蜀汉大臣卫继、刘禅的太子刘璿、以及整个蜀汉后宫女眷! 还有,成都的数十万百姓! 他们怎么了? 他们在刘禅投降后,遭受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场屠杀就是钟会之乱后,魏军兵将对原蜀汉官吏和成都百姓的大屠杀事件! 刘禅投降后,魏军驻扎在成都周边,邓艾与钟会明争暗斗,最后双双毙命,魏军失去约束,如狼似虎一般对放下武器的蜀军及手无寸铁的成都百姓展开了长达数日的烧杀淫掠。 对于这段历史,并无更多的详细记载,由于陈寿是晋人,钟会叛乱牵扯到晋文帝司马昭,而直接参与者则有胡烈、卫瓘等晋朝名将,陈寿无法对那场大屠杀作更多的描写。 但他还是提到了一句:“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我们其实不难想象当时一团混乱的大屠杀场景。 有历史记载的,蜀汉方面被屠杀的人员包括: 网络配图 魏军先是杀了姜维及其全家,并取出姜维内脏。郤正就说姜维是“身死宗(家族)灭。” 蜀汉大将张翼被乱兵所杀; 蜀汉奉车都尉、大尚书卫继被乱兵所杀; 庞德的儿子庞会,也是在这次动乱中,趁机带兵冲入关家府邸,将关氏一族灭门。 蒋琬的后代蒋显、蒋斌也都死在这次兵乱之中。 另外,魏军还冲入了蜀汉后宫,掠夺奸 *** 眷,其中一位“李昭仪”(昭仪,汉代嫔妃封号,她是刘禅的女人)因不愿受辱而自杀。 刘禅的长子,也是蜀汉的太子刘璿被乱兵杀死。 蜀汉旧官吏、兵将的境遇尚且如此悲惨,成都的平民百姓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所谓“军众钞略,死丧狼籍”,八个字不知包涵了多少成都百姓的血泪。 陈寿之所以如此称赞劝降刘禅的谯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谯周是陈寿的老师! 而力主抗战,最后战死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一直瞧不上陈寿,曾羞辱过他! 当然,我们固然不能据此判定,陈寿赞扬谯周就是出于私心。 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连刘禅的太子都被乱兵杀死了,“刘氏无虞”这四个字根本就不对!而蜀汉后宫遭受如此羞辱,曾经的名臣宿将要么身死,要么被灭门,成都百姓惨遭数日大屠杀,“一邦蒙赖”这四个字也是徒有虚名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魏军将士如何如此残暴呢? 除了庞会杀关家是仇杀,其余的奸淫掳掠,都是出自野蛮的欲望。 网络配图 由于我们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我们无法得知历史真相。但是,有一条记载或许能让我们窥见当时大屠杀的一些场景: 《晋书@段灼传》:“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儿,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 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杀诸葛瞻的“精兵”部队多半就是这批胡人。后来邓艾被囚禁,钟会死,邓艾部下喊着“为主将报仇”的口号肆意杀戮。这批人与段灼、杨欣跟随邓艾灭蜀,立下大功,但是,最后官方对他们封官拜爵的仅有三十余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打仗没落到实惠,如今,所谓“许以重报”官方既然无法满足,那么只有向蜀汉官吏、百姓和妇女身上索取了。 乱成都的魏军中,肯定有这批胡人的身影! 最后再说一句:刘禅的投降绝不是出于对蜀汉官员和百姓的考虑,而是八个字“贪生怕死,惧怕辛苦。” 谯周劝刘禅投降的理由很明白:“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再辱之耻,何与一辱.......原陛下早为图之,可获爵土。" 意思是:“干脆咱就不要脸这一次,总比跑了再被捉住,不要脸两次强!希望陛下您赶紧投降,说不定还能被施舍一些爵位和封地呢,多划算!” 而在谯周的劝降建议中,只字未提蜀汉百姓!刘禅最后听从谯周建议投降,纯粹是出于自己的怯懦和软弱,根本不是什么为了百姓! 倒是刘璋投降刘备,那才是真的对巴蜀百姓心怀怜悯,不愿百姓再遭兵革。
2023-07-15 04:33:161

邓艾是因为和司马昭唱反调才被杀害的吗?

三国末期,在邓艾偷渡阴平灭了蜀汉之后,名义上的曹魏一方,发生了短暂的叛乱,也就是邓艾钟会两人,一个是被扣上反叛的帽子,一个是真心的想反叛,但是两人都不是司马昭的对手,司马昭也是用了一把“手术刀”,也就是卫瓘,精准地切除了自己心头的两个心腹大患。在这段动乱中,卫瓘敏锐地察觉到了司马昭的心思,毕竟在钟会邓艾出征前,司马昭不会授意卫瓘处理掉两人,卫瓘一个人也没有那个实力,而是在邓艾和钟会互斗之间,卫瓘找到了机会,同时司马昭也是暗示出了除掉邓艾钟会的意思,卫瓘也是敢于置自己于险地,用计谋除掉了邓艾钟会。先要说的就是邓艾钟会之乱的起因,是邓艾在灭了蜀汉之后的自行分封。《三国志.邓艾传》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邓艾这么做的确是越权了的,不过邓艾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避免成都生乱,导致蜀汉已经投降的局面发生变化,价值蜀汉之地距洛阳太远,邓艾也来不及请示,以免生乱,所以按理说,邓艾此举虽有不妥,但是绝不是反叛之意,当属成都百姓也是比较称赞邓艾的,毕竟他做到了秋毫无犯,成都遭遇战火之灾,还是钟会被杀的时候,关羽在成都的家人也是在当天被庞德之子庞会尽数斩杀的。但是邓艾的举动遭到了钟会的诬陷,声称邓艾谋反,同时卫瓘也一同和钟会上书,这是卫瓘高明的地方,他察觉到了除掉邓艾钟会的机会,所以他当时表面上选择站队在钟会这一面。《三国志.邓艾传》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晋书.文帝纪》会潜谋叛逆,因密使谮艾。其实卫瓘和司马昭都知道邓艾是被冤枉的,在出征前,有人就提醒过司马昭,说钟会邓艾手握重兵在外,可能会反叛,但是司马昭表示很放心,“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造反需要本钱,钟会邓艾所带之将士,是打死不会跟从他们造反的,所以说,司马昭根本就没有顾虑,但凡是一个聪明人,就不会选择反叛这一条死路。所以说司马昭的命令是把邓艾押京师。《晋书.文帝纪》咸熙元年春正月,槛车征艾。这就说明问题了,如果司马昭相信了邓艾模范,邓艾会乖乖地被押回京师,而且直接让钟会灭掉邓艾不久可以吗,都反叛了还有什么顾忌的,司马昭留邓艾一命的做法,就是在疯狂暗示钟会啊,赶紧反叛啊,不然等到邓艾到了京师把一切都说清楚,你就没机会了。而钟会则是耍起了小心思,也就是让卫瓘去送死,意图坐实邓艾反叛。《晋书.卫瓘列传》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钟会的算盘是,卫瓘去抓邓艾,两人必定会发生冲突,不论是谁把谁杀了,都对自己有利,只是钟会的权谋之术并不比卫瓘高超,他以为把卫瓘玩弄在股掌之间,但是他不知道卫瓘已经把他当死人了。如果说换做是一个平庸之人的话,很有可能会一走了之,跑到司马昭那里痛诉钟会谋反了,毕竟诬陷邓艾在前,企图逼死自己在后,这就是实打实的想谋反了,不过卫瓘却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那就是用计擒住邓艾。《晋书.卫瓘列传》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卫瓘选择的时间很鸡贼,在半夜抵达成都,又派人去联络邓艾部将,称司马昭要拿邓艾,与其他将领无关,不听从卫瓘安排的话,就是诛三族的大罪,所以这些将领没有选择,只能听从于卫瓘的,还是那句话,本来邓艾也没打算谋反了,也没有相关的安排,不然卫瓘早就被做掉了,而邓艾则是睡醒后,迷迷糊糊就被送上了囚车。正是因为邓艾没有谋反,所以其旧部才会想要为其开罪,在钟会被杀后,邓艾部署就要求接回邓艾主持大局,但是卫瓘派田续,诛杀了邓艾父子。《三国志.邓艾传》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这里要注意的是,卫瓘知道邓艾是冤枉的,司马昭也是知道的,但是为何在邓艾死后,其在洛阳的儿子也被杀了,其他家室又被流放,说明司马昭还是没有给邓艾翻案的,司马炎篡位后到是替司马家假惺惺的抚恤了邓艾的后人 ,其嫡孙邓朗被任命为郎中。其实司马昭想要杀邓艾的原因不是什么反叛,而是邓艾有才但不受控制,在邓艾平定蜀汉之后,这位狂傲之才,没有心满意足,他想要趁势东进灭吴,并且上书司马昭表示自己的意图,但是果断被司马昭叫停。《三国志.邓艾传》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司马昭的意思是你邓艾给我消停点,灭吴是国家大事,岂能你一个人说打就打了,而且在灭了蜀汉之后,司马家一统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维护内部稳定,即便司马家顺利接管曹家江山,这件事要比灭吴重要的多,所以说司马昭是求稳,这个时候一心想要灭吴的邓艾就是在和他唱反调啊,这是在触犯司马昭的大忌,那个时候,才能不是司马昭考量人的重要条件,而是是否对司马家言听计从,能听话是最基本要求,一个不听话又有才能,军中也有威望的人,司马昭自然是怎么看都不顺眼。只是邓艾毕竟是狂傲之人,灭吴对他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如果实现了,那么他接连灭了两个国家,邓艾的功劳就是无人可及的了,只是他不知道,他这样不可控的人,是司马昭容不下的,也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而卫瓘也是能够猜到司马昭心思的,所以说派田续诛杀邓艾父子,不是单纯的为了私心,怕邓艾活着找司马昭说理去,他是知道司马昭想要除掉邓艾的,所以在动乱平息后,没人追责他私自诛杀邓艾罪责的,而是要封赏于他,卫瓘都是很谦虚,拒绝了封赏,但是他已经得到司马昭的信任青睐。至于钟会,司马昭是知道他真心要反的,毕竟通过邓艾事件,司马昭很容易察觉钟会在谋划什么,平白无故诬陷邓艾干什么,不就是要独揽留在蜀地的军权嘛,所以司马昭的做法是逼迫钟会选择,要么束手就擒,要么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仓促起事。
2023-07-15 04:33:221

魏国大臣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他谋反有什么目的?

钟会是三国后期魏国非常重要的谋臣,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曾经不遗余力地支持司马昭攻打蜀国的计划,并且亲自上阵主持伐蜀,可以说,灭亡蜀国的事情中,钟会贡献出了非常大的力量。可是后来,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大转变,成了一个反叛者,起兵讨伐司马昭。这到底是为什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钟会,三国时期的魏国的著名将军和书法家。他打小就才华出众,不论是群臣还是皇帝都对他非常欣赏。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曾多次巧出计谋,多次被人比作西汉的张良。 在景元年间,钟会曾独立支持和协助司马昭的征战蜀国的计划,蜀国灭亡后,他多次大力结交名人名士,沉重打击了邓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在245年,就担任了秘书郎的工作,随后在249年时担任中书侍郎一职。直到254年,曹髦在帝位时,就被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 “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这句话正是陈寿对他的评价。他一生坦荡,自从他有了一定的功绩时,认为自己的功名天下人无人能比,不愿意在屈于人下。于是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假传圣旨,准备谋杀司马昭,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终年40岁。 政治方面的他才华横溢,他在书法上也是有一定工笔的。钟会的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因此,钟会在书法上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张怀瓘曾称他是:“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其次,钟会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善于模仿他人的书法笔记,曾经还伪造过邓艾的书信,使得司马昭心生疑虑将邓艾收押。 史上有名的“钟会之乱”,当时是在蜀汉将领姜维的协助支持下,反对曹魏的一件事。那时的钟会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司马昭,夺取天下。可是,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瓦解了。 在公元263年,邓艾,钟会一起参加了魏灭蜀的战争。他们两个人在攻打蜀国期间相互扶持,彼此衬托,钟会命令由剑阁进军,邓艾选择了走阴平的路。这样的局面吓到了姜维,于是下令调动所有的军队去阻止钟会。结果,邓艾迅速的追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成都。才使得刘禅投降。 自从这以后,蜀地被占领,钟会的态度开始出现傲慢狂妄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边人的背叛。深受钟会厚待的姜维暗中联络刘禅,计划诱使钟会作乱,来削弱魏军的战斗力,然后再将钟会杀害,重新夺取政权。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钟会并没有发觉什么,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设计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这场战乱曾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体现。 关于这次的战乱,民国学者吕思勉认为钟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魏国,跟姜维同样是名烈士,还评价钟会是个文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不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说他想要尽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围的。因此钟会也是个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三国时期的邓艾和钟会两个人物为什么都没有善终?相比之下的很多三国人物来说,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后人所关注,但这两个人物却刷新了历史。在公元前263时期,他们两个人一起带兵灭了蜀国。 事实上他们可不算是无名小辈。邓艾是魏国时期的重要杰出人物。若生在刘备时代那会,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将士之才,无论地理文化,他都是样样精通。当然每每谈到邓艾,就不能不提他的死党姜维了。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的胆气和正气连他的顶头上司司马昭都感到肃然起敬。他一生英勇,但还是栽进跟头遇到一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当然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那就是钟会。钟会是一位军事天才,他上演的第一个好戏就是造船,当初也是为了引人耳目,让大家都认为他要攻打的是吴国,事实上要攻打的是西蜀。当然,他所造的船为后来魏晋过长江立下了悍马功劳。 之后在战争中,钟会成功的牵制住了姜维的主力,从而让邓艾有机会占了姜维的便宜。虽历史早已远去,但每每回想起钟会的死以及姜维自刎的画面依然能够想象到历史的惨烈。 如果说历史上钟会的死是悲壮的,那邓艾的死就如同轻如鸿毛了。那日钟会的手下见钟会一死,便连忙赶去救邓艾,而看守邓艾的监军害怕将来邓艾会死机报复,于是派了军队将邓艾处决了。身首异处的邓艾,与他之前出征时的潇洒相比是多大的反差。
2023-07-15 04:34:271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第一种认为,钟会“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还有第三种说法,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钟会原本没想谋反,以他的才智,如果打算叛乱,肯定会第一时间派重兵守住汉中的要塞。当他得知司马昭派兵时,才意识到了危险。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钟会灭蜀有功,引起了钟会政敌的嫉妒,功高震主加深了司马昭的猜疑,才引发钟会之乱。
2023-07-15 04:34:341

钟会拥有雄兵二十万,还有姜维帮忙,为何谋反会失败?

264年正月十五,钟会率领大军进入蜀汉都城成都,并派人将邓艾押往洛阳。此时,钟会手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余万,而且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昔日的蜀汉名将姜维也成为钟会的座上宾。然而,钟会发动的这场谋反,仅仅维持了三天,就宣告失败,钟会、姜维被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三国时期有三位名将,分别是邓艾、钟会、姜维,他们三人堪称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将领。比如说钟会擅长谋略、算无遗策,司马师称其有“王佐之才”,司马昭更是将钟会称为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张良)。这次的灭蜀军事计划,完全是由钟会部署并且指挥的。邓艾、姜维也是名将,两人长期在关中一带交战,互有胜负。蜀国灭亡后,邓艾居功自傲,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他让钟会将邓艾逮捕。在此期间,钟会也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打算背叛司马昭,举兵叛乱。按理说,以钟会的才智,再加上姜维的帮助,以及手中的二十万精兵,即使不能推翻司马昭,割据川蜀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他为何失败了呢?其一,钟会个人的局限性。钟会这个人长期担任司马师、司马昭的“参谋”,他擅长谋划,但却没少直接在一线指挥,缺乏相应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灭蜀之战是他指挥的,但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恐怕也很难成功。可以说,钟会有张良谋略之才,却不懂韩信用兵之道。其二,姜维投靠钟会另有目的。蜀汉灭亡后,姜维向钟会投降,然而他却另有目的。姜维暗中派人向后主刘禅传递书信,“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的计划是,让钟会杀掉魏国诸将,然后他在杀死钟会,利用钟会谋反的机会,兴兵恢复蜀汉的江山。其三,钟会长期担任参谋职务,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钟会召集诸将,“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然而却没有得到了诸将的支持,可见钟会虽然是主将,但却没有自己的亲信将领。此时,姜维趁机献策,“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钟会犹豫未决之时,那些将领已经发动兵变。其四,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想留居此地。正月十八中午,魏将胡烈和他的儿子擂鼓出门,各路魏军虽然没人统领,但都涌出军营,杀向蜀汉的皇宫。当时钟会正给姜维分发武器,听到外边的鼓噪声后,立即投入战斗。姜维率领亲信与魏军交战,他虽然亲手杀死了五六个人,但毕竟势单力孤,最终被杀。钟会也死于乱军之中,与此同时也有数百将士战死。钟会之乱从正月十六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仅仅维持了三天。钟会、姜维以及邓艾,都在这场动乱中丧命。此后魏军在蜀中杀人劫掠,姜维全家被杀,关羽满门也被庞德之子庞会斩杀。直到几天后,这场动乱才算平息。
2023-07-15 04:34:501

有灭蜀功劳因此被司马昭信任的钟会,叛变的原因是什么?

263年正月十六,40岁的钟会矫郭太后遗诏,在成都起兵反叛司马昭,正月十八,钟会与姜维就死于兵变,叛乱被迅速平息。钟会之乱,这段蜀汉灭亡后的插曲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许多人不明白,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又有了灭蜀的战功,绝对可以出将入相,那么身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为何会选择起兵叛乱呢?首先,钟会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但却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钟会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但他一直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史书中关于此类的记载非常之多: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司马昭之妻王元姬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辛宪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认为钟会骄纵自大,不可不防。虽然钟会确实有才能,为司马昭出力不少,但司马昭面对身边臣子对于钟会如此之不信任,也难免受到影响。这从司马昭对钟会的任命上可以看出。平定诸葛诞后,钟会在司马昭府中担任记事,"为腹心之任"。之后,接替王经为司隶校尉,转为外任。不久,又出任镇西将军、都关中诸军事,首次担任军职。虽然钟会的官位越来越高,并掌控兵权,但他却由内任转为外放之官。再加上钟会士人出身,此前从未有军旅经验,此番被司马昭委以如此重任,对于钟会来说并非易事。另外,曹魏此前主动进攻蜀汉,均遭惨败。司马昭此次出兵,群臣也是反对声连连,长期和蜀汉交锋的邓艾都不赞成大举征讨蜀汉,甚至直到钟会出征时,仍有军官向司马昭谏言不可出兵。在群臣中,唯独钟会支持司马昭,而且为征伐蜀汉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钟会这么做,自然和其他同僚格格不入。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根据《三国志》的纪录,钟会灭蜀后居功自负,出格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群众,威震西土"。 钟会以为本人"功名盖世,不成复为人下,加虎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中间不竭的调拨,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还有一种说法,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最后钟会终究还是少了些魄力,犹豫了些,没有及时处理好军中的将领,导致兵变,和姜维身死乱军之中。钟会的图谋自立,和他的性格有关,加上姜维的影响,导致在灭蜀后,野心膨胀。加之司马昭大军迫近,钟会为了自保,引发了他的自立。
2023-07-15 04:35:233

钟会汗不敢出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钟会汗不敢出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钟会之乱 史上有名的“钟会之乱”,当时是在蜀汉将领姜维的协助支持下,反对曹魏的一件事。那时的钟会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司马昭,夺取天下。可是,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瓦解了。 在公元263年,邓艾,钟会一起参加了魏灭蜀的`战争。他们两个人在攻打蜀国期间相互扶持,彼此衬托,钟会命令由剑阁进军,邓艾选择了走阴平的路。这样的局面吓到了姜维,于是下令调动所有的军队去阻止钟会。结果,邓艾迅速的追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成都。才使得刘禅投降。 自从这以后,蜀地被占领,钟会的态度开始出现傲慢狂妄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边人的背叛。深受钟会厚待的姜维暗中联络刘禅,计划诱使钟会作乱,来削弱魏军的战斗力,然后再将钟会杀害,重新夺取政权。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钟会并没有发觉什么,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设计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这场战乱曾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体现。 关于这次的战乱,民国学者吕思勉认为钟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魏国,跟姜维同样是名烈士,还评价钟会是个文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不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说他想要尽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围的。因此钟会也是个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钟会汗不敢出 “钟会汗不敢出”讲述的主人公就是钟会以及他的哥哥钟毓。这个小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言语》这本书中。从这本小故事就能看得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处事方式。先让我们一起回味下这则小故事。 钟繇的几个儿子长得都很不错,不论是外貌还是学习方面,都是可得的人才。其中大儿子钟毓就相当的厉害了,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大官,而他的小儿子也是毫不逊色。他很小的时候非常的聪明,记得有一回,著名的大臣蒋济来到他家里做客,见到了钟会就感动很吃惊,对钟繇说道:“你的这个孩子将来可不一般啊,我刚见到他,从他的眼睛里看出来,他一点也不害怕和怯场,将来必定是个胆大的奇才。”又有一次,钟繇带着这两个儿子进宫面见皇上。初次见到皇帝的两个儿子的表现不相同,钟毓第一次见皇上,吓得浑身发抖,出了一身汗。而钟会却像没事人一样,一点紧张的神情都没有,很是从容。皇帝见着了问钟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钟毓用他发抖的声音说道:“初次见皇上,害怕您的威严,所以才会紧张到汗如雨下。”皇帝有问钟会:“你哥哥很是胆怯,那你怎么不呢?”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皇帝听了笑了起来,一点也没有要责罚的意思。
2023-07-15 04:35:541

钟会为什么造反?

一般来说都认为是钟会野心大,拥兵自重后意图更进一步。也有人认为,他其实和之前的毌丘俭、诸葛诞等人一样,不满司马氏擅权,有了这样的机会所以起兵反叛。史学家吕思勉的贫家就很有意思:“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钟会的效忠于魏。姜维的效忠于汉,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两个烈士了。”
2023-07-15 04:36:012

嵇康与钟会之间的瓜葛 嵇康被钟会害死了吗

嵇康与钟会 嵇康,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精通音律,特别喜爱抚琴。关于他的音乐理论著名的有《琴赋》《声无哀乐论》,同样对于书法、绘画、和文学都有相当多的成就。 嵇康画像 说道他与钟会之间的瓜葛,也是要从嵇康的狂傲的性情说起。嵇康为人旷达狂放,纵逸傲散。向叔还曾描述过他与嵇康之间的友谊,他认为嵇康轻时傲世,对待礼法也是不屑一顾的。最能体现嵇康的这种性情的就要数嵇康于钟会之间的纠葛了。 钟会出生于名门,还是曹魏的大将军,父亲是书法家钟繇。他少年得志,十九岁就当了将士,还被皇上封为秘书郎的职位,当然他的职位晋升的也很快,不出三年就被上升为尚书郎。虽然政治得意,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他对年长他两岁的嵇康很是敬佩。嵇康似乎对他很是不感冒,并不想与他有过多的交流。在《世说新语》这本书中就有提到:当时钟会编纂的《四本论》,想让嵇康看一下,但是心理又害怕自己写的书又入不了嵇康的法眼,于是情急之下,竟然““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没过多久,钟会又一次前来拜访嵇康。嵇康仍就不予理睬,继续在自己的家门口晃来晃去,一副别人看不见自己的样子。时间已久,钟会就觉得很是无聊,决定离去。就在这时,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以后,钟会将这件事记恨在心里,于是在后来,找了个机会将嵇康害死。 钟会书法 钟氏家族的书法造诣流传两代,虽不算远,但非常著名。其中主要的人物就是钟会和他的父亲钟繇。其中,钟会不仅传承了撰书之名,还继承了他父亲的写字书法风格。萧衍曾在《管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评价了钟会:钟会书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钟会画像 他的父亲是三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以及政治家。他才思敏捷,拥有渊博的学识,擅长多种字体,其中最擅长的就是楷书。他父亲就书法成就颇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成就,不仅仅是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的成果,还因为他有三位著名的名师以及创新的头脑,能够积极吸取当代的民间新字体,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钟会,是钟繇的儿子。曾是魏朝末年的大将军。他继承了父亲的书法,擅长写字,并且在书法上有独到成就。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他的父亲为“大、小钟”,南朝的梁庾肩就曾在自己的一本书中将钟会真书列为“上下之品”。钟会的书法特别注重字形的结构,所以他不论什么的书法都是很漂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隶书。关于隶书的书法风格,别人都常常称赞他笔法飘逸,有气势,给人一种壮志凌云的感官。据说,有一天钟会假装说自己的字是荀勖写的,于是两个人对此争执不休,闹了别扭。直到有一天荀勖暗中画了自己父亲的画像,被钟会发现了,很是感动,最终二人重归于好。关于钟会的书法行草,个个都是很漂亮的,被称为神奇的艺术。 钟会之乱 史上有名的“钟会之乱”,当时是在蜀汉将领姜维的协助支持下,反对曹魏的一件事。那时的钟会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司马昭,夺取天下。可是,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瓦解了。 钟会画像 在公元263年,邓艾,钟会一起参加了魏灭蜀的战争。他们两个人在攻打蜀国期间相互扶持,彼此衬托,钟会命令由剑阁进军,邓艾选择了走阴平的路。这样的局面吓到了姜维,于是下令调动所有的军队去阻止钟会。结果,邓艾迅速的追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成都。才使得刘禅投降。 自从这以后,蜀地被占领,钟会的态度开始出现傲慢狂妄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边人的背叛。深受钟会厚待的姜维暗中联络刘禅,计划诱使钟会作乱,来削弱魏军的战斗力,然后再将钟会杀害,重新夺取政权。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钟会并没有发觉什么,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设计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这场战乱曾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体现。 关于这次的战乱,民国学者吕思勉认为钟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魏国,跟姜维同样是名烈士,还评价钟会是个文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不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说他想要尽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围的。因此钟会也是个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三国钟会 钟会,三国时期的魏国的著名将军和书法家。他打小就才华出众,不论是群臣还是皇帝都对他非常欣赏。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曾多次巧出计谋,多次被人比作西汉的张良。 《三国演义》中的钟会 在景元年间,钟会曾独立支持和协助司马昭的征战蜀国的计划,蜀国灭亡后,他多次大力结交名人名士,沉重打击了邓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在245年,就担任了秘书郎的工作,随后在249年时担任中书侍郎一职。直到254年,曹髦在帝位时,就被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 “王凌风节格尚,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这句话正是陈寿对他的评价。他一生坦荡,自从他有了一定的功绩时,认为自己的功名天下人无人能比,不愿意在屈于人下。于是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假传圣旨,准备谋杀司马昭,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终年40岁。 政治方面的他才华横溢,他在书法上也是有一定工笔的。钟会的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因此,钟会在书法上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张怀曾称他是:“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其次,钟会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善于模仿他人的书法笔记,曾经还伪造过邓艾的书信,使得司马昭心生疑虑将邓艾收押。 钟会汗不敢出 “钟会汗不敢出”讲述的主人公就是钟会以及他的哥哥钟毓。这个小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言语》这本书中。从这本小故事就能看得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处事方式。先让我们一起回味下这则小故事。 钟会影视形象 钟繇的几个儿子长得都很不错,不论是外貌还是学习方面,都是可得的人才。其中大儿子钟毓就相当的厉害了,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大官,而他的小儿子也是毫不逊色。他很小的时候非常的聪明,记得有一回,著名的大臣蒋济来到他家里做客,见到了钟会就感动很吃惊,变对钟繇说道:“你的这个孩子将来可不一般啊,我刚见到他,从他的眼睛里看出来,他一点也不害怕和怯场,将来必定是个胆大的奇才。”又有一次,钟繇打着这两个而进宫面见皇上。初次见到皇帝的两个儿子的表现不相同,钟毓第一次见皇上,吓得浑身发抖,出了一身汗。而钟会却像没事人一样,一点紧张的神情都没有,很是从容。皇帝见着了问钟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钟毓用他发抖的声音说道:“初次见皇上,害怕您的威严,所以才会紧张到汗如雨下。”皇帝有问钟会:“你哥哥很是胆怯,那你怎么不呢?”于是钟会便用他哥哥钟毓的口吻说道:“陛下天之骄子,威严在此,所以紧张。”皇帝听了笑了起来,一点也没有要责罚的意思。 邓艾钟会 三国时期的邓艾和钟会两个人物为什么都没有善终?相比之下的很多三国人物来说,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后人所关注,但这两个人物却刷新了历史。在公元前263时期,他们两个人一起带兵灭了蜀国。 邓艾雕像 事实上他们可不算是无名小辈。邓艾是魏国时期的重要杰出人物。若生在刘备时代那会,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将士之才,无论地理文化,他都是样样精通。当然每每谈到邓艾,就不能不提他的死党姜维了。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的胆气和正气连他的顶头上司司马昭都感到肃然起敬。他一生英勇,但还是栽进跟头遇到一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当然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那就是钟会。钟会是一位军事天才,他上演的第一个好戏就是造船,当初也是为了引人耳目,让大家都认为他要攻打的是吴国,事实上要攻打的是西蜀。当然,他所造的船为后来魏晋过长江立下了悍马功劳。之后在战争中,钟会成功的牵制住了姜维的主力,从而让邓艾有机会占了姜维的便宜。虽历史早已远去,但每每回想起钟会的死以及姜维自刎的画面依然能够想象到历史的惨烈。 如果说历史上钟会的死是悲壮的,那邓艾的死就如同轻如鸿毛了。那日钟会的手下见钟会一死,便连忙赶去救邓艾,而看守邓艾的监军害怕将来邓艾会死机报复,于是派了军队将邓艾处决了。身首异处的邓艾,与他之前出征时的潇洒相比是多大的反差。
2023-07-15 04:36:081

最后的名将:姜维,11次北伐不成,以身殉国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逶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逋ι砘の揽な兀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连结羌胡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t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t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主持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t被刺杀身亡。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 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姜维于是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樊志起饰演的姜维 延熙二十年(24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 景耀元年(258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于是引兵回成都,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 以身殉国 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主要成就 军事成就 当初刘备为汉中王,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于是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都立围守,以备强敌。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伐蜀,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驻守在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劝其投降,但遭到拒绝。而此时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率大军长驱直入。姜维的军事布置因为朝廷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蒋舒本为武兴督,因为在职期间没什么表现,所以被派往关口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 文学才能 《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历史评价 姜维画像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S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 *** 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S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剑门关平襄侯祠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轶事典故 议谥赵云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刘禅下令对已故开国功臣进行追谥,先后追封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庞统为靖侯。 刘禅下诏说:“赵云当初跟随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绩,多次救我于危难之中,你们商议一下赵云的谥号。”大将军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当初跟随先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遵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应该表彰他的功劳;当阳长坂坡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情谊,能够削金断石;赵云忠诚保卫主上,君主念其功劳大加赏赐;赵云以礼厚待下属,部下为其效命不计较生死;战死的将士因为有赵云这样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赵云的恩情都情愿以死来报答。按照谥法:温和、德才兼备、有爱并且有智慧称为“顺”,有职业操守,有信誉,处理事情不偏不颇称为“平”,克敌制胜,平定祸乱称为“平”,所以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尚在冀县,所以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于钟会。钟会问姜维:“你为什么来迟了?”姜维却神色严正哭着说:“现在来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对此非常惊讶,非常器重姜维,让姜维继续统领他原来的军队。而姜维却劝钟会拥兵造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自称益州牧。钟会想让姜维率领五万人为先锋讨伐司马昭,而姜维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但钟会想要杀魏将的事情败漏,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人物古迹 平襄楼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南街姜庆祠内。祠祀三国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民国时期乡人曾在此举行“庆坛”活动,故又名姜庆楼。初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为寺观型木结构建筑,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楼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楼高24米,建筑面积202平方米,一楼一底,三重檐歇山顶,楼周围有回廊,斗拱硕大,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维城 剑门关右侧的悬崖绝壁之巅,有一灌木丛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条窄路可通往大剑山。这块丛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数万.是当年姜维居高临下,把守剑门屯兵的“营房”。当地群众叫此地为“营盘嘴”,又叫“姜维城”。后来历代兵家镇守剑门,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有城池、战壕等遗迹。 另,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姜维洞,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姜维井,关内的营盘嘴有姜维苗,以及姜维墓、姜公桥等等。 故道石刻 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姜维进兵所开,蜀汉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蛮夷造反夷反,姜维率兵前往讨伐。姜维入平康 (今黑水县境内)沿杂谷河而上,越朴头山由旧时理番县入黑水大道马场沟而入平康。朴头山姜维故道山崖旁有隋开皇九年会州刺史姜项达重治旧道的《通道记》碑文一通,《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派人重治旧道事。 家族成员 父:姜 后裔:姜宝谊,唐高祖李渊将领,右武卫大将军。与宋金刚作战被俘不屈死,追赠左卫大将军。 姜恪,宝谊子,唐高宗时以战功官至左相。
2023-07-15 04:36:141

魏灭蜀之战是怎么回事?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魏灭蜀之战是怎么回事?对三国有什么影响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成都兵少。蜀君臣听闻魏军到来之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坚守于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的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向钟会投降。魏灭蜀之战结束。邓艾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此时钟会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父子被捕,发往洛阳。收押邓艾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钟会原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又自领十万兵马屯于长安。后来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发动兵变。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乱兵烧杀抢掠,成都城内死丧狼藉。后由卫瓘约束将士,方才平息。至此钟会之乱结束。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2023-07-15 04:37:021

姜维投降魏国,是无奈接受命运,还是假意图谋复国?

公元263年11月,邓艾军队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开城投降,并命令姜维的北伐军团和蜀汉所有军队向魏军投降,蜀汉于是灭亡。 邓艾进入成都后,便私自分封刘禅和蜀汉百官,被钟会抓住把柄。钟会于是陷害邓艾,将邓艾父子免职拘捕,押送回洛阳。此后,钟会又与姜维合谋,意图据益州割据自立,但受到魏国将士反弹,姜维与钟会都死于乱军之中,史称「 ”钟会之乱”。 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并写明刘禅投降时姜维的态度,姜维投降魏国到底是无奈接受命运?还是假意图谋复国?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两种观点。 蜀汉灭亡后,姜维看出钟会与邓艾的矛盾,于是假意向钟会投降,并鼓动他反叛魏国,并在益州自立。 有人说,十多万魏军,怎会跟随钟会姜维反叛魏国呢?其实,这事确有可操作的空间。 钟会意图谋反后,曾有心腹之人向钟会建议,杀尽魏军将领,但钟会因为犹豫,之后便被魏军将领反弹,导致反叛失败,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钟会能够杀尽魏将,此时姜维手中仍然有5万多北伐蜀军,而十余万魏军却有兵无将,群龙无首,已不构成威胁。 只要姜维能够顺利斩杀钟会的话,接着便可以让刘禅发声明恢复蜀汉政权,然后蜀汉各地驻军将领也会跟随反正,蜀汉便可复国。 反观曹魏,十余万魏军限于蜀地,还失去了邓艾、钟会等一干优秀将领,如果依照这形势发展的话,天下大势或许有新的变化。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姜维以魏人而出仕蜀汉,将丞相诸葛亮的北伐遗志作为终身事业,对蜀汉不可谓不忠;在蜀汉灭国后,仍然想尽办法,意图复国,其人格不可不让人肃然起敬。 虽然姜维在对北伐的执念和汉中的防守战略上多为人诟病,但他忠勇之义仍然得到了后世人的赞许。 《世说新语》曾记载姜维死后被魏军剖开身体,发现其「 ”胆大如斗”,可见姜维为复兴汉室殚精竭虑,可谓汉之最后大将军。
2023-07-15 04:38:161

三国归晋的历史是?

你问的什么呀?三国归晋的过程中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三国归晋的历史进程?三国归晋的历史记载者?263年钟会邓艾两军攻蜀,邓艾军率先攻破蜀国都城成都,钟会妒之。加上故蜀大将军姜维在一旁进言,力劝钟会据蜀自立,钟会乃囚杀邓艾,起兵作乱,后被部将攻杀,钟会之乱遂平。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代魏称帝,建立晋国。280年晋军分六路击吴,灭亡吴国,三国归晋,自此华夏再次统一。
2023-07-15 04:38:266

蜀后主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最后分别都是什么结局?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奇袭成都,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兵临城下,刘禅不顾第五子刘谌的劝谏,开城投降,刘谌愤而自杀,不久太子刘璿在钟会之乱时被杀。刘禅与其余五子及其蜀汉的王公大臣们被迫迁到了洛阳,被司马昭给监视了起来。到洛阳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凭借着自己“乐不思蜀”的高超演技,骗过了司马昭等人,在魏国小日子超级爽。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刘禅死后,他剩余的五个儿子在永嘉之乱时惨被杀害,可谓是悲惨至极。1.刘璿(224年-264年)字文衡,刘禅长子,生母为王贵人。延熙元年(238年),被立为太子;刘璿喜爱骑马射箭,出入没有节制规矩,东宫属官中庶子霍弋引经据典,尽心规谏刘璿,使刘璿的不好行为得以改善。咸熙元年(264年),蜀汉大将军姜维闻刘禅举国降魏,便假装向钟会投降,设计杀死邓艾,但不久姜维和钟会起事之事泄漏,钟会和姜维同时被杀,刘璿也被乱兵杀害,时年40岁。2.刘瑶,生卒年不详,生母不详,刘禅二子,延熙元年(238年),受封为安定王。咸熙元年(264年),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307年-313年)时被杀。3.刘琮(?-262年),生年不详,生母不详,刘禅第三子。延熙十五年(252年),封为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去世。其后代排辈用字:云(为)学西(希)承道统,存(成)心(兴、新)恪守天良。4.刘瓒,生卒年不详,生母不详,刘禅第四子。延熙十九年(256年),封为新平王。咸熙元年(264年),蜀亡后随刘禅东迁洛阳。大约死于永嘉年间(307年-313年)的永嘉之乱中。5.刘谌[chén](?-263年),刘禅第五子,生母不详。景耀二年(259年),封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国邓艾军队兵临成都门下,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刘谌劝阻无效之后,先杀妻儿,而后自杀于昭烈庙。6.刘恂,生卒年不详,刘禅第六子,生母不详。景耀二年(259),封为为新兴王。咸熙元年(264),蜀汉灭亡,刘恂跟随刘禅东迁洛阳。泰始七年(271),刘恂继承父亲刘禅的爵位为安乐公,死于永嘉之乱时期。7.刘璩,又名刘虔,生卒年不详,生母不详,刘禅的第七子。景耀元年(258年)被封为上党王。咸熙元年(264年),蜀国亡后随刘禅投降魏国,后来于永嘉之乱被杀。
2023-07-15 04:38:411

蜀汉是在哪场战役里被灭的

蜀汉是在哪场战役里被灭的?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成都兵少。蜀君臣听闻魏军到来之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坚守于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的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向钟会投降。魏灭蜀之战结束。邓艾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此时钟会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父子被捕,发往洛阳。收押邓艾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钟会原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又自领十万兵马屯于长安。后来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发动兵变。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乱兵烧杀抢掠,成都城内死丧狼藉。后由卫瓘约束将士,方才平息。至此钟会之乱结束。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2023-07-15 04:39:121

云长后人在蜀汉灭亡后为啥惨遭灭门,张飞后代就平安无事?

刘禅投降后,钟会受到姜维的诱使妄图自立为王,最终被乱军所杀。杀红眼的曹魏士兵在成都大肆劫掠,不少蜀汉官员死于非命,而关羽的后人惨遭灭门。杀光关羽后人的叫做庞会,他是庞德的儿子。庞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替父报仇”。庞德原来是马超的部下,他在马超被曹操击败后归降曹操。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围曹仁于樊城。曹操为解樊城之围,派于禁统、庞德前去增援,不料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而庞德则宁死不屈,对关羽破口大骂,最终被关羽斩杀。曹操、曹丕念庞德忠勇,赐他的儿子庞会为列侯、中尉将军。因为庞德的关系,庞会的仕途还算顺利。到257年时,庞会因平定诸葛诞有功,升任平寇将军、临渭乡侯。寒门出身的庞会能在世家大族掌权的时代混到这个地位已经很不容易了。263年,曹魏兴兵灭蜀,庞会随军出征,是钟会的部下。刘禅投降后,庞会跟随大军进驻成都,并在钟会之乱时趁机灭掉了关羽后人。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和他一同阵亡,次子关兴没过多久也病逝。关兴有两个儿子,嫡子关统无后,庶子关彝在关统死后承袭爵位。所以蜀汉灭亡时,关羽的后人只剩他的孙子关彝,被庞会灭门的应对就是关彝一家子。不过这个说法是有争论的。因为这个记载出自于西晋王隐的《蜀记》,而不是陈寿的《三国志》。按理说陈寿作为钟会之乱的亲历者,他应该会记载这件事,因为他在关羽传中提到了关彝,但并没有写关彝的下落,所以这件事还是存疑的。那么张飞的后代为何平安无事呢?张飞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张苞早夭,其子张遵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次子为张绍,承袭张飞爵位,蜀汉灭亡时担任尚书仆射,力劝刘禅投降,并亲自拿着玉玺投降邓艾。张飞的两个女儿则先后成为刘禅的皇后。所以张飞的后人一个是投降派,一个是刘禅的皇后,自然不会受到魏兵的冲击,所以平安无事。
2023-07-15 04:40:094

历史刘禅有后代活下来吗?

历史刘禅有后代活下来。在刘禅7子2女之中,唯有三子刘琮与长女葛刘氏有明确延续至今的后代,其余诸子有后的可能性极低,次女关刘氏有女性后裔的可能性也因为史书缺载而存疑。刘禅的子女一共7男2女,7男分别是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刘璩,2女分别下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关羽之孙关统。后裔情况长子太子刘璿,蜀汉灭亡后,在“钟会之乱”中死于乱兵。刘璿死时40岁,不过子孙都在钟会之乱中被杀,没有后代存活。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璩随刘禅迁往洛阳,安乐公府。他们四个人的子孙均在永嘉之乱中被匈奴、羯胡所杀害,全部遇难。无后人存活。三子刘琮,公元262年季汉灭亡前去世,在永嘉之乱中,他的子孙逃往岭南得以保全,随时间推移,先后在江苏镇江,湖南浏阳,四川郫县定居。五子刘谌,蜀汉唯一殉国的皇子,就是这位北地王刘谌,这位刚烈王爷,眼看父亲刘禅投降。无法接受,先杀妻儿,之后在刘备墓前自杀殉国,无后代存活。长女葛刘氏,嫁给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为妻子,育有两个儿子诸葛尚和诸葛京,诸葛尚与父诸葛瞻一道战死绵竹,年仅19岁,无后。诸葛京在西晋时受罗宪推荐(罗宪是蜀汉最后的忠诚)入仕为官。诸葛京后代存续下来,在今天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都有后裔。次女关刘氏,嫁给关羽孙子关统,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统和关刘式没有生育子女,再加上关羽后代,都在成都城破后,被庞德儿子庞会所杀害,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家应该是无后的。
2023-07-15 04:40:331

蜀中真的无大将吗,蜀中真的无大将吗吗

蜀汉五虎将,后世闻名,很多人也都知道他们,为蜀汉立下大功,无可替代。只不过,再厉害的人也终究会老去,五虎将也一样,而他们老去死亡之后的蜀汉,就有了这样一种说法“蜀中无大将”,很多人都认为,除了他们,蜀汉就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了。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蜀汉后期当真没有什么大将了吗? 1.南方屏障——马忠 马忠(?-249),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东汉末期为巴西(不是南美那个巴西哟)郡吏,察孝廉,为汉昌长。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很2的刘大耳在夷陵之战中被“纵火狂魔”陆逊烧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已地逃回了永安白帝城,当时刘备身边只有一些残兵败将,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刘备也因为战败心情激愤而染病不起,陆逊等人一直驻扎在猇亭,随时准备逆流而上进攻永安,蜀汉形势异常危急。 这个时候巴西太守阎芝紧急征集五千人,为刘备补充兵员,派马忠带兵前往。刘备与之交谈,甚为器重,对尚书令刘巴称赞马忠道:“我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得到了狐笃,这是因为世上不缺乏贤才啊!(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三国志蜀书马忠传)不得不说刘备虽然其军事能力就是一坨翔,但是识人之能完爆诸葛亮,他眼中的这个不逊于黄权的贤才马忠在此后的岁月中殚精竭虑,为蜀汉镇守南疆,并未令刘备失望。 得到了刘备的称赞和赏识之后,马忠可谓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拜马忠为牂牁太守,率偏军平定当地叛乱。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马忠治理牂牁政绩显著,诸葛亮又辟为参丞相军事,作为丞相留府长史蒋琬的副手,处理后方军政事务。接着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虽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军于建兴三年深入南土,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得南蛮诚心归降,再无反叛。但那毕竟是小说家之言,历史上诸葛亮南征只是平定了朱褒和高定两人的叛乱。在诸葛亮撤军之后,南中等地的南蛮依然持续反叛作乱,多次杀死前往平定的蜀汉将领和蜀汉任命的当地官吏。而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十八年的时间里,马忠长期镇守南疆,多次指挥部队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叛乱,维护了蜀汉在南中等地的统治稳定。(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招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除此之外马忠为人宽和,乐于助人有度量,爱开玩笑善于自嘲,愤怒从不外露。然而处理事情却十分果断,恩威并重,因此南蛮都敬畏他、喜爱他,他在南民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马忠去世以后,南蛮民众都自发地前往他停尸的庭院内流泪祭拜,还替他建立了庙宇进行祭祀悼念。 2.汉中门神——王平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因为年少时被外祖父何氏收养,所以随母姓,又名何平。蜀汉除了王平之外,张嶷、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以及赵云的儿子赵广也都被封为过牙门将。王平也不负此名,非常善于打以寡敌众的防守战。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天,魏国大将军曹爽(曹爽虽然是个庸才不假,但也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般不堪)听闻蜀汉大将军蒋琬病重,于是统领步兵、骑兵十多万人经骆谷,直指汉川。当时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将领们大为惊骇。有人建议放弃阳平关,放曹魏大军进入汉中,然后全军坚守汉、乐两城,等待驻扎在涪县的蒋琬大军驰援。 王平却道:“不能这样,汉中距离涪县距离过远,将近千里之遥。敌军如果攻占阳平关,汉中守军必有灭顶之灾。现在应该先派遣护军刘敏,杜参军占领天险兴势山,我自己率军在后面抵挡;如果敌人分兵向黄金进军,我就亲自率领一千人前去抗击。不需要多久,驻扎在涪县的大军就会赶来支援,这才是上策。” 当时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意见相同,两人迅速行动。驻扎在涪县的各路军马以及接替蒋琬担任大将军的费祎率军从成都赶来,加上连日暴雨,山路塌方泥泞难行,魏军最终退走,虽然此次作战有天气相助以及曹魏指挥官曹爽个人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正是因为王平力排众议,指挥安排得当才能防守汉中成功。一个合格的指挥官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局面前寻找出合适的战机,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取胜机会;即使遭遇部下的反对,也能够坚持己见,不为外力所左右。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都有显赫的名声和功业,并称“平安三将”。 王平生长在军队里,整日里与大老粗们为伍,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提笔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然而口授书信,却都很有条理。他让人给他读《史记》、《汉书》中的“纪”“传”,听完后,完全懂得其中的大意,并且常常谈论而不弄错其中的意思。可见王平是一名十分有上进心,懂得完善自己的不足,颇有儒将风度的将军。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如此看似完美的王平却有着其性格上的弱点。他性情狭隘多疑,为人轻狂,因为这点他受到损害,于延熙十二年去世。(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3.无当飞将——张嶷 张嶷(nì)(?-254年)字伯岐,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蜀汉后期的猛将,无当飞军的第二任指挥官。 初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背着县长夫人,将其救出,张嶷因此得名。(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张嶷当时不过是弱冠之年(20岁左右),而能在乱军之中独自一人救出县长夫人,自己却并没有负伤的记载,足见其智慧和武勇,足可与周泰在山贼手中救出幼年孙权一战媲美。 后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了在广汉作乱的贼寇。其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勇武的猛将一般才担任此职务),隶属于马忠,向北声讨汶山郡反叛的羌人,向南平定四郡的蛮夷,因功封为越巂太守。越巂郡自从诸葛亮讨伐了高定以后,这一地区的南蛮又多次反叛,杀死了多任太守,此后的太守都不敢去郡里赴任,这个郡空有其名。 直到张嶷被任命为太守,他带领手下前往郡中赴任,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劝导诱使南蛮部众归降。期间他生擒了不接受指挥的捉马部族的首领魏狼、斩杀了反叛的苏祁国的君主冬逢、斩杀了害死太守龚禄的斯都县头领李求承等人,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张嶷在郡十五年,平定当地叛乱,将破败的城郭重新建设,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后被征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伤,甘愿随张嶷至成都的越巂头目达百余人。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因为长年在潮湿的南方工作,张嶷身患风湿病,只能拄着拐杖才能从病榻上起来。但是但他听闻姜维将率大军北伐的消息之后,还是强撑病体自乞率军同行。临行之前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在他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写道:“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殁,辜负荣遇。天不违愿。得豫戎事。若凉州定克,臣为藩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后主慨然为之流涕(《益部耆旧传》)。张嶷没有食言,带病与魏将徐质交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但是他杀死的敌人也是己方死亡人数的两倍。 简单的几句类似遗言一般的临别之语,至今读起来都令人动容。张嶷效忠蜀汉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以六十高龄(刘备定蜀时已年满二十,推算一下的话战死时年纪已过六十)带兵出征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情。当时众人认为张嶷刚刚从南中返回成都,风湿病导致他浑身伤病,不能独立行走和骑马,不适合一同出征,但是张嶷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这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跟随大军东征西讨。 张嶷死后,越巂郡民为之流涕,并为其立庙,四时祭祀。足见其在南蛮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4.北伐先锋——张翼 张翼(196?-264),字伯恭,犍为武阳人,汉初三杰张良之后,高祖父张浩曾担任司空,祖父张纲官至广陵太守,都有美名,《益部耆旧传》和《续汉书》分别有两人的传记。张翼作为三国蜀汉后期将领,出生于名门世家的他文武双全,为北伐立下赫赫功勋,官至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蜀汉灭亡后,张翼跟随姜维向钟会投降,在钟会之乱时,被乱兵所杀。 张翼在刘备定蜀之后出任刘备的书佐(秘书之类的职务),此后又历任江阳县长、涪陵县令、梓潼郡太守、广汉郡和蜀郡太守。可以说生涯前半期的张翼是以一名文官的身份出仕的。他担任过郡守的地方都是益州中的大郡,足见其在内政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张翼从文官转变为武将,首次执掌兵权是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时期蜀汉五虎将已经全部去世,蜀军因为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中惨败而回,实力受损,所以诸葛亮在这一年提拔了一大批文职官员专任领军将领,张翼就是其中之一。(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姜维到达狄道,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部下死伤上万人。曹魏在雍州地区的守备力量为之一空。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胜,张翼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冷静的分析了敌我双方国力和兵力的对比之后,深感实力相差悬殊的张翼规劝姜维应该见好就收,不宜再继续向魏国腹地进军,否则可能会全功尽弃。但是早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认为天下无敌的姜维却勃然大怒,大骂他这是在“为蛇画足。”继续率军围攻困守于狄道城的王经,城池却久攻不下,最后陈泰率大军前来救援,姜维不得不退兵。 自此之后姜维就对经常向他提出反对意见的张翼心存芥蒂,却依然勉强他一道出征,张翼也不得已而随从。这样勉强维系的组合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战果: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延熙二十年(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连年征战,不得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接连损兵折将,使得本已疲敝的国力更加得捉襟见肘。这期间曾经担任文职官员多年,熟悉内政的张翼的内心该有多痛苦多矛盾可想而知。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张翼被任命为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263),魏国三路攻蜀,张翼与姜维都在剑阁,因邓艾奇袭成都而失败。姜维欲复国谋叛,与张翼共同前往涪县投降钟会。但张翼的投降很显然是违心的,他的内心一直是不甘的,他跟姜维一样,投降是假,伺机翻盘,准备力挽狂澜,为蜀汉复国才是真。第二年正月,他跟随钟会到成都反叛,但这次犹如困兽之斗的反叛最终还是失败了,张翼最后与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不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失败了,也是死得其所的。 5.蜀中大将——廖化 廖化(?-264),本名淳,字元俭,襄阳中卢(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国后期将领,以勇敢果断著称。 一提起廖化,世人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古语来,廖化似乎一瞬间就变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词。其实这种偏见对于历史上真实的廖化来说是极其不公允的。 历史上的廖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参加过黄巾军,他最初担任的职务是驻守在荆州的前将军关羽帐下的主簿,这是一种负责起草文书的文职工作。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之后,诈降东吴。后来思念刘备的旧日恩情,就诈死,当时的人们信以为真,他趁机带着老母亲日夜西奔。考虑到三国时期的人,年过四十就算老了,廖化的母亲应该在四五十岁的样子,而当时廖化的年纪应该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一个弱冠之年的年轻人,能够在敌国境内先诈降,后诈死,而不露出破绽,顺利逃出升天,足见其有勇有谋之外,更是胆略过人,重情重义。 他跟张翼一样,在姜维的历次北伐过程中,一直担任先锋之职,他对于姜维不计国力,穷兵黩武的行为也是持否定态度的。《汉晋春秋》记载: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力?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姜维自己说过:“不主动停止用兵,最后一定是自取灭亡。”现在我们智谋上不比敌人强,军事力量还比敌人弱,却频繁用兵,怎么能指望国家稳固呢?诗经里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倒霉时候"简直就是在说我们啊。这话就说得比张翼过分多了,不但翻出了姜维的“黑历史”引经据典的大发牢骚,还讥讽姜维的智谋不如邓艾,等于是当众啪啪打姜维的脸了。 不过虽然话说得有些不中听,但廖化的分析却是透彻而正确的,这一点想必姜维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姜维依然抱着这种“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再次挥军北伐,果然再次大败于邓艾,败军还中沓中。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钟会伐蜀,廖化同张翼、董厥等人率军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维,继而与姜维一同退守剑阁。后来,诸葛瞻被邓艾破于绵竹,廖化等人随姜维绕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 第二年的咸熙元年春,廖化、宗预、董厥等人被徙往洛阳,忧愤交加,且年已七旬的老将廖化于半道病逝。经历了蜀汉由盛转衰全过程的老将军就此化作了永远的传说。
2023-07-15 04:40:531

胡渊(西晋将领)详细资料大全

胡渊(247年-301年)字世元,小字鹞鸱,安定郡临泾县人,晋秦州刺史胡烈之子,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孙。曾随军参加钟会的灭蜀之战。蜀国灭亡后,由父亲遣人告知钟会企图谋反,便和卫瓘一起诛杀钟会。后来在八王之乱时受赵王司马伦调度、与齐王司马冏军队交战、屡次获胜时,被成都王司马颖打败而投降并被杀。 基本介绍 本名 :胡渊 字号 :字世元,小字鹞鸱 所处时代 :曹魏→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安定临泾 (今甘肃镇原东南) 出生时间 :247年 去世时间 :301年 主要成就 :参与灭蜀之战,平钟会之乱 平钟会之乱,家庭成员,祖父,父亲,叔父,演义形象, 平钟会之乱 魏咸熙元年正月十八日,本来诸军约好凌旦共攻钟会,但是由于将领全不在营中,缺乏指挥,他们也象钟会一样当断不断,个个怕担上哗变罪名。到了中午胡渊才忍耐不住,率领父亲部下擂鼓出营。随后,各军紧跟胡渊鼓噪而出。虽然无人督促,但大众却争先恐后涌向城门。这时钟会大概下定决心,正在给姜维部下发放铠甲器杖,有报告进来,说外边声音汹汹,好象是失火了。一会儿,第二轮报告到来,才知道是士兵都向城门涌来。钟会大惊,对姜维说:“这些兵看来是来作乱,怎么办?”姜维回答说:“只有打了。”这时候钟会才想到如果关押的和部下士卒会合起来,就全完了,他马上派兵去要去杀掉关押的将佐官员,可是里面的人用案几顶住大门。士兵奋力砍门,却一时不能破门而入。很快乱军倚梯登城,入城后一边焚烧城屋,顿时成都城里军队如蚂蚁一般乱纷纷杀进,矢下如雨。而关在里面的牙门、郡守等也乘乱爬出屋子和部下会合。此刻钟会早就没了主见,倒是姜维率领着蜀汉将士和钟会部下迎战。姜维手杀五六人,战死。蜀汉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绥武将军蒋斌、太子仆蒋显等也一同被魏军杀死。姜维一死,大家争先恐后的去杀钟会,钟会更成没头苍蝇,和帐下数百人绕殿而走,被魏军全部杀死 胡渊 姜维与钟会被杀 家庭成员 祖父 胡遵,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 父亲 胡烈,西晋镇军大将军,封阳夏子。 叔父 胡广 ,官至散骑常侍、少府。 胡奋 ,西晋镇军大将军,封阳夏子。 胡岐,官至并州刺史。 胡传 胡世 演义形象 魏将。钟会平蜀,阴反之,监渊父护军烈与诸将。时渊领兵在外,会心腹将丘建为烈旧部,烈泣求其透一讯息。建暗令烈亲信送密书与渊。渊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渊定计,于正月十八日中,可骤入内。监军卫瓘深喜胡渊之谋,即整顿了人马。及会即姜维领武士往杀众魏将。渊引军杀入,斩会。
2023-07-15 04:4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