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ra
-
[1]陈通、吴勇,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
[2]廖青虎、陈通,农业产业复合链规模稳定性分析——以双占结构为例,系统工程,2012(8)
[3]陈通、陈奎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人民日报,2012.5.2(理论版)
[4]刘杨、陈通,中国证券市场无限活跃跳跃问题,系统工程,2012(4)
[5]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6]段志成、陈通、张巧云,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供应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7]陈通、杜泽超,基于PPP视角的公共项目风险因素重要性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8]辛宝贵、陈通、刘艳芹,一类分数阶混沌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演化研究,物理学报,2011(4)
[9]吴勇、陈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政策激励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
[10]吴勇、陈通,企业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下政府补贴策略研究,软科学,2011(6)
[11]吴勇、陈通,信息泄露情形下企业研发决策行为,系统工程,2011(4)
[12]陈通、姚丰桥,有限理性的Stackelberg双寡头技术创新演化博弈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4)
[13]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协同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0(16)
[14]刘晓峰、陈通,工程项目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0(3)
[15]杨向辉、陈通,我国经济区域间资源配置总效应的制度因素分析,软科学,2010(5)
[16]汪孟艳、陈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4)
[17]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模糊多属性经济评价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1)
[18]陈通、张永开,区域产业集群连续投资分配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10)
[19]孙颖、陈通、毛维,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过程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20]于秀琴、陈通、李贵炳,第三方测评政府绩效群众满意度的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4)
[21]陈通、张永开、张燕冰,烟草行业品牌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及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12)
[22]陈通、韩志新,供应链文化管理综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23]周云平、陈通,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问题和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7(4)
[24]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2)
[25]陈通、王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趋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6]高喜珍、陈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08(1)
[27]毛明来、陈通,投资项目的和谐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8]李广海、陈通,有限理性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08(12)
[29]毛明来、陈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30]陈通、王辉,高技术企业并购的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31]孙东峰、陈通,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决策系统构建,河北学刊,2008(6)
[32]陈通、王伟,城市竞争力与政府改革,城市问题,2007(8)
[33]刘晓峰、陈通,城市化相对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
[34]陈通、王伟,城市运行机制与城市政府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4)
[35]陈通、刘晓峰,基于CAS理论的有限理性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36]李广海、陈通,现代决策的基石:理性与有限理性研究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3)
[37]刘晓峰、陈通,不确定情景下项目经济的评价范式及方法,统计与决策,2008(3)
[38]姜岩、陈通,农村乡镇公共服务体系评价研究,经济问题,2006(6)
[39]赵时亮、陈通,科研活动的外部性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
[40]刘晓峰、陈通、张连营,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工程项目质量、费用和工期综合优化,土木工程学报,2006(10)
[41]陈通、李海涛、赵成,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42]陈通、赵子军,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分析的综合模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3)
[43]王丽姿、陈通,医疗设备经济寿命管理的应用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5)
[44]于秀琴、陈通,以自我设计与创新为核心的公务员行政能力开发模式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7)
[45]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46]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发源代码软件为例,经济学家,2006(2)
[47]陈通、李广海,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业工程,2006(2)
[48]任丽君、陈通,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评价体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9)
[49]周云平、陈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审计研究,2006(2)
[50]陈通、毛明来,基于循环经济的菌丝液价值开发研究,生态经济,2006(5)
[51]陈通、赵成,大学与企业的人本化演进与交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2]陈通、梁文宾,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效应,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12)
[53]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54]赵成、陈通,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5(6)
[55]陈通、侯立坤,提高消费率——稳健财政政策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天津社会科学,2005(6)
[56]赵成、陈通,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解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陈通、赵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及风险应对步骤,现代财经,2005(2)
[57]尹恕好、陈通,神经网络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及非线性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58]陈通、张红菊、赵子军,企业知识共享的利益均衡及风险化解研究,现代财经,2005(8)
[59]陈通、田红坡,厂商——顾客双向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术月刊,2002(11)
[60]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深化,科技管理研究,2002(3)
[61]陈通、田红坡,企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社会科学战线,2003(2)
[62]陈通、施晓薇,美国特许学校设立程序及其现实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02(6)
[63]陈通、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综合运输,2003(10)
[64]陈通、许琳红,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科学管理研究,2003(5)
[65]陈通、白建英、苏银利,信息传递与管理激励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4(1)
[66]陈通、马浩、和金生,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5)
[67]陈通、赵仲华、张国兴,建设项目经理聘选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68]陈通、程国平,企业知识管理主体解析,中国软科学,2001(3)
[69]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
[70]陈通、张国兴,企业核心能力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71]田红坡、陈通,高等教育与省级公共支出政策,高等教育研究,2002(3)
[72]陈通、鲍步云,理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3)
[73]陈通、于海洋,鲍步云.硬约束:国有大型企业成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点,社会科学战线,1998(6)
[74]陈通、张国兴、谢国辉,委托代理框架中道德风险的临界行为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75]陈通、谢国辉,我国R&D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3)
相关推荐
中国大学软科排名最新排名表
中国大学软科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软科其实指的就是软科学,是由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它可以为有关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指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进行研究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又称科学指挥学、战略科学、政策科学等。社会作用: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2023-07-15 08:13:251
中国工业经济和中国软科学哪个好
中国软科学好。1、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中国工业经济》论文质量不咋地,但引用率挺高,可能和领域有关。2023-07-15 08:13:561
软科学和中国软科学期刊区别
软科学的水平不如中国软科学。《软科学》是北大中文期刊,同时也是CSSCI来源期刊,但是在管理学类里排名相对靠后,属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而《中国软科学》除了是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外,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部认定的A类重要期刊。2023-07-15 08:14:051
软科学投稿成功率
98.99%。根据查询《中国软科学》投稿经验分享,论文在修改完成后上编委会,一般有98.99%的通过率,在加上1%的运气。如果编委会通不过也不会退稿的,责任编辑会告诉你编委会的具体修改意见,让你再次修改完善,再次修改后,等一个月再次上编委会审核,一般最多2次的修改就会通过,发表会非常之快,一般下期或下下期安排发表,而不像其他期刊要等半年和一年以上的,这是《中国软科学》最有特色和最好的一方面。2023-07-15 08:14:121
中国软科学和软科学哪个好
中国软科学好。软科学是门单一的学科,中国软科学是研究软科学的机构,从行业深度来分析,中国软科学好。2023-07-15 08:14:191
3.67影响因子
在《中国软科学》出现。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中国软科学》影响因子为3.67,在材料领域,nanotechnology是纳米领域比较权威的期刊,因此每年投稿人数比较多,想要被录用的话也是比较困难的。2023-07-15 08:14:261
管理评论和中国软科学哪个好
管理评论和中国软科学相比管理评论好。管理评论是管理类最好的期刊,中共软科学算二类。2023-07-15 08:14:321
中国软科学退稿不发邮件吗
会发邮件的只要是退稿都会发邮件通知的,如果没有发邮件的话就是一直在拖着,系统里面显示了拒搞,但是一直没有给你发邮件,这样也很不好。如何申请退稿通过常用联系方式如电话、邮件等方式,和杂志社的编辑联系,提出诉求。简单和编辑解释一下情况,注意态度要诚恳、客气。有的杂志社可能会要求提供书面申请、身份证等走一个撤稿的流程,按要求提供即可。根据一起问道投稿网和多家刊社的对接来看,普遍的期刊都不会给退稿意见的,当然有部分期刊编辑还是比较负责,会给退稿意见。2023-07-15 08:14:391
软科学的发展历程
2007年是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20周年。20年前,人们对这个舶来的概念还很陌生,而今,软科学已和科学技术一样,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非凡的影响,“只生一个好”的提出,“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三峡工程的上马等等,均为“软科学”支撑的经典案例。充满希望的2007年正向我们走来,辞旧迎新之际,本报特奉献一组软科学发展20周年纪实报道,以期广大读者更加了解软科学,运用软科学,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1986年8月。一份几经斟酌的讲话稿,送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案头。小平同志看完后,未改一字便提笔批示:“很好,全文发表!”与此同时,陈云同志也批阅了这份讲话稿:“这个讲话,解决了我们党多少年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86年7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上述讲话。讲话的主题非常鲜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至此,“软科学”就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软科学”研究在全中国落地、生根……舶来的概念,“软科学”应运而生新中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软科学事业开始起步,并缓慢发展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首先提出并发展了技术经济学,另外,运筹学和系统科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研究机构院所,培养了一大批软科学研究人才。这期间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我国早期最成功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追溯“软科学”一词的由来,有业内权威曾专门进行了考证。 “软科学”的涵义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软科学讨论会”。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软科学”的这个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号报告中,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将正在实践中的软科学研究与此联系起来,考虑到要给我国的这个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命名。时任原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长的张登义回忆,“科学学”、“政策科学”、“决策科学”、“战略科学”等,都曾作为参考方案进行广泛的探讨。但是,这些名称都难以准确概括和描述这一学科的特点。最后,中国借鉴了日本学术界的提法,将之命名为“软科学”。其实,我国“软科学”的实质内容与西方传统的“软科学”范畴是相通的。如果追溯西方文献,早在1914年的一次讲座上,英国学者罗素创造性地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系统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两大类。学者研究认为,西方“软科学”概念从其本身在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检验性方面的程度来理解。而中国“软科学”概念更侧重于从决策宗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3年为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8号《中国软科学》所写的前言中说,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在国内外简称“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认为,软科学是社会、经济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宏观层次的管理科学以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决策科学。就中国软科学的内涵和实质,学术界已有广泛的共识。成思危概括软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在中国软科学名称确立的过程中,学术界始终强调的一点是,“软科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时代的选择,“软科学”呼之即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7月首届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是我国软科学事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壮大阶段。“这次座谈会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张登义这样描述,软科学界也这样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启动,树立了富有新意的“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地位。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正在酝酿科技、教育、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入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当时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和给出答案的问题。伴随改革开放等各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人们在各类发展与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决策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仅凭个别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意志已经难以进行正确决策。人们开始探索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帮助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78年以后,很多科学家和领导同志都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增强对研究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声,为中国软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张登义回忆,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筹备过程中,时任原国家科委司长的邓楠请示万里,敬请他出席并作重要讲话。那段时间,中央核心领导层正在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问题。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等从“科学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角度向万里汇报,引起了万里同志的高度关注。万里同志的讲话引起会议内外热烈和强烈的反应,一致要求全文公开发表。万里同志非常慎重,把讲话稿送呈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审阅,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万里同志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华社在对外发的通稿中,主题也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副题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的本领”。历史的必然,开启勃兴的阀门20年前的那次座谈会,开启了软科学勃兴的动力阀门。从此,中国软科学名正言顺地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张登义等学者认为,有四类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者,他们手中握紧一柄由科学和民主浇灌而成的宝剑,在软科学的支撑下,披荆斩棘阔步前行;长期以来在政府各部门从事调研的秘书班子,其工作内容成了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他们也积极地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一直以来从事软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其工作性质明确以后,软科学成果倍出;还有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庞大队伍,成为软科学兴起的最直接受益者。座谈会的成功举行,引起全社会对“软科学”的浓厚兴趣。软科学事业蒸蒸日上。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管理”奖项被“软科学”奖项替换,一系列重大软科学成果获得奖励。“若干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中国人口控制”等课题研究影响深远,成为软科学历史中的经典。1988年,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全国软科学研究的路径做了正确指导,也为现代化建设进行论证、规划和管理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还设有“地方网”、“部门网”,成为从事软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为实现其宗旨自愿联合起来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软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众多重大决策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科教兴国”被确立为重大国策,“技术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等,软科学工作者功不可没。20年来,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是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绝对分不开的。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不断阐述和强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从制度建设到机制建设,从程序建设到机构建设,软科学研究范畴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历史跨入了新世纪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我们党要实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所有这些,无疑为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时代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要求。人们不会忘记,20年来软科学与中国发展的休戚与共、命脉相关。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那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学科面纱对于科研课题来说,技术的攻关、最后的成果是最引人关注的,但执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项目?可行性如何?经济社会效益如何?如何对类似的技术方案进行筛选,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些都是软科学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所谓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科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说,“软科学的突出特点,一是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二是它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1986年7月,原国家科委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软科学研究被提到了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和要求。这些重要决策奠定了软科学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2000家,研究人员近4万人,每年开展软科学研究项目1万多项。我国软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重大决策问题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证,取得了重大效益,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显著,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2023-07-15 08:15:011
中国软科学的投稿及审稿
1.请作者登录中国软科学杂志社网站注册作者信息并按要求进行电子投稿,未进行电子版投稿编辑部不予登记处理。2.电子版投稿成功后,请作者及时寄送打印稿至编辑部,稿件一式二份,信封写编辑部收,并在稿件上注明所投栏目名称。请勿一稿数投,亦请不要在稿件中夹带其它物品,以免丢失。编辑部收到打印稿后开始审稿程序。邮寄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270室《中国软科学》编辑部收 邮编:1000453.纸制版收到登记周期为2-3周,审稿周期大约为5个月。来稿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有关稿件查询及其它详细规定请登陆中国软科学杂志社网站查询。4.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会及时与作者联系。2023-07-15 08:15:282
中国软科学 怎么样
该刊收录于: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获得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很不错的2023-07-15 08:15:512
中国软科学的本刊规范
为保证稿件评审客观公正,保证本刊的质量,我刊采用匿名评审制度,请将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对照)、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个人信息全部放在首页,个人信息务必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正文仅列标题、文章全文和参考文献,隐去所有与作者相关的信息。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投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数据):要求一: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具体到县级),职称职务,学位,研究方向(此项可省略)。要求二:中、英文对照的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地址、摘要(150字左右)、关键词(3-6个)。要求三: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批示序号,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方括号[1],[2],…)相对应。要求四:若稿件中含有数学公式、表格、曲线图及其它图表,请用计算机制作相关内容,并务必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清晰、规范,以便本刊排录时直接按原样扫描。要求五:参考文献格式: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 期刊文章[J][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报纸文章[N][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6.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电子文献(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2023-07-15 08:15:581
2级b类以上的经管类期刊有哪些
2级b类以上的经管类期刊 1.《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2.《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4.《中外法学》北京大学 5.《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 6.《现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 7.《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8.《科研管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9.《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商学院 10.《研究与发展管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委 12.《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13.《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4.《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15.《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16.《人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17.《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8.《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19.《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 20.《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2023-07-15 08:16:111
洪源是哪里的?永清环保独立董事
洪源:男,1981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财税系副教授、副主任。2017年8月至今担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洪源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政策与制度研究、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并担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第九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湖南省农业财政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杂志评审专家。2015-2016年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做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2017年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建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与华伦咨询有限公司PPP联合研究中心,并任研发部主任,2019年任湖南省财政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税务研究》等国家权威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23-07-15 08:16:181
中国软科学增刊上发表文章含金量高吗?发表文章要交版权费吗?1000元在中国软科学增刊上发表值得吗?
不值得,增刊跟一般刊物一样,质量跟正刊差距甚远。三思2023-07-15 08:16:283
中国软科学 论文审稿多久后有回应
如果通过了审稿录用了,会有邮件或者电话形式通知,如果没有录用,多数的杂志社没有通知。该刊是属于核心级别的,如过四个月到半年了,还没有消息,那就别等了。另选其他的期刊吧。2023-07-15 08:16:481
《中国软科学》和《中国工业经济》哪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经济学报 B类 1,政策影响力大) 2.经济科学/南方经济(改版之后) 3.中国软科学 5.会计研究(有些文章例如发布政策通知的文章也不怎么样) 8.中国管理科学 9,天价版面费中国最最权威经济管理期刊排行榜 A类 1.经济管理.新管理(堕落得不行了.财经研究 9.统计研究 10.经济评论 11.国际贸易问题(近两年以来) 12.管理工程学报 10.世界经济研究(近两年以来) 8.财经问题研究 希望我能帮到你,希望你能采纳.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2.营销科学学报 C类 1.中国金融评论 6.改革(曾经非常不错,现在堕落了些.经济学动态 4,之前一般) 8,呵呵) 4.经济研究 2.经济学季刊 3.管理科学学报 4.经济学家 1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有很多大家的翻译文章.管理世界(不含短论文章) 5.世界经济 6,半月刊.系统工程学报 2.系统管理学报 3,都是钱惹的祸,政策影响力还在) 7.中国会计评论 7.数量经济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改版之后.南开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都是改版之后) 7.金融研究 9.中国工业经济 10.南开管理评论(近2年) 11.控制与决策 62023-07-15 08:16:571
中国软科学网页怎么登不进去了
http://www.cssm.com.cn/ch/index.aspx可以啊!!你再试试2023-07-15 08:17:042
《中国软科学》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哪个更好
前者偏管理决策,后者偏经济计量模型与方法,相对于A类权威(如管理世界和经济研究等),二者都属于B类权威。2023-07-15 08:17:261
李庆华的主要学术成就
1、动态联盟环境下企业战略地图的权变结构与应用方法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参加2、多角化战略与公司业绩关联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参加3、绩效管理系统开发与导入培训/企业委托/ 参加(第三)4、无锡焦化有限公司企业诊断与发展规划研究/企业委托/2003年9月至2003年12月/参加5、江苏省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江苏省发改委/2006年7月至2006年9月/主持6、无锡新桥精毛纺及高档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无锡市经贸委/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主持7、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江苏省教育厅/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主持8、产业内多元化经营的业绩效应/东南大学/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主持 1、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二作者2、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第二作者3、企业战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六作者4、战略管理/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著 1、多角化经营悖论试析/中国软科学/2001.9/第一作者2、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11/第一作者3、基于企业—社会因子互动关系分析的产业集群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4.3/第一作者4、企业战略定位:一个理论分析构架/科研管理/2004.1/第一作者5、略论企业战略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征/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第一作者6、企业能力啮合机制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2004.2/第一作者7、多元化经营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经济/2004.3/第一作者8、经营模式:企业的能力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第一作者9、产业集群的“超稳定结构”及其突破/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2/第一作者10、基于人力资本依附性的员工激励机制/技术经济/2006.4/第一作者11、企业间知识分割与产业集群演化研究/技术经济/2006.7/第一作者12、企业战略演化观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技术经济/2006.10/第一作者13、企业能力演化的动力机制/东南大学学报/2006.6/第一作者14、长三角地区两层次行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技术经济/2007.5/第一作者15、基于技术创新方法和客户导向理念的企业经营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7.4/第一作者2023-07-15 08:17:331
王定祥的主要论文
(1)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0-01)全文转载,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2)王定祥、丁忠民、李伶俐、高云峰、杨序琴,《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重庆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3)王定祥、李伶俐, “城镇化、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0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4)冉光和、王定祥、温涛、高云峰、熊德平,《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被中央有关领导批示;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重庆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5)谢家智、王定祥、温涛、林涌、刘志文,《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重庆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6)冉光和、王定祥、高云峰、温涛、李敬,《金融产业资本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7)冉光和、丁忠民、高云峰、李敬、王定祥,《财政金融政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2010年;重庆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8)王定祥、田庆刚、李伶俐“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9)王定祥、刘杰、李伶俐:“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财经研究》,2011年第4期。(10)王定祥、王龙昌、李伶俐:《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1)王定祥、琚丽娟、李伶俐:“我国金融支农效率的测度与改进策略”,《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12)李伶俐、王定祥:“论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5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13)李伶俐、王定祥:“财政分权、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14)王定祥、李伶俐:“论当代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融”,《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15)王定祥、琚丽娟:“碳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介”,《西部论坛》,2013年第1期,被《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5期全文转载。(16)王小华、王定祥:“县域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内部不平等”,《经济科学》,2014年第2期。(17)刘杰、王定祥:“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非线性利率规则”,《财经科学》,2014年第1期。(18)王小华、王定祥:“中国农贷的减贫增收效应: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19)王定祥、张争美、李伶俐:“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软科学》,2014年第12期。(20)王定祥、吴代红、王小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023-07-15 08:17:461
张兆国的论文发表
[1] Zhang Zhaoguo,Jin Xiaocui,Yang Qingxiang,Zhang Y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of Energy Conservationand Emissions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EnergyPolicy(SCI), 2013,6: 36-42.[2] Zhang Zhaoguo, Liu Xiaoxia. The Effec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Earnings Manag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09), 2009.[3] Zhang Zhaoguo, He Weifeng, Liu Xiaoxia. Governanc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An Analysi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8, 2.[4] He Weifeng, Zhang Zhaoguo and Zhu Shasha.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orparate Governance, 2008, 8.[5] Zhang Zhaoguo, He Weifeng, Zhu Shasha. Capital Structure and Agency Cost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4th), 2008.[6] 张兆国,张庆.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7]张兆国,刘亚伟,杨清香.管理者任期、晋升激励与研发投资研究.《会计研究》2014年第9期.[8]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8期.[9] 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10] 张兆国, 刘永丽, 谈多娇.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会计稳健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11年第7期.[11] 张兆国,尹开国,刘永丽. 试论现代财务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12] 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13] 张兆国,张庆,何威风. 企业财权安排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14] 张兆国,宋丽梦,张庆.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股权代理成本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15] 张兆国,张庆,宋丽梦.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16] 张兆国,陈华东,唐丽. 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17]张兆国,郑宝红,李明. 税收规避、公司治理与现金持有价值.《南开管理评论》2015年1期.[18] 张兆国,刘亚伟,亓小林.管理者背景特征、晋升激励与过度投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4期.[19] 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1期.[20] 张兆国,何威风,闫柄乾.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21] 张兆国,闫柄乾,何威风. 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5期.[22] 张兆国,戚拥军,罗勇.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23]张兆国,张翼,郑宝红.理查德●罗尔对金融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24]张兆国,吴伟荣,陈雪芩. 签字注册会计师背景特征影响审计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4年11期.[25]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26] 张兆国,梁志刚,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27] 张兆国,曾牧,刘永丽. 政治关系、债务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28] 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29] 张兆国,何威风,梁志钢.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2期.[30] 张兆国,何威风,周婕. 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31] 张兆国,宋丽梦,陈天冀.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3期.[32] 张兆国,康自强,胡延菊. 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2期.[33] 张兆国,陈天冀,余伦. 平衡计分卡:一种革命性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5期.[34] 张兆国,唐丽,黄彦. 中美日公司治理结构的财务比较.《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35] 张兆国,吴益格.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特征.《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36] 张兆国,邢道勇,刘永丽. 企业政治关系: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37] 张兆国,戚拥军,罗勇. 资本结构与企业财权安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管理学报》2007年第5期.[38] 张兆国,李庚秦,刘晓霞.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几个重大财务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39] 张兆国,赵寿文,刘晓霞. 公司治理研究的新发展:公司社会责任.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40] 张兆国,周继军,罗勇.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合作与财权安排.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41] 张兆国,张五新,江厚锋. 现代财务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框架和发展规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42] 张兆国,张五新. 试论企业财权配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43] 张兆国,宋丽梦,吕鹏飞. 试论知识资本的涵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44] 张兆国,高芳,何威风.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评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5] 张兆国,宋丽梦. 企业财务主体、财权安排与财务治理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46] 张兆国,宋丽梦,张新朝.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47] 张兆国,康自强,宁健武.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盈利能力持续性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48] 张兆国,宋丽梦. 企业财务主体维数、共同治理机制与共同决策效率模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49] 张兆国,尹开国,李庚秦. 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会计论坛》2009年第2期.2023-07-15 08:17:591
王林辉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林辉,1973年9月4日出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辉,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宏观经济计量与分析,主要承担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周期波动与预测分析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课程。五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财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和《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1992.09-1996.07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士学习1999.09-2002.07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硕士学习2003.09-2007.12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博士学习 2004.12-2006.12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2006.12-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2008.09- 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计量经济学/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方法与预测/新制度经济学主持和参与的课题[1]《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2]《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现状》,中国科技部子课题,主持人[3]《制度演进、控制权安排和组织最优治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主持人[4]《市场化、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人[5]高等学校985项目,《控制权安排、企业有效治理和我国国有资本控制模式选择》,参与人[6]《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机制与科技兴贸战略研究—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科技部项目 [1]The Stock Value: A New Security Asset Pricing Model based on the Powe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2008.9,ISTP检索.[2]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 Transi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10, ISTP检索。[3]我国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周期波动关系:基于小波变换频带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08.11。[4]产权制度、金融结构和我国金融发展效率的实证检验,《东北师大学报》,2008.6。[5]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检验,《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04。[6]经济增长制度决定论的前沿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8.08。[7]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关联性:基于小波变换和互谱分析的对比检验,《金融研究》,2008.08。[8]财政货币政策和我国股市关联性: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对比检验,《税务与经济》,2008.05。[9]制度内生化均衡过程和我国经济增长制度有效性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3。[10]再论村级经济治理和有效委托机制设计,《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4(2)。[11]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经济研究》,2008.04。[12]论股价和我国股市制度演进的权力博弈特性,《经济与管理评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13]基于产权的股票价格和股市发展的问题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7.05。[14]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当代经济研究》,2007.08。[15]分类要素贡献和中国经济增长根源的对比检验,《经济科学》,2007.06。[16]竞争、产权和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实证检验,《中国软科学》,2007.12。[17]股权价值决定:一种基于经济权力的证券资产定价模型,《财贸经济》,2007.09。[18]制度改革、政府有效委托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改革与战略》,2007.10。[19]国企治理新模式:多元目标、相容激励和有效委托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01。[20]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2023-07-15 08:18:261
李宇的科研简介
主要论文: 1.《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2.《产业成长阶段视角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争议解析——中、美制造业的比较》,《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3.《经济增长视野的节约与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2008年第3期;4.《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的形成与转化》,《中国软科学》(封面重点文章),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5.《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效应与规模结构研究——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6.《多元互构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互动演化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2期。7.《熊彼特假设:由实证检验到“非均衡”范式的拓展》,《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课题情况: 1.主持课题(1)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009lslktglx-07);2.参与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并购活动失败的企业集团并购后整合战略研究》(03BJY042)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2)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辅助创新的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共享的实现机理研究》(2009GXQ6D157)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3)辽宁省教育厅重大决策科研项目:《辽宁省企业技术改造方向:重点和相关政策研究》(2004Z06)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4)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重工业背景下的节能减排》(L07AJY003)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5)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节能减排的难点及对策研究》(L09AJY005)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2023-07-15 08:18:401
李庆峰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1990年9月至1992年6月 山东济宁师范专科学校 数学教育,大专1992年9月至1994年6月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数学教育,理学学士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 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农学硕士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学博士 本科生:《金融工程》,《保险学原理》硕士生:《金融工程》 省级:(1)主持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封闭式基金折价视角的金融市场不完全研究:理论、实证与启示》。纵向课题,在研。(2)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股权分置改革研究:对价基础与绩效评测》。纵向课题,已结题。 (1)李庆峰.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理论分解与测度研究——基于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考察[J].财经研究(2)李庆峰,黄维加.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和沪深300指数样本[J].宏观经济研究(3)李庆峰,,肖成,邹功达.期货交易活跃度、波动性与投资者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4)李庆峰,肖成.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特征与阶段划分的时间聚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5)李庆峰.股改方案设计、对价与非流通股东价值判断研究——以广东省上市公司为例[J].制度经济学研究(季刊)(6)李庆峰,黄维加.大小非解禁对A股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有理分布滞后模型和累积效应模型的比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双月刊)(7)李庆峰.市场不完备性、机制设计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证框架[J].制度经济学研究(季刊)(8)李庆峰.基于MM定理的深化扩展研究——流通权分割影响公司价值吗[J].金融研究(9)李庆峰,杨义群,蔡飞萍.中国证券市场效率悖论求解――兼论MM定理和中国股市总市值的修正[J].管理世界(10)李庆峰.中国股市有效性的结构性检验和因素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11)李庆峰.二元结构环境下的IPO定价模型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2)李庆峰.股权分置、看涨期权与中国股市之谜—— 一个新的理论框架[J].制度经济学研究(季刊)(13)李庆峰.二元结构下的新股发行定价研究——兼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14)李庆峰.国债期限与成本优化关系研究——兼与胡祖光先生商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5)李庆峰,杨义群.上市公司效益滑坡的经济学解释——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和公司治理滞后模型[J].中国软科学 (1)李庆峰,《股权分置与股市定价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2023-07-15 08:18:531
中信所的学会团体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始创于1964年,是全国科技情报工作者自愿结合、依法注册成立的全国性非营利学术团体,其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情报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情报知识、开展咨询服务与接受课题研究、沟通中央与地方科技情报机构及行业间的联系、出版学术书刊和科普读物等,下设5个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海峡两岸科技信息交流委员会和合作交流委员会,下设5个专业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信息资源专业委员会、信息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情报理论方法与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和科技出版与声像专业委员会,下设1个分会:竞争情报分会,主办《情报学报》、《大众软件》。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通过连续举办“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及组织开展“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和前瞻性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在促进全国科技情报行业体制改革与业务发展以及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12月23日,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及各级决策机构从事软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为实现其宗旨自愿联合起来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研究会理事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教授。名誉理事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吴阶平院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蒋正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研究会法人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研究会原理事长马宾。研究会以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全国软科学事业和咨询产业的发展,服务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我国各级各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进程,使决策与决策的执行更加符合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主要工作任务是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程序与措施,为完善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为经济建设及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组织办理“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性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检查和结题评审工作。对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中长期规划开展研究,并向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提出建议。组织开展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促进软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发展研究会团体与个人会员,组建全国软科学工作与咨询服务网络,建立并定期充实、完善、发布《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专家数据库》,接受境内外各界的委托,提供决策支持与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普及软科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软科学的国际化进程。多方筹措资金,为扶植、推动软科学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主办“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努力办好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刊名的研究会会刊《中国软科学》杂志。研究会自开展工作以来,积极组织全国各地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充分发挥我会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在联系、交流、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协同解决各种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当前跨世纪的重大历史时期,面对改革、发展两大主题和知识经济新时代,就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并提供决策支持。特别是对诸如国民经济宏观形势预测,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各类产业经济政策与规划,新亚欧大陆桥及沿桥地区开放与开发建设,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农业与农村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各种类型所有制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劳动力再就业,金融、财政、税收制度及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人口、资源与环境,重大国际问题对策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高新科技领域技术预测与评价,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方案咨询等有关经济、文化、社会各类重大问题的研究,均收到了傲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为各级各类决策机构重视并采纳,取得了良好的、世所瞩目的社会效益,为我国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于1993年成立,是全国广大科技成果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全国性非赢利学术团体,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研究会主管部门是科学技术部,委托管理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下设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科技成果档案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业务包括:组织和开展全国科技成果管理、应用与推广的理论研究及其学术交流活动,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科技成果相关政策法规与规划等提出建议;开展科技成果评估、评价与咨询活动,承担政府部门等委托的研究课题和相关工作;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管理与应用培训活动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以及国内外交流考察活动;开辟学术交流渠道,开展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学术团体的友好往来;宣传科技成果管理、应用与推广和理论研究的意义,编辑出版科技成果管理、应用与推广的学术书刊、资料;推荐奖励优秀学术论文、作品;表彰为开展科技成果研究、管理、应用与推广和理论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和为开展本会活动积极工作的会员。 年份 国际组织名称 资格 197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信息计划(PG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情报系统(UNISIST) 国家会员 1979 国际标准化组织情报委员会(INFC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情报网(ISONET) 国家会员 1980 国际信息文献联合会(FID) 国家会员 198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科技信息与经验交流网(ASTINFO) 国家会员 198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信息与计划(UNESCO/IIP) 国家会员 1985 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 国家会员 1987 世界工程师联合会工程信息委员会(WFEO/CEI) 国家会员 2000 亚太地区信息网络(UNESCO/APIN) 国家会员 2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UNESCO/IFAP) 国家会员 2006 国际科学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信息委员会(ICSU/ICSTI) 国家会员2023-07-15 08:19:071
韩颖的发表论著
出版著作:1、《现代技术经济学》,副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现代企业管理全书》,副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3、《技术经济学》,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64、《技术经济与管理》参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技术经济学习题及解答》,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6、《大型商业企业投资效益研究》,专著,辽海出版社,20027、《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西方经济学》,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9、《微观经济学》,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0、《宏观经济学》,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发表论文(第一作者):1、 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技术经济,1999,No.112、 提高商业投资效益的对策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No.33、 投资前期提高商业投资效益的对策,技术经济,2000,No.54、 商业企业投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No.55、 投资风险函数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No.16、 石化产品结构优化,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No.17、 大型商业企业投资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No.38、 商业企业投资效益综合评价系统设计,商业研究,2001,No.39、 关于发挥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的思考,技术经济,2001,No.410、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No.611、今后十年我国旅游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预测,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No.412、产企业的材料替代策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Vol.24,No.913、A Method of Cost Contro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unds Restriction,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TIONAL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August 8-10,2004(ISTP检索)14、辽宁省创新发展阶段分析,江汉论坛,2004,No.1215、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消费信贷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No.116、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双创新分析,技术经济,2005,No.317、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No.618、Research on Model of Quality Control Based on Hidden Action,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TIONAL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12th),July 20-21,2005(ISTP检索)19、企业内技术创新集群浅析,技术经济,2005,No.920、Comprehensive Appraisal about the Function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Promoting Employment,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cience,2005, Vol.2,No.1121、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有效融资的几点建议,技术经济,2005,No.1222、基于风险与效益的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价与选择,技术经济,2006,No.123、我国部分省市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技术经济,2006,No.324、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物流需求量预测模型建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No.625、辽宁省第三产业及内部各行业综合就业弹性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No.2926、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文献综述,学术论坛,2006,No.827、我国部分省市区域创新系统净效率评价,中国软科学,2006(增刊)28、我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当代经理人,2007,Vol.26,No.429、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横向比较分析,预测,2007,Vol.26,No.430、多步变权组合预测法及其应用——以预测我国邮政收入及其从业人员为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7,Vol.28,No.7( EI检索)3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改革研究文献综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No.332、基于结构分解技术(SDA)的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统计与决策,2007,No.1933、DEA方法在我国工业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的应用,技术经济,2007,No.934、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济持续增长展望——机遇与挑战(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35、辽宁省失业的社会承受力纵向比较评价,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No.936、我国失业承受力研究成果回顾,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No.837、技术进步、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基于扩展新古典模型,中国软科学,2008(增刊)38、基于微分法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以SO2为例,中国软科学,2008(增刊)39、辽宁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11,No.340、我国三次产业间R&D溢出效应纵向比较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Vol.30,No.4( EI检索)41、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Vol.27,No.442、我国7个产业的产业间R&D溢出效应纵向比较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Vol.28,No.443、中国区域产业增长与其能源消费的实证研究,工程和商业管理学术会议,2010,Vol.3(CPCI-SSH检索)44、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s 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ing on the Different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0,Vol.3(CPCI-SSH检索)45、一种新型偏差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Vol.31,No.12( EI检索)46、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SO2 Emission of Chinese Industry,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2010,No.5( EI检索)47、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n FDI to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China,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0,Vol.3( EI检索)48、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its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2010,Vol.4(EI检索)49、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No.1250、A New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Consumer and Control,2012,No.6(EI检索)51、Ver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s in Three Industries of China,2012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12,No.6(EI检索)52、我国制造业绿色产出效率分析,生态经济,2013,No.1053、基于新分解模型的中国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经济,2014,Vol.30,No.554、The study on estimating the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in China,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Research,2014,Vol.104(CPCI-SSH检索)详见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3-07-15 08:19:201
程小可的个人作品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和姚立杰合作)。[2]“信息、会计与权益估值:回顾与拓展”,《科学决策》,2011年第6期(和姚立杰合作)。[3]“上市公司开发支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系统工程》,2010年第9期(和蒋顺才、孙健合作)。[4]“基于向量AR(p)过程下的广义剩余收益估值研究”,《科学决策》,2010年第10期。[5]“控制权转移中的信息泄露:市场微观结构的分析视角”,《科学决策》,2010年第9期(和孙健合作)。[6]“科技开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和孙健、姚立杰合作)。[7]“剩余收益估值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和卿小权合作);[8]“基于会计信息的权益估值研究:线性信息动态过程视野”,《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和卿小权等合作);[9]“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和龚秀丽合作)。[10]“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和佟岩合作);[11]“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理论回顾与未来分析框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精品与评价(200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和王化成合作)。[12]“上市公司盈余结构的业绩预测价值”,《经济科学》,2005年第4期;[13]“亏损与非线性对股票回报与会计盈余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与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1期(和王化成等合作);[14]“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和王化成等合作);[15]“盈余与股票回报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与线性关系的对比及来自沪市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和李玲玲合作);[16]“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和王化成等合作);[17]“分拆上市与母公司股权价值研究——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和王化成合作);[18]“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理财者》,2003年第4期(和王化成等合作);[19]“中国资本市场披露现金流信息的有用性”,《经理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和王化成等合作);[20]“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博弈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第8期;[2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份评价方法”,《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和潘琰合作);著作和教材部分:[22]独立著作:《基于会计信息的权益定价研究——线性信息动态过程下的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23]独立著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研究架构与经验证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4]独立著作:《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25]合作著作:《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26]译著(主译和审校):《会计理论》(分析式会计创立者之一J.Demski的经典之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27]译著(主译):《管理会计:决策信息》,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28]译著(审校):《资本市场导论:产品、策略、参与者》,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29]教材(副主编):《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财务调考培训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5月。[30]教材(副主编):《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财务调考培训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31]教材(副主编):《高级财务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32]教材(副主编):《财务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33]“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与银企关联”,《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和杨程程、姚立杰合作)。[34]“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和郑立东、姚立杰合作)。[35]“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与企业投资效率”,《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8期(和郑立东、姚立杰合作)。【获奖情况】[1]2011年,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利润表五分类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荣获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三等奖[2]2007年作为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国家电网公司集训队的总教练,所指导队伍获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总决赛二等奖。[3] 2006年论文“线性信息动态过程下的权益定价与ERC的决定因素:一项基于信息非对称的分析式研究”荣获海峡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4] 2005年博士论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获第二届杨纪琬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5] 2005年博士论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6] 2004年论文“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7] 2003年论文 “中国资本市场披露现金流信息的有用性”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8] 2003年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基金会颁发的“2003年中国发展研究奖学金”。[9] 2003年荣获“200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2023-07-15 08:19:451
殷俊的科研成果
著作: 1、殷俊等:《新疆“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以乌昌地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2、殷俊:《中国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与制度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9 3、殷俊、赵伟:《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 4、殷俊:《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 论文: 1、殷俊,陈天红:《从老年人需求结构视角探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求索》,2010 (12). 2、殷俊,张蕾:《日本:变化中的企业年金制度》,《中国社会保障》,2008 (10). 3、殷俊,黄蓉:《企业年金计划与企业员工流动性分析》,《经济评论》,2009 (1). 4、殷俊,黄蓉:《论企业年金计划中的既得受益权及其作用》,《求索》,2009 (6). 5、殷俊,李晓鹤:《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践模式的公平性探析》,《经济问题》,2009 (8). 6、殷俊,许晓辉:《论美国企业年金计划在金融危机中的风险管理与政府责任》,《新疆社会科学》,2009 (4). 7、殷俊:《论中国企业年金宏观管理模式选择与政府干预》,《学习与实践》,2008 (8). 8、殷俊,王文祥:《企业年金计划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分析》,《保险研究》,2008 (7). 9、殷俊:《浅析企业年金计划的偿付责任与企业负债率的关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10、殷俊:《中国企业年金宏观管理模式选择与政府干预》,《学习与实践》,2008 (8). 11、殷俊,张蕾:《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下的企业年金计划设计》,《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7). 12、殷俊:《论企业年金负债的会计处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8). 13、殷俊,邓大松:《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资本市场约束分析》,《求索》,2008 (8). 14、殷俊:《美国401(k)计划的历史演进与政策变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5、殷俊,李志明,孙如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研究:国外模式及中国的政府监管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5 (8). 16、殷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2 (11). 17、殷俊:《社会保障制度的偿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 (5). 18、殷俊:《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金积累模式的选择——从“微观积累模式调整”向“宏观积累模式改革”的转变》,《经济评论》,2002 (5). 19、殷俊:《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给付调整机制》,《管理研究》,2004(4)。 20、殷俊:《论中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影响》,《管理研究》,2007(9)。 21、殷俊:《重新认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殷俊,周利:《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的可行性及监管对策》,《养老基金管理及生活质量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2023-07-15 08:19:581
胡国柳的研究成果
1.《股权结构与企业理财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独著 。2.《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一作者。3.《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主编。4.《财务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主编。5.《财务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主编。6. 《<财务管理学>精练与详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主编。7.《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主编。8.《财务管理案例点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副主编。9.《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副主编。10.《财务管理研究》(会计类研究生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参编。11.《高级财务学》(教育部推荐教材,金融学研究生核心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2.《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有关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胡国柳、胡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136-147页。2.胡国柳,康岚:“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需求动因及效应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3期,10-19页。3.胡国柳,李少华:“董事责任保险能否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中国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40-46页。4.陈险峰,胡珺,胡国柳:“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权益资本成本与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期,39-44页。5.胡国柳、姜岩磊:“贷款投放量、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3期,98-106页。6.周林子、胡珺、胡国柳(通讯作者):“产权性质、高管控制与并购绩效——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2014年第3期,107-113,120页。7.胡国柳,曹丰:“管过度自信程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预测》,2013年第6期,29-34页。8.胡国柳,刘向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资本投向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13年第2期。9.胡国柳,周遂:“会计稳健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50-55页。10.张尔升,胡国柳:“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中国省委书记、省长的分析视角”,《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6期,71-83页。11.曾春华、胡国柳:“治理环境、终极股东控制与公司并购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9期。12.胡国柳,周遂:“政治关联、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6期,37-42页。13.胡国柳、周德建:“股权制衡、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过度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9期,47-55页。14.张长海,胡国柳,吴顺祥:“公司年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适应性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第2期,第72-79页。15.胡国柳,李伟铭,蒋顺才:“利益相关者与股利政策:代理冲突与博弈”,《财经科学》,2011年第6期(6月),72-80。16.胡国柳,李伟铭,张长海,蒋顺才:“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37-42页。17.胡国柳、孙楠:“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最新进展”,《财经论丛》,2011年第4期,111-115页。18.胡国柳、刘向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行为研究述评”,《财贸研究》,2011年第5期,126-130。19.胡国柳,黄景贵,蒋顺才,李伟铭:“股权分置、公司治理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26-31,46页。20.蒋永明,李伟铭,胡国柳(通讯作者):“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21.胡国柳、韩葱慧:“高管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50-155页。22.胡国柳、韩葱慧:“机构投资者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第56-60页。23.胡国柳、沈琳:“公司治理结构与资本支出决策----来自海南省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60-167页。24.胡国柳、曾春华:“会计委派制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第591-595页。25.胡国柳、王化成:“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57-64页。26.马永强、胡国柳:“投资者保护效率测度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第131-134页。27.韩葱慧、胡国柳(通讯作者):“内部人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之关系的实证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51-656页。28.胡国柳、裘益政、黄景贵:“股权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决策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第137-144页。29.胡国柳、黄景贵:“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证据”,《经济评论》,2006年第1期,第35-40页。30.胡国柳、刘宝劲、马庆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第39-44页。31.于东智、胡国柳、王化成:“企业的现金持有决策与公司治理分析”,《金融论坛》,2006年第10期,第28-35页。32.胡国柳、黄景贵:“现金持有理论模型评介”,《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6期,第93-97页。33.胡国柳、董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选择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05年第5期,第90-98页。34.胡国柳、黄景贵:“股权结构与企业股利政策选择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2期,第3-8页。35.胡国柳、王化成:“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多元化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第56-62页。2023-07-15 08:20:121
作词人裴育的详细资料
裴育 教授,男,1967年生,上海财经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近些年来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新华文摘》、《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财经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转载或引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厅课题16项;获省部级和地厅级奖10余项。兼任中国财政学教学理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财政厅常年财经顾问、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任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采购理论、财政风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近些年来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 政府采购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财政研究》2002年第8期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彻底减轻中国农民负担的理性选择,《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 关于财政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考,《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经济学分析,《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 中国证券市场税制优化问题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3期 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第10期 中国地区间税负差异与地区间经济差异,《中国软科学》2005第8期 城乡统筹发展与公共品供给相关政策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9 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第1期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第3期 著作: 《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学校理财》(译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003年中国财政发展报告(政府采购部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政府采购经济学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财政风险及其预警系统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 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财政风险及其预警系统研究(2002-2004年度) 主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财政风险及其控制研究(2002年度) 主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2003-2005年度) 主持财政厅“十一五”规划项目:江苏省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2005年度) 主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 财政绩效审计与评价体系研究(2006-2008年度)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测定与计量研究(2004-2005年度)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及其风险研究(2001-2004年度) 参与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2002-2004年度)2023-07-15 08:20:251
郑志刚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著作:2007,《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论文:2010,郑志刚,《研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最优学制设计》,《世界经济》,第12期2010,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理解》,《金融研究》,第8期2010,郑志刚和邓贺斐,《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管理世界》,第6期2009,郑志刚和孙娟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历史与现状评估》,《金融研究》第10期2009,郑志刚和吕秀华,《董事会独立性的交互效应和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政策效果的评估》,《管理世界》第7期2009,郑志刚,《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世界经济》第1期2007,郑志刚,《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管理世界》第9期2007,郑志刚、孙艳梅、谭松涛和姜德增,《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经济研究》第7期2007,郑志刚,《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控制权的分享、承诺可置信成本和公司治理的股东价值导向》,《世界经济》第8期2007,郑志刚和范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评估》,《金融研究》第6期2007,郑志刚,《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世界》第3期2007,郑志刚,《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与产权安排的性质》,《中国经济问题》,第3期2006,郑志刚,《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金融研究》第12期2006,郑志刚,《法律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进和法律经济学内涵的转变-以“私力救济”的经济学分析为例》,《制度经济学研究》,第11期2005,郑志刚,《股权激励:能否构成对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359-3682005,郑志刚,《金融发展的政治学视角: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经济的侵蚀》,《管理世界》第3期,163-1692005,郑志刚,《新兴市场分散投资者投资‘金字塔结构"公司的激励》,《经济研究》第4期,87-962005,郑志刚,《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与利益团体理论的争论和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05,郑志刚,《接管威胁和有效的董事会监督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经济科学》,第4期2004,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经济研究》第2期,115-1252004,郑志刚,《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企业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4,郑志刚,《外部融资和控制性股东最优持股比例决定》,《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卷2003,郑志刚,《企业的经济角色》,《经济评论》第2期2003,郑志刚,《激励机制设计的新视角:从产权理论到通路管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第二卷第二期2003,郑志刚和吕文栋,《常规科研设备管理和科研资金分配体制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第3期2002,郑志刚,《生产商竞争与最优委托权安排的转变》,《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2002,郑志刚,《存在非对称信息的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经济科学》第3期2002,郑志刚和范广哲,《不同性质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研究》第5期2002,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经济学动态》第5期2002,郑志刚,《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交易成本范式》,《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2002,郑志刚,《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需态势分析》,《中国软科学》,第8期2001,郑志刚,《产权作为提供专用性投资激励机制的缺陷和通路管制理论》,《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理论经济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科研项目:我国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CJY002),国家社科基金,2007.7-2009.12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项目批准号:71072143),国家自然基金,2011.1-2001.3.12主要受邀参加的经济学金融学会议和学术研讨会:2010,第10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陕西西安,9月),《公司章程、投资者权力保护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20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系 Seminar,“Why Executive Compensations Still Keep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Even With Few Equity-based Pay and Relatively Little Managerial Power?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2009,第6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四川成都,11月),《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吗?》2009,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金融系Seminar,《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2009,第9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浙江杭州,12月),《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2008,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Seminar,“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2008,第8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福建厦门,9月),《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2007,Seminar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Northern Bridge(LA, California,U.S.A.),“Manager"s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The Evidence from China”2006,第6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湖北武汉,12月),《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2006,第6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山东威海,9月),《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2004,第3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海,12月),《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2023-07-15 08:20:321
国内农业经济、水利经济、水资源类有哪些EI杂志?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非核心;《农业技术经济》中文核心+CSSCI;《人民黄河》中文核心;《水利经济》非核心;《中国科学院院刊》非核心;《自然资源学报》中文核心+CSCD;《中国软科学》中文核心+CSSCI;《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核心+CSSCI;《中国农村经济》中文核心+CSSCI;《中国水利》非核心;《地理研究》中文核心+CSCD;《农业环境与发展》非核心;《管理评论》中文核心+CSSCI;《资源科学》中文核心+CSSCI+CSCD;《节水灌溉》中文核心;《水利水电科技进展》中文核心+CSCD以上刊物均无EI检索,但是有些刊物为一级学报,质量较高。2023-07-15 08:20:46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所授荣誉
该院在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林产业组织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与财政金融等学科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获得学术同行赞誉。 2006年-2012年,该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软科学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项,其他部委及省级项目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8项,横向课题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SCI和CSSCI源期刊50余篇(其中国家级一级学会和国家级科研单位主办的顶尖刊物《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软科学》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20部,出版教材6本;获省级科研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及教材奖10项。 主要学术论文 (2007年-2008年) 序号 论文名称 刊号 刊物 1 江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 2008.03 商业研究 2 我国城乡关系的金融学透视 2008.0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3 对我国农村地区非均衡金融体系的思考 2008.01 海南金融 4 稻作经营大户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12 农业经济问题 5 商品契约中农户违约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06 商业研究 6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 2008.07 中国农村经济 7 种粮大户粮食生产效益的非价格影响因子分析——对江西省种粮大户的调查 2008.0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8 基于DEA的中国茶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008.05 农业技术经济 9 农业税费减免及粮食补贴、地租与农户农地转入行为——以江西省为例 2008.01 农业技术经济 10 森林资源经济利用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8.0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1 森林资源经济利用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8.07 中国软科学 12 既定管理制度模式下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三大绩效指标灰色关联性分析 2008.10 生态经济 13 从一起美国森林资产评估官司看我国森林资产评估技术规范 2008.04 林业经济 14 森林资源经济利用的政策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8.11 生态环境与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15 产学研合作与全民创业关系辨析 2008.01 浙江学刊 16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办学成本之比较 2008.24 生产力研究 17 完善江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之管见 2008.01 西北林学院学报 18 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分析 2008.03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 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 2008.08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优势与对策研究. 2008.11 生产力研究 21 对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探讨 2008.02 会计之友 22 美国生态观鸟旅游对中国观鸟旅游发展的启示 2008.02 林业经济问题 23 关于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思考 2008.11 山东文学 24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实证分析 2008.09 当代财经 25 变水库移民为半失地农民 2008.01 水利经济(CN-1165/F) 26 灰色理论在万安水库移民收入分析中的运用 2008.05 人民长江(CN 42-1202/TV) 27 万安水库移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恢复的评价与分析 2008.03 人民长江(CN 42-1202/TV) 28 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探析 2008.03 农业考古(CN36-1025/K) 29 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 2008.05 特区经济 30 外购应税消费品的会计处理 2008.09 财会月刊 31 新会计准则下应税消费品包装物的税务处理及会计处理 2008.18 中国管理信息化 32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要素的概念辨析 2008.05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3 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 2008.12 会计之友 34 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抵扣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2008.14 中国管理信息化 35 耕地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396户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现状的调研 2008.03 自然资源学报 36 耕地流转中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42个县市64个乡镇74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 2008.07 中国软科学 37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 2008.03 农业考古 38 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 2008.02 地理科学 39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2008.07 农业工程学报 40 “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 2008.06 商业研究 41 江西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协调机制研究 2008.01 农业现代化研究 42 江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 2008.03 商业研究 43 江西种稻大户对粮食补贴的政策认知、行为意愿及其对策建议 2008.01 经济问题探索 44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2008.08 农业经济问题 45 建立中国特色农业中介组织体系 2007.02 农业经济问题 46 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户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分析 2007.01 农业经济问题 47 影响农户营销合作履约行为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07.09 中国软科学 48 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7.05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 49 中小啤酒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思考 2007.04 江苏商论 50 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户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分析 2007.05 生态经济 51 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7.04 商业时代 52 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分析 2007.01 农业经济问题 53 农产品营销中农户合作需求产生的动因 2007.01 商业研究 54 农户非合作营销的交易成本分析 2007.04 商业时代 55 江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 2007.10 商业研究 56 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江西省高安市“南平模式”经验 2007.10 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 57 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评价研究 2007.05 中国土地科学 58 林产加工业要素投入与影子价格及其影响分析 2007.04 林业经济 59 加拿大BC省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 2007.05 中国土地科学 60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中各方利益协调的研究综述 2007.0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61 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07.01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62 资源禀赋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实证分析 2007.06 农村经济 63 广丰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 2007.04 水土保持研究 64 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几点思考--以南昌市城乡结合部为例 2007.05 安徽农业科学 65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2007.36 安徽农业科学 66 河北省民河间市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2007.01 价格月刊 67 抓住契机 重启农村消费“引擎” 2007.04 江苏商论 68 Estimation of forest parameters based on TM imager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2007.03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69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 2007.12 水土保持学报 70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2007.07 生态学杂志 71 农用地分等中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的探讨--以江西省玉山县为例 2007.04 土壤 72 平衡施肥毛竹林叶片营养与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回归分析 2007.01 林业科学 73 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研究 2007.09 商业研究 74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 2007.07 科技管理研究 7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价值创新理论 2007.08 科技进步与对策 76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2007.06 土壤学报 77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02 土壤学 78 钙镁磷肥和石灰对受cu zn污染的菜园土壤的改良作用 2007.0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9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 2007.01 商业时代 80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及比较 2007.03 江苏商论 81 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7.09 生态经济 82 我国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 2007.09 商业研究 83 应收票据贴现会计处理初探 2007.02 财会通报 84 江西省公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链研究 2007.07 价格月刊 85 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实现的制约因素分析 2007.01 农业经济 86 涉农制度变迁的人力资本产权视角 2007.04 农村经济 87 非货币必资产交换业务会计处理 2007.01 财会研究 88 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探讨 2007.03 会计之友 89 农户交易中介化--概念办公室与经济合理性论证 2007.10 商业研究 90 我国农业水资源问题分析 2007.01 生态经济 91 退化红壤区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水份空间变异性 2007.05 水土保持学报 92 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评价及其垂直结构优化技术 2007.06 应用生态学 93 区域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西婺源县为例 2007.0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94 县域森林景观资源功能区划初探--以江西婺源县为例 2007.05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5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及后续管理研究 2007.05 江西社会科学 96 林业制度性因素对商品林发展的影响 2007.03 中国农学通报 97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2007.02 商业研究 98 江西鹰潭市供销社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007.03 商业研究 99 中部地区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需求优先序 2007.05 农业经济 100 关于加快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7.07 农业经济 101 论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调整 2007.02 农业现代化研究 102 欠发牵动区县域依托绿色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对策探讨 2007.10 安徽农业科学 103 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07.11 社科研究 104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例 2007.12 教育研究与探索 105 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07.11 社科研究 106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例 2007.12 教育研究与探索 107 对江西小企业营运资金的探讨 2007.07 商场现代化 108 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博弈分析 2007.10 中国物价 109 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范围问题的探讨 2007.09 江西社会科学 110 万安水库农村移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7.12 人民工江 111 基于托罗模型的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析 2007.11 林业经济 112 如何在企业建立知识识别系统 2007.07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13 论企业知识识别系统的够建 2007.08 中国管理信息化 114 环境与组织学习方式选择的典范对应分析 2007.05 生态环境 115 供应链视角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探讨 2007.01 黑龙江畜牧兽医 116 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探讨 2007.04 农业经济 117 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基于江西省农户问卷调查分析 2007.04 经济问题探索 118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实证研究--以江西为例 2007.08 商业研究 119 江西新型化工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07.10 江苏商论 序号 著作名称 著作人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政治经济学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 货币银行学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 生态经济学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 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 朱述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 全民创业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曹光四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 土地经济学 陈美球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7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魏 毅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8 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 谢元态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 谢元态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0 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与反贫困 谢元态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1 合作经济理论与合作金融实践 谢元态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2 赣州模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探索 谢元态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3 中小企业合作营销运行机制研究 郭锦墉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4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陈文波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5 江西生态农业 黄国勤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6 江西生态 黄国勤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17 农民收入增长的经济条件研究 朱述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18 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出路在工 朱述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19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郭晓敏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20 森林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道和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21 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欧阳勋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2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唐茂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3 财务管理案例教程 肖小玮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4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赵小敏 地质出版社 2006 25 新阶段我国粮食问题研究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6 统计学原理 曹光四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27 审计学 曹光四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28 市场营销学 郭锦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29 主要经济林培育技术(香椿) 郭晓敏 江西科技出版社 2005 30 职业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许祥云 新华出版社 2005 31 世界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许祥云 新华出版社 2005 32 区域土地质量评价 赵小敏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3 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2004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4 农村资本宏观管理模式研究 谢元态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4 3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本支持体系研究 谢元态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4 36 新阶段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 谢元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7 政治经济学原理 谢元态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38 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 陈昭玖 中国科技文体出版社 2004 39 商品林经营:环境与经济分析及政策 曹建华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0 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朱述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1 国际经济学 朱述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大公无私 陈美球 新华出版社 2004 43 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陈至发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4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探索 池泽新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5 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黄国勤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6 政治经济学原理 谢元态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47 教育信息技术 许祥云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48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和后评价研究 赵小敏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4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 赵小敏 新华出版社 2004 50 区域土地质量评价 赵小敏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51 作物生长及其应用 赵小敏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2023-07-15 08:20:541
李建伟的主要论文
0、《对我国商个人立法的分析与反思》,《政法论坛》2009年第5期,独著,1.4万字。1、《制度建构:两大法系公司检查人选人制度及其借鉴》,《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1.2万字。2、《论公司决议可撤销的适用事由——基于司法适用立场的立法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独著,1.3万字。3、《论股东知情权的权利结构及其立法命题》,《暨南学报》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1.1万字。4、《股东查阅权行使机制的司法政策选择》,《法律科学》2009年第3期,独著,1.3万字。5、《论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定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独著,1.2万字。6、《论人格信息财产权——附着于人格要素的经济利益的定位与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1.0万字。7、《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在一人公司的适用——以《公司法》第64条为中心》,《求是学刊》2009年第2期。8、《从严格限制到有节制的宽容:规制董事关联交易的制度演进——中国的经验与实践》,《庆熙大学法学研究》(韩国法学季刊),独著,1.6万字。9、《正确发挥司法考试对本科法学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中国司法》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0.9万字。10、《马明哲天价年薪事件的法律命题:公司高管薪酬市场与法律的有限干预》,《证券市场法治评论》第1卷,1.7万字,法律出版社2008年11月版。11、《美国证券私募发行豁免规则的修正及其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9期,第一作者,1.1万字。12、《瑕疵出资股东的资本充实责任》,《人民司法·应用》,2008年第17期,独著,0.9万字。13、《论有限公司强制分配股利之诉》,《法律应用》2008年第8期,第一作者,0.8万字。14、《高管薪酬规范与法律的有限干预》,《政法论坛》2008年第3期,独著,1.4万字,《中国学术期刊》(英文)全文刊载。15、《公司治理中法律作用的局限性及其破解》,《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7期,独著,1.0万字。16、《公司决议效力瑕疵类型及其救济体系再构建——以股东大会决议可撤销为中心”,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2008年第2卷(总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7、《法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一般理论及其政策意义》,《证券法苑》(创刊号),2009年9月。18、《本科法学教育对司法考试的影响》,《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12日。19、独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中国发展路径与有限合伙制度》,《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8月号。20、独著:《分清民营企业家的犯罪与原罪》,《公司法评论》第8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21、独著:《公司关联担保规制的制度变迁与政策选择》,载《商事法论集》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22、独著:《尊重规则,敬畏法律》,《公司法评论》第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01。23、独著:《论母子公司战略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总第163期,2005,11。24、独著:《论上市公司股东的质询权及其行驶》,《证券市场导报》总第164期,2006,0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投资与证券》2006,06转载。25、《有限公司制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立法选择》,《公司法评论》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09。26、独著:《公司制度异化的消解与公司自治 ——兼论公司法规范规定性与选择性的平衡》,《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7、独著:《论董事会的职能定位与职权配置——理论、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国与世界:公司法改革国际峰会”提交论文。28、独著:《论限制公司对外担保能力及其合理性——以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为中心》,《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9、独著:《论我国独立董事职能的定位》,《法大评论》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30、独著:《论法律在公司管理中作用的有限性》,《民商法理论与实践——祝贺赵中孚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文集》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31、独著:《论公司对外担保能力的限制及其合理性》,《证券市场导报》总第138期,2004年1月。32、独著:《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法律科学》2004年2期。33、合著:《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效力》,《现代法学》2004年1期。34、独著:《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法学》2004年2期。35、独著:《选择独立董事的正确人选》,《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4期。36、独著:《论我国公司对外担保制度的完善》,《会计之友》2004年4期。37、独著:《影响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因素研究》,《中国法律评论》2004年3期。38、独著:《论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完善》,载《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1期。39、合著:《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防范机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12月。40、独著:《论我国一人公司立法问题》,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41、合著:《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中国律师》2001年12月。42、独著:《德、美、英固定转售价格的法律规制》,《经济与法》2000年第2期。43、独著:《法国标准合同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44、独著:《公平诉讼观与诚实信用原则》,《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45、合著:《海峡两岸公司法关于公司监督的比较研究》,《台湾法研究学刊》1998年第5期。46、合著:《论我国确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可行性》,《中国软科学》1998,09。47、合著:《论建立我国律师继续教育制度》,《司法研究》1998年6期。48、合著:《裁判与规范——对司法审判基本矛盾的法哲学分析》,《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5期。49、独著:《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初探》,《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3期。50、独著:《论公司在股东代位诉讼中的地位》,《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6期。51、合著:《解决争议条款的独立性刍议》,《现代法学》1998年3期。52、合著,《建设工程合同中的任意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法论》1998年2期。53、独著,《民事诉讼的目的论纲——从宪法基础的角度》,《研究生时代》1999年1期。54、独著:《〈建筑法〉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承包形式的立法完善》,《法苑》1998年1期。55.第一作者:《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研究》,《民商法论丛》第39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版2023-07-15 08:21:211
什么是硬科学和软科学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1:551
“硬科学”和“软科学”有哪些区别?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2:081
软科学和硬科学是什么关系?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2:201
硬科学和软科学的区别在哪?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2:331
什么是硬科学和软科学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2:494
如何区分“软科学”和“硬科学”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3:021
硬科学,软科学是什么意思?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扩展资料: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硬科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软科学2023-07-15 08:23:141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 社会学学科依托的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96年,下设社会发展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学科自觉面向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依托哈工大优势,形成信息与网络的社会问题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当代传媒与生活方式研究,休闲与时间利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9部;科研项目21项;有多项成果获奖。社会学学科又是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拥有社会学硕士和本科专业。目前有硕士和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00余人。◆ 标志性研究论文1.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哲学研究,2004⑿2.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⑿3.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⑷4.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测度方法及其管理意义.情报学报,2002⑶5.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3⑴6.王雅林.论社会创新.学习与探索,2002⑴7.王雅林.“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⑹8.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⑴9.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⑵10.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⑵11.唐魁玉.网络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2⑷12.唐魁玉.网络化思维及其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1(23)13.唐魁玉.关于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限度问题.情报学报,2002⑶14.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中国软科学,2002⑹15.尹海洁.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⑵16.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⑸17.刘 耳.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⑿18.刘 耳.休闲: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⑸19.刘 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⑻20.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⑴◆ 著作或教材⒈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⒉何明升.网络消费:理论模型与行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⒊王雅林,何明升主编:生存与超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⒋刘耳.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⒌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⒍王雅林,刘耳.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⒎尹海洁,刘耳.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⒏王雅林.中外城市闲暇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⒐王雅林.中国东北经济的发展.学苑出版社,2002◆ 重要科研项目⒈何明升.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03BSH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3-2004⒉何明升.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2003DGQ2D043).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2006⒊何明升.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99BSH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8-2002⒋何明升.网络交流方式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美国福特基金课题,2000-2002⒌何明升.网络媒体对我省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01B044).省社会科学基金,2002-2004⒍何明升.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2004AC9CT058).哈尔滨市科技局,2004-2006⒎何明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2006⒏何明升.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战略规划研究.信息产业部,2005-2007⒐何明升.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20040213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2007⒑王雅林.中国大城市闲暇生活方式研究.美国福特基金重点课题,1998-2002⒒王雅林.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良性运行研究(96ASH0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997-2003⒓王雅林.迈向知识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重点课题,2001-2003⒔王雅林.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黑龙江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03-2004⒕王雅林.科学发展观与哈尔滨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哈尔滨市政府重点课题,2004-2005⒖王雅林.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与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04ASH00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4-2006⒗唐魁玉.师生代际互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2001-2003◆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⒈何明升等.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⒉何明升.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论文).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⒊何明升等.技术引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⒋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论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⒌唐魁玉.近五十年国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论文).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2⒍唐魁玉.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 (论文).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004⒎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论文.青年).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⒏尹海洁,白淑英.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 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科以1992年冬组建成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为依托,下设东北亚经济研究所。现有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目前承担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以及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学位课、专题学位课。国际贸易学学科硕士点建于2001年,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学科硕士点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两学科共有硕士指导教师7人。国际贸易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与实务等,已培养研究生17人;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学科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1部,获省部级奖5项。◆ 标志性研究论文1.谭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理论分析.理论探讨,2001⑷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求是学刊,2002⑵3.肖玲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科学学研究,2002⑸4.李淑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02⑵.5.李淑霞.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纵览.现代日本经济,2002⑶6.韩秋.资产证券化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前景.求实学刊,2003⑸7.谭晶.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3⑸8.李平.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⑹9.钟晓兵.VaR在中国金融远期上的应用.理论探讨,2004⑷10.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本性合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⑹11.钟晓兵.名义锚的选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⑺12.伍楠林.反倾销的经济学理论探悉及中国的对策.学习与探索,2005⑵◆ 著作或教材1.李长胜(副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李长胜(副主编).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李长胜(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伍楠林.Рус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 Китае 20-30гг ХХ века5.李平(编著).国际贸易实物新编.哈工程出版社,20016.丁溪.侯银霞(编著).国际商贸英语(第二版).哈工大出版社,20037.丁溪.侯银霞(编著).对外贸易英文函电.哈工大出版社,20038.赵萍(编著).经济数学基础及应用(修订版).哈工大出版社,20049.韩秋(副主编).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李淑霞等(编著).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重要科研项目1.李广和,李长胜等.环境保护的经济机理及其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研究(00BJY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03—2002/102.叶平.李长胜.龙江县生态经济整体规划研究。省科委课题.2001—20033.李长胜.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3-043-l43).国家林业局课题.2004—20064.高长春,李淑霞等.积极财政政策动态约束模型研究(BJG6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03—2002/105.李广和,李 平等.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大庆市科委,2001/02—2001/126.肖玲诺.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2002/8—2003/127.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有效性(7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8—2005/128.高长春,李淑霞等.经济增长:中日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次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03——2005/069.李广和,钟小兵等。安全技术防范经济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结构研究.国家计委,1999/08—2000/1210.钟小兵.杨尊亮.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03—2003/1211.钟小兵,李平等.哈尔滨高新区促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国科火字[2004]61号).科技部火炬计划软课题,2004/09—2005/09◆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⒈李长胜.测树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⒉李长胜.生态林业工程和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计量化评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2002⒊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与方法.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第2名),2002⒋李长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2等奖(第2名),2002⒌李长胜.林木采伐管理系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等奖(第7名),2003⒍李长胜.黑龙江省森工天然林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名),2005 ◆ 学科依托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建立于1954年,1984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学科长期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近几年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出8门选修课。1999年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学科至今已培养出150多名统招研究生,320多名在职研究生。近5年来, 承担了国家、省部、地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本,获各种级别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学科的教师还分别在各种级别的学会及学术团体和政府咨询机构中任要职,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标志性研究论文⒈ 任熹真.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探析.经济学家,2001⑷⒉ 任熹真.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流通经济,2005⑹3.任熹真. 对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探析.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2001⒌ 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哈工大学报,2001⑵⒎ 李鹏雁.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品种选择及流程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2⒏ 李鹏雁.China"s Optimal Choice of Mortgage Securities . 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⒐ 李鹏雁. The Analysi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Listed Companie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⑶ (EI源)⒒ 朱加凤..日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求是学刊,2002⑷⒓ 朱加凤. 论转型时期的政策利润.求是学刊,2001⑴◆ 著作或教材⒈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哈工大出版社,2002.8⒉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工大出版社,2004.8⒊ 任熹真(主编).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工大出版社,2003.8◆ 重要科研项目:1.任熹真.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重大项目,2000—20022.任熹真.石油价格可比性研究.横向课题,2001—2003⒊ 任熹真(参与).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2----20044.李鹏雁.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横向课题,2002-2004 .⒌ 李鹏雁(参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3-2005⒍ 朱加凤(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及国际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⒎ 朱加凤(参与).“两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研究.省“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2◆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1.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论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⒉ 任熹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023-07-15 08:23:371
洪名勇是做什么的
洪名勇洪名勇教授,1965年生,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农村经济和科技创新经济学研究。1995年破格评为讲师,1999年评为副教授,2000年入选校学科学术带头人,2002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入选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4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第三批省管专家,2006年入选省高校学科学术带头人,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入选贵州省第三批省核心专家,2015年入选2014年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现为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贵州省教学团队带头人,贵州大学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大学时代完成的调研报告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中心、团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表彰,为当年贵州省获奖级别最高的一篇调研报告。中文名:洪名勇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5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贵州大学农学院代表作品:《生态经济评论》基本信息洪名勇教授,1965年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万人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省管核心专家、省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咨询顾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黔灵学者、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高校学科学术带头人、农林经济管理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教学经历:1989年,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5年,贵州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助教1995年---1999年,贵州大学讲师1999年---2000年,贵州大学副教授2000年,入选校学科学术带头人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入选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4年,享受省政府津贴2005年,入选贵州省第三批省管专家2005年---2008年,河海大学商学院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入选贵州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007年----至今,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2009年----至今,担任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2010年----至今,担任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原西南山地生态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经系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计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课程曾先后给本科主讲《土地管理学》、《房地产经营管理》、《消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产权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管理前沿专题》等课程,给研究生主讲《资本论》选读、《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等课程。主要给研究生主讲《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专题》、《经济研究方法》和本科生的《劳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管理前沿专题》等课程。在教学过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1993年开始开辟“三个窗口,培育四有新人”的改革受到大家好评,并在《贵州日报》上进行过报道,在给本科生讲《制度经济学》的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的实验原理引入教学,所作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欢迎。获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独立),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术成就在国内第一次系统总结和研究了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同时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建立了一个“初始条件、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分析框架,并用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分析之中,是国内第一个对农地习俗元制度进行研究的学者。论文发表在《经济学家》、《中国农村经济》、《民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软科学》、《经济体制改革》、《财经问题研究》、《财经科学》、《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多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56篇、中文核心期刊80篇,2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经济学文摘》、《农村工作通讯》全文转载或转摘。主要著作《建设新农村与贵州三农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经济出版社,2008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新编期货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比毕节试验区为线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贵州消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农技协生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生态经济评论》主编《喀斯特经济评论》主编获奖情况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协、国家民委、民政部、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省长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主持完成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一些横向课题已被政府采纳并实施,多项成果以“内参”报省部级以上领导参阅。是起草“黔中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参与者,“贵州省扶贫攻坚示范区规划”项目主持人,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专著奖,获得省社科一等奖2项(独立),省部级社科二等奖5项、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独立)、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民委三等奖1项(独立)、省社科三等奖3项(1项独立,1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三);获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独立),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等专著14部,出版《制度经济学》等教材3部。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最终成果为《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图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07-15 08:23:491
方福前的科研成果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09/02高鸿业经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4/01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04国有经济改革与中国经济波动平稳化,管理世界,2012/03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教学与研究,2010/1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07三类冲击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日元、韩元比较,财贸经济,2009/12欧元流通对我国向欧元区出口规模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家,2009/11政府消费与私人消费关系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12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方式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奥运科技群特征与系统循环, 北京社会科学, 2008/03论政府因何和如何参与共性技术研发,财贸经济,2008/10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与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0通过宪法改革解决政府失灵——宪法经济学的思路,经济评论,2003/4论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04关于公有企业经济绩效的争论, 经济学动态,2000/10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能实现它的货币政策目标吗,国际金融研究,1999/02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论市场自由化, 世界经济研究, 1989/022023-07-15 08:24:091
请问姚本先是谁,干什么的.
一、基本信息姚本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8月 出生地:安徽肥东 学历:博士研究生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现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241000) 现任行政职务及社会兼职: 1.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委员 2.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 3.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4.安徽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文)编委会委员 6.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7.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8.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二、姚本先学历及工作简历1.1977.2-1980.7 在安徽肥东大何学校、马湖中学初中毕业2.1980.4-1984.7 在安徽肥东杨塘中学、合肥三十一中学高中毕业3.1984.9-1988.7 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本科毕业4.1991.9-1992.7 在安徽师大助教进修班结业5.1999.9-2003.12 在安徽师大研究生进修班结业6. 2004.9-----在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7.1994年评聘为讲师8.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9.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0.1999年6月任安徽师范大学教科所常务副所长11.2000年4月任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12. 2004年8月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13.2001年荣获"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14.2002年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15.2002年评聘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关键岗位教授16.2003年评聘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三、姚本先主讲课程1.高师公共心理学(本科)2. 社会心理学(本科)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科)4. 咨询心理学(本科)5.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生)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生)四、姚本先主要科研成果(一)姚本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995(10)2.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 《心理科学》1995(1)3.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与内容改革刍议 《心理科学》1999(1)4.当代大学生兴趣研究 《心理科学》2000(1)5.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的研究报告 《心理科学》02(2)6.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科学》2003(1)7.简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1994(4)8.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中国教育学刊》1997(4)9.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 《中国教育学刊》2000(4)10.高师公共心理学试教法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2000(11)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 《课程.教材.教法》2001(6)12.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 《课程.教材.教法》2003(2)13.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析 《课程.教材.教法》2004(2)14.我国超常儿童研究与教育的省思 《中国科技论坛》1995(1)15.论大学生最优化知识结构及其建立 《中国科技论坛》1998(1)16.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探讨 《中国科技论坛》2003(4)17.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 《教育发展研究》2000(10)1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纲 《教育发展研究》2001(3)19.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经济、社会功能 《科技导报》1995(8)20.关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理性思考 《科技导报》2000(1)2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6)22.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23.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 《高等教育研究》1995(3)24.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试行试教法的实践探索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5)25.芜湖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及分析 《青年研究》1998(9)26.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软科学》1995(1)27.浅谈毕业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与职业》2003(11)28.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29.家庭与儿童个性社会化 《学前教育研究》1995(1)3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阐释 《医学与哲学》2001(11)31.潜意识理论发生发展探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2.1184名中小学生智力、个性发展特征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94(5)33.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学校教育的若干对策 《江西教育科研》1994(4)34.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探讨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3)35.关于大学少年班超常教育的理性思考 《中国特殊教育》2000(2)36.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研究报告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6)37.学校师生关系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1)38.农村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教育导刊》2000(2)39.简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学与管理》2001(9)40.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维护 《当代教育论坛》2003(8)41.刍议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关系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二)姚本先出版的主要著作1.《心理学新论》(教育部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01.42.《心理学新论题库》("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配套学习资料) 安徽人民出版社01.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专著) 东方出版中心02.1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03.25.《基础心理学》(省教育厅规划) 安徽大学出版社01.96.《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教育厅规划) 安徽大学出版社02.17.《儿童心理辅导》(省教育厅规划) 安徽大学出版社03.28.《幼儿家长教材》(教育部关工委指定教材)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99.99.《中国新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安徽大学出版社99.110.《教育理论》 知识出版社01.811.《心理学》 安徽大学出版社03.512. 《心理健康教育》(24册) 安徽人民出版社03.7五、姚本先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 《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S075B)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项目 1998年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FBB011047)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2002年3. 《安徽省幼儿素质教育研究》(AHSS"99-013)省社科规划办项目 1999年4.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AHSK03-04D28)省社科规划办项目 2004年5. 《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推进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AHSK03-04D28)省社科规划办项目 2004年5. 《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004KJ188)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4年6.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教育厅省级重点教学项目 2001年7. 《新时期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研究》(97JW036)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立项项目 1997年8.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0JW088)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立项项目 2000年9.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立项项目 2001年10. 《课堂教学行为系列研究》(63)省级教研立项 2001年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49)省级教研立项 2002年12.《新时期师生关系研究》(98ZX004)校科研专项 1998年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2001CB02)校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001年14.《考试心理辅导》教科所基金项目 2000年15.《社会转型期学校师生关系研究》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立项项目 2003年六、姚本先主要获奖情况1.《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综合成果)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安徽省教育厅 200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专著)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033.《心理学新论》(教材)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0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著作)安徽省第四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安徽省教育厅 20035.《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安徽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征文二等奖 20006.《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87.被评聘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关键岗位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 2002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 安徽省教育厅 2003"安徽省模范教师"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01"安徽省劳动模范"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022023-07-15 08:24:222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法学院各系所简介
民商法研究所简介 民商法研究所是法学院专门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科研的机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本研究所已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开设了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合同法学、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亲属法、罗马法、比较民商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10门左右的课程。研究方向覆盖民法学、商法学和知识产权三大领域。 研究所的成员积极投身于民商法学的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活动。在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侵权责任法、亲属法、继承法等研究领域,均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民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民商法研究所设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实务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心的专业研究队伍已经在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湖南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司法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知识产权研究课题13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软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法商研究》等期刊发表知识产权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了湖南省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知识产权法学》;公开出版了《工业版权研究》、《WTO框架下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等个人学术专著。中心研究人员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主动投身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重大决策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任务是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为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和保护提供帮助和服务,培养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研究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和资源,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学术研究活动,力争使中心的研究成果赶超国内一流水平,并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所介绍 一、本机构研究特色 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法所不但成立较早,而且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法理学硕士点招收环境法方向的研究生(1994年,学校特聘我国第一代环境法学者武汉大学的陈汉光教授,他专门从事环境法学教学和科研,在法学理论硕士点上招收环境法学方向研究生)2004年获得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拥有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机构人员在编在岗的五人,其中,一名教授,四名副教授,除一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全是博士研究生。 本机构致力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在环境科学、环境伦理学、法学、自然资源学等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主要包括中国环境法学、国际环境法学、外国环境法学、比较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学等五个研究领域。本机构已有一批在该专业影响较大的学术成果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为学院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该机构与本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及与政府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但扩大了学院在全省、全国的影响,也便于老师和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司法提供帮助和建议。随着全球范围内国内、国际层次环境保护活动的大量开展,各国纷纷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和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本机构学术队伍 1、李爱年教授简介 李爱年,女,1962年12月出生,中国环境法方向硕士生导师,法学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访问学者。中国环境法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并在《现代法学》、《法学评论》、《中国软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0年获 “湖南省高校教学一等奖”,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2006年下在教育部专家对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中,其理论研究型课《环境污染民事责任》获得评估专家高度评价。承担的主要课题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课题:《环境法学研究方法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生态效益补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排污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等。 代表性作品有: 《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独著 ,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环境法学》,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自然资源保护法初论》,独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存在的立法问题及完善的建议》(独著),《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期。 《环境保护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独著),《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论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1),《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试析环境保护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独著),《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2002年第3期。 《论生态保护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独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3期。 2、韩广教授简介 韩广教授,1964年生,博士,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专著一部,在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代表性作品有: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版。 《美国的农药管理体制与方法》,《环境保护》1998年第1期。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Analyse discriminante pas à pas: application pour la détermination de la source des sables éoliens fondée sur l"analyse des minéraux lourds dans la Steppe de Hunlun-Beir en Chine du nord-est. In: X. P. Yang (edit.),Desert and alpine environment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2002. 47-58》。 3、文同爱副教授简介 文同爱,男,1963年4月生,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南汇辰律师事务所律师。主要从事环境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环境报》等公开出版杂志、报刊上发表《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法保护对象的变革》等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教材5部,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4项。 代表性作品有: 《生态社会的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 》,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论保障环境公平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地位 》,独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5期。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法保护对象的变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2期。 《论环境公平、环境效率与可持续发展》,(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4、王彬辉副教授简介 王彬辉,女,1974年生,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度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已在《法令月刊(台)》、《仲裁与法律 》、《时代法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 代表性作有: 《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 》,独著 ,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基本环境法律价值—以环境法经济刺激制度为视角》,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现代法学》2008年第6期。 《日本公害纠纷处理机制与我国之借鉴》,《行政与法》2008年第12期。 《论可持续发展下环境法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 《运用能够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立法》,《中国物价》2007年第11期。 《可持续发展下中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法令月刊(台) 》2004年第12期 《环境污染纠纷的法外私力救济及其解决之道 》,《河北法学 》2004年第1期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之我见 》, 《时代法学 》,2004年第2期 《环境污染纠纷与仲裁 》,《仲裁与法律 》2004年第1期 5、杨兴副教授简介 杨兴,男,1972年生,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作有: 《气候变化的国际法的秩序价值初探》,《河北法学》(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04年第5期。 《试论俄罗斯不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及其法律后果》,《时代法学》,2004年第5期。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国际法的发展:历史回顾、重新审视与评述》,吕忠梅等主编的《环境资源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国际环境法的早期性和协同性刍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 《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 《京都议定书若干问题论略》,李双元主编的《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4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制定〈武汉市湖泊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建议》,载王曦主编的《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论国际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法的发展》,《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中文核心) 6、李慧玲副教授简介 李慧玲,女,1965年生,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有: 《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专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重构》,载于《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论环境收入税》,载于《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 《排除危害环境责任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7第3期。 《排除危害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研究》,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三、本机构研究方向 理论研究涉及两个领域:中国环境法、国际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李爱年教授,王彬辉副教授,李慧玲副教授,从事中国环境法领域研究。韩广教授,文同爱副教授,杨兴副教授,从事国际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研究。 1、中国环境法 中国环境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环境保护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基本理论。 首先,本方向研究可为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提供立法建议。有助于立法机关更全面地认识环境法中基本问题,为立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分析。 其次,可为各级行政机关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成果。 再次,本研究方向可为企业遵守环境法,从事实践提供支持。 2、国际环境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国际环境法和外国环境法的概念、原则、制度。本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运用比较的方法与国内环境法的研究相结合,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实践进行立法上的指导。 四、本机构主要科研及学术成果 科学研究近五年内本学科点成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CSSCI期刊论文10多篇。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发表论文2.8篇年/人。公开出版学术专著8部,出版教材9部。 2003年,为国家环境保护局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任起草小组副组长、执笔人) 。 2001年,为水利部和地矿部起草、修订了两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条例草案。 2006年下半年,为省人大环资委组织讨论《循环经济法》草案修改意见稿,提供了大量参考意见。 此外,还经常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省人大环境保护立法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成果中对于国内外环境法各项制度执行中问题的分析,经验与教训,有利于行政主管机构更好地把握环境法的执行。 标志性成果有: 《环境法的伦理审视》,李爱年(独著) ,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李爱年、韩广等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版 《环境法学》,李爱年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案例教程》,王彬辉任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王彬辉独著,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韩广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版 《生态社会的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文同爱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环境资源法》,杨兴参编,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 积极参与国内外开展的各种环境法学术交流活动。 与莫斯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大学法学院教授布林丘克曾来我院讲学。 与武汉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活动,上述大学的环境法教授多次来我院讲学。 四、本机构研究生培养情况 年 份 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招生人数 5 8 8 9 15 9 11 13 授学位数 (其中同等学力人员) 5 8(1) 8(1) 9 15我所研究生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发表论文150篇。2002届硕士毕业生王彬辉的硕士毕业论文《〈防沙治沙法〉三项基本原则研究》,获2004年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3届硕士毕业生胡春冬的硕士毕业论文《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获2005年湖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我所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流向于公检法、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等实务部门,也有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的人员,研究生考博率14.8%。 经济法研究所 一、本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 经济法是20世纪兴起、发展的一门新兴法律部门,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国家投资经营法等多个研究领域。经济法基础理论主要分析经济法的历史起源,探讨其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经济法的科学体系。学术带头人陈云良。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研究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并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和学术理论来推进我国国家投资经营法的完善与规范。学术带头人阳东辉、陈云良。宏观调控法主要比较研究宏观调控法的基础理论,介绍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立法概况、目标和任务;系统地阐述宏观调控法的各个组成部分;深入地比较中外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有关立法,从中找出对我国宏观调控立法与实践有重要借鉴参考价值的内容。学术带头人何炼红、陈云良。 二、本研究所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 该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且在2007年成立经济法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师资建设方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协调、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突出、科研水平齐头并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机构人员在编在岗的13人,其中,3名教授,8名副教授,2名讲师,除2人为本科生学历,其余全是研究生学历。该研究机构共有硕士生导师6人,在校研究生两个年级共28人;教师担任的硕士学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经济法基础理论》、《西方经济学》、《竞争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金融法》、《财税法》等课程,同时不同方向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此外,该所的教师还担任了全院的法学本科、成教、法硕等不同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并出版、发表了一批在该专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承担了大量的省、部级研究课题,为学院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该机构与本校商学院学院以及与政府的经济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但扩大了学院在全省、全国的影响,也便于老师和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重大经济法问题,为我国经济建设立法、执法、司法提供帮助和建议。2023-07-15 08:24:301
李燕萍的著作论文
著作 1.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英汉对照),副主编,万国学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2.管理学中华小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93年出版3.新编经济体制改革词典,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4.现代统计学,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6.人力资源管理,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8.管理学,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9.管理伦理学,主编,澳门科技大学2005年出版10.培训与发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论文 1.高管报酬激励、战略并购重组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第一作者,《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2.组织社会化理论的演进及其研究评述,第二作者,《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3.不同高管报酬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08年第18期4.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本功能,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5.基于BSC和EVA整合战略管理的应用研究,第二作者,《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5期6.论我国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独著,《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9月9日7.社会资本:信息时代企业制胜的关键,第二作者,《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5月22日8.转变统计观念,重视人力资本统计,独著,《统计研究》,1998年第3期9.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测定指标体系构建,独著,《统计研究》2001年第7期10.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03年第16期11.企业实施E-Learning 培训系统研究,第一作者,《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12.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高发成因与约束机制,第二作者,《保险研究》2007年第12期13.开办保险企业大学,打造集团化经营的人才优势,第二作者,《保险研究》2007年第3期14.保险公司知识员工“自我管理”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08年第期6期15.管理类和技术类知识员工绩效特征的实证解析,第二作者,《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1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独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3期,《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年第5期17.人力资本核算体系刍论,第二作者,《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年第5期18.人力资本统计框架的构建,独著,《统计与决策》1991年第10期,《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19.金融动荡对制度选择的梯度差异成本分析,第一作者,《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20.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的创新,独著,《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年第6期21.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本功能研究,独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2.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3.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软实力塌陷现象研究,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24.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期25.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4期26.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态势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6期27.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的文化管理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5期28.社会资本的创新功能及其积聚途径研究,第二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6期29.中美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7期30.我国评估评审专家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第二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31.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中法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6期32.如何建立与实现E-Learning下的培训系统,第一作者,《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7期33.岗位说明书的误区,第一作者,《企业管理》2003年第2期34.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第一作者,《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5期35.投资EMBA划算吗?第一作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5期36.华人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第一作者,《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37.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第二作者,《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5期38.神奇功效:1+1>2——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第一作者,《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第3期39.战略性薪酬设计——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推进器,第一作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期40.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激励的博弈分析,第一作者,《管理学报》2004年第3期41.论关系营销中的社会资本制胜,第二作者,《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42.权谋文化博弈商业诚信,第一作者,《学习月刊》2005年第4期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管理--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整合战略管理应用,第二作者,《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44.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第二作者,《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第9期45.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与对策,第一作者,《经济论坛》2006年第19期46.匿名招聘:全新方式带来新优势,第一作者,《职业》2006年第11期47.信任对人力资源外包影响的实证研究,第二作者,《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48.企业文化变革的新制度经济学透视,第一作者,《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49.供求关系视角下管理时尚的经济学透视,第一作者,《商业时代》2008年第31期5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绩效分析: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独著,《珞珈管理评论》2008年第2卷(1)51.国外真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第二作者,《科技和产业》,2008年第6期52.国外农民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第一作者,《前沿》2008年第12期53.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恩施烟叶合作社为例,第一作者,《湖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5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框架,第一作者,《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55.MBA/EMBA教育与我国企业家的培养,第一作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56.武汉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第二作者,《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57.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武汉大学教改动态》2000年第2期58.搞活国营企业的财政对策,独著,《咨询与决策》1991年第1期59.相关分析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独著,《上海统计》1995年6期60.管理人才培育与开发及其在美国、加拿大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独著,《世界经济评论》1999年第7期61.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独著,《高等教育改革论丛(第四卷)》1999年第8期62.现代企业制度下员工的培训,第一作者,《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增)》1999年63.企业智力资本的分析与管理,独著,《武汉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专刊)》1999.Vol.4564.人力资本统计的若干问题探讨,独著,《统计研究(增)》1999年65.21世纪美国、加拿大人力资源开发展望,独著,世界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66.科学的考核体系—推行年薪制的利器,第一作者,《中国劳动保障报(求索版)》2001年11月24日67.企业改革的战略方向—创建学习型组织,第一作者,《楚天人才》2002年第6期68.关于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第一作者,《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2期69.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创新,独著,《中国培训》2002年第4期70.论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2年第4期71.The Outlook for China"s Professional Manager Talents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一作者,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Nan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2.572.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unction: A Social Perspective,第一作者, Hua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2005年5月73.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一作者,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13th),October 5-7,2006 Lille, France74.A Study on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第一作者,the Eigh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ll & Medium Business,October 10.15-17 2006, Hang Zhou, China75.Doctrine Impact When Enterprise Expanding,第二作者,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B October 10.15-17 2006, Hang Zhou, China76.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pital of Enterprise,第一作者,The Six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a Global World,2007(5):251777.On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Rising Mid-China Region,第一作者,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2007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Wuhan University,2007(5.18-20)78.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Ecosph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第一作者,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2007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Wuhan University,2007(5.18-20)79.The Impact of HRMIS on Enterprise Social Capital: a View from Social Network,第一作者,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CSSSM"07 June 9-11.2007.Chengdu,China,2007,6.9-1180.Innovation to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一作者,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October 20-22,2007, Baoding, China,2007, 10.20-2281.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Central China Rise: An Empircal Study form Six Regional Proovinces,第一作者,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y Clustur Dvevlopment and Management(ISTP收录)82.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International Outsouring:An Empirical Verificational in China,第一作者,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al and Logisticas and Informations(IE收录)8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评述,改革开放30年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30~31日)8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以“中国现实与国际视野—中国管理学的未来与发展”为主题)(2008年11月1-2日)85.《经济管理》杂志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基于内容研究法,中国经济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经济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2008年11月7-8日)86.MBA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发展之路,第九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之MBA教育论坛(2008年5月25日)2023-07-15 08:24:442
周国华的人物简介
[1]周国华,马鲁沂.建设项目劳务供求三方合作模式的分析及对策--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架子队组织模式为例[J].中国软科学[2]杨琴,周国华,林晶晶.改进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求解汽车维修车间瓶颈工序的多目标动态调度问题[J]. 系统管理学报[3]韩姣杰,周国华,李延来,陆绍凯. 有限理性条件下项目团队合作中多代理人行为演化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4]杨琴,周国华,林晶晶,赵茜. 基于DBR理论的柔性流水车间动态调度[J]. 控制与决策[5]张羽,周国华,李延来,杨世军.具有危险源性质的复杂系统安全行为演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6]张克勇, 周国华. 第三方负责回收的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协调契约设计[J],工业工程[7]林晶晶,周国华,杨琴.考虑资源可替代性的关键链调度研究[J].管理学报[8]杨琴, 周国华, 符蓉,陈春. 基于代理机制的应急救助资源动态调度[J].软科学[9]杨琴,周国华,林晶晶,赵茜.应急事件中瓶颈环节的实时优化调度[J].系统工程[10]周国华,韩姣杰. “小业主大咨询”模式下建设项目业主驻勤人员激励监督机制研究——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背景[J]. 管理评论[11]周国华,彭波.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分析——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例[J].中国软科学[12]张克勇,周国华.不确定需求下闭环供应链定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13]林晶晶,周国华.企业——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以某转制院所实施项目管理模式为例[J].中国软科学[14]包晓英, 周国华. 基与信息共享方式解决牛鞭效应的对策探讨[J]. 软科学[15]周国华, 赵正佳. 成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集成模型与遗传优化[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6]姚建明, 周国华.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计划调度优化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17]姚建明, 周国华. 软计算方法在供应商选择多回合博弈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管理科学[18]周国华,面向Flow Shop的智能优化调度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19]周国华,武振业,一类Flow-shop排序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J].管理科学学报[20]周国华、武振业,求解Flow Shop排序问题的模拟进化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高速铁路建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重点课题 ,负责人2.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我国PPP/PFI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研人3.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重大课题, 负责人4.铁路客站商业服务开发战略及支持政策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重点课题, 负责人5.利用铁路综合优势和有效资源发展多元经营的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重点课题, 负责人6.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咨询服务,四川省国资委企业管理信息化试点项目, 负责人7.四川省地方铁路局管理信息化咨询服务项目, 四川省国资委企业管理信息化试点项目, 负责人8.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负责人9.定制模式下供应链计划调度技术及应用研究,四川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负责人10.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柔性决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研人2023-07-15 08:25:151
蔡睿贤的主要成就
蔡睿贤专长为能源利用与工程热物理。 蔡睿贤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入国内外教科书中;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方面首先导出了环壁约束条件与给出一系列三元标准解析解。 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导出了工程热物理各分学科的一系列代数显示解析解,如非定常带激波可压流与非线性导热的解析解等。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叶轮机械、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方面全面发展了吴仲华教授的中心流线法,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中提出环壁约束条件;在总能系统热力分析方面创建了比较法及建立了强调评价准则的学派,得出一系列崭新的结论并指出某些权威著作的谬误,得到国际权威的公开承认;在理论方面,给出了工程热物理领域不同学科问题的多个解析解。在研制国内燃气轮机中,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轴流式压气机内环对其喘振的影响,对该机组及以后国内多台压气机的调试与防喘均发挥很大作用,此外,还解决了转子易弯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计算方法。 曾主持完成国家攀登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一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专著 出版时间图书名称图书作者出版社1964年《平面叶栅的中心流线法解析解-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编 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组2002年《热工手册》 任泽霈,蔡睿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蔡睿贤论文选集》蔡睿贤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文献 时间文献名称作者期刊名称2012对中国能源的基本认识蔡睿贤科技导报,(第13期) 2009热力机械基本方程的严格解析解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3期)2009峰后岩石非Darcy渗流的一维非定常严格简明解析解蔡睿贤,李元媛,蒋润花力学学报(第4期)2008一维非定常完全气体热声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刘启斌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8求解数理方程解析解的一种新方法:混合分离变量法蔡睿贤,刘启斌中国科学(G辑)(第9期)2008一维非定常完全气体热声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刘启斌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8.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创新科技(第3期)2007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个别见解蔡睿贤,张国强中国科学基金(第3期)2006环管中非定常非Newton旋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苟晨华中国科学G辑(第4期) 2005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思考蔡睿贤,张娜科技导报(第9期)2005多孔介质中考虑各向异性自然对流Brinkman模型的解析解(Ⅱ)蔡睿贤,苟晨华,张娜中国科学G辑(第2期)2004考虑旋流的非定常几何一维流动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4强化节能措施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蔡睿贤,陈益群中国政协(第7期)2003漫谈能源蔡睿贤苏南科技开发(第8期).2003含湿毛细多孔介质传热与传质基本方程的一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机械工程学报(第6期)2003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热质耦合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2期)2003多孔介质中温度与浓度梯度耦合自然对流基本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刘蔚蔚自然科学进展(第8期)2002西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蔡睿贤石油知识(第2期)2002确定科研评价准则要万分慎重蔡睿贤中国科学院院刊(第5期)2002变热物性非定常导热方程的一些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3期)2002柱坐标下变热物性非定常轴对称导热方程的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1期)2002理想气体非定常有摩擦有传热—维流动的显式波动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E辑)(第1-3期)2002理想气体非定常有摩擦有传热一维流动的显式波动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第2期)2002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anisotropic B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英文版)(第6期)2002.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 Brinkman 模型的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A辑)(第1-6期)2001蔡睿贤.非定常可压等熵流非线性方程显式解析解的推导 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2001有关对转涡轮基本设计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蔡睿贤航空动力学报(第3期)2001.两相非定常流的一些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冬阳机械工程学报(第9期)2001 Explicit analytical wave solutions of unsteady 1D ideal gas flow with friction and heat transfer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英文版)(第4期)2000.锅炉受热面动态过程的一套显式解析特解蔡睿贤,张娜机械工程学报(第7期)2000工程热物理学科中的若干解析解蔡睿贤,蔡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2000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coupl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porous material drying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2期)2000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coupled diffe蔡睿贤,张娜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2期)1999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的研究:1998年度主要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3期)1999干燥多孔物料的耦合传热传质方程组的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0期)1999球体内不定常作Fourier导热的一维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期)1999.One-dimensional algebraic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蔡睿贤,张娜,何咏梅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1期)1997完全气体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带激波流动的一套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的研究:攀登项目3年主要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3期).1998生物导热基本方程的一维不定常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第3期)1998Unsteady one-dimensional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蔡睿贤,张娜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6期)1998关于完全气体无粘可压流动的解析解蔡睿贤,朱永波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单轴恒速燃气轮机及其功热并供装置的典型变工况特性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集成电路芯片非Fourier导热方程的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科学通报(第1-24期)1997论可再生能源动力装置的评价指标及优化方向蔡睿贤,张娜太阳能学报(第1-4期)1996完全气体一元变截面有传热有摩擦流动的一些不定常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 1996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4期)1996对排气污染罚款数量级的讨论蔡睿贤中国软科学杂志(第2期)1995Analytical solution of unsteady one-dimensional bi蔡睿贤科学通报(英文版)(第19期)19951995年6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纲)蔡睿贤燃气轮机技术(第3期) 1995典型联合循环的性能简明示式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5一维不定常生物传热方程的解析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7-24期)1994轴流对转风扇典型基元级基本分析蔡睿贤流体机械(第12期)1994排气全燃型联合循环设计点性能简明估计公式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4燃气轮机发电装置最佳效率初探蔡睿贤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5期)1994透平平面叶栅叶型损失通用图的一种算例蔡睿贤,何咏梅燃气轮机技术(第3期)1993一些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可压缩完全气体等熵流的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3补燃对常规联合循环效率的影响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3期)1993对转涡轮特有叶型自动设计程序蔡睿贤,何咏梅,魏星禄航空动力学报(第2期)1992对转涡轮基本分析蔡睿贤航空学报(A辑)(第1期)1992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可压缩完全气体等熵流的解析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9-24期)1992三对转涡轮及其基本分析蔡睿贤,魏星禄航空动力学报(第1期)1992透平叶栅自动设计程序蔡睿贤,何咏梅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0余热锅炉变工况计算蔡睿贤,胡自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9燃气轮机回热循环新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8A RAPID ENGINEERING METHOD FOR SOLVING POISSON EQU蔡睿贤科学通报(英文版)(第5期)1988轴流式叶栅完全反问题工程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7双连通区域中Poisson方程的快速工程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1-6期)1987功热并供评价准则及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基本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7功热并供评价准则及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基本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6APPROXIMAT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PRACTICAL ST蔡睿贤,张世铮,逯根寿,林汝谋科学通报(英文版)(第21期)1986注蒸汽燃气轮机实际循环热效率的近似简明热力学关系蔡睿贤,张世铮,逯根寿,林汝谋科学通报(第6期)1985一些常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方案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4发展总能系统是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蔡睿贤节能(第8期)1984校验叶轮机械三维数值解的某些解析解蔡睿贤,蒋洪德,孙春林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3余热锅炉节点温差及其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3CONSTRAINT ON DESIGN PARAMETERS AND TWIST OF S_1 S蔡睿贤中国科学(英文版)(第4期)1983中心流线法在亚声速与跨声速区中的准确度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82叶轮机械设计自变数在内外环壁面上的限制条件及轴流式叶轮机械 S1流面的翘曲蔡睿贤中国科学(第7-12期)1982燃气轮机起动与压气机低速特性蔡睿贤动力工程(第5期)1982.叶轮机械设计自变数在内外环壁面上的限制条件及轴流式叶轮机械S1流面的翘曲蔡睿贤中国科学(A辑)(第7-12期)1981余热锅炉式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近似热力学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1平面叶栅中心流线法反问题计算机程序及算例蔡睿贤,沈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0平面叶栅跨声速流动的计算--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四)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0静叶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及45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蔡睿贤,王锡刚,彭惠君,吴步敬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79在任意回转流面上设计轴流式叶轮机械叶栅——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79解轴对称流道位流的中心流线法——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2期)1966平面叶栅的中心流线法解析解——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一)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64在燃烧室及后燃室中产生给定温度燃气所需燃料的计算公式的讨论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3期)1958小功率燃气透平转速的选择蔡睿贤清华大学学报(第3期)1958小功率燃气透平转速的选择蔡睿贤重型机械(第12期) 蔡先生在清华大学十六年,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 指导过10多名博士生和10多名硕士生, 有三位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蔡院士直接授课的学生毕业后,有四位被评为院士,还有十几位成长为国家部级干部, 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2023-07-15 08:25:281